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8 16:09:3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社区治理经验,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胜利石油管理局胜中社区物华物业管理公司下设五个物业站(五个家委会)、三个专业队、一个家政服务中心和一个老年工作站。主要负责山东省东营市青岛路以南,菏泽路以北,西四路以东,五台山路以西的13个小区9273户居民的“四保一稳”服务职能工作,该区域地理位置点多、面广、分散,工业区、生活区、娱乐区、学校等交织在一起,不完全封闭的小区多,车流量大,又处繁华地段,管理难度大,治安任务十分繁重。工作中我们牢固树立“综合治理也是生产力”的观念,勇于创新实践,突出真抓实干,不断推动综治工作水平再提升。
一、社区综合治理工作的具体做法
(一)突出“一个主题”力求群防群治的氛围更浓厚
我们借社区开展的“查漏补缺抓防控,群防群治保平安”主题活动为契机,牢固树立“平安出效益”和“警力有限,民力无穷”的理念,把综合治理工作作为“四保一稳”服务职能中的重中之重来抓。要抓好这项工作,必须依靠群防群治,形成全民皆兵的浓厚氛围。具体工作中实施了“六个一”。
第一,深化“人人都戴红袖标”工程。我们要求不仅是治保员要带红袖标,绿化队、维修队及各物业站的所有人员都戴“红袖标”,担负起“义务监督员”的作用,履行提供线索、治安信息通报(治安信息员)、参与小区治安防控等职责。在推动联防联治工作中,我们始终以“红袖标工程”为亮点,发挥“红袖标工程”的威力,逐步形成“让大家戴上红袖标就是一种责任,让居民看见红袖标就是一种信任”的效果,对不法分子起到了有力的震慑作用。
第二,开展“法律知识进小区”活动。我们在供应体育馆举办了500余人参加的法律知识宣传讲堂,来自管理局综治办普法工作科郭清海科长和东旭小区的家委会郝仕政副主任,运用丰富的法律知识和实践经验,向小区治安工作骨干人员和居民讲述了他们在多年工作中遇到的典型案例,教会大家如何防火、防盗、防骗,将法律知识和治安防范知识送进千家万户,进一步调动了广大职工与居民参与辖区治安防控工作的积极性和治安防范意识。
第三,组织“平安靠大家”书画展评。为发挥群众优势,由各物业站(家委会)组织在小区集中开展了一次以书法、绘画作品为主的书画展评,而且每个物业站(家委会)评选出优秀作品进行装裱,参加社区统一组织的展评。胜利石油管理局胜中社区物华物业管理公司上报了12副作品参展,分别获得1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好成绩。通过活动的开展,进一步营造了平安和谐文化氛围。
第四,开展“治安防范图板巡回展”。我们紧紧围绕平安小区创建活动主题,制作了图文并茂的治安防范图板,在各小区进行宣传的基础上,又由治安保卫办公室统一组织,利用巡警车在辖区内进行巡展,进一步促进了群防群治浓厚氛围。
第五,组织参加“专业技能大比武”。我们以社区开展的规范干部专业技能“三个一”竞赛活动为依托,即组织一次军事训练,叠一次军被,谈一次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体会三项参赛内容。治保队班子成员利用队员下午训练时间,强化警容警姿树形象,针对个别新队员的宿舍物品摆放细节不到位,军被整理不够规范,队部展开了以班组为单位的军被整理的竞技活动,以点带面提升军被的“豆腐块”水准,使队伍整体素质水平得到新提高。同时,在“三个一”业务比武活动中,由治保队指导员、队长、副队长参加的业务比武,一举获得治保系统业务比武总分第一名的好成绩。
第六,发放“义务巡逻队倡议书”。各物业站(家委会)联合党员服务社,组织开展了向辖区居民发放参加义务巡逻队倡议书活动,调动了广大居民踊跃参加义务巡逻队积极性,成立了以辖区非在职党员和楼栋长为骨干的义务巡逻队13支。
(二)发挥“两个优势”力求群防群治工作入脑入心
第一,充分发挥小区的“宣传”优势。首先是发挥治保队与警务室联动的宣传效应。我们联合开展了“齐抓治安防范、共享平安幸福”主题活动,通过白天与晚上相结合方式,利用四辆警用电动车在小区内巡逻,现场播放防火、防盗等防范小常识,在重点时段和部位、加强了防控和蹲守,确保了治安防范无漏洞、措施有效到位。其次是采取小区悬挂横幅宣传。根据不同的季节悬挂不同的标语口号,如“积小安成大安,家家平安保平安”,“平安小区人人出力,小区平安家家受益”和“打两抢防两盗,实现小区平安无案件”等等,做到内容简而易懂,时时敲响防范警钟。再次是发挥黑板报、宣传栏更新及时的优势。各家委会每日张贴胜利报、温馨提示等,宣传上级精神,宣传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环保、安全、节能、民用气安全,治安防范等有关内容。同时,我们在每个门卫都设置了小黑板,登记内容温馨,贴近居民生活的小提示,小区居民进出大门随时都能看得到,同时也宣传了我们的防范成果。最后是创新了楼栋“双向信息反馈栏”。我们在楼道制作了信息反馈栏,这样有利于与居民及时沟通,为居民提供了掌握信息、反馈信息条件。国庆节前夕,我们还打印了《致小区居民的一封信》,张贴在各单元楼道内,提醒居民强化防火、防盗意识。2009年,在创建“平安小区”和“小区百日无案件”活动中先后布置治安防范宣传栏30期,出黑板报17期,张贴温馨提示7次,共计4600余张。除此之外,我们还特意为居民外出开展了一项特色服务。户主外出前,以电话或其他方式与物业站、家委会取得联系,告知楼栋和单元号,我们会在此期间进行重点巡视、加强防范。
第二,充分发挥小区“阵地”优势。群防群治防范在小区,落实也在小区,因此,我们充分发挥小区阵地优势。首先是成立13支特色义务巡逻队。我们以楼栋长为基础,在小区全面发动,先后成立了400余人的义务巡逻队伍,有“非在职党员义务巡逻队”、有“三八女子义务巡逻队”、有“夕阳红义务巡逻队”、有“志愿者义务巡逻队”,节假日集体组织巡逻,平时分片包干守护楼栋,2009年集体巡逻60余次,由于群众的积极参与,给小区治安队伍输进了新鲜血液,增加了一支有声力量,直接推动了小区治安工作的平稳开展。其次是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方式巡逻。集中的目的是达到互相交流,把发现的情况和处理的方法沟通一下,取长补短,互相学习交流经验;分散的优点在于灵活和及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如巡逻队长任玉荣,她负责运兴南大门,不管是炎热的夏天还是寒冷的冬季,她都默默无闻的守在岗位上。又如定位巡逻队员宗景仁,几年如一日坚持办黑板报,义务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油田改革发展形式、治安防范和健身小常识等,在他的带动下,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全天候、全覆盖的综治大格局。
(三)深化“三项建设”,力求在群防群治工作中见实效
第一,深化“红旗治保岗”建设。我们要求治保员每天把红旗插在治安责任区内易观察的醒目位置,以红旗为中心,在责任区内巡回检查。家委会坚持巡视督导,20分钟内不在岗的,检查人员要把红旗收走,每收旗一次要扣绩效考核分,收旗三次以上的要收岗,进一步增强其责任心。
第二,深化“三防”建设。首先是健全综治大网络。我们建立了以中心治安保卫办公室为总牵头的特勤中队、治安巡逻队、物业站家委会、楼栋长、义务巡逻队等,形成“一条龙”综治大网络,同时,我们结合“小区百日无案件”竞赛活动,启动了“虎、鹰”行动计划,并成立了7支突击小分队。做到在对不法分子的识别上,要有“鹰一样敏锐的眼睛”,在对不法分子的打击上要像“虎一样的勇猛威武”,要看得准、打得狠,不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其次是深化队伍建设。在组建义务巡逻队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深化了两队建设:一是深化治安巡逻队建设。深化了“三式十八法”的管理模式,运用“三式”即院校式的学习、部队式的管理、家庭式的生活,打造业务精,素质硬队伍,创造了拴心留人的工作环境。二是深化了员工队伍建设。采取在物业职工及治保员中开展“四个一”和“一口清”活动。“四个一”即每周记一户、记一车、检查一次防盗门、做一件好事,为做好治安防范工作提供了保证。“一口清”即要求治保员与职工对所负责的楼栋户数清楚、家庭情况清楚、是否有机动车辆清楚、防盗门好坏清楚,做到心中有数,为掌握基本信息提供可靠保障。三是深化了“技防、物防”建设。我们在深化人防基础上,还在技防、物防上下功夫,在上级的支持下,配备了电瓶警车4台、更新了巡逻队员自行车、警棍、对讲机等设备;6个重点门卫安装了摄像头,可以长期稳定的监视进出小区的人员和车辆,确保在发生突发事件时可以尽快提供线索依据,对震慑犯罪提供了技术保证。集翠苑西侧筑起了150米围墙,实现了小区封闭。加固维修了护栏22处,维修了单元门60余次,维修和更换了小区电动门,安装了起降杆。我们还对门卫室实行了“五个统一”,即统一进行了门卫粉刷,统一维修或更换了室内空调,统一更换了新桌椅、统一制度牌,统一配发了太阳伞,一系列人性化的管理,提高了门卫人员爱岗敬业的积极性。
