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31 10:53:1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体能训练概述,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加强体育教育已经成为现阶段初中教育的重点内容。体能训练能够让学生尽快学习和掌握田径专项技能与技术,为提升学生的运动水平、身体素质奠定基础。科学、合理与适中的体能训练,让学生身体各部分达到良好的身心状态。长期组织和引导学生实施田径体能训练,促进学生有效预防和减少身体机能损失,提升运动水平,促进学生身心可持续发展。
一、初中学生田径体能训练概述及作用
体能在宏观上称为“人们的身体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即适应生活的身体能力、抗疾病能力、工作能力等。基于结构角度分析,体能包括形态、机能、运动等方面的适应能力。微观角度分析,体能指的是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运动素质(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度、灵敏度等)三个方面分析体能发展水平。
田径体能训练具有如下作用:一是强健身体、提高身体素质。体能训练能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促进学生健康发育与机能发展,提高走跑跳投的能力,提高应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二是通过体能训练,掌握田径运动的基本知识、技能与技术;三是体能训练时能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与思想品质教育。通过承受生理负荷,克服心理掌握,还需要掌握体能训练方法,基于训练原则,协作完成接力跑项目等,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与思想品质。
二、初中学生田径体能训练的方法与要求
体能三因素包括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运动素质,它们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作用,每个因素都对体能整体水平具有影响作用。运动素质是体能的外在表现,能有效培养学生拼搏的意志品质,奠定提高运动能力的基础。由此,初中体育会将发展运动素质作为体能训练的主要内容。
(一)初中学生田径体能训练的方法
一是力量素质训练。需要加强克服自设体重与负重练习,针对初中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选取适当负荷练习,以发展力量为主。克服自设体重的力量训练包括蛙跳、跨步跳、立定跳远、多级跳等。负重力量训练包括挺举、抓举轻哑铃手持实心球做前抛、后抛练习等。二是耐力素质训练。一般耐力训练有长跑、反复克服自身重力练习。三是速度素质训练。反应速度练习可以为背对跑转身练习、下蹲、仰卧撑后听信号起跑练习等,动作速度练习可以为快速原地踏步、快速摆臂、高抬腿、小步跑等,移动速度练习为接力跑、加速跑等。四是柔韧素质训练。分为动力拉伸、静力拉伸。五是灵敏素质训练,包括调整身体方位的练习、十字变向跑、立卧撑等。
(二)田径体能训练实施的要求
田径体能训练实施的要求为:一是循序渐进,适度适中持续逐步加大强度。二是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结合。三是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训练。根据学生的身体情况、年龄差异、身体素质差异、训练水平、思想情况等,选择针对性的训练方法、训练内容与运动负荷,因材施教,有效训练。田径体能训练的内容为:一般身体素质训练,协调发展肌肉群力量;力量体能训练,包括上肢与下肢力量训练,杠铃负重训练等;耐力体能训练,有氧耐力训练,如3000米、1500米等长跑,或定时10分钟跑等;速度体能训练,如10米、20米起跑训练等;专项能力与耐力训练,实施快、大、强的专项技能技法训练等。在不同类型体能训练下,基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选择合适、适中的体能训练方法,展开持续的有效体能训练,奠定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基础。
三、初中学生田径体能训练的教学改革策略
初中田径体能训练的教学改革从这些方面入手:一是选择重点素质训练项目。基于学生身心发展水平,选择合适的体能训练项目,如女子800m,男子50m与1000m,立定跳远等,训练学生的速度、耐力与爆发力。二是选择科学的训练方法。选取趣味训练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克服畏难情绪。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因材施教。三是采取多样化的训练方法。力量训练有轻负重、不负重等,以形式多变的练习,提高肌肉收缩与协调能力。中学生要基于穿插训练原则,提高体能,也增强学生的毅力。四是采取游戏与竞赛形式,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五是充分利用校园自然环境。在校园内往复跑,实施有氧训练。
四、结语
田径体能训练对初中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具有关键作用,且能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增强体质。实施初中田径体能训练,应该基于学生身心实际情况,选用活泼、生动的形式,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获得积极的体验。初中学校应该基于本校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站在主动角度,挖掘学校潜力,全面发展学生的体能,实现学校素质教育的真正改革。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8-0084-02
一、引言
功能性体能训练是一种适应时展的新兴的体能训练理念。随着运动训练领域的不断发展,功能性体能训练越来越受到广大专家、学者的关注。同时也使得功能性体能健身在提高和改善大众日常生活中,逐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功能性体能训练在大学生身体健康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功能性体能训练的概述
功能性体能训练源于美国,是理疗师通过一些动作让患者进行练习,用于医疗和健身,以促进身体康复。在专家和相关学者的不断研究下,其含义逐渐渗透到体育健身中,用来提高其体质。
Vern Gambetta,著名的功能性体能训练专家,认为功能性体能训练涉及到身体的控制、重心的稳定等力量关系,还需要多关节的本体活动。国内一些学者也对功能性体能训练进行了相应的理论研究。有部分人认为,功能性体能训练可以提高训练者的专项运动能力,主要是用来增强肌肉群和神经肌肉系统的理论训练方式和方法;部分人认为,功能性体能训练只是体能训练的一种,它是以人体结构为主,在多种学科的共同指导下,形成的具有一套动作模式,身体一体化下进行的连贯的、完整的和稳定的运动训练;还有一些人认为,功能性体能训练是一个泛泛的概念,还有待相关学者和专家更细化、更具体的对其进行解释。
功能性体能训练的一体化形式,可以多方面的锻炼肌肉而不是独立的某一块肌肉。一块肌肉的机能主要是依赖于激活环境,但是在功能性体能训练下,肌肉是以一种特殊的运动形式来运动的。它主要针对的是动作而不是独立的肌肉。整体性、平衡性、稳定性才是功能性体能训练所要追求的目标。整体性的功能性体能训练是为了身体可以以团队的形式协同工作,在训练中提高肌肉的爆发力、力量等,充分体现了系统完整性观点。
三、大学生功能性体能训练的目的
为了促进在校大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健康体质水平,学校都会开展大学生体能测试和训练,让大学生逐渐认识到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健康的体魄是一切活动的基础,而健康的体魄需要持续的锻炼和不懈的训练。体能训练主要是以身体训练为主,以测试为考核内容,进行体能体质的评估,帮助改善亚健康体质。同时体能训练还可以改善心肺功能,肌肉的耐力和力量,最终达到影响大学生体质的目的。
传统的体能训练需要通过大量的运动量、相关的健身器材等抗阻训练才能达到想要的体能训练结果。但是在训练过程中传统的方式多以单方向为主,着重的是四肢的锻炼,会使得核心部位肌肉缺少锻炼,欠缺活动所需要的灵活性、平衡性、协调性等。而在功能性体能训练中主要强调的是身体一体化的训练,与传统体能训练不同的是,它还要求多方位、高效的锻炼,涉及神经系统、运动系统等多个系统,调动起整个身体的一体性,同时对运动可能造成的损伤有一定的预防作用。这样大学生在进行功能性体能训练时,可以在减少运动损伤的情况下,对体质和体能进行良好的改善,达到最终的目的。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功能性体能训练也具有缺点,想要在实践中更好的利用功能性体能训练而提高运动员专项运动的表现,我们就要以辩证地眼光看待功能性体能训练。功能性体能训练与传统的体能训练是辩证统一的,在一定的区别的情况下,也是相互联系的,在特殊的训练方式下,两者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功能性体能训练是将身体的训练看成一个整体,将身体进行一体化训练,强调的是多个环节的相互联系和作用。
