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8 11:39:5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能源交易发展前景,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关键词:低碳经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74中图分类号:A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5-0115-01
人类自身的经济活动和不断的扩张行为已经对我们的自然环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随着近些年不断的气候灾害,例如海平面不断上升,全球气候变暖,人类逐渐意识到这些气候灾害已经对我们自身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威胁。所以在对于现代经济发展模式的摸索下,世界上很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提出了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不断提高,低碳经济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模式的主流趋势。
1 低碳规则对我国对外贸易模式产生的冲击与挑战
我国传统的对外贸易结构能源消耗量很大,碳排放量大并且严重污染了自然环境,是一种粗放式的发展模式。现在发达国家都提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倡导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高附加值,并且提出了“碳关税”,给我国对外贸易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
(1)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一个巨大的拉动力量就是对外贸易,而我国传统的对外贸易集中在货物贸易中的加工贸易。对低端加工贸易发展的限制和外移,将明显降低区域出口规模,影响对外贸易发展。在低碳规则的压力下,我国传统发展模式要遭到各种限制,现有的技术和产业发展需要立刻转型来达到发达国家的低碳限制。要在短时期内大幅消减碳排放量,使我国原先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转为劣势产业,大大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成本,使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大幅度降低我国外贸出口量,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很大的不利影响。
(2)我国进出口市场多元化程度较低,主要集中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但是发达国家在技术、产业结构、能源利用等方面都具有世界先进水平,他们注重环境保护,是低碳经济的倡导者,并且设立了“碳关税”。这就使我国容易受到这些国家基于环境因素的限制与报复,进一步制约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使我国对外贸易处于被动压制的状态,经济发展受到牵制。
(3)我国传统的贸易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应低碳要求,很多企业面临着产业升级转型的压力,如果不能降低环境污染程度,减少碳排放量,那么就要面临被市场淘汰的危险。对外贸易企业面临着更大的风险和压力,对于新技术新科技的探索要投入更大的成本,企业竞争力大大下降。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资源紧缺的挑战、抓住低碳经济发展机遇,是企业应该关注的问题。
2 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策
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应该积极调整贸易结构和政策,尽快走上可持续发展的低碳道路,要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突破,实现短期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的协调推进。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1)在国内,国家应该从资金和政策两方面来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扶持力度,提升出口企业的自主知识产权,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增加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建立绿色产业的技术支撑平台,提供各种技术支持,运用各种激励手段来刺激企业的生态建设。大力发展服务业,充分挖掘高素质人力资源创业优势,使服务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国际上,国家在国际经济合作中,要发挥大国优势,争取更多的话语权,为我国对外贸易创造良好的环境,更好的维护我国利益。积极参与国际炭交易,启动国内炭交易市场,争取炭交易的定价权,以我国在贸易中的获益而非贸易额为依据承担相应的责任。
(2)实施我国出口市场的多元化战略,减少对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主要贸易伙伴的市场的依赖,尽量避免对我国的贸易牵制,降低对这几个国家的贸易依存度。加快东盟自由区的发展,推动双边贸易发展,深入推进我国与东盟各国的经济协作,有利于我国摆脱发达国家利用低碳技术的优势钳制,促进我国国际贸易的安全性和平稳性。
(3)企业不但要注重眼前利益,更要看到长远的发展前景,树立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积极发展低碳、环保的生产模式,自动的完成企业生产经营的转型与升级,带动产业升级,促进企业经营由粗放型向集约可持续型转变。企业按照绿色要求改进产品种类、生态设计、生产工艺和生产过程,推动企业的管理走上标准化、规范化和国际化。企业要认真学习国际贸易的规则,严格遵守WTO等国际贸易条例,尊重贸易伙伴国家的风俗习惯和民族文化,加强国内行业间的协调与约束,避免企业间短视的恶意竞争。
碳金融市场自《京都议定书》生效便进入了快速发展期。碳金融市场交易工具和交易平台的多元化也带动了其交易规模的逐年增长。从英国新能源金融公司(New Energy Finance)2009年6月的预测报告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碳交易市场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碳排放额度将取代石油成为世界第一大商品。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京都会议)通过的附件I中指出,缔约方(具有强制减排任务的国家)在境外实现部分减排承诺的一种履约机制即清洁发展机制(CDM)。清洁发展机制的目的是协助其他国家地区实现有益于《公约》的最终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作为非附件I国家,在碳金融市场中主要通过CDM机制向发达国家提供经核证的碳信用产品。我国虽然是核证减排量(CERs)的最大提供者,但是碳交易的市场和标准都在国外,为全球碳市场提供的巨大的减排量被发达国家低价购买后,包装、开发成价格更高的金融产品在国外交易。我国碳交易市场刚刚起步,在当前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的形势下,探讨CDM下我国碳交易机制的建立、发展的对策和路径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CDM与我国碳交易
(一)CDM概述
CDM的核心是允许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进行项目级的减排量抵销额的转让与获得,即发达国家通过提供资金和技术,使发展中国家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进行减排并从中获益,发达国家缔约方亦由CDM取得排放减量权证,以履行在议定书第三条下的承诺。CDM是基于项目的配额交易,其指标减排量是由具体的减排目标产生的,每个项目的完成就会有很多的信用额产生,其减排量必须经过核证。
(二)我国CDM项目的发展现状
截至2011年1月,在联合国CDM执行理事会(EB)批准注册的全球2744个CDM项目中,5.01亿吨CO2当量的核证减排量已经获得EB的签发,签发总量为2005年的501倍。其中,我国的注册项目占全部项目的42%,共有1168个项目成功注册。其所带来的效益非常明显,减排量被核证签发的约为2.677亿吨,占东道国CDM项目累计签发总量的53%。
碳基金和金融机构推动着CDM项目交易的发展。2006年5月17日,兴业银行与国际金融公司签署的《能源效率融资项目合作协议》为国际金融公司与首家中资银行合作开展的中国能效融资项目,接着其他中资银行也相继开展了基于CDM的项目融资业务。由财政部牵头、七部委共同运作的中国CDM基金在2007年3月正式运营;2009年7月,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为陕西两个装机容量合计近7万千瓦的水电项目率先以独家财务顾问方式引进CDM开发和交易专业机构,取得了成功,至少为项目业主带来额外出售碳排放权的收入约每年160万欧元,走在了国内银行的前列。
(三)我国CDM市场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碳产品交易量虽大,但碳信用产品的交易价格却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有些甚至低于同类型的发展中国家,主要原因有两个:首先我国的CDM项目都是以由买家承担全部的风险的“双边项目”为主要方式,这种低风险方式的收益也较低,使得中国在CDM交易的议价上没有多少优势;其次我国产生的减排量交易基本上是在初级市场完成交易的,而发达国家则运用远期合约购买产品在国外进行交易,使得发达国家掌握了定价权的标准和交易市场,我国只不过充当了来料加工厂的角色。
另外,CDM机制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CDM的审批标准是发达国家制定的,其审批机构大部分都在国外,所以我国CDM项目往往注册过程复杂、耗时时间长、成功率较低;二是CDM项目机制自身周期滞后和低效,导致交易成本过高、减排量损失严重和市场价值低下等后果。
二、全球主要碳交易市场的发展概况
(一)欧盟排放交易计划
欧盟排放交易体系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区域碳市场,涉及欧盟27个成员国,近1.2万个工业温室气体排放实体,还有众多的交易中心,如巴黎Bluenext碳交易市场、欧洲气候交易所(ECX)等。目前,全球总量的3/4以上的碳产品的交易量在欧洲市场中完成。欧盟排放交易体系有两个特点:一是遵约、风险管理、套利和获利了结等的交易目的多样化;二是EUA现货、期货和期权等交易品种多样化,欧盟排放交易体系交易品种的价值超过30亿美元。欧洲气候交易所(ECX)成功运用欧盟排放交易体系的配额机制使其成为全球最活跃的碳排放权衍生品交易市场。
(二)美国芝加哥气候交易所
美国虽然没有核准《京都议定书》,但于2003年建立了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它是全球第一个由企业发起的、以温室气体减排为目标和贸易内容的专业市场平台,其交易品种丰富,包括二氧化碳、甲烷、二氧化氮、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和六氟化硫等。荷兰、加拿大、中国等地区都设有该交易场所,如中石油及天津产权交易中心共同组建的天津排放权交易所(TCX)。其中,CCX2008年交易量和交易额分别是0.69亿吨和3.09亿美元,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三)印度碳交易市场的发展
发展中国家真正的碳交易所在印度。CDM生效之初印度采用双边开发,从2005年起其双边改为单边碳策略,通过储存注册成功的CDM项目所签发的CER来控制市场的波动及降低减排成本。由于金融机构、企业和民间组织的大力参与,印度碳交易市场的成交量稳定并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三、我国碳交易市场现状及其前景
(一)碳交易现状