第三,深化“物华女子巡逻班”建设。物华治保队女子巡逻班成立于2008年5月,由6名女子巡逻员组成,主要承担白天的小区巡逻任务,不仅弥补过去只夜间巡逻、白天空缺的不足,同时又挖掘了人力资源,还加大了对门卫、治保员管理监督和调解民事纠纷力度。首先在业务上做到了“三懂四会”,“三懂”,即懂方针政策、懂法律法规、懂业务知识;“四会”,即会擒敌自卫、会依法执勤、会管理服务、会群众工作。其次在管理上采取了“13332”巡逻法,“1”就是要贯通一条巡逻路线。按照规定的路线巡逻,避免了只走大路,不走小路的现象。“3”就是巡逻出警至少3人。在出警巡逻过程中,做到相互监督,相互保护。“3”就是强化落实“3个深入”:一是深入小区居民,宣传工作到家庭,形成了“人人参与,家家防范”的氛围。二是深入小区门岗,监督是否规范上岗,是否记录详实。三是深入监督整改,做到及时纠错,督促整改。“3”就是突出“三个结合”,即做好与派出所警务室工作的结合,与保卫科工作的结合,与物业站家委会工作的结合,在治安防范工作中做到信息联通、上下联动、行动联合。“2”就是采取“2个挂钩”,即与奖罚挂钩,与评选树优挂钩。现正以饱满的工作热情,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向着更高目标迈进。
如今,胜利石油管理局胜中社区物华物业管理公司初步形成“全民抓安全、群力保平安”的良好格局,公司开展的“红袖标工程”被社区采纳推广。治安巡逻队成功了破获3个重大盗窃团伙,抓获不法分子11名,其中7人被刑事拘留,帮助居民寻找到失踪老人1人,公司连续6个月实现“零发案”,社会效益明显。
二、完善社区综合治理工作的具体建议
(一)建议适当倾斜社区治安巡逻队员的招工
第一,治安巡逻队员严重缺员,在相继落实临时性用工清理、油田在社区系统企业员工中招聘一线人员等政策中,公司治安巡逻岗位人员大量削减,巡逻岗位缺员问题非常严重。
第二,部分小区不封闭,加之所处西城腹地、流动人口多,治安形势非常严峻,急需补充治安巡逻力量。
第三,巡逻队员多数是临时性用工,社区在培训治安队员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队员不久就辞职,工作时间较短,收不到连续性、持久性工作效果。
第四,由于队员缺乏持久性,个别队员存在思想不稳定,不断招收更换新队员,造成管理难度大,不利于治安队伍建设。
第五,由于队员更换频繁,新队员对小区地形,治安状况了解不透,对不法分子心理动态、作案动机分析不清,给维护稳定带来困难。
(二)建议地方政府出台一些硬性政策法规
加快培养有文化、有责任感、有上进心和公益心的高素质新农民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当务之急。鉴于此,从2008年起,四川省郫县积极转变政府公共治理模式,在发现、开发农村社区教育新资源的基础上,通过政府主导的方式构建农村社区教育共同体,有效整合了农村社区各种教育资源,初步形成了新农民培养的崭新模式。
郫县构建的政府主导型农村社区教育共同体是对教育管理机制的改革和创新,是新农民素质培养体系的核心推动力。“教育共同体是区域教育主体之间的关系模式。”[1]这种关系就是合作。它主张政府放弃垄断或独自包揽教育的传统做法,逐步退出微观办学过程,通过价值引导、资源配置、制度设计、信息服务、平等对话等方式,充分利用社会生活中已存在于农村社区的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行会协会以及个体成员等教育力量,构建别具特色的农村社区教育自治组织。经过近三年的探索和实践,郫县以政府主导为核心的农村社区教育管理机制改革和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全面提升农民素质方面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具有借鉴意义的实践经验。
一、树立大教育观,发现农村社区教育新资源
这里的“发现”在郫县农村社区教育管理机制改革探索中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含义。从动机层面分析,它体现了“大教育观”,认可“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冰山一角”,[2]带着对“教育”等于“学校教育”的批判意识才可能去发现农村新教育资源,即一切可被开发利用来实现农村教育价值的社会因素和条件;“发现”又相对于“主办”而言,它是政府主导的核心理念,是放弃垄断和独自包揽农民教育责任的开端,充分体现了有限政府和新公共治理理论的核心理念;从结果层面上分析,发现30多年来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经济基础变化、形成的教育发展新资源和新形式是构建农村社区教育共同体以及全面提高农民素质的基础性工作,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规律,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农民素质提升政策。
通过对郫县165个村或社区教育状况的调研发现,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地区积聚了丰富的可供开拓的新教育资源,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各种村镇组织开展的社区文化活动,每村投资80万~150万元建设文化活动室或中心,仅此项建设全县投资超过2亿元,活动超过100项;二是农村的社会服务体系,如就业保障工作站、便民服务站;三是党政部门的社区教育宣传与社会服务,全年举办活动达170项,如“警校共育”、法制学校、妇女学校等开展的全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四是县级群团组织,包括共青团、妇联、关工委、未保委、老龄委等,积累了丰富的、有价值的教育资源与经验;五是驻农村社区的企事业机构,尤其是驻郫的19所大学与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开展了大量的社区教育活动;六是高校学生志愿者和NGO志愿者密切关注农村社区教育,仅西部大开发“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就有330名志愿者在开展农村社区教育服务,同时每年超过6000人次的大学生志愿者与农家和农户开展结对帮扶。新教育资源的发现与大教育观的普遍树立是分不开的,反过来又促进人们对大教育观的理解更加深刻。
二、基于利益共振,创建农村社区教育共同体
在对郫县广大农村地区的非学校教育资源和形式的进一步细致分析后,我们发现不同的教育主体有着不同的行为动机与利益诉求。政府部门开展农民教育活动的出发点是更好地履行自己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例如公安与司法部门开展的“警校共育”生存教育活动以及法制学校开展的普法活动等。NGO及其志愿者,如成都河流协会在安龙村开展的以“绿色学校”为主题的环保教育活动,他们的动力则主要来源于成都河流协会的章程规定和志愿者对环保工作的热情;驻郫县19所高校学生志愿者以轮岗的形式在社区开展各类有利于农民素质提高的教育活动,其内在动力一方面是承担社区服务的职能,另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部分有社会责任的盈利企业,如高福记公司通过举办不同形式的活动对农民开展卫生行为习惯方面的教育,其是基于自身企业的长远发展考虑,主要目的是培养具有良好卫生习惯的合格劳动者。村级组织,如中国农家乐发源地郫县农科村,运用村规民俗广泛教育村民,其主要动机是维护和传承地方经济、文化活动模式与准则。
