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8 17:09:4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农旅融合的概念,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 F59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24-0124-04
The Path of Rural Tourism Integration in Traditional Farming Area
――A Case Study of Maoshi Town,Huichuan District,Zunyi City
Zhou Jie et al.
(School of Geography and Tourism,Guizhou Normal College,Guiyang 550018,China )
Abstract:This paper takes Maoshi Town,Huichuan District,Zunyi City as an exampl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main tourist market of Maoshi Town,the paper analyzes the proper concept of the integration of rural tourism and the basic principle of the integration of rural tourism,ansystematically conceives the path of the rural tourism integration on the basis of comprehensive tourism service supply innovation and the microscopic innovation of the tourism product supply system.
Key words:Traditional farming area;Comprehensive tourism;Rural tourism integration;Development path
毛石镇地处黔北,隶属遵义市汇川区。多年来,由于交通落后,经济发展一直滞后,无意中造就了传统农耕文明的全域存留。作为典型的黔北山地乡镇,毛石镇的传统农耕文明具备表现形式活态化、传承内容完整化、传承载体规模化及景象展现典型化四大特征,其中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毛石镇所传承的农耕文明属于“具有山区梯田特色的丘陵稻作农耕型[1]”,具有典型的黔北山地农耕特色。大面积存留的传统农耕文明使毛石镇具备了农旅融合的先天优势,也为其试点全域旅游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全域旅游是现阶段我国旅游业正在经历的一场大变革。发展全域旅游需要强化开放的“旅游+”融合发展方式,加大旅游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力度,发挥“旅游+”功能,使旅游与其他相关产业深度融合[2]。时下,毛石镇的旅游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前景看好。结合当前流行的全域旅游发展理念,本文将以毛石镇为例,通过毛石镇主要客源市场需求分析,基于农旅融合范畴分析该地农旅融合发展的应有理念以及反映该理念的农旅融合基本原则,再依据农旅融合应有理念和基本原则,分别从宏观的全域旅游服务供给创新及微观的旅游产品供给创新两个层面,系统构想该地的农旅融合路径。
1 传统农耕存留区的旅游客源市场分析
1.1 毛石镇客源市场分类 根据旅客到访方式,毛石镇的客源市场分为自驾游市场、公共交通游市场(乘坐乡村公交或乘坐日后出现的旅游专线公交)、山地自行车爱好者群体以及徒步游市场。而根据旅游目的,毛石镇的客源市场又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以观光、科考或体验等为目的外乡客人,二是为重拾乡愁而回原居住地旅游的外迁居民。前者奔着本不熟悉的传统山地农耕文明而来,而后者是为重温旧时的农村生活而来。不论依据什么分类,有一点十分明确―他们内心都向往毛石镇的活态传统农耕文明。
1.2 毛石镇主要客源市场界定 根据前期的毛石镇实地调研以及其他地区的旅游发展实践,自驾前往是现在最常见的游客到访形式,这部分群体或许有一个明确的最终目的地,但行车途中会随时调整行车速度甚至随时停车驻足,至于他们因何慢行慢游,则全然仰仗传统农耕文明在区域内的全景式呈现。在此我们不对市场来源加以界定,在大交通格局不断完备的今天,自驾游到毛石镇的既可以是附近城镇的居民,也可能是稍远一点的省内游客,也可以是较远的省外游客,关键看营销力度。总之,根据出行方式,毛石镇的主要客源市场就是对山地传统农耕文明较为偏好的自驾游群体。
1.3 毛石镇主要客源市场的需求分析 权威的全域旅游概念强调的是作为供给方的旅游目的地该做什么,这样的解释更富于战略意味,抽象性十足。其实,基于游客行为视角来诠释全域旅游要更形象一点。如果在某个区域,哪里都可能有游客临时停下来开展不同形式、不同时长的旅游活动,那么这个区域就具备了发展全域旅游的资源基础;若是这些游客是自驾旅游,那就侧面说明这个区域的交通基础条件能支撑全域旅游发展;若是这些游客的临时性旅游需求能在不同时限内得到不同程度的满足,那就说明这个区域已经构建起比较成熟的全域旅游服务供给体系。只有3个条件都满足,毛石镇的主要客源市场即自驾游市场的需求才能得到满足。很显然,目前的毛石镇具备发展全域旅游的资源基础,但后2项还不完备。
2 农旅融合发展理念及原则
2.1 农旅融合发展理念 毛石镇的农旅融合发展理念应含3个“不可”:一是全域旅游根基不可触改,二是全员参与机制不可不建,三是农旅融合进程不可停歇。
2.1.1 全域旅游的根基不可触改 因为毛石镇发展全域旅游的基础就是它所具备的稀缺资源―覆盖全镇、活态呈现的浓郁的传统农耕文明气息,这就是毛石镇发展全域旅游的根基。为发展全域旅游,不可触改当地资源本质,也即是说,村还是村,寨还是寨,田园还是田园。猪圈牛栏、鸡舍鸭棚,该有的一样都不可或缺,否则毛石镇独特的资源品貌将很快消逝,从而失去持续发展的推动力。
2.1.2 全员参与机制不可不建 因为原住民才是构建区域旅游核心竞争力的基石[3]。作为一种区域旅游发展模式,全域旅游是一种政府主导模式,但不可因为是政府主导而忽略民众参与的价值。尤其像毛石镇所拥有的稀缺的、活态的山地传统农耕文明,更是离不开原住民的传承与发展。所以,仅就资源保护而言,以原住民参与为基础的全员参与机制必须构建起来,否则毛石镇的全域旅游推进工作将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2.1.3 农旅融合的进程不可停歇 这是实现当地旅游业持续发展的需要。全域旅游是一种旅游发展战略,也是一种旅游发展模式,目前都还处于积极探索阶段,每个发展全域旅游的地区,都应该与时俱进,随着市场的变化积极调整,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从而保持持续发展的动力。农旅融合是实现当地资源优势向综合效益转化的最佳途径,同时可最大程度促进传统农耕文明的保护与传承。
2.2 农旅融合的基本原则 当地居民及基层干部要形成正确的农旅融合发展理念,须做到3个坚持:一是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二是坚持官民共同治理,三是坚持全域旅游视角。
2.2.1 坚持农业基础地位 因为农业是农旅融合的资源基础。失去这个基础,无论是“旅游+”抑或“+旅游”,都缺乏一个融合的对象。毛石镇发展全域旅游的优势就在于它活态的传统农耕文明,这在表面上是一种资源优势,本质上却是一种平台优势。没有传统农业的留存,也不会有今天的毛石镇,更不会有低成本的农旅融合天然平台。有了农业这个基础平台,相应的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及农村生态都将得以自然呈现,而失去这个基础,就等于失去旅游发展的后续动力。
2.2.2 坚持官民共同治理 因为这是农旅融合发展的理念基础。它实质上是合作理念在基层官民行为机制层面的具体体现,它既提倡当地居民要尽快在角色层面实现从参与管理向共同治理转变,也要求基层官员充分认识到当地居民才是传统农耕文明的传承者,当地居民才是农旅融合最有资格的发言人。
2.2.3 坚持全域旅游视角 因为全域旅游是农旅融合发展的政策基础。如果国家层面没有站在战略高度大力提倡全域旅游,旅游的核心地位就无法形成,农旅融合就缺乏政策支持。全域旅游本身就体现合作理念,它的实践层面也是对合作理念的多层次多角度的全景式呈现。
3 农旅融合路径构想
农旅融合,基础在农,动力在旅。农因旅生财,旅因农出彩。因此,农旅融合的基本思路应该是以农促旅,以旅强农。传统农耕存留区发展旅游业的重要目标是实现当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同时促进传统农耕文明的保护与传承。
3.1 全域旅游服务供给路径创新
3.1.1 非景区旅游发展的内涵 全域旅游发展并不是要把整个区域都建成景区,而是让整个区域都具备景区服务功能,让区域内所有居民都参与到旅游服务中来,同时也让区域内所有居民都能通过不同形式的旅游服务获益,从这个角度来看,全域旅游其实就是非景区旅游理念在战略层面的体现。基于此,所谓的非景区旅游发展就是通过提升整个区域旅游服务能力促进全域旅游发展。这里隐含3个要点:一是该区域须具备全域打造的资本,也即全区域都存在有形及无形的旅游吸引物;二是不刻意去打造一个甚至一些景点景区;三是该区域所有居民全员参与旅游服务。
3.1.2 传统农耕文明对非景区旅游发展的支撑机理 对照非景区旅游发展的3个要点,毛石镇所具备的活态传统农耕文明正好可以支撑全镇的非景区旅游发展。首先,毛石镇全镇范围内都充满山地传统农耕文明气息,无论是抽象层面的农耕理念还是可视层面的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及农村生态,都在毛石镇全域展现的淋漓尽致且韵味十足,即毛石镇具备全域打造的资本。其次,正是因为拥有这一稀缺资源,所以全域都充满资源禀赋极高的旅游吸引物,无需刻意打造景点景区。至于交通问题,即使不发展旅游,基本交通也需要政府投入建设,何况现在毛石镇已划归汇川区,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工作已在紧锣密鼓的开展。再次,既然倡导全域旅游,自然要求全域都具备旅游服务能力,所不同的,无非是有的区域旅游服务能力应该强一点,有的区域旅游服务能力可以弱一点,但哪里都可能有游客的身影,所以原则上要求哪里都需要有一定的游客服务能力。在农旅融合平台上,毛石镇的所有当地居民既有义务传承与发扬传统农耕文明,以便保持全区域的旅游吸引力,又要为需要服务的游客提供不同形式的旅游服务,也即全员参与旅游服务,以便充分践行全域旅游服务理念。