中国虽然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却没有被《京都议定书》纳入到强制减排计划,一直通过CDM参与全球的碳交易市场活动。我国的实体经济企业为世界碳交易市场创造了众多减排额,大部分是CERs。随着全球碳交易市场的发展,我国也在大力发展碳交易市场,现在已经形成了以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能源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为主的多家环境交易所,但是尚未形成一套规范统一的市场规则和法律制度来约束碳交易行为,而且碳交易产品比较单一,交易量也比较小。
(二)碳交易前景
具有强制减排任务的国家2008~2012年的减排义务在《京都议定书》中有详细的规定。根据国际权威机构有关数据,我国碳交易前景非常诱人。根据世界银行2010年的报告,只有2009年第一季度CER的输出量超过了需求量,而在2008年年底到2009年五个连续季度中的其余的四个季度均为需求量大于输出量(见下表)。这四个季度的供求缺口表明,我国CDM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预计,发达国家2012年要完成的50亿吨温室气体减排中一半要以CDM的形式出现。彭博新能源金融预测,只有CERs的预测供应量在《京都议定书》的有效期内是12.92亿吨的情况下才能够保证2012年的充足供应量,而截至2011年1月只有约5.01亿吨被签发,产生的巨大缺口也会给我国CDM项目的发展带来巨大的空间。
虽然现在还没有2012年以后的相关强制减排的法规出台,但是不可否认,碳交易的发展前景依然很乐观。据世界银行碳基金预测,如果2050年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550ppm,全球碳市场的需求将达到2008年的10倍,约为500亿吨,这说明碳市场发展空间很大。即便CDM在2012后发生改变,依据我国碳信用市场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发达国家强制减排的需要,也会有类似CDM的机制依据这种需要而产生。
四、建立和完善我国CDM下的碳交易对策
我国必须在低碳经济战略中建立自己的碳交易市场,从而使我国的碳交易市场逐渐成熟起来,交易平台、工具、产品融入国际市场,形成自己的市场定价机制和价格理论,从而能够参与世界的碳交易市场规则的制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低碳时代的国际碳交易竞争。
(一)加强对CDM项目的引导
1.加强CDM的宣传,重视人才队伍建设
对CDM进行广泛宣传,让企业转变传统观念,认识CDM的社会意义和经济意义。组织专门机构总结我国CDM项目注册过程中的问题,让企业了解CDM如何运作,给我国CDM项目的开发提供借鉴。
CDM的人才应该是金融、环境、能源等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我国处于碳交易市场发展的初期,应该加大对相关人才的培养,使之熟悉国家产业政策,能源政策和法规、CDM的开发和运作过程等。
2.提供专业的CDM咨询服务
CDM项目下的碳减排是一种虚拟产品,开发程序和交易规则都比较复杂,只有专业的机构具备此类项目的开发和执行能力。应该大力发展中介机构的分析、评估、规避项目风险和交易风险等方面的技术咨询服务体系来帮助企业。另外,政府作为CDM项目的倡导者,应该为清洁发展机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倡导金融机构为CDM项目提供配套的金融服务体系,给碳交易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加强碳交易的制度构建
政府需要把发展碳金融切实纳入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框架内,积极引导各级市场规范有序地发展,达到合理配置环境资源的目标。我国碳交易尚处于试点阶段,排放权交易的审批和制度都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应完善有关碳排放权交易的各层级法律、法规,规范碳排放权交易的运行,奠定碳排放权交易的法律基础。
(三)建立和完善碳交易市场
一是中国的环境交易所应加强与先进国家或地区同行的交流合作,将我国从国际碳市场及其形成的价值链中的低端角色释放出来,加大我国在国际碳市场交易的活动力度,逐步掌握国际碳交易市场的主动权,最终将我国碳市场发展成为国际化的交易平台。
二是处于市场的起步阶段碳排放减排系统应主要围绕基于项目的CDM和资源减排VER展开产品供应市场。政府应鼓励企业展开自愿减排并在资金、技术和碳税方面给予优惠。在有效的激励下,推动碳减排的理念和行动有机结合。
(四)创新碳交易产品
相比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碳金融市场,我国碳金融产品比较单一,多以基础产品出现,缺乏衍生产品的创新。因此,我国应大力鼓励金融机构推出适合国情的多种碳产品,如碳债券、碳基金理财产品、以CERs为质押的贷款、碳交易保险及碳期权、期货等的碳产品,以丰富碳产品市场,增加市场的流动性和效率。
(五)以CDM为契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一国货币的崛起,通常与国际大宗商品、特别是能源计价和结算绑定权紧密联系。目前,欧元在国际碳产品的结算中占据主要地位,美元和日元是仅次于欧元的结算货币,这些国家为使本国货币成为未来碳交易的主要结算货币都在积极构建与碳交易相关的货币体系。
在新一轮能源经济发展中,我国应以碳交易发展为契机,努力向国际碳交易市场看齐,加快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步伐,使人民币国际化并在结算中获得一席之地,最终使人民币成为新的“碳本位”国际货币体系的重要部分。
参考文献:
[1]周宏春.世界碳交易市场的发展与启示[J].科技与经济,2009(12).
[2]王遥.碳金融[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3]熊焰.低碳之路[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随着我国在国际贸易与政治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对于我国自身的发展也出现了较高的要求,尤其在生产与经济发展方面,我国在本世纪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低碳经济。有效的帮助我国经济与产业转型,提高了我国能源的利用率,降低煤炭消耗,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都产生了重要的意义。
一、低碳经济的定义分析
低碳经济是由本世纪初提出的经济发展观,与传统经济发展有所不同的是,低碳经济以科学技术为指导,通过计划性、组织性的科学创新对经济发展进行制度管理与服务,其基本内容是进行进行工业、服务业等产业的转型和新能源的开发,通过上述手段将经济发展过程中减少和降低对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并对石油、煤炭等能源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污染进行缩减,包括二氧化碳、氟利昂等污染物,提升环境的清洁性,减少大气污染、粉尘污染、水污染等环境污染的发生,减少温室效应,增加社会的稳定性。
低碳经济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当中意义巨大,通过实施低碳经济,能够有效的改良社会环境,增加社会的稳定性,减少我国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保护环境的同时对我国污染物的排放量有所改善,达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局面。可见低碳经济的主要目的与方法,就是在发展过程中减少碳排放量,使低能耗、低污染经济得到发展,限制和转型高污染行业。
二、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性分析
在长久的人类生活与生产历史中,人们的生产活动与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共生物”,为了增加经济力量,提高社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与污染成为必然现象。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逐步加重,环境污染所带来的问题也逐步凸显出来,使人们真正意识到环境保护问题的重要性,为了减少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低碳经济应运而生。可见低碳经济在人类生存与发展中的地位,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如果不能从宏观的角度对生产和发展进行管理与提高,就会使生产者个人的“最优成本配置”与“社会资源配置”产生矛盾,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均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许多欧洲国家将碳税作为税收的一项进行低碳经济的保护与调节,使生产者能够在政策调节下自觉的发展低碳经济,可见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三、低碳经济对我国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探究
低碳经济与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发展理论方面“异曲同工”,主要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环境的保护具有先进的理论指导与制度引导。但低碳经济对经济发展的技术要求较高,需要高新技术支持。因此对于我国的国际贸易经济既带来了发展机遇,也产生了发展难度。
(一)我国国际贸易模式出现转型和升级
目前我国的国际贸易发展模式主要以第二产业为主,发展过程中对能源的消耗较大,对外的贸易需求与贸易依赖性较强。且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与技术能力的制约,我国的第二产业长期处于粗放型,目前正在想集约型经济进行转型,在转型过程中,低碳经济的先进性与科学性对我国的产业转型影响巨大,极大的推动了我国第二产业的科技性。此外,低污染、低排放、高收益等特点的金融、物流、旅游服务业等都因此得到极大的发展。
(二)促进低碳产业的发展
低碳行业是指在生产与消费过程中对于碳需求较低,同时碳排放量较低的产业,主要以新型能源为主的产业等。这一特点使得低碳产业的发展顺应了社会发展的形势,成为我国发展较为迅速的产业之一。且随着煤炭资源的不断减少,碳在国际市场上的流通也越来越频繁,煤炭的交易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低碳产业具有更高的发展优势,并产生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提高国际贸易技术水平
除大力发展低碳行业减少碳排放量外,提高对碳需求较高的产业技术也是低碳经济的主要发展模式。为此,我国的国际贸易产业的技术水平也得到了广泛的提升,通过实施低碳经济,能够对我国的国际贸易技术进行创新和改革,提高我国在国际贸易过程中对绿色贸易壁垒的规避能力。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对于资源的依赖性使得低碳经济在我国的发展较为困难。为此,大力发展低碳经济能够有效的提高我国第二产业对于技术革新的需求,争取采用新技术、新科技进行生产力的提升,逐步淘汰落后的技术,使我国的第二产业得到整体的提升和发展,并最终提升我国的的国际贸易技术水平。
(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我国鉴定的进行低碳经济的发展,除能够提高我国国际贸易技术水平外,在国际环境与国际地位上也有巨大的变化,我国能够通过绿色工业的发展,在国际地位与国际事务上取得更大的进步,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国际贸易规则的实施当中,逐渐奠定我国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指导地位,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帮助我国从经济上、政治上与环境上取得更大的发展。
四、结束语
