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8 17:09:4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学历史地理的方法技巧,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204-01
历史地图在历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具有知识的传播功能,而且具有能力培养的功效,承担着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综合分析等方面能力培养的任务。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地图读图能力,现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
一、观图
观图是读图的第一步,正确观察历史地图的类型、特点,针对不同类型的地图,采取相对应的读图措施,以求达到明白图的类型、内容、要点。现教材中,历史地图一般可分为政治、经济、军事和对外关系四大类。不同类型的地图,又各有特点,观图时要采取不同的观图方式和侧重点。
1、政治类地图
此类地图涵盖了三种情形,具体如下:
① 形势图:应根据其反映的主题,确定观察的重点。如:"辽、北宋、西夏形势图"要重点观察各政权的(名称、都城)的相对位置与范围。
② 殖民扩张、领土扩张图:殖民者的殖民活动区域或侵占的领土是观察的重点。
③ 疆域图:重点观察国家(政权)及重要的地方行政区及四周边界和范围。
2、经济类图
①农作物、手工业分布图:重点观察典型物产分布地、手工业中心及其具置。
②河流水利图:重点观察重要水利工程的名称、位置及与其连接的河流。运河图一定要搞清楚各河段的名称,连接的河流及重要的城市。
③军事类图
主要包括战争形势图和进攻路线图,重点观察进攻方进攻路线及战场、战役的位置名称及敌对双方的控制区域对比变化等。
④对外关系图
该类图 重点观察对外交往路线,尤其是陆路、海路交通出发点、所到达的区域、沿途的主要国家和主要的城市。
二、析图
析图即对历史地图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包括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以求达到准确理解,把握地图的内涵。如果说观图是解决:"有什么"" 怎么样"的问题,那么析图就是为了说明"为什么"的问题。
1.析图要注意类同、相近知识的相互比较、相互联系
历史这一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历史地图的前后知识的联系性,要将不同历史阶段的相同或相近范畴的地图进行比较,挖掘历史地图自身所隐含的历史信息,分析、判断历史事态发展变化的进程。在比较鉴别中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性。例如:大运河地图。隋朝的大运河是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程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沟通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并把沿途的通都大邑连辍在一起,保证隋王朝能够获取最富饶地区的资源。元朝时,洛阳不再是中心,元世祖在位时开凿了位于山东境内的会通河,不再绕道洛阳,使大运河的行程大大缩短。通过对两幅图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不同阶段大运河的发展变化过程。隋朝大运河通过东都洛阳,呈大弯曲状。元朝运河不经洛阳,截弯取直。这是适应当时统治者的政治、经济、军事需要而出现的,并且随着不同时期统治者的需要而发生变化。
2.析图要运用辨证的思维方法
在析图的过程中要切忌片面的、绝对的、静止的思维方法分析问题。应既要找出历史发展的规律,又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疏漏个别历史现象。例如:中国近代史上《开放的通商口岸》图和《对外开放》图,二者一个共同的规律:开放都是从东南沿海到整个沿海,再到内地的过程,但他们的开放是两种不同的情形的结果,前者是被动接受,后者是主动进行经济贸易。
3.析图要注意学科间的渗透和交叉
历史地图是地理在历史中的最直接的体现,同时地理环境构成了人类历史的舞台,利用历史地图从历史知识出发,寻找与地理、政治学科的结合点、发散点、整合点,培养学生进行学科间知识综合的能力。例如:古代丝绸之路图,从图中挖掘出了西汉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促进了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和繁荣,成为中西交通大动脉。而唐宋后,该商路主要地位日益下降,直至衰落。古丝绸之路衰落的历史进行分析,因素是多方面的。历史的因素有:北方长期战乱,造成了社会生产的巨大破坏,导致北民南迁;全国政治、经济中心从西汉到元朝逐渐东移、南移;隋唐后,海上贸易的迅速发展取代了传统的陆路交通等。同时,从地理的角度分析,其衰落的地理因素:丝绸之路繁荣期,塔里木盆地人口众多,不合理的垦殖,植被减少,致使土地沙化;加上水资源的大量消耗,加速了土地沙化,从而导致整个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从政治的角度分析,政治因素:主要表现在政治对立、民族矛盾乃至战争,特别是宋王朝先后与北方的辽、西夏、金处于敌对的形势,影响了丝绸之路的中西交往,几度中断,以至衰落。
三、绘图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引导、帮助学生自己动手绘图,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历史技能。
重视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首先要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图示结构;其次要在历史课堂上嫁接地理绘图知识,指导学生绘简图、草图、示意图,如 "方格法"绘制、彩色笔标示等基本方法。第三,绘图要抓住历史的基本线索和基本内容培养运用地图分析历史问题和表达历史问题的能力,增强历史学习的兴趣,提高历史技能。
绘图的过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创新的合作精神,获取信息的能力,将学生动手学习的过程转化为学生知识转移、迁移、应用的过程。
四、默图
默图是读图学习的最后环节,也是读图的最高境界,通过观、析、绘图学习后,重新回顾历史地图所蕴涵的知识是否全面掌握,并进行查缺补漏,然后结合实际,整合地理、政治学科知识,形成新的学科综合性的图象系统,通过默记、深悟,达到图文融会贯通,达到"活图"的目的,从而提高运用历史知识,整合相关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柳共和.浅谈体验式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年12期
[2]栾春波.新课程理念下历史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湖南教育,2010.11
[3]郭芙德.多媒体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7
选择题又称标准化试题,俗称客观题,因此必须强调“标准”和“客观”两个词,“客观”是做题的基础,“标准”是答题的原则。
什么叫客观题?就是不能发挥主观思想,大家做选择题的时候一定要照这题目字面所表达的信息做题,答案具有唯一性,而且全部省去了中间过程,无论什么程度的学生,只要能够做到定性读题,结合课本知识点的概念,利用选项、题目之间的暗示,就能够解答完成。选择题所占高考分数大约为310-330分,占比例42%以上,而且选择题出现在试卷前面,做不好往往影响后面发挥,所以在做题的时候以选择题为主要目标着重加强练习。
那么历史学科的客观题有哪几类?如何标准答题呢?
