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素质强的表现模板(10篇)

时间:2024-01-04 11:40:5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心理素质强的表现,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心理素质强的表现

篇1

    一、心理素质的界定

    从管理心理学来说,心理素质是以人的自我意识发展为核心,由积极的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价值观所导向的包括认知能力,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专,性格等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有机结合的复杂整体。其内容可包括三层:个人心理、群体心理、组织心理,其中个人心理是这三层:个人心理、群体心理、组织心理。其中个人心理是这三层的基础。由此可以看出,一个心理素质能力强的人,他不仅有满足自己各种智力和非智力需要的能力,有校强的应对压力的能力,而且会有很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教学秘书的责任

    高教教学的成功,除了来自师生的努力外,离不开教学秘书的工作。教学秘书的工作概括为“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即是“把上级的教务工作和指示传达给直接行事的教师们,同时又把教师们对教学的反馈汇报给上级”,这种工作起着一种“桥梁”式的作用。其责任具体为“负责课程安排,课程调停、考试安排和成绩登入”。这些事看似简单实为繁琐的常规教学管理的必备内容。可以想像,一旦这些工作失误,或某个环节失误,那么整个教学就不可能有成功的机会,而能确保高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教学秘书的心理素质能力,也就是说他们的心理素质能力不容忽视。

    三、教学秘书心理素质与其职责的关系

    1.职业认知误区。由于对所从事的工作不喜欢,缺少对职业的自豪感,有时产生自我忽视。这些导致心理不平衡,于是他们不愿意同他人打交道,缺乏积极的职业发展目标,工作中没精神、没动力、自信心不足、缺乏进取心和责任感。

    2.职业态度误区。由于对职业认知的偏差,他们对职业态度引起的心理状况常为情绪不稳定,自制力弱,在工作中主要表现为性情急燥,反映过敏,容易冲动,不善控制等。比如对教师要求的调课或监考任务的改换,一个教师可能会处理得当,可多名教师的同样问题就会引发火气按捺不住的时侯,就会大声指责教师“这样下去,我们还要不要工作”,或者一句话搪塞“这是规定,不能换”,或者执之不理,一言不发。慢慢地就会形成人格缺陷和他人交际关系的紧张,更会影响工作效率。

    3.人际关系紧张。由于上述的原因,最后表现为与周围的人经常不和。上文已阐述了教学秘书的职责为“上情下达,下情上达”,于是对领导的安排不能理解,认为是故意为难自己,没有密切配合的举动,对同事不能协作共事,不能关心爱护。长此以往,就形成了唯我独尊,自我中心的心理,同时,主观武断、偏听偏信、多疑、懦弱等不良性格逐渐产生。

    四、心理素质能力自我培养的策略

    1.强化自身的角色意识。教学秘书的角色意识是某个人对社会,团体所规定与期望的职业行为系统的认识,是该岗位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提高自身的社会价值,更好地履行自己的社会职责提供了指导。对自己的角色认识越客观、准确,其工作行为就越主动和自觉,越能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发展与角色相适应的心理素质。诚然,社会期望角色与秘书实际角色之间常常存在着矛盾,这些矛盾不解决就使心理上的压力增大,进而影响较好的心理素质能力的形成。因此,强化自身角色意识,以提高自己的岗位水平和能力,尽力缩短实际角色和社会期望的距离。

    2.控制好个人情绪。调控好个人情绪是实现自身的心理健康的必要之举。情绪与人的身心健康关系非常密切。这正如医学研究证明的快乐、高兴等积极情绪有利于较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紧张、悲哀和发怒等不良情绪则会影响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甚至会导致身心疾病。作为教学秘书,经常与不同个性,人格和能力的同事打交道,这种交道无一能离开情绪色彩的活动,因此,教学秘书首先要正确认知不良情绪,其次学会控制不良情绪,比如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命令、调整自己的必理活动,或冷静思考,接受他人说法,或把心理压力说出来,写出来以缓解不良情绪带来的心理压力。

    3.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教学秘书是一个连接上级与下级的纽带,因此,有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对心理素质的能力提高是必要。因为一旦有了良好的人际关系,一方面取得成就时,能得到大家的肯定,有归属感和满足感;另一方面,有了挫折会得到大家的理解用支持,有安全感和信心感。具体来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教学秘书自己首先要丰富自己的内涵,个人的品性,学识,修养和能力是形成较强的心理素质能力的砝码。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人一定有自己的有效社会支持“网络”。其次要开放自己,心怀坦荡。以己开放与他人开放相对应,才有真正的交流沟通,才会有彼此的信任。最后要理解他人的难处和需要。与人交流,应抛开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尽力试图理解别人,倾听他人的意见和想法,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拓展自己的关爱和他人合作的精神,从而形成有效的心理素质能力。

    五、心理素质能力自我培养的方法

    在上文已讨论了教学秘书心理素质能力自我培养的策略。在此基础上,我们再来看看在实际生活中可行的方法:

    1.培养优良的性格。具体指要有高度的职业责任感和工作自信心,能主动地适应环境的变化,有较强的应变能力。

    2.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这主要指情绪要稳定,遇事乐观向上,不感情用事,不随意闹意见,有较强的情绪调适能力。

    3.拥有坚强的意志力。这涉及到心理耐挫能力强的问题,即能自觉地克服一切困难,面对挫折和失败不惊慌,而是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

    4.客观认识自己。这一点是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方面才可以做好的。正确地认识自己和客观评价自己,悦纳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较强的协调能力。

    5.有效地应对各种压力。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正确认识压力,然后培养正确的压力观。充分利用压力给人带来的积极的一面,激发自己的斗志,勇敢挑战自己。除此还可以缓解压力。如控制自己的情绪,乐于和他人交流以及放松自己等等。

    纵上所述,有了健康的心理状态,有了较强的心理素质能力,对高教秘书来说是很重要的,不仅能培养健全的人格魅力,而且在工作中可以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如果人人都有较强的心理素质能力,那么我们的社会工作就会有源源不断的成就。

    参考文献:

    [1]张玲等.心理健康研究与指导.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篇2

当代大学生虽然具有较强的理想信念,却存在着行动力较差的问题。大学生的个性特点比较突出,但是心理素质却普遍较差,面对突发问题时的应急能力相对不足。由于当前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也存在着自我意识较为强烈的问题,情感较为丰富,但是对人际关系较为淡漠。

另外,由于当前的社会形势,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较大,也会使大学生产生不良的心理状态,需要在明确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基础上加以针对性指导。

二、现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结构

现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结构主要划分为认知维度、个性维度以及适应维度三个层面。

1、认知维度

认知维度是在现代大学生的认知活动中所展现出来的,能够直接影响着现代大学生的主体认知能力以及行为特点,是心理素质结构中的基础性组成元素。传统的理论研究过程中,将认知维度与智力测试相联系,实际上是存在一定的思想误区与局限性特点的。

现代大学生的认知心理素质主要表现在对信息的反应和知觉,对信息的加工和创造,对信息的输出与反应以及对信息的认知过程四个环节。

2、个性维度

个性维度是人们行为的内部倾向,能够有效展现出人们的实际思想特点、情感特点以及行为特点等等,具有较强的主观能动性特点。心理素质个性维度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心理学家所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现代大学生多为“90后”的学生,自身个性特点较为突出,加强对个性维度的研究十分必要。

3、适应维度

适应维度主要展现出个人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所产生的学习、应对以及防御能力,是个人心理素质不同理解和调试的过程。适应维度中主要可以划分为学习适应、生活适应、生理适应以及职业适应等层次。[1]现代大学生的适应维度能够直接影响大学生学校中的学习能力以及未来工作的适应情况。

三、现代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特点

现代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在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个人性格差异特点、家庭来源差异特点、专业类型差异特点以及不同年龄差异特点四个方面。

