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的现象模板(10篇)

时间:2024-01-02 14:53:2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通货膨胀的现象,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通货膨胀的现象

篇1

近年来,由于贸易顺差等原因使我国经济取得快速增长,外汇储备量迅速增加,再加上人民银行大量投放货币,使我国出现了通货膨胀现象。目前,稳定物价、防止通货膨胀成了我国政府经济工作中重点调控的问题。

一、通货膨胀的定义

通货膨胀是价值符号流通条件下的特有现象,是由于货币供给过度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被大家普遍接受的定义是:通货膨胀是在一定的时间内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的现象。包括:1、商品和劳务价格的上涨2、一定时期的持续上涨3、上涨必须超过一定的幅度。

二、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

1、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也就是说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表现为大宗关键商品需求过多,供给不足。比如前些年房子少买房的人多,造成房子供不应求,房价持续上涨;某些农产品产量少购买的人多,造成短期的价格上涨等。

2、企业生产成本上涨。由于产品原料、劳动力工资等价格上涨引起的成本上涨,最终导致的商品价格的上涨。表现为由于黄豆价格上涨导致的豆油价格上涨,由于工人要求加薪引起劳动力成本上涨导致的产品价格上涨等。

3、国际市场商品价格上涨。由于国际市场上原料、能源和国外消费品等价格上涨,带动国内商品价格的上涨。表现为国际原油价格上涨,国内原油企业立即跟进;依靠进口的先进设备和技术价格上涨,国内产品价格跟进等。

4、垄断行业的带动。国内垄断行业如:电力、自来水、电信、石油、铁路、烟草等价格上涨,带动国内其他行业价格上涨,结果导致物价水平的整体上涨。

5、4万亿投资计划的实施。2008年,我国启动4万亿刺激经济计划方案,导致流通中的货币量迅速增加,信贷量激增,资产价格特别是房地产价格迅速上涨,基础性消费品价格普遍上涨,地产、股票、大宗商品的通胀预期快速形成。

三、通货膨胀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1、通货膨胀对我国居民资产的影响。在通货膨胀的环境下,我们都发现我们手里的钱不值钱了,而我们的房子、和一些收藏品却越来越值钱了。这是因为我们的钱放银行里,虽然有利息,但我们的利率值实际是负数,许多家庭贷款买房、买车,因为借债者的实际债务负担可能减小。而房产、黄金等各类收藏品价格随通货膨胀变动而变动,往往能够保值和升值,所有人们更愿意把钱从银行取出来进行投资,这也是近几年房地产投资热、黄金投资热的主要原因。

2、通货膨胀对我国居民生活的影响。近些年,我国居民工资等收入都大幅提高,生活水平明显改善,而相对的物价水平也一路看涨。尤其是生活必需品价格的看涨,使一些低收入人群都不得不算计着花钱,这就是老百姓常说的“钱毛了”。通货膨胀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贫富差距,富人把大量剩余资金投入房地产等盈利较多的行业变得更富,而一些低收入者却日夜为生活奔波,微薄的收入很难满足全家人的生活支出。

3、通货膨胀不利于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由于我国出口企业长期从事的都是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加工贸易型产品和贴牌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只能以低价格出售。在通货膨胀条件下,由于各种能源、原材料、劳动力价格都上升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业必然会增加,出口商品价格也随之增加,提高价格会削弱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不提高价格企业盈利会相对减少。

4、通货膨胀增加了社会经济的不稳定因素。许多有资金实力的人把大量资金投入房地产等行业获得大量利润,开豪车、住豪宅、用奢侈品,一些世界品牌奢侈品纷纷进入我国,我国还一度成为世界奢侈品消费最多的国家;普通工薪族等低收入人群对日益飞涨的房价和物价都望而却步,物价上涨的幅度如果超过工资上涨的幅度,会导致生活水平下降。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普遍提高,低收入人群必然有一种不平衡心理状态,社会不稳定因素就增加。

四、应对通货膨胀的对策

1、控制货币供应量实行紧缩货币政策。通过提高利率、提高贴现率、提高准备金率等宏观调控手段,减少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进而减少社会总需求,降低物价水平。通过收缩信贷规模和减少信贷总额,减少市场上资金的流动性,把流动资金收回到代表国家行使权利的中央银行手里,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是通货膨胀时期最有效的宏观调控手段。

2、人民币升值有利于避免恶性通货膨胀发生。人民币升值对进口有利,进口商品因为汇率下降而价格下降,我们可以用更少的钱买到和原来一样的东西,或者说用同样的钱买到更多的东西,我们可以利用这一契机,增加高科技产品和设备、能源等的进口,提高我国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降低我国企业的生产成本,然后带动整个国内商品市场价格下降,进而达到紧缩货币的目的。

3、稳定对通货膨胀的预期,维护物价稳定的预期。通货膨胀预期是通货膨胀最大的危害。前些年房地产市场上,买方对通货膨胀有预期,急于购买;卖方也对通货膨胀有预期,所以囤房不卖。政府应该引导人们形成物价稳定的预期,使人们对未来物价环境充满信心,另外应该努力保证生活必需品的供给,稳定生活必需品的价格,避免因某种商品供不应求导致的价格突然暴涨现象,进而影响人们对物价的预期。

4、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督和管理。最近几年的房地产过热问题也是导致我国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由于作为固定资产的住房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价格上涨明显,其增值速度远远大于人民币升值的速度,导致房地产投资过热,房价飞涨。政府应该动用各种金融与税收手段,抑制房价进一步上涨,努力增加普通性住房及保障性住房的供给,保证房地产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防止房地产泡沫的进一步发生。

5、加强对证券市场的监督和管理。通货膨胀条件下,由于货币资金流动性过剩,大量资金流入股票等证券市场,大部分居民手里都或多或少的持有股票,由于股票等证券有规避风险的作用,钱存银行可能是负利率,所以人们更愿意拿来投资,政府应该引导居民更理性投资,通过立法加强对证券市场监督和管理,防止各类违规现象的发生,促进证券市场健康发展。

五、通货膨胀现象下我们应如何理财

1、银行存款。银行存款的特点是风险小、流动性好、收益低。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今年8月份居民消费指数(CPI)同比涨幅至2.0%,而目前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只有1.75%,我们都发现把钱存银行,钱会越来越少,负利率的时代我们应该尽量减少资产中银行存款的比重。

2、购买债券。国债的特点是收益比银行存款高,风险较小,流动性一般,很多投资者把购买国债当做投资首选。事实上,2008年以来,债市呈现出弱势格局,有不断下行的可能,我们可以用部分资产购买债券,有一定的投资价值。

3、银行理财产品。银行理财产品相对收益较高,风险较小,是许多投资者的首选。而且现在银行理财产品品种多,投资额可大可小,收益高的风险也较大,收益低的风险也较小,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行选择投资品种和份额。是现在较受欢迎的投资方式。

4、购买基金、投资股市。随着央行的不断降息和物价不断上涨,许多人不甘心把钱放银行,开始把钱投入基金和股市。基金和股票收益较高,风险较大,如今年上半年股市走势很好,许多基金和股票的投资收益率都达到100%,让许多投资者眼红,可之后就走向低谷。切记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参考文献:

[1]《当前通胀形势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祝宝良

[2]《治理当前通货膨胀的思考》,周新普

篇2

一、 人民币升值与升值原因

在直接标价法下,汇率的数值越大意味着1单位的外国货币可以兑换越多的本国货币。我们所说的人民币升值并不是数值上的上升,而是下降。例如:2010年,人民币汇率为1:6.6515相比于2012年人民币汇率即期市场再创汇改后的1:6.3391表示的就是人民币的升值而非贬值。笔者认为人民币升值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种:1.贸易顺差持续扩大,外汇储备不断增长,是人民币升值的根本动因。2.资金流入的扩大也是人民币升值的重要原因。3.日本、欧盟和美国等国家不断对中国施压,以不合理的低价为借口要求人民币上升。

二、通货膨胀及其产生的原因

通货膨胀指货币流通条件下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有以下几个:1.需求拉动2.成本推进3.结构性通货膨胀4.输入型通货膨胀。根据数据统计显示,我国除食品涨幅较大外其他类别产品涨幅都不算很大,因此属于结构性通货膨胀。主要表现为3种情况:一是国内某些部门需求多于供给导致价格猛涨,扩散到其他部门使一般物价水平上涨;二是国内各部门劳动生产率发展不平衡。劳动生产率提高较快的部门货币工资增长带动其他部门的货币工资增长导致一般物价水平普遍上涨;三是开放型经济部门的产品价格受国际市场价格水平影响而趋于提高时波及到非开放型经济部门,导致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

二、 人民币升值与通货膨胀的“矛盾”关系

(1)人民币升值与国内物价的偏向理论的分析

人民币升值带来的直接作用是中国的出口产品在国外涨价,国际竞争力削弱。从进出口方面,人民币的升值对于中国的出口是很不利的,而对于中国的进口却是有利的。首先表现在进口原材料成本的降低,进口成本的下降自然导致国内商品价格的下降,即通货紧缩。另外,出口的困难也会给国内的企业制造业产生改进管理,生产技术的压力,生产技术的提高也会减少商品的成本进而导致国内的通货紧缩。

此外,我们知道实际汇率=名义汇率*格水平的比率即ε=e*(P/P*),于是有e =ε*(P*/P),其中P*为国外价格,P为国内价格。则变动率可以表示为e的百分比变动=ε的百分比变动+ P*的百分比变动-P的百分比变动,即e的百分比变动=ε的百分比变动+(π*-π)。通过该公式我们知道高的国内通货膨胀π意味着e的下降即本国货币的贬值。但是在中国,人民币的升值与国内通货膨胀是并存的。

(2)人民币升值与通货膨胀是并存的原因

首先,这种现象的“矛盾”并存与外国货币的涌入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外国货币的涌入有以下两个渠道:其一,中国出口的增加使得出口企业赚得的外币越来越多,外币来到中国后需要大量的人民币与之兑换于是央行发放的货币开始增加,市场上的人民币也会增加。其二,外国投资的增加。虽然中国政府试图通过增加海外采购的方式降低人民币的升值压力,但西方投机者还是认为人民币迟早会升值,所以一些海外游资都纷纷把外汇在中国兑换成人民币存起来,期待人民币真的升值以后再兑换成原来的外汇,到时中国的金融机构必然全额给予兑付,中央银行被迫多发行人民币。这样,通过上面两种方式,国内的货币(通货)的发行量就超过了实物的生产量的增长,从而导致了人民币的购买力下降,从而引发通货膨胀。?外汇储备规模的扩大一方面增加了人民币升值压力,另一方面因为外汇占款而增加的货币供应量又加剧了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这就是从外国货币涌入的角度对人民币升值与通货膨胀“矛盾”并存现象的解释。

其次,资金的供给并非平均得同时流向各个行业,这种结构的失调性无法导致各种商品的价格同时的等幅度得全面上涨,而是过多的货币先流入强势部门或行业,比如房地产,先是从房地产市场上寻找出路,推高房地产价格;当炒股的热潮开始的时候,大量的资金又流向股市,吹大这些泡沫。之后这些行业开始投资和消费来推高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水平,于是关联行业价格上涨,收入的增加使得他们又开始投资和消费,再对产品价格产生提价影响。这种投资、消费、再提价的周而复始的泡沫计划使得中国通货膨胀越来越严重。

因此,通过以上对这两种现象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中国的经济并不是表面上的蓬勃发展。内部经济结构的失衡仍然是中国需要关注的问题。对于人民币升值问题,央行应该完善中国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弹性;对于国内通货膨胀问题,在短期内,央行还是要收紧货币供应、减少银行信贷、遏制大量的银行资金进入房地产市场和股市,并且加强外汇管制,特别是对大量外资流向的监管。

参考文献:

[1]姜克波.国际金融新编(第四版)[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53-55.

