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的教学建议模板(10篇)

时间:2024-01-03 17:48:5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核心素养下的教学建议,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核心素养下的教学建议

篇1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素质的要求不断提升,因此学校课程体系的构建在新的时代 背景下也应该立足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如下就围绕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联系我国课程标准改革面临的挑战,探究如何构建课程体系。

一、我国推进课程标准改革所面临的挑战

1.由于缺乏核心素养、能力方面的内容,使我国现行课程标准出现教育能力本位和知识本位的混淆。在我国现行的课程标准中,受到欧美教育学者的推崇和赞同的是学科知识体系之间的科学性和完备性,并注意更加详细全面地诠释课程内容。这种学科知识体系使得教学内容从难到易,循序渐进的编排课本知识,符合教育规律和实际学情,有利于帮助中小学生形成牢固的学科基础。也正因课程标准过于追求知识体系的科学与完整,使得课程标准多以学科知识为导向,过分强调知识体系的科学与完整,教学内容多为抽象的学科知识,忽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

2.国内现行课程标准中缺乏质量、表现标准。质量标准是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具体学科具体学段的具体体现,是学生在经过一定教育阶段后应该或必须达到的基本能力水平。国内课程标准虽然从内容、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角度进行说明,但在能力维度方面却缺乏明确具体且可操作化的能力表现标准;

各国都开始重视课程标准中的质量标准或表现标准,这是因为作为学生核心素养在学科当中的具体体现,质量标准可以用来监测学生核心能力和核心素养达到的程度,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指导和评价,进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此同时,在课程标准中添加质量标准,为教育质量的提供了评价依据,促进教育权利的下放和教育问责制度的完善。

3.国内现行课程标准当中缺乏明确的教学与课程资源建议。教育界一般⒔萄в肟纬探ㄒ槎ㄒ逦课程机会标准,是关于教育教学的过程性支持系统的标准。课程机会标准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成果提供教学安排、课程设置、课堂组织等方面的支持,从而帮助教师组织课堂教学,促使学生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质量标准,培养相应的核心素养。

在我国现行课程标准中,关于教学建议与课程资源使用建议等方面的规定较为模糊和简单,学科特色体现的不够充分,在实现具体学科能力方面缺乏有效地建议和措施,不利于指导教师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因此,国内课程标准应在注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上,详细制定教学建议和课程资源使用建议等相关内容,指导和帮助教师科学合理的使用教材,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进行课堂教学等。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内容、结构以及各部分的关系

纵观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历程,其改革的基础都是基于核心素养建构起的课程体系。而当下国内的课程改革也应与国际教育改革接轨,顺应教育发展规律,建立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基于核心素养的现代课程体系应包含如下部分:首先是具体化的教学目标,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达到的具体的教育目标,即培养学生掌握何种核心能力和核心素养。其次是内容标准,它是指在某些核心学科领域(如数学、阅读、科学等),学生应该掌握的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再次是教学建议,即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该提供的教育经验和资源,通过提供相应的资源来保证受教育者的学习质量。教学建议的外延较为广泛,既包括课堂教学内容的结构体系、组织安排、重点处理和传授方式,也包括学校公平性、教师专业发展、教育资源的分配,被称为“教育机会标准”或“教学过程标准”。最后则是质量标准,即在经过一段时间教学后,学生在知识技能、继续受教育的基本准备和基本能力以及学生在适应未来社会等方面的能力上需要达到的基本水平。

根据国际现有改革经验和国内现有课程体系的特点,上述四个部分与学生核心素养模型应呈现如下关系:学生核心素养通过具体化的教学目标和质量标准来体现和反映;内容标准和教学建议则是为了通过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质量标准是对教学结果导向的标准,内容标准是教学过程导向的标准。一方面,过程标准有利于帮助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另一方面,结果标准也体现了核心素养的具体要求,只有将过程标准和结果标准有机结合才能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各部分基本要求的具体体现:

首先,作为具体化的教学目标,应该在指导和统领本学科其他内容编排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各个学科应根据学情特点,结合学科内容,设置充分体现学科特色且能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目标。与此同时,应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素养。

其次,内容标准和教学建议应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保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传授学科知识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学科的内容标准和学科教学形式成为学生形成核心素养的基本保障。与传统课程标准相比,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要求内容标准应以形成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而不是将学科内容的科学性和完备性作为根本依据。在教学设计时,应结合实际学情和核心素养目标来安排具体的学科知识。

最后则是质量标准,它是学生核心素养在学业上的具体体现。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一种宽泛的能力,它指的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以及终身学习的基本能力与核心素质。质量标准反映的是学生在某学科中的核心素养水平,有利于教育活动的理性判断和科学发展。与学生核心素养相比,质量标准更加符合课程规律和学科教学特点,有利于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因此,质量标准与内容标准有机结合后可以用来指导教育评价。

四、结语

因此,应顺应教育发展规律,结合实际学情和学科特点,立足核心素养问题,探究课程体系的建构问题,协调各方面力量,积极建构起一个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现代科学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Q-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5-0171-01

《2017年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全书6大部分。各部分分别为: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学业质量评价和实施建议。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部分就课程性质和课程理念展开了精辟的论述和说明。生物学能反映自然科学的本质,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生物学知识的同时,更要领悟生物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所持有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例如在学习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时,应让学生学习孟德尔身上坚韧的性格、善于观察事物以及从研究一对相对性状到研究多对性状的科学方法。以“学科素养为核心”“课程内容少而精”“教学过程重实践”“学业评价促发展”为基本理念,相比以前课程标准“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课程理念,该理念更加注重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操作能力。现在大多数学校的生物实验室设备无法满足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这要求学校生物实验室设备的提高,评价的观念也需发生改变,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更加注重能力的培养。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生物学核心素养主要包括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四个维度,以生物学核心素养为课程目标,相比之前课程标准中“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新课标中目标更加明确,通过学习生物课程使学生在多方面提升自己,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同时也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责任感,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更加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为终身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

