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病的危害及预防措施模板(10篇)

时间:2024-01-05 15:02:5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职业病的危害及预防措施,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职业病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篇1

职业性皮肤病由于致病因素众多,临床类型各异,同一种致病因素可引起不同类型的皮肤病变;而同一种皮肤病变,也可以由不同的致病物质所引起。但在其临床表现上,职业性皮肤病与非职业性皮肤病有许多相似之处,鉴别诊断存在一定困难。所以,诊断职业性皮肤病与诊断一般性皮肤病的要求不同,必须依据《职业病防治法》及其配套规章的规定,依据GBZ 18-2013《职业性皮肤病诊断标准总则》,需要在具有职业病诊断资质的医疗机构、并由具有职业病诊断资质的3名以上的医师,进行集体诊断。诊断时需要用人单位及劳动者提供劳动关系证明、职业史、既往病史、职业健康检查资料(临床表现资料、必要的检查和化验资料,过敏性皮肤病还需要进行斑贴实验)等材料。

区分职业性皮肤病与非职业性皮肤病,首先要有明确的职业史,这是职业性皮肤病的诊断基础;其次,同时还应考虑以下因素:

皮肤损害形态符合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损害类型;皮肤损害的初发部位,常与接触致病物的部位一致性;排除非职业性因素引起的相似皮肤病;皮肤组织的病理学检查、毛囊虫检查、真菌检查及培养等;参考作业环境调查和同工种发病情况;职业性、变应性、接触性皮炎,还需要进行斑贴实验资料予以证实。对疑为职业性皮肤病而诊断根据又不足者,可采取暂时脱离接触,动态观察,经反复证明脱离接触则病愈;如恢复接触即发病者,可予以诊断。

职业性皮肤病的治疗处理原则是:治疗期间应根据病情酌情避开致病因素;应及时清除皮肤上残留的致病物;应根据临床类型及病情按一般皮肤病的治疗原则对症处理。

预防措施

职业性皮肤病既会影响到劳动者的正常生产作业,也给其日常的生活带来痛苦与烦恼。企业在安全生产、职业健康工作中,对此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控制企业职工职业性皮肤病的发病率,关键在于企业职能部门要采取有效的、针对性强的预防措施,职业性皮肤病是皮肤直接或间接接触致病物引起的,因此预防的关键是切断这种接触。由于其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因此需采取加强作业场所的通风防毒效果,落实个人防护措施等一系列综合性预防措施。预防职业性皮肤病的主要措施如下所述。

作业场所预防措施

改善劳动条件。操作过程采用自动化、机械化、管道化、密闭化,加强生产设备的清洁、维修与管理,防止污染作业环境,是预防职业性皮肤病的根本措施。应保持生产、使用、储存、运输化学物质的容器、管道密封性良好,最大限度地采用自动化工艺,要经常检修生产设备,防止生产工艺过程的“跑、冒、滴、漏”发生。工作场所的墙壁、顶棚和地面等内部结构及表面,应采用不吸收、不吸附毒物的材料,必要时应加设保护层;车间地面应平整防滑,易于冲洗清扫;可能产生积液的地面应做防渗透处理,并采用坡向排水系统,其废水应纳入工业废水处理系统。车间内存在导致职业性皮肤病化学物质的场所,应设置通风设备,并保持良好通风状态。应配备现场急救用品,设置冲洗喷淋设备,便于污染皮肤后的清洗。

个人防护措施

个人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为防止或减少皮肤接触溶液、蒸气、粉尘等刺激性物质,根据生产条件和工作性质配备相应的头巾、面罩、工作服、围裙、套袖、手套、胶靴等个人防护用品;在使用中须保持清洁,经常洗涤,特别是贴近皮肤的用品和日常衣服放置处要保洁,防止被污染。为了防止蒸气或粉尘的刺激,宜采用致密而柔软的工作服,工作服的开口处应扎紧,不适当的工作服可增加机械性摩擦促进皮炎发生。采用橡胶制品防护用具时,应注意有少数人对橡胶制品过敏,会发生局限性接触性皮炎。

皮肤防护剂的使用。皮肤防护剂只是作为综合性预防措施的一种手段,在某种情况下可发挥一定的保护作用。使用防护剂必须在工作前涂上,工作完毕用清水和肥皂洗掉,这样可将附着的刺激物一并洗去。

注意个人卫生

搞好环境和个人卫生,是最有效的防护措施之一。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刺激性粉尘、溶液或蒸气等,会污染设备、工具及车间环境,因此常打扫车间环境及清洁工具,可减少污染皮肤的机会。要养成卫生习惯,手部最易被污染且由于挠痒又会将刺激物带到其他部位,因此手部被污染后应及时洗掉。职工接触刺激物下班后应淋浴,淋浴时不宜用过多的肥皂,特别是碱性大的肥皂,如每天需洗澡时,应备一些碱性小的肥皂。洗澡时水不宜过热或拿洗巾用力搓擦,这样会因增加机械性摩擦而促使皮炎的发生和加重。

篇2

中图分类号:R979.3

引言

目前,我国职业病危害形势十分严峻,职业病发病人数和职业病死亡人数都居世界前列。本文将简述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多年来加强职业健康管理,为预防和控制职业病所采取的保障措施。

中国北车集团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始建于1889年,是一个具有百年历史的大型运输装备制造企业,主要生产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城市轨道车辆及机车配件。涉及铸造、锻造、铆焊、热处理、电机电器、机械加工、柴油机装配、机车装配、车辆装配和辅助生产的工模具、设备设施检修与维护、动能供应等生产活动。职业病危害涉及粉尘 、化学性有害因素、物理因素十几种,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员工达2000多人。六七十的年代恶劣的工作环境曾经使我们当年工作在一线的一批老员工们成为了尘肺病患者,这让我们心痛不已。由于当年我们急于发展经济,忽视了职业健康,不仅给患者及其家属造成痛苦,也给企业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于2002年5月1日正式的颁布实施让劳动者看到了职业健康工作的曙光,也使企业的职业健康工作有法可依。大连机车感觉到职业健康工作迫在眉睫,急需提高到一个新的管理高度,必须坚决遏制职业病的发生。为了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2009-2015年)的通知》([2009]43号),大连机车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不断努力,如今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职业健康管理体系,近十余年无一例职业病例发生。

