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9 10:25:4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审计风险的研究,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实证审计理论研究内容涉及若干个课题。笔者仅就作为审计理论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审计风险的实证研究做一探讨。这个课题的研究包括三个大的方面:对重要性概念的实证研究;建立分析审计风险的模型;确定重要性概念的内容。
一、对重要性概念的实证研究
审计重要性直接决定着审计工作开展的范围、审计检查的内容、采用的审计和必须实施的工作步骤,直接决定着审计工作质量的高低。因此,对重要性概念的认识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方面的研究可以采用实证的方法:
1.市场研究。即研究公开财务信息对股票价格的。根据市场对某项财务信息的反映来确定它是否重要。但是在市场研究中,我们不能肯定市场反应来自某种特定的信息,因此要设计有控制的实验来调查某一财务信息变量的市场反应,从而确定其重要性。
2.实验研究。实验通过使用假想的数据,了解实验对象针对这些数据的相应对策,这些变量是根据诸如净收入的百分比、事项性质、流动资产的百分比、盈利趋势等来安排的。实验对象可以是审计师、财务人员和一般百姓,这样可通过对统一财务变量进行不同的数据实验来确定该财务变量的重要界限,而且还可以发现在中哪些事项是相对重要的。
3.对审计实务的描述性研究。主要是对师事务所的实务指南的描述,以及法院对一些自身建立的判决结果。研究证明,绝大多数会计师事务所是具有重要性的定量化依据的。美国学者Lee在1984年的一项研究中描述了30个大的英国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程序中有关重要性的内容,结果仅7个没有。
二、建立分析审计风险的模型
《独立审计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将审计风险定义为:“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随着审计风险影响范围的扩大,审计风险也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前者一般是指会计师事务所承担的责任以及遭受损失的可能性,而后者是指审计行业因审计风险而可能遭受的损失,一般表现为因审计失败而引起的中介市场份额的减少或业务范围的受限。本文要讨论的是狭义的审计风险。因而建立的模型是审计职业界普遍使用的由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1983年提出的审计风险模型,该模型认为审计风险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三要素组成,由于审计过程中三要素的存在,未能揭示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漏报给审计关系人造成客观损失,其可能性(审计风险)用P表示。P=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审计主体总是希望将P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并以此估计检查风险。如果审计主体高估固有风险、控制风险,若再主观上将检查风险控制在一个较低水平,会产生误拒风险,这时必须扩大审计范围,增加审计程序,来尽量降低检查风险;反之,若低估固有风险、控制风险,而主观上又将检查风险控制在一个较高水平,将产生误受风险和道德风险,可能发生在审计过程中未查出重大错报和漏报,或有意减少审计程序和审计成本,此时审计人员应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并将审计风险降到可接受水平。根据上述模型,审计主体在确定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时,首先要评估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在此基础上推算可接受的检查风险。
审计风险能直观反映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及可能产生的后果。但在该模型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模型可以扩展;(二)模型并不唯一;(三)模型可以定量、定性或定量定性结合使用;(四)模型具有主观性。
三、确定重要性概念的内容
在市场环境中,审计人员面临的信息资料多如牛毛,在成本———效益的原则下,支出和时间是非常重要的,审计人员总会把记忆力集中在重要的经济业务、会计事项甚至舞弊和差错等方面,而不会与鸡毛蒜皮的事纠缠不休。为此,人们提出了重要性概念,并对它加以规范和补充。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对重要性的定义是:“如果信息的错报或漏报会影响使用者根据会计报表采取的经济决策,信息就具有重要性。”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对重要性的定义是:“一项会计信息的错报或漏报是重要的,旨在特定环境下,一个理性的人依赖该信息所做的决策可能因为这一错报或漏报得以变化或修正。”我国独立审计准则对重要性的定义是:“重要性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等会计资料中出现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由此可见,各国对重要性的认识是基本一致的,也就是说,可以这样来定义重要性:信息的错报或漏报可能影响到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即为重要性。
在审计过程中,需要运用重要性概念的情形有二:①是在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时,重要性被看作审计所允许的可能或潜在的未发现错误或漏报的程度,即审计人员在运用审计程序以检查报表的错报或漏报是所允许的误差范围。②是在评价审计结果时,重要性被看作是某一错报或漏报(或汇总的错报或漏报)是否会计报表使用者判断和决策的标志。而且,在实际工作中对重要性作初步判断时要结合以往的审计经验,并同时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规模及特定的环境。企业规模的大小对重要性的判断有重要影响。一般来说,规模大的企业,重要性的绝对数较大,相对数较小;反之,其绝对数较小,相对数较大。同样,不同企业面临不同的环境也会影响重要性的判断。如某一金额对某个企业会计报表来说是重要的,而对另一个企业来说就可能是不重要的。而且,对某一特定企业来说,重要性还会因时间的不同而有所改变。
2.有关法规对财务会计的要求。财务会计法规越来越要求企业必须采取更加稳健的会计政策,以断绝企业粉饰财务报告的路子。如果有新的财务会计法规需要企业去实施,那么这些法规的目的无外是为了真实反应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因此,当有关法规对被审计单位存在特别的要求,或者企业存在可由管理当局自主决定处理的会计事项时,审计人员应从严确定审计重要性水平。
3.审计项目。对于不同的审计项目,要有不同的重要性标准。审计人员应对数额高、波动幅度大、会计报表使用者比较关心的项目,从严制定重要性水平。
4.错误的性质。如果错误的性质严重,即使错误的金额较小,也应看作是重要的错误。例如,现金短缺800元,如果短缺是由于盘点差错引起的,则属于不重要错误;如果短缺是由于出纳监守自盗引起的,则属于重要错误了。因为故意的错误说明管理不善,而管理不善往往隐含着更严重的。可能引起严重后果的错误,是要看作重要错误的。
5.会计报表各项目的性质及相互关系。会计报表项目的重要程度是有差别的。一般而言,会计报表使用者更关心流动性较高的项目,审计人员应对此从严制定重要性水平,由于会计报表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因此在制定重要性水平时,必须考虑这种相互联系。
6.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的评估结果。由于被审计单位建立的内部控制存在固有的限制,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注意内部控制对审计的影响。如果内部控制比较健全,可依赖程度高,可以将重要性水平定得高一些,以节省审计成本;反之,应把审计重要性水平定得低一些,以保证审计的质量。由于重要性与审计风险呈反方向关系,如果审计风险评估为高水平,则意味着重要性水平较低,此时应收集较多的审计证据,以降低审计风险。
:
[1]葛家澍等著。会计大典。第十卷,1999年。
[DOI]1013939/jcnkizgsc201607109
1审计风险的概念理解
审计的本质是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等信息进行审核,对影响该单位信息使用者重要决定的各个项目进行评估,并通过报告等形式发表审计结果和建议。而审计风险是注册会计师等外部审计机构在对被审计单位进行独立审计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出具不恰当的审计报告的可能性。因此,审计风险的出现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近些年来,伴随我国市场经济及政策环境的更新,我国陆续出台了新会计准则以及新审计准则。在这种新形势下,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中始终坚守自身的职业操守,提高处理复杂局面的独立审计能力,从而有效的规避审计风险是当前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2新审计准则体系的主要变化和影响
对我国来说,2007年1月实施的新审计准则是首次大规模的修订审计准则,对审计内容、结构以及准则执行细节等方面都进行了大范围的修订,形成了新的审计体系。新审计体系与国际审计准则更加趋同,标志着我国审计向全世界展示了我国会计审计职业界越来越致力于管理的准确度和质量。新审计准则体系既可以促进我国会计审计职业化发展,也能够促进企业的透明化管理水平,促进我国整体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新审计准则体系的主要变化和影响笔者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21提高了审计准则理解和执行的一致程度
2014年我国最新修订的新审计准则体系充分借鉴了国际审计与鉴证理事会最新颁布的相关制度与法规。新准则不仅仅针对其中十六项重要的审计准则项目有实质性地更新,同时也对新审计准则的全部项目进行一定程度的更新和改善。根据新审计准则体系的内容可以看出,其提高了准则理解和执行的一致性,对我国审计监管工作有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一方面,新审计准则对审计监督工作的规划和目标设立的更加科学。每一项准则都单独而明确地设立了目标章节,实现审计工作指导目的。另一方面,新审计准则对审计工作要求规定得更加细致和具体。每一项准则都单独而明确地设立了要求章节,所有注册会计师都需要一定的规定动作,这些动作都将由统一的方式来表达和归纳总结。与此同时,新审计准则重新设定了新结构,新准则是由五个分支组成的。并通过审计准则应用指南来指导审计的具体操作,通过详细说明材料来更有效地解决理论与实践的矛盾,使这项准则可以更加容易理解,更有可行。
22促进舞弊行为的甄别能力
新审核标准对注册会计师出现报告作弊的行为进行了详细的规定,注册会计师有义务根据审计标准的要求进行审计任务,获得财务报表在全方位没有产生较大错误的正确保障,不管此错误是因为作弊还是其他原因所致。新的审计标准通过积极的形式,拟定了注册会计师应及时指出作弊的情况,并详细地指明作弊同财务错误存在的关系。与此同时,新的审计标准还对注册会计师怎样履行做好个人的工作制定了更具体的规定,包含规定注册会计师主动地去辨别、评定以及面对作弊现象的情况,包含保证怀疑的态度、提高审计流程的不可预计性、有关部门根据作弊的现象采取的专题研讨、认清作弊生产的因素、认清管理部门高于内部管理上的危险。
23强化了审计人员与单位管理层的信息沟通
单位的管理层和注册会计师在规范和改善单位的治理结构中,二者的作用都非常重要,并且在对管理部门编排的财务报表采取监管的环节中具备相同的看法。所以,管理部门与注册会计师对各自根据不同角度了解的问题与资料实行具有有效的交流,积极采取监管与控制,提高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的针对性。尤其是保障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不被有关部门所打扰,积极强化了审计人员与单位管理层的信息沟通。
3新经济环境下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分析
新经济环境下有很多因素使得审计工作存在很多的风险,笔者将这种背景下可能导致审计风险的原因分析如下。
31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竞争非常激烈
