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02 10:16:4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通信技术原理,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通信产业是国民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在各行各业中,没有通信技术的服务,各行业的正常运行和发展都会受到严重制约,可以说,不管是人们的日常生活还是工作生产都已经离不开通信技术,一旦出现特殊的社会环境,迫使人们不得不减少外出而需要在室内完成工作或者学习,这时候就需要强大的通信网络来支撑,所以通信技术的发展显得至关重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对通信技术也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只有满足这些需求,通信产业才能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当前,我们早已迈进了数字通信时代,所以对数字通信技术进行分析,展望其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数字通信技术的原理
数字通信系统模型如图1,数字通信就是利用数字信号进行信息的传递,所谓数字信号,在电子电路中是采用二值逻辑中的1和0来进行信息的表示,用多位二值数码的组合表示不同的信息。而在现实中,大多数信息都是模拟信号的形式,可以通过模数转换将其转换为数字信号,然后就可以在数字信道中进行信息的传递。为了保证信息传输的可靠性和保密性,以及为了提高信道的利用率,在传输之前通过对数字信号采用不同的编码方式,能够大大提高抗干扰能力,降低外界或者系统自身噪声的干扰。再利用调制器对信号进行调制,调制之后的信号频谱得到扩展,更适合在信道中传输,充分利用信道,提高传输性能。同时,在数字信号系统中,同步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如果时钟同步或者帧同步不准确,也会直接导致信息出错。信号通过有线或者无线信道传输到接收端后,再经过解调、译码后可恢复信息。在数字通信系统中极其重要的技术还包括程控交换,在最初的电话交换机的基础上逐步发展为数字程控交换机,利用存储着交换控制程序的计算机来控制信息的接驳,信息的类型从最初单一的语音发展为多种形式的数据信息,程控交换机的使用使得通信系统的维护管理更加便捷可靠,增强了灵活性,功能更全面,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对软件的控制来增强硬件的功能扩展,从而更好的提供通信服务。
2数字通信技术的优点和缺点
2.1数字通信技术的优点
(1)数字通信技术具有很好的抗干扰性能。信息在通过信道传输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受到来自外界或者自身的噪声干扰,但是数字信号不同于模拟信号,数字信号本身是离散的信号,通常采用二值逻辑来表示,实际应用中可以用脉冲的两种不同状态代表1和0,只要能控制噪声信号不严重破坏脉冲的两种状态,就可以在接收端被识别,在这一点上,模拟信号是不能够相比的,噪声对模拟信号的影响是很明显的,很容易使信号失真,所以相对来说数字通信技术的抗干扰能力强于模拟通信技术。(2)数字通信技术有较好的保密性能。用数字信号进行信息的表示、存储和传输,更便于对信息加密,可以将数字信息进行各种运算处理,对其进行伪装,常用的方法就是采用密钥技术,一般密钥很难被外界破解,从而保证了通信信息的保密性。(3)数字通信技术能实现远距离的高质量信号传输。信号在传输过程中,距离越长,损耗越大,那么就必须对信号进行放大,但是同时也会放大噪声,甚至噪声可能会覆盖有用信号。在采用数字通信后,由于数字信号的波形在失真后可以通过整形电路恢复原有的信息,利用再生中继器可以大大增加传输距离,同时又保证了信号的不失真性。(4)数字通信技术支持多种形式信息传输。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呈现多样性,但是不论何种形式的信息,都可以转换成数字信号,所以数字通信技术的普及也促进了综合业务数字网的形成。(5)数字通信系统普遍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具有体积小、重量轻、耗电低、后期维护方便等等优势。另外随着光纤技术的发展,现代通信大量使用光纤作为传输媒介,大大节省了成本,提高了传输速度,加强了信息的保密性。
2.2数字通信技术的缺点
前言:
随着我们国家的经济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电力的的要求越来越高。过量的市场需求对电力运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网作为电力运输的载体。
对于电力运输稳定、高效、安全起着重要的作用。而继电保护设备又是电网正常运行基础所在,因此对于电力运输的要求最终将会落在后备保护。传统的后备保护方法已经逐渐暴露出其自身不足的地方,并且在正常的工作中频频新出现问题。因此,对广域后备保护原理与通信技术研究有着鲜明的现实意义。
一、广域后备保护研究现状
对于广域后备保护的研究,我们首先对广域后备保护的结构进行了简要的分析,经过分析和总结我们将广域后备保护的结果归纳为:合并单元格、智能终端、广域后备保护的终端单元。在合并单元格、智能终端接入广域后备保护的终端单元时,其将会采用“直采直跳”的方式进行组网。在这个网组中,每一个变电站都会配置一个广域后备保护的终端单元。并且每个广域后备保护的终端单元都具有相同的功能和效用[1]。
二、基于IEC 61850的广域后备保护通信建模
广域后备保护需要借助一个广域通信系统来获取电网的信息。因此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可以满足个广域后备保护功能的通信系统。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进步,IEC 61850成为了现阶段智能变电站的唯一标准。但是就目前颁布的IEC 61850相关规范条例来看,并没涉及到广域后备保护领域。通过研究和设计,我们基于IEC 61850基础,构建了新的建模标准。
而IEC 61850的建模标准,采用的是面向对象的建模方式和层层包含的建模方法。其主要包含了以下几个层次:服务器建模、通信信息交换服务建模、逻辑设备建模、逻辑节点和数据、数据属性建模[2]。
