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31 10:53:1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城市交通发展现状,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一、交通规划体系已初步形成
1、宏观交通规划和前期规划研究系统初步建立
在综合交通调查和交通年度发展报告的基础上,主城区综合交通规划、主城区“畅通城市”交通规划纲要等一批规划已经纳入规划编制体系,确定了城市交通的发展方向和宏观布局。同时针对城市交通出现的新问题,相关前期规划研究也陆续开展,为城市交通发展提供了应对新问题的前期准备。
2、中观层面的专项和区域性规划内容不断充实
为适应交通发展的新需要,一些交通专项规划得以开展,如主城区轨道线网规划、主城区快速公交线网布局规划、主城区道路指路系统规划等。为应对中心区日益严重的交通拥堵问题和支撑城乡统筹的发展要求,还陆续开展了不少区域性综合交通规划,这些交通规划较好的适应了城市交通发展的需要。
3、交通规划逐步介入微观规划管理工作
结合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控规调整的需要,在部分建筑和市政项目的方案审查阶段和控规调整交通优化阶段,开展了项目交通影响评价工作,从交通预测和分析的角度,对道路规模(车道数等指标)、项目周边及内部交通组织提出优化建议,并将相关建议纳入规划管理,提高了建设项目在交通上的科学性。同时,也开展了少量道路及节点的交通工程设计工作,强化了规划管理对项目下步方案设计的指导性和控制作用。
二、当前交通规划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宏观研究超前性不够,不能适应城市快速发展的要求
随着城市规模和空间的拓展、城市结构的调整,城市路网、轨道交通、换乘枢纽建设提速,既有规划已经难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一系列新问题已迅速出现:城市交通的发展模式,城市快速路的合理规模、路幅及节点处理形式,轨道线网的总体规模、布局形态、制式选择以及相互衔接关系,换乘枢纽的设置规律、机场是否需要引入多条轨道线路打造综合枢纽,城市交通体系能否支撑城市组团采用功能相对单一的发展模式,能否在这样一个次、支路网不足的城市利用单向交通组织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在主城货运枢纽大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处理好城市客运交通与货运交通的关系,等等。由于对这些新问题的重视不足,造成大量前期研究工作没有能及时开展。
2、中观专项交通规划编制系统不完善,上下层规划衔接不连贯
总规与控规层面之间缺失道路网专项规划。尽管总规层面确定了骨架路网,由于没有中观层面的道路网专项规划予以明确道路功能、等级标准、节点功能定位以及在交通流向分析基础上确定的立交形式等,导致相关控规的道路交通规划编制和审查的科学依据不足,无法准确落实总规道路体系。如由于对同一快速路的功能理解不一致,相邻片区控规编制的快速道路断面形式不统一,节点控制形式不协调(有的区域才有高标准立交,有的区域采用信号灯平面交叉口的控制形式),甚至出现相邻控规间的道路不能完全对接的现象。
3、微观规划管理工作中交通分析作用发挥不足,影响规划效果
控规编制(调整)审查工作缺乏交通分析评估。控规编制(调整)审查工作大多没有进行深入的交通分析评估,没有通过交通模型来定量判定土地建设性质、总量与交通体系的协调关系,降低了控规编制(调整)审查工作的科学性,这可能会带来一些交通问题。
目前正处于重大基础设施大建设时期,城市用地布局和城市交通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决定了项目的选址往往将对城市交通系统产生重大影响。当前市政和建管等重大设施的规划选址没有将交通分析作为一个必备的工作环节,重大基础设施以及大的建设项目的规划选址大多没有进行深入的定量交通分析,凭经验做定性判断,不能提出科学合理的交通方面的设计要求,即使在后续方案阶段进行交通影响分析,也只能是对交通细枝末节的改善,难以达到最佳规划效果。
4、综合交通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影响规划管理科学性
年度调查和年报仅是对年度交通状况的记录,无法及时准确提供实时交通数据,同时,交通、建设和计划等相关部门都基本建立了自身管辖范围内的交通基础数据库,年度调查和年报难以及时掌握其他部门涉及交通的细致数据,并难以实现各种交通信息资源的共用存储、资源共享和及时更新。综合交通信息化建设的滞后,影响了相关规划部门和交通工作者对综合交通信息的全面、及时把握,不利于城市交通的长远发展。
5、近期建设缺乏交通规划支撑,横向部门协作不足
城市总规偏重于对远期目标状态的描述,对于近期建设研究不深,致使总规的前瞻性与现实性难以做到有机结合。由于缺乏相关交通分析的前期介入,交通重大基础设施的近期建设规划往往凭经验判断,难以与城市近期发展方向和配套建设充分协调。
三、完善交通规划体系建设的建议
1、加大交通规划投入,加强宏观超前研究
应根据发展形式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预估铁路等对外交通大发展、轨道交通等城市交通建设提速、交通管理要求迅速提高等城市交通未来发展趋势,对可能产生的新问题做出提前规划研究,确保交通规划研究对新情况的及时反应能力。当前亟需开展的重要前期研究很多,如主城区快速路网布局调整研究;主城区机动车保有量发展研究;主城区物流通道规划研究;主城区重点地区缓堵研究;主城区停车发展研究;主城区单向交通组织适应性研究,等等。
2、加强交通专项规划,充分对接上下层规划
针对中观专项交通规划编制系统不完善,上下层规划衔接不连贯的问题,一方面,在总规和控规之间应开展干线道路网等专项规划;另一方面,在控规和重大建设项目方案之间加强交通规划分析评估,保障规划意图在项目设计方案中得到落实,如轨道交通详细规划、干线道路交通详细规划以及枢纽详细规划。
3、增强对规划管理中交通规划的重视程度
扩展现有交通影响评价的范围,改变目前只侧重特定地块的开发项目影响分析及交通优化的局面,将交通分析和规划引入到重大基础设施的选址规划和施工交通组织之中,提高规划管理的决策科学性。将交通分析和规划引入控规编制(调整)审查之中,通过交通预测和仿真等定量先进技术的运用,科学判定区域路网交通承载力与土地建设强度的协调性,实现土地利用与交通在规划层面的协调。
4、逐步建立综合交通信息平台,提高规划科学性
首先整合交通、建设和计划等相关部门的交通基础数据,形成包含铁路、高速公路等对外交通,道路、轨道、停车、公交等城市交通的综合交通数据库;其次,完善城市交通模型数据库,建立相应维护机制;最后,以信息智能化为目标,逐步建立动态采集、实施分析和展示的智能化信息平台和辅助决策信息支撑系统。
5、发挥规划先导作用,编制全市重大交通设施近期建设规划
近期建设规划是落实总规的重要步骤,政府及相关部门应重视重大交通设施近期建设规划的编制,应按年度实施滚动编制。编制近期建设规划应在交通宏观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城市近期发展方向,明确近期交通发展重点、发展规模和建设时序,各相关部门要密切协作,以保障近期建设规划的科学性。
四、结语
中图分类号:U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5)04-0218-01
城市交通管理水平的提高,不能缺少科学的管理技术,智能化的管理显得非常重要,交通运输是城市经济发展的最基本条件,引进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ITS)是提高城市交通管理的重要途径。以往的交通管理部门重视道路硬件设施,不重视科学智能化系统,重视城市道理交通建设,不重视资源的使用,导致交通智能的管理系统不能物尽其用,浪费了很多交通信息资源,对于这些交通系统上的问题,智能交通系统的实施很大程度的解决了城市交通问题。
1 城市智能交通系统的基本概念
所谓的智能交通系统就是把涵盖多个学科理论技术融合到一起,先进的信息技术,将精准的数据通讯传输,电子监控技术,传感装置设备等,将实时精准的交通信息传送给交通管理系统,交通智能管理系统的合理运用,解决道路拥挤的路面交通压力,智能交通系统的组建,将有效解决路面交通拥挤压力,减少道路交通堵塞的隐患,城市智能交通系统的使用,也对提高交通管理部门的交通管理有所成效。
2 城市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显见的成效
2.1 交通管理信息资源共享
智能交通系统对数据整合,把部分可利用的资源作为可共享的资源,利用顶尖的科学技术信息,通讯技术,资源的共享可以实时把路面交通信息传送给每个交通参与者,可以使每个交通参与者在家就能享受的到路面最新的交通信息资源,以最新的交通信息作为参考,减少路面拥堵,尽量使每个交通参与者,达到畅通出行,安全出行。
2.2 交通管理部门智能化管理
ITS及时准确的向交通管理部门提供路面交通信息,使交通管理者结合路面状况,作出有效的应对对策,对于突发的交通状况,第一时间掌握现场情况,对于交通管理部门调动警力,出警速度提高,对于拥挤路段的布警,都能从最大限度的发挥交通管理部门对于实时交通的监控管理,和紧急突发状况解决的处理效率。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最大的优势就是系统间协调与实时的控制的功能。
2.3 紧急救援系统
当路面发生紧急的道路突发状况,事故车辆与人员需要帮助的时候,智能交通系统当中的紧急救援系统就会对事故做出第一时间处理。发出求救信息有利及时救助伤员,对于路面疏导控制,事故车辆的救援,救援车辆优先形式等。
3 智能交通系统发展与现状
自上世纪中期,智能交通系统的初步形成,不过人们对于智能交通没有充分的了解,当时智能交通系统也不够完善,对于一些设备的使用率低,造成了某种程度上的资源浪费,交通系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交通管理系统步入智能化,道路监控和路口监控等路面监控及感应设备,综合我国的实际交通情况,有效的利用发达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理论,在我国部分重点城市进行试点,在取得了一定成果之后,被全国多数城市采纳,城市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的建立,智能交通系统部单单的城市交通系统,在高速公路沿线也建立了通信和监控系统,电子收费系统,和IC卡收费系统,甚至部分高速公路甚至已经实现了不停车,自动收费的便民项目,这些都是我国在ITS系统研究方面所获得的进步的表现,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的经济进程的同时,也有因为部分原因涉及到的问题。
