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04 11:41:0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儿童保健的概念,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我国有3.6亿儿童和青少年,每年有2000万新生儿,为广大儿童提供更好的健康保护和健康促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卫生工作的要求。【1】儿童保健是对儿童进行整体的、全面的、连续性的健康管理。随着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含义的改变,儿童保健概念也随之变更,即保护和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和适应社会能力的全面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社会医疗体系中扮演的作用越来越大,成为了儿童保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高社区管理模式下儿童保健服务的工作绩效,本文从儿童保健服务的内容出发,提出了社区管理模式下如何加强儿童保健管理的措施,使得社区医疗机构在构建卫生保健网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儿童保健服务的内容
儿童保健主要是在医生的带领下对儿童常见疾病的诊疗进行负责,并指导公共卫生医师及预防保健医生与社区护士进行具体管理。其包括新生儿保健、婴幼儿保健、学龄前期保健及学龄期保健。①新生儿保健是工作以喂养、保温及清洁卫生为主。②婴幼儿保健是指1周岁至3周岁过程中实施的保健,保健工作以防止意外创伤、中毒、传染病为主。③学龄前期保健是指3~7岁儿童的保健,保健工作以防止意外事故和传染病为主。④学龄期保健是指7岁到13岁(青春期前)的保健,保健工作以防止龋齿、近视和慢性疾病为主。其中对7岁以下儿童的保健工作是重点。
另外,社区免疫接种也非常重要。儿童免疫接种信息管理系统包括①儿童的建卡,主要是完成儿童基本资料信息管理。②接种登一记管理,主要是接种登记、修改特殊情况的接种日期、打印疫苗的接种预约时间、打印儿童的接种卡等。③接种记录的补登,主要针对流动儿童的历史接种情况进行补录,以保证该儿童有完整的接种一记录。④各类报表生成与统计,可以生成和打印免疫接种情况月报表、儿童免疫完成情况年报表、儿童预防接种年龄组人日统计表等等,可以一次性生成所有报表,非常方便、快捷
二、儿童保健服务管理模式的构架
为儿童保健服务提供相适宜的管理模式,强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儿童保健管理中所起的基底作用,以其作为儿童保健管理的核心机构,为辖区内全体儿童提供常见疾病诊治、基本保健及特需服务。
儿童保健管理工作主要由全科医生团队完成,全科医生负责儿童常见疾病的诊疗,并负责指导公共卫生医师及预防保健医生与社区护士进行具体管理工作,或者是由全科医生指导下的专职儿童保健医护人员负责儿童的系统保健工作。同时,这种模式还强调要进行儿童动态监测及其他相关成长发育等健康监测工作。[2]在这种模式下,卫生行政部门上要承担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行政管理,妇幼保健部门承担对儿童保健工作的技术指导,疾病预防与控制部门承担对儿童计划免疫与预防接种的业务指导工作,妇幼保健的上级机构或相关医院承担对儿童疾病诊治指导并接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转诊。
三、社区管理模式下加强儿童保健管理的措施
3.1高质量、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
目前群众对儿童保健服务的需求愈来愈呈现多元化、多层次的特点,从最基本的测量身高、体重,到较高层次的智力发育、行为指导;从身体不适到精神心理异常,为保健服务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丰富的内容。为此,儿童保健服务必须适应这种现状,必须迅速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以优质服务赢得服务对象的信任,在技术一服务一效益的良性循环中增强自身活力,并能充分利用现有的保健服务资源及管理网络,尽可能将基本服务覆盖所有的辖区儿童,所提供的保健服务内容能够覆盖所有年龄段的儿童,使特殊服务尽可能满足所有需要享用的儿童,满足社会的需求。
3.2组织培训、定期指导
在新形势下,要提高儿童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也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技术服务、规范管理才能实现。为此,要贯彻社区健康服务的工作方案的要求,选拔具有一定临床经验业务能力强、政治思想好、服务态度优的儿科或妇幼医师担任儿保门诊工作,通过开展各种社区儿童保健的有关理论、技术操作和服务内容的培训活动,尽快转变他们的观念,适应社区健康服务工作,宣传防治与质控作为重点的体弱儿童管理和小儿“四病”,同时推广儿童心理、眼保健、口腔保健等适宜技术,并对其进行考核,考核通过方可从事儿保工作。【3】并定期组织区、镇妇幼保健部门到各社区健康服务站儿保门诊检查、指导工作,及时指导工作中的不足之处,组织个服务站之间进行相互参观学习,吸取他家之长。
3.3制定考核标堆,进行评估
对社区健康服务站进行评估,有利于社区服务质量的提高,根据各地区制定的考核标准,进行阶段评估和年中审查,对表现突出的单位进行奖励,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划拨社区预防保健基本服务补助经费的依据。对于达不到标准的单位,给予相应的措施处理。
四、体会
儿童时期尤其是婴幼儿时期,是生长发育最迅速、关键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卫生保健和教养方法是否得当,不仅关系到儿童的健康成长,而且对他们的一生都有很大的影响。对儿童的生长发育进行定期地、动态地、系统地观察和了解,及早发现缺点、疾病,及时予以矫冶和指导,使社区健康服务真正的走近千家万户,使儿童享受到最基本的健康保健服务,有利于儿童保健事业的健康发展。我们应充分发挥社区儿童保健的地区性和可及性优势,加强完善社区儿童保健工作,提高社区居民对儿童保健的认识,将儿童保健工作系统化,及时发现儿童的健康问题并加以预防控制,促进儿童健康发育成长。
参考文献:
儿童的健康及早期教育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重视,"每个儿童有权拥有最佳人生开端",让儿童接受系统保健管理,以保护和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是儿童保健工作者的职责。早期儿童发展是通过对0~3岁儿童家长进行的全方位护理指导、建立科学的育儿知识、促进早期儿童全面健康发展的工作。
1 儿童早期发展促进的基本概念
儿童早期国际上是指0~8岁的儿童,其中0~3岁是发育最迅速、最关键的时期。儿童早期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体格发育和心理行为发育。促进儿童早期发展(early child develop-ment,ECD)是指针对处于生长发育快速阶段的儿童身心特点,提供适宜的环境、丰富的良性刺激、平衡的营养、满足儿童需要、预防疾病,充分发挥儿童的潜能,使儿童身心全面发展。发展的内容包括:促进营养、预防疾病、促进心理健康等。
2 儿童早期发展促进的对象
2.1以儿童为主要对象的早期干预 针对儿童的干预是一种直接干预,即将儿童送到当地保健机构,由专业人员直接对儿童进行促进认知发育心理刺激,干预强度较高。
2.2以父母为中心的干预 针对父母的干预是一种间接干预,即直接与父母接触,通过改变父母育儿行为,提高父母的育儿技能,改善家庭环境中的社会心理刺激,达到改善和促进儿童发育水平的目的,同时母亲在干预活动中也有所收获。如家庭访视等项目。一项探讨儿童保健与认知和语言发育关系的研究,对来自美国10个地区的0~3岁的儿童进行追踪,结果显示单纯培训母亲与对儿童进行干预效果无区别,早期家庭儿童保健经历比其他类型保健经历与3岁时儿童较好的表现更相关。这种关系未随家庭收入、环境质量、性别或种族而变化。
2.3儿童和父母共同进行的干预 将以上两种干预方式结合起来,一种结合是在家庭干预过程中也同时进行针对儿童的干预;另一种结合是在婴儿时期(12月)以家庭干预为主,如对低出生体重儿或未成熟儿的干预,当小儿长大一些后,再进行针对儿童的集中式干预。
