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必要性模板(10篇)

时间:2024-01-04 11:41:1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体育锻炼必要性,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体育锻炼必要性

篇1

1 体育学生课外自我锻炼的重要性

1.1 体育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体育同经济、政治、军事、科技一样,是体现一个国家、民族和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兴则体育兴体育强则国家强。体育课对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和勇敢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学生要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之才,没有体育课的熏陶培养,是不可能的。

1.2 课外体育锻炼有助于巩固学习,提高能力

在课外体育锻炼中,学生可以复习巩固体育课教学的内容,从而促进体育课质量的提高;另外还可以从事自己所喜爱的活动,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对锻炼效果产生满足感,逐渐培养兴趣、形成爱好,养成锻炼习惯。课外体育锻炼往往由学生自主去活动,自我教育意识强,因此,特别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通过课外体育锻炼的实践,学生自学、自练、自评能力,组织、裁判、交往能力,运动能力等都会得到特殊的发展,可以培养出许多未来社会中的体育骨干。

1.3 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的开展有助于职业理想的培养

职业理想是人生对未来职业的向往和追求。切实可行的职业理想对促进大学生在学业上奋发进取,顽强拼搏,锲而不舍地按照自己的职业需要充实完善自我,实现未来人生的职业目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体育俱乐部开展以后,一部分学有所长的学生受到社会青睐。一部分新兴项目,如网球、跆拳道、健美、轮滑等人才的社会需求量急速增长,加之学院辅之的职业前景展望和俱乐部项目推介等活动,使学生对专业前景有了新的认识,进而在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方面起到了推动作用。

1.4 课外体育锻炼的开展有助于自我职业个性认知

现在许多体育生在考体育院校之前是将体育运动作为个人兴趣来发展的,但上了体育院校之后,当体育将成为他未来饭碗的时候,很多学生不知所措。他们中的许多人在过去只是对体育运动中的某一项目如篮球、足球等感兴趣,而对其他项目了解、参与甚少。俱乐部的开展,加之每学期推出新兴的项目,让体育生们增加了对各种运动项目体验适应的机会,有助于他们经过多种运动项目的系统学习和体验,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以实现未来求职过程中的人职匹配的目标。

1.5 课外自我锻炼有助于培养职业品质

大学生职业品质是指大学生在职业行为、工作作风方面表现出来的思想、认识、态度和品质等。提升学生职业品质的过程,也是帮助他们逐步实现社会化的过程。课外自我锻炼能够培养一个人的毅力,持之以恒良好品质,并促使学生养生良好的作息时间和计划的习惯。同时,课外锻炼的时间还可以结识更多得朋友,对于交际能力是一个很大得促进。这些对于以后的工作都是不可或缺的优秀素质。

1.6 课外体育锻炼有助锻炼职业技能,积累职业经验

相应的技能是大学生进入职业领域的资本,不同的职业会对人们有不同的技能要求。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深入实施和体育新课改的推进,对未来体育工作者而言,社会和中小学校越来越需要多专多能型人才,即不仅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社交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而且要掌握多个专项技能。这样才能对不同类别和兴趣的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所以学生可根据自身课程时间安排,选取几个自己喜欢的项目来练习,提高综合能力,这无疑将在就业的过程中增加重要的砝码。只有经常性的使用、锻炼才能更好的理解体育,积累更多得经验,对于以后的工作生活都是不可或缺的人生财富。

2 课余锻炼自我安排

2.1激发锻炼热情

针对体育课实践性很强,必须多练的特点,我们采用了课内教学与课外辅导相结合的方法,促使学生加强锻炼,培养学生自己教自己的能力。例如,可在适当的时候让学生自己带准备活动,起先不限制什么内容,而后自行设计,互换进行实习,提倡学生之间的体育交流。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在课外由任课老师与授课班学生订出每周具体辅导时间,学生到时自觉出来锻炼,老师进行辅导,解答练习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安排一些小型比赛让学生自己担任裁判,让学生从中得到锻炼。对于少数体育基础差的学生,在课堂中未能解决的技术动作,在课外活动辅导中得到了提高。大大增强了学生自我锻炼的信心和决心。

2.2培养锻炼习惯,从自我兴趣出发

学生在选择锻炼项目存在一定的兴趣差异,而这种个别差异往往又决定着知觉和选择性。学生会把不感兴趣的事情排列到知觉的对象之外,而集中注意感兴趣的事情。通过兴趣的培养来达到学生自我锻炼,养成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习惯。在体育教学中要特别培养学生在独立锻炼过程中对练习的次数、运动时间、运动强度、自我纠正等方面的自我调控能力,引导他们主动积极的锻炼,从而使学生自我锻炼成为自己的自主的活动。

2.3合理安排自我锻炼

有了兴趣,有了理想,接着就是去施行。体育锻炼中很忌讳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所以我们需要有个详细的计划来敦促自己进行课外锻炼,进行自我约束。这个计划最好是能够有天计划、周计划、月计划、年计划等,尽量做到详细合理。

需要注意的是很多人做计划喜欢把计划提的高高的,比如说:我在一年之内百米速度要追上刘易斯。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无法实现的,所以这样得计划往往不了了之。还有一种就是把计划定得很简单,就像一米八的人去够篮球网,轻轻点一下脚就能做到的,这种计划没有进取性,对于成绩的提高微乎其微。体育锻炼时应全身心地投入,一心一意地锻炼,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2.4 体验成功乐趣