伴随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我国市场经济也迅速发展。国内、国外的注册会计师事务所越来越多,特别是国际最大的四个会计师事务所也都逐渐在我国展开了主要事务。与此同时,我国也涌现出了很多国内会计师事务所,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虽然不如四大国际会计事务所的规模大,但是随着制度完善和经济发展,近年来,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由于这些事务所的出现,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竞争非常激烈。为了在市场上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接到更多的案子,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竞争非常激烈。导致一些会计师事务所的高级会计师目光短浅,为了谋取短期不当利益,与被审计单位不当勾结,掩盖被审计单位的会计造假案件。因此,导致了审计风险的形成。近些年受到我国资本市场广泛关注的“绿大地”以及“万福生科”等上市公司的财务造假案例,都是由企业的控制人勾结会计师事务所完成的。
32全球经济环境和政策的日益复杂化
自从我国加入WTO以来,全球经济环境与我国经济发展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全球经济环境和政策日益复杂化,导致我国国内的审计也正在面临更加复杂的经济政策环境。为了适应复杂化的经济环境,2014年我国最新修订的新会计准则和新审计准则体系,对注册会计师提出了非常严格的要求和规定,同时对其知识结构的更新和与时俱进的信息化要求也更高。这导致注册会计师在新经济环境背景下的审计工作正在面临非常大的挑战,也成了新经济环境下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之一。
33被审计企业与会计师事务所二者的信息沟通不畅通
2014年我国最新修订的新审计准则体系实施之后,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正在逐渐渗透到审计准则体系的构建中,对我国市场经济法制体制建设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虽然新制度已经获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由于被审计单位与会计师事务所二者的信息沟通不畅通,即信息不对称,使得被审计单位的管理者会有不配合的情况,可能修改财务报告,也可能隐藏一些信息不公布。这样注册会计师就很难准确掌握被审计单位的全部财务信息,给审计人员的判断和评判带来不良的影响,再加上市场经济制度目前存在的问题,使得审计工作存在着一定的风险。
4防范我国审计风险的对策建议
41提高我国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
第一,应加强中国注册会计师的道德品质修养,加大违法行为的惩戒力度。会计师事务所要建立一系列监管与审核注册会计师的道德品质机制,且提高对其任务的管理程度。第二,应提高会计师的专业能力水准,让其正确了解与使用全新的会计注册,进而减免导致客观性的审核风险出现。全新审核标准要加强提高对职业的推断,准则侧重于规定注册会计师在进行审计过程中处理事项,而并不是细化注册会计师应该实施的主要流程。应当重视其人力资源的管理和企业文化的建设,与时俱进,保持高度掌控力。房地产企业的会计、税务以及企业管理人员都需要及时树立起适应、学习新制度的意识,保持正确、好学的态度,积极的更新其知识结构,提升其实践应用实务的能力。也需要紧密配合、积极应对我国各项财务和税收政策。
42借鉴国际上先进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
风险导向审核是完全新颖的现代化审计途径,其主要是指以被审计单位的经营风险分析作为导向来进行独立审计工作。该方法的特点主要是需要严谨的风险测评以及风险估算。借鉴国际上大型事务所和审计机构的现代信息化审计方式来预防审计风险,通过风险导向审计的应用,能够大大提升审计工作的质量,有效规避审计风险。面对怎样以有效率以及方法的形式完成审计工作,新审计准则要求要严格遵守审计要求的方式,从审计工作的组织、编制以及确立等流程,对被审计单位的审计工作给出指导和实施细则。
43改善我国审计工作的内部和外部环境
加强审计工作的外部环境分析,防范审计风险。一是加强会计事务所内部会计和审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主动按照会计职业道德要求来要求自己,减少主观的违规行为;二是不断提高会计、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并提高其综合素质。会计从业人员要尽量完全了解与掌握有关的会计审计实务,并对我国的有关准则和法规有准确的把握,以防止在客观方面出现会计数据失真的现象。与此同时,我国在外部环境方面,需要加强会计监督的法律法规建设,对会计数据造假举动应该更加严格地惩罚,并追究会计数据造假所有责任人的民事责任,这样能够减少会计数据造假违法的出现。
44强调现代战略风险导向型审计,科学规划和执行审计程序
现代风险导向审核是在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基础上,进行完善和更新,并结合体系论以及战略理论构建主要思路。现代风险导向审核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审核中以被审计单位重大错报危险的认识、测评等为审计的主要流程,获取可能出现的主要错报因素,再依照风险测评标准给出合理的审计资源,能够目标明确,提高审计准确度和有效性。充分强调现代战略风险导向型审计,完全表现了风险导向审计的宗旨,明确了风险导向审计的理论。注册会计师依照被审计单位的特殊性,为有针对性地科学规划和执行审计程序奠定了一定的前期基础。
5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我国的会计准则、审计准则也在不断地更新。在这种经济以及政策的新环境下,给我国的审计工作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面对这种新形势,怎样去在复杂的环境中避免审计的风险,保证审计行业的职业操守,提高处理复杂局面的独立审计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笔者首先分析了新形势下我国审计风险的成因――注册会计师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全球经济环境和政策的日益复杂化,同时各个注册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激烈竞争。以此为基础,提出了防范我国审计风险的对策建议,旨在根据我国审计风险的成因和存在的问题,找到对策,提高我国审计整体水平,有效防范审计风险。
一、研究审计风险的理论基础研究审计风险,其理论基础是如何定义审计风险,不同审计风险定义下,将有不同的审计风险要素。不同的审计风险模型,从而也就有不同的审计风险控制措施。如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给出的定义:“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这一定义与国际审计准则的定义基本相同。该定义涉及三个要素,即行为、行为后果、产生后果的原因。定义中的行为是“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并发表审计意见”、行为的后果是发生了“风险”,产生后果的原因是“发表了不恰当审计意见”。基于这一定义的审计风险模型是: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不难发现,上述审计风险定义及审计风险模型存在许多不足:第一,该定义认为审计风险是注册会计师对于存在重大错误的财务报表未能适当地发表审计意见的风险。它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即使财务报表没有重大错误,注册会计师也会因各种原因而发表不恰当的审计意见的可能性。第二,传统审计风险模型仅从审计的过程上把审计风险划分成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三个因素,未能从审计过程之外分析审计风险产生的深层次社会原因。而实际上,审计风险是审计内环境与审计外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第三,传统审计风险定义及审计风险模型不能够解释如下矛盾的现象:一方面,审计实务界普遍认为,审计风险在明显增加。另一方面,审计理论界普遍认为,审计质量在普遍提高。
还比如,王广明、沈辉在《试论供给导向的风险基础审计》(《会计研究》,#$$)年第)#期)一文中将审计风险定义为:“审计人员对存在重要错报或漏报的会计报表进行审计后,由于审计意见是否恰当的不确定导致的承担法律责任(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基于这一定义的审计风险模型为: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诉讼风险其中的诉讼风险是指“已审会计报表中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存在审计主体未能察觉的重要错报或漏报,从而导致审计主体主动或被动承担法律责任(遭受损失)的可能性”。这一定义及该文中对审计风险操作概念的定义均把损失界定为“主动或被动承担法律责任的损失”,认为“没有承担法律责任的损失都不具有重要性”,虽然说明了损失“既指由法庭判决被动承担法律责任从而遭受损失,也指审计方主动承担责任而私下和解的损失”,但这样的损失不包括政府监督部门和注册会计师协会作出的违纪处理给事务所或注册会计师带来的损失等其他与法律诉讼无关的损失。在我国现阶段的法律制度环境下,会计师事务所除了因执行验资业务涉及诉讼外,因执行其他审计业务而成为被告的可能性很低,而且在诉讼中主要的举证责任由原告承担,这样导致注册会计师承担法律责任的可能性很小,即诉讼风险接近于零。但是,有很多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受到了财政部门、证监会或注册会计师协会的处罚,也因此在经济和名誉上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所以笔者认为在审计风险模型中增加的风险因素应具有稍为广泛的内涵,增加非法律诉讼因素的影响,即承担责任风险,这样才有利于对检查风险的控制和审计质量的提高。关于审计风险的定义还有很多种观点,本文认为审计风险是审计主体执行审计业务中,由于发表的审计意见恰当与否的不确定,导致其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在这一定义中,风险主体是“审计主体”,即执行审计业务的人员和会计师事务所;风险原因是“发表的审计意见恰当与否的不确定”;而风险后果也就是“遭受损失”,它包括被法院判决承担的法律责任,仲裁和在庭外和解中形成的赔偿,受到政府监管部门、注册会计师协会等的处罚,声誉遭受损害等各种损失。审计风险的存在可能导致审计失败,对审计主体而言,其带来的损失主要有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两部分。直接损失主要是经济损失,包括诉讼判决、仲裁或协商的赔偿和监管部门没收非法所得、罚款等导致的有形资产的减少,支付的诉讼费用,为处理索赔或争执而付出的协商费用等。而间接损失主要是获利能力损失,主要包括事务所被撤销或暂停执业、取消或暂停特许业务资格等处罚,以及对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声誉的影响等,虽然不是直接的经济损失,却使事务所的获利能力被强制消灭或降低,在分析审计风险时必须考虑。下文将就基于本文审计风险定义下的审计风险要素、审计风险模型及审计风险控制措施进行分析。
二、审计风险要素及模型分析审计风险是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不能够准确计量其大小,但审计风险的水平在不同的环境中、在不同的审计项目上是有大小之分的。审计人员可以利用相关信息,根据个人的职业判断对审计风险的大小进行估计。具体工作中利用审计风险模型对终极审计风险进行估测是一种基本的方法,即分别对审计风险要素进行分析,估测其大小,然后利用审计风险模型计算得出终极审计风险的大小。笔者认为,审计风险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和承担责任风险等四个要素,其中固有风险是指假定不存在相关内部控制时,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控制风险是指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错报或漏报,而未能被内部控制防止、发现或纠正的可能性;检查风险是指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未能被实质性测试发现的可能性;承担责任风险是指审计主体在未能发现重大错报或漏报的条件下,因承担此项责任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关于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在很多论著中都已述及,不再赘述,下面介绍一下承担责任风险。我们知道审计主体承担责任既包括在法律诉讼中被判决承担行政、民事或刑事责任,也包括受到注册会计师协会、财政部门和证监会等管理机构的处罚,还包括在协商中答应赔偿等各种情况,而并不仅仅是因诉讼失败而承担的法律责任,这也是承担责任风险与诉讼风险的主要区别所在。由于即使审计主体出具的审计报告意见不适当,也有可能不被审计报告使用人发现,审计主体出具不适当的审计报告并不一定会转化为现实的损失,或者说带来的承担责任损失具有不确定性,因此有必要将承担责任风险作为审计风险的一个要素。对承担责任风险的估测应考虑以下因素的影响:
(一)被审计单位经营失败的可能性钟希余:审计风险模型的重建及其在审计风险控制中的应用虽然经营失败不等于审计失败,但在审计主体存在不当行为情况下,会引起相关管理机构的重视,在调查经营失败的原因的同时,会发现审计失败。因此,如果被审计单位经营风险大、已陷入困境或出现可能导致偿债困难甚至破产的其他情况,则此项目的承担责任风险应评估为高。 (二)审计报告使用人的多少被审计单位的股东、债权人及其他的审计报告使用人数量越多,就有越多的人关注审计意见,同时审计主体的不当行为就越容易被发现和被追究责任。因此,对于上市公司进行审计面临的承担责任风险要大于对非上市公司进行审计。
(三)审计的法律环境与审计相关的法律制度越健全,审计主体的承担责任风险越高,例如自!""#年$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会计师事务所为企业出具虚假验资证明应如何承担责任问题的批复》以后的两年间,司法实践中不断出现注册会计师执业中引发的民事纠纷,案例多达%&&余例。而到目前为止,除验资以外的其他审计业务涉及诉讼的很少,主要是因为相关的法制不健全,法院难以受理此类案件,特别是要求民事赔偿的诉讼。随着社会公众法律意识的增强和相应法律制度的健全,审计人员所面临的承担责任风险会越来越大。审计风险是一个系统的概念,是由多种风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审计职业界和审计研究人员都致力于研究审计风险模型,期望能把风险要素归入到一个模型中。前已述及,在不同的审计风险定义下,审计风险模型也有所不同。在多种模型中,最有影响的是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年的第$)号审计准则说明书(*+*$),)中提出的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这一模型已被大多数审计职业团体所接受,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其颁布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中也有“审计风险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的阐述,并给出了相应的定义。
上述审计风险模型是与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对审计风险的定义相适应的,但与本文对审计风险的定义不相适应,在本文提出的审计风险定义基础上的审计风险模型应该是: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承担责任风险这一模型在*+*$),中的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了承担责任风险这一风险要素,其理由已在前面述及。
三、审计风险的控制前已述及,有必要将承担责任风险作为审计风险的一个要素,在分析审计风险时应该考虑承担责任风险,进行审计风险控制时也应该充分考虑承担责任风险。审计程序包括三个阶段:计划阶段、实施阶段、报告阶段。下文将分析这三个阶段中应该如何结合承担责任风险来进行风险控制。
(一)审计计划阶段!、充分考虑承担责任风险,确定被审计单位。承担责任风险应该成为审计职业界关注的一个基本概念,注册会计师必须慎重选择被审计单位。注册会计师应该选择正直的被审计单位,并且要特别注意被审计单位的以下问题:一是管理层的品格和声誉;二是是否陷入财务困境和诉讼纠纷;三是与前任会计师事务所的关系,尤其是在前任会计师事务所声誉较好、执业质量高的情况下,做出是否接受委托的决定应更加慎重;四是有无特殊要求,例如完成审计的时间限制等。/、考虑风险因素,确定审计收费标准。审计收费的多少是审计组织与被审计单位共同关心的问题,收费过高,会使一些效益不高的企业很难享受到审计的专门服务;收费过低,又无法吸引高素质的人才从事审计职业,同时也使注册会计师无法承受该职业的商业风险,最终造成审计服务短缺。为此,恰当地与被审计单位商定审计收费的计费依据、计费标准以及付费方式与时间,是审计计划阶段的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内容。(、考虑审计风险,确定审计成员。针对被审计单位的规模大小和环境的复杂程度,考虑被审计单位的风险大小,选派合适审计人员,这是有效控制审计风险的手段。审计小组成员应熟悉被审计单位所在行业的专业知识以及某些特殊行业的特有会计问题。另外,选派注册会计师时需要考虑审计小组的凝聚力、内部氛围以及相互之间的配合与协调,注册会计师的数量以及注册会计师的合理分工搭配。$、考虑审计风险,确定审计的性质、时间和抽样规模。根据检查风险的大小和审计证据之间的关系,可以确定审计的时间和审计抽样的规模。一般认为,审计证据充分,检查风险小,审计时间可短些,抽样规模可小些;反之,则相反。
(二)审计实施阶段!、严格遵循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执业。独立审计准则是规范审计行为的权威性标准。我国当前审计质量低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审计主体不能严格遵守准则,存在着遗漏重要的审计程序,或“一味地生搬硬套独立审计准则中的条款,机械地‘走程序———收集证据’了事,从表面看独立审计准则中规定的程序都执行了,但实质上执行的程序与审计目标不相关”等许多问题。严格遵守准则的要求执业,需要审计人员从实质上理解和执行准则、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情况、保持应有的职业关注和职业谨慎、充分运用职业判断、收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这样就可以降低审计风险。而且当审计主体受到不公正的指责和控告时,也可以以此证明自身不存在过失和欺诈行为,免受损失。"、合理确定审计风险控制关键点。审计风险控制关键点是指最容易使会计报表产生重大错报、漏报的交易、事项或迹象。审计风险控制关键点的相关资料应包括名称、表现形式涉及的主要会计科目、应实施的审计程序、已有案例、相关的最新法规等项内容。会计师事务所设置审计风险控制关键点,并将相关资料传达到全体审计人员,可以引起审计人员的重视,在实质性测试中予以重点检查甚至进行详查,有助于发现被审计单位的错误或舞弊,降低检查风险。
审计风险控制关键点的设置主要根据事务所自身的审计经验和教训,因为这些审计风险控制关键点符合本事务所和相对应的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另外还应根据媒体介绍的案例,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经过分析、筛选,对审计风险控制关键点进行补充,以吸取同行的教训。审计风险控制关键点的设置不是一劳永逸的,事务所要根据经济形势和审计环境的变化,适时修改和增减已设置的审计风险控制关键点。#、注重审计证据的取得。对客户进行审计查证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取得审计证据的过程,审计时要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取得审计证据上。对什么事情都要言之有“证”,尽量少发表推理性意见,要以取得确凿的审计证据作为发表审计意见、出具审计报告的依据。$、注重审计工作底稿的规范。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人员在执业过程中制作的“原始凭证”。而原始凭证的证明效力如何取决于记录底稿的规范程度和记录内容是否完备。完备的审计工作底稿不仅有利于审计报告的归纳总结,而且有利于发生诉讼时进行辩护。审计人员应避免在审计过程中心里明白,而在事后写报告时又不敢肯定,这样即使勉强地发表了审计意见,也很容易出现承担责任风险。
(三)审计报告阶段!、绝不签发与事实不符的报告。有的客户为达到某种目的,示意甚至威胁、利诱注册会计师,要求出具不符合事实的报告,对这样的要求审计人员应坚决拒绝,而不能见利忘义,我国《注册会计师法》第二十条也对此进行了明确的规定。"、语言表达要严谨。审计报告不仅要条理清楚,简练畅达,关键还要措辞准确。对审计无误的事项要准确地表达清楚,对没有审计的事项不要发表意见,对已经查证但依据不足的事项应予以说明。#、对所出具的报告的监督检查。审计报告在报出前,审计机构负责人应指定责任心强、并具有一定经验的资深注册会计师对该项审计业务的全过程(包括委托协议书、审计工作方案、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等)进行复查。对报告中发表的审计意见要逐条和审计证据核对,把握报告发出前的最后一关,杜绝发出有风险的报告。
摘要:关于审计收费问题,很多学者已经从经验和实证的角度进行了深入研究。笔者认为,真正决定审计收费的应该是审计风险。本文首先提出假设条件,在此基础上从研究审计风险入手,根据审计期望报酬率模型来确定审计收费的大小。
关键词:现代风险导向审计 风险资产的定价理论 审计市场
一、审计期望报酬率
审计服务是审计人向被审计单位提供的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审计业务,是带有风险性质的服务。风险是指在审计意见得出后,由于审计风险的出现,使得利益相关者遭受损失而要求审计人做出赔偿,以及审计人故意出具不实审计意见被监督部门发现而承担相应责任。审计服务是注册会计师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是注册会计师的一项资产,因其具有风险性,理论上应该适用于风险资产的定价理论。首先根据风险资产定价理论的前提假设,增加如下假设:一是审计具有独立性,注册会计师有讨价还价能力或定价能力。根据这项假设可以得到审计期望报酬率由审计风险来决定。二是审计市场的有效性。假设类似于资本市场有效性假设,指审计市场价格公开,信息对称,不存在或较少存在价格信息不真实的情况,即使存在信息不真实导致超额利润也会在短时间内迅速回归真实价值,即可以很容易的得出审计风险的价格。三是存在审计风险为零的被审计单位。由于各种风险的存在,在现实中是没有审计风险为零的被审计单位的,但是审计风险很小几乎为零的被审计单位还是存在的。如经济效益很好的国家垄断行业,本身企业的经营风险和会计信息造假风险都很低,声誉和信誉也相当好,基本可以看作无审计风险。在此基础上按照风险资产的定价理论得到审计期望报酬率的模型:审计期望报酬率=审计无风险报酬率+审计风险补偿率。其中,审计期望报酬率是指注册会计师希望得到的报酬率;审计无风险报酬率是指对审计风险为零的被审计单位审计时所要求的报酬率;审计风险补偿率是指注册会计师为了补偿审计风险所要求的报酬率。由该模型可知,如果要得到审计期望报酬率,先要知道审计无风险报酬率和审计风险补偿率。审计无风险报酬率根据审计市场上的数据得到;审计风险补偿率要计算审计风险的大小,然后根据审计市场均衡状况下审计风险的价格来确定。从模型中可以发现,公式的数据都是审计市场均衡下的数据,这主要依赖于审计市场的有效性,因此,完善审计市场与优化供求关系,提高信息透明度将有助于模型的使用和规范审计收费。
二、审计风险
(一)最狭义的审计风险 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风险指审计人员错误地估计和判断了审计事项,导致发表了与事实相悖的审计报告,使重大错误或舞弊行为未能揭示而受到有关关系人指控并遭受某种损失的可能性。国际审计准则以及大多数国家的审计准则都是这样定义的,原因在于审计实践中大量产生的是这类审计风险。而这类审计风险是最狭义的审计风险,因为审计风险不仅应包括未能揭示重大错误或舞弊行为而导致遭受损失的可能性,还应包括对本来正确反映的财务报告出具错误意见而使被审计单位蒙受损失的可能性,这种情况下审计人员也应承担相应的责任。正是由于审计实践中前一类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较大,并且此时注册会计师遭受的损失更为严重,普遍采用前一类风险,而忽视后一种风险。在最狭义的审计风险下,审计风险的模型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该模型来自修订后的ISA200《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与一般原则》,其中重大错报风险并非简单的将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合并而成,包括财务报告整体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两个层次。
相比普遍采用的ISA200《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与一般原则》中的风险模型,笔者更倾向于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CICA提出的比较著名的审计风险决算模型EAT,因为这一模型体现了贝叶斯统计决策理论思想,对定量分析更有帮助。该模型为:
(二)狭义的审计风险对应正确反映的财务报告出具错误意见而使被审计单位蒙受损失的可能性,这类风险并没有归入最狭义的审计风险之中,但可能发生并给注册会计师带来损失,因此,在狭义的审计风险中,笔者将这类风险也考虑在内。相应的审计风险模型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正确披露可能性×检查风险。如果假定等式右边的两项检查风险是相同的,都是审计人通过合理的审计程序未能正确评价财务报告的反映情况,出具与事实相悖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而且在将重大错报和正确披露两种情形下分别作出相反判断的可能性是一样的。这样模型可以简化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正确披露可能性)×检查风险。如果假定两项检查风险是不同的,实际中这种情况应更为常见。由于审计人的谨慎程度不同,对风险的喜好也不同,厌恶风险的审计人会加大正确披露情况下的错误判断的可能性,相反则会加大重大错报情况下错误判断的可能性。笔者认为现实中重大错报的检查风险较高,因为这种情况下审计人承担的责任更重,公众最关注的也是重大错报的情况。在检查风险不同时,审计风险模型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可能性×检查风险(1)+正确披露可能性×检查风险(2)。从这一角度也将审计风险决算模型EAT进行修改,审计风险就变成两项条件概率的和:
(三)广义的审计风险美国学者海尼丝在论述风险时,认为风险是损失的可能性,这是从最广泛意义理解风险。推而广之,审计风险也可以理解为审计主体损失的可能性。笔者认为,广义的审计风险主要包括狭义的审计风险和经营风险。经营风险是指注册会计师虽然出具了正确的审计意见,但因为客户关系使自身的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增加或遭受直接损失。这种风险主要存在于被审计单位存在重大错报的情况中,因为一般假设:在被审计单位正确披露的情况中,审计人能持续为该被审计单位提供审计业务。所以,只有在被审计单位存在重大错报可能时才有必要考虑经营风险。在论及广义的审计风险时,将狭义的审计风险称作审计意见风险,广义的审计风险就包括审计意见风险和经营风险,但并非两者的简单相加,确定审计风险时应分开确认。而且对于审计期望报酬率而言,也不应该简单包括两者所决定的报酬率。
经营风险是审计人在审计市场中的风险,包含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可以简单表示为以下关系式:审计经营风险=审计市场系统风险+审计单位非系统风险。其中审计市场系统风险是整个市场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由国家宏观大环境存在的不确定性引起,是不可分散的,因此前文所提到的审计无风险报酬率即由审计市场系统风险所要求的报酬率,相应的审计无风险报酬率的无风险就应理解为审计活动无风险。审计单位非系统风险则是指审计单位自身经营特点以及业务安排造成的具有个体差别的风险,可以通过改善经营方式、合理安排业务、消除客户依赖性的方法来尽量降低。通过对经营风险的分析,可以看出非系统风险不应强加于被审计单位,因为这部分风险是审计人自身因经营问题所造成的,不应由被审计单位承担,因此审计期望报酬率中不应包含此风险对应的报酬率。但对于系统风险,是市场环境所致,需要相应的补偿审计人才能持续提供服务,其对应的最基本的报酬率即审计无风险报酬率。综上所述,对于审计风险补偿率,仅包括审计意见风险所要求的补偿率。
三、审计风险的确定
(一)重大错报风险的确定 由于在实际工作中注册会计师对原本正确反映的财务报告出具错误意见而使被审计单位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很小,且损失很小,所以在分析审计意见风险时对这类风险忽略考虑,仅针对重大错报风险进行深入分析以找出科学的确认方法。确定了重大错报风险后就可以根据现代风险审计模型确定检查风险。重大错报风险包括两个层次――财务报告整体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财务报告整体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主要指财务报告整体不能反映企业经营实际状况的可能性,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还引入战略管理理论;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主要指交易类别、账户余额、披露和相关的其他具体认定层次经济事项本身的性质和复杂程度与实际不符,企业管理当局由于本身的认识和技术水平,以及个别人员舞弊或造假造成错报的可能性。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以评估财务报告整体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时,审计师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了解行业状况、监管环境及其他外部因素;了解阻碍被审计单位实现经营目标的因素;了解被审计单位战略管理流程和经营业务流程,特别是其中的关键程序;衡量和评价流程是否有效发挥作用;了解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及执行情况;了解被审计单位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以及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明确重大错报风险内容后,接着确定各个审计风险点,然后根据风险点找出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分析确定其相应的风险程度。由于财务报告整体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有较大差异,所以确定重大错报风险点时将对二者进行分别确定,其具体内容见(表1)、(表2)。由于(表1)中各种风险所占比例以及在不同情况下所赋予的权重只是出于直观说明的需要,并没有经过实践验证,所以数据仅作参考,但所列示的各项风险点应该比较完整,具有参考价值。在实际工作中,风险比例以及权重基本是由审计人员根据以往经验,结合被审计单位提供资料及资本市场所反映的情况综合考虑得出的。因此,同一家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整体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会因审计人员的风险偏好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数值。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重大错报风险地确定需要良好的计划和较高的成本,这样可以在实际工作中减少审计成本,而且在审计市场及资本市场比较有效的前提下,重大错报风险的确定成本会处在较低水平,基本不会影响审计收费。在确定权重的过程中一般采用德尔菲法,选择审计人员和专家,对影响审计风险的各要素根据重要性程度赋予分值从而建立调查表,对审计人员和专家通过调查表进行单独调查,重复多次,最终综合所有意见确定权重。
(二)检查风险的确定 确定重大错报风险和审计意见风险后,根据审计风险模型,最终得出检查风险的大小,公式为:检查风险=审计意见风险/重大错报风险。
根据计算出的检查风险可以确定相应审计范围及应收集的审计证据的数量,审计成本随之确定,结合前文所确定的审计期望报酬率,进而确定合理的审计收费金额。
一、我国审计风险的现状
我国市场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作为重要的推动力量之一,审计工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经济活动中,审计工作既维护着市场经济合理的秩序,也利于提升市场经济运行效率。因此,审计工作受到大众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我国企业审计工作虽取得一定成果,但仍需认清形势,着力解决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进一步提升工作质量和效率。目前,审计部门尚未对审计风险进行全面细致的研究,而是仅仅进行表面化的象征性的研究。审计部门要及时约束和控制审计风险,建立健全审计风险相关责任制度,培养审计人员的法律意识,确保审计的完全独立性,并借鉴发达国家完善的审计模式。
二、 新时期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1.引入先进审计技术和方法,推广风险基础审计模式
首先,企业审计工作应引入先进的审计技术和方法,大力普及风险基础审计模式。这里提及的风险基础审计模式主要是指在审计工作全过程植入审计风险的一种新型审计模式,它包含风险的辨别、分析、约束三个阶段,以分析性检查和实际性测试为基础,从而能够有效地降低审计风险。风险基础审计模式能辨别审计对象所面临的风险,然后对风险的性质、危害和破坏程度、是否可约束等方面进行分析,帮助管理层制定出合理完善的应对措施,最终帮助规避风险或者降低风险的破坏性。正是得益于其能够规避或降低风险的优点,风险基础审计模式在发达国家中早已普及;其次,风险基础审计模式要广泛地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过去审计工作主要分为就地审计和送达审计。伴随着网络构架的完善和信息技术的普及,在线审计已逐步成为企业审计工作的第三种选项。审计工作通过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可实现相关资料通过网络的快速传输,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由企业传递到审计部门。以计算机等信息终端为依托,审计人员可不再单纯依赖传统手工审计操作。直接在计算机上对企业相关资料进行审计是审计工作发展的一个方向。因此,审计人员也要与时俱进,积极地对计算机和网络相关的知识进行学习;最后,将数据挖掘最新技术广泛应用于审计工作中用以控制审计风险。该技术的研究以及在审计领域的运用,将在提升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加强开展审计风险管理工作,形成有效地企业审计监督
首先,加强对会计责任的监管力度。目前,许多企业还普遍存在着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审计工作是建立在会计信息处理基础上的,故也具有较大的风险。会计信息如果不真实、不准确,则审计工作也会缺乏有效性。因而,要想使审计风险得以有效的控制和防范,会计核算工作必须要进一步加强。同时,必须严肃处理在财务工作中出现违规违纪的工作人员;其次,强化注册会计师行业外部监督。美国目前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管措施可以对我国该行业监管中存在的弊端提供一定的借鉴,同时在此基础上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监管模式。
3.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完善企业内部审计队伍
为有效提升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实现推动企业审计工作的健康顺利进行,进而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必须要对企业审计队伍予以完善,培养高素质的、专业的审计人才。首先,注重对审计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积极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企业审计工作要求审计人员必须树立牢固的审计风险意识,并能够始终以正确的准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到公正、谨慎、负责;其次,加快企业审计职业资格准入制度的完善和贯彻落实。特别是针对审计人才的引入,更要严格把关,必须拥有相应的资格认证才可以上岗。同时,企业要做好审计人才培养平台建设,为完善企业内部审计队伍提供人才保障;再次,定期对审计人员进行培训,重视后续培养。如可以定期开展专业技能方面的培训,培训内容应广泛涉及审计相关的政策、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做到熟练的掌握和应用。此外,还可通过培训扩展审计人员的知识面,让他们掌握多学科知识,如信息、管理、工程技术及相关法律法规等,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以降低内部审计的风险;最后,为审计人员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审计人员经历实践磨练可有效提高的执业水平。通过工作或学习提升自身对政策的熟悉程度、不断提高自身的应变能力,判断能力、洞察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尽可能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不断的变化以及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审计风险也越来越被我国所关注。随着人们利益的保护主义的兴起,人们对审计结果产生了很强的依赖。而审计如果出了问题,往往容易成为被审计单位投诉的对象。使审计人员不仅可能承担经济损失,还有可能承担法律责任。为了规避这种审计风险,需要对形成审计风险的原因进行分析。