一、管理与保障体系

设立专门职业健康管理机构,夯实职业健康管理基础。公司成立以董事长为组长,工会、安技环保部等职能部室领导为成员的职业健康工作领导小组,设立职业病防治所为公司职业病防治专职机构,并配备多名专职职业卫生医师和监测人员。公司所属各单位设专职安全员,负责各单位日常职业健康管理的具体工作。在车间、班组做到责任到人,将具体工作落到实处。并通过每周由安技环保部组织,各单位安全员参加的职业健康安全例会进行工作上的安排与沟通。

大连机车的专职职业健康管理机构,已有近60年的历史,在前几年的企业减负,人员下岗的大潮中,许多大型国有企业取消了职业健康管理的专职机构,但大连机车的职业健康管理机构的队伍迅速壮大,在担负公司职业健康管理的职责外,也是一个具有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共有专业技术人员27名,高级技术职称占18.5%,拥有这样一支专业的队伍,也让大连机车的职业健康工作有的放矢,职业病危害治理科学有效。

建立健全职以职业病危害防治为重点的职业健康管理制度。大连机车将职业健康管理制度纳入到公司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当中去,制定了《安全生产责任制》、《职业健康工作管理制度》、《职业病防治工作管理制度》、《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教育管理规定》、《职业病危害因素防护设备、设施管理规定》、《员工防护用品管理规定》、《建设项目“三同时”管理规定》、《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等职业健康管理制度,这些制度的建立实现了对职业病危害的全过程控制。

提供经费保障,根据公司生产经营状况逐年增加职业病防治措施的投入。职业病防治的资金投入,是确保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受到保护,预防和减少职业病危害的物质保障。大连机车每年用于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职业病防护用品、职业健康监护、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等方面的资金于每年年初列入生产经营大纲中,并计入生产成本,有效保证职业病防治资金及时到位。2010公司投入了1100多万元,2011年投入了1300多万元,2012年投入了1500多万元。使职业危害因素从源头上得到控制。

二、职业健康管理措施

1、职业病的前期预防。为预防、控制和消除新、改、扩建以及技术引进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职业危害,大连机车多年来严格执行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的规定,从几万元的小项目到几十亿元的大工程都必须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并对职业病防护设施进行竣工验收,避免每个项目职业环境的先天缺陷。公司为适应国际、国内轨道交通装备大发展的新形势,顺应城市发展的需求,实行整体搬迁改造,在2017年前将厂址迁至大连旅顺经济开发区。公司职业健康工作将以此为契机,下决心从源头控制职业病危害,彻底改变老厂区作业场地狭小,工艺设备陈旧的落后状态,将未来的大连机车旅顺基地打造成一个职业健康样板基地,为公司员工创造一个健康安全的作业环境。目前公司大连机车的搬迁改造工程已做完一期、二期项目及铸锻项目的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工作,后续的职业卫生“三同时”工作还将陆续进行。

2、加强职业病危害因素辨识与作业环境监测,掌握职业危害控制动态。分析主要生产设备、工艺流程以及所使用的原料、辅料、中间产品等的基本情况,公司对主要的按职业健康安全体系文件要求每年进行两次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2013年共监测了217个监测点,通过监测,公司明确掌握了各单位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控制效果的准确数据和现状,为有效治理职业危害、加强职工个体防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3、落实预防、控制与改进措施,从源头控制职业危害因素。职业危害因素的控制效果决定着职业健康管理工作的成败。大连机车是一个有百年历史的老企业,由于生产场地狭小,设备陈旧等原因,有些生产环境条件较差。公司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不断进行技术改造,逐步改善作业环境,提升劳动者的健康安全保障。柴油机实验站能产生很强的噪声,噪声最大值可达110分贝。公司坚持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将噪声防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采用综合隔音技术,从源头上控制噪声危害。各操纵室的噪声强度控制在70分贝以下,比试验台降低40多分贝,保护了柴油机试验人员的听力健康;机车喷漆作业产生大量苯、甲苯、二甲苯等有毒物质。公司投资上千万资金,建立7个密闭式喷漆房,采用屋顶送风,地下吸风,用玻璃棉阻隔及活性碳吸附等净化技术,降低工作现场的毒物浓度,车间还新建了更衣室,采取二次更衣的方式,让操作者喷漆后,污染的工作服放在专门的存放间内,换上洁净的衣服后到清洁明亮的休息室休息,给劳动者创造一个从生理到心理都健康愉悦的环境。热处理车间镀铬作业,接触六价铬,属高毒物质。此项工艺经多次可行性论证后,改为喷塑工艺,用低毒物质代替了高毒物质,用无毒物质代替了有毒物质,减少了对员工的职业危害;粉尘是大连机车最严重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公司对铸造分厂进行了树脂砂改造,在车体车间引进了机器人焊接工艺,在粉尘作业区安装各种通风除尘设备113台,大大降低了作业现场的粉尘浓度。

4、做好个体防护,加大防护用品使用的监督力度。公司建立了防护用品的采购、验收、发放、使用和检查制度,2012年共投入劳动保护费700多万元。安全监查人员和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加大了防尘口罩等个体防护用品使用的监督力度,对不佩戴或不正确使用防护用品的人员进行教育,并实行相应的处罚。

5、职业健康教育培训与宣传,提升员工的职业病防护意识和技能。大连机车建立了完善的培训体系。公司安技环保部是负责职业健康培训的专职机构,每年编制培训计划,根据工种及岗位的不同,有针对性的制定培训大纲,通过考试测试培训效果,通过知识竞赛等活动丰富培训方式。为使培训覆盖所有接触职业病危害的员工,公司实行二级培训,即对公司所属各单位职能人员、安全员、工会委员、班组长由专业职业卫生管理人员进行一级培训,然后让他们回到各自单位在对一线接害员工进行二级培训。通过培训,广大职工深刻认识到职业病的危害性和防治工作的重要性,提高了职工对职业病的防护意识和防护技能。另外,大连机车还在每年的《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期间利用厂内有线电视、报纸、广播站、电子大屏幕、宣传橱窗、车间黑板报等宣传工具,进行大力宣传,并聘请全国著名职业卫生专家为公司中层以上领导讲解职业病相关法律法规的内涵和企业管理者及用人单位在职业病防治工作中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提公司决策层对高职业病防治的重视性。公司按照职业卫生告知制度,采用劳动合同告知、标识告知、培训告知等多种方式向员工告知工作场所职业危害的检测结果和预防措施、以及健康监护结果等相关信息。做到对全员进行劳动合同告知,并在所有作业场所都设置了标准的职业危害警示牌、告知栏等标识,既有效地维护了职工对职业危害的知情权,又赋于职工对职业卫生的监督权。

篇3

Abstract: health is the worker's vital interests, but also related to family social mental outlook and improve the health level of the event. Therefore, we should adjust the work content,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concept of health management, so as to better safeguard of profession of people's health.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occupational hazards,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occupational health management of the main contents,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occupational disease prevention measures. The hope can give the personnel to provide some valuable reference.