毛石镇的传统农耕文明能支撑该区域的非景区旅游发展,关键在于毛石镇传统农耕文明的活态化、完整化、规模化及典型化,拥有如此的稀缺旅游资源就能持续吸引城镇居民深入毛石镇的每个角落,既体验传统农业生产,又感受农村生活,且感悟农村生态。
3.2 农旅融合发展的产品供给路径创新 产品供给路径创新是指在全域旅游宏观背景下的微观创新。一般的旅游产品供给体系包含供给主体、供给平台、供给方式及产品形态等构成要素,但对须借助农旅融合推进全域旅游的毛石镇而言,显然需要有所创新。在农旅融合的平台上,需在3个方面有所突破。
3.2.1 变静态展示为活态营造 这一点体现了“坚持农业基础地位”的农旅融合基本原则。静态展示好比室内博物馆的陈列展示,很难形成主客体之间的互动,而活态营造不仅是为了增强旅游的趣味性,也是为了全方位凸显浓郁的传统农耕文明氛围。可以设想一下,如果贵州省每年出省或出国开展旅游营销时只是利用静态的图片展示,而没有利用多彩贵州风大型歌舞诗晚会,现在的贵州旅游会是一幅什么样的景象。贵阳的香纸沟在过去的很多年一直没炒热,根本原因就在于其核心吸引物――古法造纸没有形成一种具有视觉冲击力和可参与体验的活态呈现。毛石镇的山地传统农业文明虽然在全域内呈活态存在,但这是单就农业而言的,站在旅游者的视角,并不是所有他感兴趣的事物都能在他停留时活态展现,所以要注重基于农旅融合平台的传统农耕文明活态营造。
3.2.2 变产品思维为产业思维 这一点体现的是反映农业基础地位的“官民共同治理”原则。相比较而言,产品思维就好比将一个物体一刀子切开,只看它的一个横截面,而产业思维就好比对这个物体作立体透视。放在旅游行业,就类似于景点旅游思维与全域旅游思维的区别。在全域旅游背景下,依托农旅融合,激活农业生产、农村生活的各个节点,盘活农作物种植、成长、采收的前后各个环节,形成以某一农作物为运作主体的相应产业链,从而形成一个产品系列。例如油菜,在育秧和种植环节可开发农事体验旅游产品,在生长阶段开发有关油菜生长护理体验的旅游产品,在油菜开花季节自然是组织文化创意类活动。如油菜花节,油菜采收时节又组织作物采收体验项目,油菜秸秆的处理环节开发成农村生态类体验项目,菜油生产环节又是一个体验项目,菜油成品变成生态旅游商品,依托生态菜油开发主题生态餐饮等等。这样全时空的旅游开发,才有资格称之为全域旅游发展,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旅融合。
3.2.3 变被动的定点展示为主动的全时空展示 这一点体现“坚持全域旅游视角”的农旅融合原则。承接上一个话题,传统农耕文明的活态呈现至关重要,如果你没有形成农旅融合思维,还是纯粹的农业运作,那只能是在什么地点、什么时节种什么或收什么,那就好比将珍贵的旅游资源作被动的定点展示,如果没有游客,那农业生产过程也仅仅是农业生产过程,无法提升农业效益。须根据营销思维变被动的定点展示为主动的全时空展示,通过不同的信息渠道与信息方式,让市场知晓在什么时节有什么样的农耕活动,在什么时节的什么村寨有什么样的农耕民俗活动等等,主动吸引游客,全天候全方位活态展示传统农耕文明。
3.3 农旅融合路径的具体形成机制
3.3.1 农业基础地位的保证机制构建 坚持农业基础地位,并非还是如从前一样只靠农业生产吃饭,而是要求基本的农村生态景观保持不变。要求传统的农村生活依旧活态呈现,要求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还有充分的传承空间。体现当地比较优势的稀缺资源不能消逝,否则农旅融合也后继乏力,最后将在资源禀赋上演变成和其它地区毫无差别的局面。总之,对于毛石镇当地居民而言,要坚持传承山地传统农耕文明,对于基层干部而言,则须加强正确引导,共同为活态传承山地传统农耕文明夯实传统农业的基础地位。当然,在农旅融合框架内,坚持传统农业的基础地位与发展现代农业并不矛盾,只要保住传统农业的基础地位,传统农耕文明就能继续传承,独特的旅游资源也将永续存留,唯有如此,现代农业的发展与毛石旅游发展才能相得益彰。
3.3.2 官民共同治理机制培养 需要当地居民积极主动反馈农旅融合最新进展,而基层干部则须在动态调研基础上及时形成政策建议。这两者之间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协商治理的基本理念是在充分认同当地居民重要价值的基础上加强官民合作,并不是基层干部只作为传声筒,只要求当地居民根据政府意见干这干那。具体操作层面,是要求当地居民在继续传承传统农耕文明的同时积极主动向基层官员反馈各家或各组在农旅融合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基层官员根据这些基本信息及时形成政策建议,以供镇政府参考。
3.3.3 全域旅游发展理念的动态形成 一方面要求当地居民全方位参与农旅融合发展,另一方面要求基层干部多时空调研农旅融合进展。毛石镇的魅力在于其无处不在的活态传统农耕文明,而农耕文明的传承人即为世代生存繁衍于此的当地居民,正是当地居民创造了毛石镇的高禀赋旅游资源。虽然在自然资源方面,毛石镇的资源禀赋也值得一提,但欠缺比较优势,唯有活态传承的山地传统农耕文明才能构筑当地的核心竞争力,但这个竞争力的基石是当地居民。已有研究表明原住民才是培育村寨核心竞争力的基石[3],所以当地居民理应全方位参与农旅融合发展。其参与形式多种多样,最有价值的参与形式,莫过于如往常一般坚持传统农业生产、坚持传统农村生活、保持传统农村生态。如果说当地居民是农旅融合发展的基石,那么基层干部就是农旅融合大桥的桥头堡。这个群体须扎根乡村,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充分调研农旅融合的最新进展,并及时上报,为毛石镇政府提供更接地气的农旅融合建议。
4 结语
本文以遵义市汇川区毛石镇为例,论述如何在全域旅游视角走农旅融合发展道路,形成了山地传统农业向高效农业转化的区域发展新思路。类似于毛石镇这样的山地传统农耕存留区域,应通过发展全域旅游,实现当地传统农耕文明的自觉传承,并在农旅融合进程中通过山地传统农耕文明的主客共享实现其现代旅游价值,逐步形成区域旅游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记者(以下简称“记”):首先要祝贺“2013第六届中国创意农业论坛”取得圆满成功。从2008年开始,“创意农业论坛”已经连续六年在成都举办,今年的论坛有什么亮点?
章继刚(以下简称“章”):今年的“中国创意农业论坛”作为2013年成都科学技术年会的分会场,提供了创意农业领域政产学研相互交流、促进共同发展的平台。
论坛了《2013~2014年中国创意农业投资价值研究报告》。报告对中国创意农业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机遇,成都和北京城市创意农业旅游嘉年华模式,中国城市客厅农业发展状况和2013~2014年中国城市创意农业发展趋势以及亚洲创意农业美学进行了深入地研究。
启动一系列推广宣传创意农业项目的活动。如成都创意农业科普旅游季、打造四川最美乡镇创意农业旅游联盟倡议活动、中国创意农业十大魅力城市倡议活动、世界知名乡村景区(九寨沟)创意艺术展播等。
政产学研等领域的杰出代表交流经验。很多乡镇领导干部、创意农业工作者以及企业家们参加了这次会议,和大家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和成果,搭建起展示、交流、合作平台。
直接促成了一批创意农业项目的合作。如,中国西部创意农业教育集团便与李学友家庭农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提供规划、教育、服务、市场拓展等支持。同时,还首次举办中国西部知名商会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社会帮扶倡议活动,为创意农业的发展解决资金等一系列问题。
农民收入倍增的优美产业
记:很多人对“创意农业”这个概念比较感兴趣。“创意农业”包含哪些内容?它和通常提到的“休闲农业”或者“观光农业”有什么不同?
章:创意农业将美学理念引入农业。近几年,美学经济的兴起迎合了娱乐时代的公众心理。而创意农业结合这一趋势,取材于优质品种,具有独特的欣赏价值,再辅以艺术包装,从这一角度来说,创意农业便具有美色、美形、美味、美质、美感、美景、美心的“七美”特点。
创意农业具有高附加值。美学农业的附加值将更高,逐步成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增美、企业增效、城市增绿的新型农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创意农业有融合发展的趋势。创意农业融合一、二、三产业发展,以农促旅、以旅强农、农旅结合、城乡互动,成为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的助推器。
现代农业有三大要义:一是新方向:转型打造增收增美的创意农业升级版;二是新引擎:创意生态、创意生产、创意生活、创意消费,成为促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引擎,也是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三是新转型:城镇化是内需最大的潜力,创意农业是高附加值产业,是促进农民就地城镇化的新型产业。
记:如此说来,创意农业与现代农业发展的三大要义高度契合。能不能举个具体的例子?
章:是的。创意农业有一个很大的功能是打造农耕美学的教育平台。为什么创意农业对大家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因为它可以舒缓我们的工作压力。
比如,大家可以在很多创意农业景点进行写真绘画,这个过程就是在进行潜移默化的美学教育,同时自己的压力抛到九霄云外。
不仅仅如此,创意农业也是美的传承平台。包括我们的一区一景、专业的创意街区、专业镇、专业合作社等。我们每个人都是美学布道者、传播者、农耕文化教育的实施者。
记:创意农业与城镇化有着怎样的关系?
章:创意农业解决城镇化过程中产业融合、城乡统筹的问题。创意农业最大的亮点在它的示范效应和辐射效应。一方面,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原来一产是一产,三产是三产,创意农业把美学、文化、创意通过农旅进行结合,打造城市创意农业旅游目的地。有市场基础,创意农业才能应运而生。另一方面,统筹城乡,而不是把城市农业和乡村农业对立和隔离开来。把辐射示范效应抓好,这才是真正的创意农业。不理会乡村农业、只发展城市农业,这不是真正的创意农业。
创意农业解决农民就业和增收问题。中国经济已经走到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阶段,走到了城乡统筹的新时代,这就要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创意农业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让农民在家门口,利用老本行,就能实现就业和增收。
记:举个例子?
