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和劳动教育模板(10篇)

时间:2024-01-02 14:49:5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劳动和劳动教育,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劳动和劳动教育

篇1

在我国的中小学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教育者针对学生迟到、早退等类似的错误,往往用罚其打扫卫生或擦黑板等方式来“教育”“纠错”。不言而喻,劳动(学生打扫校园卫生属于学校劳动教育的内容)成为处罚过错的手段。而在学生家里,许多家长根本不让孩子做家务,或者以钱、物为奖励来换取孩子的劳动。学校和家长的这些做法,虽然只是一些教育手段,但造成的后果却是:学生怕劳动――看见劳动不是躲开就是“绕行”;不爱劳动――学生宿舍集“脏、乱、差”为一体,可谓“一片狼藉”;不做家务――生活不能“自理”,衍生为“啃老族”等等。这些不良现象都与我们的家庭、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劳动观念的培养和劳动意识的教育上,停留于口头和课堂上的说教居多,而真正注重于实际的行动、注重于习惯的养成方面做的不到位有直接的关系。

劳动的重要性,我们已经说教得太多太多,什么“劳动是光荣的、劳动是幸福的、劳动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劳动是社会中每个人不可避免的义务”等,而在实际行动的落实、习惯养成的培养方面做得远远还不够。世界各主要国家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劳动教育,它一方面重视树立学生服务于社会的意识,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个人能力。每一个学生在完成中学课程之后,必须完成国家教育规定中的一定量的社会服务时限,学校才允许其毕业。而在中国的学校,劳动课已经被取消,开设的劳动技术课,基本上是名存实亡。而仅存的那么一点校园清洁卫生,一部分还沦为处罚学生错误的工具。试想,一个连自己生活、学习的环境都不打理、都不想打理的人,将来还能指望他去治理“天下”?!

爱劳动是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基本要求的“五爱”之一(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社会主义),教育孩子爱劳动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五爱”是学校德育的一面旗帜,是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主体部分,发挥着主导、统率的作用。马克思指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我国教育方针中也明确提出:“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因此,学校、家庭在对学生进行爱劳动的教育时,应该从劳动意识的培养和劳动观念的强化教育入手,更加注重实际行动的落实、更加注重习惯的养成,改变那些歧视劳动或者变相贬低劳动意义的不当做法。

孩子生活的一多半时间是在家庭。家长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其教育作用的发挥是多方面的,是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因此,家长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孩子树立榜样;要放手让孩子做自己的事,培养自理生存能力,养成会劳动、爱劳动的习惯;要尽力为孩子创造一些劳动机会和环境。

篇2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283-01

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随着社会的变化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的提高,“劳动”这两个词对在中学生特别是农村中学学生眼中淡去。于是出现了农村学生不爱劳动、劳动技能差、不尊重劳动者,不珍惜劳动果好逸恶劳的现象慢慢滋生,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那么如何重新激发农村中学生的劳动热情?如何使他们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 新时期下的农村中学学校如何开展劳动教育呢?

一、学校要培养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学校要注重素质教育,把文化教育与劳动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学校要充分利用各种活动加强劳动思想教育。学校在平时的德育工作中,利用国旗下讲话、开学典礼、主题班会、团队活动日等活动,加强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使学生对劳动的认知有所提升,认识到劳动创造幸福才是社会的主旋律,懂得劳动是创造一切的源泉,劳动是光荣而不是可耻,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学校团委、学生会组织要经常举办丰富多样的公益劳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通过这些服务性公益劳动,美化了我们的环境,激发学生的热情、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同时也能改变学生的劳动观念,进而培养了学生劳动技能和良好的劳动习惯。

二、学校在进行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不断的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反省

教育实践的经验表明,加强学校的劳动教育,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有计划、有组织的劳动过程中,学生能够意识到劳动不仅创造了人类社会,也完善了人的自身,同时也给他人创造了幸福。当这种劳动一旦反映学生的精神生活就会产生积极的思维,最终使正确的思想和行为战胜不正确的思想和行为,从而产生强烈的尊严感、自豪感,并且培养了顽强的意志、对待工作和学习的责任心、热爱集体的荣誉感,这就对德育建设起到场了直接的促进作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只有“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①