Keywords: professional harm; The occupational health management; Occupational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K82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建国以来我国职业病防治工作成绩巨大,广大职业卫生工作者为保护劳动者健康做出了很大贡献。但由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等原因,我国的职业病危害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控制,职业病防治工作形势严峻。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职业病危害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越来越明显,职业病危害高度接触人群的数量和尘肺病、职业中毒、职业肿瘤等多项职业病发病率都居世界首位,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严重威胁着广大劳动者的生命与健康。

一、职业危害因素分析

1、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

(1)化学因素:有毒物质,如铅、汞、苯、砷、锰、镉、铊、氯、一氧化碳、有机磷农药等;生产性粉尘,无机性粉尘如矽尘、石棉尘、煤尘等,有机性粉尘如棉花、亚麻、烟草、茶叶等,以及混合性粉尘、放射性粉尘。

(2)物理因素:不良气象条件,如高温、高湿、低温、高气压、低气压等;噪声、振动;高频电磁场、微波、红外线、紫外线、激光、X射线、γ射线等。

(3)生物因素:如附着在皮毛上的炭疽杆菌、蔗渣上的霉菌,以及布氏杆菌、森林脑炎病毒等。

2、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1)劳动组织和劳动制度不合理:如劳动时间过长,休息制度不合理、不健全等。

(2)劳动中的精神(心理)过度紧张,劳动强度过大或劳动安排不当:如安排的作业与劳动者生理状况不相适应,生产定额过高、超负荷加班加点等。

(3)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如长时间疲劳用眼引起的视力疲劳等;长时间处于某种不良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等。

3、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

生产场所设计不符合卫生标准或要求:如厂房低矮、狭窄,布局不合理,有毒和无毒的工序安排在一起等;缺乏必要的卫生技术设施,如没有通风换气、照明、防尘防毒、防噪声振动设备,或效果不好;职业危害防护设施和个人防护用品不全。

在实际的生产场所中职业病危害因素往往不是单一存在,而是多种因素同时对劳动者的健康产生作用,此时危害更大。

二、职业卫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

1、开展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工作,从源头控制职业危害。建设单位按照国家、地方政府有关职业卫生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规定,做好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职业病防护设施竣工验收工作,并按规定的程序上报政府相应部门审查、审核、备案。

2、通过职业卫生调查,掌握职业病危害因素产生的原因、条件及其影响的程度,分析其对生产环境的污染和对健康危害的程度,建立记录档案,为全面进行调查和经常性的职业卫生监督提供资料,提出改善职业卫生条件的劳动保护措施和要求。

3、对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劳动者进行定期体检,掌握作业工人健康情况,做好职业病管理工作,建立健全职业病报告和登记制度,及时掌握职业病的发病情况,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对职业病患者及时予以抢救、治疗和处理。需要时,对其进行劳动能力鉴定。

4、根据有关职业卫生与职业病防治的法规标准,对工业企业必须进行经常性和预防性的卫生监督。预防性的卫生监督包括对企业新建、扩建和改建设备设施的工业企业的设计进行卫生检查,对新工艺进行卫生学评价,对新化学物质进行卫生毒理学鉴定等,判断是否可以施工、投产或使用,以及确定必须采取哪些预防措施。经常性的职业卫生监督包括对劳动条件的卫生调查、生产环境的监测和对劳动者的健康监护。

5、宣传普及职业卫生与职业病防治的基本常识,提高广大职工的劳动保护意识,动员各有关方面的力量密切配合,做好控制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工作。

6、结合企业的特点、常见职业病危害和存在的劳动保护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总结,为制定有关的法规、职业卫生标准和预防措施等提供科学依据。

三、职业病防治措施探讨

1、加强对职业病防治工作的领导

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借鉴国际国内先进经验,及时制定与《职业病防治法》、规章、规定相配套的实施意见。职业病防治涉及到政府、卫生、劳动、安监、工商、监管部门和用人单位等多部门,因此,应分工协作,明确责任,建立起多部门职业病防治工作机制。

2、建立完善的职业卫生保障机制

篇4

成立职业病防治领导小组,机关工会、人事劳资部、安监部及各企业相应部门制定出相关管理办法,设专(兼)职业卫生负责人,充分发挥职能作用,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不断改善有害作业场所,有效控制职业病危害。

2职业病防治管理经费投入

企业必须投入一定的经费,主要用于防护设施的配置、维护和更新,个人防护用品配置与维护,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监督、监测与评价,职业健康监护,职业卫生的培训,职业病人诊断与管理,工伤保险等方面工作。

3职业卫生基础管理

1)企业职业卫生主管人员应加强产生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岗位的管理,建立工业卫生档案,对每一位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人员应建立健康卡片。

2)对存在严重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场所,应日常监测,督促加强通风,制定应急救援预案并根据实际情况对应急救援预案进行修订,定期组织演练。

3)对产生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场所,应在醒目位置设置公告栏,公布有关职业病危害防治规章制度、操作规程以及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措施等。

4)对产生较严重的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场所,应在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文字警示说明。警示说明应标明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种类、危害、预防以及应急救援措施等内容,提醒作业人员或进入现场的其他人员注意。

4职业健康监护及职业病诊断

4.1职业健康监护的类型职业健康监护分为上岗前检查、在岗期间定期检查、离岗时检查、离岗后医学随访和应急健康检查五类。

4.1.1上岗前检查上岗前健康检查的主要目的是发现有无职业禁忌证,建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人员的基础健康档案。上岗前健康检查均为强制性职业健康检查,应在开始从事有害作业前完成。