篇3

一、引言

经济货币化是指“一国国民经济中全部商品和劳务中用货币购买的部分所占的比重”(戈德斯密斯,1969),它表示的是货币经济向非货币经济领域的扩展。一般衡量经济货币化程度的指标是广义货币M2占国内生产总值(名义GDP)的比重,即M2/GDP。经济货币化程度越高,说明商品和劳务的价值通过货币表现的范围越大,从而货币的调节和推动作用也就越强。对M2/GDP这一公式进行简单的推导,可得G货币化=GM2—GRGDP—π,或者π=GM2—GRGDP—G货币化,其中G表示各种增长率,π为通货膨胀率。当π=GM2-GRGDP-G货币化

国外学者们在货币化理论上有着深入的研究。戈德斯密斯提出的“货币化路径”假说(Raymond W.Goldsmith,1969;Friedman和Schwartz,1982),就指出货币化进程呈先上升或下降再平稳的的一个“倒U”型的运动轨迹。Friedman和Schwartz(1982)的研究表明,主要发达国家平均货币化比率的拐点值为0.9,即经济化水平一般在上升达到0.9的时候会掉头向下,货币化收益会转化为货币化负债。Mckinnon(1973)提出最优货币化命题,支持了经济货币化拐点论。国内的学者主要围绕我国经济货币化进程进行探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货币化进程经历了不同的阶段。王曦,叶茂等(2012)将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8年至2003年,货币化程度不断提高;第二阶段是2003年至2008年,货币化程度出现下降趋势,认为货币化红利开始转化为货币化负债;第三阶段是2008年之后中国的货币化程度又出现上升趋势,并认为这只是一个短暂的现象,即“伪货币化”。针对第一个阶段,货币化程度提高的原因,谢平(1994)和易纲(1996)最早进行相关研究,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货币供给除满足经济增长所带来的需求外,还需要满足私营经济兴起、自由市场发展等为代表的市场化扩张所带来经济货币化需要。张文(2008)也将我国的高货币化与经济转型时期特殊货币需求相关联。针对第二阶段,货币化程度下降的解释有:王曦,叶茂等(2012)认为经济转型和改革因素对货币需求的推动力在降低和消失;张文(2008)也认为,随着经济转轨的完成,存量资产全部实现货币化流通后,我

国M2/NGDP的比重逐步趋于稳定甚至下降。同时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电子货币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和支付方式。周光友(2006)的实证研究表明了中国电子货币的发展使货币流通速度呈现出“U”型变化的趋势,由于货币化是货币流通速度的倒数,因此货币化进程就表现为倒“U”型。

但是,针对王曦等提出的第三个阶段,即2008年以来的我国货币化进程的研究相对较少,对危机之后货币化呈现上升趋势的原因解释也较少。笔者正是在王曦,叶茂(2012)提出的危机中“伪货币化”阶段的基础上,通过搜集08年之后几年的相关经济数据,通过实证分析来说明这一阶段我国货币化程度,以及它对我国通货膨胀走势的影响。

二、金融危机中的“伪货币化”分析

(一)货币化水平与货币流通速度的关系

根据费雪的交易方程式:MV=PY,其中M为货币供应量,V表示货币流通速度,P为价格水平,Y即实际GDP,将公示变形得到,V=PY/M,PY即名义GDP,所以V=GDP/M。根据前面货币化的表达公式得,M2的流通速度V2=GDP/M2=1/货币化,货币化是货币流通速度的倒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货币化进程的三个阶段从下图1可以看出,第二阶段(03年至08年)货币化程度在2003年达到最大值1.62后出现下降趋势,到2008年降至1.51,而之前从1978年开始货币化程度是不断提高的,说明我国货币化水平在2003年已经由货币化红利开始向货币化负债转化。

至于第三个阶段(2008年至今),货币化程度又出现上升趋势,这与08年之前货币化呈下降趋势是相反的,其中主要原因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打断了这一下降规律。

货币化水平是货币流通速度的倒数,危机中出现的货币化程度提高也就意味着这一时期我国的货币流通速度放慢。我们选取2000年至2011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和货币供应量(M2)的数据得到图2①的货币流通速度以及图3②相应的货币化水平。可以发现,08年之后我国的货币流通速度是下降的,到2010年趋于平缓。对应的货币化在这一阶段呈现出先上升再平缓的状态。

对于危机中货币流通速度放缓的解释也是容易理解的。首先,经济危机使得居民收入减少,消费预期降低,从而对货币的需求减少。同时危机中商品价格下跌,避险情绪上升会产生持币待购的行为。对于企业同样如此,由于对未来经济预期不高,企业投资变得谨慎。整个经济环境不景气,流动性不高,没有真实的购买力,市场交易下降。从而货币流通速度不断下降。其次,经济危机过程中,政府在应对危机时所采取的政策措施也可以解释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现象。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政府出台一系列刺激经济恢复的政策。“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使得市场上货币供给量突然剧增,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反而会降低货币的流通速度。从2009年初开始,我国每月的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都是在20%以上,其中,2009年3月份的货币供给量增长率为25.5%,6月份是28.5%,9月份是29.3%,12月份是27.7%。与此同时,货币的流通速度却变得较低。

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从货币市场均衡方程考虑:MS/P=L(Y,i,o),其中MS为货币供给量,L为实际货币需求,他是实际收入Y、利率i和其他因素o的函数,且满足L’(Y)>0,L’(i)

(二)危机中的“伪货币化”

但是根据王曦,叶茂等(2012)的分析,危机中的流通速度下降导致的货币化水平上升只是一个暂时的现象。它不能改变我国货币化进程的总体规律,即我国的经济货币化在2003至2004年已经达到最高值,货币化红利已经向货币化负债转换。并且,危机中的流通速度下降,货币化水平上升是不可持续的,最终还是会遵循货币化指数逐渐降低的规律。因此,这一时期的货币化是一种“伪货币化”现象。

究其原因,我们可以根据上文中分析流通速度下降,货币化水平上升的原因继续做深入的探讨。危机中出现的不确定性、投资谨慎和消费紧缩的现象会逐渐消退,经济形势也会逐渐的好转。居民和企业在政府的一系列刺激政策后对未来形势的信心会慢慢增强,经济主体消费和投资欲望也会慢慢增强,相应的指出增加,市场中的流动性也会逐渐提高,货币流通速度也会加快。尤其是政府的“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的出台,会引起人们对未来的通货膨胀预期加强,人们会更快地让自己的货币出手,货币流通速度也就加快回升,从而货币化水平又会慢慢下降。另一方面,反危机政策带来的大量流动性,在之后一段时间内都不能及时消化,进而出现通货膨胀的势头,这时中央银行又会考虑提高利率以应对以后的通货膨胀,由V’(i)>0可以得到,利率上升会使得货币流通速度提高,进而货币化水平相应的下降。

从图2和图3中也可以看出,2010年末到2011年货币流通速度又出现了上升趋势,而货币化水平则相应出现下降趋势。实际上,2010年和2011年我国的货币流通速度分别为0.548298和0.553745;同时货币化水平分别为1.823825和1.805886。Benk等(2010)建立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模拟结果证明,货币流通速度在受一次性冲击因素的影响后仍会回到其均衡路径上。同时,弗里德曼在《美国货币史》中也考察了美国“大萧条”前后的货币流通速度,也证实了货币流通速度在危机前后存在这种表现。因此,这也说明了,我国在经历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后,货币化水平会出现反常的上升过程,并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又回到不断下降的总趋势中来。

三、“伪货币化”对我国通货膨胀走势的影响

(一)2009年和2010年较低通胀的原因分析

图4是我国2009年至2011年各季度通货膨胀率的走势图,可以看到2009年第一季度至2010年第四季度我国通货膨胀都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2009年基本上是负通胀。导致较低的通货膨胀的原因有很多,我们可以从危机中的“伪货币化”角度进行分析。2009年和2010年的低通货膨胀,部分原因也是得益于“伪货币化”过程中货币化水平的暂时上升。

根据前面公式π=GM2—GRGDP—G货币化,当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与实际GDP的增长速度的差额大于货币化的增长速度时,即GM2—GRGDP>G货币化,就会出现通货膨胀;反之,则不会出现通货膨胀。尽管2009年和2010年有高速的货币供给量,和与此同时相对较低的实际GDP增速,但并没有带来较高的通货膨胀就是因为较高的货币化增速带来的抵消作用。金融危机之后,我国政府出台“四万亿”等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新增贷款由2008年的303468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399685亿元和2010年的479195.6亿元,增长率分别是31.70%和19.89%;M2供给量由2008年的475166.6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606225亿元和2010年的725851.8亿元,增长率分别为27.58%和19.73%。而2009年和2010年的平均通货膨胀率是-0.7%和3.3%。而2008至2010年的货币化指数分别为1.531、1.790和1.824,增长率分别为18.3%和1.9%,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货币化的向上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我国出现高通货膨胀的时间。

(二)未来几年我国通胀走势分析

正如前文指出,金融危机过程中出现的“伪货币化”只是一个短暂的现象,它不能改变我国货币化进程的总体规律,而且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货币化还是会呈下降趋势。因此,它对于通货膨胀的的抵消作用也是暂时的、有限的。2009年和2010年我国货币超发带来的通货膨胀压力在近短期内没有释放出来,这也预示着在未来时间里一定会全部释放出来。从图4中可以看出,2009年四季度和2010年前三季度的通胀率还是保持着较低甚至负的水平,但是2010年第四季度和2011年四季度的通货膨胀率分别为4.6%、5.4%、6.4%、6.1%、4.1%。与此同时,2011年我国货币化水平也在呈现着下降的趋势,这说明在2011年的货币化水平对通货膨胀的抵消作用已经开始减弱,这就一定程度上导致之前的高通货膨胀压力正在逐渐释放。可以想象,未来几年这一通胀压力的释放都将持续。而且,由于金融危机之后,各国经济并没有迅速恢复,应对危机,促进经济增长还会是一段时间内各国政府面对的主要挑战。这也意味着未来几年里我国整体上不会立即实行紧缩的财政货币政策,货币供给量的增速立即降低,这也预示着未来几年我国还是会处于较高水平的通货膨胀状态。

注释:

①数据均来自:中经专网:211.81.31.53:88/index/index/index.asp.

