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03 14:48:0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简述现代物流的概念,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 信息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 430223)
摘 要:简述自动识别技术和现代物流管理的概念,提出自动识别技术在物流管理应用的基本思路,介绍一个应用自动识别和其他技术,实现现代物流管理控制的信息系统。
关键词:自动识别技术;现代物流;条码;RFID;MIS
1 自动识别技术简述
自动识别技术通常可分为光学技术和无线电技术,采用光学技术的主要有条形码和摄像系统。采用无线电技术的主要是射频识别系统。
条码技术是在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集编码、印刷、识别、数据采集和处理于一身的新兴技术。一维条码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问世,由于其识读快速、准确、可靠、制作成本低等优点,被广泛应用在商业、图书管理、仓储、邮电、交通和工业控制等领域,可极大提高数据采集和信息处理的速度,提高工作效率。但由于信息容量小,一维条码仅仅是对物品的标识,而不是对物品的描述。二维条码正是为了解决一维条码无法解决的问题而产生的。它具有信息容量大(在国际标准的证卡有效面积上,相当于信用卡面积的2/3,约为76mm*25mm,PDF417条码可以容纳1848个字母字符或2729个数字字符,约500个汉字信息)、编码范围广(字符、汉字、图像等凡可数字化的信息都可进行编码)、译码可靠性高(普通条码的译码错误率约为百万分之二左右,而PDF417条码的误码率不超过千万分之一)、保密防伪性能好、容易制作且成本很低等特点,是大容量、高可靠性信息实现存储、携带并可被自动识读的较好方法。在当代物流管理,尤其在物资的存贮、运输过程中,用二维条码描述物品,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图1 二维条码
条形码价格虽然相对便宜,但它的信息无法更改,存储容量相对较小,识读距离小。随着现代物流的飞速发展,面对日益增长的物流信息流量,以及期待信息处理速度不断提高的需求,条码系统显得力不从心。而射频识别系统则以非接触式远距离、高速度、多目标识别的特点,在现代物流领域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技术,是一种利用射频通信实现的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以下通称RFID技术)。
RFID系统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电子标签(以下简称标签)和读写器。其基本识别过程大致是:标签写入ID代码和被标识物品的有关信息后,附在被识别物品上的表面或内部;当附有标签的物品进入识读范围(即进入磁场)后,阅读器自动以非接触的方式读取标签中的目标识别信息;读写器读取信号并解码后,在通信网络的支持下将信息送至中央信息系统进行有关数据处理,可使管理者实时掌握被标识物品的相关信息(如品种、数量、位置、预测到达时间等),实现物流资源的透明化。
图2 射频识别系统组成
RFID的数据通信通过阅读器与标签之间的射频传输来进行,可以采用电感耦合或反向散射调制两种方式。电感耦合又称为负载调制,多用在近距离的低频系统。反向散射调制是指无源标签将数据发回阅读器时,通过控制标签天线的阻抗来实现数据的传输和交换,多用在远距离的系统。
手持阅读器(HR)是阅读器当中的一种,它适合于移动用户手持使用,其工作原理和其它的阅读器完全一样。它除了一般阅读器所具有的模块以外,还可以带有液晶显示屏、键盘和加入条形码扫描模块。HR的通信接口可选802.11接口,并安装有无线网络接口卡(NIC),使HR能与WLAN的AP通信。
RFID技术最早的应用可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飞机的敌我目标识别,但是由于技术和成本原因,一直没有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网络通信、信息安全等技术的发展,RFID技术进入商业化应用阶段。由于具有高速移动物体识别、多目标识别和非接触识别等特点,RFID技术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与应用空间,被认为是21世纪的最有发展前途的信息技术之一。现代物流管理的大信息流量、高效率运营、可视化监控等需求,正是RFID的英雄用武之地。
2 现代物流管理
物流概念在现代英语中的主流翻译是Logistics,本来是法语词汇,意为兵站,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军队将其作为专门的军事术语使用,用来强调军队在作战时,能否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安全无误地将武器、弹药及其它军需物品按要求供给前线。二战后,美国企业界便将这一科学有效的管理系统引入到企业经营之中,以期企业的物流运作也能像军队后勤那样,实施科学管理、高效运营。随着人们对物流的理论和实践认识的不断发展,物流概念也在不断发展。2001年,美国物流管理协议会对物流[3]的定义修改为:“物流是供应链流程的一部分,是为了满足客户需求而对商品、服务及相关信息从原产地到消费地的高效率、高效益的正向和反向流动及储存进行的计划、实施与控制过程。”
去年正式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将“物流(Logistics)”定义为“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其中,所谓“物品(Article)”,是指“经济活动中涉及到实体流动的物质资料”。而“物流管理(Loglstics management)”,则是“为了以最低的物流成本达到用户所满意的服务水平,对物流活动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2]。
现代物流管理是建立在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理论和现代物流技术基础上的物流管理。现代物流管理存在静态物资管理和动态物资管理两种管理活动。静态物资管理活动主要指物资在仓储管理中的作业和管理活动,动态物资管理主要指对在途运输或装卸过程中物资进行的作业和管理活动。将自动识别技术恰当地应用这两种物流管理过程之中,可大大提高物流管理效率和水平,更好地达到现代物流管理的所谓的“七个适当(7R)”目标,即将适当数量(Right Quantity)的适当产品(Right Product),在适当的时间(Right Time)和适当的地点(Right Place),以适当的条件(Right Condition)适当的质量(Right Quality)和适当的成本(Right Cost)交付给客户。
3 自动识别技术在物流管理应用的基本思路
如上所述,条码和射频虽同属自动识别技术,但由于技术特性不同,而有其各自不同的特点和优势。和射频相比,条码的优势在于超低的成本,条码的成本主要是条码纸,在纸条上印编码图形,其成本几可忽略不计;而目前射频卡的成本,即使是作为条码标签理想替代品的被动式无源射频标签(RFID电子标签),其单价约在2至3元人民币左右,两年后预计也只能降低到0.4元人民币左右。很明显,在目前物流领域,要想以RFID标签全面取代条码用于单品信息采集是不现实的。但对于满足现代物流管理的大流量、高效率、可视化等需求而言,则非射频技术莫属。
鉴于上述分析,根据条码和射频技术的不同特性,选择在不同应用对象上分别使用条码和射频卡,不失为扬长避短的明智抉择。其基本思路是:
将条码技术主要应用于单件物品(含出厂整包物品)。对于即将入库或出库的单件物品,有统一条码标签的,即将其条码信息通过条码阅读器采集到管理信息系统;对没有条码或条码破损的单品,或拆改包装的新包装品,则统一编码、印制条码标签,并录入到管理信息系统,集中实施条码化管理,实现对在储物资信息的实时监控。
对于待运物资,则以集装箱、集装方舱、运输汽车整车为运输单元,分配RFID射频标签,标签输入本单元所装物资品种、数量、到达地等基本信息,将射频卡号及其内含信息一并登录入管理信息系统,并建立射频卡号、运输单元和内装物资的条码信息之间的关联。运输途中可通过预设在运输线路的中间站或终点的射频识读设备,将采集信息传输到管理信息系统,从而实现对在途物资的及时监控。到达目的地后,则可直接将所运物资与射频卡信息自动核对入库,确保物资完整,提高收发作业效率。
4 基于自动识别技术的现代物流管理信息系统
自动识别技术在现代物流管理中的应用,目的在于进一步规范物资基础管理,大幅度提高物品信息采集效率和质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它的应用主要是通过研制开发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的。为了更好地实现现代物流管理所追求的“7R”系统目标,除了应用上述自动识别技术以外,还须综合集成GPS或PDA/北斗卫星定位、GIS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管理、现代数据通信等技术,实现物流管理信息化。
信息处理平台
微型计算机和服务器系统作为主要信息处理设备,互联网+物流管理局域网作为主要数据交换平台,通过Windose网络操作系统,采取C/S(客户机/服务器)+B/S(浏览器/服务器)体系结构,连接成一体化的信息处理平台。后台数据库管理系统选用Oracle 9i 或SQL Server;地理空间数据库选用MapInfo。
技术应用方案
采用一维或二维条码,以数字、文字等信息对库存物资进行标识,提高物资入、出库信息采集和仓储物资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采用射频卡/识读设备,对运输单元及其货物进行自动识别、记录和管理,及时掌握在途物流信息,并可实现库存物资瞬间动态增减;
采用PDA/北斗卫星定位技术或GPS技术,实时获得在途运输单元的地理位置等信息;
采用互联网+移动通信技术,将目标相关地理信息,实时传送到后台数据库系统;
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开发GIS地理信息系统,对空间相关数据采集、管理、操作、分析、模拟,并在指控中心显示,实现在途物资可视化管理和控制。
系统组成及其功能
仓储物资管理系统:除满足通常仓储管理系统具有的一般功能外,该系统采用二维条码描述物品属性,进行扫描快速录入;依托射频识别技术实现库存物资瞬间动态增减。
运输跟踪系统:采用GPS与GIS集成技术,通过GPS接收机或北斗卫星终端机将运载工具的运行轨迹坐标、速度等信息传送给GIS程序,将运载物资的当前位置及所经过的路线等信息实时显示在电子地图上,实现运输途中物资机动跟踪。
物流指挥控制系统:依托互联网、移动通信技术,将保障对象的需求及位置、现有资源及其分布、途中物资运送轨迹和保障力量分布等信息,实时显示在指挥屏幕的电子地图上,辅助指挥决策和机动控制。
系统运行描述
以一个运输车队为例。所派车队的指挥车上配一台GPS终端,其GPS代码保存在后方数据中心,代表该车队并对应其当前任务;该车队中每一台车分配一个射频卡,并将其射频卡号保存在后方数据中心,代表该车辆;在指定仓库装货时,出库物资信息通过二维条码扫描采集到后方数据中心,通过与射频卡号的对应匹配,代表车队上的物资明细,从而实现车队、车辆和该车所装物资的静态关联。车队行进过程中,物流指控中心不断接收该车队GPS代码的相关地理位置信息,并通过GIS实时展示在电子地图上,映射出该车队的动态信息(如车队现在所处地理位置、时速、所运物资明细、运达目的地等),从而实现该车队在途运输可见性。通过后方数据中心与该运输车队指挥车上PDA的即时通信,可调控车队的行进状态(更换路线、停止、返回等),实现该车队的在途可控制性。
参考文献
[1]裴向前.美军物资分发自动识别技术[J].物流技术,2000(3).
[2]蔡淑琴.物流信息系统[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2.
中图分类号:F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192-02
一、我国物流业的起源及现状
物流是指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以最低的成本,通过运输、保管、配送等方式,实现原材料、半成品、成品或相关信息进行由商品的产地到商品的消费地的计划、实施和管理的全过程。作为一种服务性行业,其发展与整个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美国销售学家帕尔说,“物流是节约费用的广阔领域”。从二战以后到现在,物流业在欧美日等国获得了蓬勃发展的机会,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随着各国政府日愈重视物流产业的规制和发展,现代物流业已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性产业之一,物流发展水平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80年代初,随着我国对外改革开放的发展,物流概念与物流意识传入国内,受到政府和学者的重视,但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物流发展在整体上仍存在四大缺陷,即物流社会化程度低、物流管理体制混乱、物流机构多元化、物流观念落后。这一阶段国内的物流业发展缓慢,主要处于物流新概念的引进阶段,对物流概念的内涵、物流经营的实质、运作物流应具备的要素,以及如何发展我国物流等问题的认识和探讨都不够,从而导致物流发展较为缓慢。
针对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及物流业发展十分落后这一极不协调的现状,我国从90年代初开始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物流发展的成功经验,大力推动物流在国内的发展。1992年,原国内贸易部提出了《关于商品物流(配送)中心发展建设的意见》,并在上海、广东确定了试点企业,大中型储运企业发挥设施优势,改造、完善设施,增加服务项目,完善服务功能,向社会化的现代物流中心转变;小型储运企业向配送中心转变。1996年,原国内贸易部又发出《关于加强商业配送中心发展建设工作的通知》,同时提出了《商业储运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与发展的意见》,草拟了《物流配送中心发展建设规划》。其中,提出了发展建设物流配送中心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确定商业储运企业向现代物流配送中心转变,建设社会化的物流配送中心,发展现代物流网络为主要的发展方向,并对物流配送中心的发展建设提出了总体构想。至此,我国物流真正的建立并逐步完善起来。
在产业政策的引导和政府推动下,经过20余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每年以9.14%的速度增长,2002年增长8%,全年经济增长总量首次超过10万亿元。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已将其生产制造基地迁到了中国,建立配套的产业群,全球零售业、物流业巨头也竞相在中国设点布阵,如沃尔玛、联合利华公司、美国家得宝(Home Depot)等大型的跨国公司分别在深圳特区和上海建立起全球性的物流中心。可见,新兴的物流业在我国原有流通业发展的基础上,正在朝着更宽更广的方向发展。
目前,我国的物流产业呈加速发展态势。从物流区域市场看,上海、广东、江苏等经济发达地区物流产业发展迅猛,特别是沿海开放城市、重要的枢纽城市和中心城市,已成为区域物流市场快速发展的主要基地。从专业物流企业的发展来看,民营企业、多元化股权结构的新兴物流企业,由于在合理使用和组织各种物流资源等方面能够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企业规模和市场份额都得到迅速扩展。部分传统的运输、仓储、批发企业,通过向物流服务领域延伸,逐渐发展成为专业化的物流服务企业。从物流细分市场来看,发展迅速的领域主要集中在以“三资”企业、私营企业等非国有经济为服务对象的“第三方物流”,以及部分国有企业在优化内部物流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的物流服务需求。上述两部分企业需求将成为支撑我国物流产业发育与发展的主要市场基础。此外,以消费者为对象的物流服务,如商品快运服务、配送服务等也得到快速发展。
二、我国物流业所面临的问题
虽然我国物流业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可是其中仍深藏着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至关重要,影响着物流业的进一步发展。具体表现在:
(一)对物流产业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企业发展战略不明确,企业自身定位模糊。许多人对现代物流的理解仍停留在传统的物资管理层面。没有把物流作为价值流对待,缺乏物流也是生产力的新理念、缺乏接受第三方物流的意识,从而在思想认识上禁锢了物流产业的发展。同时,我国很多物流企业对本企业的发展方向、自身定位都比较模糊,没有明确的发展战略,这样导致企业不能按照明确的目标去发展,从而处于被动地位。
(二)物流设施的建设与发展滞后,影响物流效益。现代化的物流集散和储运设施较少,能够有效连接不同运输方式的大型综合货运枢纽、服务于区域经济或城市内部的各种物流基地、物流中心还比较缺乏,物流信息管理和技术手段都还比较落后。很多中小型物流企业往往被动地满足客户需要,在服务项目的开拓、市场反应速度、价值定位等方面都未能实行市场运作。同时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的建设以及集装箱运输的发展还比较缓慢,物流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现象比较普遍,产、供、销一体化,专业化操作程度较低,直接导致了物流作业过程的效率低下、成本过高。
(三)物流服务信息化程度低,物流配送建设与现代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目前我国网络技术发展很快,但物流配送系统建设相对滞后,很多物流企业没有配套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而少量拥有信息系统的企业,也仅利用在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以及建立企业的网站和网页等方面,使得及时性差,而且出错率高。
(四)物流研究相对落后和物流专业人才短缺。相对而言,我国在物流研究和教育方面比较落后,从事物流专业研究的机构和大学很少,企业层面的研究和投入更是微乎其微,各企业只能靠经验来制订物流服务标准,或是仿效他人,使物流服务老套成规,不具新颖性,缺乏活力与竞争。物流专业人才的缺乏,已成为我国物流发展的瓶颈。
(五)货物运输成本较高。中国的货物运输成本比西方高出3倍,物流费用占了货品总成本多达30%,这个比例比西方高出10%。目前,中国物流费用占了国民生产总值的16.7%,而在西方物流费用只占10%。据统计,我国货运车辆的空驶率平均为49%,其中有17.2%的物流企业空驶率达50%。
(六)物流管理分散,物流整体效益较差。我国物流行业管理一直沿袭计划经济体制的模式,物流业的管理权限被分别划归若干个部门。比如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运输资源,分别直属铁道部、交通部、航空总局等管理。物流管理和资源的分散化,物流企业的低效运作,使本应具有的整体功能被大大削弱,阻碍物流业发展,难以形成社会性的物流配送体系。
三、发展我国物流业的对策
(一)明确发展战略企业的发展战略决定了企业以何种姿态参与市场竞争。对于物流企业来说,要深刻认清自己在生存环境中的实力和地位,制定明确的企业发展规划,根据市场情况,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合理确定市场定位,明确发展方向,严格执行。
(二)改革物流管理体制,重组物流业务流程。1、制定不同于运输方式下统一的服务规范、技术及装备标准,打破全社会物流市场相对割离、条块分割的物流管理体制,促进形成社会化的物流系统和跨区域、跨行业的物流网络;2、改变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组织方式,将企业内部低效率的物流设施、人员和组织实施有效剥离,促进社会化、专业化物流企业的发展;3、按照社会化、专业化、精干高效的原则,建立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的物流管理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大力发展物流企业,加快物流市场主体的发育,加快发展以民营企业、多化股权结构为标志的新兴物流企业,积极面向三资企业、私营企业等非国有经济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务,并在物流经营理念、运行机制、管理方式等方面尽快实现与国际社会接轨。
(三)构筑物流企业运作平台,实现物流提速。1、借助ERP(企业资源规划)实施,开发应用物资编码结构和基础编码软件系统,建立物流信息平台,实现物流数据信息网上传递;2、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掌握物资需求情况,实行网上竞价采购,并对配送、库存积压等物流信息实时进行监控,以降低采购成本,加速资金周转,提高物流效率;3、要建立自己的信息处理机制,以最快的速度将最有价值的信息梳理出来,尽可能采用现代化的物流手段,提高综合竞争力。
(四)开展供应链管理,增强企业物流竞争能力。供应链是以满足顾客需求变化为中心,将生产商、供应商、零售商和顾客相互连接,实现更多的技术和资源共享的一种管理方法。运用供应链管理思想,处理好与服务对象的关系,应充分运用供应链思想为下游服务,为最终用户服务。加速企业供应链建设,可以使成本降低,使产品以最快的速度到达市场,服务于用户。
(五)发挥政府与企业的积极作用,加强行业规范建设,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政府要不断完善物流行业规范,建立相应的法律条款,保护物流行业协调、健康发展;建设一批专业信息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为开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提供迅速、准确、安全、高效的商贸物流信息服务。企业要完善货运站场功能,增添现代化设备,提高办公效率;要建立适合自身企业的物流信息系统来提高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实现信息共享。
