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的主要课程模板(10篇)

时间:2024-01-04 16:12:3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教育学的主要课程,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教育学的主要课程

篇1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3)01-0049-05

一、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主要困境

上世纪80年代初,“教师知识”已经成为教师教育研究中的焦点议题。多年来,国内外一些学者在不同理论的观照下,提出了不同类型的教师知识,概括起来主要有学科知识、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班级管理知识、教育伦理与法规知识、学生与学习的知识、普通文化知识、教育环境知识、实践性知识等。这些知识广泛分布于我国小学教育专业的通识教育课程、教师教育专业课程(包含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专业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中。通识教育课程涉及广泛的普通文化知识,包括人文、社会、自然等多学科领域的基本知识。学科专业课程包括某门学科的专业知识,如语文或数学专业知识。教育专业课程包含的知识也很丰富,与教育教学、课程、学生与学习、班级管理等有关的理论知识都包含其中。教育实践课程主要包括了实践性知识和教育环境知识等。可见,当前我国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基本反映了当前有关教师知识的研究广度。同时,各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与学分比例的差异,也反映出人们对教师知识的理解各不相同。乔勇曾统计过上海师大、南京师大和杭州师大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与学分比例(见下表),发现三校的通识教育课程、教育专业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的比例差异悬殊。上海师大偏重学科专业课程,南京师大的通识教育课程学分比例过重,杭州师大的三类课程比例则相对均衡,这反映了各师范院校对普通文化知识、教育专业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对师范生的专业涵养作用认识不一致。另外,三所师大小学教育专业的实践课程比例都较小,说明人们对教育实践知识在教师知识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还不够深刻。三所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情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所呈现的问题反映出人们对于教师知识理解上的差异与偏误。如果更深入地调查与分析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我们则会发现更多的实践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识教育课程难以体现通识教育的真谛

通识教育并非要求文科学生学些理科知识,或者理科学生有些文学艺术修养那么简单。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李曼丽教授认为,通识教育“就其目的而言,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有社会责任感、全面发展的社会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其内容而言,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2]。由此可见,通识教育首先关注的是人,其核心价值是“人”的培养。这里的“人”不是某种职业人,而是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公民。它强调的知识不是与做事有关的专业知识,而与“做人”相关联。因此,通识教育课程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拓宽视野、避免偏狭,培养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健全人格,也就是教化他们学会做人”[3]。

仅从课程设置的学分比例来看,大多数师范院校的通识教育课程占比在30%-40%之间,比例充足;但若具体分析其课程结构和实施现状,我们会发现,通识教育课程并没有真正体现通识教育的真谛,没有真正发挥通识教育的作用。

我国小学教育专业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高中起点的本科类小学教育专业(四年制),另一类是初中起点的专科类小学教育专业(五年制)。本科类小学教育专业的通识教育课程模式是“政治+外语+计算机+体育+选修(人文、社科、自然科学、艺术、教育)”。其中,必修课程中的政治与外语的课时占比过半。这种模式过于强调政治理论的灌输,过于关注外语、计算机等工具性考级科目。人文、艺术、自然科学等知识虽被纳入选修课中,但选修课程设置“‘内容杂、结构乱、质量差、地位低’已经成为我国大学通选课的通病”[4],再加上多数师范院校对选修课程的开设与考核管理比较随意,致使师范生的学习效果差强人意。本科类小学教育专业的通识教育课程难以实现通识教育的育人目标。

一般来说,专科类师范院校的通识必修课程大而全,必修课程权重在90%以上,选修课相当少,比例明显不足,且内容单一,难以有效培养兼具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现代师范生。以某高等师范学校开设的小学教育专业(综合文科方向)通识教育课程为例,主要开设了政治、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原理、文选、现代汉语、写作、语言实践、数学(含高等数学)、英语(含大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信息技术基础、课件制作、品德发展共计20门课程。通识选修课包括两门课程: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类、艺术与体育类。这些通识教育课程大都在前3年的学习中完成,以高中阶段的基础文化课程为主,具有高中学历补偿的性质。课程设置多以分科为主,虽然内容全面,但没有根据初等教师教育的培养特点实现学科内容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而且学生“没有机会掌握不同领域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也没有机会综合处理不同学科的信息和概念,背离了通识教育的真谛”[5]。

2.教师教育专业课程教与学的知识比例失衡

绝大多数师范院校都将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置于最重要的地位,课时与学分比例最高。教师教育专业课程包括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专业知识两类,学科专业知识反映的是“教什么”,而教育专业知识反映的是“怎么教”。在这两类知识中,多数师范院校的小学教育专业都偏重学科专业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构成了师范生未来从事学科教学的知识基础,的确很重要,不过,实验研究表明:在一定的限度内,教师所掌握的学科专业知识与教学质量是呈正相关的,但超过一定的水平后,学科专业知识与教学质量之间就不再具有统计学上的相关性了。[6]同时,我国的小学教育是以综合课程为主,与中学的分科课程相比,课程的学科性相对较弱,而综合性则比较强。因此,小学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水平不需要太精深,不要过于注重学科专业知识的深度挖掘,而要注意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

小学教育工作的难点是怎样把知识传授给接受能力还比较弱的小学生,让每一个小学生都能学会。因此,小学教育专业更应该重视“怎么教”这一教育专业知识的传授。当前,反映教育专业知识的教育专业课程不再是传统的教育学、心理学和教材教法这“老三门”,而是在“老三门”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充。专科类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主要学习小学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班队管理、教育研究方法、小学心理学、教育技艺(如普通话、三字、计算机等)和学科教材教法等课程。本科类小学教育专业开设的必修课有教育原理、课程与教学论、班队管理、普通心理学、小学生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以及一些教育技艺训练课程等,选修课程主要有教育社会学、教育哲学、教育史、教育伦理学、小学生心理辅导、心理学史、教育研究方法等。

从上述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科专业课程与教育专业课程的分析来看,师范院校关注的重点是教师“教什么”与“怎么教”的知识,却对小学生“学”的知识的关注不够。虽然个别课程涉及到小学生“学”的知识,但远不及教师“教”的知识那么有体系有深度。教师教育专业课程没有改变“教师中心”的倾向,就难以真正培养出会“教学”(此处的“教学”,不妨理解为“教会学生学”)的师范生,难以扭转小学教学重教轻学的局面。

3.教育实践课程的教育绩效难以体现

随着人们对教师实践性知识重要性认识的深入,小学教育专业的实践课程越来越受重视,所占的课时和学分比例也得到了进一步增加,当前最常见的做法就是延长教育实习的时间。但是,提高实践课程的课时与学分比例并不必然地提升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能力,教育实践课程依然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管理障碍,课程实施效果难如人意。

首先,偏重于实践结果的评价,而对实践过程的指导、监督和评价的关注不够。以实习为例,大多数师范院校将实习时间置于最后一学期,而且很多学校都让学生回原籍所在地自主联系学校进行实习,这必然造成实习学校比较分散,师范院校与实习学校之间的联系也就处于松散状态,师范院校难以对师范生的实习过程进行具体有效的理论指导与实践监督。

其次,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融合度低。基于“理论指导实践”的原则,师范院校期望师范生在具备一定教育专业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实习将所学教育理论知识应用于教育实践,通过毕业课题的研究实现运用教育理论解决教育实践问题,因此,将教育实习与毕业论文都安排在最后一学期完成。这样的安排看似合理,但在实际操作中,“理论取向”的高校教师指导师范生撰写毕业论文,“实践取向”的小学教师指导师范生进行教育实习,二者各自为政的指导很难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很难帮助师范生跨越理论与实践的鸿沟。同时,这种“理论学习—实践运用—解决现实问题的再实践”的线性模式使得“师范生的教育实践活动在时间与空间上也孤立于教师教育的所有其它课程”[7]。理论与实践的分离是教育实践课程绩效难以评估的重要原因。