父母与儿童相结合的干预比单独儿童心理发育干预效果好;同样,当将儿童强化教育项目与家庭支持相结合时,比只有家庭支持对儿童心理发育有更强的影响。
3 资料与方法
3.1一般资料 2005年3月~2006年5月参加我中心健康体检的240名4个月~3岁的正常儿童(会员)及家长。
3.2方法
3.2.1建立儿童健康档案 儿童基本信息、生长发育测评图表、智能测评表、体检表。
3.2.2全面体检与评估 ①干预前全面体检:躯体指标,整体发育、营养指标、测试(Ca、Fe、Zn、Hb、微量元素等);②干预前智能测评:采用首都儿科研究所编制的"0~6岁儿童神经心理发育诊断量表"进行发育商(DQ)的测定。
3.2.3发育状况及智能的阶段性评估 每月测头围、身长、体重1次,根据生长发育图并结合儿童身体状况进行发育评估。每6个月进行智能测评1次,针对儿童的大运动、精细动作、认知、语言、社交行为等五大能区发展情况与亲子活动指导老师沟通,并提出活动侧重点,为个性化活动方案给予指导。对家长提出配合要求,确保儿童在各能区均衡发展。针对测评总体状况由儿童保健、营养、心理、早教等领域的专家根据每个儿童的个性化发展特点与具体问题提供专业性咨询指导。
4 结果
对参加我中心早期儿童发展促进活动4个月~3岁的240名儿童在活动前、活动6个月、活动1年这三个阶段采用首都儿科研究所编制的"0~6岁儿童神经心理发育诊断量表"进行发育商(DQ)测定。见表1、2。
5 讨论
综上,对五大能区的评估由表1、2可见:活动6个月时,DQ平均提高了11.96分;优秀率提高了14.17%;中上等率提高了15.83%;中等率降低了10.83%;中下等率降为0.00%。1年时,DQ平均提高了21.08分;优秀率提高了32.5%;中上等率提高了35.83%;中等率降低了49.17%;中下等率降为0.00%。结果显示,上述方法极大开发了儿童潜能[1]。在对家长进行科学育儿指导、培训及健康教育中,100%的家长参加了培训指导。通过每周亲子活动后与家长的互动交流及咨询中发现:有90%的家长能够掌握并运用于育儿过程中;5%的家长感觉应用有困难;2%的家长觉得难以掌握;3%的家长认为无所谓,仍按原来的方法育儿。绝大部分家长通过科学育儿使儿童身心得到健康、协调的发展,这说明保健护理在早期儿童发展促进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
儿童保健学从诞生之日始,其内涵始终贯穿着 生长和发育并举,二条腿走路的方针。实际上,儿童 保健学的前身是与小儿神经学融合在一起的。在 20世纪50年代,自我国儿科学会成立了神经学组 后,小儿神经便与儿童保健分离。继后,儿童保健在 我国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组,从这种分化上来看,足以 显示儿童保健内涵中的发育行为是以大脑发育、神 经成熟为基础的。
20世纪70年代后期,我国第二代儿科著名专 家郭迪教授高瞻远瞩地强调儿童发育和行为在儿童 健康中的重要作用,运筹帷幄,引领研究生们开展了 发育行为的一系列研究,诸如图片词汇测试的标准 化、学习困难原因分析、儿童铅中毒对智力的影响、 汉语表达文字的研究等等。在80年代中期,由于社 会经济文化发展,儿童健康强调身心发展,发育行为 与生长营养同等重要。此时郭迪教授与著名神经科 专家汪梅教授率领团队开展了全国16省市0 ~ 14 岁儿童智能迟缓的流行病学调查,并且在联合国儿 童基金会项目中设计了具备我国特色的儿童生长发 育保健卡。有机地整合了儿童生长发育的指标,适 宜应用于千家万户,此成果曾在当时由郭迪教授代 表我国在联合会儿童基金会的学术会议作为成果和 适宜技术向发展中国家推广,迄今这些数据已被国 际上的一些专家视为珍宝,生长的数据被用于肥胖 的对照研究中,而发育进程仍应用于欠发达地区的 家庭和社区儿童保健中。除了郭迪老教授之外,国 内著名前辈还有刘湘云教授、姚凯南教授、魏书珍教 授等一批老专家分别在上海、西安、青岛等辛勤耕 耘,播种了发育行为的优良种子,悉心浇灌和培育, 使我国的发育行为儿童学在80年代初露端倪。回 顾这个学科的发展历程,不由得发自内心地感激老 专家老教授的奉献和贡献,也一定铭记在心,终生 不忘。
2儿童保健学中的发育和行为儿科发展
如果说20世纪70年为发育行为儿科的概念 期、80年代为孕育期的话,90年代则是迅速发展的 时期。这是因为我国改革开放后,儿童保健与国际 社会接轨,强调了儿童的早期发展。因此,在初级保 健中将发育筛查纳入常规保健中,二级保健逐渐关 注正常与高危儿的发育偏离现象,三级保健特别是 教学医院陆续开设发育行为专科门诊,如学习困难、 多动症、行为问题、睡眠障碍、语言障碍等等。90年 代后期中国一些三级医院相继成立发育与行为儿科 的临床科室,体现了从发育行为的群体保健走向个 体保健和临床的诊治。至此,发育行为儿科进入了 新的发展阶段,逐渐趋向成熟。
正当我国发育行为儿科处于迅速发展之时,无 独有偶的是1999年美国儿科学会正式批准发育行 为儿科学为儿科学中的第13个亚专业,这对我国的 发育行为儿科是一个很大的促动,更兼海内外的学 术交流日益频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香港的陈作耕 教授、蓝芷芊教授领导的体格和智能发展协会自 2003年以来,每年组织一次来自香港、新加坡、澳门、台湾和我国大陆发育行为专业医生,以某一发育 行为问题或障碍为主题的学术会议,大大地推动了 这个亚专业的纵深发展。其间,也倍受中华儿科学 会的大力支持和鼓励,我国著名的老专家吴希如教 授、何晓琥教授、陈荣华教授以及当今儿科学会主任 桂永浩教授每一次都参加了发育行为儿科的学术交 流和讨论,耳闻目睹了发育行为儿科专业队伍的日 渐扩大,给予了相当的关注,并不断地给予建设性的 指导和指示,使发育行为儿科沿着一条正确的轨道 不断迈进,终使2009年在全国成立发育行为儿科工 作小组,2010年成立发育行为儿科筹备小组。
3 发育行为儿科的挑战
一个新的亚专业不比现有的其他专业,有传承 有积淀,新专业是平地而起,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尽 管我国自2003年以来相继出版了三本发育行为儿 科学、一本发育行为儿科学临床诊治手册,但是专业 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却是重中之重,迫在眉睫。
我国的发育行为儿科学应当包括以下内涵:1) 掌握儿童认知和心理发展进程;2)识别发育行为的 偏离、问题和障碍;3)寻找心理社会因素对躯体发育 和现状的影响;4)处理慢性病的心理社会问题;5)咨 询发育行为障碍对儿童生命质量极其家庭动能的损 害;6)诊治常见的发育和行为问题和障碍;7)适当的 转诊至相关的专业。
发育行为儿科学的核心是评估。评估是一个过 程,包括病史采集、家庭约见、儿童观察以及各种心 理、发育和行为测试。评估又有周而复始的监测特 点,通过评估确立诊断,发现个体儿童的弱势和长 处,制订扬长避短的干预或治疗计划,又通过再评估 显示其疗效,并调整干预或治疗目标。评估是动态 反映个体儿童成长中的变化,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一 个过程。然而,我国的临床评估工具严重不足,即便 已有的评估工具也面临着需要更新和重新标准化的 问题,更令人遗憾的是临床心理学专业人才奇缺,因 此,目前我国的临床评估是处于瓶颈的状态。
发育行为儿科学中的诊断标准也亟需熟悉和掌 握。从事本专业人士应在诊断上要有新转化,转化 表现三个特征:1)从过去的分类诊断(是与否)趋向 维度(多轴)诊断;即考虑儿童诊断时的年龄、智力状 况和问题或障碍的严重度;2)从平面诊断趋向立体 诊断,即考虑疾病的同时也涉及儿童心理、功能及养 育的环境;3)从个体化的诊断趋向团队的诊断,即相 关专业对共患病的诊断。在诊断的标准上,应参照 美国精神疾病分类手册第4版修订版(2000年)、国 际疾病分类手册(1996年)、婴幼儿心理健康和发育 障碍诊断分类(1996年)、以及儿童青少年健康功能 的国际分类(2001年)。
4 儿童保健学与发育行为儿科的和谐发展
儿童保健与发育行为儿科在发展过程中相辅相 成,既有重叠,更有互补。我国的儿童保健学具备完 善的三级网络系统,在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下,充分 显现了社会进步下的保健质量的显著提升,从广大 儿童健康保障走向了个体儿童的生命质量提高。正 是凭借着儿童保健这片肥沃的土地,才使得发育儿 科脱颖而出。从原本属于儿童保健学中分化出来, 分化意味着发展,发展中注重相互的合作。
结果:观察组儿童9例缺乏微量营养素,占总比例的4.5%,显著低于对照组缺乏微量营养素儿童69例,占总比例的46%,(P
结论:微量营养素对儿童保健及疾病预防十分重要,使用多样化食谱,可提高儿童身体发育达标率,降低患病率。