(六)加快建立企业资源的整合速度机制。要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及时提供市场需要的产品的关键是要有较快的资源供应和整合速度。物流服务提供者对上、下游的配送需求的反应速度越快,前、后置时间,配送间隔就越短,物流配送速度越快,商品周转次数就越多。
(七)培养物流人才,提高物流管理人员整体素质。现代物流业之间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要提高企业物流管理水平必须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物流管理队伍。1、企业要转变用人观念,真正把人作为一种资源进行开发和管理。把合适的人安排在合适的工作岗位上,人尽其用;2、健全以经济利益为基础的激励机制,完善新酬福利制度,使其具有激励作用;3、要对员工进行培训,并制定好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这样不仅提高企业生产力,也提高了员工的自身竞争力;4、要建立健全良好的企业文化。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把企业目标和员工目标融合起来,使员工产生归属感和自我认同感,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一、我国物流业的起源及现状
物流是指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以最低的成本,通过运输、保管、配送等方式,实现原材料、半成品、成品或相关信息进行由商品的产地到商品的消费地的计划、实施和管理的全过程。作为一种服务性行业,其发展与整个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美国销售学家帕尔说,“物流是节约费用的广阔领域”。从二战以后到现在,物流业在欧美日等国获得了蓬勃发展的机会,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随着各国政府日愈重视物流产业的规制和发展,现代物流业已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性产业之一,物流发展水平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80年代初,随着我国对外改革开放的发展,物流概念与物流意识传入国内,受到政府和学者的重视,但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物流发展在整体上仍存在四大缺陷,即物流社会化程度低、物流管理体制混乱、物流机构多元化、物流观念落后。这一阶段国内的物流业发展缓慢,主要处于物流新概念的引进阶段,对物流概念的内涵、物流经营的实质、运作物流应具备的要素,以及如何发展我国物流等问题的认识和探讨都不够,从而导致物流发展较为缓慢。
针对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及物流业发展十分落后这一极不协调的现状,我国从90年代初开始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物流发展的成功经验,大力推动物流在国内的发展。1992年,原国内贸易部提出了《关于商品物流(配送)中心发展建设的意见》,并在上海、广东确定了试点企业,大中型储运企业发挥设施优势,改造、完善设施,增加服务项目,完善服务功能,向社会化的现代物流中心转变;小型储运企业向配送中心转变。1996年,原国内贸易部又发出《关于加强商业配送中心发展建设工作的通知》,同时提出了《商业储运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与发展的意见》,草拟了《物流配送中心发展建设规划》。其中,提出了发展建设物流配送中心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确定商业储运企业向现代物流配送中心转变,建设社会化的物流配送中心,发展现代物流网络为主要的发展方向,并对物流配送中心的发展建设提出了总体构想。至此,我国物流真正的建立并逐步完善起来。
在产业政策的引导和政府推动下,经过20余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每年以9.14%的速度增长,2002年增长8%,全年经济增长总量首次超过10万亿元。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已将其生产制造基地迁到了中国,建立配套的产业群,全球零售业、物流业巨头也竞相在中国设点布阵,如沃尔玛、联合利华公司、美国家得宝(Home Depot)等大型的跨国公司分别在深圳特区和上海建立起全球性的物流中心。可见,新兴的物流业在我国原有流通业发展的基础上,正在朝着更宽更广的方向发展。
目前,我国的物流产业呈加速发展态势。从物流区域市场看,上海、广东、江苏等经济发达地区物流产业发展迅猛,特别是沿海开放城市、重要的枢纽城市和中心城市,已成为区域物流市场快速发展的主要基地。从专业物流企业的发展来看,民营企业、多元化股权结构的新兴物流企业,由于在合理使用和组织各种物流资源等方面能够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企业规模和市场份额都得到迅速扩展。部分传统的运输、仓储、批发企业,通过向物流服务领域延伸,逐渐发展成为专业化的物流服务企业。从物流细分市场来看,发展迅速的领域主要集中在以“三资”企业、私营企业等非国有经济为服务对象的“第三方物流”,以及部分国有企业在优化内部物流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的物流服务需求。上述两部分企业需求将成为支撑我国物流产业发育与发展的主要市场基础。此外,以消费者为对象的物流服务,如商品快运服务、配送服务等也得到快速发展。
二、我国物流业所面临的问题
虽然我国物流业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可是其中仍深藏着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至关重要,影响着物流业的进一步发展。具体表现在:
(一)对物流产业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企业发展战略不明确,企业自身定位模糊。许多人对现代物流的理解仍停留在传统的物资管理层面。没有把物流作为价值流对待,缺乏物流也是生产力的新理念、缺乏接受第三方物流的意识,从而在思想认识上禁锢了物流产业的发展。同时,我国很多物流企业对本企业的发展方向、自身定位都比较模糊,没有明确的发展战略,这样导致企业不能按照明确的目标去发展,从而处于被动地位。
(二)物流设施的建设与发展滞后,影响物流效益。现代化的物流集散和储运设施较少,能够有效连接不同运输方式的大型综合货运枢纽、服务于区域经济或城市内部的各种物流基地、物流中心还比较缺乏,物流信息管理和技术手段都还比较落后。很多中小型物流企业往往被动地满足客户需要,在服务项目的开拓、市场反应速度、价值定位等方面都未能实行市场运作。同时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的建设以及集装箱运输的发展还比较缓慢,物流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现象比较普遍,产、供、销一体化,专业化操作程度较低,直接导致了物流作业过程的效率低下、成本过高。
(三)物流服务信息化程度低,物流配送建设与现代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目前我国网络技术发展很快,但物流配送系统建设相对滞后,很多物流企业没有配套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而少量拥有信息系统的企业,也仅利用在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以及建立企业的网站和网页等方面,使得及时性差,而且出错率高。
(四)物流研究相对落后和物流专业人才短缺。相对而言,我国在物流研究和教育方面比较落后,从事物流专业研究的机构和大学很少,企业层面的研究和投入更是微乎其微,各企业只能靠经验来制订物流服务标准,或是仿效他人,使物流服务老套成规,不具新颖性,缺乏活力与竞争。物流专业人才的缺乏,已成为我国物流发展的瓶颈。
(五)货物运输成本较高。中国的货物运输成本比西方高出3倍,物流费用占了货品总成本多达30%,这个比例比西方高出10%。目前,中国物流费用占了国民生产总值的16.7%,而在西方物流费用只占10%。据统计,我国货运车辆的空驶率平均为49%,其中有17.2%的物流企业空驶率达50%。
(六)物流管理分散,物流整体效益较差。我国物流行业管理一直沿袭计划经济体制的模式,物流业的管理权限被分别划归若干个部门。比如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运输资源,分别直属铁道部、交通部、航空总局等管理。物流管理和资源的分散化,物流企业的低效运作,使本应具有的整体功能被大大削弱,阻碍物流业发展,难以形成社会性的物流配送体系。
三、发展我国物流业的对策
(一)明确发展战略企业的发展战略决定了企业以何种姿态参与市场竞争。对于物流企业来说,要深刻认清自己在生存环境中的实力和地位,制定明确的企业发展规划,根据市场情况,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合理确定市场定位,明确发展方向,严格执行。
(二)改革物流管理体制,重组物流业务流程。1、制定不同于运输方式下统一的服务规范、技术及装备标准,打破全社会物流市场相对割离、条块分割的物流管理体制,促进形成社会化的物流系统和跨区域、跨行业的物流网络;2、改变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组织方式,将企业内部低效率的物流设施、人员和组织实施有效剥离,促进社会化、专业化物流企业的发展;3、按照社会化、专业化、精干高效的原则,建立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的物流管理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大力发展物流企业,加快物流市场主体的发育,加快发展以民营企业、多化股权结构为标志的新兴物流企业,积极面向三资企业、私营企业等非国有经济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务,并在物流经营理念、运行机制、管理方式等方面尽快实现与国际社会接轨。
(三)构筑物流企业运作平台,实现物流提速。1、借助ERP(企业资源规划)实施,开发应用物资编码结构和基础编码软件系统,建立物流信息平台,实现物流数据信息网上传递;2、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掌握物资需求情况,实行网上竞价采购,并对配送、库存积压等物流信息实时进行监控,以降低采购成本,加速资金周转,提高物流效率;3、要建立自己的信息处理机制,以最快的速度将最有价值的信息梳理出来,尽可能采用现代化的物流手段,提高综合竞争力。
(四)开展供应链管理,增强企业物流竞争能力。供应链是以满足顾客需求变化为中心,将生产商、供应商、零售商和顾客相互连接,实现更多的技术和资源共享的一种管理方法。运用供应链管理思想,处理好与服务对象的关系,应充分运用供应链思想为下游服务,为最终用户服务。加速企业供应链建设,可以使成本降低,使产品以最快的速度到达市场,服务于用户。
中图分类号: F270.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3-0031-02
一、前言
以营业性货运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后勤保障、货运配载、仓库出租、仓储配送、包装流通加工等增值服务,在信息技术与服务支持的基础上实现SCM(Supply Chain Management供应链管理)需要的集成管理,代表着改造传统产业的经营理念、服务项目、经营方式等的一种新兴市场力量。根据国际上有关实践与理论研究,可以将这种力量概括为:第三方物流。
近年来,“第三方物流”(Third-party Logistics,3PL)的思想成为流通领域一个广泛谈论的话题。不过,外包(outsourcing)物流职能的方法最早来自人们对产品的储运。在美国,和邮政、电报、电话一起出现的公共仓库、铁路和商用卡车运输,与工业革命的历史差不多一样长。然而,当前的市场状况正增加人们对物流职能的高度重视,并再次引起对外包物流的兴趣。有效率地、合理地调整物流,以满足多变的市场需求变得日益重要。物流正发挥着前所未有的作用,对第三方的外包成为一个需要给予更多关注的战略问题。
(一)我国3PL公司的发展之路
第三方物流概念在国外已被广泛接受,并在实施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我国物流业蓬勃发展的今天,这一概念为物流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物流企业应抓住这次机遇,准确的定位、完善的组织、全方位的管理加上高科技技术的应用,将为物流企业拓展新的发展道路。
1.简述中国3PL企业的发展条件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目前已初步具备了发展第三方物流管理和配送技术的经济环境和市场条件。(1)企业改革日益深化,为物流业发展培育了必要的微观基础。推进企业改革,着力培育市场主体是市场化改革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主要的进展体现在对国有企业放权让利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方面,使国有企业从计划的执行者逐步转变成为市场主体。(2)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商品物流技术的进步为我国物流业快速发展准备了充分的技术基础。目前已有相当多的物流和配送技术开始进入中国并在企业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3)政府对物流业的政策支持。在我国流通领域对外开放政策中,鼓励国外资本投资于物流和配送设施等。 (4)货物运输中小批量、多品种、高价值的货物越来越多,客户在运输的时间性和服务质量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 (5)在我国物流服务领域有相当大的开发空间。
目前我国一般工业产品的流通费用占商品价格50%左右,而新鲜水果、易变质食品和某些化工产品的流通费用有时高达商品售价的70%以上,我国汽车生产中90%以上的时间是原材料、零配件的储存、装卸和搬运时间。这些费用和时间上的消耗为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留下了巨大的空间。
2.中国3PL企业发展的特点与分析
目前,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1)第三方物流市场份额较小,从不同企业的物流执行情况看,生产企业原材料物流的执行主体主要是供货方,占46%,其次是公司自身,占36%,第三方只占18%。第三方物流占整个物流市场的份额大约在2%,而美国是8%,欧洲是10%。
(2)第三方物流企业规模偏小,由于目前我国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物流“外包”主要以“分包”为主,不同的供应商会采用不同的第三方,总比例很小。物流企业规模偏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物流服务功能的多样化,并影响物流服务质量的提高。
(3)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提供的服务功能单一。增值服务薄弱是影响物流需求的原因之一,目前第三方物流服务商的收益85%来自基础。企业对于信息流的服务、货款托收等的需求也很大,长远看,大多数企业更倾向于“一站式”服务,要求提供一体化综合服务。
(4)物流供给质量不高。物流服务质量是影响企业是否愿意将物流进行外包的主要因素,能否提高服务质量将直接制约物流需求的增长。
虽然目前我国第三方物流市场份额很小,但在未来十年内,我国第三方物流市场将以16%~25%的高速度增长。
二、加快我国3PL公司发展的基本构想
第三方物流的占有率与物流产业的发展水平之间相关性十分密切,西方发达国家的物流业发展实践表明,只有独立的第三方物流至少占社会物流的50%时,物流产业才能真正形成并趋于成熟。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程度反映和体现着一个国家物流业发展的整体水平。今后,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1.制定物流法规,协调有序发展,设置物流专业,培养物流人才
目前我国没有统一的物流管理机构,也没有相应的物流法规,部门分割、各自为政、重复建设造成大量浪费。国家有关部门应制定相应法规,使物流业有计划、有序地发展,避免一些不应有的损失和浪费。因为物流企业占地多,投资大,要修路、建库、买车等,不能说上就上,说下就下。要充分利用原物流企业的场地、设施,把老企业的改造和新企业的建设结合起来,协调发展。
缺少高级物流管理人才和技术力量是我国物流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从国外物流和配送的发展经验来看,企业要求物流和配送方面的从业人员应当具有一定物流知识水平和实践经验。培养高级物流人才,加强物流理论研究,是发展第三方物流业的迫切需求。
2.以联运企业的网络经营改善物流系统的低组织化状态
商品经济概念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前遭到排斥,地区经济长期封闭,物流技术落后,尤其是严重的条块分割,造成了物流系统的低组织化。另一方面,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局部地区在现代化技术设备的投入超前于整个物流系统的水平,不同技术水平的物流系统衔接上的困难,造成了物流系统运行相对封闭,也形成了跨地区物流的低组织化状态。
以网络系统提供服务的产业具有一种特殊的经济效应,而这种效应可以随着参加者的增加以几何级数增长。这种意义上的规模经济效应,往往被称为“网络经济效益”。这也是物流业的主要特色。物流企业的覆盖地域越广,用户越多,越有利于降低物流成本。发展物流业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扩大物流系统,从而刺激一个自力更生的增长过程。
针对物流企业生产空间跨度大,连续性强的特点,在政企分开之后,物流企业的组织结构应作相应的改革。一是改变旧的区域阵点式企业组织,通过建立跨地域的物流组织体系,形成全国性的运输企业集团;二是改革现有的物流企业构成,大力发展综合性物流企业,形成由网络体系为中心的、物流与运输公司相结合的物流企业组织系统。
3.开展适合中国国情的综合物流
按照物流企业完成的物流业务范围的大小和所承担的物流功能,可将物流企业分为综合性物流企业和功能性物流企业。功能性物流企业,也叫做单一物流企业,即它仅仅承担和完成某一项或几项物流功能。按照其主要从事的物流功能,可将其进一步分为运输企业、仓储企业、流通加工企业等,而综合性物流企业能够完成和承担多项甚至所有的物流功能。综合性物流企业一般规模较大、资金雄厚、并且有着良好的物流服务信誉。
我国物流产业应积极采取形式的客户定制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模式。中国目前物流企业在数量上,供大于求;在质量上有所欠缺,满足不了需求的质量;物流网络资源丰富,利用和管理水平低;缺乏有效的物流管理者。作为物流企业完全可以不进行固定资产的再投资,采用委托的形式,运用自己成熟的物流管理经验和技术,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主要思路为:不进行大的固定资产投入,低成本经营和外包原则;将主要的成本部门及产品服务的生产部门的大部分工作委托他人处理,注重建立自己的销售队伍和管理网络;实行特许制,将协作单位纳入自己的经营轨道;公司经营的核心能力就是综合物流业务的销售、采购、协调管理和组织设计的方法与经验,并且注重业务流程创新和组织机制创新,使公司经营不断产生新的增长点。
4.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和硬件配置
在物流基础设施方面:(1)加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增建、更新、改建物流基础设施,使其符合第三方物流业务发展的需要;(2)加强运输网络建设, 优化运输结构和路线,提高和完善运输枢纽控制货物流动的能力,形成交通便利、调控灵活、通畅的运输体系;(3)改善物流配送中心仓储条件,提高储存能力和出入库作业效率。(4)加强物流信息传递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物流信息网络化。
在硬件配置上:(1)使用先进的运载工具,根据商品、用户运输特点,选用高效、节能、专业化、多样化运载工具,实现运输专业化、网络化、自动化;(2)应用先进的运输方式,实现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以方便、快捷、优质、经济的运输服务满足第三方物流的需要;(3)加快仓储设施改造,采用自动化立体仓库、自动分拣装置、托盘、集装箱等现代物流技术,提高仓储效益,实现装卸搬运等过程的机械化,提高装卸效率。
第三方物流战略设计,在体制上需要向部门主义挑战,将不同行业的活动联成无缝的物流管理系统;意识上要强调用户导向的准则,向自我为中心挑战,形成协同运作体系。其核心是强化创新,需要从意识开始渗透到技术、组织和经营方式及过程之中,相关物流服务过程包括物流增值服务的延伸,往往使一些制造生产过程的缩短,资源更集中于其核心能力。
参考文献:
[1] 朱道立,龚国华,罗奇.物流和供应链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2] 崔介河.物流学概论[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7:4.
[3] 宗华.现代企业物流战略的创新与发展[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1).
[4] 骆温平.第三方物流――理论、操作与案例[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2001.
[5] 贺盛瑜.第三方物流理论与实务[D].北京:北京科技大学,2005.
[6] 文刚.第三方物流管理[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0.