追求成功是每一个学生的一种现实体验和强烈的动机趋向。顾明远教授在《提高民族素质,迎接21世纪挑战》一文中指出:我赞成让每一个孩子都获得成功教育,让学生学到实在的知识,自己的兴趣和才能得到发展,获得成功的启迪。让不同层次的锻炼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样,会让我们在自我锻炼中找到,对课外锻炼的兴趣也节节升高。

3 结束语

总之,体育学习中对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和对学生合作能力培养,能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得到综合素质的提高,让素质教育理念融入于体育教学课堂之中。而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是学生自我锻炼能力与合作学习能力得以提高的前提,兴趣是我们最好的老师。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教育中,我们要从培养学生兴趣入手,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过程中得到整体素质的提高。

篇2

中图分类号:G401 文献标识码:A

课余体育锻炼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课堂体育教学的延续和补充,还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培养良好的道德意识品质、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的重要途径。对即将踏入社会的中职学校学生体育习惯的培养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更具意义。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本研究以丹东市民族学校、丹东市技师学院、丹东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丹东市文化艺术学校、丹东市旅游学校等五所中职类学校的在校学生。各校随机抽取50人;男、女生各25人。

2、研究方法。通过查阅资料、问卷调查、教师访谈、数据统计等方法,对以上学校的在校学生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85份,回收率95,其中有效问卷274份,有效率为91.7。男生129份、女生145份。

二、结果与分析

1、学生对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认识。学生对课余体育锻炼开展必要性的调查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对课余体育锻炼的思想认识程度,从调查结果(表1)来看,男生认为“很有必要”(41.1%)和“有必要”(52.7%)的比例和女生(30.3%、58.6%)基本相差不大。从总体来看,选择“很有必要”和“有必要”开展的占总调查人数的91.2%,认为“没有必要”开展的占8.8%。这一结果表明8.8%的学生认为中职学校没有必要参加课余体育锻炼活动,主要原因是由于部分学生体质较弱,缺乏锻炼,还未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不经常参与课余锻炼活动,日久天长,对课余体育锻炼产生恐惧心理,远离运动场,认为课余体育锻炼是身体条件较好学生的专利。

表1 学生对参加课余体育锻炼活动必要性的调查表

2、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动机。行为科学告诉我们:“人的各种活动无不与其动机、兴趣等心理有关”。而人从事活动的兴趣和动机的基础是他们的需求;没有需求就不可能产生兴趣和动机。通过学生对课余体育锻炼是否感兴趣和有无必要的调查,了解他们对课余体育锻炼的认识。

调查发现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最主要的动机排序是:强身健体;自我磨练;调节压力;结交朋友;丰富生活等。 (见表2)

从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动机排序可以看出他们的参与动机是丰富多采的、追求的目的是多样化的。作为学校体育职能部门应根据学生动机特点,开展益于学生健身、健心,提高学生兴趣和运动技能课余体育锻炼内容,以满足学生的多种需要。

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次数和时间,反映学生通过体育锻炼进行健身、健心的机率,关系着学生能否通过参加体育锻炼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从表4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接受调查的 274人中每次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时间在30分钟以下的87人,占31.8%;锻炼时间在30分钟以上的110人,占40.2%;锻炼时间在一小时以上的77人,占28.1%。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基本没有形成体育锻炼习惯的有87人,占31.7%,他们大多只是课间偶尔活动。

3、影响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因素。影响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因素很多(见表7),但场地器材不足是影响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首要因素,有35.4%的学生认为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等条件无法满足其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要求。纠其原因:首先是多年来各高校扩招,中职学校受挤压,不被重视;有的甚至生存受到威胁,无法投入更多的物力、财力;而体育场地、器材等条件原本就落后,这种情况必须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校园体育文化是通过一定的氛围与环境 ,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个个体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进而实现对精神、心灵的塑造。而创建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加大体育教师的组织指导力度也是不可或缺的。有17.9%的同学认为校园的体育文化氛围直接影响到他们参加课余体育锻炼;有17.2%的同学认为学校的组织、教师的指导更有利于他们参加课余体育锻炼。

表3 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影响因素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大部分中职学生对参与课余体育锻炼有兴趣,动机也端正。部分学生在参与课外体育锻炼过程中存在着自卑心理。尚有7.6%的同学不参加课外体育锻炼。(2)学校在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经费投入方面相对薄弱,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课余体育锻炼的全面、深入、健康开展。(3)各校对于课余体育锻炼的管理较为松散,缺乏专门指导。(4)影响显示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因素很多,但场地、器材条件是首要因素。

(二)建议。

(1)提高学生对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认识,激发他们的锻炼热情。(2)机动灵活地开展课余体育锻炼,吸引学生广泛参与。(3)加强组织管理,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作用。

(作者单位:丹东市文化艺术学校)

参考文献:

篇3

1.建构中职学校体育社团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近年来,有关目前中国青少年身体素质急剧下降的报导新闻屡见不鲜,足以可见,在各类新媒体产品推出的信息时代背景下,目前中国青少年的身体素质饱受摧残,整体身体素质水平不容乐观。而对于中职学生这个群体而言,他们有自身的特殊性与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这群学生普遍年龄偏小,正处于成长青春期,是长身体的黄金年龄段,加强这类学生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中职学生普遍缺乏加强体育锻炼的意识和学习的热情,在各类新媒体产品扩散的驱动下,自控能力差的特点决定了这类学生对网络游戏、淘宝、QQ、微信等新媒体产品的依赖,甚至沉迷其中,学习的积极性都丧失了,更何况加入体育社团进行体育锻炼。