章:省内有个例子就是大英县。大英把农博园、中国死海等景点以点带面再连接成片,形成城市创意农业产业带,打造好以后辐射到近郊农业发展圈,再辐射远郊农业发展圈,农业城镇化、就地就业的问题就解决了。
再举一个个人的例子。四川郫县的农民李学友,通过微博进行营销,这不仅拓宽了销路,还使他拥有了自己的“粉丝”,被称为“最潮农民”。在专家的帮助下,李学友开始扩大种植面积,把领域拓展到生态农业。在这次的创意农业论坛上,四川中国西部创意农业教育集团与李学友的生态农业合作社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经营已经开始从个人转向公司化。
迅速崛起的创意农业
记:四川创意农业发展有什么亮点?
章:“中国创意农业论坛”连续六届在成都举办,单从这里就能看出四川是中国创意农业的发源地和重要代表地区。
四川是中国农家乐的发源地,也是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创意农业发展最具特色的省份之一。全省创建休闲农业基地2.8万个,休闲农业综合经营性收入超过450亿元,带动750多万农民就业增收,创建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6个、示范点12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县28个,规模以上星级休闲农业企业1300多家。
在刚刚闭幕的西博会上,成都市创意农业协会会员单位便参加了展出。他们在四川农业博览区推介自己的农产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也是创意农业协会会员单位连续三届参加西博会。
记:“中国创意农业发展论坛”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章:“中国创意农业发展论坛”将逐步向会展、博览会的方向发展。我们前期已经做了一些工作。比如举办家庭农场农产品的网购大会等。之后我们还将在成都市郫县战旗村举办稻草人博览会,还将去悉尼推介我们的创意农业产品等。
记:在创意农业方面您做了很多引领性的工作,那么您对自己的角色定位是什么?
时隔两年,再与唐红芳交流农业,愈发感觉她更像是一个理论实践者。当她如数家珍般罗列她那些承载并解读其模式的城市实体店,农村种植基地,甚至在村里盖的农家乐房子,从城市到乡村,从商业到工厂,她做的农业似农非农,她推崇并身体力行的行业显得凌乱又有关联。相比于更多企业家的资产与财富,她更富裕的是层出不穷的产业思想;相比于更多商人关注利益,她更痴迷的是产业思想的影响力。做企业更像是播种思想,用商人或生意人的标准去考量她,似乎很难界定她的身份。谈及此,她说自己更像是一个探索者,内心最强烈的驱动力其实是将认为先进的产业思想呈现出来,所以就成了一个孜孜不倦的试验师,新模式的实践者。
地理农产的地域实验和地域模式
2010年冬天,唐红芳为运城市政府量身打造的运城地理农产展厅亮相省城太原,同年9月17日,运城地理农产展厅开到了北京城。运城市因此成为全国首家依托地理资源建立的—村—品—县—业安全健康农产的专门窗口,几百种运城农产品不再“养在深闺无人识”,而是以新鲜的口感,优良的品质正式进入了公众的视线。
运城市临猗县的一个小厂生产的苹果脆产品,通过在北京联合展厅的展出,吸引了昆明上海的旅游休闲食品客商,当场签约当月现金供货,一举打入了昆明上海旅游市场并成为航空专用休闲食品。
也正是这样一场非农模式试验,衍生出本文开头的一系列产业创新模式,譬如朔州市的马铃薯产业实验,始于2009年的一场脱毒种薯科技种植试验,而今已成为由政府主导发起的从育种到生物肥料科技再到现代机械装备,从种植到仓储到消费的产业革命。
2011年在太原举办的农博会上,朔州马铃薯一亮相即引发了广泛的关注,现场制作马铃薯饮品,首次提出马铃薯作为粮、果、蔬、饮的四大消费定位,“好喝的土豆”迅速成为新闻媒体捕捉的亮点。而马铃薯产业的巨大潜力也因此引起了资本市场的关注。
农业之困在流通,农业之危在安全,农业之急在人力与人才。这是唐红芳对农业发展的切实感受。
为了从源头上改进产品的本质,解决当今人们谈之色变的食物危机,唐红芳还联合山西大学生物技术研究所,在朔州建设加工化肥的工厂,与科研结合,从源头上改良土壤,进而改变产品,她不放过农业这个全产业链的上游下游。
如果说对地域农产品的界定和创新仅是唐红芳工作的一部分,她对山西农业发展的创新性的想法和身体力行才是真正蕴藏含金量之处,像唐红芳创新的提法——“农旅一体”,不是“农业+旅游业”的产业概念,而是给予营销思想所形成的一种新的农产品流通模式。“农旅一体”与“公司+农户”和规模化经营的不同之处在于,后两者在处理农产品流通中的“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时,都选择了做“大市场”一方。而前者则是反其道行之,保持农业精耕细作的生产原貌,从市场终端一方入手,让消费者主动接近生产者,拉近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距离。这种模式不仅使农业发展,更重要的是农民可以以老板的身份直接受益,而且通过发展旅游业改善了农村的面貌,加快了新农村的建设步伐。
“农旅一体”,就是这种品牌营销思路下的产物。它以农家旅游将城市居民吸引到农村,在享受生态绿色美景的同时,通过体验等方式切身感受到绿色农产品的价值所在,催生其品牌意识,进而产生需求动机。在形成订单之后,农产品再通过销售平台和物流配送中心抵达每个社区和家庭,实现产消直通,城乡联动。
有了唐红芳和她身边一批致力于农业事业的优秀团体的努力,山西的农产品,对农业发展模式的新探索也渐渐被学界认同。
“喝皇城相府的蜂蜜酒,就能获赠国家4A级景区皇城相府的旅游门票;若是喜欢上太行山顶所生产的山珍野味,就可以去那充满神秘的双胞胎村去领略一番风土人情。”,“吃美味,看美景”的新体验,这些国内主流媒体对唐红芳提出的“农旅一体”创意农业的宣传报道,让她坚持探索农业新模式的想法更加坚定。“我这个人天生喜欢探索,大家都说农业是第一产业,是中国的立命之本,为什么社会精英、知识青年不愿去做?2005年做媒体之后自己的事业要转型时,就选准了农业。大家都抢着去做的事,我却不喜欢。”
影响与行动
7月的江苏海门之行,唐红芳到了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张謇的家乡。百余年前张謇作为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的开拓者,创办中国第一所纺织专业学校,首次建立棉纺织原料供应基地,进行棉花改良和推广种植的工作;以家乡为基地,努力进行发展近代纺织工业的实践。如今的海门,受益于张謇的产业链思想,仅家纺一个产业集群,年营业额就有400亿元。
倍感震撼的唐红芳,同时坚定的还有自己的农业产业链思想,从城市到农村的反向推进的产业链思想。
提及山西首届世界晋商大会,她亦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招商先招智,有了产业思想的输出,才会有签约项目的真正落地生根。而地方的招商引资若以产业链产业集群思想去支撑项目,对资本和人才会更有吸附力。
田园综合体,是让企业参与进来,以企业和地方合作的方式,在乡村进行整体综合规划、开发并运营。企业拥有开发新型乡村所需要的资金、人才、技术储备等各方面条件,这正是乡村集体所不具备的。
建设“农业+文旅+新型社区”的田园综合体,首先,企业可以直接做中长期产业规划,以农业产业园区发展的方法提升农业产业,尤其是发展现代农业,形成当地社会的基础性产业,避免农户因为实力弱小而出现的短期导向行为。企业与农民合作社相结合,优劣互补,可以加快乡村发展进程,改善乡村环境,提高村民生活质量。其次,打造综合旅游业,进一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当基础产业和新兴驱动性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当地的经济、文化以及社会活动会发生较大的改变,紧接着便可以对农民居住环境进行改善,打造一个同时具有原住民、新住民、游客这三类人的现代化农村新型社区。
田园综合体在利用乡村本身肌理的基础上,植入城市人喜爱的休闲功能,营造了一个传统乡村和时尚都市魅力相融合的强磁极,让“久在樊笼里”的都市人“复得返自然”。作为现代乡村新型产业发展方向之一的田园综合体是“农业+文旅+新型社区”的综合可持续发展模式,在这一模式的带动下,逐步实现中国乡村的现代化,实现城镇的新型化,实现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五彩田园”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
早在2015年,广西“五彩田园”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就已经走在时代的前沿,将田园综合体这个概念变成了现实。“五彩田园”位于岭南都会玉林市,坐落于绿水青山的茂林镇。茂林镇涵盖10个社区,涉及人口3.26万人,这里自古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形成一方美丽的山水传奇。示范区共规划为:特色农业产业区、都市农林休闲区、农场庄园集聚区、海峡两岸(广西玉林)农业合作试验区四个区域,前期投资用于建设园区的基础设施,对园区道路进行全面提档升级,村容村貌统一美化改造,农田集中规划种植,建造完成自驾车服务体系。
“五彩田园”建设完成了中国最大的农业高科技展示馆、中国最长的樱花大道、中国最美的高产水稻示范园、广西最具特色的铁皮石斛园、广西第一乡村绿道、广西最美的生态餐厅等核心游览园区,集现代农业生产、文化旅游观光、乡村特色食宿、美丽乡村建设为一体,逐步形成了独具田园特色的现代农村新型社区。
通过科学的规划、建设、运营,短短2年时间,荷塘月色、荷之源、樱花基地、海试区科技园、台湾有机农园、隆平高科杂交水稻示范基地、市民智慧农场、中国南药园、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树棉基地、辣树基地、养鳖基地等特色项目生机盎然,引导农民走向了致富的道路,呈现给游客别样的乡村风景。昔日荒凉的田野,如今已换了新颜。
走进“五彩田园”,可以山野水岸慢活休闲游,可以田园农场体验修学游,可以南药养生圣境静心游,可以花果林园生态怡情游,还可以农园科技观光创意游。简单来说,身处“五彩田园”,赏荷塘月色、吃荷塘美食、品铁皮石斛、食南园名果、住岭南小镇、沐空气理疗、玩创意农事,田园生活丰富多彩。
园区科技化
