时间:2023-12-27 15:40:0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初中阶段对于中学生认知世界和认知生活非常重要,也是学生情感培养的重要阶段,对于学生的成长非常重要。语文教学是学生情感培养的重要科目,以往进行初中语文教学的时候,教师比较重视学生知识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的提高,没有真正的认识到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的时候,情感教育研究的相关内容还较少,这也给学生人格的完善、德智体美的发展以及教学目标的实现造成了较大的影响。这便要求教师必须认识到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将情感教育运用到初中语文教学中去。
1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进行初中语文教学的时候,无论是教学模式、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式都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学校在设计课程的时候,需要重视学生人格的健全,对学生情感素质进行开发,帮助学生养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品位。[1]情感教育对于新课改而言,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新课改要求进行初中语文教学的时候,必须重视学生情感态度的养成。所以,教师进行初中语文教学的时候,应该将学生认知能力培养和学生价值观养成结合在一起,新课改也说明了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将语文教学本身的独立性、自主性以及人文性体现了出来,教师教学的时候必须重视学生的情感变化,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更好的学习相关的知识发展自己的个性。在初中语文教学的时候,将情感教育运用进去,能够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健康的发展,将学生学习兴趣调动起来的同时,帮助学生身心更好的发展。在初中语文教学的时候,合理利用课程教学中的情感因素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语文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语言运用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品质。[2]
(1)通过情感教育将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在初中语文情感教育中,将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出来是非常重要的,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产生了兴趣,才能够更好的学习。为了将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激发出来,教师必须让学生探究语文教学中存在的情感因素,让学生能够在教材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增加对于语文的兴趣。此外,学生还应该重视语文知识的运用和学习,帮助学生更好的发现自我,将语文学习兴趣激发出来。[3]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该给学生创设出合适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让学生真正的感受到语文学习所具有的魅力和乐趣。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能够思考语文,激发自己语文学习的兴趣,在丰富自己情感的同时,切实提高语文能力和语文成绩。
(2)在情感教育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情感的表达。引导学生的情感表达对于初中语文情感教育非常重要,而想要做到这点,教师必须重视自身职业素养和道德水平的提高,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况下,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情感的引导,让学生能够真正的掌握语文情感。[4]此外,教师,还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通过多种手段来帮助学生培养情感教育,让学生能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很好的挖掘和分析哪些情感因素丰富的素材,只有教师具有情感,才能够将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出来,从而推动语文教学创新更好的进行。
(3)进行良好课堂氛围的营造,和学生更好的交流沟通。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愉悦感能够将学生的情感更好的激发出来,若是学生产生了愉悦感,学习的时候便能够在一种比较轻松和愉悦的氛围中思考,思维状态也会更好。所以,教师进行初中语文教学的时候,也应该进行和谐愉悦教学氛围的营造。在轻松的氛围中,师生也能够更好的交流和沟通,学生也能够畅所欲言,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5]比如进行古诗词教学的时候,教师阅读古诗词的时候,应该带有自己的情绪,带着愉悦的情绪来进行轻松的诗句的阅读,这样学生也会受到感染,从而更加主动积极的进行学习,克服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更加主动积极的讨论,这种情况下,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和交流能够进行的更加顺利,学生也能够在愉悦的氛围中掌握更多的知识,获得更多的感悟。
(4)认识到课文朗读的重要性,将学生学习情感激发出来。课堂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场所,若是课堂氛围比较好不但能够活跃课堂教学的氛围,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回答都能够成为对课堂进行评价的标准。若是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能够得到教师的鼓励,那么学生学习和回答也会更加的积极。一般情况下,课文文章朗读能够将学生情感更好的激发出来,教师可以带着学生朗读那些包含情感的诗词,通过朗读的过程,学生也能够更好的感受作者的情感,了解作者的内心,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在丰富学生情感的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
(5)重视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的运用。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初中语文教学方法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比较喜欢的方式来学习。比如,教师可以将课本剧表演、朗诵、讨论等方式运用进来,将学生自主学习兴趣真正的激发出来。在学生合作讨论的过程中,学生还能够更好的掌握合作的技巧,学生的团队意识也会有明显的提高,在和其他学生讨论的过程中也能够完善自己的想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明确指定问题和学生的学习任务,确保分工的合理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互相配合和支持,从而更好的学习。此外,教师还应该主动积极的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质疑,让学生进行答案的探索。比如,教师可以提问,雪融化之后,会有什么,有些学生会说带来了水,也有的学生会说春天到了。对于学生的不同回答,教师应该鼓励,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更加愿意畅所欲言。
(6)通过真情实感将学生内心情感激发出来。语文本身便是一门和学生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科目,教师进行初中语文教学的时候,应该选择灵活的教学方式,将课本内容和学生生活结合在一起,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好的获得情感上的共鸣。比如在学习到《我的母亲》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下自己母亲对自己的爱,学生也更加容易产生共鸣,也会带着情感来进行学习。学生内心情感因素的激发,不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情感,还能够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更好的感受情感。
3结语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初中语文教师教学的时候,也愈加认识到了情感教育的重要性,教师也必须认识到情感教育的方式非常多,教师应该根据语文教学的需要和学生心理的特点,不断的进行探索和研究,将学生的情感更好的激发出来,只有这样情感教育才能够落到实处,其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才能够更好的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卢娟.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分析[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0(04):108.