三、广域后备保护通信系统的设计及其网络性能评估
3.1广域后备保护通信系统的设计
对于广域后备保护通信系统的设计我们主要利用了“网采网跳”的独立组网形式。其在组网设计中应该遵循以下要求:
1)过程层SV网络、过程层GOOSE网络宜按电压等级分别组网。
2 ) 220kV及以上电压等级继电保护系统应遵循双重化配置原t。双重化配置的两套过程层网络应遵循完全独立的原则。110kV过程层网络宜按双网配置。
3) 110kV及以下电压等级宜采用保护测控一体化设备。
4)任两台智能电子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路由不应超过4个交换机[3]。
3.2广域后备保护通信系统的网络性能评估
我们对于广域后备保护通信系统的网络性能评估主要的方法是通过对广域数据流的时延约束来进行分析。对于广域数据流沃恩在研究的时候将其归类周期性数据流、突发性数据流、随机数据流三个方面。
同时,通信网络性能的好坏也会直接影响广域后备保护的性能,因此,对于网络性能的合理性评估也是广域后备保护工作中需要的研究的重点之一。我们要求通信系统要具有传输数据快、传输数据完整、传输数据精确、时延抖动小、带宽利用率高等特点[4]。
四、结论
电力电工行业是我们国家的基础行业,其为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原动力。但是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不断建设,我们国家人民对于电力的需求量逐渐的增大,这在一定程度促使着我们国家的电网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建设。
而传统的后备保护系统对于现如今大规模且高精尖电网保护已经表现出力不从心。因此,为保护我们国家电力传输工作的质量,我们应该基于时代的大背景下,研究新型工艺技术,来应对电力行业的迅速发展,保持电力传输的高效、安全、稳定。
参 考 文 献
[1]何志勤. 基于故障元件识别的智能电网广域后备保护关键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
1 网络业务数据化、分组化
1.1无线数据――生机无限当前移动数据通信发展迅速,被认为是移动通信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近年来出现的移动数据通信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电路交换型的移动数据业务,如TACS、AMPS和GSM中的承载数据业务以及GSM系统的HSCSD;另外一种是分组交换型的移动数据业务,如摩托罗拉的DataTAC、爱立信的Mobitex和GSM系统的GPRS。
1.1.1应用驱动市场
无线数据业务的主要驱动力在于用户的应用。话音是单一的、易于被大众所接受的业务,然而无线数据则不同,无线数据最初的应用重点放在运输管理这样的专业市场。近期无线数据业务的目标市场是销售人员或现场工程师这样的用户群。从这些先发目标的应用中积累无线数据的经验,并从中受益。
1.1.2因特网的影响
和通信的其他领域一样,无线数据业务的一个最重要的驱动力来自Internet。根据最近的研究,未来两年欧洲的因特网用户数量将翻一番。在我国,因特网用户的年增长率将高达300%,显然用户在运动中接入因特网的需求将会增长。
为了满足接入因特网的需求,一个全球性的开放协议――无线应用协议(WAP)应运而生。WAP为将Internet的信息内容以及增值业务传送到移动终端提供了一种开放的通用标准,实现了IP与GSM网络的桥接,是一个为厂商提供加速市场增长、避免网络割接、保护运营商投资的标准,WAP确保任何与WAP兼容的GSM手机都能工作。
1.1.3数据速率的发展
GSM承载业务所提供的GSM数据速率最高只能达到9.6kbit/s。国际上1998年引入的高速电路交换数据(HSCSD)技术将实现57kbit/s的数据速率,对要求连续比特率和传输时延小的应用是理想的,如会议电视、电子邮件、远程接入企业的局域网和无线图像。1999年商用化的GPRS是第一个GSM分组数据应用,将实现超过100kbit/s的数据速率。对较短的“突发”类型业务是理想的,如信用卡认证、远程测量和远程事务处理。EDGE(增强数据速率GSM改进模式)使用修改过的GSM调制方式来实现超过300kbit/s的数据速率。EDGE会让 GSM运营商特别受益,他们不但可以赢得第三代移动通信的经营执照,还可以提供有竞争力的宽带数据业务。
2 网络技术的宽带化
在电信业历史上,移动通信可能是技术和市场发展最快的领域。业务、技术、市场三者之间是一种互动的关系,伴随着用户对数据、多媒体业务需求的增加,网络业务向数据化、分组化发展,移动网络必然走向宽带化。
通过使用电话交换技术和蜂窝无线电技术,70年代末诞生了第一代模拟移动电话。AMPS(北美蜂窝系统)、NMT(北欧移动电话)和TACS(全向通信系统)是三种主要的窄带模拟标准。第一代无线网络技术的一大成就就是去掉了将电话连接到网络的用户线。用户第一次能够在他们所在的任何地方无线接收和拨打电话。
第二代系统引入了数字无线电技术,它提供更高的网络容量,改善了话音质量和保密性,并为用户引入了无缝的国际漫游。今天世界市场的第二代数字无线标准,包括GSM、MMPS、PDC(日本数字蜂窝系统)和IS95 CDMA等,均仍为窄带系统。
第三代系统预计在2002年投入商用。从目前的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来讲,第二代系统将逐步子滑过渡到第三代系统,在此演进过程中,移动网络所能实现的数据速率逐步升级: GSM承载业务所能提供的数据速率为9.6kbit/s。2001年后投入商用的第三代系统将能够在广域网上实现384kbit/s的数据速率,在办公室和家中还可以达到2Mbit/s。
3 网络技术的智能化
移动智能网通过把交换与业务分离,建立集中的业务控制点和数据库,进而进一步建立集中的业务管理系统和业务生成环境来达到上述目标。通过智能网,运营公司可以最优地利用其网络,加快新业务的生成;可以根据客户的需要来设计业务,向其他业务提供者开放网络,增加收益。
关于移动智能网的研究,早在1995年就已开始,刚开始并没有具体的标准协议出现,各厂商各自制定了自己的标准,并且据此进行了不少的研究工作,如Alcatel、Nortel、Ericsson等都先后推出了自己的初期产品。这些工作为最终移动智能网标准的形成积累了经验。
4 网络趋于融合,走向统一
4.1、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结构
