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01 15:29:2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环境生态学定义,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1.生态学是研究。()
A.水分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B.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C.环境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D.气候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态学作为一个学科名词是首先提出来的。()
A.德国人
B.英国人
C.美国人
D.日本人
3.现代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
A.生物
B.环境
C.生态系统
D.生物圈
4.现代生态学的研究重点是。()
A.种群
B.群落
C.生态系统
D.个体
5.生态学研究的最低层次是。()
A.个体
B.种群
C.群落
D.生态系统
6.现代生态学的特点是。()
A.个体生态学
B.种群生态学
C.群落生态学
D.系统生态学
7.物种是由联系起来的个体的集合。()
A.外在因素
B.内在因素
C.环境
D.地理区域
8.个体生态学就是在层次上研究生物与环境的一一对应关系。()
A.个体水平
B.种群水平
C.群落水平
D.生态系统水平
9.研究生物个体发育、系统发育及其与环境关系的生态学分支称为。()
A.个体生态学
B.种群生态学
C.群落生态学
D.景观生态学
10.生态系统这个概念最早是由英国生态学家提出的。()
A.坦斯利
B.高斯
C.温·爱德华
D.克利斯琴
11.生态系统主要是。()
A.分类学上的单位
B.功能上的单位
C.结构上的单位
D.形态学上的单位
12.达尔文《物种起源》发表于生态学发展的。()
A.萌芽时期
B.建立时期
C.巩固时期
D.现代生态学时期
二、填空题
1.生态学又称之为。
2.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3.美国生态学家欧德姆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和的科学。
4.生态学一词是由首先提出来的。
5.在现代生态学发展中,生态学发展的主流是。
6.按研究方法划分,生态学可分为、和等。
7.生物种群上一层次的生物组织层次是。
8.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和。
三、简答题
1.简述生态学的含义及变化。
2.简述生态学的分支学科。
3.简述生态学的发展历程。
4.简述生态学的基本视角。
5.简述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四、论述题
试述现代生态学的发展趋势。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2.A3.C4.C5.A6.D7.B8.A9.A
10.All.Bl2.B
二、填空题
1.环境生物学
2.环境
3.结构功能
4.海克尔
5.生态系统生态学
6.野外生态学实验生态学理论生态学
7.生物群落
8.野外调查研究实验室研究系统分析和模型
三、简答题
1.生态学的经典定义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生态学定义的发展代表了生态学的不同发展阶段,强调了不同的生态学分支和领域。有关生态学定义的差别主要是关于居住对象“生物”、居住地“环境”以及两者关系的内容有所不同。不同发展阶段生态学定义也不断发展,生态系统生态学时期定义为:研究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科学;现代强调人类生态学,定义生态学为:研究生物及人类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2.按研究对象的生物组织水平可分为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区域生态学和全球生态学;按生物分类类群划分有普通生态学、动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和微生物生态学等;按生境类型划分有陆地生态学和水域生态学等;按研究方法划分有野外生态学、实验生态学和理论生态学等;按生态学与其他科学的交叉划分有生理生态学、分子生态学、数学生态学和化学生态学等;按应用领域划分有农田生态学、农业生态学、渔业生态学、森林生态学、景观生态学、人类生态学和生态伦理学等。
3.生态学的发展可概括为四个时期,即生态学的萌芽时期、生态学的建立时期、生态学的巩固时期、现代生态学时期。从大约公元前2000年到l7世纪海克尔首次提出生态学名词为生态学的萌芽时期;从生态学名词提出到19世纪末称之为生态学建立时期;20世纪l0—30年代为生态学的巩固时期;l935年坦斯利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后生态学进入现代生态学时期。
4.生态方法论的许多原理与哲学思想中整体与部分、事物相互间普遍关联等辩证唯物论有关,这使生态学的研究方法,特别是系统生态学研究体现了以下几个观点:
(1)层次观。认为任何系统都是其他系统的亚系统,同时它本身又是由许多亚系统组成的。生命物质有从大分子到细胞、器官、机体、种群和群落等不同的结构层次。生态学研究机体以上的宏观层次。虽然每一生命层次都有各自的结构和功能特征,但高级层次的结构和功能是由构成它的低级层次发展而来的。
(2)整体观。生态系统是由不同的生物有机体和无机环境要素构成的整体,系统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分工合作,共同完成系统整体功能。
(3)系统观。系统研究,必须探讨各组分间、各层次间作用与反馈的调控,以指导实际系统的科学管理。