一、文史常识类选择题
所谓文史常识指的是在学习古代文学、历史过程中涉及到的古人称谓、职官、天干地支、科举、历史地理、天文历法、风俗礼仪、音乐文娱等非常宽泛的内容。
文史常识虽然与我们学习的历史有关,但在教科书中一般没有明确表述,常常被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中所忽视,考生也不太重视,因而在高考中的得分率比较低。文史常识类选择题属于中等以上难度题。但它与新课程标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相符合,对学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有重要的导向意义。
考生应怎样应对才行呢?①平时不仅要学好课本中的重点知识,还应对教科书涉及到的方方面面的知识有所了解。②平时还应读一点文史著作,对前面提到的内容争取有一个多方面的了解。③在复习备考时,引导学生多注意,增强复习备考的实效性。
二、文字材料型选择题解析
文字材料型选择题是高考历史试题中主要的题型之一,这类题目非常符合高考中“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景、提出新问题”的考查理念。它主要是从历史典籍碑刻类(如经典著作、历史文献、地方史志、名人文集或名言、报纸杂志、铭文碑刻等)、文学作品类(如诗歌、小说、剧本、楹联、歌谣、传说)以及最新的考古发现报告等截取一部分文字材料作为载体而设计出来的题目,考查学生分析、运用史料作出判断的能力。文字材料型选择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选择题的难度,也大大拓展了选择题考查的深度和广度。
考生应注意以下几点:①认真掌握所学历史主干知识,是答好这类选择题的基础。②认真审读材料,特别要看清楚时间、人物、材料的主旨、要回答的问题等。③要全面把握资料的信息,不能随意扩大资料的内涵。④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关键信息。材料你并不一定能全面把握,有些话语可能理解得似是而非、似懂非懂,特别是古文的材料、外国的材料。
三、数据资料型选择题解析
数据资料型选择题指的是以表格、饼状图、柱状图、坐标曲线图等形式提供的数据为题干,通过数据所反映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信息,来回答相关问题。数据资料直观、内涵丰富、信息含量大,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历史信息,并由此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
应对策略:①认真审读数据表格的标题和设问的内容,明确题目要求。设问是试题的命题意图的直接表示,带有很强的指向性和限制性。因此,做题时要带着设问观察数据,增强审题的目的性和有效性。②数字材料读推算:“表头”有提示,分栏说关系;除减看变化,比较揭题意。③对近似选项,也就是迷惑项,要注意认真分析其中表示程度性的词语。绝对化、过分的词语一般均是错误的。④准确用词反映态势、变化、趋势;常见的关键词有:迅速或缓慢(增加、增长、发展)、越来越快(慢)、越来越长(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小)相对稳定、占绝对优势。
四、图片资料型选择题解析
图片资料型选择题是以图片为载体命制的选择题。图片包括能够承载历史信息的历史照片、漫画、邮票、宣传画、美术作品、宣传标语、历史文物、历史遗迹、历史地图等等。这类选择题由于内涵丰富含蓄,形象直观,对考查考生分析概括、综合判断、逻辑推理等能力有重要作用,成为近年来高考命题人非常青睐的一种题型。
应对策略:①认真审读题目所提供的图片资料,特别是要注意题干或图片中的说明性文字所包含的信息。②具体方法是:观察图像是关键。明确图像主题;观察各图联系;集中重点部位;文字上升一般。③在系统复习中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从纵向上看,是重大事件的前因后果、历史发展线索、基本历史进程;从横向上看,是历史发展阶段特征、重大历史事件间的相互影响、中外历史间的相互联系。
五、因果式选择题解析
声音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6月将在天津举办
我国未来10年将培养450万技师和高级技师
打工子弟可在北京上海等地接受中职教育
建设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精品课
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培训班举办
创新教师评聘机制实行院校间教师互聘
长沙8所职校不再为缺编发愁
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者报考“高职单招”考试的奖励措施
好“女”不愁嫁
中职师生同场竞技
国家职业教育研究院成立
赏识,叩开自信之门——把握赏识教育的原则讲究赏识教育的方式
让赏识教育融入校园
你将光芒四射
老师无法拒绝美
你不简单,将来一定有出息——读《叩开剑桥之门》有感
2011年度福建省职成教育工作会议在榕召开——今年我省职成教育工作重点关键词“服务、改革、质量、落实”
向纵深发展的福建中等职业教育
中澳职业教育体制与模式的差异
调整职业就业发展方向促进海西经济发展
发展职业教育服务海西大业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在职业院校应用的新探索
立足校本培养新教师
转变德育观念强化就业导向
用第二课堂活动强化学生职业技能
研究发展趋势创新统计学课程
善用情感因素提高英语成绩
解放师生手脚激活语文课堂
《关注》约稿函
职高语文分层次教学模式的思考
强化口语交际教学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关注学生学习的基础与需要
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服务专业岗位需要改革中职数学教学
强化历史地理知识的辅助作用
加强手指训练提高弹奏技巧——浅谈幼师专业钢琴教学中的能力训练
正确定位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构建全方位就业管理系统推广有效就业指导方法
提升成人教育教师素质的举措
走进精神的殿堂——我与图书馆的不解之缘
福建三明林业学校
深化职教改革培养海西人才——福建化工学校
校长应修炼自己的“子绝四”
整治中职招生乱象需多方合力
高职教育应注重七个“对接”
提升职教师资队伍水平的几方面
不能用“继续教育”代替“成人教育”
声音
四部委通知扩大中等职业学校免学费政策覆盖范围
12省市开设内地中职班42所国家重点中职校承办首批计划招生3000人
上海成立10个职业教育集团促中高职贯通发展
辽宁“首届中国职业教育与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对话”举行
福建黄金莲老师获“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称号
2011年高职单招5类技能测试有变
家里有两本书――《图说中国》和《图说世界》,是当时看到画面精美买给孩子的,没想到竟成为他现在最喜欢的两本书。这件事令我感触颇深。没想到图片的魅力如此之大。当第一次拿到改版后的教科书时,在欣喜之余,就对如何用好插图充满期待,事实证明,插图恰当的使用的确给自己教学增加了很多亮点。
现行中学历史课本的插图,包括表格、地图、史料、图片等,每节课至少五幅,多的能达到十五六幅。在教学实践中,自己对如何用好这些插图做了些有益的尝试,注意通过各种途径引导学生对插图观察、想象、思维、分析,从中获得有效的历史信息,完成与历史插图“对话”。同时自然地渗透一些解读历史插图的方法与技巧,告诉学生图中的每一线条、符号、人物形象等都具有特殊的生命意义,反映一定的历史主题,要挖掘出来,并适时地做好点拨和必要的补充。这些尝试使我深深感到运用好插图带来的妙处。
一、给插图配音,激感,感动历史