三、课程结构

设计依据包括:依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设置生物必修与选修课程;旨在发展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构建课程内容;满足学生多元需求,设计具有基础性和选择性的课程;基于科学教育成果和生物学教改经验,设计操作性强的课程。高中生物学课程分为必修、选修Ⅰ和选修Ⅱ三个部分。必修部分包括《分子与细胞》和《遗传与进化》两个模块;选修Ⅰ部分有《稳态与调节》《生物与环境》和《生物技术与工程》三个模块;选修Ⅱ部分涉及现实生活应用、职业规划前瞻及学业发展基础三个方向的多个拓展及校本课程模块。必修学分为4学分,每个必修模块为2学分,每个学分需18学时,共72学时,建议在高一学习。每个选修Ⅰ模块为2学分,每个选修Ⅱ模块为1-2学分,同时开设多个选修模块给学生更大的选择空间。

四、课程内容

必修由原来的3个模块减为2个模块,包括《分子与细胞》和《遗传与进化》,将原来的《稳态与调节》变为选修内容,选修内容增加,选修Ⅱ部分更多的是与生活相联系,与学生今后的生活以及工作关系更为密切,对校本课程更加重视,给予很大的自,学校可以根据地方特色及学校特色开发课程。新课程标准中的课程内容中学生的选择机会增加,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不同方向学习,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同时也为学生今后的工作提供更多的机遇,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和能力发展。

五、学业质量标准

质量标准是依据生物学核心素养及必修课程和选修Ⅰ课程学习后所表现出的核心素养水平。新的课程标准增加了“学业质量标准”,这改变了课程标准在高中生物学教师心中的地位,不再是“可有可无”的。教学工作有了具体的要求,如果不依据新的课程标准,教师将难以把握重点学习内容,难以进行有效教学。同样学生的学习目的更加具体,便于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态度也会变得积极。

六、实施建议

实施建议部分,分别在教学与评价、学业水平测试与高考命题、教材编写、地方和学校实施课程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重要建议。相比之前的课程标准,在教学、评价、教科书编写和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四个方面提出的实施建议,在学业水平测试与高考命题上给出了明确建议,注重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考核,主要围绕其四个维度进行考核,同时对地方与校本课程更加重视。

《2017年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目标具体明确。教师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学习目的依据性更强,选修内容增加,更能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同时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随着科技高速发展,社会每个成员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体发展的需要都必须有终身学习的思想。

篇3

首先,邱老师带领本溪和沈阳的参训教师,一起回顾了信息技术学科发展的历史,理清学科发展脉络。重点讲述了学科核心素养的双基层、问题解决层、学科思维层三个层次,以及学科素养的表现,从信息技术的操作能力和信息活动的参与能力到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与信息活动的组织策划能力,再到综合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与评价信息技术应用价值的能力,最后到信息社会所必须的思维能力。

然后,邱老师介绍了如何立足当下,探寻教学策略。重点讲述了核心素养落地的三个思路:侧重不同素养,立足学科概念,从任务到项目。邱老师从信息意识的强化、计算思维的启迪讲起,到聚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最后着眼到基于项目的学习。既有深厚的理论,又有丰富的实践指导,更有具体的参考样例。即激起大家对学科教学的深层研究,又唤醒大家对教学方式的转变。

篇4

G633.55

一、引言

在传统的初中地理课堂教育教学活动中,往往采用的就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方式,这种方式固然有其内在的优点和优势,但是在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方面的确存在着一定的劣势,是远远不能满足新课标背景在关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需求的。由此可见,关于“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探讨与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二、地理核心素养培养探究

1.地理核心素养简介

初中地理的核心素养主要涵盖了四大方面,人地观念、综合思维、区域认识以及地理实践能力等。但是,要想真正实现上述目标却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

2.初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实例探究

为了更好地研究初中地理核心素B培养的培养,笔者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进行说明:

我们以《西北地区自然和农业》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为例,在这部分教学中,学生的主要素养提升应该说是在前三个方面,即人地观念、综合思维以及区域认识等方面,在地理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相对较弱。为此,笔者建议按照如下方式设计课堂教育教学活动:

首先,就是要引入知识的连接,通过对旧知识的复习,来完成对新课的引入,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填图的方式来复习我国四大牧区的分布图,另外通过一些景观照片的演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在完成知识链接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自主学习活动,可以给学生提供西北地区的地图空白图,让学生完成位置范围界限、地形以及河流信息等的填写,这样有助于学生的空间定位,进一步落实学生对西北地区的区域认识,需要注意的是,在上述过程中,教师务必要注意加强观察,并及时进行调控。

再次,就是要通过合作探究让学生就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分析,需要注意的是,为了顺利完成本环节,笔者建议通过承转的方式完成,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可以跑出如下问题,即西北地区之所以会有多季节性河流这样的特殊气候,其主要原因在于其干旱的气候,那么是不是整个西北地区的干旱程度都一样呢?西北地区干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这样干旱的气候会对西北地区的植被分布产生何种程度的影响呢?

在抛出问题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区分重点以及难点,并进行必要的点拨,进而让学生边合作、边探究,最终成功完成任务,找到“基于这样的特殊气候,西北地区的农业和种植业应该如何发展呢?如何有效避免上述这些制约因素的影响呢”?

最后,教师可以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对本节的主要知识点进行归纳,同时在这样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然后可以通过检测反馈的方式来了解学生对这一节知识的掌握情况,最后就是本章及的拓展活动,也就是实际运用环节,让学生完成呼伦贝尔草原房车样板房的制作,这也是对前三种核心素养的深化与拓展。

在上述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具体来说就是通过本节课,学生可以运用地图描述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以及主要地形、河流的空间位置,可以.运用图表资料,说出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等自然地理特征,可以.分析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的特点与其他自然地理特征的关系,同时可以举例说明西北地区气候对农牧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

通过上述教学设计活动,学生往往可以在一种相对轻松的氛围中完成相关的教学任务和既定的教学目标,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激发,而核心素养的提升也就更加容易实现了。

但是,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首先就是教师一定要充分备好课,备好教材,即在哪一个环节抛出问题教师都要实现设计好,要事先预料到学生可能会遇到的各种突况。

其次就是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在知识水平、实际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合理分组,保证学生能够全员参与到实际的课堂教育教学活动中来。

再次就是教师的介入、点评以及总结都要恰到好处,教师的点评不仅仅要以鼓励为主,同时要具体、有针对性。

最后教师一定要不断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不仅仅是专业素养,同时还要了解和掌握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以及计算机等相关知识,为更好开展初中地理教学活动奠定坚实、有力的基础。

教师要做好对学生的评价工作,这种评价不是终结性的,它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应该是过程性的,应该是能全面、客观、科学反应学生实际水平的,它可以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可以是学生之间的,也可以是由家长参与的。

三、结语

从上文的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提升初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作用和积极意义,为此,笔者建议教师要树立先进的地理教育教学理念,在充分意识到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基础上,立足既定教学目标,围绕实际内容,以学生的实际知识储备水平为出发点,采用多种手段,切实做好初中地理课堂教育教学工作,为全面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奠定坚实、有力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孝伟.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设计―以“洋流”一课为例[J] .地理教学,2015,22:31-32.