3.1 智能运输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虽然智能交通系统已经组建开发多年,但是很多方面的预期目标尚未达到效果,例如当下使用的双向交通信息传递系统技术和全球定位系统技术,虽然已经在技术上已经初步成熟,这就违背了对于设计者初想以提供实时路况,提供最短路程,最畅通的路况信息,对车辆进行导航,操控电子信息,智能规划行车者路程,有效的缓解交通压力,对于路面车辆疏导的想法。由于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就此阻碍了智能交通系统的作用不能发挥到最大限度。
3.2 智能交通系统解决方向
想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从两个方向入手,第一点就加强交通理论的研究,对于实际应用时的动态路径的选择,避免行驶拥挤路线,第二点是强化路面建设和路面基础设施的同时,实时对信息更新,将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建设路网信息及时的路面车流信息,比如在临时修建道路的时候,及时提醒此道路使用者,及时更改行车路线。对于智能交通系统的首要工作是,智能交通运输系统理论研究部分,利用科学先进的技术,逐渐对于智能运输系统相关理论,可以更好的组建,交通系统电子基础设施网络,避免投入更高的高资金成本,减少资源的浪费。
4 对于未来智能交通系统的展望
智能交通系统技术在不断完善,在当今科技决定发展的时代,科技技术的完善不仅促进城市的前进,也是国家的进步的必备因素,在国际的大舞台之下,我国的智能交通系统技术开发与使用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的技术对于国家信息智能化的建设起到非常重要的贡献,借鉴智能信息技术的开发,逐渐会被更多的领域所利用,因此智能交通系统的应用普及,对于以后的市场需求也是庞大的,对于城市经济发展,国家经济发展,也是有一定的应响。
5 结语
多数城市智能交通管理已经普及,采用智能化的管理手段是现代化交通系统的趋势,科技技术的不断发展,经济的不断提高,交通问题也是日益明显,智能交通系统的实施解决了交通系统上,道路拥挤,不能绿色畅通的行驶等交通方面问题,增强智能交通系统的应用与了解,是每个交通参与者的必备条件,智能交通系统不仅仅是理论上,技术上的突破创新,还是文明社会,和谐社会形成的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志坚.城市智能交通管理研究[M].广东公安科技,2006.01.
中图分类号:TU99文献标识码: A
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现状及既有政策执行情况
(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总体情况及分析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始于北京地铁。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城镇人口迅速增长,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机动车快速增加,城市交通堵塞日益严重,城市环境不断恶化。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已成为我国大中城市发展公共交通的根本方针和缓解交通拥堵的最佳选择,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建设规模世界少有。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建设速度快。目前10座城市已建成25条线路,运营里程已达713.93km。
2.制式多样。多数城市建设了地铁,长春建设了轻轨,重庆二号线建设了跨座式单轨,广州四号线采用了直线电机制式,天津津滨轻轨一期和广州地铁3号线分别建成了100km/h、120km/h不同等级的城轨快线。
3.由一条线路向网络化发展。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逐步成网。对此,我国也已由原来一条线路单独批建,转变为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和建设规划的审批。
4.车辆及机电设备国产化率不断提高。通过建立合资企业,开展各种技术合作,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等多种方式,车辆与机电设备的技术水平和国产化率不断提高,城市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初具规模。
5.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造价明显下降。地铁造价已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7亿元/km左右,下降到90年代末的5亿元/km左右;轻轨造价已由4亿元/km左右,下降到2亿元/km左右。
6.从城市中心区向城市边缘和卫星城发展。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已开始向城市的边缘和卫星城扩展。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已按照城市空间转移和卫星城建设要求,正在规划或建设市郊线或市域快速轨道交通。
(二)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预测
目前,我国1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已达43个,有10个城市建成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同时还在建设新的线路;有6个城市正在建设;有30多个城市开展了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的前期工作。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大致可分为4种情况:第一种是具有建设和运营管理城市轨道交通经验、又正准备迎接大型国际活动的城市,如北京迎接2008年奥运会、上海迎接2010年世博会、广州迎接2010年亚运会、深圳迎接2011年大运会,正在加快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并开始形成网络。第二种是已建成一条线并同时在进行第二条或多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建设的城市,如天津、深圳、南京、武汉、重庆等城市。第三种是正在开展轨道交通建设前期或首条线建设工作的城市。除已建成轨道交通的城市外,国家又相继批准了成都、杭州、哈尔滨、沈阳、西安、苏州等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长沙、石家庄、宁波、青岛等城市已开展前期和报批工作。第四种是在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正启动城际轨道交通建设。
2003年底至2005年,北京、上海等15个城市陆续上报了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在未来10年左右的时间里,这15个城市共规划建设60多条线路,总里程约1700多km,约需投资6200亿元左右。到2010年,我国将有20多个城市(包括已建设轨道交通项目的城市)具备发展和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的条件;到2020年,将有30个城市有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的可能。按目前每年开工建设100~120km线路的发展速度,2020年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有可能达到2000~2500km的规模,约需总投资7000~9000亿元。
二、工程监测内容和控制指标
目前,针对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国家标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尚处于编制过程当中,国内现行相关规范、规程对工程监测内容均有不同程度的说明。经统计分析,工程监测可以分为仪器监测(包括人工监测和自动化监测)和现场安全巡视。
(一)仪器监测
通过《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2008)、《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等29部国家、行业和地方有关轨道交通工程监测的规范、规程的统计分析,工程监测对象一般包括工程支护结构体系、工程周边环境和周围地质体三大类(见表1)。
表1工程监测的项目及内容(仪器监测)
(二)监测控制指标
工程监测的控制指标是影响工程监测预警的关键指标,必须慎重给定,目前通用的做法是由设计单位给出。同时,不同的监测项目应设置不同的控制指标,一般包括允许变化(变形或内力)控制值、平均变化速率和最大变化速率等。
工程支护结构的控制指标应根据相关技术标准,结合地质条件、周边环境条件、施工工法、结构型式和地区工程经验等综合分析确定。工程周边环境的控制指标应参考相关技术标准、类似工程经验,并在周边环境现状调查、现状评估和分析计算的基础上,结合产权单位的要求综合确定。当工程风险等级较高时,应进行专门的控制指标研究,并组织专家论证后确定。
(三)现场安全巡视