一、审计风险的成因
(一)审计机构自身的因素
在对同一被审计单位进行业务审计时,不同的审计人员能力和素质有高有低,而且其职业道德也存在差异。所选择的审计方法不规范,存在主观判断。在对被审计单位进行业务取证上,不同的审计人员所选用的证据也不相同,种种因素使审计行为没有一个标准,必然会导致审计行为和审计结论的偏差。
(二)被审计单位制度的因素
审计人员在对企业进行审计时,没有觉察到被审计单位因制度不完善会造成什么样的风险。而审计人员在觉察到被审计单位存在着不合理现象时,其所提出的意见也不一定能够让被审计单位接受,或者其意见无法得到被审计单位的真正实施。所以说,审计风险的高低与被审计单位审计意识的强弱有关。
(三)经济环境因素
在市场经济中,被审计单位的经济行为不是固定的。通常存在着改组、合并、债务重组等各种行为,使审计人员在取证时往往存在取证不全、取证困难现象,所得出的结论不能全面反映和评价被审计单位的情况,审计风险由此加大。
(四)法律环境因素
我国的《审计法》等明确规定了审计人员所需要承担的失职后果。作为审计人员进行审计工作的依据,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会让审计人员在选择审计标准上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也会使审计风险增加。
(五)审计方法因素
目前我国使用的审计方法相对落后,审计人员存在着主观判断、凭经验办事等现象,在选择审计方法上没有进行科学的论证,所出具的审计报告也不够明确。
二、避免审计风险
(一)社会环境方面
在审计过程中,注册会计师和被审计单位承担着各自的责任,首先要在程序上将这两种责任区分开来。审计所依据的是被审计单位所提供的会计资料。会计资料是否真实完整,直接影响到审计结论。因此在审计前应做好会计资料搜集整理和保管工作,让注册会计师所运用的会计资料真实、完整。这不仅可以降低审计风险,同时也可以提高审计报告的质量。
对于被审计单位来说,在内部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可以使审计风险得到降低。因此,有必要在岗位分工上明确各责任人的责任。同时,为防止发生舞弊行为,可以定期地对各岗位进行轮换,使各岗位之间互相监督和监管,为审计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前期环境。
为确保审计报告公正、合理,注册会计师需要保持独立,不受任何外来因素的不良干扰。
(二)会计事务所方面
会计事务所在接到业务时,应首先对该业务所存在的各种审计风险进行事前评估。以确保审计工作的效果。审计人员在对各种风险进行评估后,再制定出相应的审计策略和审计计划。如果事前评估的风险不在会计事务所的接受范围之内,应该拒绝该业务。
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应利用自己的专业技术和知识,选择合适的审计方法以减轻、规避或者转移审计风险。为使审计风险最大限度地得到降低,还需要对所做的工作进行检查和修正,确保审计工作有效的开展。会计事务所内部应建立有效、高效的运行机制,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在审计过程中,加强监督和引导。同时会计事务所和执业人员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因此需要建立一套保障制度以增强风险承受能力。
三、审计风险具体控制措施
(一)首先要提高会计事务所审计人员的素质
审计的执行者是审计人员,审计风险的大小与审计工作人员素质的高低有直接的关系。因此,防范审计风险首先必须要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包括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需要保持严格的独立性,对自身的行为要加以自律和规范,不受外来不良因素的干扰。对国家现行的法律法规,审计人员应予以及时了解,确保在政策理解上不出现差错,保证审计结论的合理、适当。在个人业务素质上,审计人员应该不断地接受教育和培训,以更新和提高会计方面和审计方面的专业水平。熟悉会计、审计方面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准则,并在审计过程中规范操作,以防范审计风险。审计人员对审计环境的适应性也必须提高,杜绝由于自身因素诱发的审计风险。
(二)加强对被审计单位的测评
审计风险形成的一个原因就是被审计单位内部存在着制度上的缺陷。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内部制度的缺陷必须予以正确把握,否则就会产生不可知的审计风险。因此,要加强对被审计单位制度的测试和评价,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管控情况进行了解,通过对其制度的健全、有效和功能性作出测评,为审计风险的控制和规避提供有利的条件。
(三)正确运用审计方法
目前,国外所使用的审计方法都是利用风险导向。而在我国国内所采取的方法相对落后,不能有效地对审计风险进行控制。所以,会计事务所的审计人员必须学习和掌握先进的审计方法和审计技术,并运用这些方法和技术降低审计风险。
审计信息的准确,并不是由任何一种审计方法的运用就能够保证的。在实际审计活动中,应综合运用各种审计方法。这样做的好处是,使获得的审计证据比选择单一的审计方法更充分,提高审计报告的准确性,从而降低了审计风险。
(四)健全和完善各项法律制度、审计准则
审计风险的大小与法律法规是否健全完善有很大的关系。应制定适合时代的新准则、新法规来减少审计风险。
四、结语
目前,我国审计工作的风险问题已经造成相当不好的影响,需要在查找其原因的基础,采取对应的措施加以改进。本文的分析研究对于审计风险的避免和控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推进,企业对于财务管理的意识逐步得到提升,财务审计成为企业发展中比必不可少的环节,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工作的作用逐步的凸显出来。随着国家各项新措施的出台,企业对于财务的管理关注性明显提升,我国审计制度不断进行变革,财务审计工作随着规范性提升面临着新的挑战,因此在日常工作中需要了解审计相应理论,掌握出现风险的原因,并采取措施积极的应对这些风险。
一、财务审计风险含义
审计工作在企业日常生活中是非常必要的,国际上对审计中误报的情况对于实际审计工作产生的影响就称为是审计风险,审计人员在工作中出现不当的操作也是造成风险的重要方面。我国审计准则中对审计风险的理解主要是在会计报表中存在严重错误和漏报的情况,并以此为依据发表不恰当的财务审计报告。虽然财务审计误报的情况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审计风险可以定义为:审计人员对存在与事实不符的重大失误或者误报财务报表在审计后认为该错误或者漏报是不存在的,与事实不符的审计意见风险。
二、审计风险具体形式
(一)固有风险
这种风险和财务管理工作相关联,财务工作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错误,这是财务工作中固有的状态,不会独立于企业财务报表审计之外而存在,是进行财务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无法杜绝,因此固有风险会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造成财务数据出错误,这是财务工作存在的必然。
(二)控制风险
控制风险往往是在审计过程中对数据和审计单位控制的过程,在进行财务审计控制中,审计人员对单位与财务数据的掌握不能达到尽善尽美,造成控制中存在一定的风险,财务数据不能保证准确性。
(三)现场风险
财务审计中对于会计师本身存在一定的风险,进行现场检查的过程中,对于数据的准确性掌握不够彻底,一些不合理数据和错报指标仍然存在,审计单位的报表数据不真实,但是现场审计人员没有发现数据问题,造成设计风险。而且审计人员对企业内部工作状况不了解,获取信息准确性受到影响。
三、影响审计风险的因素
(一)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
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可以及时纠正工作中的偏差,防止发生财务的行为,被审计单位如果自身内部控制建立不足,很有可能造成企业内部监督管理存在偏差,但是这些现象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时很难察觉到,增加了审计风险。而且内部控制主要是对部门内部财务工作进行监督,部门之间联系较为密切,不能完全公正的实现监督和管理。
(二)财务管理人员职业素养
财务管理人员自身拥有较好的职业素养和全面的财务知识,在进行财务会计报表编制的过程中就会更加谨慎,防止出现错误,对于财务工作考虑的更加全面,财务数据的可信度就高。反之,财务管理人员自身缺乏专业知识和素养,并存心对财务数据进行隐瞒,可能造成对审计工作缺乏正确的判断。
(三)会计核算的复杂性
随着企业的不断壮大,在进行会计核算的过程中,复杂程度也相应提升,导致会计科目的增加,一些会计核算经常出现科目错误的情况,造成会计核算的错误,会计报表出现问题。例如在会计核算中经常出现预提费用、其他应收款和其他应付款等科目串号的情况造成会计核算的失误。而且在一些需要估算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存货跌价准备等科目的核算时,毕竟不能真实计算其价格,只能按照会计经验人员进行估算,准确性难以保证。
四、财务审计风险成因分析
(一)审计程序不规范,审计方法不合理
在进行审计过程中,实际审计过程中经常出现操作流程不规范的情况,导致审计问题层出不穷。例如,进行财务审计取证,许多的审计单位并没有按照相关规范进行操作,对于资产抵押或者票据贴现的一些取证,管理存在不足,造成项目审核不合理,对于审计达不到规范的要求,审计中容易出现纰漏,审计报告真实性和严谨性受到影响,最终审计质量受到质疑。
(二)审计手段缺乏科学性
在进行审计的过程中,缺乏科学的审计方法作为指导,审计人员在工作中存在不足,为了避免工作的复杂性往往忽视一些细节操作,对法律法规的把握也存在不足,造成实际审计中出现不符合规范的行为,不合理审计现象的出现。同时,审计人员对于科学审计手段认识不足,在进行审计的过程中缺乏组织纪律性,职业素养不高,造成审计中责任心的缺乏,对于数据的严谨性和准确性忽视,导致审计过程中出现各种数据失误的问题,给审计工作带来严重的隐患。
(三)审计人员专业知识缺乏
审计人员需要在审计工作中及时发现问题,并对数据准确性做出判断。但是实际工作中,审计人员技术能力存在一定的问题,许多审计人员在面对审计环境时并没有良好的应对手段,也没有对数据的分析和判断能力,专业素养存在严重的不足,造成工作中畏首畏尾,不能果断地进行判断,工作中出现责任心匮乏的情况,使得检查的准确性受到严重的影响,不能为被审计单位提供真实有效的审计资料,造成审计出现风险,影响审计的初衷。
五、规避财务审计风险措施
(一)加强对审计人员的技能培训
审计人员需要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和专业知识,因此可以定期地对审计人员进行培训,将一些新的理论和审计方法进行学习,提升自身专业技术能力。同时,审计人员需要对自身的职业素养进行提升,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认真进行审计工作,对数据进行认真的分析,注重细节的操作,保证操作的严谨性和规范性,杜绝在审计中不健全和不到位的情况,保证审计质量。
(二)建立科学规范的审计程序
在进行审计工作中,需要关注审计的规范化操作,对审计各项步骤进行明确的规定,并根据规定的步骤完成设计工作,将审计工作落到实处,做好规划和取证工作,合理的安排各个细节和程序,出现问题积极进行解决,并对不合理的程序进行积极的改进。同时,在制定科学规范的审计流程时需要运用科学化的手段,借鉴西方的经验,并和中国实际审计工作相结合,制定出适合我国审计的工作方法,进一步降低审计风险。
(三)健全法律监管体制,建立专项基金
为了保证审计任务的顺利展开,可以设立专项基金,按照一定的比例对风险进行防范,设置专门的账户,对于审计出现的损失进行专项资金的赔偿,减少审计风险对企业造成的危害,利用资金对风险进行一定的防范,提升企业对审计的信任度。同时,审计相关部门需要制定相应的法律规范,利用国家强制力对审计工作进行监督,加强对审计人员的约束,通过国家法律的强制规范,改善现阶段审计工作中出现的不足,一旦出现审计中的重大问题,国家法律介入其中进行调查,增加了对审计工作的合理规范,加强对审计人员的约束,提升法律规范的作用,增加审计工作的科学性和指导性,尽量规避可能出现的审计风险。
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环境也变得更加复杂,企业为了适应日渐复杂的市场环境,在财务管理方面进行改革,对财务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如果处理不当,容易造成财务审计风险的出现。因此,在进行企业财务审计工作的过程中,首先对新的市场环境进行了解,在此基础上掌握新型的会计核算手段,坚持职业操守,提升职业素养,在审计工作中严谨科学的展开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合理规避财务审计风险。同时,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通过法律手段合理规范审计各项行为,进一步保证审计工作的真实性。
参考文献:
[1]叶翠蔚.财务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研究[J].商,2015,43:154.