[2] 王文涛.初中地理“微课程”设计初探 [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3,15:44-45.

[3] 曾早早,何妮妮.运用核心概念培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5,19:44-45.

篇5

信息技术学科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对学生的发展能够产生重要的影响。然而很多教师却忽略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以往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教师围绕课本教材实施教学活动,按照学科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在实践学习中加深对知识技能的掌握。但由于缺乏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得学生在学习和适应社会中遇到了诸多阻碍。所以,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经成为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结合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培养核心素养,可以巧用心理技术,搭建积极向上的教学环境。依据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规律,每次课堂的开始就是与学生约法三章,设定奖惩制度,让他们自己定一个可实现的目标。上好开学第一课,利用学生的心理认知,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突出个人修养和价值观念存在的问题,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现以“开学第一课”为例,本节内容的重点就是让学生明白信息技术课堂上的一些别样的规章制度,了解教师的教学评价体系,明确这一学期的学习目标,教尝试利用心理技术搭建积极向上的教学环境。首先,教师对信息技术课堂进行详细剖析,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然后,将这些内容以学习单的形式利用电子教室群发给学生,详尽的规章制度和与学生学习能力相符的学习任务,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并将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疑问和建议等以文件的方式再次发送给教师,教师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照顾到了每个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这种师生互动的模式,在创新课堂教学方式的基础上,也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由此可见,初中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从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入手,巧用心理技术,搭建积极向上的教学环境,通过电子教室功能开展一对一教学活动,满足学生基本的学习需求。

二、巧用微课制作技术,制作课堂学习素材

近年来,“微课”在教育界掀起了一股潮流,将其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利用微课视频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可能性,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养。所以,“微课”与课堂教学的有效结合,为打造高效课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阶段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倡导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充分发挥出微课的优势,更多地展现学生课堂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就能够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供充分的保障。为此,在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教师可以巧用微课制作技术,制作课堂学习素材,将课堂的主导权归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深入探究微课学习素材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从而真正实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目标。

现以“个人档案”教学为例,本课教学重难点是用键盘输入字符、保存文件以及Caps LOCK、Shift等功能键的使用,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熟练掌握操作键盘的正确指法,同时促使学生通过输入符号,体验如何在电脑上表达自己的思想,交流自己的情感。课堂教学中,教师先熟悉微课制作方法和技巧,提前录制好微课视频,在微课视频中展现出教学重难点,即“操作键盘的正确指法”,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有效的互动,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度剖析。然后再将微课视频导入到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观察微课视频,对教学内容形成初步的认识,再由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自然而然可以使学生深刻掌握教学内容,进而达到微课素材教学的重要目的。

由此可见,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充分发挥出“微课”的优势,将微课资源合理应用于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对微课视频的学习,以及教师对学生的辅导,促使学生真正掌握教学内容,从而实现培养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重要目标。

三、巧用软件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育教学过程中,软件资源与硬件资源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其中,硬件资源指的是教学环境、教学设备等,而软件资源则指的是多媒体等现代化技术。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巧用技术,实现培养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重要目标。可以在教学中,利用软件功能,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尤其是对于信息技术学科而言,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多,很多知识点是课本教材难以直观呈现出来的,不仅增加了教学难度,也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变得难上加难。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技术,以视频、图片等形式将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地呈现出来,不仅可以将教学内容化难为易,也可以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充分的保障。

所以,巧用技术,培养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可以适当发挥出软件功能的重要作用,利用软件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真正实现培养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重要目标。

四、巧用编程技术,搭建合理教学评价体系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还需要实现对教学评价体系的优化和创新,利用多元化教学评价,提高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巧用编程技术,实现对教学评价体系的优化,不仅可以保证评价结果的有效性,还可以提高评价的效率。

篇6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4-0041-03

【作者简介】田妹华,江苏省常熟中等专业学校(江苏常熟,215500)教师,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职业教育。

从2013年9月起,我省中职校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全面试行《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依据此方案,在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顶层设计的课标总体框架下,课标开发小组于2016年4月完成五门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开发。新课标由课程性质、学时与学分、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要求、实施建议等部分组成,坚持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方向,体现课程设计的基本思想与价值取向,支撑高质量的课程教学。

一、课程性质分析

课程性质主要阐述清楚这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以“蔬菜生产技术”为例,其课程性质规定为:本课程是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技能方向课程,是在“植物与植物生理”“植物生产环境”“植物保护基础”“设施园艺”等课程基础上,开设的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核心课程,其任务是培养学生从事蔬菜栽培工岗位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为后续“有机蔬菜生产”“蔬菜病虫害防治”等课程学习奠定基础。其中“必修”“专业技能方向课程”阐明课程类型,说明该课程是为保证学生基本学力而开设的对接企业岗位需求的课程。“在……课程基础上”“为后续……课程学习奠定基础”,说明该课程与前导平台课程及后续方向课程之间的关联;“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核心课程”,说明该课程是课程体系中居于核心位置的具有生成力的课程,课程内容来源于生产一线的实际经验,学习内容直接应用于实践。“培养学生从事蔬菜栽培工岗位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说明课程的本质是育人,同时体现职业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

二、学时与学分分析

课程的学时与学分严格依据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1学时为45分钟。按照《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职成〔2009〕2号)规定:一般16~18学时为1个学分。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四门技能方向课程“果树生产技术”“蔬菜生产技术”“花卉生产技术”“食用菌生产技术”均为174学时,11学分。明确学时与学分,便于学校安排课表,给学生提供四个方向课程的选择,让学生根据个人兴趣、自身条件与发展需要,按照学校课程安排,制订个人的课程学习计划,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技能方向课程体现课程民主化与人性化的价值追求,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条件。