[2]李秀山.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简析[J].山西青年,2019(24):160.
新课程目标指出:语文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改变传统课程教学――过注重教师的言传为主体模式。强调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要求我们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把课堂的舞台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语文课堂的舞台尽情的发挥,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强调从中学生的学习实际、爱好和已有认知水平出发,倡导合作、交流、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掌握学习语文的能力,使学生从小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信心。教师要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对症下药,使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最终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目前,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脚步已经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怎样在有限的时间让学生掌握无限多的知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是我们要解决的首要任务。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实践,结合新课改的要求,谈谈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课堂学习氛围
进入中学阶段,学生的思想有了明确的变化,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我们语文教学的课堂中至关重要,“爱其师,则信其道”,教师和学生之间应是一种人人平等、相互帮助、合作学习的伙伴关系,教师对学生的关心、爱心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原动力”。如果学生对教师比较喜欢,有较好的印象,就会对其所教的课程特别感兴趣,并特别努力学好这门课程。因此,在我们语文教学的课堂中,教师要关心、爱护、尊重每一位学生,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们的心声,所以要想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效率,就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语文课堂这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自由的翱翔,尽情的吸吮知识的乳汁。教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自己领航员的作用,引导学生“如何科学的学习”、“促进学生养成终生学习的良好习惯”。每一位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并将其应用于语文教学的课堂,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用爱心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二、精心做好教学设计,丰富教学内容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引路。”所以学生学的好与坏,与教师息息相关,所以我们要想方设法对教学过程进行精心的设计,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能只是简单的罗列教学大纲的知识目标和知识点,只考虑把完整的知识讲授和呈现给学生。而是要认真分析本节的教学的三维目标,仔细学习并吃透教材,对教材进行研究。根据自己教学对象的特点,精心从导入、设问、活动、训练、课件等环节设计好教学过程。还应考虑与学生交流的语言,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学生回答问题的勇气、对活动参与的程度、是不是刚上完体育课等等细小环节进行设计。在教学实践中,要让课内知识向课外辐射,课外知识向课内延伸。如学了《新闻两则》,要求学生深入到生活中,社会上去观察,去采访,捕捉闪光的人和事,写成新闻报道稿,投给学校的广播站。如此一来,学生不仅掌握了新闻写作知识,还在社会实践中培养了调查与采访能力。只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和我们的生活,精心做好教学设计工作,才能保证语文课堂效率的高效。
三、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拓宽学生发展语言的空间
教学方法是形成最佳课堂气氛的重要保证。教学方法的恰当选择与发挥,是教师创造性和艺术性表现的重要形式之一。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对象和实际条件,个人的教学风格和能力,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上的每一分钟的作用。在处理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对重点、难点的知识要精讲多练,引导学生拓宽思路,广开言路,使课堂气氛既热烈而又井井有序。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教师要着手开发学生的潜能。训练他们的基本功,同时,为了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应该在课外开拓发展语言的空间。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辩论赛,或者进行普通话演讲比赛,讲故事比赛等。给学生创造一些开拓语言发展的空间,充分挖掘语言能力的潜能。
总之,我们要以一颗火热的心,真诚关注每一位学生,与他们进行真诚的交流,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只要这样才能使微弱的星星发出耀眼的光芒。一切为了孩子,只要我们教师用心去做,知难而上,相信我们初中语文教学会随着教育的改革的步伐迈上一个崭新的台阶。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通过多元评价手段,多给学生鼓励,给他们多一点爱心,相信他们,去赞美他们,我们绝对相信,只要我们给孩子一个机会,他们会还我们一个惊喜。
参考文献:
[1]王丽莉.新课程中教师课堂行为与角色的转变[J].继续教育研究,2006(4).
