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10 12:12:2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心理医院老年人工作,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关键词:人工智能;老年健康管理;老龄化;养老问题
作者:向运华王晓慧(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2)
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国情,截至2018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有2.49亿,占总人口的17.9%。人口老龄化态势加剧的同时,空巢老年人占比持续攀升,独居老年人群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有74.7%的老年人患有至少一种慢性疾病。城乡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近4063万,上门看病、康复护理等医疗健康类服务需求始终居于老年人各类需求首位。总书记明确指出“为老年人提供连续的健康管理服务和医疗服务”,健康老龄化成为健康中国时代和老龄化时代的重要命题。
万物互联的加速到来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崛起,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社会资源获取方式和生活方式。AlphaGo大胜人类棋手,标志着人工智能已在某些领域走到了人类智慧的前列。以互联网为载体和AI为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正在逐渐形成,为社会各领域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给老年健康管理模式的突破与创新提供了现实可能。智慧健康养老由此产生,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大数据收集、需求的智慧决策与服务的精准投放。2017年工信部、民政部和卫计委联合印发《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强调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品推动健康养老服务智慧化升级。各地积极开展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打造“硬件环境+智能设备+互联网信息平台+居家养老服务”的健康养老生态系统。如何发挥人工智能技术在老年疾病预防、诊断、紧急救助、治疗与康复中的作用,如何有效联接医疗服务机构以确保老年人享受到更高效、更优质、更便捷的健康服务,是当前亟待研究的现实问题,这对于降低空巢老人独居风险,缓解老年护理人员短缺问题,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具有重要价值。
一、立场博弈:人工智能时代老年健康管理的机遇与隐忧
(一)人工智能的崛起
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简称AI)起源于1950年“图灵测试”的理念,其首次被公开提出可追溯到1956年“人工智能之父”McCartney在美国会议上的报告。随后人工智能随着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不断发展,1960年人工智能已能够理解自然语言、自动回答问题和分析图像图形等,20世纪80年代又获得了学习和认知能力。21世纪以来,物联网的加速普及、大数据的崛起、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突破,人工智能迎来了发展高峰,逐渐形成了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协同、群智开放、自主操控等新的特征,开始具有自我诊断、自我修复、自我复制甚至自我创新的能力①。人类相继进入了网络社会时代、大数据时代与人工智能时代,三者共同构成了新的社会时代②。
关于人工智能的概念,国际人工智能专家N.J.Nilsson将人工智能视为怎样表示知识、怎样获得知识及怎样使用知识的科学③。其后,学者对人工智能的概念从类人、理性、思维与行为等四个方面着手定义,有学者进而从学科角度对人工智能进行了解释,如国内学者吴汉东将人工智能定义为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综合诸多学者对人工智能的认识,笔者认为人工智能的实质是基于人类的设定与要求,能以与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作出反应的智能机器或软件。
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正在改变甚至颠覆人类现存的生产、工作与交往方式。2016年美国的《国家人工智能研究和发展战略计划》指出,AI系统在某些专业任务上的表现胜于人类。1997年国际象棋、2011年Trivia、2013年Atari游戏、2015年的图像识别与语音识别、2016年AlphaGo等AI产品的问世与应用,成为AI超越人类的里程碑事件,见证了AI的智能水平和社会意义。近十年来,人工智能愈发广泛地应用在社会各个领域。农业领域,人工智能应用于自动播插与灌溉、日常田间管理、采收与分拣、产品检验、虚拟在线销售等产前、产中和产后各个环节,大大减轻了人类的劳动量④。工业领域,工业机器人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家电制造等生产线,缓解劳动力供需矛盾的同时提高了生产效率。服务业领域,微软“Cortana”、苹果“Siri”、联想“小乐”等智慧客服系统为大众所熟知;几乎所有股票交易员已被机器人取代,投资顾问、风险审查和安全防范监控监管都普遍智能化。公共服务领域中,人工智能亦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如用人脸对比技术来筛查犯罪分子;人工智能辅助医疗诊断与手术;人工智能用于智能评测、个性化辅导等等。人工智能也开始进入艺术创作领域、心理服务领域。学界普遍认为,弱人工智能技术在当前已基本实现⑤。
(二)人工智能时代老年健康管理领域的机遇
当前,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引领下,物联网迅速普及,大数据快速积累,算法模型与运算能力持续突破,智能行业应用快速兴起,为我国人工智能的迅速崛起提供了现实契机。从人工智能技术层的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和生物识别等,到人工智能应用层面的工业4.0、智能农业、无人驾驶汽车、智能家居、智能金融、智慧医疗与智能教育等,均得到了爆发式增长。我国正处于医疗人工智能的发展高峰,2016年中国人工智能+医疗市场规模达到96.61亿元,增长37.9%。据估计到2025年人工智能应用市场总值将达到1270亿美元,其中医疗行业将占市场规模的五分之一⑥。人工智能在老年健康管理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通过生理参数识别设备和无线射频识别装置等智能采集老年健康数据,为老年人提供双向、互动的居家健康监测、健康咨询、健康评估、健康干预服务以及紧急救助服务,克服时空限制,将健康管理贯穿疾病预防、诊断、治疗与康复整个过程。人工智能时代为健康管理尤其是老年健康管理提供了全新的途径,在优化老年健康管理模式过程中具有重要价值。
第一,人工智能的发展为缓解医护人员短缺提供了现实可能。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欧盟关于每千人拥有护士数量的基本规定是不少于8人,挪威以17.27人位居世界第一,美国和日本分别是9.8人和11.49人,发展中国家例如巴西和南非,分别是7.6人和5.1人,然而我国每千人拥有护士数仅为2.36人。即使是按照大多数国家的5‰计算,我国护士缺口也多达350多万,如果按照欧盟的标准,则缺口更大。与此同时,我国社区养老服务专职人员数量少且增长速度缓慢。民政部2009年开始统计社会服务职业技能人员中的养老护理员,截至2016年我国养老护理人员仅8528人。根据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结果,目前我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约为4063万,占老年人口数的18.3%,按照3:1的国际标准计算,我国需要超过1300万的护理人员。同样,虽然国家大力推进医养结合,将老年人作为重点人群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但家庭签约医生覆盖率仍不容乐观。如何“以少足多”是摆在当前我国政府面前的重要议题之一。人工智能的崛起为化解这一医疗难题提供了新路径。人工智能环境下,智能护理等机器的应用与推广,大大减少了老年人对护理人员的需要,虚拟医疗助手替代护士,在医生诊疗之外提供辅的就诊咨询、健康护理和病例跟踪等服务,既减少了老年人前往医院就诊的次数,又有助于提高护理能力。显然,这些对于缓解老年健康供需矛盾有积极意义。
第二,人工智能的发展为医疗机构提高服务效率提供了技术支持。一直以来,医疗服务效率都是备受关注和争议的问题。医疗服务效率,即医疗机构在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率,是医疗服务领域的核心命题与重要目标。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体制的不断改革与发展,各级医疗机构的效率有了显著提升,但受制于传统医疗机构管理模式的惯性思维影响,医疗机构的服务效率与民众期望仍有差距。新时代医疗服务效率的提升不仅需要制度的变革,也需要服务工具的革新。人工智能的发展为优化医疗服务提供了便利。一方面人工智能的应用降低了人力成本。医学影像占医疗数据的90%,而且这一数据仍在攀升,年增长率约为30%,而放射科医师数量的年增长率仅为4.1%,远不及影像数据增长速度。借助AI技术分析医学影像,将大大缓解医院缺少医生的压力。此外,语音技术在医疗行业的普及,也正在将越来越多的普通医生从日常机械式的医案录入工作中解放出来,提升录入的效率,降低失误率。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的应用也提高了医疗服务能力。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技术应用在老年人某些特定的病种领域,几乎可以代替医生完成疾病筛查任务;智能手术机器人的应用既能保证精准定位,减少老年患者的疼痛,又能防止传统手术易带来的传染疾病等危险;人工智能参与药物研发,对于提高针对老年患者潜在药物的筛选速度和成功率,缩短研发时间与成本有实际意义。综上,人工智能的嵌入打破了以往医治全程医生亲力亲为的运作模式,智能机器的自主研判与决策能力,对于降低人力成本,大幅提高医疗机构、医生的工作效率与质量,减少不合理的医疗支出有积极意义。
第三,人工智能的发展有助于提高老年人自我健康管理能力。多数疾病都是可以预防的,但是由于疾病通常在发病前期表征并不明显,到病况加重之际才会被发现。而且由于老年人机体形态的改变和功能的衰退,对于疼痛和疾病的反应变得不敏感、不典型,很多病症易被忽略或误诊,加上老年人行动不便,其中有多数老年人即使不舒服也不愿前往医院进行诊疗。人工智能的应用大大缓解了这一状态。人工智能技术与医疗健康可穿戴设备的结合可以实现疾病的风险预测和实际干预,实时监测老年人的生理参数,其双向数据传输、在线沟通、便捷有效的特点,一方面可帮助老年人实时了解与掌握自身的健康状况,享受个性化的健康管理和健康咨询服务,满足其健康教育需求;另一方面也能提高老年人自我健康管理意识,促进其积极参与自我健康管理和自我照顾,实现医疗卫生服务重心前移和全民健康管理。人工智能环境下的自我健康管理的实现延伸了传统医疗的覆盖能力,节省了传统医疗方式的时间、空间成本及医疗费用,能够有效缓解老龄化带给整个社会医疗系统的负担。此外,居家健康管理系统能为卫生管理者提供健康数据,有助于建立完备、标准化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区域卫生信息共享平台,使政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和应急体系的运转更为高效、准确。
(三)人工智能时代老年健康管理领域的隐忧
万物都有两面性,人工智能同样是把双刃剑,人工智能从诞生至今,其对伦理的冲击就不断被讨论。人工智能给老年健康管理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对道德伦理问题提出了重大挑战。与人工智能的一般伦理问题相比,人工智能在老年健康管理中的应用因其服务于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表现得十分特殊与突出。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老年人人格与尊严的多方面权益保障伦理问题更为加剧,二是老龄社会正义伦理问题更显突出。