4.1.2在岗期间定期健康检查长期从事规定的并需要开展健康监护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的劳动者,应进行在岗期间的定期健康检查,早期发现职业病病人或疑似职业病病人或劳动者的其他健康异常改变;及时发现有职业禁忌证的劳动者;通过动态观察劳动者群体健康变化,评价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控制效果。

4.1.3离岗时健康检查劳动者在准备调离或脱离所从事的职业病危害的作业或岗位前,应进行离岗时健康检查;主要目的是确定其在停止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时的健康状况。

4.1.4 离岗后医学随访检查如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具有慢性健康影响,或发病有较长的潜伏期,在脱离接触后仍有可能发生职业病,需进行医学随访检查;随访时间的长短应根据有害因素致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劳动者从事该作业的时间长短、工作场所有害因素的浓度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

4.1.5应急检查当发生急性职业病危害事故时,对遭受或者可能遭受急性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应及时组织健康检查。依据检查结果和现场劳动卫生学调查,确定危害因素,为急救和治疗提供依据,控制职业病危害的继续蔓延和发展。

4.2疑似职业病人及职业病人的管理职业健康检查中查出的疑似职业病人及职业病人全部调离原有害作业环境,疑似职业病人及职业病人均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职业病诊断,所有职业病人的诊断结果统一由取得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的医疗机构进行诊断。

5职业病危害因素监督、监测

监测工作由专人负责日常监测,并确保监测系统处于正常运行状态,定期对工作场所中的粉尘浓度、噪声及毒物进行监测;对粉尘浓度、噪声及毒物浓度不符合职业卫生标准的作业场所作出评价,下发整改通知书,限期采取相应整改措施;从事监测工作的人员,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监测,监测点覆盖率达100%,对监测人员应加强业务指导和技术培训。

6职业病危害的预评价和效果评价

新建、扩建、改建项目和技术改建、技术引进项目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单位,在可行性论证阶段应当向卫生行政部门提交职业病危害项目预评价报告,未提交预评价报告或者预评价报告未经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同意的,有关部门不得批准该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职业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由依法设立的取得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证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

7职业病防护设施及职业病防护用品的管理

1)职业病防护设施管理对有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作业环境采取有效的防护设施,保障劳动者工作环境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溶度(强度)符合国家的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

2)职业病防护用品的管理,为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劳动者提供符合国家标准和卫生要求的防护用品。

8职业病防治措施

职业病防治要从致病源头抓起,必须采取措施,使工作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在国家卫生标准允许的范围内。

8.1粉尘防治通过工艺改革和技术革新,降低作业场所的粉尘浓度,这是消除粉尘危害的根本途径;湿式作业,可防止粉尘飞扬,降低环境粉尘浓度;加强通风及抽风措施,常在密闭、半密闭发尘源的基础上,采用局部抽出式机械通风,将工作面的含尘空气抽出,并可同时采用局部送入式机械通风,将新鲜空气送入工作面;将发尘源密闭,对产生粉尘的设备,尽可能密闭,并与排风结合,经除尘处理后再排入大气;加强个人防护:接尘工人应戴符合职业卫生标准的防尘口罩,并定期更换滤膜。维修管理:对防护设施定期检查、定期维修。

8.2噪声、毒物的防治在噪声超标的作业场所设立噪声隔离室,减少职工暴露在噪声中的时间,在工艺、设备的技术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职业危害因素,选取有减振等环保型措施的工艺设备,减少使用噪声污染大的设备;加强个人防护,戴防护耳塞;存在毒物的作业场所加强通风等防护措施,加强个人防护,戴好防毒面具。

9放射防护管理工作

建立放射防护管理制度及责任制,对放射源进一步完善检查管理台账,加大日常检查力度,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对从事放射源的作业工人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

篇5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4年1月至2014年7月期间某企业230位在职员工危害接触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为研究对象。年龄在21-52岁之间,平均年龄25.6岁。其中,男性员工170例,女性患者60例。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员工为41人,具有中专的员工为98人,具有高中学历的员工为58人,具有初中学历的员工为33人。工龄在3-30年之间,平均工龄为15.3年。

1.2. 研究方法

健康教育包括以下几点内容:发放职业病防治宣传资料、设置职业病防治宣传栏、由职业卫生技术服务人员进行集中授课等。组织相关专业人员设计调查问卷表,满分为100分。对所有受教育员工在受教育前后分别进行问卷填写,由负责人统一发放、收回。

1.3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的所有数据采用SPPS19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处理,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 检验,以P

2. 结果

2.1 健康教育前后平均测试成绩结果

230位在职员工在健康教育前,测试平均分为59.11±12.66;健康教育后,测试平均分为81.16±10.11。健康教育后,员工对职业病危害防控知识的掌握情况要明显的好于对照组。

2.2 健康教育前后《职业病防治法》认知结果

篇6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职业病引起的危害也日益凸现,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为了减少和预防职业病的发生,国内越来越重视职业中毒发病的研究分析。本文通过对某石化企业2000~2006年职业中毒发病情况进行分析,探讨石化企业职业中毒发病的规律及预防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调查某石化企业2000~2006年职业中毒事故。该企业是以加工高含硫原油为主的国有企业,主要产品有汽油、煤油、柴油、液化石油气等。

1.2 资料来源与内容

根据《职业病危害事故调查处理办法》和《职业病目录》的要求,资料来源于该企业安全环保部门的职业中毒事故登记,职业病防治部门的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及医院病案管理。内容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中毒者所在岗位工种、中毒毒物、专业工龄及中毒原因等。

1.3 研究方法

设计统一的调查登记表,填写中毒事故各项参数,采用Excel数据表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职业中毒事故基本情况

2000~2006年该企业共发生职业中毒25例,急性职业中毒22例(88%),其中3人死亡;慢性职业中毒3例(12%),3人全部死亡。

2.2 导致职业中毒的毒物种类与分布(表1)

2.3 职业中毒的岗位工种分布

职业中毒的岗位工种以司泵、维修、防腐为主,3种行业共21例,占总数的84%。各类职业中毒岗位工种分布情况见表2。

2.4 职业中毒的专业工龄分布

25例中毒工人中,年轻工人职业中毒有16人(64%),发生率较高;专业工龄

2.5 职业中毒事故的主要原因(表3)

