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发展史模板(10篇)

时间:2023-12-28 11:39:5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宏观经济发展史,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宏观经济发展史

篇1

二、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及其作用

1.经济周期与宏观调控

经济危机涉及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其表现也多种多样,但其实质是无效供给过多、有效需求不足。凯恩斯认为,要克服经济危机就应当由国家来进行宏观调控。他说:“最聪明的办法还是双管齐下。一方面设法由社会来统制投资量……同时用各种政策来增加消费倾向。”当经济发生衰退时政府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抑制经济衰退;而当经济膨胀时则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来挤压泡沫;即“逆风向而行事”。这样,国家通过实施有效的宏观调控,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周期性波动的幅度,以延长经济景气阶段及缩短衰退的时间,实现“调控周期的收益”,使得经济更趋于平稳,就业更为充分,国际收支更趋于平衡。

2.市场失灵与宏观调控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不能按人们的意愿而有效地配置资源,主要表现为:市场竞争失败、市场功能有缺陷(外部效应)、信息不充分、市场不能完全实现公正的收入分配。另外,失业、通货膨胀、经济波动是市场经济的固有弊端。只有实施宏观调控才能保证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和宏观经济总量平衡,更好地解决社会公平问题。

三、有效实施宏观调控促进我国市场经济发展

1.我国经济的现状及实施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有了初步发展,市场体系还很不完善,市场机制难以真实反映社会成本和利益,难以成为评估和选择投资项目的依据,与市场经济配套的有关法律、法规还不健全。人均收入水平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水平低,国际竞争力差,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但是物价持续上涨,出现了结构性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强劲,但产能过剩的矛盾尖锐。因此,对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实施宏观调控十分必要。

2.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调控具体措施

(1)根据实际情况,采用适当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宏观调控的关键在于实施适当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针对目前我国经济出现的通货上涨、投资过热、结构不合理等现象,政府应当采取适当紧缩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例如:通过采取减少货币供应量、提高利息率和准备金率、适度减少财政赤字、适当减少长期建设国债发行规模、提高住房贷款利率等措施,抑制投资过热及某些行业的不合理重复投资,进而优化经济结构,确保国民经济平稳发展。同时,注意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强化货币政策对刺激总需求和调整总供给的作用。例如在发行国债的过程中,就要通过恰当的货币政策操作保持相应的货币供给量和货币流动性,防止“挤出效应”。要发挥货币政策在促进体制变革和供给结构调整中的刺激作用,应优化信贷结构,对积极转换机制、效益好的企业优先支持,创造迫使企业市场化变革的环境,利用政策性贷款加大对产业结构的调整。总的来说,可以在货币政策中通过利率的市场化和差别化加强政策作用。

(2)改革税收制度,促进社会公平。我国的税收现在仍停留在生产、经营环节,税收制度还很不完善,税收在促进社会公平方面发挥的作用还十分有限。政府应当改革税收制度,完善税收体系,合理地进行收入再分配,缩小贫富差距,提高全民的生活水平,实现社会稳定。

(3)调整财政政策,改善就业状况。针对我国严峻的就业问题,我们应当适时调整财政政策,逐步改善就业现状。一是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建立专项基金,对一些下岗职工由政府出资进行技能和创业培训;二是建议有关部门,要加大对一些发展前景好的行业和企业信贷款支持,使企业发展壮大,进而不断增加就业人数;三是从战略上讲,以促进就业为主,失业保障为辅。

(4)改革金融体制,完善金融体系。深化财政、金融等体制的改革,从而促进市场体制的建立和二元结构的调整,为宏观经济调控构筑稳定的框架,营造宏观经济政策调控的良好基础。宏观经济政策需要通过政策传导机制有效地作用于微观主体上,才能达到预期的成效。

(5)制定产业政策来引导产业正确发展,减少其盲目性。产业政策包括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规划等。当产业发展存在发展过快的盲目性时,运用金融政策控制其信贷规模,在其发展存在过热时,使其降温。通过产业政策为导向,引导和调控产业发展方向,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

篇2

中图分类号:F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7-0003-01 全球金融化危机之后,2011年6月—9月又爆发了美国和欧洲债务危机,现在正在发酵之中,希腊和西班牙再爆新危机,引发全球股市暴跌。为了应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企业需要重新调整自己的座标定位,创新自身的发展战略,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专家认为,企业在创新发展中要突出“七个注重”。

一、注重联合重组,走集团化之路

美欧债务危机后,世界经济出现了大洗牌、大调整、大重组、大转型的新动向。为此,企业要顺应大势,突出强强联合,在兼并重组上把自己做大,在优化结构上把自己做强,走集团化之路。世界500强全是集团化,大项目牵动,大集团引领,集群式发展,走集团化之路是必然化选择。今后要追求企业集团化,技术集成化,经营集约化。过去企业布局分散,单打独斗闯市场,今后要联合起来,转变观念放宽视角,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在联合竞争中做大做强,敢于走创新重组之路,黑龙江省有哈量、哈电集团都在与国外企业兼并重组中做出了样子,趟出了路子,应该好好总结推广。

二、注重转型升级,走科学发展之路

全国经济正在加快转型升级,这是“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必然选择。现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有几个导向,要由外延扩张型转向内涵增长型,由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益型,重新塑造两个密集型企业。过去我们提倡“两个密集”是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力密集。资源密集是为了深加工,劳动力密集是为了扩大就业。现在回头看这“两个密集”是粗放发展模式,资源密集型高度消耗资源、污染环境,劳动力密集型缺乏科技创新竞争力。现在我国正面临资源和人口两个红利逐渐消失的局面,企业需要转向新的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科技创新,资本密集型高投入产出,这才能塑造高端企业。所以现在要提倡发展新式密集型企业,从资源密集、劳动密集的粗放增长,转向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的新增长模式。黑龙江有四大传统产业:能源、化工、食品和装备制造。今后要提倡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科技、电子信息等产业,要向新型产业靠拢,完成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

三、注重科技创新,打造核心竞争力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自市场认可的新技术和新产品,所以自主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企业群中最有成长周期和成长空间的企业,都是科技创新型企业。企业要加大技术创新研发的投入力度,组建高端人才集聚的研发队伍,研究开发新产品和新技术,占领前沿市场份额,企业才能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获得长久的发展。这就要求企业树立新理念,从注重招商引资转向注重招才引智,投放财力加快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把企业打造成人才高地和资金洼地,依托科技创新体系,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带动企业产品创新,赢得市场份额,增大利润空间,推动企业走创新驱动之路。