老年人人格与尊严的多方面权益保障伦理问题体现在隐私泄露、社会孤立与老年人的“物化”三个方面。首先,为更好地提供全方位健康管理服务,智能老年健康管理系统和智能设备需要采集老年人日常起居全时段、全方位、无盲区、长周期的海量生理数据,其中绝大多数的数据属于隐私数据。这些数据通过简单的分析和挖掘,就能得出老年人的生活习惯、身体状况等信息,一旦被无意或有意泄露,极易被不法分子所利用以进行精准推销甚至精细诈骗等违法活动,这对于易受骗的老年人群体来说无疑是巨大的隐忧,由此可能带来的损失也不可小觑。《世界人权宣言》第12条规定任何人的私生活、家庭、住宅和通信不得任意干涉,他人的荣誉和名誉不得加以攻击。正如一些学者认为我们应该对于弱势群体运用特别的隐私保护政策①。然而目前我国的相关法律和政策还不尽完善,如有关病历资料保护的法律或文件(《刑法》《侵权责任法》《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等)中多为宣示性条款,也尚无老年人隐私安全的针对性文件。如何保证健康数据在实时采集、传输、存储、分析与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数据应当被保留多久、谁拥有隐私数据的访问权等都是智能老年健康管理领域亟需解决的隐私方面的具体伦理问题。其次,智能机器监护老年人可能导致减少老年人社交、子女的陪伴。关于智能护理机器人的引入对老年人心理问题的影响研究表明,使用护理机器人的老年人易出现社会孤立现象,进而导致尊严受损②。过多的智能既会减少老年人外出和交流的频率,也使子女或亲朋责任感降低,对老年人的关怀止于虚拟问候,而不再是频繁地看望与聊天。有学者认为,健康助手功能会使原本亲近的护理关系转换为远程的虚拟的照料关系③。从而加剧老年人心理上的空虚感与孤独感。如何缓解和调节老年人心理问题是人工智能在老年健康管理应用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之一。最后,老年人的“物化现象”也是值得关注的具体伦理问题。所谓物化,Kitwood对其的定义是:像对待无生命物质那样对待人:推、拉、拽一个人,不把他当作一个有生命的个体。Astell曾认为辅助机器人可能会机械地控制使用者,并逐渐使其变得失去自主性④。智能护理机器人等操控式的服务过程有可能损害老年人自主意愿,老年人普遍认为不应该限制他们自主选择的权利,如他们不希望所有人知道他们在家中跌倒,因为某些跌倒仅是小事,自己可以克服,他们认为只有自己需要帮助的时候才应通知别人。然而这与智能护理系统一旦发现护理对象跌倒,就立即发送消息给亲人或医护人员的护理策略相矛盾⑤。机器人应在何种程度上保障老年人的自主意愿,减轻其心理负担,维护其尊严,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老龄社会正义伦理问题主要体现在地区差异方面。由于我国国土面积大,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并不一致,地区差异、城乡差异问题都不容忽视。考虑到护理服务涉及人最基本的健康权利,然而由于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不同,偏远地区、农村的互联网都不畅通,健康信息系统建设不到位⑥,老年人往往无力购买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护理机器人等健康管理机器,贫富差距引发的社会资源分配不公问题凸显。如何在研发和推广智能设备中充分考虑老年人的购买力,是关乎社会正义的伦理问题。
二、现实考察:人工智能时代老年健康管理的困境
(一)人工智能时代老年健康管理的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据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数据统计,2017年我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为216.9亿元,比2016年增长52.8%,增长速度快于全球平均水平,2020年有望超过700亿元①。其中,“人工智能+融合医疗、金融、教育和安防等领域企业”位居全球人工智能目标市场行业首位,总计占比40%。国家高度重视,企业与医疗机构积极探索老年健康产品的研发、推广与应用,先后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初步进展,为人工智能服务于老年健康管理奠定了重要基础。
首先,信息化与大数据推动智慧医疗的发展,为人工智能在老年健康管理中的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信息化与大数据是人工智能有效嵌入的基本要素,因此医疗信息化的实现和医疗大数据资源的壮大是推动人工智能在老年健康管理应用的重要基础。近几年来,高速、移动、安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社区光纤网络覆盖率不断提升,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互联网逐渐向高龄人群渗透,60岁以上老年人对互联网的接触率和应用率逐年上升。与此同时,健康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建设不断推进,早在2011年,老龄办和民政部门就在全国范围内推进社区为老服务信息平台建设项目启动试点工作,试点项目50余个,据统计覆盖老年人口仅3000多万;2014年民政部和发改委确定在全国选取了42个地区推进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改革的重点之一即是加快信息平台建设。2018年国务院《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强调推进远程医疗覆盖全国所有医联体和县级医院,支持高速宽带网络覆盖城乡医疗机构,建立互联网专线保障远程医疗需要。“互联网+医疗服务”建设初具规模,各级医疗机构、养老服务机构积累了大量老年人有关的数据资源,其中包括老年信息数据库建设与大数据共享平台与服务平台建设,为下一步人工智能的嵌入奠定了坚实根基。
其次,国家高度重视,政策与法律建设不断推进,为人工智能在老年健康管理中的应用提供了制度基础。一方面,为推动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近年来我国人工智能领域指导性政策文件不断出台。如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同年12月工信部公布《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明确了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战略目标,部署构筑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先发优势,加快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建设。2018年1月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人工智能标准化白皮书(2018版)》,提出确立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标准体系;3月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在医疗、养老等多领域的应用。各省市积极响应,出台本地区的具体实施意见,为人工智能在老年健康领域的应用确立了方向。另一方面,为应对各类风险与危机,我国不断推出信息建设与信息安全的相关规定。据统计目前我国信息治理层面的相关法规已有100余件,涉及个人信息保护、网络侵权预防和网络犯罪惩治等多个领域②。具体到医疗行业,2013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2017年工信部、民政部、卫计委联合印发的《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等文件,都着重强调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智慧健康养老产业体系,打造一批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品牌。2016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推进“互联网+”养老服务创新,到2020年养老服务市场全面放开等,都指出实现全员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三大数据库要基本覆盖全国人口并完成信息动态更新。这些直接或间接性文件的不断完善,为人工智能在健康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基本的制度框架。
最后,在技术与政策环境的激励下,人工智能在老年健康管理中的应用初见成效。从易得的传感器,到智能化的可穿戴设备,智能护理床、健康服务机器人、陪护机器人等服务机器人,越来越多智能设备参与到老年人健康管理领域。近几年,房地产商、保险公司、养老机构积极推出高端养老项目,健康服务机器人也随即而来,其中天津哈士奇机器人作为全球首台健康服务机器人成为标志性事件。而后,机器人也开始应用在福利中心和养老机构,仅杭州就有70家养老机构和40家照料中心引进了“阿铁”养老机器人①②,机器人具备健康检测、健康顾问、紧急报警与陪伴逗乐四项主要功能。同时依托“互联网+”搭起智能居家养老服务的桥梁,一是通过智能健康腕表随时测量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数据。相关研究表明可穿戴智能设备在治疗慢性病方面有显著效果,治疗费用、住院时间等都有所降低③④。二是“开心”等智能健康养老机器人通过人体感应、摄像头远程监护、声源定位、语音识别等系统为居家老人提供安全监护、用药提醒、数据分析等健康服务,约87%的受访者表示类似于“开心”的智能健康养老机器人会对空巢老人有用⑤。三是通过“互联网+”和远程医疗、远程手术等满足老年人的医疗需求,通过机械骨骼、轮椅机器人等助力老人康复⑥。从监护到治疗,人工智能在各种养老模式的老年人中的初步试水,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了战略性思维。
(二)人工智能时代老年健康管理的难题
人工智能为老年人实现全过程健康管理提供了条件,推动了老年健康管理模式的突破与创新,然而目前人工智能在老年健康管理中的应用仅处于起步阶段,尚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其一,从应用范围来看,价格壁垒难以突破,老年健康管理中人工智能缺乏动力。医疗行业本身就极具复杂性和特殊性,医疗体制改革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已推行多年,但仍有很多问题为人们所诟病。人大代表罗卫红曾提出目前医养结合虽初具成效,但仍存在医养结合服务需求与承载力不对称、行业管理体制不完善、医养结合医保支付政策难以保障护理需求等问题。人工智能嵌入老年健康管理为医养结合模式的发展创造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工智能设备造成的健康管理服务费用谁来支付、怎样支付,目前国内尚未达成共识,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目前智能健康机器人多出现在养老机构,而非居家老人家中。不可否认,在当前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不足的情况下,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非常重要,机器人的引入对老年人尤其是对高龄老人、半失能老人与失能老人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然而无论是9064模式还是9073模式,绝大多数老年人是居家养老。针对居家生活老年人的健康监测、预防、治疗、康复、护理和心理慰藉等服务需求亟需人工智能的嵌入,然而形势不容乐观,一方面是因为智能装备价格较高,老年人个体往往无意愿或无力购买较为昂贵的智能感应设备,另一方面是因为担心后续健康服务能否持续跟进,比如一个智能腕表就价值几千元,如果后期的服务没跟上,老年人损失就会很大。人工智能的应用必须考虑各方支付意愿,其价格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其可推广的范围。如何围绕大健康战略来定位发展人工智能,实现医疗健康服务利益相关者的协作,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是亟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其二,从信息化建设来看,人工智能应用于老年健康管理的信息孤岛劣势明显。人工智能的应用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推进医疗服务大数据建设,建设老年群体数据库与医疗服务信息平台,统一相关数据标准是基础。“人工智能+医疗”最大的问题在于数据的来源和质量,因为我国的医疗数据在医院与医院间、医院与家庭间存在信息孤岛,即使在同一个医院提取和利用数据仍涉及很多操作手续。与此同时,虽然各地政府一直在强调健康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建设,但进程并不乐观,多数老年健康服务仅停留在通过社区门诊或体检获得数据,共享在街道一级,实现市级统一平台建设的省份屈指可数。除了技术条件的制约,更多的是缺乏全局的考虑与统筹规划,民政部门、统计部门、公安部门、卫生部门、医院等多部门之间的责任模糊,各涉老部门缺乏沟通与配合;各地区各自为政,缺乏共享理念和共享动力,有效的沟通不足,相互之间在操作系统、网络协议、语义表示、数据库类型,乃至硬件管理平台上存在差异,医疗信息数据不能有效实现地区共享,阻碍了人工智能赖以为生的数据信息资源的有效流通,既造成了数据信息资源重复建设,也限制了数据信息资源功能的最大发挥。可见,要想人工智能应用于老年健康管理,积极突破数据壁垒势在必行。
其三,从健康服务相关主体来看,养老机构、社区服务中心、医疗机构与企业的合作不足。养老服务机构、医疗机构等服务机构本身不生产人工智能设备,而是通过引进人工智能设备服务于老年人,科技企业才是人工智能产品的生产者。服务机构最了解老年健康管理全过程需要什么样的人工智能产品,而科技企业则在技术上独占优势。二者通过跨界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才能明确研发内容,最大程度缩短研发周期,以满足老年人健康管理的需要。然而目前国内各级医疗机构、养老服务机构在该领域的开拓相对滞后,除了发达城市的大型房地产公司通过与科技公司合作建设高端养老基地,应用人工智能参与老年健康管理服务,实现了企业间的人工智能合作外,多数医疗机构、养老服务机构有待进一步跟进。与此同时,医疗机构、养老服务机构提升自身对人工智能产品的驾驭能力也离不开同科技企业的有效合作。两者有效合作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老年健康管理过程中的人工智能创新能力的提升。两者如何建立合作机制,共同推进人工智能的技术创新与应用是人们不得不思考的当务之急。
其四,从研发主体看,老年健康管理领域的人工智能发展受制于稀缺的专业人才。人工智能任何相关技术方面的突破都依赖于人才,可以说其发展能力取决于人才数量。《全球人工智能人才白皮书》显示全球AI领域的人才缺口达到百万量级,2017年工信部发言人指出在我国人工智能人才缺口超过500万,稀缺的专业人才资源是制约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和应用落地的一大短板。人工智能的专业人才既要掌握数据挖掘、语音图像识别等计算机层面知识,又要了解人工智能应用领域的客观状况。AlphaGo之所以能战胜人类围棋世界冠军,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其设计者DemisHassabis本人就是天才棋手①。因此,人工智能老年健康领域的专业人才需要集计算机专业技术与健康养老服务行业实践于一身,才能研发出适合老年群体的智能健康医疗设备。目前国内的人工智能专业性人才缺乏,且多集中于制造业、互联网等领域的技术开发工作,虽然一些科技公司与医疗机构合作取得初步的成果,但在医疗领域结合上缺乏深度,直接针对健康服务领域的人工智能人才更是不足,阻碍了老年健康领域人工智能技术的推行。
三、未来选择:人工智能时代老年健康管理的关键路径