第三,教育实践课程缺乏对教育反思的有效关注。教育实践课程主要是让师范生观察和模仿小学教学与管理的常规工作流程,掌握备课、上课、班级管理等基础的教育教学技能。观察与模仿是有效学习的重要手段,师范生应该观察和模仿有经验的教师在师生互动、教学内容处理、教学环节组织、教学方法运用和突发问题处理等方面的技艺。但是,如果教育实践只停留在观察和模仿别人的层面,则会使师范生失去教育教学的主体性,成为缺乏实践智慧和创造能力的教师,教学能力也难以得到有效提升。师范生实践智慧的成长与创造力的培养离不开对教育教学的自觉反思。反思是有层次的,范梅南(Max Van Manen)将反思划分为三个层次:技术性反思、理解性反思和批判性反思。技术性反思主要关注应用知识以便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理解性反思旨在调查、质疑和澄清最终目标和实现这些目标的教学活动背后的假设,批判性反思则关注教育所存在的更大的背景。[8]师范生在教育实践中,比较关注教育教学活动本身的问题,如教学目标的落实、学习兴趣的激发、教学内容的处理、师生关系的处理等问题,就是这种技术性反思,也多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并没有真正激发学生的反思意识。指导教师很少要求师范生审视自身实践背后的教育理念和探究教育实践问题的社会背景,缺乏对理解性反思与批判性反思的训练。师范生的教育实践经验没有经过逐级提升的多层次反思,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就很难真正结合起来,教育实践课程的绩效就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二、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破解方略

1.优化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拓展通识教育的设置空间

当前,无论是本科类还是专科类的小学教育专业通识教育课程模式,都没能有效承担通识教育的重任,因此,要对现有的小学教育专业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进行科学合理地优化,有效拓展通识教育的发展空间。

从通识教育课程内部结构看,本科师范院校的通识必修课程权重占比一般都超过60%,而且政治与外语两门学科的课时占比相当高,极大压缩了人文、社会、科学等其他学科知识的拓展空间。如何在保持现有课程结构基本不变的前提下,释放出更大的通识教育空间?一种改进思路是在通识教育课程内部进行整合拓展。有学者提出“可以适当减少外语学分,增设大学语文课程”,“将政治课程进行扩展,扩展到更广阔的历史、哲学、文化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与现有的通识选修课整合设计”[9]。另一种思路是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进行拓展。这种观点认为“通识教育有广泛的、本质的意义,它是一种教育观,一种教育思想,一种教育理念,它必然包含着专业教育,但又超越了专业教育”[10]。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并不是不可调和的,事实上,专业教育中的不少领域都与通识教育重合。譬如:教育专业课程中的法律法规、教师伦理、教师职业道德可以与政治理论课程整合;专业技能中的课件制作与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与计算机课程整合;至于教育史、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文化心理学等,更是跨越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综合性课程。

2.重构专业教育课程模块,扩充儿童专业课程内容

作为未来的小学教师,首先应该要了解和研究自己的教育对象——儿童。日本很多大学突破了传统教师教育专业的界限,以儿童为中心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从儿童教育的实际需要出发设计课程内容。[11]借鉴日本的经验,结合我国教师教育的现状,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要关注儿童的文化背景与特点,关注儿童学习的类型、特性及其规律,关注儿童的身心健康,增设以儿童文化与儿童学习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形成学科专业课程、教师专业课程和儿童专业课程“三课鼎立”的格局。儿童专业课程可根据条件开设小学生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学习心理与儿童教育、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家庭环境与儿童发展、人际交往与儿童发展、小学生心理辅导、小学生学习指导、问题儿童的学习与行为研究等学科知识。学科课程与教师专业课程的设置也要适应小学新课程改革强调课程综合性的特点,重视学科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强调综合性,进一步充实小学教育专业课程。

3.改善教育实践课程管理,提高实践课程的实施绩效

在课堂中,真正主导小学教师教学的是其实践性知识,而实践性知识则源于职前教师教育中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不断的双向建构。然而,当前教师教育的课程设计仍没有改变“先理论学习后集中实践”的模式。这种分离模式的长期存在有其制度性根源:由于缺乏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制度上的强力支持,一些小学因担心影响教学质量,往往不愿意接收师范生进校教育实践,导致教育实践模式的改革无法从根本上得到推进。因此,要对教育实践课程进行根本上的改革,首先要获取教育行政部门在制度上的支持,将接纳师范生进校教育实践纳入小学工作考核的范围之内。其次,与实习小学建立互惠互利的合作共赢关系,从主观上激发他们参与师范生教育实践工作的积极性。第三,形成分散实践与集中实践相结合的实践课程模式,将实践时间与实践内容分散于四年或五年的各学习时段中,并注重实践过程的反思。这样的课程模式会使师范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有机会及时理解理论,并学会用理论去分析、反思实践,如此循环往复,逐步加深对教师职业的了解,提高教育教学的能力。第四,加强对教育实习的过程管理。教育实习由师范院校的指导教师、带队教师与小学指导教师共同全程管理。师范院校的指导教师在实习生实习期间进行教育教学的理论指导,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引导他们对自身的教学理论与实践体验进行深层次的反思,构架教学理论与实践体验的桥梁。小学教师对实习生的教学与班队管理进行具体指导,对实习生的实习质量进行全程监控与评价。师范院校的带队教师组织协调实习生、实习学校、师范院校之间的关系,以帮助他们适应实习环境,提供支持信息,解决生活、工作中的问题。第五,将反思渗透到实践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中。实践反思不是一次性的实结,而是一个持续反复的过程。在实践课程中,可采用多种多样的反思形式,如撰写观察日志和教育随笔、组织专题研讨和个案交流、进行案例教学和行动研究等。反思过程中,既强调对教育教学本身的反思,也要强调对教育教学赖以发生的社会文化和家庭背景进行意义性反思。

20多年来,我国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一直在实践中进行,尤其是实践课程的改革,已经取得了不少有益的探索,但它毕竟是一门新兴专业,不成熟的地方在所难免。因此,仍然需要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师教育工作者不断地实践、研究与再实践。只有坚持创新性研究,才能将小学教育打造为成熟完善的、可持续发展的专业。

参考文献:

[1]乔勇.小学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14.

[2]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17.

[3][4]庞海芍.通识教育课程:问题与对策[J].大学(学术版),2011(5).

[5]曲海舟.通识教育课程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实践探索[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2(1).

[6]李其龙,陈永明,等.教师教育课程的国际比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6.

[7]骆琤.中美教师教育实践课程比较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89.

[8]王艳玲.教师教育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51.

[9]庞海芍.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困境与出路[J].江苏高教,2010(2).

[10]易逢荣,曾萍.高职高专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萍乡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4).

[11]惠中.日本大学儿童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及其启示——以日本东大阪大学为例[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10).

Dilemmas in and Countermeasures against Curriculum Provision for Primary Education Major

GU Guo-bing

篇2

教育学、心理学、逻辑学、普通话、教师口语、教学设计、德育原理、教育社会学、班主任工作、教育哲学、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现代汉语基础、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基础写作、儿童文学、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初等数论、数学分析、应用数学、小学数学课程教学、小学英语课程教学、小学自然课程与教学论、小学社会与品德课程教学、小学艺术课程教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中外教育简史、比较教育、现代教育测量与评价、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等。

小学教育专业就业前景

小学教育是“十年寒窗”的开始,也是义务教育的第一个阶段。小学教育的成败与否往往关系到一个人以后的长期发展,因此备受家长们的重视。虽说现在教育类的专业也不少,各个城市教师竞争激烈,但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十分迅猛,不只局限于学校,更是拓宽到了学生兴趣、特长培养等范围,教师需求量依然不小。

小学教育专业的小伙伴们就业机会其实很多,无论是和专业最对口的小学老师,还是与教育相关的后勤行政工作,或是与文字相关的工作如编辑、策划,都可以成为施展自身才华、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关键在于怎么在追求专业对口的同时打开就业思路,全面挖掘自己的潜力,利用兴趣爱好拓宽就业范围。

据有关数据显示,对小学教育专业人才需求量最大的还是教育、培训、院校等领域,大约是80%。由此可见,大多数前辈的就业方向都比较对口,这也说明这些领域对小学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依然很多,同学们可以优先考虑。