关键词:微量营养素 儿童保健 疾病预防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170-01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升,儿童的疾病预防、保健变得极其迫切,提高儿童身体素质,是目前当务之急。经研究调查显示[1],儿童蛋白质、热量缺乏已经得到解决,然而微量营养素的缺乏,仍然是严峻的问题。本次研究主要探讨微量营养素对儿童疾病预防、保健的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区350名健康儿童为研究对象,年龄0~6岁,平均年龄(3.6±0.8)岁。男孩210名,女孩140名。将350例儿童随机分为观察组200例,对照组150例,两组儿童性别、年龄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观察组儿童食用根据年龄不同而定制的多样化营养食谱,并及时补充身体所需要的钙、铁、锌、维生素B、维生素C等微量营养素;对照组儿童正常饮食,不特殊补充微量营养素。
1.3 观察指标。两组儿童根据国家提供的体质量、身体标准进行身体营养测定;儿童发病率判断为儿科疾病确诊标准为依据,以及粪常规、血常规、胸部x线检查、尿常规等检查。两组儿童采取统一标准进行测量,根据《实用儿科学》为测量依据。体质量测量要求患者排便、着单衣、脱鞋测量;测量立身高。
1.4 数据处理。将本次研究所得数据录入SPSS19.0中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以(P
2 结果
经随访1年后,观察组9名儿童缺乏钙、铁、锌,占总比例的4.5%,显著优于对照组缺乏微量营养素患者69例,占总比例的46%,(P
3 讨论
微量营养素为维生素、矿物质,即为人体所需量较少的营养素。营养素主要作用于人体发育、维持生存、保持健康、活力的营养物质,大多以食物形式摄入[2]。人体发育、生存所需营养素可分为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脂类等,其中脂类、蛋白质、碳水化合物需求量大,占据膳食比重较高。而维生素、矿物质身体需求量较小,则占据膳食比重较小,称之为微量营养素。微量营养素体内无法合成,需依靠食物摄取。微量营养素的摄入,可反映出儿童营养状况,也是儿童疾病预防、保健的主要因素。从本次研究中可见,观察组在营养食谱的指导下,对身体及时补充所需要的微量营养素,其营养状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
目前,许多儿童膳食结构缺乏合理性,因偏食、厌食,导致身体营养不良,亦或是营养过剩[3]。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营养不良情况有所改善,我国儿童营养不良率从1985年的35.4%,下降至2005年的22.1%[4]。但儿童营养问题依然存在,对儿童的身体发育造成严重的影响,长期营养异常,极易导致儿童身体抵抗力下降,身体的调节能力、抗感染能力等,均有显著下降趋势,极易导致反复感染,及时补充身体所需的微量元素,可有效将儿童免疫力下降做有效改善,增强身体免疫力。
儿童疾病预防与保健是当前儿童工作者的研究方向,提高儿童的身体素质,降低发病率,提高儿童身体免疫能力,是目前研究的重点。许多儿童因家长的忽视,或者家长对营养概念的缺乏,导致儿童出现偏食、厌食等症状,直接导致身体微量营养素不足,无法满足身体发育所需,抵抗能力下降,疾病率上升,身体素质严重下降[5]。儿童的微量营养素补充,不仅影响着儿童身体发育,还直接关系儿童智力、抵抗力、疾病发生率、心理发展等,对整个名族的发展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健康保障。
参考文献
[1] 郝波,赵丽云,赵更力等.儿童微量营养素缺乏与微量营养素补充[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9,17(3):325-326
[2] 陈科,刘永芳,陈立等.维生素A联合其他微量营养素干预对铁代谢稳态的影响[J].中华儿科杂志,2011,49(12):926-93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6005-02
儿童口腔保健是托幼机构保健内容之一,但是长期以来由于人们普遍认为乳牙要替换,家长和老师们的保健意识不足,导致托幼机构的口腔保健工作一直难于开展,或开展后效果不佳。柳州市妇幼保健院从2006年开始研究托幼机构的儿童口腔保健工作的管理方法,2010年基本形成适宜本地区开展的口腔保健工作模式,即分级管理模式。
1 分级管理模式的建立
2006年根据我院对全市托幼机构的口腔检查结果显示,全市共93所托幼机构,其中开展口腔保健的只有21所,所开展的保健内容也只是氟离子透析。从2006年开始,口腔科开始接管口腔保健的工作后,逐步研究完善分级管理的模式。内容包括:托幼机构的评估分级,保健工作的常规开展,定期复评。
1.1 托幼机构的评估分级 主要根据实检率和患龋率将托幼机构初步分为初级、中级、高级。实检率主要反映家长的保健意识水平及托幼机构对口腔保健工作的重视度与执行力度;患龋率主要反映龋病的流行程度,见表1。
1.2 根据分级的情况开展相应的口腔保健工作 保健工作内容:①初级:宣教、体检。②中级:宣教、体检、预防(氟化物防龋)。③高级:宣教、体检、预防(氟化物+窝沟封闭)、治疗等。
1.2.1 宣教内容 ①每学年对新生家长普及基本的口腔保健常识。②对于中班的孩子教授鼓漱技能,对于中班孩子的家长讲授窝沟封闭的概念。③对于大班的孩子教授有效刷牙的技能,对大班孩子的家长讲授龋齿的治疗。④对于学前班孩子的家长讲授替牙的知识。
1.2.2 体检内容 初级的口腔保健,由儿童保健科的医师在进行六一体检时对龋齿初步检查;中级及高级的口腔保健由口腔科医师对龋齿、牙齿牙列发育、口腔黏膜病等进行专业的检查。
1.2.3 预防 中级保健的预防是应用氟化物进行龋齿预防,主要是氟化泡沫。高级保健的预防工作还包括在幼儿园内进行窝沟封闭。
1.2.4 治疗 开展高级口腔保健的托幼机构,我们会每半年在体检后将便携式牙椅搬到幼儿园,对简单的浅龋、中龋进行充填治疗。
1.3 定期评估工作的效果及基本情况予以评级调整 一般每2年对托幼机构的保健工作效果进行评估。首先根据统计的全园患龋率、龋均、充填率、口腔卫生指数等指标,分析保健工作的效果,针对性地进行提高改善。其次再次评估托幼机构的基本情况,看其是否具备提高保健工作级别的条件,同时结合园长和保健医的意愿。
以上工作同时还配合“创建广西口腔健康幼儿园”的项目同时进行。对于保健工作认真、出色、有成效的幼儿园予以“口腔健康幼儿园”的称号,颁匾、给予一定的奖金。还有年终托幼机构的检查给予评优和奖励。通过以上两个途径来激励托幼机构的口腔保健工作的开展。
2 模式的效果评估
通过六年的管理模式探讨,柳州市儿童口腔保健的覆盖率不断提高,至2012年覆盖率达到52.8%,见表2。可见,根据不同等级的幼儿园开展不同内容的口腔保健工作,得到了幼儿园的认可和接受,同时也合理分配了医疗资源。
一部分幼儿园从初级模式提高到中级模式,一部分幼儿园从中级模式提高到高级模式,患龋率、龋均、充填率均有了提高,见表3。这也反映了随着保健工作等级的提高,医疗机构在托幼机构投入的精力、人力、物力的增多,防龋治龋的方法多样而全面,孩子们能得到更多种方式的口腔保健,自然口腔保健工作的其效果也应该是越好的。
分级管理模式不仅对托幼机构的保健工作的规划起到一种指导作用,托幼机构能根据自身硬件软件等条件,相应开展适合的口腔保健工作;同时对各级医院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社区医院具备什么样的条件,能开展哪级的保健工作,负责管理哪些幼儿园都是挺有参考意义的。
3 问题与展望
根据柳州市的情况,针对儿童保健需求层次不同的人群,制定不同的保健工作内容,这样的分级管理模式取得的一定的效果。但在以后的工作中仍需进一步完善该管理模式,如在高级保健内容中开展龋齿高危人群的监测等新项目,使它能成为促进儿童口腔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策略之一,同时为社区医院、公立医院的职能划分提供参考。
虽然该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因为经济杠杆和有效的奖惩措施尚不完善,部分托幼机构的积极性并不是太高。
而且现在一些非儿童牙病专科的医院口腔科及口腔诊所对儿童牙病的诊疗水平低下也限制口腔保健工作的开展。以上的问题仍急需我们继续努力去解决。
总之,在健全的儿童保健三级网络中,实施有效儿童口腔保健工作,是维护儿童口腔健康的有效途径,如何更好地开展需要各界仁人志士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黄华,邓汉辉,李志辉,等.互动式集体儿童口腔保健模式效果评价[J].广东牙病防治,2006,14(1).