工程监测应能够掌握工程建设整体性状的变化,对工程安全状态做出迅速、及时的评价,除常规仪器监测以外,应进行现场安全巡视。现场巡视往往能更迅速发现问题和采取措施,是工程安全监测及预警的重要辅助手段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现场安全巡视一般采用观察、拍照、现况描述和量测、摄像等方法,重点对各监测对象进行现场安全质量状况的巡视观察。如对工程周边环境中的建(构)筑物,需巡视其开裂、剥落,地下室的渗水情况与附属设备状态。对地下管线,巡视管线及接口的破损、渗漏情况。对周边道路(地面),巡视其沉陷、隆起、开裂等。对明(盖)挖法基坑,巡视开挖面地质性质及其变化,岩土体的渗漏水、塌落,基坑涌土、流沙或管涌,支护体系的渗漏、开裂、变形等。对盾构法隧道,需巡视管片衬砌的工作状态(包括管片变形、开裂、错台、拼装缝、掉块以及漏水状况等)、盾构机出土情况等。对矿山法隧道,巡视开挖面地层性质及其变化,围岩体渗漏水,土方开挖、工作面坍塌情况,降水效果等。
三、加强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的策略
(一)加强对政府相关文件的学习
目前各地对国务院、各部委关于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质量安全相关文件的学习、理解及落实不够,特别是对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下发的《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安全质量管理暂行办法》(建质[2010]5号)的要求不够了解,在监测工作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建议各地进一步加强各级政府相关文件的学习贯彻和落实。各地从建设主管部门、建设单位以及轨道交通工程的参建各方都要认真学习、深刻领悟相关文件的指示精神,并深入贯彻落实到实际工作中。
(二)制定出台相关的技术标准和管理制度
建议各级政府主管部门进一步制定出台关于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质量安全相关的管理制度、规范性文件,组织编写颁布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方面的地方标准或行业规范,从而进一步指导、规范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工作。各地轨道交通建设单位应建立或进一步完善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管理体系文件,明确各方职责、工作内容及相关技术要求,加强管理、沟通和协调。
(三)加强监测相关的学习及培训
加强对监测技术人员、现场作业人员及相关管理人员的培训,目前显得尤为重要。从国家到地方到各参建单位应因地制宜地选择或编制培训教材,分区、分批、分层次地对参建单位的监测人员、建设单位及主管部门的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监测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保证监测工作质量,满足工程建设及发展的需要。通过培训,也能对现场作业人员颁发上岗证书。
结束语
城市轨道交通地处复杂的城市环境条件、地质岩土条件之下,工程建设又不可避免地带来新的安全风险技术与管理问题,因施工不当引发的工程结构破坏、地层变形和地表沉降(隆起)等,可危及工程自身和周边环境安全,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和恶劣的社会影响。所以,工程监测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安全风险管控中正发挥积极作用,是保证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质量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贾科.中铁二局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
中图分类号:TU984.1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02-0073-03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出行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近几年,汽车进入家庭的速度到了快速发展期,过去居民出行交通主要依赖自行车,现在更多地是依靠汽车,而伴随着国家经济能力不断增强,人们生活不断改善,今后较长时期内汽车进入家庭还将持续增长。
近年来,常德市江北城区特别是洞庭大道以南的中心城区,在行车高峰期出现了从未有过的交通拥挤、行车难的现象。
如何解决常德市江北城区交通不畅、交叉口车辆拥挤、旧城区停车难的现象,有必要从城市的发展策略、城市功能布局、城市对外交通和城市路网规划、重大公共建筑项目选址、公共交通建设等方面加以认真研究,从而正确引导交通建设,并制订相应的对策措施。从根本上解决道路交通拥挤问题。
1 江北城区道路交通基本情况
城市交通是城市的动脉,合理的路网规划、完善的基础设施、科学的管理手段、良好的市民交通意识是保障城市交通畅通的决定性因素。常德市经过20年的快速发展,由一个20万城市人口的县级市发展到了目前人口68万的湘西北区域的中心城市(其中,江北城区规模已达45km2,人口超过40万),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中心城区的辐射功能不断增强,城市品质大幅提升。
1.1 城市道路的基本情况
江北城区已初步形成柳叶大道、常德大道、洞庭大道、武陵大道、皂果路等“十纵”、“十横”的城市主干道网络(见图1),道路总面积从2001年的400多万平方米增加到600多万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11,2m2,目前随着国家拉动内需,大力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有很多主、次干道正处在建设之中。
1.2 城市交通发展基本情况
1.2.1汽车保有量增长迅猛
截止2008年,常德市城区汽车保有量由2006年的30694辆增加至44422辆,年均增长20%以上。如将驻常外籍车辆统计在内,远远超出了1999年城市总体规划预测的到2010年汽车平均年增长11%的水平,从2009年10月份前已上户机动车辆的情况来看,增长速度将超过20D8年。
1.2.2交通流量增长快
自2007年开始,江北城区部分主干道交通流量快速增长,根据2009年4月17日星期五上午7:30至8:30的流量调查:
朗州路每小时流量:2006辆。
武陵大道每小时流量:2352辆。
洞庭大道每小时流量:2326辆,如在节假日高峰期,这个数字还将增大。
大部分旧城区主次干道交叉路段车流量已超过路口设计通行能力,洞庭大道与朗州路、朗州路与建设路、武陵大道与建设路、青年路与紫缘路、青年路与建设路等部分道路交叉口,已出现了交通拥挤和通过交叉口需等待几次红绿灯周期的现象。
2 道路交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通过对江北中心城区道路交通的观察与分析,存在以下问题:
2.1 旧城区人流、车流增大,道路系统难以承担汽车的快速发展需求。
2.1.1江北旧城区人口容量逐年增多。道路等级偏低,交通承载力严重不足。
2000年以来,常德市全面启动旧城改造工作,全力进行旧城改造,取得很大成效,城市面貌得到很大的改善,同时也建设了大量的高层建筑和商场超市、娱乐设施,人口流量和密度快速增加,随着城市经济高速发展,小汽车进入家庭骤然增多,旧城区“拥挤”成为必然。
一方面,江北旧城区的道路系统建设于20世纪60~70年代,完善在80―90年代,旧城区内多数道路宽度均在30m以下。交通承载能力脆弱:另一方面,由于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对城市未来交通发展的预测不足,特别是对汽车发展的预计不足,旧城区道路建设的标准和密度不能满足现代城市人口和交通扩张的需求,不能适应现代城市化进程和汽车进入家庭的发展需求。
2.1.2道路网系统存在着结构上的缺陷、级配不合理、路网不成体系。
一方面,对照建设部《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城市道路由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和巷道构成。旧城区道路系统存在着结构上的缺陷,现旧城区没有快速路,道路等级配置不合理。支路网密度低,通车的巷道相对更少。城市主、次千道路密度应为0.8―1.2km/km2,支路为3-4km/km2,而常德市目前主、次干道仅为0.73km/km2和支路0.24km/km2。
另一方面,江北城区很多规划中的主干道建设尚未完成,道路之间不连通,路网还未成体系。如紫缘中路未能与柳叶大道连接,洞庭大道只建成了中段,东段和西段(未建),尚未与常德大道(原207绕城线)连接,光荣路与朗州路之间不连通等等,致使车辆无谓的循环多,不能按最短的路径到达目的地,给沿线带来交通压力,加上旧城区支路缺乏,巷道通车能力差,交通流量不能有效地分散,新城区规划中的很多干道尚未完工,支路、巷道未形成,不能科学、有效地起到分流交通的作用。
2.1.3旧城区主干道交通被占用,一些规划中的巷道尚未拉通。
一方面,人民路是江北城区旧城区唯一一条东西走向的干道,但人民中路步行街的设置将人民路机动车交通切断(见图2),致使车辆人为地绕道而行,从而加剧其他道路的拥挤;另一方面,部分规划中的巷道未拉通也导致了车辆的绕行,从而加剧交通的拥挤。
2.1.4跨江大桥少,间隔距离远,大桥与城市道路连接不合理。 (见图3)
中心城市由一城四区、一江两岸三片的组团结构组成,江南、德山城区通过两座跨江大桥与江北城区联系。
随着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流、物流不断增大,江南江北两岸的联系日益紧密,而沅江岸线长,两座跨江大桥之间间距大,且德山沅江二桥还承担着207国道过境交通的车流量。沅江一桥与人民路、建设路不能直接对接连通,江北旧城区车辆过江必须走青年路或洞庭大道,再绕紫缘南路上桥,大大增加了旧城区沿线的拥挤。
2.1.5中心城区对外公路交通不便捷。