中职学生群体既处于青春成长期,又处于心理叛逆期,并不善于与现实中的人打交道,甚至害怕与现实中的人交流,选择逃避。体育社团是一种团体活动,需要团队精神,这类学生并不愿意参与这种团体活动,他们并没有那种热情与积极参加学校的体育社团活动。

总之,我们不能改变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毕竟这个社会是不断进步的,有自身的发展规律,我们能做的是通过引导这类学生树立正确的新媒体观、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等一系列的方式增强他们体育锻炼的意识。在中国常说的一句话:“青少年是八、九点的太阳,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建设、发展靠青少年。”试问中国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如此差,精神面貌如此糟糕,谈何建设祖国?中国的未来何在?因此,建构与改革中职学校体育社团的举措迫在眉睫,需要学校领导、老师、家长、学生、相关政府组织的共同努力。

2.探究实践目前中职学校体育社团的构建

2.1分析的对象、分析的方法、分析的内容

针对目前中国青少年身体素质差的情况,结合中职学校体育社团构建现状,笔者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江西某中职学校400名学生进行研究分析。

2.2中职学校体育社团建构的现状分析

本次调查研究的结果,完全暴露出目前中职学校体育社团的建构工作严重不足,情况不容乐观,极大地限制了中职学生身体素质、精神面貌的全面提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2.1本次调查研究的结果显示,江西某中职学校的体育社团数目仅有三种,分别为篮球、田径和武术,体育社团不够多元化完全不能满足与适应中职学生的实际需求与成长步伐。同时,这些体育社团成立的时间较短,参与的人数较少,举办活动的形式不够多元化,学校对体育社团的支持力度不够,投入经费相对较少,总之,目前中职学校体育社团多方面很不成熟,仍处于稚嫩成长期。

2.2.2目前中职学校体育社团的内部管理组织制度仍处于稚嫩成长期,直接打消广大中职学生参与体育社团活动的积极性与热情,很多学生尝试一次就再也不参与,或者在活动中就逃跑,使得参与体育社团活动的出勤率极低、零零散散。内部管理制度不够成熟主要表现在两点:一方面,中职学校体育社团组织形式不够规范、随意,比如没有做出具体的活动组织方案及突发事件应急措施。另一方面,中职学校体育社团组织目的、内容不够明确,经常让参与人员不知所云,大大挫伤中职学生参与体育社团活动的积极性,有些参与人员半途而废。

2.2.3中职学校体育社团有关领导者和组织者自身素质不高、能力有限、经验不丰富,很多领导者抱着玩的心态组织活动,一点章程规范性都没有,学校应该加大选拔和培养的力度。正因为这些领导者抱着玩、不负责任的心态组织活动,甚至连他们都不懂如何进行活动,试问活动能有序进行下去吗?那么参与活动的人员更没有心情锻炼身体,中途逃跑现象很多。足以可见,体育社团领导者与组织者在整个体育社团建构工作中扮演着十分关键、重要的角色,而不是游玩的角色。

2.3建构中职学校体育社团的改革对策

针对中职学校体育社团建构现状分析,以及本次调查研究的结果表明,目前中职学校体育社团建构现状很糟糕、不容乐观,仍处于稚嫩成长期,必须有针对性地通过改革对策改变中职学校体育社团建构现状,主要改革对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3.1选拔素质较高、领导能力较强的体育社团领导者,同时提高与培训他们自身素质与协调组织领导能力,这是一个最根本、最基本的改革对策。正如上面所分析,体育社团领导者与组织者在整个体育社团建构工作中扮演着十分关键、重要的角色,只有首先选拔和提高体育社团领导者的素质与能力,才能对其他方面进行改革。

2.3.2中职学校应该加大对体育社团支持、鼓励的力度和投入经费,比如为这些体育社团添置足够的体育设备等,在体育设备齐全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同时加大一些激励奖励的力度,只有这样才能有更大的动力充分调动广大中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有利于体育社团长期健康的发展。

2.3.3学校应该加大体育锻炼的宣传力度,让广大中职学生深刻地了解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让他们乐于参与到这种集体活动中,而不是在活动中选择逃跑。

3.结语

中国正处于高速发展繁华的阶段,与之不成正比的是学生的身体素质急剧下降,对于中职学生这个特殊群体而言,正处于成长青春期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加强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改善中职学校体育社团的建构现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以采取通过选拔提高体育社团领导者的素质与能力,中职学校应该加大对体育社团支持,鼓励的力度和投入经费等多种改革措施。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鞍山市 中学生 体育锻炼 现状 影响因素

党和国家对高度重视中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来保证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本文通过调查鞍山市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情况,分析影响开展的因素,为更好的开展城区中学生体育锻炼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鞍山市城区及海台岫14所初中和11所高中。

(二)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

二、结果与分析

(一)鞍山市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情况

1.中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知

(1)中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喜爱程度。无论是初中生还是高中生、男生还是女生,他们主观意识上喜欢体育锻炼;高中生喜欢比例略高于初中生,但男生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女生,这与男女生生理、心理差异有一定的关系