历史教育是文科教育,袁振国先生在《认识文科教育》一文中,对文科教育的价值做过精辟的论述:“文科是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文科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理解这种见解,转化这种智慧,最终形成自己的丰富的精神世界。”在历史教学中,这种人文教育集中体现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上,一幅插图,一段历史,给插图配以适当的语言,会让插图具有了生命的力量。如《匈奴的兴起与汉朝的和战》一节,引导学生看《昭君出塞》和《昭君墓》的图片并配以这样的语言:图中的中心人物是我国的四大美女之一王昭君,图中的她弹着心爱的琵琶,即将离别生养她的故土,她要把最美的琴声留给故乡,过路的大雁被她的美貌和琴声所感动,忘记了飞行,纷纷从天上落下来,于是历史上有了落雁之说。昭君出塞成为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典范。后人为了纪念她,修建了昭君墓。讲到这里,学生已深深的被这段汉匈友好交往的佳话所吸引和感动,但有位学生遗憾地说,“可是我去昭君墓参观的时候,只剩下一座光秃秃的小土丘了。”老师及时点拨,尽管只剩下小土丘,但去参观的人仍络绎不绝,说明去参观并不是唯一目的,更多的是去凭吊,去感激这位曾给汉匈民族友好交往作出突出贡献的人物。去理解感动这段历史。学生纷纷点头,这样的处理让课本插图“活”起来,因为它深入到学生心里,真正触动到他们的情感,并对他们以后参观历史遗迹遗址起了引导作用。关注历史的情感自然被激发。
二、给插图设问,引导探究,活跃思维
实验证明,学生对图片的敏感度要大大高于文字。新教材恰恰抓住初中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用逼真的画面和色彩,形象生动的故事情节,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在这一基础上,如果老师及时捕捉有效信息,层层设问,学生会带着探究的心理去阅读、思考。例如,《》一课,在指导学生识读《中国大型兵船》和《英国兵船》时,老师设问:请大家仔细观察下,两国的兵船在材质、动力、灵活性上有哪些差别?学生仔细观察会发现,中国的船大多是木质,人力为动力,比较笨重,不灵活;而英国船多是金属制成,以蒸汽为动力,灵活,这是工业革命的成果。这样的对比设问,锻炼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联系了的背景,同时也为课后题目“中中国为什么战败”埋下伏笔。设问时最好有梯度、有层次、有深度,这样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思维,满足不同层面的学生的思维需求,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和探究,提高课堂效果。
三、给插图找“伴”,学会比较,提升认识
比较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才能更清晰准确的认识历史真实,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同时也教会学生知识的迁移。例如,可以把中国古代史的疆域图放在一起比较,感受中国疆域的演变;把隋运河和元运河插图放在一起,找出其变化。也可以横向比较,比如,处理图片《灵渠》时,说明灵渠至今造福人类。另外,给同学们补充相关知识,当时修建灵渠使用的方法是梯级船闸的修建法,1000多年后巴拿马运河才使用这种修建法,今天的三峡水利枢纽依然使用这种方法,被称为“现代梯级船闸”。可见灵渠的修建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这样的例子实在是很多。
四、给插图揭秘,深层挖掘,展现全貌
学生由于年龄和认知水平所限,对插图的认识有时也仅仅是浮于表面,如果我们适时引导,适当补充,会弥补这一不足。比如在讲授秦统一货币时,多数学生都能从图中识别各国所用货币形制和名称的不同,有的同学甚至发现了七国货币图的排列编者都煞费苦心,正好与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一致(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老师可以适当的做补充:燕齐使用刀币是因为多战争;赵魏韩用铲形币因为中原地区农业发达;楚国用的是布币,因为长江一带落后,使用最原始的楚蚁鼻钱,秦国的圆形方空钱象征天圆地方,体现了秦国统一全国的野心。这样,就由表面的货币形制的变化和各国政治经济特点联系起来,学生的视野和思维也得以开阔,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会寻找探究插图背后的历史。
五、给插图解读,补充教材,完善教学
这一点在地图中表现尤为明显。图文并茂,编排有致,“即图而求异”。古人讲究“左图右史”,历史地图反映事物的空间状态更直观形象。每一幅地图后往往都有一段精彩的历史,课本文字部分由于篇幅所限,只能重点突出的讲述,而一些知识就隐藏在地图中。例如,《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课中,一战前后的欧洲图比较,可以看出大战摧毁了四大帝国:德国投降,奥匈帝国瓦解,分成奥地利和匈牙利两部分,波兰获得独立,在原来的帝国领土上诞生了两个民族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俄罗斯帝国十月革命后被苏俄所代替,奥斯曼帝国作为战败国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这些知识文字中涉及较少,而对理解后来的历史发展脉络又是不能或缺的,插图弥补了这些知识点,使知识更完善。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备课时要做有心人,及时予以关注。
美国图论学者哈拉里有句名言:“千言万语不及一张图”。的确,近几年的教学,自己深深体会到,插图在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材在文字部分有了大量的删减,插图却有了很大的增加,这给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更广阔的展示舞台,这也要求我们要有用好插图的意识,更要有用好插图的行动和能力,让插图会“说话”,让插图“活”起来,从而使自己的教学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关键词】课堂导入;创新法;悬念;兴趣;图像;直观;时事;史实;理论;观点
历史课堂导入法设计非常重要,一个成功的导入法,可以马上引起学生们的注意力,机器他们的兴趣,如同徐徐展开的帷幕,让学生们看到精美的置景;又如乐章的序曲,是学生一开始便受到强烈的感染,从而,为整个课堂的成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历史课起着其它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历史课传统的导入法设计多为新旧联系式,即采用复习法。复习旧课而引入新课,有利于知识间的衔接,使学生理解历史概念的因果联系,体现着温故而已知新的教学思想,但往往缺少了趣味性,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时显得平淡呆板而常常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因此,不拘一格,因课而导,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来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产生渴求知识的心理,一定会更有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
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合历史教学经验,对新形势下探索历史教学的导入法作一些探讨。具体做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设悬念,激发兴趣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成功的艺术就在于使学生对您教的东西感兴趣。”然而,要让学生乐意听讲,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这需要教师不断摸索和完善各个教学环节,总结经验教训。
在众多的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非智力因素中最为活跃的一个,是入门的向导,使学生深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通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抓住学生的内心,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讲《两汉与匈奴的和战》这一课时,我先问学生:“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我国共获得了几块金牌?”学生几乎是齐声回答“51”,我紧接着问:“同学们知道这第一名,也就是冠军的称呼从何而来呢?”学生都不知道,坐在那儿直摇头。然后我就指出:这冠军的称呼与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历史人物――霍去病有关,为什么有关呢?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知道了。