小学教育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从事小学教师职业。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教育、新能源、电子技术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教育/培训/院校;

2、新能源;

3、专业服务(咨询、人力资源、财会);

4、互联网/电子商务;

5、公关/市场推广/会展;

6、影视/媒体/艺术/文化传播。

7、广告

8、计算机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老师、课程顾问等工作,大致如下:

1、小学语文老师;

2、小学教师;

3、小学数学教师;

4、小学英语教师;

篇3

2药学教学特点与问题

药学相关课程的教学有自身的特点,当然也存在一些不足。

2.1药学课程教学的特点

药学课程教学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特点。2.1.1强调理论教学由于药学专业课程《药剂学》、《药理学》、《药物化学》和《药物分析》等课程,都把掌握药学相关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作为基本的要点,要求学生掌握这些基本知识和理论,然后才能具有药物剂型的初步设计能力、选择药物分析方法的能力、新药药理实验与评价的能力、参与临床合理用药的能力。所以在药学相关课程的教学中,尤其重视理论教学,强调知识点的讲解,学生结合相关作业练习,接受并理解相关的知识。2.1.2重视实践教学药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药学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训练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创新精神,造就高素质药学人才的重要手段[2]。所以在药学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借助大量的课程实验和实训来提高教学水平。

2.2药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现有的药学课程教学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2.2.1单向灌输式由于药学的相关课程内容较多,涉及的知识面较宽,所以在课堂讲解的过程中,难免采用单向灌输的方式进行授课,这就造成教师满堂灌的场面,让学生被动接受,很难取得很好的效果。2.2.2教学方式比较死板在相关课程教学中,尽管也广泛采用多媒体课件等方式进行辅助上课,但是相对来说,课程的教学方式还是比较死板,没有太多的灵活性,也缺乏一些趣味性,所以导致课程教学的效率不高。2.2.3重课堂,轻课后在教学过程中,还呈现出明显的重课堂轻课后的现象,即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按照教学的进度去认真讲解,但是在课后的作业或者实践环节,教学的效果难以得到保障。

3利用微信工具进行药学课程的课后辅助教学模式

利用微信工具,可以很好的辅助药学相关课程的课后教学。

3.1微信工具的课后辅助教学模式

3.1.1借助微信公众平台教学相关内容微信公众平台是腾讯公司在微信的基础上推出的一点对多点的信息推送平台。利用群发推送、自动回复以及一对一交流的方式实现和特定群体的文字、图片、语音的全方位沟通、互动,在移动互联网开创了一个新的沟通场景。微信公众平台有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即服务号和订阅号。服务号是1个月(30天)内仅可以向订阅用户(粉丝)发送1条群发消息,用户将收到即时的消息提醒。而订阅号则每天(24h内)可以向订阅用户(粉丝)发送1条群发消息[3]。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教师可以采用一点对多点的方式,定期向全班学生推送和课程相关的内容,供学生复习或预习使用,同时也可以利用微信进行课程辅助资源库建设,将一些相关的知识点,案例和一些扩展性视频、图片和文字资料都放置到微信平台中定期,让学生能够拓宽视野。3.1.2借助微信群进行课后教学辅导现在的课后辅导答疑,由于教师要在固定的时间和地点(教室)进行辅导,所以辅导的时间和场地受到限制,导致辅导的机会不多,对于学生来说,每个学生能够和教师交流的机会更不多,所以如果利用微信群进行辅导,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利用手机和教师交流,教师也能随时答疑解惑。

3.2微信课后辅助药学课程教学的特点

利用微信课后辅助药学课程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3.2.1及时性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和学生及时交流,但是在课后很难有机会及时交流,而利用微信工具,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可以及时交流,及时答疑解惑,及时对课题内容进行补充,也可以及时得到学生的反馈。3.2.2互动性在课后的作业环节,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都可以利用微信互动交流,加强沟通,比如就课堂内讲解的一些要点和重点,教师可以在课后安排相应的一些环节,和学生直接对话,让他们对内容进行复习。3.2.3丰富性利用微信公共平台,教师可以一些和课堂讲解内容相关的资料,供学生进行扩展阅读,扩大知识面,有些在课堂内讲解不能扩展讲解的案例,都可以放置到微信平台中,供学生去详细阅读和欣赏。3.2.4趣味性利用微信工具,进行专业的学习,让学生将娱乐和学习结合起来,往往会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避免了对课堂学习的厌倦,同时在课余娱乐的同时进行专业学习,也会让他们更有学习的兴趣。

3.3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篇4

关键词 体操教学 帮助与保护 初学者 调查研究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西安体育学院2012级体育系5班、8班77名同学。

(二)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方法。

二、结果与分析

(一)保护与帮助的方法以及运用

1.保护与帮助的方法。在体操教学和训练的过程中,帮助与保护的方式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帮助和保护分为帮助和保护,帮助分为直接、间接利用器械帮助。保护分为他人、自我、利用器械保护。虽然帮助与保护的种类繁多,但是帮助和目的都是为了练习者能够更快更高质量的掌握技术动作,通过帮助与保护可以消除练习者的紧张和害怕的心理,从而更加有效的加快动作学习的进程。

2.帮助与保护方法的运用。根据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动作技能的形成分为初步掌握动作、改进与提高动作、巩固运用自如三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帮助与保护的运用也不一样,所以必须了解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科学地、合理地、有效地使用帮助与保护的方法。

第一个阶段的时候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运用直接帮助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动作,理解正确动作的概念,改进不合理的动作技术。在第二个阶段的时候已经初步掌握了动作,脑海中已经初步掌握了动作的要领,需要帮助与保护交替进行进一步的提高和强化动作技术。最后一个阶段的时候已经熟练的掌握了技术动作,在这个阶段的时候已经脱保,教师和教练员在这个时候要注意提醒学生注意动作的细节,提高动作的娴熟性和准确性。

3.运用帮助与保护应该遵循的原则。在帮助与保护的时候要注意遵循的七个原则:(1)站位要合理;(2)部位要准确;(3)时机要恰当;(4)助力要适度;(5)方向要正确;(6)重点要明确;(7)脱保要适时。

总之,在体操教学和训练中,要认真全面的掌握上述七个要点,准确的把握练习者处于哪个阶段,怎样去保护。这几点紧密联系在一起不可分开,这样才能更有效的学习技能动作,加快教学进程,促进动作的掌握与完成。

4.学生心理素质对帮助与保护的影响。对于初学者来说体操中的一些动作和技术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比如,技巧中的“后空翻”,单杠中的“骑乘前回环”,双杠中的“肩倒立”。在普修的课堂上初学者的身体素质、身高都不一样,在我教的这两个班的学生普遍对这几个动作存在抵触心理,在帮助和保护的时候不但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反而适得其反。这就需要教师和教练员在教授这些动作的时候要讲解、示范到位,消除学生的恐惧情绪,克服紧张心理,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热情。

(二)对保护着的基本要求

1.保护着要有高度的责任感。保护者在保护同学的时候必须有着高度的责任感,也是同学对你的信任。在保护的时候要认真严肃、精神饱满、耐心认真、全力以赴。一旦学生出现危险的时候必须奋不顾身的、毫不犹豫的去帮助同学,把伤害降低到最低。一旦学生出现受伤那么他在以后的学习中就会出现抵触的情绪,所以就必须要求保护者必须树立高度的责任感。

2.保护者要熟悉动作技术。保护者在保护同学做动作的时候,自己也必须熟悉动作技术。知道自己该怎么去保护同学,体操动作种类繁多,不同的动作项目就有不同的保护方式。这就需要保护者要在平时的练习中多积累经验,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创造出一些行之有效的保护与帮助的方法。

3.保护者要了解学生的特点。不同的保护对象有不同的保护方法,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动作技术的掌握情况也都不一样。这就需要保护者在保护的同时注意区别对待,女生身体素质相对柔弱一点,保护者就需要加大一点力度。在刚开始的时候身体素质不一样的学生最容易出现的顾虑就是害怕受伤,做动作畏畏缩缩,这样反而最容易受伤。这个时候保护者就需要胆大细心的去保护练习者。