[2] 杨少萍,张斌,杨蓉,等.学龄前儿童口腔保健健康教育效果评价[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7).
[3] 寇艳松,张运平,胡丽萍.0-3岁儿童口腔保健管理模式探讨[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31).
我痛恨于自己的无知,现在追悔莫及,看到还不懂事的孩子,心里有说不出的心酸,担心孩子以后难以胜任将来的学习,生活和工作。
我该怎么补救呢?期待专家给我良方。
谢谢!
上海 小王
小王家长:
归纳你所提供孩子的情况:1、婴儿时期爬行少;2、特别怕痒;3、不会跳绳、拍球;4、动作显得笨拙;5、无耐心等。你儿子可能是感觉统合功能失调。你知道有关感觉统合功能的知识吗?
什么是感觉统合
儿童感觉统合功能的问题,最早在1972年由美国一学者提出,目前我国在教育界和医学界已普遍引起重视。所谓的感觉统合是指各种感觉通过感觉器官(眼、耳、鼻、皮肤、关节等),经过神经传入大脑,大脑再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最后形成对外界的感知,并且与外部环境相适应的过程,即为感觉统合。
什么是感觉统合失调
当感觉器官把感知到的感觉传入大脑后,大脑对传入的信息分析有误、最后形成的感知与外界环境不相适应,即为感觉统合失调。
为什么会引起感觉统合失调
1、主要是环境因素:(1)活动空间小,依赖学步车导致爬行不足;(2)缺少玩伴和户外活动,而家长对孩子又过度的保护或管束太严;(3)过早进行认知教育等原因造成孩子动得少。
2、其次与遗传和围生期的因素有关如早产、剖宫产等。
感觉统合失调有哪些表现
感觉统合失调的孩子除了普遍有动作不协调或对皮肤的触觉过于敏感外,还常有:
1)过度活动与注意力不集中:无目的的奔跑,丢三拉四。
2)行为问题:交往不良,适应能力差。
3)肌肉张力不足:姿势不端正,易跌。
4)空间适应差:常东碰西撞,弄坏东西。
5)计划困难:做事动作慢无时间概念。
6)学习问题:读、写困难。
如何判断感觉统合失调
可以去医院或儿童保健所,做感觉统合能力的测评有助了解孩子感觉统合的能力。
如何纠正感觉统合失调
通过感觉统合功能训练是最有效的纠正方法,主要是通过游戏的方法使儿童乐于参与。
给你的建议
不用过于自责,应首先明确你的孩子是否存在感觉统合失调,以哪一类的失调为主,只要能够坚持这方面的训练就可改善你孩子的状况。
一 提高认识,政府重视是前提
妇女保健工作归功于三级保健网的建立与完善,归功于改革开放的国策,归功于国力的强大,随着20世纪后半期社会经济文化及医疗卫生水平的迅速发展,人类面临着生存竞争的强烈,对生命质量的要求也提高了,因此健康的概念也同样有了新的内涵。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三方面达到完美,才能推动社会的持续前进,才能享受完美的人生。保健为本,以人为本,才能保护人类与不同层次内外环境保持生态平衡。西部地区属于相对落后地区,医务人员对医学领域的革命及服务模式有待转变,医务人员技能不能适应需求,自我定位不明确,应该以科学的态度,提供高质量服务。加强健康教育,提高自我保健意识,以人性化服务缩短享受保健的公平性的距离,及时推广预防经验,认真总结地区存在的不足,有针对性的逐一解决,提高自身素质及救治能力。为保证优质服务,降低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提高出生人口质量为总体目标,认真贯彻“一法两纲”,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服务为契机。积极向政府献计献策。我市市政府给予高度重视,保证市乡村三级网络人员的工资及业务经费。保证网络健全人心稳定的关键,是做好工作的前提。乡镇卫管站每年对村年终考核,做到目标明确,责任落实到科室、人头,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良好的工作格局,使两个系统管理率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工作迈上新台阶,为使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稳定在较低水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极大地提高了妇女儿童保健水平。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儿童系统管理率均达到新《两纲》规划指标。在孕产妇保健及危重筛查工作方面,能够系统管理,结合有关社会因素、经济、文化、交通、医疗卫生设施等,对高危孕妇及早做到转诊急救准备,提高了住院分娩率,降低了孕产妇死亡率及围产儿死亡率。
二 健全网络,提升素质是基础
健全妇幼保健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是做好两个系统管理的基础,建立一支素质高、技术过硬的妇幼保健队伍是确保服务质量的关键。加强网络建设,健全三级妇幼卫生网络。村级妇幼保健人员承担着基层的保健任务,处于农村卫生工作的前沿位置,是农村保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从抓网底建设入手,进一步完善服务体系,对村级具备资质的防保人员重新考试、考核、择优聘用妇幼人员,彻底告别男村医承担妇幼卫生工作的历史,每村保证了有一名学医学的女妇幼人员从事此项工作,村覆盖面达到100%。新聘任妇幼大夫的实际整体工作能力大大提高。
三 强化培训,技术过硬是关键
为保证新聘任妇幼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的提高,结合工作实际,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村妇幼人员妇幼保健知识、基本技能、高危筛查与管理、体弱儿管理、出生缺陷认证、血色素、尿常规和儿童尿钙检验等知识的系统培训。为提高服务档次,每年采取聘请上级产科、妇保和儿保专家分别举办培训班,对助产技术服务和三级妇幼保健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极大地提高了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同时,使妇幼保健工作横到边,纵到底,全覆盖,健全完善了网络,夯实工作基础。
四 设备齐全,操作娴熟是前提
按照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妇幼保健人员认真履行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要求服务项目。为乡镇卫管站配备了胎心监护仪、儿童体重秤、骨盆测量仪、身高体重秤,为村级配备了体重秤,统一配备了村妇幼检验设备。并做好培训,服务水平明显上升。为孕产妇和儿童保健服务质量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保健服务又上了一个档次。
五 多措并举,有效降低两个死亡率
无处不在的幸运草
京在设计前得知,首次装修的室内照明没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医患普遍反映,灯光较暗,有压抑感。京认为,妇女儿童保健中心由于自身的特性,比其他医疗机构更需要高质量的照明设计,只有营造温馨的环境和氛围,才能让妇女儿童保持愉快的心情。
为此,她在设计中充分运用了幸运草造型,既保证了正常的照明需要,又实现了独特的设计效果。在门厅、电梯厅、婴儿游泳馆、筛查中心、妇产科等候区、VIP诊室、产后康复室、孕妇学校等空间设计了幸运草的造型,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了室内设计整体感。
清新醒目的标识
记者走进新装修后的保健中心,明显感到新的设计带给人们的视觉变化首先从标识系统开始。“以前的LOGO就是简单的大小脸,虽然很直观,但是缺乏设计美感,这次设计的新LOGO更加具有动感,也更加国际化。”京说,这次设计对室内装修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整合,因此她的团队在保健中心的各方面整合中下足了功夫。
此外,室内空间布局成“一”字型,电梯位于三分之一处,这给设计带来的最大挑战是电梯处的标识并不明显。设计团队在保持幸运草整体造型的同时,进一步让标识更醒目、亲切、自然,很好地起到了疏导畅通功能。特别是每一个电梯口处的标识,所在楼层标识、功能科室标识突出,同时还展现了其他楼层的功能,让使用者一目了然。
在设计中,京还把各种宣传画的位置设计整合到整体设计中,以突出医院的整体感。
抗菌耐久的材料