三、学校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自身价值体验的迁移功能,表彰劳动积极分子,树立劳模典范

在劳动创造的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有可能通过自己的双手获取成功的价值,而这种价值必然产生发自内心的真实感受,并伴随着一种成功带来的愉悦体验。

具体来说,即使是那些学困生,也有可能在劳动中当先进、当模范;就连那些不守纪律被处罚的学生,也有可能成为劳动上的学习榜样。这样,就可以提高他们在师生心目中的地位,树立他们在集体中的威信,他们就会把自己同集体同他人联系起来,就会严格要求自己,在劳动、学习、日常行为中考虑集体的意见或者教育者的要求,从而在思想品德和学习上得到应有的提高。

四、学校要密切与学生家庭的联系,加强与家长或监护人的沟通,共同做好学生的劳动教育工作

劳动,是产生一切美德的源泉,又是“防止一切社会病毒的伟大的消毒剂”。①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指出:“近几年对劳动教育的忽视造成了一部分学生缺乏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缺乏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这是我们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一个比较大的问题。”③他还说:“热爱祖国、热爱劳动是我国社会主义公民所必须具有的最基本的品德,如果我们培养的学生不爱国、不爱劳动,这是教育工作的失败。”③从上述问题来看,只有加强家庭、学校的劳动教育,在劳动过程中有针对性的教育学生,才能够帮助学生从小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使学生存在的错误认识和不良行为逐步得到改变。

学校密切与学生的家庭的联系,密切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共同把对学生的劳动教育工作做好。将学生在学校的劳动表现及时向学生家长及或其监护人反馈。定期召开劳动观念淡薄学生家长会,向学生家长或其监护人通报学校的劳动教育情况,对家长进行适当的家长思想教育辅导。让家长主动配合学校做好子女的劳动教育工作。

总之,学校的德育教育是一个多方面齐参与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农村中学生能够通过学校劳动教育所获得的爱劳动思想观念和劳动习惯的养成以及基本的劳动技能,往往起到了联系家庭、社会与学校的桥梁作用。比如自我服务性劳动的开展,完全可以减轻家长们的许多负担(简单家务劳动、简单的农活);社会公益劳动和生产劳动的进行,又加强了学校同社会之间的和谐。所以,为了培养我们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学校的劳动教育必须长期坚持开展下去。

参考文献:

篇3

劳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秀传统,是素质教育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对培养学生劳动观念,磨练意志品质,树立艰苦创业的精神以及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实践中,有一段时间把学生参加体力劳动当成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主要方式,只关注它的德育功能和对人的改造作用,忽视了劳动教育所蕴含的丰富的教育价值。《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指南》(国家制定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以下简称《指南》)立足于时代的发展,强调劳动教育中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强调学生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习惯的养成,以关注学生发展为本,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益美、以劳促创新的多方面的功能实现和劳动教育的多途径实施与多学科渗透。

劳动与技术教育中所内含的技术教育,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职业技术教育,也不是专科院校所开办的高度专门化的技术教育,它是指普通基础教育阶段进行的技术教育。我们的学生生活在科学技术瞬息万变的时代,不断变化的新技术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将更加广泛、深刻和迅猛。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技术教育是未来社会成员基本素养的教育,是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思维发展的教育,是人人都必须接受和经历的教育。它是区别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现代教育具有“现代性”的重要支柱。揭开技术的神秘面纱,我们可以看到,技术世界蕴藏着丰富的教育价值。一项完美的技术作品本身就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是科学、道德、审美,也就是真善美的统一,也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因此,技术教育对中小学生的发展有着广泛而又独到的教育价值。