4.保护者要重视培养学生保护与帮助的方法。保护和帮助在体操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它是每个教师必备的技能之一。教会学生保护与帮助能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减少受伤事故的发生,加快教学进程,促进动作的掌握和完成。

三、结论

在体操教学中保护与帮助的种类繁多,而且必不可少。熟练地掌握各个项目的保护与帮助也是每个体操教师必备的技能之一,合理的运用保护与帮助的技能可以减少练习过程中受伤事故的发生。在体操的练习中保护者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完美的保护可以消除学生学习动作的害怕和恐惧心理。教会学生熟练掌握保护与帮助的技能,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加快课程进度促进动作的掌握和完成。

篇5

在实际地理教学中,受“中招考试指挥棒”影响,因多数地市不考地理致使地理课不被学生和家长重视,甚至有许多学校将地理冠以“副课”的称谓,常被“主课”挤占。地理教学中的课外实践活动很重要,但很多学校怕出安全事故而禁止师生进行校外实践等。地理教学不受重视,地理教师被边缘化,致使地理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方法简单化,基本上都是“一张考卷定终身”。但事实上,地理知识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指导意义非常重要,用科学的评价方法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尤为重要。

究竟怎样评价地理教学质量才能改变当今社会不重视地理课学习的现状?关键是教育行政部门对地理教育的重视程度。笔者认为评价应注重过程性评价,把评价渗透到地理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克服“一张考卷定终身”的弊端。建议将学生的答问、演讲、演示、绘图、读图与分析、观察与观测、调查、制作、测试、实践活动等各种活动都纳入评价体系,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评价制度,使评价过程变为教育过程,评价结果直接用于学生的评优、评先和综合素质评定。让形成性评价成为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助推剂和兴趣源泉,让终结性评价成为学生成长进步的基础和灯塔,激励和引导学生更加热爱地理,更会学习地理,更多应用地理知识服务生活。

二、 地理教学常用的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的选择与使用应符合诊断学生学习质量和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目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度要选用不同的评价方法予以考查和评价,因此要发挥不同评价方法的特点,规避其不足。

1.纸笔测验评价方法

纸笔测验评价是通过学生的书面回答,了解学生学习状况的一种评价方法,也是最常用的一种评价方法。运用纸笔测验方法评价学生地理学习状况,试题质量甚为关键,命制纸笔测验试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重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主要包括学生对地理位置、地理概念、地理特征、地理空间分布、地域差异等方面的理解,以及学生能否在具体情境中合理应用地理知识。应淡化特殊的解题技巧,不出偏题、怪题。

(2)突出地理科学的综合性和地域性特点。关注学生整体观念、空间观念、地理视角、地理学科能力等的形成状况并进行考查。

(3)有效发挥各类型题目的功能。例如,考查学生对于地理事物的记忆能力,可设计填图、填充、选择类试题;考查学生从具体情境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可设计读图、阅读分析类试题;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设计具有实际背景的试题;考查学生的探究、创造能力,可设计开放性试题等。

2.档案袋评价方法

档案袋评价是有目的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情况的材料,表现学生在较长时间内在课程的一个或多个领域中所作出的努力、获得的进步和学业成绩的一种评价方法。对于评价学生进步程度、努力程度、自我反思能力及其最终发展水平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地理学习档案袋可包括以下内容:学生绘制的地图、制作的模型、收集的地理图片和资料;地理探究活动的过程记录、疑难问题及其解答;学习方法和策略的总结、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的结果等。在建立档案袋的过程中,地理教师可以更多地将其作为“反映学生进步”和“展示学生作品”的工具。应十分注重在评价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学生与教师一样是最重要的评价主体。此外,家长、管理者等也可以参与档案袋的评价。

3.观察评价方法

观察评价是评价者根据学生在地理学习中行为表现等的观察记录,对照事前制订的标准进行评价的方法。观察评价方法适用于评价学生:参与一般地理学习活动的表现,如在口头表达、描绘地图、绘制地理图表、读图分析等一般地理活动中的表现;地理方法掌握与运用的状况,如区域比较、区域综合分析等方法的掌握与运用;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真实表现和发展状况。

4.合作探究评价方法

合作探究评价是评价者根据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合作探究方面表现出的能力,对照事前制订的标准进行评价的方法。合作探究评价方法适用于评价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表现;提出地理问题、收集地理信息、讨论、实地观察与观测、真实性情景的问题解决等地理探究活动中的表现。

三、建立完善的评价激励机制

评价重点应放在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上,侧重“发现闪光点、激励自信心”。这就要求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激励机制,将地理课堂上的多元化评价统一到教学管理机制中,让每一次评价所发挥的作用不断聚集成促进学生持续成长进步的强大动力,真正落实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

1.制定班级学习评价量化积分细则

班级学习评价量化积分是进行形成性评价的一种重要方法。班级根据促进小组建设和学生个人学习进步等需要制定出学生课堂学习表现和合作探究活动等方面的具体积分,如课堂积极回答正确问题一次计1分,作业独立完成并全部正确计2分,每周被评为一星小组的组员每人加计1分,每周被评为三星小组的组员每人加计3分等。按照积分细则统计每个学生和每个学习小组的得分,参照“小组评价办法及个人晋级办法”进行晋级,每周一总结,期中和期末进行两次阶段表彰,期末时量化积分用于评优评先等综合性奖励。

2.制定小组评价及个人晋级办法

个人晋级办法。如将等级分为10级。学期初,所有学生等级均为0级,按照个人积分的不同,依次升级,达到升级所需的分数,即可升到相应等级,如升到1级,个人需积分50分,当个人积分达到100分时,自动升为2级;升到3级,需要200分,当个人积分达到300分时,可升为4级。依次升级,最高等级为10级,升到最高级别,将享受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学生学期等级直接用于评优评先、入团等方面。

小组评价和晋级办法。如将小组等级分为20级,每周评选出3个三星小组,3个二星小组,3个一星小组。小组晋级模式也可模仿个人晋级模式,每周小组得分加上组员得分为每组最终得分,各小组学期总分用于优秀小组评选,优秀小组学生可享受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3.建设自主管理小组

自管小组是督促学生由他律到自律、实现班级亲情化管理的有效途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得以落实的有效载体,是高效课堂的保障,它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使学生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得到锻炼机会。

组建小组原则。本着“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同质结对,异质帮扶”的基本原则,对全班学生进行学习小组划分。按照认知水平、智力水平、学生性别、性格特点、习惯爱好、家庭背景等将全班同学划分为6~9个小组,每个小组相当于全班的缩影或者截面,成为一个“小班”。一般每6个人组成一个小组,每个小组两个A、两个B、两个C。组与组之间水平均衡,组内成员层次分明,水平接近者结对合作,层次差异者帮扶提高。

组建小组方法。先选定组长,可以推荐、自荐,起初也可以由教师任命。然后由组长依序选择副组长、组员。一般确定正组长的标准为:学习必须在班级中游以上,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正组长主要职责侧重学习管理,记录组员学习表现,副组长职责侧重行为、卫生、纪律等常规管理,并负责相应记录。

加强小组建设。①重视小组文化:由组长组织成员讨论制定有特色的组名、组训、组规、口号、组徽、组歌等,制作小组文化标识牌,确立小组共同奋斗目标。在制定组名时应突出文化主题,依据学校文化主题或办学特色以及班级文化主题或班级特色,引领学生起一个积极向上、富有创意、新颖别致的名字,激励每一个组员,打造团队向心力和战斗力。 ②制定班规组规:根据班规制定组规,从自学、讨论、展示、作业的完成与收交、自主学习的纪律及学习的目标达成等方面制定出基本的规范要求和量化积分,确保每个同学都能明确每个学习环节的具体做法,无论采用何种评价方法,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各种活动都载入班级评价记录,各项奖励分明。③开展小组活动:如家长会上分小组向家长展示小组风采,组间进行知识竞赛、开展实践活动、比课堂学习表现、下挑战书,期中、期末时比目标完成情况等。小组每周制定周目标,周五对照,并进行总结,持续增强小组凝聚力,让过程评价发挥激励和引导作用。④每日小结:由组长负责组织,总结当天小组成员的表现,及时小结,便于发现和解决问题。每天小组自我评价是小组建设的重要内容,但每次应控制在5分钟左右。