通过这样的导入,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吸收了他们的注意力,他们迫切希望得到解答,上课就认真听课,就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2. 置图像,增强直观 教学实践表明:刺激强度大、变化性大、形象有趣的材料,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加强学生对重要知识的无意注意,起到强化记忆的作用,进而达到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的功效。一般来说,历史课中的插图是课本重要内容的体现。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重大事件及古代遗存尽入画幅,成为大脑兴奋的催化剂,它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对初中生而言,形象直观的材料,比长篇大论更容易接受。利用插图,精心设计导言,是众多导入法中的一种,而且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效果显著。
如在讲述《两汉经营西域和对外关系》时,我在幻灯片上投影出秦的疆域,让学生说出它的大致范围,然后投影西汉的疆域,让学生两相比较。然后指出在西汉统治时期,在新疆的地区和更远的地方都是西汉统治的范围,这一地区是在西汉统治时期归属中央管辖的,称之为“西域”。那西域又是怎样在两汉时期归属中央管辖的呢?通过本课的讲述,我们就能知道原因。这样导入,即联系了地理知识,把历史地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又能抓住学生的心理,起到较好的效果。
3. 用时事,联系史实 在教学中,根据新闻时事,联系具体的史实来导入新课,既可以使学生看到历史无处不在,学习历史能吃增长我们的知识,锻炼我们的能力,又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讲述《昌盛的秦汉文化》时,我这样用报上摘录的新闻来导入新课:据报道,1990年7月,探险家们在美州密林中发现了一个与是隔绝的汉人村,村民都讲汉语,保持了民族特色。据考证,这里的汉人可能是秦始皇时代徐福率领数千名童男童女漂洋过海留下的后代。在日本也有类似的传说,现在日本还有一座徐福墓的遗址。那么秦始皇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我们一起来看看秦汉时期,封建迷信思想怎样在统治阶级中盛行呢?
时事的来源,关键在于平时的留心与积累。它的运用除了上述作用外,还能起到活跃课堂气氛,融洽师生情感的作用。
4. 渗理论,强调观点 对于知识尚少,抽象思维能力尚差而形象思维仍占主要地位的初一学生还不能进行纯碎的历史理论教育,必须在教学中“润物细无声”地将历史理论渗透到实际的教学中去,达到教学目的。在历史教学中,我也注意将历史理论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渗透到导入方法中去,这样的导入也能引起学生的注意。
如在讲《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在前一课的学习中,大家对秦始皇的评价有两种说法,有的说他是暴君,有的说他是一个很有作为的政治家,也就是说,他即有功也有过,那我们上一堂课学了他的功,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他的过。通过这种导入法,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初步明白了评价历史人物的最基本的方法。
我与实验组其他人员注重研究导入方式。在备课中根据课文内容精心设计导入方法,有些课有三种导入方式,在上课时根据班级情况再灵活运用。导入方式重视抓住学生兴趣,重视投入小而收效大,抛弃了以前纯粹的复习旧课,导入新课的陈旧方法。具体做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设悬念,激发兴趣
在众多的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非智力因素中最为活跃的一个,是入门的向导,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通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抓住学生的内心,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我在讲《两汉与匈奴的和战》这一课时,我先问学生:“在2000年举办的悉尼奥运会上,我国共得了几块金牌?”学生几乎是齐声回答“28块”,我紧接问:“那同学们知道这第一名,也就是冠军的称呼从何而来呢?”学生都不知道,坐在那儿直摇头。然后我就指出:这冠军的称呼与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历史人物——霍去病有关,那为什么有关呢?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能知道了。
通过这样的导入,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吸收了他们的注意力,他们迫切希望得到解答,上课就认真听讲,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 置图像,增强直观
教学实践表明:刺激强度大、变化性大、形象有趣的材料,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加强学生对重要知识的无意注意,起到强化记忆的作用,进而达到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的功效。一般来说,历史课中的插图是课本重要内容的体现。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重大事件及古代遗存尽入画幅,成为大脑兴奋的催化剂,它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对初中学生而言,形象直观的材料,比长篇大论更容易接受。利用插图,精心设计导言,是众多导入法中的一种,而且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效果显著。
如我在讲述《两汉经营西域和对外关系》时,在幻灯上投影出秦的疆域图,让学生说出它的大致范围,然后又投影西汉的疆域,请学生两相比较。然后指出在西汉统治时,在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都是西汉的统治范围,这一地区是在西汉统治时归属中央政府管辖的,称之为“西域”。那西域又是怎样在两汉时期归属中央政府管辖的呢?通过本课的讲述,我们就能知道原因。这样的导入,既联系了地理知识,把历史地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又能抓住学生的心理,起到较好的效果。
3 用时事,联系史实
在教学中,根据新闻时事,联系具体的史实来导入新课,既可以使学生看到历史无处不在,学习历史能增长我们的知识,锻炼我们的能力,又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提高学生的兴趣。
如在讲述《昌盛的秦汉文化》时,我这样用报上摘录的新闻来导入新课:据报导,1990年7月,探险家们在美洲密林中发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汉人村,村民都讲汉语,保持了民族特色。据考证,这里的汉人可能是秦始皇时代徐福率领数千名童男童女漂洋过海留下的后代。在日本也有类似的传说,现在日本还有一座徐福墓的遗址。那么秦始皇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我们一起来看看秦汉时期,封建迷信思想怎样在统治阶级中盛行呢?