3 讨论

3.1 石化企业职业中毒的分析

3.1.1 石化企业具有易燃易爆、高温高压、有毒有害、连续作业、点多线长等特点,加工高含硫原油为主的石化企业,其职业中毒事故以急性中毒为主,尤其是硫化氢中毒。

3.1.2 由于石化行业大都是管线输送,密闭性生产,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正常生产情况下接触有毒物质机会少,操作工发生职业中毒的几率低。而在装置开工、停工、检修、临修或生产紧急抢修的情况下,由于管线吹扫不彻底,司泵、维修、防腐人员急赴现场作业,导致职业中毒发生几率增大。

3.1.3 由于年轻工人操作技术不够熟练、工作经验少,缺乏安全和职业防护知识教育,故专业工龄短的工人职业中毒发生率高。

3.1.4 3例慢性职业中毒均是慢性苯中毒,发生在20年以上专业工龄段。因为苯是芳香烃类,人体吸收后在体内有蓄积作用,慢性苯中毒有一定的潜伏期(一般为10年左右),潜伏期内患者无特殊症状,如果不进行职业健康检查,早期很难发现。3例患者发现时已属重度(白血病),现已全部死亡。慢性苯中毒问题不容忽视。

3.2 石化企业职业中毒的对策

3.2.1 加强职工安全教育与培训大多数职业中毒事故是由于职工违章作业、安全意识不强造成的,因此必须加强对企业法人和员工(特别是新进厂的年轻职工)的安全教育培训,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加大对违章作业行为的处罚力度,杜绝违章操作。

3.2.2 加强职工防毒知识教育,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及技能职工缺乏职业卫生知识,职业防护意识淡薄,也是引起职业中毒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必须对各类人员进行职业卫生法律法规知识培训,使其明确自己的职责、权利和义务;进行职业危害因素基本知识和防护知识培训,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制定相应的应急救援措施并定期演练。

3.2.3 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加强设备管理生产中尽量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选择优质的设备及材料,同时加强设备的维护管理,减少跑、冒、滴、漏。对于存在职业安全隐患的设备,应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治理。

3.2.4 加强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监控定期对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进行检测评价,及时公布检测结果,对危害严重的作业场所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并及时采取措施整改。

3.2.5 加强职工的职业健康监护定期开展职业健康检查,建立完善职工健康监护档案;对有毒有害岗位人员进行脱岗保健疗养。经常接触苯的职工每年应进行针对性的体检,对体检结果定期监控分析,并且建立轮岗调岗制度,减少接触苯的时间,防止职业性慢性苯中毒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M]. 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3.3.

[2]卢世红,周自忠,孙成海,等.中国石油化工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制度[M]. 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4.

篇7

中图分类号 R135.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12-0152-02

doi:10.14033/ki.cfmr.2016.12.083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煤矿企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煤矿企业也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大的就业机会,同时也给大量的煤工身体健康带来了一定的影响[1]。相关资料及报道调查显示,近年来我国煤矿煤工尘肺的发病率较高,甚至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严重危害煤工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煤工尘肺主要是在煤炭生产作业过程中,由于工人长期吸入大量生产性的粉尘,从而引发的尘肺疾病。在煤炭工作中,煤工尘肺的发病人数较高,属于严重的职业病[2]。本研究主要对煤炭煤工尘肺的发病特征进行全面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的防控措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地区煤矿企业2006-2015年累计诊断的

47 309例尘肺患者,经过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全面分析,将记录项目不全的患者予以剔除,符合规定的有1154例,将1154例患者作为本次试验的研究对象。

1.2 方法

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患者的出生地点、出生日期、姓名、参加工作时间、发病年龄、作业场所粉尘浓度情况、初次诊断级别等。将患者工种情况与矿区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主要工种包括五种,即主掘进工、纯掘进工、主采煤工、混合工、纯采煤工。

1.3 诊断标准

在对其进行临床诊断过程中,前提是有确切的接触粉尘职业史,采用高千伏X线后前位胸片,最终诊断主要由具有尘肺病诊断资质的专家组集体进行[3]。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5.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2.1 煤工尘肺诊断情况

初次诊断Ⅰ期患者1062例、Ⅱ期57例、Ⅲ期35例,各分期患者诊断情况详见表1。

2.2 煤工尘肺发病与工种之间的联系

通过调查及对煤工尘肺患者工种情况进行分析,其中占比例最大的是混合工,占44.97%,其次为主采煤工,占19.93%。发病工龄最短的是主掘进工,与其他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3 某煤矿公司不同生产作业场所粉尘浓度比较

生产作业场所粉尘浓度均严重超标,掘进工作面总粉尘平均浓度、呼吸性粉尘的平均浓度均明显高于采煤工作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尘肺病(Pneumoconiosis),又称尘肺、砂肺,是一种肺部纤维化疾病。该病患者一般长期处于空气充满尘埃的场所,因吸入大量灰尘、粉尘,在末梢支气管下的肺泡积存,一段时间后肺内形成纤维化灶。尘肺病主要由吸入结晶硅的粉尘引起,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短促、发烧、胸痛、呼吸衰退,严重者可发生死亡[3-4]。尘肺病易引发其他病变,包括肺癌、支气管炎、肺结核,严重可导致肾脏病变。

通过调查显示,70年代以后Ⅰ期尘肺疾病发病率持续升高,自2000年以后,Ⅱ期、Ⅲ期所占比例也有所提高,大量研究报道,自2003-2006年颁布了《职业病防治法》,此法的颁布取消了原企业内部的尘肺病诊断资质,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职业病的诊断,对其工作产生了严重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出现了大量患者漏诊的现象[5-6]。面对这样的形势,提示加强尘肺病诊断力度势在必行。对于具有专业技术及工作人员的大型国有煤炭企业而言,要提供完善的职业病诊断资质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改善企业职业病管理工作的质量。

煤工尘肺病的发病与很多因素存在着相关性,包括作业环境、煤田地质条件等,这些因素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尘肺患病的具体情况。在本研究的1154例尘肺病患者中,Ⅰ期患者最多。统计显示,在工种方面,混合工的患者最多,其他工种依次为主采煤工、主掘进工、纯掘进工、纯采煤工,显然尘肺病防治工作的重点人群是混合工[7]。