1、个人性格差异特点

纵观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差异特点,可以看出现代大学生中,男生的心理素质普遍优于女生,在认知维度方面,主要包含反应性、创造性以及实践性等维度。[2]男生的行动力稍强于女学生,但是在适应维度方面,女学生的适应能力相对较强,但是两者之间的差异较小。

现代大学生具有较强的个人性格特点,一些学生的性格较为活泼,相应的其适应能力也会较强,而一些沉默寡言的学生则表现出交流的匮乏性特点,这种问题也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未来发展。[3]

针对这一问题,高校需要加强对现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指导,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各种类型的文化交流活动,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使每一位现代大学生都能够勇于交流、勇于表达,为现代大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家庭来源差异特点

不同大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城市来源等等因素也是直接影响大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特点的重要内容。当前大学校园中,一些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学生或者来自于农村的学生比较容易形成一定的自卑心理,心理素质发展结构也会朝着扭曲的方向发展,不利于高校大学生良好思想素质的形成以及适应能力的提升。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会受到学校教育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针对这一情况,学校需要加强对现代大学生的教育指导,使每一位现代大学生均能够正确认识自身能力,积极学习、积极进取,形成良好的思想素质和正确的价值观念。

3、专业类型差异特点

专业类型是直接影响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差异的重要因素,结合图书馆、相关报道的文献查找结果可以看出,文科类与理工科类、经贸类专业之间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特点呈现出较大差异,这种问题也直接与当前社会的就业环境密切相关。

现代大学生对未来的就业前景具有较高的期望,直接映射出当前大学生的自身心理状态以及日常行为习惯,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具有较大影响。工科类当前的就业环境稍显较好,所以工科类专业的大学生相较于文科类专业的大学生,自身心理素质相对较好。但是由于工科类大学生比较注重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自身的语言沟通能力、交际能力又稍差于文科类专业大学生。学校需要针对这一特点,加强对工科类专业学生和文科类专业学生的心理指导,提升每一位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与适应能力。

4、不同年龄差异特点

现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生变化,比如大四的学生自身心理素质发展特点会与大二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特点呈现出较大差异,大四学生的心理素质普遍较差。

篇3

心理素质不稳定会导致火场战斗员的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降低,直接影响火场扑救中战斗力的发挥。消防战斗员只有预先做好心理训练,培养出稳定的心理素质,提高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才能熟练地运用自己的消防技能以适应抢险救援的需要。

在复杂的火场中,消防战斗员情绪表现出多样性。如“3。5”西安煤气站大火、湖南衡阳大火、开县“12.23”井喷火灾、重庆天原化工总厂氯气泄漏爆炸中既有猛烈的燃烧连续爆炸又有毒气泄漏和建筑物倒塌。消防战斗员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来适应不同的火场,则很难在作战中发挥应有的作战能力。救援人员常常由于过分紧张而失去平衡,造成心理不稳定,常常表现为以下三种形式:

1、紧张

适度的紧张会提高战斗员的行为效果;而过渡的紧张会使救援人员行为失控。长时间的持续紧张,会损耗体力和精神。

2、畏惧

畏惧是消防战斗员在生命受到威胁(如:油罐爆炸、被有毒气体包围等)产生的一种本能的避险心理的反应。畏惧产生有三种原因。①与消防战斗员对危险性估计有关;②对危险情况了解程度有关;③与战斗员处置危险的经验有关。当畏惧心理和消防战斗员的荣誉心,责任心处于激烈的矛盾冲突时,容易采取较鲁莽的行动,这要引起注意。

3、恐慌

恐慌是火场上的应激因素。长期灭火作战疲劳对战斗信心造成恐慌心理。火场上恐慌的应激因素主要有两点:①杀伤因素:如高温、毒气、爆炸、噪音、强光、高空等情况急剧变化。②战斗形势:火势控制有利时,战斗人员士气高涨,火势大而激烈,战斗员士气低沉多会导致火场秩序混乱。以上情况常会使一些消防战斗员在一定环境中表现为慌手慌脚,甚至出现语言障碍,又因人在胆略、心智、性格、意志、情感多方面的差异,使之形成依赖、拖拉、恐慌等现象。

二、消防战斗员要有顽强拼搏的心理素质

新时期火灾要求消防战斗员要有更高的意志力和技能素质。新疆克拉玛依友谊馆火灾,北京东方化工厂火灾,洛阳大火中每起火灾都造成了数百人伤亡和巨额损失。如果消防战斗员在看到数百人伤亡的现象,没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就不能顽强地扑救火灾,那么火灾的损失将会更加扩大。火场的一些特殊情况,常常使参战人员的精神、心理、身体上承受巨大负荷,从而减弱了参战人员的战斗意志,导致士气低落和战斗力的下降。

火场的高温、浓烟、噪声及活动空间的变化等会分散注意力,造成战斗员行动失控。思维的分散多表现将思维转移到如何应付和摆脱以上因素的危害上,致使出现头昏脑胀、疲乏无力等现象,造成了顾此失彼,失去正常心理活动能力。所以战斗员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素质避免消极的不良情况出现,保证灭火战斗的顺利进行。

由于火势的猛烈及火场不利的自然环境的影响而长时间的作战,常使参战人员的精神和心理上受到很大压力,影响了战斗胜利,就会产生旺盛的斗志和坚强的意志,即使在战斗中遇到困难和挫折,也能顽强的坚持战斗直到取得胜利。消防战斗员在平时的训练中,要有意识的培养战胜和克服困难的优良品质,才能战时树立敢打敢拼的必胜信心,排除作战人员心理障碍和肉体的影响,以高昂的士气和意志出色地完成战斗任务。

三、消防战斗员善于仔细观察、培养坚定意志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1、观察包括细致的观察力、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独立性。

(1)灭火救援工作中需要作战人员有细致观察力。例如,火场中火势情况,燃烧物质的性质,燃烧的范围,火势蔓延线路及其发展方向,火和烟的颜色等等,对这些细节的观察,有助于辨别燃烧物,采取相应的措施,迅速扑灭火灾;同时在扑灭火灾后,还要对现场进行勘察,寻找着火点,起火原因,寻找起火的证据,所以具有良好的观察力是十分重要的。

(2)思维的敏捷性表现为一个人能够迅速作出反应,这对消防战斗员来说尤为重要。在特大火灾面前,要根据自己救火力量,迅速布置任务,既要控制火势防止蔓延,又要迅速扑灭大火,不能延误战机。火场指挥员在险情面前能够迅速作出反应,必须依赖大量实际的经验,而不至于轻率从事。训练时可以通过模拟现场灭火过程,甚至参加实际的救火锻炼,以积累大量的实际经验。这样才能遇险而不乱,镇静地指挥,迅速作出正确的决策。

(3)思维的独立性表现为能够独立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依赖现成答案和现成方法。只有在消防工作中善于思考、善于创新、善于总结,才能做到合理布置救火力量和协同作战。指挥员根据实际情况,对火情独立地进行分析,作出合理的力量布署,在紧急状态下不受别人的意见干扰,迅速果断地下达指挥员的命令。

2、根据消防部队的性质及其工作特点,消防战斗员应具有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独立性等良好的意志品质。

(1)自觉性是消防战斗员意志坚强的表现,反映着军人坚定的立场和事业心。只有坚强的意志品质才能在实际灭火作战中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有了目的性行动上才会有自觉性。这个目的性表现为灭火是为了积极抢救人命和国家财产,把火灾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消防战斗员在灭火战斗中为了达到确定的目的,就要克服各种困难,不畏艰险甚至生命的安危。

(2)果断性是指消防战斗员善于明确火场形势,当机立断。特别是在处置高难度复杂的大型火灾时最需要果断。另外,消防战斗员能够长时间的保持精力和体力克服各种困难,如强烈的辐射热、浓烟、爆炸、毒气及恶劣的自然条件等。坚强的意志品质,对火灾扑救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篇4