[2]尚德强.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探讨[A].《决策与信息》杂志社、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决策论坛――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决策与信息》杂志社、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6:1.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各国中的审计人员诉讼案剧烈增加,这将审计人员推到了风口浪尖上,使得审计风险被纳入到审计过程当中。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和自身经营业务的日趋复杂,使得企业中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大量的存在,这对审计领域来讲,无疑增加了审计风险,并成为审计界内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那么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审计具有哪些风险那,又对这些存在的风险如何控制那?这即是本文所要阐述的重点内容。
一、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概念
1.关联方关系概念
所谓关联方关系指的是关联方之间相互的关系。在企业日常运行当中,往来业务必然涉及很多方面,如商、供应商等,在企业关联方关系不存在的情况下,交易发生时,往往处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而不会接受于自身利益不利的交易条款。这种交易双方在彼此了解、互不影响、自由的基础上达成的条款而构成的交易,被称之为公平交易。一般情况下,企业向外界所提供的财务报告被认为是以公平交易为基础建立的,但是当关联方关系存在时,其问的交易就很可能不是以公平交易为基础建立的,这是因为关联方交易时不存在自由的、竞争性的市场交易条件,并且交易的双方通常是采用一种微妙的形式来对交易构成影响。在一些情况之下,通过虚假交易,关联方之间就可达到经营业绩提升的假象。虽然有些关联方交易是以公平交易为基础进行的,但其相应的审计披露也是有用的,这对未来可能以不同形式发生的交易信息进行了提供。
2.关联方交易概念
所谓关联方交易,指的是关联方间对业务或资源等事项的转移,而不计较是否能收取相应的价款。这一定义下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内容:第一,依照关联方的定义,具有关联方关系的企业与个人、企业之间构成的交易,通常情况下,即是只已经存在关联方关系情况下的关联方之间进行的交易;第二,关联方交易的重要特征是义务或资源的转移,一般情况下,在义务或资源转移的同时,报酬和风险也被相应的转移;第三,关联方交易的关键是了解关联方间义务或资源的转移价格。通常来讲,在一般的商业条款当中,关联方交易能使交易双方均受益。
3.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审计目的
对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进行审计的目的是为了对关联方及其交易的真实存在性进行确定,明确关联方交易记录及其交易相关的披露是否恰当。
二、审计风险概念
对于审计风险这一概念的理解,国际上有着多种的说法,普遍认同的有两种。第一是财务报表经鉴别后,尚不能依据工人的会计原则对审计单位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进行公允反映的可能性;第二是审计范围或审计单位存在着一些重要的错误,但是却未能被审计人员发现的可能性。美国的注册会计师协会对审计风险是这样下定义的,是审计人员对财务报表中存在的重大错报,且未能合适地发表意见的风险。针对于审计风险这一概念,在审计学者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审计风险模型即,审计风险等于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的乘积。从该模型中,我们可以看出,审计风险是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三者决定的,固有风险指的是企业经营项目、经营环境及职工素质等因素决定的风险,控制风险指的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中所不能防止且难以察觉的风险,检查风险指的是没有通过实质性测试,审计人员未能发现报表中潜藏的重大漏报的风险。这三种风险之间呈现出此消彼长的关系,相互影响中体现出一种乘积关系。
三、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审计风险问题
在进行交易的过程当中,关联方企业虽然能够提高交易效率,提高交易成本,但是同时也会存在一些不利的方面同市场经济原则相背离。从相关联经济业务来讲,通常情况下其目的并不是单纯的业务交易,而是存在着一些另外的动机,这些多样化的动机构成了审计人员的审计风险。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审计风险可以从检查风险、控制风险、固有风险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从检查风险进行分析,由于一些公司通过关联交易的形式大量宣传,将关联交易本身复杂化,为审计人员审计工作的开展增加了障碍,提升了审计证据获取难度,导致了关联方及其交易审计风险的产生;从控制风险进行分析,受局部利益的驱动,关联方交易中存在着转移费用和收入的行为,并通过价格来对利润进行调节,从而使得资金的使用不能按照有偿原则进行,加大了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审计的风险;从固有风险进行分析,当前我国一些上市企业并没有建立针对关联方交易的约束制度和机制,而现有的制度、法律、法规等除了规定对关联方交易进行披露意外,并没有其他的一些规定,这就造成了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审计风险的产生。对于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审计风险问题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
1.业绩虚报问题
业绩虚报,即是通过关联方问的虚假交易来达到欺骗报表使用者和投资者及虚增盈利的目的。这种形势下,关联方问的关联方交易的主要是提供商品或商品以外的资产及劳务等。从现实中的例子可以看出么关联方间存在的劳务提供与商品赊购业务,为其调节利润的实现营造了环境。作为上市企业,还可通过关联方交易的形式来同其子公司进行资产的交换,这在企业获得利益的同时,也掩盖了自身亏损的事实。
2.费用转嫁负担问题
关联方同企业之间往往存在着复杂密切的联系,通常情况下,关联方间通过费用转嫁的形式来实现关联方问的利润转移,这种现象在母子公司间尤为常见。在我国,上市企业的母子公司间具有天然性的联系,费用的分摊和支付现象十分普遍。严格意义上来讲,对于这类问题的除了,关联方应本着公平、公正、客观的原则,进行合理费用分摊标准的制定,来对各自应承担的那一部分加以明确。但是当企业自身的利润水平并不理想时,就很有可能通过对费用分摊标准进行更改的形式来讲费用向自身公司转移,从而形成企业盈利水平提升的表象。
3.债务和资产重组问题
债务和资产重组作为企业资本运行的一种重要形式,对优化企业资本结构、扩大企业规模、提高企业利润、增强企业活力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其在我国企业当中,这一点的表现尤为突出。在我国的证券市场上,一些上市企业在上市后的经营管理中活改组上市过程中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而相关部门则愿意帮助这些上市企业解决这些问题,故对其进行债务和资产的重组,将不良资产置换出来,重新注入相对优质的资产,从而使得企业的债务负担大大减小。但是在实际中,债务和资产重组过多担任着调节利润的重要手段,上市企业通常
借助负债和资产重组的相识,来制定出一些同市场运行规则相悖的交易价格和重组条款,进而对利润进行调节。在我国,因为审计操作规范缺乏、会计处理规定不完善及关联方交易固有特点,使得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公司和政府部门都有意参与进来,故而使得债务和资产重组在很多时候表现出不等价利润和交易的转移。
四、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风险原因分析
1.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隐蔽性高、涉及范围广、形式多样
对于上市公司来讲,其业务涉及范围宽泛,呈多元化发展且经营的规模较大,这就给关联方制造了隐身条件。关联方之间通常情况下是控制和被控制的关系,或者是一方能对另一方构成重大影响力。对于具有关联关系的企业,虽然在交易时能够提高交易效率,节约成本,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不利的方面,有悖于市场经济中公平竞争的原则。关联方交易在对大股东权益实施保障时,往往会造成小股东权益被侵犯。亦正是这种相关联对业务的经济渗入,使得其动机有可能同营业关系正常形式的所不同,从而使得审计人员的审计风险大大提升。随着国内经济的迅速发展,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形式呈现出日新月异的态势,并且同新型的经济业务重叠交织,难以辨清其真假,这给注册会计师的调查工作带来了更大的难度,审计风险进一步加大。
2.关联企业间存在着很强的作假动机
在我国,证券市场处在一个逐渐成熟的发展阶段,在监管日益完善的背景之下,关联性企业为了取得配股资格,且逃避来自证券市场的特别监管和处理,进而选择了关联交易的形式,这使得审计风险由注册会计师来承担,究其实质是对监督风险的转嫁,这无疑助长了关联企业问的作假动机。还有就是经理人面对内部业绩带来的压抑,股票期权这一系列薪金制度使得企业管理层强烈地去追求利益,进而选择关联交易这种形式来创造虚假业绩。
3.公司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企业管理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内部控制。当前,我国一些企业并未意识到内部控制对自身的重要性,且对其存在着一些误解,加之我国治理结构存在的缺陷及人员素质方面的问题,都导致了许多公司在内部控制上处于薄弱环节。就关联交易来讲,许多企业对于一些重大的关联方交易并没有制定规范性的程序,从而导致其交易进行没有制约性。但是,从根本上来讲,关联方交易并非是从企业生产的经营角度考虑的,而是关联方为取得利润和收益所采取的手段。因此,可以说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健全是企业关联方交易审计风险产生的重要因素。
4.企业股权结构不合理
在我国,上市企业普遍存在股权结构过于集中的现象,大多数股权掌握在极少数人手里的股权结构,使得大股东能够方便地利用起股权优势来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干涉,从而导致非公允关联方交易的发生,从而使得企业利益倾向于关联方或大股东本身。而相比来讲,中小股东由于缺乏维护者和代表者,难以对大股东这种专利行为进行控制和约束,这中股权结构加大了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的控制难度,并使得关联方交易审计风险的发生概率大大提升。
5.注册会计师道德水平不高,责任心、专业能力不强
注册会计师这一职业对于人员的要求是相当高的,为适应审计工作的要求,注册会计师必须是德才兼备、高层次的人才,他们必须具备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正直的人格及高尚的品德,必须具备扎实的审计、会计、法律知识等基本审计技能,并且有准确的判断力和敏锐的分析能力。但是在实际中,种种原因的存在,使得审计人员基本难以满足上述的要求,这不可避免的影响了审计的质量,限制了审计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注册会计师应将职业关注度作为其审计职责履行时必须注意的问题,这一职业关注度既是一个法律的概念,又是一个职业的概念。假使注册会计师对于关联方交易审计的过程当中存在的疑点并未实施范围扩大化的审查,就是没有做到应有的职业关注度。例如遗漏了关键的审计程序、判断失误,采用了不合理的审计方法等都会导致产生关联方交易审计风险。
五、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审计风险控制策略
为了进一步控制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审计风险,保障执业质量,审计人员应严格遵循相关准则的要求,从跟班上做好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审计工作。在实际的审计工作当中,审计人员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实施:
1.对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进行识别