四、注重品牌战略,占领高端市场

市场竞争分为两个阶段的升级过程:第一阶段是企业之间产品成本和价位的竞争,这是低档次的企业竞争。第二阶段是企业之间竞争品牌和服务,这是高档的企业竞争。企业要提前完成这种转变,进入高端的竞争阶段,在品牌和服务上做足文章,敢于在打造品牌上下功夫,加大广告投入力度,尤其在初期要耐得住寂寞,舍得巨额投入,注重培育企业的知名品牌,打造高端产品,瞄准高端人群,抢占高端市场,获得高效回报。

五、注重管理创新,打造企业文化软实力

在市场上企业产品的质量、价位、品牌竞争,是企业硬实力的竞争,企业文化是企业的软实力的竞争,软实力更有硬效益。企业文化的内涵很深刻,包括企业精神的提炼,企业哲学的归纳,发展战略的确定,员工理念的整合,给全体员工树立统一的价值观,整合员工的行动和理念,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所以企业的管理创新要向打造企业文化转型升级,对员工要以人为本,给予人性化关怀,调动人性、维护人权、发扬民主,发挥企业文化的磁场作用,对内增加凝聚力,对外增强竞争力。同时注重打造企业自身特色的文化,企业员工世代传承,在市场中保持永不衰竭的生命力。

六、注重银企合作,提升融资能力

今后企业管理理念要从封闭式转成开放式,更加注重研究和金融业的合作,拓展发展的空间。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脉,金融活则经济活,金融强则企业强。加强银企合作,改善金融环境,解决企业贷款难和贷款贵的问题,以此根治企业长期存在的贫血症。另外企业要更新理念,研究到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减轻企业到银行贷款的压力,瞄准上市融资才能做大做强,借助股市融资加快自身发展。世界500强企业都是通过上市直接融资发展起来的。企业还可以在资本市场通过产权交易变现和发行企业债券等方式进行直接融资。企业学会资本化运作,才能真正成为市场经济的弄潮儿。

篇3

过去25年最值得一提的特征是艺术品市场规模的大幅度扩张。从20世纪90年代晚期到2011年,艺术品销售额翻了一番还多。全球艺术品市场在上世纪80年代末的多年发展之后在1990年达到顶点:当年全球艺术品销售额约为270亿美元,创下了历史纪录。然而,艺术品市场的勃兴在1991年戛然而止,销售额在一年之中缩水将近65%,跌至不到100亿美元。之后的市场便渐渐地从衰退中恢复,艺术品销售在1991年到1994年期间呈现缓慢的正增长。

上世纪90年代中期,艺术品市场在美国等经济体的消费推动下恢复增长。从1995年到2000年,市场总值增长了约55%。但即便如此,上世纪90年代的销售额仍未能回复到1989年到1990年之间的巅峰水平。实际上一直到2004年市场才回复到如此高度,也就是说几个月时间内就跌入深渊的艺术品市场花了将近15年的时间才重回高峰。自上世纪90年代末至2007年之间,艺术市场虽然经历了几次波动,但总体情况是积极的。全球艺术品市场从2003年起稳步增长。在2006年猛涨超过50%后,各主要艺术品市场均经历了一个繁荣时期,销售额、平均价格和赢利均显著增加,市值与2002年和2003年相比翻了一番还多。

在多年增长之后,艺术品市场总值于2007年达到660亿美元的高位。这是有史以来的最高点,而艺术品市场规模也在短短的5年内扩大了一倍多。不过,自2008年末至2009年末,艺术品市场受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影响大幅下滑,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市场瘫痪,特别是在艺术品销售方面。以美元计算,全球艺术品市场2008年收缩幅度达到6%,2009年再度大幅下跌36%,是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最严重的一次下跌。英美等成熟市场2009年的受害最深,分别下行55%和41%,而中国则逆市而上,销售额上涨超过35%。

经历了2009年的跌幅,2010年,艺术品市场在美国艺术品销售强势反弹和中国艺术品市场持续繁荣的带动下迅速恢复。其增长势头延续到2011年,市场总值以欧元计算增长7%,这种增长主要受中国市场的发展驱动,而其他市场的复苏步伐仍然缓慢,甚至处于停滞状态。

艺术品全球化冲击市场分配格局(配图2)

过去25年,全球艺术品市场分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在过去10年中尤为明显。上世纪80年代末及90年代大多数年份,美国一直都在全球艺术品市场总销售额中占有最大的比重,伦敦和纽约在那20年中合计占有全球市场不少于75%的市场份额。截至1990年,美国在全球艺术品销售额中所占的比重还不到一半,1997年便已增至57%。但是随着英国和中国市场份额的增加,美国市场在全球艺术品销售额中的比重2008年降至1/3,到2011年更是降至29%,以1个百分点的差距滑落世界第二,位于中国之后。英国在整个上世纪90年代以及21世纪第一个十年的大多数年份都稳定地保持在美国之后世界第二的位置,直到2010年被此前连续迅猛增长5年的中国超越。

上世纪80年末和整个90年代,虽然艺术品交易地点仍以大西洋两岸的伦敦和纽约为主,但在市场活跃的重量级买家的国籍则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其中最值得一提的便是分别于上世纪80年代末和2005年以来崛起的日本和中国。包括俄罗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印度和巴西在内的一些新兴的市场与中国不同,他们单纯以强大购买力著称,国内市场并不兴旺。这些国家艺术品市场的发展主要受到经济因素的驱动,特别是国民财富的不断扩张。

GDP增长助推艺术品市场繁荣(配图3)

GDP、人均GDP和国民财富增长可以有力推动国际艺术品购买,因而呈现出“艺术品跟着钱跑”的趋势。艺术品与收入之间的关系简单明了:无论是国民收入还是个人收入都能强力并有效影响市场对艺术品的需求。过去25年中,英美两大主要艺术品市场最严重的收缩发生在1991年和2009年。这两个年份刚好是英美两国遭受经济收缩的时期,这表明GDP增长和艺术品贸易之间是存在密切联系。当经济处于增长阶段时,人们有更多的钱可以用于艺术品购买,用于推动艺术品市场正增长。中国的艺术品增长无疑推动了其艺术品市场的繁荣;但俄罗斯和印度等其他新兴市场规模远远小于中国的事实也说明,国家财富的增长可能根本无法推动本土市场的发展,反而只能拉动国际买家的消费,因为供给方面的基本因素对于一国的艺术品发展同样重要。

