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学的重要性模板(10篇)

时间:2024-01-03 14:48:0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儿科学的重要性,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儿科学的重要性

篇1

[1],医学的两重性决定了医学“以人为本”的出发点。医学人文素养是医务人员在医疗实践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内在品质。随着医学模式的逐渐转变,医学人文教育成为当今医学教育领域重中之重。医学人文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医学生的生命化思维方式,实质是以患者为中心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精神[2]。近几年我国的医学教育取得很大进步,但在医学人文教育方面仍有不足。有学者对全国81家医药院校(包括独立建制的医药院校、独立建制的中医药院校、军队医学院校、医学类高职高专)进行了人文医学教育教学组织状况的调查,结果发现我国医药院校的人文医学教学组织发展不均衡,师资队伍不充足,课程建设不规整[3]。目前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开设的医学人文教育的核心课程有7门,分别为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卫生法学、医学哲学、医患沟通学、医学史学和医学社会学。但很多院校将这7门课程安排为选修课程,以致很多医学生并未受到这些人文医学的教育,也减少学生对这些课程的重视程度。王美霞等人比较了国内外医学人文教育课程发现发达国家的医学生人文学科课时达20%~25%,而我国学生课时只占7%[2],说明我国医学教育对人文医学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策略实施不到位。医学人文教育课程安排的不合理,师资队伍的不夯实,医学生的不重视导致了目前我国医学人文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现状。随着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疗纠纷不断上升的今日,作为人类未来的白衣天使,应认真学好医学人文教育课程,以高尚的医德医风从生命角度出发,掌握患者心理,建立良好的医患信托关系,遵守法律、法规,保护患者和自身权利,最终建立和睦的医患关系。所以在医学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2人文教育在儿科教学中的重要性

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已为人所熟知,在儿科学这个特殊的学科,人文教育更加重要。儿童疾病复杂多样,起病急且变化快,多位家长陪护一位患儿,就诊时常要求医生能在最短时间做出最准确的诊断,并给予最快而有效的治疗措施。在如今这样儿科医生严重缺乏而儿科患者逐渐增长的情势下,需要接诊医生具有良好的内在品质和强大的心理,在吵杂的诊疗室内既要认真诊治患儿病情又要以温和态度对患儿家属详细解释。但即使如此,仍有一些家属担心患儿病情,或对医生诊疗技术的不信任容易产生过激情绪,甚至出现打骂医生现象,这种情况在儿科急诊室极为常见。因此,只有经过医学人文教育洗礼后才能胜任儿科医师一职。临床带教老师言传身教,结合实例,针对性培训,增强学生法律意识,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也应具有犀利的观察能力,在医患矛盾发生前遏止,维护和谐的医患关系。作为一所综合大学的医学院,我校遵从国家推进的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培养了多名五年制临床医学系“卓越医师”,这些学生在儿科实习阶段表现出优秀的综合素质。他们能以患儿为中心,言语亲切,态度温和,消除了患儿的恐惧心理,得到了患儿信任与之交友,不但取得患儿的积极配合治疗,更赢得了患儿家属的认可和赞扬。卓越医师的培养,不但要有过硬的医学基础知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使得学生在进入临床实习前就明确自己的职责和任务,而职业的荣誉感及责任心会影响医学生的职业表现和人格特征的形成[4]。培养卓越的人才是国家教育的根本,追求卓越是医生的最高境界。人文医学教育进入人们视线已非一两日,人们一直强调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医学院校也在积极探索人文教育的方法,如今大部分医学院校在人文教育的重视度上都有所提高,甚至部分院校已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人文教育之路仍有许多改善和提高之处。总之,在儿科临床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才能培养出符合职业要求的儿科医师。具备高尚的医德医风、良好的医学人文精神、精湛的医疗技术才称得上是一名优秀的医生,更是不愧于白衣天使的称谓。

作者:刘红 南虎松 单位:延边大学附属医院

参考文献:

[1]吴永梅,姚淞元,何今成,等.临床研究生导师人文教育新机制的创建与探索[J].海南医学,2015,26(4):595.

篇2

一、谈话式

在交谈中不知不觉地渗透新课内容,进而又自然而然地引入课题。如绘画《伞》的导入语:“小朋友,你们听听,教师利用多媒体放出下雨的声音,“哗,哗”的声音。哇,下雨啦,我们外出是不是需要雨伞呢?为什么?”让幼儿自由发言,教师小结:“小朋友下雨时都需要雨伞,因为雨伞可以为我们挡雨,也非常漂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绘画《伞》吧。”

二、谜语式

通过猜谜语能够概括事物的主要特征,帮助幼儿理解新课内容,启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如大班常识课中的《认识风》教学导入语:“今天,老师要请你们猜一样东西,‘树儿见它摆头,花儿见它弯腰,水儿见它皱眉,云儿见它就跑。’请小朋友动脑筋想一想,这是什么东西?(风)对了,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风!”

三、故事式

以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如奥尔夫音乐活动中的《五只猴子》的导入语:“今天,老师给小朋友讲一个故事,宝宝和小动物们锯完木头,一起去洗澡。每个人都把自己洗的香喷喷的,洗完澡大家有又一起开心的玩起了游戏。小动物们都和自己的好朋友开心的玩着,可是,宝宝一个人在旁边伤心的哭了起来,因为他找不到他自己的朋友。这时候小猴子开始爬树逗宝宝开心。”小朋友,你们知道小猴怎么爬树的吗?引导幼儿创编多种爬树动作。

四、悬念式

采用悬念式导入新课,可撩起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追根问底的热情,培养幼儿主动探索的精神。如主题活动中的奥尔夫音乐:《快乐木偶》的教学导入语:出示红、蓝木偶,讲述故事开端:在木偶王国里,住着许多许多的小木偶,有红木偶,还有蓝木偶,红木偶们和蓝木偶们是好朋友,有一天红木偶出来玩了,(出示相应故事图片)接下来要发生什么?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

(留下悬念,引导幼儿仔细听音乐。)