②数据来自:中国科学院金融研究所:ifb.省略/jrtj/index.asp.

参考文献

[1]王曦,叶茂等.货币化红利的负债转化、“伪货币化”与当前通货膨胀走势[J].学术研究,2012年第1期

[2]王曦,陆荣.体制演进、政府介入与投资膨胀[J].世界经济,2010年第11期

[3]易纲.中国货币化的进程[J].商务印书馆,2003年

[4]张文.经济货币化进程与内生性货币供给——关于中国高M2/GDP比率的货币分析[J].金融研究,2008年第2期

[5]周光友.电子货币发展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基于协整的实证研究[J].经济学(季刊),2006年第7期

[6]周国富,谢卿.中国近期通货膨胀的成因:研究综述及实证检验[J].天津学术文库,2011

篇4

经济发展推动了国内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手中的资金、资产也越来越多。一方面标志着国内社会正在积极步入小康社会。另一方面,随着国内居民财产的增加,相应的财产保险也成为了保险业发展的重要领域。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式复杂多变,人民币汇率持续走低,国内经济正处于改革和转型的关键时期。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财产保险是公民财产安全的有效保障措施。在近几年,国内的财产保险业务不断攀升,创造了非常好的保险业绩。但同时,由于国内通货膨胀的影响,国内财产保险公司的盈利状况并不乐观。重视通货膨胀下财产保险公司盈利问题的研究对保障财产保险事业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通货膨胀概述

通货膨胀是非常常见的经济学现象。通货膨胀的存在是合理的,但同时需要严格控制。通货膨胀一旦超出控制范围则会对经济产生毁灭性的影响。目前国内已经建立起了完善的通货膨胀控制预警机制,保障国内经济安全运行。但从财产保险公司的盈利现状来看,通货膨胀将是财产保险公司面临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财产管理任务。正确理解通货膨胀对做好相关工作有重要意义。

1、通货膨胀的定义。经济学理论体系中对通货膨胀的定义为: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出现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上涨的现象。从通货膨胀的定义可以看出流通纸币、铸币、信用货币的过度发现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

2、通货膨胀的原因。通货膨胀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居民财产缩水,对社会经济发展是不利的。但为什么还有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是流通货币的过量发行,其间接原因则是控制纸币发现的政府为了弥补财政赤字或刺激经济增长或平衡汇率而发现的。例如:2008年,面对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政府在国内实施了四万亿的财政刺激计划。通过财政刺激拉动内需对保障经济发展也是非常必要的。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有很多,经济学家认为“温和性的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是有利的。因此,通货膨胀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将不可避免。

3、通货膨胀对经济影响。根据通货膨胀的定义,可以看成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首先,通货膨胀造成物价整体上涨,间接导致流通货币贬值。近几年,受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影响,国内通货膨胀指数已经达到一定水平,国内物价普遍上涨,人工工资也普遍上涨。其次,通货膨胀导致流通货币购买力下降。当前国内的经济现状已经让人们意识到通货膨胀对居民存款的影响。财富缩水已经迫使人们开始关注财产保值方面的投资。最后,通货膨胀一旦超出了政府的控制范围,极有可能发展为激烈性通货膨胀。如果一旦出现则会严重破坏整个经济体系。例如:98年亚洲金融危机和08年的美国次贷金融危机,都对国内经济乃至世界经济造成了严重破坏。

二、通货膨胀环境下财产保险公司的盈利现状

通货膨胀对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同时通货膨胀也是不可避免的。无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通货膨胀,最终都会呈现一个结果。即:流通货币购买力下降,货币贬值。因此,通货膨胀是居民财产安全的潜在风险因素。同时,通货膨胀也是财产保险公司面临的重要问题。通货膨胀对财产保险公司的盈利有很大影响。

1、财产保险公司的盈利来源分析。国内财险公司的盈利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即承保利润和投资收益。所谓承保利润是保费收入与费用之间的差值部分。投资收益则是财险公司利用保费对外投资所取得利润。国内所有保险公司的盈利都来自于这两个部分。其中任何一项收益发生变化都将影响到财产保险公司的整体收益。

2、通货膨胀对财产保险公司承保利润的影响分析。通胀对保费收入影响主要基于:价格效应、收入效应、替代效应等。首先,通货膨胀造成国内物价普遍上涨,其中财产保险公司的保费也会在非常上涨的范围内。受保费价格上涨因素的影响,必然会造成一部分放弃投保或改投其他保险或其他投资方式。价格上涨带来的需求下跌是必然的。因此,通货膨胀造成了保费收入的降低。其次,通货膨胀对人们的收入造成了巨大压力。就以国内近两年的经济情况来看,通货膨胀的物价水平不断上涨,但同比的工资水平上涨的比较慢。收入没有很大的增长,但居民用于生活的开支却在不断上涨。这样受生活成本压力的影响,一些居民会选择放弃财产保险的选择。最后,随着国内经济发展,国内的金融市场越来越繁荣。居民投资理财的金融产品越来越多,例如:股票、期货、黄金等等。在通货膨胀综合压力下,居民选择其他替资方式成为威胁财产保险保费收入的重要因素。另外,通货膨胀也增加了财产保险理赔的概率和风险,提高了保险公司的财产保险理赔成本。

3、通货膨胀对财产保险公司投资收益的影响分析。投资收益是财产保险公司盈利的重要来源,而且财产保险公司在投资方面有加大的灵活性。为了实现投资较高的收益回报,一些财产保险公司会将投资锁定在流动性较高的投资项目上。目前财产保险公司主要以投资银行存款和债券为主。一般情况下通胀会提高债券投资的收益率。另一方面,由于通胀率升高时,银行存款率也会随之上调,因此通货膨胀下投资银行的收益率也会提高。因此,一般情况下,财产保险的投资收益在通货膨胀情况下会有所增加。可见,财产保险的是应对通货膨胀比较有效的投资方式。

三、通货膨胀下财产保险公司提升盈利水平的措施

通货膨胀对财产保险公司的盈利还是有一定影响的。例如:据统计2006年,财产保险公司利润总额1.78亿,2008年则损伤83.47亿,到了2010年财产保险公司利润总额225.59亿元,实现了财产保险公司盈利水平的大幅度改善。而在2006年到2010年这段时间周期内,国内的通货膨胀指数变化明显,是影响财产保险收入的重要观测因素。在国内财产保险发展过程中,投入更多的精力积极研究通货膨胀下的企业的盈利保障措施是非常必要。

1、财产保险公司要正确认识通货膨胀对企业盈利的影响。从前面通货膨胀对财产保险企业盈利影响的分析来看,有坏的一方面也有好的一方面。因此,正确认识通货膨胀对财产保险企业盈利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正视通货膨胀下财产保险企业盈利面临的问题是关键。首先,在当前一些财产保险公司过于追求投资收益,以“现金流承保”的方式换取更多利润。该方式的操作在增加了财产保险投资收益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财产保险投资的风险。其次,国内现有财产保险体系和制度还不完善。通常财产保险是以承保人财产损失为赔付条件的。在通货膨胀条件下,承保人的财产损失发生概率增加,而现有财产保险制度对财产保险的赔付条件、赔付率等还没有明确的规定。在财产保险管理方面对财产赔付准备金的管理也不科学。这些漏洞都有可能增加财产保险的成本。最后,国内可用于投资的金融产品越来越多,投资的风险也越来越大。现代社会的经济现状越来越复杂,通货膨胀发生概率和指数也越来越高。在这样复杂的背景下,任何一项投资其风险都在增加。理性看待通货膨胀对财产保险盈利的影响,充分认识到财产保险公司存在的影响盈利的问题,是做好改善工作的前提。

2、财产保险公司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通货膨胀的财务应急预案。首先,在公司内部建立一套科学的体系用于检测通货膨胀指数。通货膨胀对企业造成严重影响一般是由于企业的反应滞后造成的。建立一套完善的通货膨胀监控系统,可以帮助财产保险企业掌握准确的市场信息,获得及时的通货膨胀指数,及时做出正确的财务处理,降低损伤。其次,在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系统。该系统一方面用于评估承保人的财产风险,相抵理赔风险。另一方面,用于评估财产保险企业内部投资风险,有效降低和控制投资风险,增加投资收益。最后,重视财产保险产品的创新。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各种可替代的金融产品层出不穷。受通货膨胀价格因素的影响,难免会降低财产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做好财产保险产品的创新,定制更加合理和让消费者放心的财产保险产品,可以大大提高财产保险的市场销售情况,保障财产保险的保费收入,有效应对通货膨胀对财产保险的影响。

四、结束语

财产保险已经被现代社会所接纳和认可,但在新环境下财产保险事业的发展也面临了新的问题。通货膨胀的持续存在成为影响财产保险企业盈利的隐患之一。重视通货膨胀对国内财产保险公司盈利状况影响的研究是非常及时和有价值的。对保障财产保险事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徐雅琴.论CPI对我国产险保费增长的影响[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11(04).

