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9 15:03:1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人口老龄化研究背景及意义,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一、引言
养老保险作为主要的社会保险制度之一,对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设计良好的养老保险制度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协调代际关系,保持社会的健康发展;养老保险为劳动者提供了规避老年风险的最有效手段,免除了劳动者的后顾之忧,促进充分就业的实现,进而促进经济增长。然而,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较为严重,老年人口基数大、发展速度较快,预计2050年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达到31%,略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33%),这势必会对养老保险制度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考察养老保险制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国内外学者对人口老龄化和养老保险制度做了大量研究,国外学者对老龄化的研究始于生育率问题,加里•贝克尔发展了关于生育率的经济学理论,他认为孩子是“耐用消费品”,父母的需求更多地受孩子质量的影响,因此,他从孩子的数量需求与质量需求两个方面研究了家庭对孩子的需求。此外,其他人口学家还提出了“代际财富转移”理论、“性别角色”理论、“家庭合同”假说、临界值假说等学说研究生育率问题对人口结构变化的影响。国内学者对老龄化问题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人口老龄化的原因,如鲍思顿等(2005);[1]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影响效应,如李军(2006);[2]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如杜鹏等(2005)。[3]对于养老保险制度而言,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理论依据及养老保险制度形式的选择。系统地阐述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必要性的理论是通过生命周期理论、风险理论、市场失灵理论、世代交叠模型展开的,例如David(2001)[4]通过世代交叠模型论证了养老保险制度有助于实现帕累托最优。就养老保险制度的形式而言,目前主要有现收现付制、基金累积制及包含现收现付和基金累积的部分累积制。现收现付制是各国最初采用的形式,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出现,现收现付制养老体系出现收支难以平衡的问题,各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开始由现收现付制向基金累积制转变,对于这种改革是否合理,学界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支持改革的研究包括Feldstein(1996)、[5]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宏观组(2000)[6]等,反对改革的包括Verbon(1988)、[7]巴尔(2003)[8]等。通过文献回顾可知,目前关于人口老龄化和养老保险制度的研究有很多,但是,现有文献很少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考察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蔡昉等(2003)[9]直接将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保险联系起来进行研究,康传坤等(2014)[10]考察了人口老龄化对最优养老金缴费率的影响,因此,本文将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考察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同时总结世界主要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验,以期为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提供借鉴。
二、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现状描述
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是由基本养老保险、补充性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三部分构成的。其中,2015年以前,基本养老保险由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三部分组成;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是2009年开始实行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2011年开始的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合并而来的;2015年《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颁布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与企业工作人员实行相同的养老保险制度;至此,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由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和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组成。在补充性养老保险方面,我国企业年金制度始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正式文件中首次被提及是2000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方案》。就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而言,虽然起步较晚,但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和对于商业养老保险认识的加深,其发展十分迅速,到2013年,我国寿险保费收入达到9425.14亿元。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方式,其中,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的资金来源于个人缴费,政府补贴,其他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和个人为参保人提供的资助,“国家为每个参保人员建立终身记录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个人缴费、地方人民政府对参保人的缴费补贴及其他来源的缴费资助,全部计入个人账户。个人账户储存额目前每年参考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金融机构人民币一年期存款利率利息。”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费由企业和职工按工资的一定比例缴纳,并分别纳入社会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进行管理。2005年12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2005]38号),规定在职职工的缴费率为8%,企业缴费率为20%,合计缴费率为28%。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经过近30年的改革,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依旧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其一,养老金亏空问题严重,根据财政部2014年的全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情况,2014年养老保险费收入17554亿元,支出19117亿元,结余为负1563亿元,之所以会出现如此严重的亏空,一方面是因为历史欠账问题严重,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人口老龄化使得缴纳养老保险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其二,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水平低、管理效率差,基本养老保险中个人账户部分的资金应该进行有效的投资,并且其收益率要高于通货膨胀,但是目前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尚不成熟,很难保证养老保险基金有较为稳定的较高的收益率。
三、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虽然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很多问题,人口老龄化使得本就不够完善的养老保险制度更加脆弱,那么,人口老龄化究竟会对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产生怎样的影响呢?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养老金支付压力增大,老龄化意味着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增加,需要支付养老金的老年人口基数增加,养老金的需求增加;其二,养老金供给相对减少,老龄化也意味着年轻人相对于老年人来说越来越少,缴费人数也会越来越少,养老金的供给减少;其三,原有的养老保险制度难以为继,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一方面直接增加了养老金支付的数额,另一方面又减少了养老金的供给,对原有的养老保险制度构成了双重压力,使其难以为继,由此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养老保险体制大变革。然而,不幸的是,已有的改革实践证明,尚无一种养老保险制度可以成功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那么,世界各国究竟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做出了哪些努力、哪些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呢?这都是值得研究、了解的问题。
四、主要国家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保险制度比较分析