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为老年健康管理创造了全新的环境,同时也对政府、社区、医疗机构、养老服务机构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需积极推进人工智能与老年健康管理的深度融合,以促进适应时代诉求的老年健康管理智能化。
(一)构建人工智能嵌入老年健康管理的管理机制
DouglassC.North指出制度是社会的游戏规则,规定了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范式②。人工智能时代老年健康管理迫切需要现有机制的突破与创新,当前必须做好三个层面的具体工作。
一是形成专业的领导机制。人工智能科学嵌入老年健康管理离不开政府部门的统一规划和部署。2018年国家医疗保障局成立,整合了此前散落在人社、民政、卫计委、发改委等多个部门的相关医疗职能,改变了“九龙治水”的管理局面,为人工智能在医疗行业、健康领域的嵌入提供了契机。在老年健康领域推广人工智能应纳入医疗保障局的工作内容,积极推动医疗机构、养老机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等与科技企业的合作,全方位部署人工智能在老年健康管理中的应用格局,从传感器,到智能化的可穿戴设备,健康服务机器人、智能护理床、陪护机器人等服务机器人,从智能家居设备、养老服务机构智能设备,到智能医疗机器,从老年人健康数据建设到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与护理等,培养一支兼具智能理念和实践经验的新型领导队伍,确保政府部门在人工智能应用中始终掌握主动权。
二是培养多元主体信息共享机制。人工智能的发展与应用依赖于数据,因此,人工智能嵌入老年健康管理,一方面需要挖掘分析大量老年健康数据,以便人工智能设备的研发,另一方面需要医疗机构、养老机构、社区居家服务中心、老年人等相互间的数据连通与安全共享,促使多方有效参与老年健康管理。加快健康养老信息平台建设迫在眉睫,要着力提升多元参与主体的数据素养和技术素养水平,促进多元主体相互间协同配合,协调老年健康数据在各部门间的流通,实现数据信息的交互及供需的有效匹配,从而打破数据壁垒,为提升老年健康管理水平提供数据支撑。
三是建构道德伦理矫正机制。享受人工智能给老年健康管理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必须正视其对道德伦理的挑战。首先,进一步完善信息保护机制,减少甚至消除老年人对个人信息数据泄露的担忧。其次,科学认识和使用人工智能。虽然现有的人工智能在某些层面和维度接近、达到甚至超过了人类智能,但其工具性色彩没有改变,人工智能在老年健康管理中的应用旨在提高健康管理水平,而不是取代医护人员和亲朋好友。儿女的关心、好友的慰问以及老年人必要的社交互动都不可或缺。最后应通过技术发展,为人工智能注入情感,促使人机交互更加和谐。
(二)构建以人工智能为核心载体的老年健康技术系统
推进各级医疗机构和各地养老机构在老年健康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需要通过智能化处理系统和便捷高效的急救处理流程,即系统能自动采集老年人身体状况数据并进行分析,当发生意外跌倒或生命体征数据出现异常,智能呼叫相应的医疗机构,使老人及时、准确地获取医疗服务。为此,应重点做好两个层面的工作。
一方面,建设针对老年健康管理的智能处理系统。智能化系统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强化老年健康的数据挖掘系统和数据存储系统建设,有效整合老年健康管理智能化进程中的各类非数值型、非结构化数据,同时有针对性地引进合适的人工智能技术,如生物识别技术、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虚拟等,提升人机交互过程中老年健康数据的处理效率,并以此形成由知识库、数据库、推理机、解释器和知识获取等组成的老年健康管理系统,为提高老年健康管理水平奠定基础。
另一方面,创新以人工智能为基础的医疗流程。智能系统的生命在于应用,老年健康管理途径与方式的优化必须以智能处理流程的创新为依托。其一,通过人工智能实现老年人健康状况的自动检测,根据不间断、全方位的健康数据跟踪,智能评估老年人身体与心理的健康状况,并基于数据分析提出智慧决策,确定老年人在健康方面应采取的措施。其二,智能系统要在识别老年人紧急救助需求的基础上,主动通知医疗机构,使老年人及时得到救助。至于医疗机构的选择应符合分级诊疗原则与就近原则。这对于减少老年人独居风险,为空巢老人提供“健康保险”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三)构建“校—企—医/养”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深度合作机制
学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科技企业是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主力军,而医疗服务机构与养老机构是老年健康管理的重要参与者。推进人工智能在老年健康管理领域的应用,迫切需要三者的深度协作,以达到通识成材、借势运力、以智发展的目标。
其一,探索高校与企业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相比美国人工智能人才数量,我国明显滞后。据领英数据显示,我国从业经验10年以上的AI人才占AI人才总数比例不足40%,而美国这一比例超过70%;美国人工智能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的人才数量占比分别为22.7%、37.4%和39.9%,而中国为3.3%、34.9%和61.8%,人才培养势在必行。如上文所述,人工智能的专业人才既要掌握数据挖掘、语音图像识别等计算机层面知识,又要了解人工智能应用领域的客观状况。科技企业需要高校的理论与人才的支持,而高校则可借助企业的数据资源和技术平台推进科研理论进展,将研究价值落地。因此,高校应加强人工智能相关学科建设,吸引国际顶级科学家和高层次人才,加强与科技企业、国外高校及相关机构的合作,将技术教学贯穿到实训项目中,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培养贯通人工智能基础理论、软硬件技术与医疗服务领域应用的纵向跨界人才。人工智能校企合作将有助于人工智能在老年健康领域的加速发展,为人工智能应用打开新局面。
其二,搭建医疗服务机构与企业合作平台。近年来,阿里巴巴、百度、腾讯和华为等国内企业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崛起,为老年健康管理的转型提供了技术支撑。人工智能本身就涉及多重技术,不同行业或领域的关键技术必然存在差异,加快人工智能在老年健康管理中的应用,医疗服务机构既要借助科技企业的技术优势,引入智能技术,又要借助科技企业的智力优势,培育服务人才。这就要求医疗机构积极通过研发外包的途径,由科技企业打造契合老年健康管理需求的智能软件与硬件,加快老年健康管理智能产品的开发与推广,促进产品从监护提醒类、健康监测类,到医疗设备类、陪护聊天类,关注老年人身体健康的同时注意开发心理健康护理机器人,实现智能产品的多元化与精准化。与此同时,医疗机构通过与科技企业的合作,提高本机构内部人工智能的应用能力。
(四)构建老年健康管理人工智能产品的定价与补贴机制
人工智能在老年健康领域推行受阻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企业囿于无利可图与老人抱怨收费高现象并存。老年健康领域人工智能产品与服务的价格既不能完全市场化也不能严控低价,应建立合理的定价机制与相应的财政保障机制,以平衡市场主体盈利与老年人经济承受力来促进人工智能在老年健康领域的广泛应用。
一方面,合理确定老年健康领域人工智能产品的价格。老年人的健康管理产品与服务具有一定的福利性,过高的价格会忽略老年人的经济承受能力,过低的价格又影响社会资本的收益率与参与积极性,阻碍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根据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任何资产的期望收益率都由无风险利率和对所承担风险的补偿—风险溢价两部分构成,考虑到服务对象的特殊性,老年健康领域人工智能产品合理的投资收益率应等于或略低于市场平均投资收益率,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另一方面,建立相应的财政补贴机制。虽然老年人收入来源更加多元,自报需要照护服务的比例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有能力购买健康管理设备,但价格仍然是影响其选择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而且受年龄、身体状况、收入等多重因素影响,有必要分地区、分群体进行大面积的调查统计,找到不同身体状况与经济状况的老年人有能力和意愿支付的平均价格。根据计算出来的市场价格与老年人可支付的价格,分类别分等级进行补贴,对于经济困难的失能半失能老人要免费配置相应的智能设备。
此外,加强老年健康管理人工智能应用状况的监管体系和绩效评价体系。当前人工智能技术整体还处在较低的发展层次,在认知能力、感知行为、风险对抗等诸多方面仍比较笨拙,应在加强人工智能嵌入的可能性风险管理的基础上,采取第三方评估方式,科学评价人工智能应用过程的技术适用、服务质量等环节。推进老年健康管理领域的人工智能应用的不断改进与发展。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 of disease constitution of inpatients, strengthen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common and frequently occurring disease, rational allocation of health resources for the hospital, and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introduction of new technologies. Methods Disease classification relevant data of in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from 2010 to 2012 were statistical analyzed . Results The first 5 system diseases inpatients is 70.75 percent of total inpatients,it is a major source of our hospital patients. Conclusion The hospital should pay close attention to changes in disease constitution, rational allocation of health care resources,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key departments, strengthen the professional advantages, to further improve the level of medical technology and service quality.
【Key words】 Inpatients; Disease constitution; Statistical analysis
为了解本院住院患者疾病构成特点, 探讨本区居住人群发病规律及常见病、多发病, 寻找发病的主要原因, 以便有针对性的加强疾病的防治工作, 提高本区人民的健康水平, 为医院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医院特色科室的建设等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就本院3年来住院疾病及年龄性别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本院2010年~2012年住院患者疾病分类报表。按国际疾病分类ICD-10进行分类, 资料完整准确可靠。
3 讨论
3. 1 住院疾病前5个系统疾病占住院总数的70.75%, 是本院住院疾病的主要构成部分。因此, 这些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护理应成为本院医疗工作的重点和研究发展的方向。
3. 2 呼吸系统疾病主要以肺炎和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为主, 主要分布于5岁以下儿童。由于儿童呼吸系统发育尚不完善, 处于生理性免疫功能比较低的状态, 对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的抵抗力不够强, 据统计资料显示, 每年春夏季节为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高发期, 儿科住院病床经常爆满, 因此, 医院管理层应了解疾病的发病规律, 在其高发季节做好相应的医疗护理准备工作, 增加医疗护理技术力量, 提高诊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相关部门应加强预防保健宣传工作, 做好春夏季节的儿童卫生保健工作, 增强儿童监护人的自我保护意识, 减少呼吸系统疾病的感染机会。
3. 3 妊娠、分娩和产褥期疾病以梗阻性分娩为主。本院妇产科专业技术力量配置比较合理, 加之本市是粤东片经济较发达地区, 外来人口较多, 这些人群生育多选择收费标准较低的区级医院。
3. 4 损伤和中毒的主要疾病是骨折, 内部构成比是48.52%。损伤高发的原因主要是各类车祸和各种伤害事件增多。近年来, 私家车激增、交通管理水平和道路设施相对滞后等原因引起意外交通事故频发[1], 再者, 现代社会人们生存压力大、多数人群心理浮躁, 各种伤害事件和意外事故相对增加, 由此造成的各种损伤患者数也就相应增多。针对这种情况, 医院管理层应加大相关科室的医疗设备和人员配置, 引进人才, 注重培养相关专业技术人才, 提高骨外科的诊治水平, 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医疗业务发展的需要。而有关部门也应注意改善道路交通状况, 加强各种车辆的管理和严格驾驶员的培训考核, 加强全民心理健康教育和法规教育, 提高全民安全意识, 减少人为事故的发生。