[7] 宋华,胡左浩.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8] 高雷.企业物流[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第四方物流;4PL;发展模式
Key words: Fourth Party Logistics;4PL;development model
中图分类号:F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3-0023-02
0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到来,企业原有的物流管理模式已难以创造出更多的利润,甚至成为影响企业成长的障碍,而先进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以及管理咨询行业的日益成熟,为一种新的物流管理模式提供了条件,使第四方物流的实现成为可能。我国的物流市场尚未发展成熟,第三方物流的发展也还处在起步阶段,物流行业“多小散乱”的格局仍未打破,在这种大环境下,可以利用政府高度统筹资源的优势,率先走出第四方物流发展的创新之路,以带动第三方物流发展,形成3PL与4PL互动发展的良性循环,从而推动我国现代物流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1 第四方物流简述
90年代末美国埃森哲咨询公司提出了“第四方物流”的概念,将其定义为:“一个供应链集成商,它对公司内部和具有互补性的服务供应商所拥有的不同资源、能力和技术进行整合和管理,提供一套供应链解决方案。”第四方物流的功能主要包括企业物流系统的规划与设计、物流网络的设计和经营管理、供应链设计与改造、对区域物流进行规划和资源整合、为国际物流一体化运作提供解决方案。第四方物流组织通常由制造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信息技术公司和管理咨询公司合作成立。与第三方物流不同,第四方物流利用各组织成员的优势资源,面对整个供应链提供服务,站在供应链的角度对上下游企业的物流运作进行规划、评估与再造,提供供应链整合的解决方案,推进供应链变革重组达到最优状态。
2 国外第四方物流发展模式
自第四方物流的概念提出后,国外已有先进的管理咨询公司、物流企业或制造企业将其付诸实践。总的说来可以分为三种发展模式,即协同运作型、方案集成型和行业革新型。
2.1 协同运作型 协同运作型,即3PL与4PL采用商业合同或者战略联盟的模式合作,共同开发市场,由4PL向3PL提供一系列服务,包括技术、供应链策略、市场进入和项目管理等。然后对物流系统的解决方案进行规划和整合,再由3PL去执行和完成操作。该运作模式下,第四方物流服务供应商不直接与企业客户接触,而是通过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将其提出的供应链解决方案、再造的物流运作流程等进行实施。这种模式一般出现在第四方物流发展不是很成熟的阶段。在很多第三方物流中,已经有很多类似的工作小组或项目小组,尽管他们不是以独立的第四方物流形式出现。
2.2 方案集成型 方案集成型,即4PL将整合3PL和其他相关企业的资源、技术和能力,对其进行综合管理和配置,借助3PL为客户提供全面集成的一体化供应链解决方案:3PL利用4PL提供的解决方案为客户提供服务,4PL作为一个枢纽可集成多个服务商和客户的能力。该运作模式下,第四方物流作为生产企业与第三方物流的纽带,将生产企业与众多第三方物流连接起来,这样企业客户就可以直接通过第四方物流服务供应商来实现复杂的物流运作的管理。这种模式通常应用于第四方物流发展的中级阶段。这时第四方物流已经可以独自地寻找客户,开发市场,并联结相关企业的资源为客户提供一整套的供应链解决方案。
2.3 行业革新型 该模式中4PL为多个行业的多个客户开发和提供供应链解决方案。在这种运作方式中,第四方物流为同一行业中的多个客户发展和执行一套聚焦于同步化和合作的供应链解决方案。行业解决方案的形成将带来巨大的收益。这种模式是第四方物流发展成熟的形式。此时的第四方物流可以独立地承担多个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的供应链资源整合,创造物流效益的最大化。
以上是发达国家实践第四方物流的三种模式,同时也是其第四方物流发展有低级形态到高级形态的三个阶段。但由于我国发展第四方物流的环境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不同,不具备完全效仿这三种发展模式的条件,但我们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找出自己的优势所在,从而走出一条不同的发展4PL之路。
3 我国发展第四方物流的SWOT分析
我国发展第四方物流,存在物流行业以及相关支撑行业发展不成熟的客观限制,同时也拥有发达国家不具备的政府高度统筹资源能力的优势。
3.1 优势 ①市场需求优势。我国物流行业呈现着“多小散乱”的局面,众多的物流需求企业难以找到可以提供全面的物流与供应链服务的供应商,从目前来看,这是一个需求强烈而供给匮乏的市场。而第四方物流就是要进行全面的供应链规划,统筹散乱物流资源,提高物流运作效率,为客户提供最优的服务。所以,在我国发展第四方物流具有广阔的需求市场。②政府统筹优势。相对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我国的市场经济还未完全成熟,还需要政府的正确引导和适当干预。政府除了制定有利于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之外,还可以通过建立物流基地、物流平台、信息平台等途径进行第四方物流市场的培育、保障与监管。在该市场充分发育以后,政府再撤出市场,仅提供基本的保障服务而不直接介入。③后发优势。物流产业发达的国家已经形成了第四方物流的理念并探索出了一条发展第四方物流的途径,我国可以学习借鉴其经验教训,少走弯路。
3.2 劣势 ①支撑行业发展滞后。第四方物流需要统筹第三方物流、管理咨询、信息技术行业的资源,与客户企业紧密合作,为其提供服务。目前,我国的第三方物流发展刚刚起步,行业集中度仍很低;管理咨询在企业管理中尤其在物流中的应用还不普遍,管理咨询的业务范围和水平也有待完善;②制造企业供应链外包意识不到位。大多数制造企业已经或正计划将自己的部分物流业务外包给3PL来实施,但对于4PL却持有各种怀疑或误解的态度。大多数企业还没有计划将自己的全部物流和供应链业务外包给一个4PL来完成,或者还不知道存在一个4PL可以全面管理和实施自己的供应链业务。
3.3 机遇 ①政策机遇。09年国务院出台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提出,要由市场配置资源,政府营造环境,打破分割封锁,整合现有资源,到2011年,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综合物流企业集团;同时也提出要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促进物流标准化进程和物流信息技术的应用。这些都为第四方物流的发展打下了政策基础。②经济全球化机遇。要发展第四方物流,我们存在着相关支撑行业发展不成熟的限制,但随着中国加入WTO,越来越多的国际3PL企业、信息技术服务和管理咨询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我们可以利用这些资源弥补自身的不足,加快发展第四方物流。
3.4 威胁 国外的优秀资源可以被利用,但同时也是最大的威胁。来自国外大型综合物流企业的竞争是我国发展第四方物流最大的挑战,他们拥有成熟的物流理念和强大的运作实力,可以独立地完成物流资源的整合,提供给企业优质的服务。正因如此,发展我们自己的第四方物流显得尤为紧迫。
4 我国第四方物流的发展模式
面对我国薄弱的3PL及相关产业基础,我们需要逆向思维,从培育4PL提供商开始,将政府引导和市场规律有机结合,充分发挥4PL在资源整合和产业串联方面的优势,以4PL促3PL,从而推动我国物流产业的全面提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步骤来发展4PL:
4.1 政府先导,培育主体 因为第三方物流尚未形成上规模有垄断能力的大企业集团,而信息技术和管理咨询公司也未能独挚一帜。所以在市场发育初期,政府可以以收购或注资控股的方式获得一家相对有实力的3PL的控制权。同时协调其他各方资源,包括建立物流信息平台,引入管理咨询,为需求方提供第四方物流服务。在这个阶段,可以结合国外发展模式中的协同运作型,以项目为主线,有针对地组织一批初级的4PL团队或工作小组,力争成功地运作一些典型的4PL项目。
4.2 行业自律,完善市场 行业协会在这个阶段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通过成功运作一些4PL实例后,政府帮助企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逐渐培育出了一些可以独立行使4PL职能的企业,在相关企业间初步建立起了一套可行的沟通渠道和运作规范。这时为提高市场运作效率,政府需要转变角色,由主导变为协助,将市场的完善交给行业协会。行业协会有第四方物流的主体企业和协作方以及主要的客户企业组成,主要是制定一套完整的行业标准和行业规范,最终形成企业间高效的交流合作平台。在这个阶段,参照国外的方案集成性发展模式,由4PL企业自己寻找最合适的协作伙伴,为客户提供一整套的供应链解决方案。
4.3 企业联动,市场主导 在政府和行业协会的帮助下,4PL市场日趋成熟以后,企业间会自发形成联动发展的高效局面。这时政府可以完全退出市场,仅仅行使服务和监管的功能,行业协会也可以仅仅作为企业间的交流平台,只是在出现新的问题或新的技术时重新调整行业标准。第四方物流发展到这个阶段,已达到借鉴国外行业革新型发展模式的条件,可以进行多个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的物流整合,形成4PL和3PL联动发展的格局。
5 结论
在物流市场基础薄弱的前提下,将政府、行业和企业的作用结合起来,三者在各个阶段扮演不同的角色,共同促成4PL市场和4PL企业的成熟完善。以4PL带动3PL,以3PL促进4PL发展,整合各方资源,为客户企业提供优质的服务,最终达到完善物流市场,优化物流效率的目的。这是当前我国发展第四方物流值得尝试的模式。
参考文献:
[1]John Gattorna. Strategic Supply Chain Alignment [M]. Gower Publishing Limited, 1998.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煤矿企业的供应模式也在发生变化。在市场环境下,供应模式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随着常规供应模式被打破,煤矿企业从多方面强化供应系统的现代化、信息化发展,减少供应系统中的一些薄弱环节,进行全新的技术改革和创新运用,全面推进煤矿企业供应系统的整体发展,促进煤矿企业的效益不断提升。本文旨在进一步围绕现代市场环境下的供应模式与煤矿企业的发展相融合的整体来分析,剖析当前煤矿企业中供应模式存在的现状与不足,进而从多方面探讨适应煤矿企业发展需求的现代物流供应系统,推动煤矿企业的现展步伐。
一、简述市场环境下供应模式与煤矿企业的整体联系
1、整体概念分析
煤矿企业供应物流系统是一个全面的现代化的管理模式,主要是针对物品采购、库存管理、信息处理等多方面的环节运用,在这么多个环节中,物品的采购环节是企业供应物流和社会分流的界点,是煤矿企业的物资从内部向外部流动的必经之路,库存管理是核心,要从物资采购以及供应系统的每一个环节进行优化,依据企业的生产计划情况安排库存,实施采购计划,并根据煤矿企业的生产条件,制定企业生产要求的各项物资需求,形成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转。对于煤矿企业而言,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征,譬如,煤炭企业拥有大量的基础设施和庞大的设备群,且种类各异;物资使用环境具有不确定性,与地质条件等关系极为密切,具体的使用十分复杂。因此,煤矿企业的供应系统具有安全性、连续性、高效性的特点,要从多方面进行整体把握,切实做到物流服务的及时、高效,并且满足煤矿企业的生产需要,营造顺畅高效的生产环境,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加企业整体经济效益。
2、计划管理的整体运用
在煤矿企业的供应系统上,可以通过有效的物资计划安排,形成物资供应采购中心,并围绕煤矿企业的设备需要、原材料选进等相关程序设计和执行,在企业有计划的安排之下,可以减少盲目的采购带来的资源浪费,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决策失误的发生几率,增加企业效益。同时可以围绕生产的需要,对需要的物质进行及时的供应。因此,从多个角度采用现代化的、有计划的供应管理,将每一个管理环节落实到煤矿企业的生产环节,对于每一项物资的需求形成清晰的账目,包括有物资名称、规格型号等,能为煤矿企业的物资采购供应提供详实的基础数据,提高煤矿企业决策的科学性和预见性,提高规范化水平。
3、物资采购的重要表现
在煤矿企业的供应模式中,系统化的运用采购方式,并针对煤矿企业的现实生产需要和实际材料的市场需求进行整体的量化,形成全方位的物资采购系统。对于煤矿企业的生产经营、物资流动、日常管理、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等现代化的模式,可以通过现代化的信息化理论建设,采用网上代销、网上采购、网上直接供应等方式,能全面提升整体效益,促进煤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形成批量采购的规模发展,促进整体效能的提升。在当前煤矿物资供应风险加大的形势下,要尽快优化物资供应价值取向,调整工作重点,科学理性的进行采购,采取切实措施严控风险,确保物资的安全供应、及时供应、经济供应,促进企业的健康高效运转。
二、煤矿企业当前供应系统运行的现状
1、现代管理手段运用不够
在煤矿企业的物资采购管理上,需要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技术,譬如现代物流的综合管理体系、计算机系统的全面运行等技术手段。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在采用电算化的管理方式上,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数据资源的充分共享,使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没有完全发挥其优势。同时,这种分散型的管理系统使各项数据较难整合应用到一起,使收入清算工作难以保证其公正性。所以,现有的财务管理的技术手段,没有充分调动各个环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充分发挥信息优势和管理优势,不利于煤矿企业物资采购管理效率的提高。
2、监督体系的整体完善不够
在煤矿企业的物资采购中,加强监督管理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监督管理的加强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增加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但是,在当前的一些企业中,依旧存在监督不到位的现象。采购监督还只局限于形式,缺乏健全的、具有法律约束能力的配套规章制度,造成无法可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同时,项目归口管理部门也未及时与职能监督部门实时沟通,监督部门不知到哪些项目准备实施或正在实施,未能提前做好相应监督计划,法规、监察、审计、财务、整顿办等内部监督只能发挥一定的作用,其结构也不是相当的完善,还有一定的改善空间。所有这些都不利于对物资采购的有效管理。
三、市场环境下煤矿企业供应系统的具体运用模式
1、专业管理的指标体系及目标值
(1)采购订单处理及时率
采购订单处理及时率=[(采购订单处理天数>考核时长)的采购订单条目数]/(考核时段的采购订单总条目数)*100%。目标值为
(2)物料凭证冲消率
物料凭证冲消率=考核期间的冲消物料凭证的条目数/物料凭证的总条目数*100%(物料凭证冲销条目数/(收货确认+出入库+服务确认)。目标值为
(3)采购申请处理及时率
采购申请处理及时率=[(采购申请处理天数>考核时长)的采购申请条目数]/(考核时段的采购申请总条目数)*100%。目标值为
(4)物资采购计划完成率
物资采购计划完成率=考核期已完成的采购计划项数/考核期应完成的采购计划项数。目标值为100%。
(5)物资采购合同完成率
物资采购合同完成率=考核期已完成的采购合同份数/考核期应完成的采购合同份数。目标值为100%。
(6)物资供应计划完成率
物资供应计划完成率=考核期已完成的供应计划项数/考核期应完成的供应计划项数。目标值为100%。
2、业务流程环节控制的有效手段
现代化的信息系统管理,是根据具体物资采购业务流程控制环节提出的。如:用户权限控制机制;用户唯一性限制,统一认证(Ukey);不能同时具有多个岗位的角色等都是系统功能在安全控制的体现,更好的实现业务流程的具体控制模式。建立采购与销售一体化的信息系统,并实行统一的代码管理,对采购与销售给予在线流程控制,对于涉及的现场采购上报,要事项严格监督,系统生成采购清单,并进行分类,形成电子采购平台、管理平台、业务流程平台等多个集合要素,通过管理集中、流程透明、系统控制的业务流程环节,全过程可以追溯的方式,进行阳光管理、规范管理,从而在煤矿企业内部形成销售价格和资源分配由市场决定的开放、透明模式,从而有效避免暗箱操作和按照主观意图违规操作的腐败现象的发生。
3、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技术提升
电子商务( Electronic Comerce) 即通过网络进行的生产、营销和流通活动,它不仅指基于因特网上的交易,而且指所有利用电子信息技术来解决扩大宣传、降低成本、增加价值和创造商机的商务活动。电子商务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电子商务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商业概念,而是一个以互联网支撑的企业商务过程,它不仅会改变企业本身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而且将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行与结构。
一、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近况
1998年3月6日, 世纪互联通讯技术公司与中国银行合作的交易在互联网上成功实现,这是我国首笔互联网上的电子交易,标志着我国电子商务开始进入实用阶段,之后,我国就掀起了一股电子商务的热潮。
自2005年以来,我国电子商务逐渐步入稳定增长期,网民人数剧增,2006年上半年突破 1.03亿大关,网民访问购物网站的热情进一步提高。经常访问购物网站的网民比例从2005年的16.7%增加到2006年的53.1%。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6年的《第1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26%的网民有过网上购物经验,经常上网购物的人数已达 3000万人。而且,通过各企业在2006年不遗余力地推广和宣传,更多的普通网民开始关注、了解并使用网上支付。另外,据iResearch艾瑞咨询最新推出的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通过B2B电子商务完成的交易额达到21239亿元, 2007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规模为561亿元。
由以上数据可见,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十分迅速,处于上升的趋势。但是,认真分析发现,在蓬勃发展的背后,中国电子商务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二、中国发展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与运行机制还不完善的基础上推进信息化和电子商务的,其发展环境和条件尚未完全成熟,从总体上说,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还存在许多问题。就目前而言,面临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安全问题
目前,就全世界而言,阻碍电子商务广泛应用的首要的也是最大的问题就是安全问题。电子商务是基于互联网的,而由于互联网的诞生并不是为了商业目的,而是为了能更方便地共享计算机资源。正是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和共享性,对于要借助它进行的电子商务活动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因为网络的开放性,致使“黑客”四处出击、病毒侵害、网上欺骗、网上盗窃等非法现象时有发生。在开放的网络上处理交易,传输数据的安全也受到了“黑客”的威胁。
2.观念和认识问题
因为电子商务是新生事物,它的运行模式与人们固有的消费、购物习惯差异很大,长期的基于“现实世界”的传统商务模式在社会大众的商务行为意识中根深蒂固,所以大多数生产者、经营者或消费者往往对电子商务持怀疑、观望甚至拒绝等态度。这一方面是因为公众对于新技术的理解程度还不到位,就一般消费者而言,人们习惯于现金消费,对个人信用卡及第三方支付系统所形成的信用消费缺乏足够的了解;另一方面也是基于公众对互不见面的网上交易中诚信的担忧,他们对网上产品的质量不信任,对售后服务及商家的信誉把握不足,因而对电子商务方式销售的商品心存疑虑。
3.社会商业信用问题
在电子商务发展中,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健全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而我国因市场经济体系与市场机制还不规范、不完善,因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制度。长期以来,我国法制环境建设滞后,社会信用道德系统残缺,商业信誉低下,企业法制观念不强,社会成员在经济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信用度等都让我们深感焦虑,欺骗与欺诈行为、抵赖行为时有发生,社会信用环境岌岌可危。
4.物流配送体系问题
电子商务中进行着大量的有形商品的异地交易,整个交易链条中无法回避的环节就是商品的配送问题。我国现代物流的起步较晚,由于缺乏专业的管理与运作经验,中国物流市场一直没有形成闭环式的网络链条,邮政在某个层面上充当着物流角色。但我国现有的邮政系统费用高、反映速度慢,这使其难以为电子商务提供优质的物流保障。而现有的小型物流配送公司,他们实力小,运作不规范,多是各自为政又受到区域极大的限制,因而原本不多的物流资源也没有被非常充分、合理地利用起来,这就更造成了电子商务饱受物流问题的困扰。
5.支付与结算问题
网上支付与结算可以通过银行卡、电子支票、电子现金等各种方式实现,目前主要以银行卡支付为主要形式。而目前我国金融服务水平和电子化水平并不高,虽然各大银行已经开展了网上银行业务,但是由于各专业银行网络选用的通信平台不统一,影响了各银行间跨行业的互联、互通和网上的跨行支付,进而也使得其中的安全认证问题较为突出。因各个银行缺乏统一、权威和全国性的CA认证中心,容易导致交叉认证和重复认证,出现问题后的责任认定和仲裁结果的执行等复杂的法律关系难以解决等都增加了网上交易的风险。
6.信息化问题