21世纪可以说是人口老龄化的世纪,世界主要国家几乎都面临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养老保险制度作为老年人的保障制度,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接下来的部分将对主要国家人口老龄化情况及养老保险制度进行简要介绍。人口老龄化现象最早出现于发达国家,法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出现人口老龄化的国家,1850年欧洲工业革命即将结束时,法国60岁以上人口已经占总人口的10%,此后,欧美各国陆续进入老龄化社会,北欧国家瑞典于1882年、挪威于189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1930年英国、德国几乎同时迈入老龄化的门槛,美国也于194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此时,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比重超过7%的国家还包括瑞士、荷兰、奥地利、比利时、丹麦等十几个国家。1960年,世界人口中65岁以上的老年人占5.6%,而发达国家人口中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8.5%,人口老龄化已成发达国家的普遍现象。与发达国家不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老龄化现象出现较晚,但是发展十分迅速,以中国为例,2000年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10.3%,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2015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经达到16.1%,预计2050年将达到31%。面对人口老龄化压力,主要国家采取了相应措施,李通屏对此做出了归纳总结,主要措施如下:其一,开源节流,改革传统的养老金计划;其二,延迟退休,鼓励更多的老年人工作;其三,鼓励迁移,增加移民劳动力供给;其四,鼓励生育,增加未来的劳动力供给;其五,积极老龄化,减轻老年照顾的压力。与人口老龄化现象相同,养老保险制度也是最早出现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欧美发达国家,其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建立阶段(1889年德国建立《养老、残废、死亡保险法》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二是扩张与发展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20世纪60年代);三是调整与改革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目前,按照国家主导的程度与方式不同,养老保险模式可以分为社会保障型(如德国、法国、美国、日本等)、福利国家型(如英联邦国家和瑞典、挪威等西北欧国家)、部分储蓄型(如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和完全储蓄型(如智利等南美国家)。养老保险的上述四种模式各有利弊,尚无一种模式可以成功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更多的国家采用多支柱式的养老保险框架,以更多地发挥各种模式的优点,尽量地减少其弊端。通过对世界主要国家人口老龄化和养老保险制度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对各国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困扰,各国都试图改革养老保险制度以期可以成功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然而不幸的是,目前尚无一种模式被实践证明是完全成功的,可以说,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保险制度仍在探索当中。
1.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分析
人口老龄化( population aging) 包括两个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加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目前国际上通用将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的人口的比例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1]。
2000年,我国农村与城市人口老龄化程度分别为10.9%和 9.7%,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比城市高出1.2个百分点。到2005年本文由收集整理,全国1%人口抽查数据表明,我国城乡人口老龄化水平差距进一步扩大。[2]从总体上看,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城乡差异也很大,农村老年人口不管是数量还是比重都大于城市。据统计,2008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8.3%。按城乡分,2008年我国城市、镇和乡村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分别为 9.66%、8.77%和9.79%。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77648705人,占总人口的13.26%。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293个百分点[3]。
2.人口老龄化的城乡差异
曾毅(1991)认为,城市中由于人口生育率快速下降,引起人口老化,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则不仅有利于城市化的进展,更对城市年轻人口的补充有一定作用。陈桓(2002)指出农村人口迁入城市的不仅仅是年轻男性,许多年轻男性都是带着妻子和孩子离开家乡,进入城市生活。杜鹏、王武林(2010)认为人口老龄化受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影响,即生育、死亡和迁移。但是由于中国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迁移,使得农村人口老龄化严重,城市与农村的老龄化差异加大。杜鹏(2011)指出,农村青年人口向城市迁移使得农村老龄问题要高于城市。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农村地区的老龄问题要比城市地区的老龄问题更加严峻。李本公(2011)农村老龄问题逐渐得到学术界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目前快速老龄化已成为影响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之一,而农村人口的过快老龄化是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典型特征,国际社会并没有应对超过1亿人口的农村老年人老龄化问题的经验和理论模型。
二、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保险制度存在问题
1.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缓慢,制度出现“碎片化”
张翠翠(2010)认为我国城乡之间、城市内部均存在两元分化。养老制度出现碎片化。党俊武(2011)指出,老龄人口比重增加、适龄劳动人口减少,农村人口年龄结构提前进入重度老龄化的平台期。我国农村出现未富先老的状况,不能承受快速老龄化所带来的各种问题。虽然农村已经开展新农保和新医疗,但是和城镇相比,农村的保障制度起步晚,制度建设不完全,存在很大问题。徐晓(2012)我国目前实行的养老保险制度缺乏公平与统一性,不同地区、不同单位、不同户籍的人口的养老保险存在很大差异,尤其是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的养老制度,难以实现公平与统一。
2.社会养老资源总量不足,出现结构性困难[4]
李辉等(2012)指出,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越来越快,老年人口越来越多,超过了养老资源的储备,我国社会养老资源的总量严重不足。冯月菊(2011)在甘肃省的一项调查中指出,甘肃省严重缺乏机构养老,床位不足,有需求的老人入住困难等问题重重。阎青春(2011)指出应深入研究和掌握农村老年人养老面临的现实问题和迫切需要,根据调查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方案。
3.养老金增值保值争议不断
郑秉文教授于2010年7月披露研究结果:我国养老金缺口大约为1.3万亿人民币。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以及随着物价提升,养老金的提高会进一步加大养老金缺口。徐晓(2012)在我国当前情况下,社保基金的投资运营和管理存在着诸如资金来源渠道单一、投资环境不良、投资渠道狭窄等问题,养老保险基金由于监管不严、管理不善,甚至被一些政府机构非法挪用,这些问题都会导致我国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困难,不利于缓解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压力。
4.统筹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困难重重
李辉等(2011)指出二元结构下的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差异很大,城市的养老保险制度已经趋于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则刚刚起步,这为统筹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带来很大困难。何平(2009)认为,养老保险制度城乡统筹的难点在于“利益难以平衡”,城乡统筹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现实利益的调整问题,涉及地方财政的责任担当问题和一个省之内各个统筹地区之间的利益调整问题。
三、学界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策略
1.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
郑功成(2004)倡导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老龄化下的养老保障体系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一项重要举措,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同时公平的社会保障制度能够确保制度的高效率,稳运作,欠公平的社会保障只能适得其反。张翠翠(2010)认为应该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才能养老保险制度真正解决老龄化问题。邬沧萍等(2011)指出应与时俱进的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统筹城乡养老保障体系,这样才能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各种问题。
2.实行弹性退休制度,必要时延迟退休年龄
徐晓(2012)认为应该根据现实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推迟法定退休年龄,严格控制提前退休并实行弹性退休制度,对于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基金的增收减支有重要意义。严志钦(2011)提倡延迟退休他认为,此举有利于养老基金的平衡,延长退休年龄可以增加养老金积累年限,并减少养老金的支出年份。
3.推行居家养老服务,强化社会化养老服务
王顺东(2007)认为政府应当加强其主导作用,加大对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的财力和人力的投入力度。冯月菊(2011)“鼓励居家养老方式,开展老龄研究与监测居家养老还将是我国农村今后养老的主要形式”。赵宝华(2011)认为养老应从两点出发:一是关注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不仅仅关注老年人的物质层面,更应该让老年人有一个安乐晚年。二是健全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居家养老模式,增强老年人自身抵抗风险的能力。
四、文献述评
笔者对老龄化背景下出现的养老问题及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策略进行梳理后发现,以往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1.多定性分析,少定量分析
虽然我国关于人口老龄化的研究也运用了数理模型,但仍缺乏必要的理论深度,而使得对人口老龄化下城乡养老困境应对策略的研究多停留在描述性分析与现象解释的层面上。我国对人口老龄化的研究,应该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使得研究更加具有理论深度。
2.多宏观层面的规划,缺少应对老龄化的微观层面的计划
中图分类号:F1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2-024-02