新课程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形成了综合形态的课程设置。过去,小学的劳动课、初中的劳动技术课是独立设置的一门课程。新课程计划中,劳动与技术教育是被列为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一个国家指定性学习领域,这是课程形态上的重大变化。劳动与技术教育是跨学科的学习领域,具有内在的综合特征。它综合运用了数学、物理、化学、地理、语文、艺术、社会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同时也融合了经济、法律、伦理、审美、环保等方面的教育视野。对学生来说,劳动与技术教育不仅是已有知识的综合应用,而且也是新的知识与新的能力的综合学习。在目前国际性的课程综合化的趋势中,劳动与技术教育综合形态的推出,无疑是顺应潮流的改革尝试,它必将使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综合性能和实践品质得到展示。当然,在实施过程中还会遇到一些困难,还会有一些理念的碰撞,这有待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二)进行了课程内容的结构性重组。劳动与技术教育是最具开发潜力、最易受科技发展影响、最应该体现时代特征的开放性学习领域。在国际上,作为诸多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之一的技术课程已经成为一个包括劳作、手工、设计、家政、农业技术、工业技术、商业、职业准备等科目在内的庞大学科群。考虑到社会发展的进步趋势、现实生活的客观需要、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学生身心的发展规律,《指南》在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内容结构上确立了劳动、家政、技术、职业准备等方面的教育内容,形成了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既有一定独立性又有一定渗透性的内容结构。同时,根据初中和小学的性质、特点,进行了课程内容的学段定位,如在技术方面,小学确立为“技术初步”,初中确立为“技术基础”;在职业准备方面,小学确定为“职业了解”,初中设计为“职业引导”。这充分反映了劳动与技术教育在内容上的现代性和开放性。

(三)建构了富有弹性的目标体系。《指南》提出了目标与内容分成基础性和拓展性两部分。基础性内容是完成各阶段劳动与技术教育目标的主要载体,体现了劳动与技术教育在内容上的结构性,对不同地区也具有条件上的普适性。而拓展性目标和内容是供各地选择的,实施条件相对较高,有些内容体现了技术发展的方向性。不同取向的教育目标的提出,使

得各地方、各学校以及学校中的教师和学生作为课程内容的选择主体成为可能。

篇4

一、营造劳动氛围。使学生喜欢劳动

劳动课上老师的首要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导”,在于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形成一种乐于劳动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通过创设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情境,如:把自己当做环境卫生的保卫者,班级的美容师,把枯燥的卫生打扫变得富有人情味,学生干起来也特别积极;也可以运用尝试发现法,让学生积极思考自行发现问题,并寻求答案。教师不论用哪种方法,都应注意以下两点:(1)教师要摆正位置甘当配角,配角不等于消极参与。教师应适时参与学生讨论,使学生忘却师生界限,消除学生的被驱使感。(2)教师要包容学生的失败。劳动课实践操作的本身就是学生尝试创造的过程,教师要正确看待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所犯的错误,要引导学生正视失败,告诉他们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畏手畏脚,封闭自卑,不敢尝试。

二、加强引导,让学生明白劳动的意义,重视劳动

“劳动创造人本身。”劳动过程是让学生从不会到会,从领悟到掌握。这是一个知识和技能掌握转换和运用的过程,这便是素质教育。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在实践中边做边学,培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双手灵巧,热爱劳动的学生一般都具有较清晰的思维。小学阶段的学生劳动教育尤其要根据他们的认知特点,从感性认识人手,使他们从生活实践中了解劳动的意义。带领学生参加农村劳动,了解爸爸妈妈一天的工作,使他们懂得身上的衣服、每天吃的粮食都是人们辛辛苦苦劳动的结果,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的一切。同时结合课堂教学,通过开展班队活动,使他们认识到劳动最光荣最伟大,我们有机会为大家服务是一件多么令人高兴的事情。

三、多种途径培养学生劳动技能

有效利用课堂,落实劳动教育。在学校除了通过劳动教育课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外,充分利用晨读课和班队会主题课开展活动,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比如教师节来临,学校大队部统一制作劳动内容《老师您辛苦了》;三八妇女节来临,学校统一劳动内容:献给妈妈的礼物。我们应该把空间留给孩子,为他们搭建发展的平台,使其互相交流,互相提出具体的建议,共同进步,共同成长,从而有效地进行劳动教育。