篇5

其实,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学术界就在争论通货膨胀是否是纸币流通条件下的特有现象,不过那时大多数学者都持有肯定看法,他们普遍认为,在金属货币时代,货币具有贮藏功能,流通中多余的货币可以自动退出流通领域,转为贮藏;流通中货币不足时,贮藏的货币又可以自动地转为流通手段,使流通中的货币量同商品需要量保持平衡。而著名钱币学家赵宁夫学者则指出,这种说法过于绝对。他认为,在一般情况下,贵金属货币是不会发生通货膨胀的,但在某种特定情况下,也有发生通货膨胀的可能。赵宁夫学者在其论文中翔实地论证了金属货币导致通货膨胀的合理性。其中,他针对中国历史上发生的物价普遍持续恶性上涨的实例指出,如果这不叫通货膨胀,那我们要用一个什么样的词汇来概括这种反复出现的历史事实?如果说这就是通货膨胀,那么“通货膨胀是纸币特有的经济现象”的观点就不能成立。不过,由于人微言轻,这种观点并没有为社会大部分人所接受,以致“通货膨胀是纸币流通条件下的特有现象”这一观点至今仍为主流。

一、关于通货膨胀定义的争论

对于通货膨胀的定义,学者们的看法并不统一,其中许多学者把通货膨胀局限在纸币流通范畴,并且认为只有在纸币流通条件下才会发生通货膨胀。例如,程恩富、冯金华、马艳主编的《现代政治经济学新编》说,“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所需金属货币量所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叫做通货膨胀。”并且认为,“通货膨胀是纸币流通条件下的特有现象”。《辞海・经济分册》说,通货膨胀是“指纸币的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由田晖编著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在金属货币的条件下,不会出现通货膨胀。”由高文敏、乔榛主编的《政治经济学新编》,“通货膨胀是指纸币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所引起的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上涨和货币贬值的经济现象。”然而,还有一些学者对此比较谨慎,会有前提假设,说法并不绝对。例如,由邓海潮、杜跃平主编的《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及新发展》,“在贵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不会发生货币量过多的通货膨胀现象。”由杨兰品主编的《政治经济学》,“在足值金属货币的条件下,不会产生流通中货币量过多的现象,也不会有通货膨胀。”由罗清和、鲁志国主编的《政治经济学》,“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一般不会出现通货膨胀的问题”等。

由于对通货膨胀存在诸多争议,它的定义并不相同,不过大家普遍认可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即一定时期内物价普遍持续的上涨。因此现在人们普遍接受用现象来给通货膨胀定义,即通货膨胀一般指物价水平在一定时期内持续的普遍的上升过程,或者是说货币价值在一定时期内持续的下降过程。根据李运奇学者的观点,通货膨胀的定义应该包括三个互相联系的方面,一是货币发行量大大超出实际流通量;二是流通中的货币发生了贬值;三是物价持续的上涨。这种观点综合了通货膨胀膨胀的“物价派”和“货币派”,应该说是比较可取的。

对“通货膨胀”中的“通货”我们要有正确的认识!通货,顾名思义,流通中的货币。而货币并不等同于纸币,货币包括金属货币、纸币等,即便是现在意义上的货币也并非只是纸币,它还包括汇票、银行券、支票、有价证券等。所以,通货膨胀是指流通中的货币量大于需求量从而引发的货币贬值,物价持续上涨的现象。“通货膨胀”这个词汇定义从来都没有限定它所存在的历史时期。

二、马克思关于通货膨胀的论述

马克思从来都没有说过“通货膨胀是纸币流通条件下的特有现象”,相反,他还间接地反对这一观点。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是金本位时代,黄金是主流货币!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首次提到通货时,指的就是金币。他说:“这些法律规定,金币磨损到一定程度,便不能通用,失去通货资格。”后来,马克思更明确地指出:“我们这里所说通货的量,指的是一个国家内一切现有的流通的银行券和包括贵金属条块在内的一切硬币的总和。”既然马克思提出的通货包括贵金属和银行券等,那么通货膨胀也就应该包含这些方面,既然如此,通货膨胀怎么可能只和纸币流通有关?又怎么可能只是一种特有的经济现象?

当然,马克思并没有否认通货膨胀和纸币有关,他解释说:“如果今天一切流通渠道中的纸币已达到这些渠道所能吸收货币的饱和程度,明天纸币就会因商品流通发生变动而泛滥开来。一切限度都消失了。不过,如果纸币超过了自己的限度,即超过了能够流通的同名的金币量,那么,即使不谈有信用扫地的危险,它在商品世界毕竟只是代表由商品世界的内在规律所决定的那个金量,即它所能代表的那个金量。”“泛滥”以及“有信用扫地的危险”指的就是通货膨胀。

马克思说:“几百年来,君主不断伪造货币,使铸币重量实际只剩下一个名称。”所以,几百年来,货币的名义价值不断高于实际价值,最终促使了信用货币的产生,因此也加快了通货膨胀发生的频率。而现代人普遍认为的“通货膨胀是纸币流通条件下的特有现象”是有来源的,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所说的“货币贮藏的蓄水池,对于流通中的货币来说,既是排水渠,又是引水渠;因此,货币永远不会溢出它的流通渠道”就是现代观点的基础。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马克思对此的假设前提是:流通中的货币是足值的贵金属货币。所以,把“通货膨胀是纸币流通条件下的特有现象”认为是马克思的观点是片面的!

三、金属货币时代的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很早就出现了,并非只存在于纸币流通时期。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开始使用金属货币,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中国在北宋时期就已经发明了纸币交子,为更方便研究金属货币时代的通货膨胀,我们只取春秋战国时期至北宋前期一千多年的时间段。在这一千多年的时间里,我们发现物价并不是一直稳定不变的,相反,在相当多的时间段里,物价上涨非常严重,给人们的生活带来非常严重的影响。在这一千多年的铸币时代里,大的通货膨胀就达9次,现只摘取一二。

据据彭信威先生《中国货币史》记述,西汉初年,“黄金一金由一镒减成一斤,减轻了百分之二十。”,铜钱也减重了,“铜钱的减重,如果根据官方的标准,由秦半两减成吕后二年的八铢半两,是减轻三分之一。”与此同时,米价涨到一石五千到一万钱,马价涨到每匹百金。正常的米价为二十八钱,这时涨了一百七十到三百五十多倍。正常的马价以铜钱计为五千四百多枚,这时涨价一百八十三倍。

不光中国封建社会铸币时生过通货膨胀,欧美国家在铸币时代也有过通货膨胀的例子。例如“价格革命”,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葡萄牙、西班牙从美洲掠夺了大量的金银,导致欧洲物品价格大涨,货币贬值,引起了“价格革命”,不可否认,物品价格大涨、货币贬值就是通货膨胀的现象,这就是典型的因金属货币流通过多而引起通货膨胀的例子。

在金本位时期也发生过通货膨胀。1848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发现金矿,1851年澳大利亚也发现了金矿,并且这一时期生产黄金的效率也有了显著地提高,这使得黄金产量迅速增多。大量的黄金流入市场,使得市场上黄金的价值不断下降,物价相应不断上涨。这就是一种通货膨胀现象。所以马克思指出:“自从金矿发现以后,整个欧洲的货币流通都膨胀了”。不过金本位时期的通货膨胀现象极其罕见!

四、金属货币导致通货膨胀的原因

中国封建社会时期通货膨胀的发生有诸多原因。在中国金属货币时代里,铜钱是最主要的货币形式。作为金属铸币,铜钱有着和纸币完全不同的特质。我国古代铜钱都有其法定的重量,并且对铜钱的成色也有规定,所以,其内在价值相对来说是固定的。而封建统治者在遇到财政危机时通常采用降低铜钱成色,减轻铜钱重量来增加流通量。导致铜钱的内在价值不断降低,直至远远低于其法定面值,其所代表的金属货币数量不断降低,物价大幅上涨,即发生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就不断增大。

为何金本位时代也会发生通货膨胀呢?在金本位时代,银行券代替着黄金的流通。银行券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纸币,纸币起着流通手段的职能,而银行券是起着支付手段的职能。银行券有黄金保证和信用保证,能够随时兑现,所以在一般正常情况下,是不大容易发生通货膨胀的。但是,当黄金保证削弱,甚至与黄金完全脱钩时,银行券的稳定性就会受到严重影响,发生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就非常之大。马克思讲过:“在银行限制法实施期间(1797―1820年),发生通货过剩”。在信用保证部分,与经济没有联系的国家票据占统治地位的情况下,这种与国家纸币越来越近似的银行券是很不稳定的,它发生通货膨胀就成为司空见惯的事情了。

单从货币角度看,笔者认为通货膨胀发生的可能性与货币所执行贮藏手段的灵敏程度有关,“货币执行贮藏手段的灵敏程度”一词最先由赵宁夫学者提出,但是并没有细述。货币执行贮藏手段的灵敏程度是指当货币面值发生变化时,货币在流通领域中流出流入所能使货币归于正常价值的时间和能力,或者说,是指货币执行贮藏手段对流通中的货币量的调节作用的大小。货币价值越高,货币执行贮藏手段的灵敏程度越大,反之,货币价值越低,货币执行贮藏手段的灵敏程度也就越小。所以,某种货币价值越高,导致通货膨胀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小;某种货币价值越低,导致通货膨胀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大。

在一般情况下,货币流通量之所以能与商品需要量保持平衡,就在于货币贮藏手段的职能作用。但是贵金属、较贱金属、纸币三者对货币流通量反映的灵敏程度是不同的,其原因主要在于本身作为贮藏手段职能的调节作用的大小上。贵金属货币本身价值较高,它所执行贮藏手段的灵敏程度也比较大,当社会商品价格发生变化时,它便能够灵活地调节社会上的货币流通量,因此发生通货膨胀的可能性非常小。而贱金属铸币变得越来越不足值,发挥贮藏职能越来越差,最后许多贱金属铸币几乎和纸币一样,一进入流通,就不能再抛出来,全部滞留在流通领域中。在这样的情况下,贱金属铸币怎么能不发生通货膨胀呢?