五、表演式

通过情境、小品、舞蹈、木偶等表演形式导入新课。如音乐活动课中的《好朋友》的导入形式:我们的身体也做好准备了吗?手到了吗?肩膀到了吗?让我们的身体先来唱唱歌。这首歌的名字叫《好朋友》。”这种情境表演将歌词内容体现出来的导入新课的形式,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帮助幼儿理解,掌握歌词内容。

六、演示式

借助实物,玩具,图片,贴绒等道具演示的形式导入新课,直观形象,幼儿既感兴趣,又容易理解。如音乐活动中的歌曲《丢手绢》导入时可以说:“今天,老师带来一些东西,你们看是什么东西?”(出示手绢)师示范游戏,并总结:“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歌曲,叫《丢手绢》。”

七、游戏式

篇3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是幼儿的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认识兴趣的探究欲望,以幼儿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幼儿科学探索活动的对象,让幼儿体验发现的乐趣,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在向幼儿进行科学教育活动中,本人认为教师应充分利用周围环境或为幼儿创设条件,提供物质材料和机会,以不同的组织形势,在不同的场合,给予不同程度的指导,使幼儿在有目的、有计划的学科学和自由探索中。多年来我在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开创有利于幼儿探索科学的育人环境。

对于在县城或大城市的幼儿园来说,不可能天天与大自然接触,因此,幼儿园科学教育环境设置对幼儿是十分重要的,它为幼儿提供了一个认识自然物的机会,是教育幼儿的绝好场所。

(一)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大自然生机勃勃,变化万千,为幼儿提供了最充分、最直观、最生动的材料,它是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的最好课堂,春暖花开的季节里观察桃花、柳树;在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捡落叶、捉虫子。在自然的沙、草、水、木、昆虫做游戏,让孩子感受乐趣的同时,激起他们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自然的兴趣。

参观也是幼儿喜闻乐见的参与计划,走进大自然、触摸大自然,孩子们的心情是放松的、愉悦的,更有利于孩子个性的发展。在“种子发牙”活动中,我组织幼儿观察幼儿园种植园地中种的瓜子、大蒜等,让幼儿通过观察做好观察记录看到种子发牙的过程及慢慢长大,小朋友们都觉得十分开心。

(二)营造宽松的心理环境。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愉悦的心理环境,可以使幼儿轻松自如地进行探索和操作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我注意给孩子充分的自由活动和探索的空间,不过分干扰和限制幼儿的行为,充分调动起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孩子们能感受到自己被关重、被关心,从而更能大胆尝试、探索、发现和创造。

二、环境可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科学教育材料。

《纲要》明确指出:“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幼儿的学习是在具体活动中进行的必须通过动物操作,接触具体事物和感性形象来获取知识,让孩子们通过看看、摸摸、做做、玩玩,从而掌握科学探索的方法。

我在活动室设置了饲养角和实验角,饲养角有孩子们喜爱的黄鳝鱼、螃蟹、小乌龟等,实验角有小朋友喜欢做的小实验“种子发芽”、“红薯”、“倒挂萝卜”等,有目的地让幼儿感知一些自然现象和规律。

三、启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

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力,是获得知识经验的先决条件,也是开启幼儿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心的金钥匙。幼儿的认识水平不同,对事物的兴趣态度也不同,小免、小鸡、小鸭等无攻击性的小动物比较吸引小班小朋友;中班小朋友喜欢小蝌蚪、小蜗牛;大班小朋友经验丰富,更喜欢参与对事物的操作,如:种植、喂养记录,乐于探究事物的生长过程,形成原因等。

(一)观察有趣现象,激发幼儿对科学产生深厚的兴趣。

幼儿对饲养角的小动物感兴趣,在我的引导下,他们会不断发现细微的变化,提出许多问题:“鱼睡觉为什么不闲眼睡?”“小乌龟过冬不吃东西吗?”在我的及时肯定和鼓励下,孩子们兴趣更浓了。有位幼儿在脱衣服时听到了“劈劈啪啪”的声音,并感到有点刺痛,觉得很奇怪:“是什么弄得我这么痛?”另一个幼儿说:“有时我脱衣服时也会感到疼,晚上还能看到一点一点的亮光呢!”孩子们对此非常好奇,我就准备了各种操作材料,引导幼儿感知“静电”这一现象。

(二)选择不同的形式,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在科学活动中,采取不同的形式也能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在集体活动中,幼儿与同伴在一起学习能互相感染,体验到集体学习的快乐。在带幼儿进行实验操作的过程中,我经常采取分组活动的形式,这样既可以使每位幼儿都能参与活动,还能与同伴互相支流,互相启发,使幼儿在与同伴的相互影响下,对科技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创造条件,引导幼儿动手探究实践。

篇4

一、有利于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1.养成研究历史、追踪历史发展动态的专业习惯

《历史教学》总编任世江先生曾说:中学历史教学“不敢取学术之公论,仍坚持旧说。” “考试等各种制度的束缚,使中学教师视课本为雷池,不敢越半步。久之成习,中学教师多数不关心学术发展”。“即使自己常教的内容,研究方面有何变化也不问不理,史学研究的成果不能及时反映到历史教育中,那些失真的历史和偏颇的结论,仍作为知识继续向青少年灌输。”所以作为历史教师,我们在备课和上课过程中不能仅凭课本和教参“照本宣科”,还要关心历史学术的发展,追踪历史发展动态。这有助于我们不断更新和拓展自己的知识结构。

2.养成反思分析的习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著名教育家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课后反思分析就是要分析教学的效果,检查教学中的得与失,并进一步分析原因,明确改进的方向和方法,及时修改教案或讲稿,为以后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创造了条件。而二次备课就是糅合了反思和备课。这就进一步说明二次备课的重要性了。例如在讲授了《美国国父华盛顿》这一课之后我反思了这节课的不足: (1)在导入课堂时引用华盛顿昔日的部下亨利・李对华盛顿的评价:“记住这个人,他是战争时期的第一人,和平时期的第一人,他是同胞心目中的第一人。”并提问学生华盛顿在当时美国人心目中有着怎样的地位?预设时认为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和思考。但是毕竟华盛顿离我们比较遥远,学生对他了解的不多,让学生感悟华盛顿作为“第一人”好像有点空中楼阁,结果学生反映并不强烈。(2)课堂预设的意图太浓,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太少,对课堂的自然生成重视不够甚至扼杀;(3)某些教学片段形式单一,比如让学生概述华盛顿“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主要事迹,基本是提供相应的材料和图片,然后让学生结合课本得出,其实答案都在教材中,这样的处理方式容易使学生疲倦,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学的有效性。