3. 5 循环系统的常见病为脑血管病、高血压和缺血性心脏病, 内部构成比为77.98%, 主要发病人群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心脑血管病是21世纪威胁中老年人生命的主要疾病, 并随着人口老年化越来越突出[2], 老年人是一个特殊群体, 是许多慢性疾病的高发人群。如何提高这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是医疗机构的工作重点和研究的方向。心脑血管病由于病程长、医疗费用高等因素, 给社会和家庭造成很大的负担, 所以, 尽早发现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尤为关键。本院是一所区级医院又是社区服务中心的双重性质的机构, 充分利用优势, 对本片区老年人的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并建立健康档案, 同时针对老年人发病规律和特点做好常见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工作, 提高老年人防病、治病的自我保护意识。
3. 6 眼和附器的主要疾病是老年性白内障, 近年来, 本院开展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全称是: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人工晶体植入术), 是目前治疗老年性白内障较常用的手术, 效果好, 是本院眼科的特色项目, 3年来收治患者共280例, 占眼和附器疾病的77.35%。
通过对住院疾病的统计分析, 了解疾病构成现状, 对疾病的防治工作具有指导意义[3]。医院应密切关注疾病构成的变化, 合理配置卫生资源, 加强重点科室的建设, 巩固专科优势, 鼓励新技术、新项目的研发和利用, 引进人才和培养人才, 进一步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 为医院生存和发展提高竞争力。
参考文献
【中国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0-0147-01
髋部骨折是老年人常见骨折之一,相当一部分老年人身体状况差,伤前生活仅能部分自理,长期卧床容易出现肺炎、褥疮、泌尿系统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给患者带来痛苦,甚至威胁病人生命安全。目前,手术是治疗髋部骨折的主要临床手段,可使肢体功能快速恢复,并减少并发症发生[1]。由于老年人自身问题,年龄大,合并症多,术后恢复慢,髋部骨折后病情复杂,护理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一定风险。本文对我院2009年5月-2011年5月25例经手术治疗的髋部骨折患者,针对护理出现的问题,采取一系列相应的护理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5月-2011年5月25例经手术治疗的髋部骨折患者,男12例,女13例,年龄61-89岁,平均年龄73.4±11.5岁,其中股骨颈骨折9例,股骨转子间骨折16例。
1.2 治疗方法
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13例,人工股骨头置换5例,骨牵引术治疗7例。回顾性分析其护理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护理出现的问题,采取一系列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
1.3 结果
老年髋部骨折护理中易出现的问题包括心理因素、护理人员的素质、健康宣教的困难及并发症的出现等内容,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加强了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干预、护理人员的素质培训、合理用药的监督、健康宣教力度及并发症的防治措施,所有病例均痊愈出院,术后功能恢复良好。
2 护理问题
2.1 心理因素
老年人随着感知觉、记忆减退等现状出现从而易表现出紧张害怕、无用失落及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尤其髋部骨折的老年患者在生理上突然不能自理,短时间内很难接受,易出现悲伤、烦躁、忧虑、恐惧等情绪,既担心自己的病情,又怕连累子女,更有甚者出现严重的自卑心理。
2.2 护理人员的素质
近年来,随着高新尖端技术应用于临床骨科手术,护理人员对新技术的专业知识相对匮乏,年轻护士经验不足,缺乏与患者沟通能力和技巧,对患者病情观察不仔细,护理过程中潜在危险性增加。
2.3 健康宣教的困难
老年人记忆力、理解力下降,部分患者伴有耳聋眼花,不利于接受手术配合、功能锻炼等健康教育内容。
2.4 并发症的出现
髋部骨折术后使用抗生素,可降低手术切口的感染率,但术口以外其他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仍较高,崔俊华[2]对老年髓部骨折医院感染危险因素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手术切口感染率最低,主要感染部位为肠道,其次为呼吸道、尿道、皮肤。术后预防感染的广谱抗生素使用时间过长,易打破肠道菌群相互制约的平衡状态,造成肠道菌群紊乱,引起肠道感染,表现为腹痛、腹胀、腹泻等。术后早期卧床,且老年人气道老化、狭窄,呼吸运动减弱,肺活量减少,不利于排痰,痰液积聚肺内易导致下呼吸道感染。大小便护理不当,如放置尿管时间过长,造成逆行感染,易引起泌尿系统感染。患者长期卧床,局部组织长时间受压,血液循环障碍,易发生褥疮。此外,由于长期卧床,患肢血流缓慢,加之老年人血液粘度高,极易造成深静脉栓塞。术后脱位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常见的并发症,髋关节周围肌肉萎缩,关节束松弛,术后下肢放置在不稳定位均可造成人工股骨头脱位。
3 护理对策
3.1 心理干预
护理人员要经常与患者谈心,安慰、鼓励病人,培养患者乐观的情绪,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决心,配合各项治疗工作。针对老年患者不同的家庭、文化背景及自身病情进行个体化心理护理,向患者及家属耐心讲解手术治疗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克服患者消极态度,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医护人员治疗及护理。
3.2 加强护理人员培训
护理人员要随时看医嘱,了解医嘱意图,核对是否有书写错误,对有疑问的医嘱要核实查对清楚后再执行,避免出现差错。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新技能,鼓励其参加与专业相关的学术活动,提高护理人员自身综合素质及业务水平,预防护理潜在危险。
3.3 加强合理用药监督
合理用药是国家药物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医院医疗护理质量及临床用药水平的重要标志。尤其广谱抗生素使用时间过长是造成医院感染的主要原因,合理使用抗生素是预防各类并发症的关键[3]。要开展护理全员安全合理用药基本知识培训切实,提升护理人员服务技能和水平,促进安全合理用药,为病人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3.4 加强健康宣教力度
健康宣教是医院维护病人健康的重要手段,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向患者家属进行针对性的,语言、内容浅显易懂,尽量口语化,时间不过长的健康教育,可以增加病人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提高患者手术护理配合度,确保患者的疾病早日康复。
3.5 加强并发症防治
消化系统感染:对于腹痛、腹胀、腹泻患者,观察并记录排便情况,及时留取粪便标本行常规检查并做粪便培养,检出致病菌后对症处理。呼吸系统感染:肺炎是最易发生的并发症[4],教会患者深呼吸等肺部功能锻炼技巧,保持呼吸道通畅,协助自理能力缺陷的患者排痰,必要时吸痰,劝吸烟者戒烟,最终达到有效排痰的目的。泌尿系统感染:密切注意留置尿管患者尿液颜色、性质等,并预防反流,及时清洗会阴,保持局部清洁,嘱患者多饮水,保证充足尿量,以利于膀胱冲洗,必要时给予氯化钠,应尽早拔除尿管,避免尿管留置时间过长。在易发生褥疮部位垫气圈、海绵垫加以防护[5],嘱或协助患者勤翻身,保持床单清洁、干燥。深静脉栓塞:鼓励和指导患者行患肢功能锻炼,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6-7]。术后股骨头脱位:术中注意假体的放置,抗外旋石膏或患足穿防旋鞋,患者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不盘腿、侧卧及负重,注意正确的卧姿,防止脱位。
4.小结
髋部骨折是老年人常见骨折,由于老年人年龄大,器官功能衰退,并伴有多种慢性病,病情复杂,且术后并发症多,若处理不当,手术护理风险大大增加,针对手术护理中易出现的问题,应重视心理干预,加强健康宣教,预防并发症,做好对应的护理干预措施,降低护理风险,促进患者尽快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葛向煜,王君俏等.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肢体功能恢复的康复护理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6):550-553.
中图分类号:R32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16-0047-02
我国已进入老龄社会,老年人口已超过10%,口腔老年患者也日益增多,随着老年人年龄的逐渐增长,缺失牙齿的人数随之增长,这种状况严重影响老年人的咀嚼与消化功能和面部美观问题[1]。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口腔修复越来越重视。本文针对老年缺牙患者的口腔修复治疗的特点及修复情况进行了探讨,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收集研究2010年1月~2010年12月到我院就诊并完成口腔修复的360例老年患者资料。年龄65~80岁,平均年龄70.1±3.91岁,对其性别、缺失部位、修复体情况进行统计分析。360例患者口腔修复主要内容包括:牙列缺损,牙列缺失,牙体缺损等修复治疗。
1.2修复的方法
修复的方法是采用设计、制作、人工装置的方法来恢复上述各类缺损、缺失而失去的形态与功能,使之尽可能接近正常水平。其中所用修复材料主要包括印模材料、模型材料、义齿材料、粘接材料等。
2 结果
2.1患者的牙齿缺失类型[2]和性别分布,见表1。
表1 患牙缺失类型和性别分布(例)
缺失类型 男性 女性 合计 构成(%)
KennedyⅠKennedyⅡKennedyⅢKennedyⅣ
牙体缺损
牙列缺失
合计 10
10
15
12
10
90
147 13
15
13
9
9
154
213 23
25
28
21
19
244
360 6.4
6.9
7.8
5.8
5.3
67.8
100
由上表可以看出,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随着年龄增长,也因美观要求,女性老年口腔卫生保健意识比男性增多。
2.2老年患者义齿修复体类型[3]见表2。
表2 老年患者义齿修复类型
修复类型 件数 (%)
总义齿
单颌义齿(上颌)
单颌义齿(下颌)
可摘局部义齿
烤瓷固定桥
桩冠
铸冠
烤瓷冠
合计 26
12
14
268
20
6
8
28
382 6.8
3.1
3.7
70.2
5.2
1.6
2.1
7.3
100
由上表可以看出,修复类型主要是可摘局部义齿占70.2%,反映老年人缺失牙多、间隙小,修复条件差,设计也受限制[4]。
3 讨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和新理论、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出现和完善,使可摘局部义齿坚固耐用,体积明显减小,极大的增加了患者的美观舒适感。本组360例修复病例中,可摘局部义齿(70.2%)比固定义齿(5.2%)显著多,这是因为可摘局部义齿具有适应证广泛,磨除牙体组织少,患者能自行摘戴,便于洗刷、清洁,可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等特点。同时可摘局部义齿制作方法简单,价格较低,符合一般消费水平,也便于修理和增补等优点。本研究显示,牙体缺损修复病例中,烤瓷牙占7.3%,高于铸造冠2.1%,可能是由于烤瓷冠兼具金属的强度和瓷的美观,其颜色外观质感逼真,色泽稳定,表面光滑,耐磨性强,不易变形,抗折力强,具有一定的耐腐蚀性,同时也保持了牙齿的完整,提高了生活质量和美观性,深受患者和牙科医生的欢迎。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口腔牙齿缺失的保存修复越来越重视。但老年人在生理、心理和经济上具有特殊性。生理方面,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身体各部组织器官逐渐出现增龄性改变,如器官功能下降,代偿能力下降,全身免疫功能下降,对各种刺激耐受力下降,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且多数人伴有心脑血管、呼吸、内分泌系统疾病。老年人由于身体各器官功能逐渐退化,故临床上表现出与其他人群不同的心理特点。经济方面,更多的老年人认为自己年事已高,花钱装假牙不值得,即使缺牙也不愿去医院修复,或者只注重前牙的修复,忽略了后牙在咀嚼中的功能。
针对老年人牙齿缺失的治疗有其独特的方面,作为医务工作者,在治疗中应掌握老年人的心理特征,耐心疏导和解释。通过交流,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通过耐心、认真的解答,使患者消除恐惧心理,相信医生,充满信心,愉快地配合医生,接受口腔修复治疗。同时,对于口腔的残根、残冠和孤立基牙要从修复的角度考虑,不可轻易拔除。对于口腔修复后的老年人,我们要耐心、详细地介绍义齿的配戴方法及注意事项。由于老年人普遍存在听力差,记忆力差,动作迟缓,理解能力差等生理特点,在讲解相关事项时,除了要求亲属尽量陪护外[5],还要将注意事项写到纸上交予患者及家属。
总之,作为口腔医务工作者,只有重视老年患者心理、生理特点,提高自身素质,才能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服务,营造一个舒心、放心的就医环境。
参考文献
[1] 龚媛媛,王璐,赵玉.对492例口腔修复患者基本知识需求的调查分析[J].重庆医学,2008,3(5):37.
[2] 马轩祥.口腔修复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05-206.