随着功能性体能训练逐步被大家所熟知,功能性体能训练的主要训练手段和方法就变成了专家和学者的主要研究重点。功能性体能训练的训练方式和方法随着时间的变迁,可以主要归纳为4种方法,如振动功能性体能训练、平衡功能性体能训练、核心力量功能性体能训练、悬吊功能性体能训练。其采用的主要的手段也有四类:第一类是深层肌群的训练,主要是通过进行不稳定训练来克服自重,这个过程中是可以借用一些训练器械的,如平衡板、弹力绳等;第二类是平衡性训练,借用一些特定的健身器材可以锻炼身体的稳定性和平衡性;第三类是简单训练,如我们平常可练习的仰卧起坐、俯卧撑等功能性体能训练方式;第四类是一体化的训练,主要是增强身体的系统性、连贯性和灵活性,训练运动员的控制力。因此,在利用功能性体能训练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不同的体育训练和不同的训练目标下,要采用适当的训练方法和手段。
在大学生活中加入功能性体能训练,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的体质和体能水平,同时可以在某项专项运动中获得技能。这种新兴的功能性体能训练可以更好的满足高校大学生追求新异的训练心理,并且在提高身体体质的基础上,也可以有效的缓解各方面带来的压力。
大学生在进行功能性体能训练时,我们要让大学生树立健康体魄的理念,要结合大学生在锻炼身体时的心理需求,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健康体魄的重要性。同时要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大学生在锻炼身体的意识和理论知识,促进大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同步发展。功能性体能训练作为新兴的训练方式,可以有效的激起大学生锻炼身体的激情,抓住大学生对新兴事物的好奇心理,可以使大学生在对功能性体能训练的了解下,进行相应的身体锻炼。
四、我国对功能性体能训练的相关研究
功能性体能训练在国外的健身康复等领域已经相当普及,在竞技类体育运动中的运用也很多,在大量学者和专家的研究下,完善和形成了一套可以用在竞技类体育运动和健身中的系统。并且在国外的相关实践研究下,功能性体能训练可以减少运动带来的损伤状况,逐渐减少功能性体能训练在某些领域的限制,可以为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提供一系列的指导。
与国外对功能性体能训练的研究和运用相比,我国在功能性体能训练方面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专家和学者对功能性体能训练的研究还仅仅限于理论研究,在实践中的研究还比较缺乏。国内一些优秀运动员如姚明、孙甜甜等都进行过功能性体能训练,在他们的实践情况下效果还是比较被认可的,并且在其他相关的竞技类体育运动中效果也不错。在大学生中运用功能性体能训练就是将功能性体能训练理论进行可本土化,同时在大学生运用的情况下可以进行探讨和研究,为以后形成一套适应我国的功能性体能训练提供实践基础。
大学生在运用功能性体能训练时,要先建立起高水平的动作模式的训练基础。动作模式是由多方面的关节动作组成,来共同完成一系列的专门动作的功能,是人体功能性动作的基础。例如弓步、深蹲等动作模式。而建立正确的、高水平的动作模式是竞技类体育运动的基础和关键,任何完美的竞技类体育运动的动作都是由最简单的动作模式构成的。如果连基础的动作模式都没有完美的建立,那么完成竞技类体育运动中的动作是不可行的。
功能性体能训练需要长期和系统的训练和练习。正确的、高水平的动作模式是保证系统性、完整性的动作的基础,如果这个基础没有建立完整,那么大学生在功能性体能训练中就极易受到损伤。
五、结语
功能性体能训练的一体化模式综合了多种学科知识和理论,整合了众多的理念,其旨在提高训练者的专项技能,使身体的训练的针对性更强,最主要的是它可以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即使我国没有完善的功能性体能训练的实践体系,但在我国运动员身上的实践可以作为大学生功能性体能训练的指导。功能性体能训练存在的独特价值是其可以多方位的锻炼出训练者的灵活性、平衡性和稳定性。
功能性体能训练对大学生的体能训练更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可以在多方面进行训练,促进各项素质的全面发展。大学生具有良好的体能素质是他们综合能力发展的基础,在以后职业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体能训练 运动康复 基地建设 改革
一、概述
我国是世界上最先发展运动疗法的国家之一,气功、五禽戏、推拿术等流传千年,至今仍沿用广泛。在我国体育训练中结合体能训练和康复医疗理念,促使运动员达到最佳运动状态和为专业体能康复提供训练服务,填补医生和运动间的空白地带,保障运动员取得良好的竞赛成绩。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物质文化水平的发展,人们的健康观念和国家医疗政策的变化,大众运动康复事业开始受到广大爱好体育运动的社会公众关注,然后我国当前体能训练和运动康复实践基地建设落后,远不能满足我国社会公众体能训练和运动康复的需求,研究我国社会公众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实践基地的建设与改革成为我国广大体育教育者和运动学研究者需要迫切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理论
(一)体能训练理论
1.体能训练概念
体能是指运动者的运动能力,是运动者的运动技能的基础。体能训练是指为提高运动者的体能,改变身体形态以适应运动要求而进行的专项训练,体能训练通常与技术训练、心理训练一起构成完整的运动训练体系。体能康复训练的宗旨是通过训练帮助运动者恢复健康、治疗伤病和防止伤病复发,提升体能适应专项要求。
2.常用体能训练方法
(1)力量训练。体能训练常用的力量训练方法包括大腿、小腿、上肢和腰腹力量训练。不同身体部位的力量训练方法也不一样,如对大腿的力量训练通常采用鸭步行走的方法进行训练,对小腿力量训练则采用踮脚跳方法、对上肢力量的训练则采用俯卧撑方法、对腰腹力量的训练则通常采用仰卧起坐的方法。
(2)柔韧训练。柔韧训练方法则通常有单杠悬垂、压腿和拉伸身体肌肉等。
(3)耐力训练。耐力训练常用的有8000米长跑、背负30公斤的负荷在小路行走的负重越野或者游泳、骑自行车等方法。
(4)平衡训练。平衡训练通常有单脚站立完成前仰后俯的单脚平衡、通过单脚跳格子或者走平衡木的动态平衡锻炼法。
(二)运动康复理论
1.运动康复概念
运动康复是指根据患者的疾病特点,依据锻炼基本原则,选取合适的各种运动方法以改善患者的关节灵活性、提高心肺功能、增强神经调节能力和患者体质,帮助患者恢复身体功能和精神康复方法。
2.运动康复方法及功能
现代医学概念下的运动康复方法主要有依靠患者肌肉力量进行运动的主动运动疗法、全身运动的全身疗法和患者根据身体情况进行自然治疗的自然疗法。
3.运动康复基本特点
运动康复的训练过程是训练者在指导下掌握身体练习技能、发展身体素质、提高心理承受能力、预防和抵抗疾病以恢复健康的过程。运动康复训练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1)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运动康复训练需体现训练个体在遵循康复训练的客观基础上,根据个体运动康复训练的目的和个体康复训练计划的个体主观要求。
(2)继承与发展的统一:运动康复训练应遵循和继承传统个别对待原则、循序渐进等原则的基础上,跟随时代的发展不断赋予新的时代涵义和全新的解读,体现时展的特征。
(3)系统与全面的统一:运动康复训练原则不仅关注运动康复训练过程的各要素、各阶段、各环节,也关注运动康复与其它疗法的协调统一,更关注患者的全面发展,体现出全面系统的特点。
(4)安全与有效的统一:运动康复训练原则对于保证运动康复训练活动的安全性与有效性的完美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安全性与有效性已被运动康复实践所证明。
三、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实践基地建设与改革
(一)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实践基地建设现状分析
本研究通过对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实践基地的建设现状调查,从政府资金投入、基地建设理念、专业人才培养、实践基地资源分配等四个方面阐述我国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实践基地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政府资金投入较低
当前传统、粗放的体能训练模式已不能适应我国大众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的需求。受我国传统的体能训练与运动损伤治疗的影响,我国政府部门对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实践基建设的投入普遍存在不足现象,导致各地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实践基地的建设经费严重不足,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实践基地的维持资金靠收取昂贵的使用费来补充。
2.基地建设理念滞后
运动者在运动过程中的伤病要想得到痊愈和彻底康复,五成依靠医学治疗、五成依靠运动康复。但在当前我国竞技体育运动不断取得新的进步和更多辉煌的同时,我国体能康复训练理念已经严重滞后,这也是造成我国国家运动队缺少科学训练、运动员饱受伤病困扰的主要原因。忽视运动康复设施的升级和建设,对于运动者伤病注重医学治疗,轻视运动康复。
3.专业技术人才匮乏
当前,我国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理念的之后,导致我国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更加落后,我国高水平运动员在受伤后通常会聘请国外体能康复人才或者直接去国外接受康复训练,这充分说明我国体能训练和运动康复专业技术人才的缺乏。我国专业体育教育的不足导致国内尚未建立完善的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尽管国家体育总局尝试推出退役运动员运动体能康复训练职业培训班以解决退役运动员的就业问题和培养高素质的青年运动体能训练和运动康复人才队伍,但如此小范围的培训班远不能满足我国运动者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的需求。