篇4

一、宏观经济管理的存在意义

现阶段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经济的建设还不是很完善,要找到符合我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模式,才能更好地发展我国的经济,宏观经济的管理正是这种模式,它能很好地带动我国目前这种滞后的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宏观经济管理模式在现代是很受欢迎的。

1.市场经济缺陷需要宏观经济管理进行弥补

我国的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这就对市场造成各种的影响:供不应求、垄断现象不断发生、社会资源的分配问题等。这种情况都需要利用宏观经济管理进行改变,从而使我国市场经济得到更好地发展。

2.我国的国情需要政府采取宏观调控

我国现阶段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虽然在做不断的完善,但是顺应现在的国情是很困难的,然而宏观经济的管理模式对于这种国情的发展很有帮助,为了使我国市场经济有更好的发展,就必须使用宏观经济管理的模式,从而使我国的经济跟上时代的潮流,同时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做好铺垫。

二、中国宏观经济管理主要特征及所受影响

政府的介入和以工业为主采用投资的方式进行经济的发展使我国宏观经济管理所要表现出的一些特点。在我国正在以飞速向前跑的同时,其他国家不仅已经具备了这些技能,还能很好地使用,所以在设定经济管理模式的时候既要符合我国的国情,还要以其他国家优秀的管理模式作为参考,做到取长补短,从而制定真正属于我国的经济管理模式,宏观经济的管理模式就是很出色的一种模式,结合其他国家的案例和我国国情对宏观经济管理进行进一步的改进。对于投资模式的进行要根据不同的经济发展要求作出投资,面对不同的市场进行不同的实际操作,比如:在美国GDP的提高主要是因为人们的消费达到一定的水平,投资的提升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在中国却恰恰相反,投资占主要的地位。对于这种不同点,更加要重视企业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宏观经济管理,利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投资模式使我国的GDP有所提升,从而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三、宏观经济管理对于企业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1.社会大生产背景下的的必然趋势

(1)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每个经济管理部门之间都有很严密的联系和竞争关系,同时在商品经济的管理过程中对于每个单位之间更是要求严格,所以为了能够更好地发展进行必须采取按劳分配的处理方式,只是根据现在市场经济所发展的趋势,是不能满足我国的需求,要利用根据我国国情制定的宏观经济管理模式进行管理,要求各种经济都要根据宏观经济模式进行管理,从而使我国经济全面协调发展。比如:在煤炭产业,根据宏观经济管理模式进行改造,五大产业的经济发展都是以煤炭为基础进行发展的,所以如果煤炭市场出现问题,五大产业也就会受到影响,因此,宏观经济的管理对于公平的分配是很有帮助,真正做到了按劳分配。

(2)社会化大生产主要是根据政府的指挥进行发展的,但是在进行大生产的时候很容易出现政府懈怠的现象,从而使整个社会生产没有办法正常的进行下去,对于这种情况就要有一种相应的经济管理模式进行管理,使我国的经济有更好的发展,例如:在煤炭的生产过程中,很多企业为了谋取更大的利益,进行盲目的生产,出现生产过剩的情况,对我国煤炭资源造成了严重的浪费。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宏观经济的管理模式能对其起到很好的作用,使我国经济重新回到正确的轨道上。

2.加强宏观经济管理可以非常有效地保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健康发展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经济体制的制定是很重要的,近几年我国不断改变经济管理体制,不断加强宏观经济管理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性,同时政府也在不断地参与我国经济的发展,目前私企的数量不断增加,国家正在加强国企的建设,使政府对各种企业进行相应的管理,从而使我国企业市场经济的发展更为突出。

3.宏观经济管理手段能够调节市场的缺陷

在市场经济体制的管理中,对于社会资源的管理最为困难,市场的资源之间都会有一种竞争的关系,根据宏观经济的管理能使这些因为竞争关系而出现的垄断现象不再成为社会的主流,同时还能使我国经济在良性状态下更好地发展。

四、结语

根据上述内容可知,宏观经济的管理在整个企业市场经济中占着主导的地位,是一种根据中国国情所设计的管理模式,这种经济管理方式在现代社会很受欢迎,它的出现使我国企业市场经济在国际上也占有一席之地,还解决了很多市场上经常难以解决的问题。同时宏观经济管理能更好的解决市场调节方面的问题,所以,为了我国企业市场经济更好的发展,对宏观经济管理的使用是必不可少的。

篇5

二、我国宏观经济形势预测

2013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国内经济运行环境,我国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国民经济运行总体良好,但是,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际宏观经济形势和,我国宏观经济形势也不容乐观。以下重点对几个方面进行预测。首先,“十二五”期间我国将不断加强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根据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到2015年我国工业化率将由现在的50%上升到65%左右,城镇化率将由现在的45.7%上升到60%左右。工业产值每增加1个百分点,就可以带动GDP增长0.6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可以带动GDP增长1.5-2个百分点。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将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大驱动力。其次,预计投资增速将继续下滑。与2013年一样,随后的拖累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因素为房地产投资及其相关投资。基建投资,制造业投资在地产相关产业链,政策相对紧缩的大环境,以及财政收入下降等因素的影响下将继续下滑。预计今后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继续放缓,在房地产、基建、制造业的投资组合中,制造业相对增速最高。再次,预计今后宏观调控政策从整体政策框架和总基调上,不会有太大改变,可能仍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正确处理物价稳定和消费需求的关系努力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的方向,促进消费需求的稳定增长;可能会更加关注正确处理投资、出口和消费的关系,有效防止经济风险。此外,继续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使其有所成效。

篇6

从国内经济环境看,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已发生根本性转变,将“紧扣科学发展主题,着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主线”,逐渐淡化对GDP的增长,把提升经济增长质量作为主攻方向。目前,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任务依然严峻,环保问题不容忽视,部分新兴产业发展也面临着不少环境隐患。我国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将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稳定经济增长、治理通货膨胀以及改善民生等重要领域,在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上,实施更有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的调控措施。预计2012年的GDP增速和物价涨幅将出现回落态势,国内宏观经济环境总体上趋紧。国内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问题继续存在,中央对小微型企业的财政金融支持政策将继续,流动性偏紧的状况将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房地产调控处于关键时期,房价过快上涨势头得到遏制,但房价依然较高。同时,地方性债务管理存在不少问题,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受到普遍担忧。为探索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上海、浙江、广东、深圳已开展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受房地产调控和地方债务问题双重影响,地方政府财政扩张空间将受到较大制约。深圳要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现从“深圳速度”向“深圳质量”转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从区域发展环境看,近年来中央先后批复设立了一批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综合配套试验区,批复了包括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北部湾、海峡西岸等多个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重庆两江新区以及舟山群岛新区一批新的经济增长极正在形成,区域竞争日趋激烈,深圳先行先试的改革红利也在逐渐减少,这对深圳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深圳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释放体制机制活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优化经济结构,才能更好地开创未来发展的新局面。