(2)中学生对体育锻炼必要性的认知。中学生们还是认可体育锻炼在他们生活中的地位,主观上认为体育锻炼能够增强体质,可以放松身心,并且是与同学交往的一个好方式。调查统计显示,高中生更重视体育锻炼的必要性,分析原因,与他们的思想、辨别事物的能力日趋成熟,对体育锻炼有更高的认识有关。大部分的中学生主观上还是想学习和掌握一定的体育锻炼知识和运动技能,喜欢、也愿意参加体育锻炼。

2.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动机

大部分中学生选择体育锻炼的动机是增强体质、兴趣爱好、丰富生活,这样的动机有利于他们坚持体育锻炼。但应付考试这一选项,女学生特别是初中女生,这样的动机会把体育锻炼误认为是一种任务、一种负担,不利于他们“终生体育”的形成。

3.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时间

大部分学生每周能参与次数3次以上且持续时间在30分钟以上。通过进一步调查,主要是学校的体育课和大课间的有效实施起到很大作用,但除了学校体育锻炼的途径外,课余时间学生很少参加体育锻炼。

(二)鞍山市中学开展体育活动的情况

1.学校开展体育锻炼情况

(1)体育课开展情况。调查了解:现阶段中学体育课每周安排2学时,开课16周,共计32学时。理论课4学时,实践课28学时。在体育课教学上,个别高中有体育场馆,采用俱乐部学生选课的形式教学,但大部分学校仍保留传统教学模式。

(2)课余体育开展情况。每天上午和下午各有一次“大课间”活动,每次活动时间30分钟,基本由学生自由活动15分钟和广播体操15分钟组成。

2.社会为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组织的活动和提供场所情况

(1)组织中学生体育锻炼活动。除了学校自身组织的一些体育活动,如体育节、田径运动会、球类比赛外,鞍山市教育局和体育局每年还会组织一些鞍山市中学生体育赛事。

(2)提供中学生体育锻炼活动的场所。①免费场馆:学校操场、公园、社区;②收费场馆:健身俱乐部、游泳馆、球类馆等。

(三)影响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因素

1.影响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内因。体育锻炼与身心健康之间意识不足;电子娱乐产品等因素的干扰。

2.阻碍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外因。学业负担太重,体育锻炼被大量占用;体育锻炼场馆设施有限;缺乏相关的专业指导。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大部分中学生主观上喜爱体育锻炼,渴望参与体育锻炼。男生的喜欢程度略高于女生。2.基本达到“体育人口锻炼标准”,主要通过学校体育课和大课间完成体育锻炼,自身主动锻炼不多。3.社会各界开展一些中学生体育锻炼活动,但实践开展有一定局限性。4.体育锻炼与身心健康之间意识不足;电子娱乐产品等因素的干扰是阻碍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主要内因。5.学业负担太重,体育锻炼被大量占用;体育锻炼场馆设施有限;缺乏相关的专业指导是阻碍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主要外因。6.各学校都能开展体育课和大课间活动,但体育课和大课间的开展效果和内容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建议

1.通过学校体育课,体育场馆资源,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调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2.社会体育活动场所根据中学生的特点,在特定时间、区域为他们提供体育锻炼场所。3.面向广大中学生开展体育锻炼活动,增强活动的全民性,淡化活动的竞技性,让每个中学生都投入进来,体会到体育锻炼带给他们的快乐。

篇5

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总有一部分学生不爱参加体育活动。针对这种情况,我对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及活动热点进行了研究,并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调整了教学内容,但是仍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不爱活动的那几个人,不管什么项目都不爱动。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会不会与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养成有关?我有了想探索的想法,为了能正确地反映学生中存在的普遍性的问题,我对目前部分高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得出以下结论。学生自觉锻炼习惯的形成,受以下因素的影响。

一、外界条件的影响

1.家庭环境(社区文化环境)。家庭居住的环境对孩子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从学生中反馈的信息反映出居住在文化区即居住在高校及科研单位周围的学生,从小受到校园氛围的影响较大,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就对“大”学生们进行的各种体育活动有了表面的认识,在头脑中形成了初步的印象:自由、有趣,从而也深深地吸引了他们。

2.父母爱好(家庭)的影响。家中父母双方或一方对某一体育项目的执著热爱,给予小孩子的心灵印象特别深。在他成长的过程中受其父母影响就会很大,加之父母对体育锻炼必要性的认识,对孩子的正确引导,孩子从小就有了情感上的体验,形成了体育锻炼的习惯。在爱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中,从小被父母带领着参加体育锻炼的占有一定的比例。

3.大众传播媒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电视事业蓬勃发展。各种高水平体育竞赛的电视转播及现场直播节目增多,深深地吸引了那些喜欢偶像、追逐“明星”的学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美国NBA的引入,“飞人”乔丹的出现,使他们在篮球运动中尝试模仿他们的高难动作,激发了学习兴趣,促进了技术的学习及掌握;屡战屡败的中国男子足球,虽然让球迷伤透了心,但是“铿锵玫瑰”的表现又让他们充满了信心。因此你经常会看到即使是幼儿园的小朋友们也在像模像样地踢着小皮球。

4.经济条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体育是高投入的项目,每一个项目都需要一定的投入,最简单的也需要运动服装的投入。因此,有部分人因受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而对某些运动项目可望而不可即,没有亲身体验其乐趣及内涵,因此也就没有兴趣可言,这在养成习惯中有很大的作用。