面对不同利益诉求的社区农民教育主体,政府如何有效地履行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是沿用传统教育管理模式努力寻求同一,还是另辟蹊径创新履职方式?经过不断地思考与探讨,我们认为,农村社区教育主体不同的利益诉求与形成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合力之间并不冲突。为此,我们有选择地学习、改造了诺瓦克尔医院的倒金字塔型,[3]最终形成了政府主导型农村社区教育服务模式,即政府有效推动农民素质提升的方式。
在创立的郫县政府主导型农村社区教育共同体模型中,工作运行机制发生了方向性变化:农村社区教育主体成为“老板”、成为社区教育的“发动机”,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利益诉求来设计并开展各种各样的社区教育活动;正式的公共教育机构(主要是学校)不再充当主导或领导的角色,而是强化了其配合和服务功能;政府在该模式中则充当“机长”的角色,只要农村社区教育主体合法、教育目的与内容不违背国家政策与法规,政府一般不干预各教育主体设计和实施的具体教育活动。政府高度信任教育主体的能动性,对各种社区教育活动不设定系统、刚性的考核指标体系,但重视受教育者的感受与评价,如受教育者有不良反映,则聘用专业评估组织予以客观评估;当社区教育主体提出某种条件要求时,政府才利用自身信息优势、资源优势予以帮助和扶持。
三、尊重农民意愿,建立社区教育和谐新关系
通过社区教育提高农民素质,本质是一种教育活动。因此它也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应在政府的主导下,在教育主体与农村居民之间建立和谐的教育关系。这种关系既可以发挥政府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行政权威优势,又能够充分调动社区组织与居民参与社区教育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是农村社区教育得以开展的前提条件。
根据我们的实践经验分析,要追求农村社区教育关系的和谐与效率,仅仅考虑农村社区教育主体的利益诉求是不够的。因为作为受教育的农村居民对于自己接受什么样教育以及怎样接受教育有无可争议的话语权,他们有权利根据自己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表达自己的教育需求并得到满足。为此,无论是政府还是社区各教育主体都应当学会尊重农村居民的意愿。在某些情况下,还应当做出某种妥协以换取农村居民的信任与支持。
以成都市河流协会为例,它最初进入郫县农村社区的目的是保护河流并研究城市生态与河流保护之间的关系,提升农村居民环境意识,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于是,他们前期开展了系列调查活动,旨在了解村民对于环保教育的需求。但是,调查结果却大大出人意料:村民的一致要求是想学跳舞,而不是任何形式的环保教育。面对这种冲突与差异,河流协会最终选择了尊重与妥协。在政府等各种渠道的帮助下,他们将著名的战旗文工团请到农村社区,让高水平的专业演员给当地村民辅导,随后又举办一系列盛大的文艺汇演,请农民自编、自导、自演……很快,河流协会这种尊重农民意愿的行动给他们带来了“甜头”:通过文艺汇演交流活动,河流协会工作人员取得了当地农民的信任,农民朋友开始主动了解河流协会的组织情况、活动宗旨等,并开始了解河流保护的相关知识。
当然,河流协会等社区教育主体倡导的尊重不等于放纵。在通过满足农民意愿的基础上,他们在无形之中推广了自己的环保主张、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村民的行为,为后期的社区教育活动奠定了扎实的群众基础。日前,郫县农村社区成为成都市河流协会进行环保教育宣传的重要基地,多个国际合作项目在县域内开展顺利,初步建成了绿色蔬菜生产基地,培养了一大批讲环保的高素质农民。另外,部分社区农民还走上了国际环保论坛,向世界展现了新世纪中国农民的新形象。这些成就的取得得益于和谐农村社区教育关系的建立。
四、重新界定角色,赋予学校教育农民新职责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社区教育实践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教育”的命题下展开,[4]引发的是以学校为主导的社区教育研究路线,表现为家庭、社区对学校教育的配合。随着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社区教育的独立地位在不断强大,而以学校为中心、采取课堂延伸的做法则不断地暴露出诸多弊端,如学校负担过重、出现学校话语霸权、教育活动与农民生产、生活相脱离等。在政府主导型的农村社区教育共同体中,我们不赞同以学校为中心开展社区教育活动,同时我们也不忽略学校在其中的重要作用。根据教育共同体的关系模式,考虑到学校自身的专业优势,我们支持学校以农村社区教育的“平等”主体角色承担社区农民教育的责任。在实践中,大家亲切而形象地用“侦察员”、“秘书”、“教练”来重新界定学校在农村社区教育共同体中的角色与作用。
“侦察员”角色,是指学校承担信息枢纽的作用。一方面以专业的视觉挖掘新农民所应具备的理想素质及其教育缺口;另一方面,努力挖掘、发现、寻找社区农民教育的新形式、新资源。
“秘书”角色,是对于教育共同体中的政府作用而言的。这一职能在乡镇一级的社区教育共同体构建最为典型,体现为学校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和专业优势为乡镇政府制订社区教育发展规划。如在郫县安德镇,每年都由两路口学校制订整个镇社区教育共同体的活动计划,然后经社区教育共同体认可、批准后予以实施,该做法效果良好,得到了社区教育各方的认可与肯定。
“教练”角色,在某些农民社区教育主体有明确教育目标指向,但教育教学能力上有所欠缺的情况下,学校就自觉充当教育技能训练的角色。如在“警校共育”生存教育活动和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中,学校就帮助公安部门设计出深受广大农民群众喜爱的教育形式(如电影观摩等),有效地提高了社区农民的法律素养。
五、发挥比较优势,建设农村社区教育系统工程
与正规的公共教育体系相比较,农村社区教育具有主体多元、方式多样、活动丰富、发生在特定社会环境、与具体的社区活动密不可分等特点。正是这些优势的存在,使得农村社区教育在提升农民素质的过程中,其所发挥的作用不可低估。为使其在新农民培养过程中提供源源不断的推动力,克服其偶发性与非系统性等弊端,郫县在建设社区农民教育系统工程上做了很多有益尝试。以制度建设为突破口。由于农村社区教育共同体的构建是一个难以数量化的问题,是一个难以分解为低层次问题的社会经济系统。但运用软系统方法(SSM),把各试点社区构建教育共同体的探索,归纳总结为政府政策而行动,把社区教育共同体的实际运作与设想升华为“根定义”模型,以此指导各基层政府教育活动,再以现场会方式达成研究人员与政府的共识后推向全县。通过对相关制度的建研制并固化,达到对农村社区教育全过程监督和约束的目的。
积极推广成熟工作经验。首先,确定试点农村社区。在全县选择10个镇的农村社区作为试点,按照教育共同体总体思路,各自围绕一个主题精心选择活动项目,一边研究活动一边推进工作。其次,从政府各职能部门入手优化、整合教育资源。各试点农村社区现有的党团活动室、文化活动站、老年学校、法制学校、妇女学校以及家庭学校等资源同正规学校结成教育共同体,高校与企业的相关资源也配置到相应社区。教育共同体构建以后,以往政府各职能部门走过场似的各类文体娱乐活动,全部转变为依托学校进入农村社区的教育内容,增强了活动的教育意义。最后,以培养现代公民和新农民为重点,设计并开展社区道德素质教育活动,全面提高农村居民的道德素质,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
建设稳定的社区教育队伍。第一,工作推进队伍,在政府机构内部遴选一批热心教育的同志组成教育共同体工作委员会。第二,专家指导队伍,以教育专家为主建立专家指导队伍。第三,志愿服务队伍,以“一村一大学生”计划的全职志愿者为主体,关工委老同志、驻郫县19所高校学生、河流协会工作人员和企业员工等志愿者通过教育共同体各类活动参与农村社区教育。教育队伍内部分工合理、职责明确、相互配合,老、中、青相结合的梯队结构激发了队伍的活力和激情、增强了队伍的创造力和战斗力。稳定的教育队伍是不断深入推进农村社区教育、提升农民素质的核心力量。
参考文献
[1]柯玲.农村教育共同体构建――基于成都郫县的探索和实践[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5.