要向实现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审计风险的降低,首先应该掌握被审计单位的关联方情况,以获取相关清单为最佳,并采取系统性的审计程序,来对被审计单位关联方关系披露的正确性进行明确。通过询问管理当局和查阅相关会计记录,来对被审计单位及其主要的供应商、客户的交易性质加以了解,从而促进对关联方的识别。为了将审计风险尽可能的降低,必须对关联交易进行分析,而关联交易即指的是正常经营活动当中,企业为调节利润而特意设计的。审计人员应从被审计单位所处的财务状况、业务性质、经营规模、及宏观环境等方面着手,来对企业的关联交易进行分析。对于一些没有交易必要的情况,应给予特别的关注,这是因为企业正常经营之下不必要交易的进行往往是为了达到些许不正当目的的。
2.对交易价格同市场规则是否相符加以关注
随着注册会计师的行业规模和业务范围的不断扩展,独立审计无时无刻不处于严峻的风险中。审计方法对独立审计风险的影响毋庸置疑,其产生的根源是由于审计主体在审计过程中对审计方法及路径的选择和操作,属于审计风险的主体因素。本文分别从多个不同角度讨论审计方法对独立审计风险的影响,并提出相关防范对策。
一、审计方法对独立审计风险的影响
(一)审计方法固有局限性对独立审计风险的影响
1.审计抽样的固有局限性。所谓审计抽样,是指注册会计师在实施审计程序时,从审计对象总体中选取一定数量的样本进行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推断审计对象总体特征的一种方法。审计抽样这种审计方法本身固有的局限性在于与详查法相比它虽然简单省时效率较高但准确性偏低。一方面,如果审计样本不足以代表总体特征,那么审计风险就不可避免;另一方面在采用判断抽样法时,由于审计抽样会存在很多变量和不确定因素,因此通常需要审计人员凭自己的判断予以合理确定与估计,如果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有误,则同样会产生审计风险。
2.函证法所存在的局限性。函证法是审计人员为印证被审计单位会计记录所载事项,向第三者发函询证的一种方法。其局限性主要在于函证的效果几乎完全取决于被函证单位回函的结果,取决于被函证单位对函询的态度及工作作风等因素。而且,审计人员大都以此来确定被审单位往来业务的真实性与完整性的做法实际上难免有失偏颇。因为询证回函的客观公正性审计人员无法准确判断,其函证结果的质量也就仍然无法保证。
3.监盘法的局限性。监盘法是审计人员现场监督被审计单位各种实物资产及现金、有价证券等的盘点,并进行适当的抽查,以确定被审计单位实物形态的资产是否真实存在,与账面数量是否相符的一种有效手段。由于监盘程序需要根据历史资料倒推,因而它只能对实物资产是否确实存在提供有力的审计证据,而无法保证被审计单位对该资产拥有所有权,也不能对该资产的完整性及价值提供证据。此外,存货价格的确认如选用不同的计价方法将使存货的价值不可避免地存在较大的差异。
4.分析性复核的局限性。分析性复核是指注册会计师分析被审计单位重要的财务比率或趋势,包括调查这些比率或趋势的异常变动及其与预测数额和相关信息的差异,以发现存在的不合理因素,并以此确定审计重点。其局限性主要在于此方法的运用必须要考虑会计信息各构成要素之间以及会计信息和相关非会计信息之间的关系。如果不存在预期关系,则不应采用这种方法,否则就会造成审计失败。因此,相关判断的偏差从另一方面增加了出现审计风险的可能性。
5.审阅法、核对法与分析法所存在的缺陷。审计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审计人员搜集、查证审计证据,最终获取审计证据支持的过程。审阅法、核对法与分析法是现代审计方法里最基本、最常用的审计方法。其重点侧重于审计证据尤其是对原始凭证合法、真实性的审核与验证上。对于习惯相信凭证的审计人员来说,在审计过程中,只要发票真实、单据齐全,就可以认定这些经济业务是公允的、客观的或真实的。由于部分企业存在着舞弊动机,某些舞弊者在充分了解传统审计中审计人员最终只能追查至原始凭证的这一局限性后,便在原始凭证及单据上造假。
(二)审计方法的选择对独立审计风险的影响。审计方法的不恰当选取以及审计路径的偏差会对独立审计的准确性产生影响,造成审计风险。依据审计方法的选用原则可知,审计方法的正确选用受众多因素影响,同时也直接影响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审计方法的选择要考虑到审计目标及审计业务的实际情况,并进行全面分析以做出正确选择。审计方法的选择正确与否将密切关系到审计的结果和质量,不恰当的审计技术方法和路径的选择会将审计过程引入歧途,正确运用审计技术及方法是保证审计质量的关键因素。总之,审计中,在明确了审计内容、目标后,审计人员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必要、有效的审计方法来开展审计,以保证审计质量,提高审计效率。
(三)审计方法的环境适用性问题对独立审计风险的影响。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审计方法已发展为广泛运用审计分析与调查、制度基础审计等技术,并向抽样审计、风险基础审计、电算化审计等现代审计技术过渡,且日趋多样化和现代化。但由于审计是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会计报表的合法性与公允性进行审查和鉴证,其性质决定了审计总是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审计技术方法作为审计人员审查、验证的一种手段也会滞后于经济活动发展的需要,由此造成审计方法与审计环境不相适应的情况也会对独立审计风险带来一定影响。
如现有审计方法模式不能适应当前审计环境,必将会引发审计风险。在审计业务中,假设审计方法模式滞后,仍停留在账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阶段,财务报表以历史成本来反映企业的资产和负债,那么随着时间推移,很多资产和负债得不到公允显示,使审计人员依审计论据为基础形成的审计报告不能满足报表使用者所要求的时效性,那么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则会受到严重影响。审计方法理论的研究跟不上经济环境发展的要求,审计实务就会缺乏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审计执业质量也会大受影响。因此,审计行业应该重视审计理论与技术的研究,与时俱进,保证审计方法与环境的适应性。
(四)审计主体的主观因素对独立审计风险的影响
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是审计的主体,审计过程的每个阶段,审计人员的主观操作恰当与否都将直接影响审计结果。因此,审计主体的个人主观因素是独立审计风险不容忽视的直接影响因素。
首先,注册会计师严重违反审计规定,审计模式及技术方法选择错误,会造成审计风险;再者,注会审计理念偏颇倾向,偏袒熟人与客户的心理导致失去应有职业谨慎以及高层对公司的评价对注册会计师独立判断的影响等,都会对审计质量产生影响;此外,由于审计人员的专业技术及经验水平的限制,在实际工作中审计操作不规范,没有按操作规程做,审计报告辞不达意等因素,也会严重影响审计工作质量,对审计的权威、信誉带来一定的风险;最后,审计人员的对审计理念把握不当,审计技术手段落后,应变能力不强,对许多新型的经济业务极不适应,主观臆断多,量化分析少等等个人主观因素,都导致审计差错多、效率低,审计结论的科学性、准确性也就无法得到充分体现。
二、审计风险的防范对策及建议
众所周知,审计方法对独立审计风险的影响无法降低为零,这就需要审计行业采取相应的有效的防范对策以减少审计方法对独立审计质量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提高审计执业质量。为此,审计界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推进审计技术的进步。
首先,针对审计方法的固有局限性,我们应该发一方面加强对审计技术方法的研究与创新,尽快改进审计技术方法,实行审计技术方法的科学化、规范化、智能化与系统化,推动审计技术方法更趋完善;另一方面,要多管齐下,采用复合的方法,使多种审计技术的缺点和优势互补,发现审计技术方法组合的最佳模式及更有效率的审计方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审计的要求提高,广大审计工作者也必将认真总结经验、寻求科学的方法,努力提高审计技术水平以满足社会的需要。
其次,在审计方法与审计手段的选择上,注册会计师应严格遵守独立审计准则及审计方法的选用原则,提高专业判断能力,对审计实务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注重科学手段与经验总结相结合,将历史经验总结、科学规律推导和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结合起来,灵活运用恰当的审计方法,并引导审计人员得出合理的审计结论,从而规避审计方法固有局限性引发的审计风险,保证审计结果的准确。
再次,审计方法的环境适用性问题上,应该改善审计行业的执业环境,并及时修改和完善与新环境相适应的审计准则,审计人员要重点关注所选审计方法模式是否适应现有的审计环境,提高职业敏感度,认真分析审计实务的具体情况,灵活采取与现有执业环境相符合的审计技术方法与模式,从传统的定期和滞后审计转向适时或实时审计,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改变审计手段落后的局面,克服审计方法与审计环境切合度不佳的问题,将这方面问题对审计结果质量的影响降到最低。
最后,在审计主体方面,相关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积极推行审计技术规范,为审计项目提供技术支持,以解决审计准则与审计实务之间的矛盾,保证执业效果,并从源头把关,加强审计队伍的建设,提高审计人员的审计技能和整体素质,增强其执业水平和能力,促使其广泛而有效地利用现代审计技术,提高审计质量和审计效率,进而从整体提高审计行业的职业水准。此外,对于审计人员自身来说应加强专业学习积累丰富经验,对自己严格要求,提高专业素质及职业道德水平。在审计实务中,按照专业标准执行,强调在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上识别风险因素,消除或减少风险因素,保证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质量。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控制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会计师事务所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
三、结论
综上所述,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是一个涉及多方面的系统工程,在审计方法与手段上,应该克服制度基础审计模式的不足,选用正确的审计方法,完善审计程序,以规避审计风险。只要将审计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就能更加合理的分配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以满足环境和时代对审计的要求,使审计更好地服务于社会。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法制建设的日臻完善,将会有更多新的更为行之有效的审计风险防范与控制手段不断产生,我国的独立审计事业也必将走向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我国自1980年恢复审计制度以来,对审计风险的认识主要分为三个阶段:(1)对审计风险认识的初期阶段(1980年一1991年)。在这一阶段注册会计师几乎不承担任何风险,其主要任务是实现自身的发展,并且也顺利地渡过了谋生存的第一关。(2)对审计风险的初步认识阶段(1992年-1995年)。在这一阶段我国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等有关法律文件,这不但标志着对审计风险认识的加深,更为判定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提供了初步的依据。审计风险的主要来源开始由职业内部转为职业内部和外部。(3)审计风险研究的纵深发展阶段(1996年-现在)。在这一阶段,我国对审计风险的形成、性质、特点等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在借助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基础上,加之有效的定性分析,已能比较合理的控制审计风险。但是与不断发展的实践相比我国审计理论研究至今仍不成熟,特别是对于审计风险及控制的研究。在各类关于审计的书籍中论述审计风险的篇幅很有限,很多都是把它做为某章的一节简单介绍,很难对其有深入的了解。现有的关于审计风险的认识散见于各审计杂志和刊物,并且仅限于定性,多数呈现出就风险论风险的局面。因此,深入研究审计风险,特别是对于审计风险的定量分析以及控制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二、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目前,许多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风险控制还非常薄弱,往往缺乏必要的审计风险意识和控制管理措施。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事务所的审计风险控制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审计业务文书不规范。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等审计业务文书不但是审计工作成果和质量的最终体现,同时也是审计风险的重要载体。审计业务文书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审计风险的控制。