低碳经济能够将环境保护与经济生产发展相结合,通过经济的发展与技术的提高,减少人类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低碳经济作为世界范围内先进性的经济发展模式,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帮助极大,使我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更加科学,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石油被称为“工业的血液”,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我国工业生产和国民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石油资源。中国在经济发展举世瞩目的同时,石油消费无论是从增长速度、进口数量,还是从消费规模都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新时期下,面临激烈的石油争夺,稳定石油供给,满足国内石油需求,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发展石油贸易,在国际石油市场上争得主动地位,维护石油贸易利益,在中国的对外贸易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一、我国石油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
(一)对外石油贸易导致我国外汇支付加大
一方面是高涨的石油贸易数量,现今我国石油的需求量供不应求,石油开采难度系数极大,所以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满足人们的需求;另一方面是火箭速度增长的价格,增大了我国的外汇支出,导致国内油价升高,从而通过抬高消费价格来减少成本的增加。如今,国际石油价格因全球经济复苏需求而扩大,因地缘政治因素而恶化,因产油国政策调整而紧张,因国际投资的炒作而加剧。
(二)我国石油对外贸易方式单一
目前我国采用的石油贸易方式, 主要以短期合同为主, 仅有加工贸易、政府间协议、一般现货贸易、和易货贸易等几种贸易方式。这样的贸易方式虽然比较灵活、可以实现短期内交割,但很容易受外部因素影响,供应量不能保持在稳定的状态。并且这种在国际石油市场直接交易的方式很被动,主动权在国际石油市场的波动和油价水平中。因此,今后的中国石油对外贸易发展,应增加贸易方式,实现贸易方式的多元化发展。
二、我国应对石油贸易问题的对策
(一)减少原油进口
为了达到减少原油进口的目的,需要朝以下几个方向进行努力:一是使国内需求合理化,从高耗能行业入手,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加大发展新能源的力度,提高其生产效率;二是加大勘探力度,我国地域辽阔,石油行业应该利用这一优势,在不同的地区进行开采,进而加大国内原油供给能力。近年经过勘探我国在新疆发现了大量原油资源,并在当地建立了原油田,为未来我国国内原油供给提供了坚实后盾。三是利用税收抑制不合理或超前的原油消费。具体而言就是对于高耗能行业,加大收税力度。根据国际原油供应量及价格适时调整税收政策,使国内的原油需求维持在一个较为合理的水平。
(二)深化国有石油公司改革,增强其国际竞争能力
加大对外开放程度,降低贸易与投资壁垒,逐步放宽对外资和民营资本进入石油勘探、开采、管网输送、石油化工、油品流通领域的限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减少政府对油品价格的直接干预;打破地域垄断,鼓励三大石油天然气集团进入对方区域开展业务,形成全方位的竞争格局;健全石油天然气行业的监管制度和监管机构,严厉打击不服从规定的行为。
(三)节约能源和发展替代能源
节约能源可以考虑研发出新能源来代替石油能源。石油属于不可再生资源,近年来我国大力开采石油,使得石油量大幅度减少,甚至出现短缺的现象。而且油田环境恶劣,石油开采难度很大,为了解决石油贸易弊端除了改变石油贸易方式外,还可以发展新型能源。据专家预测,新能源有利于环境的保护,而且发展前景非常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及其他替代能源在世界能源消费中的比例,会实现大幅度上升。用新能源来代替石油能源可以缓解石油资源短缺的情况,而且符合我国追求绿色环保生活的要求。
(四)实现进口的多元化
其一,运输方式的多元,近年来,青岛港、日照港、上海港、天津港的大规模扩建,其中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我国更好的发展原油贸易,降低原油从港口到工厂的运费与时间,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降低原油成本;其二贸易方式的多元,这点要求我们不仅仅追求价格变动下的短期合同,也要更多关注于长期合同。按照其他西方国家的原油贸易经验,我国未来长期合同应该占到总合同数的百分之六十以上,进而获取原油更加稳定。而现货采购可以作为辅助手段,当然,第三国作为乙方贸易方,应该对其进行考虑。其三,实现石油进口来源多元化。我国应以中东为主,以中东原油为主要长期进口资源,加快提高含硫原油的加工能力;要加强同非洲产油国之间的联系,增加非洲石油进口量。非洲的石油资源储量非常丰富,但勘探程度很低,至今仍有不少地区有待勘探,并且虽然非洲石油的储量不足中东地区的六分之一,但石油含硫量低,很适合加工成汽车燃油。
三、结语
经济发展离不开资源,资源的充裕离不开原油的勘探与原油贸易的发展,为了国民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我们需要未雨绸缪,提前准备,尽早实施有利于我国原油战略实施的相关措施。不得不承认,我国现在的石油对外贸易有着很多缺陷,这一问题已经引起有识之士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开展了广泛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制定了相关的政策。相信这些措施和政策能够改善我国石油贸易的现状,让我国石油贸易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从而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燃油紧缺问题。
参考文献:
(一)全球经济和通胀“北冷南热”
主要表现在,今年以来,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就业状况都显著差于新兴市场经济体,通胀水平则低于新兴市场经济体。从发达经济体看:由于美国两党围绕削减财政支出问题的政治纷争旷日持久,奥巴马政府刺激经济的新计划缺乏财力保障,经济增速放缓。一季度美国经济环比折年率仅增长1.9%,差于去年四季度的3.1%。二季度以来,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4月份成屋销售环比下降0.8%,5月下降3.8%。消费支出减少,零售销售额5月环比下降0.2%。失业率上升,4月上升0.2个百分点至9%,5月进一步升至9.1%。在地震、核电站危机打击下,一季度日本经济环比下降0.9%,差于去年四季度的下降0.8%;4月失业率上升0.1个百分点至4.7%。从新兴市场经济体看:一季度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1%、印度增长7.8%、巴西增长4.2%、南非增长3.6%,远高于美、欧、日的同比增长水平。5月俄罗斯失业率下降0.8个百分点至6.4%,巴西失业率为6.4%,和4月持平,低于3月的6.5%,远好于美国和欧洲。但与此同时,大多数新兴市场经济体物价水平不断攀升。5月份印度批发价格指数同比上涨9.06%,俄罗斯消费者价格指数同比上涨9.6%,越南消费者价格指数同比上涨19.8%,菲律宾消费者价格指数同比上涨4.5%;而美国和欧盟消费者价格指数同比仅上涨3.6%和3.2%。
(二)债务危机旧疾复发
一方面,希腊债务危机的发展增加了国际社会对欧债危机的担忧。今年标准普尔公司连续下调希腊信用评级至“CCC”(截止发稿时,标准普尔公司已将希腊信用评级降至“CC”,评级展望为“负面”),德国对希腊紧缩支出的强硬立场导致欧盟对希腊第二轮援助计划的磋商失败,穆迪公司随后又对多家法国银行发出了降级警告,认为该国银行业对希腊债券的风险敞口过大。另一方面,美国和日本的债务问题日渐严重。美国国会预算局预计,到今年底联邦政府债务将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 70%,为二战后最高比例,远超近40年以来37%的平均水平。5月16日,美国政府债务总额触及14.29万亿美元的法定上限。但美国政府和国会对提高债务上限至今没有达成共识,这既限制了美国政府的发债能力,也打击了全球对美元和美国国债的信心。日本今年3月末国债占GDP的比重接近200%,远高于希腊债务危机爆发时的水平,在灾后重建支出巨大和人口结构老龄化严重的现实面前,偿债前景也不容乐观。
(三)大宗商品价格高位震荡
今年前4个月,西亚、北非局势动荡所引起的供应忧虑进一步推高了商品价格;5月以来,随着美国开始打击石油交易投机和调高贵金属期货交易保证金,商品价格出现回落,整个上半年,国际市场主要商品价格呈现“/\”型走势。从能源价格看,纽约期货交易所的原油期货价格1―4月从91.79美元/桶震荡上升到114.8美元/桶,6月底跌至约95美元/桶。从金属价格看,伦敦金属交易所铜价格1―4月从9235美元/吨上涨到10178美元/吨,6月底跌至9400美元/吨。铝价格1―4月从2361美元/吨上涨到2763美元/吨,6月底跌至约2530美元/吨。从粮食价格看,芝加哥期货市场大豆价格从13.05美元/蒲式耳上涨到14.74美元/蒲式耳,6月底跌至12.99美元/蒲式耳;玉米从6.08美元/蒲式耳上涨到7.886美元/蒲式耳,6月底跌至6.48美元/蒲式耳;小麦从8.07美元/蒲式耳上涨到9.506美元/蒲式耳,6月底跌至6.142美元/蒲式耳。
(四)世界金融市场波动加剧
欧洲债务危机处理进程的反复,引起了美元兑主要货币汇率的震荡和股市的回落。资本市场情况:衡量美元汇率变化情况的美元指数1月曾上升到81.32,5月最低下挫到72.7,6月底回升到74.5的水平。道・琼斯指数从1月的11574震荡上升到12876,6月底下跌至12414;日经指数从1月的10182.57上升到10891.6,6月底下跌至9816.09。贵金属情况:伦敦金属交易所黄金价格1―4月从1308.37美元/盎司上涨到1576.51美元/盎司,6月底跌至1499.95美元/盎司;白银价格1―4月从26.42美元/盎司上涨到49.81美元/盎司,6月底跌至34.7美元/盎司。国际资本流动情况:上半年由于新兴市场经济体保持强劲复苏态势,加之同发达国家的利差持续扩大,国际资本大量流入新兴市场经济体。国际金融协会(IIF)近期报告称,去年和今年流入新兴市场的资本总额分别达9900亿美元和10410亿美元。
(五)各国间宏观政策分歧增大
一方面,经济增长、就业低迷和天灾人祸导致美国和日本不愿退出经济刺激政策。美国6月末仍决定在较长时期内维持较低利率水平,将联邦基金利率维持在0―0.25%。日本今年以来不断加大量化宽松规模,在震后不到30天里向金融市场注资约1.32万亿美元,比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规模多出一倍。欧洲央行在欧债危机面前暂缓加息脚步。另一方面,新兴市场国家早已进入加息周期。比如巴西6月8日加息25个基点至12.25%,这是其今年内第四次加息;印度6月16日加息25个基点至7.5%,这是其自去年3月份以来的第十次加息。
(六)突发事件频发影响复苏进程
今年以来,西亚北非政局动荡、日本地核危机爆发、“基地”组织头目更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被捕和欧洲大肠杆菌疫情蔓延等突发事件的到来,从不同层面对世界经济运行产生了重大冲击和影响。主要表现是:西亚北非政局动荡与日本地核危机导致全球能源开发与利用格局发生变化,加剧了金融和商品市场波动;IMF总裁被捕和德国疫情阻滞了IMF和欧盟对债务危机的处理进程,恶化了德国与欧盟小国间的经贸关系;拉登死后美国军事战略重心出现从西亚向东南亚转移的迹象,导致全球对东南亚经济增长会否受到影响产生忧虑。此外,各国自然灾害持续多发重发等问题,也为国际经济环境增添了新的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
基于以上情况,国际机构不断调低对全年世界经济的增长预测。比如,IMF在6月预计今年世界经济增长4.3%,比4月份预测调低了0.1个百分点。其中,预计发达经济体增长2.2%,调低了0.2个百分点,美国增长2.5%,调低了0.3个百分点;日本收缩0.7%,调低了2.1个百分点;新兴市场经济体中巴西增长4.1%,调低了0.4个百分点。世界银行6月预计今年世界经济增长3.2%,也比1月预测调低了0.1个百分点;发达经济体增长2.2%,调低了0.2个百分点,其中美国增长2.8%,调低了0.2个百分点,日本增长1.8%,调低了1.7个百分点。
二、下半年国际经济环境展望
展望全年世界经济发展前景,既要清醒认识复苏态势基本确立的方向,也要充分估计复苏过程中出现的反复,我们认为:
一方面,世界经济仍将缓慢曲折复苏,近期不会出现二次探底。从预测分析看:以IMF预测4.3%为例,和上世纪80、90年代以及本世纪前10年年均3.3%、3.2%和3.6%的实际增速相比,应该说速度并不低,而且这个预测是在2010年世界经济增长5.1%基础之上的。IMF同时肯定了全球贸易发展前景,把今年世界贸易增长预测调高了0.8个百分点至8.2%。IMF还把欧元区2011年的经济增速预测调高了0.4个百分点。从增长动力看:新兴市场经济体特别是亚太地区总体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全球治理结构调整在曲折中持续推进,新能源、新材料和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到各国政府大力扶持,这些都是有利于全球经济继续复苏的积极因素。此外,6月24日起美国联合多个国家开始释放原油战略储备,这对遏制大宗商品价格过快上涨也有助益。
另一方面,存在着拖累全球经济下行的“两大风险”和“一大不确定性”,不排除全年经济增速呈前高后低的可能。第一个大的风险是,欧洲债务危机可能延宕下去并引起连锁反应。虽然德法不会放任欧元区分崩离析,美国也不会坐视欧洲内乱伤害其地缘政治利益,但欧洲债务危机很可能久拖不决。这是因为,德、法想借机迫使欧元区边缘国家让渡财政自,始终把实施严苛的紧缩政策作为施援条件,对此希腊等国难以迅速接受;同时美国也在通过频降欧洲各国评级等手段炒作欧债危机,防止欧洲实现真正一体化后增强竞争优势。欧洲债务危机还会引起连锁反应。这主要包括希腊一旦债务重组对其他国家“赖账”的示范效应,以及紧缩政策削弱欧洲的经济增长动力并引发社会不稳定等。第二个大的风险是,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可能持续高企。国际能源利用格局的变化会刺激油价,全球粮价也可能由于供应紧张而上涨。石油方面,日本核电站事故不仅迫使日本中止原有核电发展计划,还导致德国、意大利和瑞士放弃核电。这必然导致全球对化石能源的争夺加剧,并为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限产提供借口。今年6月,6个OPEC成员国已经反对上调石油产量,国际能源署也把2011―2015年平均每桶油价的预测调高了19美元。粮食方面,联合国粮农组织6月认为,今后10年全球农业产出年均增速将从前10年的2.6%下降到1.7%,导致谷物和肉类价格将分别上涨20%和30%。与此同时,受地缘冲突风险增加影响,全球物流价格有所上涨,特别是反映国际货运价格变动的波罗的海指数(BDI)1月从1107起持续回升,6月最高曾涨到1489,下半年仍可能继续上扬。
“一大不确定性”是,美国宏观政策取向的不确定性。一是关于美国债务规模调整的问题。国际信用评级机构惠誉警告称,如果美国国会未能在8月2日前提高联邦政府的债务上限,美国的债务信用评级将被列入负面观察名单。如果美国政府无法支付8月15日到期的票面利息,美国信用评级将被列入“有限违约”等级。为避免国家信誉受损,美国迟早要调高债务规模。但是,如果过度调高债务上限,会增加美国国债的外销压力,引起美元贬值和通胀加剧。如果调整不到位,又不足以应付美国政府开支,可能导致美国经济增长进一步放缓。二是美国宽松货币政策的前景问题。尽管在美联储6月份议息结果中“第三轮量化宽松”暂时不在计划内,但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也表示,“经济疲弱的深化可能改变美联储的想法”,这让各界对美国会否变相实施新的量化宽松政策争议很大,同时也加重了美元和大宗商品走势的不确定性。
下半年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对我国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主要是: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高位震荡增大我国内输入型通胀压力,欧债危机延续导致我国购入欧债的收益变化,美日经济增长放缓对我国扩大外需与人民币升值同时造成压力。
与此同时,我国也面临着一些新的发展机遇。第一,欧债危机为我国通过援助欧洲获取更大国际影响力和更多经济利益创造了条件。第二,日本地核危机为我国通过援助日本争取先进产业、技术与人才的转移创造了条件。第三,美欧在北非的军事行动对俄罗斯的传统地缘利益造成威胁,将促使上海合作组织成员主动与我国加强经贸合作。第四,在世界经济缓慢曲折复苏进程中,我国企业“走出去”也存在可以利用的机会。
三、把握机遇、应对风险,在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中保持国内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针对我国发展外部环境的新变化和可能的影响,我们要把短期调控政策和长期发展政策有机结合起来,从变化的形势中捕捉和用好发展机遇,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防范和化解风险,牢牢掌握经济工作的主动权。
第一,未雨绸缪,做好应对各种风险的预案。在保持宏观经济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前提下,进一步增强前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一方面,要针对国际做好“沙盘推演”,提前准备好各种调控预案,特别是对我不利情况下的宏观调控预案,比如美国一旦再次推出量化宽松政策后我国宏观政策的相应调整,以及认真研究反制欧、美、日以债务危机恶化为借口“赖账”的措施。另一方面,要根据国内地区发展差异大、经济基础不平衡的现实,研究制定差别化的调控政策,坚持区别对待,有促有控,促进重点行业和欠发达地区加快结构调整和高质量、高效益地发展。
第二,加强防范,抑制输入型通胀的冲击。夏粮再获好收成,为我国控制全年粮价上涨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是,其他初级产品国际价格的高企以及全球航运价格的回升仍会对我国物价调控增加难度。为此,我们应沉着应对,综合施策。建议抓住6月底美国开始释放原油战略储备短期冲击油价,以及与上海合作组织成员签订合作条约的有利时机,积极扩大石油、粮食和其他战略性物资的进口;继续限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搞好煤、电、油、气、运等生产要素的供需衔接,毫不放松地推进节能减排工作;运用关税、汇率杠杆,减轻能源资源和重要商品进口企业的税赋,降低经营成本;强化对市场价格特别是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商品价格的监管,正确引导社会舆论,避免在外部因素诱使下投机分子借题炒作食盐等类似事件的发生。
物流与国际贸易之间是互动发展的关系,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国际贸易是物流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物流科学合理化又为国际贸易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一、现代物流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分析
通过加强国际贸易,可以有效促进物流行业的发展。国际物流,既是物流行业的延伸和扩展,又是跨越国界以及扩大流通范围的物的流通,实际上是货物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的物的移动,并以此而发生的贸易。基于以上分析,国际物流属于国际贸易的重要内容,同时也为国贸活动提供了服务;从这一层面来讲,之所以会出现国际物流,其前提和基础是国际贸易。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若无国际贸易,商品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也不好流动,国际物流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国际贸易是物流的前提和基础,而物流则是国际贸易的必要条件。在现代国际贸易过程中,对物流预测及其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这从另一个侧面促进了物流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即提供了发展的动力。
随着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对现代物流行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发展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供,需求层次、档次也随之提升。国际贸易发展速度加快,国际贸易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以至于传统的贸易品种让位于现代精密加工、高附加值产品。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对现代物流效率、质量以及安全可靠性提出了标准较高的要求。实践中可以看到,目前国际贸易活动已经演变成了买方市场,很多贸易商为了迎合消费需求,比如个性化、净化产品需求,开展少量贸易活动,产生了高频度以及小批量的产品配送需求。
二、加快国际贸易与现代物流互动发展的有效策略
1.进一步明确二者关系,均衡发展
正如上文所述,国际贸易与现代物流之间关系密切,共存共进。基于此,实践中我们应当树立正确的意识和思想观念,切忌偏废其一。在此需重新审视和定位二者的关系,尤其是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当及时制定和实施相关规范,通过法律法规的制定与落实,在技术、资金上对物流企业予以大力支持,并以此来提高物流企业的生产营运质量和效率,降低国贸成本。与此同时,企业还应当及时转变思想观念,既要重视物流建设、不断加快基础设和信息化建设,又要在全球网络平台上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国贸活动,以此来促进国贸与物流协调发展,使二者能够共进、共赢。
2.倡导和推行绿色物流,促进国际贸易可持续发展
绿色物流旨在节约能源,减少因物流活动而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高现有资源、能源的有效利用率,主要包含绿色作业、绿色管理等环节。其中,绿色作业包括绿色生产、包装运输以及装卸等;绿色管理的立足点是节约能源、生态环保,并在此基础上完善和健全现代物流体系。通过绿色物流的实施,实现国贸经济以及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统一社会、经济以及环境利益。具体而言,可采用以下方法和措施。第一,及时转变思想观念,加大教育和宣传力度,从而提高物流、政府部门以及相关人员的绿色物流意识,并自觉减少国际贸易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和危害;第二,政府制定法规政策。比如,制定相关法规,控制污染源、车辆噪音,并且鼓励采用绿色技术的车辆、降低污染等;第三,引入先进的、绿色的物流技术和方法,在提高现有资源有效利用率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不仅要加强环境保护,而且还要致力于促进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3.加快网络建设步伐,降低国贸和物流成本
信息网络以及电子商务的逐渐兴起,使国际贸易与现代物流观念、模式等,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正逐渐朝着智能化、信息化以及网络化发展。基于此,政府部门以及相关企业,应当不断加大对科技、网络建设投入力度,在完善信息网络平台基础上开展各项贸易活动,以此来有效降低成本。同时,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制定高效性的、可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法规及政策,以此来正确引导和大量支持企业加快电商网络系统建设,并且将电商贸易环节进行优化整合,在电商网络平台上聚集物流企业,并充分发挥规模效应,从而降低成本,有利于国际贸易的全面展开。
4.积极推进第三方物流建设,促进国际贸易快速发展
政府及相关企业应当积极发展国内第三方物流,通过增加物流量、提高其市场占有率以及外包率,从整体上提高其科学化。同时,还要不断加大现代信息网络建设力度,基于现实条件和状况,搭建供应商与生产商之间的桥梁,以此来提高物流企业的实际运营效率、货物周转率,通过减少囤积量,促进货物快速运至市场,以此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
5.加强专业人才培训,提高物流管理水平