4.小组组长培训

①周培训。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要坚持每周培训小组长,指导他们如何建设自己的小组,增强小组凝聚力,如何帮带组内贫困户,课堂上或活动中如何为小组成员计分等。每个小组的分数可以由值周班长记录,组长监督。②课前培训。上课前教师让小组长或学科组长了解这堂课的整体设计、目标要求,指导如何组织小组讨论,讨论哪些重要问题,小组推选哪位同学展示和点评等。课前培训过程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过程,教师应高度重视。

篇6

 

近年来,随着职业学校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职英语课程教学在观念、教材、教法、学法等方面的改革也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职业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职业英语课程要建立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多元化评价体系。评价体系要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使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浅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一、中职英语教学评价的现状调查 

 

中职学生由于英语基础相对薄弱,部分学生厌倦英语学习。英语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评价方法,导致英语教学评价呈现以下的基本特征。 

1.评价主客体单一。整个课堂中的评价活动几乎都限于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没有学生对学生、学生对教师、学生自我、教师自我的评价。 

2.评价方式传统。通过课堂上教师提问让学生或集体或个别回答完成。 

3.评价内容浅显。在评价中,教师对学生陈述性知识的评价占绝大部分。 

4.评价层次较低。教师对学生评价主要强调陈述性知识的回忆。 

5.评价作用甚微。教师通过提问所进行的对陈述性知识的评价对于促进学生发展是表面化的、肤浅的。 

 

二、中职英语教学评价的理论基础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的智力由七种紧密关联但又相互独立的智力组成,它们是言语、音乐、逻辑、视觉、身体、自知和交往。加德纳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多维地看待人的智力的视野和方法。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在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终极关怀的目的下,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去看待每一个学生。 

三、中职英语教学评价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学生在教学评价中的主体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评价应以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发展为出发点。评价应有利于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应有助于学生反思和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从而促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不断发展。同时,教师应使学生认识到自我评价对学生能力发展的意义,不断提高学习的自主性。 

2.评价形式多样化。在中职英语教学过程中,评价形式应是多种多样的。根据中职生的基础和学习特点,在课堂中可举行“课堂学习活动评比”“课堂观察检查表”“学习效果自评”“平时检验”。课后可进行“问卷调查”“访谈”“家长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与评价”。还可举办英语词汇、歌曲大赛、演讲比赛和故事大赛等。在各种形式的活动中,体现学生参与评价的主题过程,实现自我选择、自我反思、自我提高。 

3.评价方法灵活化。在日常的形成性评价中,应建立开放宽松的评价氛围,应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评价方式,给予学生多次评价的机会,允许学生在更充分的准备之后,再次参加评价。评价的目的重在促进评价对象的转变、发展和提高。因此,应注意评价的正面鼓励和激励作用,引导学生表现自我、增强自信、体验成功的喜悦。 

4.评价内容表格化。在教学评价的内容方面,应以各种表格的形式,将评价的内容分类归纳,逐步、按时地完成。例如学期初或单元教学开始的问卷调查表,课堂内的学生自评表、小组互评表、课堂表现积分表、单元测试评价表、学习进步曲线表、课堂外的英语小组活动测评表、家长评议表、作业完成情况自评表,教师课前、课中、课后评价表、测试评价表等等。这样,学生学习的课堂气氛形成了,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总之,职业学校英语教学评价是英语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无论我们采取何种评价方式,都应注意评价的正面鼓励和激励作用,科学合理地进行评价。通过评价的过程与结果,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帮助学生查漏补缺,鼓励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提高、及时总结,要让学生感到教师施行的评价是积极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 

参考文献: 

篇7

第二部分是高宽教学实践,包括第五章至第九章,论述了高宽课程促进儿童主动学习的策略以及有关环境创设和日程安排的内容。第五章阐述了教师和幼儿的互动以及如何为幼儿创设一种支持性的氛围。第六章就如何布置物质学习环境:以便让幼儿在舒服且更有组织性的环境中进行主动学习进行了深入探讨。第七章论述怎样设计一种能提供各种学习机会的一日常规。第八章描述怎样和家长合作,以使他们能更好地理解并促进幼儿的学习。第九章探讨教师作为教学团队的一分子,应该如何将计划——工作——回顾这一过程作为团队工作核心。

第三部分是高宽课程内容,包括第十章至第十七章,每一章涉及儿童发展的一个领域。第十章讨论了学习方式的问题,描述了影响儿童学习方式的因素,论述了高宽课程在学习方式上的关键性发展指标。第十一章详细介绍了高宽语言、读写和交流课程的内容,强调了早期读写能力的四个基本组成部分:理解力、语音意识、字母原则以及对文字的概念。第十二章对高宽课程在儿童社会性——情感发展方面的内容进行了介绍,并介绍了儿童社会性和情感发展的关键性指标:处理自己的需求、用语言表达情感、与儿童和成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创造和体验合作游戏以及处理社会冲突。第十三章论述了高宽课程在促进幼儿身体发展和身心健康方面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做法。第十四章介绍了高宽课程在数学领域的内容和关键性发展指标。第十五章则讨论了高宽课程在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内容和关键性发展指标。第十六章探讨了高宽课程在社会学习领域的相关问题,并介绍了高宽课程在社会学习领域的两个关键发展性指标:参与常规活动;对他人的感受、兴趣和需要敏感。第十七章是对高宽课程的艺术课程介绍。讨论了儿童作为艺术的创造者和鉴赏者,在视觉艺术、戏剧艺术和音乐领域是如何发展的。

篇8

美国上市公司-----亿元级外企、IT培训领军企业

【北京免费咨询电话】:400-001-9911转分机28245

一、达内国际集团简介

达内国际集团是中国IT职业教育的品牌,是目前中国IT职业教育集团,2014年4月3日,达内国际集团成功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是中国家在美国上市的IT职业教育集团,同时也是2014年赴美上市股。除中高端IT人才实训外,达内时代科技集团同样致力于IT 人才输送、教育平台建设、软件研发等综合服务。目前,已形成包括 人才实训中心、软件研发中心、软件人才中心、IT 教育中心四大人才服务模块达内国际集团逐渐形成以IT培训为主的多元化、综合性的职业教育及人才服务领导品牌。

达内国际集团有限公司的各个中心由软件专家负责运营,课程设计引进北美先进技术,贴近中国软件企业的实际需求,同时,聘请北美海外专家与来自IBM、华为、用友、亚信、东软等国内外名企的一线实战专家担任讲师,以确保高端培训效果。达内在课程设计与培训模式上不断创新,开创“零首付、低押金,就业后付款”的信贷就业模式先河,改革培训模式保持培训规模扩大的同时确保90%以上的就业率,同时高质量就业。

二、达内时代科技集团与高校和企业合作

从创建之初,达内国际集团就非常重视与高校进行学术交流、专业共建等方面的合作。经过13年辛勤的耕耘,达内国际集团在全国高校中建立了良好的口碑和美誉度, 达内先后与全国500多所大学的计算机或软件学院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其中20%以上为211重点大学,在100多所院校里建立了达内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并与包括北大软件学院在内的7所院校建立软件工程研究生联合培养合作。近年来,达内加强了与院校开展深度合作的步伐,在人才培养模式、项目课程体系的整体构建、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师资培养等方面全方位的高校开展合作,对高校的教学改革、优化高校课程体系,强化实训实习以及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实战型业务水平的提升都积极的推动作用。

达内发展离不开与企业的密切合作,达内在全国建立5大软件人才中心,300人才顾问每天不断与全国上万家企业保持联系和沟通。通过13年达内不断地探索与尝试,达内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建立人才推荐,人才定制培养、人才租赁与外包、校园招聘、IT猎头、企业内训等多样化的合作方式和一站式的服务体系。截止到2014年5月底,达内与全国5万家知名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每个月在达内全国中心有近600场的企业双选会,达内还会定期做专场招聘会,正是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关系,达内学员保持行业的学员就业率,2014年实现了95%以上的就业率。