一、现代城市社区建设和公共精神培养的价值关联。
社区是我国城市管理实施“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行政框架内最基层单位,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改革和户籍制度的改革,地域界限打破,人口可以自由流动,基层单位实体渐渐分化和消解,原来传统的“单位人共同体”“地域人共同体”已渐渐变身为“社区人共同体”。 现代社区共同体是由来自于不同地域环境和行业的具有不同价值观念的差质人口所组成的, 特别是长沙作为省会和中部发展快的城市,吸引了来自于各地、州、市和全国各地的人才定居或参与长沙现代城市的建设,这些不同异质的人共同生活在同一社区,因为个体差异降低了邻里关系情感认同,增加心理上误会和矛盾,其认同危机影响社区共同体建设。加之社区行政化倾向导致居委会工作模式成就、工作方法简单,社区居民大多是在不了解前提上被动性参与社区事务,随意性大,导致居民对社区事务参与意识淡薄,社区公共精神上弱化和忽视,影响社区公共精神提升。
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各级部门越来越受重视社区建设。在城市化进程中,长沙城市化快速发展拆解原有的地域关系纽带,单位集体记忆和情感归属日渐远去,个人与社会关系网络发变化。为适应长沙新形势社区建设需求,培育社区公共精神以促进社区建设与和谐发展,进而提高长沙市基层社区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此课题研究具有重要实际意义。
二、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概况
(一)西方:学术界针对社区研究有的两种不同倾向:
①一种是针对城市社区中邻里关系变化进行研究所形成两种对立的社区消失与继存的理论。以滕尼斯、韦伯等社会学家为代表的社区消亡论和以美国社会学家甘斯、刘易斯为代表的“继存论”;。前者认为社会分化结果是人们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差异增大、社会认同感降低使得传统社区存在基础丧失。后者认为认为传统社区不能完全否定和消亡,在城市化过程中城中村居民生活方式和精神情感与外面的世界并无多大影响。②另一种是社区解放论。费舍尔、费尔曼和雷顿在20纪70年代运用社会人类学网络研究的理论研究城市社区的变化。强调现代城市社区人际关系应从地域局限中解放出来,有应该更广网络,开启了新的网络研究视角。
(一)国内在中国社区概念的研究上:、吴文藻等人创立了“社区”概念和研究社区的范式。对社区研究近年来有几种不同观点:
①,社区共同体包括地域性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精神的共同体,社区精神文化是从生活共同体提升到精神共同体的关键。社区自身就可以实现自我管理、教育、服务、约束来实现社区公共生活有序化。
②公共精神是一个庞大的体系,是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对人们共同生活行为准则、规范的认可,并体现于行动上的遵守和执行。从道德上而言,公共精神是以利他方式关心公共利益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有的学者认为它是超越个人狭隘界限和个人直接功利目的关怀公共事务的精神境界和行为态度,它孕育并镶嵌在特定的社会架构和文化土壤当中,并不断地影响、修复、变迁着特定的社会结构。有的学者认为公共精神是孕育于人类公共生活之中的,位于人类内心深处的基本道德和政治秩序观念,态度和行为取向,以公共性作为价值基石,表现为社会成员对公共事务的积极关怀和参与,对公共生活的热情融入和,对政治社群的虔诚认同和归属。
综合来看,国内外这些学者的相P研究,对课题组展开社区共同体建设与公共精神培育研究颇具借鉴价值和启发意义。国内著名学者如秦宣、韩庆祥、张雷声、刘书林等近年来也高度关注城市化社会发展、共同体建设和核心价值观提炼与培育等问题,深刻回答了城市化社会发展的诸多重大问题,其观点不仅为此课题开启了研究思路,而且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国内外研究尚存在些许不足和遗憾:①侧重社区共同体或公共精神某一方面的研究,欠缺综合性的研究;②;对应到长沙社区公共精神的培育路径研究还较缺乏;③长沙社区公共精神培育策略的评价指标体系缺乏研究。
三、长沙社区建设中公共精神的现状分析
长沙作为省会和中部发展快的城市,吸引了来自于各地、州、市和全国各地的人才定居或参与长沙现代城市的建设,这些不同异质的人共同生活在同一社区,因为个体差异降低了邻里关系情感认同,增加心理上误会和矛盾,其认同危机影响社区共同体建设。加之社区行政化倾向导致居委会工作模式单一、工作方法简单,社区居民大多是被动性参与社区事务,随意性大,导致居民对社区事务参与意识淡薄,社区公共精神上弱化和忽视,影响社区公共精神提升。
(一)社区公共精神培育包含培养独立人格、民主法治精神、公平正义、社会责任、社会公德、自控自律意识六个方面。但是长沙社区存在公共精神缺乏现状:
首先是社区意识比较单薄,从而存在对社区的认同危机,从1996年至今长沙实行单位住房货币化,原单位的福利房通过房改后成为人们有使用权的私有房,住房都是单位人,后来随着房地产的飞速发展,人么需要换更大更好的房子,所以出现将原有从单位购买的房子进行转手买卖,这样使得原来的单位人集中居住的状况变为各种外来人员杂居的现象,这样彼此因为不同的需求而再生的居民社区成分相对复杂起来。经过对社区居民的100份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其中因为邻里彼此不熟悉,即使门对门也不往来不熟悉的占40%。甚至因为工作的时间不一,有20%的问卷说几个月都没看见邻居。这样一来,因为居民间彼此陌生,对房前屋后和楼道的的公共卫生、共有园林的保护等公共环境也漠不关心,缺乏对居住环境的爱护和维持的公共情怀,乱放乱丢垃圾的现象常见。邻里之间缺乏相互帮扶和相互关照的共同意识,还因为出租房客的成员复杂性,以及其不同的生活习惯,更增加了相互交流和沟通难度。这种复杂情况得邻里相互很难融入在一起,引发了社区共公共精神的认同危机。
其次社区居民公共参与公共活动的自觉度不多,更难得经常性开展。为了增加社区粘合度和凝聚力、增进交流和邻里情感,即使有社区热情发动居民一起参与的社区公共活动,也常出现参与度很少,多数居民抱着看热闹的心理或不理不睬的尴尬局面,收效不大。
再次是社区建设的困境:社区主体、社区自治、社区服务、社区参与、社区文化等困境。
社区主题因为社区主体的结构先对变化,原来有单位管理的变成了社区自治,社区管理机构一般带有政府行政性,社区划分不够合理,管理的区域比较大,人员与管理区域不匹配,加上社区工作人员素质偏低,工作方法简单、宣传较少,基础设施不足,提供的服务还不能满足社区居民的需要,供给缺口大;加之社区机构与政府和住区物业管理理顺不足,一有问题,就是“临时抱佛脚”,解决问题也是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没有形成规范的社区管理机制。城市社区的行政化严重常常限制了社区自制能力的发挥。
最后社区法制建设滞后,与社区配套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社区建设的运行缺乏良好的法制环境。导致社区生活、社区服务、社区公益保障、社区的公共精神的加强缺乏制度保障,公共活动难以开展,居民的公共文化难以普及。
(二)是长沙城市现代化建设中需要加强社区公共精神的构建。
随着长沙城市的发展现代化,长沙市政府确立了“建设国家级中心城市”的宏伟规划,迫切需要加快长沙城市的的现代化建设体系;而作为长沙城市建设的的重要内核构成细胞就是的社区建设,可见社区现代化建设尤为重要。而社区公共精神的缺乏现状与现代化社区建设是极其不协调的,所以加强对社区建设,重点是社区公共精神建设,才能带动公共意识、公共服务、公共设施的完善和公共文化的和谐,构建和谐的现代社区。社区公共精神的建设对策和路径有如下几点:
1、营造浓厚的社区意识,搞好社区服务,增强社区居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建立社区通信录和社区现代QQ群和微信群,加强社区公共活动的广泛性,提高消息发散性和居民知情权,扩大活动的居民参与度;建设齐全社区公共服务设施。
2、理顺社区建设管理体制,加强居民自制组织建设,争取处理好社区自治组织与政府和物业之间关系。加强社区法制建设和立法工作,重视社区制度化建设。争取处理社区和政府行为之间的联系,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选拨优秀的专业社区管理和服务人员,提升社区管理质量,引导居民参与社区的公共事务。
3、社区要加强所辖居民区的物业和业主委员会之间的联系和沟通,通过协同合作加强社区建设,发展社区服务,增强社区服务的多样性、社会化和产业化。
4、推社区管理创新,加强社区民主自治。学习广州和香港等地的社区公共精神建设的经验。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建立社区与非政府组织的物业和业主委员会为主体的社区管理体制,突出政府的服务职能,形成以民生为重点、以服务为导向的公共服务体制,丰富社区建设的服务内容的宽度和广度,构建以儿童入园、一站式医疗服务和康复、学习和生活娱乐健身等多形式的服务体系。按权力下放中心下移原则,制定法律法规,协调社^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
5、建立社情民情表达机制,充分发挥老龄群体对公共精神余热的作用。重视大学生公共精神。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彰显社区管理善治理念、构建地域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意义共同体、加强行政性复合与自主性合作、结构异质性与社区凝聚力包容共享致力形成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组织体系和氛围。
6、加强社区的资金和人才投入,设立社区服务基金,大力培养非政府的社会服务组织,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支持”为辅的多元体制。
【关键词】社区获得性肺炎;经验性治疗;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
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是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含肺泡壁,即广义上的肺间质)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本病通常急性起病,以发热、咳嗽、咳痰、胸痛为最常见症状。绝大多数CAP患者在有条件医疗社区均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但CAP仍然是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是患者住院的常见原因之一。患者住院后医生应根据临床表现,估计各自可能感染的病原体,首先给予经验性抗炎治疗是很关键。我科自2008年1月至2009年7月收治了177例CAP住院患者,给予经验性抗炎治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所有病例均符合1998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订的《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1]诊断标准,且按中国CAP指南病情评估方法与Fine危险分层[2]三级~五级的住院患者177例,其中男性101例,女性76例,平均年龄(58±18)岁,Fine危险分层三级40例、四级89例、五级48例。