4.基地资源分配不均
我国运动康复资源的归属较复杂,基本是挂靠其他学科,从隶属关系看,有隶属于卫生部、地方政府、残联系统、企业的,以及民办等,其服务对象也有各自特点。当前我国城市运动康复资源多集中在公立大型医院、康复医院中,社区医院和民营医院分到的资源非常有限,而在我国农村基本没有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实践基地。
(二)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实践基地建设与改革研究
针对我国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实践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从加强政府投入、建立独立运动康复体系、加大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力度五个方面改革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实践基地建设。
1.加强政府建设经费投入
我国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实践基地建设经费主要有供方投入和需方投入两类,政府取向的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不一样。我国政府需投入大量资金以加快我国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实践基地建设,弥补运动康复基地建设的不足,保证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产业的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同步。我国政府主管部门需在重视需方资金的同时,加大对社会保障的覆盖,使更多的社会公众能购买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服务,促进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实践基地的建设质量。
2.建立独立运动康复体系
为解决我国城市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资源过于集中的问题,我国政府需通过在公立、民营、社区、乡村等各级医疗机构中设立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科室,以提高城镇社区和农村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水平,保证独立运动康复体系的监理及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实践资源的均匀分配。
3.加大技术人才培养力度
通过发挥医院运动康复工作者可以发挥资源中心作用,从理论和实践中培训基层运动康复工作者,让他们掌握最基本的评估和治疗技术。当某一患者回到所辖的社区时,将他的所有医学资料向基层运动康复工作者做详细的介绍,结合患者的预期目标,要求基层运动康复工作者做定期的功能评估,纠正治疗中的问题,促使治疗向有效、简捷的方向顺利发展。
摘要:体能训练中疲劳现象几乎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因此,文章主要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法,主要从理论分析的角度对疲劳产生的原因及消除疲劳的方法等进行了概述,并指出消除疲劳对恢复人体机能、提高训练成绩有重要实践意义。
关键词:体能 疲劳 原因 恢复
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5)06—0089—02
基金项目: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 年度立项课题阶段成果,编号CH-12130。
作者简介:1.王凯兵(1974~),男,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运动人体科学。
体能训练中的疲劳是由于在体能训练中引起的运动能力和身体机能不能持续维持在一特定水平或不能维持预定的程度,导致机体工作能力暂时降低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是体能训练进行到一定阶段时必然出现的生理功能变化, 是训练达到某种程度的标志,是训练效果的具体体现。[1]好的体能必须通过大程度的负荷训练获得, 而训练中产生的疲劳如何科学合理及时地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一直是运动界十分重视的问题。文章就体能训练中疲劳产生的原因及恢复手段进行了研究, 以期为同仁们的科学训练提供参考。
1 体能训练疲劳产生原因
关于体能训练疲劳产生的原因因不同的训练内容、训练强度、训练形式而不同。目前有代表性的产生原因有:
1.1 能量消耗论
该理论认为疲劳产生是源自某一大强度训练中, 起过要供能作用的能源物质———磷酸肌酸大量消耗, 人体运动中需要的能量只能依靠无氧酵解,而该糖解供能速率远低于磷酸肌酸,导致人体内糖分贮备减少,引起疲劳。[2]1.2 “堵塞”论
该理论认为疲劳产生的原因是某些代谢产物(主要是乳酸)在肌体组织中堆积造成的。[2]
1.3 “失调”论
该理论认为疲劳产生是由于训练中PH 值下降, 水盐代谢紊乱和血浆渗透压改变等因素所致。如高温下的体能训练导致的疲劳, 即使给其饮水也不能缓解, 但饮用含0.04%-0.14%的NaCl 水溶液对疲劳就有所克服。[3]
1.4 抑制性保护论
该理论认为疲劳的产生是大脑皮质实施保护作用的结果。当人体进行训练时, 各种内外感觉器接受到的大量刺激信息传至大脑皮质相应的细胞,使其长时间兴奋导致“消耗”过量,当到达一定程度时即产生抑制。这对大脑有保护作用。[3]
1.5 突变论
该理论认为疲劳主要产生于肌肉在收缩控制的过程中,存在不同途径的逐渐衰减突变现象。主要的环节是能量供应不足、肌肉力量下降、兴奋收缩藕联动功能障碍。[2]
近年来, 对体能训练疲劳产生的生化机理的研究又有重大进展,认为离子代谢紊乱、自由基增多、氨的生成代谢、激素的变化、肌肠酸增多等都促进了疲劳的发生和发展,但根据国际生化研讨会的研究,能量消耗这一理论最有说服力和更为人接受。
2 消除疲劳方法没有疲劳就没有训练,没有疲劳就没有超量恢复,没有超量恢复就没有超量机能的提高。通常我们更多注重体能训练前的准备活动,而忽视训练后疲劳的消除。殊不知,如不重视此环节,疲劳长期积累会导致过度疲劳,而引起器官病变。因此,了解疲劳产生的原因有助于延缓训练中疲劳的出现, 研究消除疲劳方法有利于训练后尽快恢复体能有重要意义。消除疲劳恢复体能方法主要有:
2.1 心理疗法
2.1.1 意念放松法
意念放松就是通过强有力的意念使自己的思想杂念排除内外不良刺激,使其思想集中与内心。按自己的暗示语言去调节身体的机能。如意念放松可从头、颈、上肢、胸、腰、下肢、脚等依次放松;还可进行调节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的平衡,提高肌肉的控制力。
2.1.2音乐缓解法
音乐有神奇的作用。音乐可以缓解中枢神经系统的疲劳,音乐可以缓解中枢神经系统的疲劳,具有调节呼吸、镇静、镇痛、改善注意力的作用。
此外,到空气清鲜,环境优美的地方散步或找朋友聊天等,都能起到消除疲劳的效果。[3]
2.2 物理疗法
2.2.1整理活动
整理活动是消除疲劳,促进体力恢复的一种良好方法,可使人由紧张状态过渡到安静状态,有放松肌肉,加强呼吸,促进血液循环,加速乳酸消除的作用。[4]整理活动有慢跑、体操及各肌群的伸展练习。
2.2.2睡眠
睡眠是人24 小时内发生的周期性的需要, 它可以消除疲劳,恢复机体能力。[3]睡眠时机体各器官活动下降到最低水平,而合成代谢过程则相对较高, 有利于训练时消耗的能源物质逐渐得到恢复。在日常训练中,每天应保证8-9 小时的睡眠时间。[2]
2.2.3肌肉牵张
据国外研究报道,体能训练时肌肉处于痉挛状态。当采用牵拉练习肌肉时,可以放松肌肉,缓解酸痛。
2.2.4浴疗法
浴疗法是最简单易行的消除疲劳的方法。有温水浴、桑拿浴、蒸气浴、涡流浴、脉冲式按摩浴等。这些不同的浴疗法不仅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强新陈代谢,还可以具有镇静、肌关节组织充血,而且最为重要的是有利于疲劳物质的消除。
2.3中医疗法
对疲劳的消除还可进行中医疗法,其方法有按摩、针灸、拔罐等。中医疗法对及时性缓解疲劳有立竿显著效果,这也是国内运动界首推的方法。
2.4 药物疗法
体能训练后会使精气亏损,体液物质耗损。因此合理补充一些药物显得非常有必要,从而增强对机体抗病毒能力,改善代谢调节促进恢复。常用的药物有维生素B1、B2、B6、B12、C、E、人参、枸杞子等。2.5###加强膳食营养针对训练中引起疲劳的原因,采用合理的补充营养物质,是训练后消除疲劳不可忽视的一项大内容。许多实践证明,膳食中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的失调,对运动能力和身体恢复有极大的影响。
3 结语
体能训练引起的疲劳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产生疲劳的原因因训练内容、训练方法、训练强度、训练负荷不同而产生不同程度的疲劳。疲劳产生的原因有许多不同的观点,但尤以能量消耗这一观点最具说服力。疲劳导致运动能力下降是暂时的,出现一定程度的疲劳并不可怕, 重要的是采取各种积极手段来促进体力恢复, 人体的机能能力就是在这种训练—疲劳—恢复—超量恢复的过程中得以提升的。
参考文献:
[1]田文秀,冯克俊.浅析运动性疲劳的产生与消除[J].山东体育科技,2001:65.