三、达内国际集团主要业绩:

达内国际集团作为中国高端IT培训的翘楚,从创业之初就倡导 “诚信、创新、开放、合作”的企业文化,同时经营战略一直都保持经营模式和产品保持行业的一步:率先在美国上市家IT职业教育机构;率先推出“先就业,后付款”IT信贷就业培训的IT职业教育;率先获得国际风险投资的IT职业教育机构;率先入选“德勤中国高科技高成长50强”的IT职业教育机构;率先由IT技术专家建立和运营的IT职业教育机构;率先全面开放课堂,随时真课试听的IT职业教育机构;率先与“211工程”大学联合培养软件工程硕士的IT职业教育机构;率先真实披露学员就业率、就业品质的IT职业教育机构;率先开辟高端课程,培养IT白领、金领的IT职业教育机构;率先完全真实公开师资背景的IT职业教育机构。

达内国际集团由于优秀的教学效果、行业的经营模式和倾力公益事业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和好评,近年来达内荣获了各界机构的颁奖:达内是业界的一家2006、2007、2008、2009连续4年入选德勤评选的“中国高科技高成长50强公司”、“亚太地区高科技高成长500强公司”,中关村管理委员会指定的“软件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北京市商务委、北京市教委联合评为“首批服务外包人才培训机构”,被《计算机世界》评选的“就业服务杰出贡献奖”、被《中国计算机报》评选的“影响力培训机构奖”、被搜狐评为“中国十大教育集团”、被腾讯评为“中国大学生心目中影响力的IT品牌”, 2010年更是和百度、搜狐、中兴电子等企业被欧美同学会评为中国海外归国人员创业“腾飞奖”中国50强优秀企业、2011年获得中央电视台评选的中国教育行业“领军企业”2012年9月获凤凰网、网易财经、影响力峰会组委会评选的“2012年度信赖企业”大奖、2012、2013年 荣获普华永道和高企协颁发“2011中关村高成长企业100”。2013年荣获智联招聘中国年度雇主“北京30强”企业等大奖。

四、达内国际集团IT培训课程:

1、java培训-----------java工程师;

2、UI培训-----------UI大咖设计师;

3、Android培训-----------安卓工程师;

4、IOS培训-----------IOS软件工程师;

5、Web培训-----------Web前端工程师;

6、HTML5培训-----------前端互联网工程师;

7、会计培训-----------主办会计师;

8、网络营销培训-----------网络营销经理师;

9、unity培训-----------Unity3D工程师;

10、大数据培训-----------大数据工程师;

11、PHP培训-----------PHP开发工程师;

12、嵌入式培训-----------嵌入式工程师;

13、软件测试培训-----------软件测试工程师;

14、C++培训-----------C++软件工程师

15、linux培训-----------linux运维工程师

16、Net培训-----------Net开发工程师

五、达内国际集团就业:

1、2016-02-17-------- 中南大学学生参加达内C++培训,成功转型9万年薪入职软通动力;

2、2016-02-16-------小学教师参加达内PHP培训,成功转型薪资翻3倍获10k高薪;

3、2016-01-16-------本科应届生参加达内java培训,成功入职外资软件企业;

4、2016-01-25-------电气工程师参加达内网络营销培训,成功转行获9k月薪入职搜房网;

5、2016-01-08--------公务员不干枯燥工作参加达内培训,转型网络营销师获15K高薪;

6、2016-01-07-------平面设计师遇瓶颈参加达内UI设计培训,薪资飙升2倍多获15k高薪;

7、2015-12-29------大四学员参加达内iOS培训,获10W年薪赢在职场起点;

8、2015-12-28-----中国计量大学大三学员参加达内UI设计培训,获月薪12K入职offer;

9、2015-12-18-----机械专业学员零基础参加达内PHP培训,获7K月薪成功转行;

10、2015-12-25------应届生参加达内java培训获7K月薪入职敦煌网;

 

六、达内国际集团各校区分布及具体地址:

   北京免费咨询电话:400-001-9911转分机28245

北京市(海淀区):

1、达内北京中关村中心JAVA:

---北京市海淀区北三环西路甲18号中鼎大厦B座7—8层;

2、达内北京大数据中心才高大数据:

---北京市海淀区北三环西路甲18号中鼎大厦B座7—8层

3、达内北京万寿路中心WEB前端:

---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文博大厦二层

4、达内北京清华园中心.NET/Unity3D:

---北京市海淀区花园路小关街120号万盛商务会馆A区三层

5、达内北京魏公村中心UID: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乙12号天作国际大厦三层

6、达内北京海淀园中心PHP:

---北京市海淀区万泉河路68号紫金大厦6层

7、达内北京网络营销中心网络营销:

---北京市海淀区万泉河路68号紫金大厦6层

北京市(朝阳区):

1、达内北京潘家园中心安卓/IOS:

---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松榆北路7号院11号楼建业苑6层

2、达内北京亚运村中心软件测试:

---北京市朝阳区南沙滩66号院1号楼3层达内科技测试学院

3、达内北京会计中心会计:

---北京市朝阳区民族园路2号丰宝恒大厦二层

北京市(东城区):

1、达内北京南锣鼓巷校区UED:

---北京市东城区交道口南大街15号新华文化大厦3层

2、达内北京天坛中心Linux云计算、Pyhton、红帽认证:

---北京市东城区珠市口东大街6号珍贝大厦西侧三层

3、达内北京广渠门中心C++/嵌入式:

篇9

公共教育学是高师院校中学生专业基础课程,在高师院校课程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当前的公共教育学课堂教学效果却并不理想,仍存在很多问题,因而急需要进行课程改革,以不断提高公共教育学的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公共教育学进行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近代以来由于从西方不断引进教育学方面的知识,使得教育学理论逐渐丰富起来,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也在我国教育中逐渐发展起来,但同时教育理论的增多使得其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也是越来越远,以至于很多教育学教材内容与实际经验之间出现严重的脱节情况,甚至是沦为形而上学的理论知识体系,导致我国目前的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教育学知识体系缺少相应的教育实践经验支持,其体系中包括的命题、规律和概念对于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不够,这样就无法实现对学生进行教育学指导的目的。而师范院校作为教师的培养院校,学生基本的教育学素质是非常重要的,并且师范学生不仅要掌握教育学知识,而且还要学会运用教育学知识来指导生活实践,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而公共教育学教学的本身目的也是要将教育学知识与人类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由此可见,形而上的教育学体系是不能完成这一教学任务和目标的,因而有必要对公共教育学课程进行改革,重新确立从实践出发的教学立场,增强公共教育学知识与实际问题之间的联系性,从而增强其对教育实践的指导能力。

二、当前公共教育学在高师院校中面临的困境和问题

公共教育学作为教师教育中的基础学科,是师范院校学生打好自己教育学基础的关键学科,但长期以来由于公共教育学的教学效果不理想,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对公共教育学的重视程度也在逐渐下降,具体来说当前师范院校中公共教育学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和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上。

1.公共教育学学科地位发生变化

公共教育学是教师教育中的基础课程也是必修课程,是学生打好教育学基础,走向教师岗位的第一步,在教师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但由于长期以来学生对于教育学课程的学习兴趣一直不高,学习态度也不十分积极,导致学生并不十分喜欢或是待见教育学课程,而隶属于教育学课程体系的公共教育学也难免受到这样的对待,并且公共教育学还是属于公共课程之一,公共基础课的地位与专业课的地位是大不相同的,学生在对待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上的态度也是截然不同,很多学生在上公共基础课时多是抱着得过且过和凑学分的心态来的,旷课、迟到等现象也是屡见不鲜,公共教育学的课程地位没有得到起码的重视,自然会直接影响公共教育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2.公共教育学教材不符合教师和学生需求

