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模板(10篇)

时间:2024-01-03 14:48:0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简述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简述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篇1

中图分类号:F047

文献标识码:A

一、建国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简述

(一)建国以来至改革开放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简述

这一时期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存在的,但总体来说,收入差距还是比较稳定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一个历史问题,由来已久。从表1中可以看到,1957-1963年间,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计划经济体制逐步确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年缩小;1964-1977年间,农村采用以工记分的按劳分配制,城镇国有企业实行统一的八级工资制,因此城乡居民的收入均等化程度较高,城乡人均收入比基本保持稳定。

由表1中数据可知:从1957-1977年,城乡人均收入比基本在2.3之间平稳运行,最低是2.17,最高是3.23。这要远远大于亚洲其他低收入国家(平均为1.59倍),并稍大于中等收入国家(平均为2.2倍)的收入差距程度(世界银行,1982)。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简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下来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化的具体情况作一个简要的介绍。具体见表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经历了缩小―扩大―又缩小―再扩大的过程,呈现所谓的W型特征。

1.1978-1985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较快缩小趋势。1985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33.6元增加到397.6元,增加了1.98倍,年均增长28.29%;同期城镇居民收入从343.4元增加到739.1元,增长了115.23%,年均增长16.46%。这一阶段,农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因而逐年缩小,从1978年的2.57:1缩小到1985年的1.86:1。

2.1986-1994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总体上呈逐步扩大趋势。这一阶段,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超过农村居民,同期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有所下降。从表2中可以看出,这一阶段城镇居民收入增长了346.15%,年均增长43.27%,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了239.61%,年均增长29.95%,收入差距从1991年的2.40:扩大到1994年的2.86:1。

3.1995-1997年,收入差距再度缩小。这一阶段,城镇居民收入增长了20.48%,年均增长1 0.24%,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了32.84%,年均增长16.24%,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1995年的2.71:1缩小到1997年的2.47:1。

4.1998年至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又呈扩大趋势。这一阶段,城镇居民收入增长了116.76%,年均增长14.60%,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了65.91%,年均增长8.24%,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2.51:1扩大到3.29:1。

二、建国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演进之AMRA模型分析

(一)AMRA模型

ARMA模型(Auto-Regressive and Moving Average Model)是研究时间序列的重要方法,由自回归模型(简称AR模型)与滑动平均模型(简称MA模型)为基础“混合”构成。在市场研究中常用于长期追踪资料的研究。本章依据1957-2008年统计数据。运用AMRA模型预测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发展趋势。其公式如下:

1.AR模型:yt=φ1yt-1+φ2yt-2+…φpYt-p+et

式中:p为自回归模型的阶数,φi(i=1,2,…p)为模型的待定系数,et为误差,yt为一个时间序列。

2.MA模型:yt=et-θt-1-θ2et-2…θqet-q

式中:q为模型的阶数;θj(j=1,2,…1)为模型的特性系数;et为误差;yt为观测值。

3.ARMA模型:yt=φ1yt-1+φ2yt-2+…φpyt-p+et-θtet-1-θ2et-2…θqet-q

(二)数据处理及模型分析

根据1957-2008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数据,我们得到以下图表(如图1):

根据Box-Jenkins模型识别方法,用ARMA(p,q)模型进行拟合,我们得到如下结果:

经过Eviews软件的拟合结果可知:

yt=1.778621t-1-0.72 8909yt-2+et+0.333040et-1-0.540119et-3

根据以上结果预测,2010年我国居民城乡收入差距将达到17823.1元,三年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将超过20000元。

三、政策及建议

(一)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促进农村经济尽快发展

政府应通过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结构的调整,来推动现代化农业建设,使新农村建设在坚实的基础之上。采取综合配套措施,不断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在保持粮食和农产品价格基本稳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快得到有效控制的基础上,稳定和完善现有的农业补贴政策。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从乡村建设规划人手,着力解决好农民最急需的生产生活设施。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村,加大公共财政的支农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

(二)公平免费的城乡义务教育

篇2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新时期下,虽然水利工程的施工管理水平相对提高了,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漏洞。比如说施工的队伍随意选择、质量监督机制的不健全、建筑单位管理体系的不完善等等,这些因素极易出现“豆腐渣”工程,发生重大事故。这使得水利工程难以正常运行,无法发挥其应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针对以上这些问题我们必须要采取有效措施,提升水利工程的施工管理水平,确保工程的质量安全。