从深圳自身发展来看,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深圳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有:第一,资源环境约束加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经济内生增长有待加强。第二,住房、教育、医疗、交通等社会民生问题仍然较为突出,与建设民生幸福城市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改善民生增进福祉需进一步加强。第三,特区一体化发展任务繁重,城市功能有待完善。第四,改革进入攻坚阶段,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难度加大。第五,公共服务型法治政府建设任重道远,政府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有待提高。这些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相互影响,需要综合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深圳要实现从“深圳速度”向“深圳质量”跨越,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以包容性增长为目标,全面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带来的机遇

首先,虽然当前全球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给深圳经济发展带来了挑战,但也存在新的发展机遇。随着全球经济的缓慢增长和调整,全球贸易和国际投资将出现不同程度的恢复。尤其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强劲,南南经贸合作不断深化。把握好全球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的新特点,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加强与新兴经济体经贸合作,进一步拓展经济发展的外部空间,这将给深圳实施“走出去”战略带来新的历史性机遇。

其次,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给深圳经济增长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同时也给深圳经济转型发展带来了机遇。例如,为加快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财税金融政策,这给深圳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环境和战略支撑,为深圳抢占未来发展新制高点创造了巨大的机遇。预计到2015年,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将超过2万亿元。国务院颁布实施的非公36条政策及其配套政策正在逐步贯彻落实,将进一步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激活经济增长动力,为深圳民营经济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新的个税起征点以及最低工资标准上调,有利于扩大内需,繁荣国内消费市场,为深圳顺利实施内贸战略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再次,国家“十二五”规划也给深圳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十二五”规划纲要特别强调,要深化内地与港澳经济合作,把深圳和珠三角地区放在前所未有的高度加以重视。中央对深港合作作出了重要部署,在涉及的7个粤港澳合作重大项目中,与深圳有关的达4个。其中,深圳前海开发列入其中。另外3个项目分别是广深港客运专线、港深西部快速轨道线和莲塘/香园围口岸。这些规划部署为推动深港共同打造世界级城市群创造了新的机遇条件。

最后,调整后的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将更加强调区域间的协调发展,经济特区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将逐渐从单纯的经济改革试验区转向综合性改革实验区,这意味着特区发展最终将向城市发展转型。2010年5月,国务院同意将深圳经济特区扩大到全市范围。特区的扩容给深圳转型发展拓展了新的空间,为深圳优化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发展质量提供了重要机遇。

三、新形势下的深圳发展策略

(一)进一步开拓国际新兴市场,优化外贸结构

积极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平台,以东盟新兴市场为重点开拓区域,推动中国-越南(深圳-海防)经贸合作区建设。把握ECFA新机遇,加强与台湾经贸合作。大力推进“走出去”发展战略和外溢型发展战略,鼓励本土企业从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更好地利用国际资源。在巩固传统出口市场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高服务贸易的比重,优化外贸结构。扩大自主品牌产品出口,提高外经贸效益。针对日益增多的国际贸易纠纷,完善重大贸易摩擦快速反应协调机制,建立全市贸易安全与产业损害预警系统。

(二)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经济内生动力

生物医药、互联网和新能源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无论是产业规模还是创新能力,深圳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优势。在生物产业领域,深圳有海普瑞、迈瑞等龙头企业以及华大基因研究院等一批国家级的科研机构,是国家第一批布局的3个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之一。在互联网产业领域,深圳有腾讯、迅雷、A8、芒果网等著名IT企业以及华为、中兴等通信设备和网络设备制造企业,是全国首批三网融合试点城市之一。在新能源领域,深圳的新能源产业规模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太阳能薄膜电池生产规模全国领先,LED产业、风电技术、新能源汽车以及储能电站等方面深圳也拥有非常强的实力。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有助于提升深圳经济内生动力,增强深圳经济发展后劲,支撑深圳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三)切实增强居民消费能力,着力扩大内需

积极争取参与国家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试点,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完善企业工资合理增长制度,切实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和经济发展基本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积极拓展国内市场,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发展新型消费业态,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完善鼓励消费政策,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四)加大扶持中小企业力度,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虽然,民营及中小企业已成为深圳产业发展的生力军,但融资、用地、技术和人才等依然是制约其发展的较为突出问题。深圳还要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服务支撑体系,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改善创新型企业和中小企业营商环境,进一步激发民营经济创造活力。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实施中小企业上市培育、融资、产业链配套、人才与创新、市场开拓等专项计划,促进中小企业快速发展。以创业板、中小企业板为平台,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鼓励中小型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在海内外上市。按照国际惯例改革商事登记制度,进一步放松管制,优化创业投资环境。

(五)推动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发展,促进深港紧密合作

香港是全球服务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深圳服务业近年来也发展迅猛,已具备和香港在较高水平上合作发展的能力。要充分利用深港两地比较优势,进一步加强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从国家战略高度,探索深港合作新机制新模式,把前海建成现代服务业体制机制创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集聚区、深港合作先导区和结构调整引领区,为全国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提供示范。对深圳而言,以前海为载体积极探索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的体制机制,将进一步激发深圳特区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对于香港而言,前海《总体发展规划》中确定的金融、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及其它专业服务业四大重点领域,都是香港优势所在,也是香港亟待拓展的产业,前海合作开发将给香港经济发展提供新的空间。

(六)加快特区一体化进程,推动城市转型发展

深圳是一个面临空间资源约束的特大城市。2010年启动特区一体化建设以来,为深圳转型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加快推进特区一体化进程,必须加快实现经济特区法规政策、规划布局、基础设施、管理体制、环境保护、基本公共服务的一体化。近几年是特区一体化建设打基础阶段,重点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理顺相关管理体制、推进坂田华为片区、二线拓展民治片区等一体化先行示范区建设。深圳要借鉴世界先进城市经验,全面优化城市布局,塑造人性化、生态化和特色化的公共空间环境,探索资源约束条件下深圳城市成功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发展模式。