公共教育学是教师教育中的基础课程,其教材中所传达的教育学知识应该是能够引起教师和学生共鸣,能够让教师将书本上的知识与个人经验结合起来传授给学生,这样学生才能切实学习到有关教育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但目前高师院校中所使用的公共教育学教材虽然在内容知识上非常丰富,但知识面过于宏观和空洞难以和教师自身教学经验结合起来,教师在进行公共教育学讲授时难以依靠自身经验来进行讲解,只能是照搬书本,而书本上的知识过于宏大,理论性说明太多,学生难以自己理解消化,这就导致学生只能依靠死记硬背来记住教材上的知识点,难以真正被学生理解内化和运用,那么公共教育学的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也就无法完成。

3.公共教育学课堂教学比较单一

一方面是公共教育学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由于教师和学生对公共教育学课程的重视程度不足,教师在准备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方面也不够充足,教学形式主要就是通过课堂教学,采取照搬书本讲课、学生在下面听课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法非常的单调枯燥,时间长了就会形成教师不爱教、学生不爱学的局面,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极少,基本是零互动,很多学生就会因为课程过于枯燥而选择逃课、旷课或是直接在课堂上写别课作业的现象。另一方面是公共教育学的课程资源也是比较少的,教师能够传授给学生的教育学方面的课程资源过少,学生也不愿自己进行课外补充学习,导致在讲课时教师只能枯燥进行教育说理,难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来供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久而久之就会影响整个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三、公共教育学在高师院校中的改革策略

面对高师院校中公共教育学的课程困境和问题,高师院校应该积极引起相应重视,与相关课程教师一起下狠心进行课程改革,彻底改变当前公共教育学的教学状况,提升公共教育学的课程地位和教学质量。

1.改革教学理念,转变公共教育学的课程地位

教学理念对于公共教育学课程具有重要影响,教师要改变过于轻视公共教育学课程的观点,树立以学生和教学为本的教学理念,将公共教育学课程认真教好,让学生能够改变对公共教育学课程的看法,改变当前公共教育学边缘学科的状况。尤其是要改变当前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地位差距,学校领导也要具体出台相应措施来强调公共基础课程的重要性,让学生能够真正重视起来,不得用学生会或是其他学校活动为由旷课或迟到等,让学生能够和专业课一样重视公共基础课。同时,教师还要将学生放在公共教育学教学的中心位置,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当前公共教育学教学中存在哪些问题,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更加充分地准备公共教育学的课堂教学内容,充分挖掘公共教育学中能够培养学生的教育潜质。同时,教师在进行公共教育学改革时还要改变自身的师生观,将过去教师在教学中占主导位置的观念抛弃,重新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导位置,并且要尝试和学生之间建立起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共同进行教育学方面的学习和研究,注意聆听来自学生的教学意见,和学生一起推动公共教育学教学质量的提升。在师范院校中学生大多数已经是成年,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见,教师应该多和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在引导学生的同时也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不断改善当前公共教育学的教学状况。

2.丰富课程资源,将理论与实际充分结合

针对公共教育学课程资源频繁和单一的现状,教师应该不断丰富公共教育学的课程资源,多多挖掘与学生实际生活或现代社会有关的课程资源和知识,并将教育理论与现实经验联系起来,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对于当前公共教育学教材中偏重于教育理论方面内容编写的现状,教师应该不断对其进行优化,活用教材进行教学以有效改变教材中知识与现实脱节的问题。虽然公共教育学中的很多内容都是刻板的理论知识,但是这些教育规律都是经过实践验证出来的,与实践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要善于将这些联系给挖掘出来,并且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将这些内容作为公共教育学的课程资源在课堂上进行讲授,让学生能够理解教材上的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发现公共教育学知识的社会价值,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更客观地看待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从而将书本上死板的理论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认识观和价值观,让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来进行学习,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公共教育学的教学价值。课程资源的优化不仅要靠教师自身的经验和学术素质,还要依靠于相对灵活的教学方法,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不断优化公共教育学的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思考的余地。

3.灵活教学,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改革是教育改革中的核心,改变过于单一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公共教育学教师应该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需求来设计公共教育学课程,运用多种的教学方法来进行灵活教学,摆脱过于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状态,让学生能够自主参与到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当中来,运用情境教学、合作教学、活动教学等多种方法来突显学生在公共教育学课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和定位,成为教学情境的创造者、合作教学的引导者、活动教学的组织者,帮助学生不断加深对公共教育学学习的认识,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思考和讨论。教师可以就某一主题或内容将学生进行分组学习,让学生自主来查阅和拓展课外内容,与其他同学一起来共同完成相应的课程报告,并在课堂上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探讨,从而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将学生的注意力和热情都充分调动起来,让学生从之前的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进行问题探讨,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从而不断提升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的质量。

四、结束语

针对当前公共教育学课程在高师院校中的困境,高师院校应该加强对公共教育学教学的重视,积极分析目前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从各个方面对公共教育学课程进行改革,包括教学方法、师生关系、教学评价等多个方面,不断提升公共教育学的教学品质,让学生能够改变对公共教育学学习的消极态度,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各方面素质,让师范学生能够打好教育学基础,为以后学生的发展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张璇.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索——基于“活动教学模式”的视角[J].课程教育研究,2015

[2]刘雨.创新型教师培养背景下公共教育学的教学困境[J].滁州学院学报,2014

[3]孟庆玲.H高校“公共教育学”教学改革之考试改革方案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

[4]杨倩.高师院校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新课程下师生发展的视点[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5]王浩楠.普通高等师范院校有效课业考评改革研究——以《公共教育学》课程为例[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4

[6]刘远碧.高师院校公共教育学课程改革的实践转向[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7]刘冬梅.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公共教育学课程体系的改革探索——以榆林学院为例[J].榆林学院学报,2014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4.025

Abstract This paper selects five domestic universities education theory graduate training schem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training objective and training links, and focuses on the universities curriculum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thus further analyze the curriculum of origin and value, explore the educational science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principle of the subject.

Key words education; postgraduate; training program; comparison

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中最重要的一项社会活动,而教育学原理主要专注于研究教育学的一般原理和规律,它是教育学中的基础学科,为研究各级各类教育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培养规格的总体设计蓝图和具体实施措施,是高校组织教学和进行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它反映了高校在人才培养上的思路、模式、方向,指导着整个人才培养过程。①本研究从教育学原理学科的培养方案入手,比较不同高校的培养环节,分析其差异及共通之处,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其形成原因及设置价值。

1 研究对象选取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培养规格的总体设计蓝图和具体实施措施, 是高校组织教学和进行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它反映了高校在人才培养上的思路、模式、方向,指导着整个人才培养过程。②本文选取我国不同区域五所大高校教育学原理专业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方案作为案例来进行比较研究,这五所高校分别为东北师范大学、湖南农业大学、上海师范大学、西南大学与云南大学。

2 五所高校培养方案比较分析

2.1 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指“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约束条件,对教育活动的预期结果,即学生的预期发展状态所作的规定”③在此比较分析五所高校的培养方案,虽然细节表述有所不同,但其核心目标都是要求培养适应国家和地方社会发展需要、熟悉国内外教育科学理论发展改革的最新成果,能熟练运用英语参与国际交流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教育学人才。

2.2 培养方向

五所高校均着重教育基本理论的研究学习,但由于教学思路、教育环境、地理位置等各方面的差异,培养方向所涉及内容各具不同:如表1。

2.3 综合培养环节

五所高校的培养环节,其语言表达虽然不尽相同,但是其宏观培养过程是高度一致的。五所高校在培养环节中均采用学分制的培养方式,基本学制均为三年。

培养进程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制定培养方案,完成课堂课程的学习,总体来说研一至研二上学期为课堂课程的学习时间,研二下学期至研三为论文筹划与撰写时期,该阶段将对学生选题进行开题指导审核,要求学生做好开题前期的文献准备工作。第二个阶段是对学生前期学习状况进行中期考核,用考核的形式评价学生的学习进况。在两个阶段的培养过程中,五所高校均注重学生学生学术与实践活动的参与,要求学生自主学文献并积极参与各种学术活动与研究课题。