提供劳动实践机会,耐心指导劳动方法。劳动教育不是一天两天能搞好的,关键在于在理论教育的前提下,还要抓好劳动实践,因为劳动实践是形成良好劳动习惯的基础和前提。良好的劳动习惯只能在长期坚持不懈地劳动实践中磨练和沉淀,仅凭纸上谈兵的说教是无济于事的。要想办法指导学生在实践劳动中学会运用学到的基础劳动知识,并形成一定的技能,从而享受成功的愉悦。应注意启发学生体验劳动的感受,并进行积极引导,使学生在劳动实践中获得多方面收获。比如,开展“谁有一双巧手”“今天我当家”“劳动多快乐”“做爸爸妈妈的好帮手”“劳动技能比拼”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激发对劳动的浓厚兴趣。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将更有利于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

篇5

今年68岁的赫克曼,是微观计量经济学的开创者,曾先后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耶鲁大学和芝加哥大学任教。由于对分析选择性抽样的原理和方法所做出的发展和贡献,他与丹尼尔?麦克法登分享了2000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世界上许多经济学家一样,赫克曼也将关注的目光更多投向中国,并在特定领域进行专题研究。

早在2003年,赫克曼就提出“中国人力资本投资偏低”的观点。之后,他开始研究中国的人力资本以及教育改革领域,他认为,“人力资本投资是一个国家经济能否可持续增长的一个基本要素,人力资本也是中国财富状况的最终决定因素。”

通过研究他发现,在过去的30多年里,中国劳动力市场和教育政策引发了整个国家的投资组合扭曲,更多的资金投向了物质资本而不是人力资本。今天,没有人否认中国的经济发展成就,但这一切并非没有代价,高投入、高积累、高消耗的粗放发展模式已近极限。

在赫克曼看来,虽然中国经济的增长潜力仍然巨大,但中国需要改革教育市场,对所有形式的资本开放;同时中国应放开劳动力市场,让私人激励发挥作用。

“如果中国能够提高国民的受教育程度,让他们掌握21世纪的新科技,中国的潜力就能实现。”赫克曼说。

物质和人力资本投资须适当

《财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主要依靠物质投资维持了高速的经济增长。在你看来,这种增长方式是否如许多人所说的那样已经接近极限?

赫克曼:中国经济仍然充满活力。中国经济发展的推动原因很多,不仅仅是靠投资,还有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科技发展。

我不知道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是否接近极限。中国的情况很复杂,比如面临家庭结构的变化、社会结构的变化,等等。

但是,我认为中国教育结构需要做一些调整,提高教学质量和职业教育,以使劳动者的技能与科技发展相适应。因为在中国在发展更复杂精密的科学技术的同时,必然需要更多的专业技能,而中国所需的这些技能的概念还有待扩展。

《财经》:提高教学质量和职业教育,也就意味着要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从国际比较的视角来看,中国在人力资本上的投资与发达国家有哪些差距?

赫克曼:在过去几十年,中国劳动力市场和教育政策导致了整个国家的投资组合扭曲,更多资金投向了物质资本而不是人力资本。

从国际比较来看,中国对人进行投资的比例远远低于各国平均数,中国在人力资本上的投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是很明显的。

例如,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各级政府的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不足3%,而在实物上的投资却大约占到GDP的30%。在美国这些指标分别是5.4%和17%,在韩国分别是3.7%和30%。到2002年,中国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上升到3.3%,但实物投资占GDP的比重则上升到45%。

十年过去了,情况逐渐好转,某些方面的差距已经得到改善。比如中国削减了中小学学费,大幅扩大教育产业,大力提高科学技术。政府对人力资本投资的绝对量在上升,教育领域大量投资的回报也是巨大的。

《财经》:或许你已经注意到,中国政府宣布要将教育支出提高到占GDP的比重4%,这是否适应经济增长的要求?应根据什么样的标准来判断教育投资是否充足?