第三代系统的主要目标是将包括卫星在内的所有网络融合为可以替代众多网络功能的统一系统,它能够提供宽带业务并实现全球无缝覆盖。为了保护运营公司在现有网络设施上的投资,第二代系统向第三代系统的演进遵循平滑过渡的原则,现有的GSM、D-AMPS IS-136等第二代系统均将演变成为第三代系统的核心网络,从而形成一个核心网家族,核心网家族的不同成员之间通过NNI接口联结起来,成为一个整体,从而实现全球漫游。在核心网络家族的,形成一个庞大的无线接入家族,现有的几乎所有的无线接入技术以及 WCDMA等第三代无线接入技术均将成为其成员。
4.2、未来的网络构架
技术的发展、市场需求的变化、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市场管制政策的放松将使计算机网、电信网、电视网等加快融合为一体,宽带IP技术成为三网融合的支撑和结合点。未来的网络将向宽带化、智能化、个人化方向发展,形成统一的综合宽带通信网,并逐步演进为由核。心骨干层和接八层组成、业务与网络分离的构架。
5 小节
通信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近30年来形成了通信原理的主要理论体系,即信息论基础、编码理论、调制与解调理论、同步和信道复用等。通信系统作为一个实际系统,是为了满足社会与个人的需求而产生的,目的就是传送消息(数据、语音和图像等)。尤其是移动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面对基础通讯科学技术的理解与应用显得极为重要。
参考文献
[1]王华奎, 李艳萍, 张立毅, 王鸿斌, 李鸿燕.移动通信原理与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 第1版,2009-01
一、扩频通信技术概述
1.1扩频通信技术的概念
扩频通信技术即SSC,是英文Spread Spectrum Communication的简写形式,其具体是指用来传输信息的射频信号带宽远远大于信息本身带宽的一种通信方式。举个简单例子说明一下,某二进制的数据流,其传输速率为64kb/s,也就是说该数据流的基础带宽仅为64kHz,而借助扩频技术进行传输时,它的带宽则可被扩展为4MHz、26MHz,最大时甚至可以扩展至120MHz或更多。SSC的基本特征如下:利用比发送信息数据的速率高出多倍的伪随机码将载有信息数据的基础带宽信号的频谱进行相应地扩展,使其形成宽带的低功率频谱密度的信号来发射,其信道容量的公式为C=Wlog2(1+P/N),该公式指出当信息传输速率C不变时,带宽W与信噪比P/N是能够互相转换的,即通过增加带宽可以在较低的信噪比前提下以相同的信息传输速率进行可靠的信息传输,还有可能在信号被彻底淹没的条件下借助增强信号带宽来实现可靠通信,这就是SSC的基本理论依据。
1.2扩频通信的特点
扩频信号本身属于一种不可预测的伪随机带宽信号,它的带宽要比欲传输数据信息的带宽大很多,并且接收机中必须带有与该带宽载波同步的副本,正因如此,使得扩频通信技术具有了以下特点:其一,超强的抗干扰性。因为扩频信号本身具有的不可预见性,从而使得干扰者很难利用观察来进行有效地干扰,通常只能够使用发射与扰信号不匹配的干扰技术,而这种做法所能起到的干扰效果并不大。由于扩频通信在传输信号的过程中对信号本身的带宽进行了扩展,故此,在信噪比很低的前提条件下,仍可以保证高质量的通信,这使其具备了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其二,良好的保密性。在发射功率一定的前提下,因扩频信号分布在很宽的频带内,无线信道当中有用的信号功率谱密度非常低,这样一来信号便可以在极强的噪声背景下进行可靠通信,想要截获这样的信息非常困难,为此,其能够实现隐蔽通信,具有良好的保密性;其三,可实现码分多址。在通信系统当中,可借助扩频调制中使用的扩频码序列间较好的相关性进行解扩,这样系统便能够区分出不同用户的信号,多用户同时通话便不会发生互相干扰的情况。
二、扩频通信技术的具体应用研究
在上个世纪80年代,扩频通信技术便被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当中,随着近些年来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该技术也日趋完善,并在诸多领域当中获得了推广应用,其应用范围还在进一步扩大,下面简要介绍一下扩频通信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具体应用。
2.1扩频通信技术在军事通信中的应用
军事是一个国家国力的象征,在军事领域当中有着大量需要保密的信息,正因如此,使得扩频通信技术成为军事通信反对抗当中最为重要技术手段,该技术现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通信信息系统、武器系统以及系统当中。在海、陆、空战术的通信当中,常采用扩频通信技术来增强通信电台的抗干扰能力,提高战术电台的抗干扰性和数字化程度将是其未来一段时期的主流发展趋势。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联军大量使用了带有扩频技术的GPS定位导航系统、定位报告系统、联合战术信息分布系统以及单信道机载系统等等。经过实践应用表明,扩频通信技术在军事通信领域当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2扩频通信技术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
移动通信属于民用通信领域的范畴,它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目前,新一代的数字蜂房移动通信系统中广泛应用了扩频通信技术,这使得频谱利用率获得显著提高,同时共信道干扰的影响也大幅度减小。通过扩频通信技术的码分多址系统,可以给每个移动台都分配一个特有的随机码序列,并且各个台之间均不相关,这样便能够非常方便地区分开各个移动台的不同信号,从而使得在一个信道当中可以同时容纳更多的用户,频谱利用效率较传统的频分多址增强了将近20倍左右。以往的移动通信中多径效应产生出来的衰落相对比较严重,而通过扩频技术能够有效地克服多径效应对移动通信质量的影响。
2.3扩频通信技术在民用卫星通信中的应用
目前,扩频通信技术已经在军事卫星通信领域中获得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因扩频码分多址系统具有组网灵活性高、承受过载能力强等特点,从而使其在民用卫星通信中也获得了一定的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在民用卫星通信当中采用扩频码分多址技术以及伪随机序列扩展频谱的方法,能有效地实现能量扩散,进而达到减少卫星系统干扰的目的。