5.学校体育。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体育习惯的形成影响不同,虽然我们现在教学受大纲和教材的限制,有《体育卫生条例》的规范,但是由于不同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同,同时也受师资力量的限制,反映在教学中也就有不同的态度和方法,这些对学生的影响极深,对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产生了影响。

一个人从小到大,在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过程中,大都要受到社会经济、大众传播媒介、社区文化环境、家庭、学校等外界条件的影响。其中,家庭和学校起主要的、直接的作用。

二、内因的作用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一是对体育锻炼必要性的认识与情感体验,从而形成需要和动力;二是对体育锻炼本身的认识,对其行为起直接指向作用;三是动作经验的形成。以上三点与体育锻炼行为形成稳固的联系。

由于环境尤其是学校体育影响方式不同,个体接受方式存在着差异,使一个人参加体育锻炼有多种开端。

一是服从型:在认识和情感上虽然不能达到与体育锻炼要求相一致,但由于权威命令,或希望避免惩罚、获得奖励的动机,在行动上仍遵照执行。比如,在体育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遵守纪律、听话,体育教师就经常用考试、不给体育合格证相要挟,学生们不得不硬着头皮做。

二是模仿型:由于对某一体育明星的崇拜和仰慕,而效仿榜样的锻炼行为。最简单的,教师的示范动作干净、漂亮、流畅,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反映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技术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明星的作用就更不用说了,最明显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中国女排的五连冠,全国上下掀起了排球热;随着贝利、马拉多纳等足球明星的家喻户晓,足球让中国人着实疯狂;美国NBA中明星们的出色表现,就连中学生也会模仿他们扣篮。以上种种,反映最明显的群体就是学生。

三是认知型:由于受家庭成员喜好运动的影响及自身的学习,学生不仅接受了体育锻炼本身的含义,而且接受了体育价值观和以信念为基础的锻炼行为。

学生通过锻炼行为的内、外反馈信息,可以使上述几种类型获得转化。在长期体育锻炼中获得认知与情感体验,对习惯的形成至关重要。

三、应对策略

了解了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影响因素,体育工作者就应该充分研究学生的心理,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及年龄特点,激发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热情,使之从小就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发挥各级学校体育教师的作用,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针对学生特点,发挥学生特长进行教学工作,使学生在各个阶段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学有所长,终生受益。

1.多与学生交流、沟通,倾听他们的想法,发现他们的亮点后,及时启发引导。

2.安排小型多样比赛或游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篇6

一、我国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小学体育教学仍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严重制约着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从而使得学生不能得到很好的体育锻炼,其主要表现在:学校领导体育教学意识淡薄、专业的体育教师与教学设施资源的缺乏以及体育教学模式过于传统单一等等。

1.体育教学意识淡薄,缺乏专业的体育教学老师。学校领导对体育教学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忽略了体育教学对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性,而认为小学体育课程可有可无,反正体育课程也没有被列入考试范围内,学生应该把更多的时间放在语文、数学等考试科目上,从而使得体育教学不能得到很好的开展。同时,大多学校缺少专业的体育教学老师,而是将体育课作为附加课程分配给其他科目的老师,他们并没有学习过专业的体育理论知识与相应的体育技能,试问又怎能正确地指导学生进行体育学习呢,因而学生并不能得到很好的锻炼。

2.体育教学设施资源严重缺乏。我国大部分小学体育教学环境与条件甚是艰苦,甚至部分小学处于偏远的山区,学校体育场地太小根本不足以开展体育教学,同时由于学校资金短缺,无法购买足够的体育器材供学生锻炼,教学资源的严重匮乏已远远不能满足体育教学的要求,由此而严重制约着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3.传统单一的体育教学模式。受环境与条件的制约,不少体育老师仍沿用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课堂上对学生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过分地强调了老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而学生成为了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使得学生在课堂上缺少自主学习与练习的实践,而课后学生又缺少足够的体育资源进行学习锻炼。同时,老师的教学方法以及组织形式太过于陈旧,不够具有新意,并不能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学习的兴趣。部分小学体育教师仅仅把体育课程作为一门形式课,对学生采取“放羊式”的课堂教学,毫无课堂纪律而言,学生喜欢上课就来,不喜欢上也可以不来,甚至部分其他科目老师竟霸占体育课来进行考试科目的复习,从而致使学生本应有的体育课时间得不到保证,这样的体育课也就失去了其本身的意义,学生也无法达到体育锻炼的目的。

二、小学体育教学的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素质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宗旨的基础教育。体育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最根本、最直接的途径,而素质教育需要借助于体育教学这一重要载体,力求在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自身的体育综合素质,这不仅可以起到锻炼学生的身心健康,增强其体质的作用,还可以使学生的体育认知意识与能力得到强化培养,并且在提高学生体育素质的同时还有利于促进学生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能力素质以及心理素质各方面的提高。由此可见,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业也显得尤为必要。

三、如何发挥小学体育教学的素质教育作用

1.强化学生体育锻炼的思想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教育。小学教育是学生素质教育培养的起步阶段,必须从基础教育开始为学生的成长打好一定的基础。小学体育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力求做到以下几点:首先,体育教学在加强学生身体体质锻炼的同时,也需要注重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其次,强化学生体育锻炼的思想意识,使其认识与了解体育教学对于健康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强烈的体育锻炼的兴趣以及自身的责任感;最后,要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理论知识与相应的体育技能,并且指导学生用科学、正确的方法开展体育锻炼,为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作好基础指导。