通过这样的反思,我进行了二次备课,让我在接下来的班级教学中重新调整这些不合理的或者一厢情愿预设方法和模式。这无疑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二、有利于进一步了解学情,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作为历史教师,我们大多数是多班教学,都有在短时间里重复上课的经历。而且所教班级情况各不相同,即使同一班级学生层次也各有差异。课前备课处于教学预设阶段,虽然对教材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对各班学生可能的反应做了周密的考虑,但是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总会出现意想不到的事情。比如学生的情绪变化、课堂氛围、学生的参与程度,甚至是学生对课堂上教师出示的实物的反应等等。所以在进一步了解学情后的二次备课能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使自己的教学能符合学生的“口味”,让优秀生“吃得饱”,差生“吃的了”。

有时候集体备课并不符合自己所任教班级的学情,不能被任教班级的学生所接受,有时候,是一些环节、细节不适合,有时候是整体的结构不适合。所以需要在二次备课后,依照本人及本班的实际情况,在授课前要对集体备课所形成的教案进行适度的调整。这样的二次备课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有利于师师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教学相长

篇5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掌握一门外语无论对今后的职业发展还是日常生活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就目前我国的国情来看,学校的课堂教学是学习外语最主要的手段,但是人们走出校园后发现自己的外语水平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开始怀疑外语课堂的必要性,甚至提出取消外语课堂教学这一模式。针对很多人的质疑,本文从二语习得角度比较全面地说明了外语课堂教学的优势及必要性。

二、区分外语与二语

首先,我们要明确外语(foreign language)和二语(second language)的概念和区别。在过去,外语经常被用来同本族语(native language)进行对比。近几十年,人们越来越多地把各种非本族语都称为二语,于是二语和外语几乎被用作同义词,只有在特殊的情况下,例如在中国,才有必要把二语和外语进行概念上的区分。Stem(1983:16)认为,外语是在使用目的语的民族、地域界限之外学习和使用的非母语的语言;而二语是在使用目的语的语言社区内学习和使用的非母语语言。因为二语经常是语言学习者所在国家的官方语言或被认可的语言之一,是人们参与经济、政治生活或接受教育所要使用的语言,例如出国、同操目的语的人交流、阅读外国文学作品或阅读外国科技著作等。二语学习者拥有更多的语言环境,可以用非正式的方式自然习得;而外语学习者没有足够的语言环境,因此需要课堂教学等正式教授手段或其他的途径来补偿语言环境不足的缺陷。

三、外语习得的途径

目前在中国,外语环境相对过去增加了许多。在一些跨国公司,某些外语被用作工作语言;主流及非主流媒体都增添了外语的新闻报道、娱乐节目和广告;各种外语教科书、读物和音像制品应有尽有。除此之外,人们还人为地制造了各种利用外语交流的机会来提高外语水平。在这样的形势下,是不是就像很多对课堂外语教学质疑的人所说的那样,可以取消课堂教学呢?

致力于课堂正式教授效果研究的Long(1988)从语言习得的四个方面对课堂正式教授和自然习得进行了比较,得出结论:在习得的加工处理中,课堂正式教授和自然习得间存在相似点和不同点;在习得路径上,课堂正式教授和自然习得的否定句、问句和词序的发展路径是一致的,跨越既定路径中的某一步的课堂正式教授没有效果;从习得的速度上来看,至少有四项研究表明,正式教授同自然习得相比较,具有速度上的优势;从语言水平上来看,接受正式教授的学习者比进行自然习得的学习者掌握更多有标记性的结构。从研究结果来看,所有的有关比较正式教授和自然习得的研究,都是以学习者同时兼备两种选择为条件的。在中国这种没有外语环境的条件下,正式教授就更加具备必要性。

四、外语课堂教学的作用

(一)外语课堂提供最佳的可理解性输入

可理解性输入对二语习得十分重要,研究者们分为“有接口”和“无接口”两个阵营。“有接口”观点完全肯定课堂正式教授的作用,认为二语习得同母语习得相似,同时也认为有意识地对语言形式的学习可以慢慢转化为自然习得,明确知识可以转化为内在知识,对语言的加工从控制加工转化为自动加工。这种转化是通过使用、操练、程序化和提高意识等过程完成的。这些过程是在课堂提供可理解性输入之后,在课堂上完成的。最激进的“无接口”观点的倡导人就是Krashen,他明确区分了学习和习得这两个概念,认为两者之间是没有“接口”、不能互相转化的。他认为,课堂正式教授之所以具有速度优势,是因为课堂为习得提供了可理解的、更适合习得的输入(Laren-Freem an,2000)。

Krashen对可理解性输入有特殊的定义方式:可理解性输入是听到或看到的、稍稍超过语言学习者目前水平的语言知识。含有学习者已经知道的或超过学习者水平太多的输入对习得没有帮助,语言输入只有满足一定条件才能对语言习得有所帮助。他总结了输入理论,认为输入有四个条件:简化的输入、可理解性的输入、消极反馈输入和足够的输入。输入简化的条件是根据保姆式语言的外国式语言对语言习得具有帮助提出的。消极反馈输入是指反馈给学习者交流的不成功信息。最后一个条件是足够的输入,但可惜的是没有人提供充分的证据说明多少输入才算是足够的输入。输入对中介语言的习得至关重要:在中国外语学习的条件下,虽然有限的语言环境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一定的输入,但这种输入是学习者随意选择的、杂乱无章的,不具备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和循序渐进的科学性,而外语课堂恰恰能够解决这样的问题,所以,外语课堂是唯一具有满足这样要求的选择。