一、引言
人口背景方面;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社会进步以及人均收入大幅增长的基础上,年轻型人口占社会总人口的比例不断增加,人口老龄化趋势非常严峻。各年龄层人口增长速度方面,2005―2013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年均增加424.42万人,占全年总人口增加量的48.95%,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年均增长率约为2.98%,比总人口年均增长高出约2.44个百分点。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征来看,我国老龄化出现了未富先老、规模大、速度快、赡养负担重和二元结构明显的现象。根据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增速来看,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现象将会越来越严重。到2050年中国的老龄化人口将会超过4亿,其中75岁以上人口数量将达到1000万以上,人口老龄化系数高达35%。
经济背景方面,在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情况下,我国居民消费水平过低,同时增长速度也非常慢。我国保持10%的经济增长速度将近10年。但是,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背景下,我国的经济发展结构非常不合理,我国的经济增长一直是由投资和出口拉动,居民消费一直比较低迷,消费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的挖掘。当前我国经济进入了发展速度放缓、结构转型、动力转型的复杂转型发展过程。我们需要迫切分析出我国居民消费持续低迷的原因,因此,分析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结构转型以及消费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二、文献综述
勒夫(Leff,1969){1}利用74个国家的跨国横截面数据,建立LEFF模型,研究了人口抚养比和储蓄率的关系。勒夫通过研究得出:老年抚养比和少儿抚养比以及储蓄率,三者是负相关的,在社会中提高老年抚养比重和少儿抚养比重会增加居民消费。但是勒夫的研究方法忽略了不同国家的消费政策和消费理念不同,因此,勒夫的研究方法没有考虑各国的特定国情,实证分析存在非常大的缺陷。汪伟(2010){2}根据生命周期理论,运用动态面板分析方法实证研究了我国1989―2006年间经济增长、人口老龄的关系及其对中国储蓄率的影响。汪伟的研究得出经济增长有助于国内储蓄水平的提升,但人口老龄化对我储蓄率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王宇鹏(2011){3}利用最优消费函数对中国城镇居民消费进行了实证研究。他运用了2001―2008年各省的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被解释变量是平均消费倾向,同时以实际利率、本期价格、老年抚养比、少儿抚养比等作为解释变量,采用最小二乘方法进行研究。实证结果表明:少儿抚养比对平均消费倾向影响效果不明显;老年抚养比与预期价格会促进平均消费倾向发展;实际支配收入、本期价格、利率会抑制平均消费倾向的提升。李仲生(2004){3}通过理论分析得出人口老龄化的加深以及居民消费结构变动会影响居民消费率的发展。他通过实证分析得出,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加,老年人的医疗保健、家庭用品支出的消费会增加,但中国消费水平却没有增长反而逐渐降低。刘源(2013){5}利用1982―2012年30年的数据,在实证分析中使用人均消费支出、人均可支配收入、利率、老年抚养比等变量作为统计变量,通过检验得出各变量之间具有长期且稳定的协整关系。刘源同时又运用回归分析得出人均消费支出会促进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同时消费价格指数也会上升,利率和老年抚养比重的增长会抑制人均消费的增长。
综上所述,人口老龄化不仅会抑制居民消费,而且还可能促进居民消费,人口老龄化对居民消费的作用具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本文研究的重点在于搞清楚这两者之间的确切关系,从而为我国经济发展转型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三、经验分析
为了验证人口老龄化与我国消费的关系,本文拟采用中国2005―2013年31个省市自治区平衡数据,建立静态面板模型进行分析,所选指标如下:
被解释变量:居民消费率(cr)。描述我国消费状况的变量有很多,国内通用的做法是利用居民消费率来表示,本文也不例外。其具体由居民最终消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计算得到。
主要解释变量:老年人口抚养比(edr)。老年人口抚养比是指某一社会中老年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通常采用百分数来表示,用以表明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要负担多少名老年人。它从经济学的角度反映了人口老龄化的社会影响。计算公式为:edr=(P65+/P15-64)*100%,其中P65+为65及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P15-64为15至64岁人口数。
城镇老年人口抚养比(uedr)。包含各地区市和镇65岁以上老年人口数占劳动年龄人口比重。
农村老年人口抚养比(redr)。只涉及乡村地区的人口老龄化趋势。
控制变量:对外开放(open),计算时先对进出口总额按人民币汇率均价进行换算,然后与国内生产总值相除;人均实际GDP的对数(lnpgdp),人均实际GDP一般表示国内人均收入状况,取对数是保证不影响数据本质的情况下,让其变得线性化;经济转型(tran),由城镇非国有单位就业人数占城镇就业人数比例表示;实际利率(r),由按时间加权的一年期名义利率减去通货膨胀率得到,如表1。
由表1可知,各变量不存在异常值,可以放心地进行模型估计。所有数据均来自《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估计结果如表2。
模型1是居民消费率关于所有控制变量的不考虑个体效应的OLS回归,模型2是加入了个体效应后的OLS分析,烧叨员瓤梢苑⑾值髡后的R方提升了36.6%(0.88-0.514),说明诸如风俗、文化、制度等不可测量因素解释了居民消费变动的36.6%,是影响居民消费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中国人自古以来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倡导勤俭节约,这在现实生活中便表现为多储蓄、少消费。模型3是在模型2的基础上加入了表示人口老龄化的老年抚养比变量,结果表明老年人口抚养比对我国居民消费具有显著抑制作用。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到来,无疑增加了社会的负担压力,进而导致各个家庭缩减消费开支,加大储蓄或投资力度。为了充分研究人口老龄化的内在作用机制,我们还可以将人口老龄化因素分解为城镇人口老龄化和农村人口老龄化,并分别引入模型,即模型4和模型5,看看到底是什么因素阻碍居民消费水平提升。城镇老年人口抚养比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负,农村老年人口抚养比则不显著,表明在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居民消费的促退机理中,城镇人口老龄化是主要缘由。不过无论是模型3,还是模型4,他们相比于模型2的调整后R方只提升了0.4%,表明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居民消费变动的解释力非常有限,一定程度上甚至不能算作我国居民消费水平低下的原因。
另外,因为模型1没有考虑个体效应,之中所有控制变量的统计推断不可避免存在误差,所以本文以模型2至模型5的结果为准。对外开放与居民消费为显著负相关关系,证实了就目前而言,三驾马车中出口与消费格局失衡,未来应着手寻找两者之间合适的比例关系,共同协调推进经济发展。人均收入越高的群体,他们的边际消费倾向往往偏低,消费欲望较弱,不利于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模型中人均收入与居民消费的负相关关系正好印证了这一点,符合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经济转型在5%的水平上与居民消费呈现正相关关系,结合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效率低下、投资和出口比重过大、内需疲软等现状,我国经济增长前景堪忧,通过经济转型,可以较好的解决上述问题,从而扩大居民消费水平。实际利率的作用与预期有所差别,模型表明其对居民消费并无显著影响。
四、主要结论与建议
本文利用中国2005―2013年31个省市自治区的平衡面板数据,建立静态面板模型,对人口老龄化与我国消费的关系进行经验检验,结果表明:(1)人口老龄化会抑制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其中城镇人口老龄化是主要原因,农村人口老龄化没有影响;(2)不管是人口老龄化,还是城镇人口老龄化,他们对居民消费的解释力度有限,属次要原因,相反,风俗、文化等因素才是我国居民消费的主要原因之一;(3)对外开放和人均收入的提升都不利于我国消费水平增长,经济转型能促进居民消费扩张,实际利率则对我国居民消费无影响。基于以上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人口老龄化增加对我国来说具有双重作用,利用的好会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没利用好则会抑制我国经济的增长,因此,人口老龄化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政府应该大力构建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增加老年人群体的社会安全感,让老年人人群敢于去消费,从而促使我国消费结构转型,最终使我国的消费得到跳跃式的进步。根据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开发适合老年人用品,提高老年人专用品的针对性和多样性。一方面,引导企业多生产适合老年人使用的高质量产品,比如假牙、拐杖、助听器、老年专用手机等等,同时大力发展商业养老院。另一方面,提高老年人使用品的多样性。比如,企业在生产老年人食品时应该考虑到老年人体质的特殊性,注重食品搭配和食品营养,降低老年人食品中的脂肪含量等等。服装方面,老年人服装应使用舒适健康的优选面料(质量高对皮肤无伤害),多生产暖色系与颜色鲜艳的衣服来适用不同需求的老年人,打破老年人服装的常规,积极生产流行款式衣服,在舒适、美观的同时展现老年人的健康、向上,富有活力的精神面貌。
第二,全面提升我国老年人家政的服务质量,增强家政服务人员的职业技能和素养。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独生子增加导致社会“空巢老人家庭”的增多,同时,子女照料老人的能力和精力的有限,使全社会对老人家政服务的需求增大。但是,目前我国家政市场的制度不够完善,相关法律也没有得到出台,导致我国老年家政服务市场上,老年人服务项目不够不全,价格变化也非常大;同时,我国老年人家政服务的质量也参差不齐。因此,政府应该大力规范家政服务行业的发展,通过相关制度和规定来完善我国的家政管理体系,促使家政服务企业加大员工培训力度,提高员工的服务质量(包括服务态度、专业素质等),最终使得我国家政服务行业实现规模化、专业化和品牌化发展。
注释:
{1}Horioka, C.Y. and Wan, J. The Determinants of Household Saving in China: A Dynamic Panel Analysis of Provincial Data [J]. NBER Working Papers, 2006(7): 12-23.
{2}汪伟.经济增长,人口结构变化与中国高储蓄[J].经济学(季刊),2009,9(1):29-52.
{3}王宇鹏.人口老龄化对中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11,1(1):64-112.
{4}李仲生.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J].人民日报,2004.
{5}刘源,刘壮.人口老龄化对居民消费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3(33):126-127..