一、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
当今时代需要创新教育,我们要把创新精神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在语文教学中,更应该体现创新理念,因为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具有很强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特点,只有转变教师的传统教育观念,对教学进行创新,为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才能得到持续发展,才有存在的必要。
新课改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改变学生机械记忆、被动接受的学习方法,倡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大胆实践,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他们解决问题和合作教学的能力,使教学过程成为兴趣培养的过程,成为学生能力发展的过程,为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奠定坚实基础。通过更新教学理念,改变课堂教学,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其次,加强课前预习的指导,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怎么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做好课后拓展延伸,丰富学习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使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心中有数,避免设计的问题多而杂,形成满堂问的教学模式,或者进行没有必要的讨论。要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自主去发现问题,去找答案、去探究、去总结。让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最后,强调对个体注意的模式。学生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他们有着不同的发展需求,因此,我们要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关注个性,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案,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实践证明,运用这种方法,学生的学习思维会发生很大变化,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他们思考的积极性更高了,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教材的拓展需注重目的性
课堂教学应结合学生实际,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找到学生的兴趣点,合理制定教学目标,突出拓展教学活动目标的侧重点,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引起学生对作品的共鸣,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如果不注重拓展学习内容的目的性,就会造成拓展内容和学习目标不符,使得拓展成为形式,起到应有的效果。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挖掘作品中所涉及的文化现象和人物背景,欣赏其中蕴涵的魅力,从而充实课堂内容,营造良好的气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问题的设计要有导向性和梯度性,引导学生把握文脉,理解文章内容,深刻分析人物形象,了解文章写作特点。
掌握特点,灵活运用是语文拓展式教学的目的。课堂知识的拓展就是学习的迁移,需要学生积累一定知识经验,具备较好的概括能力和自学能力,并在相似的学习情境中得到发展。
因此,教师要认清拓展的目的以及作用,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学生和教师合作探究的同时,要结合自身的写作水平和阅读经验进行对照,对知识的理解由感性上升为理性,真正达到拓展的目的。
三、实施多元性评价,让合作贯穿整个教学
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人文性特点,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运用新的课堂评价方式,以满足学生多元性发展。对学生的评价,要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从而获得独特的体验,而不能给予统一的要求,实施模式化的评价标准。语文学习具有感悟启发的特点,因此,量化方法并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而应偏向于定性评价。要建立多向评价方式,以教师评价为主,还要结合学生自评以及学生互评,在必要的时候还要让家长参与评价。注重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的评价,形成自我评价意识和习惯,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堂改革的重要目标还包括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学习变为主动探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已有能力,有针对性地指导他们自主、合作、探究。合作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它以小组为形式,通过同学之间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共同完成学生任务。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关键时刻启发和点拨学生。对差生应给予多方鼓励,树立他们学习的信心,调动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真正参与到合作探究中去,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从而也切实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
四、采用激励教学法
1.1 片面功利主义的文学教育伤害了学生的心灵。在高考制度的调控下,在高考指标的预算中,学校对老师的最终评价绝大部分落实在“成绩”上。因此,一方面语文老师不得不像理科老师一样,在教材的帮助下,在长久以来的评课标准的引导下,语文课堂成了标准零件的加工车间,语文教师则是熟练的工人,所有的目标全指向代表功利的分数、指向高考。教师和学生皆呈惰性状态:教师讲解依赖课本、教参,紧扣高考这一中心,没有也不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学生依赖教师,做一架“接受知识的机器”。当学生在课堂上迸发出一些思想火花时,我们的语文老师一时没有准备,就往往会以“高考不考”的理由来浇灭。长此以往,无个性,无独立思考,为了高考,大家统一答案,统一思想,连说出来的话也统一了。
1.2 语文教师在这其中也充当了悲壮的角色。在功利世俗的教育中,语文教师也总是在“素质”与“数值”的夹缝中生存,存活得尴尬窘迫。一招一招地教学生钻出题者的圈套,一套一套地引学生夺取并不标志自己能力的分值,教得痛苦不已!为了几分之争,把课堂里的生命训练得不成人形!为了所谓的标准化试题和标准答案,教师和学生对语文的精神早已无暇顾及。我们这些现职的语文教师,扪心自问:哪一堂课,我们是怀着独立的思想站在学生面前的呢?很多时候,我们这些现职的语文教师是怀着一种完成教案或教学任务的潜意识走进课堂的,做一个输送标准答案的的中间者,是无所谓精神的。问内心,我们并不喜欢这样的课,相反,甚至厌恶之极,这样的课把我们的精神也异化了。然而,我们无法摆脱现实,人的能力道德,人生品位的提升,在标准化试题中是难见分晓的;而多做那些支离破碎的语言基础知识题,倒是能在决定命运的高考中捞到宝贵的分数,于是,教师无奈,学生自觉,很多时候我们会无意识的就拎出了语文的人文内核,把她的美丽、她的丰富搁置一边,开始向高考进军、赛跑。
当学生对语文课失去信心与希望时,承载着传授悠悠五千年文化历史使命的语文课就变得惨不忍睹。我们的语文老师也就会马上“转变观念”,从实际出发谆谆告戒学生:读书是为了高考,是为了考一所好的大学,是为了日后找一份好的工作,赚更多的钱。话似乎没有错,真可谓用心良苦。当有的学生明白这一点时,读书的功用在他们的脑中发生了扭曲,读书就是考大学,学语文就是为了考大学;然后,什么思想道德、感情操守、审美能力都抛到一边,脑子里只是想着如何解题。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读书就是为了找好工作赚钱,现在他们的父母有的是钱,那我们何必再受这份苦呢?反正以后我就是百万富翁、千万富翁。因此这部分学生更是不把学习当作一回事,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对老师的教导无动于衷,在老师眼里似乎是无感情可讲。如此往复,恶性循环,造成的后果越来越严重。
从中,我们看不到鲜活的生命,个人的体验就更不用提了。学生又怎样去感知文学作品的精神世界?学生想象的翅膀终于无处可逃。他们找不到学习的乐趣,被高考折磨着,受教育者丧失了自主意识,教育的人文意义也丧失殆尽了。
2 电脑网络的影响
只要你一点鼠标,各种新闻信息、小道消息、求职求学、有色无色、方方面面,好坏参半,无所不包。是不是网民已经成为中学生是否现代的重要标志。但是,互联网会给中学生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模式带来哪些影响?