赫克曼:我会用投资回报率作为判断标准。公司或教育投资的收益计算方式就是投资回报率。在中国很少有人这么做。

不过如果有人计算过,就能看到中国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是很高的。这应该是衡量任何政府支出的指导标准。你如果想衡量对于一个活动的投资是否高于另一个,你应该总是考虑到社会效率,以使投资回报最大化。

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投资必须有适当的比例,正如低成本的劳动力必须要有高素质的人员配比一样,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优化经济生产。

人力资本投资和物质资本投资需要平衡,过分强调其中的一方都会损失效率。如果过分强调物质资本投资而忽视人力资本投资,将使得中国不但不能最优化生产,也不能享受经济增长中高增值的部分。

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必须重视人的发展问题,这样才能给生活在这个社会里面的人们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受到教育。

这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问题,而且是经济发展的战略性问题。如果一个国家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很低,只是靠这些技术水平很低的人不停地生产,肯定会有问题。

《财经》:中国在人力资本领域还存在哪些问题?

赫克曼:在我看来,中国还需要提高教学质量和职业教育,可以考虑改进中等教育,培训具有中等技能的学生,提高劳动者生产技能,发展侧重就业岗位的职业培训,以满足公司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就业。同时,中国也应该对以智商测验为主的考试体系等方面做出改进。

中国对技能的定义可以扩展一点,可以思考一下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要重视早期童年的角色,童年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农村地区的贫困可能对中国经济增长带来的影响。中国应增加对农民工子弟的教育投入,社会不平等在中国是一个严重问题,通过提高弱势群体的劳动技能,则能够改变这一状况。

篇6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有关规定,甲乙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签订 本劳动合同。

第一条 合同期限 本合同期从 年 月 日起至 年 月 日止,期限为 年。其 中试用期从 年 月 日起至 年 月 日止,共 个月。

第二条 工作任务 乙方愿意接受并完成下列工作任务:在_________________岗位。

第三条 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 甲方根据生产(工作)岗位的需要,按照国家劳动安全卫生的有关规定配备必 要的安全防护设施。

第四条 劳动纪律 甲方应根据国家规定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具体内容: 乙方在合同期内须严格遵守各项纪律,服从甲方管理,积极做好工作。

第五条 工作时间与劳动报酬

1. 乙方每月工作 天, 每天实行 小时工作制。 如双方同意延长工作时间, 按加点给予报酬,加点费为每小时 元。

2. 合同期限,职工工资待遇(甲方支付乙方工资、资金的数量,支付时间和方 式等)按下列约定办理: (1) ; (2) ; (3) ; (4) ;

第六条 社会保险福利待遇

1. 乙方非因工负伤、患病住院治疗,以及死亡的待遇,参照国家有关规定,协 商约定如下: 月的医疗期。医疗期满尚未治

(1) 乙方非因工负伤、患病的,甲方应给予赔偿。

(2) 医疗期内的医疗费由甲方负责 %,乙方负担 %,病假工资为 元。

(3) 医疗期满后因不能从事原工作被解除劳动合同的,甲方应发给乙方相当于 本人实得工资 3 至 6 个月的医疗补助费。

2. 乙方因工负伤、致残、死亡的待遇,参照国家有关规定,协商约定如下:

(1) 医疗期为 月(年) ,期满未治愈的延长 月。

(2) 乙方的医疗费全部由甲方负担。病假工资为全薪。

(3) 因工负伤致残的,甲方应 。

3. 在合同期内, 乙方符合条件的, 享受探亲假 天, 婚假 天, 丧假 天, 女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待遇,按国务院《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及有关文件 执行。

4. 甲方因本合同第七条第 2 款第(2)项规定和第 4 款规定的情况解除劳动合同 时,应按工作每满 1 年(满半年不满 1 年按 1 年计算)发给乙方实得工资 1 个月的 生活补助费。

第七条 合同的变更、解除、终止和续订

1. 在下列情况下,甲乙双方可以变更本合同的相关内容:

(1) 甲方因转产,调整生产任务或情况变化,经与乙方协商一致的;

(2) 甲乙双方协商一致事项,且不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利益的;

(3) 本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已修改的;

(4) 由于不可抗力致使本合同无法安全履行的;

(5) 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况。

2. 下列情况,甲方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1) 乙方在试用期内经发现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2) 乙方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甲方另行 安排的工作;