所谓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在总人口中的相对比例上升,按国际通行的标准,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10%和7%,即可看作是达到了人口老龄化[5]。老龄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 也是我国三大人口问题(人口总量控制、人口就业与再就业、人口老龄化)之一。它是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医疗卫生条件改善所带来的必然结果。正视人口老龄化问题, 把握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所造成的重大影响, 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对构建和谐社会, 保证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基本特征
1.老龄人口绝对值为世界之最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加上改革开放30多年,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人口预期寿命日益延长,老年人口逐年增加,到目前已达1.49亿,我国已成为全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老年人总数的1/5,占亚洲老年人口的1/2。
2.未富先老、老龄化速度快。根据2004年联合国的统计资料,西欧老龄化过程中,人均收入从5000美元增加到10000美元,而我国在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DP才刚刚达到800美元,2004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达到1.43亿,而我国的人均收入也不超过1000美元,与国际社会相比,我国属于典型的“未富先老”型国家。据统计资料显示,英国65岁以上人口从5%增加到7%用了80年的时间,瑞典65岁以上老龄人口从5%增加到7%用了40年时间,日本用了50年时间,而我国仅仅用了18年左右的时间,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相当快[2]。
3.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地区发展不平衡。目前,我国农村老龄人口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1.24个百分点,这种城乡倒置的状况将一直持续到2040年,地区差距明显。
二、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人口老龄化制约经济增长,导致我国劳动力资源相对短缺。
(1)劳动适龄人口规模减少,即劳动力短缺。(2)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下降,即劳动力老化。
2.人口老龄化使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对老人赡养比上升
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高龄老人的增多,供养、医疗保障、护理、照料、精神关怀等方面将面临巨大的压力。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张恺悌说:“我们现在是在职的人员100人养活16个老人,到2050年的时候,100个人就要承担49个老人的养老负担问题。
3.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障体系的影响。目前子女供养老年人仍是老年人养老的主要方式。有57.1%的老年人主要靠子女提供经济上的来源;有25.1%的老年人依靠自己的劳动收入;有15.6%的老年人依靠退休金; 依靠社会保险和救济等其他途径的只有2.2%[4]。即使是依靠后三种经济来源而生活的这部分老年人,由于体力下降, 物价上涨,退休金和社会保险、救济普遍较低,甚至有的调资都难以兑现,造成原本微薄的收入更加入不敷出,面临的经济压力和困难是重重的,多数也需要子女的经济资助。
4.用于社会再生产的资金减少。据预测,2020年我国养老金支出总额将达到25145亿元,现有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经济发展都将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在城市,老年人口数量较多,养老水平较高,对社保服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农村老年人口占到老年人口总数的2/3,但是却面临着养老服务等基本的社会保障无法保证[4]。
三、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对策建议
1.发展经济,增强实力。解决人口老龄化的根本出路是进一步发展经济,增强经济承受能力,不断增加积累,为老龄化和高龄化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作后盾来解决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构建符合实际的养老模式和养老制度。我国是在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迎来人口老龄化的[7]。
2. 从社会化居家养老入手,建立社区与家庭合作的养老机构
我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和完善,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体系。因此,以社区服务为载体,以居家养老服务为切入点,把社区服务引入家庭,促进社区服务和居家养老的密切结合,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确保老年人在自己的社区和家庭安度晚年。
3.建立统一、规范、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社会养老保障是国家依法对老年人基本生活予以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
我国最新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提到,将致力完善城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一方面在城市将加强基金的征缴,合理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各级财政对养老保险基金的投入,建立可靠稳定的资金筹措机制,逐步提高统筹层次,增强统筹调剂能力;并且将在城市生活的贫困老年人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切实保障其基本生活[1]。
四、总 结
从实际出发,根据我国国情由传统的家庭养老逐步向社会养老转变是一种必然趋势,解决我国的养老问题,保证老年人安度晚年,不仅仅考虑到社会发展的经济水平、政治背景,还应考虑我国特有的文化传统,老年人及其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因此走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道路,是解决中国养老问题的正确选择。
参考文献:
[1] 田雪原.21世纪中国人口发展趋势与决策选择研究[J],中 国人口科学.1998,(1).
[2] 岳颂东.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及其对策[J],社会保障制度 2001,(5).
[3] 全国老龄办.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EB/ OL].theory.省略/.2006-02-23.专题研究121
[4] 乔晓春.《老龄化的中国》[J].北京: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2006
[5] 刘民茂,张纯元.《人口结构学》[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 1998:33-36
[6] 陶立群.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和特点[J].科学决策,2006,
人口老龄化目前已经成为世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如今人口老龄化并不只是发达国家所特有的现象,现在已是全世界众多国家面临的普遍问题。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过程。1956 年,联合国在《人口老龄化及其经济社会影响》一文中将老年人的起点年龄定为60 岁或65 岁;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就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根据国家统计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显示,2010年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显然,中国已经成为人口老龄化大国。
在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大趋势下,部分地区对人口老龄化的敏感程度也不同。其中西部地区是近些年来中国建设和开发的重点。所以研究老龄化对其发展的利弊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中国西部地区包括十二个省、市和自治区。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除港澳台外),经计算西部地区有人口约360356231人。其中,有24706321人,占全国人口的6.86%,占5个自治区人口的24.26%。内蒙古是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地区。内蒙古经济的发展直接反映了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因此,研究内蒙古人口老龄化问题具有代表性。这对我们未来对内蒙古发展,乃至整个西部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10年约2470万人中,其中65岁以上人口比重为7.56%,同2000年和1990年人口普查相比,65岁老年人所占比重分别上升了2.21和3.55个百分点。65岁以上人口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而14岁以下人口由1990年的610.37万人下降到2010年348万人,下降了14.35个百分点(见图1)。老少比由1990年的14.1%上升到2010年的53.61%。这些数据,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的人口老龄化形势十分危急。
一 的人口现状
数据来源:由2010年《统计年鉴》整理得出
1982年我国将计划生育写入宪法,我国的人口得到了有效地控制,出生率由1982年的21.2%下降到了2010年的9.3%。随着国家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病有所医,死亡率由1982年的5.7%下降至5.5%,总体呈下降趋势。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也导致了低自然增长率,1982年2010年,自然增长率逐年下降,2010年更是低到了3.8%(见图2)。这些数据说明,已经步入了老龄化地区的行列。
数据来源:由2010年《统计年鉴》整理得出
二 人口老龄化对内蒙古经济的影响
