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05 16:59:4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饮食文化内涵,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一、民族饮食文化特性
少数民族饮食文化因特定的地域环境、经济结构、宗教信仰、民族习俗、文化环境等影响,呈现出民族特色鲜明、内容丰富多彩、文化烙印深刻的文化特性。饮食文化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少数民族族群智慧的体现,它能更深刻地反映少数民族人们对食文化的精神追求。饮食习俗极大地体现了少数民族人们的思维方式、民族特性,也展现了少数民族群众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生活习惯。民族饮食文化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综合体现,它所承载的内涵正是其他人了解和体验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最佳选择。
我国少数民族因地域环境、气候、人文历史等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饮食文化内容。少数民族饮食文化是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综合。少数民族饮食物质文化多由饭食、酒、茶三种构成,非物质文化包括饮食方式、饮食习俗、饮食环境等。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与大众饮食文化,也就是汉族饮食文化,最为不同之处在于民族饮食文化中少数民族除了吃饭本身外,还亲身参与歌舞活动中,形成一种自我参与、自我陶醉的文化氛围。
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中饭食文化的差异体现在食材种类、制作方式及饮食习俗等的不同。南方少数民族多以稻米和玉米为主食材料,西北少数民族以小麦为主,东北少数民族以稻米和面食为主。我国少数民族人们在长期生活中,自酿酒品,形成各不相同的民族酒文化。另外,除了各民族酿酒工艺及酒品外,还有风格各异的饮酒习俗。茶文化也是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组成部分。我国少数民族自古就有对野生茶树的驯化和人工种植的经历。另外,无论是位于西南的茶马古道还是西北的丝绸之路,茶都是少数民族商人进行贸易活动的重要商品。我国少数民族茶文化的形成多与地域环境、气候、饮食结构等密切相关。
二、民族饮食文化旅游产品概念及内涵
(一)概念
目前,从现有研究资料来看,学者们对于民族旅游产品的相关研究较多。罗明义(1999),陶犁(2002),罗永常(2011),徐红罡等(2004)等从不同角度对民族旅游产品进行研究。另外,也有部分学者对饮食文化旅游产品进行相关研究。史涛(2012),范娇娇(2010),侯福强(2012),谌世龙(2011)林育彬等(2008)等对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进行研究。总体来说,学者们较少关注民族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研究,因此,本文所选择的研究内容对于民族文化旅游业深度发展是十分有意义的。
旅游产品是旅游者愿意购买的,能够满足旅游者旅游需求的包括旅游景观、设施、服务在内的各种物品和服务的总和。民族饮食文化旅游产品是以民族饮食文化为依托,为满足旅游者需求,使其获得满意的少数民族饮食文化旅游体验,由旅游经营者提供的民族饮食、服务及设施的产品总和。民族饮食文化旅游产品除展示民族文化外,更重要体现出民族饮食中所蕴藏的深刻文化内涵。
(二)内涵
1、民族饮食文化特性和地域性相结合的产物。民族饮食文化旅游产品首先是文化的产物,民族饮食所孕育的文化是旅游产品开发的源泉和动力。民族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一定具有多样的民族饮食文化在其中,其设计开发存在于一定的民族饮食环境中,它不仅是民族文化的产物,还是地域文化的产物。不同地域环境造就不同的民族饮食文化,形成独特的旅游吸引力。民族饮食文化旅游产品正是民族地域环境和民族饮食文化的有效结合。
2、民族饮食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展现,是旅游产品有形和无形的有机结合。民族饮食文化既有以食物、盛放器皿、设施等为代表的物质文化,也有民族饮食生产工艺、食用方式、食用礼仪、宗教信仰、享用环境文化等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借助丰富的民族饮食文化而开发的旅游产品可以是有形的食物等,也可以是无形的产品,包括美食体验、服务、饮食习俗等。
3、民族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内容不断丰富。传统的民族饮食文化是以少数民族成员生活客观存在为基础,以传统的饮食构成、方式及习俗等文化形式展现,它与民族地区传统生活方式息息相关。随着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现代文明和大众文化越来越多地影响到少数民族饮食文化,民族文化变迁的加剧是必然的,原生性的民族饮食文化正在社会进程中不断调整适应,并形成“新的原生性民族饮食文化”。例如,通过民族旅游美食节、民族节庆等形式将饮食文化传统与旅游产品结合,形成新的旅游产品类型。
三、民族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思路