中国正处于人口快速老龄化时期,其老年护理产业面临着巨大挑战。尽管,大型综合性医院中老年病科的发展逐渐受到重视。立足于老年人的健康促进、慢病管理、危急重症救治、中长期照护、舒缓治疗和临终关怀等服务的老年病专科医院在逐渐兴起,例如北京老年医院、郑州老年病医院等。但是,专业化、高质量的老人护理与服务设施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比较贫乏。全国政协委员、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院长许树强分析,当前养老面临的最突出矛盾是:医疗机构承担着十分繁重的疑难重症诊疗任务,不能满足老年人长期住院进行治疗、康复和生活养护要求;养老机构大多功能单一,条件简陋,不具备后续医疗和康复服务能力。
(二)老年护理单元视觉环境设计
随着医学观念的更新,医疗环境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治疗手段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现代医疗建筑空间的设计不仅需要从生物医学角度,而且更需要在视知觉、行为心理学以及建筑环境学等理论知识的指导下为病人创造良好的康复条件。老年护理单元是老年人在医院诊疗过程中停留时间最长的场所。空间环境的塑造直接影响到老年患者的康复。作为感觉的主要通道——视觉,可以使人体获得外界80%的信息,其重要性可见一斑。视觉环境要素包括空间形态要素,色彩和光影要素,材质要素和视觉诱导体系。本文主要从色彩、光影要素和视觉诱导体系分析老年护理单元视觉环境设计。
二、基于色彩和光影要素的老年护理单元视觉环境设计
(一)老年护理单元色彩设计
色彩是营造空间气氛最生动、最活泼的因素。色彩不仅具有美化医疗护理空间的功能,而且能够影响人的视觉、行为和记忆,甚至影响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
1.墙面色彩
从色彩心理学角度来看,因疾病而入院的老年患者,其生活大部分局限在医院的室内空间中,若整日看到的是单调的颜色,势必会影响到他们的心情,进而影响到身体的康复。明快的色彩使人产生愉悦、欢快的感觉。但是,若大面积采用高纯度色或色彩种类过多,容易产生不和谐感,引起老年人的视觉疲劳。老年护理单元病房空间墙面色彩以简洁为宜,可选用有镇定作用的浅绿,浅蓝或是给人以温馨之感的浅米色、米黄色,局部配合饱和度高的色彩,以给人兴奋感。公共空间墙面可色彩丰富一些。例如,廊道的墙面可采用高亮度、低彩度的色调,局部适当采用高彩度的色调,适度的色彩和材质对比可以提供适宜的视觉刺激。激发老年人进行社会交往的积极性。
2.地面色彩
护理单元地面的色彩应选用浅色调、高明度色彩。老年人色彩认知能力较差,应该选择明度高的色彩作为地面色彩,给老年人亲切、轻松的感觉;反之,则会使老年人对地面的识别度差,引起压迫感。地面的色彩最忌讳的是黑、白、灰色。而高明度色彩,例如:米黄色、浅绿、浅蓝等,能够营造温馨、优雅的氛围,符合老年人的情感诉求。
3.顶面色彩
顶面的色彩应起到加强室内漫射光反射效果的作用,颜色宜浅,降低空间对老年人视觉及心理的压抑感。护理单元公共空间顶面可采用艺术化的吊顶进行装饰,丰富空间的构成。病房、医疗辅助区顶面宜为灰白、蓝绿色系,可选用铝塑板、抗菌型钢化石膏板,或者抗菌防霉白色乳胶漆。
4.家具色彩
家具在符合护理单元的使用要求,材料符合绿色环保指标的基础上,要努力使护理单元空间向更活泼、舒适的医用色彩空间转变。沉稳的木色是老年护理单元家具色彩的首选,同时配以粉色、橙色等温馨色彩的小家具,丰富空间色彩。合理的增添艺术品也是丰富色彩的有效途径。优化环境的同时良性刺激还可以帮助老年患者早日康复。西方一些国家对医院中陈列艺术品有详细的制度规定。如瑞典政府规定,医院建筑投资的1~2%要应用于艺术装修和陈列艺术品。
(二)老年护理单元照明设计
照明设计首先要考虑满足医疗功能的发挥。其次要满足老年患者康复、交往、休息、锻炼等需要。
1.自然采光
老年护理单元光环境设计重要之一是自然光的引入。良好的日照和通风是大自然赐予的最佳礼物。充分利用自然光不但可以节能,符合人眼对光的适应性,而且昼光可以强化人的生理节律,有益于老年病人的康复。因此,在设计窗户的朝向、开窗的位置、窗户的大小上要充分考虑自然光的引入。
2.人工照明
由于老年人视觉要低于一般成年人,在病房照明设计时应该适当提升照度水平,灯具选择时也应采用稀土三基色荧光粉的荧光灯具,以提高显色性。利用光环境为老人营造家一般的治疗环境。灯光设计还要满足医务人员从事不同医护工作所需要的照明条件的差异,合理运用基础照明和局部照明。基础照明光线柔和,营造宁静温馨的诊治环境。局部照明为医护人员医疗操作提供保障,宜选用可调式旋臂壁灯,以适应不同情况下的使用。走廊是联系护理单元内部各空间的交通桥梁,是使用最为频繁的公共空间,也是老年人与人交流互动的活动空间。走廊照明的情感需求高于工作需求,宜采用偏暖色光源,给老年患者温暖的感觉。安装在走廊天花板上的灯具,可能会对躺在推车上的老年患者产生不舒适的眩光,多采用格栅遮光的方式,避免直接的眩光。此外,走廊应采用动态照明方式,在白天和晚上采用不同的配光和照度。营造不同的氛围。
三、基于视觉诱导体系的老年护理单元视觉环境设计
标识导向系统是对老年护理单元室内空间的人流、物流提供指示目的地和指示护理单元各功能区域的分部位置的目标导向系统。标识导向系统按其表现形式可分为文字标识、色彩标识和图形标识。文字在老年护理单元空间标识导向系统设计中占有很大比重。文字准确,易给人产生深刻的印象,不仅容易记住,也容易寻找。由于老年人视觉功能的衰退,要求标识中的文字适当放大,字体规范、清楚。在医院室内空间中观看标识多处于运动状态,所以在兼顾到美观的前提下一定要选择可读性高的字体。例如,黑体字、圆体字为室内空间标识导向系统常用字体。色彩标识设计最好与本科室的色彩需求进行设计,做到统一中有变化,增加环境的认同感。图底色彩对比需明显,有区分度。图形标识能够迅速准确地传达出特定的视觉信息,引导患者达到目的地。在老年护理单元图形标识设计中,应注意设计的简洁、直观。老年人记忆力减退,简洁明了的图案能够迅速唤起他们的记忆,方便其寻找目标。同时,由于老年人视力下降,尽可能的选择对比强烈的色彩。标识导向系统除了实用功能之外,还应该能够对老年患者的不良情绪起到缓解作用。例如,标识上的一句安慰话,一句鼓励的话,一幅充满生活情趣的图画,都会给老年患者带来精神上的慰藉和治愈疾病的信心此外,电子显示及多媒体引导系统也逐步引入了医疗空间。其中比较成熟的有彩色及单色电子显示屏、电子触摸屏及语音信息接受器等。这些较为智能的导向方式也能为老年患者提供便利。
关键词 :社区老年人;闲暇教育;路径与策略;老龄化
作者简介:杜惠洁,女,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教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
中图分类号:G7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1-0070-05
一、问题的提出
国际上通常把年龄在60岁以上的人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数占总人口比重达到7%,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按照这个标准来计算,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共同问题。随之而来的是,老年人闲暇时间的安排与其生活质量息息相关。因此,为解决老年人口不断增多所带来的问题,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依托社区所开展的老年人闲暇教育就极具研究意义和价值。怎样使老年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已经成为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共同关心和研究的话题。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随着老年人物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人对精神生活质量也产生了新的需求。本文以温州社区老年人生存状况为例,对社区老年人闲暇教育质量问题作以探讨。
二、社区与闲暇教育
(一)社区
“社区”一词最初是由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Ferdinand T.nnies 1855—1936)在其《社区与社会》(Gemeinschaft und Gesellschaaft)一书中首先提出。社区的英文(community)之意兼有公社、团体、公众以及共同体共同性等多种含义。在滕尼斯看来,“社区”是通过血缘、邻里和朋友关系建立起的人群组合,它的基础是“本质意志”。“本质意志”表现为意向、习惯、回忆,它与生命过程密不可分。在这里,手段和目的是统一的,靠本质意志建立的人群组合即“社区”是有机的整体。“社会”是靠人的理性权衡即“选择意志”建立起的人群组合,是通过权力、法律、制度的观念组织起来的。在这里,尽管人们通过契约、规章发生各种联系,但手段与目的在本质上是相互分离的,因而“社会”是一种机械的合成体。判定一个相对独立的社区的存在,特别要注意社区成员间的相互关系的特点。包括社区成员间彼此交往的频率、范围以及社会心理(情感、意向)和价值倾向等方面的特点和一致性程度,这是因为,社区特有的文化、生活方式和社区成员对社区认同感,既是社区成员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共同经营社会生活所形成的结果,又是将社区成员凝为一体的粘合剂和纽带。[1]
在我国,“社区”一词最早是在20世纪30年代初由燕京大学社会系学生根据滕尼斯的愿意而首创。[2]近些年,我国学者对社区展开深入并较为广泛的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对社区的理解与认识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更加重视了从心理学的视角研究社区及社区人群的互动关系。这些研究认为“社区是某一地域里个体和群体的集合,其成员在生活上、心理上、文化上有一定的相互关联和共同认识。”[3]笔者认为,研究社区以及社区内人群的生活,不管是从社会学的视角,还是从心理学抑或是从教育学的视角,尽管对其内涵的解读不尽相同,研究者们都对居住在一定地域中人们生活的共同体对象予以了极高的关注。
(二)闲暇教育
闲暇教育亦称余暇教育,指闲暇时间内进行的教育活动。闲暇教育一般指“在闲暇时间进行的使学习者在信仰、感情、态度、知识、技能和行为等方面发生变化的教育。目的是使判断闲暇行为价值、选择闲暇活动、确定个人闲暇目标等能力得到提高,并认识利用闲暇时间的重要性。”[4]闲暇教育是人们为提高闲暇生活质量所受的教育。闲暇教育是一种提高、充实人的精神境界的教育活动。
老年人在社区框架下的闲暇教育是指,在闲暇时间使老年人感情、态度、行为等方面发生一系列积极变化的教育。老年生活方式是老年群体及其个人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制约和价值观念指导下形成的、满足自身生活需要的全部活动形式与行为特征的体系。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生理、心理的老化,必然产生各种不同于其他年龄群体的特殊需求,满足其需求的生活活动模式随之发生变化,构成老年生活方式的特点。所以,要在老年人生活的区域内,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满足老年人晚年心理生活的需求。
三、温州市老年人的生活状况
(一)温州市人口老龄化现状
温州市作为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经济较为发达,生活水平相对较高,人均寿命较长。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截止2010年底,全市常住人口912.21万,居浙江省第一位。全市有65岁及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家庭户67.1万户,占全市常住人口家庭户的23%,比2000年“五普”时增加了24.5万户,增长57.5%。在有65岁及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家庭户中,空巢老人家庭户为20.3万户,占全市家庭户的7%,占有老年人口家庭户的30%,比2000年“五普”时增加6万户,增长42%。在空巢老人家庭户中,单身老人户11.7万户,只有一对老夫妇的8.5万户,分别占空巢老人家庭户的58%、42%。[5]其实,早在1995年全国1%人口抽样资料调查显示,温州市总人口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为71.17万人,占总人口的10.21%,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比全国提早了四年。[6]
(二)温州市社区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
为调查温州市社区老年人闲暇教育的状况,我们从温州市主要的5个街道中随机抽取8个居民社区进行问卷发放。一共发放问卷80份,回收率100%。本次问卷发放对象中,男性占72?22%,女性占27.78%,其中55-60岁占5?56%,61-65与66-70均占22.22%,71及以上者占50%。并在每个社区随机抽取1-2位老年人进行访谈。调查数据统计情况如表1所示。
从表1可知,在被调查的老年人中,有近40%的人受到中专(高中)以上教育,绝大多数人月收入超过1 500元(83.34%),他们经济较为充裕,生活闲适。在居住方面,与配偶同住的占61?11%,与子女同住和与配偶子女一同居住的均占11.11%,单独居住占到了16.67%。可见,空巢老人比重不容小觑。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温州市空巢老人家庭达20.3万户。
在闲暇娱乐活动中,选择看电视或听广播的最多,占88.89%,其次是养动物或植物,占55.56%,22.22%的老年人选了打牌或下棋,11.11%的老年人选了唱歌(戏)、跳舞,选书法或绘画的为0%,还有16.67%的老年人选了其他(见图1)。总体而言,大部分老年人都选择较为轻松普遍的娱乐方式。在闲暇运动活动中,94.44%的老年人选择散步或跑步,44.44%选择旅游或登山,选择太极练剑等晨练活动的占5.56%,选择打球的为0%,其他的占11.11%(见图2)。在问及对所在社区提供的闲暇设施是否满意时,认为满意和一般的老年人均占27.78%,而表示不满意的老年人则占到了44.44%。可见,绝大部分的老年人对社区提供的设备并不满意。
四、现状成因分析
(一)老年人自身条件的影响
社区老年人闲暇教育状况与老年人自身条件等密切相关。这里指的老年人的自身条件包括:身体状况,收入状况,文化程度,是否与配偶同住,是否与儿女同住等。老年人是否能参与社区闲暇教育的首要因素就是个人身体状况,身体健康状况良好,参与社区社会活动的积极性就越高。此外,老年人参与社区闲暇活动的积极性也受到文化程度和个人月收入的影响。访谈显示,老年人自身文化程度越高,其参与积极性也相对越高;且月收入越稳定越高,老年人参与社区活动的频次也越多,相对收入较低或收入不稳定的老年人,他们参与社区活动的稳定性也更高。反之,则亦然。
温州地区与其他地区相比,外出务工的人口数量较多,空巢老人家庭逐年增多,在对老年人进行访谈时发现:与配偶同住或是单独居住的老年人参与社区活动的热情更高也更积极,而与子女同住的老年人,他们有更多的琐事牵绊,参与活动的时间和精力都会受到限制。。在此次调研中发现,如果老年人需要帮助他们的子女照顾小孩,即照顾第三代,那么,他们老年人个人的闲暇时间几乎为零。一般情况下,那些对于参与社区教育活动持积极态度,并乐于参与参加社区活动的老年人,由于他们接受了积极的正面暗示,并同时具有积极的行为,他们的心理更加健康,乐观,豁达,会保持饱满、积极、良好的精神状态。
(二)社区设施和活动内容及类型的影响
就我们所调研的几个社区总体情况来看,社区提供的闲暇教育并不理想,设施缺乏,活动内容不丰富,类型单一,频率密度较小。社区很少提供系统规模的设施、课程、培训,就算有,也不系统,并不能形成一个长期有效的机制。在许多情况,社区老年人绝大多数都是出于兴趣等原因,自发组织活动,社区闲暇教育的设施短缺,活动类型单一,内容相对贫乏。由于一些老年人本来身体就有一定的健康问题,加上长时间的孤独与生活被动,就会影响到他们的心理生活和心理健康。这方面已经有了相关的研究。哈基姆·伊娃萨(Hajime Iwasa)等人做了关于日本社区老年人闲暇活动与认知功能之间关系的5年跟踪研究。该研究在综合考虑了参与研究老年人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身体状况等因素外,发现比起更多参与闲暇活动的老年人,那些不参加活动的老年人在这5年时间里认知退化的可能性较大。[7]
五、完善社区老年人闲暇教育的实施路径