篇7

中图分类号:F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0-01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持续的高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都离不开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在总结宏观经济调控作用的发展历程以及取得的成功经验中不难看到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建设是以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为理论基础的,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实践,继而不断推动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一、宏观经济的调控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计划与市场调节并行结合的一种经济体制,在市场调节的同时国家进行干预,这一点和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一致的。这一观点是继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凯恩斯提出市场有一只看不见的手的观点之后的又一个重大发现,它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理论指导意义。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更快更好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在需求。我们既要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优势,又要防止市场存在的漏洞给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阻碍作用。因此,我国在追求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政府一定要在其中发挥积极主动的作用,必须充分认识到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国家在参与宏观经济调控下的市场经济,同时深刻理解我国实行的社会主义制度是更加有利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经济的可见性越来越清晰,看不见的手被人们很好地把控着。国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是完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所以要将政府的职能干预和市场经济规律整合一起看,切忌将他们看作成对立面。将经济计划,国家干预和自由发展融为一体是我国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也是经济运作符合时展的特点,必须彻底扭转传统的经济发展理念,深化经济发展的认识。

二、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充分发挥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

(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将它作为宏观调控的指导思想

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能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取得成果,主要归功于以科学发展观作为其指导思想,从而使得宏观经济发挥科学、预见、主观的调控作用,致力于解决在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冲突。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我国经济出现过大起大落的现象,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经济的发展上急于求成的思想起主要作用,对发展速度的执着追求。在这种大起大落的情况下,国家才不得不进行宏观经济调控,使得出现的经济问题得到有效治理。目前,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的,主要以防止经济发展过热为主,主要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过快的趋势或者有发展过热的势头时,就采取调控措施主动调控,防止经济出现不合常理的过快发展,基本保持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平稳性,还能促进我国经济积极发展。

(二)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采取必要的货币和财政政策

宏观经济调控主要在于实施合理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对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现象,例如通货膨胀,投资过热,经济结构不合理等现象,政府采取了紧缩的货币和财政政策阻止经济问题的进一步发展。政府在采取货币和财政政策时,一定要将两者有效结合加强货币政策在经济发展中刺激社会总需求和协调总供给。例如,国债发行过程中,政府一定要在货币的供给量和发行数量上通过合理的货币政策进行调控。货币政策如何发挥刺激作用,一定要注意信贷市场的结构优化,对于效益良好和主动转变体制的企业优先扶持,给企业市场化改革创造有利条件,积极利用政策性的贷款项目强化产业结构的调整。总而言之,货币和财政政策的调控作用主要表现在市场利率的变化和异化两发面发挥作用。

(三)阻止消极因素的影响,加强我国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

在经济活动特别是市场经济活动中,因为存在一定的市场竞争规律,市场经济会表现为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的作用。消极方面主要是指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浮动性,在一定条件的促使下会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甚至会严重阻碍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的这种消极性也可以称为市场弱点,它是不能消除的客观存在,一定要注重对它的宏观调控作用,使得市场经济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有效作用。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当然也暴露了市场“弱点”,主要表现在我国在生产和投资上面的盲目性,它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社会再生产比例失衡,使得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不再在计划以内,进而导致经济市场的秩序混乱,社会生产力停滞不前,阻碍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所以,一定要充分发挥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遏制市场弱点的出现,充分认识并理解宏观经济调控的必要性,努力学习其他国家在这一方面的成功经验,坚定不移地利用理论作为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宏观经济调控的理论依据,调节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保证市场经济持续有效的运行。

三、结语

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取得很大的成果,但是也必须认识到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存在的一些问题,在这些问题中,一定要切实加大宏观经济的调控力度,制定切实可行的宏观经济调整政策,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我国企业创造优厚的经济发展条件,完善政府职能,规定政府和企业有关方面的法律法规,杜绝企业垄断经营。同时,明确界定企业的权利与责任关系,全面实施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切实保障我国市场经济的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华.浅谈我国市场经济宏观调控[J].经济纵横,2012(09).

篇8

[中图分类號]F124

宏观调控强调通过多种途径展开社会经济控制,维持社会再生产协调状态。区域经济反映了各区域经济水平、状态、规律。从整体上看,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失衡,区域经济差距悬殊,政府作为区域经济建设的核心,有责任、有义务协调区域发展。鉴于此,笔者结合实践研究,就政府宏观调控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展开分析。

1 宏观经济管理与区域经济发展分析

1.1 政府宏观经济管理必要性

社会主义市场环境下,政府采取宏观经济管理主要作用是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指导、促进作用,优化分配,完善生产资源,促进区域资源优化配置,稳定国家经济。而想要保证社会市场稳定还需通过市场自发调控与政府宏观调控,两者结合才能实现百花齐放,增加社会就业率、推动企业发展。同时,还有助于调动政府参与主动性,对促进经济体系完善起到间接性作用,使社会经济处于稳定发展水平。但从另一方面而言,宏观调控也存在管理失效风险。宏观经济是以计划指导为目标,对今后经济发展趋势的预见,政府根据经济预测展开宏观调控,但在实际落实过程中存在诸多限制性因素。主客观影响如:决策依据信息来源真实性、准确性,决策人员专业水平,政府反应要落后市场发展变化,成为宏观调控最大影响因素。所以,及时对政府行为科学引导保证发挥市场调控作用,推动区域经济建设发展有助于稳定社会经济发展。

1.2 宏观调控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

区域经济协调是宏观调控的目标。政府想要进行宏观调控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不仅是工作目标,也是区域经济协调有效方法。首先,社会经济总量稳定。经济总量指的是某个阶段国家经济活动总成果的数量反映,宏观经济活动指标的集中体现就是总供给与总需求。宏观调控短期目标即是维持社会供给与需求稳定,才能保证社会经济稳定发展,这也是区域经济协调重要途径。其次,社会经济发展。基于长远角度分析,宏观调控是社会经济长期建设发展的战略性指导,及时排除经济隐患,促进国民经济进步。区域经济协调具体而言,就是城乡、城市区域的统筹协调,要求两者必须保持同步状态。

1.3 宏观调控是稳定区域经济的根本需求

首先,宏观调控的基础前提就是计划手段,要求政府对区域经济进行短期、长期计划,适应宏观经济管理计划达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其次,经济计划。以间接形式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影响,间接管理指的是不直接干预经济活动,而是以市场为媒介通过经济手段对经济发展主要变量施加影响,通过市场传导引导微观经济行为,确保达到宏观经济管理标准。区域经济属于国家宏观经济层面的内容,以宏观调控形式进行区域经济协调。最后,行政方案。行政方案指的是行政单位利用行政权力干预社会经济的有效途径。单位以宏观经济形式综合人力、物力应对宏观经济问题,如利益问题,都要利用行政手段进行管理控制。