文章编号:1673-0992(2009)03-0105-01

摘要:心理素质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基础、核心和归宿,因此,加强心理素质教育成为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的关键、音乐类作为大学生当殊的一种,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本文分析了当前音乐类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并就培养其心理素质的途径和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浅析 音乐类 大学生 素质教育

知识经济时代,国家的强盛,民族的振兴需要更多高素质人才,心理素质则是高素质人才的根本。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教育,把握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切实做好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工作,为国家的未来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为使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取得预期效果,首先应对其普遍存在的不良心理特点进行全面地了解,在此基础上,认真分析其成因,然后因势利导,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帮助学生认清并走出各种心理误区,使之逐步形成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价值体系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当前音乐类生心理素质现状分析

1、抗挫折能力差,缺乏独立性

音乐表演是一个需要有较高资金投入的专业,因此,能够进入音乐艺术高校学习的学生,除个别专业外,大多数学生家庭条件较好,他们从小就在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下,犹如温室里的花朵一样,不经受任何挫折的成长,因而在遇到问题时。表现出心理承受能力差的特点。另外,由于上大学前的多数活动和行为都是在家长的陪同和参与下完成的,据学生反映,他们从几岁开始到进人大学前的每一节专业课的学习,都是在家长的陪同下完成的。因而进人大学后。这些学生还表现出明显的独立性缺乏、自我管理能力差、自律意识淡薄的特点,有的甚至表现为我行我素,如若不给予及时的教育和督导,容易违反校规校纪。

2、自信与自卑心理表现明显,容易发生转变

对自我的充分肯定和较强的自信心,是音乐艺术院校学生要从事表演所应具备的重要心理特征。因为能否站到舞台上,能否把自己苦学了多年的专业和自身形象的最好一面展示出来,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自信心。多年的舞台表演经历,培养起了他们站在舞台上的那份从容与自信。因此,通常情况下,学生们都具有较强的自信心。但由于上面提到的他们抗挫折能力差,在面对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和挫折时,他们又极易’产生自卑心理。尤其是在进入到大学后,在自己的专业范围内,它们可能由原来是最好的,变为普通的,因此产生自卑心理,有的甚至产生消极的完全自我否定,放弃了在专业上继续前进的勇气和决心。但若适时地给予鼓励和肯定,他们又能很快获得自信,洒脱开朗地学习和生活。

3、心理问题具有一定的隐蔽性

音乐艺术尤其是表演专业的学生长期从事的表演活动,使得一部分人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表演性的人格特点。在现实生活中也总是力求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对于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惑避而不谈。因此一些心理问题不容易被发现。有时这种“避而不谈”的方式起到了注意转移的作用,无意中就把这种困惑和烦恼解除了。但有些学生在面对有些问题时,单靠他们自己,仍然是无法跨越和解决的,长此以往必然会出现问题,因此就要求有关教师了解学生心理问题的隐蔽性特点,及早发现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二、当前音乐类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1、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心理素质教育既是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也是各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科教学过程都包括着极其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只要注重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就能够内化成学生的思想观、人生价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在他们身上持久扎根,实现以各科教学促进心理素质教育的目的。

2、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的作用。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越来越多的高校,甚至中学开始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近年来,心理咨询机构不断完善,增设了多种形式的服务。已成为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最有效的途径。

3、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自身心理发展的规律,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增强自我教育能力。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4、加强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培训。对音乐类大学生开展心理素质教育必须有一批具有心理教育能力的合格师资,然而,我国长期以来,忽视心理教育,忽视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培训。这与时展极不相适应。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学校要积极开展各种活动。增强教师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能力,教师只有具备了心理教育能力。才能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号。建设合格师资队伍也是加强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要措施。

篇5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不是一朝夕,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从根本上转变教学观念和方法,在各学科教育中熏陶,渗透。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实施,给教育界带来了新的风气,教师要运用心理学和教育学等相关理论,把孩子培养成心理素质健康、健全的人才,帮助学生自我认知,学会社交技巧,把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扩大,促进学生快乐学习和健康成长。

        一、培养学生心理素质和重要性

        1、保证学生健康发展

        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他们学业成功的重要保证,同时也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因为个人心理处于健康的状态才能与社会保持一致,所以要防止不道德行为的出现就要注重心理素质的培养,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良好的心理素质。

        2、注重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的需要

        现代教育要由传统的教育改为启发式的教育,学生由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的学习,要做到这些观念的转变,首先要从培养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出发,使学生在德,智,体等诸方面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在行动上的自觉性,使学生在追求中不断进步,在探索中不断发展。

        3、有效减轻学生心理负担。

        学生家长望子成龙心切,过分看重学习,不顾及孩子的兴趣,忽视小学生爱玩的天性,导致学生身心疲惫,出现情绪紧张,焦虑,恐惧的现象。面对这样的问题,老师都要给予心理方面的指导,真诚的关心和爱护每一位学生,使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二、对学生心理素质进行培养的可行方法

        1、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信心理

        自信一小步,成长一大步。一个有自信心的人,才能克服困难和挫折,坦然面对生活和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1)树立伟人榜样。通过认识自我培养自信,给小学生讲一些伟人的故事,比如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的故事等等,使学生树立顽强的自信心,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成功。

        (2)能力锻炼。通过挑战自我培养自信,比如让学生自己组织活动,给每个学生提供舞台,让学生自己做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锻炼中不断增强自信心。 

        (3)培养集体观念。把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作为培养学生自信心的重要工作。让学生明白荣誉凝聚着全班学生的心血和汗水,让学生知道他是集体中的一份子,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2、创建良好的班级氛围,让学生保持愉悦的心情

        班级不仅是学生学习能力发展的场所,也是学生交往,娱乐,成长的场所。在良好的班级氛围中多举行些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示风采的舞台,激发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有集体归属感和团队合作意识,进而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

        心情的好坏对学习、生活有着很大的影响,同时对身心健康也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而保持良好的情绪不但能提高人体的各种活力而且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潜能,逐步培养学生宽阔的心胸和豁达的品质。

        3、培养学生的情商、坚强的意志,鼓励学生敢于展现自己

        情商即情感智商,情商的高低是对自己情感,情绪等方面的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生活不可能事事如意,挫折和困难是在所难免的。若果不能正确的认识对待,必定会影响自己的情绪,产生不良的后果。这样不仅会给我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不利影响,还会造成心理压力,从而危害身心健康。我们要教会孩子学会自我调节,恢复自信,使其朝着我们预定的方向发展。

        每个人都希望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奋斗目标,然而通向成功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只有那些不畏艰难,勇于追求的人才能获得成功。事实证明影响一个人成功的关键不仅与智力有关,更取决于坚强的意志。能否具有丰富的人生,取决于心理素质,看是否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人生目标。培养坚强的意志要学会面对困难和挫折,让他们树立崇高的目标,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使自己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很好的实现。

        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别人的重视,我们要从多个角度接受自己的每一位学生,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信任和爱,平常多举行一些文艺活动让学生有施展才华的舞台,鼓励学生勇于展现自己,这也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体现。

        4、创建良好的校园环境,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1)注重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促进学生积极心态的形成,通过阅读书籍,举办一些文化活动,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在快乐中促进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

        (2)注重营造良好的育人情境,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心理素质的培养,在学校教学中通过创建各种活动情境在行动中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健康发展。

        5、教师要提高自身心理素质水平

篇6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不是一朝夕,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从根本上转变教学观念和方法,在各学科教育中熏陶,渗透。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实施,给教育界带来了新的风气,教师要运用心理学和教育学等相关理论,把孩子培养成心理素质健康、健全的人才,帮助学生自我认知,学会社交技巧,把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扩大,促进学生快乐学习和健康成长。