马克思关于货币流通的公式:

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必要量(M)=待销售商品数量(Q)×单位商品价格(P)/同名货币的流通次数(V)

这个公式经过变换也可以写成:单位商品价格=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必要量×同名货币流通次数/待售商品数量,即P=MxV/Q,能够看出社会商品价格和货币流通量成正比,当社会流通货币量超过商品价格总额时,社会商品价格也会上升,如果过多的超出量没有及时进行调节,就容易发生通货膨胀。这是一个关于货币流通规律的公式,纸币的流通规律便由此衍生而来,所以这个公式对于纸币、金属货币同样适用,所以无论是纸币,还是金属货币都有导致通货膨胀的可能性。

篇6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是经济学界探讨的热点问题,尤其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的通货膨胀现象更是成为了各大学者研究的焦点。虽然二者是相对概念,但同时也有一定的联系。如何有效的规避经济风险是经济学中应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通货膨胀概述

1.通货膨胀的概念

通货膨胀简单来说就是指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由于纸币发行量超过了物品在流通中的需求量,这样纸币就会不值钱,而物价也会随之上涨,是一种不正常的经济现象。通货膨胀是当今社会的特殊现象,因为只有在纸币流通的时代才会出现通货膨胀,在金银货币流通的时代下是不会出现这种情况的。

要判断是不是通货膨胀现象,首先要看物价上涨的情况,如果是一种商品或几种商品的物价上升,就只是个别物品的供求情况;如果只是一时的物价上涨,也不能说明这是通货膨胀现象。只有在一定时期内,物价持续上涨,纸币持续贬值时才断定为通货膨胀现象。

2.通货膨胀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对于出现通货膨胀的经济现象,其对社会经济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适度的通货膨胀会促进经济的增长,政府会采取一定的手段,加大财政的投资,因此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经济的增长,但是,如果通货膨胀发展得过于持久,就会对经济产生负面的影响,不利于社会经济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通货膨胀现象一旦爆发,那么对于社会上那些固定收入者会造成一定的损失,而那些收入不固定的人员却可以从中受益。而债权人也会因为通货膨胀受到损失,相反,债务人就会从中受利。

3.通货膨胀的成因

社会出现通货膨胀的经济现象是由很多原因导致的,大概分为四点。

(1)需求扩张成因

在社会供求关系中,如果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话,就会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那么势必会造成物价上涨,从而出现通货膨胀的现象。造成社会供求关系紧张的局面可能是因为货币的发行。如果货币大量发行,流通在市面上的纸币不值钱,那么势必会出现过多的货币追逐较少的商品,进而引发通货膨胀。如果总需求持续增长,但是总供给服务却在增加,那么供需矛盾紧张也势必会爆发通货膨胀。

(2)成本推动成因

当人们要求提高自己的工资,那么企业的雇佣成本提高,势必会让商品的价格提高,如此一来,物价上涨也势必会引发通货膨胀。还有可能市场出现了垄断行为,一些利益商为了谋取高额利润就会垄断商品的价格,当价格的上涨速度超过了其成本支出的增加速度时,也容易引发通货膨胀现象。

(3)结构性原因

所谓结构性原因,不是因为供求矛盾和成本推动的原因,仅仅是因为经济结构的因素导致的通货膨胀现象。例如,一种关键性的商品由于供求比例失调,导致商品供不应求,这样一来,该种商品的价格势必会大幅度上涨,由于关键性的商品的价格变化也会带动其他商品的价格上涨。这样一来,那些发展较快的部门的工资也会上调,而其他部门为了赶超其步伐也同样上调工资比例。但是企业的成本投入增加,生产率却没有提高,物价水平也会随着增加,经济结构失衡最终也会导致通货膨胀的发生。

(4)货币供给量过多

在通货膨胀现象的研究领域中,有些学者持现代货币主义通货膨胀理论,该种观点认为如果货币供给量过多的话,也会导致通货膨胀的发生,这对社会的资源配置以及市场运行的规律都有着不利的影响。

二、通货紧缩概述

1.通货紧缩的概念

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对的经济现象,指的是流通货币减少,而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却普遍降低。对于通货紧缩的概念,经济学家们各执己见,虽然没有统一的定义,但是对于其含义可以归纳为三种。

第一种观点认为是经济衰退的货币表现,即流通货币减少,供给量在一定时期内持续下降,且物价也随之下跌,经济衰退;第二种观点认为通货紧缩是货币现象,主要的表现就是货币供给量减少,物价下降;第三种观点认为通货紧缩主要就是指物价的全面下降。无论哪种观点,总之通货紧缩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商品和劳务在一定时期内持续下降的现象。

2.通货紧缩对经济的影响

对于出现通货紧缩的现象,人们并没有像通货膨胀那样重视,认为该种经济现象的危害较小,实则不然,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一样,同样会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危害。

通货紧缩会加速经济的衰退,由于物价全面下降,各种商品的价格也随之下降,势必会让各大企业损失惨重,企业没有赚取足够的利润,会让很多商品停产,长此下去很多企业将倒闭,社会经济也必然受到影响。通货紧缩还会导致很多人员失业,企业倒闭,必然会遣散一些员工,造成人员闲置。商品价格下跌,物价下降,那么对于债务人来说也无疑是个重大打击,债务负担也会影响他们正常的投资活动,一定程度上也对经济增长造成了负面影响。长此下去,可能还会引发银行危机。因此,其带来的危害不容小觑,一旦出现通货紧缩的现象,国家必须采取相关措施,及时应对。

3.通货紧缩的成因

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相比,其成因较为简单,主要是货币供给量引发的不正常经济现象,大致概括为以下两点。

(1)供给方面

通货紧缩最主要的表现就是物价下降,商品价格严重下跌主要是由于供大于求,企业生产的产品被闲置,人们对此的需求与产业生产的供给发生了严重的不平衡,供给过剩势必会导致物价下降,引发通货紧缩。尤其在2002年,我国出现了严重的通货紧缩的现象,当时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很多企业盲目投资和建设,造成了生产能力的过剩。针对这一现象,我国当时并没有很好的解决,长期下去,造成了很多资源的浪费和闲置,经济效益也受到了严重的损失。

(2)需求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的经济发展有了飞跃式的进步,人们的消费观念也随之开放起来。但是,我国居民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从消费角度分析,大多数居民都将目光放在住房、养老、医疗、教育等方面,对于其他产品的消费仍然比较保守。居民的消费需求与商品的供求不成正比,也势必会引发通货紧缩的现象。

对于企业来说,产品供给能力过剩也会减少其投资需求,商品大幅度降价会让很多企业受到严重的损失,其经济利益不能很好的实现,势必也会影响企业的投资需求。

三、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异同

笔者对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均做了上述的相关阐述,虽然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是两个特殊的经济现象,但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区别

(1)含义不同

二者的含义不同,是两个不同的经济学理念,两种不同的经济现象。通货膨胀是货币发行量大于社会商品所需的数量,造成了货币贬值,物价上涨。而通货紧缩则是由于物价持续下降,导致的货币升值的现象。

(2)实质不同

通货膨胀的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而通货紧缩则恰恰相反,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

(3)表现不同

二者的表现明显不同,通货膨胀最主要的表现是货币贬值、物价上涨,而通货紧缩则是物价持续下降,货币相对来说升值。

(4)产生的原因不同

出现通货膨胀现象主要是社会需求方面出现变化,供不应求时自然会引发通货膨胀。当各种成本增加时,产品价格也会随着上调,物价也会上涨。货币发行量过多,经济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均会引发通货膨胀的发生。

而通货紧缩的发生原因相对来说较为简单,主要由于生产能力相对过剩,因而从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此外,国外经济危机以及货币的供应量增长乏力等因素也是引发通货紧缩的重要因素。

(5)危害性不同

二者的危害性不同,通货膨胀的发生,对人民的生活和经济增长都有了很大的影响。人们手里的钱不值钱了,其实际收入也会减少,生活水平自然下降;而债务人从中得利,债权人损失严重。通货紧缩发生时,在短期内有利于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物品价格下降,人们购买力也就增加。但长此下去,就会大大减少投资方的投资需求,生产投资减少,社会经济也不会发展,对社会和居民生活都会造成影响。而此时,债务人负担加重,债权人从中受利。

(6)解决方法不同

由于二者产生的原因不同,性质不同,其解决方法也有所不同。对于抑制通货膨胀,国家必须要实行相应的从紧货币政策,减少货币的发行量,控制信贷规模。而对于通货紧缩,国家要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相应的货币政策,加大投资力度,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拉动经济的增长。

①抑制通货膨胀的相关对策

首先,国家应积极调解和控制社会的总需求。其中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只有合理的调解,以达到供求关系平衡,才能很好的控制通货膨胀的现象。政府部门应合理制定相关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现收支平衡,控制货币的投放,让货币供给量与商品流通的货币量相适应,避免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

其次,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国家在相应控制社会总需求的同时,也要注重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不能一味的控制需求量,而减少供给量,这样治标不治本,还会引发通货膨胀的现象。政府和相关企业都要合理控制成本的投入,减少成本,扩大生产,提高经济效益。

②抑制通货紧缩的相关对策

针对通货紧缩的现象,国家也应采取相应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加大投资力度,促进企业的投资需求。同时扩大内需,积极促进居民的正当消费。还要适当增加货币的供应量,达到供需平衡的状态。

目前我国是市场经济,因此,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应遵循其发展规律,有效地实行宏观管理。加大改革力度,对于那些损失惨重的企业积极扶持,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减轻其负担,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同时,完善我国各项保障制度,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让居民可以正当消费,促进经济的发展。

2.联系

二者虽然含义不同,性质不同,危害不同,但也有必然的联系,在一定时期内可以转化。首先,二者都是社会的供求关系出现了不平衡而导致的不正常的经济现象,都与货币发行量息息相关。其次,二者的不正常的经济现象均会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长此下去,都会影响正常的经济秩序,需尽快抑制。

虽然二者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周期的两个阶段,但是在一定条件下二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通货膨胀向通货紧缩转化是在一段时期内,国家全面的、持续的、大幅度的价格上升转化为全面的、持续的、大幅度价格下降的过程。比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的各项经济指标都呈上升的趋势,美国工业开始了飞快的发展,经济进入了繁荣期,直到1929年美国出现通货膨胀现象。但是受经济危机的影响,美国股市暴跌,物价也全面下降,出现了通货紧缩的现象。

而通货紧缩向通货膨胀转化的过程也是在一定时期内,国家一旦出现了通货膨胀的现象,各国政府会纷纷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来抑制形态的恶性发展,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复苏经济,但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通货膨胀也会随之到来。

因此,二者虽然是不同的经济学概念,不同的经济现象,但是二者在一定时期内可以互相转化,联系密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一直是经济学领域研究的焦点话题,二者是在供求关系不平衡条件下出现的不正常的经济现象。本文阐述了二者各自的相关概述、产生的原因、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以及相关的对策分析,并分析了二者的区别与联系。可见,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很多因素不受控制,容易引发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现象,因此,一旦发现任何苗头,国家应及时采取措施抑制,避免其严重危害社会的经济。

参考文献:

[1]齐晓安,李景.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相互转换的轨迹、特征及差异分析[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6):22~23.