中国现代农业技术展示馆(玉林农业嘉年华)位于广西“五彩田园”核心区域,由北京中农富通园艺有限公司设计建设,总建筑面积约11万平方米,是目前全国主体面积最大的农业嘉年华项目,现已正式被农业部评定为“全国青少年农业科普示范基地”“玉林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玉林农业嘉年华整体由8个主题展馆、3栋配套塑料连栋拱棚及1个主题长廊组成。通过现代的温室及栽培技术,将种植展示与景观设计有机地融合为一体,主题展馆及长廊分别以瓜果、农业科技、中草药、蔬菜、桑蚕、沙漠植物、蜜蜂、花卉、糖料作物等农业元素为主题,通过科技高度集成创新,结合艺术创意手法,打造了“瓜彩世界”“农艺高科”“神农草堂”“玉蔬林风”“蚕织天下”“大漠L情”“蜜境寻踪”“梦幻花海”等8大主题展馆景观及“大糖盛世”主题长廊,充分体现了现代农业的趣味性、知识性、科技性、参与性及创新性,从一个全新的视角诠释和展示了不一样的农艺景观,为都市人群提供了可游览、可观赏、可体验、可互动的休闲农业场所。
刘永恩,女,雅安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经济管理系副书记。
摘要:随着旅游者求知欲望的日益强烈,文化旅游已成为旅游的热点之一,旅游经营者要大力发展文化内涵丰富的文化旅游,提高区域旅游业的生命力和吸引力。雅安宝兴县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丰富的文化资源,为其发展文化旅游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广阔的空间。
关键词:宝兴;文化旅游;旅游深度开发
随着大众旅游需求的不断变化,文化成为旅游业最富魅力的卖点,在旅游中积累文化知识,追求文化享受,成为一种新的旅游需求。国家旅游局从1992年开始策划中国旅游主题游活动,吸引不同游客的文化旅游需求。如“94中国文物古迹游”、“ 95中国民俗风情游”、“ 2005红色旅游年”、“ 2011 中华文化游”等,其中大部分主题旅游项目都体现了中国文化旅游的独特魅力。
一、概念界定
(一)文化旅游
近年来,学术界对文化旅游的研究颇多,分别从旅游经营者、旅游消费者和旅游产品构成等角度阐述了文化旅游的概念。最为典型的是美国旅游人类学家史密斯(1977年)指出文化旅游是指人类记忆中一种正在消失的生活的“图景”或“地方特色”,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残余。 郭丽华(1999年):“通过旅游实现感知、了解、体察人类文化具体内容之目的的行为过程。”刘玉等(2000年):“从旅游者旅游动机、旅游者活动内容角度出发,将旅游分为观光型旅游、度假型旅游、特种旅游,特种旅游包括娱乐旅游、文化旅游、探险旅游等。其中文化旅游是指集文化、经济、科技、教育、旅游于一体的大旅游。” 蒙吉军等(2001年):“文化旅游是指旅游产品的提供者为旅游产品的消费者提供的以学习、研究考察所游览国文化的一方面或诸方面为主要目的的旅游产品。”
归纳起来,文化旅游即是指旅游者对异地或异质文化的求知和憧憬引发的,前往异地进行以增长文化知识、体验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旅游活动过程。
(二)文化旅游资源
文化旅游资源是对旅游者形成文化吸引,并能被旅游业利用,产生社会、经济和环境价值的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文化旅游资源按时间维度分为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和现代文化旅游资源;按景观存在的形态可以分为有形文化旅游资源和无形文化旅游资源。由于文化旅游资源是人类创造的财富,与其他旅游资源相比除了具有一般旅游资源的特点外还具有其更加鲜明的特点。如,可持续性,知识密集性,启迪创新性,强参与性,强垄断性等。
二、宝兴县旅游开发的优势
(一)地理区位优势
宝兴县是四川省雅安市所辖的一个县,幅员面积3114平方公里。1933年置宝兴县,因矿产等自然资源丰富,取《礼记.中庸》“宝藏兴焉”之意而命名。宝兴县位于四川盆地西部边缘,雅安市北部,东邻芦山县,南界天全县,北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小金县接壤,西与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县相连。县城穆坪镇距成都市210km,距雅安市80km,距四姑娘山风景区155km,距碧峰峡风景区76km,位于从九寨沟黄龙寺红原四姑娘山夹金山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碧峰峡的旅游环线上,是四川西部生态旅游大环线上的重要部份。
(二)文化旅游资源优势
宝兴县具有丰富的旅游文化,奇异的自然风光,古朴的原始生态,独特的藏乡风情。“大熊猫”是世界级的旅游品牌,宝兴县作为世界上第一具大熊猫模式标本的产地和大熊猫的重要栖息地,是展示大熊猫旅游品牌的重要场所。宝兴境内夹金山是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是的丰碑,是精神的见证,是进行文化旅游及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宝兴是始自汉代的民族迁徙走廊的必经之地,其典型代表是硗碛的藏族风情,在其民族语言、服饰、饮食、藏家山寨、民族节庆、宗教文化等方面都折射出多元文化融合的特点。硗碛作为距成都最近的藏族乡,是展现藏族风情及藏汉民族团结的重要窗口。宝兴,古代为青衣人居地,历史文化丰富。同时,宝兴生态资源好,有宜人的气候和山青水秀的良好环境,旅游资源及生态环境优势明显。
三、宝兴县文化旅游开发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宝兴县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宝兴县是四川省列为优先发展旅游的12个重点县市之一, 1995年,夹金山被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2001年,国家林业局批准成立夹金山国家森林公园。同年,成都花水湾温泉公司与县国资公司联合投资,组建了四川夹金山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对夹金山风景区进行开发。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宝兴县作为汶川地震重灾县,抓住了灾后恢复重建机遇,成功推出了神木垒和东拉山景区,迅速成为全省旅游的热点,实现了生态旅游产业的突破发展,被评为全省生态旅游十佳县。2012年,福建省正兴集团与宝兴县人民政府签订合作协议,将陆续投资10亿元人民币重点打造铁坪山、扑鸡沟、熊猫古城等旅游景点,进一步提升宝兴旅游品牌影响力。
宝兴县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品味较高,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宝兴县的旅游资源大多处于待开发状态。现已开发的旅游产品主要有以下几处 :
景区(点)名称
分类依据
按资源类型分按产品属性分按旅游目的分
蜂桶寨大熊猫自然产品观光型
硗碛乡藏族风情人文产品娱乐型
铁坪山云海佛光自然产品休闲型
夹金山生态观光、红色旅游人文产品 观光型
邓池沟熊猫文化人文产品 观光型
神木垒自然景观、民族风情自然与人文产品观光、体验
东拉山大峡谷生态景观自然产品观光型
近几年旅游接待情况如下:
年份旅游接待人次旅游综合收入
2009年44万2.154亿元
2010年81.45万人次41500万元
2011年101.5万人次5.45亿元
2012年125.66万人次6.85亿元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及问题
1.旅游进入性差,严重制约旅游发展
宝兴县交通以公路为主,对外通道单一,贯穿县境的主干道仅S210线一条,多雨季节,道路塌方事故频发,致使宝兴县可进入性差。其次,县内景区之间未能形成环线,使自驾游不畅。受“4.20”芦山大地震影响,318国道和210线路交通不畅,使得宝兴县旅游业受到较大影响。
2. 旅游文化挖掘不够,游客驻留时间短
宝兴县的景区开发以自然资源的初级阶段开发为主,旅游文化只停留在观光层面,没有充分体现出旅游的价值,现阶段的开发只是直接利用现有资源进行组合,没有进行系统的整合和创新,尤其在开展游客旅游互动上缺少有力的产品开发,缺少游客体验和互动参与的旅游项目,旅游内容过于单一,景区游客仅是被动的进行旅游活动,难以激发游客的回头率和旅游活力。
同时,宝兴县接待条件最好的酒店是夹金山大酒店,其余多数为个体宾馆和老百姓自主经营的农(藏)家乐,没有一家旅游接待龙头企业,难以满足高消费、高享受层次游客需求。
3. 旅游商品可购性不强
近年来,宝兴开发了一些石雕工艺品和农副土特产品,以及一些纪念物品,但旅游商品仍存在品种单一、制作粗糙、附加值不高、纪念意义不强等问题。加之宝兴县在大型的旅游购物超市等场所建设上长期滞后,给外地游客购物带来不便,综合消费体现困难。
四、宝兴县文化旅游深度开发建议
(一)挖掘宝兴旅游文化底蕴,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进一步做大做强“熊猫老家·传奇宝兴”这一品牌建设,充分挖掘宝兴的熊猫文化、红色文化、土司文化、藏乡文化、生态文化等特色文化,丰富完善旅游景区的文化元素和文化内涵,加强宣传营销力度,加快推出一批品位较高、独具魅力的文化旅游精品景区;进一步培育“红叶节”、“上九节”、“冰雪节”等旅游节会品牌;进一步促进有机农业、中草药、汉白玉石材等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进一步加强高山、蜂蜜、中药材、茶叶饮品、汉白玉工艺品、特色食品等特色旅游商品的研发、品牌包装及宣传力度。
(二)拓展旅游合作空间,提升文化旅游产品知名度
宝兴作为世界了解中国大熊猫的窗口,雅安市和四川省旅游联接世界的纽带,宝兴县需加大旅游整体形象的宣传,加强和周边地区的旅游合作,树立大熊猫文化之源的形象,将大熊猫作为必不可少的的文化节点,真正促进宝兴的文化旅游经济发展。
2013年4月20日0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宝兴县旅游业受到重大的打击,同时也是一个机遇,宝兴县经中央电视台等媒体连续报道关注,知名度骤然提升,应以此为重要契机,狠抓城市宣传营销工作,培育和打造文化旅游核心品牌,围绕核心品牌加强基础设施投入、宣传推介,围绕核心品牌规划开发点、线、面的旅游产品。重视改善硬环境,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基础设施建设,重视改善软环境,提升服务层次,健全服务体系,切实增强文化旅游产业的软实力。同时,加强旅游品牌建设,大力推行旅游标准化,规范旅游管理水平,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打造旅游高端品牌,树立和强化全域旅游、立体旅游的理念,对宝兴县旅游资源进行整体规划,在旅游产业中处处体现文化内涵,精心做好宝兴整体形象的塑造,丰富旅游线路和内涵,对暂未开发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深度挖掘,使宝兴成为人们心驰神往的旅游目的地。