三、课程设计思路分析

课程设计首先描述出课程的愿景,直接体现教育理想与旨趣。以“蔬菜生产技术”为例,引领课程设计思路的是:“本课程体现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突出核心素养、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高度融合蔬菜生产过程中职业精神的培养,兼顾中高职课程衔接。”其基本理念突破了技术理性单一旨趣对专业知识的束缚,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体现以人为本,关注学生专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满足学生阶段发展需要,奠定学生终身发展的良好基础,彰显课程与人、课程与课程之间的互动关系。通过课程充分达成每一个学生作为人而存在着的美好愿景,为学生选择未来生活和职业道路做好充足的准备,体现课程培养人的价值追求。

课程目标的设计依据人才培养方案中确定的培养目标、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围绕果蔬花卉生产、管理、技术服务等工作岗位要求,结合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而确定。三维目标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体现《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中提出的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的基本原则。

课程内容的设计根据“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岗位职业能力分析表”,依据课程目标、岗位需求,对接四级果树、蔬菜、花卉、菌类园艺工职业资格标准和行业企业果蔬花菌生产技术规程而确定。强调课程的内容与时代、生活紧密联系,以适应社会的要求,侧重实践性与职业性。

课程结构编排的设计按照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并重的原则,以具体果蔬花菌生产流程为主线,根据果树、蔬菜、花卉、菌类园艺工岗位典型任务设计学习任务,突出育苗技术、定植技术、田间管理技术等职业技能,将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有机融合,体现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体系。

四、课程目标分析

课程目标是教育意图,是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领域的具体化。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课程目标依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职业岗位、职业技能、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要求,参考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明确学生在学习某门课程后应达到的状态和发展水平。以“蔬菜生产技术”为例,其课程目标为: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掌握主要蔬菜的生物学特性、生产季节与茬口安排,能够按照市场需求制订并实施蔬菜生产计划,依据规范的生产流程与管理技术,独立或协作解决蔬菜生产中的常见问题。依据总体目标,能形成如下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能识别常见蔬菜并进行分类,了解其形态特征与栽培习性;能熟练进行蔬菜生产种植设计、播种育苗、定植与栽培管理;能从某些蔬菜的生产管理中找出共性,归纳总结出这类蔬菜的生产管理技术;具有独立思考、获取资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独立或协作解决蔬菜生产中的常见问题;具有规范操作的职业习惯,吃苦耐劳的职业精神,质量、安全与环境保护的意识。课程目标也是确定教学内容、实施教学过程、进行教学评价的依据。

五、课程内容与要求分析

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技能课程大多需要通过理实一体化进行教学,因此,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以项目课程为主,即以项目为中心,每个项目包括若干个教学任务;在此基础上,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并提出相应要求。这是一种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将纵向的脱离职业领域且缺乏沟通的学科课程体系打破,向职业回归。以“蔬菜生产技术”为例,整个课程共有12个项目,具体为:蔬菜生产入门、瓜类蔬菜生产、茄果类蔬菜生产、豆类蔬菜生产、白菜类蔬菜生产、根菜类蔬菜生产、绿叶菜类蔬菜生产、葱蒜类蔬菜生产、薯芋类蔬菜生产、水生蔬菜生产、多年生蔬菜生产、芽苗菜生产。除了“蔬菜生产入门”这个基础项目外,其他项目都以生产某类具体的蔬菜划分。课程的实施要求把职业实践过程设计成学习过程,学习过程在职业情境中展开。每个项目按照蔬菜实际生产过程分成与工作任务相对应的四个具体学习任务,每个学习任务下的课程内容及要求的基本参照点是工作任务中的职业能力,按照学生认知规律和技能形成特点,通过工作任务引领专业知识,把实践知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情境结合在一起。通过学习任务细化,将有关的职业资格标准考核内容有机嵌入项目课程中,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及行业从业标准相衔接。让学生独立或以小组形式自主完成信息与资源的收集;根据市场需要合理选择品种、确定生产季节与茬口安排,制订生产计划;实施生产任务;对生产技术进行归纳等完整的工作过程,完成生产技术报告。在整个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综合职业知识,更形成了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实现从单纯的知识与技能学习走向综合知识和技能的获取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

六、实施建议分析

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课程标准中的实施建议有“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和选用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四个部分。

教学建议强调了要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能力提高为目标,创设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情境,体现任务驱动、行动导向,实行做中学、做中教,强化教育教学实践性和职业性,促进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这些都是对教学过程中教学关系和教学情境构建的建议。考虑到配合农时农事,项目课程的实施可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生产季节灵活安排,推进专业教学紧贴生产实际。具体课程的教学内容可结合地域特点、产业发展趋势,及时补充新品种与新技术,推进专业教学紧贴技术进步。同时,果蔬花菌生产操作规范、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环境保护等内容可有机融入相应教学任务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学生职业素养高度融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教学组织形式,建议分组教学和集中教学相结合,充分运用视频、动画、图像、多媒体课件等信息化教学手段,呈现以往学校情境中难以呈现的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实施效果的检测,是判断学生是否达到课程学习要求的手段。评价建议强调树立正确的教学质量观,突出评价的导向、教育与激励的功能,强化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弱化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注重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注重评价主体多元、方式多元、内容多样,构建与课程目标相一致的多元评价体系,力争使之促进学生的学习,有利于教师的判断和决策,及时给教学提供反馈。对果蔬花菌分类、生育周期、生物学特性等理论性较强的知识,依据课程目标要求,主要采用笔试评价;对具体果蔬花菌生产技术、田间管理操作技能的检测,依据企业生产技术规程和四级园艺工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主要采用观测、现场操作评价。同时,评价应紧扣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结合课程特点,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既要重视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更要重视发现、分析与解决果蔬花菌生产过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核心素养的形成。注重评价结果的应用,客观告知学生需要改进的方面,及时与学生商讨改进的方法与途径。对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要充分肯定、有效引导。