(二)外语课堂提供输出机会

对于习得来讲,只有输入是不够的,因为当学习者听、读的时候,经常可以不用句法就能理解意义。但如果要求学习者输出,那么情况就截然不同了,因为输出会迫使学习者从语义加工转向句法加工。传统上,人们一致认为输出不是一种获得新知识的方式,而仅仅是对已有知识的练习。

Swain这样定义可理解性输出:可理解性输出是一种需求,这种需求推动学习者不仅传递一种信息,而且传递的方式准确、连贯、合适。并提出了第二语言习得中理解输出的四种功能:注意、假设检验、超语言及流利性强化。1)注意(noticing)可以帮助学习者认识他们想表达的语义与实际表达语义之间的差距,刺激学习者获取新的语言知识并巩固已有的知识。2)假设检验(hypothesis testing)指理解性输出的交互式行为进入意义磨合,检测过渡语(interlanguage)的理解程度和比较集中提取的语言良性结构。3)超语言(met linguistics)指语言知识的控制与内化。当学习者产出语言处于某种真实的语境时,目的语终端产出的“心理语言”具备深化学习者知识形式、语言规则和思维意识的功能。4)流利性强化(fluency enhancement)指学习者在理解性输出的过程中语法符号的完善和句法处理的自动化。

在中国外语学习环境中,外语课堂是最可靠、最稳定地为学习者提供输出机会的环境,只有在外语课堂上,学习者才能在输出之后,得到老师或同学有效的反馈,才能让输出发挥最大的作用。

(三)外语课堂提供互动机会

从学习者个人的角度讲,课堂能提供输出的机会。而把课堂上的所有学习者作为一个整体看待的时候,他们的输出就构成了互动的一部分,或者说,互动为输出提供了平台。Ellis(1984:95)认为互动促进语言发展,因为互动是一种解码的手段。当传递的信息中包含超越语言学习者当前的语言能力的语言项目时,学习者仍然能推断出信息的内容,或者当语言学习者利用语言知识修饰或补充输出时用到的语言知识时,互动就充当了解码的手段。因此,互动是语言发展的基础,而不仅仅是对某一语言形式的操练。中国外语课堂的系统组织性、稳定性是其他任何形式所不具有的,这里是互动的最佳场所,因此,语言习得研究中对互动作用的肯定更加说明了中国外语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从互动的角度讲,外语课堂的优越性还表现在教师的作用的方面,师生互动是互动的另外一个不可忽视的部分。语言学习的目的是交际,语言交际能力不是教授这一环节交给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况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滋生的语言实践培养起来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语言互动乃是加强学生语言实践、养成语言交际能力的至关重要的手段。

五、结语

我们今后应该在外语课堂教学原有的优势和基础上,积极探索新的形式。同时,随着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现代技术,使外语课堂教学如虎添翼。

参考文献:

[1]Ellis,R.Classroom Language Development[M].Oxford Perganmon,1984.

[2]Krashen,S.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3]Swain,munication competence some roles of comprehensive input and comprehensive output in its development[A].In S Gass & C Madden(eds).Inpu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Rowley,MA;Newbury House,1985.

篇6

一、音乐剧的特征及其在国内外中小学音乐第二课堂中的现状

(一)音乐剧的简介

音乐剧是20世纪萌芽的一门新兴的艺术,早期被译称为歌舞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表演艺术。

音乐剧的篇幅长度并没有固定标准,但大多数的长度都介于两小时至三小时之间。通常分成两幕,间以中场休息。如果将歌曲的反复同背景音乐计算在内,那么一出完整的音乐剧大约包含二十至三十首曲。

音乐剧最大的特点是它是一种最贴近大众心声、最易感知、最有带入感、最为通俗易懂的艺术表演形式,因此,古往今来非常受大众的欢迎。一些著名的音乐剧包括:《歌剧魅影》《悲惨世界》、《音乐之声》《猫》、《西贡小姐》等。

(二)音乐剧中的音乐特点

音乐剧的歌曲演唱分为通俗唱法的演唱形式和传统唱法的演唱形式。通俗唱法的音乐剧更为贴近大众口味,其中融合了一些当地流行的歌舞元素,如爵士和摇滚的音乐歌舞元素,在20世纪引起了一大热潮。传统唱法的音乐剧通常叙述一些历史故事,融合了一些时代特征,具有着另一番风味。音乐剧的音乐旋律之美有着召唤心灵的强烈感染力,并且,音乐剧没有固定的音乐风格,它的形成是通过多种音乐风格的融合,因此,音乐剧的音乐还具有多面性与广泛性的特征。

二、音乐剧走进中小学音乐第二课堂的重要性

(一)音乐剧丰富青少年情感体验及音乐表现的作用

音乐剧中有着丰富的角色设定,每个角色都极具戏剧性,通过歌曲和舞蹈等的渲染,充满着浓浓的情感色彩,所有的音乐剧基本以爱为主题,青少年经过多次的欣赏和体验,并通过模仿,可以帮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音乐表现能力,无论是在歌唱或是舞蹈中,对音乐的感知力和音乐的情感表达能力都会逐渐得到提高。

(二)音乐剧的欣赏与体验对中小学生学习声乐的促进作用

在音乐剧中,作为支撑的音乐剧三大要素:演唱、舞蹈、戏剧表演,这三者在不同的剧中都有不同的偏重,但音乐剧以“音乐”一词冠之,可见演唱在表演中占据的重要地位。音乐剧中的声乐演唱形式有独唱、二重唱、三重唱、四重唱和合唱等,也可能是多种样式的交置。这可以很好的帮助到中小学生接触不同的演唱形式,锻炼他们的合作演唱能力。音乐剧的歌曲一般分为传统的美声唱法和现代的流行唱法两种形式。其中,传统的美声唱法不同于歌剧的美声唱法,它更注重气息的流畅性、声音的美感、抒情性、叙事性和情绪情感的带入性,而歌剧更追求声音的高位置、圆润度和技巧性。流行唱法的歌曲更为通俗,但它也区别于一般的流行歌曲,其在通俗的唱法中饱满了独特的戏剧色彩。