篇7

一、中国现今的通货膨胀现象

通货膨胀(Inflation)是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从而导致货币贬值,引起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上涨的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2010年中国通货膨胀率2月达到16个月以来新高,消费物价的年通货膨胀率从1月的1.5%升至2.7%,超出了分析师2.3%的预期数字。而且从国家统计局的经济数据看,我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等都环比继续上涨,其中3月CPI公布值为102.4,同比增2.4%;PPI公布值为105.9,同比增5.9%;房价公布值为105.89,同比增5.89%;货币供应量为650000亿,同比增22.5%。针对公布的一季度经济数据,泰达宏利基金分析认为,未来经济仍将保持较高增速,同比增长率将有所回落,CPI和PPI仍会缓慢地逐步上扬,这证明中国通货膨胀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有关权威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煤炭、铁矿石、钢材、铜和锌等价格上涨明显,主要化工产品亦上涨明显,仅水泥、原油价格出现了小幅下跌;农用生产资料如化肥、农药、种子等价格上涨;房地产市场出现热潮,房价越炒越高,尽管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却没有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大米、乳业、啤酒、白酒、饮料等食品行业纷纷涨价,原材料成本的增长和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物质材料的上涨造成的支出增加和居民实际收入的差距,进一步推高了CPI指数,这对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造成了威胁。而官方公布的CPI指数并没有计入住房消费,实际影响居民的CPI指数远远不止于此,普通居民的生活十分直接地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在原有的住房、教育、医疗方面的沉重负担下,还要忍受什么都涨价的艰难,日常的衣食住行开销增加,略微上调的工资实在无法与物价上涨的步调相协调。

二、通货膨胀的原因

1、货币发行量过大

20世纪中叶,弗里德曼提出了现代货币数量论,认为通货膨胀在本质上是一种货币现象,是由于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超过实际需求量而造成的,控制通货膨胀的措施主要是减少货币的供应量,因此控制货币供给的中央银行最终控制通货膨胀率。如果中央银行保持货币供给稳定,物价水平也将稳定。如果中央银行迅速增加货币供给,物价水平将迅速上升。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到,中国的货币供应量增长比例过大,这是为了满足快速复兴经济的需要,现在中国又面临国外要求汇率调整的压力,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了货币贬值,最终影响了通货膨胀率的上升。

2、需求大于供给

凯恩斯主义把通货膨胀视为一种宏观经济现象,认为通货膨胀是由于实际经济中的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缘故,需求过度拉动了通货膨胀的产生,从而形成了需求拉动理论。中国是一个消耗很大的国家,200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给中国造成了很大冲击,很多企业倒闭,尽管到现在经济开始复苏,就业压力缓解,甚至还出现“用工荒”的现象,但并不能说明中国各方面材料的供给量增加到大于需求量,而且最近几年中国自然灾害比较频繁,地震、干旱等困扰着中国的供给和需求的平衡,是造成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的因素之一。

3、经济结构因素变动

在经济活动中,各个部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不一致,其中部门的兴衰更替频繁,各部门同世界市场的联系密度不一样,而社会经济结构并不能非常有效地使生产要素从生产率低的部门转移到生产率高的部门,从衰落的部门转移到正在迅速发展的部门,从非开放性部门转移到开放性部门。但是,生产效率提高慢的部门、和非开放性部门在工资和价格等问题上都要求和其他部门享受一致的待遇,这就导致了通货膨胀。我国经济发展明显呈现出如下特征:东部沿海城市对外开放程度高、经济发展速度快、经济效率高,而中西部企业尽管有国家政策扶持仍然相对封闭、经济效率低下,地区发展不平衡;服务业和加工业等蓬勃发展和重工业、制造业等发展缓慢,而去年的金融风暴和今年的经济复苏也造成了地区间和部门间发展不平衡的速度加快,这些都是造成今年通货膨胀的因素。

4、预期和通货膨胀惯性

在实际中,一旦形成通货膨胀,便会持续一段时期,这种现象被称之为通货膨胀惯性,对通货膨胀惯性的一种解释是人们会对通货膨胀作出的相应预期。预期是人们对未来经济变量作出一种估计,预期往往会根据过去通货膨胀的经验和对未来经济形势的判断,作出对未来通货膨胀走势的判断和估计,从而形成对通胀的预期,它对人们经济行为有重要的影响,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会导致通货膨胀具有惯性。

三、启示和建议

目前官方对外宣称,中国CPI上行中并无通货膨胀因素,统计的数据与真实情况相去甚远,政府不应只关注上报的数据而需要更关注具体的基层居民的生活现状,因为后者更能反映我国的CPI和通货膨胀率。现在居民普遍对持续增长的物价不满,他们的收入不能使他们维持原来的生活水平,这种现象与我国飞速增长的GDP是相矛盾的,从中可以看出我国通货膨胀的压力,而政府出台解决通货膨胀的政策能很好地解决民生问题。

1、完善CPI体系

CPI体系对我国经济发展十分重要,因为CPI指数不仅影响每一个消费行为,影响着每个消费者的支出预算,也左右着市场经营成本,影响着企业与个人的投资决策,影响着社会财富的分配与转移,影响着政府决策及央行的货币政策,影响着我们社会每一个居民的生活。而我国官方统计出来的CPI指数与实际居民生活消费价格变动不一致,这说明我国的CPI体系存在缺陷,使政府不能准确地了解我国通货膨胀的现状和严重性,就不能采取有力的手段解决通货膨胀的问题。

解决通货膨胀问题首先得准确了解通货膨胀的具体情况,弥补现行CPI体系的缺陷。中国CPI指标体系的缺陷在于官方一直在强调作为国际惯例,CPI不包括商品房价格,而且居住类权重过低(13%左右,国际惯例是30%以上),其基数过低,而食品类占CPI权重为33.6%,食品类通常是通货膨胀最后波及的环节,然而食品类商品和服务价格上涨,也就标志着全面的通货膨胀开始形成。

因此,中国应该完善现有的CPI体系,使之真正切合实际和民生,将商品房价格纳入其中,同时合理地调整各方面的比重,使之能真正地反应居民的生活消费情况,否则只能使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还会造成居民对政府的不信任。

2、央行实行货币从紧的政策

中国式的通货膨胀实质上是货币问题,资金过多地流向地产部门以及与地产相关的行业,造成其他行业,主要是食品等由中小企业投资的行业资源不足,供给下降,故物价上涨,而现在中国的房地产出现泡沫,如果不遏制可能会出现崩盘的现象,到时候经济损失更加惨重,因此得通过央行的货币政策来解决,而不是采取政府管制价格的行政手段。

中央银行应该采取央行价格机制(即利息)来收紧货币供应,着重调节总供给、通过削减政府开支,增加财政收入以减少财政赤字、减少银行信贷、遏制大量的银行资金进入房地产市场及股市,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以货币主义理论为基础,以控制消费物价上涨、实现国际收支平衡、稳定货币作为主要目标。在紧缩财政的同时控制货币发行量以遏制纸币贬值的势头,并注重汇率的作用,防止外来资金带来的副作用。

3、控制通货膨胀必须压低房价

很多学者声称房价上涨是通货膨胀的根源,虽然反对者很多,但也有其道理。去年以来,我国房价飞涨,一些热点区域的房价甚至一个月上涨超过10%,一年上涨超过100%。自今年年初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抑制房价过快上涨,已经起到了一些作用,但是对房子的消费依然占到了居民一生收入的绝大部分。虽然国家统计出的CPI指数没有将房价列入其中,但实际上房价是直接影响到最广大的居民的,应该列入其中,而倘若将房价列入CPI指数,可以说也受到了中央的关注,对防范金融风险有重要作用。

4、改善民生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逐步提高“两个比重”,一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二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在通货膨胀持续的情况下应逐步提高“两个比重”,增加劳动者的收入。通货膨胀对于工薪阶层影响很大,其实际收入因通货膨胀而减少,生活水平也必然会相应降低。现有的情况不能改变,就应涨薪以解决居民的生活困难,因为存在着通货膨胀的惯性,通货膨胀不是一时就能解决的,如果不采取这一措施改善民生,就会使惯性延续下去,而且会造成居民的不满。

5、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英国在治理其1979―1981年的通货膨胀中,多次调整工业结构,提高竞争力。在工业结构调整方面采取了“建设性干预政策”,即增加对高技术工业的财政帮助,刺激传统工业企业在改造中大量运用新技术工艺。最后,倡导竞争,实行国有企业的私有化,鼓励职工持股。法国在治理经济危机时以科技进步为推动力,加速产业结构调整,为陷入衰退的传统部门注入了新的活力,为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同时收缩传统工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由劳动和资本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化。我国在解决现有问题上也应借鉴其方法,采取宏观调控,以干预手段保持市场价格的基本稳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劳动生产率的速度提高到快于要素成本提升速度的水平,提高要素投入产出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这样,才能根本解决成本推动所导致的通货膨胀威胁,最终促进经济在长期内快速、平稳发展。

四、结语

我国的通货膨胀持续了几年,现在已经到了全面通货膨胀的地步,造成这种现象的因素有很多,如经济危机、货币政策不力、房价过高等,尽管政府采取一些措施来解决,但其并没有意识到通货膨胀的根源,其手段也只能是治标不治本,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本文建议完善体系、货币从紧、改善民生等,希望中国的民生问题能得到很好地解决,通货膨胀现象得以消除。

【参考文献】

篇8

这两类人都在谈论通货膨胀,谈论的却是两个不同的事情。对于通货膨胀,学术界一向有两种看法,普及程度大相径庭。

不那么流行的看法是:通货膨胀是一种纯粹的货币现象。米尔顿・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部分因此得名。一向持有这种看法,并将其贯彻到底的,是奥地利学派经济学,比如说哈耶克。