1.积极影响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可知,200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经济活动参与率为32.99%,其他国家也是如此。例如,2005年,发达国家老年人参与率为8.43%,而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中主要生活来源的23.88%来自劳动收入(见表1)。说明约有四分之一的老年人仍然奋斗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譬如学术研究,医疗服务行业的老专家,他们是经济发展的有力推动者。他们其中有些甚至是内蒙古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数据来源:由国家统计局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整理得出
此外,老龄化趋势会给服务产业带来发展的契机。特别是内蒙古旅游业,内蒙古以其美丽宽广的草原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其中老年人占了其中很大一部分比例。如今,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之一,每年到内蒙古的旅游人数都有很大幅度的增长。
开发老年市场,振兴老年产业,已经成为促进经济持续增长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内容。合理利用旅游资源,让“银发一族“带动内蒙古旅游产业,填补旅游淡季的空缺。
根据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可以推算出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未婚、丧偶和离婚的比例为29.445%,约有12459025人,由此可以推算出60岁以上未婚、丧偶和离婚的人有约81218人。这就意味着对于吃穿不愁的老人来说孤独可能是老年生活最大的困扰。旅游散心可以让他们亲近自然,结交朋友。除此之外,旅游还可以改变老年人的精神状态,对高血压,神经衰弱等疾病都有一定程度的缓解作用。2006年,我国老年市场的年消费能力达6000亿元,而2010年,这一数据已突破20000亿大关。
2011年,接待入境旅游者人数达到151.52万人次,其中老年人比例在逐年上升。旅游业总收入达到889.55亿元。旅游业总收入占全区GDP的6.24% 。老年人能给我国的旅游业带来庞大的资金注入,更应该抓住这个宝贵的机会。
此外,人口老龄化也将推动内蒙古家政服务行业的转型升级。数据来源为内蒙古科右前旗妇联对全旗的家政服务工作调研结果显示:被调查家庭中,双职工家庭占86%;家庭月可支配性收入达4000元以上的家庭占78%;有家政服务需求的家庭占40%;曾接受过家政服务的家庭占25%。越来越多的家庭需要照料老人的家政服务。人口老龄化将加快家政服务行业的转型。
2.消极影响
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小觑的。如对消费总量和储蓄总量的影响,对社会投资的影响。人口老龄化还使社会劳动力出现弱化和短缺现象。
从1990年到2000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不断增加,的人均寿命也在不断增加。根据生命周期理论,从短期来看,个人的年龄阶段不同,储蓄行为也会不同。预期寿命的长短会影响人们的储蓄和消费。所以,在年轻时个人需要储蓄年老时的消费所需。而预期寿命的延长,这要求劳动者在年轻时就必须更多地储蓄以安度更长的晚年生活。
如学者leff(1969)发现,老年人口负担比的提高会减少国民储蓄率。通过我国多年的实践上来看,leff的结论比较合适。随着计划生育的推行和年轻人婚姻观、育子观的改变,我国的人口大国的红利即将消失,加之我国推行了退休金和社会保险津贴,导致老年人低储蓄率,对国民储蓄的透支会大大超过对其储蓄的速度,国民的储蓄会越来越少,而储蓄会直接影响到投资。
中国老年人历来勤俭节约,所以老年人的消费支出有缩减的趋势。从全区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看,老年人的生活必需品、保健费和医疗支出有显著的提高,但是对于生活水平相对较低的老年人来说,对耐用品,如冰箱、彩电和住房的消费需求不大,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消费。
老龄化背景下的劳动适龄人口变化将直接影响社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速度,其后果是劳动力短缺、经济增长缓慢。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一定数量和一定质量的劳动人口的稳定供应,人口老龄化意味着老年人口比重加大,劳动适龄人口数量减少、比重下降,最后导致劳动力短缺。
如今,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丰富得到劳动力资源,是低廉的劳动力外向型经济拉动的。人口老龄化让我们的人口大国的优势一点点丧失,尤其是,大部分的财政来源依靠资源带动,开采自然资源,如果劳动力短缺,对内蒙古的影响将是致命的。
三 针对人口老龄化提出的建议
1.提高自治区老年人的教育水平和整体文化素质
加快发展自治区老年科教事业,提高老年人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整体素质,让更多的老年人在退休后还能参与到的经济建设中,适当延长部分职业的退休年龄。从而更好地减缓老龄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为此自治区政府应该加大对老年人口教育事业的投资力度,兴办形式多样的老年大学,构建适合老年人学习的设施和环境,实行学费减免和补偿的措施,让老年人为自治区的发展贡献余热。
2.加大公共医疗卫生事业建设的力度,提高老年人的身体素质
60岁以上的老年人健康的人数占到老年总人数的41.89%,但是其中有很大一部分老年人被慢性病缠身。老年疾病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因此内蒙古应重视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普及常见病知识,自治区内的优秀医疗专家应定期走到老年群众中为他们义务巡诊,为他们提供免费的医疗服务。对于患有严重疾病的老人,政府应出台相关的政策,根据老年人本身的实际情况,相应的减免一些费用。总之,提高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的整体水平在眼下十分必要。
3.政府发挥好带头作用
内蒙自治区政府应在处理养老保险金管理方面起到监督监管的作用,防止专款被乱用,滥用,防止“空帐”现象出现,防止养老保险基金在内的社保基金被挤占挪用现象发生,管好用好老百姓的保命钱。政府还应在养老院敬老院方面加大投资力度。近年来,呼和浩特市大力推进各级各类养老机构建设,重点实施了市社会福利院、市光荣院、旗县区综合福利中心、老年养护院和农村敬老院新建、扩建项目。总投资约31195.1万元,新增床位数4136张。 在自治区老年人口工作中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同时还应加大加快我区旅游业发展,有力促进相关服务行业的成长和壮大,降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程度,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扩大社会就业和促进民生改善,激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在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的过程中,如何争取政府资助基金、福彩公益金、委托服务项目,特别是长期项目以及接受政府转移支付职能,助推老龄事业发展,帮助老年人安度晚年是自治区政府需要面对的挑战。
总之,作为一个“未富先老”的国家,未来中国将面临老龄化带来的更多的挑战,同样,乃至整个西部地区都会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我们应随时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建立健全各项法制体系,从容不迫地迎接任何困难。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2号),2011.4
[2]原新,万能.缓解老龄化压力,推迟退休有效吗[J].人口研究,2006 (4)
一、背景
人口老龄化问题是当今全球普遍关注的问题,它不仅关系到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更直接关系到人民生活水平。老龄人口作为人口中的“弱势群体”,随着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及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正在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壮大。早在1982年,标志着“理解和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人口老龄化国际会议”在奥地利的维也纳举行。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已经成为全球性的一种趋势,作为人口发展的客观规律,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避免,我国当然也不例外。
按照国际通行的老龄社会标准,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数比例达到7%,就进入老龄化社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执法检查报告的数字表明,截至2011年11月1日,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达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为1.19亿,占总人口的8.87%。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
2011年作为我国“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都进入了新的起点。作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我们面临着诸多人口问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我国对人口问题提出以下几个重点:大力提高人口出生素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强未成年人保护,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可见,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已经为全国人民关注,甚至为全世界所瞩目。
自成立以来,社会经济都在稳步向前发展,而伴随其中的人口问题也日渐明显和突出。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在全区24706321的常住人口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868157人,占常住人口的7.56%,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上升2.21个百分点。正如自治区老龄工作委员会主任李佳指出,“已进入了老龄化加速发展的阶段,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增强加快老龄事业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着眼富民强区、促进和谐、维护稳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将老龄事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人口老龄化水平相适应,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让广大老年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二、呼和浩特市人口老龄化现状