常长、常张高速建成后,常德中心城区在德山和鼎城区斗姆湖镇以及常德江北城区西向设置了高速人口,除西向入口外,其他两个入
口进入江北城区都需要经曲折而长的道路才能抵达江北区域,这对进出城的交通很不利,随着今后二广高速东向入口的建成通车,这一状况将大大改善。
2.2 公共交通不完善,公交发展滞后。
目前江北城区公共交通在公交营运车辆保有量、线路、站点设置、公交服务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发展不充分,致使人们对公交出行的依赖度低,个体交通(主要指私家车辆)出行率高速增长,加剧了道路交通方面的矛盾。
3 解决常德市道路交通问题的对策措施
为解决江北城区,特别是旧城区交通拥挤、停车难的问题,根据常德市的城市规划、经济和人口发展,内外交通连接、城市基础设施等条件因素,建议采取如下措施:
3.1 加快江北城区新区的建设,从而从根本上疏散交通,解决江北旧城区交通拥挤状况。
根据常德市域市总体规划,借大力发展城市基础设施之机,加快江北新区城市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并且使城市主、次干道形成环状,从而把人流、车流引导到城市新区来,降低旧城区的人流、车流容量,缓解旧城区交通压力。
近期积极建设白马湖新区,加快建设新区的商业、文化和休闲中心,尽快形成建设标准高、居住方便、成规模的居住区,使旧城市区人流、车流向新区转移,缓解旧城区压力,同时对一些在旧城区吸引大量人流、车流多的单位尽可能促其迁出旧城区,如公、检、法机关、市政务中心、丹阳路车站等,以缓解旧城区交通压力。将汽车北站改为公交总站,使外线车辆不入城内。
3.2 加快对外交通和城市环线建设,打通城市向东、向南出城口。(见图4)
以城市“二广高速”、 “杭端高速”建设为契机,加速常德大道的扩建升级改造。同时拉通洞庭大道东段,并延伸连接至即将建成的“二广高速”,缩短出入城时间,并可以塑造新的入城形象。随着沅江三桥、金丹路、桃花源路的新建,结合机场高速与斗姆湖高速互通拉通,打通城市南出城口,同时形成连通“一城三片”的快速环线,并将穿越城区的“319”和“207”国道线改道在德山南部至斗姆湖镇段并线,“319”国道向南连接原“319”线,“207”国道从斗姆湖机场南侧,经江南城区西侧跨江连接临岗公路,可减少过境车辆对城区的交通干扰,强化城市区域间的连通,使城市对内对外交通顺畅有序、四通八达。
3.3 大力完善交通体系,新建、续建城市主次千道和巷道,形成合理的交通网络。
一是要加快主、次干道建设速度。消除断头路,确保城区主次干道形成良性循环。抓紧建设紫缘中路、芙蓉北路、长庚路、洞庭大道东段和西段、龙港北路、滨湖东路和西路、紫菱东路和西路、三间南路、建设东路等。使原有城市千道相互连通,形成合理的交通流向。
二是抓紧建设沅江西大桥,改变江北城区与鼎城区过江仅一桥相连的状况,使江南江北形成畅通的环线,减少车辆过江的绕行。
三是还市于路,尽快恢复人民中路步行街的千道通行功能,缓解建设路与沿安路的交通压力,提高城市中心区交通效率。
四是注重支路和巷道的建设,特别是旧城区,以达到分散交通流量、方便车辆出行的作用,如:拓宽高山街北段、市政府东侧道路,缓解朗州路与建设路交叉口的压力,拓宽丹阳路,缓解丹阳路口的交通压力,同时,并加强城市巷道的建设,在主干道畅通的前提下,不仅可方便人们的出行,更可像人体的毛细血管系统一样起到车辆分流作用。
五是加强对城市主次道路交叉口的交通渠化,提高道路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减少在路口的等候滞留时间。
3.4 合理布局对城市交通影响较大的公共建筑的项目。
吸引人流、车流量大的建设项目,如汽车站、港口码头、大型工业、仓储、大型酒店、剧院、展览馆和大型超市、商场等,在项目选址时,要注重其对城市交通的影响,并应进行严格的交通论证,在交通组织、停车泊位、出入口设置等方面进行合理的设计和交通组织,并按此实施。
3.5 大力实施公共交通优先的发展策略。
一是应编制科学合理的公共交通专业规划。统筹安排公共交通线路、站点布局,方便居民能就近乘车,并使各线路问便捷换乘,控制好首末站点用地,保证公共交通设施的需要。二是建议市政府应出台扶持公交发展的政策,改变目前市民出行对公交通行依赖度不高的状况。三是加大公共交通的管理力度,提高管理水平,提升服务质量。四是倡导市民乘坐公交出行,形成城市交通以公共交通为主体的氛围。
3.6 加强交通法规宣传教育,提高交通管理水平。
关键词:交通工程管理现状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 A
一、城市交通工程的特点
城市交通工程是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市的发展,对交通工程的建设有了更高的要求,也更加的受到社会的关注。城市交通工程主要有以下几个的特点:
(一)建设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投资规模巨大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一般由前期工程、土建工程、轨道工程、装修工程、设备安装工程和工艺设备工程等子系统组成。而各个子系统单独罗列出来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如土建工程又包括车站工程(含地下、半地下、高架车站)、区间工程(含地下、地面及高架区间)、桩基托换、车辆段场坪工程、车辆段主体等工程,涵盖了房建、桥梁、道路、路基、建筑装饰装修等专业内容。
(二)地质条件复杂、工程险阻多
城市交通工程有地面工程,也有地下工程。对于地铁工程埋深多在20m以下,在此深度范围内地质大多为第四纪冲积或沉积层,或为全、强风化岩层,地层多松散无胶结,存在丰富的上层滞水或潜水层。因此,地铁工程施工沿线一般都会遇到各种不良地质情况并穿越地下水富含区域,同时还存在洪水、暴雪、台风、地震等极端气象灾害的威胁。而有些城市交通工程需要建在建筑物高度集中的城市中心区,需穿越既有交通基础设施、邻近建筑物、构筑物、各种地下管线以及城市河流等,而随着城市交通线网的完善,上跨和下穿既有运营线路的情况在所难免,因而存在着是施工险阻多的特点
(三)协调因素多、项目建设工期紧张
城市交通线路施工时,会因为交通繁忙,交通疏解难度大。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既需要规划局、交通局、环保局、公安局等政府各机构和主管部门的指导,又要有供水、供气、供电、通信、排水等各大管线单位及交通管理部门等的配合,甚至也离不开街道、居委会、沿线各单位和居民等的全力支持,协调因素众多。城市交通工程由于前期的征地拆迁、交通疏解和管线迁移等前期工程存在着协调难度大、社会影响大等特点,往往存在不能按时完成的现象,造成工程工期紧张的问题比较突出。
(四)建设标准高、社会影响巨大
城市交通工程作为将来城市公共交通的命脉,也是一项重大的人防工程,它肩负着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职责,因此工程必须做到“高起点设计、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城市交通工程一般都是国家、省、市重点建设工程,它必将受到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由于交通建设毗邻居民聚集区、工程遇到的险阻多,工程的正常施工将会对周围民众的正常生活造成影响,一旦发生事故甚至会威胁到他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所以它具有一般工程不具备的广泛的社会影响。
二、城市交通工程管理的现状分析
(一)在交通工程的设计方面,由于我国的交通工程起步相对晚一些,在交通工程的设计初始就未对现场地势进行认真勘测,易出现设计脱离现场实际的现象。在按设计图纸施工完成后,才发现其弊端,而必须对其重新变更施工,就会相应的增加工程量,而且在部分工程中发现,交通工程的设计标准完全与当地区域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直接影响到将来的交通工程的使用价值。
(二)在交通工程的管理中还不是很完善。交通工程是全人类共同使用的公共资源,它的使用状况是关系到所有人的安全的,但是我国的交通工程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存在着交通工程的经营部门与管理部门不能协作统一,致使交通不能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用。例如,高速公路经营部门目前正在建设一套主要用于收费、养护、路政工作的电子监控设备,但是由于归属部门不统一,不能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而设施的重复建设也会造成国家资金的浪费。
(三)交通工程设施不能很好的与先进的技术手段相结合。交通设施是保证交通畅通安全的最基本的条件之一,只要具有了良好的交通设施就会保证交通的安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要把先进的科学技术与交通设施建设相结合,但是我国的交通设施就没有与科学技术很好的相联系,其主要表现在:首先,交通设施没有充分利用视频监控设施。如果我们充分利用视频监控系统就会对交通情况进行时时检测、快速控制、排障、诱导等措施来减少交通的违法行为。其次,在交通设施中可共享资源应用较少。电子信息共享功能可以避免因有雾、雪、冰、雨等恶劣天气或发生交通堵塞排队等情况时,不知前方多少公里发生什么情况及如何应对的弊端,为交通的参与者及时提供正确的信息来保证交通的畅通。最后,交通设施缺少与不规范。虽然我国近几年的交通工程建设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交通的通行能力也提高了 ,种类也扩大了,但是我国的交通设施的设计及使用还有许多的不足,一是限速标志少且不规范。二是限速标志缺乏针对性,例如,在大型桥梁、陡坡、弯道等复杂路况下,缺少警告性限速或禁令性限速标志,形成安全隐患节点。
三、城市交通管理的发展研究