互联网既有利于中学生现代思维方式的形成,也会造成其人生观、价值观的冲突与失范;既有利于他们社会化的进程,也会弱化其社会道德感和责任意识;既能激发其创造潜力,也导致了一些学生人文精神的失落。
当学生还缺乏分辨能力和自制能力时,面对众多而混杂的信息,很有可能走向迷失;造成对现实问题缺乏兴趣,缺乏思考能力,一步步丧失自我。
在传统书籍逐渐失宠时,网络文学却似雨后春笋迅速成为年轻人的休闲方式,“不求多少底蕴,只想会心一笑”。一项调查显示:三分之一的年轻人更钟情于网络作品,而传统古典名著,已经渐渐不敌网络作品这类“快餐文化”了。
现在的中学生在努力争当新新人类。他们谈论起《众神故事》、《紫川》、《小兵新传》、《幻城》、《魔戒》等网络小说,就神采飞扬,滔滔不绝,视为新时尚。自称新新人类,讥笑大人不知道“玄幻小说”、“奇幻小说”等现今流行的新名词。一说到学习,则紧皱眉头,一脸的无奈,缺少了对优秀文化的积累和积淀,造成了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本能厌恶、排斥,传统优秀思想情感的培养又从何谈起!
有些人对网络游戏情有独钟。迷上游戏之后,昼夜地玩着游戏,还有的甚至把眼睛给玩瞎了,迷失了自己,陷入网络游戏中不能自拔。网络语言本身我们且不评价,但中学生对它过分热衷就必然造成他们浮躁的心态,摈弃传统文化,摈弃传统观念;再严重就是蔑视传统,对传统的颠覆,只为方便、快速,只为标新立异。这就与情感道德需长时间的熏陶,默默地感化的宗旨背道而驰。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772(2013)04-003-02
新课改实施后,情感教育被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只要不断完善情感教育,才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在初中语文教学当中融入情感教育,不仅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培养学生高尚品质以及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本文分析了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主要途径,旨在改善当前的语文教学水平。
1.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涉及的情感因素
对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而言,在实施情感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涉及到学生、教师以及教材,因此情感教育当中的主要因素与学生、教师以及教材有着密切联系。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情感因素包括对教学内容以及语文教师所产生的一系列情感反应,在课程实践中获得的心灵、情感体验,学习初中语文知识的兴趣。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情感因素包括在教学过程中所具有的情感魅力以及情感素质,表达与体验教材当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对初中学生流露的情感与态度。从教材方面来看,情感因素包括课文当中隐含的情感基调,人物形象表达的情感,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情感。
2.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
2.1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具体情境,以营造情感教育氛围
初中语文教材当中所收录的课文均融入了作者的丰富情感,语段之间句句关情。因此,语文教师应当为学生创设情境,从而保证教师情感、作品情感以及学生情感能够实现有效融合。首先,教师应熟读作品,了解作品写作时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刻情感,并同时对作品情感进行领悟,以便可以将作者的情感传达给学生。例如,在教授初中课文《孔乙己》时,语文教师可向学生提问“孔乙己本应该叫什么”从而创设出悬念情境,当产生悬念时,学生就会更积极的阅读小说,并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在学生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可适当对作品情感进行点拨,让学生带着情感因素鉴赏作品,从而顺利实施情感教育。此外,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情境,从而更好的激感。应用多媒体真实再现教材中的精彩内容,让学生的视觉感官得到刺激,沉浸于教师所创设的课堂情境,从而充分感受作品传达的情感信息,并深受启发。如此一来,实施情感教育的过程就会变得生动有趣。
2.2深入剖析语文教材中蕴含的情感,以改善情感教育效果
在实施情感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之前进行认真备课,在备课时深入挖掘以及钻研课文中所包含的情感,并深刻领悟文章中的客观思想因素。唐代的白居易认为感动人心的前提是唤起情感共鸣,而在现代情感教育中也可以借鉴古人的思想。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对课文当中的情感进行点化,并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联系起来,找出情感的共鸣点,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使自身情感体验得以增强。初中语文教材中选择的篇章主要包含三种情感因素,即大自然情怀、爱国情怀以及生命的赞歌。例如在教授课文《春》以及《死海不死》等文章时,可以对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等情感因素进行挖掘;而在教授《枣核》以及《最后一课》等课文时,则可以对爱国情怀进行培养,以便可以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此外,在教授朱自清的《背影时》,可以深入剖析文章中流露的父子亲情,教育学生学会珍惜亲情,并学会关怀他人以及爱惜自己。总而言之,对课文中的情感进行剖析、挖掘,对于情感教育有着重要意义,在语文教学中应当引起重视。
一、找出文章与学生情感的契合点
一般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只有当课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和学生情感产生共鸣时,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的融入到语文学习之中。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就要努力的去寻找学生情感的契合点,如在学习《童趣》这一课时,文中在描述作者儿童时就用了“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语句,这些词就可以透漏出稚气的童趣色彩。由于课文中孩子和学生年龄差不多,所以就会在情感上引起共鸣,而老师在进行课文讲解的时候就要让学生主动去领悟文章的内涵,并且积极地和学生们讨论各自的儿童生活,然后慢慢回想起和文中类似的生活经历,这样的教学方法一定会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烈的兴趣,从而为课文的进一步讲解做好铺垫作用。
二、营造出良好的情感氛围