银江区域一体化社区卫生服务系统不仅是一个应用系统,而且是以咨询实施的方式逐步形成县域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模式、方法,提炼社区卫生责任医生工作、社区卫生绩效、社区卫生管理、社区诊断及居民享受社区卫生服务模型,保证核心理念的实现,为满足用户的确切需求提供有力保障。
系统特点
银江区域一体化社区卫生服务系统主要有以下几大特点:全面覆盖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功能;全面引入虚拟网格管理及重点人群服务网格模式;以角色岗位驱动集成化设计;以工作站形式提供信息实时整合;以实时、轨迹化管理体现社区卫生服务绩效;以WEB桌面集成体现一体化展示;简化责任医生日常工作。
系统组成
银江区域一体化社区卫生服务系统包括网格化健康档案系统、慢病管理系统、儿童保健系统、妇女保健系统、社区疾病控制、社区HIS系统、社区体检系统、社区LIS系统和综合管理等功能模块,一方面各模块相对独立,分别具有完善和细致的功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社区卫生用户全面深入的服务工作需要;另一方面它们又能融会贯通、有机地结合为一体化集成应用,满足用户社区卫生管理的整体需要。
1. 网格化健康档案系统
网格化健康档案系统以个人健康档案为核心,建立居民家庭档案和社区基本档案。用以帮助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医护工作人员用于管理、维护社区、家庭、个人的基本健康、行为习惯、既往病史、卫生环境资料和各类动态健康问题记录。对社区健康档案进行精细、网格化管理,形成社区卫生服务基础医疗、公共卫生业务统一集成到以家庭为核心的网格,有助于实现医疗数据系统化和层次化。
2. 慢性病专项管理系统
对于13亿的人口大国来说,人口老龄化问题是全社会无法避免、且必须妥善解决的问题。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大量慢性病的常规、康复保健治疗与现有医疗资源的矛盾日益突出。银江慢性病专项管理系统全面导入疾病管理的概念,系统以健康档案为基础,提供慢性病种患者的随访、监测、健康教育处方、治疗方案管理、基本资料查询、业务提醒等功能。内嵌高血压管理、糖尿病管理、精神病管理、肿瘤管理、冠心病管理、脑卒中管理标准业务流程。并提供慢病管理通用模板,各地区可根据当地要求,动态配置,灵活建立更多的慢病管理专案。疾病管理以“改进诊疗效果、降低医疗成本”为目标,实施社区慢性病专项管理,针对慢性病治疗,提倡一体化的病程干预及管理机制。为慢性病患者提供专项管理和个性化医疗服务,同时也便于医疗机构对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3. 儿童保健系统
儿童保健系统主要管理和维护社区儿童基本资料、6岁以下儿童体检管理、儿童体检预警、体弱儿童管理、死亡登记等。通过健康检查,得出科学的生长发育监测与评价结果,提出合理的喂养建议,对营养不良及疾病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对不同病例实行专案管理,显著提高了儿保工作质量与效率。结合行政与业务需要提供儿童体检、生长发育监测、死亡监测、体弱儿管理、听力筛查等业务管理。
4. 妇女保健系统
妇女保健系统本着“关爱女性”的理念系统,重点对辖区内育龄妇女和产妇进行重点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孕产妇初次检查、产前复查、复查预约、高危管理、产时产妇及婴儿情况、产后访视、死亡登记等,通过对孕产妇的怀孕、分娩和产后访视全程的动态管理,从而掌握孕产期各种危险因素,降低孕产妇、围产儿死亡率,减少婴幼儿先天性遗传疾病及传染病发病率。结合行政与业务需要提供围产期保健追踪、健康教育、生殖健康管理、死亡监测等业务管理;实现妇女健康促进工程专项管理,为已婚育龄妇女定期做妇科检查,提供妇科专项检查;提供婚前医学检查专项业务登记功能,记录和管理男女婚前检查基本信息、检查信息(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健康教育、结果报告及发放婚检证明。内置妇女保健方面的卫生统计报表。
5. 社区疾病控制系统
社区疾病控制系统主要涉及对各类传染病日常监测管理和突发公共卫生安全问题应急处置。疾病的日常监测管理内容比较宽泛,包括急性传染病、结核病、计划免疫、寄生虫病、艾滋病、意外伤害、职业卫生、环境卫生、放射卫生、学校卫生、营养卫生、食品卫生、实验室样品检验检测、出生死亡统计、卫生资源管理等内容;应急处置则包括对传染病、食物中毒、职业中毒、环境污染事件、辐射事件、毒种丢失、不良反应、医源性感染、不明原因疾病等突发事件的专业处置工作。社区疾病控制系统同时建立卫生直报功能,与政府公共卫生系统建立长效动态接口,辅助上级卫生行政机构监管。
6. 社区HIS系统
社区HIS系统是一个小型的医院管理系统,实现社区诊疗的信息化改造。基于“以患者为中心的管理理念”而设计,患者费用结算时间明显缩短,提供电脑打印发票和每日费用清单,改善医疗服务形象,提高患者满意度。患者发生的所有费用都可以在系统中及时控制并建立欠费催款体系,减少患者费用管理中的盲点,维护医疗机构权益。通过计算机严格各类药品管理,彻底改观传统模式下药品管理糊涂帐的局面,堵漏增效。同时社区HIS系统与医保留有接口,可以实现医保刷卡、医保结算等,极大方便了社区居民,最终实现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有效缓解了医疗资源不均衡的问题。
7. 社区体检系统
一、前言
近几年来,中国的社会保障事业不断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通过建国以来几十年的社会保障事业探索发展与发展,已经逐步建立了比较完备的社会保障框架。特别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人们的观念思想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坚持“引进来”对外战略,一方面引进西方先进制度与技术和资本发展本国经济与制度建设;另一方面西方落后的思想、价值观也传入中国,、、犯罪、艾滋病等在国内泛滥。本人认为这些落后的思想、价值观之所以会在改革开放以后传播、泛滥是与当代中国市井平民倡导性解放有重要的关系,这里不做论述。、、犯罪、艾滋病等在国内传播与扩散严重威胁了妇女与儿童的健康与安全,所以国家加大了对妇女儿童的权利保障与救助。妇联的发展使妇女儿童社会保障事业取得了重大成效。一般认为儿童和母亲是作为一个天然整体,所以把两者的保障划入妇女儿童社会保障方面中。本人认为这样划分限制了儿童社会保障的发展空间,至于妇女与儿童社会保障分不分开并不是本文所讨论范围。本文从保护儿童权利出发讨论农村儿童社会保障的若干问题。
二、我国儿童现状概述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高度重视对儿童权利保护是政府、社会和家庭的一项重要任务,做好对儿童权利保护首先必须清楚我国儿童现状问题。
据联合国的人类发展报告中儿童是指0¬—14周岁孩子【1】,中国人口调查中划分年龄阶段的第一档也是0—14周岁【2】。所以本文所指的儿童概念是指0—14周岁的我国大陆孩子(不包括港澳台地区)。
经国务院批准,我国于2005年底开展了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工作。这次调查以全国为总体,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为总体,采取分层、多阶段、整群概率比例的抽样方法。所以本次调查的人口数量比较新的也是比较准确的数据。全国人口中(未包括港澳台地区),0—14周岁的儿童人口为26478万人,占总人口的20.27%,与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0—14周岁儿童人口的比重下降了2.62个百分点【3】。
(一) 教育方面
我国近2.7亿儿童中未入学率约1%,也即大约有270万儿童失学,这其中大部分是农村儿童【4】。我国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由1990年的96.3%提高到2000年的99.1%;小学5年巩固率由1990年的71.4%提高到2000年的94.5%;小学净入学率中女生为92%,男生为90.2%;中学净入学率中女生为48%,男生为52.2%【5】。由于发展不平衡,我国贫困地区仍有适龄儿童无法入学。
(二)健康卫生方面
我国有许多贫困儿童由于家庭经济贫困而得不到良好的健康营养与卫生医疗保证。营养不良的儿童约占9%(占儿童总人数,1997—1999年数据),相对于年龄体重不足的儿童10%(占5岁以下儿童的比例,1995—2000年数据),相对于年龄身高不足的儿童17%(占5岁以下儿童的比例,1995—2000年数据)【6】。