呼和浩特市作为少数民族自治地区的首府,全区各族人民高度聚居,在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的各个层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在少数民族的人口战略及人口老龄化问题中起着重要作用。为全区其他盟市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积极榜样,呼和浩特市更是首当其冲。通过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作为标准时点,呼和浩特市常住人口为286.66万人,在全区12个盟市中居第3位。2000-2010年10间,呼和浩特市人口净增加42.87万人,增长17.59%,年均增长1.63%。比较上次人口普查,呼和浩特市1990-2000年的10年间,人口净增加52.63万人,增长27.53%,年均增长2.38%。两个十年相比,后一个十年比前一个十年人口净增长减少了9.76万人。然而,在2011年常住人口286.66万人中,65岁及以上人口有21.90万, 占全市总人口的7.64%,这表明全市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本次人口普查结果与第五次人口普查得出的结果相比,65岁以上的老人增加了6.63万人,这是由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人口出生高峰期,这部分人即将进入老年,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医疗条件的改善,人口老龄化呈继续发展态势。而相对于老龄人口,0-14岁儿童比10年前少了7.53万人,这表明,近10年来呼市地区执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是比较好的,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奠定了一个较好的基础。
普查资料显示,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回民区、玉泉区、赛罕区这4个城区的人口占全区常住人口的69.1%,而托克托县、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武川县、土默特左旗这5个地区的人口仅占全区人口的30.9%。这说明,呼和浩特市中心城区人口压力较大,而旗县地区地广人稀,全市整个人口呈现地域分布不均衡的状态。由此可以推断,中心城区老龄人口明显多于五县一旗地区。而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呼和浩特市中心城区经济发展快速,人民生活水平普遍高于旗县,针对老年人的医疗条件等场所和设施不管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远远高于旗县。“呼和浩特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5174元,比上年增长12.4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746元,比上年增长12.1% ,城镇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73938 人,发放低保资金24717万元;农村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74946人,发放低保资金9246万元。通过这一组数据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纯收入的3倍多,而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却其本持平,基于城区人口是旗县人口的3倍之多这一人口情况,可见旗县人民生活水平远远落后于城市人口。况且在旗县中,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人口大多数是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这部分人群多为孤寡、贫困、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受到经济条件及身体条件的双重制约。
中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官员吴玉韶表示,未来5年,中国人口老龄化形势更加严峻,将呈现出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加速发展等趋势。到2015年,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到2.16亿,约占总人口数的16.7%;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将达到2400万,占老年人口比例超过10%。此外,城乡空巢家庭将超过一半,部分大中城市达到七成,农村留守老人约4000万,老年人照料问题日益突出。人口老龄化与养老问题是全国乃至全球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养老产业的发展事关数以亿计老人的晚年生活,因此,研究内蒙古地区的人口老龄化趋势,探索符合内蒙古地区的养老模式、发展老龄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大众思想观念的改变,人们的养老观念也在发生变化,相应的养老模式也在随之发生变化。在呼和浩特地区,现在的养老模式主要分为居家养老模式与社会养老模式。居家养老模式一直都是中国人首选的养老模式,“养儿防老”、“坐享天年”这种思想一直都存在,但随着城市化和人员社会流动的加快、计划生育政策的长期实施造成的少子化,导致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养老院等各种“社会养老”模式也逐步发展起来。在呼市主体城区,养老模式主要是以社区居家养老为主,民间一般养老机构与现代化老人公寓、文化型养老机构和养老型医院等多种养老形式为辅的方式完善老年人的生活。截至2011年6月,呼和浩特市共有敬老院42所,并且2011年计划在5个农业旗县新建敬老院10所、改扩建7所。在五县一旗地区,多采用农村养老模式,即以家庭为基础和主体,辅之以集体供养、群众帮助和国家救济的养老模式。但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内蒙古90%以上农村牧区人口的老年保障几乎全部依靠家庭保障。近年来,国家倡导社会福利社会化,增加了对社会养老事业的投入,但仍然存在着居家养老水平低,社区养老功能不全,养老机构床位数不足,养老服务覆盖面狭窄,社会化程度低等问题。以养老机构床位数为例,发达国家每千名老人拥有的床位数为50-70张。而据民政部门统计,呼和浩特市现有养老服务机构23家(不包括农村敬老院),床位数4064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12张,这与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的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30张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且呼和浩特市养老服务机构的服务对象以传统的社会救助对象,失能、半失能老人和低收入老年人为主,难以满足各个层次老年人的多种养老需求。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缓慢,主要原因是养老行业属于投资大、周期长、投资回报率低的微利行业,民间资本参与意愿不强。民办养老机构普遍存在设施简陋、功能单一的问题。
三、总结
“十一五”期间,我国的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实现了新农保等养老制度从无到有、覆盖范围从小到大、保障水平从低到高,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在未富先老、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的情况下,迈入老龄化社会的我国养老保障体系建设仍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与挑战,存在着多方面问题等待破局和完善。呼和浩特市作为的首府以及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在养老模式选择上应综合考虑其经济实力、人力资源、文化传统及亲情、空间、服务和需求等因素,强化政府责任,加大财政投入,积极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中国成唯一老年人口超1亿国家直面老龄化社会挑战[EB/OL]. 内蒙古人口网,2011-08-29.
[2]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国务院振兴东北办公室网, 2011-5-16.
[3]呼和浩特市第6次人口普查现状,每户平均不足3人[N].内蒙古日报,2011-06-13.
[4]呼和浩特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5]未来五年中国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EB/OL].内蒙古人口网,2011-03-02.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人口生育率在下降,而人的寿命在延长,世界人口正在加速老化,这其中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老龄化己成为21世纪不可逆转的世界性趋势。老年人是疾病的高发人群,现有的临床流行病学资料己证明,在相同基础疾病的情况下,高龄是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高龄人群具有“三最”特点:即最高患病率、最高伤残率和最高医疗资源利用率。实现“老有所医,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理应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鉴于此,笔者从老龄化社会背景下谈谈中医药教育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老龄化社会背景下需要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保障老年人健康
祖国医学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中医药在防治疾病和重大疫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日益强盛作出了卓越贡献。老龄化社会下我国人口老龄化在医疗保障方面面临如下挑战:慢性病患病率高、老年人残疾率高、老年人医疗费用消耗大、病残弱老人的基本护理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我国卫生资源与卫生需求不成比例、资源分配不合理等,相对而言,中医药“简、便、效、廉”的特点,在应对人口老龄化卫生保健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尤其表现在:一是中医药学在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的指导下,对老年人慢性病具有个体针对性极强的治疗,同时注重整体调护,有利于老年人慢性病的防治;二是应用中医药养生保健和中医药预防医学知识,中医“治未病”是祖国医学在为全人类保障健康方面始终重视的研究领域,从《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中医治未病的记载,加之目前我国大力鼓励开展中医治未病工程,这必将为提高老年人预防保健、自身养生水平和能力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三是中医药资源较为丰富,同时药材价格和诊疗费用相对较低,可以极大地缓解老年人医疗资源短缺的问题,同时还为老年人的卫生保健起到积极的作用;四是全国各省几乎都有中医药高等院校,每年培养大批的中医药人才,这些中医药学子能够普及到医院、卫生所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对于平衡我国卫生资源与卫生需求比例、合理分配资源具有积极的意义。