1.2 分组方法第一组:90例,男性52例,女性38例,Fine危险分层三级22例,四级45例,五级23例,选用阿奇霉素静脉滴注,严重者选用头孢塞肟钠+阿奇霉素静脉滴注。第二组:87例,男性49例,女性38例,Fine危险分层三级18例,四级44例,五级25例。选用左氧氟沙星静脉滴注,严重者选用头孢塞肟钠+左氧氟沙星静脉滴注,疗程3~7天。
1.3 数据收集体温、呼吸频率、血压、心率、意识状态、实验室参数(血常规、血钠、钾、氯、血肌酐、血二氧化碳结合力、动脉血气分析、血糖、肝功能),心电图、胸部X线报告(肺部受累范围及结果)。
1.4 观察方法详细记录患者治疗症状及体征(咳嗽、咳痰、呼吸频率、体温、两肺呼吸音及音)等变化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并观察胸部X线片结果。
1.5 疗效判定标准显效: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完全恢复,胸片提示肺部炎症完全或大部分吸收;有效: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明显好转,X线胸片提示肺部炎症部分吸收;无效:病情无变化或加重。
1.6 统计学方法采用四格表X2检验及Ridit分析,P
2 结 果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见表1。
3 讨 论
从本组临床观察资料提示,阿奇霉素单用或联用治疗CAP的效果明显不及左氧氟沙星单用或联用。由于CAP的常见致病菌是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氏菌,但也要重视非典型病原体(以肺炎支原体和肺炎衣原体多见),它已成为CAP的重要病原菌,而大环内酯类和喹诺酮类都具有抗非典型病原菌,所以治疗CAP时被广泛应用。由于肺炎链球菌对大环内酯类耐药率逐年上升已高达70%[3],若继续单独或联合使用大环内酯类药物作为经验性治疗CAP的选择药物,势必会造成治疗失败率增加。由于喹诺酮药物的不断更新,喹诺酮类药物同时覆盖CAP常见的G+(肺炎链球菌)、G-(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等)以及非典型病原体和部分厌氧菌,所以喹诺酮类药物对CAP治疗更具有优越性[2]。经验性治疗大多数CAP患者可在3天内能获得临床疗效,当患者咳嗽、咳痰和呼吸困难减轻,无发热(间隔8小时测量2次体温小于37.7℃),白细胞计数下降,胃肠道功能正常,可改成口服同类抗生素治疗,如果其他临床指标较好,即使患者发热,仍然可改用口服同类抗生素治疗。对大多数患者而言,除非临床病情明显恶化,在72小时内不应改变最初的抗生素治疗。在有条件的医院,得到细菌培养结果后,应给予针对致病菌的敏感抗生素。对于Fine分层五级的患者和老年人或有基础疾病患者常规联合用抗生素。CAP一旦诊断,在患者的处理过程中,医生需要做出一系列的决定,其中最重要的是对初次地点和抗菌药物的选择,由于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未能普及且有误差,不能及时准确地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经验性治疗仍然是最普通和最及时的治疗措施。在基层医院设备条件差、患者多,经验性用药尤其重要。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孔维峰(1971- ),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大连交通大学体育部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训练学。(辽宁 大连 11602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3-0152-02
在心理学的研究中,会把动机和内驱力作为同义词来考虑。著名的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指出,动机是由“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种成分组成的。其中,“认知内驱力”指个体获取知识、了解周边世界、明确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想法与动机,这一成分与好奇心、求知欲基本一致,是求知者的求知活动本身得到满足,是一种由个体的内在因素所引发的学习动机。而那些有意义学习活动的结果,作为一种激励因素,本身就对学习参与者产生一定的激励,所以奥苏贝尔认为,这是“有意义学习中一种最重要的动机”。内驱力作为一种内部动机,是个体完成一切行为活动的原始动力,内驱力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活动始终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可以深入钻研、积极思考问题,进而力争解决问题。皮亚杰认为:“一切有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而这种兴趣的培养,和内驱力息息相关,可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不断引导学生提升学习内驱力,是每一位教师都要关注的问题。
体育课的教学过程和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一般是在教师直接设计或间接控制的情境中进行的。情境本身就具有诱发动机的功能,在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上作用非常大。通过创设情境,可以营造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作为一名体育教师,要充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使他们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成就动机发展的需要提醒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置能激起认知内驱力、归属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的情境,进行体育教学,充分激发学生的心理内驱力。
一、创设激起认知内驱力的体育教学情境
体育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一种双边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体育教师与学生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相互作用,不断解决集合产生的矛盾,进而达到一定的共识。学生的体育学习过程是一种认知心理活动。体育教育心理理论揭示,学生体育学习认知过程主要包括体育学习的认识系统内驱力系统。
班杜拉强调人格中的内在认知存在是人用符号学习和预见未来指导自己的操作行为的特点。在体育学习中,学生们面对新问题时,并非每次都按照“尝试―错误”的模式进行,更要估计可能性、设置目标并想出解决方法,而这些都是在学生的头脑中进行的。广义的体育教学活动指在教学中体育教师和学生借用体育教学方法和体育教学手段达到体育教学目的过程。狭义的体育教学指由多个不同环节组成的体育教学活动,包括体育教学设计、体育教学展开和体育教学评价等。体育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应保持健康的心态。人的日常行为是在没有外部强化或惩罚的情况下发生的,且大部分行为被自我调节机制控制。人们经常为得到外部奖励而努力,同时也会为内部奖励而向着制定的目标努力。
1.问题认知——通过设置疑难问题,创设情境。体育教师通过制造问题情境可诱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在进行活动之初,学生并不知道活动结果,可引起学生探索结果的心理意向和对活动结果的期待心理。可以在体育教学活动开始时提出引发性问题,适当组织竞赛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进行思考,对活动内容进行对比实践得到技术动作的要领,便可以激发学生求知的认知内驱力。
一、创设丰富的物质环境,满足幼儿参与表述活动的愿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要为幼儿“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学习使用适当的礼貌用语”。因此,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实践中,我们创设了如:“小剧场”、“宝贝话吧”“流动餐车”“电视新闻台”“娃娃家”等丰富多彩的语言活动区,幼儿在这种平等、轻松的区域环境下,畅所欲言,尽情地发泄心中的各种感受,更好地促进了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1、在创设活动区的过程中,物质材料的投放是关键。首先我们充分利用本班的空间,合理布局,让幼儿有一个自由优美的环境,使活动室的环境有一种流动的美感。孩子们每天置身其中有一种愉悦感,每天盼着来幼儿园,每天盼着进活动区。为他们的交往合作提供了初步的物质基础。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对美的感受和欣赏能力。为此我们投放花架、塑泥、桌面及大型积木等所需物质材料,搜集半成品材料,孩子们在区域中,在自由操作活动材料、充分感知活动内容、自主地与同伴交往中,会情不自禁地开口说话,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觉。
2、区域活动的创设紧紧围绕主题活动展开。在投放材料时,根据主题及时更换,有的放矢,为主题活动服务。这样就使孩子们在活动区更有交流的共同话题。如在“娃娃家”中,在“家乡美”这一主题活动时,老师和孩子们共同搜集、布置,创设了茶艺馆的场景,幼儿可以扮演顾客和老板,来品尝家乡的美食。而在“可爱的家”这一主题活动时,又会布置成温馨的家居环境,挂上全家福,拜访各种“家具”、“电器”等等,幼儿扮演各种家庭角色,进行各种来源于生活的表演游戏,在区域活动中不仅丰富了幼儿的生活经验,同时在不知不觉中促进了幼儿语言表述能力的发展。
3、活动区操作材料适当超越幼儿的已有经验,对幼儿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这样孩子的兴趣才会持久,并积极的去探索、实践。如在美工区投放绘画材料时,小班要提供老师加水调好的颜料、宣纸、棉棒等,孩子会用手指或棉棒进行涂画,颜色形象千变万化,孩子用手来操作不会感到特别困难,但又有挑战性,因为他要兼顾颜料不洒到身上。孩子们在一次次的活动中交流着自己各自的发现,炫耀讲解自己的作品,孩子们就会拓宽自己的词汇量,表述能力就在这样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