(一)交通管理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拿收费来说,我国目前的收费都是传统的人工收费,车辆在收费站都要缓慢行驶,通行能力很低,堵车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将人工收费系统改为不停车电子收费系统,是一个发展方向,当然,随着国民经济的提高,综合国力的增强,彻底取消高速公路的收费也是不无可能的。智能化管理还体现在以人为本上,它可以给车辆提供导航信息,无线电话求救报警,公共交通紧急服务,公共交通信息服务,车辆自动识别定位,交通事故管理,路障警告,偏离车道警告,车辆防盗报警等功能,并能为旅行者提供旅行前及旅行中的信息及在车辆驾驶员和管理者之间架起交换住处的桥梁。此外,公共交通车内可视可变乘客信息,道路车辆交通信息,这一切均可快捷方便、随时随地进行,为交通运输业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二)交通工程应该建立公路交通工程设施标准体系。公路交通工程设施标准体系是一具相互依存、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我们在进行交通工程建设的时候要根据广泛性、配套性、协调性的公路交通工程设施标准体系来进行建设,我们只要把握住这种交通工程设施的标准体系,使交通工程从静态的交通安全设施到动态的监控技术,使交通工程的建设标准与国家国际的标准相一致。我们要严格按照这个标准体系进行交通
工程设施的施工及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交通工程的使用价值。
(三)交通工程的低碳环保。交通运输的高速发展在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正面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负而影响,即道路交通引起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这些污染主要体现在对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两方而。社会环境如征地拆迁、行政区划的改变,人们生活、生产通道的割断和改变,历史文物的破坏等。自然环境如生态环境、大气环境和声环境。今后的努力方向就是要针对这些负而影响去考虑,把负而影响降低到最下程度。这就需要做大量细致的研究和考察,在道路建设立项阶段反复论证,力求对沿线的生态破坏最小。
(四)交通工程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在工程中的运用将越来越多,我们要适应变化,把握变化的规律、特征等。就要学习好,就要抓住变化这一本质特性,就要积极参加培训,更新知识,更新观念;在学习中求变,在变化中把握学习规律,继承性学习、批判性学习、创造性学习。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升华理论。学习是为了创新,创新是为了发展,一个企业要生存就必须有创新意识,可以说创新是一个企业兴衰的根本。没有创新就没有市场竞争力,就不能提高经济效益,作为公路建设者,要适应社会的发展,要为企业创造财富,就只有不断创新不断发展。
结语: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交通工程设施得到了不断地完善和提高,它对社会的进步和城市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不断地提高城市交通工程质量,加快我国城市交通工程的发展。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at present, many factors in the common influence, China's urban traffic in general not satisfactory, the traffic problem has become China's serious city one of the disease. With China's urban traffic increased demand and traffic congestion, air pollution, fuel shortage of problems such a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giving priority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ublic transportation has become the inevitable outcome of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traffic.
【 key words 】 city public traffic; Existing problems; Development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C913.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交通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城市交通管理和道路基础设施有了很大的改进。而城市交通的发展却跟不上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迅猛增长,交通需求与道路建设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规划水平低、容量不足、运营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远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
一、我国城市公共交通现状
1、城市公共交通的分担率低
目前,在一些大城市中尽管实施了一系列公交优化的政策,公交的运输量也处于上升趋势,但是公共交通的出行比例仍然很低。一些城市公交不但没有成为城市客运交通主体,而且公交的比例还呈下降的趋势。
2、公交服务水平低
公交速度慢,乘车换乘不方便,路线不合理,密度低,甚至有些地方存在公交肓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城市道路面积有了大幅度提高,但仍远远落后于交通量的增长速度。
3、公交服务水平差
公共交通低水准的服务质量常成为乘客投诉与媒体曝光的对象,直接影响其承担的客运比例。公共交通低水准的服务质量常常表现为乘坐公交车耗时太厂、舒适性差、安全事故多、公交乘务人员服务质量差。
4、公交基础设施缺乏统一规划
城市公共交通线网构成主要以公交枢纽站为依托,实现点与点的连接。由于我国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薄弱,缺乏统一规划,别是在旧城市改造和新区开发时没有把公交设施配套纳入统一规划,给交通营运、管理和居民出行带来不便。
5、公共交通网络规划不合理
“发展公共交通”与“保持主要道路通畅”是城市交通工作者的两大目标。但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公共车辆的投放量日益加大,乘车难的矛盾有所缓解,行车难的矛盾却日益突出,特别是大巴列车化、中小巴频繁靠停,形成动态瓶颈,严重影响了主要道路的交通秩序。
二、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分析
1、城市公共交通的法律法规建设严重滞后
目前,我国还缺乏全国性的城市公共交通法律,甚至连国务院出台的行政法规也没有,只有一些省、市出台的有关城市公共交通的地方性法规,由于法律规定的层级比较低。导致在实践中缺乏足够的权威性。现在,我国城市公共交通发展仍主要依赖政府的协调和行政干预,由于城市公交行业分属不同的政府部门,公交车、中巴车、出租车的发展缺乏统一的规划协调,造成城市公交的诸多矛盾,致使公共交通在规划、发展上不平衡,同时也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混乱。
2、城市公共交通供需矛盾仍然突出
在我国城市发展规划中,公共交通线网规划、线路布设方面缺乏整体规划战略,使公共交通站点设置,公交线路覆盖率,公共交通换乘枢纽不能满足乘客的需求。一方面是公交车辆的拥有率低。另一方面,我国公交线路覆盖率低,换乘困难。尽管多年来市场改革使我国城市公共交通供给量不断增加,但由于经济发展速度快、城市的人口基数大,因此我国城市公共交通供需矛盾仍然非常突出。
3、对公共交通投入不足,公交优先战略落实不到位
公交优先战略没有落实到位。公交经营环境恶化,许多城市设置的公交专用道标准明显偏低,甚至有些城市设置的公交专用道并不是让公交车优先通行,致使公交车辆速度反而下降。在财政补贴和财政补偿方面。一些城市出台了许多面向社会特殊人群乘坐公共交通的优惠政策,但却没有给予企业应有的补偿,致使公交企业背上了沉重的负担。
4、城市公共交通行业改革滞后,市场运作不规范
近年来,全国城市公共交通行业改革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但发展的实效还不够明显,市场监管不到位,企业行为不规范,服务质量跟不上,企业仍存在“等、靠、要”的思想,难以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一些城市在公交体制改革过程中将所有的城市公共交通企业一卖了之,而不少已改制的公共交通企业为了赢利和尽快收回经营权成本,不顾安全与乘客利益。争抢客源,竭尽所能地降低营运成本,提高收费标准,严重侵害了广大乘客的利益,也制约了城市公共交通功能的进一步发挥和持续健康发展。
三、我国公共交通的发展策略
1、强化政府对公交行业的监管力度
政府要尽快制定符合公共交通管理实际状况的法规、政策,并进一步完善城市公共交通车辆、站场等技术标准体系;成立公交行业管理机构,依法统一管理公共交通行业,强化政府监管力度,实现公共交通资源的合理配置;通过加强对城市公共交通客运市场的宏观调控和统一监管,强化对公交基础设施的建议、服务质量等方面的管理,维护公共交通客运市场秩序,保障合法经营者的权益,促进服务水平提高。
2、积极稳妥地推进行业改革
按照“打破垄断、适度竞争、规范服务、便利于民”的原则,实行城市公共交通特许经营制度,严格市场准入,形成国有主导、多方参与、规模经营、有序竞争的格局。要大力扶持公共交通骨干企业的发展,在产权明晰的基础上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国有公共交通企业改革和重组.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管理市场化、发展建设集约化,使城市公共交通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市场主体。