想要在语文课堂上营造出良好的情感氛围,这就需要在课堂上运用到设置悬念的手段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在学习课文《桃花源记》时,老师可以进行层层设疑的方式引导学生们自主学习,比如在讲完“缘溪行,忘路之远近”之后,老师可以设下这样的悬念,“迷路了,会怎么样呢?”然后再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了解文章大意,并进行分组讨论。而在得出“忽逢桃花林”的结果后,来是有可以设置下一个悬疑,就如“桃林是怎样的?它的前面又是什么呢?”然后学生又会带着这样的问题进行阅读理解、讨论等,直到对文章有一个很深刻的了解。其实像这样的设置悬念的方法不仅能够让学生增强对课文的阅读兴趣,同时还能将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让学生们的思维跟着老师转,从而达到学生情感心理上的满足和愉悦。
三、利用多媒体创设文学情景
在初中语文课文中一般都是用文字来传达情感的,并且这些情感也大部分是依靠着特定的情境而产生的。所以,老师在课堂上就要根据文章的需要向学生们展现一些相关的场景,让学生们慢慢进入到作者的情感世界里。就如在学习《春》的时候,老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将春天的景象用动态的形式展现出来,让学生们更为生动的感受到春天的美,然后把提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主动积极的去观赏多媒体上出现的图画,同时品味着文章中的优美句子,感受着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愉悦情感。
四、对文章进行渲染,引导学生进入情景
老师在讲述课文的时候,应该多用一些丰富的面部表情、动作、语言等来对文章的人物形象进行刻画,这样才能让学生们的对文章中的任务印象深刻。就如说在学习《海燕》这篇课文时,老师应该将文章进行示范性朗读,文中有这样的一段话“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当老师朗读到这了就可以用激愤的情感,不仅要注意声音的大小、节奏、重点词的突出等把作者创作时的激情表达出来,还要营造出一种很悲壮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立刻进入到情境之中,让学生深刻的认识到作者对黑暗社会的憎恶之情。
五、关注文章细节,启发学生领悟情感
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做到主次分明,重点突出,这样才能将文章中的主要情感表现出来,而且在课堂上还应该多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们解答,让学生们学会主动的对人物性格特点进行分析,从而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真实情感,并且也会使得学生对文章的感悟能力逐渐上升。就比如说在学习《孔乙己》这篇文章时,文中有讲到“孔乙己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从这两句话中,老师就可以将“排”和“捞”进行对比分析,提问学生它们的运用有什么区别?然后让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结合文章上下文进行反复思考,使他们学会独立的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及情感变化,从而更深层次地了解到文章的意义及社会背景。
六、用真实的现实生活来激发学生内心情感
语文教学和生活联系十分紧密,因此老师可以用灵活的方式利用课本中的场景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们在内心情感上引起共鸣。就比如说在学习《我的母亲》这篇课文时,文中有这样的一段话“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便把我喊醒”,“催我去上早学”,虽然这些语言很平常,但是却很能表达出母亲对儿子无私的爱,而当老师讲到这儿时,就可以像学生提问,“你们的母亲是不是也是这样对你们的啊?”这样的方法就能让学生回想起母亲对他们的种种场景,并且让他们亲身体会出母亲对他们无私的关爱,学会感恩父母。那么这就是用课文中的内容结合现实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内心情感的一种教学方式,它不仅能够实现初中语文教学的基本教学目标,还能体会出语文教学的真挚情感,让学生在语文中能学习到真正的情感。
七、结语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已经成为了教学的主要内容,它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主要方法。这种情感教育虽然说是一种教学手段,其实这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在情感中认识到正确的价值观及人生观。不仅如此,它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情感教育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来说就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教学方式。虽然如今语文的情感教育还不属于成熟时期,但是我相信通过教育者们的共同努力和不断探索,就能够让初中语文情感教育变得更加成熟。
参考文献:
情感既是人们内心的真是感受及想法,同时也是对客观事物的心理评价。通常情况下情感在人与人的交流交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会对人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初中学生在接受初中教育的过程中,其思想内容及行为均会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并且在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中占据重要位置。通过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融入情感教育,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情感感知能力,促使学生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形成良好的情感品质,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此外情感教育还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等,只有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才可以促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提出的问题,使得学生的创新能力、语文学习能力得以显著提升,同时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语言表达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情感教育现状
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大部分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对文章、诗词进行分析,将文章诗词划分为中心思想、段落划分、语句分析、写作特点等部分分别按照标准答案进行详细讲解,只是教授学生背诵已知标准答案,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语文的文学特性,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使得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只能被动接受语文教师所讲授的内容,无法结合自身的理解去思考文章诗词中的具体含义,这就导致学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逐渐产生固化思维,使得学生的创新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提高同时还会严重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今后的学习造成一定阻碍[1]。因此教师应在?n堂教学过程中充分掌握新课程改革中的相关标准及内容,并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以人为本教学理念,以保证学生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效提高个人能力。