儿童卫生保健方面投入不足,虽然在儿童计划免疫项目增加了乙肝疫苗、水痘疫苗等的接种保证了儿童的健康成长【7】,但农村中的医疗水平有限、经费投入不足,使得农村儿童保健方面出现了严重障碍。中国儿童现在有7.6万人感染艾滋病【8】,虽然相对于全国儿童总数比例不高,但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
(三)儿童福利院服务方面
1995年全国共有儿童福利院73所,收养孤儿、弃婴和残疾儿童7000多名【9】。全国有托儿所、幼儿园共18万家,在园儿童2711万人,教职工共116万人,其中教育者87万人【10】。对流浪儿童的服务由过去通常是纳入收容遣送范畴改为专项的儿童福利范畴,到1997年底,全国已投入资金8000万元,建成72个这样的场所,能为流浪儿童提供健康检查、医疗、衣食住、非正式教育、心里咨询和行为偏差矫治等多方面服务【11】。
(四)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农村儿童有23200万人,农村留守儿童约有5800万,农村平均每四个儿童就有一个是留守儿童,结构如下:
从这图中可以得到农村留守儿童(0—14周岁)为4799.5万人【12】。
三、我国儿童福利政策与分析
为了保证儿童健康成长,国家通过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享受抚养人的连带社会保险等几个渠道,推出一系列保障儿童健康、教育的措施【13】。
这些措施有成效也有不足,分析如下:
(一)儿童保健与儿童计划免疫
儿童保健与儿童计划免疫旨在保护儿童的身体健康和成长,从小就预防疾病做到了从源预防,成效非常大。
在计划免疫项目有一些项目是免费接种的,但也有一些是收取费用的,虽然近几年来扩大儿童计划免疫项目,但新增的大多需要收费,本文认为收费不可取。职工子女的接种劳务费可由家属医疗或子女筹医疗项下部分报销【14】,而且职工族收入高又稳定,可以支付得起这项开支。可农村子女的这项计划免疫费用是家庭生活开支,虽然金额不大,但也是不小数目,农村农民由于“近视”效应,认为花费金钱去做免疫不划算,更有令人费解的是打三针预防就打一针或二针,原因是“打了这个没用,没有看到孩子异常,挺健康的,少打一阵可以省些钱买包奶粉”。
农村儿童保健近几年来发展很快,乡村医生医疗水平和设备大大提高和改善,儿童的健康得到了很大的保障。由于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国家对农村医疗卫生方面投入不足,医生得不到良好的培训和生活保障,医疗设备也相对落后,这一点城市儿童保健做得比较好。所以农村儿童保健事业不容乐观,大多数医生不具有本科学历,许多医生只是跟其他医生做了一二年学徒,参加医生培训个把月就在当地开个诊所,其中有不少是庸医,值得政府和社会关注。农村中缺乏一支良好素质的技术医疗队伍和良好医疗设备是制约农村儿童保健事业发展的直接因素。
(二)儿童抚育津贴和儿童福利设施
凡领取独生子女证的职工独生可以享受儿童抚育津贴,而且可以享受托儿补助费【15】,而农村儿童则不能享受抚育津贴。在英国,国家为家庭内第一个子女(未满16岁,学生未满19岁)每周发放10.4英镑(约合15美元)的津贴,其余子女每人每周8.45英镑。此外许多国家的政府还为婴儿提供一定的食品和婴儿用品或者提供相应的现金补助,这些津贴都是给本国国民所有的儿童【16】。这一点我们还做得不够,有些观点认为给所有儿童提供津贴有两个障碍,国家经济实力和家庭为社会创造的财富。国家经济基础条件方面本文想指出“少儿强则国家强”,我们国家若想更强大必须让儿童“强大”,从本文第一栏中儿童健康、卫生现状可以发现许多儿童有营养不良、体重不足、身高不足等欠缺,用一部分财政预算给儿童津贴上从国家长远战略考虑非常值得,关于如何保证津贴费用真正到儿童身上,下文再做论述。无论哪个产业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无贵贱,农民子女有权利享受社会发展的成果。用家庭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来限制儿童平等享受儿童抚育津贴是错误的观念,国家有责任保护每一个儿童的权利。
在儿童福利设施方面国家加大投入,目前已经建立起比较规模的托儿所、儿童福利院等,但是农村的儿童福利设施相对比较落后,从上文指出的农村留守约有5800万可以看出农村儿童福利设施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三)儿童免费教育
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年满六岁的儿童都要接受教育,从2007年开始,全国开始实行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学生只交书本费即可,从理论上保证了全国所有儿童都能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事实上,我国仍有许多儿童失学和辍学,如上文指出我国约有270万儿童失学,大部分是农村儿童,中学净入学率比小学经入学率低,儿童的教育不仅关系到儿童的一生也关系到祖国未来的兴衰。保证所以儿童能够真正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是我国政府的义务和责任,儿童失学有重要的原因是家庭经济贫困所导致的。家庭经济贫困使有些父母支付不起孩子的书本费及相关费用,同时有些儿童因为家庭经济贫困引起了内心的自卑感不能与同学相处从而导致失学和辍学。
(四)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福利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留在农村所在地而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他们一般由祖父母、亲戚、邻居等照顾。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基数十分大,平均每四个农村儿童就有一个是留守儿童。祖父母年龄大,知识水平低根本不能教育和监管孩子,他们只能督促不能教导,在亲朋好友家的那些留守儿童,因为不是自己生的小孩,往往不会尽心教导。许多家长也知道这一点,可是他们最无奈的事“要想出去赚钱,孩子不放在祖父母、亲朋好友家管放哪管”。可见农村的儿童设施水平比较低,政府对留守儿童问题不够重视,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权、人身权、受监护权、发展权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如何解决留守儿童的社会福利问题关系到千千万万儿童和农村的权益。
四、加强儿童社会保障的措施
国家对于保护儿童权利的许多措施取得很大的成效,儿童的整体平均素质和健康水平有很大提升,但由于政府把保护儿童利益放置于保护妇女权利一起,限制了儿童社会保障进一步发展。同时由于目前儿童社会保障覆盖面比较窄,农村有许多儿童没有得到相应的社会福利。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及失依儿童的社会保障做得不够到位,究其深层原因是家庭经济困难导致许多儿童失依与留守农村。有些观点认为儿童的生活水平不能与国家挂钩,这是家庭家长原因怨不得人,国家没有太大责任在保护儿童权益身上,不能破坏游戏竞争规则。本文认为这种观点核心目的是倡导拉开距离,保证竞争的不对称性。中国人有一种弊病观念:自己富,则不希望别人富,喜欢别人都穷;自己穷,不希望别人变富,自己不能富则希望人人都穷,这里不做讨论。认为国家没有太大责任保护儿童权益的观点不可取,完全忽视了国家、政府的社会责任。每一个儿童的事都不是小事,不能因为个例而忽视,国家有义务保护每一个儿童的权益不受侵犯和损失,保证农村儿童和城市儿童在同一起跑线上发展。同时社会和家庭也有责任和义务保护儿童权益,本文从政府、社会、家庭三方面分析如何加强儿童社会保障。
(一)政府方面
1、儿童计划免费免疫与加强儿童保健投入
扩大儿童计划免疫项目,普及麻疹、风疹、腮腺炎联合疫苗等的接种,对计划免疫内的项目全部实行免费。由国家财政预算拨付,同时增加预付新疾病的财政预算,防止新增的疾病对儿童健康造成威胁,延长儿童免疫年龄,保证0—14周岁儿童均可获得免费免疫,切实从源头保证儿童健康成长。
增加对儿童保健投入,特别是加大对农村儿童保健投入。农村农民对卫生健康方面并不熟悉,从上文数据可以看出,农村由相当一部分儿童存在营养不良,体重不足,身高不足等健康问题,如何消除这些健康问题是政府的一大任务。加大投入,培养一支素质比较高的农村医疗队、巡回各个乡村,免费为农村儿童做健康咨询,推广营养配餐,保证儿童营养健康;培养农村当地医生,提高农村医生素质与技术水平,严厉打击农村的庸医与高收费情况;加大对农村医疗设施投入,更新医疗设备,特别加大对儿童常见病门诊的投入,降低医疗费用;为边远山区贫困地区配备1名或若干名专业医疗师,维护当地儿童的健康权。
2、扩大儿童抚育津贴范围和改善儿童福利设施