时事的来源,关键在于平时的留心与积累。它的运用除了上述作用外,还能起到活跃课堂气氛,融恰师生情感的作用。
4 渗理论,强调观点
在众多的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非智力因素中最为活跃的一个,是入门的向导,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通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抓住学生的内心,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我在讲《两汉与匈奴的和战》这一课时,我先问学生:“在2000年举办的悉尼奥运会上,我国共得了几块金牌?”学生几乎是齐声回答“28块”,我紧接问:“那同学们知道这第一名,也就是冠军的称呼从何而来呢?”学生都不知道,坐在那儿直摇头。然后我就指出:这冠军的称呼与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历史人物──霍去病有关,那为什么有关呢?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能知道了。
通过这样的导入,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吸收了他们的注意力,他们迫切希望得到解答,上课就认真听讲,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置图像,增强直观
教学实践表明:刺激强度大、变化性大、形象有趣的材料,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加强学生对重要知识的无意注意,起到强化记忆的作用,进而达到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的功效。一般来说,历史课中的插图是课本重要内容的体现。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重大事件及古代遗存尽入画幅,成为大脑兴奋的催化剂,它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对初中学生而言,形象直观的材料,比长篇大论更容易接受。利用插图,精心设计导言,是众多导入法中的一种,而且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效果显著。
如我在讲述《两汉经营西域和对外关系》时,在幻灯上投影出秦的疆域图,让学生说出它的大致范围,然后又投影西汉的疆域,请学生两相比较。然后指出在西汉统治时,在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都是西汉的统治范围,这一地区是在西汉统治时归属中央政府管辖的,称之为“西域”。那西域又是怎样在两汉时期归属中央政府管辖的呢?通过本课的讲述,我们就能知道原因。这样的导入,既联系了地理知识,把历史地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又能抓住学生的心理,起到较好的效果。
三、用时事,联系史实
在教学中,根据新闻时事,联系具体的史实来导入新课,既可以使学生看到历史无处不在,学习历史能增长我们的知识,锻炼我们的能力,又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提高学生的兴趣。
如在讲述《昌盛的秦汉文化》时,我这样用报上摘录的新闻来导入新课:据报导,1990年7月, 探险家们在美洲密林中发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汉人村,村民都讲汉语,保持了民族特色。据考证,这里的汉人可能是秦始皇时代徐福率领数千名童男童女漂洋过海留下的后代。在日本也有类似的传说,现在日本还有一座徐福墓的遗址。那么秦始皇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我们一起来看看秦汉时期,封建迷信思想怎样在统治阶级中盛行呢?
时事的来源,关键在于平时的留心与积累。它的运用除了上述作用外,还能起到活跃课堂气氛,融恰师生情感的作用。
四、渗理论,强调观点
对于知识尚少、抽象思维能力尚差而形象思维仍占主要地位的初一学生还不能进行纯粹的历史理论教育,必须在教学中“润物细无声”地将历史理论渗透到实际的教学中去,达到教学目的。在历史教学中,我也注意将历史理论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渗透到导入方法中去,这样的导入方法也能引起学生的注意。
比如我在讲《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时是这样导入的:在前一课的学习中,大家对秦始皇的评价有两种说法,有的说他是暴君,有的说他是一个很有作为的政治家,也就是说,他既有功也有过,那我们上一堂课学了他的功,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他的过。通过这种导入法,既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初步明白了评价历史人物的最基本的方法。
五、叙家乡,引起热忱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4)22-0064-04
平台资源是专业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基础和保障。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在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工程建设、教学改革以及课程体系建构等方面,充分有效地利用了长期以来着力搭建的学科、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平台。
学科平台 华中师范大学的历史学是“211”工程建设学科,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为湖北省一级重点学科,中国近代史是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是教育部全国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等,这些学科平台为本科人才培养和本科教学提供了强大的专业支撑,并为科研与教学的互动提供了优越条件。
人才培养平台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是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国家级“研教双优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全国高校(历史学)专业改革试点、国家级历史学特色专业、湖北省历史学品牌专业,这些平台本身就是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科指导平台 教育部历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挂靠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为学院人才培养质量体系的建设提供了直接指导,这个平台也成为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进行广泛交流的有利条件。
教学对接平台 华中师范大学成立了中学历史教学研究中心,作为沟通大学与中学历史教学的渠道,并不断深入研究大学教学与中学教学的有效对接。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包括三个专业方向:历史学免费师范、历史学基地班、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学院相应地制定了三个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历史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历史学基地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三个方案的专业课程设置的量化情况如下:
从表1的数据情况不难看出,课程体系在“专业课程平台”的“选修课”类,三个专业方向都显示出一个远远高出其他课程平台的数据,这一设置在全国同类院系中尚属少见,说明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对于这个平台课程体系的重视和用心。专业课程平台选修课程的大量设置,一方面说明学院有很好的支撑条件,另一方面,说明学院勇于改革,为了提升课程质量和人才质量,在课程体系建设中进行了深度地创新。