2老龄化社会背景下中医药教育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
2.1在中医药教育中重视的养生保健教育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所作的重大贡献之一。在中医药这座宝库中,与当前老龄化社会和大众日常保健关系密切的内容,是养生方面的知识。养生是健康之本,是幸福之源,更是快乐之门,懂得养生才是懂得人生。老龄化社会对整个国家的全面及深层次影响是相当大的,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特别是要满足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卫生保健的需求,面对老年人最高患病率、最高伤残率和最高医疗资源利用率的“三最”特点,目前培养的中医药学子即是2015年以后的中医师,他们毕业后走上医疗卫生岗位,要面对更大基数和更复杂的老年人“三最”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和我国“九五”攻关项目的资料表明,达到同样的健康标准所需保健投入与治疗费、抢救费用的比例为1:8.3:100,即如果在预防保健上多投入1元钱,将来就可以在治疗上少支出8.3元和可以节约开支100元钱的抢救费用[2],故而需要重视预防工作,将预防工作做到位,即做好中医药治未病工程,将极大地减少老年人医疗费用的支出。因此,在中医药教育中要高度重视养生保健,尤其是老年人养生保健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和培训。
2.2在中医药教育中重视对老年人慢性病、常见病、多发病防治的教育
由于特殊的国情和人口政策,我国是拥有广袤土地和庞大人口数量的国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的提高,个人预期寿命不断延长,老龄人口增长速度明显。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在背负着2000多万离退休人员的重压下起步的,只有巨额的人员存量,没有相应的资金存量,而充足稳定的养老金供给是养老保障制度关键所在,随着退休人口比重的逐年增加,意味着较少的在职缴费人口要负担越来越多的领取养老金老年人口,不适应快速发展的人口要求,给人口老龄化带来危机,影响到我国养老保险的可持续性,面对由于体制改革的遗留问题及养老保险制度方面设计等原因已经出现问题或即将出现的养老金支付危机等问题,必须对原有的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迎接人口老龄化到来的巨大挑战。本文阐述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特点及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中出现和面临的问题,针对我国在人口老龄化的现状特点和影响我国养老保险基金一些体制方面提出政策建议:提高退休年龄;扩大养老保险覆盖范围。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我国人口基数大,是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由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降低,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大大加快,不到20年的时间便进入了发达国家近百年才出现的人口老龄化状态,成为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目前,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全世界的1/5。据中国老龄协会提供的数据,到2020年,全国老年人口比重将从现在的7%增加到11.8%,老龄高峰将于2030年左右到来,并持续20余年。到21世纪中叶,60岁以上老年人可能超过4亿,65岁以上的老年人则会达到3亿左右,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家庭开始进入养老期,老龄人口的迅速发展对经济社会
的影响十分广泛而深远,使养老保险基金支付能力受到挑战,对养老保险体系的完善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二、当前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中出现和面临的问题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
我国是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进入老龄社会的,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实力较弱,制度准备也较为迟滞,目前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一些问题,不符合我国当今人口老龄化数量增多的发展趋势。
(一)提前退休和退休年龄偏低给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运行带来很大冲击
目前,在我国经济转轨过程中,普遍发生的提前退休现象增多,不仅增加了退休人数,而且使本来就多的老龄化人口更加增多,是造成养老保险金“赤字”的一个重要原因。提前退休,一方面意味着在职劳动力人数的减少,劳动者缴纳养老保险的时间缩短,从而缴纳养老费的人数减少,造成养老金收入缩减;另一方面则意味着退休队伍的规模扩大、领取养老金的人数增多、领取时间延长、退休金的支付规模扩大、支出负担加重,这一增一减,其影响是巨大的。另外,违规办理提前退休的许多职工退休后往往从事其他劳动,因为他们技术熟练,又不要求单位为他们缴纳养老金,所以单位往往愿意雇用他们,从而占用了社会就业岗位,这种情况减少了正常职工的人数,从而减少了缴纳养老金范围,减少了养老金收入;他们本身又因为提前退休而提前领取养老金,增加了养老金的支付,这双重影响加剧了养老金入不敷出,危害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良性运转。另一重要原因是退休年龄相对偏低,使很多仍然年富力强的人员过早进入退休队伍,加剧了退休人员的快速增长,造成进人退休制度的老龄人口大量增加,使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时间大大提前,更使我国在经济不发达时面临沉重的养老金负担。
(二)我国养老保险的覆盖面窄,统筹层次低,保障能力弱
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基金造成的压力,除了我国政府财力有限外,养老保险制度在设计上也存在问题,由于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覆盖面偏窄和不合理,未达到全面统筹,养老基金收益率低,抗风险能力弱。
目前养老保险覆盖范围仅局限于城镇的各种企业单位职工,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人事人员和差额、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人员,国家公务员和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进展缓慢目前未全面启动纳入养老保险范围,而这些职工除了不需要缴纳养老保险金外,他们的退休金和福利等费用仍然由国家保障。以陕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为例,原从1995年10月开始全员纳入养老保险统筹范围按照单位22%、个人8%比例缴纳费用,但从2003年8月份开始又停止缴纳养老保险,并且把以前缴纳的养老保险全部退还职工个人,这一缴一停一返,不但减少了养老基金的筹集,给当今人口老龄化加大的背景下无疑是雪上加霜,而且在人们心中产生对自己以后养老问题的疑惑和担忧,而占我国总人口80%比例的农民大部分还未纳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之内,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只有30%。
三、采取有效措施,完善养老保险体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建议
(一)修改退休政策,逐步提高退休年龄,严格控制提前退休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速发展,提前退休和低龄退休制度导致养老保险金存在潜在财务危机,对经济发展的不利方面将日益显露,我们不但要抑制提前退休的现象,而且提高退休年龄,以缓解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基金的不足现象。国家应尽快明确废止国发[1978]104号文件,颁布新的退休法规。一是加强对特殊工种提前退休审批工作的管理。要规范特殊工种提前退休审批程序,健全审批制度。二是延长职工退休年龄。首先,打破女职工女干部的身份,把退休年龄统一到55周岁。其次,逐步与国际接轨,把女职工退休年龄与男职工的退休年龄拉平,明确60岁为职工的统一退休年龄。
(二)不断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提高养老保险参保率,增强养老统筹基金
我国是在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迎来人口老龄化的,为了实现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日趋加剧下的背景,应积极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面,不断提高养老保险的覆盖率,增强其保障能力,以强大的经济实力做后盾来解决老龄化所带来的经济社会问题。一方面采取尽快把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纳入养老保险体系,使之与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接轨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另一方面尽快将养老保险覆盖到农村很有必要,全面建立健全覆盖到农村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计划,使占我国总人口比例较大的广大农民群体尽快纳入养老保险体系中来,这样不仅增大了缴纳养老保险人数,而且增加了养老保险基金的收入,有利于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养老保险基金的平衡,亦可以缓解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基金造成的压力。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基金的不足是困扰各国政府的一大难题,通过我国的实践经验和上面的分析研究,我们可以得出:只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提升扩大我国的养老保险的水平和覆盖范围,抑制提前退休并且延长退休年龄,不但能缓解养老基金的不足,而且为平稳渡过人口老龄危机打下基础。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正在试点和改革完善过程中,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社会对养老问题的关注,相信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会日趋健全与完善。
参考文献:
1、史柏年.退休年龄与养老金支付[J].人口与经济,2001(2).
2、崔少饮.中国社会保险基金的风险研究[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1(1).