(三)加强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
要加快宝兴县文化旅游的开发,最重要的途径就是推动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提升旅游业的文化内涵和品位、实现文化的经济价值,而且可以增强人们对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促进文化传承和创新,为文化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深度开发文化旅游将对宝兴县旅游业发展提供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和文化内涵。
2012年8月,宝兴县教育局与广东省中山市某知名学校共同策划和实施了宝兴 “四化三旅” (四化:熊猫文化、生态文化、红色文化和民族文化,三旅:发现之旅、体验之旅和爱心之旅)主题活动,并收到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宝兴县文化旅游资源与青少年“三观”教育的主题旅游项目结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初现了宝兴特色文化旅游产品雏形。宝兴县在文化旅游产品创新等方面蕴含着较大潜力,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模式还需继续探索。
(四)整合文化资源,大力促进功能升级
要用差异竞争的理念,整合商贸、民俗、文化旅游,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实施文化与商贸的联姻,以提升文化配套功能为突破口,精心策划,举办展销会、交易会、促销会,开展节日庆典,戏剧演出等文娱活动,促进其他与商贸配套功能的完善,形成以商带旅、以旅促商的新格局,实现经济效益和文化效应的双赢。以宽松的环境和优惠的条件吸引全国各地商业巨头,大型经销商、商来这里创业和发展。(作者单位:雅安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经济管理系)
基金项目:本论文系雅安市2013年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课题(项目编号:YA201309)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宝兴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2] 梅青孙淑荣李国昊:论济南市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3]张涛 :论成都文化旅游资源现状及开发,云南大学学报,2008年5月
[4]张占福:关于武川县文化旅游产业特色深度开发的思考,2009年9月
一、引言
我国率先提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下简称新基建)的概念,其是与传统基础设施建设(以下简称传统基建)相对应的概念范畴,是指立足于信息网络,以科技创新为驱动,新型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基础设施体系。新基建可以分为5G基建、人工智能、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领域。张鹏燕等(2020)研究了将新基建运用在农业领域将有以下优势:由于新基建的发展,张鹏燕等(2020)研究了将新基建运用在农业领域可以改善大部分农产品销售狭隘现状。产能循环是我们基于“第六产业”概念提出的。“第六产业”是20世纪90年代由东京大学NaraImamura教授提出,是指农业种植户可以通过发展销售等,让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进行融合,进而提升附加值。我们认为,这一概念首次提出了产业融合的概念,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但同时,这一概念类似于让农民进行产业链前向延申,在我国现阶段国情下,具有很大的困难。同时,这一概念仅仅是产业间生硬的加法,没有真正做到有机融合。基于此,我们提出产能循环概念。这一概念是指在生产流程方面,实现产业内上下游衔接更加紧密,产业间实现在固定地理区域内的共同发展。目前,关于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新闻报道较多,但相关研究较少,尤其是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模式研究几乎处于空白领域。本文在研究了全国200个现代农业产业园案例后,发现东部地区现代农业产业园的规模、发展情况要好于中西部地区。因此,我们选取了南京龙池现代农业示范园进行调研,并基于此提出了一套适合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的模式。该模式的提出有益于我国乡村振兴产业的发展,可以逐渐向中西部地区进行推广。
二、现有模式介绍—以南京龙池现代农业示范园为例
2008年成立并正式投产的南京龙池现代农业示范园是南京市首批市级农业示范园区。2019年8月被评选为南京市六合区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2021年11月入选《全国农村创业园区(基地)目录(2021)》。园区位于宁启铁路西侧,包含了四个村居在内的4.5万亩土地。涉农人口约3万人,核心区域面积约1.5万亩。
(一)打造特色产业
蔬菜、水稻和鲫鱼是龙池现代农业产业园的三张名片,通过对特色产业的不断发展,龙池在积极推进农产品物流加工的同时也在重视农业休闲旅游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龙池园区内种植面积约为五千余亩,已建成的水稻基地约为两万亩,稻虾、稻鸭种养面积九百亩,鲫鱼养殖规模两万余亩。其中高效农业设施面积占比约为48%,标准化菜地项目面积占比约为38%,是南京市最重要的叶菜基地之一。园区用有机肥替代化肥,促进了蔬菜基地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性发展。休闲旅游方面,园区规划建设了三处生态旅游基地。其中苏康基地与南京农业大学进行了深度合作,在展出的同时,积极探索农业休闲旅游新卖点,打造“和美龙池”品牌,销售龙池优质农产品,并在2019年吸引了周边游客三十余万人,带动了周边旅游、经济的发展。
(二)农业+互联网全面覆盖
龙池紧随互联网发展大潮,积极推动园区与互联网深度融合,通过互联网与农业、物流和旅游的有机融合,探索农民、企业与市场的连结机制。园区通过构建网上销售平台与农产品可追溯平台实现与消费者的良互,打造生态有机的特色品牌;与多家物流达成协议,通过物联网的建设完善销售途径;借助网络的影响力,扩大园区影响力,吸引游客与市民,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农旅结合
园区坚持农旅融合的发展方向,建设以养殖为主、花卉种植为辅的多样化生态休闲农业。其中,苏康园在提供美景之余,通过引进彩虹滑道、网红秋千及烧烤营地等“网红”系列体验活动,配套销售龙池特色农产品、水产品、鲜切花,提供果蔬采摘、农家菜和茶品尝等服务,吸引了众多周边市民观赏游玩,带动了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创新机制
1.建设电商平台。开展绿色优质有机农产品创建,提高品牌优势与知名度,解决农产品滞销问题,并拓宽产品销售渠道。2.通过电商平台订单提前解决销售问题。所生成得订单可以直观快速的了解消费者需求,从而可据此调整销售产品与销售战略,达到增收增产的目的。3.发展集体农业,通过产业集聚效应产生规模经济,开展集体投资建设,提升土地利用价值,从而降低农业创业门槛。4.提高土地流转率。园区目前已流转土地面积为两万七千亩,并开展加工运输仓储基地建设,通过设施租赁产生经济效益。
三、产业互联模式的“堵点”与“断点”
(一)产业间关联度较低,第六产业发展滞缓
产业互联模式在当前发展阶段中,第一二三产业的关联仍处于初级较低级别:一产企业仅将成熟蔬菜打包给三产旅游基地,二产企业食品公司将加工制成食品送至旅游基地进行售卖;甚至出现相邻的食品加工公司与蔬菜种植基地,食品加工公司的原料来源于其他距离遥远的种植商,而蔬菜种植基地的蔬菜以低价批发至蔬菜批发基地的情况。经进一步深入调查得知,食品加工公司会出现因上游供应商供应不及时而出现部分加工生产线暂时停摆的情况,蔬菜种植基地因蔬菜市场的需求季节性波动导致供需错位,甚至出现部分蔬菜无法被及时采购而腐烂的现象。一二三产企业生产品类存在差异也是产业互联程度低的原因之一:水稻田与熟食加工企业相邻,则其产业互联度必定不高。一二三产企业虽然物理距离较近,但经济距离被人为拉远的现象十分普遍,企业之间通过产业互联进行合作形成利益共同体的意识仍然较弱,上中下游的产业链传导机制出现一定障碍,导致产业互联与产能循环的成果无法充分发挥,甚至出现资源浪费与整体福利效应下降等问题。
(二)产业内循环存在障碍,产能循环紧密度不高
1.一产种植企业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难以克服:作物存在自身的生长周期等自然规律限制其耕种期;土地需要休耕轮休以保持土壤营养化、防止土地荒废;种植田地上进行二三产业活动的可行性较低、难度较大。因此经常出现温室大棚空置,土地季节性荒废等情况。2.二产以食品加工企业为例,机器设备的使用范围具有较强的局限性。如一些具有特定用途的加工设备,当某一原料的供应出现短缺时,由于机器的功能固着性以及固定成本高,企业难以及时调整生产方向,整体产出将下降。3.三产中的旅游产业受天气、季节影响大:天气状况良好的晴天会吸引大量的游客来观光游玩,可能超过景区的游客负载量;天气状况较差的阴雨天游客量骤减,景区的日常运营支出受恶劣天气的影响增加的同时,收入也会缩水;旅游淡旺季的差异导致旅游市场的季节性问题突出,难以形成全年稳定的收入流。综上,产业内循环仍存在难以克服的客观障碍。
(三)普惠水平较低,产业互联模式推广受限
现阶段产业互联模式的多数成果被下游的参与公司所直接获取。对于农户而言,参与此模式前后的区别仅仅是将农产品卖到批发商手中还是由下游企业进行统一收购,此模式带来的超额收益往往不会流入到基层农户手中,导致农户参与此模式的积极性不高,对基层农户的生活水平没有实质性提高。此外,多数下游公司仅关注收购的农产品的价格和数量,而没有提高农户耕种效率的激励。在农户资金存在局限的情况下,仅凭靠农户的个体行为也难以培育良种和投入新型农产机械,运用先进农业技术所导致的大额固定成本与学习成本阻碍了先进技术的应用,多数农户的耕种行为没有受到新兴农业科学技术扩散效应的影响,农作物的产出无法实现较大程度提升,产业互联模式的成果没有反映在农民的生产中。部分坐落于农村的企业经营与当地关联程度不高:从原公司抽调员工而没有选择从当地招工,导致其吸纳农村劳动力、创造就业的能力差,食品企业没有从当地农户中收购农产品、将当地农户纳入统一管理,而是自行开地种植导致当地农民的耕作被排除在产能循环之外,导致产业互联的普惠度较低。