近年来,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不断进行历史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探索和改革,对专业课程进行模块化、功能化设置,形成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历史文献学、文化遗产与文化管理、教师教育等六大课群模块,每个专业课程模块构成一个研究性课群,由二十多门研究性课程组成。研究性课群突出“四研”,即研究动态介绍、研究意识发掘、研究能力培育和研究方法训练。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其中一个课群为主修方向,引导学生在专业上逐步向高、精、尖方向发展。当然,为了强化教师教育特色,规定教师教育课程模块为必修课程。
“中国古代史课程群”:秦汉史、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宋史、明清史、中国古代文化史、中国古代社会史、中国古代军事史、中国历史地理、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史、中国古代建筑史、《孙子兵法》研究、《史记》研究、秦汉政治史专题、秦汉历史人物研究、魏晋名士与清谈、魏晋风度研究、史家群体研究、历史人物评价研究、明清社会群体研究、明清区域社会研究、明清医疗史与环境史专题。
“中国近现代史课程群”:中国博览会史、晚清中国改革、中国近代社会思潮、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中国近代的民族主义、近现代中外关系史、中国近代法律社会史、民国时期的国学教育、中国现当代儒学研究、宏观经济与近代中国、近代名人与学术文化、中国近代史专题、思想研究专题、中国近代工业史、近代人物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中国早期现代化专题、近代中国劳工政治、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中国近代宗教社会史、中国近代三农问题研究、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化史。
“世界史课程群”:青铜时代希腊的考古与历史、欧洲一体化史、东亚现代化研究、殖民主义史、俄国史、东正教研究、法国政治经济史、中国与东南亚关系史、日本史专题、古风时代希腊社会史、古典时代希腊文化史、古代罗马政治制度史、近代国际关系史、联邦德国外交史、德国精神与文化、法国社会文化史、13―18世纪英国史、现当代大国外交政策、国际移民问题研究、当代东南亚地区的民主化问题、15―18世纪法国史导论、英国社会经济史、南亚现代化进程与中印现代化进程比较、德国史专题、希腊化文明与东方文明、海外华侨华人研究、法国政治制度史、英国政治史、英国“工业革命”研究导论。
“历史文献学课程群”:中国文献学、《左传》研究、先秦诸子研究、老庄学研究、国学与人生、中国史学史、中华元典导读、清代学术研究、儒家心性学、训诂学研究、中国经学史、古典目录学、史学与文学、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研究、中国哲学思想史、论语今读、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佛学概论、中国伦理学史、唐诗宋词鉴赏、史学经典选读。
“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课程群”:考古学概论、文化经济学、文化策划学、文化遗产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定与保护、楚文化史、先秦考古、文化资源学概论、中国青铜器、汉唐考古、中国地域文化、文化遗产数字化、跨文化交际学、文化人类学、古文字学、博物馆学概论、文化产业管理、中国文化产业研究、外国文化产业研究、中国现代企业文化研究、出土文献概论。
“教师教育课程群”:历史课程与教材研究、历史教学技能训练、课程设计与评价、有效教学、校本课程开发、教育科研方法基础、教育调查与统计、中国教育名家思想、外国教育名家思想、教师专业发展、教学案例赏析、中学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与课程实践、现代远程教育概论、教学系统设计案例研析、教育技术研究方法、中国近代教育史、中国现代教育名人与思想、近代大学与社会、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整合研究、中学历史名师教学赏析、班主任工作技能技巧。
六大课程模块组成六大专业课程群,与其他公共平台课程、主干课程等构成整体,课程群的设计依据,一是历史学专业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体系,二是学院的专业发展规划,三是课程群具有研究性,直接反映教师的学术发展状况。学院要求,重点研究基地全方位地参与本科人才培养,将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搭建教研交流平台。专业课程群之外,还包括主干课、基础课以及一批课程。学院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需求进行一定的组合。
课程群的设计主要目的有二:一是在学生专业兴趣的基础之上,加强学生的专业认识、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二是课程的精品化建设。
在课程模块所形成的课程群的基础之上,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有步骤地开展了精品课程的建设。第一批建设的是各课程群的主干(或核心)课程,目前学院共有四门国家精品课程,即《中国近代史》《中国历史文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纲要》,这四门课程在2013年前后顺利完成了两个转型,一是由国家精品课程转型成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在精品课程的信息化建设上又迈进了一大步;二是精品课程负责人由早期的一线教师传递给现在的一线青年教师。学院同时还拥有一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中国近代史》。
精品课程的建设有着十分明确的思路和举措:第一,由一线教学、科研卓有成绩的教师领衔,并实行领衔教师责任制;第二,精品课程建设除了建设课程之外,还必须建设团队,提升专业团队力量;第三,由内至外、由基础主干至选修、由本科至研究生课程,逐级逐层地开展精品课程的建设;第四,力争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达成课程教学各个环节的全面精品化;第五,学生全面参与精品课程的建设。
专业课程群与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对于学院的人才培养、专业教学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第一,推动课程体系的精品化
除了国家精品课程之外,学院还有省级精品课程。学院的建设思路是先主干,随后逐渐推延,有序地进行精品课程的分批建设,并通过已有的精品课程带动更多的课程建设(包括硕士、博士研究生课程)。精品课程的建设并不是单纯地为了获得国家精品课程的立项支持,而是希望学院的每门课程或大部分课程都能够成为优质课程,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课程体系的精品化推动人才培养质量体系的建设。
第二,带动优秀教学团队(甚至科研团队)的建设
学院十分重视团队建设,学院由众多的教学和科研团队组成,而教学团队主要依据课程群来建构。以精品课程为核心的专业课程群的教师构成教师团队,而这些团队往往也是科研团队组成的团队基础。从这个角度而言,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也就是优秀教学团队或科研团队的建设过程。目前,学院拥有马敏为首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朱英为首的《中国近现代史》湖北省优秀教学团队,吴琦为首的《中国古代史》校级优秀教学团队,等等。依据专业课程群的建设,学院将组成越来越多的成熟团队,这些优秀的教学团队在学院人才培养中起到了关键的骨干作用。