关键词 养老保险 老龄化社会 基金管理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1.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人口老龄化是指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按照联合国的传统标准是一个地区60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的10%,新标准是65岁老人占总人口的7%,即该地区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据调查显示,目前我国人口增长率已经趋于平稳,1999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比重首次达到7%,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在未来的几十年中,我国人口增长率会慢慢下降甚至零增长,老年人口会自然加速增长。西方发达国家在进入老龄化社会阶段时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较高,人均GDP在2000美元以上,属于“先富后老”。而我国在经济尚不富裕的情况下步入老龄化社会的人均收入水平偏低,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与国民经济应对实力相差悬殊,因此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乃是 “未富先老”。
2.老龄化人口加剧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
在我国养老保险社会统筹账户年度收支中,赡养率的上升意味着养老保险缴纳人数的减少而导致的缴费金额减少与领取养老金人数的增加的矛盾。随着老年人口数量增多,人均养老金的供给相对减少,养老金供给不足即将凸现,这对养老保险体制提出严峻的考验。人口老龄化已对现有养老保险制度提出了修改的要求,即既能解决未来更多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又能保证国家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低生育率的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摸索出一些相对有效的模式,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也已迫在眉睫。
二、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保险制度的缺陷
1.原有退休年龄的不科学性
我国大多数职工法定退休年龄是男满60周岁、女满55周岁,人口寿命预期延长将使现有退休人员面临十几到二十几年的相对枯燥生活,有些工作精力旺盛的人可能无法接受这种生活,对他们来说,60多岁正是他们总结工作经验、钻研科技旺盛时期,过早退休是一种人力资源的浪费、国家资源的损失。推行阶梯型、弹性制延长退休年龄是缓解养老金供给不足的措施之一。
2.养老基金的管理体制不完善
我国现有养老管理模式虽在历史时期起过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原有制度已不能适应现有国情,甚至显现出重大弊病。例如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隶属各级地方政府,受地方政府牵制严重。有些地方政府过度看重眼前经济利益,私自挪用养老保险专项资金,甚至不惜将职工的养老金、救命钱投入股票市场,造成严重的不足和亏空。改革现行养老金保险制度,规范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是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今后保值增值的可行性措施之一。
3.政府职能存在的管理缺陷
在我国的养老保障制度中存在着政府工作效能低下,管理费用过高等问题。职能部门服务质量不高,职工抱怨情绪严重。中央、地方、市场、个人没有明确的职责规划与定位,导致存在管理结构形式,实质职责不清的窘况。
4.个人账户不实的缺陷
在改革开发之前我国实行的是“现收现付制”,近年来我国现行养老保险经费实行社会统筹,费用由国家、单位、个人三方共同负担,标志着我国养老保险模式的转轨,“统账结合”模式初步确立,使统筹资金可以更好的起到再分配效果,希望在人口老龄化到来之时通过个人账户资金的积累减少养老保险基金的支付危机。但是由于多年来我国各个地方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同,公务员及部分事业单位职工无需缴纳个人部分的原因,导致养老金出现隐性债务问题,统筹预算资金超支,有些地方职能部门无奈将个人账户挪用出来做养老金支出,形成了个人账户“空账”。有资料表明据不完全统计至2010年,养老基金空账规模达到1.3万亿。
三、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措施
我国已经步入了老龄化社会,在我国人口老龄化高峰期到来之前而且人口红利还没有完全消失、劳动力资源相对充足、抚养系数相对较低、财政尚有余力扶持养老保障体系之时,完善养老保障体制,应尽早制定人口老龄化的应对之策。
1.对法定退休年龄进行必要调整
推迟退休年龄既是大势所趋,又是客观要求。目前适当推迟退休年龄可以增加养老基金的积累,缓解养老金的支出压力。虽然有岗位紧缺,年轻人就业压力增大的弊端,但从国家经济持续增长和未来社会稳定方面来看还是利大于弊。
2.尽快完善政府管理职能
养老基金的事权与财权应当明确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职权范围,事关民生的养老制度设计与变革应由国家政府部门所属的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深入社会底层调查研究、充分掌握基层民生经济支付能力、广泛征求社区干部民众的意见,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养老保障制度体系,并确保执行的力度与实施的效率。
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在城乡逐步建立包括基本医疗保险、商业补助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社会互助体系的基本养老保障体系,大力兴办养老院,由国家和地方财政部分或全部承担城乡孤寡老人的养老费用。特别是社区干部要改变工作作风,及时了解居民生活动态,深入基层对经济条件差、生活压力大的家庭实事求是地申请专项基金,适当给予提高补助等措施,并最终将他们纳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人群,实时进行动态管理。
3.提升和优化养老服务产业
政府宏观指导需要加强,社区服务规划水平需要提高,对基层管理服务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提高社区服务能力和质量。扩大社区服务资金来源,鼓励民营资金投资养老产业,政府做好使用监督。另外在社区内增加医疗服务,扩展社区活动,吸收体质健康的老年人参与社会经济建设,让老年人也能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成为我国一支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后盾力量。
四、总结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积极推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应对于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制定阶梯型、弹性制延长退休年龄的政策,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保险制度都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绪论
1.1研究背景
2011年4月28日,国务院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调查过后,国家统计局了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据统计,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全国登记的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相比,年均增长率为0.57%,60岁及60岁以上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如图1,比2000年人口普查结果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结果上升1.91个百分点。作为世界人口大国,我国早已于2000年进入老龄社会,众多老年闲置人口,造成劳动人口比重下降、老年赡养系数上升、国家老龄类支出增多等诸多不利影响 [1]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熊必俊(1993年)阐述了老有所为理论,提出开发老年人力资源、使老龄化社会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并且指出我国老龄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开发老年人力资源。陶思敏、孙宏英(2000年)根据社会发展的情况,认为老龄化群体规模较大,开发和利用老年人力资源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在分析我国老年人力资源的特点基础上,熊斌(2004年)论述了我国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的意义和困难,认为开发老年人力资源一方面能够缓解人力资源结构性短缺,另一方面能够调整老年人的各种不良心态。王树新、杨彦(2005年)结合我国实际发展情况提出了开发老年人力资源的策略构想。认为老年人是各项建设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人力资源。老年人力资源有其独特的优势,即经验优势、智能优势和文化优势。
2.人口老龄化及人力资源开发的相关概念
2.1人口老龄化的定义
在人口学界,人口老龄化所指的是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的提高过程,是指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这是西方学术界认同的定义。20世纪中叶联合国出版的第一本关于人口老龄化的研究报告以65岁作为老年人口年龄起点。1982年联合国在维也纳召开的老龄问题世界大会又将老年人口的起始年龄定义为60岁。我国在上个世纪80年代接受人口老龄化概念,“老年人比重提高的现象”,是学术界普遍认同的定义,人口老龄化尤其是指老年状态人口中老年人口比重继续提高的过程 [2]。
联合国提出了一套对人口年龄划分的类型标准,如表1,它规定了年龄在65岁以上的人口比重大于7%的国家或地区称之为老年型社会或人口老年型国家;年龄在65岁以上的人口比重为4%到7%的国家或地区称为成年型社会,年龄在65岁以上的人口比重在4%以下的称之为年轻型社会。
2.2 人力资源开发的相关概念
美国学者纳德尔在1989年提出了人力资源开发的相关概念:“在某一特定时期内,企业雇主所提供的学习经验导致雇员行为绩效改善和个体成长的可能性”。这一概念主要强调了工作中学习的显著特点是其与工作的相关性。美国培训与开发学会对人力资源开发的定义为:“人力资源开发是综合利用培训与开发、职业生涯开发、组织开发等手段来改进个人的、群体的和组织的效率。”
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认为人力资源开发包括培训、职业生涯开发、组织开发和管理开发四个主要部分,通过对雇员有针对性的培训和职业生涯规划,运用组织手段都方式提高个人的效率。其中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是指相关组织对老年人力资源进行一系列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培训,使其潜能得以充分发掘与合理使用的所有活动。
3.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4]。作为人口大国,中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思想、物质、制度等各种准备还不足,还存在许多主观和客观的问题,影响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方面。
3.1思想认识上的错误和偏见
思想认识是开发利用老年人力资源的关键。思想认识的问题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来自社会,认为老年人是社会的包袱,认为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与青年人争就业岗位;另一方面是来自老年人自身的问题 [5]。通过王红漫2001年对老年人再就业状况的抽样,结果显示,未再就业老年人中,37.8%的老年人因为身体状况不好而不再继续工作,21.7%是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8.0%是因为子女不赞成,另有32.5%的老年人则是自己不想再工作 [6]。
3.2缺乏政府规划,各项政策不完善
相关政策相对来说还不够完善,并且在具体的工作任务中落实不到位。集中起来主要有两点:一是对已就业的老年人没有足够的尊重,这些老人难免会感觉受到歧视,并且随后产生离岗的想法。二是老年人再就业后的薪酬待遇相对较低,经常会出现高质低价的现象,没有实行同工同酬和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原则,影响到老年人工作的积极性。
3.3没有形成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