二、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
快乐的心理环境促使了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从而为培养良好的表述能力奠定了基础。
1、转变教育观念,创设平等的氛围;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和感受。首先老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放下架子,做孩子的朋友,创设平等的氛围。平时和孩子们一起痛痛快快地玩,并在玩中与他们交谈一些使他们感到轻松的话题,这样就能消除他们的紧张心理。在有目的的谈话开始后,不论正确与否,都要耐心地倾听孩子们的发言,然后因势利导,帮助幼儿把要说的话说清楚,想说的话说完整。站在孩子的角度,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和感受,尊重幼儿的想法和观点,支持鼓励幼儿大胆探索和表达,根据实际需要及时调整活动计划,让幼儿有自由交流的时间和空间等等,使幼儿的活动有一个宽松的心理氛围。
2、建立良好的常规,减少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培养幼儿的自律。如:逐步建立进区的规则,轮流的规则,交换的规则,区域内活动的规则等等,形成科学合理的内在规则秩序。常规形成之后,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隐形的节约了孩子的时间,培养了幼儿的自律行为和交往能力。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5-0064-02
每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都有当地的特色,都有当地的支柱产业。为了适应当地经济的发展,当地的学校也应根据需求来设置专业,以实现经济增长与人才培养之间的互相促进。本文以咸阳职业技术学院的物流管理专业设置来说明区域经济与专业设置之间的关系。
1咸阳经济现状
1.1经济概况
咸阳是一个新兴的工业城市,已形成纺织、电子、煤炭、石油化工、机械为主体的工业体系。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特别是“九五”以来,咸阳逐步形成了以能源化工、电子、装备制造、食品、建材、医药制造业和纺织工业为支柱的工业体系。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39个工业行业大类,咸阳有30个。电子工业已成为实力较强、技术装备水平较高的新兴产业,全国最大的彩管厂陕西彩色显像管总厂等13家大中型电子企业集中于市区西郊,其年产值占全省电子工业的近一半。咸阳市已成为陕西最大的果品生产加工基地,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电子工业基地、能源化工基地,医药保健基地、纺织工业基地。
1.2经济特点
在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支持下,以及在西咸一体化经济形势的推动下,咸阳的经济显示出新的特点。
(1) 增长速度快。
1978年至今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1.9%,较全国增速快2个百分点,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周期性增长的特点。“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3.7%,呈现出稳步上升、逐步加快态势,进入到新一轮较快增长的上升周期。
(2) 能源化工业逐渐确立优势地位。
国家 “十一五”规划在产业发展排序上,把能源化工作为西部的第一大特色产业。彬长矿区位于陕西省关中地区西部的彬县、长武县境内,矿区面积约790平方公里,煤炭地质储量70亿吨以上。随着当地煤炭能源的开采,政府相继在彬长地区成立了彬长矿业集团,以及大唐彬长电厂。这两家企业的建立为咸阳市提供工业发展能源,以及增加能源的外部需求创造了有利条件。
(3)农业及果品业发展迅速。
到2010年,咸阳市已形成粮、果、畜、菜四大农业主导产业,成为全国重要的优质苹果基地、西北地区大型商品粮基地、最大的蔬菜和奶畜基地。农林牧渔总产值达到336.1亿元,四大主导产业产值占到农业总产值的92.7%。
咸阳市初步建成了渭北绿色苹果基地和南部时令鲜果基地。咸阳苹果获国家质检总局原产地域产品保护面积达到220万亩,通过有机食品认证的苹果产地8500亩,通过GAP认证的苹果产地5.23万亩,通过绿色认证的果品基地118万亩。2010年,全市水果总产496.5万吨,增长8.3%。
2经济发展与物流之间的关系
2.1社会经济发展促进物流业的迅速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导致全球范围内不同国家和地区进行着不同内容的经济结构调整。企业间全球范围的重新组合,使工业企业、商业企业和流通企业间的融合与联盟日趋频繁,产生许多新的管理制度的创新,比如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就是通过对相关企业间的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的管理,在相关企业间建立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提高整个链条上相关企业的竞争力,这直接导致专门为供应链中相关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企业组织的出现,从而促进物流业的发展。
2.2咸阳当地发展物流的紧迫性
(1) 能源向外输送需要配套物流。
咸阳市有着丰富的能源,除了满足本地经济建设的需求外,还要满足其他地区、省份对能源的需求,而这必然需要相配套的物流设施、设备及相关的物流企业。
(2) 农业及果品业的发展需要物流。
有些丰收的年份并没有带给果农经济上的富裕,反而发愁果品的销售,这就是物流跟不上经济发展的反面案例。当地的农副产品想要销往全国各地,离不开物流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农副产品有着独特的物理性质,比如果品易腐烂、粮食不能受潮等,所以更需要加强物流的各种活动,特别是发展冷链物流,保护产品不受损害。
3咸阳发展物流业的有利条件
3.1交通基础设施为发展物流业提供良好基础
(1) 公路:截止2003年底,全市境内公路总里程4297.399公里,公路密度为42.1公里/百平方公里。全市13个县区市 中有12个实现了用二级以上公路相连接,173个乡镇全部实现了油路化,3776个行政村全部通上了公路。西(安)兰(州)、211国道、咸(阳)宋(家川)、西(安)宝(鸡)、西(安)铜(川)等公路干线四通八达,县县、乡乡实现了油路化。已建成的西安至天水、西安至铜川高等级公路穿境而过。
(2)铁路:陇海铁路贯通东西,咸(阳)铜(川)、西(安)韩(城)铁路与陇海线在此交汇。咸阳车务段管辖陇海线、咸铜和西户支线共计163公里上的20个车站,2002年,完成货物发送量281.76万吨,旅客发送量163万人次,运输总收入26658.59万元。
(3) 民航: 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位于西安市西北、咸阳市东北方向,陕西省咸阳市底张镇境内。距西安市中心47公里,距离咸阳市13公里。机场位于中国内陆中心,是中国西北地区最大的空中交通枢纽,中国第九大机场,同时也是中国东方航空集团西北公司、海南航空集团长安公司、南方航空集团西安公司、幸福航空和鲲鹏航空的基地机场。
目前,机场与12个国家和地区的26家航空公司建立了业务往来,国内通航主要城市90多个,国际11个,已形成以西安为中心,沟通祖国各地的航空运输网,并有通往日本、韩国、泰国等国的国际航线和香港、澳门的地区航线以及新加坡、阿塞拜疆的包机航线,机场旅客吞吐量达10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近10万吨。
3.2国家的相关政策为当地发展物流提供有利条件
西咸一体化、关中——天水经济圈等战略的提出,表示未来咸阳和西安在行政上,地域上的差异会越来越小。而经济一体化也要求不同城市在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要体现出高度同一性,这些都需要物流活动克服空间距离来完成。
3.3航空港物流中心创造更多机会
园区性质确定为发展以航空物流储配为主体,功能齐全、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园林式产业园区。按照布局功能化、景观特色化、设施现代化、环境园林化的总体建设原则,产业园区规划为四个功能区,其中有物流配送、仓储区,还有进出口加工区。
4我院开设物流专业的必要性
4.1经济的发展对物流人才的需求
(1) 物流人才需求的普遍性。
通过对物流的了解,我们知道,物流活动并不能从经济活动中分离出来。所以不只物流行业需要物流专业的人才,同时,生产性企业里也需要物流专业人才。
在我国,物流专业人才普遍匮乏。在东部沿海地区,物流专业人才缺口非常大。在内地虽然这个问题不是很明显,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物流与经济之间的互相促进作用会越来越明显,人才问题就会越来越突出。
(2) 区域经济对物流人才的需求。
区域经济和区域物流的需求之间有内在的逻辑联系。由于经济的特点决定了当地的物流业普遍比较落后,物流活动主要集中在简单的仓储、货运等环节。同时,由于国际港务区的建立,对掌握国际物流知识与技能的人才的需要逐渐增多。
4.2我院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与当地人才需求的一致性
职业院校普遍强调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我院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的基础知识与理论、基本原理和规则,通晓现代物流技术及国际物流运作的基本操作规程等知识,掌握基本物流活动的实际操作能力,能从事商贸业物流、制造业物流、第三方物流及国际物流等与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相关工作的高等素质技能型人才。
总的来说,物流管理专业的设置和咸阳区域经济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咸阳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物流专业人才,同时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也能促进咸阳区域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
中图分类号: F287 文献标识码: A
一、住宅区景观设计的原则
以人为本原则。景观设计的目的更多的是为人提供物质,精神生活的空间。以人为本是景观设计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则,我们要从生理层面,心理层面以及行为层面关注所有人的需求,居住环境的设计要满足各种行为的需求:如户外运动,休闲,娱乐,邻里交往等,这些活动需要配置相应的环境设施来满足对环境景观的功能性要求。