3、合理优化公共交通运营结构
城市公共交通在稳步增加线路、延长营运里程、扩大站点覆盖面的基础上,要大力发展公共汽车,优化线网结构和运力配置。公交线路和停靠站点要向居住小区、商业区、工业园区、学校园区等城市功能区延伸。适度发展大运量快速公共交通系统,重点旅游和交通枢纽城市应根据城市发展的规模和功能布局.逐步改变单一地面交通和以常规公共汽车交通形式为主的局面。
4、加强公共变通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公共交通规划要求,政府要将公共交通场站和配套设施纳入城市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计划。在城市主要交通干道,必须按强制性标准建设港湾式停车站,配套建设站台、候车厅等设施。机场、火车站、长途汽车站、客运码头、居住小区、开发区、大型公共活动场所等重大建设项目,要将公共交通场站建设作为项目的配套设施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竣工、同步交付使用。对未按规定配套建设公交场站等公共交通设施的建设项目一律不予审批,不予验收。
5、保障公共交通道路优先使用权
行政主管部门与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要密切配合,合理设置公共交通优先车道、专用车道、路口专用线、单向优先专用线等,提高公共交通车量运营速度和道路资源利用率。建立城市公共交通专用车道的监控系统,对占用城市公共交通专用道的车辆要严格执法,提高城市公共交通车量的运行速度和准点率。
6、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要科学合理地核定票价。确定票价时,既要考虑企业经营成本,又要考虑群众的承受能力。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城市人民政府要对轨道交通、综合换乘枢纽、场站建设以及车辆和设施装备的配置、更新给予必要的资金和政策扶持。城市公用事业附加费、基础设施配套费等政府性基金要用于城市交通建设,并向公共交通倾斜。实行经济补贴、补偿政策。建立规范的成本费用评价制度和政策性亏损评估制度,对公共交通企业的成本和费用进行年度审计与评价,合理界定和计算政策性亏损,并给予适当补贴。对公共交通企业承担社会福利(包括老年人、残疾人、军人免费乘车,学生和成人持月票乘车等)和完成政府指令性任务所增加的支出,定期进行专项经济补偿。优先安排建设用地。城市公共交通规划确定的停车场、保养场、首末站、调度中心、换乘枢纽等设施,其用地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可以用划拨方式供地,不得随意挤占公共交通场站等设施用地或随意改变土地用途。
结束语
公共交通是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公共交通,为城市居民提供方便、迅速、准时、经济和安全的乘车条件,最大限度的满足城市居民交通出行需求,是解决城市交通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改善环境,或者使环境改善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是社会大众对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政府应该承担的职责。在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实施"公交优先"的政策,不仅可以在不影响通行能力的情况下,还可以有效改善城市环境,在提升城市经济竞争力的同时,提升城市的环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朱润芝.略论我国城市公共交通现状及对策【J】.安阳工学院
1 概述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贯彻执行以及经济建设世纪目标的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得到了蓬勃发展,经济的发展将会伴随更大的都市化,促进了城市的建立和发展,2000年,城市人口将达到4亿6千万。目前,约有40个城市归类为大城市,人口超过100万,其中8个城市人口超过300万。由于城市经济区域布局的变化以及大城市的聚集和辐射效应越来越强烈,城市流动人口大为增加,居民出行更为频繁,城市交通需求的矛盾也就越来越突出。同时,随着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人们的工作节奏也越来越快,时间观念越来越强。因此,需要准时、安全、快捷的交通方式来满足人们的出行需要。
在我国,由于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各种运输量增加很快,特别是市内客流量成倍或成几十倍的增长,加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导致公共交通问题越来越突出,严重的影响了经济建设的进程。另外,由于城市内部建筑物密度大,特别是老城区,各种建筑物、构造物比比皆是,城市里的剩余空间越来越小,旧城改建十分困难。因此,发展地下铁道及轻轨交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2 轨道交通的形式与特点
一般地,特大城市特别是首都、直辖市及省会城市都是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每天进出市区的上班族和进行商业活动的人员及各种流动人员数量十分庞大,为了输送如此数量的旅行人员,应该分地区、分区域、分路段,根据客流需要,结合城市总体规划,考虑环保等要求,合理选择相应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按照轨道建筑物在城市内所处的空间位置、能够满足的运量大小、运行方式、轨道结构、管理方式的不同,划分为地下铁道、现代有轨电车、单轨交通、小型地铁以及轨道新交系统。
2.1 地下铁道
地下铁道,简称地铁,是线路的大部分建筑物在地下,作为大运量轨道交通手段的城市高速铁道的总称,其特别适合于城市内市区及老城区建设。其特点是在市内地下通行,不占用地表及地上空间,运营干扰小,输送能力大,每小时运量达30000~60000人,但造价比较昂贵。1863年,世界上最初的地铁在伦敦开通,全长6km。1969年10月,我国在北京建成了第一条地铁,即北京地铁第一期工程投入试运营,也是我国自行设计、建设的第一条地下铁道。目前,北京地下铁道的运营里程全长41.6km,有30个运营车站,日平均客运量达125万人,同时,北京地铁的满载率和单车运行均居世界第一。
2.2 现代有轨电车
现代有轨电车是利用轨道作为车辆导向的运输轨道交通系统。它以客运为主,它是在旧式有轨电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化水平很高的客运系统,输送能力为每小时10000~30000人,属于中运量城市交通客运系统,具有高速、高加速性能,噪音小,低振动,对周围环境影响小的特点,省功、节能,可以无人驾驶,同时建设费用比较便宜,运营费用也较小。法国是世界上最早拥有现代有轨电车的国家之一。在法国的南特市,城市人口约45万,1984年建成一条自东向西穿过市区的现代有轨电车线路,线路全长10.6km,平均运行速度可达24km/h,目前年客运量已接近2千万人次。在我国上海,也采用现代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即轻轨明珠线,1998年投入运营。目前,在世界上拥有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320个国家当中,拥有有轨电车(包括现代有轨电车和旧式有轨电车)的达84%。
2.3 单轨交通
单轨交通是指以橡胶轮胎为主的车辆在一根轨道上运行的交通方式。按支撑方式的不同可划分为跨座式和悬吊式两种。单轨交通具有以下特点:运行安全,运行速度快,容易在陡坡上、小半径曲线上行驶,公害小,支撑少,建设费用低,建设工期短的特点。但单轨交通通过城市景观区、市中心、住宅区的时候,乘客总有点担心;和其他交通设施不能换乘;和其他高架交通设施交叉时,要建成更高的高架结构;道岔装置结构复杂,运转时间也较长;车辆出现故障等紧急情况,需要避难时间。
小型地铁和新交通系统,都是20世纪80年代至90年展起来的新型轨道交通系统,具有技术先进、建设造价低的特点。在世界上许多地方得到不同程度的修建。
3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现状
我国的地铁始建于1965年。目前,我国已建成地铁的城市有:北京、天津、香港、上海、广州;目前,北京地下铁道总长41.6km,天津有地铁7.4km,香港有地铁43.2km,上海地铁总长48.81km,拥有轻轨22.0km。正在建设地铁的城市有:南京、深圳;正在规划或准备上马建设地铁的城市有:武汉、成都、西安、长春、沈阳、大连、杭州等城市。
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城市面貌也在发生变化,特别是市政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力度也在不断的加大,对旧城区改造也在向纵深发展。但是旧城区一般既有各种建筑物、结构物密集,市政道路多,干扰大,改建难度十分大。由于地铁建设基本上是在地下进行,在城市的改建过程中优势比较明显,因此我国大部分城市在旧城改造规划中选择了地下铁道。但地铁建设造价昂贵,而且建设资金基本上是有地方财政承担,所以我国目前的地铁建设大部分在沿海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进行。如北京、上海、天津、广州都拥有地铁。
为了解决建设资金问题,在地铁建设中,不但采取多渠道融资,而且在技术上采取有的放矢。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地段采取不同的轨道方式,也减轻了财政上的负担。在上海市,对旧城区建筑物密集地段,以地下铁道的方式通过,而在市郊或市郊连接部,以高架铁道或建成城市轻轨的形式。目前,上海建成了地铁一号线、地铁二号线,线路总长48.81km,建成轻轨22km,轻轨的建设造价约为地铁的1/5。南京地铁南北线一期工程是国内地铁国产化水平最高,平均造价最低的工程项目。该地铁沿主城区中轴线建设,线路全长16.9km,其中地下线长10.4km,地面高架线长6.50km。地铁沿线共设车站13座,有8座是地下车站,5座为地面车站,初期客流量为每日47.3万人次,预计约占南京公共交通客运总量的17%。