老年群体及其个人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制约和价值观念指导下形成的、满足自身生活需要的全部活动形式与行为特征的体系。这个群体的特征有如下特征:(1)逐渐从劳动职业生活活动中退出。这是老年生活方式最突出、最根本的特点。越到高龄期,这一特点表现得越明显。随着劳动能力的丧失或减弱,身体健康状况水平下降,而医疗保健等支出的费用增大,老年人需要依靠年金、保险、社会救济或个人资产等作为自己的收入保障和补充。其数额一般都比以前有所降低,因而将使消费受到一定的限制。老年人的消费指向集中于日常生活基本需求的满足。(2)社会政治活动明显减少,相应的是与社会接触减少,人际交往的频率显著降低,严重的甚至可能产生与社会的脱离,容易产生孤独感和失落;。(3)精神文化生活活动的内容发生明显的变化。首先,从事学习和接受教育的活动显著减少。老年人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增进社会交往。其次,劳动职业活动和社会政治活动的减少,个人闲暇时间增多,使人们的各种兴趣爱好显著增加。(4)家庭生活活动成为活动的主要内容。家庭是活动的主要场所,家庭成员成为老年人生活的主要伙伴。因此,家庭生活活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老年生活的质量。(5)生活活动空间明显缩小。家庭成为老年人生活活动的主要空间;家庭成员成了老年人人际交往的主要对象。这将给老年人生活质量带来多方面的影响。因此,根据上述老年人群体的特点,社区机构应该在以下诸多方面,完善社区老年群体闲暇教育。
(一)健全保障制度与机制
建立健全的保障制度,是发展和完善社区老年人闲暇教育的有力保障。政府各级部门从上到下,成立专门机构,加强管理。如成立“老年人工作委员会”,或者“社区老年人闲暇教育领导小组”,等,机构一般可设3-5个编制,专人专职负责开展工作。制定相应政策,鼓励和支持各方面优秀人员投入到关爱老年人的工作中来。社区专职人员要负责建立老年人档案,定期走访,了解老年人各种类型的生活状况。成立“老年人工作检查科”,保障队老年人教育工作的监管和落实。端正思想认识,树立以人为本观念,坚持终身教育的理念,制定规划和实施方案,对整个社区老年人群体的闲暇教育作出统一规划和安排,使社区老年人闲暇教育更加规范化与制度化,更充实并具可操作性。使我国社区老年人闲暇教育尽快从无序走向有序。
(二)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增加经费投入
社区老年人闲暇教育是老年人教育有机组成部分,它的发展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持。社区管理机构的运作,专职工作人员的聘用,服务设施的提供与改善,各项教育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资金。因此,不断拓宽资金来源的渠道,多方筹集社区服务资金,就成了实施社区服务规划的基本前提条件之一。[8]硬件设施在社区老年人闲暇活动中至关重要。但是目前,不论在经济较发达的城市,还是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郊区、农村,社区均应逐渐加大相应的经费投入,绝大部分社区并未给老年人群体提供足够的资金以及设施支持。因此,增加并不断完善与开展社区老年人教育活动相适应的硬件设施,推动社区建设,拓展社区服务,提高社区老年人生活质量已成为开展社区老年人工作的迫切需求。建议通过以下方式拓宽资金来源:(1)加大地方政府直接性的经费投入;(2)建立弹性的社区财政支持系统;(3)老年教育与老年福利想结合;(4)广泛宣传,争取大型的社会机构或者团体的赞助;(5)适当收取学员学费等。
(三)培养多种类型的志愿者,积极参与老年人的帮扶工作
开展社区老年人的服务工作,要有比较充分的服务资源。社区的养老服务要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包括社会福利和非盈利组织,囊括大批青少年、成年和老年志愿者进行长期的、系统的福利性老年服务活动。[9]目前,有来自不同行业的自愿者,也愿意参与对社区老年人的关爱工作,他们来源于中小学和大学生社团的成员,这些人绝大部分没有经过老年服务的相关培训,缺乏对老年人心理状况和心理需求的认知。同时,这些自愿者由于都有他们的学习、工作等任务,工作具有阶段性和偶然性,不能够长期或者系统地跟踪老年人日常生活的全部,因而发挥的作用较为有限。为保证志愿者能够长期有效的服务社区老年群体,一方面,应对服务志愿者进行系统的老年服务相关知识培训;另一方面,也要立足于老年人间的互助,可以采取“结对子”的方式互助。把那些刚刚退休、身体健康并且热心的、年龄还在60左右岁的老年人组织起来,与年龄稍大的老年人,结成互助对子。前者经常走访,关心帮助年龄大的,陪后者聊天,通知或者陪同后者一起参加社区组织的各种有益的活动。社区管理机构,为他们建立“互助卡”,对帮扶过其他老人的人,采取“积分”的方式,给予打分,建立积分档案,等他们以后年纪大了之后,可以受到优先的支持和帮助。
(四)开发各种形式的教育教学课程
自1983年,我国第一所老年大学在山东建立,如今已有30余年,虽老年大学教育取得长足发展,但分布并不均衡,覆盖率依然较低。秉承着“全员、全程、全面”的特点,在老年教育机构还未覆盖地区和人群,社区可通过开展“夕阳红”知识讲座的方式,丰富老年人知识,拓宽老年人思维。社区相关部门可根据自身地域差异灵活选用讲座内容:老年人的医疗保健、食疗保健、心理保健、老年痴呆的防治、道德观、法律常识、新闻新事、自理、自救、自我保护、老年人与子女的沟通教育、计算机的简单使用等,此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保障条件的改善,人的寿命也越来越长,老年人退休后还有很多年时间,让老年人重新就业,参与到社会的建设中是实现健康老龄化发展的必然趋势。[10]
因此,可加入适当的创业教育等。社区机构可协同医院开展保健讲座之余,可为社区老年人进行体检,为老年人身心发展提供便捷。
(五)拓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整合社会资源是社区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社区应与社会其他部门协同服务,依靠大众力量,利用有效资源,经常组织具有社区特色的老年人群体性活动,使社区老年人形成关心社区,参与社区事业的共同志向和热情,提高老年人生活积极性。社区可与大学生或相应艺术团合作,为社区老年人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书法、诗词、绘画、摄影、棋艺、广场舞、太极拳、读书会、合唱团等,并可定期举办文体比赛,活跃社区老年人群体氛围。社区相应部门也可定期举办“夕阳红”老年人旅行项目,进行短程旅行等,增强社区老年人群体的凝聚力。这些措施都可以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和生命的价值,也可以使社会更加和谐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鲁洁,等.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330.
[2]周沛.社区社会工作[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03.
[3]刘视湘.社区心理学[M].北京:开明出版社,2013:60.
[4]关世雄,等.成人教育词典[M].北京:职工教育出版社,1990:290.
[5]温州市统计局.温州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EB/OL].[2011-05-09].wzstats.gov.cn/info_view.jsp?id0=z0h8lnkbkw&id1=z0h8lo5459&id=z0hbddvmw1.
[6]周文珍.温州市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和老龄事业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13.
[7]Hajime Iwasa,Yuko Yoshida,Ichiro Kai,Takao Suzuki,Hunkyung Kim,Hideyo Yoshida.Leisure activities and cognitive function in elderly community-dwelling individuals in Japan:A 5-year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J].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2012(72):161.
[8]于显洋.社区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66.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 人类寿命也不断增长,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必然的趋势。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致使器官结构变化, 功能减退, 免疫力减弱, 易于发生疾病。况且老年人骨质疏松, 体质衰弱, 稍不注意极易造成骨折, 其中以股骨骨折最为常见,如果合并有心脏方面的疾病,将明显增加手术的风险性。2007年以来我科收治28例老年股骨颈骨折合并风心病的患者,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术后实施精心的护理和有效的治疗措施, 取得较好的效果, 均康复出院。现将护理措施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收集病例28 例, 男21例, 女7例, 年龄65~79岁; 自行跌倒20例, 车祸致伤8例; 因股骨骨折行股骨头置换术,术前患有不同程度风心病史13-20年,心功能均为Ⅰ―Ⅱ级, 经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均康复出院。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郭淑云[1]等通过对风心病手术病人引起焦虑原因的调查分析, 认为绝大多数病人对手术缺乏正确认识是引起焦虑的主要原因。一般外科手术病人随着病灶清除焦虑程度会自然消失或减轻。风心病手术病人的心理问题会延续至术后, 特别是手术后容易对换上的假体产生心理上排异, 病人会认为, 自身的完整性被破坏, 对换上的假体能用多久十分担心,所以可产生忧虑、惶惶不安、甚至感到悲伤[ 2] 。如果能及时对引起焦虑的原因进行疏导,改变病人的感受、认识、情绪、态度和行为, 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 就可以减轻或消除焦虑。
2.2 护理对策
2.2.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做好心理护理。良好的护患关系, 是做好心理护理和提高治疗依从性的前提[3] 。老年病人生活不能自理, 在家靠亲人照顾, 到医院后由素不相识的医护人员护理, 他们希望得到医护人员的同情、关怀和帮助。由于病人年龄较高, 既往有风心病史, 术后能否重新站起来, 所以病人情绪低落, 意志消沉, 焦虑、失望, 失去治疗信心。责任护士应该抓住病人心理, 鼓励和安慰病人, 正确对待疾病与手术的关系。并用实例教育病人要相信科学, 经过治疗和护理后足以减轻病症, 并能延长生命。消除病人的心理负担, 增强与疾病做斗争的信心, 愉快而又放心的接受检查治疗和护理, 使护患关系更为融洽。
有关调查表明, 因缺乏必要的交流和沟通会影响医患、护患的合作[ 4] 。护士首先要用真诚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关心体贴病人。根据病人年龄、文化程度和接受能力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沟通, 以缩短与病人的心理距离, 消除陌生感。长期住院的病人, 尤其是老年人,同样有他们的情感需要。有的病人为自己想得少, 为子女想得多, 担心住院时间长会给子女增加经济负担, 要求提前出院或中断治疗, 从而影响治疗效果。需要护理人员多同病人沟通交流, 做耐心的解释工作, 做到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尽快帮助他们排解心理障碍, 调节好心态, 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 既可减轻病人的身心痛苦, 又可提高治愈率和缩短病人的治疗时间。
2.2.2 术前护理 在术前应向病人说明术前准备事项及目的、介绍麻醉的方式、手术的大致过程、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应对方法。强调主观因素在术后恢复过程中的作用。使病人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以减轻术后可能感受到的心理压力。通过宣教后再反复评估, 根据病人理解程度, 重复宣教有关内容, 直到理解为止, 使每个病人以良好的心理状态接受手术。
2.2.3术后护理: 密切观察病情,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术后每30m in测体温、脉搏、呼吸及血压1 次, 尤其注意观察神志的变化。同时严密观察患肢血液循环情况, 观察肢端皮肤颜色、肿胀情况及有无异常感染, 及时发现血栓形成。术后肢体包扎不宜过紧, 患肢牵引不宜过紧, 否则影响肢体血液循环。
2.2.4 术后风心病护理( 1 ) 术后密切观察心律失常的发生,如房性或室性早搏的发生,如有必要及时请相关科室会诊。( 2 ) 肺水肿: 多出现在术后大量补液或输液过快的情况, 应及早给予强心、利尿剂治疗, 严密观察血液功力学变化, 观察患者呼吸节律和深度、口唇颜色、咳嗽和咯痰性状, 必要时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 3 ) 栓塞: 虽不多见, 但一旦发生后果往往较严重, 在护理上应严密监测B P、R、P; 如头晕、头痛、瞳孔变化等神经系统症状出现时应警惕脑栓塞的可能。
2.2.5 饮食护理: 饮食供给富含蛋白质、钙及维生素的食物。如鱼、肉、排骨汤、牛奶等, 保证足够的热量, 增强抵抗力, 加速伤口愈合, 同时多吃蔬菜和水果, 以防便秘。
2.2.6 做好基础护理: 保持口腔及皮肤的清洁卫生, 预防口腔感染及肺部并发症的发生。鼓励病人多饮水, 勤换内衣、内裤, 大小便后用温水擦洗会, 防止泌尿系统感染。病人长期卧床时, 应协助其保持正确、舒适的, 骶尾部放气圈, 保持床位清洁干燥, 防止压疮。
2.2.7肢体运动锻炼: 指导病人术后髋关节不能马上外旋和内收, 以防脱位。拆线后可在床上练习关节活动, 3周后待病人适应直立姿势后, 可以扶拐杖下地行走, 此时责任护士应注意保护, 防止跌倒摔伤。
3 小结
要做好老年人的护理工作, 不但要有高超的护理技术, 还要给予人文关怀, 加强病人的心理护理。对风心病的病人要加强功能锻炼, 增加营养, 保持愉快的心情, 安全的居室环境,尽量减少外出, 防止各种意外而造成骨折。对长期卧床休息的风心病病人, 为预防心衰、血栓发生, 应常规给予口服阿斯匹林、血塞通片剂等药物。另外鼓励病人坚持自我锻炼, 增强机体抵抗力, 树立独立生活能力的信心, 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益寿延年。
参考文献:
[1] 郭淑云, 高艳君, 孙 鹏等,风心病手术病人焦虑程度评估与护理对策,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8,2(25)56――57
“十一五”时期,是我省老龄事业快速发展的时期。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领导下,全省各级各部门坚持“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龄工作方针,以改善老年民生为出发点,围绕大局,积极作为,创新发展,狠抓落实,基本完成了《省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
(一)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更加健全,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养老金水平逐年提高;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进展较快,已有400万符合条件的农村老年人领到养老金。全省百岁老人长寿补贴制度进一步完善;5个市、82个县(市、区)建立了由当地财政保障的高龄补贴和贫困老年人生活补贴制度,200多万老年人受益;1.8万个村(居)实行了发放养老补贴办法,160多万农村老年人受益。老年救助工作进一步加强,符合条件的老年人优先纳入了“低保”对象;积极实施“银龄救助工程”,各级救助特困老年人204.8万人次。