2.突出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自身优势的培养。素质教育是一种弘扬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教育,不再单纯地只强调老师在体育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而是要注重每个学生各自在体育方面的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一味地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久而久之,只会让学生成为被动的知识接受者,习惯性地养成不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惰性,从而约束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拓展,这不利于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小学体育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学习,老师合理安排课堂教学时间,结合学生各自的不同实际情况,尽可能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同时课堂上尽量多留给学生一部分时间让其自由活动,让学生各自参加锻炼学习,要全面改革那些抑制学生自我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与内容,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激励学生进行自主创造性学习,注重每个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各自优势的培养与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终身体育指的是一个人在有生之年,应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树立体育锻炼的意识,从而提高身体素质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体育学习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不同年龄阶段接受体育教学的内容都不一样,具体来说,可以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学前体育和学校体育以及社会体育。而处于学前教育到社会体育的过渡阶段的学校体育,不仅过程跨度较大,时间也非常长,更重要的是,它是一个人接受体育学习的重要阶段、黄金时期。而很多年轻人在毕业之后忙于工作,既没有时间也不愿意利用休息时间进行体育锻炼,身体素质明显不如从前。因此,高校体育为了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终身体育的教育理念应运而生。这种教育理念不仅注重学生在校进行体育锻炼来提高身体素质,更为重要的是,提高他们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识,并养成良好的习惯,即便在毕业之后,这些年轻人也能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并受益终身。

二、终身体育教学理念在大学体育教育中的融合路径

终身体育教学理念在大学体育教育中的融合路径,具体来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完善配套设施、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制定合理的考核办法以及建设一支优秀的体育师资队伍。具体内容如下:

(一)完善配套设施

现阶段,各高校学生的数量在逐年增加,原先的基础设施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因此,学校应给予体育教学足够的重视,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完善基础体育设施,提升学校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以满足学生对体育基础设施的需要,为体育教学活动在高校开展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二)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

1.创新工作模式,转变教育理念。

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使所设计的教学内容能够在满足学生实际需求的同时,实现学生从被动参与体育锻炼到积极主动参与体院锻炼的转变。教师需要丰富教学手段,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学生不仅体会到了体育锻炼的快乐,也学到了体育的知识,掌握了体育的基本技能。

2.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作为学校体育的最后一个阶段,大学体育不仅要注重体育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还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然而,一个良好习惯的养成是需要过程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教师应正确认识终身体育理念,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热情,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引领他们逐渐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3.促进学生对体育锻炼重要性认识的提升。

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应做好榜样,在日常的教学中,应展现出自己对体育锻炼的热情,秉持终身教育的理念,让学生能够对终身体育理念有一个更为深刻的认识,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的目的,提升他们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识。

(三)制定合理的考核办法

为了使体育成绩考核方式更趋向合理化,高校应制定合理的考核办法,完善考核机制,丰富考核手段,不应只把成绩作为考核的唯一标准,而是能够将学生体育学习的各方面都纳入评价体系中,比如学生的身体、心理、体育意识以及技术水平,等等。同时,高校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对水平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考核办法,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四)建设一支优良的体育师资队伍

在高举素质教育大旗的今天,高校的体育教学也应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转变教育理念,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促进高校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而身为教师,更应注重自身专业素质以及专业水平的提升,打造高质量课堂。

篇8

关键词 身体素质 学生 体育特长生 提升 培养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体育教育的顺利实施,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对学校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鉴于此,本文从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育特长生的培养两个方面进行了简要的分析论述。

一、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必要性

我国的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显示,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学生中的超重和肥胖的比率不断提高,成为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的一个重要问题。而且,学生的耐力素质、速度素质、力量素质、爆发力以及肺活量水平等也正在呈现阶段性下降的趋势。这些情况表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已经成为了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已经成为了学校体育教育必须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相关的体育工作者必须认识到这个问题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二、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途径

(一)认真落实学校体育课程的相关要求,积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

各级教育相关部门对学校体育都有一定的要求,如课程计划、课时要求、课程目标等,学校在体育教育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一定要认真落实相关要求,按照课程计划,开齐应开设的体育科目,开足应完成的体育课时,达到应实现的教学目标,并且在课内教学的基础上,还要注意课外体育活动的开设,以补充课内体育教学的不足之处,从而切实保证学生应有的体育活动和体育锻炼时间。

除此之外,学校还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鼓励学生自觉、主动的参与到体育运动和体育锻炼中,提高学生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在“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过程中,还可结合本校的特色,充分开发利用学校的体育资源,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的需求,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

(二)组织实施多样化的体育活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体育锻炼机会和体育锻炼氛围

在学校体育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要注意有计划、有目的的安排多样化的体育活动,在体育活动内容和体育活动方式的选择上,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来进行组织,并且要在保证体育活动身体锻炼功效和教育功能的基础上尽量增加体育活动的多样化、趣味性和娱乐性,以增强体育活动对学生的吸引力,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并在活动中发挥自身的能动作用,提高体育活动的锻炼效果和教育成效。

三、体育特长生培养的现状

学校体育特长生,是我国体育后备人才的一个重要来源,肩负着不断为我国体育界培养和输送后备人才,提升我国的体育竞技水平的重任。所以,体育特长生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然而,由于我国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家长和学生对体育特长生的前途及发展方向比较迷茫,导致他们对体育特长生的理解和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使得很多家长只重视学生的文化课成绩,而对学生培养体育特长持淡漠甚至反对的态度。除此之外,相关部门在评价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时,也往往从学校的升学率、优秀率等方面进行考察,而极少将体育特长生的培养情况纳入评价范围,也导致了学校对体育特长生的培养训练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所以,体育特长生的培养问题迫切需要人们的关注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四、体育特长生培养过程中的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人生观、价值观、体育精神以及体育意识的培养,应放在体育特长生培养的首要位置