尘肺属于一种慢性职业疾病,其具有较长的潜伏期,在长期影响下,粉尘浓度对煤工的影响才会表现出来。在矿工暴露粉尘之后,粉尘会潴留在工人的肺内,而且很难消除,即使矿工今后不从事煤矿方面的工作,其仍存在患尘肺病的可能。随着时间逐步延伸,煤工尘肺病的平均发病工龄呈现从高到低的发展趋势。50年代及以前,煤矿生产的机械技术水平普遍较低,同时具有较低的煤炭粉碎概率,这种情况所产生的粉尘粒子较少,在空气中停留的时间较短,吸入人体的量也较少,其尘肺病的发病年龄及发病工龄普遍较大,粉尘参加物化反应存在一定的难度,减少了对人体的危害[8]。

近年来,煤工尘肺的发病率较高,严重影响煤工的身体健康,为了减少尘肺给广大煤工患者带来身体、精神方面的严重危害,需要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具体如下,(1)开展综合防尘降尘措施。在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影响下,粉尘的产生量不断增多,要求全面开展综合防尘降尘措施,以“主动治理、超前预防”为理念,从根本上预防尘肺病。加强对媒体注水的管理,治理采掘主要产尘点,加大对各个生产环节的监督力度,确保基础设备和防尘作业手段的健康运转。(2)做好二级预防工作,加强对尘肺防控过程的监督,强化职业健康监督工作,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建立完善的个人健康监护档案,提高员工职业健康监护率[9-10]。

综上所述,在煤矿中,尘肺发病的根本因素是煤矿作业场所粉尘浓度严重超标,其中重点人群是掘进工,应当加强治理与监督。

参考文献

[1]张琴,丁羽,闫大培,等.某煤矿煤工尘肺发病特征及防控措施的探讨[J].中国疗养医学,2015,24(1):103-107.

[2]朱丽霞.2006-2010年北碚区尘肺病例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2,28(5):348-350.

[3]郑清花,陈清洪,谢德兴.某煤炭集团公司尘肺病发病情况分析[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4,37(1):137-139.

[4]吴永兵,黄娜.北碚区2006~2012年尘肺病例分析[J].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14,2(1):25-28.

[5]郭长轩,蒋文中,丁新平,等.淮北矿区煤矿工尘肺发病及现况的调查[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01,19(1):20-22.

[6]王雪涛,索霞,刘丽华.某煤炭集团公司1957至2007年尘肺病患病调查[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08,26(11):664-666.

[7] Polzik E V,Katsnelson B A,Kochneva M Y,et al.The principles of predicting the individual risk of silicosis and silicotuberculosis[J].La Medicina Del Lavoro,1990,81(2):87-95.

篇8

作为安全员的我,在工作中最常听到的四个字就是“安全生产”,但是大家真正了解安全生产的含义吗?你可能知道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那一幕惨烈的场景,但是你知道危害也正在暗中悄悄侵蚀你的生命吗?

在我们的工作中,如果有一项设备故障你让人去处理,会很容易得到理解,但是如果你发现有人进入生产区未正确佩戴安全帽等劳保用品而去制止,或许得到的将是“你闲的没事做了?”的牢骚。这是人们不重视职业健康所造成的。他们只看到了那危险的正面敌人,而忽视了危害这个隐藏在暗中的隐形杀手,下面,让我用两个我们生活中不重视劳动保护的实际例子来唤醒一下那些迷失的人吧!

第一个故事:莞塘厦镇一家手机屏幕厂生产部的员工陆续出现四肢无力、麻木等症状,已有10名员工疑似正己烷中毒住进东莞市职业病防治中心治疗,医院住院部还有8名长安镇一家手机屏幕厂员工住院,院方证实也为疑似正己烷中毒,“没有特效药,只能对症治疗”。据住院女工介绍,今年春节后,有辞职的女工因为四处求医,做过“肌电图”检查后,检查的医生说怀疑是职业病,要求到职业病医院检查治疗。随后,多名女工到东莞市职业病防治中心检查,被诊断为疑似正己烷中毒,陆续有8女1男9名员工住院。至昨日,又有1名女工入院治疗。

第二个故事:河南省新密市刘寨镇农民工张海超“开胸验肺”事件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今年28岁的张海超,从事破碎、开压力机等有害工种工作3年多后,因怀疑在工厂得了“尘肺病”,长年奔波于郑州、北京多家医院反复求证,而职业病法定诊断机构--郑州市职业病防治所给出的专业诊断结果,引起他的强烈质疑。在多方求助无门后,被逼无奈的张海超不顾医生劝阻,执著地要求“开胸验肺”,以此证明自己确实患上了“尘肺病”。张海超告诉记者:“虽然经历了种种曲折,事情最终有了结果,我的几个工友也在调解之下得到了相应赔偿,各个程序都特事特办地解决了,我很幸运被关注,但也更希望有关部门更多地关注和重视生活在社会各个角落的农民工群体。”

篇9

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存在的对职工的健康和劳动能力产生有害作用并导致疾病的因素,称为职业危害因素。

2、职业病

职业病是指劳动者在生产过程及其他职业活动中,接触职业危害因素引起的疾病。但从法律上讲,职业病是指职工因受职业危害因素的影响引起的,有国家制定医疗机构确诊的疾病。

二、煤矿主要职业危害因素与职业病

在煤矿企业中,主要的职业危害因素有生产性粉尘、有害气体、生产性噪声和震动、不良气象条件和放射性物质等。

1、生产性粉尘

生产性粉尘是煤矿的主要职业危害因素,可产生于煤炭生产的全过程,如岩尘、煤尘、水泥尘和混合性粉尘等。可引起矽肺病、煤工尘肺病和水泥尘肺病。

2、有害气体

在矿井气体中,由于多种原因可存在CH4、CO、CO2、氮氧化物及H2S气体等。

(1)CO2。CO2主要存在于煤层和煤块内,在采煤过程中与CH4一道排出。此外,巷道内木材腐烂,人群呼吸以及放炮也可产生CO2。由于CO2相对密度大,一般多积聚于巷道低处及通风不良的废巷中。其危害性在于CO2排挤空气中的氧,而引起缺氧。当空气中的CO2浓度达到5%时,即能引起缺氧现象,达到10%时,可使人窒息而死。