教材编写和选用必须依据本专业课程标准,教材内容的选择应注重吸收果蔬花菌生产行业的新品种、新技术,对接岗位要求、园艺工职业资格标准和企业生产技术规程,将有关的品种选择、生产季节与茬口安排、实用生产技术等知识与技能有机融入各教学任务中,并渗透优秀企业文化和产业文化。需要强调的是,教材的内容不应是对现有学科知识的重新剪裁,也不能笼统地罗列大块学科知识,要精心设计项目活动,开发新的课程内容体系,在分析学科知识时深入到具体的知识点,并以此为生长点,提高项目的能力训练价值。同时,教材内容的编排要具有开放性和弹性,在保证项目内容完整性和系统性的基础上,为学校和教师拓展、开发内容留下空间。教材呈现方式应符合中职生的年龄特征与认知规律,图、文、声、像配合得当,体现可读性、趣味性与直观性。

课程资源是课程内容的要素来源和课程实施的条件来源,大自然有充足的果蔬花菌资源,本专业应充分开发自然课程资源,体现课程形态的生活化、社会化和实用化。教师、行业企业专家是重要的社会课程资源,建议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新方法和新理念,加强专业学习和企业研修,提高专业实践技能和教学能力。跟踪企业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和劳动组织的变化,吸引行业企业专家参与课程开发,深化校企协同育人。配全课程教学相关现场的物质资源,包括课程标准与教材文本、工作任务书或工作手册、实训指导书、实训基地、栽培设施、材料与用具等。开发和广泛运用信息化课程资源,配备课程必备的电子读物,及时开发、补充、更新和延伸数字化教辅资料,建立动态、共享的课程资源库。总之,课程资源开发应结合教学实际,在满足教学基本需求的基础上,力求丰富课程内容、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能,促使学生提高主体意识、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

七、课程标准实施建议

篇7

一个中心:上学期提出的是以提升教职员工素质为中心,本学期稍加修改,变成“以提升队伍核心素养为中心”,为什么这样提,有以下的几点考虑:一是国家已经把“核心素养”这个课题提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教育部发言人说:“教育部将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细化,从而研究制定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我们不能对此一无所知。“核心素养”目前在教育界是热门话题,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大家要主动去学习“核心素养”相关知识,或摘抄或写写心得,这是我对大家的建议。二是以前的提法重在提升教职员工的素质,其实更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因为学校是培养学生的地方。这样提涵盖的面更广,既包括了老师的素养、员工的素养、学生的素养,更包括了管理干部的素养、校长的素养。三是以前说提升教职员工素质总感觉有些被动,是学校的一厢情愿,甚至是强制要求,现在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职员工、管理干部提升素养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提出了这个中心,各位管理干部如果不认同可以提出意见和建议,一旦认同了,就要围绕这个中心思考自己下学期的工作,要有具体的措施怎样提升队伍核心素养,不要只是空泛的谈一谈。

两个重点:提效保质减负是第一个重点。很多人认为这一条是对应教学工作的,其实这六个字是对应学校的所有工作。这项工作,以前只有布置,没有具体方法,所以落实的程度也不好。在教师意见调查中,很多老师希望我继续保持的一件事情就是减负,但减负只靠校长室是不可能减下来的,各部门都要思考减负,但在减负的同时要思考“提效保质”,其实提高效率了负担自然就减下来了。我想大家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把工作梳理得具有规律性,梳理得最简洁,效率就提高了,负担就减下来了,其实这一点和核心素养是有点像的,一定要抓住最核心的东西,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二是没必要的事情一定不要做,必须做的事情看看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建议部门为教职员工们梳理出一学期必须要做得事情,让教职员工们一目了然。我也会梳理出部门必须要做的事情,跟大家商量后定下来。三是我们在做计划的时候要像本学期的总结一样,用实事罗列的方式,不要模棱两可,要可操作、可评价。下学期开学时我们要层层审核工作计划,我看五个主任的计划,教学主任要审核教研组长的计划,教研组长要审核备课组长的计划,教育主任要审核年段主任的计划,过关了才能开/,!/始实施,不过关就要返工。我们还要反过来征求大家的意见,这样至上而下再至下而上两轮我们的计划就算确定了,要让每一个教职员工都知道,这个学期我们要做什么,大家才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期末了还要一一对应,看看做了没有,做得怎么样。

两个重点:五星先进评比是第二个重点。这项工作主要是教育处和校长室负责,实话讲,这学期开展的情况很不好,__校也多次提起,下学期一定要有所改进。首先我们要明白为什么要评选五星先进,因为这是与学校的文化相符合的,是学校倡导的核心素养。其次我们要思考怎样评选,还是像现在这样去评选吗?我建议用鲜活的故事来评选,这些故事将来就是学校的文化,就是学校的课程,比如运动会上__x的故事就是文化就是课程,就能被评上先进。学生的评选用故事,老师的评选也讲故事,团队的评选也讲故事,因为故事是富有生命和温度的。这些故事我们还应该用用一些形式传递给大家。在校会上讲一讲只是一种形式,我们要思考更多的形式。

一个落地:文化落地。只要做好了上面的工作,文化自然落地无需多言。

篇8

一、 建立"教师智囊团",共同互助成长

为了深刻解读此次活动的意义,我们实验小学特组织全体英语教师,根据每个教师的不同教学风格、不同的教学长处等方面,将22人的英语教师大团队,分成了四个不同的"教师智囊团",此智囊团的建立旨在集思广义,一起来碰撞更精彩的火花。在智囊团中指定一些有经验的老师作为导师,由导师将其智囊团的成员根据每人的特色和特长,进行不同的分工。如,电脑能力较强的可协助参赛教师制作课件、板书能力较强的可以根据参赛教师的课程设计板书、善于设计学生活动的可以为参赛教师提供高效和利于操作的教学活动等等。力求让每一个老师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共同成长。

二、围绕我校特色"MAP"英语多元生态主题教学模式开展集体备课及评课

随着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颁布,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最终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我们带着什么是英语核心素养?为什么要培养这些素养?教师又该如何培养呢?这一系列的思考,通过多年实践总结, 我校的英语学科决定从学生的语言素养、文化素养、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着手构建SHINE(照亮幸福)英语生态校本课堂,致力培养SHINE(阳光)学生S is for Sunny(阳光自信的)and Smart(聪明与时俱进的); H is for Happy and Healthy(身心健康的);I is for Imaginative(富有想像的)and International(国际视野的);N is for National(民族的)and Noble(高尚儒雅的); E is for Earnest (认真热诚的)和Excellent(像我一样真棒的);从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学习能力四个方面落实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培养"中国心、世界眼、国际范"未来合格的世界公民。