按照这种看法,所谓通货膨胀,就是货币太多了。由于当代各国都实行中央银行垄断货币发行的制度,因而也可以说,通货膨胀,就是中央银行发行了太多货币,经济体中流通的货币太多了。当然,“太多”究竟以什么为标准,涉及复杂问题,暂且不论。既然人人离不开货币,事事离不开货币,一旦货币太多,就必然导致严重而广泛的问题,其中一项便是货币贬值。这很容易理解:市场上一种东西太多,其价格必然会下降,货币同样如此。它的另一个名称是―价格上涨。

这恰恰是另一种通货膨胀观的核心概念。来看看风行数十年的萨缪尔森经济学教科书给通货膨胀所下的定义:“通货膨胀意味着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今天,我们用价格指数,也即成千上万产品的加权平均价格来计量通货膨胀。”也就是说,通货膨胀等于价格总水平的上涨。

今天,从政府官员到经济专家,再到一般民众,似乎更多地接受第二种通货膨胀观。它是否正确呢?通货膨胀的英文为inflation,字面含义就是充气、膨胀。最初将其用于经济学领域的人,恐怕就是用它来描述在一个经济体内,货币(早期很可能是黄金等)的增加像充了气一样在膨胀。仅从文字学的角度看,货币主义的通货膨胀观似乎更为准确――只要货币在某个时期内不正常地增多了,就发生了通货膨胀。

流行的通货膨胀观是把通货膨胀的一个后果当成了通货膨胀现象本身,未免有点不讲修辞学。

问题远不是修辞学那样轻巧。物价主义的通货膨胀观会产生很多严重的政策性后果。

信奉物价主义通货膨胀观的人会倾向于滥用通货膨胀概念。比如,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说,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因为石油涨价,所以出现了通货膨胀;工人的工资上涨了,所以出现了通货膨胀。或者说,对某种商品(比如房屋)人们有过度需求,从而造成了通货膨胀;投资过热,造成了通货膨胀。在这样的认识下,一种奇怪的政策被催生出来:既然成本上涨可以形成通货膨胀,那么,解决通货膨胀的办法就是控制“物价”。前几年,有人曾建议政府要抑制劳工工资的提高。

有时候,信奉物价主义通货膨胀观的人因为没有看到物价的普遍上涨,会对已经存在的通货膨胀视而不见,忽视其严重后果。这可能正是眼下很多人士犯的错误。

货币多发已构成通货膨胀,但在某种情况下,在一定时间内,却未必导致物价总水平上涨。现在中国可能正是这种情形。从去年底开始,中央银行开动货币水泵,向经济体大量注入货币。结果就有了半年来中国股市的繁荣,也有了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就这些领域而言,价格的上涨是明显的。但其它经济部门,尤其是制造业、一般服务业,依然处于不景气状态,价格依然表现为低迷。拿这一部分价格与资产价格加总计算,价格总水平确实没有上涨。很多人正是据此断言,中国没有通货膨胀之虞。

篇9

中图分类号:F82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12-0179-02

通货膨胀是困扰我国经济稳定与发展的最重要问题之一,通货膨胀的影响具有滞后性,平均而言,通货膨胀率对利率作出反应的时间是2.5年,并且这种滞后不是固定不变的,有时会长达3年。换言之,为了预防可能出现的通货膨胀,货币当局必须现在就要有所作为。因此,加强通货膨胀的预测预防研究防患于未然是非常重要约。

一、中国通货膨胀的特征及趋势

1.我国通货膨胀的特征

从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分析,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是“钱多货少”。有人认为,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已摆脱了商品长期紧缺的阴影,市场繁荣,无所不有,不会出现“钱多货少”的情况。这种观点有一定道理,但不全面,它反映了我国消费品和投资品市场百业兴旺的现状,但是忽视了通货膨胀与紧缺经济不是完全对等的经济现象。西方发达国家不是紧缺经济,市场长期处在商品供给相对过剩、需求相对不足的状况,但是仍然会出现通货膨胀。我国经济现在也已经摆脱了商品紧缺的影响,一般不会再出现过去那种商品紧缺性的通货膨胀,但是不能绝对避免商品相对过剩情况下的通货膨胀。当前我国经济中货币流动性过大,货币投放的速度过快,以及流动性大的货币(现金和活期存款)增长偏快,通货膨胀的压力在加大,存在着物价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的可能。因此,要防止这种可能变为现实。而防止通货膨胀首先要把着力点放在防止经济过热上面,要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和“防止物价由结构性上涨转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同时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2.我国通货膨胀的发展趋势

按传统经济理论,通货膨胀成因有很多类型,包括需求拉动型、成本推动型、结构型和货币型通货膨胀等等。

其实,无论成因如何,通货膨胀问题都与货币供应有关。我国目前发生的通货膨胀也是如此,尽管可以从不同角度去寻求原因,但其根本原因仍然是经济中货币流通量过多,即所谓的流动性过剩。不过,这种局面不是政府滥发钞票造成的,而是汇率体制与机制欠灵活所致。

众所周知,近年来,我国贸易顺差持续扩大,国外资本大量涌入,再加上我国实行银行结汇制,以及以稳定汇率为目标,使得中央银行不得不被动大量收购外汇作为国家外汇储备。外汇占款的增加直接导致了基础货币的投放,而且随着国外净资产占货币供应量的比重以及外汇占款占中央银行基础货币比重的上升,国外净资产的增长对基础货币增长已经具有了支配性作用。

因此,从我国通货膨胀的形成逻辑来看,尽管我国目前爬行式通货膨胀仍将可能持续一两年的时间,但最多形成较严重的通货膨胀,发展成加速的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很小。由于我国的货币扩张主要是由贸易顺差和外资流入引起的,因此如果人民币汇率升值进一步加快,将能有效减轻基础货币被动投入压力,缓解流动性过剩格局,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通货膨胀。换句话说,也就是尽管目前我国货币供应量的高速增长使得未来我国面临较高的通货膨胀压力,但我国的货币扩张主要是由贸易顺差和外资流入引起的,因而是可控的。

二、我国通货膨胀预警系统的构想

根据我国国情,借鉴国外经验,我国通货膨胀预警指标体系可由综合物价指数、先行指标和承受度指标组成。

1.综合物价指数

各种物价指标反映的对象各有侧重,难以全面反映通货膨胀的程度,因此,对通货膨胀的有效预警,需要建立综合物价指数。它不仅应反映消费品价格水平,而且还应反映投资品的价格水平,以及这些指标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程度(权数)。

为了保证指标的敏感性,除选取综合价格外,预警指标还应选取对通货膨胀具有较大影响的特殊产品价格,比如,粮、棉、化肥价格指数,生产资料价格总指数等。

2.先行指标

为保证宏观政策对物价变动及通货膨胀风险具有预见性,通货膨胀风险指标还应重点选取先行指标。哪些是通货膨胀预警的先行指标?这与通货膨胀的生成机理有直接的联系。我国通货膨胀有其独特的生成机理。主要有两个特点:

(1)国民经济各大平衡关系主要是通过信贷实现的。首先,财政存在着赤字。虽然财政已不再向银行透支,但以国债弥补赤字仍造成了对通货的压力。更应注意的是,由于财政财力有限,银行事实上承担了某些财政的职能,比如贷款发工资,政策性贷款等,财政性的货币发行仍然存在。其次,国民收入存在超分配现象。企业或社会分配明显趋向个人。收入来源一个是国有资产的流失,另一个就是贷款,银行的呆账坏账就是超分配的一种表现。通过信贷方式实现总供需平衡,最终导致的只能是货币的超经济发行,通货的扩张成为通货膨胀风险的先兆。

(2)投资扩张与我国通货膨胀关系密切。通货量指标和投资量指标是重要的通货膨胀预警先行指标。将通货量和投资量作为通货膨胀预警的先行指标还有重要的政策意义。投资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我国宏观调控的两个重要政策工具,对通货量指标和投资量指标的事前监控,不仅可能预见通货膨胀风险,而且可为控制物价水平提供具体的投资、货币政策目标,具有可操作性。

3.承受度指标

通货膨胀风险是两大因素相互作用和变化发展的结果,一个是通货膨胀自身的变化,另一个则是通货膨胀承受度的变化。较高的通货膨胀率有时没有形成通货膨胀风险,而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则有可能形成风险,其中的决定因素是对通货膨胀的承受能力。因此,预警指标体系除了反映通货膨胀程度的指标外,还应包括反映通货膨胀承受能力的指标。

三、通货膨胀的治理

治理通货膨胀的对策,主要有紧缩的货币政策、紧缩的财政政策和直接的物价和消费水平的控制等,其中前两者被称为常规的治理通货膨胀措施,后两者称为非常规的调控方式。

1.紧缩的货币政策

由于通货膨胀说到底是一种货币现象,因此,货币紧缩政策对抑制通货膨胀是有效的。但是,这一政策使广大的企业感到贷款的困难,极端的情况是企业正常的购买投入品活动由于没有贷款而难以进行。投人品交易的缩减,一方面意味着投入品生产部门的产品积压,另一方面意味着使用投入品的生产部门的生产难以进行,其综合效应是总供给水平的降低。其次,货币紧缩政策也会使有限的贷款配置发生变化。在贷款紧缩的情况下,许多效率不好的国有企业将首当其冲,处于停产或破产的困境,为了维持这些国有企业的生存,国有商业银行必须把有限的贷款中的相当一部分分配给那些困难企业,使十分短缺的贷款变成了支付没有效率的企业工人工资的资金来源。但是,那些具有风险但潜在的经济效率十分可观的投资项目却难以得到银行贷款,影响长期有效总供给的增长。再次,在贷款紧缩时期,企业之间原有的那些合同难以履行,出现拖欠“三角债”的现象。三角债务不仅使旧债务难以清算,同时也使新合同难以签订,其长期效应则是总供给水平增长率的降低。最后,一般说来,贷款的短缺会推动货币市场利率的上升,但由于考虑到国有企业的负担以及短期内利率上升具有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压力,因此中央银行一般倾向于把贷款利率保持在原有的水平。