(1) 扩大抚育津贴范围,保证农村儿童也可以享受抚育津贴,给每一个0—14周岁儿童发放现金或购物券津贴,由于农村许多农民文化素质不高,可能会把儿童现金津贴转化为生活所用。为了保证儿童津贴真正服务于儿童可以发少许现金津贴,更多的发放购物券:0—3周岁发放奶粉购物券,由家长持购物券到指定的若干奶粉超市购买奶粉,边远山区的由超市运载到村委会,然后家长持券购买,这样可以减少家长变卖购物券;4—9周岁发放营养配餐购物券,由家长持购物券到指定地点购买;10—14周岁发放食品如鱼、肉等购物券,由家长持购物券到指定的地点购买。
这里须指出一点比较好的奶粉和营养配餐一般都只是超市有,所以家长也比较愿意上超市为孩子购买。但农民没有去超市购买肉、鱼等食品习惯,一般都认为集市比较便宜又方面。可以在乡镇集市设立一换券站点,持券者持食物到站点,站点服务员见物换券给予现金补贴,站点服务员由当地银行在每次市集时派出一名工作人员即可,这样就可以避免家长因缺乏购物的选择性而不去购物,也考虑到购物券不能在自由市场流通。在这里有人会问要是这家长到站点换券之后再把食物退回买主而把钱变为他用,那该如何?首先要明确农民并不是不想为孩子营养着想,而是怕麻烦,担心在指定地点购物吃反亏,所以才不去购物而想着变卖购物券。如果给予他们方面,自然会取得预期效果,如果真是人人都是那样换到钱而退货那就真没办法了,除非看到孩子吃到食物,否则什么措施都没用,购物券更多的考虑到家长是为孩子健康着想的。
对于担心给农村儿童发放抚育津贴而引起计划生育政策难以落实,只要把抚育津贴和母亲节育联系在一起即可,母亲在一年内节育后,她的孩子即可获得儿童津贴,这样既可以把计划生育真正落实到农村,也可以保护儿童健康成长(关于母亲节育年限可以视各地具体情况而定)。
(2) 增大对农村儿童福利设施的投入,缓解农村失依儿童和留守儿童的救助问题。从农村中每4个儿童中就有1个儿童是留守儿童可以看出我国农村儿童福利系统是非常脆弱的。本文认为我国的福利设施建设更多是从城市角度出发的,政府及多数人认为城市时非常必要建设儿童福利设施。因为城市人“不善良”,大多数城市人不愿意照顾他家孩子、收留街上浪儿,城市居民一般都有工作,也没有时间照顾儿童,所以必须给城市中的儿童提供福利帮助。而农村人民因为善良,看见流浪儿动了恻隐之心会收留,也会愿意照顾他家小孩,农民因为时间比较空闲所以本家孩子可以很好照顾,把整个农村看成是儿童收养站,所以农村中儿童福利设施比较少。其实应该加大对农村儿童福利设施的投入,给农村失依儿童和留守儿童提供直接的帮助。同时也可以减少农民的经济负担和外出工作农民的后顾之忧,如农民工的孩子有比较好的安置,他们就会安心在城里工作,农民农忙的时候也可以专心耕作。
3、儿童教育全免费与免费午餐
(1) 虽然我国实行免费九年教育,但还是有一部分儿童因为贫困而失学。对于九年义务教育不仅学杂费免除而且要免除书本、资料费,免费提供书本和相关资料(考虑到国家经济条件,小学不提供相关书籍,初中每门课程提供一本辅导书)。给贫困生提供生活补助、助学金、奖学金,而且要落实到每一所中小学(从笔者角度出发,当地县城乡村中小学暂无助学金、奖学金制度,生活补助也很少有,但并不代表学校没有贫困生,而是没有这项资金)。让每一位贫困生不会因为贫困产生自卑感和失去自信心而失学。
取消小学和初中生不能留级的规定,应该充分考虑每一位学生智力的差异性,切实提高基础教育质量。
鉴于目前我国的经济条件,实行全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和补助有很大的困难,但至少要保证小学要全免费和补助。因为小学生往往没有判断力,很高兴能不去学校上学,要是家长因为贫困而不关心孩子学习则会产生很大的失学率。如果国家不介入会使义务教育不能落实到每一个儿童身上,所以必须对小学生一定要“狠抓”。至于初中生已有一定的判断力,知道学习的重要性,更多的会主动争取。
落实教育公平的政策,改善外来民工子弟就学条件。政府要统筹管理,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待遇,增加教育设施,降低收费标准。有条件的可利用已有资源开办寄宿制学校,假期学校等,逐步建立起社会监护体系,放宽按户籍入学的政策,让更多的农村留守儿童能在父母工作地入学。
(2) 在乡村中小学提供免费午餐,推广营养配餐,既可以节约农村家庭开支也可以保证儿童营养健康,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4、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与加强农村治安建设
留守儿童大量存在和不断增多的原因,儿童卫生健康和教育问题的产生,主要都是农民生活贫困。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家庭收入增多自然会给儿童提供良好的教育与健康饮食,同时也不会“丢妻弃子”离开农村到城里打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大量存在的措施。为此,各地党委和政府要想方设法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尽快提高农民的收入,改善他们的生活。
政法部门要加强执法力度,净化农村社会环境。当前农村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犯罪、吸毒、等不良现象在农村大量存在和扩散,这些丑恶现象的存在对留守儿童非常不利,他们缺乏判断力和控制力而容易陷入困境,所以执法部门必须对农村治安加强建设,严厉打击各种犯罪不良行为,保障农村儿童生活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中。
(二)社会方面
目前,我国许多公共服务部门逐步开始市场化,官办机构竞争导致了分层日益明显,拥有众多资源的机构收取高费用,于是可以投更多的资金用于改进服务设施(从而再次提高收费标准),而资源较少的机构则因为缺乏资金而难以发展,服务水平低。公共服务的市场化已经为贫困者获得公共服务设置了经济障碍,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力量则是填补公共服务缺口的一种重要方式,政府必须支持社会力量的救助措施。
1、改善儿童福利机构管理
本文主张政府建设福利设施,然后由社会力量管理福利设施,但同时也鼓励社会资金进入儿童福利设施领域,这里不再赘述。在儿童福利机构中,改变政府“万能型”的儿童福利行政模式,寻求管理模式社会化、资金来源社会化、服务队伍社会化的新型福利模式【17】。由专业的管理人员和专业的服务队伍管理福利设施给儿童提供人性化、个性化服务。配备专业医疗师、心理专家解决儿童困惑和心理阴影。社会应该关注福利院中儿童的成长,减少对他们的歧视和不友善,帮助儿童走出心理困境。农村福利机构更多地关注为留守儿童提供服务,在管理儿童过程中实行“一对一”管理模式,并不是要求为每一位儿童配备一位服务人员,而是在管理过程中实行个性化管理而不是大众化管理,那样会陷入“万能型”政府行政模式。
实行资金来源社会化可以扩大资金来源,保证儿童福利机构正常运转。
2、保护失依儿童权益
失依儿童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失去生身父母和其他具有亲情关系的成人照顾的儿童,他们或是由于父母亡故;或是由于法律原因不能与自己的父母共同生活;或是其他各种原因无法得到成年人的正式照顾(更多是流浪儿童),只能由社会中的他人或是福利机构帮助才能维持自己的生活【18】。对于失依儿童推行福利社会化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办法。让失依儿童有所“依”除了儿童福利院收养,更多的让社会家庭接纳,让失依儿童体会到“家”的温暖。对于家庭收养失依儿童办法在下文讨论。
3、加强农村社区建设,发挥社区对留守儿童的监护和教育作用
在社区内加强各户家长合作,把留守儿童组成几个队,并由当地服务机构或志愿者带领,家长参与监护。引导儿童积极参与思想道德的修养活动,使脱离学校和家庭的留守儿童能在社区继续接受思想道德教育。
4、发挥学校教育功能,培养儿童的合作精神
学校要增强孩子对学校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对留守儿童要给予特殊的关怀,应配备心理老师,以便于对留守儿童及时疏导教育,建立留守子女家长(监护人)与学校的定期联系制度。实行多向管理,真正形成家长、学校、临时监护人共同教育管理留守儿童的教育网络系统。
学校要多组织集体活动,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许多留守儿童因为缺乏母爱或父爱而变得沉默寡言,学校应该帮助他们走出消沉,培养以学校为家,以同学友情为关爱的制度,多开展一些班级、校级集体活动,提高儿童的合作、协调能力,从集体活动中体验生活的快乐【19】。
5、社会关注及预防艾滋病在儿童身上传播