2.4 课程设置

教育人才的培养主要得益于学校教育,课程的学习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因此五所高校的教育学原理硕士生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是研究的重中之重。分析比较五所高校的具体课程设置,其中开设课程大致可分为学位公共课、学位基础课、学位专业课、选修课、补修课。

2.4.1 学位公共课

学位公共课在不同高校又可被称作公共必修课,参照五所大学的培养方案,其公共学位课细节上略有不同,但均开设有思想政治课程与英语课程,其中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以及硕士生综合英语,这表现出各高校对学生思想觉悟水平培养要求的高度一致,并体现出对研究生国际交流能力培养的重视。值得提出的是湖南农业大学在公共学位课中还增设了科技英语的学习(附:上海师范大学在选修课中设置了英语口语与专业外语课程),但是其余三所高校并未再加强学生专业英语能力的培养。科技英语这门课程是非常具有实用价值的,近现代以来,从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当今世界科技文化的交流已趋于常态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对我们教育学的课程设置提出新的要求――培养能参与国际交流的全面人才。

2.4.2 学位基础课

学位基础课又称为专业基础课、平台课,一般开设三门到五门课程,是专业学习的基础。参照五所大学的培养方案的学位基础课程设置,五所高校均开设有教育原理和教育研究方法两门课程。在此基础上,各高校其他学位基础课的设置各有差异,但大多偏重教育发展历程中经典思想的学习,均为比较正统的教育学基础课。其中,较为有特色的有云南大学的教育管理学这门课程,这门课程属于学科综合型的课程,其中学习教育学涉及思想的理论知识,又融汇了管理学科的知识,这有助与培养全面的、高素质的教育理论人才。

当今社会的发展要求高校培养的人才能适应与促进教育事业各方面的发展,这对我们当今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要求:新时代的人才不应该仅仅只专注一个领域的学习与研究,他们同样应该关注社会的发展以及其他学科与教育学原理的交融。同样,我们教育学原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同样应该不断引入源头活水,不断在社会的发展中吸收新内容,创新教育学原理的人才培养课程。

2.4.3 专业学位课

专业学位课又称为专业主干课,参照五所大学的培养方案的专业学位课程设置,一般根据高校培养方案开设三门至五门课程,是每个学生必须学习的专业知识。

在其课程设置中,教育理论的发展与教育的改革等社会热点问题被四所高校从不同的角度关注并设置了相关课程。德育课程在五所高校都受到了重视(东北师范大学将其设置在选修课程中)。其中湖南农业大学开设有教育学研究进展与教育学研究生讨论班两门课程,这两门课程对于促进学术交流与提升学生科研能力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东北师范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设置了教育社会学,这门学科涉及教育学与社会学两方面的内容,教育学的发展与其他的领域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的,当今的教育的问题涉及管理、经济、学科发展、社会、家庭、民族以及教育生态等各个方面,有许多高校的特色课程都是以这种跨学科的课程模式设置的,比如云南大学的民族教育专题,将少数民族问题与教育学问题有机结合讨论;教育心理学专题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结合;教育测量与评估专题研究是自然科学领域研究方法在教育学上的应用。

2.4.4 选修课

选修课又称为发展方向课,参照五所大学的培养方案,一般有六门至十多门供学生根据兴趣爱好予以选择学习,一般要求修满四门。为方便观察比较,我们将五所高校的选修课划分为如下的五个模块:

(1)理论教育课程方面,五所高校的课程设置既有共通之处又有各自的特色,这种差异源于各高校学科依托基础、培养方向与所处地理人文环境的不同。共通之处则是五所高校对教育学的研究均涉及了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如,东北师范大学的教育政治学;湖南农业大学特色的职业技术教育学;上海师范大学在学校规划学、社会教育学;西南大学的文化及社会发展系列课程;云南大学的特色的教育政策与教育质量保障课程。教育从产生到发展为独立的学科,正如我们从幼儿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这种独立始终是相对的,她的发展需要不同学科的支持,她所培养的教育学原理的研究生同样应该是综合型的高素质人才。

(2)在综合前沿课程方面,五所高校皆关注教育热点等社会性问题,却不够重视现代科技对教育的影响,五所高校中只有西南大学针对性地开设了信息技术与教学研究。然而,这些高校的课程设置还是极具可取之处的,如湖南农业大学的学校生态学,巧妙地将高校特色与教育学专业相结合,发展出极有价值的农业院校特色学科。云南大学的国际视野下的中国高等教育,从国际化的角度讨论中国高等教育的问题,促进学生思考模式的发展,有助于培养眼界开阔的探索创新人才。东北师范大学与云南大学还对教师问题予以关注,回归了教育的中心话题。

(3)经典课程的方面,教育经典思想的学习在教育原理课程设置中占据重要地位。五所高校均设置了相关介绍经典教育思想的课程(上海师范大学在专业基础课中设置了教育名著选读),其中湖南农业大学较偏重哲学思想的教育,开设课程为自然辩证法与与科学方法论。其余四所高校均为中外经典教育学思想课程,但西南大学的课程设置略显重复,如其国学经典课程与中国教育经典名著选读、中外教育比较研究与中外教育经典经典属于极为相似的课程,可合并为一门课程,不仅可避免学生重复选修单一内容,更有利于课程精简与优化。

(4)民族教育方面,有两所大学开设了相应课程,分别是西南大学和云南大学。这两所高校均处于少数民族聚居较多的地区,这也体现了这两所高校对其地方教育与社会现状的关注。云南大学开设了一门民族教育学,而西南大学所开设的课程比较细化,从文化、历史、理论、传播、政策这些方面设置了五门民族教育课程。在此,西南大学的民族课程设置一定程度体现了其对民族教育的重视,但却不利于学生选课学习。研究生的选课都以学分计算,大部分学生在修满学校规定的四科课程学分后,不愿再去选修更多的课程。过多民族课程的设置,有可能导致学生在选课的过程中,重视了民族课程,却忽视了其他理论课程的学习,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5)其他课程方面,除东北师范大学与云南大学以外,三所高校均就不同方面设置了辅助技能型课程,这些辅助课程主要以多媒体技术等课程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主;其次是外语类课程以提升学生学术上的国际交流能力;在时代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这些跨教育原理学科的辅助技能型的教学课程是非常有前瞻性眼光的。

2.4.5 补修课

补修课是针对跨专业考取及同等学历考取教育学原理研究生的学生专门设置的,参照五所高校的培养方案,一般开设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中外教育史、教育学研究方法、教育哲学等基础课程。补修课程的设置体现了高校不仅关注研究生在硕士阶段能力的培养,同样注重其基础综合素养。

3 总结与思考

学术型教育学原理研究生培养方案,其目标在于基培养础理论扎实、关心社会现状、科研能力突出、综合底蕴深厚的全方位人才。在此,选取的五所高校培养方案均重视基础理论的教育、经典教育学思想的学习与当今热点问题的探究,但仍需加强教育学研究方法的学习以及综合研究素质的培养。

在学科课程设置方面,跨学科的交汇型课程是未来教育学原理专业课程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五所高校均设置有学科交汇型的课程,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东北师范大学的政治教育学、湖南农业大学的教育生态学、上海师范大学的教育社会学、西南大学的社会性别与女性教育、云南大学的民族教育等等。

高校特色专业的设置和每所高校的背景依托与发展历程是息息相关的。比如湖南农业大学,作为一所农业院校,依托自身的农业学科背景,发展出符合自己特色的教育生态学;又如西南大学与云南大学,其所发展的民族教育与高校所处地理人文因素也是分不开的。

教育学原理是一门与社会联系紧密的学科,它的发展并不局限于一种形式。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各高校兼容不同的教学理念,依托不同的高校、不同的学科背景、不同人文地理环境,同时适应时代的变迁,不断交融发展,每所高校的教育学原理专业都可以为这个学科的发展做出独特的贡献,造就百家争鸣的教育氛围,培养出非格式化的综合创新人才,为教育学的理论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

本文所比较分析的课程均来自其所属高校官网所公布的最新培养方案,详细课程设置参见各高校培养方案。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