(二)会计师事务所体制不当。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由于发展的时间还不长,在体制方面还存在许多有待完善的地方。根据《注册会计师法》的规定,我国可以设立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和有限责任制的会计师事务所。现在我国大约有90%的事务所采用有限责任制。合伙制这种形式,由于它的实质是会计师以无限责任的形式承担业务失误或作假所造成的风险,相当于以自己的损失来担保业务的质量和真实性,因此可以弥补有限责任制的一些不足。但是合伙制的缺点也很明显,由于连带责任的存在,各合伙人不仅要对自身的行为负责,还要在一定程度上为其它合伙人的行为承担责任,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事务所的稳定,同时由于事关切身利益,也可能由于过于谨慎而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因此。对会计师事务所来说,这两种体制都不是很合理和适用,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审计风险。
(三)注册会计师风险管理制度不完善。在我国,注册会计师风险管理制度存在严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一,风险管理制度执行不力或不执行。存在此类问题的会计师事务所虽然对审计风险有一定认识,并制定了相应的风险管理制度,但在实际业务中执行极为不力,甚至不执行,致使制度形同虚设。这种“有法不依”的状况与无审计风险管理制度没有多大区别,要使审计风险得到很好的控制是不可能的。
第二,风险管理缺乏系统性。相当一部分会计师事务所已经对审计风险加以重视,并懂得回避风险,不再单纯地追求客户规模的扩大,并在接受委托时对客户进行必要的选择。但对审计风险进行管理的手段还是不系统的、零星的,如对风险只是简单评估,只涉及了部分风险因素,没有科学的评价和控制等等。
第三,对潜在风险重视不够。审计风险具有潜在性、复杂性。风险管理不仅应当对大量有规律可循的风险进行管理。还应重视新的潜在的风险。而会计师事务所在进行风险管理时,多重视前者的管理而忽视了后者,导致审计风险管理出现偏差,从而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
第四,风险管理的执行缺乏一致性。注册会计师在进行审计时经常对不同的企业实行差别对待。如对大企业比较重视,而对中小企业重视不够:对上市公司相对重视,而对非上市公司重视不足。实际上。不论企业规模大小同样存在风险,这种对不同企业的区别对待会影响审计风险的管理。并且注册会计师对大企业的内部控制的过分信任会影响对风险的评估,亦会降低审计工作的质量。
风险管理制度的不完善普遍地存在于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他们往往忽视了审计风险,置审计客户的信誉和管理水平于不顾,也不考虑其自身可能遭受的损失,为了取得更多的业务收入,片面追求业务规模的扩大,对审计业务基本上“来者不拒”。因此,产生审计失败是必然的。 (四)注册会计师独立性不高。独立性是注册会计师执行鉴证业务的灵魂,它的缺乏影响审计风险。独立性是指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独立于客户和其他单位之外,与客户和其他单位免除任何利益关系。以客观、公正的原则和立场分析、判断和处理问题。但由于非审计服务因素的存在,使得我国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独立性受到负面的影响,注册会计师很难保持在精神上的超然独立,使得审计的服务质量让人质疑,势必会加大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
(五)审计工作计划编写不严格。《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3号~审计计划》规定:编制审计计划是审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总体审计计划就包括对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的了解、重点会计问题及重点审计领域的关注、审计小组的组成及人员分工、对专家工作的利用等内容,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许多会计师事务所针对经常服务的常年老客户,出于对他们的信赖,并不编制完整的审计计划。这样,当这些客户公司的经营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和发生重大的交易事项时。就无法引起事务所的足够重视,一些事务所甚至对新客户也不编制严格的审计工作计划,这样造成的后果可能会更严重。
(六)分析性复核没有被执行。《独立审计具体准则一分析性复核》规定,分析性复核是指注册会计师分析被审计单位重要的比率或趋势,包括调查这些比率或趋势的异常变动及其与预期数据和相关信息的差异,分析性复核在审计计划、审计实施和审计报告阶段都可以运用,在很多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过程中,长期以来几乎都没有执>
:请记住我站域名/ (七)审计费用较低。审计费用较低是制约我国注册会计师业发展的因素。审计费用较低,会计师事务所就不可能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去审计某一个项目,审计质量就不可能提高。而且,为了揽客户。事务所之间不惜竞相杀价,压低收费。这些行为的存在,说明我国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较为淡薄,光想到怎样赚进来,没想到将来会赔出去。我国大多数城市的财政机关都为会计师事务所制定了最低收费标准。收费标准一般以资产或资本总额等指标为参照,而很少考虑客户的复杂程度、审计风险等因素。因而,往往同样规模的客户,审计人员苦乐不均,从而也增加了审计的风险。
三、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控制对策
(一)改进法律条文,制定相关准则
2010年9月1日,国家审计署颁布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以下简称《审计准则》),并从2011年1月1日起实施。新《审计准则》共包括七章内容。重点对如何进行审计计划安排,如何有效开展审计现场实施工作,如何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和明确审计责任进行了规定。新《审计准则》是适应新时期我国审计环境新变化而从行为上全面规范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履行法定审计职责,通过明确职业标准来客观评价审计工作质量,也是各级审计机关制定审计业务操作规程的基本依据。新《审计准则》的颁布,对促进审计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因此,提高我国注册会计师执业水平,进而整体上提高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应该需要从整体上提高相应的法律风险水平,制定更加完善的审计准则,包括对举证责任的修正、赔偿风险的提高以及诉讼条件的放宽等,从而增强注册会计师的社会责任感。
(二)形成合理的会计师事务所体制
目前,在世界各国所有的不同的组织形式中,有限责任合伙制是当今注册会计师职业界普遍采用的一种组织形式。有限责任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兴起于90年代。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它既融入了合伙制和有限责任制会计师事务所的优点,又摒弃了它们的不足。在这种组织形式下,事务所以全部资产对债务承担有限责任,各合伙人对个人执业行为造成的结果承担无限责任,合伙人之间不相互承担连带责任。在我国实行有限责任合伙制有许多优点。首先,这种形式与有限责任制相比,提高了注册会计师的违规成本,促使注册会计师增强了风险意识,提高了其规避风险的能力。其次,这种形式与合伙制的形式相比,其合伙人不必为别人的错误或舞弊行为付出惨重的代价,在很大程度上解除了后顾之忧,也比较合理,有利于会计师事务所的稳定与发展。因此有限责任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是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和有限责任制会计师事务所两者优化组合的结果。它体现了广大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要求,是有利于会计师事务所扩大规模的组织形式。但是进行会计师事务所的体制改革是一个漫长的逐渐的过程。首先重要的一点是建立起相应的法律法规。我国现行的《注册会计师法》是唯一对注册会计师行业各个方面做出明确规定的法律,但它只规定有限责任制和合伙制这两种事务所组织形式存在。因此,还需要建立有限责任合伙制相关的法律规定。其次就是在有限责任合伙制的组织形式下,事务所以全部资产对其债务承担有限责任,各合伙人对个人执业行为造成的结果承担无限责任,合伙人之间不相互承担责任。这就存在各合伙人之间责任的明确问题。现实中,可能会存在责任划分不清的现象。会计师事务所通过体制改革,就能以一种更合理的形式存在,拥有一个健康发展的审计风险管理主体将有利于审计风险的控制。
(三)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社会审计要求注册会计师应客观、公正、独立地执业,而高素质的执业人员是保证执业质量的关键。
(四)严格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质量控制
在生产制造企业里,产品的质量是企业制胜的关键。对于会计师事务所来说严格的质量控制也很重要。审计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提高内部质量控制,相应的事务所内部质量控制的提高将会减少审计风险,有利于审计风险管理。《中国注册会计师质量控制基本准则》第二条规定:质量控制是指会计师事务所为确保审计质量符合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制定和运用的控制政策和程序。质量控制政策是指会计师事务所为确保审计质量符合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而采取的基本方针和策略:质量控制程序是指会计师事务所为贯彻执行质量控制政策而采取的具体措施和方法。事务所应该综合各方面因素,建立比较有效的制度约束机制,建立事务所内部的质量控制政策和程序。
(五)提高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
对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的威胁,会加大审计风险,能够保持注册会计师超然的独立性,也是审计风险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注册会计师要保持审计的独立性,不仅要保持其形式上的独立,也要保持其实质上的独立。每个会计师事务所都应该确定相应的政策和程序,以使会计师事务所能合理的保证所有的人员符合独立性要求。为了保持应有的独立,注册会计师必须具有诚实正直的品质,并拒不受任何与客户及其管理当局或所有相关的经济利益的影响。
(六)提高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意识
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意识要贯穿于整个审计计划过程中,从业务委托到出具审计报告,都要加强审计风险的意识。(1)业务承接阶段。在这一阶段,主要存在着签约的风险。要避免签约风险,注册会计师要对被审单位有深入的了解。(2)审计执行阶段。注册会计师在审计的执行阶段,要严格按照审计程序,对容易引起风险的关键领域应该实施严格的监控。(3)审计报告阶段。注册会计师在出具审计报告阶段,主要是考虑出具何种类型的审计报告。审计报告主要有四种类型: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一般来说,注册会计师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审计风险大,而发表其他类型的审计报告的审计风险相对较小。注册会计师应该根据所发现问题的一严重程度以及对财务报表整体是否构成影响来判断审计意见的类型,而不能迫于各方面的压力勉强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注册会计师只有具有强烈的风险意识,并对审计风险引起足够的重视,把对审计风险的管理当作与个人切身相关的事情,才能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
(七)充分运用分析性复核程序
分析性复核程序在整个审计过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注册会计师如果不适当运用分析性复核程序,则可能会增加审计风险甚至导致审计失败。因此,注册会计师应在审计各个阶段运用分析性复核程序,具体包括:第一、在审计计划阶段,帮助确定其他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第二、在审计实施阶段,直接作为实质性测试程序,以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第三、在审计报告阶段,对会计报表进行整体复核。
(八)规范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收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