第三,学术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
学院要求,一方面教师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必须立足学术前沿,关注学术,深入学术;另一方面,选修课程大部分必须建立在学术研究的基础之上。精品课程在建设中尤其强调将学术研究转化为课程和教学资源,课程群中众多的选修课程的任课教师在该领域多有研究成果和心得,各教学团队都有很好的专业基础和学术水平,诸如中国近代史是国家重点学科、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历史文献学原属湖北省重点学科,华中师范大学国学院的主干单位;中国古代史则有道家道教研究中心、湖北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等学术基地。
第四,重视教研,成果斐然
学院鼓励和支持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积极申报各类教研立项,在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国家级“研教双优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教育部(历史学)专业改革试点单位等平台上,近年来,学院取得了一系列教研成果,诸如“历史学研教双优型人才培养质量体系的创新与实践”获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大量教研立项(见表2),教研论文近百篇。学院专门举办了“全国高校历史学专业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讨会”,等等。
第五,学生专业意识浓厚,科研能力提升
为了完成历史课的知识传授、思想教育、能力培养这三大任务,让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可望学生能全面、系统、高效地掌握历史知识。我认为要上好一堂历史课,应该达到以下四个要求:
第一、努力贯彻并切实达到教学目的,因为教学目的是一个课时的灵魂和核心。离开了教学目的,就等于失去了主心骨,任何丰满的身肉都无法生长。
第二、处理和讲解教材要少而精,重点应突出,必须把重点讲透彻,难点须突破.务必将难点说清楚。
第三、根据教材内容运用最'恰当和最巧妙的教学方法,深入浅出地传授历史知识,循序渐进地落实“双基”、打好基础。教应当为学服务。因此,教必须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要在生动活泼中发展智力,在严肃认真中培养能力。
第四、课堂教学的程序和结构要严密,充分利用教与学的有限时间和精力,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从不懂不会到能懂能会,从少知少会到多知多会,基本上能当堂消化、吸收,使极大多数学生各有所得,均能进步。
认识无止境。那末,不断地深入探索中学历史教学的规律,使学生能全面、系统、高效地掌握历史知识,始终是我们中学历史教师首要任务。那么怎样上好一堂历史课呢?我认为要做到精讲精练,多看多思,上导下动。
1. 精讲 历史课的内容丰富多彩,千头万绪,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广及政治、经济、军事、文艺、哲学、科技等等。这里面涌现出古今中外的历史人物,充满着稀奇有趣的历史地名,贯穿了耐人寻味的人类历史事件。因此;历史教师在处理教材和讲解课文时必须做到少而精。
凡是学生自己能够看懂和理解的内容,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历史教师只是充当解决这一历史知识的组织者和引路人。因而,精讲的关键就是讲述最基本的要点,最概括的内容,最有条理性的线索,最有准确性的概念。当然,有时候要插入生动有趣的例子,而且还得使用形象直观的语言,把故事性和趣味性寓于科学性之中,让它们溶化在一起。
从实践上讲,精讲才能有效地贯彻课时的教学目的,也是因材施教的重要手段,便于把重点讲透,利于将难点说清,以起到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精讲,就要分清课程上重点和难点之处。这样,教学目的的贯彻达到,就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自然产物和必然结果,决非偶然和巧遇。至于是否做到了精讲,最好的检验就是教学效果。应该说,效果是检验精讲的标准。
2. 精练 学生学到的历史知识要变为自己的能力,需要有一个转化过程,这个转化过程主要依靠精练。精练,既是熟悉、运用、深化历史知识的手段,又是发展智能的途径。这个途径,一方面要做到习题少而精,另一方面,习题的类型应多样化。通过精练,既能达到能力的培养,又会促进智力的发展,由此而获得更进一步的丰富的历史知识,这个辩证关系可以归纳为一个简要的公式:
实践(包括精练)
智力+知识=能力
根据以上的这个简要公式,精练习题就应当安排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内容,让学生通过精练,把历史知识转化为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能力的培养,又有助于促进智力的加速发展,所以,知识、能力、智力三者在不同的关系上,它们之间的先后次序都在不停地起着变化。
无可否认,精练是历史教学中让学生必须经历的重要实践。精练就是培操作的能力,也就是培养动手的能力。许多有经验的历史老师说得好,“眼观百遍,不如。手做一遍。”因此,我们必须让学生练,力求精,以少胜多。只有从精处练,才能练出巧。精练却是获得技能的关键,又是通向技巧的起点。所以,我们就坚持这种观点,精练、技能、技巧三者,就是步步登高的神能阶梯。精练就是更有效,更扎实打好雄厚又广阔的基础。万丈高楼平地起!
精讲和精练,就是掌握历史知识的技能与发展智力的统一体,这是历史教学的一项重要规律。
3. 多看 教学是双边活动,“教”为了“学”,最主要的着眼点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历史的方法。因此,历史教学中应当对学生加强自学能力的培养,首先是培养和指导学生阅读历史教科书,其次是注意课内外的结合,让学生阅读与教材有关的优秀的历史小说、历史人物传记、历史剧本等等。当然,应当明确规定,阅读历史课本为主,以课外读物为辅,使两者起到相辅相成的阅读效果。而且,在课堂教学的程序和结构里,应该安排必要的时间,让学生自己看书,或者指定阅读某一段和某一节的内容。培养学生看书的习惯,随时指导阅读课本的方法,培养自学的能力。
4. 多想 “一个空洞的头脑是不能进行思维的”。学习历史是繁重、复杂、细致的脑力劳动,需要学生通过紧张的思维过程,然而,紧张的思维过程,最好是在富有兴趣的状态中进行。学生思维的发展,先从形象思维占优势,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占优势。那么,在历史教学中就要重视这个教学规律。
教师启发学生多想、多思会出现许多疑点,疑点就是问题,唯有通过教师的启发,而不是直接的注人,唯有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而不是教师面面俱到的讲述,唯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才能在运用旧的历史知识中去追求新的知识,新的知识就变成了学生自己的学问,这种学问也可称之为活知识。活知识的出现,就标志着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增强。
5. 主导 历史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主要关键就是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持续发展,因为兴趣的发展具有四个作用。
第一、形成知识面的广阔性,促使学生求知欲增强。
第二、激发学生兴趣的分化和选择,即,通过具体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让学生得到启发以至选择和爱好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等等。
第三、让兴趣进入到一定程度的深刻性。
第四、通过学习历史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更高的自觉性,以取得智能的发展,教师就应当从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现象中,要求学生找出因果关系,作出逻辑性的论证,这就到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观察和解决问题的阶段。