目前中国大约有7.6万儿童被艾滋病感染,预防艾滋病传播不是一个家庭可以完成的事,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三方合作才能预防。社会应该加强让艾滋病源远离儿童,教导儿童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学校应该加强儿童思想道德建设,家庭应该关注孩子成长,不能把病源带入家庭,感染儿童。
社会对于艾滋病儿童应该给予温情关怀,而不是仅仅捐钱,这样会使儿童认为他们是被社会“抛弃”的“孤儿”。社会更多的要给予感情关怀,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人生观,给予他们精神安慰,一个微笑、一次握手都是温馨的情感关怀。
大多人忽视儿童的恋爱,认为儿童无恋爱或没有可谈的,一般都不讨论它。但在儿童的恋爱方面,本文想指出人生的恋爱观是从儿童小时候不知觉与知觉中培养和树立的,培养良好的恋爱观(这恋爱观是人生恋爱的启蒙思想观)是儿童保持健康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家庭方面
1、农村家庭要转变观念,重视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
留守儿童出现的诸多问题,除了农村现实生活环境的制约外,也有做父母的自身认识和观念上的偏差,大多数父母认为,只要给孩子吃饱、穿暖、有书读就行了,很少有家长关注孩子的教育以及孩子真正需要的东西。对于孩子,他们真正需要的是家庭温暖,而家庭教育是孩子的启蒙教育,也是影响人一生至关重要的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气氛,有利于培养身心健康的下一代。如果父母真是无能力教育孩子,可以在社区组成一个团体(如上文所指),由服务机构或当地知识分子志愿者给予教育指导。家长除了让孩子衣食无忧,也需要同他们建立情感沟通,一个电话可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心,感受到家的温暖。父母一年至少要回一次家看望自己的孩子,让孩子体会到父爱母爱。经常也要与学校联系,形成“家庭—孩子—学校”三边管理,重视孩子全面健康发展。
对于儿童的营养问题,所有农村家庭必须高度重视,并不是让孩子吃饱饭就可以,更要注意营养搭配。这一点政府、福利机构与家庭必须建立信任模式,推广儿童营养配餐,保证儿童健康成长。
2、家庭收养
本文认为对于失依儿童更多的实行家庭收养,家庭收养可以给孩子一个“家”的概念,让孩子有所依,使他们体会到生活的精彩,同时也可以减少福利机构人员和资金投入。
对于家庭收养首先应鼓励城市居民收养,名额不限,以不影响收养儿童正常发展为前提。本文认为鼓励城市居民收养有三个原因:第一是城市居民素质高;第二是经济基础好;第二是户籍制度。家庭收养不是一时权宜之计,而是关系失依儿童长远发展和终身大事。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城市居民一般都有稳定的工作,稳定的经济收入,生活水平较高,可以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生活保障;在现行的户籍制度下,由收养关系登记到城市户口,对失依儿童将来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其次是鼓励乡镇经济基础较好的居民收养失依儿童,乡镇居民文化素质较高,经济基础较好,失依儿童进入乡镇家庭也是比较好的选择。
最后是让农村家庭无子女但确实希望收养一孩子的家庭收养。
基于这样的排序选择并不是本文观点利益化,而是基于孩子的长远考虑,若一家庭经济困难而给与他们收养,一方面增加家庭经济经济负担;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儿童的长远发展,更有可能的是会被受到家庭虐待。
五、评估
本文从现行的儿童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若干问题出发,讨论如何做好农村儿童社会保障,虽然分为三个大部分:政府,社会,家庭。但其中有些措施并非一方可以完成,它需要政府、社会、家庭三方的努力。
扩大儿童抚育津贴范围和加强儿童保健措施可以保证儿童健康成长。
儿童的基础教育关系到孩子的一生也关系到国家的未来。真正落实儿童免费教育和提供免费午餐,使每一位孩子同等享受教育权,保证儿童在同一起跑线上发展。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涉及到众多农民的利益,改善儿童福利机构管理服务,加强农村社区建设和加强学校教育是一项非常有效的措施,通过这项措施可以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也可以保护儿童的切实利益,培养儿童的合作精神,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家庭收养是一种有效解决失依儿童的措施,体现给失依儿童提供社会温情关怀,真正改变失依儿童的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能够获得良好的发展家庭环境。推广家庭收养可以减少福利机构投入。对于家庭收养还需要注意一点,应避免儿童受到家庭暴力和虐待,所以在收养前必须考核收养者家庭背景及家长文化素质,以免家庭收养产生负效应。
在儿童社会保障方面必须加强政府、社会、家庭三方合作与联系,净化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给无助儿童多一些关怀,给农村儿童多一些帮助。
六、总结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高度重视对农村儿童权利保护,是我国各方力量的责任和义务。只要政府重视儿童福利问题就会有解决问题的前提。社会力量加强服务范围,填补公共服务缺口就会有解决问题的可能。家庭关注儿童的全面发展是保障儿童健康成长的关键。
儿童社会保障是一项复杂而巨大的工作,它涉及到千千万万儿童权利和父母的利益,但我们不能因为工作困难而放弃对儿童权利的保护,我们要一步一步的推广儿童社会保障,使全国儿童都可以享受到社会保障发展的成果。儿童社会保障是一项“网络型”项目,许多措施需要政府、社会、家庭三方合作才能实行与落实,在儿童服务社会化过程可以提倡志愿者服务,让更多的人关心儿童的成长,构建和谐社会。本文提出的措施并不是万能的,需要在推行儿童保障过程中根据各地实际情况不断评估与完善。
七、后语
本文主要讨论农村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社会保障问题,更多偏向于讨论失依儿童,农村留守儿童的权利保护。很少涉及残疾儿童等社会福利问题,并不是指残疾儿童社会保障不属于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社会保障范围,而是限于相关数据与篇幅条件限制以及本文在构思中是把残疾儿童社会保障划入残疾人社会保障范畴,所以没有纳入讨论范围。未出生婴儿其实也是儿童范畴,许多儿童的健康成长是与他们在母亲怀孕时期健康发育分不开的,如果从儿童大范围内讲,儿童社会保障年龄应该从母亲怀孕开始计算,但由于数据和操作性问题本文最终没有把未出生婴儿纳入讨论范围。
文中许多数据是从《2002年世界人类发展报告》和相关文献获得,所以有不少数据是过时的,本文已在相关数据标出年限,其中只作本文写作参考。文中有不少观点是超越目前国家经济实力的,如国家向全社会儿童提供抚育津贴,暂时不符合国家经济现实条件,但这是我国儿童社会保障的发展方向,本文并不强调实行过激的儿童社会保障,而是从实情出发逐步实现。 参考文献
1、[1],[5],[6],资料来源,《2002年人类发展报告》。
2、[2],[3] ,资料来源中国网,china.com.cn,中国人口结构。
3、[4],资料来源,百度知道,中国失学儿童数量。
4、[7],[13],[14],[15],孙光德,董克用主编:《社会保障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272页。
5、[8],资料来源,央视国际,cctv.com。艾滋病对儿童的影响。
6、[9],白益华,吴忠泽主编:《社会福利》,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年,128页。
7、[10],资料来源,1996年中国统计年鉴,658页。
8、[11],时正新主编:《中国社会福利与社会进步报告199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181页。
9、[12],资料来源中国芜湖新闻网,wuhunews.cn,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约有5800万。
10、[16],美国社会保障署编:《全球社会保障.1995》中译本,华夏出版社,1996年,36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