我国开展信息化建设时间相对较晚,且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不足,网络的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不够、水平不足,难以适应电子商务进一步快速的发展。除此之外,我国国内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水平较低。由于我国目前的企业还处在新旧经营模式的转换阶段,落后的经营模式和陈旧的经营理念制约着信息化的进程。据调查,目前我国企业进行系统建设和系统整合应用的仅占企业总数的5%~10%,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则更低,仅占1.9%。这就使得作为商务活动重要一端的企业难以开展有效的电子商务,这直接影响到国内电子商务的快速和谐发展。
7.法律法规问题
虽然电子商务在我国已经发展了多年,但由于它是一种全新的商务模式,因而在这方面还没有制定相关的完整的法律文献,如交易的安全性如何保证、隐私权保护、电子合同的拟订与书面形式要求、签字的确认、电子提单的形式与转让、纠纷调解、网上打假、电子货币、知识产权的保护等问题的解决还缺乏相应的活动规则和法律制度规范,使得对网络犯罪的定罪和处罚没有切实可行的依据。
8.人才缺乏问题
电子商务实现的关键最终仍然是人,电子商务是信息技术与商务的有机结合,需要大量的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商贸理论与实务的复合型人才。而眼下各大企业缺乏的正是这样的人才,这里的人才不仅仅指精通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商业人才,也包括物流、法律等相关专业的人才。所以说,人才的匮乏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又一难题。
三、中国发展电子商务应采取的对策
电子商务是一项巨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为促进我国电子商务的健康、有序发展,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以下的电子商务发展对策:
1.加快电子商务所必需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要积极参与,加大投资力度,合理引导资金投入,尽快建设新一代的高速信息传递骨干网络和宽带互联网,提高上网的速度,降低上网的费用。要组织必要的技术攻关,购置必要的硬件设备,开发和引进相关软件,使中国电子商务基础设施的建设能跟上世界的步伐。同时,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进一步鼓励企业加大信息化建设投资的力度,尽快实现企业内部资源的整合、内部信息管理的电子化,为推动全社会电子商务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研究安全技术,建立网络安全体系
安全技术方面,首先,国家有关部门应组织专业的安全技术研究队伍,集中力量开发并研究一些网络安全技术,如密码技术、防火墙技术、认证技术等,为用户建立起一个安全的网络运行环境,保证网上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有效性、不可抵赖性,从而使用户可以在多种应用环境下方便安全的使用网络进行商业活动。其次,企业应加强自身网站的安全管理,做好安全配置:及时安装补丁程序,减少漏洞;安装防病毒软件和防火墙,加强内部网的整体防范能力;对重要数据进行加密传输。
3.加快支撑电子商务的物流配送体系和金融体系的建设
现代物流配送体系的建设过程中,既要鼓励邮政部门继续发挥自身的优势,不断完善邮政实物网络和信息网络,降低物品递送成本,提高递送效率,并与从事电子商务的单位签订合作协议,积极开展各种新服务。另外,我们还要逐步开放市场,引进国外先进物流技术和装备,整合资源,优势互补,鼓励国内企业与国外、境外物流企业开展各种形式的合资合作,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并逐步建立起全国现代物流配送体系。
在金融支撑体系方面,要积极推进网上银行业务,完善电子支付系统,提高银行电子支付水平,鼓励和引导各类银行、工商企业和消费者使用银行卡、电子现金、电子支票等支付和结算工具。鼓励各商业银行网络建设相对统一的通信平台,在今后条件具备时,成立统一的网上结算中心,实现跨行业务的互联、互通,建立一个安全、方便、快捷、遍及全国的个人信用卡和电子支付系统。
4.完善诚信体制,建立社会信用体系
电子商务的信用问题,不仅是电子商务网站如何在其经济行为中遵循信用原则,更主要的是要为电子商务交易的各方参与者建立必要的、适合电子商务特征的诚信体制,同时要采取积极措施逐步建立起与电子商务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信用体系。我们可以通过建立各种形式的电子商务信用认证中心和全国联网的信用等级数据库,对参与电子商务的每个用户进行信用等级的动态评价,并发放数字等级证书,增强电子商务交易的可靠性,解决目前电子商务信用问题。
5.建立和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电子商务法律和法规体系
针对电子商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政府应早日出台更多可具体操作的电子商务法及独立的电子商务贸易、税收制度等相关法律法规。我国的电子商务法律体系既要符合我国的实际,又必须能够与国际接轨。从我国商务活动的实际出发,新的电子商务法规必须具有规范交易程度和行为、保障公平交易和安全、明确规定电子商务违法犯罪行为的法律责任,使规范电子商务行为的处罚措施有法可依,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一个相对宽松而又安全的法律保障和外部环境,促进我国电子商务健康有序地发展。
6.需进一步更新观念,培养复合型人才
在电子商务的发展过程中,政府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电子商务意识。要让人们体会到电子商务真正带来的方便,带来的价格和服务上的优势,从而吸引更多的人上网消费,为电子商务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同时,政府部门要充分利用各种手段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引进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加快我国电子商务建设的步伐。在国内的人才培养方面,既可以通过在各类高校开设电子商务专业,讲授相关课程来培养本专业人才;也可以采用在职培训、远程教育等多种多样的形式,使各部门、各单位现有的业务骨干掌握电子商务的应用技能和相关知识。为社会输送真正有用的专业人才。
四、结束语
我国电子商务起步较晚,现在的发展还很不完善,但电子商务的市场发展潜力是无穷的。展望未来,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电信和网络市场开放度的提高以及信息产品制造业发展的加快,随着我国越来越多的人参与电子商务活动,社会中的电子商务也在逐步完善中,我国的电子商务终将走上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子商务道路。
参考文献: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流透明度越来越高,单纯从商流中获利的能力已经越来越小,所以物流被视为“第三利润源”。物流环节是企业降低成本、保证产品质量的重要环节,竞争焦点。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物流产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服务水平还比较低,其中既有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也有制度环境、技术水平等因素的约束。在国外物流公司涌进我国市场,刺激物流市场竞争力度的时候,我国的物流企业,尤其是占比重大的中小企业急需寻找提升服务水平、管理能力等途径。中小型物流企业之间互相联盟合作,将能很大程度提升这些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一、物流联盟相关概述
(一)物流联盟的概念
物流联盟是以物流为合作基础的企业战略联盟,它是指两个或多个企业之间,为了实现自己的物流战略目标,通过各种协议、契约而结成的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松散型网络组织。它是介于独立的企业与市场交易关系之间的一种组织形态,是企业间由于自身某些方面发展的需要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长期的契约关系。在现代物流中,是否组建物流联盟,作为企业物流战略的决策之一,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我国,物流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组建联盟便显得尤为重要。
(二)物流联盟的组建形式
1.自发组成。即几家志同道合的物流企业以口头或者书面的形式表示合作,共享数据资源,租用基础设施,并且由合同或者协议黏合。这种组成形式因为范围小、成员少、较为方便可行,但是无法形成规模效应。如果可以形成也是好的,但是难以形成庞大的组织体系,影响力不足,而且可以整合的资源有限,只能适合小范围的物流合作。
2.由组织出面。由组织出面建立,并且统筹日常规范和建立标准专业的物流第四方平台。一旦形成,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资源的利用率。但是这种大的联盟形成过程漫长,困难较多,而且需要一个合适的盟主出面建立。对盟主要求很高,但是适用性广,可以整合的资源多,利于我国物流标准化和统一化,并且可以降低成本,分摊风险。
所以自发地形成最初的联盟形态较为容易,但是由组织建立的联盟才是未来最好的发展趋势。
(三)物流联盟发展的相关研究基础
战略联盟理论方面的研究主要有来自契约理论及组织理论的支持。80年代的10年,标志着这样一个时期,即发展伙伴关系和联盟关系的思想已成为最佳的物流实践的基础。
Bowersox在1990年提出物流联盟是一种双方都能满足对方的需求,共享利益,共担风险,并能为共同目标分享合作策略的一种持久关系。
对于联盟成员间的信任问题,Mayer等认为信任是尽管一方可能有能力对另一方进行监测或预防,但却愿意放弃这种机会而相信对方不会做出对自己无利的事而自觉做出对双方均有利的事情来。
同时,很多国内学者也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李骏阳从企业联盟角度,将物流联盟定义为由若干具备专业特色与互补特征的物流企业,通过契约关系结成的长期联盟与合作。贺盛瑜认为物流联盟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存在于非物流企业之间,广义的还包括第三方物流。韩江研究了物流联盟生命周期内的稳定性,分析了联盟生命周期中建立与运营阶段稳定性影响因素,提出从正确选择和评估联盟伙伴、建立公平合理的风险分配机制、构建较大核心能力差异的联盟组织模式等方面来进行建立阶段的稳定性。唐建民认为获取规模效益、综合利用资源和学习内化技能是构建物流联盟的三大动机,物流联盟协同实现机制包括“需求评估―伙伴选择―合作治理―评价控制―适时调整”五个相互作用联系的环节。
二、物流联盟三维模型简述
物流联盟的三维模型是本文提出的物流联盟成功的关键要素。物流企业要物流联盟可以形象地比喻成物流三维的扩大,但是三维模型的扩大涉及很多方面,其中主要的方面是:数据资源整合,基础设施共享,联盟信任保障(如图1)。
(一)数据资源整合
类似于第四方物流的建设,共享或者最大限度地分享信息资源。例如,空车返回路途,车辆闲置数量,司机空闲等信息数据。成员企业把自己企业的闲置资源放在平台上,然后可以提供自己需要资源列表,建立这样的平台以后,各个企业可以用自己的闲置资源换取自己需要的资源。另一方面,可以提供物流企业下游分包商的投标和制造企业需要物流公司的招标等。
(二)基础设施共享
就物流而言,除了数据的传输,最重要的就是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建设初期往往因为成本过高导致企业不堪重负,如冷链设施、仓库等。在数据资源整合的前提下,各家物流公司的基础设施可以互通有无,互相交换、租借或者达成其他共识的方式来得到自己短期需要的基础设施资源。如果说数据资源整合是为了信息流的共享,那基础设施共享是为了资金流的节省。
(三)联盟信任保障
这是三个概念中最难把握的,是企业之间信任并且达成共识的关键因素。因为我国中小企业主大都有很强的利己性,但是没有很强的利他性,所以有效的联盟在我国的大范围开展是有很大阻力的。在发展物流联盟的时候防止成员之间利用联盟关系进入他方市场或者给自己谋取更多的利益,需要设立成员的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保证同盟的稳定。
三、物流联盟的优点和难点
(一)物流联盟的优点
1.业务整合。农村物流配送一直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当物流企业收到寄到某些偏僻农村的物流订单的时候就会出现问题,运送成本很高,而且路线不熟,造成很多不便,甚至亏损,但是拒绝送货又影响企业形象。这时候如果有物流联盟就不会有这么多的困扰,若将加盟的所有物流公司到该地区的物流单集中起来就是一笔数目不小的运量,这时可以通过盟友中的一家物流公司统一配送,从而降低运营成本。
2.资源叠加。当面对一笔需要运力很大才能接下的物流订单,作为小的物流企业很多时候只能无能为力,使得很多物流订单被大公司垄断,甚至可能出现物流公司服务水平下降的情况。在物流联盟的物流环境下“小的物流公司通过资源叠加战胜大的物流公司”。例如,有一单需要运力100的订单需要物流公司配送,市场上只有一家运力100的物流公司,假设为A,那么传统意义上这笔订单只能由A接下。但是通过联盟的物流企业B和C,B的运力为60,C的运力为70,那么加起来完全可以承担这笔订单所需要的运力,所以联盟是中小物流企业抱团生存的重要方式。
3.短板弥补。短板弥补主要体现在业务外包上,一旦某公司有不擅长的业务范围就可以通过物流联盟外包给其他的物流企业。一方面,可以完成自身的任务;另一方面,分包企业下次也可以将其他业务分包给你,这样就可以用租用的方式完成物流,而不用投入大量成本来满足物流条件。同时,在一笔物流订单里,总有企业不擅长的或者是相对利润较少的部分,将这方面的业务外包,可以提高企业的资源利用水平。
(二)物流联盟的难点
1.信息共享困难。不同物流企业在运作中存在很多信息没有方式和其他物流公司分享或者不想与其他物流公司分享,不能分享体现在没有固定和稳定的共享方式,不想分享主要是很多内部数据属于企业秘密或者企业优势不想将这种秘密或者优势告诉其他企业。
2.信任关系紧张。物流联盟成员的信任是物流联盟存在的前提,在现代商业竞争中相信合作伙伴是有困难的。特别是在物流联盟中,很多的盟友可能是以前从未合作过的,对于那些认识程度不高的企业在信任上很难达到充分信任的地步。
3.伙伴关系复杂。物流联盟中盟友的关系相对复杂,他们既是合作伙伴关系同时又属于竞争对手关系,合作中难免受制于其他企业的利益而无法合作,所以合作伙伴关系的复杂性使得物流联盟的存在有很大的困难。
4.利益分配冲突。物流联盟中需要不同企业分享不同的资源,不论是在一次物流行为中的不同贡献或是在长期物流活动中的资源租借,在利益分配上都会存在问题。一旦利益上发生冲突,那对于物流联盟的长远发展来说是不利的。
四、基于三维模型推进联盟发展的对策
(一)有效整合数据资源
1.供需信息的共享。供需信息的共享前提是需要一个信息共享平台。建立这种平台一般由联盟中的盟主完成,盟主可以是一个经济实体,也可以是一个不从事物流商业活动的组织。最理想的状态是:盟主在物流行业具有影响力,但是本身不承担物流业务。其功能是管理、组织、协调、调节,为物流成员企业规定公平合理的制度。建立这种第三方、第四方信息平台以后,企业或者消费者就可以在此信息平台上交换供需信息。共享的信息主要有两种:第一,需要物流服务的对象,通过平台需求信息,不同的物流公司通过平台获取信息后联系接受服务的客户。消费者通过对不同的物流公司筛选最后可以更好地选择物流企业。第二,物流服务的提供者根据自身情况闲置资源信息,需要物流资源的物流公司通过平台可以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源,从而达成协议,降低物流成本。
2.市场态势的预测。在有效整合数据资源的情况下,就获取了物流行业的大数据,物流企业可以通过数据的分析,研究市场消费者的偏好,预测市场将来可能发生的变动,提前准备将来可能遇到的问题,或者可以将资金重点放在未来发展前景好的方面。另一方面,可以给予学者、政府对物流行业市场发展态势提供研究数据。
(二)全面共享基础设施
1.统一标准。标准化是物流联盟成员共享基础设施的重要因素,不同的物流企业共享基础设施一定是在标准化中完成的。匹配性能高的物流设施才能全面地共享。物流设施统一标准后,企业之间可以互相租用设施设备,减少资金投入,同时可以使用自己的闲置资源换取自己需要的资源,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同时降低了企业的成本。
2.合理配置。全面共享基础设施可以使物流企业配置设施的决策更为合理。减少短期的设施需求而投入的不必要的资金。对于不擅长的物流服务或者没有多余资金购买的设备可以通过与联盟中的盟友共享来弥补。盟友之间可以更加快捷方便的享用基础设施的共享就是联盟可以吸引盟友的方式之一。而且在联盟里的租用往往比和其他公司私下里达成共识来得更加方便和安全。
(三)持续保障联盟信任
物流联盟成员之间的合作信任大致分为:基于威慑的信任、基于安全的信任、基于共识的信任。威慑的信任是指通过制度,要求企业之间不能做违反规定的事,保证企业的利益,从而达到信任的效果。安全的信任是指企业合作的时候可能会出现损失,但是这种损失是基于责任制落实的,不会连带企业受到牵连。共识的信任是指不同企业有相同的目标,为了这个目标不同企业行动的方向是一样的,一旦做出违反盟友的行为自身利益也会受到损失。受到信任机制的约束联盟成员就可以约束物流联盟中的盟友。持续保障联盟信任可以通过以下几点完成:
1.设立壁垒制度。在持续保障联盟信任中,首先要设置联盟成员的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进入壁垒的设置是为了让联盟里的成员质量更高,一旦成为联盟的一员,那组织就要对物流公司负责,包括这个物流公司对组织的影响和对其他物流公司的影响;退出壁垒的设置是为了防止物流公司单纯为了竞争市场,或者短期的合作获得利润以后脱离。一方面,是为了保证盟友的数量;另一方面,是为了杜绝个别企业为了短期目的加盟。在壁垒的保护和约束下,联盟里的物流企业合作就有了基本保障。这是持续保障联盟信任的前提,是基于威慑的信任。
2.落实责任制度。物流企业对于物流联盟的担心在于,万一发生突发状况的时候哪家企业来承担物流损失。这种情况主要可以分成以下几种:第一,承包商承包业务,并且在分包以后出现问题的。由总承包商先行处理问题,承担相应的损失,然后由承包商寻找是哪家分包商出现了问题,损失由总承包商向分包商索要。第二,由几家公司合作接下,共同协商理清各个业务分工,再从所有业务中找到问题所在,由承担该环节的物流公司承担。这是持续保障联盟信任的保证,是基于安全的信任。
3.完善分配制度。利益分配是一块非常敏感的地带,在联盟物流的利益分配中可以采用事前协商的方法,在物流行为之前由几家合作的物流公司协商,提前协商付出的成本,提供的运力比例,提供的技术资源等,然后根据不同的物流活动分配利润,以达到共赢的目的。在完善分配制度的前提下,其他成员无法通过不正当的方式牟利,想要获利只能完成好自己的物流服务,保证物流服务的妥善完成,最后才能从总的利益中得到相应比例的利益。这是持续保障联盟信任的基本,是基于共识的信任。
五、结语
本文的宗旨和目的在于通过物流三维模型建立物流联盟,通过物流联盟使得中小企业可以互通有无、资源共享。在物流行业发展越来越困难的今天,资源的整合利用是物流企业降低物流成本最直接、最快捷的手段。一旦建立物流联盟,物流行业的资金和技术瓶颈将被打破,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将会更上一层楼。
(作者单位为浙江树人大学)
参考文献
[1] 龙江.基于竞争优势的物流成长[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283-328.
[2] 李骏阳.论物流联盟的本质及发展趋势[J].财贸经济,2003(8):81-84.
神鹰灶具是一家集设计,生产,销售为一体的专业化燃气具制造企业。与众多民营企业一样,在激励的市场竞争中,公司的管理和生产暴露出了许多问题。根据神鹰灶具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加上前期的观察与初步的物流活动分析,应用物流系统分析和设施规划中的主流方法——SLP方法,决定在保持原厂面积不变的前提下,通过重新布置工厂车间的设施来改善工厂生产物流,降低物料搬运量,缩短搬运时间,提高企业生产效率。
关键词:设施规划、物流分析、SLP
ABSTRACT
In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due to the restrictions of complex condition, such as equipment, delivery time and the manufacturing process and so on, it is much more difficult to have change on enterprise restriction. some ill Facility Layout will increase the material transit cost, invalid production and mass cost in restriction .Thus ,enterprise facility layout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roblem. This paper has analyzed and researched on optimization of company facility according to facilities planning theory.
Shenying kitchen factory is a manufacturing which concluds professional designing, production, sales of kitchen tools. As with many private enterprises, in the market competition, the company's management and production reveales many problems.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conditions and demand of the enterprise, together with the pre-observation and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the logistics activities,using the SLP method which is the mainstream method in Logistics System Analysis and Facility Plan to analyse its production process of logistics. I decided to keep the original area,through the re-layout of the facilities of the factory floor to improve the production logistics of the factory.
KEYWORDS:Facilities Planning, Logistics Analysis,SLP (Systematic Layout Planning)
目 录
第一章 引言 1
第一节 选题背景 1
第二节 选题意义 2