(4)综合观。生态学与一些基础学科如遗传学、进化论、生理学和行为学等相互交叉,同时还大量地利用了物理学、化学、生理学和气象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测量技术。现代生态学家们还广泛地吸收了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协同论、突变论及耗散结构的新概念和新方法,深入地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5)进化观。进化观认为各生命层次及各层次的整体特性和系统功能都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长期协同进化的产物,协同进化是生态系统普遍存在的现象。
(6)新生特性原则。当低层次的单元结合在一起组成一个较高层次的功能性整体时,总会有一些在低层次从未有过的新生的特性产生。
5.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可归纳为野外调查研究、实验室研究、系统分析和模型等三方面。野外调查研究是对难以或无法在实验室内进行的生态现象、生态过程的实地考察;实验室研究包括控制实验和实验室分析,控制实验是模拟自然生态系统中单项或多项因子相互作用及其对生物影响的方法;系统分析和模型是把研究对象视为系统,用各种模型,包括数学模型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论述题
随着生态学的发展,现代生态学已形成了明显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1)系统理论在生态学中广泛应用,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成为生态学发展的主流,系统分析方法成为生态学的方法论基础。
B.生态学是研究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C.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D.生态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因素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2、生态学作为一个科学名词,最早是由(A)提出并定义的
A.E.Haeckel
B.E.P.Odum
C.A.G.Tansley
D.Darwin
3、著有《生态学基础》一书并因此获得“泰勒”奖,被誉为“现代生态学之父”的是下列哪位生态学家?(A)
A.E.P.Odum
B.Haeckel
C.Clements
D.Tansley
4、目前,人们重视、最活跃的生态学研究领域是(D).
A.个体生态学
B.种群生态学
C.群落生态学
D.生态系统生态学
5、通常生态学所研究的几个可辨别尺度的部分包括(ABCD)
A.个体
B.生态学是研究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C.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D.生态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因素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2、生态学作为一个科学名词,最早是由(A)提出并定义的
A.E.Haeckel
B.E.P.Odum
C.A.G.Tansley
D.Darwin
3、著有《生态学基础》一书并因此获得“泰勒”奖,被誉为“现代生态学之父”的是下列哪位生态学家?(A)
A.E.P.Odum
B.Haeckel
C.Clements
D.Tansley
4、目前,人们重视、最活跃的生态学研究领域是(D).
A.个体生态学
B.种群生态学
C.群落生态学
D.生态系统生态学
5、通常生态学所研究的几个可辨别尺度的部分包括(ABCD)
A.个体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自然环境受到的影响越来越大,人口增加、工业产业化急剧发展,使生态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而且人类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对资源进行过度利用,使很多资源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成为摆在人类面前的重要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强解决各种生态环境问题,协调人类的活动和生态环境,使人类在加强经济建设的过程中也可以逐渐实现对生态的恢复和保护,促进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
1恢复生态学的定义和理论基础
1.1恢复生态学的定义
恢复生态学是生态研究领域中的一个新词,主要针对生态问题产生,致力于恢复已经受到破坏的生态环境,由于这个领域涉及的学科很多,因此也叫做综合生态学。简单来讲,恢复生态学是一门有关于生态的修复的学科,指的是通过人们对生态系统的研究,从而不断对那些已经受损的生态环境进行重建和恢复的过程,使生态环境能够发挥出相应的生态功能,而且能够使自然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科学。在这个研究领域中最关键就是恢复,对已经受到破坏的环境进行恢复,这种恢复可以分为广义上的恢复和狭义上的恢复,狭义来讲,就是一种将其恢复到初始状态的工作,广义的恢复是人类社会需求意义上,要依据生态工程的相关技术,对于一些被损坏的自然系统进行重建。由此可见,恢复生态学在加强生态系统的建设以及优化管理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1.2恢复生态学理论基础
恢复生态学相对应的是已经受到破坏的生态环境,生态的破坏可以理解为生态系统的结构发生变化、功能出现退化、生态自然的关系出现紊乱。所以这个恢复的过程就是要将自然还原到一个协调的关系上。由于自然条件的复杂性以及人类社会对自然资源利用的取向影响,生态恢复并不能做到将被破坏的环境恢复到最原始的状态,只能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尽量恢复和还原,使生态自然系统能够维持一定的生态功能。生态恢复是在生态环境受损之后必须要进行的一项活动,通过各种物理、生物、化学等手段,对生态系统的发展方向以及演变的过程进行控制,从而实现重建的过程。