2.4扩频通信技术在测距定位中的应用
GPS属于多星共用两个载波频率发送定位信号的卫星定位系统,因而它需要采用扩频码分多址的方式来对各个卫星的地址进行区分。每一颗卫星都可以分配到一个特定的伪随机序列码型,码片的宽度越窄测距的精确程度就越高。此外,借助直接序列扩频还能增强测距过程的抗干扰能力,加之其采用的是无源定位的方式,故此系统所能够容纳的用户数量没有上限。现阶段,我国军事领域以及民用部门都将GPS作为接收设备在使用,很多定位工作也都是通过GPS来予以实现的。
三、扩频通信系统的工作原理
通常情况下,研究扩频通信系统的工作原理都是就直接序列扩频而言的,所谓的直接序列扩频通信系统是以直接扩频的方式构成的一种通信系统,简称为DS系统,这是最为典型的扩频通信系统,它的发射机机与接收机结构如图1所示。
中图分类号:F40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电力远动通信系统
1.1 远动通信技术的概念
远动通信技术是对远方的设备进行监视和控制,它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在铁路、建设施工、电网运行等领域都有应用。它将主站和子站的信号转换成便于远距离传输的信号形式(如载波信号、光纤信号等),并在传输前加上错误校验机制等保护措施,能较好地防范外界干扰,在目的端获得较好的检错纠错性能。它将局部电网中的多个电厂、多个变电站和多级调度连接成了一个有机体,便于实现安全高效的电力调度控制。
1.2 远动通信系统在电力中的作用和地位
远动技术发展经历过一个漫长的过程,远动技术是作为电网信息与控制技术,对下一级所属场站进行必要的信息管理,然后由上一级的调度中心调度自动化系统把这些信息处理后提供给调度人员来进行相应的分析、统计、预警和控制等。电力通信系统对于每一个步骤都有严格要求,对于信息处理要求快速性和准确性。电力通信网是通过卫星、微波、载波、光缆等多种手段构建而成的复杂的立体信息交换网。
1.3 电力远动系统的发展史
我国电力系统通信已有近60年的历史。早期采用电力线载波、架空明线或电缆等通信方式;20世纪60年代开始采用微波、特高频、同轴电缆多路载波等多种通信方式,加上原有的电力线载波和其他有线通信,组成了电力系统专用通信网;20世纪80年代以后数字微波、卫星通信、光纤通信、程控交换等现代通信技术相继引入并得到广泛采用,使得通信快速性和可靠性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1.4 电力通信的特点和分类
系统和通信原理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建立两点和多点之间的联系,建立起通信联络。区分是在于电力通信结构是电力网结构,电力通信网干线及支线的容量,信息交换容量和通信量都比公用的通信网小。公用的通信网通信信息容量大,但其可靠性和复杂地貌适应性不如电力远动通信系统强。电力远动通信系统是一种较为特殊的专用通信网。
1.5 电力远动通信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局限性
我国的电力远动通信虽然具有多种的通信方式和较为完整的通信网络,但是相比较世界电力通信发展方向和趋势,尤其是在信息化时代,目前还不能满足全国电力系统新的要求——坚强电网的推进和智能化变电站的普及,需要同智能化变电站一样将IEC61850标准应用于远动之中,以改进现在主流的CDT、IEC101、IEC104等规约的二维点表模式。IEC61850应用于智能化变电站已经比较成熟,在全国已有很多成功的范例,但如何将IEC61850应用于远动通信,目前调度自动化厂家和变电站远动厂家还正在积极开发之中。
2 对于电力远动通信技术的探讨
2.1 厂站端通信系统的设计
为了能够更好的提高通信效率,降低成本和减少繁琐的程序,改善电力通信技术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厂站端的任务是将各功能模块现场采集到的电力系统运行参数,按照一定的规约编码方式经过调制后发送到调度主站,并且能够接收解调调度主站发过来的信号,能够有效地转化为控制数据并通过站内通信规约转发给保护测控装置。对于厂站端都有各自的CPU,不同模块有自己的功能,但是各自之间却没有必然的联系,程序也是相互独立的。我们为了提高系统的实效性,方便系统功能的扩充,可以分散故障带来的影响,提高系统的灵活性、可靠性和可维护性,提高抗干扰能力,保证系统稳定可靠地工作。
2.2 主站端智能通道机的设置
主站端智能通道机包括调制解调板、通信控制板和公共RAM板三个部分,它们主要负责交换、处理数据,然后分类储存在不同的区域,供调度自动化主机使用。控制板和调制解调板为常规的设计,当通道较多时可以视需要添加,但是主机与控制板之间的数据都是由RAM 板之间进行交换进行的。RAM 上上行遥测、遥信数据、下行遥控遥调命令信号,都有着自己固定的位置。
2.3 总线竞争
因为总线上有着多块的功能模块,容易产生总线冲突现象。为了保证线路的正常运行,不出现模块混乱的竞争总线,我们可以设置调令,令每个模块有序地进行;也可以应用具有检测载波的侦听技术,这种技术可以检测出总线上的冲突,但是每个数据模块只有在总线空闲的时候才能传送数据。如果产生冲突系统会强制性的放弃设备的总线,经过一段时间后再进行总线申请及传输数据。这两种方法都可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也使得系统的扩展更加容易,使得系统能够得到最优化的运行。
2.4 系统的可靠性研究
双机双通道热备用机制:两台主机可以同时处理数据,正常运行的时候,其中一台工作于主机状态,能够完成所有的远动功能,而另外一台处于热备用状态。当主机故障时则原来的备机立刻切换到主机状态负责完成所有的远动功能。双通道热备用机制和双机热备用机制一样,当原来工作通道出现故障时由通道切换装置或模块完成备用通道的切换。双机双通道热备用机制有效地提高了远动系统的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
3 结语
电力远动通信系统在不断的发展着,通信技术的发展也越来越块。为了能够保证安全性和可靠性,在远方的主站端采用不停电电源以及双机双通道热备用机制能够有效的保证信息传输可靠性。远动力通信系统采用分层式的结构,能够有效地传输信息,减少设备和资金投入,保证电力通信系统的高效、可靠地运行。
[参考文献]
[1] 威寿麟.电力远动系统原理[M].水利电力出版社,2005.