重庆是我国有名的山城,市内地形起伏大,破陡路险,建筑空间紧张,自然纵坡较大,按照轨道交通的特点,该市优先选择了高架跨座式单轨交通方式,为轻轨交通系统。该线路东起重庆市的商业中心较场口,西至大渡口区钢铁基地新山村,分一、二期建设,全线长17.54km,建成后高峰小时客运能力达3万人次左右,初期年客运量1.5亿人次,远期年客运量3亿人次。规划中的广州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网络包括4条地铁线路和3条轻轨线路,全长206.5km。广州地铁一号线,全长18.48km,西南起芳村区的西朗,东至天河区的广州火车东站。
4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发展趋势展望
在我国,随着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同时经过对国外技术引进吸收,在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选择上,就其形式而言,日益多样化,设备的来源也日益国产化。在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建设过程中,为多方位、多形式、多方案的比选提供了可能。因此,对于一座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建立,要根据城市的总体规划、发展趋势、经济形式、城市人口分布状况、人员流向和流量,在客观的调查研究、分析判断的基础上,合理选择适合于本城市特点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只有这样,所选择的系统才能更好的为本城市的发展服务。经过对现阶段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现状的分析,在今后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规划与建设中,应该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4.1 合理处理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与城市其他交通的关系
地下铁道虽然有运量大、干扰小、快捷、方便、安全的特点,但它也只是城市交通网络的组成部分,因此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建立,一定要与城市其他交通系统相协调。如在超大城市,建立环型加十字型的城市轨道交通骨架,在省会城市建立环型、十字型、一字型的城市轨道系统骨架,充分发挥城市轨道交通大运量、高速的特点,满足人们出行需要,特别是城市上下班时间客流量大且集中的特点,做到及时疏散的目的。而在城市轨道线路的中间区域,应该充分发挥城市市政道路优势,完成近距离客流运输的需要。
4.2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建立应按不同地带采用不同的形式
在同一座城市,由于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人口密度不一样,工、农业布局不一样,建筑规模不一样,按目前的行政区划,一座城市有市区与郊区之分,同时,由于不同形式的轨道系统,造价也不一样,为了减轻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对财政上的负担,在市内建筑物密集地带,如街坊、商业区、工业区、商务区等地带,以地下铁道的方式通行,虽然地铁建设费用较高,但对既有建筑物、市政道路的影响较小,拆迁量小,不单独占用土地,所以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心地带,优势很明显;同时,在运营阶段,与其他交通设施互不干扰;无噪音,无污染,这在城市公害被广泛重视的今天,显得更有意义。在市郊或市郊结合部,一般建筑物较少,人口密度低,土地大部分是农田,建设空间大,在这种地段,以轻轨或高架线路通行,在经济上比较合理。同时,市郊区域,也是每个城市的自然风光地带,轻轨的建立,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市民休闲度假的需要。
4.3 轨道交通设备的国产化程度是城市轨道系统在我国进一步发展的保证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城市规模和经济建设飞速发展, 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 城市人口急剧增加, 100 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已有34 个, 其中300 万以上的有8 个。这些大城市一天的客运高峰期间, 旅客高度集中, 流向大致相同, 低运量的交通工具已远远不能满足民众出行的需要。而采取城市轨道交通系统, 发展多层次、立体化、智能化的交通体系, 是从根本上改善交通需求的重要战略措施之一。
2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发展的目标
现代化城市的交通体系, 应该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生活需要的基础上, 与城市发展布局高度协调, 把长远规划目标同近期调整改善结合起来。在我国, 近期应做好与城市交通量基本相适应的道路网络系统, 逐步改善常规公共交通的服务管理质量, 有机地结合好综合交通规划, 拓展空间利用条件, 重点发展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公共交通网络, 积极引入具有大、中客运量的地铁和轻轨交通方式, 适应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需要。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应该以统筹兼顾, 优化格局, 合理分配资源, 净化环境, 方便快捷, 因地制宜, 造价适中为目标。
3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选型原则
当今世界, 地铁、轻轨、中心或侧导式橡胶轮新交通系统、全部悬索的空中列车、线性电机车、跨座式单轨系统、磁悬浮列车, 无论是成熟的还是尚处试验阶段的轨道交通系统五彩纷呈。图1 为目前世界上正在运营、研制的主要城市轨道交通系统; 表1 为各类轨道交通系统性能指标。我国目前正在运营、规划、筹建的轨道交通系统大致包括有轨电车、轻轨、地铁、独轨、城市快速路等几种形式。
表1 轨道交通系统输送能力及旅行速度参考表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选型, 应根据路网规划, 参考图1、表1 的数据, 从输送能力、旅行速度、造价等方面, 选择适宜的形式。
4 各类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适应性
4. 1 有轨电车
有轨电车输送能力为2 000~ 1 500 人h, 运送速度一般为15~ 20 km /h, 与其他交通方式混合行驶, 能力较为有限。只在大连等少数城市作为风景保留, 不宜推广。
4. 2 轻轨交通
根据我国城市情况分析, 通常认为人口在100 万~ 200 万人的大城市, 高峰小时形成2 万~ 3 万人客流, 配备轻轨交通系统已能满足公交客运的需要。轻轨交通可以有专用车道, 也可以在地面与其他交通方式混合行驶, 多与城市道路网平建, 仅在交通繁忙道口或路段转入地下或高架。相对于地铁而言, 造价低, 容易建设, 建设周期短, 见效快。我国的中小城市适宜修建轻轨交通系统。
4. 3 地下铁道
人口在200 万以上, 高峰小时常形成4 万人客流以上的特大城市, 其客运交通需要采用大运量的地铁来承担, 同时还要修建轻轨交通加以辅助联网。市区内, 地铁大部分在地下隧道中行驶, 车站也建在地下, 在接近市郊区而环境条件又允许时, 可尽量采用地面或高架线路, 以节约投资; 地铁系统必须有专用车道, 采用全封闭形式。它的缺陷是投资昂贵, 施工难度大, 运行周期长, 见效慢。只有当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达到较高水平时, 方可考虑修建地铁。我国目前只有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城市拥有地铁。
2. 4. 4 橡胶轮轨
橡胶轮轨系统是一种全线高架的轨道交通系统, 运行在专用轨道上, 不占用地面道路面积, 具有振动小, 噪声低, 爬坡能力大, 转弯半径小, 投资省(1 km 地铁资金可修建3 km 以上高架铁路), 建造速度也比地铁快许多。当前的独轨、新铁路交通系统和VAL 系统均属橡胶轮系统。独轨运输能力为6 000~ 20 000 人次h, 重庆市的独轨线
正在从日本引进。新交通系统是在铁路和公路两大交通系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客运能力为5 000~ 150 000 人次?h, 目前在我国还是空白。
城市快速铁路是城市与远郊或卫星城市间的理想交通系统, 输送能力大, 速度高, 旅行时间一般不超过30~ 45m in 。在市区外全部建于地面, 市区内有与地面隔离的专用车道或部分高架部分地下运行, 较地铁造价低。
5 建设标准及技术装备国产化
现代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体现了当今高新技术的应用水平。我国的经济条件还不是很富裕, 以高昂的代价来获取高标准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是不可取的。当前, 应着重在技术成熟、便于实施国产化、适应于大众化的客运条件, 并满足安全、经济、快速和适当舒适的前提下来发展我国的轨道交通事业。
1 我省公路交通工程设施的现状