一、培养学生心理素质和重要性

1、保证学生健康发展

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他们学业成功的重要保证,同时也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因为个人心理处于健康的状态才能与社会保持一致,所以要防止不道德行为的出现就要注重心理素质的培养,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良好的心理素质。

2、注重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的需要

现代教育要由传统的教育改为启发式的教育,学生由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的学习,要做到这些观念的转变,首先要从培养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出发,使学生在德,智,体等诸方面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在行动上的自觉性,使学生在追求中不断进步,在探索中不断发展。

3、有效减轻学生心理负担。

学生家长望子成龙心切,过分看重学习,不顾及孩子的兴趣,忽视小学生爱玩的天性,导致学生身心疲惫,出现情绪紧张,焦虑,恐惧的现象。面对这样的问题,老师都要给予心理方面的指导,真诚的关心和爱护每一位学生,使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二、对学生心理素质进行培养的可行方法

1、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信心理

自信一小步,成长一大步。一个有自信心的人,才能克服困难和挫折,坦然面对生活和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1)树立伟人榜样。通过认识自我培养自信,给小学生讲一些伟人的故事,比如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的故事等等,使学生树立顽强的自信心,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成功。

(2)能力锻炼。通过挑战自我培养自信,比如让学生自己组织活动,给每个学生提供舞台,让学生自己做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锻炼中不断增强自信心。

(3)培养集体观念。把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作为培养学生自信心的重要工作。让学生明白荣誉凝聚着全班学生的心血和汗水,让学生知道他是集体中的一份子,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转贴于

2、创建良好的班级氛围,让学生保持愉悦的心情

班级不仅是学生学习能力发展的场所,也是学生交往,娱乐,成长的场所。在良好的班级氛围中多举行些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示风采的舞台,激发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有集体归属感和团队合作意识,进而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

心情的好坏对学习、生活有着很大的影响,同时对身心健康也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而保持良好的情绪不但能提高人体的各种活力而且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潜能,逐步培养学生宽阔的心胸和豁达的品质。

3、培养学生的情商、坚强的意志,鼓励学生敢于展现自己

情商即情感智商,情商的高低是对自己情感,情绪等方面的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生活不可能事事如意,挫折和困难是在所难免的。若果不能正确的认识对待,必定会影响自己的情绪,产生不良的后果。这样不仅会给我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不利影响,还会造成心理压力,从而危害身心健康。我们要教会孩子学会自我调节,恢复自信,使其朝着我们预定的方向发展。

每个人都希望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奋斗目标,然而通向成功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只有那些不畏艰难,勇于追求的人才能获得成功。事实证明影响一个人成功的关键不仅与智力有关,更取决于坚强的意志。能否具有丰富的人生,取决于心理素质,看是否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人生目标。培养坚强的意志要学会面对困难和挫折,让他们树立崇高的目标,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使自己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很好的实现。

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别人的重视,我们要从多个角度接受自己的每一位学生,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信任和爱,平常多举行一些文艺活动让学生有施展才华的舞台,鼓励学生勇于展现自己,这也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体现。

4、创建良好的校园环境,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1)注重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促进学生积极心态的形成,通过阅读书籍,举办一些文化活动,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在快乐中促进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

(2)注重营造良好的育人情境,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心理素质的培养,在学校教学中通过创建各种活动情境在行动中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健康发展。

5、教师要提高自身心理素质水平

篇7

一、健美操表现力的内涵

竞技健美操表现力是指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要培养的一种习惯性面部表情练习。是发自内心的展现自己,把自己最优秀的一面展现给观众,给观众以美的享受,并且具有感染性。通过该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走、跑、翻滚、逾越、耐力、灵敏、柔韧、速度、协调,跟着音乐的伴奏下有节奏的全身性身体练习,表现出自己的肢体语言,淋漓尽致的展现给观众,起到了赏心悦目的目的。

二、影响竞技健美操表现力的因素

(一)运动员技术水平的高低。运动员的技术水平是根本,什么运动都是以最基本的东西练成的,没有技术就没有一切,没有了技术再好的表现力也不能得到充分体现。运动员的水平是由自身和后天的培养因素决定的。论表现力来说,健美操表现力通过面部表情和身体肢体语言来表达,肢体表达会更多一些,占主导地位。只要运动员完成一个千姿百态的动作时,要求运动员有着良好的身体素质。即力量、速度、柔韧、灵敏、协调等方面。越是技术水平高的运动员做出来的动作越吸引观众的眼球。在动作细节的处理上,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节奏,快与慢的有机结合,收缩与延长,高低层次的凸显,正面侧面的转换,张弛有力的变化,都是很不好把握的,技术水平高的运动员会表现出健美操的刚柔并进,柔中带刚,能跟着音乐完整的表现出来;技术水平低的运动员会表现动作不清晰、路线不明显、层次不鲜明等,会影响整个团队的综合实力。

(二)准备活动因素。做准备活动是一切运动的基础,无论是在健美操训练前还是在比赛前,要充分的做好准备活动,预防伤病的发生,做准备活动的目的就是让体温迅速升高,能够增强肌肉和关节的活动面积,增强血液流通,克服器官的生理惰性。如果没有做好准备活动就直接去比赛,会出现肌肉拉伤,严重者会出现极点,休克。

(三)兴趣爱好因素。兴趣爱好是表现人们对生活的积极向往的态度,兴趣爱好可以培养运动员的观察力、洞察力、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对于学生们喜欢的事物,它们的接受能力会比他们不喜好的事物掌握的要快很多。因为在他们的世界里,如果真的对这个事情感兴趣,他们会把全身的精力都会投入到这一件事情当中来,这样有利于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大脑皮层产生兴奋有利于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对于他们喜欢的事物他们的记忆就会更加深刻,增加他们的兴趣爱好,对他们提高自身的修养有很大的帮助作用。这也是提高表现力的重要因素。

(四)编排因素。竞技健美操的编排应与运动员的实际水平,音乐的风格相符。在编排的过程中还要考虑到气氛的渲染,是不是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力,有没有吸引观众眼球。编排不是随意的,而是有目的性的,能良好的表现出运动员的优势以及体现出运动员的性格,前后动作一定要连贯的完成。

(五)学生心理因素。在健美操比赛过程中,需要的不仅是学生的技术水平的高低,更重要的是心理因素,在比赛中容易出现遗忘动作,或是其他状况的发生,学生们的过度紧张都会导致心理素质降低,具体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眼神分散,没有神,忘动作,情绪上下波动,这就需要学生们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解决自卑的心理状况,在自身上要有足够的信心,正真的做到敢于面对自己。面对对手,只有心理素质好了才能战胜一切意想不到的挫折,才能有更出色的表现和激情。这无形中就给对手施加了压力,有利于赛出属于自己的水平。

三、发展健美操表现力的方法

(一)增加舞蹈训练。舞蹈练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全方面的能力和素质,使学生能够充分的表现自己优美的舞姿,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演欲望。舞蹈训练有多种训练方法,其中影响最深的是舞蹈基本功的训练,有了舞蹈基本功底,可以在健美操中增加有关舞蹈的基本元素,使美的元素越来越多,让运动员的套路中不仅含有以健美操为特征的阳光、刚强;还具有以舞蹈元素掺杂在里面的柔美,使这俩个元素合二为一。例如:在课的开始和结束部分多增加一些舞种,即芭蕾舞,爵士舞,和体育舞蹈的元素充分让学生体会肩、胸、腰、头、颈、手臂的控制力,表现美的能力,舞蹈训练是健美操练习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要想拥有优美的舞姿,就必须加强学生的舞蹈训练。通过舞蹈的基本训练可以增强学生肌肉的本体感觉,改善学生在运用技术动作中的灵活性及协调性,提高运动表现能力。