(四)传统基建缺失,对新基建的支撑不足
部分已实现产业互联模式的六产企业或现代农业产业园已具备良好的新基建条件:仓储物流的物联网应用、关于运营与客户数据的大数据中心、5G基站的建设、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建设、工业互联网的探索应用等。虽然新基建的建设程度高,却存在传统基建不到位的情况:出现了道路条件差易堵车、指示标识不明确通达度差、公共交通便利度低班次少、垃圾桶卫生间等基础服务设施分布少、餐饮场所数量不足且卫生条件堪忧等现象,导致游客的体验感较差,二次参观的积极性不高,同时降低了潜在游客到访观光游览的欲望,发展旅游产业以带动一二产业形成产业互联模式所带来的人气红利消耗严重。缺乏传统基建支撑的新基建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即使其自身实现程度高,发展空间和对产业互联的贡献度也会被大幅度限制。
(五)支持力度不足,政府政策亟待加强
1.政府对六产企业的支持往往是促进性而不是建设性的。政府对分散农业与中小型企业的关注度有限,政府出台的利好政策分摊到单个企业后的效应有限,无法帮助企业进行实质性的提升,难以构建产业互联模式。只有大型企业或初有规模的企业联合组织才会获得政府更多地关注与更多的扶持政策,更有可能具有新基建与产能循环的条件,实现产业互联。2.政府政策往往具有阶段性,在初期筹划现代农业园区时给予较多政策支持、资金扶持和财政倾斜,而在园区后期发展的过程中更多的依靠企业个体的行为和彼此间自发地联动,政府的引导、调整作用不甚显著,政策扶持力度较初期有所减弱,可能会导致产业间关联度较低,产能循环不彻底。在调研中,甚至存在基层政府对其辖区内发展第六产业的企业知之甚少的情况,政策扶持更难以实现。
(六)防范金融风险的意识弱
1.部分企业存在盲目的产业链扩张行为。当六产企业发展到各项业务运作正常以及盈利状况良好时,企业拥有充足的流动资金,亟待扩大经营范围,扩张市场占有率及市场势力,通过向外界大量融资,利用金融杠杆进行负债经营。如果企业的发展战略出现问题,正常经营受到扰动,资金流动性不足,并且缺少资金预警机制,会导致企业资金链的断裂,给企业的整体运营带来危机。2.在实施战略投资时,决策者缺少风险评估意识,没有充分考察项目的盈利能力,企业决策者与交易对方的信息鸿沟难以弥合,导致企业外部融资的费用大幅增加,企业的融资风险加大。因此,在投资过程中会导致经常账户赤字、资不抵债、陷入金融骗局等后果,资金链因此断裂,致使一系列威胁公司生存的连锁反应。
四、实现乡村互联模式的途径
(一)加强产业间联系
科技引领,农业创新。通过产学研合作等方式扩大一产规模,提高机械化耕种率,使农田高标准化、农场化运作,将农产品加工与销售相结合,加强产业间的互联互通。夯实基建建设,为产业互联兜底保障。深化交通基础设施联通,促进区域经济要素的流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应充分考虑区域内经济发展的显著空间关联特征,重视各个产业园间的经济活动联系,深化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进一步突破区域内的空间地理壁垒。交通设施不断建设与发展在大幅提升交通便利性的同时,能够吸引资本流入与融合,带动其他产业和行业发展。同时由于交通的便利条件,旅游业的发展、流量的增加将带动本地产品的销售量,加速区域内的经济要素流通,带动园区之间的贸易往来,促进六产融合发展。以旅游经济加深产业互联,创新多元化业态模式。通过产业互联的方式推进旅游经济与现代农业、文创产业、科技创新等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延伸农业园区与旅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间互联带动效应与溢出效应。
(二)突出产业内差异化
依托地域背景与文化特色,对田园景观、民居建筑、节庆与饮食等资源进行梳理分类并统筹整合,实现旅游资源的空间集聚。同时依托互联网大数据,向游客提供个人定制化服务,加强第三产业的竞争力。以发展特色产业为基础,建立品牌农业。依据地域特色、文化背景等提供异质性娱乐项目,增强产业优势。从科技含量高、功能配备完善、经济效益高等方面创新创造,建设富有差异化的现代农业园区。
(三)政府加强政策扶持
政府加强对新基建建设及普及力度。新基建的建设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切实提高特色产业园区的便利性与可达性。政府应引导农业生产经营者了解新基建、掌握新型农业与智慧农业发展方向并将与新基建相关的技术应用到农业方面。精准把握当地的特色文化,充分发挥产业优势。重视产业发展链条的前后延伸:一方面,政府需鼓励企业加强与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合作,必要时也可参与农产品生产原料供应基地的建设,从而达到产业链条前伸的目的;另一方面,企业也需利用农产品基地发展特色旅游业,使得产业链向后延伸。除此以外,政府积极搭建农业技术研发机构、高校等科研院所与企业的桥梁,从而发挥这些组织机构在技术、人员、物流、信息等多个方面的优势。
(四)防范金融风险
评估风险,科学合理扩张。多重因素影响应当在企业或产业园区在做出决策时经过充分考虑,并尤其在扩张决策方面进行合理规划,避免激进的过度扩张,盲目追求规模导致资金风险问题。加强资金监管,避免链条断裂。科学的制度、有效的财务管理方案应当在企业规划中进行具体分析,通过合理规划,从而有效降低资金风险并保证现金流的安全与顺畅。
五、结论与模式总结
(一)促进三产融合,为产能循环增添动力
三产融合是以第一产业为基础,以第一产业从业者为主体,在第一产业的后端加入第二第三产业进行融合,通过促进一二三产业一体化发展提高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一种全方位发展模式。现代农业是能够形成集产供销、贸工农于一体的多部门协调、各环节衔接,具有竞争优势的一体化、多功能的农业产业体系。旅游经济是以旅游活动为依托,以商品经济为基础,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通过依托当地特色,因地制宜地打造休闲农业旅游点,进行市场化运作,提升知名度的同时带动第六产业稳定发展,促进产业互联模式的完善。
(二)新基建赋能产能循环稳健发展
大数据是有效进行产能循环的工具。发展农业大数据云共享平台,能够实现农业数据的采集,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实现科学的发展。农产品可追溯平台,通过溯源系统的管理平台,同时借助智能监控系统自动采集的环境信息、实时视频信息等,建立完善丰富的农产品档案。物联网的建设,有助于各农业区之间的信息互通与产业互联。智能化农情监控平台,将现代化农业装备与信息基础设施连接起来,在全面的农情感知系统、可靠的数据传输系统以及高效的智能控制系统的配合下,实现平台智能分析、联动控制和精准干预。交通的便捷与快速发展有助于旅游业和农业的有机结合。便利的交通打通了游客与目的地的隔阂,有利于休闲农业与观光农业不断发展。
(三)利用平台经济,拓宽销售渠道
平台经济是一种典型的双边或多边市场,因此具有双(多)边市场的共性特征。但其互联网运营特性又为其注入了更多的独有特征,具体包括规模经济、高效连接、网络效应和锁定效应。特别的,在产业互联模式下,平台经济的高速发展为其提供了广阔的推广平台。使得不同地区的产业发展也可依托平台经济与富有地域特色产品,进行销售推广,进而进一步打造特色品牌与相关文创产品,同时达到吸引游客、扩大知名度的目的。农产品电商依托信息社、微信公众号及淘宝、京东等网络平台,推介特色农产品,擦亮品牌产品名片,扩大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与此同时,网络商城补充了线下门店售卖的渠道短板,提供更多的产品类型,更多的产品售卖形势,让销售真正做到了O2O线上线下的融合。并且消费者可以通过线上预约系统预定产品,使消费体验更加便捷自由。
(四)科技创新引领发展
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发展,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突出集约高效科技创新能力。引入高科技农业生产技术,配置现代农业设施,产学研、一二三产融合联动,使得科技惠农绽放魅力。运用农业科技培育新品种,应用优质培育土壤和生产基进行种植,能够提高蔬菜种植效率并且更好的迎合市场消费者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广泛使用蔬菜温室,并运用控制中心对温室进行一体化智能高效的控制。随着科技进步及其在农业中的大面积应用推广,田间地头中涌现的大量新型物质装备也逐渐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无人机等新装备有效推广不仅使农业种植的开展更加便利快捷,也吸引游人驻足,使得相关旅游产业进一步发展。
(五)政府扶持为发展保驾护航
加大扶持力度,切实保障发展。政府应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补齐现有基础设施短板并推动新基建的进一步发展与建设,实现高效帮扶。把握科技发展浪潮,推动科学技术应用与有机优质农产品从城市向乡村推广,促进三产融合发展。合理规划,引导产业成长。合理利用当地优势,充分挖掘文化资源,规划设计符合当地特色的发展方向与模式。建设特色产业、发展品牌农业、带动生态休闲。通过科学的规划来实现特色产业的发展与成长、加强品牌建设以及鼓励旅游业的发展,进一步带动经济效益的提升以及产业融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董玮,秦国伟,于法稳.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转换与调适———基于公共政策的视角[J].农村经济,2021(9):64-72.
[2]陈薇琼.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与对策[J].山西能源学院学报,2021,34(3):73-75.
[3]孙中兴,王剑.基于新基建的农业农村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J].农业工程,2021,11(4):39-43.