(2)CO和氮氧化物。CO和氮氧化物产生的主要来源是放炮。使用硝酸甘油炸药可产生大量的CO,而使用硝铵炸药则常产生大量氮氧化物。CO是化学窒息性气体,可以对血液或组织产生特殊的化学作用,使氧的运送和组织利用氧的功能发生障碍,并能阻断组织呼吸致“内窒息”。氮氧化物为刺激性气体,较难溶于水,因而可达呼吸道深部的细支气管和肺泡,对肺组织产生强烈的刺激和腐蚀作用,可引起肺水肿等。

(3)H2S。H2S在煤矿一般少见,一般存在于煤层一定区域或鸡窝煤内,在落煤时逸出,因而可使靠近落煤地点的采煤工作人员发生H2S中毒。H2S也属化学窒息性气体,急性中毒时,可引起肺水肿和中毒性脑病。

3、生产性噪声和震动

煤矿生产噪声和震动主要来源于机械化生产。其危害大小主要取决于生产过程、生产工艺和使用工具,如风动工具比电动工具产生的噪声和震动大。煤矿的噪声危害往往比震动的危害严重,如井下局部通风机、综采机组、掘进机、井下泵房、井上的压风机房、洗煤厂、选煤厂等作业场所的生产性噪声都比较严重,强度一般在90~110dB(A)。噪声可引起噪声聋,震动可引起局部震动疾病等职业危害。

4、不良气象条件

矿井内气象条件的基本特点是气温高、湿度大,不同地点风速大小等和温差大等,这对工人的健康有很大影响。

5、放射性物质

煤矿井下氡及其子体往往比地面高,对工人健康有一定影响。另外,劳动强度大、作业姿势不良也是煤矿井下作业的特点,容易造成职工腰腿痛和各种外伤等。

三、煤矿职业危害的防治

我国煤矿企业的有毒有害因素种类很多,但发病人数最多、危害最大的是煤工尘肺病。世界各国都没有特效办法治疗尘肺病,唯一的办法是预防。预防尘肺病的根本问题时防尘。多年的实践证明,只要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领导重视,严格管理,经常坚持使用综合防尘措施,把粉尘浓度降至国家卫生标准,煤工尘肺病是可以控制的。

在煤矿粉尘治理中,我国采取了一下措施,取得了显著的防尘效果:

1、综合防尘的组织措施

该措施包括建立健全综合防尘机构,组织和配备防尘专业人员,做到定岗、定人、定职责;制定切实可行的综合防尘管理制度,领导重视,严格监督检查工作等。

2、综合防尘的技术措施

该措施主要研究和实施各项综合防尘措施,如加强通风,建立完善的供水系统;采煤工作面应进行煤层注水,湿式打眼,使用水泡泥,爆破前后应冲洗煤壁,爆破时应喷雾降尘,出煤时应洒水;采煤机、掘进机作业时必须安装内、外喷雾装置,截煤时必须采取喷雾降尘等防尘措施。

冻结法凿井和在遇水膨胀的岩层中掘进不能采用湿式钻眼时,可采用干式钻眼,但必须采取捕尘措施,并使用个体防护用品,如防尘口罩,井下煤仓放煤口、煤眼放煤口、输送机转载点及地面筛分厂、破碎车间、带式输送机走廊都必须安设喷雾洒水装置或除尘器等。另外,根据各煤矿的生产特点和机械化程度,采取相应的防尘措施。

3、综合防尘的保健措施

该措施主要是对广大接尘工人和尘肺病人进行健康监护,了解并记录职业接触史和健康状况,组织定期检查身体,掌握职业禁忌症。对尘肺病人追踪观察,除定期检查身体外,还要认真落实国家规定的职业病相关待遇政策,按规定组织疗养与治疗,相尽办法提高尘肺病病人的生活质量,减少病人痛苦,延长其寿命,让广大尘肺病人真正体会到社会主义国家的优越性。

四、职业禁忌症

职业禁忌症是指因接触某种职业危害因素而使病情加重或因对某种职业性危害因素敏感而容易发生职业病,以至使一些人不适合参加某种作业的疾病或解剖生理状态。例如血液疾病是接触苯作业的禁忌症,肺结核、支气管疾病、肺气肿、胸膜疾病是接触粉尘作业的禁忌症。

《职业病防治法》第六十八条规定,“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安排未经职业健康检查的劳动者、有职业禁忌的劳动者、未成年工或者孕期、哺乳期女职工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或禁忌作业的,由卫生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治理,并处五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止产生职业危害的作业,或者提请有关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责令关闭。”

煤矿从业人员必须参加上岗前及定期的健康检查,及早发现有无职业禁忌症,一旦发现,及时调离。

煤矿职业健康监护

煤矿职业健康监护是对从事有职业危害因素作业的人群进行健康检查,包括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和应急职业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和掌握从业人员的健康权益和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一、职业健康检查的内容

1、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

对新录用、变更工作岗位或工作内容的劳动者上岗前进行健康检查,特别是对该岗位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可能影响人体健康的相关项目的检查。根据检查结果,评价劳动者上岗前的健康状况,鉴定是否有职业禁忌症。

检查内容包括:

(1)活动性肺结核。

(2)慢性肺部疾病,严重的慢性上呼吸道或支气管疾病,如萎缩性鼻炎、严重的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和支气管扩张、明显的肺气肿、肺化脓症及肺原虫病等。

(3)明显影响肺功能的胸膜、胸廓疾病,如严重的胸膜肥厚、黏连性胸膜炎、胸腔积液、严重的先天性或后天性胸廓畸形。

(4)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动脉硬化、器质性心脏病等。

2、在岗期间职业健康检查

根据劳动者所在工作岗位职业危害因素对健康的影响,选定重点检查项目,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动态观察劳动者健康变化,结合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和生物学监测结果,评价劳动者的健康变化是否与职业危害因素有关,及时发现疑似病患者,判断劳动者是否适合继续从事该工种作业或需进一步观察治疗。

3、离岗时职业健康检查

因某种原因,准备调离从事职业危害工种的劳动者,根据其所在的工作环境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及其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规律,选定重点检查项目进行检查,根据检查结果评价劳动者健康状况是否与孩子也危害因素有关,或是否患有职业病,以明确法律责任。