[2] 阳宪惠.工业数据通信与控制网络[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通信行业发展很快,促使通信行业呈现数值化特点,有效利用了通信渠道,极大提升了数据传输效率及数据传输安全性。一定发展阶段后,当前我国通信技术包含了电路通信交换、光交换技术、IP交换技术,伴随通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逐步应用在社会建设中[1]。
一、光交换技术和特点
光交换技术应用领域较广泛,处在不同环境状态中,光交换技术可以传输数据信号,光交换技术即,传递数据与信号,通过光纤实现信号传输[2]。控制外界环境,光信号对信道进行划分,整个处理过程满足了各类型光线传输的需要。光交换技术应用下,光线直接通过光纤,将数据和信号传输至输出端,无需光纤转换。光交换技术自身优势明显,各种光交换应对不同的传输过程,产生较高数据信息效率。光交换通信传输技术经过发展,搭建光纤通信传输网络,使得通信网络向光线网络化迈进,数据和信息的传输更加便捷,维护了数据内容的安全,线路可自由转换,提高了传播滤镜的转换速率。
光交换技术的特点。光交换通信传输技术逐步发展,通信网络开始转向光纤网络,构建光纤通信传输网络,确保数据、信号高效传输,强化维护数据内容的安全。光交换技术应用在线路中,转换自由,利用光路变换器,控制光纤网络中的传播光路转换,基于传输内容安全,在传输路径中,传播转换更高效。光交换技术可传输不波形信号,光纤能够有效控制光线网络中的波形信号。尽量防止波形幅度出现变化,确保通讯顺利传输。
二、通信传输中光交换技术的关键技术原理和应用
光信号在通信传输中包含波分、空分、时分三种分割复用方式,对应了波分光交换技术、空分光交换技术、时分光交换技术,三种技术各有自身优势。
2.1波分光交Q技术原理和应用
一般光波复用系统对源端、目的端,使用同样的技术传输信号,防止各终端在多路复用中增加对应终端设备,如此,会增加复杂性。通过波长交换器波分光交换技术分割光波分信道,针对换各波长信道,采用复用方式在一条光纤上将其输出。波分光交换技术应用下,完善了数据信号的处理,拓宽了数据信息在光交换中的容量,更为重要的是,以处理波长数据的方式使通信传输信号传输速度得到提高,重组了分割之后的数据信号[3]。指明了波分光交换技术的发展方向,提供了理论依据。
2.2空分光交换技术原理和应用
空分光交换技术即,通过阵列的形式排布光学开关,再通过这种方式控制光学开关,开闭阵列控制完成光学开关,完成光纤中信号空间域内容的交换任务。数据信号在光纤中的空间域交换,可使数据传输中的光路形成方式更多样,各种数据信息交换通路,使得光交换技术能够较好地处理不同类型的数据信息[4]。事实上,数据信号波长进行像元值转化,然后交换处理转化后的像元值。空分光交换技应用下,控制光学开关,开关种类不同,包含机械转换型、光电转换型、复合波导型。在使用各种类型的光学开光时,一定要留意光交换实际参数匹配标定参数,选择参数相匹的光学开关,保障数据信号在空分光交换中的稳定。
2.3时分光交换技术原理和应用
光时分复用方式较多地应用在通信传输中。光时分复用方式的基本原理,划分一条复用信道为几个时隙,一个脉冲流分配时,将占用一个时隙。时分光交换的实现,利用时隙交换器,把一个时隙的信号转换到另一个时隙,利用光缓存器,进行时隙交换,按照次序把时分复用信号存储在存储器中,依照顺序读出来,实现时隙交换。时分光交换多采用光纤延时线,通过光分路器,使各条时分复用光信号仅有一个时隙的光信号,接着通过不同的光延时器件,得到不一样的时间延迟,最终,利用用光合路器,再次复合信号,实现分光交换。要延迟处理时分光交换中的数据信号,多半是延迟分开关中的数据,主要是保障处理数据的准确性,在输出时间范围内,得到对应延迟,以实现数据交换。此外,也整合了复合器,保障最终输出数据无误,完整。
三、结束语
通信传输是数据交换非常重要的方式,由于计算机的快速发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传输交换技术应用下,完成了数据的传输,有效地处理了数据,保障了数据传输的高效性,迎合用户所需。
参 考 文 献
[1]马士学.通信传输中光交换技术的应用探究[J].科技视界,2015,16:63.
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通信电子技术也有了巨大的进步.基于计算机平台的通信平台以及相关电子技术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信电子技术,是一门物理与数学理念相结合的内容,其中主要依赖于数学中的微积分理论.在通信技术中,离散傅立叶变换,通信原理中的抽样定理以及数字电子技术中的信源编码理论,其理论实现基础都与数学的微积分原理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认为,通信技术中的诸多原理的理论基础都源于微积分.因此,本文将重点探究在通信电子技术中,数学微分以及积分理念与原理的应用.
一、数学微分与积分原理分析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微分与积分在数学学科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其中诸多数学模型以及数学类应用,其理论依据都来源于微积分.而微分与积分,又是一对相对立的概念.因此,对于数学微分与积分的原理分析,可以从相对的角度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两者的关系与区别.
1.微分原理分析
微分原理在数学中,是对函数的一种局部变化的线性描述,在进行微分处理的过程中,就是对函数进行一种自变量描述.当自变量的取值足够小的时候,描述函数是如何变化的.一般时候,会将自变量取成无穷小.
2.积分原理分析
积分则是微分的逆过程,或者是逆元算,其原理刚好与微分相反.一般用于求和的过程,利用微分与积分的关系,通常可以进行非常复杂的数学计算,从而计算出非常准确的求和数据.
二、通信电子技术中微分与积分原理的应用
通信电子技术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之一,对于其在多个领域与行业内的发展也是有目共睹.那么,通信电子技术中,哪些定理或者是理论基础与数学的微积分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和关联呢?数学的微积分原理又给了通信电子技术哪些理论基础呢?
1.傅立叶变换与微积分原理关系分析
傅立叶变换是通信电子技术中的重要理论基础,信号与系统中,傅立叶变换是重要的数学工具.傅立叶变换存在的意义,是将时间函数与频谱函数之间确立了一定的关系,从而能够实现时间函数与频谱函数之间的变换.那么,在傅立叶变换中,其与微积分原理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在对时域函数也就是时间函数f(t)进行微积分性质研究的过程中,由于其本质上就是研究函数对于时间的导数和积分的傅立叶变换.因此,在此种意义上,两者关系非常密切.在傅立叶变换中,时间函数f(t)以及频谱函数F(W),在已知时间函数f(t)=(t)的前提下,那么就可以利用时域微分性质或者是时域积分来求解未知的f(t)对应的频谱函数F(jw).
2.抽样定理的微积分原理应用
研究抽样定理中的微积分原理应用,必须首先明确抽样定理的概念和意义.抽样定理是通信工程技术中,最为重要的定理之一,可以认为其是通信工程技术的根基.从概念上分析,抽样定理认为:一段连续的时间信号,通过一个时间间隔,对连续信号进行样值抽取,那么就完成了抽样.模拟信号的数字化,或者说是离散化,就是通过抽样来完成的.抽样以后的信号的特点是在时间上是等间隔的,而且是离散的.