第二章 物流设施规划与设计的相关研究 3
第一节 物流设施规划与设计概述 3
一、物流设施规划与设计的概念 3
二、物流设施规划与设计的目标、原则 3
第二节 国内外物流设施规划设计的方法概述 4
第三节SLP在物流设施规划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5
一、SLP的原理 5
二、SLP具体运作流程 6
第三章 浙江永康神鹰灶具现状简介 10
第一节 神鹰灶具简介 10
第二节 灶具的工艺流程介绍 10
一、公司主要工艺流程流程设置 10
二、燃气具加工工艺过程 12
三、SLP具体运作流程公司物流设施布置现存问题的概述 13
四、公司物流线路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第四章 神鹰灶具物流设施规划的分析与优化建议 15
第一节 设施布置分析与优化建议 15
一、物流分析 15
二、非物流分析 17
三、综合相互关系分析 19
四、方案评价与选择 25
第二节 物流设施改进后物流线路分析 27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30
第一节 总结 30
第二节 展望 30
【参考文献】 31
致 谢 32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选题背景
由于历史遗留问题, 我国很多制造企业的物流设施布局不太合理。主要是因为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 物流量日益加大, 迫于生产的需要, 制造企业需要加大设施建设, 仓库等生产辅助设施的选点多是就近选择或在闲置点选择, 没有从物流运作及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进行考虑。这样的设施布局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企业一时的需要, 但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 企业的物流量和物流的复杂程度大幅增加, 使得现有设施布局不能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 制约着企业物流效率的提高及其未来的长远发展。
现代的制造业工厂一般都有数道,十数道,乃至数十道工序,需要在多种设备上进行加工。工厂布局、设备布局、工作地布置是否合理化、科学化、最优化,工人的搬运动作是否合理,工序间搬运路线是否畅通等,对搬运工效的影响很大,甚至还会影响到产品的质量和成本、企业的生产率,以及今后的发展和管理工作的便利。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工序流程的管理基础工作落后;工作现场管理混乱、不规范;工序流程的设计缺乏连续性、流畅性、均衡性、灵活性、适应性和竞争性;浪费严重,为追求一时的速度,仓促地、不周密地进行规划设计,造成了选址不当、布置不佳、物流不畅、面积利用不好以及管理不善等,造成严重的生产浪费现象,其结果是边生产、边改造,浪费了大量的资金、人力和物力。
物流设施规划在物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物流产生和流通的实物通道,也是企业策略制定的前提条件。近年来,随着物流在国人中的普及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各类物流设施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国大地兴起。物流设施项目的大力兴起为我国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然而一些盲目的建设,重复建设以及建成后的物流设施效率低下,造成了大量资金,人力等生产资料的浪费,进而不利于我国的物流设施项目的建设。
目前我国物流设施的空置率高达60%,仓库利用率不到60%,发展物流的当务之急就是盘活现有资源,而企业之间开展合作联手是盘活现存资源的可行途径。据统计,迄今为止,中国已有73万家物流公司,未来10年全国还计划兴建100个物流中心,以及7个主要交易中心。但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投资并没有减弱。有业内人士指出,中国的GDP保持了高速增长,未来几年在物流领域的商机不断,这也是中外运敦豪,UPS ,联邦快递等外资巨头在中国扩资的最大原因。中国加入WTO对物流业的影响在3—5年后,等到规则放松,国内出现全外资物流企业后,面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物流设施规划与设计是为新建,扩建或改建物流系统。综合考虑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构思,规划,设计,做出全面安排,是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使系统能够有效运行以 达到预期目标。物流设施规划与设计是对一个物流系统进行全面的系统的规划和安排设施规划与设计的对象是整个系统而不是其中的个别的环节。一项设施规划设计,所需要的费用占总投资的2%到10%左右,往往比不可预见费用还少,但对投产后的企业却带来重要效益。在一个制造企业的总体成本用于搬运的占20% 之 50% 而用小的设施规划至少可以减少10%到 30%。因此设施规划被认为是提高企业生产率和物流效率的最有希望的方面之一。
第二节 选题意义
传统的观点认为,降低生产成本主要着眼点在于产品的设计和加工工艺方面的改进。但是,据资料统计分析表明,产品制造费用的20%~50% 是用作物料搬运的,而物料搬运直接与物流设施布置规划情况有关,有效的布置设计大约能减少搬运费用的30% 。物流设施布置设计的优劣不仅直接影响着整个生产系统的运转通畅情况,而且也成为了决定产品成本高低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个良好的设施布置设计可以使物料搬运的成本最低。使人员走动的距离最短,从而使工作效率最高。通常物料搬运和运输的成本约占制造业总成本的20%-50%同时许多事故来源于物料搬运,而物流中心的设施布置设计,关系到物流中心的建设,能够减少不必要的投资,减少物料搬运,减少运营成本,能够提高生产效率,能够有效地利用空间、设备、人员和能源,为职工提供方便、舒适、安全的生产条件,使其较好地发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若设施布置设计不当,将会对日后的经营运作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
合理有效的设施布局与优化不仅可以大大降低企业经营成本,而且对于优化生产流程具有重要的意义。可见,研究生产企业现存物流设施的二次规划既能够利于企业的近期发展,还能够促进企业管理模式的转变。而剖析研究一个具体的企业物流设施布局,提出生产企业进行物流设施规划的后评价分析,则可以用来引导企业物流的合理走向。
第二章 物流设施规划与设计的相关研究
第一节 物流设施规划与设计概述
一、物流设施规划与设计的概念
设施规划与设计,起源于早期制造业的工厂设计,是工业工程的重要分支。18世纪80年代产业革命后,工厂逐步取代了小手工作坊,管理工程师开始关心制造厂的设计工作。在早期,工厂设计的活动主要是三项,即:操作法工程(Methods Engineering),研究的重点是工作测定、动作研究等工人的活动:工厂布置(Plant Layout),就是机器设备、运输通道和场地的合理配置;物料搬运(Material Handling),就是对从原料到制成产品的物流的控制。操作者工程涉及的是人,而工厂布置、物料搬运涉及的是人、机、物的结合。 19 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工厂的规模和复杂程度的增大,工厂设计从传统的只涉及较小的系统发展到大而复杂的系统,而且涉及市场、环境、资金、法律、政策等诸多因素。因此,工厂设计除了注重人、机、物的结合外,发展到了与资源、能源、环境、信息、资本等要素相结合。
物流设施布置设计是通过对系统物流、人流、信息流进行分析,对建筑物、机器、设备、运输通道和场地等做出有机的组合与合理配置,达到系统内部布置最优化。
二、物流设施规划与设计的目标、原则
㈠目标
设施规划是有目标的活动,不论是新设施的规划还是旧设施的再规划必需有本身的目标作为整个规划活动的中心总的目标是使人力、财力、物力和人流、物流、信息流得到合理、经济、有效的配置和安排典型的具体目标是:
1. 简化加工过程;
2. 有效地利用人员、设备、空间和能源;
3. 最大限度地减少物料搬运:
4. 缩短生产周期;
5. 力求投资最低;
6. 为职工提供方便、舒适、安全和职业卫生的条件 。
㈡原则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现代设施规划重视下一些原则:
1. 减少或消除不必要的作业,在时间上缩短生产周期,空间上减少占用量,物料上减少停留、搬运和库存,保证投入资金最少、生产成本最低 。
2. 以流动的观点作为出发点,并贯穿在规划设计的始终。因为企业的有效运行依赖于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合理化。
3. 运用系统的概念、系统分析的方法求得系统的整体优化。同时也要注意把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和个人经验结合起来。
4. 重视人的因素。工作地的设计,实际上是人机一环境的设计,要考虑环境因素对人的工作效率和身心健康的影响。
5. 规划设计要从宏观(总体方案)到微观(每个子系统),又从微观到宏观,反复评价、修正。
第二节 国内外物流设施规划设计的方法概述
在早期,工厂设计的活动主要是三项:操作法工程,包括工作测定、动作研究等,它涉及的是人;工厂布置,就是机器设备、运输通道和场地的合理配置;物料搬运,就是对从原材料到制成产品的物流进行控制。后两者涉及的是人、机、物的结合。50年代以后,工厂设计无论在范畴上还是方法上都发生了重要变化。工厂设计从传统的只涉及较小的系统发展到大而复杂的系统设计。设计的方法从依靠经验、定性的方法,到逐渐运用定量的系统分析的方法。工厂设计除了注重人、机、物的结合外,还发展到了与资源、能源、环境、信息、资本等要素相结合。而工厂设计的原则和方法也扩大到了非工业设施,包括各类服务设施。因此,逐渐从工厂设计演变成了设施规划。
国外对物流设施选址规划问题的研究已有60年的历史了,国内在这方面起步的比较晚,但也有许多学校和企业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理论及应用上都有了较大的成果,许多早起的选址规划问题是由土地经济学家和区域地理学家提出的,例如,杜能的地租出价理论、韦伯的工业分类理论、胡佛的递减运费率理论等等。运输成本是在设施规划决策中的重要作用是贯穿所有这些早起研究的共同问题。
摆样法:它是最早的布局方法。利用二维平面比例模拟方法,按一定比例制成的样片在同一比例的平面图上表示设施系统的组成、设施、机器或活动,通过相关系的分析,调整样片位置可得较好的布置方案。这种方法适用于较简单的布局设计,对复杂的系统该法就不能十分精确,而且花费时间较多。
数学模型法:运用运筹学、系统工程中的模型优化技术(如:线性规划、随即规划、多目标规划、运输问题、排队论等)研究最优布局方案,为工业工程师提供数学模型,以提高系统布置的精确性和效率。但是用数学模型解决布局问题存在两大困难。首先,当问题的条件过于复杂时,简单化的数学模型很难得出符合实际要求的准确结果;其 次,布局设计最终希望得到布局图,但用数学模型得不到。利用数学模型和CAD相结合起来的系统布局软件是解决布局问题的一种好方法。
图解法:它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有螺线规划法、简单布置规划法及运输行程图等。其优点在于将摆样法与数学模型结合起来,单在实践上,现在较少应用他们。
系统布置设计SLP(Systematic Layout Planning)法:Muther除了提出SPIF外,还对于工厂布局等五个子系统提出了一套统一系统规划的规划设计方法,即系统布局SLP法。这是当前工厂布局设计的主流方法。
第三节SLP在物流设施规划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一、SLP的原理
SLP的基本出发点是用量化的作业单位相互关系密级来评定各部门之间的相关程度,因此采用系统布置设计法来进行平面布置的首要工作是对各作业单位之间的相互关系做出分析,包括定量的物流相互关系及定性的非物流相互关系。把定性的相互关系密切程度由高至低分别用A,E,I,O,U,X及相应的4,3,2,1,0,-1 分值表示。将物流与非物流相互关系进行综合,得到作业单位i与其它各作业位j( j =1,2,3…n,j≠i)的综合关系密切程度CRij,并分别求出各作业单位的总的关系密切程度一一综合接近程度TCRi=∑CRij,其中n为作业单位总数.综合所有作业单位的综合接近程度TCRi,得到综合作业单位关系表。然后,根据相互关系表中作业单位之间相互关系密切程度,决定各作业单位之间距离的远近。再根据作业单元综合关系表中各作业单元的综合接近程度安排各作业单位的位置,得分最高的作业单位布置在中心位置,然后布置与该部门相互关系为 A级的部门、再后是 E级部门……依次布置所有部门,最终得到作业单位位置相关图。最后,将各作业单位实际占地面积与作业单位位置相关图结合起来,形成作业单位面积相关图,通过作业单位面积相关图的修正和调整,得到数个可行的布置方案。最后,采用专业的评价方法对各备选方案进行评价择优,并对每个评价因素进行量化,得分最多的布置方案就是最佳布置方案. 其设施规划流程图见图2-1:
图2-1 设施规划流程图
二、SLP具体运作流程
㈠物流分析
物流分析由确定物流对象移动的顺序和移动构成。把一定时间周期内的物流对象移动量作为物流强度。SLP将物流强度分成五个等级:分别用 A(absolutly important)、E(exermly important)、I(important)、O(ordinary important) 、U(unimportant) 来表示。作业单元间即物流线路上的物流强度可按照物流线路比例或承担的物流量的比例来确定。对于不存在固定物流的作业单元对,其物流强度为 U级。物流强度等级划分如表2-1所示。
表 2-1 物流强度等级划分
物流强度等级 符号 物理线路比例% 承担的物流量比例%
超高物流强度 A 10 40
特高物流强度 E 20 30
较大物流强度 I 30 20
一般物流强度 O 40 10
可忽略物流强度 U
㈡非物流分析
当物流对企业的生产有重大影响时,物流分析就是工厂布置的主要依据。但是,也不能忽视非物流因素影响,尤其是当物流对生产影响不大或没有固定的物流时,工厂布置就不能依赖于物流分析,而应当考虑其他因素对各作业单位间相互关系的影响。
作业单位间相互关系的影响因素与企业的性质有很大的关系,根据本厂蜗轮蜗杆减速器制造过程,物流强度比较大。一般可以考虑:(1)物流(2)工作联系频繁程度(3)作业单位性质(4)使用相同的公用设施(5)监督和管理(6)使用相同设备(7)服务的频繁和紧急程度等方面(8)噪声震动的影响等。
㈢综合相互关系分析
各作业单位之间既有物流的联系,也有非物流的联系,各作业单位之间的相互关系,应包括物流关系和非物流关系,在SPL中,要将作业单位之间的物流相互关系和非物流相互关系进行合并求出综合相互关系,然后从各作业单位间的综合关系出发,实现各作业单位间的合理布置。
1.加权值的选取。确定物流与非物流相互关系的比重一般,物流与非物流之间的比重介于1:3到3:1之间。当比值小于1:3时,说明物流因素对布局的影响非常小,布置时只考虑非物流的相互关系;当比值大于3:1时,说明物流关系占主导地位,布置时只需考虑物流相互关系的影响。在实际布置中,物流与非物流的相对重要性比值般取m:n=3:1,2:1.1:1.1:2,1:3。
2.综合关系相互计算。根据各作业单位之间物流与非物流关系等级的高低进行量化计算加权求和,求出综合相互关系表。
㈣作业单元位置确定
物流中心总平面布置是从各作业单元间综合相互关系密切程度出发,安排
各作业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密级高的作业单元之间距离近,关系密级低的作业单元之间距离远。在布置时,根据综合相互关系级别高低按顺序先后来确定不同级别作业单元的位置,而同一级别的作业单元按综合接近程度的分值高低顺序来进行布置。在绘制作业单元位置相关图,采用号码来表示作业单元,图形表示作业单位的功能和性质。采用表2-2所示的连线类型来表示作业单元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表中,连线多的可表示作业单位位置相对亲近,用虚线或波浪线表,作业单位工作性质符号见表2-3。
表 2-2综合作业单位关系等级表示方式
符号 系数值 线条数 密切程度
A 4
绝对必要
E 3
特别重要
I 2
重要
O 1
一般
U 0 不重要
X -1 ………. 不希望
表2-3作业单位工作性质符号
工艺过程图表符号及作用 说明作业单位区域的扩充符号
操作 成形或处理加工区
装配、部件装配拆卸
运输
与运输有关的作业单位/区域
储存
储存作业单位/区域
停滞
停放或暂存或区域
检验
检验、测试、检查区域
服务及辅助作业单位/区域
办公室或规划面积、建筑特区
㈤作业单位面积确定。
在确定作业单元占地面积和空间几何形状的过程中,需要将占地面积与建筑空间几何形状结合到作业单元位置相关图上,形成作业单元面积相关图。由于外部运输条件限制,物流模式通常需要按照给定的出人口位置来规划,此外还会受到作业流程、建筑物外部形状、物流对象搬运方式及存储要求的等方面的影响。
㈥作业单位面积调整。
作业单元面积相关图是直接从位置相关图演化而来的,只能代表一个理论的、理想情况下的布置方案,必须通过调整修正才能得到可行的布置方案。在实际规划中,修正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物流对象搬运
2. 建筑特点
3. 路线
4. 公共管线设置
5. 绿化布置
6. 场地 条件与环境
7. 灵活性
8. 时间限制条件
㈦总平面布置方案形成。
根据上述各步骤的操作,可以得到各区域的概略布置图,根据仓库结构、 水电、消防、采光以及设备等需要调整部分区域的形状甚至面积,最终获得总平面布置图。
第三章 浙江永康神鹰灶具现状简介
第一节 神鹰灶具简介
浙江永康神鹰灶具公司成立于2000年。注册资金200万元,总资产1000余万元。公司坐落于浙江省永康市白云工业园区,占地面积2000亩。公司自成立以来,充分利用世界先进的燃气、电器技术,迅速发展成为一家集开发、生产,销售及售后服务一条龙的专业经济实体,全力打造核心多元化的厨卫家电精品,专业生产燃气热水器、豪华燃气灶、吸油烟机、电热水器、消毒柜、电磁炉等小家电产品。公司旗下分设燃气热水器事业部、灶具事业部、电器事业部、销售部,库管五个职能管理中心。2003年,公司投入巨资向整体厨卫行业进军,力争两三年内,成为浙江厨卫知名企业。同时,聘请行业内一流的设计管理人才和深圳、管理咨询公司,研究企业发展战略,同时对企业职员进行全方位的培训,以此带动整个品牌的纵深发展;在质量管理上,公司始终坚持“以品质铸造名牌”的经营理念,凭借其明显的技术优势与先进的品质管理,与众多世界国际家电品牌厂商进行技术交流与合作,产品设计直接定位于世界领先水平,开发出科技含量高,设计新颖、性价比高的多元化厨卫燃具精品,支持整个行业的发展。
神鹰灶具公司现有职工138人,其中高级工程师2人,科技人员4人。在当地属于中型企业,所以该企业的组织结构也比较简单,由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三部分组成。下属生产销售,人事,财务等部门。其中,领导层有5人。生产部门有部长1名,副部长2名,有3个车间主任,每个车间大约有20名生产工人,销售部6名,人事科5人,财务科3人。
第二节 灶具的工艺流程介绍
一、公司主要工艺流程设置
公司根据不同的职能,主要包括原材料库,组装车间,半成品库,成品库
检验车间,设备维修车间,变电所,车库。如图3-1所示。工厂总体布局如图
3-1,表3-1所示。
图3-1 工厂总体布局平面图
表 3-1作业单位建筑物汇总表
序号 作业单位名称 用途 建筑面积(m2) 结构形式 备注
1 原材料库 分拣,初加工 24×30 砖混
2 加工车间 铸造,车削,铣削,钻削 20×24 框架
3 组装车间 组装 18×15 框架
4 半成品库 半成品储存 24×30 框架
5 成品库 成品储存 24×24 砖混
6 检验车间 产品检验 15×15 砖混
7 维修车间 维修 13×15 砖混
8 变电所 供电 12×10 砖混
9 车库 车库,停车场 12×9 砖混
二、燃气具加工工艺过程
神鹰灶具主要生产各类高中档类家用燃气具,家用燃气具所需零部件主要有阀体总成,燃气管道,燃烧器(引射器,炉头,火盖),自动点火器,外壳(不锈钢,全钢),灶脚,锅支架等近15个零件组成,其中外壳(不锈钢,全钢),燃气管道由本厂自制生产,其余的零件外购,在本厂自制零件经过不同的机加工作业单位,原材料在加工车间经过下料,锻造,铸造,机加,热处理等不同的加工内容,不同材料加工不同的零件,各种原材料的利用律也是不同的。本厂具体加工工艺过程情况分析如下图3-2所示
图3-2灶具加工工艺流程
三、SLP具体运作流程公司物流设施布置现存问题的概述
公司机加工车间主要负责各种钢板、管体的机加工。该车间的现有设施布置是建厂初期规划设计的,随着生产量的不断提高,加工设备逐步增加,原有布置已经不能满足新的产量要求。由于市场的变化较快,定单的更改,产品的品种较多,原有设施一直没有进行合理的规划与设计,在生产过程中缺乏统一的管理与控制,导致在生产过程中物料的频繁搬运,极易造成产品表面的碰伤,且受制于现有设备的摆放,生产过程中物料属于批量转移,使得上下工序间的衔接非常不紧凑,在制品大量积压,生产周期无法控制,严重影响了生产计划与交货周期。虽然设备加工能力增加,而生产能力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同时还增加了产品质量控制的难度。
总结起来该企业物流设施布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大院内库区众多, 位置分散, 布局不符合作业流程的要求;
2.库房的定位不是十分明确, 物料存储区域混乱, 仓库与物料的存储关系几乎是多对多的形式,即一个库房存放多种物品, 一种物品存放在多个库房中,给管理和作业造成不便;
3.线路不合理, 物料出入库路线、搬运路径比较混乱, 耗费了人力物力,浪费了成本;
4.在分拣配送过程中, 人工进行产品的编号和储位的分配, 效率较低, 准确性差;配送比较分散, 没有规律性, 浪费人力和时间。
四、公司物流线路存在的主要问题
下图3-3是灶具生产物流分布图,更清楚的看出物流线路存在的问题。
图3-3灶具物流线路分布图
红色:灶具外壳,燃气管道的物流过程
蓝色:阀体总成,自动点火器,燃烧器的物流过程
绿色:支撑架,灶脚的物流过程
褐色:外包装的物流过程
由图3-3可以清晰的看出整个物流路线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各工件的加工顺序往返不定,物流路线混乱且有交叉现象;(2)组装检验维修过程路线迂回,物流线路较长,不合理;(3)物料出入库线路混乱,在库储存不合理,耗费人力物力,等等。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物料流动不顺畅,其主要的原因是由于企业的设施布置不合理。因此本文通过运用SLP的相关原理对该车间物流系统及设施规划进行优化。
第四章 神鹰灶具物流设施规划的分析与优化建议
第一节 设施布置分析与优化建议
一、物流分析
为了能够简单明了的表示所有作业单位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接下来的物流分析做准备,现把各个作业单位进行编号,如表4-1所示。
表 4-1 作业单位编号
序号 作业单位名称 序号 作业单位
1 原材料库 7 维修车间
2 加工车间 8 变电所
3 组装车间 9 车库
4 检验车间
10
5 半成品车间 11
6 成品车间 12
为了统计出各个作业单位之间的物流相关表,则需要知道各个作业单位的物流强度。由于该厂物料以中薄板钢材为主,运输工具主要是叉车,为统计分析方便我们规定以“ 吨/月”为物流的计量单位。同时对于技术改造项目是立 足于现有工厂布局上进行物流分析,各作业单位之间已存在着实际距离,因而 我们用“吨•米/月” 来计量物流量,其具体意义即指在两 个工作单位之间每月有多少吨的物流量。在对各作业单位物流情况调查、核实后,我们制作了物流量表4-2