(三)音乐剧的欣赏与体验对中小学生学习舞蹈的促进作用

音乐剧中的舞蹈是其中的一大特色。类型可分为:音乐剧中的肢体语言和戏剧行动、歌舞和舞段这三类。音乐剧的舞蹈创作没有固定的程式化特征,也没有舞蹈种类和类型的限制,这样的特点很好的帮助学生接触到各种不同的舞蹈元素,经过一些简单的舞蹈片段教学,使学生学会运用自身的肢体语言来表达内心的情感世界,不再局限于只是通过歌唱或是语言来抒感,大大增加了学生的音乐感知力和肢体表现力,全身性的感知音乐的律动与情感。

三、音乐剧走进中小学音乐第二课堂的必要性

(一)音乐剧的育人价值与作用

新课改的音乐基本理念中强调的每一点在音乐剧的欣赏与教学过程中都能得到体现,可见音乐剧的各要素和特征非常符合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和要求,并且,突出了音乐,强调了兴趣,注重了实践,感知了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同时,还注重了个性的发展,开发了音乐创造力。

音乐剧的艺术综合性特征使得它富有强大的感染力与吸引力,再加上它音乐中的流行性元素更加使得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而兴趣正是音乐第二课堂中最重要的学习动力,在音乐剧的教学过程中所营造的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也是学生感知音乐的重要因素。

四、音乐剧走进中小学音乐第二课堂的展望

(一)音乐剧教学的引入对于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要求与促进作用

音乐剧的教学对于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各方面要求都是一个新的高度和挑战,它不仅要求音乐老师拥有过硬的多方面的音乐技能,并且对音乐教师的综合组织能力也是一个巨大的考验,这样的高要求会使音乐教育领域不断重视起来,设置系统的教师培训机制,不断增强音乐教师的专业素养并关注音乐教师的综合能力的发展,使音乐教育走向更为广阔的领域,避免局限性,跟上时代的步伐。

(二)音乐剧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和避免的一些问题

在音乐剧走进中小学音乐第二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不是所有的音乐剧都适合在音乐第二课堂中展现,应选择优秀的且合适的音乐剧进行教学,内容应是阳光的,积极向上的,符合青少年身心特点的。应让学生感知音乐后,通过自己的理解来用一些肢体语言表现音乐,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加入一些原创的素材进去,充分发挥教学的创新精神。

结 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单纯的物质享受已经无法满足,更多的关注于精神上的质量。在我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影响下,中小学音乐教育在“以人为本”的社会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同时,美育也被纳入为教育方针的内容之一。

本文通过对音乐剧的简要介绍,结合音乐剧自身的特点和中小学音乐第二课堂的教学目标、新课改对音乐活动课程的标准等一系列要求,阐述了音乐剧走进中小学音乐第二课堂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根据教学现状做了一个小小的展望,希望通过对音乐剧的了解和中小学音乐第二课堂的认识,结合两者之间的关系和特点,将音乐剧的教学引入中小学音乐第二课堂中,使音乐剧在音乐活动教学领域得到更好的发展,并得到各界的高度关注,给音乐剧的教学过程制定一系列的评价标准。

参考文献:

[1]黄鑫.对国内音乐剧发展现状的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3.

[2]廖向红.论音乐剧创作特征(节选)[J].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02,04:74-95.

[3]刘靓.音乐剧走进中小学艺术课堂的初步构想[D].湖南师范大学,2006.

[4]刘洋君.音乐剧的艺术特征及其多元化的演唱风格[D].新疆师范大学,2006.

[5]王旭华.西方歌剧与西方音乐剧艺术特征的比较[D].首都师范大学,2006.

[6]郭宇.音乐剧演唱方法及其表现力[D].湖南师范大学,2007.

[7]汪涛.论20世纪音乐剧的发展历程及其美学特征[D].西南师范大学,2002.

[8]吴娟.音乐剧的形成、发展及其演唱风格[D].上海音乐学院,2003.

[9]唐婷婷.音乐剧演唱特点对传统声乐教学的启示[D].南京艺术学院,2004.

[10]余翌子.“音乐剧唱法”的演唱风格及其声音概念[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7,04:100-106.

[11]陈丹.初探音乐剧演唱风格的多元化[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5,02:100-103.

[12]刘靓.音乐剧走进中小学艺术课堂的初步构想[D].湖南师范大学,2006.

篇7

1.兴趣引导,在学中玩,在玩中学

奥尔夫音乐教育的观点,音乐教育重点是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我们选择的音乐教材最好是简单、易懂,而且最好带有游戏性。但是我们现在的音乐课本里面的歌曲内容老旧、无聊。所以,教师在教材的选择和变化上要慎重。教师应先熟悉教材,再分解教材,最后把教材内容融入到游戏中,这样才能使学生兴趣浓厚的在游戏中边玩边学,得到启发。学生一旦在课堂上"动"起来,课堂的气氛就会很活跃。再加上教师对孩子们引导做"音乐性的动作",他们必然会沉浸在游戏般的欢乐中。进而不知不觉地就接受了音高、节奏、听辨、协调统一等等综合音乐能力的训练。

比如,在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青春舞曲》这首歌曲里面学习变化音时,学生们对于升号,降号仅限于了解字面的意思,实际在音乐中他们也分辨不出来。所以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课前把教室的合唱台放好,然后让学生分组站在中间的台阶上。同时,让学生们闭上眼睛,聆听钢琴弹奏两个单音,并轻声跟着哼鸣。跟随着自己的哼鸣乐音的感觉,由高到低或者由低到高起伏上下行台阶。最后让学生们进行小组积分比赛。孩子们就很有动力,争先恐后举手练习,整个课堂氛围就很欢快,把枯燥单调的乐理知识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就解决了。

不过,奥尔夫音乐游戏不仅仅是单纯性的游戏,而是要求有真正的音乐目的的游戏。孩子们在游戏中不知不自觉地进行训练,老师们却是要目的明确的进行音乐性的引导,知道自己的知识目标是什么,要训练什么方面的技能,又要有趣味性,更要全面考虑孩子们的年龄、能力和情绪,进而合理的安排科学的教学环节。

2.降低难度,节奏模仿,感受音乐

律动是一种富有艺术魅力的活生生的音乐语言,节奏在音乐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但同时也是一个难点。