(二)医疗保障能力增强,老年人健康服务条件得到改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不断扩大覆盖范围,230多万城镇老年职工和150万城镇老年居民享受到基本医疗保险。农村老年人基本上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范围,有5个市由财政承担70岁以上老年人个人缴纳的参合费,187万老年人受益。以建立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制度为内容的“银龄安康工程”顺利实施,“十一五”末全省有272万老年人在保,承保金额300.8亿元,1万多名老年人获得2000多万元医疗费等赔偿。基层和社区便民医疗服务机构发展较快,老年病医院、老年门诊、老年康复护理机构增多,有效改善了老年人健康服务条件。
(三)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开始起步,社会为老服务能力逐步增强。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体系框架初步形成,对养老服务业给予减免税费、以奖代补、水电燃料价格优惠等方面的扶持,调动了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业的积极性。“十一五”末,全省各类养老机构总床位达到30万张,占老年人总数的2.17%。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建设积极推进,全省为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洁、助浴、助医、助行、助购等居家养老服务的机构和信息化呼叫服务机构1万多个,为110多万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养老服务职业培训和鉴定制度初步建立,专业教育、在职培训、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逐步展开,养老服务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四)老年维权工作进一步加强,老年人合法权益得到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和《省优待老年人规定》的实施力度不断加大。老年法律服务组织网络不断建立健全,全省县以上建立老年法律服务机构800多个,以司法所、派出所、基层法庭为依托的基层老年法律服务网络初步形成,在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和预防、打击涉老犯罪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老年法律援助、司法救助、案件审理、来信来访等工作进一步加强,3.8万老年人获得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各级法院审理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案件1万多件,全省老龄系统办理老年人来信来访4.2万多件。优待老年人工作得到加强,老年人在津贴补贴、减免各类筹资、免费进公园、免费或半价进旅游景点、免费或半价乘坐公交车、免门诊普通挂号费等方面的优待得到落实。
(五)老年文化体育教育事业发展较快,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基层老年文化体育教育设施得到较快发展,乡镇(街道)、社区、行政村的老年文化体育活动场所逐年增多,全省各级老年活动中心(站、室)达到6.8万多个,各级老年大学(学校)发展到7200多所。“银屏惠老工程”启动实施,省级财政和省慈善总会投入760多万元,为农村没有电视机的老年人赠送彩电1.26万台。老年文体组织健康发展,省、市成立了老年艺术团和老年书画、摄影等社团组织,省连续举办了“银龄之春迎春音乐会”和“重阳欢歌文艺晚会”,打造出了受老年人欢迎的文化活动品牌。成功举办了全省老年文化艺术节和第二届全省老年人运动会,老年文化体育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六)老龄产业规模逐步扩大,老年用品市场开始形成。老龄产业开始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和参与,以市场为导向、以满足老年人需求为目的、以养老服务业为重点、以开发老年用品为增长点的老龄产业发展模式开始形成。机构养老、康复护理、老年家政、老年旅游等养老服务行业初具规模,老年用品、产品明显增多,面向老年人的通信、网络、金融、理财、保险等新兴服务项目快速发展。“十一五”末全省生产老年服装、食品、保健品、交通工具、健身和康复器材等老年用品的企业2020家,年产值378亿元。
(七)老年人才资源受到重视,老有所为成效明显。各级高度重视老年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通过开展老年人才交流、建立老年人才信息库等,积极为老年人发挥作用搭建平台,提供指导帮助。广大老年人踊跃参加关心教育下一代、基层社会事务管理、公益事业、养老服务、生产经营、科技指导、咨询服务等活动和工作,省、市成立了“银龄爱心志愿团”等老年志愿者组织,70多万老年人经常参加各种志愿服务活动,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八)敬老文化建设不断加强,立体老龄宣传格局逐步形成。各级高度重视敬老文化建设,把尊老敬老纳入精神文明建设规划和公民道德建设重要内容,作为建设文化强省的组成部分,定期评选表彰敬老楷模,树立尊老敬老先进典型,建立敬老文化基地,广泛开展敬老教育,大力弘扬齐鲁孝德文化,强化了全社会的敬老观念。大力加强老龄宣传工作,形成了立体化、系统化、多样化的老龄宣传格局,营造了尊老敬老的浓厚氛围和支持老龄事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十一五”期间我省老龄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重视领导和省直各部门、单位的共同努力,得益于各市党委、政府的积极推动和全社会的大力支持,与全省老龄系统干部职工的扎实工作也是分不开的。五年的实践,我们积累了一些做好老龄工作的宝贵经验:必须坚持老龄工作方针,形成推动老龄事业发展的合力。充分发挥党政主导作用,依靠各部门、单位的扎实工作和密切配合,充分调动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积极构建大老龄工作格局,是老龄事业发展的基础。必须坚持服务大局,促进老龄事业科学发展。增强大局意识,把老龄事业发展纳入全省转方式、调结构,建设经济文化强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全局,使老龄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是老龄事业发展的关键。必须坚持创新发展,不断提高老龄事业发展水平。从老龄工作实际出发,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大力实施“银龄幸福和谐工程”,不断创新和完善老龄工作机制,是老龄事业发展的动力。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老龄事业发展质量。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老年人的根本利益作为老龄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和着力点,多为老年人办实事、谋福祉,让老年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是老龄事业发展的根本。
“十一五”期间我省老龄事业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一是发展不够平衡,规划确定的任务指标有的没有按期完成或完成的质量不高;二是老龄法规政策体系尚不够健全完善,有些惠老政策落实还不够到位;三是养老服务业发展相对薄弱,服务机构、服务网络、服务水平还远不能满足老年人和社会需要;四是老年人权益保障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歧视、漠视和侵犯老年人权益的行为依然存在;五是老龄工作体制机制和机构人员配备尚不能完全适应老龄工作需要。
二、“十二五”时期全省老龄工作的主要任务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加快老龄事业发展、全面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关键时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方针,进一步加强老龄工作,大力实施积极老龄化战略和银龄幸福和谐工程,推动老龄事业加快发展,让广大老年人生活得更加幸福,是“十二五”时期老龄工作的主要任务目标。
(一)积极推动城乡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建设。一是健全和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不断完善实施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逐步提高养老保障标准。二是完善养老补贴制度。积极推动建立高龄津贴制度,不断扩大发放范围、提高发放标准,有条件的市率先扩大到80岁以上老年人;鼓励更多的村(居)集体组织对老年人给予多种形式的补贴;完善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和特别扶助制度。三是健全贫困老年人救助制度。优先将符合条件的老年人纳入“低保”范围。继续实施“银龄救助工程”,对重点对象给予特别救助。优先将城镇低收入和住房困难纯老年人家庭纳入廉租房保障范围,农村贫困老人无房户和危房户全部纳入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四是推动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继续实施“银龄安康工程”,使更多老年人享有“老年人意外伤害组合保险”。
(二)积极推动提高老年人医疗保健水平。将老年人全部纳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医疗保障范围,并在老年人个人缴纳费用、报销比例、保险病种等方面给予照顾。优先对特困老人、高龄老人、残疾老人进行医疗救助。确保落实每年为65岁以上老年人免费查体一次的制度。政府兴办的县级以上综合医院要设立老年门诊和老年病房;乡镇医院、农村和城市社区医疗站(所、室),要进一步健全为老年人服务的工作制度,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增加方便老年人就诊、治疗、护理的设备器材。要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对全民健康的重大影响,加强老年病研究、预防和咨询服务机构建设,建立老龄人口健康评估指标体系,开展老年健康教育活动,大力提高对老年疾病的预防控制能力。
(三)积极推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坚持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专业化的方向,坚持政府引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市场推动的原则,以扩大规模、合理布局、强化管理、提升水平为重点,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十二五”末,初步形成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形式多样、功能完善、基本满足老年人需求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一是大力发展机构养老服务。扶持社会力量积极兴办老年公寓、老年护理院等面向全社会老年人的住养服务机构,重点扶持收住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护理型养老院和能够满足基本养老服务需求、收费价格较低的照料型养老机构。积极推动建设具有综合服务功能、市场化运作的大型养老服务项目。加强机构养老服务管理,制定有关标准,提高规范化、专业化水平。“十二五”期间,机构养老床位年均增长保持10%以上,2015年城乡机构养老床位数占老年人口比例达到3%以上。二是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要依托和利用社区服务、卫生服务、家庭服务、各类养老服务机构以及相关服务行业的服务资源,普遍建立居家养老服务机构、设施和网点,实现城乡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要制定居家养老服务标准,加强对各类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和组织的管理。三是积极开展老年心理关爱服务。积极开展老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心理咨询、心理干预,重点满足病残、空巢、高龄、临终老年人的心理关爱需求。市、县(市、区)要建立老年人爱心护理院,有条件的社区建立老年人心理关爱站(室),开展长期护理和心理关爱服务。四是大力加强养老服务从业人员队伍建设。采取得力措施,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城镇和农村求职人员到养老服务行业就业。认真落实养老服务职业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制度,加快养老服务职业培训机构建设,大力提高从业人员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水平。
(四)加快发展老年文化体育教育事业。要将改善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纳入文化惠民工程,增加面向老年人的项目。要继续推进老年文体活动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公共设施建设、新建住宅小区、旧村改造、新农村建设规划,通过新建、改建、扩建等方式,增加一批老年活动中心和室(站)。“十二五”期间,省、市要建成综合性老年人活动中心,各县(市、区)和30%以上的乡镇(街道)至少要有1处示范性老年人活动中心,社区、村(居)全部建立老年活动场所。要加强老年文化体育组织建设,发挥各级各类老年文化艺术团体和各级老年体协的作用,省每两年举行一届“银龄风采艺术节”,每四年举行一届老年运动会。大力发展老年教育,完善公办老年大学(学校)运行机制,鼓励社会力量举办老年教育机构。形成由老年大学(学校)和老年广播、电视、网络教学等构成的覆盖城乡的老年教育网络,注册学员达到老年人总数的10%以上。
(五)全面保障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要进一步加强老年法规政策体系建设,积极做好《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修订工作和《省优待老年人规定》的修改工作。要进一步提高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水平,按规定减免老年人法律服务费和诉讼费。要依托法律援助机构、律师事务所、司法所、派出所、基层法庭建立老年法律服务网点,积极为老年人开展法律服务。要建立健全司法机关和有关部门的协作机制,认真做好审理涉老案件、打击涉老犯罪、调解涉老纠纷、办理涉老等工作。
(六)积极推动银色经济发展。要按照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关于发展银色经济的要求,抓住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时机,科学规划,积极推动,加大扶持力度,培育一批生产老年用品的大型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要优先发展养老服务业,重点发展养老护理、康复保健、生活照料等养老服务项目,并在家庭服务、社区服务、农村服务、商务服务、餐饮、文化体育、科技信息、旅游、金融、物流等行业和领域开拓养老服务市场,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种类的服务需求。要积极开发老年日常生活用品、老年护理用品、老年辅助用品、老年健身器材等老年产品和适合老年人使用的手机、计算机、家用电器操控装置等产品,满足老年人的特殊需求和养老服务机构的需求。要加强银色经济运行管理,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适时出台相关政策,逐步制定各类老年产品标准,加强生产、营销、宣传、售后服务等方面的监管,确保产品质量和使用安全。