为了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结合SHINE(照亮幸福)英语生态校本课堂构想,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构建了富有我校特色的"MAP以生为本的主动发展课堂"英语多元生态主题教学模式,以设计"真实世界"的任务,实施"多元目标英语教育"的MAP主题教学模式。

课前,智囊团成员会聚在一起,由参赛教师先陈述自己的教学想法,并根据上课教师的教学风格,从知识点、语言点、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等方面进行讨论,初步构建课程框架和教学思路。

课中,智囊团成员会通过认真听课,从观察每个班级同学的课堂反应情况、课堂教学内容和难易程度、对整堂课的节奏把控、以及是否做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等方面进行观察记录。

课后,智囊团成员都会根据实际课堂情况提出上课中每个环节的不足之处,并对其提出如何改进和解决的方法。在讨论中大家畅所欲言,大家进行了一场激烈的头脑风暴。如果出现争议的地方,我们会寻求更多的意见,最终得出更适合参赛教师的、更好的教学方法。

每一次的评课、议课,都可以带来一次又一次的惊喜。每一次的评课、议课都有针对性、有时效性的。参赛教师会根据每次评课、议课后智囊团给出的建议进行调整,再进行下一次的试教,在不断的实际教学中发现不足,并做出适当的调整。在评课、议课过程中,我们的思想不断的进行碰撞,以关注核心素养为重点、结合本校的"MAP"教学模式、同时发现当今我们身边最前沿的新鲜资讯,以最具有创新意识、最富有想象力、最贴近我们的真实生活的教学模式来设计我们的教学,让我们的教学更具有育人价值。

三、活动所获

篇9

G423

一、合作,因三种困难

教学素养的提升有三难:难处一是真正的专业培训时间安排难;难处二是经费难;难处三是跟进时间和跟进人员的安排,而且一所学校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一定会出现团队发展中严重的专业水平年龄断档现象,我们构建伙伴式学习体系和实践型培训模式的团队教研组织――“789语文合作社”,有效利用和整合校本资源,克服素养提升三难。

二、合作,举一个小例

下面的辩课例子,是我们许多次789合作故事的一个缩影。

(一)合作,从聚心开始

记得那是雨天,议课主题是“小学诗歌阅读教学的基本注意事项研讨”,全体“789语文合作社”42位社员共同参与了活动。为了让活动更有凝聚力,我在通知短信上认真组织,真诚邀请。

研讨前短信:2016/3/5 周四上午8:00――9:55,也就明天上午第一节课,芳玲磨课团队首次五1班相聚。让我们为美丽的80后姑娘芳玲助力,辛苦你了。 【赵建鼎】 2016-03-04 19:22:09

研讨刚结束短信群发:有感于70后在辩课会上的精彩:“一把小伞几老童,你言我语春雨中。怪生无伞也笑颜,议课热情驱寒风。”

研讨后短信群发:今天上午第一二节课,磨课团队首次聚会积极热情成功,对于诗歌教学提出许多建设性意见。我代表团队感谢余艳双副校长、谢巧萍、谢冰等70后的无私付出,也感谢余音、朱昶昶等80后老师的大力支持和真诚指导,期待90真正加入辩课的“战场”。 【赵建鼎】 2016-03-05 10:49:50

(二)合作,在辩课中纵深

[夏芳玲]

1.教材的选定意图是要突出诗歌教学在简单中寻求突破点。我以三层教学来落实教学目标,一是反复诵读,理解字面意思;二是利用画面,对话想象,感受童真童趣;三是拓展《桑茶道坑中》。

2.之前定了对比读,但后来改用单首古诗,我想提出一个问题:这样题材的古诗的教学重点到底应该放在哪里?

[谢巧萍]

1.本次课堂,老师对学生的回答不够敏感,所以任何的互动要有预设,对学生的评价要有一个提前量。

2.这节课老师有课件,小黑板挂着欠妥,建议用磁条纸写好,要在大黑板上出示。

[余音]老师缺少一些灵动的感觉,比如一叶渔船的教学,老师要顺着学生的思路来展开,用生成来指导教学的发生,请问你们合作组如何完成这种顺导?

[余艳双]每篇文本都会有其与其它文本的前后联系,本组的内容重点要突出这种联系的主题点,你们在研究教材时,如果没有前后关联,那这样教学是否不够充分考虑单元的整体性?

[赵建鼎]

刚才老师们的建议,我们合作组非常感谢,并部分接受,鉴于大家刚才的问题,基于芳玲的问题,我认为这样题材的诗歌的层次性教学一定要有体现,我建议把教学分为三步,并在这种层次性教学里侧面回答老师们的问题:

第一步:诗中有画面教学

诗歌写了什么?请学生默读诗歌,划出相关词语:渔船、小童、篙、棹、伞、风,图文并茂,教学篙与棹,读出押韵与节奏。

诗歌为什么写这些?师:其实船过安仁,诺大的一个江面及两岸,可能还有哪些景物?但诗人这些都没有写,只写了这么几种,这些到底为什么吸引着诗人呢?让我们继续研究。

第二步:诗中有动作教学

出示诗歌,填写动作的词,读读填进的词――收、停、坐、张、遮、使――这些词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哪件事情最不可思议,最有意思?他们到底是怎么想的呢?

换位体验:他们还会想出哪些玩乐不可思议的神点子来?你们也来当一当,比比谁说的点子最有意思?

第三步:诗中有话语教学

对话孩子:两个淘气调皮,鬼点子多的儿童会仅仅只有动作吗?语言:想象写作,角色对话

读写反馈:走进作者:杨万里的儿童诗歌还有一些,让我们去看看他对儿童的无限喜爱吧!