同样在《青春舞曲》这首歌曲教学中,我设计了用??X X X X X?蛘飧銮蟹纸谧嗬次?歌曲伴奏的教学环节。学生在学习切分节奏时比较不好掌握,嘴巴会念,但是一运用到歌曲里面就全乱了套。所以,我一开始,就把??X X X X X?蛘飧龀さ慕谧嗉蚧?为??X X X?颍?然后用嘴巴夸张地念一次这个简化后的切分节奏,提问学生:"你们听出来这三个音中,哪个音长,哪个音短?重音在什么地方?"基本上所有的学生通过教师夸张的读法之后,都能回答前后两个音短,中间的音长而且重。这时候我就趁机介绍什么叫做切分节奏。这样的方法既简单又直接。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感受来了解,更加加深了他们对这个节奏的印象和记忆。

接下来,我又抛出一个问题,让孩子们用肢体来模奏这个切分节奏。这时候学生们就会有各种各样的表现,最后我采取了拍腿--拍手--拍腿这样的形式,由慢到快地引导学生跟着我打节奏。再进行几遍简化节奏以后,跟学生提出另一个问题:"如果老师再加入两个音符,同学们能不能跟得上呢?"学生们纷纷表示信心。这样就很好地消除了以往教师生硬地介绍乐理知识,学生死记硬背却不理解也不会运用的局面,大大激起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循环几遍下来,切分节奏这个难点就被消化掉了。奥尔夫音乐就是这样,从人类最常见,最普通的节奏开始,训练孩子的乐感。活动中孩子始终是以自己的身体在感受乐音的特点。

3.即兴创造,声势训练,注重合作

奥尔夫说过:"让孩子自己去找,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

初中的学生比较不爱动,有时候起来表演也不如小学生那么活泼自然。根据这些特点,我选择一些需要动点脑筋的,需要团队合作的活动来提高他们对音乐课的兴趣和喜爱。这样课堂气氛就会相当活跃,同学们的情绪会一下子调动起来。

比如说在欣赏《森林狂想曲》中,我让学生聆听了乐曲之后,拿出几种学生们从来没有玩过的奥尔夫乐器,让学生们先自己摸索一下,这些乐器可以怎么发出声音,能模仿什么动物的声音。于是学生们玩得不亦乐乎。有用双响筒敲击时候发出的声音模仿鸡叫的,有用刮奏螺纹筒的方法模仿青蛙叫的,还有说用乐器的高、中、低三个音区分别模仿大象、狗还有猴子的。甚至有个学生还提出改变乐曲的拍号,把二拍子的乐曲改成三拍子来唱,说是模仿天鹅湖里天鹅游来游去优雅的模样。五花八门,十分丰富。然后再由学生小组组合,一部分唱唱乐曲的旋律,一部分用刚才自己想到的乐器的打击方式来为旋律增添色彩。使得整堂欣赏课流动起来。

篇8

哮喘病对患儿及其家庭、社会造成严重的生存与经济负担。我国一项对8 510名哮喘儿童的调查结果显示,1年内42.74%的患儿因病缺课在10天以上,7.99%的患儿因病缺课达2月以上,5.64%的患儿不能参加剧烈体育运动 [6]。我国2000年调查结果显示,62%的哮喘患儿家庭用于治疗花费每年1 000元以上,14%的哮喘患儿家庭用于治疗花费每年5 000元以上。

哮喘可起始于不同的年龄阶段,尤其以儿童时期起病为多。我国资料表明4岁以前起病者占46.6%,5~9岁起病者占21.0%,即10岁以前起病的达67.7%。有研究证实,哮喘患者早期即可发生气道重塑的病理变化,哮喘的疗效及预后与开始抗炎治疗时的病程长短密切相关,早期治疗可能避免发生不可逆气道阻塞,有利于肺功能恢复从而增加完全缓解的机会。但是目前我国儿童哮喘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率仍较低。哮喘儿童患病后能得到及时诊断者仅占 5.5%,发病3年诊断率不足50%。

针对全球范围内哮喘患病率逐年增高的趋势以及哮喘病诊治的高额经济负担,WHO和美国国立卫生院心肺血液研究所于1995年制定出“哮喘管理和预防的全球策略(GINA)”,目的是让医生在哮喘诊断治疗和管理中有可遵循的指南及标准。随着哮喘病基础和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在循证医学和转化医学的理念推动下,GINA于1998、2002及2006年被三度修订更新,不断将最新哮喘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证据纳入GINA,尤其是2006年提出了以“哮喘控制”为治疗目标的理念[7],再次让广大临床一线工作者深切认识到哮喘病仍不能彻底治愈,需要执行长程管理方案才能达到和维持患者长期控制,确保正常生命质量。2009年5月,GINA执行委员会儿科专家组首次了 “5岁及其以下儿童哮喘诊断和管理的全球策略”[8],体现了该年龄段患儿特有的哮喘自然病程、哮喘诊断和治疗管理方面的特殊性[9]。2012年6月,来自于欧洲变态反应和临床免疫学会(EAACI)、美国变态反应哮喘和免疫学会(AAAAI)、美国变态反应哮喘和免疫学院(ACAAI)以及世界变态反应组织(WAO)的专家组成了哮喘变态反应和免疫国际联合会(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in Asthma Allergy and Immunology,ICAALL),发表了“儿童哮喘国际共识(International Consensus on Pediatric Asthma,ICON)[10]”,此项共识综览迄今全球七大主流儿童哮喘指南,强调了儿童哮喘管理理念的共同点――疾病控制是哮喘治疗的目标,为达到这一目标需要将患儿及其父母的教育工作与卫生服务专业人士的教育工作共同结合起来。确认和避免哮喘的触发因素在疾病管理中相当重要,应规律进行评估和监测以便精细调整治疗方案,大多数儿童经合理的药物治疗能控制症状和减少未来患病风险,哮喘治疗的未来发展趋势是表型特异性治疗,也就是个体化治疗。

篇9

结论:加强学龄前儿童眼保健工作,使用韦伦屈光度筛查仪和笔灯客观眼位筛查,对视力不良儿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 韦伦屈光度筛查和笔灯客观眼位筛查 视力保健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3.569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3-0367-02