(七)积极组织老年人参与经济社会发展。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短缺、公共服务压力增大等问题,认真做好老年资源的开发工作,充分发挥老年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要引导老年人参加适宜的工作与活动,在关心教育下一代、基层社会治安、基层自治管理、移风易俗、民事调解、养老服务、文教卫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等方面发挥作用。要加强服务与管理工作,建立老年人才信息库,组织开展老年人才交流活动。要维护老年人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正当权益,充分尊重老年人的劳动,给予应有的报酬。要加强老年志愿者组织建设,指导和帮助老年人开展科学合理的志愿活动。
(八)做好老年人社会管理工作。加强基层老龄组织建设,乡镇(街道)老龄工作委员会、村(居)老年人工作委员会要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做好老年人的管理服务工作。引导基层老年群众组织规范发展,发挥老年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作用,逐步健全老年人社会管理服务体系。加强老年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探索老年思想政治工作新形式、新途径,加强疏导沟通,引导老年人树立健康向上的生活观念,促进社会和谐。
三、2011年全省老龄重点工作安排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促进老龄事业发展的关键一年。老龄工作要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省政府《意见》精神,认真落实姜大明省长《政府工作报告》对老龄工作的要求,重点抓好以下六项工作。
(一)认真抓好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老龄事业发展的意见》的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意见》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老龄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全面深入地抓好《意见》的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是老龄工作的重中之重。省老龄委近期要下发贯彻《意见》的部门责任分工,各成员单位要根据分工要求,结合各自职能,进一步强化工作措施,切实抓好本部门《意见》要求的工作任务的落实。各市要根据《意见》精神,结合当地实际,尽快出台贯彻落实的具体意见;省老龄办抓好协调调度,推动各级、各部门把《意见》确定的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二)编制并组织实施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省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在广泛征求各级、各部门意见的基础上将尽快出台。规划出台后,要认真抓好组织实施,把规划目标任务细化分解到各个年度、各个部门,根据不同阶段工作重点,扎扎实实地深入推进。要加强规划实施的调度检查,定期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保证规划落到实处。各地要结合实际,争取上半年全部出台规划。
(三)深入开展养老服务业突破年活动。根据省老龄委统一部署,在全省开展养老服务业突破年活动,重点推动在健全完善扶持政策、居家养老服务、职业培训、养老服务骨干项目建设、农村老龄服务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居家养老服务,突出做好“空巢”老年人的居家养老服务,实施扶持居家养老服务的“彩霞工程”。省里将开展以建设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和服务队伍为主要内容的居家养老试点。继续做好牵手骨干企业兴建养老服务项目工作,促进一批大型养老服务重点项目和老龄产业项目落地建设。推动各地建立政府为老年人购买养老服务制度,支持农村兴建老年公寓(老年房)。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具有文化养老功能的养老服务机构,大力促进文化养老服务。继续做好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培训和鉴定工作,筹备举办“全省养老服务职业技能竞赛”,推出“金牌养老护理员”。成立省老龄产业协会,加强养老服务行业管理。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09年1月~12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65~89岁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113例,其中男性51例,女性62例,平均年龄77.5岁。实施全髋置换术37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76例,住院13~62天,平均24天。
1.2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和面对面提问的方式,了解患者基本情况,分析患者的文化程度、职业、病情、住院次数等对其心理、早期康复训练依从性的影响。共发放调查问卷113份,收回有效问卷113份,有效回收率100%。
2调查结果分析
2.1职业及文化程度的影响本组患者中,具有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42%,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58%;职业:干部和教师占18%、工人占25%、农民占32%、退休占20%、其他占5%。有46%的患者需要反复讲解才能较好的掌握康复训练的基本知识;有28%的患者需要通过两次以上的训练示范才能较好掌握康复训练的基本方法;有55%的患者需要督促才能完成每天的康复训练计划。结果表明,文化程度较高的患者对康复训练知识的掌握及康复锻炼的依从性优于文化程度较低的患者。
2.2影响患者早期康复训练的主要因素本组患者中,伤情严重、肢体肿胀或牵引等影响肢体功能锻炼到位的占18%;惧怕疼痛、担心引起骨折加重的占66%。
2.3影响患者依从性的因素部分医护人员健康宣教不到位导致患者对早期康复训练部分认识不足,是影响患者康复锻炼依从性的主要方面。患者中认为骨折处骨头长好以后再锻炼也不迟的占12%;因担心骨折治疗效果而无心进行康复锻炼的占5%;认为不用手术,功能会慢慢恢复的占3%;认为骨折患者不会出现肢体畸形、关节僵硬、肌肉萎缩等严重后果的占11%。
3老年骨折患者的特点及护理中的伦理学问题
3.1心理变化大一方面,老年患者疑虑多,他们多因担心手术对生命延续、生活质量及经济方面的影响等问题,常表现出恐惧,焦虑、缺乏安全感、情绪低落,忧愁急躁等情绪。[2]另一方面,老年患者对于医院陌生环境的适应性较差,多表现为恐惧紧张,忧郁焦虑,从而出现沉重的心理压力。如果此时护士由于工作繁忙而忽视了患者的心理变化,未及时对其进行心理安慰,进而使患者的心情得不到理解,某些要求无法得到满意的解决,医患间的这种矛盾就会表现得非常明显,这些都不利于患者疾病的治疗和身体的康复。
3.2并发症多老年患者由于生理机能逐渐下降,并且大部分老年患者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心脑血管慢性疾病,身体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老年骨折患者中股骨颈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因年龄大、病程长易出现各种并发症。
3.3自理能力减弱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因骨折而导致身体功能衰退及高龄化和一些器质性病变共同作用,导致体内组织器官衰老,生理机能衰退,出现机体整体调节功能减弱,适应能力相应下降,感觉不灵敏,行动受限,自理能力减弱,同时还伴有记忆力减退、情绪不稳等症状。
4老年骨折患者护理中的相关对策
随着社会发展,对老年人的护理应从过去的单纯护理转向从心理角度去关怀和唤起老年人对生活的热爱,激发其独立性,重塑其信心和能力。[3]心理护理就是满足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的感情寄托及心理需求,满足病人了解自身疾病及有关知识的需要,注意环境因素对患者的影响,消除他们心理和精神上的压力,从而达到健康的目的。[4]
4.1尊重关心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刚入院时,护士应和蔼亲切地介绍自己、病室环境及病室内其他病友,调节合适的光线、温度;对于长期住院的老年患者,护士可以建议家属多来探望,带些老人喜欢的物品等;对于家人不能经常探望的老年患者,护士应多给予关心,实时注意老人情况并及时予以帮助。
4.2设法减少或消除引起老年患者恐惧的因素护士在做诊疗护理操作前要让患者了解其目的,执行操作时力求稳、准、轻、快,并保持严谨、沉着、果断的工作作风,使患者获得安全感,从而减少患者的恐惧情绪,争取获取患者的积极、主动配合;另外,应尽量避免消极暗示,尤其是来自家属、病友方面的消极暗示,使患者能够身心放松,感到安全。
【中国分类号】 R693.9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44-5511(2012)02-0271-01
股骨颈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骨折,有的在轻微外伤后就可发生,这是因老年人骨质疏松及髋周肌群改变、反应迟钝、不能有效抵抗髋部有害应力的缘故。股骨颈骨折占全部骨折总数的3.58%,随人的寿命延长,发病率日渐增高。骨质疏松是老年人骨骼衰老的表现,骨质疏松使骨质逐步丧失,对压力和张力的承受能力明显降低,以致骨质脆弱,只要有轻微外力就能引起骨折。股骨中股骨颈较细,承受的力量最大,所以随年龄增长,骨质疏松发展,股骨颈骨折的发生率也随之增高。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3月~2010年7月在本院收治的高龄股骨颈骨折100例,其中男40例,女60例,年龄65~98岁,平均78.5岁。手术方式: 手术整复后骨牵引39例,切开复位内固定术36例,股骨头或全髋关节置换术25例。骨折类型: 头下型35例, 颈中型40例,基底型25例。致伤原因: 交通事故伤19例,跌伤81例。
1.2 方法:
(1)积极疼痛认知宣传。开展从患者(入院第1~2天,术前,术后5天~出院前)三个阶段的疼痛认知及自身疼痛情况的问卷调查,患者对现有护理质量满意度调查,大大拉近了护患距离,促进护患沟通。病区对开展"无痛病房"积极造势,张贴宣传资料,每个病房张贴疼痛尺,制作宣传单张。灌输无痛观念,让患者和家属知晓,转变传统的镇痛理念,接受患者和家属的评价,处处体现人文关怀。同时,强调基础护理工作的落实,及时解决所需。贴心服务,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以同情、安慰和鼓励的态度支持患者,运用同情、倾听等技巧与患者进行沟通,并根据患者的特点进行适当的心理护理,以缓解紧张焦虑,促进患者的身心康复。
(2)饮食营养护理 。老年人肠道吸收功能差,易引起低蛋白、低维生素、贫血等造成手术后组织修复愈合能力低下,至切口感染及愈合不良,患者的饮食以高蛋白、高维生素、高钙、粗纤维为原则,给患者补充足够的营养,促进术后组织修复,对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的要给予糖尿病饮食,低脂低盐饮食。由于患者长期卧床, 肠蠕动减慢,易引起便秘,鼓励患者多食水果及含粗纤维多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3)健全护理工作制度,规范护理管理。修订完善《护理工作制度》、《护理岗位职责及考核标准》等各项规范,要求护理人员要人人掌握,使工作中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医院护理部以抽查、提高、考核的形式检查各项制度、职责、规范落实情况,使护理工作向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方向迈进。多渠道收集反馈意见,完善护理工作。病区设意见本、意见箱,每月发放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问卷,征求患者意见,同时可以组织一次家属和患者的座谈会,及时总结反馈意见,将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和家属的反馈意见作为骨科改进自身服务的突破口,根据整改意见来有的放矢地提高患者的满意度、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改善不合理服务环节。
(4)术前及术后护理 。手术前充分做好术区皮肤准备,对精神紧张者认真做好术前宣教工作,使其正确认识手术治疗的目的及手术的必要性、手术过程及效果,并嘱患者注意预防感冒。对于切开内固定术后的患者,要保持切口敷料的清洁干燥,并适当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做适当的屈髋、屈膝运动,不允许盘腿、侧卧及早下地负重,以免引起骨折移位。
(5)预防血栓形成 。高龄患者、尤其是牵引卧床时间长的患者患脑血栓的几率最高,因此适当应用如肠溶阿司匹林之类的血管扩张剂,50 mg口服,每天1次。同时还可以鼓励患者借助骨科床的拉手来练习床上翻身、坐起,预防血栓形成,促进全身血液循环。
(6)加强出院指导。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在即将康复出院的时候,护理人员应该给患者及其家属给予相应的出院指导。建议患者康复后定期到医院复诊,避免任何会增加髋关节负荷的运动,避免长时间的站与坐,建议不做或少做跑步、爬山等有损关节的活动或者剧烈运动。同时,老年人应积极参加户外活动,多晒太阳,设法增进食欲。必要时适当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以防止由于维生素D和钙的缺乏而引起的骨质疏松。生活中,老年人要注意不要抬、提重物,避免意外损伤,切忌跌跤,以防止股骨颈骨折的发生。
2.结果
本组病例无一例发生压疮、坠积性肺炎、术后感染等并发症,经随访,大部分老年患者生活能自理,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3.讨论
由于老年人普遍都有骨质疏松症,所以骨折也成为老年人的常见病。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长期卧床,如护理不当,容易发生护理并发症,传统的观念总因年纪大实施保守治疗,重视治疗而忽略心理护理和康复护理,本组病例积极对病人进行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及指导有效的功能锻炼,有效的促进病人康复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樊春亮, 黄亚生.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合并骨质疏松行人工半髋关节置换21例临床观察[J]. 实用医技杂志, 2011,(04) :409-410.
[2] 刘守友, 齐建明, 董浩军. 重建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39例疗效分析[J]. 吉林医学, 2011,(14) :2810-2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