人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交通是人们必不可少的出行组成部分,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公路交通这一便捷的交通出行形式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现阶段我省的公路交通工程设施的发展状况主要体现在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公路交通工程设施的成果。我省的交通工程建设经过了多年的发展,现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而且在实际的规划、设计和制造方面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在国际市场中也占据了一席之地。较为明显的地位体现在监控系统以及通信系统这方面,现已经开发出了较高水平的管理软件以及设备的部分硬件;二是我国公路交通工程设施所存在的缺陷。我省的公路交通工程设施起步要比其他的省市地区晚一些,由于受到资金等方面的因素影响,使得公路交通工程在建设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说监控系统不完善,设计标准不统一,导致公路交通工程建设在实际的建设中出现了所配置的水平和规模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也就阻碍了公路交通在不同的区域形成相应的信息网,从而导致监控工作没有办法进行。
2 我省公路交通工程设施的发展方向
我省的公路交通工程自建设以来,发展速度很快,而且道路的质量也非常高,发展到今天我省的公路交通工程设施也有了自己明确的发展方向,其主要内容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对公路的管理、监控系统、照明系统、收费系统、沿线供电配电系统以及公路服务区。
(1)公路管理发展的方向。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对公路交通的管理也逐渐的向着智能化的方面靠拢,这一发展趋势是现阶段许多的工程设施发展方向中潜力最强的发展形势。智能化的运输管理系统遵循的是以人为本的原则,它可以为公路行车提供相应的公共交通信息、提供道路导航信息,为人们提供有效的行车旅游信息,可以在公路管理人员同车辆驾驶人员之间形成良好的沟通渠道,使得公路方面的管理人员和行人都能够及时的了解公路交通的实际情况,为我们的行车提供便利。
(2)监督系统的发展方向。公路当中的交通监督系统主要的任务就是对公路当中的主线、隧道、大桥等交通情况进行相应的监控,并对一些道路当中的弯道地区以及交通可能出现异常的地段进行系统方面的告警。在多数情况下,公路监控系统的控制中心主要是利用监视软件以及相应的控制软件共同合作下形成的。
3 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所涵盖的内容
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主要涵盖了交通安全设施、服务设施和管理设施三方面的内容。其中交通安全设施主要是指公路的标志、隔离栏、防护栏、防撞栏以及相应的较为特殊的交通安全设施等;而服务设施主要是指公路设有的服务区、停车区以及公共汽车站等;管理设施主要包括相应的管理机构、监控系统、通信系统以及隧道方面的系统等。这些内容都是根据通用规范的标准设置的。
4 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运营中出现的问题
(1)指路标志不明显,信息不全面。我省的高速公路建设也有十几年的时间了,而且全省范围内也已经实现了高速的公路网络,现阶段我省的公路网络非常发达,但是在现有的高速公路中我们会发现公路路径指引的标志内容大多数都是引导性的,而且有些地区的引导标志没有随着公路的发展而进行改变,还是原来的样子,从而导致之路标志没能给司机们提供道路的相关信息,使得指路标志形同虚设,没有什么明显的作用。
(2)没有选取适当的标线材料。我国的高速公路分布较为广泛,就在我省的高速公路分布也是非常繁多的,而我省标线的设置没有按照地区的实际情况,大多数都是采用的热熔型反光标线,这种材质涂料干燥较快、而且涂膜比较厚,使用寿命要比其他的标线材质使用时间长,而且它的反光能力较好,可是一旦遇到持续的雨天,标线随着雨水的冲刷,有可能会逐渐消失,这对于高速公路的交通来说是及其危险的。
5 公路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设计的几点建议
(1)交通标志。交通标志设置的合理与否会直接关系到这一路段的交通运行状态。所以要确保交通标志设计的可靠性。对于指路的标志,首先要全面的考虑这一路段的交通主流方向,对重点地段做特殊标志,尤其是在交通交叉地段,要严格控制交通信息,这一地段所设置的标志也要采取易读的门架结构;此外,为了确保交通的安全性,救援电话、相关的交通服务热线要在标志上重点标记出来,这些重要信息可以用区别去上述标志的颜色。以便于文明的司机阅读。
(2)交通标线。交通标线对于公路交通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它的材料选定是非常重要的,文明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来选择适合的交通标线,比如说南方的那种天气,雨量大且潮湿,这种地区选用的材料就要考虑上述问题,而在我省的道路交通工程中所使用的基本都是热熔型全天候雨夜反光标线,这种标线可以提高路面标新的反光性能,从而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而且我省的道路交通工程在隧道口的路面上还采用了防滑标线,这样就可以在雪天防止车子出现打滑等情况。
参考文献: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机动车拥有量的迅猛增加带来交通需求的快速膨胀,交通的压力越来越大,交通拥挤和堵塞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特别是上下班的高峰时间,这不仅浪费了出行者大量的时间,也极大地降低了交通的出行效率和运营质量。此时,合理的城市交通规划方案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合理的交通规划方案必须建立在交通需求预测的基础之上。交通需求预测作为制定交通规划方案和交通管理措施的核心,已成为前期交通规划工作的一个重要步骤。多年的交通需求预测工作,在城市交通规划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促进了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的步伐,在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规模与布局,交通建设项目的投资序列方面提供了全面科学的信息,满足了决策者和决策过程的需要。四阶段法预测模型是现阶段交通需求预测中最常用的模型,这种预测方法思路清晰,易于理解,在实践中使用普遍。
一、四阶段法的步骤
四阶段法以居民出行调查为基础,由交通生成、交通分布、交通方式划分、交通量分配四个阶段组成。(1)交通生成。交通生成预测即研究未来年对象地区内发生的总出行量及各交通小区的发生、吸引交通量。(2)交通分布。交通分布预测是根据现状的OD分布量、交通小区的经济特征、土地利用的发展变化,来找出未来各交通小区间的出行量。(3)交通方式划分。方式分担是指一个出行与一种交通方式相对应,一个地区的全部出行数中利用该种交通方式的人所占的比例。(4)交通量分配。交通量分配是指把各个交通小区之间的不同交通方式的出行分布量具体地分配到各条线路上的过程。
二、四阶段法的缺陷
(1)四阶段法为一种集计模型,因此需要对大量的居民出行进行调查,这种大规模的调查不仅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而且在调查时小区的划分与道路网的不一定协调,导致交通流分配预测的路网交通量与实际交通量不一定一致。(2)实际的OD交通量大小会受交通网络实际运行状态的影响,在道路运行受阻程度不同时,各OD间的交通量会发生改变。当阻抗过大时部分人会放弃道路交通方式而选择轻轨、地铁等其他交通方式,更有甚者会放弃出行。因此,四阶段法交通分配中将各组OD间的交通量看作常量、采用固定需求的平衡分配模式是不恰当的。(3)四阶段法对于四个阶段间的联系考虑不够。如交通方式划分与交通分布间联系紧密,不同的交通方式有不同的阻抗,也会对交通分布产生不同的影响。此外,在四阶段模型中有时会有这种情况:某一过程的输出结果与之前过程的输入结果有着较大的出入,有时甚至影响到精度要求。比如在交通分配时,得出的流向某个交通区的交通量和出行分布中计算出的该区的交通吸引量值会有较大出入。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四阶段法的循环使用解决,但是却增大了工作量。(4)出行者路径选择方法的假设不合实际。在交通量分配模型中,假设出行者知道所有道路的运行状况和所需行走时间,并且出行者都会选择最短路径。而在实际情况中出行者不可能知道所有道路的运行状况,即使通过电子设施了解道路运行的大致状况,也可能会因为部分道路拥挤等其他影响因素而选择绕行。(5)四阶段法的四个阶段相互依存,任何一个步骤的进行都要以上一个步骤的输出结果为基础,这样一来,一旦某一步骤出现误差,这一误差将会被后面的步骤传递和扩大。四阶段预测法虽然将预测步骤分为四个阶段,但从整体来看仍是一个规模庞大的系统工程,预测分析过程冗长,花费巨大。(6)四阶段法较少考虑人的行为特征。
三、交通预测方法的发展方向
(1)交通组合模型。交通组合模型是把四阶段法中的2个或3个步骤合为一个步骤进行预测。如交通分布与交通产生的组合;交通产生、交通分布与交通方式划分的组合等。组合模型可减少四阶段法各步骤间因联系较少而产生的偏差,也减少了总工作量。(2)非集计模型。非集计模型更注重个人的选择行为,与传统的集计模型相比,非集计模型有以下优势:以明确的行为假说为基础,逻辑性强;可以用较少的样本标定出模型参数;可以选用与个人决策相关的因素作为自变量,能更加准确地描述个人的出行决策过程;模型具有较好的时间和空间转移性;可以对多种交通规划、交通政策进行评价。
由于在使用过程中暴露出种种缺陷,传统的四阶段法必然会被逐渐代替,拥有更多优势的组合模型与非集计模型必会成为发展的趋势。
参 考 文 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