我们合作组认为:学生有思路,诗歌本身也有思路,教学也有思路,如果能实现三路归一,那教学的效率会高很多,这是我们回答余音老师的疑问;诗歌对于整个单元的整体构架有没有落实?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思考,感谢双副给我们这样的启迪,其实我们在教学中已经考虑这样的因素,比如我就本课两首古诗做了一个同类性研究,得出这是一组描写童年,表达童趣的诗歌,那么真正的童趣一定要落实到语言深处去,后面的几篇课文其实儿童的视角都是明显的。于是,我们的语言训练点选择与单元主题基调是一致的。

[张丽华]

1.读通读顺的环节共同点:在语音教学中寻找一个训练点(韵母发音与停顿)难点字的发音、押韵与节奏,再来开火车,把训练点分散在火车车厢里,逐步落实。

2.把评价的方式方法多样化:做到长与短的结合,虚与实的结合,语言评价与肢体评价的结合

3.多媒体的使用:字音字义的结合点要有图片的介入,结合文本本身的图画使用

第一个发言的和发言最长的,以及最后作总结发言的,是一个合作组,一个是引领型导师,一个伙伴型导师,一个是80后学员,每一次学员的教学,导师作为合作组负责人来组织议课、磨课,在每种文本的语言价值点和课例研究上充分发挥合作组的作用。

三、合作,聚一众情怀

一次辩课,一次提升,越辩越明,越辩越优,在这种激烈的争辩中,合作才能真正落实到教学本身。但这种氛围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长期的非功利性团队打造后建立的。我们努力营造“789语文合作社”的非功利性团队文化。我们让专业与奉献淡化一些,把帮助与相伴突出一些。于是,我们推出了“感恩照片秀”,让“萌萌哒”与“卡哇伊”渐渐融合于团队;我们推出“我给导师敬杯茶”活动,让团队成员找到归属感;我们推出“粉笔字周周秀”活动,让展示与锻炼相得益彰。看上去不像专业的这些行为,却让我们收获了专业领域非常需要的元素:凝聚力与热情。

对于“素养”,我们也关注让每一个成员经历专业素养的发生发展本身,而不是告诉每一个成员,我们如何去做,我们也希望教师们能把这种意识带给自己的课堂与学生。

对于“合作”,我们关注团队内成员的人本资源整合,我们把老师们的时间成本、精力成本、专业成本等多方面进行统整,我们用最小的资源成本,正在做一件很大的功在后人的工程。

如果说课程改革是一条路,那这条光明大道两旁,会有许多通向它的分支,毫无疑问,年轻而活动无限的“789语文合作社”会是其中一条很美丽的小路。现在,我们正在路上,路旁的风景,很美很美……

参考的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篇10

二、新课标在语文“课程性质”的表述上有何变化?为什么说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定位更准确?

新课标在“课程性质”部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实验稿”)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没有的内容。这样表述至少透露出三个方面的信息:一是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习、运用”强调了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基础性,语文课程是打基础的课程;二是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多方面的,包括“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语文是综合性的课程;三是语文课程的本质是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方法是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因此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新课标”同时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其对语文课程性质的界定,从根本上解决了“语文课程是什么”的问题,使语文课程的定位更准确。

三、“新课标”在前言部分多次强调“语言文字运用”,用意何在?

“新课标”在前言部分6次提到“语言文字运用”。

1.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

2.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3.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

4.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5.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

6.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

在惜字如金的课程标准里,在这么短的篇幅中6次出现“语言文字运用”,充分说明课标修订者对“语言文字运用”的重视程度,也是对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语文教学存在的“重内容分析,轻语言积累;重知识传授,轻能力训练;重教师讲解,轻学生实践”等现象的回应与矫正。众所周知,实施新课改以来,由于部分专家和教师对“实验稿”的过度解读,尤其是部分竞赛课、示范课、观摩课的误导,加上部分老师对语文学科性质缺乏全面、正确认识,导致教学中出现不少矫枉过正的现象,有的教师甚至把语文课上成思品课、美术课、数学课、实验课、历史课……语文课堂高耗低效,学生语文素养得不到有效提高。“新课标”反复强调“语言文字运用”,充分反映了语言文字是语文的基本内涵与核心元素,学习运用语言文字是语文教育的核心目标这一基本教学思想。因此,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在学习运用语言文字上下工夫,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上下工夫。

四、“新课标”中“课程基本理念”的内涵有哪些主要变化?

“新课标”沿用了“实验稿”“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四条基本理念的表述,但四条基本理念的内涵变化较大,概括起来主要有五个方面。

1“语文素养”的内涵更加丰富。“新课标”在“实验稿”的基础上对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概念“语文素养”进行补充完善,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部分,增加了两处文字,第一处“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既是对语文课程落实工具性的强调,也是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的具体落实,提示教师,初步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学中必须给予高度的关注。第二处“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是对语文课程落实人文性的提示,强调语文教学落实人文性的主要元素是祖国的“优秀文化”,落实的途径与方法是“熏陶感染”,而不是空洞说教、穿靴戴帽。

2.课程内容价值取向更加明确。“新课标”将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定位在“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上。这是语文课程改革与时俱进的体现,反映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同时也是语文课程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的重点内容。尤其值得重视的是“新课标”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出来,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等方面,为语文教学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科学渗透人文教育指明了方向。

3.语文课程实践性特点更加突出。“新课标”将“实验稿”中“语文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改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增加“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新课标”对语文课程实践性特点的表述,突出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点,强调了语文学习在时空上“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具有开放性,提出语文学习的主要途径是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即在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提高语文能力。

4.语文课程内外联系得到加强。“新课标”增加“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注重听说读写的联系是加强语文教学的内部联系,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是从三维目标的落实上强调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三个“注重”为我们加强语文课程的内部联系、正确处理语文课程的外部联系、实现语文课程的整体目标提供了清晰的思路,是教师开展语文教学活动的行动指南。

5.语文教育优良传统得到重视。“新课标”增加“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这段话强调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在语文课程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明确了重读书、重积累、重感悟、重整体把握、重熏陶感染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强调语文课程应该在继承这些语文教学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改革创新。