3. 下列情况,甲方不得解除劳动合同:

(1) 合同期未满,又不符合本条第 2 款规定的;

(2) 乙方患有职业病或因工负伤并经医务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

(3) 乙方患病或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

(4) 女职工在孕期、产假、哺乳期间的。

4. 下列情况,乙方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1) 甲方违反国家规定,无安全防护设施,劳动安全、卫生条件恶劣,严重危 害职工身体健康的;

(2) 甲方无力或不按照劳动合同规定支付乙方劳动报酬的;

(3) 甲方不履行劳动合同,或者违反国家法规、政策,侵害职工权益的。

5. 乙方被开除、劳动教养,以及受刑事处分的,劳动合同自行解除。

6. 任何一方解除合同,必须提前通知对方。由于本条第 2 款第(3)项解除劳动 合同,以及在试用期内解除劳动合同的,不需要提前通知对方。

7. 合同期满后应即终止执行。 甲方因生产工作需要, 在征得乙方同意的条件下, 双方可以续订劳动合同。如不终止执行,又不履行续订合同手续,则本合同视为续 订同一合同期限。 第八条 双方认为需要约定的事项

1. 甲方应为乙方提供住房问题。

2. 甲方应为乙方解决伙食问题。 情况下,甲方可以解除

3. 因生产、经营条件发生变化而富余职工时,以及 劳动合同。

4. 在乙方休假期间,以及 情况下,甲方不得解除劳动合同。

5. 除国家规定以外,在 情况下,乙方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6. 在下列情况下,甲方可以在不变更合同的条件下,安排乙方从事本合同规定 以外的工作:

(1) 合同期内发生事故或自然灾害,需要抢修或救灾;

(2) 合同期内因工作需要而进行的临时调动,期限为 月;

(3) 合同期内发生不超过 个月的短期停工。

7. 其他约定事项。

第九条 违约责任 任何一方违反合同规定,给对方造成经济损失的,应当根据后果和责任大小, 支付违约金 元;赔偿金 元至 元。

篇7

目前多数学生生活在较为优裕的家庭环境中,孩子很少有劳动锻炼的机会。所以让学生走出课堂,到实践中去领略青山绿水的美丽、体验锻炼、培养学生的特长,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和素质的提高,感受生活快乐,获得更丰富的知识,已成为临江市劳动实践教育中心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大亮点。如何有效开展小学生劳动实践教育活动,我们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学中明意义

首先让学生通过劳动实践教育活动,认识劳动的重要性挖掘和体验劳动的乐趣,了解幸福生活是靠劳动创造出来的,并从心底尊敬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真正意识到人的智慧和双手所创造的物质财富来之不易,从而培养勤俭节约的品质。

二、累中寻乐趣

让学生学会基本的自我服务本领,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和知识,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动手动脑能力、为他们今后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参加劳动实践打下基础。这部分劳动内容主要以学生个体为中心,围绕自我服务的吃、穿、 用、生活起居等,教会学生做力所能及的自己应做的事。如吃的方面,从食用方便食品开始,到学会做一般的主食和炒几个简单的菜;洗涤方面,从洗手洗脸开始,到学会洗自己的衣服;穿的方面,从穿鞋、系鞋带开始,到学会缝制简单的生活用品;学习方面,从收拾书包开始,到学会自制一些简单的学习用具。学生在劳动实践过程中,学到了不少本领,并试着用自己掌握的劳动技术服务于社区,把自己点点滴滴的爱心奉献于社会。这样,既能激发劳动兴趣,锻炼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每一次活动,学生的热情特别高,从原来不爱劳动,怕苦怕脏怕累,从什么都不会,到如今能像模像样地从事劳动,无不体现着学生劳动能力的质的飞跃。

三、 玩中求创造

玩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如果设计有创造、乐趣无穷的玩,孩子们就会展开翅膀翱翔!秋天的树叶是五颜六色的,“用树叶、树皮贴画!”这种创新的意识在孩子们的心中萌生了。孩子们动手准备制作的材料,经过努力,一件件新型的工艺品在孩子们玩的观察、思考、创造中诞生了。