那么,抽样定理中,对于连续信号的最高频率是有要求的,如果其最高的截止频率为fm,那么如果定量的时间间隔满足T≤1[]2fm,那么,在抽样的过程中,就可以使得连续信号被样值信号进行唯一表示.
关于微积分在抽样定理中的应用阐述就是,连续信号实际上是自然存在的,而抽样信号则是相对存在的.抽样的过程,就是用一个等量的时间间隔,将连续信号进行微分化,即将一个连续的时间段进行微分,通过微分以后,让抽样间隔满足T≤1[]2fm这个标准,那么就同样是满足了微分中的基本微分标准.那么,再利用积分的原理,对抽样以后的样值信号做积分运算,得到后的样值信号就可以在原理上等同于原连续信号.这也就是微积分原理在抽样定理中的理论基础应用,利用这个原理,实现了模拟与数字信号之间的等价转换.
总之,微积分原理与通信技术中的一些主要定理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甚至对于抽样定理中,微积分原理就是抽样定理的理论基础,充分掌握微积分的原理,对于学习抽样定理以及在通信电子技术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结语
通过对通信电子技术中离散傅立叶变换以及抽样定理等分析,可以明确得出基于数学的微积分原理的技术应用定理非常普遍,可以认为数学中的微积分理念是通信电子技术中主要定理的理论基础.作为理论基础而言,为技术的发展以及原理支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数学是自然学科的基础,对于其他学科的发展以及扩展有着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对于通信电子技术这类以物理为主要研究内容的技术门类,也极大需要数学理念予以支持.微积分是数学计算中的主流,其原理应用也必然成为重要的工具.
【参考文献】
【关键词】低压电力载波 通信 原理 技术
电力载波通信在我国的应用时间尚短,但是这项技术一经传入我国,就以极高的速度发展,并取得了惊人的成效。当前,我国的高压电力载波通信已经发展为一种基本的通信方式,在我国的电力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低压电力载波通信在近几年也受到了重视,各种低压电力载波通信技术正在迅猛发展,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低压电力载波通信就是通过电力输电线路进行对信息的传输,它可以分为高压电力载波通信、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和中美压电力载波通信。所以低压电力通信只是电力载波通信中的一种,但同样具有电力载波通信的一般优点,投资省、见效快、可靠性高,以及与电网建设同步等他特点。低压电力载波通信在水电站、农电以及边远山区等地区的使用方便,更加使用于在这些地方使用。
1 低压电力载波通信的基本原理分析
1.1 扩频载波通信技术
扩频载波通信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可在民用通信上得到广泛的应用。这项技术是将所发送的信息展宽到一个比信息带宽得多的频带上,然后通过接收端的接收再将其恢复到信息带宽的一项技术。扩频通信技术是利用伪随机编码来调制待传送的信息数据,从而实现对频谱扩散后的传输,然后在接收端采用同样的编码对其进行解调和相关的处理。
根据相关的科学理论,如果将频带的宽度适当地增加,就可以在较低的信噪比情况下,用相同的信息率以任意小的差错概率进行传输信息。这说明,频谱扩展技术可以很好地对信号进行隐蔽,而且还具有很好的抗干扰能力,能够适应低压电力网络中的复杂的各种噪音的干扰。
1.2 正交频分复用原理
正交频分复用技术主要是利用相互重叠的子信通道和应用并行数据传输技术以及正交频分复用技术来实现对信息的传输,它一种利用多载波的调制技术。这项技术可以将所要传输的信息分为多个子信号,然后利用这多个子信号分别对多个相互正交的子载波进行调制,随后再同时发送,最后在接收端对这些数据进行整合,从而达到提高数据传输效率的目的。并行数据传输可以通过提高多个信号的扩散效率来有效抵抗脉冲干扰噪声的影响。
在具体的发送过程中,首先对所发送的串行数据信号进行串并转换,将串行数据转换为并行数据,然后进行相应的调制,同时在码元之间插入循环前缀,再将之前的并行数据转换为串行数据,经过滤波以后,这些数据被耦合到低压电力线进行信号传播。在接收端,通过对接收到的信号的相应处理,再通过相应的变换就可以恢复到初始传播的信号。
同扩频载波通信技术一样,多载波的正交频分复用调制技术也具有很好的抗干扰能力,另外,还具有较高的带宽利用率,而且它还灵活地将信息分配到不同的载波频宽,因而可以很好地克服窄带干扰和频率选择性衰落,而且它还可以通过与前向纠错码结合来实现对脉冲噪音的干扰。因此,正交频分复用技术是在低压电力配电网上实现高速数字的传输的理想选择,它与信道编码和交织技术的结合能够达到可靠和有效的通信效果。
2 低压电力载波通信的关键技术分析
2.1 直接序列扩频技术
这种技术就是在发射端利用高速率的扩散序列将信号频谱扩散出去,在接受段用相同的扩频码序列对信号进行扩散,将接收到的信号还原为原来的信号。这种技术的抗干扰能力十分强大,而且不易对其他的信号产生影响,也不易被其他接受装置截获,应用十分可靠。
2.2 多载波码分复用技术
这项技术的就是将正交频分复用技术直接应用于载波码分复用技术上。它是首先将每个信号进行扩频,再将扩频后的每个芯片调制到一个载波上,再通过信道进行传输。而在接收以后,需要进行正交频分复用的解调、解扩以及进行并行和串行之间的变换,从而实现对原始信号的检测和恢复。多载波码分复用技术的抗干扰能力也相当强大,而且还具有极高的频带利用率,能够有效将由于时延扩展而出现的负作用避免,与正交频分复用技术相比较,其克服子载波的衰落作用更加明显。
另外,链码自适用调制技术可以保证对信息的发送成功,因为在信息发送不成功的情况下,利用该技术可以尝试重新发送,直到发送成功为止。自动中继技术可以有效提高中继信号的质量,降低误码率。
3 总结
当前国内外对低压电力载波通信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在通信领域已经十分广泛,同时通信技术也逐渐渗透到了更多行业的发展中,在市场上占有巨大的应用地位和发展潜力。然而由于我国电力应用场所的特殊性和应用环境的恶劣,都对通信信道的建立设置了障碍。经过技术研究,可以通过建立相应的参考模型以及使用相应的技术对这种严峻的自然环境进行克服。通过对直接序列扩频技术、多载波码分复用技术、链码自适用调制技术、自动中继技术等相关技术的应用有效实现对低压电力载波通信技术的应用。
参考文献
[1]陈凤,郑文刚,申长军,周平,吴文彪.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及应用[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09,37(22):188-193.