从当前的发展现状来看,虽然国内物流市场较之于发达国家起步较晚,还不够完善,但是电商的不断兴起以及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使得现代物流行业发展前景可观。为此,建议国内各类高校应当重视现代物流行业,加大学科建设力度,聘请有经验的现代物流管理人才到校开展讲座等活动,并且开设专业课程。同时,还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物流专业学习和研究,强化他们对现代物流行业的认知,并将个人的所学灵活应用于实践。事实上,物流人才的培养是双向的,可以组织学生到物流企业实地参观学习,并且学校与企业联合,采取产、学、研结合的模式进行教学,这有利于现代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和人才队伍的不断壮大,进而推动国际贸易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莹.现代物流的发展与国际贸易的关系[J].中外企业家,2014(03)
截止2010年12月31日,全球已经注册CDM项目2558个,我国成功注册的项目达1065个,占全球总数40.3%。注册的项目数量和年减排量均居世界第一,为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做出了巨大贡献。农业CDM项目有3项,分别为:山东民和牧业有限公司鸡场粪便沼气工程温室气体减排项目、河南省牧原猪场甲烷回收利用项目和湖北省恩施市户用沼气项目。
一、我省农业CDM项目的发展潜力
随着国际CDM执行理事越来越关注一直被边缘化的农林项目及国际买家致力于将农林项目拉回CDM舞台的机遇,我国应充分挖掘自身优势,大力发展农业CDM项目。
1、畜牧业进一步发展,为农业CDM项目开发奠定了基础。
我国是一个畜牧业大国,每年产生的畜禽粪便总量为30亿t。畜禽废物在蓄粪池存放过程中,在自然厌氧条件下,会释放出大量的甲烷。甲烷若直接排放到大气中,会造成全球范围温室效应的增加,甲烷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1倍。目前,由于畜禽废弃物处理耗资大、回报率低,90%以上的养殖场没有畜禽粪便处理设施。畜禽粪便不经任何处理,直接被排到蓄粪池,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而发展大中型沼气集中供气工程对甲烷进行回收利用,回收的这部分甲烷便是农村沼气PCDM项目实现的减排,是可以进行碳交易的CDM商品。按国际上二氧化碳市场的价格每吨10美元计算(事实上碳交易价格在一路走高),仅1个CDM项目1年就可为1个年出栏1万头猪的养猪场带来25~28万元的收入,按项目期10年计算,可为养猪场带来200多万元收益。因此,通过农村沼气PCDM项目,养殖企业不仅可以通过温室气体交易带来国际环境补偿收益,而且减少了养殖业面临的环保压力。
我省“十二五”畜牧业发展规划显示:到2015年肉类总产量达到130万t,奶类总产量达到140万t,禽蛋总产量达到150万t。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以上,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0%以上,规模养殖比重达到70%以上。畜牧业的飞速发展必将推动农村沼气工程的发展,同时,也为农业CDM项目开发奠定了基础而目前我国该方面的CDM注册项目仅有3个,因此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
2、加快生物质能开发利用,为农业CDM项目开发提供了机遇。
目前,以秸秆为主的生物质能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已成为世界各国的重大热门课题之一,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推广清洁燃烧技术,是农业部开展省柴节煤炉灶升级换代建设工程的重要部署,是改变农村用能方式,实现农村废弃物能源化,为农户提供清洁能源,促进农村节能减排和农村能源建设的重要举措。我省于2007年在全省开展高效低排户用生物质炉试点项目,试验示范高效低排放户用生物质炉使用技术,为农村开发利用生物质能源探索一条新途径。通过几年的试点,高效低排放生物质炊暖炉在我省农村显示出了许多可取之处。
(1)就地取材,节能环保。
农户用自家的秸秆、树枝等农林废弃物做燃料取代烧煤,平均每户每年可节省煤炭3t左右。
(2)省钱。
随着煤炭价格的上涨,农户近年来用于冬季取暖做饭的支出越来越大,使用生物质炊暖两用炉每户每年至少节省开支1500元。
(3)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农户烧上了暖气,洗上了淋浴,像城里人一样住上了干净、暖和的暖气家,真是新农村,新生活。
(4)村、院环境卫生改善。
过去村里大量的秸秆、树枝废弃物乱堆乱放,既不美观又不卫生,还有发生火灾的危险。
(5)减少了农村炉渣煤灰垃圾。
目前,我省已有20000农户用上了生物质炉具,每年可节省燃煤六万t,折合标煤四万两千t,每年可减少CO2排放11万t,每年可为农户节省燃煤开支4000万元。如果开发为CDM项目,参加联合国黄金标准核查签发的“自愿减排碳交易项目”,每吨二氧化碳的销售价格按照10美金计算,炉灶的寿命按照5年计算,每台可以获得二氧化碳减排收益约1088元,基本能够弥补炉具的折旧费用。同时,也为开发CDM项目提供了机遇。
二、引入农业碳交易发展面临的障碍
1、农业项目方法学的局限性。
目前,CDM体系所通过的农业CDM方法主要是畜禽粪便集中处理方面的方法,所签发的农业CDM项目也主要是畜禽粪便集中处理方面的方法学的应用研究。但农业温室气体减排所涉及的范围广,因此农业项目方法学不应该仅局限于畜禽粪便集中处理方面。在国际碳交易市场上,确保CDM项目的环境效益,确保CDM项目能带来长期的、实际可测量的、额外的减排量,透明的、易于操作和有效的CDM方法学的制定尤为重要。这一方法学应包含以下主要内容:建立基准线的方法学、确定项目边界和泄漏估算的方法学、减排量和减排成本效益计算的方法学、监测的方法学等。这一方法学可以是现在国际上通用的,也可以是业主根据自己的项目新开发的经过CDM执行理事会批准的。
2、规模不够,项目整合难度大。
CDM项目的实施,需要达到一定的规模,但目前农村各农业生产环节主要还是以农户为单位,这对于农业CDM项目的实施是一种局限。因此,在实施项目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农户实施这项减排措施的可能性;其次要发挥县、乡、村政府甚至是农业协会的组织功能、有效地把大量分散的农户或小项目组织起来,形成切实可行的CDM项目,而这在组织管理方面难度较大。
3、交易成本大。
农业项目尤其是农田项目、小型户用沼气池项目等实施农业CDM的项目需要整合一定范围的农户,这需要大量的协调、差旅等工作和大量的测量及监测设备投入。同时,项目减排量的确定也存在财务、融资、技术等方面的障碍和困难。而且,CDM项目的实施必须经过国家发改委、第三方和CDM执行理事会的严格审核,每个项目的前期费用大约都需50~100万元人民币,这导致了农业项目的交易成本过大,对农业CDM项目形成了巨大的经济压力。如何简化程序,降低交易成本,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我省农村沼气PCDM项目探索
鉴于农业CDM项目发展面临的障碍,农业部于2009年开始在我国农村沼气领域开展CDM项目开发这一课题研究,与相关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企业进行了多方研讨和论证。并于2011年1月决定在我国甘肃、湖北、山西、河南四个省开展户用沼气和养殖场沼气工程CDM项目的开发工作,2011年底又将试点省扩大至陕西、内蒙、贵州、湖南。我省有幸列入农业部首批开发对象,和国内有关知名专家、咨询机构等共同探讨农业CDM项目开发的方法学,为中我国探索建立自己的碳排放交易市场上迈出的重要一步。
我省根据农业部的整体安排,从CDM开发能力强、业内影响大、成功案例多、能够承担全部开发费用(本单位人员工资、差旅、咨询费用)的企业中选定太茂盛源科技发展(北京)有限公司负责为项目开发机构。针对项目的国际性聘请了法律顾问,审核项目所涉及的合同、协议等文书;由于PCDM项目的各个子项目是由不同区域的各个子项目组成,为降低单个项目申报的成本和风险,便形成了打捆申报的机制。因此,经过多方协调,选择北京金海汇通投资顾问有限公司为项目协调机构,签署了《山西省养殖场粪便处理规划项目清洁发展机制合作协议》、《山西省农村户用沼气规划项目清洁发展机制合作协议》。开发机构在省农村沼气CDM项目管理办公室的指导下制定了项目实施方案;对2011年新申报的大型沼气工程进行了实地调研,编制了大型沼气工程基础数据表格;确定了一个条件成熟的大型沼气工程(安泽县伟晋养殖有限公司大型沼气工程)作为示范项目成功在联合国网站上公示;对2011年新申报的户用沼气项目进行了实地调研,同时还考察了部分已建成的户用沼气项目,编制了户用沼气项目基础数据表格及建立档案要;组织有关项目单位培训;发放并回收户用沼气用户档案;完成了项目的现场审定,现场审定工作由联合国认定的第三方DOE实施;初步建立了PCDM项目项目管理体系。
目前,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和研究,第一个试点项目安泽县伟晋养殖有限公司大型沼气工程已成功获得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批复,同意作为清洁发展机制项目。
四、推进我省农业CDM项目的建议
鉴于碳交易的重要性以及目前农业CDM发展的障碍,我省农业CDM项目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
1、加大对农业CDM项目的政策支持。
农业CDM对于促进温室气体减排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也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因此国家和地方政府应该加大对农业PDM研究的支持力度。由于CDM项目的开发成本较高,国家应当给予适当的贷款优惠或补贴支持。
2、加快农业碳贸易方法及碳交易标准的制定。
鉴于农业温室气体减排领域及减排方式的多样性,可建议CDM执行理事会开发和制定多样性的国内外统一的农业CDM碳贸易方法。同时,进一步探索和推广兼容国际并适合我国农业和农村的自愿减排标准和农业碳贸易方法。
3、加强对农业CDM项目相关部门的协作。
中图分类号:F753文献标识码:A文
章编号:10084096(2015)05007906
一、引言
中国新能源装备制造业最早可以追溯到1976年,宁波和开封的两家工厂开始制造太阳能电池,这是中国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的开端。1986年中国从丹麦进口了风电机组,随后不久进口太阳能电池生产线。但直到21世纪初之前,中国新能源装备制造业都处于低速发展阶段,技术和工艺水平虽然有一定提高,但与国外相比差距仍然巨大。2004年是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的转折点,这一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开始起草,2005年开始颁布施行,极大地促进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2004年至今中国风电装机规模增长了七十多倍,光伏装机规模增长了一百多倍。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带动了上游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并逐渐具备一定的出口能力,成为世界新能源国际贸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世界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中国新能源装备进出口贸易不仅面临自身发展过程中的技术、市场、产业和政策等问题,而且还面临国际市场上贸易摩擦增多、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经济合作受阻等瓶颈。提升中国新能源装备产业在全球价值链的位置和核心竞争力,实现产业升级和发展是破解新能源装备进出口贸易难题的关键,也是当前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相关研究
新能源装备主要包括太阳能装备、风能装备、核能装备、生物质能装备、海洋能装备和地热能装备,中国具有出口能力的主要集中在太阳能装备和风能装备,相关研究也主要集中在这两个领域。2008年国际市场环境非常有利于太阳能光伏产品的生产,特别是美国新能源政策带动了光伏产业的发展,大量中国企业快速进入这一行业,成为光伏产品的代工厂,还有一些企业在美国成立承包光伏发电项目的子公司。这一时期的国内研究多集中在采用何种商业模式来促进光伏产业的发展,刘仰焰和沈玉良[1]对光伏企业加工贸易生产控制模式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对光伏企业产生较大影响的是上游多晶硅料件市场价格,而进口料件和出口光伏产品的模式更适合民营企业的发展。尽管这一时期中国光伏产品出口势头良好,仍有很多研究注意到光伏产业的潜在危机,孙广彬[2] 认为中国光伏产业存在企业规模偏小、低价无序竞争和自主创新能力低等问题。顾列铭[3]认为中国光伏产业缺乏核心技术,光伏产品约九成都依靠出口,过于外向的市场导向使中国光伏产业隐忧多多。