(二)增加素质训练

1、增加柔韧素质练习。柔韧素质分为两种训练方法,身体的主动性练习和被动性练习,两者应该交替进行训练。柔韧素质是一项重要的身体素质,对健美操的表现力具有重大的影响,良好的柔韧素质不仅能使运动员完成各种复杂的技术动作,而且在预防运动损伤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比赛与表演中,我们常常感觉到动作幅度小,动作伸展不开,动作不到位,这些都与自身的柔韧素质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柔韧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竞技健美操运动能力的表现。

2、增加力量素质练习。多增加一些重要部位的练习,腰部、腿部等,腰部是全身的核心,腰部训练起到了平衡的作用,应合理把握训练时间多做核心部位腰的练习,还应增加腿部练习比如蛙跳,尤其对小腿肚力量增长较明显。

3、增加心理素质练习。心理素质的欠缺是因为运动员的阅历不足,一些优秀的运动员之所以心理素质好是因为它们的阅历丰富。在运动中也是如此,心理因素的好坏直接能影响到能否取得优秀的比赛成绩。健美操这项运动项目考察的不仅是表情以及身体的运动,还包括心理素质。绝大部分长期比赛的运动员心理素质要比没参加过比赛的心理素质好。因为每一次的比赛都会积累各种各样的经验,碰到形形的人,遇到突发的很多变故,通过比赛还培养了学生们的自信心。

4、增加节奏感训练。健美操运动是节奏感极强的一项运动,是音乐与动作合二为一的运动项目,长时间进行节奏感训练可以增强学生动作的规范性,定位性和准确性,会更深刻的理解音乐的含义,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通过较强的节奏感表现出来,使动作具有感染力和穿透力。通过以上的论述,如果健美操失去了节奏感就失去了健美操的灵魂,音乐就成了背景音乐,就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四、结论

发展一个优秀的健美操运动员要从全面抓起,重视运动员的头、肩、胸、腰、手臂、腰腹、小腿、踝关节的感觉,并通过走跑跳跃,翻滚,逾越等动作的练习,培养运动员的身体各部位的感觉,韵律感和艺术感,这不仅起到了增进运动员身体健康,塑造身材,还起到了控制身体平衡的作用。只有严格的做到了以上论述,才能完成一套高规格的套路,给人以美得享受。要加强各方面的舞蹈练习,掌握更多的舞蹈元素,目的是在套路中能清楚的表达出来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通过培养学生的音乐感,能使他们正在的理解音乐。动作和音乐融入到一起,能增加艺术效果。而且能表现出健美操的内涵所在。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心理素质声乐艺术修养

声乐本是一门规律性较强的应用性科学,又是一门综合艺术,是通过抒发人的思想感情并结合科学的发声方法获得的。与其他学科相比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它是将人体的发声器官训练成为优美的“乐器”的过程,即将自然嗓音训练成歌唱的嗓音的过程。这种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是每一名从事声乐艺术人员的必由之路。正因为如此,作为学习歌唱艺术的学生应怎样把握这门艺术的客观规律、用良好的心理素质从事这种富于灵活性和创造性的思维劳动,是值得深入探讨的理论课题。

一、心理素质在声乐演唱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国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在奥地利音乐名城维也纳举办个人独唱音乐会时,患了感冒,由于她是整场音乐会的核心人物,所以很多人都为此而担心焦虑。在关键时刻,宋祖英以坚强的毅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带病演唱,一举轰动了世界音乐名城。这个事例充分证明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声乐演唱中的作用。

所谓心理素质,是指人在先天因素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环境与教育的影响逐步形成的一种特质,主要包括人的性格、认知能力、情感品质、意志能力等,它支配着人的各种行为。当然,在声乐的学习与演唱中,心理素质始终是影响演唱者演唱水平能否正常发挥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声乐学习和实践上,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演唱者的自我评价

在声乐学习中,学生通常可以分为两类人,一类人具备强烈的自信心,并且对自己能够做出正确合理的评价。他们能够正确对待学习和演出中出现的困难和挑战,对前途充满信心,在学习上积极主动,勤奋努力,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都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百折不挠的拼劲。这类学生往往在学业和社会实践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另一类人在心理上人为地就将自身的能力降低至可以达到的程度以下,并对高难度的学习考验望而生畏,不敢尝试,怕遭受失败,而内心又充满幻想,急功近利,企盼早日功成名就。故导致学习和演出的效果都不尽如人意,由此而严重挫伤了自尊,并影响了日后的学习和实践。

所以,正确的自我评价是以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基础的。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在复杂的环境和严峻的挑战面前从容自若、有自知之明,可以始终坚定理想信念,知难而进,不断取得成功和进步。反之则处处被动,顾此失彼,难免遭受失败和挫折。

2.演唱者自身的心理状态

声乐演唱是一门表演艺术,与其他美术、文学等艺术门类有所不同。它要求演唱者在现场能够一次性完成声乐作品,而其成功与否将直接展现在听众面前,并丝毫没有修改的余地。由于这种艺术形式风险性大,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现代声乐比赛不仅是演唱者艺术素质和技能技巧的比赛,更重要的是心理素质的较量。

此外,声乐作品的演唱既有欣赏因素,又有再创造因素。有一位歌手说过“唱一首歌容易,唱好一首歌也不难,但真正唱出歌曲的撼人心魄,才是一位歌唱演员的最高境界”。所以,每个演唱者必须赋予歌曲以新的生命,这不仅要求演唱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想象力去理解和表达歌曲内容,还要用“心”来演唱,对歌曲进行情感和艺术上的再创造。

然而,在艺术实践过程中,有时会看到有的演唱者虽然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歌唱技能,而且也具备了较强的歌唱能力,但在舞台实践上却表现失常,因恐慌而引发的肌肉紧张、僵滞、心跳加速、身体僵硬、两腿打战、忘词、跑调等,这种不良的心态使得精心准备和多年的努力毁于一旦。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如缺乏演出实践的锻炼,思想压力过重,过强的虚荣心,患得患失的表现欲,对舞台、考场环境不适应,观众、考官等演出场所造成的心理压力,以及演唱者身体状况等等。

但归根结底,还是个人心理素质差,如果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歌者在表演时能把平时熟练的演唱技巧正常发挥出来,能把教师教学成果正常地反映出来,同时把功名成败置之度外,思想集中在歌曲的感悟、艺术处理和良好的发声上,就有助于减轻显意识的压力。歌者要时刻提醒自己镇定、勇敢,从实践和锻炼的目的出发,积极积累舞台经验,从而战胜害怕和恐惧心理,并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为自己鼓舞干劲,放松紧张的肌体,更加自信地演唱好作品。

二、心理素质与声乐艺术核心

认识到心理素质在声乐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后,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关于声乐艺术核心即声乐原点的问题。

歌唱基本机能范畴包括:歌唱的气息、发声、共鸣。

歌唱艺术形态范畴包括:歌唱的声乐规范、歌唱的字音规范、歌唱的风格特征。

上述两个方面是歌唱基本机能和艺术形态的分析概括,从中不难看到,声乐是一门感知的艺术、审美的艺术、感情的艺术。若想达到完美的表演境界,就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科学、系统、全面地把握声乐学习的基本规律,打下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功底。

在学习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声乐术语,大致可分为三类:如“口腔彻底打开”“放下喉头”“声情并茂”等,这些与歌唱的直观状态有关;又如“气吸向下、沉到丹田处”“喉头自然放松”“以情带声”等都与歌唱的意念有关;再如“声音竖起来”“声音靠后”“声音通畅、流动起来”等,是根据主观听觉臆造的。