2恢复生态学的发展
2.1国外关于恢复生态学的研究发展概况
人类开始对恢复生态学进行研究已有多年的历史,有学者认为生态恢复只是恢复中的第1步,一个生态系统想要保持整体性和稳定性,就需要进行全局思考。从20世纪50~60年代开始,欧洲以及北美的很多国家都开始注意自己国家内的环境问题,也开始有一些研究,利用一些工程和生物措施对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进行整治,从20世纪开始,就已经有很多国家在加强生态修复,比如欧美的一些发达国家在加强对水体以及热带雨林的恢复,日本加强对一些退化植被的恢复。关于生态恢复的研究一直都没有停止,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美国召开的“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国际研讨会,就生态系统受损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而且同期还出版相应的书籍,科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生态恢复问题进行探讨。1984年又召开恢复生态学研讨会,对恢复生态学理论以及实践的统一性进行分析和探讨,并且提出恢复生态学在经济发展以及自然环境保护过程中的作用,生态恢复的首要功能是完成生态环境的恢复,使生态环境能够维持原来的平衡,其次,也能够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因为人们的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分不开,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生态环境的支持。1985年,美国成立“恢复地球”组织,使生态恢复工作实现组织化和系统化。1996年,在瑞士召开第一届世界恢复生态学大会,会议强调恢复生态学在生态学领域中的地位,使恢复生态学的研究更进一步。但是每个地区的侧重点不相同,比如欧洲更倾向于对矿地的恢复,北美更倾向于对水体以及林地进行恢复,我国更强调农业资源综合利用。
2.2国内关于恢复生态学的研究概况
我国的生态环境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受到的损坏也十分严重,加强生态恢复学的研究,也是我国生态环境恢复和保护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我国在发展过程中也意识到生态恢复的重要意义,因此开始生态恢复已经有较长的历史时间。比较典型的是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草原在过大牧压下退化后封育恢复退化的过程,这个研究从退化的草原群落的基本特征、恢复的动力等为基础建立退化的数学模型,并且借助该模型对草原恢复的策略进行探讨,从而使当地的草原生态系统得到有效的保护。在我国西南部,也有学者对贵州省茂兰喀斯特退化群落进行恢复,从退化的生态环境着手,对具体的生态环境进行研究和分析,并且结合生态恢复学的理论,使恢复生态学的研究工作得到有效的进展。包维楷等对眠江上游大沟流域人为干扰体类型、干扰强度、频度、时空格局等研究的基础上,对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以及物种的组成进行分析和探讨,并且对人为影响进行分析,还有的学者对土壤结构、土壤动物、土壤微生物等进行研究,提出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恢复力,对我国的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有很大的帮助。我国的地域十分广阔,森林资源也比较丰富、森林植被的恢复工作是恢复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对植被恢复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也比较多,而且也都取得很大的进步。比如对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的探讨、矿山废弃的植被恢复与重建、沙漠植被的恢复工作进行探讨等,使我国的多种类型的生态环境系统都得到有效的恢复,而且在恢复工作不断进行的过程中,还出现很多研究文献,这对后代的生态恢复以及生态保护都有很大帮助。自然生态系统自身有一定的修复能力,但对于受损比较严重的生态系统,加强人为修复是一个重要途径,对此,我国也积极加强各种修复技术的研究,利用人为的生态工程可加速生态系统恢复,尤其被极度破坏的生态环境,更需要利用人工修复技术。
3结语
综上所述,生态环境与人类的发展息息相关,在人类加强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生态恢复是维持自然界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过程。恢复生态学主要针对生态环境的恢复,这个研究领域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国内外关于这个领域的研究正在不断增多,对于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蒲扬.恢复生态学的理论与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世界,2015(12)
中国分类号:G434
一、问题的提出