1.小型水利工程的简述

水利工程是为了达到除害兴利而修建的对自然界中的地下水和地表水实施控制管理和开发利用的一个项目工程。水利工程的功能强大且广泛,是农业发展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农民生活生产条件的改善,粮食生产的促进方面都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但是,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农村的建设的同时,小型水利工程建设施工和管理时逐渐暴露出责任不明、资金不足、发展落后等问题,这制约了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严重危害了国家粮食的安全。

水是一切生物的源泉,我们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水,但是水在自然中存在的状态满足不了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水利工程的修建是国家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不仅可以给人民生活上提供帮助,还可以保证水资源得到合理的运用。修建水利工程,一方面可以预防洪涝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另一方面可以有效控制住江河的水流,合理分配和调节水量,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对水的需求。水利工程通过修建堤、坝、渠道、进水口等各种类型的建筑物来真正地实现其应有的功效。

在我区,小型水利工程对于农村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能促进农作物的增收,提高农民的年收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科学合理的运用农田水利,才能更加保证其正常的发挥效用。因而,增强小型水利工程的农补项目建设和管理,提高镇级和村级水利工程的建设质量标准,保证水利工程实施的到位率,建设小型水利工程已经日趋紧迫。建设防止旱灾、涝灾、渍灾的小型水利工程已经成为了现在发展中的迫切要求。

2.新时期下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2.1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农村的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各县市财力紧张、资金匮乏,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建设新农村以来,虽然小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得到了国家大力支持和帮助,但是部分县市地处偏僻,政府难以将多数的款项用于建设水利工程,从而导致一部分的工程不能如期启动,因资金的短缺,致使工程的进度缓慢,施工建设无法按照原来的计划竣工并验收,更别提争取其它的工程项目。与此同时全部财政投入的资金和小型水利工程建设所需要的补助资金相差甚远,只能靠周边收益于水利工程的农户来解决难题。

2.2小型水利工程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普遍较低,水利工程很难突破发展。为了满足社会进步发展的需求,水利工程项目呈逐年递增趋势,且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然而大部分相关管理单位的人员机构设置有违科学性,非专业人员的居多,并且有些人虽在其位却不谋其政,人力资源配置极其不合理,直接导致工作效率降低,影响相关单位的发展。据统计,水管单位最缺的就是工作实践经验丰富,专业技能强的工程技术人员。

2.3工程的管理落后。自农村实行个人生产责任制后,农民的个体经济意识慢慢的强大,逐渐淡薄了集体观念。如此一来,对于水利工程只知道利用水用于生产生活,却忽略了管水的重要性。人们在堤坝上乱垦乱种,行洪的河道上设置渔网,河堤的沿线上设置鱼塘等等表现出了管理的粗放,使得水利工程损坏严重,老化程度加快。另外,农民个体户的生产进度不一致,存在自私心理,为了各自生产的需要,不经相关部门的批准,任意挖沟引水,明渠和水线都遭到破坏,供水的能力日益减弱。农民为了生计只好大量地开采地下水,这样水资源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如此下去,不仅仅农业的生产受到了影响,也破坏了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除此之外,近年来为了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不惜牺牲生态环境,过度垦荒,植被数量递减,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致使水库底部的淤泥越积越多,然而对于承包者来说缺少洁淤的能力,长此下去,不再只是蓄水的问题,还有洪灾的危险潜在着。

3.新时期下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的发展趋势

为了改善我区小型水利工程的工程设施,不断的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我们针对上述的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即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发展的趋势:

3.1科学的管理小型水利工程

在小型水利工程竣工验收后,把它们转交给相关的单位或是个人,使用个人承包或是招标经营等方式来增强责任意识,管理好小型水利工程,保证水利工程能够正常的运行。此外,为了能让小型水利工程的水利充分发挥它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们应该尽力做好和水利设施相关的一些工作。依照不同功能类型、不同性质的农村水利特点,管理人员应采用不同的措施相应管理,是工程效益发挥到最优。为此,我们要正确处理好小型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者的关系,在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不受到影响的情况下,努力将运行的成本降低,提升水利工程管理的水平。

3.2加大小型水利工程中资金的投入

一项水利工程项目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中央明确各级地方政府的责任,以加大资金投入量到已有工程的维修和养护。同时,为了适应当今社会对水利的发展要求,应适当增加新的水利工程项目。政府的资金投入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做好行政领导的作用,鼓舞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到水利基础设施工程建设中来。坚决抵制专项资金的非法挪用,这需要工程施工单位及时向有关部门汇报施工情况,并与财政部门共同努力,相互沟通协调,争取更多的配套资金。