为了更好的开展集体儿童视力保健工作,我们近三年对城区幼儿园4-6岁儿童4000-4500名使用韦伦屈光度筛查仪和笔灯客观眼位筛查,开展集体儿童视力筛查工作。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玉田县城区幼儿园4-6岁儿童2011年4083人,四岁组1562人,五岁组1621人,六岁组900人,2012年4289人,四岁组1668人,五岁组1706人,六岁组915人,2013年4463人,四岁组1762人,五岁组1821人,六岁组880人

1.2 方法。

1.2.1 眼保健门诊医师深入到幼儿园使用韦伦屈光度筛查仪对儿童眼屈光度进行筛查,使用笔灯对斜视进行筛查。

1.2.2 对筛查的阳性患儿,我们预约他们到我院眼保健门诊进行进一步检查,由眼科医师进行散瞳,做眼科常规检查确诊,对斜视需要手术矫正的我们把他们转到上级医院进行治疗,对确诊为弱视的儿童由我们眼保健门诊医生给与综合治疗,对确诊为异常的所有患儿,我们保健门诊均建立档案,定期复查。

1.2.3 疗效评价标准:基本治愈:4岁视力≥0.6五岁视力≥0.8:进步:视力提高两行或以上:无效:视力提高一行或退步、不变。

2 结果

2.1 眼病检出率。2011年检出人数429人次,患病率为10.5%,2012年检出人数420人次,患病率为9.8%,2013年检出人数424人次,患病率为9.5%。

2.2 弱视发病情况。2011年患病人数为245人次,患病率为6%,2012年患病人数为240人次,患病率为5.6%,2013年患病人数为214人次,患病率为4.8%。

2.3 弱视治疗一年后复查情况。2011年在我院治疗的245人中,治愈166人次,治愈率为67.7%。进步68人次,占27.8%。无效4人,占1.6%,有7人未复查。2012年在我院治疗的240人中,治愈169人次,治愈率为70.5%。进步68人次,占28.3%。无效2人,占0.8%,有1人未复查。2013年在我院治疗的214人中,治愈152人次,治愈率为71%。进步60人次,占28%。无效3人,占1%。

3 讨论

3.1 儿童是人类的未来,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儿童发展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儿童发展,对于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许多家长和老师都反映,现在孩子的视力越来越差了,高中以上超过80%的孩子戴眼镜,而人在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信息80%以上是靠眼睛获取的,所以保护儿童视力健康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工作。全世界60亿人口当中,有四分之一是儿童[2],我们国家非常重视儿童保健工作,把它作为社会卫生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儿童视力保健工作,是我们儿童保健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非常紧迫的任务。现在全国多数保健机构儿童体检,眼部检查还局限于儿保医生对儿童眼部外观进行肉眼检查和使用“国际视力表灯箱”5米距离视力检查,我院2011年以前也是应用此方法,但检查结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有的孩子不合作,有的孩子眼遮盖不认真,影响了检查结果,致使检查阳性结果不足1%,许多孩子视力异常没有被早期发现,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近三年我们使用韦伦屈光度筛查仪和笔灯客观眼位筛查比较客观的反应儿童眼部的真实情况,不受人为因素的影响,筛查比较准确,对儿童眼病能够早发现、早治疗。我们筛查的眼部异常多为斜视和弱视。

3.2 弱视是婴幼儿时期,因为各种原因造成视觉细胞的有效刺激不足,黄斑功能受到抑制,视功能发育障碍。只要早发现、早治疗,大多数患儿是可以治愈的。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学龄前儿童是弱视的最佳治疗时期,7岁以后治疗效果较差,12岁以后效果极差[1],这就说明我们早期筛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3 做好儿童视力保健工作需要医疗保健机构、托幼机构和儿童家长的共同努力,我们保健机构需要加大眼保健知识的宣传,加强眼保健门诊与托幼机构、视力不良儿童家长的联系,指导他们对矫治的有效监督与配合,保护儿童视力,提高儿童视力。

篇10

1.引言

随着科学计量学从数学表达方式揭示科学知识及其活动规律转向图形表达方式,知识地图从显示科学知识地理分布转向展现知识结构关系与演进规律,科学知识图谱已悄然兴起。近几年来,科学知识图谱在我国的实证研究及应用研究中不断涌现,本文将利用科学知识图谱展开对儿科医学科研现状的深入分析和研究。

通过引文可视化研究,可以直观获知现阶段儿科医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到底有哪些?主要的分支研究领域可以划分为哪些?各个分支领域研究主题和知识源流的演化进程是怎样的?各个研究领域的关键知识源流和代表人物分别是哪些?新兴的科学知识图谱可以展示科研机构知识单元间错综复杂的交互关系,通过数据挖掘、可视化等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处理,使人们得以清晰直观地了解其发展进程中的知识结构和研究趋势。运用科学知识图谱可以有效地对上述问题进行解答,并为儿科医学的科研成果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和方法。

本研究立足于CMSCI数据库(中国医药科学引文索引,Chinese Medicine Sciences Citation Index),选用多元、分时、动态且综合集成多种分析方法的新一代科学知识图谱绘制工具Citespace来对儿科医学系统地进行知识图谱相关研究。

2.我国儿科医学卫生学分年度知识源流

2.1 2004年儿科医学知识源流

2004年儿科医学研究的来源文献和有效引文有很多篇,节点类型选取Cited Reference,阈值设为(7,1,7)、(7,1,7)和(7,1,7),经pathfinder精简算法简化后得到的网络中节点数12,连接数5,自动聚类后结果图谱如图2.1所示。

图2.1 2004年文献共被引图谱

图2.1中圆环的大小与文献的被引频次成正比,可以清晰的看出频次排名前面的文献分别由金汉珍胡亚美所著,表明其是儿科医学研究所借鉴的关键文献。根据图2.1可以看出,在2004年儿科医学整体被引用文献频次比较低而少,最多的是胡亚美和吴瑞萍《诸福棠实用儿科学》,可以看出此文在儿科领域重要性。其次是全国儿科哮喘防治协作组所著的《儿童哮喘防治常规(试行)》和《儿童哮喘防治常规》,对儿童哮喘的防治影响很大。