而正是这些声乐术语,不仅准确地表达了声乐教学的意图,促进了声乐艺术的交流和传播,同时还充分证明了声乐学习的特点,正如行话所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故在声乐教学中常给人以跟着感觉走的印象,要求学生要强化心理感悟能力,悟性越强,学习的效果越好。反之则会事倍功半,干着急却不得要领,只能学到一点皮毛,甚至会走偏方向,误入歧途。

综上所述,研究声乐原点问题,必须注意心理素质的因素,从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入手,循序渐进,逐个击破。以上分析,充分证明了心理素质与声乐艺术核心是紧密联系的。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解决声乐艺术核心问题的基础,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有了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就能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端正学习动机,增强自信心和自觉性,做到“淡泊名利,为艺术献身”。同时,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有利于掌握歌唱技能,更好地协调和发挥个人身体特点和优势,扬长避短,乘势而上,早日成才。

三、心理素质的修养与完善

声乐艺术是以音乐和语言艺术来表达内心的思想感情。因此,它受每个人心理素质中个性、情绪、意识、气质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所以修养与完善心理素质是十分重要的。

1.端正学习动机是心理素质修养的前提条件

动机,是一切活动的内部动力因素。心理学上称之为人处于某种心理或生理需要的状态时,就会产生一种内在的动力。它是具有一定的目标的能得以实现的行动的出发点。

对于学生来讲,动机则是促进学习的有效因素。学习目的性明确与否可以体现出学员心理素质状况。在学习声乐过程中,各种不确定的因素都在影响学生心理素质。如为什么要从事声乐艺术,怎样对待日常枯燥、单调的练声,怎样对待参加演出、比赛等等。如果学生只凭着一种纯兴趣来学习声乐,往往会忽视自身的心理素质的修养,只注意发声技巧,一味追求声音的响度,很难安下心来刻苦钻研声乐理论和基本功,上述情况最终将会影响学习声乐的积极性。

当一个人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活动要达到的目标与意义,并以它来推动自己的学习时,就为构建良好的心理素质创造了条件。因此,端正学习动机、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奋斗目标,就会使学生更加勤奋努力地学习,勇于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心理也能更加稳定成熟起来。

2.培养自信与自知意识是完善心理素质的关键环节

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的头脑中的反应。这种反映过程复杂而微妙,不同意识反应引发不同的效果。弗洛伊德把人格结构分为无意识层、潜意识层和意识层三种。

歌唱者在正常表演过程中,存在着大脑对动作的“有意识”控制与“潜意识”控制两个方面。前者有一定的目的性。例如想到某处的力度、速度和情感处理,但由于要通过思维再作用于身体器官和肌肉,故反应比较缓慢。后者则是习惯成自然,在平日的发声训练中,不断使有关肌肉、器官按一定的运动轨迹活动,形成一定的机制,而这种机制是二次性组成,由潜意识控制。所以,在声乐演唱中,科学地认识这一心理特点并合理运用好这一特点,是声乐演唱不可缺少的基本技能。

由此而言,培养自信和自知意识,是对意识反应的科学训练,从学习声乐的角度来讲,能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信意识。学生走进声乐殿堂,接触到中外各国声乐理论和艺术作品,难免会使学生产生望而生畏的感觉,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和希望。学生在遇到困难时,会感到苦恼和失望,只有树立自信心,才能激励自己,坚定理想信念,鼓起勇气,进而克服困难。信心同时也是一种动力,有信心就有热情和干劲。丧失信心就失去干劲和热情。

同样,自知意识也是十分重要的,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在声乐学习中常会遇到这样两种学生。一种是由于先天嗓音条件好或者有较好的歌唱基础,从而产生一种自负心理,主观上忽视自身歌唱所存在的其他问题,孤芳自赏;另一种是先天嗓音条件一般(甚至稍差),歌唱基础也较差,自卑心理较强,学习缺乏信心,演唱时心理高度紧张放不开。

针对上述两种类型的学生,教师可实施心理调节法,对自负的学生需经常泼点“冷水”,让其在学习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必要时给予严厉的批评和教育,使其看到自己不足的一面。对于自卑心理较重的学生,要多给予积极的关心和帮助,俗话说得好,“心病还需心药治。让学生拥有一种“豁出去”的精神,可以帮助学生战胜害怕和恐惧,使之意识到自己处于一种被信任的学习氛围之中,有助于学生克服紧张的心理压力。

3.提升意志能力是实现心理素质完美的佳径

意志,是人类自觉确立目的并以此主动地调节自己的行动,努力克服困难以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它来自于人的坚定信念、自觉意识及自制能力,这同样适用于声乐这一学科。演唱者除了在技术上和艺术修养上要有较高的能力外,还需要注意自身的意志力培养。心理学家认为,意志与情绪有着密切的相互作用关系。

歌唱者的情绪——喜、怒、哀、乐等方面,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其发声、演唱。即使其发声器官处于完全正常的状态,但当其心理产生异常情绪时,也是很难成功地完成演唱的。由此可见,声乐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心理素质”这一特殊因素影响或支配,只有不断地提升个人的意志能力,才能使人精神振奋,并将所从事的活动进行到底,从而达到心理素质更加健康完美的目的。

总之,学习声乐和从事声乐艺术,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在台上的艺术表现能做到“真情的流露”是和生活中真实感情的体验与积累分不开的,这需要歌唱者在生活中体验之后,经过艺术加工、感情创作等手法再现出来。只有亲身体验过的感情,才能真实地表现它。在掌声和鲜花的背后,没有平坦的大道。学生要想让理想变成现实,在声乐艺术上有所作为,就必须提高心理素质,以良好的心态,坚强的意志力,激励推动自己,勤奋努力,刻苦攻关,走出一条属于自己和时代的声乐之路,为祖国声乐艺术事业增光添彩。

参考文献:

[1]徐行效.声乐心理研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1991.

[2]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3]曹日昌.普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4]唐钺.西方心理学史大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5]黄友葵.论歌唱艺术[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

篇9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0)04-0014-03

一、延迟满足

自我延迟满足是一种心理成熟的表现,专指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以及在等待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自我延迟满足是自我控制的核心成分,也是社会化和情绪调节的重要成分。延迟满足能力的发展是儿童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目标,是预示个体成熟、社会适应、健康发展的一种积极的人格变量,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二、延迟满足的心理机制

1.认知

(1)注意能力的发展。注意机制的成熟是自我控制发生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研究表明,对奖励物的注意会缩短延迟的时间,而奖励物没有在场或者个体不去注意奖励物,那么延迟时间将会加长。Mischel在认知神经研究的基础上,用冷/热系统结构框架来说明策略性注意调配对延迟满足的作用机制。“冷”系统是认知的、中性情绪的、凝神的和策略性的注意调配,主要表现为儿童的各种注意分心活动,它可以延长延迟满足的时间。“热”系统,是情绪和恐惧的基础,是由先天释放刺激所控制的注意调配,主要表现为儿童持续将注意力固定在奖励物或奖励物的唤醒特征上,它可以削弱延迟满足。“热”系统发展比“冷”系统早,在人生最早的几年里,热系统发挥主要功能作用,因此儿童表现为十分冲动;随着年龄的增长,冷系统发展起来,开始在延迟满足中具有优势作用,儿童也意识到自发地使用冷注意调配策略有利于延迟。

(2)思维能力的发展。为了更直接地测试对奖励物的思维所产生的效果,Mischel等人在研究中设计了不同类型的思维以引导儿童的注意力,结果表明:不管奖励物出现还是被遮盖起来,学前儿童在等待期间如被指引思考奖励物,那他们延迟等待的时间都将很短,不足5分钟;但当儿童被指引思考一些有趣的事情时,不管奖励物是否在儿童注意视线内,平均等待的时间都在10分钟以上;而当儿童没有任何分心思考的指引时,出现奖励物的情境儿童延迟的时间最短,不足1分钟。显然,认知的思维过程充当了分心的角色,某种程度上抵消了暴露于实际奖励物的强大刺激影响,使延迟等待的时间加长。