2.直接的物价控制

当上述两种政策对通货膨胀的抑制作用都不明显时,在短期内较为有效的抑制通货膨胀的办法就是直接的物价水平的控制。直接的价格控制包括全面的价格控制和有选择的价格控制两种情况,前者是指政府规定所有成本和价格上涨的最高限度。直接的价格管制不仅能在短期内使高速发展的通货膨胀降下来,而且在下述意义上对抑制长期通货膨胀也具有正面的效应,即如果能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宣布一个有一共管制的物价上涨率,那么,就有可能消除人们对将来物价的不正确的预期,尤其是在加速的通货膨胀时期,这一效果更为明显。就选择的物价控制政策来说,如果被控制的物价是垄断部门的产品物价,那么这种控制就是合理的。因为垄断定价是一种反市场竞争的行为,垄断利润和垄断工资是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形成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必须对其加以适当的调整和管制。当这些垄断部门的产品是中间产品时,对垄断部门的产品价格的管制还可以消除结构性物价上涨现象。这是直接物价控制政策的正面效应。但是,该政策也存在负面效应。

3.合理控制和引导消费需求的增长

一是建立健全国有资产收益与企业经营者、职工个人收入的制衡机制,以保证企业工资总额的增长率低于企业经济效益增长率,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率低于本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幅度,防止以侵蚀国有资产的方式增加个人收入;二是要制定各行业企业工资的参考标准和企业经营者工资最高限额,规范企业经营承包的个人收入分配办法;三是运用经济手段对个人收入进行调节,加强税收征管,特别是个人收入所得税的征收。

四、结语

总之,由于货币流通是国民经济状况的综合反映,所以对通货膨胀也必须采取综合治理的办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国民经济协调、稳定的发展,达到稳定通货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10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不断加深,国内通胀预期甚为强烈。探讨通胀与通胀预期的关系,对于避免我国在国际金融危机条件下通胀预期真正转变为通货膨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通胀与通胀预期的金融学概念

(一)通胀

通货膨胀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自从纸币在世界范围内发行流通以后,通货膨胀现象便愈加频繁地出现,关于通货膨胀的内涵,中外各国经济学家有着不同的定义,其中:萨缪尔森把通货膨胀定义为“价格和成本的一般水平上升――面包、汽油、汽车的价格上升,工资、土地价格、资本物品的租金上升。”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归根结底是一种货币现象,就是物价的普遍上涨”。琼罗宾逊认为“通货膨胀是由于同样经济活动的经济回报率的收益增长而引起的物价变动”。目前我国学者对通货膨胀的定义为:“通货膨胀就是货币发行过多,货币发行量超过了货币需求量;通货膨胀就是货币购买力的下降,同量的货币现在的购买力小于过去通货膨胀就是物价总水平上涨或持续一段时间的上涨,物价的上升部分超过了物价的下降部分,或物价只有上升部分而没有下降部分”。通过比较不难发现,尽管至今还没有统一的通货膨胀定义,但中外学者已不约而同地把物价水平持续异常的变动作为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内涵来考察,即从现象的角度来定义通货膨胀。

(二)通胀预期

通胀预期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产生的概念,伴随着理性预期学派而出现,该理论认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如果人们普遍预期一年后的价格将高于现在的价格,就会在出售和购买商品时将预期价格上涨的因素考虑进去,从而引起现行价格水平提高,直至其达到预期价格以上。这种在市场预期心理作用下发生的通货膨胀被称之为“预期的通货膨胀”。西方经济学家对通货膨胀预期如何形成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人们在形成预期时是“向后看”的,即主要根据以往的经验来形成对未来的预期,这种观点被称之为“适应性预期假说”;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人们在形成预期时是“向前看”的,即主要根据各方面的信息,分析有关变量发展变化的可能,从中形成对未来的预期,这种观点被称之为“合理预期假说”。

(三)通胀与通胀预期的关系

近年来对于通胀与通胀预期,宏观经济学家最新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观点:资产价格和物价之间可能并没有一个很强的因果关系,两者可能都是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外部经济环境和财政货币政策的“果”。笔者非常赞同上述观点。经济变量之间存在相关性不一定等于有明确因果关系,而以往的相关性规律在不同的外部环境下可能会分崩瓦解,这次的金融危机带来的所有资产价格的共同下跌已经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我们更倾向于对每个特定环境下经济变量的关系进行符合逻辑和市场共识的推导。通胀预期就是我们认为现在值得重视的一个变量。可能导致通胀预期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除了物价本身的上涨以外,宽松政策没有及时回收,或者是汇率、黄金价格,甚至是资产价格上涨的正反馈都是重要原因。但是由于缺乏衡量的工具,对通胀预期的判断更多是依赖于日常生活的直观体验(比如媒体开始鼓吹通胀到来)。必须指出的是通胀和通胀预期是两回事,有了预期不等于一定会真的有通胀。通胀未必和资产价格互相影响,但是至少在短期内,通胀预期对资产价格的影响会是正面的。

二 国际金融危机条件下国内通胀预期的诱因及表现

(一)国内通胀预期的诱因

近年来我国出现通货膨胀现象之后,特别是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条件下,国内学者对其成因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其中,大多数学者认为造成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是综合性的,西方传统的通货膨胀成因理论无法很好地解释我国发生的通货膨胀现象。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有人认为,“我国出现的通货膨胀不能简单归为传统通货膨胀成因理论中的任意一种类型,我国发生的通货膨胀既有需求扩大导致供不应求的原因,也有成本价格上升引起的产品价格的上涨(如:能源价格上涨导致我国制造业产品价格上涨,饲料价格上涨导致肉类产品价格上涨等),还包括经济结构变动的因素(如房地产、公共建设形象工程、基础建设等行业投资过热导致价格水平上涨)。”也有观点在分析我国近年的通货膨胀成因时得出三点结论:①货币供给量过剩是造成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②资源稀缺导致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③受国际市场的影响,人民币升值、外汇储备增加、国际贸易顺差,这些都导致了中国式通货膨胀的发生。

(二)国内通胀预期的表现

总理在今年的多次讲话中提出信心比货币和白银更加重要,在经济学中信心所对应的便是“预期”。对于预期较早的研究是从凯恩斯开始的,他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曾专门论述了预期对就业和资本的影响,此后预期成为经济学中常用的重要术语。经济学中的预期是指对同当前决策有关的经济变量的未来值的预测。我们知道,在经济理论中,资产价格取决于对未来的预期。预期影响着商品的供给和需求,从而直接影响着产品和资本的价格,所以无论对产品市场还是资本市场,预期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价格本身就容易产生泡沫的投机品,预期的作用更不容忽视。控制通货膨胀,稳定币值是稳定个人预期的关键环节,随着全球金融体系不稳定性的显著增加,如何有效控制资产价格剧烈波动,是未来经济学家和各国中央银行所需要面临的更严峻的问题。

变幻莫测的预期转变和投资者的“牛群跟风行为”,是金融体系不稳定的根本原因之一。许多经济学家喜欢用“非理性”来解释预期转变和“牛群跟风行为”,有关的论文和著作不胜枚举。无论理性还是非理性,金融市场的“牛群跟风行为”,都是十分普遍的现象。个人预期的形成是难以判断的,理性预期学派的大师卢片斯把主观预期和现实的关联,描述为最复杂的哲学问题。1945~1970年,基于固定汇率体系的全球经济体系,热钱流动规模非常有限,个人预期相对稳定,保证了真实经济稳定增长,预期稳定让主要宏观经济变量之间保持稳定的联系。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紧接着两次石油危机触发全球流动性暴涨以及个人预期的剧烈变化使新古典综合模型失效,随后兴起的新凯恩斯经济学、行为宏观经济学、行为金融学、动态凯恩斯模型等,本质上都是要回答一个问题:个人预期的转变怎样导致宏观经济的剧烈波动,而他们的一个共同基本结论是:只有当个人预期稳定的时候,经济政策才有可能实现所希望的目标。

在我国,人们更加关注将来价格水平的走势。央行表示,从长期看,通货膨胀压力正在逐步积累。货币政策的目标也由保增长,逐步转变为保增长、控制通货膨胀预期上升的轨道上来。去年以来,

我国经济实现V型增长,经济增长的势头逐步增强。同时,居民消费价格和生产价格环比由降转升,同比降幅收窄。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作用的效果逐步显现,随着经济步入上升区问,通货膨胀预期也在上升。目前保增长的经济目标基本达到,防范通货膨胀预期转化为现实的通货膨胀,将是下一阶段又一任务。实际上,从2008年9月开始,央行开始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适当调减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增加基础货币供应,不断下调法定准备金率,货币和信贷持续上升。随着经济转好和货币流通速度加快,物价水平将会进一步上升,通货膨胀预期和通货膨胀潜在的风险也在上升。

三 通胀预期的预测分析――理性看待国内通胀预期

(一)通胀是否会发生

通胀预期如此强烈,是否就意味着真实通胀已经离我们不远了呢?答案是否定的。虽然当前美元汇率持续贬值,货币供应量激增,大宗商品价格迅速上涨,人们的通胀预期来自于对这些因素的正常担心,但这些因素所发生的变化只是全球金融体系和经济体系正常化过程的一部分。我们不否认这些因素会对通货膨胀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但在现阶段,经济复苏尚不明朗的背景下,这些因素还不太可能形成全球范围内的严重通货膨胀局面。

(二)理性应对国内通胀预期

尽管一些学者和市场人士对明年的通货膨胀持乐观态度,认为明年中国的通货膨胀率不会很高,但是笔者认为必须尽早对通货膨胀保持警惕,为将来经济稳定增长打好基础。从实证数据的研究来看,宽松货币政策的效果都有一定的时滞,货币供应量对总产出的影响通常是一个月到两个月,而货币供应量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却需要较长的时间,根据弗里德曼的测算,大约需要两年时问。尽管通货膨胀不会马上出现,但是笔者认为等到通货膨胀起来,再采取措施控制,可能更加困难。因此我们应该未雨绸缪,及早管理,避免经济的大起大落。管理好通货膨胀预期,必须控制引发通货膨胀发生的源头。货币主义的大师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它是由于货币数量的增加速度高于产出的增加速度而产生”。目前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各国都采取刺激经济的政策,恢复经济增长和就业水平,总需求上升和货币扩张总是相辅相成的。笔者认为,从货币政策的调控角度来看,为了控制通货膨胀的预期,必须调控好货币和信贷的变动。

一是控制货币和信贷增加的节奏。在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消费和投资信心下降,信贷市场冻结,需要政府采取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大量注入流动性。一旦经济恢复,信贷市场活跃,货币流通速度加快,货币和信贷的扩张必将推动物价水平上扬,因此央行就要适时控制货币和信贷投放的节奏,防止物价水平的过快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