表 4-2 物流量表
零件 工艺路线 日产量 单位自重kg 物流量t/月
外壳 1-2-5-3-4-7-6 450 1 13.5
燃气管道 1-2-5-3-4-7-6 800 0.6 0.48
阀体总成 1-3-4-7-6 200外购 0.25 0.05
燃烧器 1-3-4-7-6 200外购 0.95 0.19
自动点火器 1-3-4-7-6 200外购 0.15 0.03
灶脚 1-3-6 200外购 0.1 0.02
锅支架 1-3-6 200外购 0.75 0.15
因为部分零件是外购,一般批量较大,且每次订单不固定,现把这些零件日产量设为平均每日出货量200个。根据各个零件的物流量及工艺路线,绘制出加工工艺从至表4-3。
表 4-3 加工工艺从至表
作业单位 1 2 3 4 5 6 7 8
1
13.98 0.44
2 13.98
3 14.25 0.17
4 2.85
5 13.98
6
7 2.85
8
统计出作业单位间的物流量后,接着根据各个作业单位之间的距离,算出作业单位之间的物流强度,绘制出物流强度汇总表4-4。
物流强度=物流量*实际距离
表 4-4 物流强度汇总表
序号 作业单位 实际距离m 物流强度t•m/月 物流强度等级
0 200 400 600 800 1000
U O I E A
1 1-2 62 866.76 A
2 1-3 90 39.6 0
3 2-5 65 908.7 A
4 3-4 35 498.75 I
5 3-6 70 11.9 0
6 4-7 80 228 O
7 5-3 42 587.16 E
8 7-6 130 370.5 O
为了能够简单明了的表示所有作业单位之间的相互关系,仿照从至表结构构造一种作业单位之间的流相互关系表,称之为原始物流相关表,如表所示,在表中各物流移动的起始与终止作业单位,在行与列的相应方格内填入行作业与列作业单位件的物流强度等级,如表4-5所示:
表 4-5 原始物流相关表
作业单位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作业单位序号
作业单位名称 原材料库 加工车间 组装车间 检验车间 半成品库 成品库 维修车间 变电房 车库
1 原材料库
A U U U U U U U
2 加工车间 A U U A U U U U
3 组装车间 O U I E O U U U
4 检验车间 O U I U U O U U
5 半成品库 U A E U U U U U
6 成品库 U U O U U O U U
7 维修车间 U U U O E O U U
8 变电房 U U U U U U U U
9 车库 U U U U U U U U
二、非物流分析
对各个作业单位相互关系分析时,首先,根据原始物流相关表4-6制定出基准相互关系表4-7和作业单位间其他相互关系影响因素及等级表4-8如下:
表 4-6 原始物流相关表
字母 一对作业单位 密切程度的理由
A 原材料库和加工车间
加工车间到半成品库 物料搬运的数量和方便
物料搬运的数量和方便
E 半成品库和组装车间 物料搬运的数量和工序的连续性
I 组装车间和检验车间 物料搬运的方便
O 原材料库和组装车间
组装车间和成品库
检验车间和维修车间
维修车间和成品库 物料搬运的方便
物料搬运的方便
物料搬运的方便
物料搬运的方便
U 变电所和车库
原材料库和变电所 没什么联系
不需要联系
表 4-7 作业单位间其他相互关系影响因素
1.物流 2.作业相似性质 3.工艺流程
4.监督和管理方便 5.工作联系频繁程度 6.使用相同的公共措施
7.服务的频繁和紧急程度 8.噪声,震动,易燃危险品的影响
表 4-8 作业单位间其他相互关系等级表
符号 含义 说明 比例%
A 绝对重要 2-5
E 特别重要 3-10
I 重要 5-15
O 一般重要 10-25
U 不重要 45-80
X 负的密切程度 不希望接近 酌情而定
在对各作业单位进行分析后,根据作业单位间相互关系理由表4-9 ,利用与物流相关表相同的表格形式,建立非物流作业单位相互关系图4-10,框中填入相应的量各作业率间的相互关系密切程度理由,上半部分用密切程度等级符号标志密切程度,下半部分用数字表示确定密切程度等级的理由。
表 4-9 作业单位间相互关系密切理由表
编码 理由
1
2
3
4
5
6
物料搬运
管理方便
工作流程的连续性
安全及污染
人员联系
生产服务
表 4-10 非物流作业单位相互关系表
作业单位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作业单位序号 作业单位名称 原材料库 加工车间 组装车间 检验车间 半成品库 成品库 维修车间 变电房 车库
1 原材料库 A/3 U U I/2 U U U U
2 加工车间 A/3 U U E/3 U O/5 U U
3 组装车间 U U E/3 O/1 U O/5 U U
4 检验车间 U U E/3 U A/3 I/3 U U
5 半成品库 I/2 E/3 O/1 U U U U U
6 成品库 U U U A/3 U I/6 U U
7 维修车间 U O/5 O/5 I/3 U I/6 U U
8 变电房 U U U U U U U U
9 车库 U U U U U U U U
三、综合相互关系分析
各作业单位之间既有物流的联系,也有非物流的联系,各作业单位之间的相互关系,应包括物流关系和非物流关系,在SPL中,要将作业单位之间的物流相互关系和非物流相互关系进行合并求出综合相互关系,然后从各作业单位间的综合关系出发,实现各作业单位间的合理布置
㈠加权值的选取。由于钢板,燃气管道等零件都是自制的,而且是大批量生产在组织和管理生产变化很小,物流关系和非物流关系,重要性相差比较大,所以物流关系与非物流关系的加权值1:1。
㈡综合关系相互计算。根据各作业单位之间物流与非物流关系等级的高低进行量化计算加权求和,求出综合相互关系表4-11
当作业单位对数目为N时,总的作业单位对数可用下式计算。即P=N(N-1)/2 该厂有9个作业单位,则总的作业单位对数为36,即有36个相互关系。
表 4-11 综合相互关系表
作业单位对 关系密度 综合关系
物流关系 加权值:1 非物流关系:加权值1
等级 分数 等级 分数 分数 等级
1—2 A 4 A 4 8 A
1—3 O 1 U 0 1 O
1—4 U 0 U 0 0 U
1—5 U 0 I 2 2 0
1—6 U 0 U 0 0 U
1—7 U 0 U 0 0 U
1—8 U 0 U 0 0 U
1—9 U 0 U 0 0 U
2—3 U 0 U 0 0 U
2—4 U 0 U 0 0 U
2—5 A 4 E 3 7 A
2—6 U 0 U 0 0 U
2—7 U 0 O 1 1 O
2—8 U 0 U 0 0 U
2—9 U 0 U 0 0 U
3—4 I 2 E 3 5 E
3—5 E 3 0 1 4 I
3—6 0 1 U 0 1 0
3—7 U 0 O 1 1 O
3—8 U 0 U 0 0 U
3—9 U 0 U 0 0 U
4—5 U 0 U 0 0 U
4—6 U 0 A 4 4 I
4—7 0 1 I 2 3 I
4—8 U 0 U 0 0 U
4—9 U 0 U 0 0 U
5—6 U 0 U 0 0 U
5—7 U 0 U 0 0 U
5—8 U 0 U 0 0 U
5—9 U 0 U 0 0 U
6—7 0 1 I 2 3 I
6—8 U 0 U 0 0 U
6—9 U 0 U 0 0 U
7—8 U 0 U 0 0 U
7—9 U 0 U 0 0 U
8—9 U 0 U 0 0 U
㈢划分关系密级 统计出各段分数段作业单位对的比例,求出各密级所占的百分比。
总分 关系密级 作业单位对数 百分比(%)
7—8
5—6
3—4
1—2
-1 A
E
I
O
U
X 2
1
4
5
24
0 5.6
2.8
11.1
13.9
66.7
总计 36 100
㈣绘制位置相关图
在SLP中,工厂总平面布置并不直接去考虑各作业单位的占地面积和几何形状,而且从各作业单位间相互关系密切程度出发,安排各作业单 位之间的相对为止关系密级高的作业单位之间距离近,关系密级远的作业单位之间距离远,因此形成作业单位相关图。
本次工厂平面布置设计中由于作业单位较多即使只考虑A和E级关系也可能同时有多个,这就给如何绘制作业单位位置相关图,造成了困难为了解决这各问题,引入了综合接近程度这一概念,即该作业单位与其他所有作业单位之间量化后的关系密级的总和,这个值的高低反映了该作业单位在布置图上应该是处于中心位置还是应该处于边缘位置,为了计算作业单位间的综合接近程度绘制了综合接近程度排序表4-12,并在表中计算了作业单位之间的综合接近程度表,最后画出作业单位相互关系表4-13。
表 4-12 综合接近程度排序表
作业单位 1 2 3 4 5 6 7 8 9
1
A/4 O/1 U O/1 U U U U
2 A/4 U U A/4 U O/1 U U
3 O/1 U E/3 I/2 O/1 O/1 U U
4 U U E/3 U I/2 I/2 U U
5 O/1 A/4 I/2 U U U U U
6 U U O/1 I/2 U I/2 U U
7 U O/1 O/1 I/2 U I/2 U U
8 U U U U U U U U
9 U U U U U U U U
综合接近程度 6 9 8 7 7 5 6 0 0
排序 5 1 2 3 3 7 5 8 8
表4-13 作业单位综合相互关系
㈤绘制位置相关图
根据第二章中的表2-1,2-2和表4-12来绘制作业单位位置相关图,步骤如下:
第一步,首先处理综合相互关系密级为A的作业单位对。
(1)从作业单位综合相互关系表中取出A级作业单位对,有1-2和2-5,涉及3个作业单位,按综合接近程度分值排序为5,1,3,
(2)将综合接近程度分值最高的作业单位2布置在位置相关图中心位置。
(3)处理作业单位对2-1,2-5,如图4-1(a)所示。
图4-1(a)位置相关图
第二步,处理相互关系为E的作业单位对。
从综合相互关系表中取出具有E级关系的作业单位对,有3-4涉及到的作业单位按综合接近程度分值排序为2,3。如图4-1(b)所示。
图4-1(b)位置相关图
第三步,从综合关系表中找出I级关系的作业单位,画法同上,最终的位置关系图如4-1(c)所示。
图4-1(c)位置相关图
㈥绘制作业单位面积相关图
将各作业单位的占地面积与空间几何图形结合到作业单位位置相关图上,就得到作业单位面积相关图,在此过程中,首选要确定各作业单位建筑物的实际占地面积与外形。
作业单位占地面积由设备占地面和人员活动场地等因素决定,除此之外,还应该着生考虑物流模式,而对于生产,储存,运输部门,物流一般沿通道流动,因此,首选设计好工厂的主要通道,根据原工厂的车间布置的特点考虑即提高生产率又降低成本的目的,大致按原工厂的位置布置车间,现整理出三个方案供参考如图4-2
方案1
方案2
方案3
1原材料库 2加工车间 3组装车间 4检验车间 5半成品库 6成品库
7维修车间 8 变电所 9车库
图4-2 工厂车间位置布置图
四、方案评价与选择
通过对作业单位面积相关图的调整,已经取得了三个可行方案,现用加权因素法,对每个方案进行评价,选出最佳方案,做出最终的工厂总平面布置方案。
工厂布置过程是一个目标优化设计过程,某个可行的布置方案可能在某一目标因素方面是非常优秀的,而在另一目标因素方面可能并不突出,其它布置方案可能正好相反,也就是说,各种布置方案各有优缺点,需要进行综合评价,从中选出最优方案。
加权因素法就是把布置设计的目标分解或若干个因素,并对每个因素的相对重要性评定一个优先集(加权值)然后,分别就每个因素评价各个方案的相对优劣性,最后加权求和,求出各个得分,得分最高的方案就是最优方案。
本次设计从7个方面来考虑,当然还有别的因素,对工厂生产影响相对较少,故而不考虑。以上几个因素是对工厂设计和建设能体现最终效益的最直接因素,对不同方面因素的相对重要程序采取不同的加权值,如表4-14所示。
表 4-14 评价方案表
范围 评价因素 简述 权重(1-10)
内
部
条
件 物料搬运效率及方便性 物料搬运的方便性直接影响到搬运效率,搬运效率高低也决定物料搬运方便性,二者相互影响,综合考虑 10
安全生产与设备可靠性 设备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生产的进行,对工人的安全生产也有一定影响,是生产力提高的一重要因素 9
防止污染工作环境的舒适性 只有保护好环境,使环境优美舒适,空气新鲜,职工的积极性才能被调动,生产才能顺利进行,生产效率才能提高 8
生产管理的方便性 生产有序进行与生产效率的提高,离不开管理者的领导与监督 7
辅助服务方便性 你的生产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8
运输条件 交通便利与良好的运输条件是生产顺利进行和扩大生产的基础 7
需要储存的物料外购数量 原材料与外购件数量的多少影响到工厂资金的流动,数量太多造成资金积压,所以数量最好控制在保证供应 6
布置方案优劣等级划分,由于布置方案优劣得分难以正确给出,且没有必要给出准确得分,因此,通过优劣等级评定,给出某个方案在某项因素方面的优劣分数,等级可以非常优秀,很优秀,优秀,一般和基本可行五个方面,并规定等级符号分别取 A/4 E/3 I/2 O/1 U/0括号中的数字为等级相对分数。
评价每个方案在各项因素方面的分数,分析结果如表4-15所示。
表 4-15 分数表
序号 评价因素 加权值 方案一 方案二 方案三
1 物料搬运效率
与方便性 10 A/4 E/3 A/4
2 安全生产与设备可靠性 9 A/ 4 A/4 A/ 4
3 防止污染 和工作环境的舒适性 8 E/3 E/3 E/3
4 生产管理的方便性 7 E/3 E/3 A/4
5 辅助服务方便性 8 A/4 A/4 A/4
6 运输条件
7 E/3 E/3 A/4
7 需要储存的物料外购数量 6 E/3 E/3 E/ 3
合计 192 182 206
由表4-15可知,方案三分数最高,因此,方案三位最佳方案。改进后工厂总体布局平面图如图4-3所示。
图4-3 改进后工厂布局平面图
第二节 物流设施改进后物流线路分析
由表4-13知道,方案三较为合理,所以最终确定方案三为改进后的方案,下图4-4是对方案三的物流线路分析,表4-16是改进前后物流强度的对比:
表 4-16 改进前后物流强度对比
序号 作业单位对(物流路线)
改进前实际距离
改进后实际距离 改进前的物流强度
现在的物流强度
1 1-2 50 38 699 508.44
2 1-3 90 42 39.6 18.48
3 2-5 65 50 908.7 699
4 3-4 35 35 498.75 498.75
5 3-6 70 70 11.9 11.9
6 4-7 80 53 228 151.05
7 5-3 42 19 587.16 265.62
8 7-6 130 37 370.5 105.45
图4-4 改进后物流线路分析
红色:灶具外壳,燃气管道的生产过程
蓝色:阀体总成,自动点火器,燃烧器的物流过程
绿色:支撑架,灶脚的物流过程
褐色:外包装的物流过程
改进前后物流线路更为合理 ,结构更为紧凑,物流线路明显缩短,线路迂回交叉现象大大改善,物料搬运效率大大提高。
灶具,燃气管道等自制零件的工艺过程,半成品与组装车间,维修车间与成品库之间距离大大缩短,节省了人力运力,加快了工艺生产速度,缩短了产品的生产周期。
由于组装,维修,检验三个车间联系的比较紧凑,方便了阀体总成,自动点火器等灶具重要部件的维修检验与入库,加快了零部件在车间的流动速度,减少了在制品的储存,降低了生产成本。
对于支撑架,灶脚等外购零部件,一般不需要检验维修,只需要组装,改进后,原材料库,组装车间,成品库,三个车间之间的距离明显缩短,组装效率也随之提高,从而也缓解了原材料库的储存压力。
对于外包装的物流过程,改进后原材料库与成品库之间变为直线距离,方便了外包装纸箱的运输,提高了包装效率。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总结
企业物流设施的合理布置是企业生产管理的重要内容 它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根据工艺流程,合理的设施布置不但能提高车间的生产效率而且对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率是非常有益的。
本文从物料特点、存储状况、作业流程、物流强度等方面对该企业的物流设施布局状况进行了详细分析, 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 结合SLP的思想方法,最终形成了燃气具加工过程的一个设备布局。受制于产品的工艺和工装设备以及技术水平能力的限制,此方案并不是最优的,但作为改善的第1步,为工厂的进一步合理优化提供了基本思路。由于运用SLP法还不够成熟,考虑物流因素和非物流因素方面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可能会影响最终的布置。因此本文所阐述的观点方法结论难免有不足之处,数据的处理上有点杂乱,不够严谨,也许这份方案给采纳的可能性较小。不过我相信,随着对该企业的不断深入了解,加上日益积累的工作经验,今后,对该方案还会有更为合理的改进。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也会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希望更好、更快的适应社会,为社会做一份自己的贡献。
第二节 展望
物流设施规划的发展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规划与设计的方法也越来越合理,国内外对物流设施规划与设计的相关研究也日渐成熟。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方法已不能满足于现有的物流设施规划,因此,未来物流行业必然在对制造系统的设施布置技术进行一定的理论研究基础上,开发一个完善的、高效的、便捷的、通用的计算机辅助生产系统设施布置软件。这是设施规划与设计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专家、技术人员未来的工作重点。
【参考文献】
[1] 黄欧龙,郭东军,陈志龙.运用SLP方法布置地下物流系统配送中心[J]. 地下空问与 工程学报,2006, (2) : 2-4.
[2] 周大为,张晓阳.基于生产物流的SSLP在机械加工车间设施布置中的应用研究[J]. 物流技术,2006,(6):68-70.
[3] 向号,李明,严兴全.基于SLP的生产车问物流优化设计[J].煤矿机械,2007,(28):28-30.
[4] 李毅,徐克林.SSLP技术在车问设旋布置中的应用研究[J]. 精密制造与自动化,2008,(1):20-22.
[5] 胡正华,等.设施规划与设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3.45-54 .
[6] 贾仁安.现代制造业生产物流模型研究[J].物流技术,2004,(9): 20-22.
[7] 林立千.设施规划与物流中心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8] 李娟.SLP在物流中心总体布局规划中的应用[J].2009, (8): 20-23.
[9] 刘启芳,周刚.设施布置理论的应用[J].工程机械,2006,(2):36-38.
[10] 王家善.谈工业工程与设施规划[J].生产组织与管理,1996,(4):24-26.
[11] 张伟,曹文彬.生产物流系统设施布置方案的评价[J].网络财富,2009,(1):38-39.
[12] 马彤兵,马可.基于精益生产的车问设施规划改善设计[J].管理技术,2005,(1):22-23.
[13] 刘联辉.物流系统规划及其分析设计[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6:33-60.
[14] 彭扬,吴承建,彭建良.现代物流学概论[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9:150-154.
[15] 朱耀祥,朱立强.设施规划与物流[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16] 曹菲.基于生产物流系统分析的啤酒灌装生产线优化设计[J].包装工程,2007, (9):12-14.
[17] 杨晓英,姚冠新.现代企业物流系统分析技术的研究[J].物流技术,2003,(7):10—13.
[18] Les R. Foulds,Fariborz Y. Partovi. Integrating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nd graph theory to model facilities layout[J]. Annals of Operations Research,1998,82:435-451.
. Int J Adv Manuf Technol,2004,23:301-310.
. TSINGHUA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6,11:693-700.
[21]Tompkins, James A et al. Facilities Planning[M].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2003,16-20.
[22] Yuliang Yao, Philip T.Evers, Martin E.Dresner. Supply chain integration in vendor-managed inventory[J].Decision Support System,2005.
致 谢
本论文是在指导老师陈金来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在课题研究的这段时间里,陈老师对论文的进展自始至终都给予关心并仔细探讨试验。陈老师广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独特的见解使我受益匪浅,写作中途我也遇到困难,是他的鼓励与支持才使我的论文得以顺利完成,在此向他表示深深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制造业是所有与制造有关的企业生产机构的总称。或者说,它是对原材料加工或再加工以及对零部件装配工业的总称。
尽管我国已成为制造大国,但还不是制造强国,我国制造业与发达国家有阶段性的差距,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制造业总体规模不到世界的5%,仅相当于美国的1/5,日本1/4。[2]
二战后,市场需求模式发生重大变化,制造模式、制造技术必然随之发生变化。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顾客个性化追求,大批大量生产方式开始逐步向多品种、中小批量生产方式发生转变。精益生产、JIT、合并工程、敏捷制造、大量定制、成组技术等思想倍受企业家们的关注。
这些思想的宗旨都是如何有效地充分利用企业现有资源,即在不投入或少投入的基础上,使企业产出达到最大,并赢得更多的顾客满意。
生产线平衡方法能很好地响应上述思想,并同时能解决现时制造业存在的制造系统、制造模式、制造技术问题。生产线平衡问题是伴随着流水生产线的产生而产生的,至今已有百年历史。但这一问题的正式提出是在1954年美国人B.Bryton在他的硕士论文《连续生产线平衡》中第一次提出生产线平衡的问题并着手解决这一问题,在此之后,许多科研人员都研究了这个方面的问题,并发表了各种各样的求解方法。
目前国内外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着重于理论上,其基本思路是将一个实际的流水生产线按一定的方式进行简化,然后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或图表,之后采取适当的算法进行求解,这些方法可分为两大类,数学分析方法和启发式方法。然而在管理现场的人并不是理论的研究者,而是要求操作性强且易掌握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工业工程管理方法。在国外,工业工程管理方法被广泛用于生产管理当中,国内比较少,现在国企还没有IE师这个职位,但国内的外资企业,尤其是台资和日资企业比较重视IE。
XXX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是XX集团特于2006年在广东东莞沙田镇建设的。部下有鞋业事业部、服装事业部、高尔夫球事业部。鞋业事业部的生产方式仍然是按传统大量库存式生产,库存量很高,常常因鞋子部件不配套、品质不过关而停线,严重影响了公司的达成率。同时为了完成订单员工不得不经常加班,员工意见大。公司高层管理人员意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引进了一批IE师,重视5S、看板管理、生产线平衡等。因此本文就该集团鞋业生产线的不均衡问题,进行了有关生产线平衡的研究及改善。通过对XXX鞋业生产线进行生产线平衡,大大改善了其生产现状,其主要意义如下:
1) 生产线平衡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一个工厂的主要任务是QCD三大项任务。Q指产量,C指成本,D指交货期。也就是说如何用最低的成本及时为顾客提供满意的产品。通过生产线平衡,制定合理的生产作业标准,就可以缩短产品的生产周期,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即提高单位产量。
2) 实现生产线平衡有利于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因为生产线的不平衡会造成不同工位的劳动强度不同,瓶颈工位上的员工为了减少堆积品,会忽略质量。
3) 实现生产线平衡是企业实现“一个流”的生产前提。
4) 提高生产线平衡率有利于减少在制品库存,降低企业物流成本。通过对生产线上的各工位进行工序同期化的调整,能很好地减少在制品数量。
5) 提高生产线平衡率有利于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一来是因为“流”的顺畅(减少员工停工待料),二来是因为员工感受到“公平”对待。
6) 实现生产线平衡有利于提高企业产能,使企业利润增大。
第二节 课题的基本思路
本文在介绍课题的研究背景以及意义的基础上,分析了部分生产线平衡方法,并着重分析了工业工程管理方法,然后针对该企业的生产实际,选其两条线:一条为针车线、另一条为成型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程序分析、作业测时、机器效能评价来合理地安排各工位作业的内容,使生产线上工序同期化,合理安排人机负荷,使人机效率达到最佳。对鞋业车间进行全新布局,为持续线平衡改善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论文的基本结构如下:
第一章, 介绍了下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以及课题的基本思路。
第二章, 是对生产线平衡问题的罗列。先是介绍下生产线平衡的相关理论,包括生产线、流水线、单件流的相关概念,特征以及实现这些所要具备的条件、因素,生产线平衡的一些参数和相关指标;然后阐述了生产线平衡方法的相关理论:有限约束关系、理论最小作业要素、工位作业时间;最后着重介绍下解决生产线平衡的三大方法:数学分析法、启发式法和工业工程法。
第三章, 掌握了这些解决生产线平衡问题的方法后,以XX体育用品有限公司的鞋业事业部作为研究对象,选择了其中的L1-2针车线和L1成型线,着重从工业工程管理方法去研究这两条线的平衡情况。最后为响应日后的工作,在相似原理、“6S”管理、看板管理、精益生产等思想的指导下,对鞋业生产车间进行了重新布置。
第四章, 对于本论文的一些总结及展望。
第二章 生产线平衡问题的概述
第一节 生产线平衡的相关理论
一、生产线、流水线与单件流
生产线是一种按照对象专业化原则组织起来的生产组织形式。是制造系统的基层系统。流水线是生产线的一种优化形式,生产线工位的排序不一定按照产品的生产工艺顺序排列下去,但流水线一定按加工工艺顺序排列工位,使产品按照一定的速度,连续和有节奏地经过各个工位依次加工,直到生产出成品。它是生产过程中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的合理组织形式,减少库存与物流,降低企业成本。流水线是生产线平衡问题解决的基础框架。
一般流水线具有以下几点特征:
1) 劳动对象按照既定的工艺程序依次通过各个工作地,并按照统一的生产速度(节奏),连续地、重复地完成各道工序的作业。
2) 流水线上出产相邻两件制品的时间间隔,有着明显的节奏性和统一规定。
3) 工作场所使用具有高度专业功能的专用设备。
4) 各道工序工时定额与其工作地数量比例都等于或小于流水线节拍,以保证生产过程的比例性和平衡性。
5) 工艺过程是封闭的,劳动对象在工序间单向移动。
并不是所有的生产线都能组织成流水线生产,组织流水线生产要具备以下条件:
1) 产品设计和工艺要相对稳定,但要体现现代科技的先进的成果,要有良好的工艺性以符合工艺同步化的要求,零部件要有良好的互换性,以保证 加工或装配时间的稳定。
2) 工艺过程要能划分为一些简单的工序,又能根据工序同步化的要求将其适当地加以合并或分解,使各道工序的生产节拍大致相等。
3) 要采用先进而又合理的工艺方法,以充分发挥高效率的专用设备效能。
4) 制品产量要大,以保证各工作地设备的正常负荷,充分发挥生产上的规模效应。
单件流是指以最小的单位流经各生产流程的生产方式。即加工一个,检查一个,传递一个。其目的在于促使流程达到最顺状态,减少在制品库存,使流程中不可隐藏任何问题点,达到及时地发现问题并及时改善的效果。其基本步骤如下:
1) 设定节拍时间:根据当日的目标产能和计划工时算出,即节拍时间=
2) 测试操作时间,用秒表直接测量每位作业员实际加工一个工序所需的时间,再视情况给予5%~10%的宽放率;
3) 公布节拍及操作时间,规范作业人员操作;
4) 进行流程的全面分析;包括人机平面布置图、工艺流程分析图等,并进行流程平衡分析;
5) 流程调整,运用“ECRS”四大原则对流程整体考虑,分析并优化;
6) 要有后备资源,以应变特变情况,如机器故障要花较大时间维修,要是备多一台机器就不会影响这一台机器故障所引起的停线。
在实施单件流时,还必需考虑以下几方面因素:
1) 人的因素:要区分标准作业和非标准作业、培养多能工、动作标准化等;
2) 设备因素:要做好TPM,降低故障损失;
3) 质量因素:要执行好质量的“三不”(不制造不良品、不接受不良品、不流出不良品)政策,保证质量;
4) 物量供应因素:要进行QCO,实现快速转换;
5) 管理因素:要随时进行协调指挥,公平、公正、必要时还有公开。
二、生产线平衡参数
1、生产节拍、工序同期化、工序节拍
生产节拍即(Cycle Time/CT)是指连续完成相同的两个产品(或两次服务,或两批产品)之间的间隔时间。换句话说,即指完成一个产品所需的平均时间。节拍通常只是用于定义一个流程中某一具体工序或环节的单位产出时间。如果产品必须是成批制作的,则节拍指两批产品之间的间隔时间,它表明了流水线生产效率的高低,是衡量流水线工作水平的重要参数。
生产线节拍,一般用一定的时间内,生产线产出的产品数量来计算节拍,即CT= 。Tw:计划期内有效的工作时间,Q:计划期产品出产量。
工序同期化是指工序间的时间一致性。生产线节拍是对整条生产线来说的。为了达到工序同期化,必须考虑生产线的组成单元——工序。生产线上的各道工序完成的各自作业任务所需时间是不尽相同的。也就是说,在相同的生产时间内,各工序的实际产出能力是不相等的,实际上一条生产线的产量等于产出能力最低(工序时间最长)的工序的生产产量。
为了说明生产线工序同期化的程序,引进一概念——工序节拍:流水线各工序生产单位产品所需要的时间。ct = 其中-tw:工序有效的工作时间;q:在有效时间内工序产品生产量。
在tw一定的情况下,工序节拍取决于工序产品生产。而工序产品生产量有以下几个影响因素:工序作业内容、操作者技术水平、工序设备的生产能力、产品质量、物流情况等。
从以上生产线节拍与工序节拍的介绍可知,为了使生产线平衡,需满足:生产线节拍>=工序节拍,生产线节拍-工序节拍的时间之和最小。
2、瓶颈工位、空闲时间
瓶颈工位是指工序生产时间最长的工序也就是工序节拍最长的工序。流程中存在的瓶颈不仅限制了一个流程的产出速度,而且影响了其它环节生产能力的发挥。造成瓶颈的因素也是制约产出的因素,包括人员利用率、原材料是否及时供应、某环节设备发生故障、信息流阻滞等。瓶颈工位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可能会“漂移”,这取决于在特定时间内人员配置和设备使用情况、物流因素等。
与节拍和瓶颈相关联的另一个概念是流程中的“空闲时间”(idle time)。空闲时间是指工作时间内没有执行有效工作任务的那段时间,可以指设备或人的时间。当一个流程中各个工序的节拍不一致时,瓶颈工序以外的其它工序就会产生空闲时间。
3、生产线平衡指标
评价生产线平衡指标有工作总站数、生产线平衡率、平衡损失率、平滑指数和成本等。
1) 工作总站数N是指生产线上工位的总数目。
2) 生产线平衡率P= 。
3) 平衡损失率d = 1-P,或d= 。
4) 平滑指数:SI = 。
5) 成本包括人力成本和设备成本。
其中:
Ti:第i个工位的时间;CT:生产节拍;T:工位的有效时间。
第二节 生产线平衡方法的相关理论介绍
一、理论最小作业要素、工位作业时间
理论最小作业要素,是指生产作业中不可以细分的实际作业任务。如插销钉、钻孔等。进行这种划分的目的是为了把生产线的整个作业过程合理地分配到各个生产工位上去,以便于生产作业分析、生产过程规划和生产线的平衡。进行划分时可以用Ti表示第i个(i=1,2,3,•••n)理论最小作业要素的作业时间。在生产线规划过程中,Ti一经确定就认为是不变的常数,是生产线平衡的基础数据。
工位作业时间,若生产线为流水型排列的n个工位,需要在第i(i=1,2,3,•••n)个工位上完成的作业要素分别有:T1,T2•••,Tei,•••Tki (ei=1,2,•••ki),
则该工位的作业时间Ti:
Ti=
ei=1,2,•••,ki
k1+k2+•••+ki+•••+km=n
二、 优先约束关系
如果工序a完成后,紧接着可以开始工序b(或只有当工序a完成后才能开始工序b),那么a是b的紧前工序,b是a的紧后工序。在生产线中,产品总有一定的工艺性要求,就必然存在着紧前工序和紧后工序,这些关系可统称为优先约束。
优先约束关系一般用优先图或优先矩阵来描述:如图1
图2-1 优先图
优先矩阵是为了方便计算,由优先图转换而成的:
0 0 1 0 0 0 0 0 0
0 0 0 1 1 0 0 0 0
0 0 0 0 1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0 0 0 0 0 0 1 1 0
0 0 0 0 0 0 1 0 0
0 0 0 0 0 0 0 1 0
0 0 0 0 0 0 0 0 1
0 0 0 0 0 0 0 0 0
Mij=1,表示作业要素i是j的紧前作业。在作业要素分配时必须将作业要素i分配在j所在工位之前的工位上。
优先图、优先矩阵等工具被广泛应用于数学分析法和启发式法当中。
第三节 生产线平衡法的介绍
自1954年,生产线平衡问题被正式提出并着手解决后,许多 科研人员对这方面的问题作了大量研究,概括起来可分成三大类:数学分析法、启发式法和工业工程法。
一、 数学分析方法
数学分析方法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经过大量的数学计算来寻找问题最优解的方法。数学模型在《运筹学》课本内都有所介绍,主要包括线性规划模型、整数线性规划模型、动态规划模型、网络模型等。
在生产实践当中常常遇到两类优化问题:如何运用现有的资源(如人力、机器、原材料)安排生产,使产值最大或利润提高;对于给定的任务如何统筹安排以便消耗最少的资源;线性规划就是解决这类问题。在建立线性规划模型时主要经过以下三个步骤:①假设变量,确定合适的决策变量是能否成功地建立数学模型的关键;②根据假设变量给出的约束条件,约束条件是用来描述决策变量受到各种限制的等式或不等式;③建立目标函数,目标函数是根据假设的变量而实现目标的函数表达式。
整数规划是线性规划的一种特殊情况,其要求最优解必须是整数,求解整数规划问题一般采用分支定界法。分支定界法的基本思想是,设有最大化的整数规划的问题A,与它相应的线性规划问题B,从解问题B开始,若其最优解不符合A的整数条件,那么B的最优目标函必是A的最优目标函数Z*的上界,记为 ;而A的任意可行解的目标函数值将是Z*的一个下界,记为 ,分枝定界法就是要将B的可行域分成子区域,称为分枝。逐步减少 和增大 称为定界,最终求得Z*。其关键在于分枝和定界。
动态规划是一种解决多阶段决策问题的方法,是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一种重要决策方法,可用于解决最优路径问题、资源分配问题、生产调试问题、库存问题、排序问题及设备更新问题等等。许多问题用动态规划方法求解常比线性规划或非线性规划更有效,特别是对于那些变量为离散型的问题。它针对多阶段决策问题的特点,提出了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化原理,把比较复杂的问题划分若干阶段,并且逐阶段解决而最终达到全局最优。在应用于生产线平衡上,一般是通过定义一个合理的任务集来实现,该集合中如果一个任务优于这个集合中的另一个任务,则这个任务应在这个集合中。
对于生产线平衡的一般数学提法是:给定一个无回路的有向图G=(E,P),节点E表示作业要素集合,弧P表示生产作业元素之间的先后关系集合。一个节点i∈E有一个值Ti(i=1,2,•••,n)表示作业时间。生产线平衡问题就是求节点集E的一个划分:
E= ,使一定的目标得到优化,满足一定约束条件。
二、 启发式方法
启发式方法比数学分析方法要简单且易懂,求解速度快,因而备受研究人员的关注,其求解的基本思路为首先将可分配作业与不可分配作业分开,然后在可分配作业中,从第一个工位开始寻找工序的组合,并使这个工位的闲置时间最短。再进入下一个工位,并把已选的工序删去。重复进行,直到作业分配完毕。主要的方法有分级位置加权法和最大设定准则法。
在用启发式法求解平衡问题时,一般都利用优先图、优先矩阵等工具进行求解。现用图2-1的例子来说明分级位置加权法与最大设定准则法的求解过程。
1、分级位置加权法
(1)把装配作业任务分解为若干个最小的装配作业任务单元。称为最小作业单元。
如图中的工位1,2,3,•••8,9。并测出最小作业时间标于工位上方。
(2)计算:权重:Wi= ,
Wi:最小作业单元加权值;ti:第i个最小作业任务单元的装配时间;Pi:第i 个最小作业单元装配之前各最小作业单元集合;tj:集合Pi中的第j个最小作业单元的装配作业时间。
如W3=t1+t3=5+2=7其余见表2-1:
表2-1 加权值表
装配单元 1 2 3 4 5 6 7 8 9
装配单元作业时间 5 4 2 1 6 3 2 5 2
装配单元加权值 5 4 7 5 17 10 22 27 30
(3)作装配顺序图,见图2-2:
图2-2 装配顺序图
(4)确定装配线节拍,计算每个最小作业单元的加权值。
(5)将最小作业单元按加权值由大到小排列,如表2-2,并令代表工作站编号的变量k=0。
表2-2 加权值表
装配单元 9 8 7 5 6 3 4 1 2
装配单元作业时间 2 5 2 6 3 2 1 5 4
装配单元加权值 30 27 22 17 10 7 5 5 4
(6)令K=k+1, Tk =T。设节拍时间T=10。
(7)从顺序表中,按加权值从大到小选出满足ti <=Tk的第一个最小作业单元,其单元号为i,若找不到跑到步骤(9)。
(8)将最小作业单元i分配给工作站k,并从顺序表中删除单元i并将Tk的值减去ti,若顺序表空,则表明完成线平衡,否则转向步骤(7)。
(9)若Tk =T,则表明所设定的节拍时间太短,无解,否则转向步骤(6)。
最后结果如图2-3:
图2-3 工位重组图
评价效果的好坏用平衡率LE进行评价。
LE =
LE =
= 75%
2、最大设定准则法
仍用图2-1作例子,其求解过程如下:
(1)按各最小作业单元在装配线上的先后顺序画出装配顺序图(优先图),并将相应装配的时间标在上方,
(2)确定装配线节拍T,令K=0,S为包含所有最小作业单元的集合。
(3)令K=k+1,Tk=T;
(4)对于S中每个作业单元计算加权值,找出满足ti <= Tk的权值最大的单元,若找不出转向(6),否则进入下一步;
(5)将单元i和其他按顺序在i单元之前装配的各装配单元分配工作站k,并从S中删去,将Tk -wi,若此时S已空,表明装配线已经平衡,否则转向步骤(4)。
(6)若Tk =T,则表明设定时间节拍太短,无解,平衡到此结束;若Tk <T,则转向步骤(3)。
其求解过程及结果如图2-4:
图2-4 求解过程图
图2-4 求解过程图
三、工业工程管理方法
数学分析法及启发式方法主要是解决如何合理划分工序集合,使各个工位的节拍时间一致,而工业工程法着重于如何改善作业方式,使作业标准化,消除不必要的动作,减少浪费,降低企业成本,并以人为本,提高员工积极性。
1、工业工程概述
美国工业工程师协会(AIIE)1955年提出后经修改把工业工程定义为“工业工程是研究由人、物料、设备、能源和信息组成的集成系统进行设计、改善和实施的工程技术,它综合运用数学、物理学和社会科学的专门知识和技术,结合工程分析和设计的原理与方法,对该系统所取得的成果进行确定、预测和评价。”[1]
其知识体系见图2-5:
图2-5 IE基础体系图
2、方法研究
(1)程序分析
程序分析是工作研究的基础,因为如果未作程序分析,预先发现某工序在整个流程中根本不必要,就先作微观的作业分析或动作分析,就可能造成较大的浪费。
程序分析是依照工作流程,从第一个工作地到最后一个工作地,全面地分析有无多余、重复、不合理的作业,程序是否合理、搬运是否过多,延迟等待是否太长等问题,通过整个工作过程的逐步分析,改进现行的作业方法及空间布置,提高生产效率。
程序分析一般针对工作中的加工、检查、搬运、等待和储存五种基本活动进行方法研究。其代表符号及意义:如表2-3
表2-3 程序分析符号
符号 名称 表示意义 例子
加工 指原材料、零件或半成品按照生产目的承受物理、化学、形态、颜色等变化 水印、磨皮、电绣、打粗、拉帮等
检查 将某目的物与标准物进行对比,并判断是否合格的过程 鞋面检查、标签检查、成型检查等
→ 搬运 表示工人、物料或设备从一处向另一处在物理位置上的移动过程 成型配料、领料、半成品在工序间的移动
D 等待或暂存 指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不必要的时间耽误 等待被加工、被运输、被检验都属于等待
储存 为了控制目的而保存货物的活动 物料在某种授权下入仓库或从仓库中取出都属于储存活动
注:储存与暂存不一样,储存是有目的的,从储存处取出物品一般需要申请单或其他的票据。暂存是没有目的的,从暂存处取出物品一般不需要任何票据。
其分析步骤如图2-6:
图2-6 程序分析过程图
在实际分析过程中,一般可先用“5W1H”技术发现问题点,然后用“ECRS”四大原则进行分析,再用分析表进行改善,最后得出改善方案。
(2)操作分析
操作分析即动作分析是通过对以人为主的工序的详细研究,使作业者、作者对象、作业工具三者科学合理地布置和安排,达到工序结构合理,减轻劳动强度、减少作业工时消耗、缩短整个作业的时间,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产量为目的而作分析。其基本要求如下:
1) 通过删减、合并、简化,使操作总数减至最低、工序排列最佳,并使每一操作简单易行。
2) 合理利用肌肉群,防止某些肌肉群由于动作过于频繁而产生劳损。发挥双手作用,平衡双手负荷,避免用手长时间握持物体,尽量使用工具。
3) 要求机器完成更多的工作。
4) 减少作业循环和频率,减少物料的运输和转移次数,缩短运输和移动距离,使运输和移动方便易行。
5) 改进设备、工装与工位器具、物料规格或工艺,采用经济的切削用量。
6) 工作地点应有足够的空闲,使操作者有充足的回旋余地。
7) 消除不合理的空闲时间,尽量实现人机同步工作,使某些准备工作、布置工作地点的工作、辅工作放在机动时间进行。
根据不同的调查目的,作业分析可分为人-机作业分析、联合作业分析和双手作业分析。
人机作业分析是应用于机械作业的一种分析技术,通过对某一项目作业现场观察,记录操作者和机器设备在同一时间内的工作情况,并加以分析,寻求合理的操作方法,使人和机器的配合更加协调,以充分发挥人和机器的效率。其主要过程如下:
1) 观察和记录操作者与机器设备在一个作业周期(周程)内各自的操作步骤和操作内容。
2) 用作业测定法确定这些操作活动的时间,按照操作者和机器设备操作活动的时间配合关系,在作业分析图表中清晰地表示出来。
3) 运用工作简化和合并交叉的原则,研究改进操作的各种可能性,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案。
4) 绘出新的操作分析图表。新的操作方法经过验证以后,即可用于生产,并对改进的效果进行评价。
联合作业分析是指当几个作业人员共同作业于一项工作时,对作业人员时间上的关系的分析,以及排除作业人员作业过程中存在的不经济、不均衡、不合理和浪费等现象。在进行联合作业分析时,首先以作业人员的各自作业流程为基础(进行详尽的观察和记录),然后使各作业人员的作业时间坐标一致,最后合并绘制联合作业分析图。
双手作业分析是以作业者的双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双手作业分析可研究双手是否合理、平衡地分配工作,发现伸手、寻找以及笨拙而无效的动作,发现工具物料、设备等不合适的放置位置,使动作规范化、编写作业标准说明书。
(3)动作分析
动作分析是指观察操作者的实际操作并用特定的记号记录以手、眼为中心的人体各部位的动作内容,并将记录图表化,以此为基础,判断动作的好坏,找出改善点。动作分析可分为动素分析、慢速摄影分析和VTR分析。
动素分析适合于进行详细的动作分析和进一步的作业改善。如探讨高效易行的作业方法、探讨最适当的动作顺序、讨论最适当的工夹具与作业环境布置安排、制定正确易行的标准作业方法、培养动作意识等。慢速摄影分析一般用于分析难分析的问题,它能弥补人的分析能力的局限性,并真实地记录现场,具有很强的说明能力。
要追求动作经济,必须具备动作意识,经常分析一个一个的操作动作,彻底排除动作中不合理成分和浪费,达到:明白合理动作与不合理动作的区别、明确动作错误的原因,判断合理动作、全身心投入动作研究,思考合理动作方法、作业配置与工夹具。
3、作业测定
制定计划、组织生产、成本计算、经济核算、平衡生产能力、考核工人劳动成果等等活动都离不开标准时间。因此,实行工作研究,除进行程序分析、操作分析、动作分析等方法研究活动外还必须进行时间测定。这是科学管理的基础过程:通过方法研究获得最佳程序和方法,然后再利用作业测定将所有作业制定出标准时间。
在生产现场当中,日常消耗的总时间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基本作业时间、由于工作进行不合理而造成多余时间和完全浪费的无效时间,如图2-7所示:
图2-7 制造时间构成图
作业测定的方法很多,作业测定技术不只限于用来制定时间定额,还用于企业诊断、分析企业工时利用状况,调整生产、劳动组织等许多方面,主要方法有:时间研究(秒表时间研究)、工作抽样、预定时间标准法、标准资料法。
时间研究是利用秒表或电子定时器,在一段时间内,对作业的执行情况作直接的连续观测,把工作时间以及与标准概念(如正常速度)相比较,对执行情况的评价资料一起记录下来,给予一个评比值,并加上遵照组织机构所制定的政策允许的非工作时间作为宽放值,最后确定出该项工作的时间标准。
工作抽样是在较长时间内,以随机方式、分散地观测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抽样来研究工时利用率,具有省时、可靠、经济的优点,为调查工作效率、合理制定工时的通用技术。
预定时间标准法,这种方法是国际公认的制定 时间标准的先进技术。它利用预先为各种动作制定的时间标准来确定进行各种操作所需要的时间,而不是通过直接观测或测定。由于能精确地说明动作并加上预定工时值,因而有可能较之用其他方法提供更大的一致性,而且不需对操作熟练、努力程度进行评价,就能对其结果在客观上确定准备时间,故在国际上称为预定时间标准法(Predetermined Time System),简称PTS法,主要有MTM(Methods Time Measure)法(方法时间衡量)、WT(Work Factor System)法(工作因素法)、MOD(Modolar Arrangement of Predetermined Time Standard)法。工作抽样、预定时间标准法所得的测定值,根据不同的作业内容,分析整理为某作业的时间标准,以将该数据应用于同类工作的作业条件上,使其获得标准时间的方法。
第三章 XXX企业鞋业事业部生产线平衡研究
第一节 鞋业及公司简介
一、鞋业简述
制鞋行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这个行业的产能总是向着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国家和地区迁移。从历史上来看,世界制鞋业的重心从意大利、西班牙转移到日本、台湾、韩国,再转移到中国大陆,2007年则形成向东南亚地区转移的趋势。但目前,中国仍是全球最大的制鞋中心,鞋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60%以上,是世界最大的造鞋生产商。从消费数量和市场容量上看,近几年我国每年消费鞋类近20亿双,亦居世界首位,且还将进一步扩大,并有档次不断提高的趋势。从产业分布上看,中国鞋业仍然保持集群式发展状态。主要四大产业集群:一是以广州、东莞、惠东等地为代表的广东鞋业基地,主要生产中高档鞋;二是以温州、台州等地为代表的浙江鞋业基地,主要是生产中低档鞋;三是以成都、重庆为代表的西部鞋业基地,主要生产女鞋;四是以福建泉州、晋江等地为代表的鞋业生产基地,主要生产运动鞋。