创造多元性的空间。居住区兼容的功能多,有人行步道的交通空间,有休闲娱乐的交流空间,有健身,游戏的场地空间,有自然绿化的生态空间等等,因此居住区景观设计必须是一个多元的环境设计。
创造有心理归属感的景观。相对于人的行为方式,人的心理需求并不需要具体的空间,但是它需要有空间的心理感受。居住区是人类活动的主要场所,因此最重要体现出心理的归属。人文和艺术作为人类文明思想的沉淀,在景观创造中要有所体现,通过情调,品位的价值认同是心理归属感的关键。
生态优先贴近自然。生态环境作为人类生活的背景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养分,但是工业革命以后随着机械化大生产的普及,人类与大自然的矛盾日益尖锐。人类渴望接近自然,回归自然,因此居住环境景象设施应在满足功能和美观的同时,保护和利用现有的地形,地貌,绿化等自然条件。
要以空间塑造为核心。居住区绿地的空间看似由建筑来围合,但这只是一个大空间,大环境,生活其中的居民在日常交往中还得需要尺度更小的空间感受,在这种小空间中,主题,景观,色彩,材料等在细节上都得到最细致的反映。给人的感受是最集中和直接的,因此景观环境设计要以空间塑造为核心。
二、居住区景观的组成要素
按照功能和所处的环境,居住区绿地分为居住区公共绿地,公共服务设施所属绿地,道路绿地,以及宅旁绿地和居住庭院绿地。
居住区公共绿地指居住区居民公共使用的绿地,这类绿地常与居住区或居住小区的公共活动中心和商业服务中心结合布局。主要功能是给居民提供日常户外游憩活动。
公共服务设施所属绿地指居住区内各类公共建筑和公用设施的环境绿地,如居住区俱乐部,少年宫,幼儿园等用地的环境绿地。其绿化布置要满足环境要求并考虑与周围的环境。
道路绿地主要指居住区主要道路两侧或中央的道路绿化带用地。宅旁绿地和居住庭院绿地主要指居住建筑四周的绿地。
三、住宅区景观设计的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的限定。自然环境有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物和动物界有机结合成的综合体,这种“综合体”是自然地理的概念,不包含人文因素。人类的生存依赖于自然,同时自然又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人与自然的这种矛盾反映在居住上就是,自然因素限定着居住的存在,形成和发展方向。
人文因素的深层作用。人作为居住行为的执行者,是居住环境的本源。因此,自由居住生活方式的生曾介入,以人的生理,心理,行为,情感等方面需求为依据研究居住环境,强调人的行为参与和意识认同,才能从根本上把握居住环境设计的真谛。
人与自然是世界发展的永恒主题,人可以改变环境,反之,人的行为和经验也能被环境所改变。居住区景观设计作为创造人们生存环境的一个重要部分,更需要对迫切的人性化要求作出回应,这需要景观设计者来了解环境心理学的内容,了解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了解居民的生理以及心理需要。未来居住区景观设计的正朝着生态化人性化逐步发展。
四、景观工程施工质量控制
1景观工程施工的总体质量要求
各结构层的坡度、厚度、标高和平整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各层表面对水平或对设计坡度允许偏差应不大于30,供排除液体用的带有坡度的面层,应作泼水试验,以能排除液体为合格;各层厚度对设计要求的偏差在个别地方的偏差不得大于该层厚度的10%;各结构层的强度和填料的密实度应符合设计或规范要求,且上下层结合应牢固稳定;伸缩缝的宽度和位置,板块材料铺设间隙大小,以及填缝的质量等应符合规范要求;面层整体图案和各类型的组合应符合设计要求。
2施工放样复核控制
在确定方案时应根据铺装广场的实际尺寸进行图上放样,确定方案中边角的方案调节问题及广场与园路交接处的过渡方案,然后再确定各种花岗石的数量及边角料规格、数量。
场地放样复核:施工单位按照广场设计图所绘的施工坐标方格网,将所有坐标点测设到场地上并打桩定点。然后以坐标桩点为准,根据广场设计图,在场地地面上放出场地的边线,主要地面设施的范围和挖方区、填方区之间的零点线。自检合格后报监理进行复核。
地形复核:督促施工单位对照广场竖向设计图,复核场地地形。各坐标点、挖制点的自然地坪标高数据,有缺漏的要在现场测量补上。
3场地平整与坡度质量控制措施
挖方与填土施工质量控制措施:填方区的堆填顺序应当先深后浅、先分层填实深处,后填浅处,每填一层入夯实一层,直到设计的标高处。挖方过程中挖出的适宜栽植的肥沃土壤,要临时堆放在广场边,以后再填入种植地中。
场地平整与找坡施工质量控制措施:挖填方工程基本完成后,对挖填出的新地面进行整理。要铲平地面,使地面平整度变化限制在5cm内。根据各坐标桩标明的该点填挖高度数据和设计的坡度数据,对场地进行找坡,保证场地内各处地面都基本达到设计的坡度。
4土基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土基施工质量控制措施:根据设计要求,放宽一定尺寸进行开挖,碰到湿软土基,必须换填,压实仔细,按要求整出路拱,分批碾压,先轻后重,先稳后振,先边后中,先高后低,要求轮迹重叠,沿中心线方向进行,压路机压不倒部位,采用小型夯机纵横循环夯实,防止漏夯,碾压后,路拱不符合处及时耙开重新处理,有“弹簧”现象应返挖,晒干后填筑碾压,整形后土基平整度控制2cm内。
参考文献:
[1]蔡金君.现代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分析与思考[J].现代园艺,2013
[2]罗顺仁.现代城市住宅园林设计的趣味性追求探析[J].中国房地产业,2012
[3]米歇尔劳瑞.景观设计学概论.天津大学出版社.2012.
[4]徐清.景观设计学.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27-0184-03
Abstract: The community is the smallest unit as the production and life in the urban people and, the external representation of the level of urban economy and the public civilization. It was discussed how to buildthe construction of community intelligence fine service management systembased on the Internet of things and mobile platform, using C/S and B/S hybrid structure technology in the paper. However, there were fivemain functions introduced that are the management of personnel, property , service, inspection and information.
Key words: fine management; Internet of things; hybrid structure technology
1 建设背景
目前,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已步入数字化、网络化、通信化的全新时代。
城市中的各个社区作为人民生产生活、生存居住的客观空间范围,是我国在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技术研究、基础性设施建设、信息交换等方面的最小单元。对社区信息进行管理精细化与服务精细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实际的应用需求。
2 系统实现的主要技术特征分析
2.1无线传感器技术
无线传感器技术是为了形成一个由数据获取网络、数据颁布网络和控制管理中心三部分组成的无线传感器网络。使用它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各类传感器、移动平台、基础设施等在内的无线传感器网络,以实现“物物相连”的关系。
2.2基于Web Service的GIS技术
基于Web Service的GIS技术能全面地支持SOA(面向服务的架构),实现跨平台、跨网络、跨语言并以功能服务的方式信息。
2.3基于HTML5的富客户端技术
HTML5的使用,可以实现浏览器管理服务的可视化。通过基于HTML5 canvas标签可以生成动态图像,在Web客户端完成本来需要在服务器端完成的渲染、计算等工作。
2.4基于ArcGIS Server的地图分析技术
社区精细化管理与服务系统基于社区二三维地图的服务,不仅提供地图缩放、浏览、量测等常规地图操作,利用移动平台地图服务的开发包将PC端的地图服务集成到Apple IOS及Android平台上,使用户在任何时刻任何地点都能在自己的手机上浏览、操作社区地图。
2.5基于WebGL的无插件三维浏览
WebGIS以其独有的开放性、便捷性成为GIS软件开发的主流和趋势。无插件的客户端技术将成为WebGIS发展的趋势。将社区精细化管理与服务系统做到无插件的网页浏览,可以方便系统用户浏览,不需要在自己的电脑上专门安装插件就可以浏览完整的社区三维环境。
2.6移动设备的三维开发
在移动设备端可以实现数据库操作、二维社区地图的浏览、社区三维模型浏览。通过不同手势的多点触屏操作,实现对社区三维场景的漫游、缩放。
3 系统总体架构
社区精细化管理与服务系统主体设计思路采取管理学思想,以社区实时发生的“事件”、“行为”进行确立时间维度、空间维度,数据入数据库的同时并入无线传感器系统。系统结构采用的C/S、B/S结构相结合的混合结构模式。以实现不同等级信息的处理。开发模式采用MVC模式,以实现移动管理与固定管理的统一。
采用混合模式的优点在于:1)C/S结构传输率高;由于内部实现了客户机和服务器的直接通信,无需通过网络服务器,避免了互联网传输速率的约束,增加了数据传输量;2)增强系统健壮性与可扩展性;查询、浏览等服务采用B/S模式,复杂服务采用C/S模式,应用不同的业务采取不同的模式;3)有利于各子系统的高度集成,能将不同运行环境下的软件产品整合为一,集中数据管理,协同交互。见图1。
4 系统功能分析
4.1系统功能结构
4.2系统管理
社区精细化服务管理系统主要实现人员管理、物产管理、服务管理、巡视管理、资料管理,同时增加社区论坛,以实现管理的互动。主要管理结构图如下。
5 结束语
社区精细化服务管理系统以时空数据库和管理学为基础,引入基于空间位置信息的二维、三维地图服务,建立一套多用户(针对物业和居民)、跨平台(PC平台和移动平台)的社区精细化管理与服务系统,通过物联网技术、云计算平台及移动平台达到对社区信息化、科学化、高效化、精细化管理,和对居民直观化、人性化、公开化、快速化的服务,实现了:
1)面向物业人员的管理目标:(基于内网)
1) 基于空间位置精细管理社区内人、财、物、事
2) 管理方式规范化、流程化、公开化
3) 基于传感器、PC端和移动设备智能管理社区
2)面向社区住户的服务目标:(基于外网)
1) 通过基础信息、地图、模型直观了解社区概况
2) 监督管理人员、反馈意见建议
3) 利用物联网和云计算平台快速提交服务需求,获取解决方案,而对于整个社区而言,社区精细化管理和服务系统目标在于实现“智慧社区”,具体落实便民服务,增强智能化服务水平,丰富居民文化生活,提高社区信息化程度,提升社区整体形象,有助于“智慧城市”的发展与推进。
参考文献:
[DOI] 10.13939/ki.zgsc.2015.08.