3.3加大人力资源的开发力度,大力引进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

对于已有的人力资源根据其能力实施分类,按照计划安排人员的进一步深造,以适应岗位的需求和市场的需要,能够更好的为水利工程单位工作。加强在职人员的鼓励力度,鼓励他们能够自主地学习,在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方面得到有效提高,让小型水利工程的人力资源得到切实的保值和增值。技术人员要做到分工明确,每一个工作人员都有自己的主攻方向,同时又能够顾全大局,有足够的能力承担相关的工作,促进水利工程的发展。

结语

新时期下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是中央的重大的战略部署,中央关注农村的发展和 “三农”问题解决的信心都充分的体现了出来。水利工程的建设在当今的环境保护和新农村的建设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区大部分的农村水资源匮乏,人口密集和资源的有限加剧了环境的负荷,制约了经济的发展,所以做好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是极其必要和重要的。

参考文献:

篇3

乡镇财务管理,制度建设是基础,规范运作是保证。乡镇财务的运行状况对践行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加快创新乡镇财务管理机制,已摆在各级乡镇领导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本文结合工作实践,对预算管理、会计核算、财务报告分析等财务管理机制,提出了一些创新性建议,以供领导决策参考。

一、简述乡镇财务管理机制变革情况

改革开放30年多来,乡镇财务管理机制从报账式、核算式、预算式管理,直到双重式管理,机制模式大致经历了四次变革。为了解决乡镇一级财政困难和一些现实问题,将乡镇财务收支改为由县乡共同管理。乡镇财务一次又一次的变革,加强了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后,政府加大对“三农”工作的支持力度,乡镇财政职能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征管型”向“服务型”转变,打破了原有乡镇财政收支管理的格局,乡镇财政收支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乡镇财政管理的内容也力求科学化、精细化,减轻了农民负担,促进了乡镇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乡镇财务管理机制是我国会计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现行乡镇一级的财务管理模式的看法还是相对滞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乡镇财务必须由“单纯业务型”转向“综合协调型”,由“抓收入”过渡到“促发展”,才能保证乡镇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二、现行乡镇财务核算机制模式

我国乡镇一级财务为独立核算单位,坚持财权和事权结合,确保乡镇预算管理权,资金所有权及使用权,财务审批权不变,开展对财政票据,银行账户,债权债务和供给人员的清理,实行“预算共编、账户统设、集中收付,采购统办,票据统管”的统一管理方式。近几年虽然通过财政制度改革、管理形式改变、财务报表调整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现有乡镇财务管理的手段还很落后。据调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预算管理

有些政府收支未全部纳入财政预算管理,预算编制仅限于财政预算内资金,而不少政府非税收入长期游离于预算编制之外。乡镇预算管理还缺乏对预算有效控制,一般没有在年前编制好预算所需的基础数据及其合理依据,对实施后的数据真实性和合理性以及经费定额确认的问题缺乏有效鉴定手段和科学手段;往往给领导的财务审批与资源配置造成主观性抉择,严重地影响了当前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对于预算科目问题也属于比较粗放型模式,产生了预算编制不够规范,预算编制细化不够,导致执行过程中不同科目的资金调剂变动数额较大。预算模式没有创新的内容和变化,因此所取的绩效与经费列支也产生不配比,最后造成预算编制与资金管理存在透明度模糊。

(二)会计核算

会计核算中采用权责发生制,对非营利性业务采取收付实现制。从2008年开始,一些县(市)对乡镇财政核算实行了政府采购和国库(主要是工资、社保、医保)集中支付制度后,乡镇财务管理既要接受财政部门对预算资金的价值管理,也要对自身预算资金的价值与实物双重管理,而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往往存在一定的时间差异性,采取收付实现制的核算方法,造成会计事项的不配比,会计监督机制还不够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后,财政部门通过结算中心对预算资金实施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方位控制,使预算资金的审批权、控制权、监督权高度集中于财政部门,谁来监督财政成了新问题。对于收入类的核算也不统一,有的对各项收入全部纳入预算,实行收支统管,显然收入包括其中的“经营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和“其他收入”科目的核算与“收支两条线管理”的有关规定不相符。