2012年7月德国光伏电池组件企业联合向欧盟委员会申请对中国光伏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从此中国光伏产业遭遇出口危机,2012年出口额同比下降三成,出口数量同比下降近一成,出口价格则同比下降三成。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分析中国光伏产品出口贸易现状与问题,邢章萍[4]认为应正视光伏“双反”。陈晓梅和孙梦溪[5]认为高额惩罚性关税引发了光伏产业困境,提出应引导光伏产业进行优化整合,提高产品竞争力,同时扩大内需,解决产能过剩。孟祥铭和隋欣[6]使用2008―2013年中国光伏产品出口数据,基于CMS模型分析了中国光伏产品出口的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市场规模效应一直为正,说明世界光伏市场的需求是不断增加的,而出口市场结构效应存在波动性,主要是由于中国光伏产品出口市场过于集中,也表明中国光伏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在下降。
中国风电装备的发展与太阳能光伏装备类似,十年前中国风电装备基本依赖进口,在风电装备发展早期,学者们多数在探讨如何实现进口替代。叶瑛莹和赵媛[7]认为中国风电机组国产化率太低,2003年国产化率为12%,风电机组的进口依赖过高导致发电成本和价格过高。刘家澄[8]认为中国不能长期依靠进口发电设备,必须走风电机国产化的道路,并对风电机国产化进程提出建议。这一时期也有学者担心国内风电装备制造业是否会受到国外冲击,施鹏飞[9]认为国外风电市场空间较大,外国制造商对中国市场暂时还无暇顾及,应抓紧风电装备制造企业的发展。随着中国对风电装备制造的持续扶持,以及大量国内风电装备制造企业的进入,2003年之后中国风电装备制造业开始逐渐有竞争力,并高速发展,2010年培育本土风电装备制造业和降低风电成本的目的已经达到。
2011年之后中国风电市场发展放缓,风电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开始减速,这一领域的企业不得不积极开拓国外市场,不过此时世界风电产业也都进入低谷,风电装备制造业开始出现产能过剩。时Z丽[10]从风电的技术、装备和市场发展等角度总结了世界风电产业的进展,分析了2008年之后美国、德国和西班牙等风电大国政策的调整和支持风电发展的实际行动,认为中国风电装备制造企业应及早准备,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周原冰等[11]对西班牙风电发展情况、电源结构和电网特点进行了介绍,分析了其在促进风电消纳和保障电网安全运行方面的举措,提出了推动中国风电与电力系统协调发展的启示和建议。2010年之后很多学者开始注意产能过剩问题,但对于“过剩”的概念仍存在分歧,王晓慧[12] 提出风电产业不能简单地定性为产能过剩,如果说过剩,也是相对过剩,更准确地说,是在较低水平上的相对过剩。王立国等[13]认为只是低端的风电装备出现过剩,他们建议发挥市场机制淘汰落后产能的作用,加大行业发展专项研发投入,落实新能源发电全额保障性收购制度,培养地方政府和企业的理性投资观念,打造国内企业的成本和质量优势。
三、新形势下新能源装备进出口贸易的发展趋势
国际能源有效需求不足、碳排放交易低迷和“双反”等复杂的国际市场环境,是否意味着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前景堪忧?新能源装备进出口贸易发展趋势如何,中国新能源装备的国际市场地位如何?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将有助于中国新能源装备进出口贸易发展路径的选择和产业升级的风险预测。
1新能源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国际需求不平衡
根据英国石油和天然气巨头BP的《2014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3年世界发电量约为23 127太瓦时,同比增长22%。可再生能源消费(包括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和其他可再生能源)大幅度提高,从2002年的2409太瓦时增加到2013年的1 2343太瓦时,年均增长率达到15%,占全部电力消费的比重从17%提升到53%,远远超过了同期世界总发电量年均增长33%的速度。可再生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与近年来各国对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密切相关。面对未来能源供应不足的危机和环境污染,为了寻求稳定充足清洁的能源来源,世界各国都把发展可再生能源列为本国能源政策和战略的重要内容。
2013年世界主要经济体的新能源消费量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核能方面,欧盟和美国的核能消费量比较大,约达到200百万吨油当量,占世界核能消费量的687%,日本自2011年地震海啸核泄漏事件后的核能消费持续下滑,2013年仅为33百万吨油当量,比2012年下降186%。水能方面,中国处于领先位置,占世界消费量的24%。风能方面,欧盟和美国消费量相对较大,中国表现出了强劲的增长势头,2013年比2012年增长378%。相对于其他能源而言,太阳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新能源消费量较小,欧盟表现尚佳,2013年其太阳能消费量为187百万吨油当量,比2012年增长173%,占世界太阳能消费量的662%,地热能和生物质能消费量为384百万吨油当量,占世界消费量的352%。其他经济体虽然基础薄弱,但也表现出了强劲的增长势头,2013年非OECD国家太阳能消费量比2012年增长846%,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新能源消费量增长91%。整体来看,虽然新能源尤其是太阳能发展迅猛,但在世界能源结构中的占比依然偏低,改善传统能源结构的作用尚未发挥。一方面,作为新兴产业,新能源产业尚无坚固的发展基础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不可预测的外部冲击对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造成了致命性的打击,并且这种影响不能在短时期内消除。另一方面,各个经济体之间的不同消费水平也暴露了新能源产业发展进程中新能源技术及其导致的成本收益差异的重要性。虽然新能源具有清洁和可持续的良好特性,但在技术条件限制下的高昂成本,迫使大部分国家仍然依赖化石能源发展国民经济,中国有80%的发电量来源于煤炭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2世界新能源装备进出口额下滑,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2013年世界新能源装备进出口贸易总体呈下滑趋势,主要新能源装备进出口额包括多晶硅(含硅量不少于9999%)、光敏半导体器件(主要为太阳能电池)、其他非电热的快速或贮备式热水器(主要为太阳能热水器)和风力发电设备等。2013年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和中国新能源装备进出口额2012年分别下降22%、25%、21%、55%和4%。2013年日本进出口额达到1396亿美元,比2012年增长23%,增加额主要来自于进口额的大幅增加,从2012年的484亿美元增加到2013年的866亿美元,增加了80%,其中部分原因是日本核能产业停滞和后退,使其不得不转向其他能源发电,2013年太阳能消费量比2012年增加了754%。国际需求不足仍然是新能源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基于此引发的新能源产业贸易摩擦冲突将会越来越多。2013年世界出口国受到反倾销调查的案例有283件,比2012年增长354%,反补贴调查为33件,比2012年增长435%,也是1995年以来件数最多的一年。尽管世界经济复苏在望,但财政悬崖和新能源出口市场补贴削减等仍然存在,金融改革尚未完成,金融风险、新兴市场风险和地缘政治风险等相互叠加的经济下行风险已然出现。出于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战略重视和对市场脆弱性的担心,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对新能源装备进出口贸易造成了不利影响。
四、中国新能源装备的国际市场地位
1国际市场占有率低,国际竞争力弱,易受外部冲击
2009年中国风电装备出口额比2008年增长-284%,2010年继续大幅下降,年增长率为-626%,2011年转而上升5200%,2013年出口额几乎没有变化,增长率仅为01%。中国已经成为连续多年遭受“双反”调查最多的国家,除了贸易保护主义的原因外,与出口的新能源装备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不高和薄利多销的贸易政策也不无关系。制造优势是中国新能源产业得以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也导致了中国新能源装备制造业过多集中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环节,易受外部经济冲击的影响,表现为出口额增长率上下波动幅度很大和国际竞争力弱。中国多晶硅、风力发电设备和非电热热水器等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均低于10%。随着新能源技术和市场的发展,中国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并没有快速占有国际市场,暴露了中国新能源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偏低的事实。核心技术和技术创新缺乏,创新性复合型人才匮乏,难以获得多晶硅高端提纯、风机整机的研发与设计和关键零部件制造等先进技术,在关键环节受制于人。在核心技术和有效行业规制欠缺的情况下,大量企业涌入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形成了恶性的低价竞争,扰乱了市场秩序,危害了产业的长期健康发展。政府扶持环境一片向好,但财政补贴、政策扶持工具与方法有时过于简单化和流程化,不仅降低了政策效果,而且容易受到贸易保护主义的打击。
2结构性失衡严重,产能过剩和技术缺位并存,国内能源问题未得到有效缓解
2013年中国光敏半导体器件(主要为太阳能电池)国际市场占有率达到40%,成为新能源领域的领头羊,其他新能源产品则表现平平,徘徊不前。近些年,随着中国自主创新的增多,存在贸易逆差的产品逐渐减少,2009―2013年一些产品的净出口额从负转正。但对核心技术的掌握仍然欠缺,在相关产品的设计和制造上与国外先进技术有很大差距,需要大量进口。2013年世界新能源企业500强中, 中国企业占据147席,但大都居于后列,前10名为美国和德国等发达国家的企业,前50名中仅有3家中国企业。从商品结构来看,出口结构与进口结构失衡,新能源装备出口产品中劳动密集型产品多,技术密集型产品少,加工成分大,附加值低,技术落后仍然是中国新能源装备的发展瓶颈,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因而也难以撼动发达国家的优势地位。
从贸易区域结构来看,中国新能源装备的出口区域结构在2012年前后发生了巨大变化,风力发电设备对美国的出口额占全部出口额的比重从2012年的390%突降到2013年的05%,对德国从2010年的53%下降到2013年的02%,对南非从2009年的不到01%增加到2013年的215%。多晶硅对美国的出口额占全部出口额的比重从2011年的56%下降到2013年的09%,对法国从2009年的39%下降为2013年的02%。光敏半导体器件(包括太阳能电池)对法国的出口额占全部出口额的比重从2009年的26%下降到2013年的04%,对德国从2009年的351%下降到2013年的31%,而对日本则从2009年的20%增加到2013年的200%,对南非从2009年的01%增加到2013年的31%。中国主要新能源装备出口在欧洲市场和北美市场全线下跌,出口额大幅度下降,有的产品转向亚洲市场和非洲市场。中国新能源装备出口结构的变化,固然有经济危机和贸易保护的原因,但出口市场不平衡和对某一市场过于集中的特征,不仅增加了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出口风险,在贸易条件改变的时候增大了企业面临破产和退出市场的概率,而且也增加了贸易摩擦的可能性。
从能源生产结构来看,目前中国仍以原煤为主要能源,2013年占能源生产总量的756%,相比2004年的771%,占比并没有大幅度变动。水电、核电和风电生产量在2013年达到37 060万吨标准煤,占能源生产总量的109%,仅比2004年增长约3个百分点。中国致力于发展新能源产业,在发展战略上相对偏重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的出口份额,忽视了新能源装备在国内的应用,有体制的原因,如上网电价实施步伐缓慢和电力价格体制改革滞后等,这不利于传统能源结构的改善,不仅国内市场得不到开发利用,而且在输出清洁能源的同时把生产时所附带的污染和高碳排放量留在了国内。