(3)抽象认知能力的发展。抽象(abstraction)的策略似乎比分心(distraction)更为有效。Mischel和Moore(1973)发现:当儿童直接暴露在真实刺激物的情境中,他们很难做到较长时间的等待;而当儿童出现在以幻灯片呈现的刺激物影像(抽象表象)情境中,他们则较容易做到长时间的等待。可见,不同抽象程度的刺激呈现模式影响着儿童的延迟满足行为。在此基础上,Moore等人教导儿童对刺激物作心理的认知转变,结果表明:儿童在面对奖励图片时,如果将图片假想成真实奖励物的话,延迟等待的时间将大大缩短;相反,如果把真实奖励物想象成图片时,能够等待很长的时间。另外,在认知上注意刺激物的抽象的、 “冷”(cool)的属性,而不是注意刺激物诱人的、唤醒特征的“热”(hot)的物质,也会促进延迟等待。

简言之,个体如何对依随关系中的奖励物进行认知编码极大地影响着他们延迟等待的时间。显然,对奖励物的抽象认知表征对于延迟行为起到更为强大的决定作用。

(4)元认知策略的发展。儿童在发展过程中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对有效的自我控制策略的了解与意识。Mischel &Mischel(1983)对学前至小学6年级的儿童进行了延迟策略元认知知识的研究。研究表明,4岁儿童通常偏爱那些对于自我延迟效率最低的策略,因而自我控制极为困难。到5岁,儿童开始理解对于延迟满足有效的两个基本原则:一是避免注意奖励物;二是选择有效的分心策略。对于那些更有效的认知抽象和转换的策略,直到小学3年级,才逐渐开始能够使用;到6年级,儿童已显著地采用认知抽象和转换的策略。

2.语言。语言发展水平和不同语用策略的使用都会影响到自我延迟满足能力的发展。在两岁儿童的延迟满足实验过程中,儿童经常会出现自言自语的情况,并且是作为一种延迟的策略出现。

维果茨基认为,学前儿童在解决问题时常常利用自我言语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并最终完成任务。其对言语的调节功能及言语形式的简述得到了不少研究支持:一方面显示自我言语确实在4~10岁儿童身上表现明显,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言语形式由外部言语逐渐内化为内部言语思维,当个体在面临挑战性的任务时,内部言语思维又会外化为外部自我言语的形式;另一方面,儿童自我言语的使用可以预测自我控制的行为和任务的完成,从而起到调节的作用。

鲁利亚发现言语控制的来源及形式(声音运动/语义内容)对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行为起着不同的调节作用,并将儿童社会化中言语调节的发展划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5~3岁),只有成人的外部言语能够控制儿童的行为,而且成人言语只具有控制的启动功能,显然这一阶段控制行为的言语是其运动形式而不是语义内容;第二阶段(3~5岁),成人言语具有控制行为启动和抑制两种功能,儿童自己的言语只具有启动行为的功能,说明这一阶段言语的语义内容开始发生作用;第三阶段(5岁左右),儿童内部言语充当自我指导的功能,从而实现由外部言语调节向内部言语调节的转变。

在传统的延迟满足行为控制的实验研究中,言语的调节作用得到了有力支持。对于幼小的儿童,产生言语的自我指导要有利于延迟满足,但言语指导的语义内容并不重要,与任务相关或不相关的言语都同等有效;而对于年龄稍大的儿童,言语指导的语义内容就显得很有意义,只有与任务相关的言语指导才能起到最有效的作用。

3.情绪。Smith& Lazarus(1990)曾指出,任何意味着重要结果的事情,无论是对个体有害还是有益,都能触动情绪反应,人们感受到的情绪和情感对自我调节的努力和目标追求有重要影响。有研究表明,儿童积极的情绪状态可提高延迟满足的能力,而消极的情感则破坏自我控制的努力和采取目标行为,消极的情绪降低了对未来成功的期望和自我效能感。

4.个性特征。 Block J.H and Block J.(1983)研究了延迟满足与个性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发现延迟满足能力强的男孩被描述为:深思熟虑、注意力集中、讲道理、合作,对动机和情绪冲动的控制;能延迟满足的女孩,其个性特征是:聪明、有智谋,同时与延迟满足相关的这些个性特征具有跨时间的一致性和稳定性。Funder and Block(1989)延续了青春期儿童延迟满足的研究,发现延迟满足能力强的儿童更有责任感、有能力、对智力问题感兴趣、过度控制;在反抗性、不可预测性、自我放任、敌意等个性特征上反应较低。延迟满足与智商、自我控制、自我韧力存在正相关,说明延迟满足能力与基本的认知技能和冲动控制能力有密切关联。 Mischel, Shoda, Peake(1988,1990)对学前期儿童延迟满足行为的长期预测性进行研究,发现在学前阶段就能延迟满足的儿童,十年之后,在父母的评定中与延迟满足相关的特征有:不易受挫折的打击,在挫折情境中更易展示自我控制;受到激励时,学业表现很好;不易受诱惑,当面临选择时,朝向自我追求的目标,而不是追求即时满足;聪明、有智慧;有很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注意力集中等。

三、幼儿自我延迟满足与其心理素质的关系

心理素质是指以生理条件为基础的,将外在的刺激转化为稳定的、基本的、衍生性的、并与人的社会适应行为和创造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包括认知品质、个性品质和适应能力三个基本维度。

1.幼儿心理素质的成分。 梁运佳的研究发现,幼儿的心理素质并未完全分化为三个清晰的维度,这说明幼儿时期的心理素质处于萌芽状态,各心理素质的成分之间并未清楚分化,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幼儿心理成分的发展,经历了从最初的混乱到各种心理成分逐渐产生的过程。随着幼儿的成长,活动范围扩大、经验日益丰富,幼儿认知水平不断提高,认知水平的提高帮助幼儿逐渐认识自我和周围的环境。前者使幼儿发展起自信心、自主性等与个性密切相关的因素;后者使幼儿慢慢学会处理自己与他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适应能力逐渐加强,同情心、合作性等适应性成分发展起来。而适应性能力的加强又促进认知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幼儿心理素质是相互促进的整体,在这种相互促进中,幼儿心理素质逐步发展、丰富和完善起来。幼儿心理素质未完全分化为三个清晰维度,具有整体性与发展性的特点,包括16个基本成分:自信心、自我控制能力、情绪情感、自主性、敢为性、想象力、表达能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操作性、同情心、合作性、交往礼仪、解决冲突、环境适应。

2.自我延迟满足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其心理素质的提高。自我延迟满足是自我控制的核心成分,一个人的自控能力是衡量其心理素质水平的重要标志,自我控制能力与心理素质中的个性维度关系密切。在儿童的心理素质成分中包含自我控制能力,主要表现为控制直接、短期的欲望和控制冲动的能力,通过控制自己来达到某种目的。Mischel的“糖果实验”表明,自制型的孩子成人后社会适应能力较好,自信,耐挫折,不易放弃,人际关系较好。因此,适当延迟对儿童欲望、要求的满足,让他们学会等待和控制情绪,这种延迟满足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其心理素质的提高。

3.心理素质的提高反过来促进自我延迟满足能力的发展。情绪情感是儿童心理素质的基本成分之一。有研究表明,儿童积极的情绪状态可提高延迟满足和抵抗诱惑的能力,能够使儿童更乐于参与活动,与周围人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而消极的情感则导致更加消极的自我评价,从而破坏自我控制的努力和采取目标行为。

想象力是儿童心理素质的基本成分,它与认知维度密切相关。想象是指在外界现实刺激影响下,在人脑中对过去形成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的过程。Moore等人(下转第18页)(上接第15页)的研究表明,儿童如果把真实奖励物想象成图片时,能够等待很长时间,这表明想象力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延迟满足能力的发展。