2.2 2005年儿科医学知识源流

2005年儿科医学研究的来源文献和有效引文有很多篇,节点类型选取Cited Reference,阈值设为(4,1,6)、(4,1,6)和(4,1,6),得到节点数38,经pathfinder精简算法简化后得到的网络中连接数为连接数21,自动聚类后结果图谱如图2.2所示。

图2.2中圆环的大小与文献的被引频次成正比,胡亚美和吴瑞萍所著的《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肾脏病学组所著的《小儿肾小球疾病的临床分类、诊断及治疗》的中介中心度较高,表明其是这两年儿科医学研究的重要文献。小儿肾小球疾病也是专家们研究的重点,也表明2005年儿科医学的学者们认为胡亚美和吴瑞萍很重要。根据以上图表,发现排名前十的有四本著作是关于实用儿科学的,说明实用儿科学是儿科医学中重要的医学知识,同样也是重要的知识源流。其次小儿肾病,小儿外科学,小二神经系统疾病也是很重要的知识源流。综合图2.2,可以得到2005年被引频次较高且中心中介度大雨0.1的核心关键引文有胡亚美和吴瑞萍的《诸福棠实用儿科医学》,王亚娟的《北京地区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学研究》。

图2.2 2005年文献共被引图谱

2.3 2006年儿科医学知识源流

2006年儿科医学研究的来源文献和有效引文有很多篇,节点类型选取Cited Reference,阈值设为(4,1,6)、(4,1,6)和(4,1,6),得到节点数74,连接数55,自动聚类后结果图谱如2.3所示。

图2.3 2006年文献共被引图谱

图2.3共有15个关键节点,可以清晰的看见中介中心度排名考前的分别是李万镇的《加强对川崎病诊治的研究》,胡亚美的《诸福棠实用儿科学》,杨锡强的《儿科学》,左启华的《小儿神经系统疾病》表明这些文章是2006年儿科医学的学者们关注的焦点文献。分析图3.3,可以看到2006年胡亚美的《诸福棠实用儿科医学》依然具有最高的引用频次,表面其依然是最重要的知识源流,但是还可以看到张清友有三篇文章的引用频次非常高分别是《舌下含化硝酸甘油直立倾斜试验对儿童不明原因晕厥的诊断研究》,《儿童性心动过速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随访研究》,《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的临床研究进展》,表明他已经在儿科医学心血管疾病研究领域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内专家参考国外文献,表明我国的儿科医学研究正在与世界接轨。

2.4 2007年儿科医学知识源流

2007年儿科医学研究的来源文献和有效引文有很多篇,节点类型选取Cited Reference,阈值设为(7,1,10)、(7,1,10)和(7,1,10),得到节点数116,连接数109,自动聚类后结果图谱如图2.4所示。

图2.4中圆环的大小与文献的被引频次成正比,其中频次前三的被引文献分别是胡亚美的《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的《儿童支气管哮喘防治常规(试行)》,金汉珍的《实用新生儿学》,表明他们是2007年重要的知识源流。分析图2.4,可以看出期刊论文占有很大的比重,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的《儿童支气管哮喘防治常规(试行)》被引用的频次非常高,表明其已经成为儿科医学的核心知识源流。而国外文献已经占有非常大的一部分频次。从研究的内容来看,比起前两年,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了中国儿童肥胖的问题,从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值分类标准》被引用的频次可以看出。

图2.4 2007年文献共被引图谱

2.5 2008年儿科医学知识源流

2008年儿科医学研究的来源文献和有效引文有很多篇,节点类型选取Cited Reference,阈值设为(2,1,10)、(2,1,10)和(2,1,10),得到节点数92,连接数87,自动聚类后结果图谱如图2.5所示。

图2.5 2008年文献共被引图谱

图2.5中,金汉珍的《实用新生儿学》的中心中介度是最高的,可见其是该网络图谱中最为重要的关键文献。胡亚美的《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依然具有最高的引用频次。通过图3.5,可以看出,2008年总体引用论文的频次和中心中介度都是不高的,相比于前两年是有下降的。但是《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依然是核心知识源流,其次2008年儿科医学研究领域依然延伸前两年的,并无较大的延伸。

3.2004-2008年儿科医学文献共被引图谱分析

绘制2004-2008年整体的文献共被引图谱,来揭示这5年来儿科医学研究的知识源流的结构特征及其演进。节点类型Cited Reference,阈值(4,2,7)、(4,2,7)和(4,2,7),得到节点数190,连接数134,经过软件处理后,知识图谱如图2.5所示。

图3.1 2004-2008年文献共被引图谱

图中根据文献的被引频次来控制节点标签的显示,节点大小与所代表文献的被引频次成正比,节点颜色代表年份信息,每个节点由里到外圆环的厚度表示对应年份的被引次数,节点间连线的颜色表示这两篇文献共被引的年代信息。我列出图4.1中被引频次大于15(包含15)的文献共26篇,按被引频次降序排列。

表4.1 2004-2008年间科研成果中热点被引文献

表4.1中26篇引文可以看作2004-2008年的重要知识源流,不难看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文献大部分是图书,表明这些著作的出版对这5年来儿科医学的学术研究具有深远的影响。其胡亚美的《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的被引频次位居第一,可见是儿科医学研究经典的关键文献。表4.1中突变率大的引文按发表时间排列依次是: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标准》(2005)、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标准》(2005)和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值分类标准》(2004),这3篇文章的发表迅速得到了儿科医学学者的引用,很好的印证了儿科医学各年度的研究热点内容转变。

通过对表4.1中28篇引文的时间分析,可以得出,儿科医学对胡亚美2002年的《诸福棠实用儿科学》和金汉珍2003年的《实用新生儿学》的引用频次最高,可见这两部著作给儿科医学的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分别在中医诊断及中药研究中较多被学者引用。通过对图4.1和表4.1的分析,可以看出儿科医学研究的知识源流的结构组成,对而儿科学卫生学进行了更深入、更全面地补充。

4.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