1.概述
体能训练是 20世纪 80年代以来运动训练界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词汇,随着我国竞技体育的不断发展和训练方法与手段的不断完善,体能训练已经成为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最为有效的训练方法,已经被体育界所接受并推广。瑜伽是一项以体式为载体,调整呼吸为媒介,以意念控制为手段,以消除疲劳和烦恼、调节情绪为目的,促进人身、心、灵和谐统一的新型运动项目。由于它自身的魅力以及快速推广,也促使瑜伽健身市场的火热化,随着人们对瑜伽认识的提高,瑜伽作为选项课程逐渐引入到高职院校课堂教学,并且深受学生喜爱。瑜伽中的动作主要展现身体形态、力量、柔韧、耐力、伸展等能力,每一个精妙的体式中无不体现出强大的体能。
目前,我国对体能训练在瑜伽教学中的运用还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分析与研究,因此本文以体能训练在瑜伽教学中的运用为研究对象,试图探讨瑜伽运动中体能训练的概念和构成要素,结合瑜伽运动的特点,在瑜伽的课堂里增加体能训练的内容,目的是为能更好的掌握瑜伽动作技术,达到强心健体的效果,培养学生学习瑜伽的兴趣,提高瑜伽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2.体能训练的概念
国内外学者对体能的概念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对于“体能”这个概念定义也是大同小异。归纳来说可将体能定义为,体能是人体对环境适应过程所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体能发展水平是由其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及运动素质发展状况所决定的。身体形态是指机体内外部的形状,身体机能是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运动素质是指机体在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基本运动能力,其中运动素质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身体形态、身体机能是形成良好运动素质的基础。
体能训练的内涵应是对人体系统的训练,以骨、关节、肌肉为载体,结合运动项目特点,进行科学的体能训练,优化人体系统,旨在产生体能和心理适应,以达到挖掘机能潜力,提高整体运动能力和培养顽强拼搏精神的目的。体能训练分为一般体能和专项体能,一般体能指采用多种多样的非专项的身体练习,改造学生身体形态、增进身体健康、提高身体机能和全面发展运动素质。专项体能训练是指根据专项的需要采用与专项有密切联系的专门性的身体练习,发展和改善与专项运动成绩有直接关系的专项运动素质和专项所需的身体形态、机能。而在瑜伽运动中,因其竞技性不高,主要是为提高学生全面协调发展的能力,因此,主要以改造其身体形态、增进身体健康、提高身体机能和全面发展身体素质为目的。
3.瑜伽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瑜伽通过法的展现,给人们带来身体形态、力量、柔韧、耐力、伸展等方面的视觉享受。通过动作的练习,不仅可以达到调节心肺、提高柔韧性和平衡感,塑造健康、美丽的形体,对身心进行有效调控的目的外,同时,也能促进人体血液循环,舒展筋骨,畅通经脉,从而消除人体的身心疲劳。特别是瑜伽以意念引导动作,注重身、心、灵的协调发展,可提高练习者的个人境界和促进意识对身体的支配能力,有助于探索自我、认识自我,提升自信心,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和坚强的意志品格。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两大问题。一方面,选修瑜伽课程的学生来源广泛,其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大不相同。由于瑜伽的独特性,对学生身体素质的要求相对较高,而大部分学生的身体姿态、柔韧性、力量、耐力、平衡、身体协调等都比较差,练习起来动作不够舒展、大方,离“标准”动作有很大的距离。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往往会有急于求成的心态,希望通过练习能立马达到健身与塑形的效果,从而忽视了瑜伽练习的基础练习,容易造成运动损伤。另一方面,教师只注重动作的教学,一味追求动作的标准度和幅度和新内容的传授,忽视了基本功的训练。依笔者近几年的教学经验,发现学生在后半堂瑜伽课中,呼吸与动作的配合、动作的幅度、身体力量、肌肉耐力、注意力等明显下降,难度动作完成的质量与流畅性明显下降,不仅影响了学习积极性,而且导致了学习效果不佳,这些现象都是体能不足的表现。
4.瑜伽运动中体能训练的主要构成因素
在瑜伽运动中,瑜伽法由易到难,动作花样百出,精巧的动作中透出过人的体能,拥有良好的体能是完成瑜伽技术动作的前提和保证,是进行瑜伽练习体能训练的基础。学生拥有良好的身体形态、柔韧、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及心理素质是完美展现瑜伽技术的必然需求。瑜伽体能训练主要针对瑜伽项目的特点和提高瑜伽运动技术能力的需要,对人体各器官以及机体系统的超负荷的综合性训练,克服疲劳,以调整身体机能和心理适应能力,达到提高整体身体机能的效果,其体能特征有着自身独特的个性。
4.1身体形态
不同的项目对身体形态的要求各不相同。身体形态主要是指通过后天的训练达到符合现代审美标准和瑜伽项目特点的形态,是体现瑜伽“美”的特点最突出的要素。瑜伽通过缓慢而又深长的调息、轻松而又柔和的调身、放松而又专注的调心将瑜伽的魅力展现出来,能唤起人们心灵中美好的情感,令整个精神状态变得平和积极,它所表现的形态美不仅体态匀称,更重要的是线条优美,动作姿态柔美,动作幅度舒展有度,面容宁静、祥和,这些都是影响瑜伽之美的重要因素,作为体能训练的重要环节,在瑜伽课堂上增加适量的形态训练可提高动作质量,使学生更有成就感,也使动作更有观赏性,从而达到在学校开设瑜伽课程的教育目的。
4.2柔韧
柔韧性是指人体关节在不同方向上的运动能力以及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的伸展能力。柔韧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影响瑜伽法的质量与欣赏价值。在瑜伽项目中,学生主要是练习一些具有技巧性的、要求柔韧素质的姿势来展现瑜伽的魅力。良好的柔韧性不仅可以使动作更加流畅、大方,还可以防止运动损伤的发生。对于没有学习基础、身体素质较差、平常缺乏锻炼的学生来说,柔韧素质的练习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课堂学习中,应注重提高关节的活动幅度,以慢张力方法提高肌肉与韧带组织的柔韧能力,有意识的放松对抗肌,有效发展柔韧素质,有助于提高学习质量,达到健身塑形的效果。
4.3整体力量
力量素质是指人体神经肌肉系统在工作时克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是各运动环节协调一致所表现出来的综合力量,它是学生体能建设的保证,是完美完成瑜伽成套动作的基础。在瑜伽中级及以上的法姿势中,由于大部分体式与力量相关,力量较好的学生能获得学习法的优势,并且在成套动作的学习中,为保证学生能出色的完成姿势,学生应具备高度发展的全面力量训练水平,瑜伽运动之美主要体现在的姿势花样百出,锻炼部位更是精细全面,因此力量素质的锻炼不仅局限于大肌肉群和主要肌肉群,更应有意识的训练和发展薄弱的、平常难以锻炼得到的小肌肉群,旨在全面发展各运动环节的肌肉力量,达到提高整体力量的目的,力量素质应作为瑜伽课堂学习中体能训练的重点加以训练。
4.4耐力
耐力素质是指人体不降低工作效率而长时间进行运动的能力,也是机体抵抗工作时产生疲劳的能力。在瑜伽姿势的练习中,通过单个法的保持与控制和逐渐变换的动作,全程中有意识的呼吸的配合,完成瑜伽法的练习,主要是以有氧耐力为基础的运动项目。在练习中,呼吸与姿势融为一体,可提高氧气量的输送与利用,有效缓解运动疲劳。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说,持续的身体刺激很容易使得肌肉酸痛,从而导致学生练习力不从心,消极懈怠。因此,有必要在平时的体能训练过程中增加有氧运动,进行适当超负荷训练,使机体能积极适应肌肉长时间工作的能力,从而提高肌肉的抗疲劳能力,增加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