2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伴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发展问题也随之暴露,尤其是区域经济失衡问题。现如今,我国经济水平依次为东部、中部、西部,特别是长江、珠江、京津冀,根据所处地理环境看呈高密集状态。但是,想要通过高经济水平地区带动周边区域发展存在一定限制,进而出现区域经济发展不均,影响社会总体经济进步。现阶段我国主要劳动力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地区,改革初期得益于上海工业与江浙区域农工相辅,长三角地区特别是江苏、浙江的乡镇工业和家庭工业发展迅速。此后,汽车、石油化工、船舶产业迅速兴起,使长三角一直保持全国领先地位。

3 政府宏观经济管理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想要通过宏观经济控制保持区域经济平衡,促进社会经济进步,第一要素是政府以宏观经济管理为方法,发挥着横幅作用。综合分析各区域经济发展特点与优势、问题,从而创建具有特色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蓝图。相对于个体控制,宏观经济控制更能够规避市场风险、进行市场控制,通过扩大投资、吸引优秀人才、健全市场经济体制稳定区域经济,有助于控制区域经济发展,实现整个区域经济水平提高。

3.1 促进投资,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最佳途径就是扩大投资,鼓励科技创新、扶持第三产业。首先,推动区域经济朝市场化发展,开放市场、建立完善的法律体制和市场制度、良性竞争的市场环境,保证产品、生产资料等走进来、走出去,推动社会经济进步。同时,要求政府打破行政性贸易壁垒,发展多元化、互补性的区域市场。其次,鼓励科技创新,实现产业升级。政府综合有利产业资源,健全指导机制与产业制度从而实现经济增长。在原有产业资源下以财政刺激形式带动企业走向科技创新,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水平。最后,扶持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包含各类服务和产品,有助于满足大众消费需求,促进消费的同时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因此,政府应在制度政策上给予帮助,为第三产业谋求更多福利优惠政策,并进行劳动力教育培训,提高专业水平、生产效率。

3.2 坚持留下来、引进来战略目标

关于长三角区域协调发展,政府应坚持留下来、引进来战略目标。其中,留下来是将区域高学历、年轻劳动力、具有创新、创造意识的人留下来;引进来则是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资源。具体措施:首先,加强与金融、贸易、投资战略的互动,尤其是对外投资和引进外贸的互动。“一带一路”建设既是现代社会开放型经济发展战略选择,也是推动留下来,引进来的双向互动。其次,为外来人才提供更多福利政策,将优秀人才放在重点开发区,有助于达到人才流动的聚集效益。再次,政府应加大子女教育、公共卫生、就业支持,尽可能缩小与高经济水平区域在卫生、教育、文化、医疗方面的距离。最后,发展农村教育、职业教育、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综合素质、专业水平,更好地适应区域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

3.3 国家战略与地方战略协调

篇9

[中图分类号]F8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70(2007)02―0045-04

一、引 言

近年来,我国股市在制度性建设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以股权分置改革的全面启动为重点,困扰我国股市15年之久的根本性制度缺陷已经破题,我国股市开始进入全流通时代。2006年1月1日新证券法的正式实施是我国股市进入新时代的又一重要标志。新修订的证券法在许多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同时,新证券法还在制度建设上增加了若干新制度,包括保荐制度、信息披露制度、交易结算第三方独立存管制度、投资者保护基金制度、发行失败制度、发行上市分离制度等,这些全新的举措必将促进我国股市的长期健康发展。同时,我国股市在证券公司综合治理、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发展机构投资者等方面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这些进展成为我国股市进入转折期的制度基础。

另外,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股市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越来越需要与之相适应的股票市场。2001年以来,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上升期,2003年以来中国年均经济增长率在10%左右,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未来在交通运输、能源、城市和农村基础建设等方面的投资仍将保持较大规模,对教育和卫生的投资将明显增加,消费环境将明显改善,居民住行方面的需求将保持较长时期的增长。同时,中国目前处于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在短期内也不会改变,这意味着外部市场对中国产品存在着较大的需求。这些因素既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也是企业规模扩大和盈利能力提高的重要前提。然而,企业规模的扩大和治理结构的改善,仅仅依靠间接融资难以满足,客观上需要一个迅速发展的股市。而股市发展迟缓,必然会抑制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商业银行存贷差和存贷款利率长期保持高位,经济发达地区民间拆借行为和地下金融的盛行就是资金配置低效率的反映。

迄今为止,经济学家们对股市与宏观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在理论和实证上还存在着一定的分歧,Owoye(1994)研究认为,具有比较规范化股票市场的国家,股票价格充当了将货币政策传导给整个经济的渠道作用,比财政政策更重要。LilieNom和Stenius(1997)用滞后12阶的移动平均法和GARCH模型对芬兰股票市场的波动和经济变量波动进行研究以后发现,证券市场波动中的1/6~2/3部分与宏观经济波动有关;Shinobu Nakagawa和Naoto Osawa(2000)对日本、美国和英国的金融市场和宏观经济数值分析后认为,金融市场波动可以解释宏观经济的波动;日本股票市场波动能够预测工业生产总值的波动;相反,谈儒勇(1999)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对金融中介体与经济增长、股票市场的发展与经济增长以及金融中介体和股票市场之间的关系分别进行了相关性研究,认为在中国金融中介体的发展和经济增长有显著的、很强的正相关关系,股票市场发展和经济增长有不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股票市场的发展和金融中介体的发展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李广众(2002)通过对股票市场和GDP之间的回归分析得出我国的股票市场发展倾向于不利于经济增长的结果;梁琪、腾建州(2005)运用多元VAR模型对股票市场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检验,发现股市发展和我国经济增长之间没有任何双向因果关系,意味着股市发展没有促进和引起经济增长。 本文针对我国股市截取2000~2006年的相关季度时间序列数据通过采用Granger检验进行实证分析,实证分析表明我国股市对我国宏观经济发展既有促进的一面,又有抑制的一面,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二、实证检验方法

1.ADF检验

单位根检验是针对宏观经济数据序列、货币金融数据序列中是否具有某种统计特性而提出的一种平稳性检验的特殊方法,简称DF检验。而当单位根检验估计式的DW值很低,即被检验序列不是一个AR(1)序列时,应采用ADF检验,即扩展Dickey―Fuller检验(augmented Dickey―Fuller test)。当随机扰动项存在自相关时,进行单位根检验就是由ADF检验来实现的。

2.协整检验

协整性定义:对于随机变量x1=(x1t,x2t…xnt)1,如果已知:(1)xt~I(d)(即xt中每一个分量都是d阶非平稳的);(2)存在一个Ⅳ×l阶列向量β(β≠0),使得β′xt~I(d一6),则称变量X1t,x2t…,xnt,存在阶数为(d,b)的协整关系,用Ut~CI(d,b)表示。β的元素称为协整参数。