2003年教育部颁发了《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拉开了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序幕,但是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上出现的零碎、重复、无序、低效等问题日益凸显[1],比如课堂中出现的“只见技术不见人”,其典型的教学场面就是:“教师就某一应用软件的功能从头到尾详细介绍、演示,然后再要求学生从头开始演示一遍”[2]。信息技术课堂环境的建设对于教学起到良好的作用,相关的研究中提到:信息技术课多数为上机操作课,“有限的空间和高密度摆放的电脑,使得机房多种污染并存”[3]。基于以上信息技术课堂中出现的问题,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很令人担忧,从学校层面到师生层面出现了很多“非生态”的现象,因此构建信息技术生态课堂环境,用教育生态学的视角来研究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不是对传统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全盘否定,而是克服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不利因素或环节,是对传统信息技术课堂进行改善。
二、教育生态学的基本理论
1、教育生态学的相关理论
教育生态学,是教育学与生态学的交叉新兴边缘学科,于20世纪60―70年代在英美等国家兴起。1932年美国教育社会学家沃勒(W.Waller)正式在教育领域中提出了“课堂生态学”的概念[4]。1966年英国学者阿什比(E .Ashby)在英国、印度、和非洲大学的比较研究中提出了“高等教育生态学”的概念[5]。70年代,多伊尔(W.Doyle)和庞德(G.Ponder)从“教学研究的一个被人忽视的维度”[6]来倡导课堂生态研究,课堂生态研究的相关成果又相继呈现,教育生态学的创始人劳伦斯.雷克明正式提出了“教育生态学”这个术语。
2、课堂生态的概念
关于课堂生态的概念界定清晰程度,国外的研究比较模糊,相反,国内的界定则比较清晰。作为最有影响的课堂生态学家多伊尔在其提倡课堂生态的研究范式时候,就给出了课堂生态的定义。他认为:“因为学习发生的每一个背景中都包含了一位学习者,一位教师,一个背景和学习的信息……因此,学习发生在一个生态系统之中”[7] 从国内来看,虽然研究者们给出的课堂生态概念的准确性有待商榷,但从概念界定来说,因为明确了课堂生态的属概念、本质特征和构成的因素,所以,对于课堂生态的概念界定还是很清晰、明了的。下面是关于国内课堂生态的三种具有代表性的定义:
窦福良:“课堂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空内由教室中的学生与其教学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构成的基本系统。由此,课堂生态系统包括教师、学生和环境三部分,三种生态因子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共同完成生态学的基本功能―育人”[8]。
沈双一和陈春梅:“课堂教学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教学时空内,以课程教学为中心的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具有信息传递功能的统一体”[9]。
孙芙蓉:“从课堂生态研究对象和内容方面定义课堂生态。课堂生态的研究对象是研究课堂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即课堂内有机体和其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研究的内容包括课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形态以及对于结构和功能的优化与调控”[10]。
综上所述,国内学者对于“课堂生态”的界定都基本一致:认为课堂是一个生态系统,该生态系统包括教师、学生和环境三部分,它们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并且共同构成了了一个有机的生态整体。
三、信息技术生态课堂的组成要素
课堂的组成要素主要包括了教师、学生和环境。信息技术生态课堂也包含这三种要素,在信息技术生态课堂中,课堂生态主体间、主体与环境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生态联系,它们共同使信息技术课堂变成有机共同体。按照人类生态学的环境分类方式,可以把信息技术生态课堂的环境分为三类:信息技术课堂的物理环境、信息技术课堂的社会环境以及信息技术课堂的规范环境。
四、信息技术生态课堂的构建
信息技术课堂是一种特殊的课堂,各要素存在着复杂的关系,假如要使信息技术课堂内部关系发生质的变化,就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建立反观性对话、非对抗性讨论,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小组协同开展问题探究,改变单向的知识传授关系,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与老师在信息技术课堂成为合作的探究者和平等对话者。构建信息技术生态课堂,实质上就是构建一种和谐的环境来支持教学的开展,也可以说让师生成为平等的生态主体,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最终让信息技术课堂充满活力。
五、结语
信息技术生态课堂构建的重点是环境与主体之间的交互、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互。环境与主体间的交互就是构造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要主体能够适应环境来展开教学;主体间的交互包括学生个体与教师个体间的个别指导、学生群体与教师群体组成的学习共同体、教师个体与教师群体的交流讨论、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间的小组合作以及教师群体面对学生群体的集体教学等。总之,要从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向多样性的学习方式转变,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地建构式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地信息素养,使信息技术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参考文献:
[1]李树培,王荣良.信息技术课程核心价值探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3,(3):7
[2]王世军.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历程与归因[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3]管志毅.中学信息技术教师边缘化生存状态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
[4]Waller,W.The Sociology of Teaching,1932,p.161
[5]Ashby,E. Universities:British,Indian,African:a Study in the Ecology of Higher Education,1966
[6][7]W.Doyle&G.Ponder. Classroom Ecology:Some Concerns about a Neglected Dimension of Research on Teaching .Contemporary Education,1975,46(3)
[摘要]品牌生态位是品牌在生态系统中所处的位置,是品牌与外部环境通过资源利用与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而形威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功能关系。品牌生态位测度指标可以借鉴生态学的概念,从生态位的宽度、生态位重叠角度来分析品牌生态位。文章基于品牌生态位理论,提出了甘宁青回族老字号品牌发展战略的构想:从品牌生态位的视角全面规划甘宁青回族老字号品牌进化战略;有效提高品牌生态位效能,促进回族老字号品牌生态位最优化;有效设计回族老字号品牌生态位宽度,提高品牌适应度;提高回族老字号与强势品牌的生态位重叠度,分享主流品牌生态位的利益。
[关键词]回族老字号;品牌生态位;战略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2-736X(2013)09-0038-04
一、文献回顾
在生物学中,niche是一个词义十分丰富的生态学专有名词,通常被译为“生态位”,表示生物如何利用环境资源的含义。第一个使用“生态位”一词并下定义的人是生物学家J.Grinnel(1917),他把生态位看成是生物在群落中所处的位置和所发挥的功能作用,主要从空间视角来定义。对现代生态位研究最有影响的学者是G.E.Hmchinson(1957),他利用数学上的点集理论,把生态位看成是一个生物单位(个体、种群或物种)生存条件的总集合体。现代生态位的研究主要用来描述生物在生态环境中所处的位置和行为以及与生态环境的竞争与合作的关系。生态位是生态学重要的概念,以其丰富的内涵被引用到多个社会学科中。近几年来,生态位概念逐渐被引入市场营销学,称为品牌生态位。自国外学者Moore在1996年首次提出商业生态以来,从生态学视角研究品牌、营销的学者越来越多。温克勒在2000年提出品牌生态环境概念,引发了众多国内学者对此问题的深入探讨。品牌生态位是在品牌生态理论背景下一个重要的讨论概念。王兴元(2000)、王仕卿、韩福荣(2002)、王颖聪(2009)等学者对品牌生态位的概念、品牌生态位的测度、品牌生态位的适宜度等问题进行了研究。王兴元认为,“品牌生态位是品牌在市场中所利用市场资源的综合状态,它是品牌生存条件的总集合体。”王仕卿、韩福荣从品牌生态位的影响因素角度定义了品牌生态位。他们认为,“品牌(种群)生态位则是指其所提品或服务能满足顾客需求的时间(产品或服务生命周期)、空间(地理位置)、类型(需求的性质)及其与相关品牌种(直接或间接发生协作联系的品牌种)和资源之间的功能关系。”
一、引言
环境科学源于人们对于周围环境及其影响的高度关注,并随着众多环境问题的出现而迅速发展成为一门新兴学科. 它是一门介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不仅涵盖地理学、生态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多个自然科学领域,还涉及经济学、社会学及政治学等社会科学领域. 环境科学的学科形成历史虽然不长,但其学科框架日趋成熟、研究方法逐渐丰富、研究范围快速扩展、多学科交叉的特点日益彰显。
从多学科到跨学科、从跨学科到学科交叉融合,环境科学经历了起源、发展并逐渐成熟的快速成长过程,同时也处于继续深入发展的重要关口. 一些基本的理论问题需要归纳整理,一些重要的科学问题需要明确,一些关系到学科未来发展的框架需要搭建。
二、环境问题与环境科学
对于环境科学( Environmental Science) 的定义,试将国内外一些主流的定义引用如下:环境科学是研究近代( 包括现代) 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环境质量变化的科学. 它研究环境质量变化的起因、过程和后果,并找出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和技术措施( 马世骏,1983) .环境科学是以"人类-环境"系统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研究"人类-环境"系统的发生和发展、调节和控制以及改造和利用的科学( 刘培桐,1994) .环境科学是研究"人类-环境"之间辩证关系,掌握其发展规律,调控二者间物质、能量与信息过程,寻求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谋求人类环境系统协调和持续发展的科学( 贾振邦等,2004)。
环境科学是以"人类-环境"系统为特定整体,针对不断变化的环境问题,通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科学的跨学科综合研究,逐渐形成的交叉学科群( 杨志峰等,2004) .环境科学是研究人类活动与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与方法的科学( 郑度等,2007) .环境科学是研究和揭示人与环境相互作用规律、指导人类进行环境实践的科学体系( 左玉辉,2010) 。