三、情感教育中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一)提高语文教师的情感教育素质
初中语文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在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位置,对学生的感情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自身的情感素质是决定课堂情感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语文教师应注重提升自身的情感素质,并充分掌握情感教学的内容、方式,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情感教学的本质,使得学生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有效提高自身的情感表达能力及感知能力。与此同时学校也应组织开展相关的情感教育培训,在培训过程中加强教师的对情感教育本质的理解,引导教师结合多年教学经验深入研究情感教育理论,并充分认识到情感教育对于学生提高个人能力、健全自身人格的重要性,从而为教师今后的课堂教学奠定良好基础,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注入新鲜血液,在有效激发学生学兴趣的同时促使学生可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获得更好的教学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2]。
(二)合理控制课堂教学内容
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把控教学内容,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为语言、文字、文学教学,这些学习内容大部分包含着较为丰富的情感。教师在对学生讲授这些语文知识时应充分掌握并了解文学作品的具体含义及文章表达出的丰富情感,并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使得学生可以充分体会到文章的内涵[3]。因此教师设计教学方案的过程中应将作者的背景资料、人生经历、创作背景等方面纳入到教学设计范围,同时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创设贴近课堂教学内容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可以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中更加深刻的理解文章内容以及表达的情感,有效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情感表达能力[4]。
(三)完善教学评价机制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0-0075-01
新课改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已全面推行,不少教师已经认识到了传统教学模式已并不再适应于当下,并积极加入到全新教学模式改革的探讨中来。笔者走访了周围的一些学校,发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仍然存在很多误区,综合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
1 盲目保持师生距离,认为过于接近不易管理
很多老师认同“严师出高徒”的理论,而实际上确是这个理论并不适用于当下。笔者曾劝导过周围的老师要去主动融洽与学生的关系,可是很多老师却表示他们也曾想过去接近学生,可是却又担心,与学生的过度接近会使得学生“不听话”、难管理。这确实是个问题,所以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一个度。这个度就要求既不能太近,也不能太远。
保持良好的沟通交流,可能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的所想所感,更容易及时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但这个良好沟通,并非是要与学生做“哥们儿”,课上课下可以没大没小,感情有了,学生也彻底耽误了。笔者认为,与学生的这份感情,更应该看做是一种亲情,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恩威并重,既要对学生严格要求,又要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合理的要求,学生有心里话会选择对你说时,你的教学也就成功了一半了。
2 反对学生自由讨论,感觉任由发展是不负责任
如果让我们来想象一下传统教的教学,肯定是一把戒尺,三尺讲台,先生本分讲课,学生认真听讲。那种教学模式,虽已不复存在,而其姊妹版仍然存在于各校园中。许多教师认为,让学生在课堂上发挥主动性,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课上应该是老师亲力亲为,全程为学生负责。其实不然,素质教育要求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求教师“授之以渔”,而非简单的“授之以鱼”,将课堂交由学生可有效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提升其个人能动性。将课堂交由学生,也并非全然由学生管理,教师在其中应起到引导作用。教师在熟练掌握大纲要求,并熟记重点与非重点后,在学生的自由讨论合作学习过程中,应给予适时的引导,以使学生能够按照既定方向发展。
其实合作学习的模式早已在很多学校展开,并已收获了较大的成效。合作学习的模式要求学生通过自己与同学的合作,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经过短时间的训练,很多学生的操作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都有了较大程度地提升,综合素质也得到了众多兄弟学校的肯定。
3 错误使用奖惩措施,毫无成效反而适得其反
使用奖惩措施是对学生管理的一种较为有效的方式,然而错误的使用奖惩措施却有可能造成适得其反。对成绩优异的学生进行鼓励,对成绩较差的进行批评看似并无不对,但这个批评与嘉奖也是有学问的。中国有句老话,叫做“月满则盈,水满则溢”,此话不假,在对成绩突出的学生进行表扬时,也要指出他们身上存在的问题,并督促他们改正。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也不要一味的批评指正,作为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比如在课堂提问时的积极参与,又或者作文写作中一句恰到好处的语法运用,都可以作为赞美的依据,我们的课堂上不应该缺少赞美。这样,成绩较好的学生不会因为教师的表扬而骄傲堕落,成绩较差的学生也因为得到了老师的鼓励而对自己产生信心,从而不甘人后,全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4 过分依赖多媒体,忽视板书教学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科技的突飞猛进,多媒体教学方式已被送进了越来越多的教室之中。部分教师便产生了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的心理。