[2]杨润芳,李海曦,王蓉.浅谈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J].企业技术开发,2012,31(31):48-50.
[3]孙海翠,张金波.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研究与应用[J].电测与仪表,2006,43(488):54-57.
[4]张志宏.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及应用探讨[J].科技传播,2011,15(13):202-203.
引言
伴随着我国电力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力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电力通信设备中电源技术也有了较大的发展。电源技术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电源集中组网的监控、免维护蓄电池研究开发与推广、整流器中电子新技术运用、供电方式向分散供电发展,这些成果对通信电源的稳定性提高有着促进作用。
1 电力通信设备电源的使用现状
就目前而言,集中供电是我国电力通信网络中最普遍的电源供电方式。集中供电主要指的是将各种电源设备集中安装于一个通信电源室之中,运用集中式的电池向所有通信设备供电,其主要运用普通的铅酸蓄电池与可控硅相控整流器作为基础,由于此种供电方式相对较为笨重并且设备的体积相对较大,酸雾污染与噪音污染也较大,因此其运行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岩土环境情况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另外,此种供电方式的可靠性相对较差,安装、运行与维修的成本相对较高,直流输电消耗电能较大,还要与其他设备隔离。自从1980年以来,维护蓄电池与开关整流器的运用范围不断扩展,分散式供电方法日益得到人们的关注与认可,成为电力通信设备中点源研究的重要方向。对于分散式供电方式而言,集中供电依旧是主要的供电方式,由于此种供电方式能在通信设备的机房中进行有效设置,并根据其作用机制与原理进行综合摆放和设计。分散式的供电模式和原有供电方式两者相比较,具备自动化控制程度相对较高、扩充容量相对方便、运行质量相对较高、投资相对较低等等显著的优点,但是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电源的供电可靠性相对较差、蓄电池的数量相对较多、成本相对较高等等。
2 电力通信设备电源新要求
2.1 高频率
我国通信设备的容量不断增加,电源系统负荷也不断扩大。所以,从节能方面考虑,应该不断提高电源设备的运行效率。节能主要措施时运用高效率的通信电源设备,我国传统通信设备大多数运用相控型的整流器,此种电源效率较低,变压器损耗相对较大。但是,高频开关电源效率较高,通常可以达到90%以上,所以运用高频开关电源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节约能源。
2.2 小型化
我国电力通信技术不断发展,集成电力日益向小型化与集成化的方向发展,为了不断满足通信设备运用方面的需要,电源设备也应该向小型化与集成化的方向不断发展。另外,航空航天系统中各种通信装置与移动通信装置等也应不断向着小体积、轻质量的方向发展。为了使得电源装置的体积不断减小、质量不断提高,各种开关电源、集成稳压器等等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推广。
2.3 稳定性
为了保证各种电力通信设备能够安全运行,首先应该保证电源设备具有稳定电压,并且保证其在使用的过程中小于使用频率设计值,同时要求在电源的电压大于设计水平值时,能进行自我恢复与自我控制。究其主要原因在于:如果电源电压过低,会导致电力通信设备难以正常运行;如果电源电压过高,会导致电力通信设备内部电子元件损坏。
2.4 可靠性
为了保证电力通信系统正常运行,不仅应该提高通信设备的可靠性,还应该不断提高电源系统的可靠性与安全性。这就要求通信设备电源不能发生1ms以上的间断。
3 电力通信设备电源新技术
3.1 电源集中组网监控
在电力通信设备电源监控的范围中,运用集中化、自动化与先进化的管理与维护手段,实现通信电源与通信设备的有效管理。进行集中监控主要目的是遥测、遥信与遥控电源和其他的有关设备;对通信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视,及时发现存在的故障并且进行准确的处理与有关数据的记录工作,必要时通知有关人员进行处理,从而不断提高供电系统的可靠性。
3.2 防雷网络
雷电现象会使得有些缺乏保护的设备在较短的时间内发生较为严重的损坏,并产生瞬间高压的问题,从而对通信设备和用电设备安全运行造成不良影响。通常情况下,较为常见的雷击类型是直击雷与感应雷。感应雷指的是雷云对滴放电与雷云之间放电的过程,并且在周围的用电设备或者是电缆等等导体之中形成相对较大的感应电压,从而危害通信设备的安全性与可靠性;直击雷会导致电缆与导线在短时间中承受较大的雷电流,并且在电源设备与线路装置上产生非常高的电压,这种现象会持续一段时间,产生较大的雷击危害。由于雷击危害每年都会导致巨大的损失,因此电力通信设备中电源的防雷网络建设问题日益成为电力通信系统研究的主要内容,并且具有较为深远的理论意义。
3.3 功率因数校正
一般情况下,开关整流器内部选择两级变换模式,也就是先使用DC-AC整流滤波电路将交流输入转变为直流,再使用DC-DC环节将其转变成与之对应的直流电。由于之前的整流滤波电路是储能元件与非线性元件组合中的一种,因此从电网的侧方面而言,开关整流器是一个容性负载,其会造成电网供电过程有明显畸变,而非单纯的基波频率正弦波,就会产生谐波过热、污染、噪音与误动作等等问题,较为严重时还会烧毁有关设备。另外,增加中线电流会提高变压器与配电系统损耗,甚至还会影响电力通信设备的有效运行。
3.4 开关器件
整流器在电力通信电源设备中是技术含量最高、更新速度最快的部分,其可靠性对于电力通信系统也有着较大的影响。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高频开关整流器已经逐渐代替了传统开关器件,成为开关整流器核心部分。现在多采用MOSFET和IGBT等新一代开关器件,前者工作频率可达几百千赫,甚至上兆赫,后在采用软开关技术后,也可达上百千赫。为整流器的高频化和高功率密度奠定了基础。开关电源的主要组成部分是DC-DC变换器,DC-DC功率变换技术一直是全世界电力电子学科和行业研究的焦点,近30年来,DC-DC变换技术经过了一个由硬及软的过程。
4 结语
综上所述,电力通信设备中的电源是电力通信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基础与前提。因此,在运用现代化的操作和维护措施时,应选用先进的设备技术,提高电力通信设备电源管理的专业化水平,保证良好的设备运行环境,强化设备运行监控,使其能够为电力通信系统的可靠、安全运行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影,谢驰.基于并行扩频技术降低电力通信电源的电磁干扰研究[J].电网与清洁能源.2014(05).