4.5平衡
平衡,在体操中是指用脚、手和脚或身体其他部位支撑在地面上,保持的预定静止姿势。瑜伽中重要的一项是平衡,当人的身体、精神、心理都达到平衡状态时,才会获得真正的健康、快乐。身体上的平衡体现在动作中,主要通过力量、协调与柔韧展现出来。精神上与心理上的平衡,不仅在于良好的心理状态,更重要的是身、心的平衡,而身与心的平衡主要在于专注力。专注力的稳定依赖于放松、稳定的呼吸。在瑜伽里,呼吸是瑜伽的精髓及关键,呼吸乱了,心就乱了,心乱使大脑不稳定,直接导致神经不能很好的支配身体的协调,协调能力在于全身各部位有机配合,肌肉紧张与放松的协调,情绪与表现力的协调,使得动作不稳定,完成质量明显下降。因此,在平衡当中,我们最重要的是训练学生的专注力,即稳定、专注的呼吸练习,本质既是心理素质的练习,使我们通过外在的姿势帮助身体达到身体、呼吸和意识的平衡。
4.6表现力
表现力是指身体动作与音乐伴奏下综合反映内在的情感,借助于身体姿态、动作以及面部表情持续的表达出来,用以吸引和感染观众的一种能力,是运动员内在精神气质和外在动作表现的统一。瑜伽之美不仅是展示身体姿态的美,更重要的是内心情绪的表达。学生在练习过程中,能否最佳展现瑜伽的魅力,则取决于学生的表现力,其主要表现在动作舒展、优美、有力量,内心宁静、温暖,很祥和,能完美的将柔和的音乐带来舒畅的感觉通过肢体与面部表现出来,这就是常说的瑜伽能修身养性的独特之处。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动作的展现而忽略了瑜伽本身的内在感受。因此,在体能训练中加入表现力的训练不仅有利于瑜伽美的展现,更有利于学生对内心的控制与精神气质的提升。
5.在瑜伽课程教学中融入体能训练的重要作用
5.1在瑜伽课程教学中融入体能训练能发展身体素质,提高学习质量
选修瑜伽课程的学生身体素质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是第一次接触瑜伽运动,致使有部分学生不能顺利完成瑜伽的姿势。在瑜伽课程教学中,不仅注重身体形态的练习,也强调动作的正确性、完整性和标准性。将体能训练融入到瑜伽教学中,加强身体素质的练习,可以增加身体的柔韧程度,提高协调性,增加身体力量,促进骨骼、肌肉充分发展,能够最大限度地增大动作的标准程度,提高动作的稳定性、可行性,使学生身体充满活力,学习起来更有成就感,也使动作更有观赏性,不仅发展了学生的身体素质,更有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5.2在瑜伽课程教学中融入体能训练能塑造身体形态,提升气质。
气质是一个人谈吐举止的精神面貌的综合表现,是一个人的个性之一,是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结合。在瑜伽课程教学中,不仅强调动作的正确性、完整性和标准性,更重要的是塑造优美的身体形态、良好的精神面貌。在体能训练中,加强身体姿态的练习,使体态匀称、线条优美、动作姿态柔美、动作幅度舒展有度,这样才能展现练习者的外在美。与此同时,瑜伽思想有助于培养学生情绪的稳定,增强自我控制能力,提高自我反省能力,能够驾御心意,通过激发人体潜在能量来促进思考、学习,培养大学生专注、平和、好学、冷静客观的良好心态,使人修身养性,获得身心统一的精神面貌,提升内在气质。
5.3在瑜伽课程教学中融入体能训练能培养自信心,完善人格。
当代大学生由于成长环境和社会的影响,存在自我约束与控制力不强、缺乏自我反省能力、性格孤僻、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凡事以自己为中心、承受不了挫折等现象。大部分学生初次接触瑜伽,往往很难准确表达各个体式及身体的美感,学习效果不明显,动作笨拙,不协调、不到位,而导致自尊心受挫,出现厌学等问题。为了调节他们的心理,老师应当积极引导他们参与基础的体能训练,让他们有一定的素质基础,学习起来就会得心应手,在教学中,教师积极用语言激励他们,能促使学生积极感受瑜伽所带来的那种洒脱与奔放,释放他们的激情与活力,让他们在集体活动中树立自信、陶冶情操,在一定程度上对勇气、品格、正直等都有渗透作用,既调节了心理又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6.结语
瑜伽练习不仅仅在于身体健康,更重要的是心灵上的平和与安宁。随着瑜伽健身市场的火热化,瑜伽作为发展身体素质,提升气质魅力的一种手段已引入课堂教学。体能训练能够很好的提高瑜伽所需要的力量、柔韧、身体姿态的控制以及对动作美的感受和表现力, 培养学生专注、平和、好学、冷静、自信的气质,增强他们的艺术修养,既有利于瑜伽技能知识的掌握,也有助于学生思想、情感、人文教育的提升。因此,在瑜伽教学过程中,融入体能训练的因素,能有效的发展大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学习质量;塑造身体形态,提升气质;培养自信心,完善人格;更能够大力推广这项运动在高校的开展,吸引学生终身参与这项体育运动,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湖南体育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艾扬格.瑜伽之光[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1:25
[2]诺娃贝琳.瑜伽手册[M]. 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6
关键词 篮球运动员 青少年 体能训练 方法
依据当前世界篮球运动的发展趋势,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考虑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年龄及生理心理特点,这一时期是生长发育的高峰期,是发展身体素质、基本技术的重要时期,科学合理的训练会收到良好的效果。近年来,青少年篮球队在比赛中暴露出身体训练不足的缺陷,身体单薄,对抗性差已成为制约我国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发展的瓶颈。因此,对篮球运动员进行专项体能训练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力量素质的训练方法
(一)上肢专项力量训练
选择专项上肢练习方法时,应采用近端支撑条件下的肌力训练,即凡是将重物推离躯干的负重练习均属此类。例如:推举杠铃,抛实心球等。最好采用站立式推举杠铃等上肢动作形式,因为这更加接近篮球专项上肢运动动作。而另一些上肢练习方法,如引体向上、俯卧撑等则不宜采用,因为这些练习的肌肉工作条件和肌肉拉力方向与篮球技术动作中上肢肌肉工作条件不符。另外肩押骨的运动与肩关节的运动是密切相关的,它的肌力的大小直接影响上肢动作完成的质量,故发展上肢三大关节的肌肉力量时,不能忽略发展上肢带肌的力量。
(二)下肢专项力量训练
在进行篮球下肢专项力量练习时,应多采用原地支撑点在下肢远端的练习方法,以克服阻力的向心收缩和对抗阻力的离心收缩进行力量训练。训练时采用不同组次、不同重量、不同重复次数和时间间隔以及较大、较小力量交替进行训练方法,从而适应下肢不同动作对肌肉力量的要求。而那些属于近固定的下肢力量练习,虽然也可发展屈髓、伸膝和屈膝肌群的力量,但由于篮球运动中大多数下肢动作均为远端支撑条件下肌肉工作,所以在下肢练习时不宜采用。针对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下肢力量专项训练,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不宜过多采用各种形式的深蹲练习,而应选择那些下肢关节屈曲角度和下蹲发力方向与篮球动作较为接近的练习形式。
(三)腰、腹力量训练
腰、腹力量也是篮球运动中运动员所必须提高的肌肉力量。在篮球运动中,运动员跳起后的“滞空能力”,空中完成动作质量的好坏,篮下的对抗能力,抢篮板球的凶狠程度都与运动员的腰、腹、背肌力量直接相关。所以在进行上下肢力量练习时,不能忽略了腰、腹力量的训练。腰、腹动作发力主要用于空中控制身体平衡及协调上、下肢动作。所以训练中应注意全面发展腰肌、背阔肌、上下腹直肌的力量,多采用近端支撑条件下的克服自身体重的训练方法,如仰卧起坐、背翘等。
二、青少年篮球运动员速度素质的训练方法
青少年篮球运动需要运动员在球场上快速准确移动的同时,要具备快速变向、滑步及后退的能力,特别是在攻防转换的时刻,速度显得尤为重要。除了快速移动外,速度耐力也是衡量速度素质的重要指标。速度训练内容一般包括:快速跑、冲刺跑和场地练习。快速跑一般采用从400m距离开始,然后逐渐减至100m,快跑速度介于中速跑和冲刺跑之间。冲刺跑的距离一般是在60m以内。场地练习和爬楼梯是提高青少年运动员所需的无氧能量供应系统的最佳途径。