6. 主动 教师指导作用的直接目的,在于促成学生的主动,学生缺乏主动,有多方面的原因。诚然,学生历史离不开记忆,而且培养和训练记忆能力也是开启智力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外教的教学优势
1 在语言学习上。教授语言类课程的外教,大多数来自外语为母语的国家,他们的发音标准地道、语音优美流畅、语义清晰明了,不但规范了学生的语音语调语法,而且改善了学生“中国式”外语的状况,为学生们今后进一步学习外语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授课过程中,他们不仅传授课程的专业知识,同时还介绍本国的风土人情、传记文学、历史地理以及各种体育运动。在交流中,学生不仅锻炼了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还了解了外国的文化知识,对学生学习外语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
2 在教学方法上。外教多数讲授与口语相关的课程,如:口语、跨文化交际等。外教的教学方法主要以口语交际为主,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进行操练。为了不打断学生思路,外教在教学中不会马上纠正学生的语法问题,而是关注语言交际的内容。不同于中教灌入式的教学方法,外教通过循序渐进的启发式、调动式来鼓励学生大胆开口,敢于犯错,使学生克服外语学习的心理障碍,逐渐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学生有所进步,外教就会马上表扬;学生出现错误,外教也不会批评学生,而是耐心细致地加以指导、适时地纠正。久而久之,学生不再像以前一样因出错而不敢张口。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使学生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才华。外教多采用分组教学的方法,在课堂上设置场景把学生调动起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练习,同时不断采用各种新颖的形式来启发学生思考。如:通过夸张的肢体语言使学生了解情景中的人物特点;通过形象化的游戏方式教学生学习外语词汇和对话;通过有趣多变的竞争方式刺激学生反复演练。课堂上外教和学生们围坐在一起,学生可以直呼外教的名字,学生与教师是平等的。这样的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不再紧张,更加积极地参与练习。对于教材,外教一般不拘泥于课本,他们会准备一些材料,通过幻灯片、影视音乐、视频图像、情景游戏、自创简笔画等,使整个课堂活跃起来。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外教也会把课堂设置在户外,如:校园广场、图书馆、微机室等。
3 在课程考核上。外教布置的作业大多为写调查报告、小组讨论等。外教非常重视学生平时在课堂上的表现。用不同符号分别表示学生出勤、回答问题、作业等方面的情况。期末考核的方式也多种多样,如:group presentation、写影评和读后感等。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让他们自觉地学习。
4 在教改实验上。外教倡导和创办了英语专业实验班。从2005年开始至今,举办了四个实验班(每个学年设一个班)。我院外籍专家Marilia Resende和中教们精心制定实验班的教学计划、安排了优秀的师资队伍,使实验班的学生课上课下均表现出卓越的语言才能。学生们不但能熟练运用英语听、说、读、写、译等各方面的技能,而且还能够用英语流利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在外语专业四级考试中,实验班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其中2006级实验班通过率达68%,2007级实验班通过率达78.3%。
(二)外教的教学不足
1 缺乏教学经验。部分外教非常年轻,有的甚至刚刚大学毕业。其教学经验十分有限,教学水平良莠不齐,学历高低不一,专业方向较杂,极少数人有教师资格证。
2 缺乏对学生的足够了解。由于外教的不稳定性,他们缺乏对中国教育特点和现状的了解,不熟悉学生的基本情况,过高或过低地估计学生的实际外语能力。讲授内容或者深奥难懂,或者幼稚浅显。外教对不同性格的学生也不能做出正确的评价,他们往往只关注口语好的学生,很容易忽略害羞、不善言谈的学生。
3 缺乏教学的系统性。外教通常不遵循课程的教学大纲,甚至不使用学院统一订的教材。对一些常规的教学文件很排斥,上课内容很随意,过分强调娱乐的课堂气氛,往往忽视课本的内容,使学生不清楚课程重点,期末备考不知如何复习。有的外教缺乏课堂的组织管理能力,对学生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显得不知所措,甚至不制止。
二 中外教师的教学差异
1 在教材方面。国内高校外语教材主要由国家教育部门统一编写,教材重视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知识点之间的逻辑性,主要介绍学科的发展历程等。但教材内容陈旧,往往不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及时更新。教师讲的是教材上的内容,考试时学生完全可以从教材上找到答案。中教课堂上传授的内容以考试为指挥棒,重点落在应试经验和技巧上;而国外教材在编写上侧重对知识的应用,教材内容体系不求太完整、跳跃性较大。外教讲授多以案例教学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使学生不断提高收集辅助资料加以运用的能力。
2 在课堂教学方面。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教讲究尊师重道,师生间很难做到真正的平等。中教课堂,学生需要仰视在讲台上的教师;而外教的课堂师生围坐成一圈,师生间处在平等位置。在中教的课堂里,大多由教师先定好主题和要求,学生按照教师的引导,最终得出统一的结论,长此以往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外教在课堂上强调师生平等,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其课堂氛围十分活跃。
3 在考试方面。中教考试以闭卷考试为主,侧重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复述,考试强调观点的全面性,考核评分标准为百分制;外教的考试为开闭卷相结合,侧重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考试强调观点的独创性,考试评分标准采用等级制。国内应试教育使学生必须死记硬背取得较高的分数,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和潜能。
三 完善外教的管理工作
1 在聘用外教上。学院聘请的外教多数从事外语教学工作,聘请时要以外教的外语水平高低为主要依据。外教应该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相应的教师资格证。年龄应在55岁以下,具有一定的教学经历和教学经验,口齿清楚,语音语调规范,口语表达流畅。在聘用之前,学院外事处和教务处等有关部门对应聘的外教进行面试、试讲。
2 在教学安排上。学院对录用的外教应进行上岗培训,介绍学院的培养目标、教学制度、教学要求、教学计划和学生基本情况,使外教能够顺利地开展教学工作。通过与外教共同协商、合理安排好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在每学期开课前,外教所在教学单位要认真检查其上交的教学大纲、教学日历,督促外教严格按照学院的教学要求制定教学计划。教研室主任要深入课堂,全面了解外教的教学进度、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定期召开外教与学生的座谈会,使外教充分了解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及时沟通情况、反馈信息。每学期期末,外教所在教学单位要仔细审查其试卷是否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和试卷考核的标准,并提交该学期教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