五、“新课标”对“总体目标与内容”进行了哪些调整?学习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新课标”“课程目标与内容”部分是在“实验稿”“课程目标”的基础上修订的,与“实验稿”“总体目标”相比,主要有以下调整:总体目标与内容第1、2条是侧重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在第1条中加进了“集体主义”,在第2条中加进了“提高文化品位”,充实了人文素养方面的目标;第3、4、5条是侧重于学习“过程与方法”的目标,将“实验稿”中“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改为“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将“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改为“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在学习方法方面的要求有所降低;第5~10条是关于“知识与能力”的目标,在阅读教学目标中增加了“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阅读和背诵的要求更加明确具体。习作教学目标将“实验稿”中“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的表达自己的意思”改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的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将“能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运用常见的写作方式写作”改为“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写作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习作教学目标更加具体,目标指向更明确——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在综合性实践目标中增加“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媒体学习语文”,拓宽了学生语文学习的渠道,创新语文学习的方法和手段。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总目标是按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的顺序分块表述的,各有侧重,但这种侧重不是绝对的,三维目标仍然是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老师们学习课标和教学时必须注意到这一点。

六、“新课标”对“学段目标与内容”主要进行了哪些修订?这样修订的意图是什么?

“新课标”“学段目标与内容”在“实验稿”基础上做了多处修改,除语言表述方面的调整外,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变化:一是调整了部分学段目标与内容;二是增加了部分教学目标与内容;三是删除了“实验稿”中的部分教学目标与内容。

调整的目标与内容主要有:一是降低一、二学段识字写字量的要求。第一学段,识字量由“1600~1800”改为“1600左右”,会写的字由“800~1000”改为“800左右”,第二学段会写的字由2000个调整为1600个。识字写字量的调整有利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识字写字教学质量;二是将第一学段默读要求“不出声、不指读”调整到第二学段,第一学段默读要求有所降低;三是将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目标“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调整为“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要求有所降低。

增加的目标与内容主要有:一是为了改变当前学生错别字情况严重,书写质量普遍偏低,学生写字学习负担过重等现状,“新课标”高度重视学生的写字习惯和写字质量,从第一学段到第三学段始终强调“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强调书写的规范和质量。在第一学段要求“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的基础上,第二、三学段增加“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的要求,第三学段还增加了“硬笔书写楷书,力求美观”的要求;二是在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中增加“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对高年级学生阅读能力要求有所提高。

删减的目标与内容主要有:一是将“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从第一学段写话目标中删除;二是将“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思”从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中删除;三是将“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从第三学段习作教学目标中删除。从删除的目标看,都是经过课改实验检验,属于要求偏高、偏难的目标。删除这些目标,模糊了这些硬性要求,降低了学习难度,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七、“新课标”实施建议部分在结构上有何变化?

“新课标”实施建议部分是本次课标修订变化较大的部分。在结构上将“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建议评价建议”的顺序调整为“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样的顺序调整,突出了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在课标中的重要地位,充分体现了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对课程实施的指导意义,提示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建议、评价建议对教学的指导作用。

八、“新课标”提出的教学实施策略在“实验稿”基础上有哪些新的突破?

与“实验稿”相比,“新课标”的教学建议在教学实施策略上的突破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强调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改进学习方式。“新课标”增加“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将“实验稿”中“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改为“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学习方式改进要求更加具体明确。

二是强调语文教学要正确发挥教师教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新课标”对语文教师提出三方面具体要求:第一,教师必须在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第二,教师要与时俱进,改进教学方式,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第三,教师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这三方面的要求为教师确定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选择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指明了方向。

三是强调语文课程应努力体现实践性和综合性。“新课标”强调:努力体现语文课程的综合性一要整体考虑三维目标的综合;二要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三要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四要统筹安排教学活动。努力体现语文课程的实践性一要重视学生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提倡多读多写,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二要善于通过专题学习等方式,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听说读写,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三要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四是强调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应融为一体。“新课标”明确提出:“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从以上表述可以看出,语文课程正确处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一要将人文教育与语言文字的学习运用融为一体,不要油水分离;二要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有机渗透,不要空洞说教。

九、“新课标”教学建议中“具体建议”哪些方面值得重点关注?

一是语文教学要重视写字教学,加强写字训练。识字教学建议强调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提出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读写基础”“教学重点”“重要教学内容”“每天安排10分钟”,这样的关键词和练字时间的硬性规定,有利于学校加强写字教学管理,评价教师写字教学工作。

二是阅读教学要重视领会编者意图,引导学生钻研文本。新课标将实验稿中“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修改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目的在于提示教师要认真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合理使用教材,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并增加“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要求,强调对课文的理解和对文本的尊重,强调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和语言文字的重要性。

三是阅读教学要做到“五提倡,五防止”。“新课标”在阅读教学建议中提倡教师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要防止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提倡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提倡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要防止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以及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义;提倡朗读自然,要防止矫情做作的腔调。“五提倡、五防止”既是对当前阅读教学存在的突出偏差的修正,也是对今后阅读教学提出的具体要求,为教师改进阅读教学,提高阅读教学质量指明了方向。

十、为什么说“新课标”的评价建议更具有可操作性?

“新课标”的评价建议由实施策略和具体建议两个部分组成,不论是实施策略还是具体建议都比“实验稿”的评价建议更具有可操作性。

一是评价目的更明确,实施思路更清晰。“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进教师教学”,同时提出四个方面的实施策略: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与综合性。

二是评价要求更具体,学段特点更突出。“新课标”在具体建议部分明确提出了“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教学评价具体要求和不同学段的评价要求,突出了语文课程评价的学段特点,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

如阅读教学评价,在提出阅读教学评价总体要求的同时,分别提出了朗读、诵读、默读、精读、略读、文学作品阅读、古诗词和文言文阅读等八个方面的具体目标,特别提出各学段“精读”和“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重点。新课标阅读教学评价的总体要求是“阅读的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关注其阅读兴趣与价值取向、阅读方法与习惯,也要关注其阅读面和阅读量,以及选择阅读材料的能力。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在总要求的关照下,各学段“精读”评价的重点是:“第一学段可侧重考察对文章内容的初步感知和文中重要词句的理解、积累;第二学段侧重考察通过重要词句帮助理解文章,体会其表情达意作用,以及对文章大意的把握;第三学段侧重考察对文章表达顺序和基本表达方法的了解领悟;第四学段侧重考察在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探究内容等方面的情况,以及读懂不同文体文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