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决定了其行为方式和行为规范,而体育精神和体育意识则决定了一个运动员在赛场上的表现和行为,体育精神和体育意识的培养对一个优秀的体育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在日常的训练过程中,体育任课教师,应该关注体育特长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严格要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其积极的体育精神和体育意识,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和训练习惯,为其未来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二)科学协调体育训练和文化课学习之间的关系,加强文化课的学习

篇9

本研究对北京市5所普通高校即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工商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400名大三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男生187人,女生213人。调查问卷采取了当场发放、填答及回收的方式,有效地保证了调查问卷的效度。5所学校共发放400份问卷,回收400份问卷,回收率为100%。调查结果如下:

(一)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人数

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人数是衡量高校体育工作的一项重要标志,调查显示:有23.5%的学生经常主动参加课余体育锻炼,有61.5%的学生偶尔参加课余体育锻炼,有15%的学生不参加课余体育锻炼。

(二)每周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次数

在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学生中,每周参加 3 次以上的有13.8%,每周参加1~2 次的39.2%,47%的学生不确定次数。

(三)每次课余体育锻炼的时间

在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学生中,22.4%的学生每次参与活动的时间60 分钟以下,26.1%的学生每次参与活动时间在 60 分钟以上,51.5%的学生没有固定每次参与的时间,很随意。

(四)课余体育锻炼的项目和场地

三年级学生选择参加的活动主要集中在足球、篮球、排球、跑步、羽毛球和乒乓球等项目上,而跆拳道、游泳、网球、健美操等一些项目可能因为场地、费用等原因,限制了他们的参与。由于经济有限,他们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场所通常是不收费的体育场所即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只有及少部分学生选择了收费场所。

(五)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必要性

在本研究所调查的三年级学生中,82%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参加课余体育锻炼,5%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参加课余体育锻炼,13%的学生认为是否参加课余体育锻炼无所谓。

从上述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能够自觉地、经常地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学生不是很多,大多数学生有锻炼意识但没有付诸于行动。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少部分很有规律,大部分没有规律,很难达到运动效果。因为不是学校安排的体育课程,故学生的锻炼场所和器材不能保证,从而限制了学生运动项目的选择,感兴趣的项目出于场地和费用等原因参加不上,这在很大程度上也降低了大三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从而导致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急剧下降。

(六)大三学生对学校三年级开设体育选修课的意向

78%的学生希望开设体育选修课,6%的学生不希望开设,16%的学生觉得是否开设体育选修课无所谓。

二、普通高校三年级开设体育选修课的可行性分析

(一)学生体育锻炼的目标不够明确

学生们对体育锻炼的认识仅停留在近期目标上,即怎样获得高分或怎样争取及格,好多学生大一、大二时单纯是为了分数而去应付体育课学习,根本谈不上爱好体育、增强体质,一旦学生处于缺乏管理和督导的情况下,他们从事体育锻炼的意识就薄弱了,甚至忽略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二)学生体育锻炼的意愿不强

通过对大学三年级学生的调查可以看出,在缺乏体育管理和指导的状况下,学生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意愿不强。虽然各学校的体育部门也能坚持每年一次的校运动会或组织一些校内比赛,但那只是体育拔尖者的专利,其余大部分学生并没有一些参加群体锻炼的机会,由于体育工作者对体育教育后期的延续性缺乏深刻的重视,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自我锻炼的力度不够,以致于在缺乏管理的状况下,学生的体育活动如同一盘散沙,不能达到较好的锻炼健身效果,体质健康水平呈下滑趋势。另外,学生对体育与健康的关系还认识不足,对运动处方缺乏了解,对体育运动习惯的养成还没有形成或者不够重视。

篇10

课余体育锻炼是学生在课外的时间里,利用各种体育项目进行锻炼身体的活动,它是以促进身体健康,增进人们身心愉悦的活动。课余体育锻炼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青少年儿童健身活动的基本形式,也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国家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体育教育受到大众的重视。而学生身体素质的下降,也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对遵义市中学生课余体育锻炼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探讨制约课余体育锻炼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其方法。

一、遵义市中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

遵义市中学生对课外体育锻炼的认知态度较好。对课外体育锻炼的动机主要集中在增强体质及防治疾病和相互交流及发展个性上。在课余体育锻炼的项目选择上,男生是篮球、羽毛球、乒乓球; 女生为健美操、跑步羽毛球和乒乓球。课外体育锻炼的频率上,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外体育;而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大部分没有超过一小时。

从目前中学生体育活动来看,体育课对中学生身体成长是远远不够的,单是体育课的时间就不够,国家规定初中体育课一个星期三节,但在很多学校是两节课,高中要求一个星期两节课,但在很多学校都用来上室内课,让学生自己复习文化功课,就这个方面就体现了中学生身心发展所需要的活动是不够的,所以课余体育锻炼对中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二、遵义市中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制约因素分析