五、新能源装备进出口贸易的发展路径和产业升级风险
1新能源装备进出口贸易的发展路径
产业升级存在风险并不是新能源产业安于现状的理由,只有升级到全球价值链的高附加值阶段,才能保证产业长期快速健康发展。不同国家的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不同,升级路径和政策也不同,但主要是通过推动企业创新技术、产品、生产过程和功能以及拓展产业链等路径来实现。就发展路径而言,附加值和国际市场占有率同时提高是最佳选择。由于现实情况的存在,二者不能兼顾并且前者的难度更大,在过去十几年中,各个国家的新能源装备进出口贸易凸显了多种发展路径。
一是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利用区位优势、政策优势和比较优势,以在新能源装备中贡献较低附加值为代价,提高其国际市场占有率,随着新能源产业的成长和市场力量的增加,进入高附加值产业链。美国作为新能源产业的领头羊,一度在产业链中占据关键环节并贡献了高附加值,但随着其他经济体的参与份额增大,美国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逐渐降低,这一特征也出现在在新能源领域领先的其他国家身上。如日本光敏半导体器件(主要为太阳能电池)的出口额从2003年占世界出口总额的36%降为2013年的12%。相反,中国在这些领域的国际市场占有率都有可观的提高。
二是发达国家在新能源产业的领先地位没有实质性受损,并且获得了新能源产品的真正价值。新能源产业不同于其他产业的是低碳减排、改变传统能源结构和应对未来的能源危机,发展中国家在参与到新能源产业链的过程中,不仅没有获得高附加值,而且在制造新能源产品过程中由于使用煤等高碳能源可能违背节能减排的初衷,存在高消耗本国能源为他国供给低价节能产品的负效应。
三是在致力于参与到新能源产业链的过程中,有些企业即便获得了较高的生产能力和出口优势,也并不一定能进入到核心和高技术含量环节,通过继续加大投资和收购兼并进入相邻环节往往是该产业企业进一步采取的措施。或者复制发达国家产业发展初期的路径,即进口产业发展相对落后的其他国家的中间产品和服务,提升其在新能源产业多个环节的主导地位。或者调整产业结构,更新产品目录,开辟国内市场,以扩大国内消费为目标,缓解国际市场上的产能过剩问题。
2新能源装备产业升级的潜在风险分析
提高生产率和附加值是摆脱粗加工、劳动密集型发展模式和促进产业升级的主要方式。在升级过程中,由于初始条件、外部环境、国际规则和市场竞争等因素的影响,不可避免地带来相应风险。
一是新能源装备制造技术存在转让和自主创新双难困境。新能源装备制造业核心技术掌握在美欧日等国家手中,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承接了价值链上的中下游环节,能耗高、劳动力密集和“加工厂”是处于该环节的企业的共性。与其他产业相比,新能源装备还有用清洁可持续能源替代传统化石能源的发展目标。因此,发达国家为了长期获得新能源产业核心技术的创新收益和新能源应用的环境收益,在技术创新、使用和转让方面设置诸多壁垒。然而,越不发达的国家在技术方面越处于弱势,研发能力有限,整体水平不高,需要更多帮助。另外,技术转让也是一把“双刃剑”,可以在产业的初始阶段得到迅速发展,但在中后期阶段易受到牵制,成为技术的跟随者,不利于自主创新。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利文献引证分析报告,国外新能源专利引用次数是国内新能源专利引用次数的2―3倍,其中美国专利被中国引用的次数最多。在原始创新层面,国外专利具有集成创新性质,即通过整合不同领域的技术进行跨领域创新,中国的创新模式则更接近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技术基础相对薄弱,涉及领域较窄,局限于本领域创新。
二是路径依赖下发展模式转型存在生存风险。产业升级本质上是一个制度变迁过程,中国新能源产业属于新兴产业,处于产业生命周期的成长阶段,在发展模式上走的是传统加工贸易老路子,利用制造环节的优势快速扩大生产规模,获得行业地位。但不能不承认,这是一种用长期效率换取短期利润最大化的经济行为,过于集中制造环节,市场开发、产品营销和应用等环节必然相对薄弱,高昂的转换成本和难以兑现的短期利益把新能源企业限制在低附加值的经济活动中,成为新能源产业升级的现实困难。这种发展路径附带的产能过剩负效应更使得企业无暇顾及长远发展规划。
三是产业升级过程中会影响利益相关者的固有利益,而利益相关者将利用权利介入经济活动。在税收增长和政绩目标下,地方政府官员更为关注任期内地方经济整体发展、产业升级后的短期效益、当地就业、居民收入和社会影响,面对产业升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风险,有可能通过改变政策支持内容和方式影响新能源产业升级。与新能源企业依存度很大的供应商和销售商等上下游企业,将会考虑产业升级后订单大幅度变化对自身经营的影响,都有可能阻碍产业升级。
四是产品功能升级产生的影响给市场结构带来风险。产品质量和行业标准提高后,企业生存、进入和退出市场的条件自然发生相应变化。企业面临兼并、重组、破产和倒闭的风险增大,新企业进入门槛提高,如2013年世界新能源企业500强中,中国企业比去年减少24家。新能源装备国际市场占有率在短期内也会出现下降,进出口贸易总额出现下行压力。另外,市场经济具有系统性,某一环节的技术水平提高,但其他相关环节的创新相对滞后,企业需要重新配置生产要素和协调生产活动。
六、政策启示
积极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和升级,对一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增加国际市场上的进出口额可显著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但也存在潜在的风险。对于中国而言,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的核心问题在于如何实现市场份额扩大和发展战略内在统一,并促进节能减排和能源结构转型。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下的“加工厂”模式,迅速增加了中国新能源装备的进出口额,提升了国际市场地位。同时,中国也意识到低附加值和环境效应问题,积极通过出台政策推动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向高附加值产业链升级和延伸。但受技术水平和市场环境的影响,以及低附加值、产能过剩、贸易壁垒和体制约束等难以在短时期得到解决的客观问题,致使中国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的未来发展之路成疑:积极扩大出口贸易规模的工业型发展战略与新能源产业发展战略是否长期一致?是否存在其他占优发展路径?基于此,可归纳出中国新能源装备进出口贸易发展的政策框架。
1创建和改善进入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价值链的前提条件和环境,避免产业升级风险
利用中国在新能源装备全球价值链中的参与程度优势、竞争优势、集聚优势和基础设施优势等,以互利共赢为原则,搭建与新能源领域领先企业紧密合作的贸易平台,优先鼓励和支持技术和技能合作。改善技术投资的环境,为人才引进培育开辟绿色通道,完善专利政策,保护技术创新,搭建专利技术、投资渠道、技术团队和生产销售团队之间的对接平台,突破技术成长初期资金、营销、管理和品牌等企业运营方面的限制,缩短技术与市场应用之间的距离。对新能源装备制造领域的技术创新从技术含量、复杂程度和价值创造等方面进行细化分类,就其在产业链中的层次地位和关键性设定不同的发展目标、战略定位和政策支持。将技术升级与新能源产业长期发展战略相结合,对技术的强烈关注可能致使出口份额下降和发展速度缓慢,因而进入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价值链的发展规划应以中长期为主,将新能源装备出口贸易的评价标准界定为价值创造的绝对贡献和关键性突破。
2构建国内生产能力,打造产业升级空间
立足于产业和经济的整体发展战略,促进新能源装备进出口贸易的效益最大化,扩展其在促进产业发展、就业和经济增长方面的贡献。以新能源装备领域的领先企业为龙头,建立产业集群,促使中间产品和服务出口在集群内转移,制定有效的行业标准,帮助集群内企业提升技术和工艺标准,适应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应对国际化的挑战。建设有助于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服务平台和基础设施,支持和鼓励新能源装备技术领域的创业,适当放宽新能源装备领域的审批限制,设计全面系统的创业扶持政策框架。培育有效竞争和可持续发展环境,制定相关的价格操纵和垄断治理政策,分类制定资源税以提高稀缺资源利用效率。
3调整和协调进出口贸易和投资政策,提供法律和相关支持
新能源装备生产过程中进口瓶颈是产业发展的最大潜在风险,借鉴历史经验,针对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政策制度和经济活动分别制定贸易投资政策,建立关键零部件贸易的预警机制和防范机制。增强国内企业与国际合作伙伴之间的议价能力,为其进入高附加值产业链的经济活动提供政策支持和配套措施,支持和促成集体谈判,增加制衡谈判力量。加强政府和企业双方面协调合作,规避、预防和有效抗击“双反”等国际贸易摩擦和贸易保护主义行为。设置新能源装备进出口贸易的法律法规培训课程,加强政策领域、法律领域和相关制度之间的协调机制建设。
参考文献:
[1]刘仰焰, 沈玉良 我国光伏企业加工贸易生产控制模式之研究 [J] 国际贸易问题, 2010, (7): 89-96
[2]孙广彬 我国太阳能光伏产品出口竞争将日趋激烈 [J] 电器工业, 2009, (11): 20-24
[3]顾列铭 技术和价格: 国内光伏产业的隐忧 [J] 中国证券期货, 2010, (5): 76-77
[4]邢章萍 拯救中国光伏 正视光伏 “双反” [J] 经济, 2012, (9): 36-40
[5]陈晓梅, 孙梦溪 我国光伏产品对欧盟出口贸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J]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 23-28
[6]孟祥铭, 隋欣 基于 CMS 模型的中国光伏产品出口波动研究 [J]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1): 38-42
[7]叶瑛莹, 赵媛 江苏省风电发展的策略研究 [J]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3): 106-110
[8]刘家澄 加快风力发电机国产化进程的若干思考 [A] 加入 WTO 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
[9]施鹏飞 关于中国风电发展的思考 [J] 电力技术经济, 2006, (4): 4-6
[10]时Z丽 世界风电发展形势及我国风电制造业面临的机遇 [J] 可再生能源, 2009, (3): 1-3
【关键词】
国际贸易;农产品贸易;经济增长;影响
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个国家或地区在商品和劳务等方面进行的交换活动。它是各国或地区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相互联系的主要形式,反映了世界各国或地区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关系,是由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构成的。而农产品贸易是指两国在农产品方面进行的经济贸易,比如对水果、蔬菜等产品的交易。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苹果出产国,苹果交易在农产品贸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进口和出口同样重要,在我国进口商品与国产品是互补的,进口带动配套产品出口,对我国经济的增长同样发挥特殊作用。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发展,使得各国之间贸易联系更加紧密,有利于调节农产品市场的供求关系,增加财政收入等,促进中国经济发展。