三、青少年篮球运动员耐力素质的训练方法
耐力素质是指有机体坚持长时间运动的能力。运动员要在竞赛全过程保持特定的运动强度或动作质量,就必须具备良好的耐力素质。篮球运动要求运动员能在整个比赛过程中持续表现出最佳技能和体能。因此,训练中要注意安排长时间的专项对抗练习或专项练习。青少年耐力素质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提高的,训练必须以有氧耐力为主。青少年耐力训练的手段应是多种多样的,不应只局限于长跑的练习,可选用活动性游戏、球类运动、骑自行车、滑冰、登山和循环练习等。青少年进行耐力训练的基本方法以持续训练法为主,工作强度控制在30%-60%,练时间为20分总左右。练习与休息时间的比例可按1:1安排。随着年龄增长,到15岁以后可使用较大强度的间歇训练法,强度可达50%以上。
四、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灵敏柔韧素质的训练方法
发展灵敏素质有助于掌握、运用各种复杂技术、战术和提高场上的应变能力,对篮球运动有着重要的作用。青少年运动员应加强灵敏素质的训练,特别要大力发展与灵敏素质相关的专项素质,如速度、柔韧、协调、弹跳等,为篮球训练的专项化全面打好基础。但青少年运动员在训练时,不宜进行大力量训练,这样会影响灵敏素质的发展。柔韧素质训练的手段有各种徒手体操练习、球操练习、游戏练习、各种滚翻练习,灵敏素质训练的手段有快速跑跳中准确做出动作、利用体操器械做一些复杂动作、专门设计的复杂多变的练习、各种改变方向的追逐游戏、对信号做出复杂应变的游戏。在发展柔韧素质与灵敏素质时应该结合专项的特点,提高训练效果。灵敏素质训练不宜在肌体疲劳状态下进行,因此应放在课的前半部分进行。进行灵敏素质训练时,教练员应采取多种手段,消除队员的恐俱心理或紧张状态,以保证训练取得良好的效果。
五、结论与建议
篮球运动是一项综合素质要求很高的运动项目。只有在平时的训练中科学地、系统地、有计划地对运动员进行体能训练,才能保证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在激烈、高强度的对抗比赛中合理地运用技术、战术,并且在比赛的后程发挥自己体能的优势,最终战胜对手。教练员、运动员要提高对体能训练重要性的认识,深刻认识到具有良好的体能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必备条件之一,并且正确把握篮球运动项目的主要特征,为篮球体能训练指出科学的指导方向,加强对体能训练科学方法的研究,采用多种形式提高体能训练的科学化水平。
参考文献:
序言
第一章 人体结构概述
第一节 人体组成概述
一、元素
二、化合物
第二节 细胞与细胞间质
一、细胞
二、细胞间质
第三节 组织
一、上皮组织
二、结缔组织
三、肌组织
四、神经组织
第四节 器官与系统
一、器官
二、系统
第二章 运动系统——骨与骨连结
第一节 骨骼概述
一、全身骨分布
二、骨的形态
三、骨的构造及功能、
四、骨的化学成分及物理性质
五、骨的发生与生长
六、影响骨生长的因素
七、骨龄
第二节 骨连结
一、骨连结分类
二、关节 的结构
三、关节 的运动
四、影响关节 活动幅度与稳固性的因素
第三节 下肢
一、下肢骨
二、下肢骨连结
第四节 躯干骨与躯干骨连结
一、躯干骨
二、躯干骨连结
第五节 上肢骨与上肢骨连结
一、上肢骨
二、上肢骨连结
第三章 运动系统——骨骼肌
第一节 骨骼肌概述
一、肌肉的大体结构
二、肌肉的辅助结构
三、肌肉工作的术语
四、肌肉的物理特性
第二节 下肢肌
一、髋关节 运动肌群
二、膝关节 运动肌群
三、踝关节 运动肌群
第三节 躯干肌
一、脊柱运动肌群
二、胸廓运动肌群
……
第四章 肌肉工作和舞蹈动作分析举例
第五章 舞蹈演员体能训练
第六章 其他系统简介
第七章 儿童少年与女子舞蹈训练
舞蹈啦啦队运动项目是以舞蹈动作为主,通过展示各种舞蹈技巧和元素并可结合道具作为基本内容的团队竞赛项目。它是人们追求美的一种运动形式舞蹈啦啦队比赛包含有多个比赛项目,包括:徒手组、持花球组、持自制各种器械组(比器械的多样性与舞蹈的结合)、踢腿组、爵士舞蹈组、hip-hop组等。
运动项目的特点是指该项运动技术的风格特征,是它存在的意义,国际全明星啦啦队竞赛评分规则(2006—2009版)舞蹈啦啦队自编套路评分规则中指出:“舞蹈啦啦队成套动作必须根据音乐来设计,具有舞蹈啦啦队的项目特征;运用各种啦啦队基本手位、步伐、跳跃并结合多种舞蹈元素、道具、口号等,通过多种空间、方向与队形、节奏的变化展示出舞蹈啦啦队运动的项目特征和团队风采。”它精辟地阐明了舞蹈啦啦队运动的项目风格。失去了上述特征,将不视为舞蹈啦啦队运动。
在新规则的导向下保持舞蹈啦啦队运动项目的特点。为了更好的进行训练、比赛、表演,为舞蹈啦啦队教练员制定了一套全方位的基本素质训练方法,为提高我国舞蹈啦啦队运动员专项技术提供相关理论参考。
1、基本姿态训练方法
1.1站立姿态的训练
站立姿态是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动作姿态,它是完成动作的前提。站立姿态的要求身体正直垂直与地面、头部略微抬起高于水平线、挺胸沉肩、肩胛骨后夹、大腿内收,表现出朝气蓬勃的良好气质和形态。具体训练方法:行进间练习。保持站立姿态进行简单的脚步移动,向前,向后,向侧。
1.2身体主要部位的基本姿态训练
下肢的基本姿态训练:编排有节奏变化的踢腿练习,不要求高度,但需强调下肢保持姿态。
上肢的基本姿态训练:编排一段简单的手位控制练习。通过节奏的变化,由慢至快控制不同的手位,保持基本身体姿态,主意核心部位紧张。
2、体能训练方法
舞蹈啦啦队在体现其舞蹈的特点的同时,还同时具备健美操、体操等难美项目特点。运动员如想要在成套动作表演与比赛时充分发挥水平,就需要具备良好的体能。
2.1力量素质训练
基础力量及训练:身体的各个部位,主要分为上肢力量、腰腹力量、下肢力量。通过身体三大部位力量锻炼,达到整体力量提高的目的。如:俯卧撑30个/组×5组+俯卧撑姿态控制10秒。
速度力量及训练:速度力量是指肌肉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发挥最大力量的能力,是与力量相结合的能力。也就是狭义的爆发力。舞蹈啦啦队运动是有别于舞蹈项目的,它需要运动员时而柔美的舞蹈动作体现,也需要激情的展示,必须具备“力量”与“激情”。因此,速度在其中是很重要的一项素质。主要训练方法:加快跳步的肌肉收缩二次发力、提高舞蹈动作拍于拍之间的速度。
2.2运动耐力训练
体能训练中的运动耐力主要指大强度长时间从事专项活动的能力。舞蹈啦啦队运动员体能训练的运动耐力水平高低主要取决于:心肺功能系统的能力、比赛与表演中有效地发挥这种能力及疲劳情况下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主要训练方法:锻炼各种机能强度,发展无氧供能能力,如:弹跳、短跑等练习。
2.3柔韧训练
舞蹈啦啦队运动是舞蹈动作为体的体育运动项目,对柔韧性要求非常高。它是由关节的骨结构、关节周围组织体积的大小以及跨关节的韧带、肌键、肌肉与皮肤的伸展性等三个因素来衡量的。如:腿部前侧韧带、腿部后侧韧带、肩部韧带、腰部韧带等,长时间的控制伸拉可提高其柔软度和弹性。
3、舞蹈基本功训练方法
通过New Jazz、现代舞、民族舞等不同的舞蹈,练习体会不同的舞蹈形式、不同的气质与风格。
3.1 New Jazz训练
New Jazz早期是在美国纽约由芭蕾所演化过来的,街舞的其中一个舞种,街舞爵士,是以现代舞,芭蕾舞,肚皮舞,拉丁舞等多种元素集于一体的舞种。
动作特点:身体的延展。NEW JAZZ的每个动作都有固定的角度跟摆的方式,在做手部的动作时会有无限延伸的感觉,可自由自在的跳,不必像传统式的古典芭蕾必须局限于一种形式与遵守固有的姿态
3.2现代舞训练
现代舞,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兴起的一种舞蹈流派,主张摆脱古典芭蕾舞过于僵化的动作程式的束缚,以合乎自然运动法则的舞蹈动作,自由地抒发人的真实情感,强调舞蹈艺术要反映现代社会生活。
3.3民族舞蹈训练
民族舞蹈是一种起源于人民生活中的肢体动作语言,以日常活动抽象化为表现形式.亦可称为土风舞、民俗舞蹈或国际民俗舞蹈。不同于着重表演的芭蕾舞或是制式化的运动舞蹈,土风舞源自于各国不同环境、生活及风俗,与各国的特色音乐服装也有相互的搭配,表现形式十分丰富。民族舞的特点是具有传统性、表演性、即兴性、自娱性和稳定性。
参考文献:
[1]黄楚姬.啦啦操的概述与编排[J].体育科技,2003,2
[2]李鸿.对首届中国学生健康活力大赛的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3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2C-0168-02