协整性是对非平稳经济变量长期均衡关系的统计描述。协整揭示了变量之间的一种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是均衡关系在统计上的表述,因此在实证检验中用来判断变量间存在均衡关系的证据。

三、变量的定义和数据来源

为了检验我国股市对宏观经济发展的影响,我们首先需要确定以下两个方面的指标。

1.股市发展的指标

用下述三个指标可以反映我国股市的发展水平:

第一个指标是资本化率,用P表示,等于每一季度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流通市值与名义季度GDP的比率,我们用它来反映股市的发展状况。股票每月流通市值数据来源于深圳证券交易所市场统计月报。

第二个指标是交易率,用V表示,等于股票每季总成交金额与季度名义GDP的比值。反映出以经济总量为基础的股市流动性。股票每月总成交金额来源于深圳证券交易所市场统计月报。

第三个指标是换手率,用T表示,等于股票季度成交金额除以股票季度流通市值。高换手率意味着相对较低的交易费用。第二和第三个指标均反映了股票市场的流动性。

2.宏观经济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是在一定时期(一般按年统计),在一国领土范围内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总值,在本文中用G来表示。GDP指标在宏观经济分析中占有

重要地位。当国内生产总值持续、稳定的增长,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协调增长,则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企业盈利水平持续上升,人们生活水平改善,股票的内在含金量以及投资者对股票的需求增加,促使股票价格上涨,股市走牛。而经济结构不合理,高通胀下呈现的GDP高速增长是泡沫经济的表现,经济形势在矛盾激化中有恶化的可能,企业成本上升,重复建设最终导致供大于求,居民实际收入下降,各种因素引发股票价格的大跌。每季国内生产总值数据来自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进度数据。

四、实证结果

1.相关性检验

在进行正式的实证统计检验之前,我们必须搞清楚当期的宏观经济变量和股票市场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关系,表1便是我国宏观经济与股票市场之间各个变量指标的配对相关系数矩阵。

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与股票市场的资本化率、交易率呈负相关关系,与换手率呈较弱的正相关关系;资本化率与换手率呈较弱的负相关关系,与交易率呈适当的正相关关系;换手率与交易率呈适当的正相关关系。

2.对股票市场及宏观经济各变量指标平稳特性的ADF检验

本文用EVIEWS5.0计量软件对各变量进行分析,先对指标变量P、v、T、G分别进行滞后差分项阶数为0的ADF检验。

首先,对资本化率进行滞后差分项阶数为0的ADF检验,可以得到ADF的t统计量为-1.408756,大于(1%,5%,10%)显著性水平下临界值,不能拒绝原假设,表明序列非平稳,且至少为I(1)过程。然后,对变量P进行滞后差分项阶数为1的ADF单位根检验,可以得到ADF的t统计量为-6.448115,小于(1%,5%,10%)显著性水平下临界值,因此拒绝原假设,表明序列DPt为平稳序列,进而则说明指数序列PI为一阶单整I(1)序列。

其次,对交易率进行滞后差分项阶数为0的ADF检验,可以得到ADF的t统计量为-3.712008,小于(5%,10%)显著性水平下临界值,大于l%显著性水平下临界值,但是R2为0.407916,参考F检验的P值为0.001378,故不能拒绝原假设,因此Vt为非平稳过程;同理再对变量V进行滞后差分项阶数为1的ADF单位根检验,可以得到ADF的t统计量为-5.767921,小于(1%,5%,10%)显著性水平下临界值,因此拒绝原假设表明DVt为平稳序列,进而说明指数序列Vt为一阶单整I(1)序列。

然后,对换手率进行滞后差分项阶数为0的ADF检验,可以得到ADF的t统计量为-2.613119,大于(1%,5%,10%)显著性水平下临界值,故不能拒绝原假设,因此为非平稳过程;同理再对变量T进行滞后差分项阶数为1的ADF单位根检验,可以得到ADF的t统计量为-5.971140,小于(1%,5%,10%)显著性水平下临界值,因此拒绝原假设表明DT,为平稳序列,进而说明指数序列Tt为一阶单整I(1)序列。

最后,再对经济指标变量国内生产总值进行滞后差分项阶数为0的ADF检验,可以得到ADF的t统计量为-2.520290,大于(1%,5%,10%)显著性水平下临界值,故不能拒绝原假设,因此为非平稳过程;同理再对变量G进行滞后差分项阶数为1的ADF单位根检验,可以得到ADF的t统计量为-7.775762,小于(1%,5%,10%)显著性水平下临界值,因此拒绝原假设表明DV。为平稳序列,进而说明指数序列Gl为一阶单整I(1)序列。

综上所述,我国宏观经济和股市的各变量序列都属于一阶单整I(1)序列,由此,我们可以对其进行后续的协整检验。

3.协整检验

为了检验我国宏观经济变量与我国股票市场的指标变量之间的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在此我们用协整检验进行分析,从ADF检验可知,序列G、P、V、1均为一阶差分平稳变量,即同为I(1)过程,因此可以进行协整检验。

从表2我们可以得到含常数项的协整回归模型:

G=6.809875―4.876541P-1.7860974T+5.186438V

(4.268551)(-2.433251)(-0.289687)(0.639453)

R2=0.747872

4.我们再求出它的残差序列,并对其进行ADF检验,可得:

从表3可知,其残差序列是平稳的,这意味着国内生产总值G与股票市场上的资本化率P、季度交易率V、季度换手率T序列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也就是说我国经济增长指标变量与我国股票市场的指标变量在样本区间内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综合表2和表3可知,从长期来看,我国股票市场的季度交易率的提高能明显地促进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提高。我国股票市场的资本化率和换手率的提高则会对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起抑制作用,尤其是资本化率扩大所产生的这种抑制作用更为明显。另外,方程的常数项为正,表明存在一个外生不变的因素对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产生积极的促进影响。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首先,资本化率对我国宏观经济抑制作用的原因在于,股票市场的一个重要作用是筹集资金,企业通过发行股票,能够把社会上的闲散资金集中进来,形成巨额的、可供长期使用的资本。目前,即使流通股额度较小的公司,筹资也在2~3亿。而我国股票市场筹资的使用效率太低。仅有30%的企业按照初始的投资方向进行投资,并最终取得经济效益,也就是股票市场中有70%左右的企业可能会滥用募集得的资金。这不仅会造成整体国民经济的损失,更会无形中增大股票市场的风险,引起现实社会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即信用问题。资本化率的盲目扩大将会加大我国股票市场的信用风险,从而影响我国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进而影响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应对流入股票市场的资金进行合理的次序安排,同时还应建立相应的法律、制度对其进行约束,使资金以合理化的步伐与次序进入股市,促使股票市场持续、稳步发展。