一、国际贸易中农产品贸易发展现状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产品贸易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农产品贸易总额一直处于增长状态。现如今,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将从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朝着增加消费的方向转型。中国今后对能源和矿产的需求量不会像过去那么多了。但中国会在消费品及服务领域有新增需求,那尤其会对邻近的亚洲各经济体起到提振作用。但是,中国的农产品贸易仍然需要有关部门高度重视,采用有效措施促进有关企业逐渐突破越来越严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实现农产品贸易的持续发展。
二、农产品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
(一)调节各国农产品市场的供求关系
不同国家处于不同地理位置,气候、土壤性质等不同,所盛产的农产品也不同,各国对农产品需求也不同。针对这种情况,各国之间可以进行农产品贸易,通过这种交易来调节各国农产品市场的供求关系,出口国将盛产产品售出,进口国则买取出口国产品。在这个过程中对外贸易可以给本国过剩的生产能力提供新的市场机会,同时刺激国内生产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使得两国供求关系达到平衡,同时也有利于当地人民需求的满足。
(二)发挥比较优势,提高生产效率
农产品贸易也可发挥比较优势,新产品的输入对本国的生产和消费活动可以产生“示范”效应,因而可以加速本国新产品的开发和生产,促进经济增长;国际贸易之间的竞争也能够刺激生产部门加速技术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改善本国企业经营实绩。
(三)增加财政收入
农产品贸易也可增加我国财政收入。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发展对于中国经济增长有重要作用。农产品贸易过程中获得的税务利润、相关企业的税务等等都可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提高国家经济实力。
(四)加强各国经济联系,促进经济发展
农产品贸易利用农产品将各国的经济联系起来,加强各国经济联系,增加两国合作交集,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各国之间建立友好关系,提升彼此之间信任度。
(五)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优化国内产业结构
各国进行农产品贸易时都设有一定的产品标准,出口国产品只有符合进口国国家检疫标准才能被卖出。这就需要有关出口国提高自身生产技术水平,优化国内产业结构,努力将本国产品做好,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实现农产品贸易的持续发展。所以农产品贸易能够刺激国家提高企业生产技术水平,实现两国长期合作。
三、提出有效措施促进农产品贸易的持续发展
(一)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优势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国家应该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优势,鼓励农民积极进行农业生产,促进特色农产品经营,可以重点发展水果、蔬菜、茶叶等优势产业,提高产品的质量,从而促进我国农产品贸易的持续发展,最终有利于国家经济增长。
(二)实现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保证质量
现如今,人们越来越重视产品的绿色、健康和环保,世界各国对农产品的检疫标准也在逐渐提高。所以有关企业应该注重产品的质量保证,实现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从而有利于文明的进步。
(三)国家推行政策积极支持农产品贸易
国家可以推行政策来积极支持农产品贸易。比如在进出口税务问题上可以建立科学的税务标准,调整和完善出口退税。减少一些行政干预,促进改革创新,提高管理透明度。制定、修订农产品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加强国内监管力度和水平。还有就是健全农产品出口信用保险制度,提高农产品出口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促进有关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稳步发展。为扩大农产品出口提供宽松、公平的国际环境。通过这些措施来促进国家对农产品贸易的积极支持,最终促进国家发展。
四、小结
中国农产品贸易以其自身独特的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农产品贸易具有促进调节各国农产品市场的供求关系;增加财政收入;可以发挥比较优势,刺激提高生产效率;加强各国之间经济联系;提高有关企业生产技术水平,优化国内产业结构等特点,对中国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作用。国家应该充分利用中国劳动力资源明显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同时发挥出口商品价格优势。从总体看,我国的水果、蔬菜、肉类等产品价格均低于国际市场价格,有较强的竞争优势。提高农产品质量,促进国际贸易;还有就是国家应该推行一些优惠政策,支持农产品贸易进行。通过这些方法来促进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发展,最终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提高,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希望我的观点能够对农产品贸易有所作用。
参考文献:
[1]何秀荣.中国农产品贸易:20年的变化[J].中国农村经济.2002(6):914
中国和欧盟,一个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一个作为当今世界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政治,经济集团组织,两者对世界的经济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中欧贸易关系的友好发展,受到全世界的关注。2009年由希腊债务危机为导火索,欧洲债务危机爆发,其持续恶化对欧盟及世界经济造成重大的冲击,欧洲债务危机的爆发及持续恶化对欧盟的经济造成重大的冲击,进而也直接影响到欧盟对外政策的转变,尤其是对中国的外交政策。在欧债危机背景下,中欧关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并且随着中国在全球金融危机中作用的凸显以及欧洲自身深陷债务和经济双重困境,欧洲政治家们日益明确了中欧合作所具有的战略意义。因此通过欧债危机对中欧贸易关系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欧洲债务下中欧对外贸易现状
(一)欧盟债务危机之后对外贸易现状
2009年12月希腊债务危机爆发,相继的葡萄牙、西班牙、爱尔兰、意大利等国也接连出现财政问题,使债务危机扩散至整个欧盟,导致欧元持续贬值。欧洲债务危机直接影响了欧元区的经济增长,也从不同程度上阻碍了中欧的贸易发展。2015年后,随着国际能源价格的持续下跌,使得欧元的汇率有所下降,从而提高了欧盟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推进了欧元区各国出口的增加,使欧盟区债务危机得到部分缓解,欧元区经济正慢慢走出低谷,实现缓慢增长。同时,“容克投资计划”如顺利实施,将会使欧盟获得2000多个项目,有望进一步拉动欧盟区经济的增长,促进当地就业。
(二)中欧对外贸易现状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以及中国与欧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下,中欧贸易合作关系在不断的稳定发展。中国作为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的发展中大国,拥有丰富的资源、廉价的劳动力以及广阔的市场资源,而欧盟拥有先进的技术条件,因此中欧贸易之间存在着强烈的互补性。这种贸易的互补性,一方面增加了中欧贸易双方合作的机会,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双方对各自利益的争执,容易引发贸易摩擦。据欧盟统计,2015年欧盟对中国的贸易额为5207亿欧元,是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但中国与欧盟贸易增长的同时,贸易逆差也在不断扩大,其中欧盟对中国的出口额为1704亿欧元;对中国的进口额3503亿欧元,逆差高达1799亿欧元,中国成为欧盟最大贸易逆差国。就目前状况,欧盟还没从债务危机的阴影了走出来,除了自身需要大量消减财政支出,为了尽快度过难关,恢复本国经济,欧盟还需要大量外来投资来帮助其摆脱困境。
二、欧债危机下中欧贸易现状的主要原因
(一)债务危机引起欧盟的贸易保护主义
欧洲债务的发生加剧了中欧贸易的摩擦。在发生欧洲债务危机期间,欧盟经济衰退,失业率不断攀升,为了复苏欧洲经济,欧盟加强了贸易保护主义。其贸易保护主义主要表现在对中国的反倾销力度。
根据中国商务部统计,仅2015上半年,欧盟对中国非食品类产品的通报达547项(不包含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占欧盟通报总数的63.2%,位居首位。欧盟对中国产品调查的过于频繁,及较高的标准,导致中国外贸出口企业需要不断提高产品检验质量以达到标准,从而失去了成本优势。
(二)债务危机导致的长期紧缩性财政政策
欧盟自债务危机发生后一直坚持实施紧缩的财政政策希望以此来减轻其负债,达到经济结构的调整与转型。但据欧洲中央银行数据显示,由于长期实施紧缩性财政政策,欧盟GDP在2012年出现了负增长为-1.1%,并且2013年GDP增长率也仅为0.6%,2014年为1.0%,经济复苏较为乏力。另一方面,紧缩性财政政策导致了欧盟通货紧缩,这对中欧双方的贸易带来了不利影响。首先,通货紧缩使的欧盟区对我国出口产品的需求下降,影响我国出口。其次,通货紧缩使欧盟的失业率高居不下,较不乐观。这也导致了欧盟区对我国产品消费能力的减弱,使双方在贸易的总量上有所减少。
(三)债务危机导致的欧元汇率波动
债务危机爆发之后,投资者为了规避欧元汇率大幅下降造成的风险而选择把资金都转化为美元,因此导致美元的升值,同时人民币也升值,这加剧了中欧贸易过程中的摩擦。在中欧的出口贸易中,如果以人民币结算,由于欧元的贬值,使我国企业出口的产品价格竞争力下降,我国无法通过低价打开欧洲市场。相同的,贸易中如果以欧元结算,将导致我国企业有较大的外汇风险,一旦欧元不稳定,大量贬值,将会造成我国企业在汇率较高出口货物和汇率较低时收到货款,所获利润严重缩水。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对欧洲市场的交易额必然减少。
三、新形势下中欧关系走向趋势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国际政策的逐渐完善,中国在对欧盟贸易中不可能一直保持顺差,欧盟也不会一直处于逆差,因此中欧贸易关系终将实现双边平衡并且双方合作前景是积极开阔的。
从贸易方面来看,未来欧盟仍会继续加强贸易壁垒,但相较于之前的反倾销,技术性壁垒和绿色壁垒将会逐渐成为欧盟限制我国产品出口的主要手段,因此中国只有提高自身产品技术和国内标准才是应对国外贸易壁垒的关键。同时对于欧盟在出口管制上对华的限制需引起我们注意。欧盟近年来一直严格控制对华产品的出口特别是高技术产品,而中国又迫切需要打开欧盟市场,因此今后中欧合作的方向和重点应该在于:继续推进经贸合作,加强高新技术、全球治理领域的合作。在中国政府“走出去”战略引导下,中欧双方无论在货物贸易还是服务贸易方面都将会有很大发展空间。
从投资方面来看,“容克投资计划”的开展实施,对于中国而言将会增加对欧盟的投资支持,可有效缓解我国产能过剩和投资过度等问题。对欧盟而言中国将大量资金投入到欧盟,有利于其振兴经济。另一方面,随着上海自贸区的改革以及广东、天津、福建三大自贸区正式运行,将会进一步扩大中国对外商投资的吸引力,并且根据我国商务部的公示我国将会进一步建立较完备的涉外投资法律体系,逐步取消对外商投资的逐案审批体制,为外商建立个更加开放、宽松的投资环境,使外国投资者享有不低于中国投资者的待遇,这对中欧今后的投资合作都是受益匪浅的。
总的来说,中欧关系目前发展趋势良好,随着“一带一路”的顺利开展,将进一步开启中欧合作新领域,推动中欧的产能合作。可以预测到在双方合作基础的巩固,合作交流的加强上,中欧关系将继续向前发展,实现双方经济发展双赢。
(作者单位:宁波大红鹰学院)
参考文献:
[1] 邱小芬.欧洲债务危机背景下欧盟与中国的关系.山东大学,2014
[2] 冯仲平.新形势下欧盟对华政策及中欧关系发展前景.现代国际关系,201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