1 城市社区志愿服务激励机制概述
截至2013年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20243万人,占总人口14.9%,65周岁及以上人口13161万人,占总人口9.7%。[1]预计2050年中国人口预期寿命将达到80岁,健康状况佳的老年人占41.3%, 中等的占41.4%, 70岁以下身体健康且具备劳动能力的低龄老人占70%以上, 依赖性老人仅占1%。[2]在老年福利需求日益增加而服务供不应求的现状下,城市社区中的老年资源却不受重视。
城市社区志愿服务是社区服务的一部分,老年人志愿者又是其中更细小的分支,他们参与走访、调解等志愿活动,并表现出独有的特征和优势。城市社区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激励机制,限定了激励的客体是城市社区老年人志愿者,手段是政府、社会、公众、志愿者组织等相关群体对其一系列激励制度设计等。
2 相关激励理论及要求[3]
激励理论主要分为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和综合型激励理论。三者各有侧重,特征鲜明,可为完善城市社区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对策提供指向性参考。
内容型激励理论主要研究是围绕如何激发动机因素和满足需要来开展的。过程型激励理论主要研究动机从产生到采取实际行动的心理过程。综合型激励理论认为,激励是一个动态、循环的过程,包含组织成员的努力程度、工作绩效、奖酬、满足感四个主要变量。
内容型激励理论启示我们,针对志愿者不同的动机采取不同的激励手段和方法。过程型激励理论告诉我们应协调好各群体间的激励利益关系,注重他们的博弈关系,努力提高老年人志愿者的公平感,通过内在激励的方法调动其积极性。综合型激励理论启示我们,有效激励老年人志愿者就要不断增强其角色认同,挖掘其潜能,增加其内心满意度,充分发挥老年人夕阳红的余热,再次实现他们的社会价值。
3 城市社区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的发展困境
3.1 激励意识淡薄
受传统人事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城市社区对于激励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的意识淡薄,束缚了低龄老人展示夕阳红的魅力,弱化了他们继续实现社会价值的能力。总体来说,退休老人对物质欲望呈边际效率递减的趋势, 转而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富有和社会的认同感,这是激励老人参与志愿服务很好的切入点,不会掺杂较多的功利心和复杂的人际关系。此外,相比其他在职的社会群体,老年人拥有更专业更扎实的知识、更熟练的技能、更充裕的时间、更独到全面的见解、更宽阔的胸怀等优势,能够大大降低在服务过程中发生冲突的概率。所以,应让退休老年人主动、自愿参与志愿服务, 实现退休前后生活的对接,弥补社会组织系统发展中志愿者服务中的不足。
3.2 激励制度的缺陷
第一,缺乏针对性的培训机制。现有的城市社区志愿组织未能较好地综合考虑老年人志愿者退休前的岗位特点、专长优势和知识水平等方面,针对大致情况甚至想当然地制定“一刀切”的培训计划,导致培训制度缺乏针对性和目的性。
第二,奖励制度落后。城市社区志愿服务的奖励形式不过种种,主要是表扬、表彰等精神层面的鼓励,缺乏有效的物质奖励,如提供适当奖金和补贴等。自愿服务不代表无偿,虽然老年人志愿者有积蓄或者养老保险,但是我们不能一味依靠老年人自己无偿出资,有的人可以出资但因各种原因无法身体力行,有的愿意出力但资金有限。现有的奖励方式没有针对老年人志愿者需求的差异来采取灵活的奖励方式,不能很好地满足其多元化的需求,久而久之可能降低其长期参与服务的期望与热情。
第三,政府主导,缺乏民主管理的氛围。首先,我们必须意识到志愿组织非个人所有,而是由多人参与的组织,形成的基础是志愿者共同的价值观。受“自上而下”管理观念的束缚,我国城市社区志愿组织仍采取“家长制”的管理方式,导致老年人志愿者服务组织的独立性与自治性较低,实质上变成了准政府组织,这与志愿服务组织的初衷相背离。[4]其实,注重精神追求的老年人更希望通过志愿服务与周围人沟通,缓解内心的空虚而不是被居委会强制安排任务,缺乏自主性的命令式管理只会压制他们的积极性,俗话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长期的束缚会导致志愿服务效果不佳的恶性循环,一旦陷入了这样的怪圈,就很难再以旁观者的姿态抽离。
3.3 缺乏有利的外部环境
第一,专门性的社区志愿服务法制建设缺失
1999年,广东省率先制定了全国第一部地方性法规《广东省青年志愿服务条例》,随后北京、上海、天津、山东、江苏等十几个省市相继颁布了青年志愿服务条例。但青年志愿者不能完全等同于社区志愿者,更不能代表城市社区的老年人志愿者,城市社区老年志愿服务有其服务的重点领域及组织运用的特殊性,忽视这些特殊性容易造成志愿服务的随意性、盲目性和无序性。[5]
第二,对老年人参与城市社区志愿服务的社会认同感缺乏
我国城市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发展历史较短,加上老人年志愿者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不被全面了解,产生许多误解和偏见,质疑他们的参与目的,舆论压力使老年人不愿投入到志愿服务中。
4 完善城市社区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的对策建议
城市社区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健全与否,直接影响着老年人志愿服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影响着城市社区志愿服务的科学化、常规化、规范化发展。
4.1 宏观方面
4.1.1 走出传统的认识误区,树立正确的现代城市社区志愿服务价值理念
现有的志愿服务组织大都有一个通病,即青年志愿者没有固定的时间,无法经常处在城市社区中参与服务,不能形成行之有效的组织体系,积极性充沛而行动力不足,相比之下老年人机动的活动时间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在提供走访、调解等志愿服务方面有更好的环境适应性。
4.1.2 健全城市社区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的激励制度
首先,健全培训制度,根据内容型激励理论的要求,应加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全面性,力求符合老年人志愿者的需要。考虑到老年人工作经历、经验和培训意愿的差异性,削减对其熟悉领域的培训,更加注重合格志愿者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并定期进行心理辅导,让他们提供服务的同时也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其次,丰富组织的奖励制度。应坚持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精神鼓励已相对多样化,物质奖励的方式主要有:一是少量的经济补偿,提供一定的物质成本费、交通补贴费、餐饮补贴费和通信补贴费等;二是实物性奖励,发放一定的服装、食品饮料、荣誉证书等;三是无形的物质形式,运用志愿服务的时间储蓄制度、等时储蓄制度和道德银行形式,保障其未来受到同等待遇,以实现“助人自助”的效果。[6]
再次,健全民主管理机制。一健全参与机制,二注重工作自主性并适当授权。[7]让老年人志愿者有被信任和成就感的感知,充分发挥个人能力。
4.1.3 优化社区志愿服务激励的外部环境
第一,加快立法进程。首先应加快全国性志愿服务法律建设工作,确保志愿服务组织能够在社会上获取足够的地位和权威,保障此类志愿服务的资金来源;其次,制定城市社区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的专门性的法规。
第二,营造宽松积极的志愿服务氛围。为此,应发挥政府人才政策的导向作用,积极鼓励和支持离退休等具有高素质和专业技能的人才从事社区志愿服务,扩大城市社区志愿者队伍,引导退休低龄老人人才资源的合理流动。
4.2微观方面――建立并完善自我激励机制[8]
首先,坚持自我激励。克服外界偏见的干扰,坚定为大众服务的信念,这是提高志愿者自身认知、保持志愿人才服务热情的内在动力和基本要求。
其次,加强自我学习。城市社区志愿老年人志愿者要保持主动学习、自主成长的精神追求,本着“活到老,学到老”的态度,努力学习城市社区志愿服务相关知识,主动参加有关的教育培训,增强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从而实现自身的持续性成长。
5 结语
本文主要着眼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城市社区中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的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文章概述了相关激励理论及要求,指出城市社区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的现状和发展困境,包括激励意识淡薄、激励制度不健全等方面。针对这些问题应采取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包括宏观和微观方面,宏观方面主要涉及树立正确的激励理念、健全相关的激励制度、采取相应措施优化激励环境;微观方面主要指老年人志愿者的自我激励,从学习知识和技能到心理状态的自我调试。建立健全城市社区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有利于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和谐社区及和谐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中国老年科学研究中心[EB/OL].(2014-1-21).http:///index.jsp.
[2]杨珂,刘典文.老年人参与社会组织志愿服务问题探微[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83-85.
[3]丁元竹,江汛清.志愿活动研究:类型、评价与管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54-56.
[4]谭建光.中国社区志愿服务的组织与激励[J].北大学术期刊,2005(12).
[5]袁明符.我国社区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1.
[6]陈茗, 林志婉. 老年志愿者活动的理论思考和实证分析[J].人口学刊,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