4、应急职业健康检查

当发生职业危害事故,对遭受伤残或者可能患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及时组织并进行健康检查的医学观察。依据检查结果发现危害因素,评价劳动者健康危害程度并提出预防措施,控制职业危害的继续蔓延和发展。

二、职业健康检查的方法

根据所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的种类,按《职业病健康监护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确定检查项目和周期,检查项目科分为一般检查项目、特殊检查项目和选择检查项目。

1、一般检查项目,如内科、外科、心电图、胸腹部B超检查等。

篇10

职业病危害因素

职业性白斑是指在职业活动中,接触生产性有害因素引起的色素脱失斑,某些苯基酚和烷基酚类对皮肤皆有脱色作用。2011年10月1日起实施的GBZ236-2011《职业性白斑的诊断》,列举了18种常见致职业性白斑的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分别为:对苯二酚、对书丁基酚、对叔丁基邻苯二酚、对叔戊基酚、对甲氧基苯酚、羟基茴香醚、氢醌甲基醚、对辛基酚、对壬基酚、对异丙基邻苯二酚、对甲基邻苯二酚、丁基苯甲醇、叔丁基-4-羟基茴香醚、苯酚、邻苯二酚、对甲酚、对苯基苯酚、氢醌单苄醚。

因此,凡是在生产、运输、储存与使用过程中,接触上述化学物质的工人,均有发生职业性白斑的可能。该病涉及的行业较多,如:石油化工、合成树脂、橡胶、伐木、木材加工、造漆、印刷等行业,以及使用含酚制品的工人、医务人员均可发生白斑皮损。

职业性白斑症状体征

职业性白斑的发病,常见于长期与上述化学有毒物质或制品有接触的作业人员中。发病的症状主要表现在手、前臂等皮肤暴露接触部位,也可累及颈、面部等其他部位。白斑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无痛、痒等刺激性自觉症状,脱色程度与接触的致病物的时间和量有一定关系,有的与寻常白癜风类似,所以也有人称之为“职业性白癜风”。

职业性白斑表现为大小数目不一、形态各异、不规则的点状,或者呈现片状色素斑脱失。职业性白斑患者在脱离接触致病化学有毒物质后,可以自行缓解或消退,恢复原来肤色。患者发病后如果继续接触,可使白斑迅速扩大,累及腹、腰部,但脱离接触后,病情可得到控制且白斑缓慢缩小。

职业性白斑诊断与鉴别

诊断职业性白斑,须同时具备以下5项条件:有明确接触苯基酚及烷基酚类的职业接触史;于接触致病物1年或更长时间后发病;皮损耗发于手、腕部及前臂等直接接触部位,亦可发生于颈部、前胸、后背、腰腹等非暴露部位,少数患者皮损可泛发全身;皮损呈大小不一、不规则形点状或片状色素脱失斑,边界比较清楚,脱色程度与接触致病物的时间及程度有关;无自觉症状。

职业性白斑的初发部位常与接触部位相一致,但其临床表现又常与非职业性因素所致相一致,多数无特异性,因此职业史对诊断具有决定意义,对疑似职业性白斑而诊断依据不足者,应采取暂时脱离接触、动态观察的措施。如经反复两次以上,证明作业人员在脱离接触上述化学有毒物质之后,病愈或好转;而恢复接触即复发或加剧者,即可予以诊断。

职业性白斑与非其他色素减少性疾病在发病部位、临床表现、真菌检验方面也有区别。职业性白斑与非其他色素减少性疾病鉴别要点如表1所示,有助于鉴别诊断。

职业性白斑的预防及治疗

职业性白斑目前尚无特效药,鉴于职业性白斑与工作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发病后如继续接触致病物,可导致皮损扩大、增多。因此,治疗的首要办法就是暂时脱离工作环境,避免继续接触,同时采取对症、消炎等皮肤病常规治疗方法。而根治措施,还在于加强劳动防护,主要措施如下。

作业场所预防措施

操作过程采用自动化、机械化、密闭化,是预防职业性白斑病病的根本措施,保持生产、使用、储存、运输导致职业性白斑化学物质的容器、管道应该密封性良好,并最大限度地采用自动化工艺,经常检查维修生产设备,防止工艺过程的“跑、冒、滴、漏”发生。

生产场所应设冲洗设施;墙壁、顶棚和地面等内部结构及表面,应采用不吸收、不吸附毒物的材料,必要时应加设保护层;车间地面应平整防滑,易于冲洗清扫;可能产生积液的地面应做防渗透处理,并采用坡向排水系统,其废水纳入工业废水处理系统。

车间内存在导致职业性白斑化学物质的场所,应设置通风排毒设备,并保持车间良好的通风状态。

车间应配备现场急救用品,设置冲洗喷淋设备,便于污染皮肤后能及时清洗。

个人防护措施

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为防止或减少皮肤接触上述溶液、蒸气和粉尘等刺激性物质,应根据生产条件和毒物性质不同,配备头巾、面罩、工作服、围裙、套袖、手套、胶鞋等个人防护用品。在使用中应保持清洁,特别是紧贴皮肤的一面不能被污染,更衣室工作服和日常服装要分别放置,以防日常衣服被污染。工作服的袖口、领口要扎紧。防护用品在使用前要检查其防护性能,并要定期检查以保持其防护的有效性。

皮肤防护剂的使用。在面部、手部及前臂涂擦皮肤防护剂,皮肤防护剂有软膏型、糊膏型、涂膏型及乳膏型。皮肤防护剂的选择应注意不影响皮肤生理功能,涂后无皮肤不适感、不污染衣服、容易清洗。

皮肤防护剂使用时注意不要蹭掉,以免影响防护效果,或污染生产产品。

注意个人卫生。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手、前臂、颈部、面部易受到污染,生产过程中不慎污染后要及时清洗。下班要淋浴更衣,不能穿污染衣服回家或回宿舍。

职业卫生管理措施

加强化学有毒危害物在生产、使用、储存、运输过程中的职业卫生管理,严格执行操作规程,预防“跑、冒、滴、漏”。

做好职业病防护设施的维护管理,建立职业病防护设施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维护、检修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