(三)财务报告

乡镇财务现有结算的资产负债表是以“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为基本框架,表内的对应关系是“资产部类总计=负债部类总计”,即“资产+支出=资产部类总计”和“负债+净资产+收入=负债部类总计”。资产负债表是反映单位财务状况的静态报表,按照国际惯例,其编制不应涉及收支类项目,而且此表与“收入支出总表”中以“收入-支出=结余”为编制基础的收入支出项存在重复设置。同时在财务分析内容与指标还存在着一些缺陷,没有办法全面、完整地反映乡镇单位重要经济活动。如科研、政府采购、基本建设等绩效目标、效果和事务管理等方面的重大会计信息,容易造成公共财政重大投入或支出管理目标的实现,形成财务收支状况不明、责任不清、效率不高、浪费严重甚至官僚主义等后果。

三、创新乡镇财务管理机制对策与建议

综上所述,为了创新乡镇财务管理,促进乡镇财政收支平衡,我认为应该在“乡财县管”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充分发挥其有利的一面,尽量克服其不利因素,在实践中探索有效的方法和措施。

(一)要加强财政预算管理的监督机制

进一步完善乡镇财政预算管理制度,在乡镇换届选举前就要认真做好下一年度的财政预算与本年度的决算工作,并编制好报告,提请当届乡镇人大代表审议通过;在届中乡镇没有例会时,可以通过人大代表小组进行审议表决。要强化预算管理执行,避免主观随意性。制订完善乡镇财务监督管理及责任追究制度,加大对违法乱纪行为的责任追究,促进乡镇进一步加强财务管理,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严格执行有关财经法律法规,有效防止重大违纪违规现象发生。

(二)要坚持基本原则基础上自主创新

在遵循以乡镇为独立核算主体,利益分配向乡镇倾斜,保护和调动乡镇积极性,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不变,民主管理和县级监督等原则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创造性地开展财务管理自主创新工作。实行“一个漏斗向下”制度,由上级财政部门直接管理乡镇财政收支,合理界定乡镇事权,规范乡镇收支行为,同时加快落实消赤减债措施,严格控制乡镇“举债”口子,杜绝超前消费和举债消费,防止新增债务。

(三)要简化运作模式提高工作办事效率

本着便捷、合理、高效的原则,加强乡镇财务信息网络建设,配备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实现“网上申报、网上审核、网上查询”的目标,简化工作流程,实行科学管理,预算管理和民主管理。利用计算机网络审单、记账、报账,实行复核、会计记账、出纳管钱的三岗牵制制度,实行“预算共编、账户统设、集中收付、采购统办、票据统管”的模式。

(四)要科学设置会计科目规范核算内容

贷款和利息支出的会计核算适宜参照企业会计核算模式。而利息支出的核算也要根据购建某项固定资产达到可使用状态前后区别进行,在“固定资产”科目反映,完善固定资产及折旧的核算,购置固定资产借记“固定资产”;贷记“银行存款”或“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等科目。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使固定资产损耗通过事业收入或经营收入得到补偿。在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时,借记“事业支出——折旧费”;贷记“累计折旧”。

(五)要修正财政拨款之外的收入核算

对上缴财政专户管理的预算外资金和留在单位按规定使用的经营收入等应首先通过“应缴财政专户款”科目反映,这既能全面反映各项财务收支和资金活动的全过程,也与预算外资金“收支两条线管理”的规定相一致,更与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相关规定相吻合。财政回拨时,再按照收入明细分类进行核算。

(六)要健全国库集中支付配套管理制

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后,银行账户管理制度、银行结算办法、会计核算、资金支付、内控制度、财务监督机制以及会计教育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等法律法规有的条款已不再适应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新形势的需要,制度创新已迫在眉睫。

(七)要完善财务报告和财务分析制度

要做到科学设计会计报表,把资产负债表中的收支类项目删除,以“资产=负债+净资产”为编制基础。按照国际惯例,期末对经费报表与基建报表进行合并。同时还要修正、补充、完善财务分析内容与指标,引入绩效考评制度。财务分析评价指标,应包括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以定量分析为主,定性分析为辅,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八)要加强财经法律法规的教育培训

加强对乡镇负责人和财会人员的财经法纪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强化业务培训,以增强领导干部的财经法纪意识,提高依法办事、廉洁自律和管财理财能力。乡镇政府在财务人员配备上,要选择品德高尚,业务精良的人员上岗。要提高从业人员的门槛,没有取得会计证的人员不得进入岗位工作。对人员变动必须严格考核备案,稳定队伍,提高素质,坚持持证上岗制度。加强实行自学与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定期对财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升财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提高乡镇财务管理上新的水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