确实多媒体教学相对于传统板书教学存在多种优点。它的形式不再单一,内容变得多种多样,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更容易牵引学生的视线,把握住课堂。可是同时它也存在很多不足。过于“精彩”的课堂内容往往使学生抓不住这节课的重点,导致整节课下来,学生都很兴奋,却不知道到底学到了什么。
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将多媒体教学与板书教学进行合理的有机整合,在讲解重点部分的时候,一定不要吝惜粉笔,将重点部分在黑板上简单地勾画可以让学生更有印象,在课后的复习中可以做到有的放矢。有些教师认为过多的板书会导致时间的浪费,不利于教学的进行,其实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来说,安排的课时让我们有足够充足的时间对课本有一个系统的讲解。
5 质与量侧重有偏差,学生耗时多却鲜有成效
笔者曾对自己的班级进行过一次调查,发现很多学生在学校教育之余,都在外面报了很多辅导班。除了课堂常规科目辅导之外,还有例如舞蹈、音乐、奥数等等多种。这些学习内容的增多,无疑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后来又对学校其他班级的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发现大致情况亦是如此。
然而很多教师并未对其学生生活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往往在课下布置很多作业,学生自然没有很多时间去完成,往往不经过太多思考变忙于下笔写完去做另一科目。这样的练习虽然“量”很大,但却并无实际意义。
一、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新要求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实施,改变了之前的语文课程标准。因此,语文教学就不再是局限性的,是全面提升初中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才是现阶段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因为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是一脉相承的,最基本的是其不再仅仅着眼于学生当下的语文学习,而是要为学生在其将来的发展中进一步学习和运用语文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总体而言就是要求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摈弃原有的陈旧的教学理论,运用新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师、学生两方面的改变。其次,在学习的过程中应注重多学科、多方面的学习与联系。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语文这一门孤立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穿插一些其他学科的知识。同时,抽象的文字有时并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因而,教师有必要结合课本以外的真实生活,化虚为实,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更为真实的体验与更深切的感悟。
二、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多方面的转变
1.角色的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要想转变语文教学的方式,首先就必须转变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的角色。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被认为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是知识的传授者与学生学习生活的管理者,其单方面向学生灌输已有的知识。而在新课程背景下,鼓励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成为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教学的课堂也不再是教师的独角戏,而是在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中合作完成的,甚至在某些时候,学生会成为课堂的主角。这就决定了新型教师不再是高学生一等的专家、大师,而是与学生一起思考探究、一同学习进步的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教师教学的过程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自我发展的过程。(2)学生角色的转变。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另一方,是知识的接受者,是教学成果的最终呈现者。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生只是一个接受器,他们只是被动地接收来自教师的信息,没有反馈没有质疑。而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引导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应鼓励学生主动接受知识,主动思考探究,主动提出疑问,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与自主意识。
二、关注焦点的转变
新课程背景下,教育不再统一化、规模化,而应更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与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的焦点不应是单纯的自身知识的传授与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应是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的培养,在鼓励学生发展个性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会主动学习与自我学习,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另外,教师的语文教学也不能再是一刀切似的集体教育,关注点应由集体转为个人,即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为最高宗旨和原则。教师应着眼于学生的独特性,注重每一个学生的特点与其潜能,因材施教,顺应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与特点,使每一个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的运用,同时用一种发展的、积极的眼光来看待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秉持每一个学生都是可以塑造的信念,引导学生去改变,促进其发展。
三、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
课堂是教学过程的主阵地,只有在课堂教学方式转变的前提下,新课程的实施才具有可能性。