从上面列举的环境科学定义来看,虽然表述有区别,但实质大同小异. 可以归纳整理为: 环境科学以复杂环境系统为研究对象、以各种环境问题为研究内容、以多学科融合交叉为典型特征、以揭示"人类-环境"相互作用规律为核心任务、以"人类-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的学科群。
三、环境科学的发展趋势
1、国际上环境科学研究的趋势
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是1969年成立的,其目的为改进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着重于七个方面的工作:(1)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碳、氧、氮、硫、磷);(2)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和进化;(3)人类定居点的环境;(4)生态毒理学;(5)环境系统的模拟模式;(6)环境控制;(7)环境向题情报通讯系统。
七十年代初期,联合国环境规划暑(UNE)指出,为了人类生活及幸福,必须取得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从而使人类的最高能力得以全面发展,并制订了研究规划(1972年),包括五个方面:(1)全球环境评价,为了提高环境质量,研究人类居住区的规划和管理,自然资源管理的环境前景 (2)环境的管理活动。(3)支持措施。(4)自然野生生物和遗传种源(包括水陆生态系统和栖息地)的保护。(5)能源问题。
2、我国环境科学的发展趋势
我国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生态和环境保护问题。党的十二大政治报告别指出,必须"坚决保护农业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这就需要专家、学者从事生态经济的研究,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来研究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关系,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统一起来,使我国的经济在协调的基础上更稳定、更迅速地发展"。
关于我国环境科学研究的发展趋势,环境科研工作者对此早就有所预见和观点.正如生态学家马世骏教授多次强调的观点,提出环境问题必须从生态平衡的观点去考虑。从生态平衡的整体观和经济观来研究,整体观点是生态系统的理论基础,经济观点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从这两个基本观点出发,同时考虑经济建设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生态观和经济观的统一,方能避免生态间题的片面思想,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面临的生态失调的问题。
六十年代以来,生态学的发展由于环境保护问题而获得巨大的动力;同样,生态学理论作为环境科学基础理论之一,对环境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七十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很重视生态学与环境科学两者之间的交叉研究。
也就是说,运用生态学原理改革工艺,用生态工艺代替传统工艺,所谓生态工艺,是应用生物圈物质运动规律,把生产过程纳人生物圈合理的物质循环系统,运用系统工程原理设计闭路循环的生产系统,实现资源的多次利用,或无废料排出的生产过程,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坏境效益的统一,这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指导思想,同时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
当今,许多重大环境间题都是与生态系统有密切联系.如城市污水处理方面,要研究发展土地处理系统,充分利用生态系统发展生态农业研究,生态农业是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模式.充分利用太阳能的转化率、生物能的利用率及农业生产废物的再循环、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以达到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和永续利用资源和发展生产的目的。
2.文学与生态学的独特建构
从文学与生态学结合的视角对文学生态学的概念、模式、诗学生态系统、文本重读的策略以及文学生态学可能走向的价值建构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在本论文的最后,笔者将简单概述在生态批评潮流中脱颖而出的文学生态学的独特建构、文学生态学的研究视域以及文学生态学的局限。生态批评与其说是一种方法论,毋宁说是一个潮流或一场运动。文学生态学则是这个潮流或运动中涌现出来的具有建设意义的学科。格罗特菲尔蒂在1998年主编的《生态批评读本:文学生态学的里程碑》中将生态批评界定为“简单地说,生态批评是对文学与物质环境的研究。…生态批评采取地球中心的方法进行文学研究”。这是一个宽泛的包罗万象的定义,宽泛本身意味着这是一场运动,而且不断扩大、延伸的运动。生态批评运动从呼唤环境意识肇始至今,己经进入了第二阶段的学科发展阶段。其话语范围不断扩大,建构方向日渐明晰。
一、生态旅游概述
生态旅游最早是由西方学者提出的,生态旅游的实质就是一种新型旅游活动,也就是来自不同地区的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感受到当地的风土人情、历史古迹、名人故居以及自然风光等。在旅游过程中感受到自然魅力,当然关于生态旅游的具体定义,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阐述,我国不同学者对于生态旅游也没有统一的定义,综合大多数学者的定义,生态旅游强调的是旅游未来发展的方向,而不仅仅只是一种旅游产品,与此同时,生态旅游中强调生态学应用,也就是重视可再生生态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协调好旅游开发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关系,从而保证当地生态环境、旅游发展以及经济发展。