近年来,我国部分高校将拓展训练课程引入学校体育课程体系中,力图通过拓展训练的教育理念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目前,拓展在企业培训领域已日趋成熟,也越来越受到教育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与推崇,对于拓展运动及其教育功能的研究越来越多。在学界现有高校拓展训练的研究中,对学校拓展训练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课程理论体系构建研究较多,而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深层次的行业化人才培养的课程教学模式构建及实践教学设计研究几乎没有。因此,如何针对性地进行公共体育拓展运动项目的课程教学设计,适应当代职业教育发展教育理念,体现公共体育课程“育人”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是职业教育工作者应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体育拓展运动概述
拓展训练,也称拓展运动,从广义讲,拓展运动是让人们在高山瀚海中迎接各种各样的挑战,从中学会应对一系列困难的能力,尤其是运动身体的各种技能应对生存危机和心理压力的考验,从而获得全新体验改变内心的认知;从狭义上讲,拓展是将管理与心理游戏融入户外运动元素,按照体验式学习模式进行的一种团队教育活动。拓展运动最初的功能是用于海员求生技能和求生意志的培训。随着现代社会的科技进步发展的潮流,人们的思维和视野的也在不断扩展,拓展运动的功能与效果也不断地得到挖掘、扩展,当今的拓展运动已在社会各机构广泛开展,成了各大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的项目,教育界人士也已开始对其是否合适校园开展进行理论与实践研究,其活动开展的价值已远远超出当初的求生技能培训。
课题组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经验总结,得出公共体育拓展运动课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效果主要表现为:体验式的拓展训练活动给学生提供不同角色应具有的经验与素养;团队管理式的组织形式让学生体会到教育学科、管理学科、体育学科、心理学科等多学科知识理论的内涵,并从中学习体验如何去管理或配合,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而且,冒险与避险求生的探索、创新学习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去寻找新的激活途径和手段,加上多学科的理论综合应用给学生创造丰富知识与应用的平台。此外,拓展训练的锻炼价值给学生提供强壮的身心健康的基础。
二、公共体育拓展运动教学设计的构建
拓展训练活动项目丰富多彩,组织形式多样化,活动主题灵活机动,涉及多学科理论知识等,对参与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与职业素养的养成起着积极促进作用。本文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对公共体育拓展运动定义为:拓展运动是指在一定的情景和环境条件下,以大学生体能训练与运动保健技能为主线,结合现代与传统体育教育教学思想理念,运用体育学科及运动项目的丰富资源开展以行业人才职业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目标的一系列的体验式学习的体育与健康教育活动;从功能角度,项目分为体育能训练项目、体育游戏、综合项目、人文理论知识。
(一)课程教学目标。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特点,对课程提出的教学目标包含四大领域:运动参与领域、运动技能领域、身心健康领域、社会适应领域。首先,学生通过掌握一些基本的运动技术技能,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通过运动技术技能的学习,学会如何提高自己的学习与应用能力,通过社会、学校社团组织的文体比赛活动或老师以“主题形式”组织安排相关的课内外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其次,学生积极参与各类体育拓展活动过程中,在老师指导下,学生更合理更科学地明白如何应用技术技能进行训练,培养学生组织协调能力,加强学生对体育运动与个人品德修养发展的认识,并使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借助体育拓展各项目活动,养成微细品味活动过程中自己学到了“什么”,感悟到了“什么”的习惯。
(二)教学设计遵循原则。教学过程应结合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针对学生不同个性特点,遵循“因材施教”、“个体差异性”、“整体发展性”、“平等无分别”等原则进行课程、课堂教学设计,充分体现拓展运动对“育人”的独特性与综合性。
(三)课程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专业化的教学目标:以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为例,导游系户外专业学生为个案,拓展运动课程目标在围绕上述四大领域教学目标外,还针对学生性格类型、不同个性提出具体的、特定的学习目标:(1)掌握户外活动中常见的各种运动技能,具备组织游客共同参与活动的能力。(2)提高体能,适应旅游事业的需要,提高应急处理和安全防范能力,保障自身和旅客的安全。(3)提高户外运动过程中包括外语在内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促进服务质量。(4)结合学生的性格、特长、身体素质等进行有计划、有目标的设置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评价方法等“处方”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体育运动课堂中大胆去经历与体验身体、心理及精神上相互碰撞的一些活动,培养学生学会回归自我、发展自我、平衡自我,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从意识上明白“团体就是力量”。
模块式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安排上做到理论与技术相结合,分为三大模块:(1)理论知识。运动保健知识、体育与旅游、运动与职业素养的关系、道德品质培养等。(2)技术方面。体能训练,包括走、跑、跳、投、悬垂、支撑、攀登、爬越、平衡等一般发展练习的内容,对技术方面内容,一般不独立形成教学单元,可以安排在各个数字单元之中,达到寓教于乐。(3)定向拓展类,是指根据不同性格类型,专门开设的围绕“以运动技能为主、职业素养培养为核心”的主题形式的定向拓展、成套组合的活动项目,这类活动主要发展学生身心灵的和谐平衡成长、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实践性教学计划的设计。以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为例,学校课程的专业性强、行业岗位涉及面广,把体育拓展运动课教学内容分成体能训练部分、游戏活动部分、综合项目活动、人文理论知识。保留公共体育课程基本教育目标、任务、要求基础上,要求学生掌握相关人员对象的体能训练技能,掌握一些游戏的组织、规则,掌握项目综合活动的设计方案及实践组织。同时加强学生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将职业素养教育贯穿于整个实验教学中,培养其严谨、科学、求实、灵活、创新的学习、工作作风。例如,课程中的模块教学――综合项目活动,依据导游系户外专业职业岗位特点,为较好地实现理论和实践教学的一体化,使“教、学、做”合一,我们根据户外运动专业要求,选择、设计1个贯穿整个模块的综合项目课程,作为训练学生职业岗位综合能力的主要载体。具体教学计划设计见表1。
表1
项目名称 拓展运动 隶属课程 公共体育课程