篇10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13. 090

[中图分类号] F0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13- 0162- 03

0 引 言

西方的宏观经济学理论受到国家历史的影响和熏陶与我国的经济学理论是存在较大的差别的。不同的经济学理论阐述的经济学发展以及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是存在较大的影响的。研究西方的宏观经济学理论对于一个国家的理解是有很大帮助的。

1 主要的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介绍

1.1 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理论

主要的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有两种:一种是时间较为悠久的古典经济学理论,另一种是近些年来才研发出来的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理论。首先给大家介绍的就是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理论。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理论起源于西方的一场经济危机。在此之前,西方国家只有古典经济学理论一种。但是这场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理论在无声无息之间就出现在了人们的生活里。甚至都没有给古典经济学理论反应的时间。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理论主张的要素是消费。并且推崇国家对经济全面的干预与管理。这一理论认为,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是由于消费的欠缺。一时间加强消费受到了许多西方国家的推崇。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理论也在那个敏感的时代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与辉煌。虽然短期经济出现了复苏。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理论的正确性。从长期的发展来看,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理论过于偏执。在西方国家后期的发展中也验证了这一观点。它只能短时间地解决问题的矛盾。长时间地实行只会造成失业与通货膨胀共存的局面。

1.2 古典经济学理论

古典经济学理论是大多数西方国家一直推崇的一个理论。它存在的时间比较长,经历的风雨也比较多。古典经济学理论自西方的工业革命开始就已经存在,它与凯恩斯的理论不同,它并不赞成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而是任由经济的自主发展。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市场本身就是具有调控行为的,所以不需要外界力量的深入。经济自身可以进行自我调节与发展。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这一理论似乎并不存在任何的问题,它不断地促进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但是直到金融危机爆发,它的体制与问题也逐渐地显露出来。接着凯恩斯理论出现,古典经济学理论出现了它生存以来最大的一次危机与竞争。

2 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特点

2.1 不同理论交错更替

现在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由于不同的理论存在与国家发展的状况,使得它形成了独特的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特点。接下来给大家介绍的内容就是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特点。它的第一个特点就是不同理论的交错更替。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一个国家出现了两种经济体系。两种派别之间互不相让,都希望在国家的发展中存有一席之地,也都希望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将另外一种经济理论挤压出局。因为只要不同的理论存在,危机就会一直存在。因此,两种经济理论不断的爆发着没有硝烟的战争,使得西方国家表现出来不同的经济理论不断交错更替的现象。这也是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主要特点之一。

2.2 批判与继承共存

批判与继承共存的现状也是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主要特点之一。虽然两大宏观经济理论在不断地进行竞争与排挤。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彼此之间互相选取一些消极的或者极端的措施,相反的是,他们之间彼此也呈现着继承与共存的状态。但是,两种不同的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在本质上是存在着严重的冲突的。这就会使得彼此之间不可能产生完全的继承与共融。因此,在两者之间的继承与共存的状态之下,还隐藏着一种更为真实的、更为突出的批判的关系。两者之间互相批判。古典理论认为凯恩斯理论充满侵略性,对人们以及社会乃至国家的发展都会产生深远的不利影响。而凯恩斯理论认为古典理论太过于温和。不能够带动经济的发展与进步。因此,彼此之间互相批判,却又互相影响着。

2.3 “御用”的经济学理论

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中,最主要的特点之一就是,无论是古典宏观经济学理论,还是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理论,都是国家经济发展与建设的“御用”经济学理论。这两种宏观经济学理论虽然观点不同、方式不同、路径不同。但是它们有一样是相同的,那就是两种理论的存在目的都是为了解决国家的一些经济问题、政治问题。带动国家经济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古典宏观经济学理论充当了西方经济发展的守门神,通过自身的努力不断地带动西方国家经济的发展。当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理论提出的“有效需求原理”及时地化解了西方国家的金融危机。虽然它引发了一系列的后续问题。但是只站在那个时间节点来看,谁也不能否认凯恩斯理论在那个阶段做出的贡献。因此,无论这两种理论怎样地发生战争,它们都是国家御用的宏观经济学理论这一事实是磨灭不掉的。

3 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趋势分析

3.1 归一化发展

随着经济与科技的不断发展,不同文化交融的逐渐加深,加之自身宏观经济学理论存在的问题,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不得不好好地对自身的发展进行思考。什么样的发展方向才是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方向?什么样的趋势是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现在正在走的一条道路?这是接下来给大家介绍的内容。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通过对自身的研究与对世界未来发展趋势的研讨,决定归一化发展是它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一个国家不能存在两种经济形势与理论,这样不同的理论在进行竞争的时候或多或少都会影响西方国家经济的发展与建设。归一化的发展并不是用一种理论取代另一种理论,而是两种理论的融合。但是,经过近百年的争斗,两种经济理论是不可能轻易地相互融合的。因此,归一化的发展是一条长远的发展道路。两种经济理论的融合也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这只是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一种发展趋势与方向。至于是否能够成功,只有时间能够去证明。

3.2 创新化发展

创新似乎存在于各行各业,在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中,似乎也离不开创新化的发展。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应该通过创新,促进产业结构与经济结构的调整。在国家发展与建设的过程中,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也会出现一些不适合国家经济发展的内容。因此,要不断地对这些内容进行淘汰,并且不断地刺激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创新。一切的目的很简单,只为了国家经济的发展与建设。创新化发展的重点在于新,不应该墨守成规,敢于创新,不要畏惧创新道路上的失败。

3.3 简单化发展

简单化发展也是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趋势。或许是受到古典宏观经济学理论与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理论两种经济理论多年的纠缠与困扰,使得许多的西方国家的经济体系处于严重的混乱状态,又没有办法强制地去除某一种经济学理论。这主要是因为它牵扯到太多的政治问题,并且两种理论都有其各自的优势,都占有着重要的位置。所以,轻易地去除任何一种理论都是不太可能的事。但是,将其简单化还是一个能够做到的目标的。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将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简单化是它的主要发展趋势,也是西方国家多年来追求的目标。

4 结 语

以上内容就是本文介绍的关于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以及它的发展趋势。不同的文化背景与社会需求创造出不同的经济体制与理论。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虽然存在很大的弊端,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矛盾、带动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