二、生态旅游管理需要遵循的原则
生态旅游管理与传统的旅游管理存在着不同,由于加入了生态学的要求,在管理中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生态学知识的运用生态旅游管理是以生态学理论知识为基础的,因而在生态旅游管理中需要运用生态学知识,生态学研究的是生物发展、环境发展、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关系,在自然生态系统中自然环境以及自然资源属于生态学管理的重要方面,旅游本身属于一种人为活动,人为活动过程中必然会对自然资源以及自然环境产生影响,所以生态学旅游管理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游客的活动会影响到生态旅游,生态旅游反过来又会影响生态旅游,对此,在生态旅游管理中需要从生态学知识出发,通过生态学知识的运用,强化生态旅游管理。(二)生态旅游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原则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需要保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旅游业管理发展过程中当地群众也具有对资源的经营权,因而除了依靠国家的相关管理部门外,还需要与当地群众联合起来,通过群众的广泛参与,能够进一步实现资源管理的合理性,依靠群众形成一个强大的旅游管理团队,群众能够才生态旅游中收益,相应的也会按照国家的政策方针要求,辅的做好旅游业的生态管理,造福子孙后代,放眼于长远的旅游发展经济效益。(三)保证环境的容纳量生态旅游业发展过程中,需要以自然环境为依托,但是自然环境本身的容纳量、承载力是有效的,这就要求在生态旅游管理中重视环境本身的容纳量,保证旅游管理中的游客数量不会过多,避免过多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出现新的问题,比如:人口拥堵、交通瘫痪、垃圾堆积如山等,这些反过来会影响到后续的游客数量,总体而言,生态旅游管理中应保证环境的容纳量,控制好游客的数量。
三、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生态旅游管理
(一)明确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旅游实践活动之间的关系旅游生态管理中生态环境作为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生态旅游实践活动过程中则会由于游客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影响到实际的生态环境保护,相应的也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对此需要,结合当地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制定出生态旅游管理的总体规划,明确未来一段时间内生态旅游发展方向,针对性的提出发展战略,在可持续发展原则下,坚持生态环境保护,坚持生态旅游管理中资源的高效使用,明确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旅游实践活动之间的关系。比如在生态旅游管理规定中对游客的行为举止进行约束和限制,强化游客的实名制管理,对于一些在旅游中不遵守规章制度,情节严重的可将其加入黑名单,通过对生态旅游实践活动过程中游客行为举止的限制,实现生态旅游管理。(二)生态旅游管理中科学技术的使用现阶段生态旅游管理中使用了一定的科学技术,但是总体应用程度还不是很高,究其原因是我国旅游发展过快,但是在旅游管理中没有重视科学技术的应用,生态旅游管理迫切需要在旅游管理中使用科学技术。比如:借助于科学技术实现旅游景点的科学管理,将传统的纸质门票转化为电子门票,同时在景点入口处通过联网的电子屏幕就今日的天气情况、环境监测情况、景点进入人数、景点总容纳人数、剩余容纳人数、周边公交线路、游客须知等内容在大屏幕上流动性展示出来,提高服务质量同时便于科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 TU986文献标识码: A
1、生态旅游的含义
目前对于生态旅游的含义, 世界上至今还没有完全统一的说法。但是有一个核心思想, 即生态旅游是维护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一种旅游形式。根据专家的论述及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 生态旅游可以广义的定义为:是一种在享受自然和文化资源的同时, 对其保护负有一定责任的旅游方式。其突出点是把生态保护作为既定的前提, 把环境保护观念放在首位, 通过减轻环境压力来平衡经济利益,保护旅游区景观和文化资源的完整性, 从而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于旅游需求方, 生态旅游是旅游者到自然生态旅游目的地体验异质生态的一种旅游活动形式;对于旅游供给方, 它是以自然风光为主要吸引物, 满足人们回归、享受和保护大自然的生态旅游产品;从二者的综合角度来看, 生态旅游是一种观念或思想, 强调规划管理者和旅游者在合理利用生态旅游资源的同时, 积极保护生态环境。这一概念一方面强调生态旅游的空间范围, 另一方面强调生态旅游的生态内涵。生态旅游开展的空间地域范围即生态旅游的目的地是天然自然环境或相对不受干扰的自然区域, 主要包括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国家公园等。