教学目标 1.通过体能训练,掌握体能训练方法、训练动作技术技能,同时了解人体生理机能、运动养生保健等基本理论知识;2.掌握项目活动策划报告书写及方案设计原理,通过拓展运动活动的开展、策划、组织等,了解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知识,提升职业综合素质,锻炼职业综合能力;3.通过体能训练、体育游戏、项目活动的训练,拓展学生思维意识、挖掘学生内在潜力,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能力,增强学生信心
学时 34学时(4个学时理论与30个学时实践)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训练要求与标准 方法 学时
理论模块 拓展运动的界定 了解本课程的内容、目标、任务、要求 讲授法、讨论法 4学时
技术模块
体能训练 掌握走、跑、跳、投、悬垂、支撑、爬越、平衡等一般发展练习 力量训练法、平衡训练、柔韧训练、速度训练 贯穿整个课程
体育游戏 围绕运动技能,结合职业素质培养进行游戏设计;学生掌握游戏设计的主导思想、原则、组织形式等 教师讲解、示范和提示,学生参与。处方式训练法(指根据学生个体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品质等方面分组分类进行练习) 6~8
学时
综合项目活动 各小组设计综合项目活动方案,并作为小老师进行实践操作。要求各组负责人统筹安排,充分利用各组员的特长,发挥每个个体积极性,让学生亲身体验自己策划、组织活动的经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主题情景教学法,示范指导法,评价考核法 14学时
课堂总结 通过课堂教学过程的点点滴滴,教师及时总结、分析、并给予学生积极正面教育,引导学生做自己独一无二个性的同时学会融合万事万物,顺应“以人为本,以德立人”的价值观 贯穿整个课程
项目活动报告的书写 能正确编制报告,内容完整、书写正确、清晰 教师进行总结 课后完成
考核方法和标准 1.800、1000米是公共体育课常规考核(30 分);2.综合项目操作(主要考查学生组织活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综合能力和考查学生指导学员活动操作的过程的规范和熟练度。(30 分);3.编制报告(规范)(20 分);4.实践过程中的学习态度(20 分)。(每小组2个学时考核含教师点评) 8~10
学时
分组要求 5~8 人1 组,组长、副组长各1人
场地器材 田径运动场、形体房秒,表、哨子、跳绳、毽子、绳子、球等
本研究以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户外专业为例 ,遵循“因材施教”“个体差异性”“整体发展性”“平等无分别”等原则,对公共体育拓展运动课进行教学计划设计研究,提出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教学方法,为高职业院校公共体育教育跟上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从而从不同角度培养适应行业实际需要的高素质、高质量应用型、综合型行业人才,为真正达到“教书育人”、“职业教育”效果提供新视角和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闫闯.我国高等院校拓展训练课程教学理论的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2
[2]钱永健.拓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012年11月上海市教委下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开展“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开创性地提出“体育专项化教学”的概念,并逐步在上海市高中学校推广。高中学校体育专项化教学实施三年多以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作为一个新兴事物,在推广过程中难免遇到各种问题。本文从高中w育专项化教学中的体能练习角度,对高中体育专项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
1高中体育专项教学体能练习概述
1.1高中体育专项教学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开展“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中,对体育专项化教学没有直接定义,但是对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内涵进行了论述:“以学生兴趣和技能水平为依据,打破传统年级、班级概念的分层次专项教学改革”,由此可见,高中体育专项教学包含以下内容:(1)由学生根据兴趣和水平报选体育课程;(2)教学上打破传统分年级、班级的教学模式;(3)学生应当参加1~2个体育专项的学习;(4)体育专项化目的是锻炼身体,全面发展。
1.2体育专项中的体能练习
高中体育专项教学中的体能练习,是体育专项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门。任何体育项目离不开基本的体能储备。体能练习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体能,是体育教学的基础内容。在高中体育专项教学中体能练习,分为一般体能练习和专项体能练习。一般体能练习是专项体能练习的基础,进行一般体能练习时采用多种多样的非专项的身体练习,锻炼高中生的身体形态,提高身体技能。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体能练习多是一般体能练习。一般体能练习,又分为力量、耐力、速度、灵敏和柔韧练习。结合高中生的生理特征,在高中体育专项教学的体能练习中选择适用,并且综合运用多种训练手段实现体能练习。
1.3开展体育专项体能练习的重要性
(1)体育专项教学中的体能练习是任何体育活动的基础。体能是任何体育活动的基础。高中阶段的体育课程较为丰富多彩,高中生喜好参与娱乐性、竞技性的体育活动,比如足球、篮球、排球、游泳等。而这些充满乐趣的体育活动无不是以体能为基础的。在激烈的对抗、技术性体育运动中,都需要参与者有充足的体能。没有体能的保证是无法进行对抗性和技术性的体育运动的。
(2)体育专项教学中的体能练习极大提高高中生身体健康水平。体能练习是对力量、耐力、速度、灵敏和柔韧进行练习,而这些方面的练习能够极大提升高中生的身体素质。高中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高峰时期,通过体能练习提高他们的力量、耐力、速度、灵敏和柔韧性,进而促进他们的身体发育,提高身体健康水平。
(3)体育专项教学中的体能练习是提高高中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方式。高中生是学业压力最大的群体,通过体育专项教学中的体能练习能够提高高中生的心理素质,为他们的学生生活减压。体育专项教学中的体能练习,是对身体机能的锤炼。面对高强度的学习和升学压力,很多高中生都存在紧张、焦虑等心理方面的问题。通过体能练习,能够很好地释放压力,提升高中生的心理素质。
2开展体育专项体能练习的难点
2.1高中生参与积极性不高
在开展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中赋予了高中生较大的自,能够有选择参与体育专项。这极大程度的提高了高中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让高中生参与到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中来。但是,也要看到很多高中生在选择体育专项时,存在畏难情绪,对自己不喜欢的项目不参与,遇到体能练习项目就躲开,在进行体育专项选择时不选择体能练习。而这些所谓不喜欢的项目往往是体育项目的基础。
一般认为,体能练习是枯燥、无味并且非常辛苦的锻炼过程。比如在对力量、耐力等方面的练习时,会对身体肌肉和肺活量的刺激,这些都需要较为大量的运动量。灵敏和柔韧方面的练习,则需要不断重复某些动作。这些练习内容,对高中生来说远比专项技术练习要辛苦。并且,这些练习内容往往是需要不断重复,而且重复很多遍的动作比较枯燥,长此以往容易让人产生枯燥感。
2.2缺乏针对高中生的系统性的体能练习课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