(一)体育场地和器材

体育锻炼缺乏体育器材和场地的问题。中学生对有器材的体育项目比较感兴趣,枯燥无味的锻炼没有器材和好的场地,只有落实解决好这两个问题,课余锻炼才能有效的进行,这也是能不能顺利完成体育教学的基础,但是在学校对课余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上却远远不够,学校将经费都投入到其他地方,在修建、维修场地和购买体育器材上投入得很少,致使在学生进行课余体育锻炼过程中,由于体育场地和器材的缺乏,很多学生都没有机会在课余时间里锻炼他们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也无法达到锻炼学生身体的目的,也就会影响到他们对此的态度,只有落实好这两个基础,体育锻炼才能顺利进行。

(二)学习压力和缺少时间

随着环境的变化,周围生活节奏的加快,作为孩子的父母就会给他们灌输以学习为重的想法,使他们所面临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用在学习上的时间就会很多,而用在课余体育锻炼的时间就很少了,虽然各个学校在早操和课间操都有明文规定,但是学校并没有引起重视。学校现在实行素质教育,对学生学习要求很严格,他们的压力也很大,所以他们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理论课程的学习上,就会无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体育活动,导致他们就不想去体育锻炼,就算有部分同学想去进行体育活动,父母或者老师就会要求他们把时间放在学习上,以至于这部分学生都把时间放在学习上了,导致他们去锻炼的时间就很少。

(三)体育兴趣

兴趣是能够让学生对学习喜爱的首要条件,是能够让学生更好和更深入学习的基础,同时也是促进学生对学习的动力,如果学生对此不感兴趣,则在活动中他们都不会产生兴奋,从而体会不到运动带来的乐趣,最中导致他们厌恶体育运动,更不会自觉参加课余体育锻炼。从各种资料显示,相对于女生来说,男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要高,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进程是不均衡的,针对这一现状看来学生体育意识比较薄弱,体育情感也随之下降,就会影响学生锻炼的热情。

(四)其他方面

1. 自身性格和对体育锻炼的理解。自身性格对课余体育锻炼的影响也是很大的,自身性格影响着个体的言行举止,这也能看出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和意识倾向,在参加学校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因为性格内向、害羞、自卑的心理而对体育活动逐渐失去兴趣,因为他们在平时锻炼中怕动作做得不好,而且在很多活动中有恐惧心理,这就会导致他们越来越远离体育活动,长此以往就会对此产生消极态度。

现在的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不够明确,主要表现在他们不能正确面对和认识体育锻炼的好处与弊端,而且容易混淆,他们认为体育锻炼可有可无,甚至对参加课余体育锻炼没有欲望,更没有明确的锻炼目标,还有自身的身体素质的限制也成为制约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因素之一。

2. 家庭环境和体育氛围因素。如今生活条件同比以前大有不同,现在的学生在家里都是掌上明珠,而且大多数都处在体重超标,在家从不劳动,在活动中怕出汗、怕脏、怕累等,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父母对待体育锻炼的态度是消极的,他们对孩子的体能发展没有什么要求,也不重视孩子的身体素质方面的因素,就会导致这些孩子的情感得不到一定的培养,学生就不会参加锻炼。

迫于升学的压力,学生的学习是备受学校老师和家长所关注的,学校所关注的重点是学生的成绩,学校对体育课不重视,这致使了有些学生想参加课余体育锻炼而怕周围人用异样的眼光看他,而减少体育锻炼的次数。体育氛围对于一个学校乃至一个社会都是很重要的。

三、遵义市中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应对策略

(一)教师方面

中学生体育运动兴趣的产生也受制于体育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对于课余体育锻炼,首先教师应该从各个方面直接或者间接告诉学生,体育锻炼对于当代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必要性,教师对学生兴趣的开发和培养需要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这样对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起着重大的作用。因此,教师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能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在课堂教学当中,教师从每一个细小环节出发,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体育长处,鼓励他们对体育运动的喜爱。在课外活动中,教师应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有针对性的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指导学生进行锻炼;体育教师树立良好形象,使之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对学生进行指导,使他们对体育运动有更深的了解,带动他们积极参加课外所举行的一切体育活动。

(二)学校方面

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首要的物质条件是体育场地和体育器材,如果就连基本的条件都没有,那就会削弱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和积极性。学校应增加体育场地、器材和各项体育经费的投入。加大对大多数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进行拓展,同时引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体育项目,学校还应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开展一些大部分学生喜欢的体育选修课,并有专门的老师负责。

(三)学生自身方面

学生应逐步转变以学习为主的思想,还对体育锻炼形成正确的认识,从根本上改变以前对体育锻炼的理解,在进行体育锻炼时应该培养自我锻炼的意识,从中学习体育精神,在平时多学习自我保护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自觉参加的习惯,同时告诉周围同学参加锻炼的重要性。

四、结论与建议

(一)提升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意识,并开设专门的体育讲座。讲授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和自身参与的必要性。

(二)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应该加大对体育场地和设施的投入力度,整合现有的体育资源,完善体育器材,以满足学生的体育需求。

(三)进一步加强对课余体育锻炼的组织管理,并建立一套组织管理体系,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外体育活动中去。

参考文献

[1] 张颖,黄正廪.遵义市中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调查[J].世纪桥,2011(17).

[2] 郭金荣.中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调查与分析[J].科教导刊,2013(10).

[3] 颜宁.德州市农村中学课余体育活动调查与分析[J].新西部,2012(10).

[4] 李学荣.中学生课余体育锻炼情况调查与分析[J].广东科技,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