生态旅游规划是指应用生态学原理, 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 将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与环境特征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旅游活动在空间上地合理布局。与传统的旅游规划相比, 生态旅游规划的主要特点是:强调适宜的利润和回报,但更强调维护环境资源的价值;它不是满足旅游者的所有要求, 而是有选择的满足;它不仅考虑当前旅游活动的规模、效益, 而且还为未来的旅游发展指明方向, 留出空间;它是涉及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规划, 能将旅游活动、当地居民的生产活动与旅游环境融为一体。
2、景观生态学———生态旅游规划的基础理论之一
景观生态学主要来源是地理学的景观理论和生物学的生态理论。这把地理学家研究自然现象的空间相互作用的横向研究和生态学家研究一个生态区的机能相互作用的纵向研究结合为一体, 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及价值流在地球表层的传输与交换, 通过生物与非生物以及人类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转化, 运用生态系统原理和系统方法研究景观结构和功能、景观动态变化以及相互作用的机理,研究景观的美化格局, 优化结构、合理利用和保护。
由此可知, 首先, 从生态旅游定义的空间范围来看,生态旅游的目的地包括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 主要表现为山地、森林、草地、各种水域等景观生态类型。具体的生态旅游目的地就构成景观生态学意义上的“ 景观” , 从而成为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其次, 从生态旅游定义的生态内涵来看, 生态旅游强调目的地的生态保护, 即在生态学思想和原则的指导下进行科学合理的旅游开发。因而, 在现代地理学与生态学结合下产生的, 既强调空间研究又考虑生态学思想的景观生态学与生态旅游的空间范围和生态内涵不谋而合, 是生态旅游规划的理论基础之一。
3、景观生态学在生态旅游规划中的应用
3.1生态旅游规划的景观生态原则
旅游是由主体、客体和媒介三大方面组成的一个系统。旅游主体是人, 客体是旅游活动进行的载体, 媒介则更多的体现在交通网络的形成和信息的交流上, 是旅游结构的网络和信息流。旅游规划是对旅游系统的全面诊断和协调,但主要集中在对客体的操作上。对旅游客体的规划目的是保护景观的特色和质量, 适度调整景观的格局和功能, 保证旅游网络的畅通, 使之更适合于旅游活动, 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在景观生态学原理的指导下, 生态旅游规划的规划原则可概括为:(1) 整体优化原则。即把景观作为系统来思考和管理, 实现整体最优化利用;(2) 多样性原则。规划的重点是景观的多样性维持、旅游空间的多样化创造;(3) 综合效益原则。规划中了解景观组成要素之间的能量和物质流的联系, 注重生态平衡, 结合自然, 协调人地关系, 体现自然的生趣美、生态和谐美及艺术与环境融合美;(4) 个性与特殊保护原则。景观具有区别于其他景观不同的个体特征, 规划设计不能简单套用。同时旅游地有特殊意义的景观资源, 在规划时也应当保持旅游地的吸引力。
3.2 景观生态学对生态旅游规划的宏观操作
景观生态规划是后续的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等落实的基础和指导性纲领。进行规划时应根据景观生态学分类形成的不同区域的结构和功能的互动关系, 进行合理的可持续开发。在景观生态学的景观结构理论中, 景观的结构通常用斑块(patch)、廊道(corridor)、基质(matrix) 和缘(edge) 来描述。在生态旅游规划中同样可以以这四类元素建立一个网络结构。旅游的一切生产和消费都发生在这个网络中, 从而构建旅游规划的操作过程: (1) 调查阶段。这是生态旅游规划的基础阶段, 包括工作区范围、目标的确定和旅游地内自然社会要素等基础资料的调查收集。(2)分析阶段。主要包括旅游地景观形成因素分析、景观分类和对景观结构功能及动态诊断, 为规划提供科学的依据。(3) 分析管理阶段。指通过对景观的诊断, 从整体协调和优化利用出发, 确定景观单元及其组合方式, 选择合理的利用方式, 是旅游地景观规划的主体。(4) 景观生态学思想的引入。通过规划来实现“结合自然” 的梦想。
3.3 景观生态学的微观设计
规划结合自然除了应用景观生态学进行宏观整体规划之外, 还可以进一步与具体的生态因素结合来实现微观设计。旅游地的主要功能是为人们提供旅游活动的载体, 同时作为生态系统给生物提供栖息地和基因库。规划结合生态因素的考虑, 可以使这两方的主要功能均得以实现。根据景观生态学的结构与功能理论, 即景观分为斑、廊、基、缘以及景观元素间能量、物种及营养成分的流, 可以把旅游活动解释为通过特定地点和特定路径的生态流。这种流集中于通过游客所带来的客流、物流、货币流、信息流和价值流。景观生态学中的生态整体性与空间异质性在外部形态结构上塑造和控制着生态旅游景观的美学特征, 也在内部功能意义上对生态旅游目的地的持续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景观生态学的景观多样性理论与稳定理论, 使得在生态旅游规划中为保证多种生态系统共同构成的异质性景观格局形成不同功能的旅游景观提供了可能。景观变化理论应用于生态旅游规划中, 主要是如何处理人为干扰的影响。
3.4具体应用的几个方面
(1) 在综合层次和旅游者方面。生态旅游要求, 实旅游的持续发展和自然环境保护的双重任务, 这与景观生态学属于宏观尺度生态空间研究范畴及目标相一致。生态旅游的开发和管理者希望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 旅游者希望在旅游中获得心理上的最大愉悦和满足, 当地居民也希望从中受益。生态旅游目的地不仅为三方面意愿的满足提供了现实可能和保障, 而且也限制了三方面愿意的无限膨胀。同时景观生态学还着重研究人们的活动对景观的生态影响, 因此可用景观生态学的有关理论对旅游者进行环境教育, 提高其保护环境自觉性。
(2)在生态旅游开发规划方面。由上述可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给实践者提供理论框架,为规划者提供一系列方法、技术、数据及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