思维力也是儿童心理素质的成分,它与认知维度关系密切。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儿童心理活动发生质变,让儿童的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出现了比较复杂的社会。Mischel等人在研究中设计了不同类型的思维方式以引导儿童的注意力,结果表明,思维过程充当了分心的角色,使延迟等待的时间加长,换句话说就是思维力的发展可以起到促进儿童延迟满足能力提高的作用。

语言的发展是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方面,主要表现在能够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愿望与情感。语言发展水平和不同语用策略的使用都会影响到自我延迟满足能力的发展,在延迟满足实验中,儿童经常会出现自言自语的情况,并且是作为一种延迟策略出现的。维果茨基认为,学前儿童在解决问题时常常利用自我言语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并最终完成任务。由此可见,语言的发展可以促进儿童延迟满足能力的提高。

综上所述,自我延迟满足能力与心理素质二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儿童自我延迟满足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其心理素质的提高,儿童心理素质的提高反过来也将促进自我满足能力的发展。(稿件编号:091107008)

参考文献:

[1]Michel W. Introduction to Personality. Front worth: Harcourt Brace College Publisher,1999:478~480.

[2]Mischel, W., Shoda ,Y., & Peake ,P. K. The nature of adolescent competencies predicted by preschool delay of gratific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8;54:687~696.

[3]Shoda ,Y ., Mischel ,W ., & Peake , P.K .Predcting Adolescent Cognitive and Self -Regulatory Competencies from Preschool Delay of Gratification: Identifying Diagnostic Condition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90;26(6):978~986.

篇10

当今心理科学从冷门变成热门,是时展的需要。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目前,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以及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不少大学生发生心理障碍,出现心理疾病。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被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为解决好学生的心理问题,首先要提高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的心理素质。高校辅导员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学生工作最直接的管理者和指导者,其心理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探讨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培养问题,是高校管理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视角和新课题。

1 高校辅导员队伍心理素质培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高校辅导员既是大学班级的管理者,又是学生事务的服务者,同时肩负着德育培养的重任,集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教书育人于一体。辅导员的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关系着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关系着高校德育质量和大学生校园生活质量,关系着高校人才培养质量[1]。辅导员心理素质是其整体素质结构的核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其他素质,作为一个重要的子系统应纳入高校教育质量为目的的师资培训系统之中。

1.1 高校辅导员队伍心理素质现状亟待改善 对高校辅导员队伍现状的调查发现,目前高校辅导员的年龄结构逐步降低,一般平均年龄为27岁,辅导员学历和学识较高,心理素质从总体上看较好。部分高校辅导员具有较高的知识素养和良好的智能品质,善于正确处理学生问题,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能够胜任现职工作。在需要层次上,多数辅导员能以教育事业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他们的社会期望值以及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较为恰当合理,大多数辅导员能够自尊、自立、自强、自信,具有较强的自我调控能力。但同时也应看到,由于种种原因导致部分辅导员心理素质不高,与辅导员应具备的心理素质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1)知识结构不尽合理。一是对专业知识认识不够深刻,知识面不够广博,缺乏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主要表现在对学生专业引导方面的不足。二是缺乏必要的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知识,尤其是一些非师范专业毕业生,没有系统学习过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三是知识更新意识不强。这种知识结构上的缺失,将是影响其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重要因素。(2)自我意识与自我调控能力不强。主要表现为自我评价偏高和角色意识存在欠缺。(3)综合素质的层次需提高,敬业精神有待强化。有的辅导员过于偏重个人前途、待遇等,而对事业奉献精神则欠缺。(4)智能品质不够完善。一是运用教育科学知识开展思想工作的能力弱,不注重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二是科研意识不强、科研能力较差,缺乏对学生思想问题的洞察力,对学生中的新问题缺乏敏感性,难以准确地抓住问题的实质,掌握教育时机、加工教育信息能力尚显不足;三是缺乏挑战精神与创新意识;四是组织管理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主要表现在方法欠妥和教育技能上的不足。

从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的现状可以看出,高校辅导员的心理素质急需进一步提高并加强培养。面向21世纪,高校教学、科研以及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人才的重担将历史性地落在青年教师的肩上,他们心理素质是否良好,直接影响着我国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现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

1.2 高校辅导员队伍心理素质培养是高校管理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思想和心理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思想支配着心理,一定的品德形成之后,就会决定相应的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对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定向、整合和动力等方面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要优化高校辅导员的心理素质,必须强化高校辅导员的品质修养,两者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管理心理学对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影响作用是一个复杂而广泛的过程,高校要强化心理学管理,必须要首先强化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的培养[2]。高校整体素质的形成和提高,是以教师心理素质的发展为基础和核心的。高校辅导员是工作在高校第一线的学生管理人员,是高校思想工作的骨干力量,他们要伴随学生大学生活的各个阶段,是与学生接触多、交流广、对学生影响广泛的教育者之一。如果高校辅导员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不可能启发、引导和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说,高校辅导员的心理素质问题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是高校必须要着力解决的大问题。

2 高校辅导员队伍心理素质培养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管理活动中人的心理规律的科学。高校管理心理学应当把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既要研究高校辅导员的个体心理,又有研究高校辅导员的群体心理。由于群体心理影响着个体的心理状态以及整体高校组织的社会心理气氛,所以,群体心理成为高校管理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研究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如何对高校辅导员进行管理教育,有效发挥高校辅导员的作用,促进整个高校管理心理学实施效果的不断增强[3]。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培养主要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在高校辅导员的选聘中应首先把好心理素质考核关,确保德育人才质量 一是按照高校教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高校管理人才必备的心理品质要求,制定相应心理测试标准,研制科学的心理测验工具,为辅导员的心理素质测验与选拔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方法。二是建立高校德育人才及管理人才心理素质考核选拔机制,心理素质测试不合格不得应聘和上岗。三是建立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档案,跟踪进行考核。

2.2 促进高校辅导员知识素养的形成 知识素养是辅导员心理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知识素养的形成是以知识结构的完善为前提。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活的导师,其知识结构应包括四个方面,即思想政治工作知识、教育与心理科学知识及广泛的社会文化知识和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这四个方面在辅导员的成长过程中发挥不同的功能,并共同影响着其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最终构成其知识素质[4]。高校辅导员的知识结构应兼顾专与博两个方面。

2.3 强化高校辅导员智能品质的培养 智能素质是辅导员心理素质结构中的重要功能部分,是心理素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操作系统。辅导员智能素质培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具备与科学认识相关的逻辑智能,对各种影响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二是进行传导语言智能的培养,善于选择最接近学生思想情感的词句,以引起学生思想与情感的共鸣。三是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消除消极行为。

2.4 注重情绪、情感品质的培养 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产生的体验。情绪情感能转化为动机和行为,情绪情感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的行为自发形成的动力,它需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加以控制。情绪和情感是心理素质结构中的动力成分。辅导员情绪、情感培养的主要内容,是使其懂得情感产生的机制、特点、功能及正常值,了解自己情绪、情感发生发展的特点、水平和规律,学会一些调控的手段和方法,形成良好的情绪反应能力和适宜的宣泄方式,经常保持良好的心境和乐观的情绪,并具备较强的抗干扰和自控能力,防止焦虑、烦躁、抑郁等心理疾病的发生。还要对辅导员进行理智感、美感、道德感等高级情绪的陶冶和培养,使其情操发展到较高的水平。

总之,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心理素质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培养的途径和方法也多种多样,还有很多深层次的问题需要深入研究。我们探讨这一问题的目的就是通过提高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来影响和带动整个大学生队伍心理素质的升华,为祖国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盛鹏飞.浅论新时期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素质要求[J].教育与现代化,2001,11(2):7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