【关键词】存储数据交换 通道复用 远动 计算机
远动系统里有主站和子站这两个组成部分,它们一般利用信道进行信息的交换。而信道的组成又有微波、载波、电话线等,特别的还有把光缆作为信道通信的。主站和它的每个子站通过信道连接,正是由这些不尽相同连接方式构成了远动网络,连接方式不一样那么构成的远动配置也就不一样,主要有以下几种结构:
(1)点对点,这种结构主要利用专门的信道来传递。
(2)星形结构,这种结构主要是将主站和子站进行连接。
(3)树形结构,每个子站经过一定的排序以后再和主站连接。
(4)环形结构,这种结构是通过各个节点连接的环形网。
1 存储数据交换原理
数据通信需要做到精确、快速、有效率的进行数据交换,但是这方面的技术要较高的效率而又对通信的金本要求不造成影响。数据交换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
(1)线路交换。
(2)存储交换。
2 树形网存储数据交换的实现
存储数据交换技术主要被用于一些特殊的地方,比如说一些传统的通信技术不能在这种区域进行信息传递等,这时就需要对其进行匹配个电脑来进行数据存储交换,从而解决信息无法共享的问题。
2.1 硬件结构
图1是它的硬件结构图,A′算是A的子站 ,没有这个点也是可以的,1N适配器大部分是中断源前置全双工通信适配器,它在中央处理器的管理下通过中断方法来实现双工通信。因为1N适配器能一下中断很多通信口的信息接受所以中央处理器能一下从很多节点获取信息;当信息传递的时候,因为中央处理器执行速度相对较高,能够中断和搜索,同时向多个通信口传递报文,这就大大提高了通信的效率,节约了很多时间。
2.2 远动报文中站地址识别
远动通信主要使用cdt与polling通信方式,它的报文对格式非常注重,而且每帧报文起始站的地址和终点地址不是唯一的,所以没有办法使用存储数据交换这种方式来进行信息传递。通过polling规约通道验证,只通过它的报文是不可能是从子到主还是从主到子信息,所以在数据交换的时候就没有转发的途径。针对由子到主的信息控制码进行相关改变是唯一的出路。上行的信息里,通过子站将控制码C5设为“1”,然后每一个报文都先传到中转站;然后它再依靠控制码来分析是“子站到主站”或“主站到子站”的,同时利用“RTU地址”对来源地的地点和终点的地点进行分析。如果分析出是上行的情况时,那么中央处理器就会把报文的控制码C5变成0,之后把报文传到主站。站在主站的角度上,原本的规约实际没有变换,不过是在中转站与子站之间多了一步对控制码的操作。
2.3 CPU控制技术
中央处理器如何对1N适配器进行控制是非常有必要的,它对实现存储数据交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的控制有数据接收、短时间存储、分析、验证、对路线进行选择,还有数据传递等过程。1 N 适配器和许多通信口进行连接,通过中断这种方式和多个节点进行双工通信。中央处理器响应串行口中断,分析是要继续传递还是要终止,如果分析为接收中断信号那么就需要分析数据的来源地,然后存储在相应数据区,为下一步做准备。
2.3.1 存储数据结构
对和1N适配器连接的许多节点,分配相应数量的组。其中N对应N个节点,M就是相应分给节点的M帧报文存储区。剩下的组就是数据存储的区域。M帧报文存储区分配待发帧指针MSP和待存储帧指针MRP,环绕数据暂存区分配存储下一字节位置指针BSP和处理下一字节位置指针BDP。通过这种方式就简单的有了滑动窗口还有数据存储的区域。
2.3.2 报文接收与识别接收数据由中断服务程序完成
1 N 适配器端口K有数据的情况,就会立即中断,不会再接受。中央处理器凭借 K和BSP( K) 把数据暂时储存在环形区域内,然后把BSP( K)挪下去。报文识别由中央处理器进行,这个工作主要是在主程序里完成。中央处理器依据 BDP(K )取的数据X,如果它是RTU站地址,并通过验证控制码、报文的成分和内容、等等进行有关分析。验证结果如果对的话, MRP( K)就会把报文存入到相应滑动窗口位置,然后把 BDP( K) 移至应该处在的地方;如果验证错,就会进行操作BDP( K) + 1到BDP( K),然后就接着上面的过程。这里要特别注意,任何取数时都需要进行BDP( K)≠ BSP( K)这个步骤,要不然就说明没有数据需要;数据接收之后要进行BSP(K ) + 1不等于BDP (K)这个步骤,要不然就是因为环绕数据缓冲区不能在存入数据。为防止缓冲区没有空间,对缓冲区长度和滑动窗口大小的选择要根据实际需求。
2.3.3 路径选择与数据转送
像有些存储在滑动窗中的远动报文,这种情况下中央处理器首先对起源点进行相关的识别,然后在对终点进行确认,最后根据数据库的资料分析出最佳路线并进行传递。
对终点的确认: 中央处理器利用搜索报文控制码字节C5位,假如 C 5 = 2的时候终点地址就是我们所需要的主站;当C 5= 0,就会找到“RTU地址”这种情况 ,它的 RTU地址对终点地址是有影响的。在C5 = 1情况, 中央处理器就会直接出现CRC验证码,之后把它存进滑动窗口的存储区,然后改成“目标站地址”、“可发送”等。
3 总结
电力系统远动通信已成为当今电力系统的发展方向,它对人们的生活也是非常重要的。它的通道复用主要是传输频率方面的不同,它的这方面功能经常受到限制。这种方法结构相对来说不复杂,运行起来也方便,已用于很多地区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远动通信中,并取得了比较惊人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周步祥.电力系统远动原理及技术[D].四川大学电气信息学院,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