(1)从“独白”教学到“对话”教学。教师角色的转变就必然会导致在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双方地位的转变,就必然要求打破过去教师在讲台上的滔滔不绝式的“独白”教学模式。课堂的主角不再是教师,而是教师与学生双方,因而移交课堂主动权,并营造一种师生思想平等交流的互动的课堂尤为重要。在这样的“对话教学”中,需要的不仅仅是学生认真听讲的态度,更需要学生的主动思考与质疑提问精神。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采取引导式的教学方式,营造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发展。(2)从“封闭”走向“开放”。语文的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当时、当地、当人,也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教师应学会对课本知识的重建与扩展,使语文教学的课堂变得开放、活泼。“照本宣科”早已不符合如今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观念要求教师对于课程、教材内容的意义重建,不仅仅要着眼于当前,更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现实的背景下对课本内容进行新的解读与理解,进行“横向”与“纵向”的延伸,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学习的内容,更能学会一种学习的思想与方法。(3)从“一成不变”到“时时创新”。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已经延续了数千年,传统的课堂向来是死气沉沉,令人昏昏欲睡的,如一潭死水,毫无生气,一成不变。而新课程背景就要求教师勇于改变这种传统的模式,时时创新、处处创新,化死水为时时流动的活水,以此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创新思考的热情与积极性。当然,这里的创新不仅仅体现在教学内容的创新以及使用教材方式的创新上,也体现在教学模式与授课方式的创新上。教师应学会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技术手段来帮助学生学习,在必要时也可以在课堂之外创设一些教学的情境,如实地考察、小组辩论、情景演绎等。
总之,随着新课的改进一步推广,新课改的要求对传统教育的冲击也越来越明显,帮助学生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将是今后教育的重点。教师只有严格按照新课改的要求,才能真正改变初中语文的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才能创新教学。
当前,面对语文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要想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没有必要的观念更新,课程改革是难以实现的,因此教师必须适应时代要求,更新观念。在实施课堂教学时,不能仅仅满足于将书本上的有限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年龄特点来认真研究,探讨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要从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出发来组织和实施自己的课堂教学,在传授多种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实现“以德治校”。同时还要改变对学生的传统看法,要遵循教育活动的规律,充分注意学生的“差异性”、“潜在性”,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改要求新时代的教师能够教育各种类型的学生,并使他们各自的特长都充分得到发挥。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终生学习,只有这样才会“与时俱进”,适应课程改革带来的种种新问题的挑战。
二、面对课改必须创新教案
既然教案是备课的结果,写教案是教师整理教学思想,使之条理化、系统化的方法,那么,不同的备课过程,理应产生不同的教案。所以,不同的课型、不同教师的教案理应有所不同,不能作统一要求。从详略的角度来说,理应从教学实际考虑,该详则详,该略则略。以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为例,单元中教读课文是带动学生学习其他课文的,为了全面反映教学过程,还是写详案为好;自读课文,重点是启发学生自学,促进学生思考,这类课文就可以写简案。以不同的教师为例,教师对教材的熟悉程度不同,教案的详略也应有所不同。老手(不是“老教师”)的教学思想大体上已有条理和系统,但事物在不断发展,情况在不断变化,具体到某些细节仍需做调整和整理,这样写写简案未尝不可;新手(不是“新教师”)经验不足,教学思想的条理化、系统化不明朗,需要加强整理,再者新手改进教法、总结经验也要以教案作依据,所以写详案好处很多。所以,新手和老手的教案可以有不同的个性。
语文具有强烈的人文性,所以语文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情感的熏陶。不同个性的学生,需要有不同个性的语文教学;要发展学生不同的个性,就要进行不同个性的语文教学,就要写出不同个性的语文教案。学生的个性化,决定了语文教学的个性化,也就决定了语文教案的个性化。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更趋于社会化、人文化、网络化。语文教学要来源于社会,服务于社会,关注人生,关注思想情感;内容来源更从过去单一的课本向图书馆、网络化方向发展,教师备课不再是课本加参考,而要面向学生、面向社会、进入网络。所以新课标下教师的备课和授课更趋于复杂,不同的教师,面对不同的学生,必然也必须写出不同风格的教案。语文教师要写教案,要写具有不同风格的教案。
三、面对课改必须找准教学切入点
一个好的切入点,既可以使课堂教学纲举目张、层次清晰,又可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研究愿望。如何找到文章的切入点呢?
1、从文眼入手,抓住关键词,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全篇。如在教学《荷塘月色》时,我抓住了“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一文眼,将“不宁静”三字作为理解文章的突破口,引导学生探讨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2、从文章线索入手,紧扣线索来设置问题。如教学《项链》时,可紧扣“项链”来发问:为什么会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不丢不赔会怎样?小说结尾会怎样发展?这样,学生就会紧紧围绕线索来思考,绕过了一些不必要的问题,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小说类文本的阅读教学,可围绕小说的故事情节及叙事艺术方面展开,体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教授前必须让学生了解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文体知识。
3、从学生最感兴趣的章节入手,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以最大化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一般的小说教学总是遵循着故事情节发展的顺序,课堂教学也必然是按照“开端――发展――――结局”的模式展开,教师授课时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学生听课时也是跟着老师亦步亦趋、敷衍应付,自然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