1.生态城镇的概念
生态城市这一概念是在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是一种趋向尽可能降低对于能源、水或是食物等必需品的需求量,也尽可能降低废热、二氧化碳、甲烷与废水的排放的城市。生态城市概念众说纷纭,至今还没有公认的确切的定义。前苏联生态学家杨尼斯基认为生态城市是一种理想城模式,其中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保护。
2.生态小城镇发展的意义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中型城市的人口、环境、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发展生态小城镇是一个新的突破口,具有以下几方面意义:
2.1发展生态型小城镇减小了大中型城市发展的压力,可逐步改善大中型城市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噪音污染;城市的基础设施落后、地面沉降、水资源短缺、能源紧张以及城市的风景旅游资源被污染、名城特色被破坏等问题。
2.2小城镇空间相对较小,解决了大中型城市发展过于庞大的问题,避免了大城市人口膨胀、住宅短缺、土地紧张、交通拥挤、机动车过度发展引起的空气和噪声污染。也减少了人们前往工作场所所投入的时间成本。
2.3小城镇相对于大中型城市对于能源、水或是食物等必需品的需求量低、而且周边农村也可就近提供,避免过度的消费带来的浪费。
2.4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而且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就近的小城市发展,解决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如:当下人们比较关心的留守儿童、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2.5小城镇人口相当一部分是具有相同文化背景和方言,在经济建设、本地特色建设、环境建设方面容易取得一致。
2.6小城镇周边通常多是乡村和自然山水景观,合理的建设生态型小城镇不会有大城市的“热岛效应”,避免大型城市绿化需占用额外的土地,可建成天然的“田园城市”
3.生态城镇发展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3.1防止“伪城镇(市)化”
在人口集聚的过程中要防止村镇空心化,防止简单地把农村户口转化为城镇(市)户口,防止单纯为卖地而搞所谓“土地城镇(市)化”。即不能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实现城镇(市)化和所谓“快发展、大发展”,坚决杜绝以“土地财政”驱动的“伪城镇(市)化”。
3.2环境保护工作
随着经济发展,产业集聚,小城镇的环境保护工作也成为城镇发展的重中之重。要想真正发展生态城镇,就应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合理利用资源,乡镇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发展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形成一个废弃物可循环再利用的产业链条。严格审批工业项目,杜绝污染严重的项目上马。在农业方面应大力发展节能、节水、节地的生态农业、有机农业。
3.3小城镇个体规划
对于每一个小城镇,都不能盲目建设,不能照搬大城市发展模式,应按城镇原有的脉落,水系和林带合理配置居住用地和工业用地,避免大拆大搬。还应认清自身的类型。如工矿型、商贸型、农加型、旅文型、交运型、综合型[1],跟据不同特点进行规划。
3.4小城镇的整体规划
中国现有的小城镇绝大多数都是历史上自发形成的,虽然具有某种自然的合理性,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和不平衡性。小城镇的整体规划城,应跟据整个区域的特点,划分出重点开发城镇、限制开发城镇。还应跟据这个区域主要大中型城市的特点,形成几个卫星城镇,即为大中型城市服务,也缓解了大中型城市压力。整个区域即要形成一个系统,又要避免重复性建设。归根结底就是要有一盘棋和整体化的思想。
3.5保护人文、自然历史景观环境
每个城镇的发展都会有每一阶段不同的风貌,反映不同时代的历史建筑应较好保护,使城镇有其独特的特色。避免城镇建设雷同化、一般化。
3.6保护生物物种
田在院中 院在田中
所谓“微田园”,诞生于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时期的德阳绵竹市清平乡。清平乡耕地面积因地震灾害、水毁锐减。在灾后恢复重建中,清平乡政府有意识地将房前屋后留给农民作小菜园:聚居点可以种蔬菜瓜果,既有了小菜园,又美化了环境。村民们把这种“农田式绿化”形象地称为“微田园”。
萌芽于乡间,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成功实践,“微田园”展现出无限活力,并迅速在全省各地农村绵延开来。
成都市首批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村的鹤鸣村曾经率先完成了农村土地实测、确权工作。2009年以来,柳街镇依托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全域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在鹤鸣村安置点筹建之初,公共绿地作为“微田园”概念的雏形就被融入规划建设中,镇党委、政府按照群众自主原则,因地制宜,结合群众生产生活实际,以院落为中心采取庭院组团式规划建设。以种植蔬菜的方式来代替绿化,形成了“田在院中、院在田中”独具田园特色的安置大院的总体规划。全镇共规划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20个,建设“微田园”19亩,人均占有量8.97平方米。
“草坪没效益。”45岁的卫生保洁员赵志华说,“我种的菜地一年换两三季,利用一早一晚的空余时间种菜。农用地种粮食,我们一家人基本不用买菜,减轻了生活压力,现在的生活比城里好。”
省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导郭晓鸣认为,新农村建设是要建设农民的美好家园,不能把城市的钢筋水泥崇拜搬到农村去,必须要保留农村的乡村特色、田园风光、农家情趣等差异性形态,以乡村异质性特征保持对城市的吸引力,建设“微田园”正是对现代新村建设理念的鲜活体现。
“自己管自己的家务”
经历了确权、灾后重建、新农村建设三个阶段,再次见到余跃,他的职务也由八组组长、村主任变成现在的鹤鸣社区党支部副书记。眼前的他,已经没有了确权时处理各种复杂问题时的疲惫,而是神情自若地摆谈村民自治。
在鹤鸣社区,与农村基层治理机制改革相呼应,村级公共服务及社会管理改革水到渠成。余跃等基层干部认识到提高村级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效率,必须加强农村社会管理。
农民变成社区居民,社区一度存在环境卫生差、乱搭乱建现象严重的情况,更谈不上绿化美化环境。这一问题普遍存在于灾后重建集中安置点和新村聚居点。“村‘两委’和议事会认为,建设容易管理难,应该让老百姓成立一个业主委员会,管理好社区各项事务,让大家住在一个舒适的环境中。”余跃说。
2012年4月,经过投票选举,52岁的肖光旭走马上任,成为鹤鸣社区第一任管理委员会主任,与副主任程小华和其他3名成员共同管理社区事务。为此,肖光旭还专门参加了都江堰市物业管理专业培训。
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学,肖光旭只能慢慢摸索。“这种新型社区刚开始开展工作很困难,群众不理解,沟通也难,我就从治理脏乱差做起。”肖光旭回忆说。社区有1748人,除了400多名外出务工人员,剩下的1300多人每人一年缴纳35元清洁费,聘用本社区5个村民作为保洁员,负责全社区的清洁卫生工作。“我专门打扫村办公室卫生,一天工作8小时,一个月有600元收入。”赵志华说。
居住环境越来越干净,渐渐地,村民们开始信任这个组织。
四川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蒋远胜认为,“微田园”有效利用了房前屋后的土地资源,但是需要规范管理、合理规划,避免发生占用开敞空间和公共绿地行为,使“微田园”与新村园林景观和谐相融。
“通过召开住户大会,我们按照群众自愿原则对房前屋后的绿化区域进行人均分配,并制订了《菜地管理细则》和《五优菜地评比标准》等,形成了长效管理和激励机制,要求住户对照细则对自家‘微田园’进行种植、维护和管理,既保持了小区的环境优美整洁,又倡导农民树立文明新风。”肖光旭在全社区开展每季度“五优菜地”(品种优、种植优、管理优、长势优、环境优)评选,并对“文明示范户”和种菜能手进行表彰奖励,对换季不种或荒废的菜地连续两次通知不整改的予以收回,交由种菜能手种植。
“肖光旭是我们的‘钻家’,随时钻了这家钻那家,给我们讲各种管理规定。”社区妇女主任黄志如笑着说,“正是他们艰辛的付出,管理好了我们这个大家庭的家务,才有我们今天的田园生活。”现在,每天来鹤鸣社区参观学习、旅游的人络绎不绝。鹤鸣社区“微田园”的实践表明,“微田园”的意义不仅仅局限在种植蔬菜层面,而是赋予田园生活更新的时代内涵。
“今后还要更好地发展产业”
“要说问题,目前我们经济上还是有点困难。”黄志如说,“社区只有蔬菜和花卉两个基地。”
“应该多搞产业,增加收入还是要靠发展产业,增收致富才是真正的幸福美满生活。”经营了10多年花卉产业的肖光旭也有同样的看法。
鹤鸣社区群众迫切要求发展的渴望在都江堰市农业发展局局长兰天雪那里找到了答案。“都江堰这个国际旅游城市相当于一个大盆景,我们的努力方向就是,移步换景,能够实现景城一体、景村一体。为此,我们请四川农业大学按照国际农旅产业之都的定位,帮助我们做规划,构建农旅融合、一三互动的产业体系,尽可能把最鲜明的资源特色、生态特色、产业特色转化为最突出的产业优势。”
资料表明,2009年―2012年,都江堰市乡村旅游接待人次和综合收入分别增长36.8%和23.6%,一三产业互动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
《雪国》这本小说给人最大的感觉是美,美得虚无缥缈。小说中多次出现镜像,幻影,徒劳等字眼,给人一种不真实的虚幻之感,如岛村在火车上看到叶子时的心理活动:“岛村看见这种悲愁,没有觉得辛酸,就像是在梦中看见了幻影一样。大概这些都是在虚幻的镜中幻化出来的缘故……”