我国鞋业产业也出现了不少新的问题,2006年10月7日欧盟对中国皮鞋征收16.5%的反倾销税,对以出口为主的我国制鞋企业打击颇大,其他各国也在反倾销上遏制我国的鞋类产品的出口,同时欧盟的PFOS禁令亦大限在即,制鞋业将面临挑战;国内方面,2007年7月1日起退税调整取消了包括皮革、染料等产品在内的553项“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在这次出口退税调整中,对制鞋企业的影响无疑是最为巨大的。制鞋业在2007年还要面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行业同质化竞争等等问题。在如此形势下,我国制鞋行业要加快产业调整步伐,实施名牌发展战略,不断提升制鞋业的综合竞争力。
二、公司简述
现公司生产鞋业的厂区有四家,主要分配在温州和台州,所生产的牌子属于中高档次的运动鞋,但由于公司只是贴牌生产,所赚取的利润仅仅是加工过程。XXX企业鞋业事业部是这两年发展起来的。现在主要从事生产某品牌的运动鞋。由于该品牌客户要求类型变化多样,故公司生产模式是多型号小批量生产。但公司的运作模式还是传统的库存式生产,而公司现在面临着订单多,达成率低、员工满意度低的困境,通过生产线平衡,提高公司产能,减轻员工工作疲劳的任务迫在眉睫。
XXX鞋业事业部的生产基地主要分配在两栋生产厂房,其布置图如图3-1所示:
图3-1 厂房布置图
三、 鞋子生产流程简述
鞋子主要是由三个部件组成的:鞋面、中面和大底,它们是由不完全相同的生产单位加工而成,最后到成型线组合。
主要经过的生产单位如下:
鞋面: 裁管 → 高频加工 → 针车
中面: 裁管 → 高频加工 成型
大底: 鞋材加工 → 底粗加工 → 底加工
现以A栋厂房第一层鞋业生产车间来说明企业鞋业生产的具体流程。
A栋厂房第一层鞋业生产车间包括的生产单位有L1裁管、L2裁管、L1针车组、L2针车组、L1成型、L2成型、底加工、底粗加工车间等等。其中每一个针车组有四条线,每条线完成一种类型的鞋面,底加工有四条线,每条线完成一种类型的大底加工。其布置及流程图3-2如下:
图3-2 生产过程物料流程图
其作业单位代号说明如表3-1
表3-1 作业单位说明
代号 1 2 3 4 5 6 7
名称 高频加工 鞋材 大仓库 底粗加工 底暂存区 底加工线 裁断区
代号 8 9 10 11 12 13 14
名称 准备组 针车线 成品暂存 成型线 原料暂存 成品仓
注:裁断区与准备组为一个单位简称裁管,由于加工的特殊性,故在此把它们分成两个作业单元。准备组工作主要是削皮、磨皮、水印、墨印等。
第二节 针车线平衡问题研究
现以针车一组二线(L1-2)为研究对象。生产型体为卡帕的314图样及主要构成部件如图3-3所示:
图3-3 314样版图
所涉及的工序及配置设备,如表3-2:
表3-2 314工序表
序 工序名称 操作设备 序 工序名称 操作设备
01 鞋头与鞋舌车合 高双针车 20 车鞋眼上饰线 高单针车
02 固定舌穿带上端 高单针车 21 鞋身里刷胶 手工
03 鞋舌内里与鞋头内里车合 高双针车 22 贴鞋身里 手工
04 鞋舌与鞋舌内里刷胶贴合 手工 23 领口泡棉刷胶及贴领口泡棉 手工
05 车鞋舌饰线 高双针车 24 压领口边线 高单针车
06 修鞋舌内里边 手工 25 修领口边线 手工
07 固定舌穿带下端 高单针车 26 车鞋眼与鞋身饰线 高单针车
08 身侧前与身侧反车 高单针车 27 领口\鞋眼滚边 包边车
09 反车处刷胶捶平 手工 28 泡康特及贴康特 手工
10 口领与身侧反车 高单针车 29 贴康特处刷胶 手工
11 反车处刷胶捶平 手工 30 定型 定型机
12 口领内外万能 万能车 31 冲孔 手工
13 后套与后上片反车 高单针车 32 打扣1 打扣机1
14 反车处刷胶捶平 手工 33 打扣2 打扣机2
15 后套\后上片与口领车合 高单针车 34 鞋面帮角补强打万能 万能车
16 身侧里与内口里反车 高单针车 35 鞋面压边线 高单车
17 反车处刷胶捶平 手工 36 剪线 手工
18 身侧与鞋头车合 万能车 37 洗鞋面 手工
19 车鞋眼 高双针车 38
注:打扣1与打扣2所打出来的扣子不一样,使用的机器也不一样。
一、 针车线现状
鞋业事业部现有针车组四组,除了新开的针四组外,每一个针车组都有四条线。每条线的目标产量在300~450范围。针一组位于A栋厂房的第一层。其所在位置及周边的生产单位如图3-4所示:
图3-4 L1-2所在车间布局图
为了更好地了解现场,对314型号所涉及的工序进行了秒表测时,并按现时国际标准给予6%的宽放率。其测时的平均数据及标准时间、配置人数情况如表3-3示:
表3-3 314针车秒表测时表
工序 工序名称 实测时间(s) 标准时间(s) 配置人数
01 鞋头与鞋舌车合 35.71 37.85 1
02 固定舌穿带上 端 23.29 24.69 1
03 鞋舌内里与鞋头内里车合 35.71 37.85 1
04 鞋舌与鞋舌内里刷胶贴合 42.92 45.50 1
05 车鞋舌饰线 57.14 60.57 1
06 修鞋舌内里边 51.51 54.60 1
07 固定舌穿带下端 23.29 24.69 1
08 身侧前与身侧反车 54.34 57.60 1
09 反车处刷胶捶平 60.09 63.70 1
10 口领与身侧反车 93.16 49.38 2
11 反车处刷胶捶平 60.09 63.70 1
12 口领内外万能 23.29 24.69 1
13 后套与后上片反车 57.29 60.73 1
14 反车处刷胶捶平 71.42 75.71 1
15 后套\后上片与口领车合 32.23 34.16 1
16 身侧里与内口里反车 46.58 49.37 1
17 反车处刷胶捶平 42.92 45.50 1
18 身侧与鞋头车合 38.81 41.14 1
19 车鞋眼 114.28 60.57 2
20 车鞋眼上饰线 38.81 41.14 1
21 鞋身里刷胶 51.51 54.60 1
22 贴鞋身里 51.51 54.60 1
23 领口泡棉刷胶及贴领口泡棉 38.92 41.25 1
24 压领口边线 77.68 82.34 1
25 修领口边线 25.75 27.30 1
26 车鞋眼与鞋身饰线 54.34 57.60 1
27 领口\鞋眼滚边 107.14 56.79 2
28 泡康特及贴康特 62.23 65.96 1
29 贴康特处刷胶 25.75 27.29 1
30 定型 32.05 33.97 1
31 冲孔 60.09 63.70 1
32 打扣1 21.46 22.75 1
33 打扣2 51.51 54.60 1
34 鞋面帮角补强打万能 58.22 61.71 1
35 鞋面压边线 38.63 40.95 1
36 剪线 38.56 40.87 1
37 洗鞋面 47.21 50.04 1
其中工序号为10口领与身侧反车、19车鞋眼及27领口、鞋眼滚边分配两名员工;其余工序各分配一名员工。
故其周期时间 CT = 82.34S
平衡率P=
= =58.8%
平衡损失率 d=1-P
=41.2%
日产量 q=
=349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现有的生产线存在以下问题:
1) 现场工位的布置没有按产品加工工艺顺序布置,导致了物料搬运、人员走动等不增值活动频繁。
2) 生产方式是传统的库存式生产,每个工位都有5~20件半成品堆积品。
3) 干部成了物料搬运员,无暇顾及本职工作,从而导致不良品、翻工现象多。
4) 现时生产需要加班才能接近目标产量,天天加班导致员工意见大、厌倦工作,工作积极性不高。
5) 员工的不满意度高导致辞工率高,人员不稳定,导致产量不稳定。顾客达成率低。
二、 针车线改善方案
针对现状,由公司的目标产量来确定生产节拍:314型号的目标产量为400,
故生产节拍:
T = = 72S
因而要对大于72S的工序进行分析使其工序时间低于72S。对于远小于72S的工序进行合并。
1、工艺程序分析
为了便于从整体上去发现存在的问题以及关键环节,现对314型号作工艺程序图,如图3-5所示:
图3-5 314针车工艺流程图
从工艺图我们可以看到鞋舌的加工比其他部件要复杂,为此我们可以专门成立一个鞋舌组生产鞋舌。这样做不仅缩短了针车线,减少针车线考虑因素还可以提高鞋舌员工的熟练程度从而提高产量、保证鞋舌质量。
2、流程重组
依据其工艺流程图可画其加工优先图,如图3-6
图3-6 314针车优先图
(1)瓶颈分析
图3-7 314工序时间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工位14、24的加工时间大于依目标产量而定的生产节拍(72S)。故要对其进行方法研究,采用“5W1H”的提问技术及“ECRS”四大原则来改善:是否能简化操作、缩短加工时间或分解重组。
1)工位14刷胶捶平分析
工位14刷胶捶平其现状是用手工展开,用锤子捶平。现场配有捶平机,但只限于一个工位使用,机器利用率低。再对工位14刷胶捶平用5W1H提问技术分析,其分析过程及结果如表3-4:
表3-4 5W1H三次提问技术
考察点 第一次提问 第二次提问 第三次提问 回答
目的 做什么what 是否必要 有无其更合适对象 有必要做
原因 为何做why 为什么要这样做 是否不需要这样做 穿着舒适
时间 何时做when 为何需要此时做 有无其他更合适的时间 确保生产流流畅
地点 何处做where 为何需要此处做 有无其他更合适的地点 有更合适的地点
人员 何人做who 为何需要此人做 有无其他更适合的人 一般员工可操作
方法 如何做how 为何需要这样做 有无其他更适合的方法与工具 改用钢尺、捶平机
由以上分析以及采取“ECRS”四大原则,可把刷胶捶平的操作改为用机器捶平,同时在捶平前用钢尺展开。这样可以大大地减少操作时间。经秒表测时采用钢尺展开、捶边机捶平,工位14的时间可缩短到12秒。工位9的时间可缩短到10秒,工位11的时间可缩短到10秒,工位17的时间可缩短到8秒。把4个工位合并后时间为40S<72S,故可把四个工位合并,这样就可以减少三名员工,当然这样做会引发另一个问题就是机器的布置以及物料的搬运。故尽量把机器按排在需要刷胶捶平的工位中心。同时为了充分利用捶平机,应把两条生产线的刷胶捶平放到一台捶平机上操作,分配两名员工,其中一名刷胶及搬运物料,另一名展开及捶平。
2)工位24压领口边线分析
先考虑其能否与其他工位进行“ECRS”四大原则处理。其操作步骤如下:取货 理顺领口边 启动机器 移动领口 剪线 放下半成品。
显然,不能与其他工位进行“ECRS” 四大原则处理。由于现状平衡率只58.8%,生产处于不成熟阶段,故不宜作动作分析,在这种情况下,可采取多分配一名员工。在前面分析工位14时,把4个捶平的工位合并减少了三名员工,故在工位24增多一名员工并没使企业增加人力成本。
(2)工位重组
根据以上工位的改进,再采用启发式法中的最大准则法思想进行工位重组,生产节拍为72S,其求解结果如图3-8所示:
图3-8 314针车工位重组图
由于针车加工所使用的机器设备并不是单一的,在工位重组过程中除了考虑工位的优先关系及加工时间外还要考虑所使用的机器设备。
工位重组后,瓶颈工位为28泡康特及贴康特,其时间T=65.96S。工位28是由两个工作要素所组成的,一是泡康特,所花时间为17.53秒;另一个是贴康特,时间为48.43秒。28工位前的一个工位是29贴康特处刷胶,所花时间为25.75秒。故把泡康特工作要素合并给贴康特处刷胶能把瓶颈时间再次缩短。此时,工位28泡康特及贴康特处刷胶的时间为43.28,而工位29贴康特时间为48.43秒。
工位再次重组后,瓶颈工位为31冲孔,其时间T=63.7S。由于这个工位不能与共他工位进行“ECRS”处理,故重组后的生产周期CT=63.7S。工作站数由原来的37个变成33个(工位9、11、14、17合并成一个,工位25、32合并成一个)。
(3)改善效果
平衡率P=
=
=73.27%
比现状58.8%提高了14.47%。
一天产量Q=
=452>400
工位重组后,一天的实际生产量大于公司 以往所制订的目标产量。而且以上的变动并没有增加机器设备与人力等,在成本没有增加的情况下,大大地提高了产量,为公司赢得更多的利润。
为了让基层干部有时间履行职责,为了更容易地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降低不良品数量和翻工率以及为了减少物料倒流现象、降低库存成本,现对针车的工位作一定的调整,使工位的安排尽量与产品的加工工艺顺序一致。
由于此型号的鞋舌加工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工序多,故把鞋舌加工另设一条鞋舌组生产。则鞋舌就成了所研究针车组的“外购件”。
由上图及工艺流程图,可作改善布置图,如图3-9:
图3-9 针车线改善布局图
其中涉及鞋舌加工的工位1、2、3、4、5、6、7专设一条鞋舌组生产。工位30定型采用定型机。四条针车线其用一台定型机,故不在此线安排。
第三节 成型线平衡问题研究
一、 成型线现状
1、布局图
现有成型线布局图如图3-10所示:
图3-10 成型线布局图
成型线的总长为65.5米,宽为1.5米。成型线的产量决定产品的最终产量,因此,成型线的产量是公司最关注的。目前成型线出现的主要问题如下:
1)断码现象经常发生(所谓断码现象就是鞋面与楦头不配套,导致个别码数楦头 周转不来而被迫停线的现象)。
2)开胶、胶线外露不良品多。
3)翻箱率高。
2、314型号成型工序
314型号成型所涉及的工序、操作时间、配置人员、以及给予6%的宽放率后所得出的标准时间如表3-5:
表3-5 成型秒表测时表
工序 工序名称 实测时间(S) 标准时间(S) 配置人数
1 穿鞋带 90 95.4 4
2 推放楦头及刷白糊 20 21.2 1
3 鞋面刷白糊 38 40.28 1
4 中底板刷白糊 21 22.26 1
5 放鞋舌垫 20 21.2 1
6 攀前帮 65 68.9 1
7 拉腰帮 60 63.6 2
8 打后帮 27 28.62 1
9 绑鞋带 38 40.28 1
10 修鞋 13 13.78 1
11 LOGO标盖保护胶纸 20 21.2 1
12 贴标上加硫箱 13 13.78 1
13 下加硫箱 14 14.84 1
14 配大底 20 21.2 1
15 鞋面线 51 54.06 3
16 鞋面打粗 13 13.78 1
17 刻磨 83 87.98 4
18 清灰 13 13.78 1
19 搬过道配双 13 13.78 1
20 大底刷药水 28 29.68 2
21 鞋面刷药水 30 31.8 2
22 第一次鞋面胶 77 81.62 3
23 第一次大底胶 52 55.12 3
24 鞋眼处捶平 12 12.72 1
25 第二次鞋面胶 77 81.62 3
26 第二次大底胶 52 55.12 3
27 贴底 115 121.9 6
28 前后压机 24 25.44 1
29 墙式压机 24 22.26 1
30 注胶 21 21.2 1
31 压胶 20 16.96 1
32 搬过道配双上冷冻箱 16 45.58 1
33 解鞋带 43 24.38 1
34 脱楦 23 21.2 1
35 入鞋垫 20 21.2 1
36 一次塞纸 20 21.2 1
37 穿鞋带 50 53 2
38 二次塞纸 50 53 2
39 清洗鞋面 40 42.4 1
40 鞋底清洁 30 31.8 1
41 挂吊牌 20 21.2 1
42 折内盒 20 21.2 1
43 贴标 20 21.2 1
44 小包装 20 21.2 1
3、瓶颈工位及平衡率
图3-11 工位时间对比图
由图11可知:现时瓶颈工位为工位6攀前帮,CT=68.9S
则平衡率 P=
=
=35%
二、 成型线改善方案
1、瓶颈工位分析
对工位6进行“ECRS”四大原则处理。工位6攀前帮可以分解为入楦和拉前帮两个工作要素,故把工位分解,使入楦作业与前序工位5放鞋舌垫重组。
经秒表测时,可知入楦时间为20秒,拉前帮为45秒,统一为标准时间则入楦时间为21.2秒,拉前帮为47.7秒。重组分解合并后,工位5时间为21.2+21.2=42.4秒,工位6时间为47.7秒。
再次寻找瓶颈工位:
图3-12 重组后工位时间对比图
由图12可知,此时瓶颈工位仍是工位6,时间为47.7S,即此成型线生产周期T=47.7S
平衡率P=
=
=51.54%
对工位6进行改善后, 平衡率才达到51.54%,说明成型线的改善空间很大,由于成型的线的改善要更多地考虑人机联合作业,而现场生产当中品质问题很严重,故在此不再作进一步改善。
2、成型线改善点
现针对品质上的问题对现场的布置做几个建议:
1) 针对断码现象,正常情况下是不会出现这种问题,只有出现针车加工的鞋面品质不良或要清理尾数时才会出现。为了减少断码现象时间,成型线的布局应采取U形布置,这样可以大大地缩短脱楦与推放楦头的位置。使楦头周转时间缩短。
2) 针对开胶问题,在关键位置上多分配人力,如在清灰工位后增加清洗大底及刻麿处,这样就可以避免因灰尘的存在而导致开胶现象。
3) 针对溢胶问题,涂胶处的紫光灯确保打开,而且可适当地提高此工位的宽放率,要其保证质量的情况下才考虑速度。
以上是针对成型线现状所提出的建议,概括地说,减少搬运时间采用U型布置,在关键的工序上多分配人力,多给予宽放率。
三、车间的设施规划改进
生产线平衡可解决瓶颈问题,最大限度地降低在制品数量,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企业利润。5S管理和定制管理主要是改善生产环境,稳定平衡后的改善效果并能及时地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看板管理是现场管理水平的提升。为了更好地开展动态线平衡工作,为了顺利开展示范线成功之后的工作,现对公司的鞋业事业部生产现场作了改善。
1、改善方案
1)L1、L2生产现场改善前后对比,如图3-13
改善前:
图3-13 L1、L2改善前后对比图
注:改善后的针一组专门从事生产鞋舌比较复杂的型号,鞋舌组专为针一组的生产鞋舌。
2)L3、L4生产现场改善前后对比,如图3-14
改善前:
改善后:
图3-14 L3、L4改善前后对比图
注:针三组和针四组专门生产鞋舌比较复杂的型号,鞋舌组专为针三组和针四组服务。
2、改善方案评价
1)载管、针车、成型快速线的安排符合了加工鞋子顺序,使物料的流动沿着同一个方向移动,减少了倒流现象,方便物料搬运,缩短物料搬运的路径。
2)把载管统一管理,减少因个别裁手速度快而没事做,可以灵活安排裁手的任务,降低个别部件的库存品。
2)采用相似原理,把加工工艺复杂的鞋舌加工专设生产线加工,提高操作熟练程度,从而在提高产量的同时稳定质量。
3)把具有复杂的鞋舌加工的型号与简单的鞋舌加工型号分开生产,有利于稳定针车线的产量。减少转换型体时间,进行QCO,实现快速转换。
4)成型线采取U型布置,缩短楦头回转距离,减少因特殊情况(断码)下,成形线被迫停线现象。
5)成型线并排,包装区相邻,看板相近,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竞争气氛,提高员工生产积极性。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总结
本文收集了大量有关生产线平衡问题的理论研究及解决线平衡的方法,并把解决生产线平衡问题的方法归纳为三大类:数学分析法、启发式法、工业工程法。在介绍这 三大方法时着重介绍了工业工程法。掌握了这些解决生产线平衡问题的方法后,以XXX企业的鞋业事业部作为研究对象,选择了其中的L1-2针车线和L1成型线,通过应用工业工程管理方法去研究这两条线的平衡情况。针对针车线现状提出了按生产工艺顺序排列工位,在启发式方法思想的指导下,通过程序分析重新布置了针车线。应用了方法研究、秒表测时、“ECRS”等技术对瓶颈工位进行分解重组,使针车线的平衡率提高了14.47%,产量超出目标产量。对于成型线除了通过方法研究、秒表测时、“ECRS”技术使成型线平衡率提高16.54%外,还从其现存的异常出发,把直线型布置改为U型,使楦头快速轮回,减少因断码现象而停线的时间,从而提高产量。
第二节 展望
生产线平衡问题涉及范围很广,本文在研究两条生产线时,并没有把文中所收集的生产线平衡研究的理论及解决生产线平衡方法一一用上。在不成熟的生产现状以及作者个人的经验缺乏,在利用工业工程法改善生产线还有很多未尽之处,如联合作业分析、人-机操作分析、看板管理、“5S”等改善方法有待进一步研究并应用于生产线平衡当中。
生产线平衡不仅仅指线上的作业平衡、工序同期化,还有计划平衡即各单位生产的均衡性。生产计划安排得是否合理,对生产线平衡有很多的影响,因此如何合理安排生产计划也是生产线平衡的关键之一。在即将开展的示范线当中,本部门工作也涉及到生产计划的安排,针对鞋业的生产特点,以楦头数为基础,如何合理安排轮回数是接下来的工作,也是实现生产线平衡、最后达到单件流的必要前提。
参考文献
[1]易树平,郭伏. 基础工业工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戴庆辉. 先进制造系统[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3]马汉武,马志强. 工业工程与项目管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
[4]陈青莲. 工业企业生产管理自学辅导[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
[5]田中一成,焦必方. 生产管理[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
[6]王凌. 车间调度及其遗传算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7]陈荣秋,马士华. 生产运作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8]方庆琯,王转. 现代物流设施与规划[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9]王爱虎. 工业工程专业英语[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10]吴凤平. 运筹学方法与应用[M].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
[11]张赋杰,阚树林,杨斐. 随机混合装配线的启发式平衡设计方法[J].工业工程与管理期刊,2008.5 :23-28.
[12]李军,徐明强. 基于价值流的汽车座椅滑轨生产线分析与改善[J].工业工程与管理期刊,2008,23:198-202.
[13]岑吴,蔡三发. 装配生产线平衡的改善[J].上海管理科学期刊,2005.5:45-48.
[14]陈诚和. 基于仿真优化的制造企业生产线平衡问题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5]窦永昌. 精益生产研究[D] .上海: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6]胡震. 发动机车间布局优化设计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7]吴杰明. 应用FOG方法提高生产线平衡率浅析[J].上海电力学院学报 2004.4:45-49.
[18]王巍,李洋,闻金珠. 基于精益生产的美的微波炉生产现场改善分析[J].森林工程,2007.5:178-181.
[19]侯志敏,栾永华,王淑君,金铁兴. 浅谈生产线工艺平衡[J].新课程研究:15-17.
[20]胡雪松,杜娅. 程序分析法在优化茄尼醇精制工艺中的应用[J].工业工程,2007.6:90-93.
[21]I.Sabuncuoglu, E.Erel and M.Tanyer. Assembly line balancing using genetic algorithms.Journal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J].2000(11):295-310.
.1961.11(12):394-398.
[23]Bowman E.H. The Assembly Line Balancing by Liner rogramming. Operational Research,1960:385-389.
[24]Gutjahr AL, Nambanser G.L. An Algorlthm for the Line alancing Problem. Mamt.Scl. A,1964:308-31.
致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