四、 美中有启迪

篇8

以信息技术为平台的劳动技术课程开展的模式

篇9

当年,我们也没有做那么多练习,更没有没完没了地考试,那为什么会记得那么牢实呢?当然这就要归功于黄老师的生活化物理知识教学了。

笔者又想起了学数学的一些趣事。在学圆柱体表面积时,老师把班级的铁皮水桶放到讲桌上,先从长方形聊起。“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那么,请同学们想想,这个水桶的面积该怎么计算啊?”同学们马上就反应过来了:“上底或下底的周长乘以水桶的高,外加两个圆底的面积。”这样的学习一下子就记到心里去了。笔者的小学和初中都是在农村学校上的,当时虽然条件很简陋,却学得很扎实,甚至一辈子受用。今天想来,其实是教学与生活相融通,很多公式、定理等都是老师领着我们在生活中学的。比如,小学的“乘法口诀”,就是数着黄豆粒学的;中学的“圆的周长”就是在操场上画圆圈学的,“酸碱中和”就是回家观察妈妈蒸馒头学的……

篇10

在20世纪80年代,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在中国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根据2011年的统计数据,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达到1.17亿。一方面,针对农村地区,大量剩余劳动力别无选择,只能转移到城市谋生,而为了增加收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也必须转移到城市,另一方面,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这些农村劳动力转移已经成为为城市提供劳动力的主要来源。然而,由于长期分割的城乡劳动力市场和其他社会经济原因,中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这些因素主要是地区差异、工资、选择工作方式的差异、失业率、城市工业的技术进步和性别。一般来说,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以及大规模的聚集倾向。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农业部门的边际生产力日益增加,最终这将会缩小甚至消除城乡收入差距。但与此同时,它还将建立具有中国的特点“双重劳动劳动和就业制度”和“城市二元社会”。在2006年,蔡昉认为使用劳动力流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需要一定的条件。在当前阶段的中国,由于很多不完整的条件,劳动力流动和收入差距扩大是主要的现状。

一、研究综述

首先,农村剩余劳动力经济学最早的研究者是刘易斯,他认为发展中国家中农业部门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一个十分关键的环节,只有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才能使城乡经济一体化,消除二元经济结构。其次,有的学者还提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改善行业发展状况的一个先决条件,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业技术,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的质量。最后,另一个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理论是托达罗理论。发展经济学家托达罗认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不仅取决于城乡差异,还取决于成本—收益对比。经济发展的劳动力转移造成的心理动机是主动转移。这显示出对他们个人的主观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个人品质是影响劳动力转移的重要的心理因素。

二、教育培训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劳动力转移的难易程度和转移后的工资状况受职员受教育水平的影响。因此,转移的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成为转移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受教育水平最主要的内容就是知识水平。农业生产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使农村产生大量剩余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的唯一选择就是向城市转移,这也体现了农村发展的不断进步,虽然存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但他们进入城市后从事的大多是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制约他们发展的关键因素就是劳动者素质低,最主要的方面是知识水平较为薄弱,因此加强农村劳动者的教育培训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有所提高,他们的可选择工作范围也将有所增加,可以和城市劳动力进行公平的竞争,提高其竞争能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可以增加城乡收入和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收入差距,教育培训可以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三、政策建议

教育和培训体系的创新是很重要的。教育和培训对劳动力是一种有效的方法,通过教育和培训可以对劳动力转移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要增加对农村公共教育投资资金、各级政府投资教育和培训经费。农村劳动力教育和培训应该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开发他们的选择就业和目标的能力。建立培训、学习、评估、认证、诱导等机制,严格执行劳动就业证书系统考察,这应该贯穿整个转移过程。

参考文献:

[1]蔡昉.中国劳动力市场发育与就业变化[J].经济研究,2007(07).

[2]邓曲恒古斯塔夫森.中国的永久移民[J].经济研究,2007(04).

[3]王德文蔡昉张国庆.农村迁移劳动力就业与工资决定:教育与培训的重要性[J].经济学(季刊),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