岛村是一个消极的人,他做着一些欧洲舞蹈研究,但他自己却觉得描写没有看过的舞蹈实属无稽之谈,虽美其名曰研究,其实是任意想象,不是欣赏舞蹈家栩栩如生的肉体舞蹈艺术,而是欣赏他自己空想的舞蹈幻影。他认为这种空想是由西方的文字和图片产生的,仿佛憧憬不曾见过的爱情。岛村时常感到哀愁,看到事物有时会觉得不过是幻境一般,由镜中虚幻的世界幻化而来。小说里常常写到岛村的感伤:“他从山上带来的感伤,也浸染到了女子的身上。”岛村身体里带着的哀愁使他在看待人或是景色时也染上了这种愁绪。他虽对驹子有好感,却认为二人不过是露水姻缘,一切皆属徒劳。他有家室,一开始和驹子也并不常来往,而且和驹子在一起的时候,又心仪另一位女孩,叶子。看上去岛村只是追求美丽罢了,对爱情似乎并不太当真。而驹子对岛村的爱却要深的多,她对岛村表示理解,告诉他一年来一次也成,带上夫人也欢迎。
驹子爱看小说,记了很多笔记,写了很多日记。岛村却觉得“光记这些有什么意思呢?完全是一种徒劳嘛。”而驹子也只是满不在乎地朗声回答“是啊。”在知道驹子是她师傅儿子的未婚妻,叶子是行男的情人,而行男又快要病故时,脑中又一次泛出“徒劳”二字。然而却觉得驹子是一种单纯的徒劳,她的存在非常纯真。自然,相对于岛村的世故,驹子确实纯真极了。岛村的生活中满是想象的幻影,而驹子却是实打实过日子的,她真真实实地存在着。
作者川端康成受物哀文学理念影响,又受禅宗为核心的东方传统影响。禅宗讲求物我合一、主客一体的宇宙观,力图还原客观外物,去掉粉饰,回归自然,认为在清冷寂静、简朴寂静的禅境中,才能达到与神会的禅悟思考。所以川端康成把地点定在了洁白而清冷的雪国,用悲伤的笔调书写着几个主人公的故事。他的故事受了禅宗虚无思想的影响,这是一种东方的虚无主义,这种东方的虚无主义又不同于西方的虚无主义,是一种投身于人生,而又对人生抱有漠然的达观。
佛教中“空”的概念在一定程度上与《雪国》中岛村认为的人生徒劳人生如梦幻之类的想法相似。《金刚经》里有“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句,即说世界上所有因缘和合而成的现象事物都是暂时的,如梦幻泡影般不真实,最后都会消失。“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说的是我们看到的都是虚幻的,生灭无常,刹那变化着。岛村头脑中常常闪过的“徒劳”似乎是一种“空”的想法。然而佛教中的“空”却不是简单的,普通人所认为的人生空无所有,到头来一场空。
佛教讲求空,但并非空无所有。佛法上说的空,是性空而非相空,理空而非事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说道“观自在菩萨,形深般若波罗蜜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五蕴为色、受、想、行、识。色,是事物的形象;受,是痛苦或快乐等感觉;想,是由感觉生起的思想;行,是思想所引起的心与意志的使用;识则是由这些感受思想和意志得到的意识。比如水中莲花只是一个存在,却由于我们的经验和感受投射了附加意义在她身上,赋予了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格。然而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莲花也不过是众生中的一种存在,是我们人的意识使我们认为莲与众不同。而五蕴何以皆空?其实五蕴也不过因缘而生,其在未生之前本无此物,灭之后亦无此物。生灭只间也不过是因缘和合下一时所有的幻像,没有实体,故曰空。当我们看见一个人或者遇到一件事情,他给我们的感受往往并不等同于本质,所以要放下五蕴,放下偏见和立场。由此可见,佛教中的“空”并不是纯然的虚空虚无,而是无我,是解脱,是不执著。
然而到了故事最后,岛村的认识似乎有了转变。蚕房失火,叶子从二楼掉下,这时“岛村心头猛然一震,他似乎没有立刻感到危险和恐惧,就好像那是非现实世界的幻影一般。……不知为什么,岛村总觉得叶子并没有死。她内在的生命在变形,变成另一种东西。”此时岛村看着火中的叶子,却没什么恐惧的感觉,只觉得她的生命在变形,变成另一种东西。这种变形或许类似于佛教中所说的轮回转化,自然的循环往复。即如李白诗中所写“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天地之间不过是逆旅罢了。生者为过客,总归要归去,回到大自然中,执著又有何益?先前的岛村是一心念着叶子的,念着她的美和高洁,认为她如女神一般。而现在,叶子美丽的脸庞在火中燃烧,他想起往日的岁月,虽有种说不出的苦痛和悲哀,却看不出往日的那份执着和念想,甚至觉得她由于失去生命而显得自由。
行男抬眼望天空“银河好像哗啦一声,向他的心坎上倾泻了下来。”这句话,有人认为是岛村心中美的幻灭,是非常悲伤的,岛村因他心中美丽的叶子的死亡悲伤过度所以呆愣在场,而美丽的银河倾泻了,象征着岛村心中美的幻灭。不过另一种理解或许也能说得通:即在最后那一刻,岛村得到顿悟,懂得了不执著。他的心和美丽的银河融合在了一块,受到了大自然的洗涤,达到物我合一、主客一体的境界。
有学者认为,在《雪国》中所展现的虚无徒劳思想是受禅宗思想所影响,而禅宗是佛教的主要派别之一,禅宗的虚无思想即为佛教中关于“空”的学说。然而佛教各时期、各派别对空的解释不一,有学者又说概念是有所不同的。从故事发展来看,岛村在最后一幕之前的徒劳思想只是佛教“空”的思想的浅层,即看到人生的虚无的本质,所以追求美丽追求快乐,视生命为徒劳虚幻,这是一种消极的对待人生对抗虚无的态度。然而佛教中的“空”,并非空无所有,并非让人消极地去对待人生,只是让人不执著于名利,不执著于他物,不执著于外相。不执著可以使人放下更多的心理负担,有利于我们快乐无忧地生活。不执著,做到无我,方可解脱。
故事的最后,叶子死亡,岛村虽感到一种痛苦和悲哀,但却看不出执著追求的念想,这时他方顿悟,达到了物我合一、主客一体的境界。他放下了执著,只觉得叶子并没有死,她的生命在变形,变成另一种东西。他的心和大自然融合在一起,和美丽的银河融合在一起,而故事也随着岛村精神上的提升,戛然而止。
【参考文献】
[1](日)川端康成.雪国 古都 千只鹤[M].叶渭渠,唐月梅,译.译林出版社,2010.
一、衢州市文化旅游产业背景
旅游业是全球最大的产业,是国际经济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14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国和第四大客源国。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衢州文化具有自己独特的资源优势,其中的南孔文化就是这一长期积淀所形成的衢州文化品牌。但从目前衢州市的旅游现状来看,出现了旅游线路杂乱无规划、各旅游景点缺乏文化内涵、旅游点缺乏主题特色等问题。基于2011年《中国旅游发展报告》中提出要在未来五年加快发展旅游业的目标,浙江省出台的旅游发展报告计划中提升旅游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的要求,依据衢州市现有的优势,并结合经济迅速发展的实情,依附于南孔文化在衢州市的深厚文化积淀和完善的学术体系。亟待发育的文化旅游市场,催生了主打“南孔文化休闲游”的衢州市南孔旅游设计规划有限公司。
衢州市南孔旅游设计规划有限公司以孔子文化、儒商精髓为指向,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国际孔氏南宗文化研究中心和衢州学院孔子研究所等单位为学术支撑机构。通过休闲旅游线路开发和旅游宣传带动衢州南孔文化旅游的发展,进一步保护和发掘孔氏南宗文化并以“南孔文化”这一文化主链来串联衢州市内各大名胜风景区,将零散的旅游景区集合成为一个具有较高文化内涵的商业品牌,以文化为导向,丰富旅游内涵,通过与景点合作、导游、导购、提供文化服务这四项内容为主要收益,再通过广告植入、文化宣传等附加收益来扩大效益。通过文化价值与旅游价值的深刻互渗互动,促进“以旅兴文、以旅旺城、以旅促农、以旅富民”,带动衢州市经济快速增长。
二、衢州市文化旅游产业前景
浙江的经济发展、旅游业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地位、率先在全国建成旅游经济强省的目标,衢州作为四省交会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人文和区位优势。而作为资源消耗低、综合效益好的“绿色产业”,衢州旅游业是极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更是“兴一业、旺百业”的富民产业。
由于南孔文化未得到充分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使地方文化品牌缺乏必要的物态产业支撑,从总体上看衢州文化产业的发展仍滞后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其主要原因是旅游产业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人才缺乏,致使各旅游景点间缺乏必要的联系和足够的文化内涵,旅游推广缺乏主题和新意,旅游品牌建设未形成集群效应。得力于省委、省政府和国家、省旅游局的大力支持,当前衢州旅游业发展正面临着大好机遇。
三、衢州市文化旅游线路规划
衢州市位于中国浙江省西部,地处浙江、福建、江西、安徽四省交界,素有“四省通衢”之称,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内陆腹地的结合部。衢州历史悠久,古迹众多,地貌多姿,山川秀美。有誉为“南孔圣地”的孔氏南宗家庙;有世称“围棋仙地”、道家福地的烂柯山;有公认“丹霞峰神州第一,一线天全国之最”的江郎山;有地貌奇特、在五亿年前奥陶纪形成的三衢石林;有碧波万顷、风光秀丽的九龙湖;有云雾缭绕、江源风光的钱江源国家森林公园;有物种丰富、古木参天的古田山自然保护区;有以峡谷奇峰、涧泻飞瀑见著的紫微山国家森林公园;有誉称为“千古之谜、文化瑰宝”的龙游石窟。基于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衢州市南孔休闲旅游有限公司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规划,推出三条旅游线路:1.文化休闲线:以“东方地下金字塔群”龙游石窟为始,游“中国第一奇村”兰溪诸葛八卦村,访学“砺学砺行,维实维新”的浙江师范大学,住世外古镇江山廿八都,攀“奇峰赤壁”江郎山,游“南孔圣地”孔氏南宗家庙。2.自然文化线:游“天然氧吧”开化钱江源,赏“根雕佛国”根博园,住世外古镇江山廿八都,攀“奇峰赤壁”江郎山,游“南孔圣地”孔氏南宗家庙。3.自然风光线:赏“秀甲东南,江南一绝”三衢石林(常山),登“卧如来、云观音”常山黄冈山,住世外古镇江山廿八都,攀“奇峰赤壁”江郎山,游“南孔圣地”孔氏南宗家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