“食”是旅游六要素之一,饮食文化是民族饮食文化旅游开发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从产品开发来看,民族饮食可以通过对饮食文化的有效利用和整合,开发旅游产品,使旅游者产生极大吸引力。从旅游者角度来看,品尝民族美食、体验民族饮食文化氛围,才能更加了解和感知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并且留下深刻印象。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有助于民族饮食塑造和提升饮食形象、旅游形象,甚至成为民族饮食名片。民族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关键在于饮食文化本身,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饮食制作工艺、理念是开发旅游产品的必要条件。
(一)开发民族饮食文化体验旅游产品。饮食文化体现的是民族饮食居民的生活经历及生活方式,它是民族饮食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只有让旅游者感受和体验到这种文化的存在,旅游者对于民族文化的认识才更加深刻,甚至于更加真实。如果说民族歌舞、表演及工艺品等会有迎合旅游者的“嫌疑”,那么民族饮食文化一定是一种实际存在、活态的文化内容。让游客在旅行中品尝民族美食,使民族饮食文化与民族饮食文化旅游完美地结合,也将有助于民族饮食文化传统的保留和传承,而且为更好地开发民族饮食文化旅游提供可能。
(二)举办民族美食文化节事活动。通过整合饮食文化旅游资源,举办形式多样的民族饮食文化节事活动。节事活动包括美食旅游节、民族饮食烹饪大赛、美食旅游专项产品、茶文化节、民族食品交易会等等。饮食文化节事活动必须注重凸显主题,更可以和农业、手工业等产业相关联,比如绿色有机农产品,采用工艺精美的传统餐具,展现制作工艺过程等。民族美食节事活动开发更强调游客参与性与体验性。尽管凝视和欣赏能带给游客一定程度的旅游体验,但是参与性旅游体验更能使游客对民族文化形成认同感,从而产生共鸣。像藏族的“雪顿节”等有较强的旅游参与性,也都是较为成功的民族节庆旅游产品。
(三)建设规模较小或私人专属的民族饮食文化博物馆、收藏馆。民族饮食文化博物馆可以开设在村民家中,也可以另外修建。主要用来展示和介绍民族饮食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变化过程。展示的实物内容除了饮食文化的食物、酒、茶、原料等,还包括餐具、制作工具、炊具等辅助物品。饮食博物馆中通过解说呈现给旅游者全面的、丰富的、生动的民族饮食文化信息。当然,还可以设计体验场地,让游客实际体验美食制作的全过程,全方位认识民族传统饮食文化,产生美好的旅游体验。在民族饮食文化博物馆里,民族饮食文化不仅是静止橱窗展示艺术,更是立体全方位的艺术展示,从而促使旅游者形成对民族饮食更深更透彻的文化解读。
(四)开发民族美食旅游商品。对部分适宜的民族美食开发为小包装、易携带或者真空的旅游商品,便于旅游者购买携带。例如制作成糖果、糕点、果汁、干货、咸菜、瓶装酒、茶等旅游商品。重视保证适宜的口感,采用先进保鲜技术保鲜,并且重视民族化、特色化和精美化包装,制作成即能自用也能馈赠他人的精美礼品。通过这种方式,也能够提高民族旅游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开发民族美食旅游商品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是做好前期市场调研。一方面摸清民族地区各种饮食文化的全部信息,建立资料信息库,再进行筛选,将完全不适合开发为旅游产品的饮食文化列出来。另一方面,对旅游者进行调研,研究旅游者需求,并结合经济、社会、政策环境进行分析,摸清和预测民族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市场需求情况。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2)11-0010-03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蓬蓬勃勃
记者(以下简称记):王校长您好!据我们了解,安阳幼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得比较早,工作也做得很实,请您简要介绍一下安阳幼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情况。
王保林校长(以下简称王):1999年9月,我校开始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同时组建了心理健康领导小组,成立心理协会,创建心理咨询室。其中心理健康小组由我任组长,安排专人负责,有计划、有活动、有总结,使心理健康教育正规化,逐步形成规模化的组织体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优良个性,健全学生的人格。一年级重在培养适应能力和自立意识、自理能力;二年级重在培养活动能力、情感调节能力;三年级重在社会化心理、工作能力的培养。心理健康教育小组成立以来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如开设心理健康课,建立心理咨询室开展常规咨询,进行心理健康调查,完善学生心理档案,举办系列心理讲座,建立心理实验班,成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协会,举办校园心理剧大赛,在校园电视台开辟心理导航专栏,走出校园,在社会实践中进行锻炼等。其中心理健康课在“对话式道德教育”以及“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教育理念引领下进行了大胆的改革,由教师主讲变为学生主讲,由教师选择话题变为学生选择,由教师设计课堂变为学生设计,加强师生对话。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自主课堂上成为主角,而教师起到的主要是“暗角色”的作用。教师主要在物质保障、点拨引导、给学生充分展示空间等方面发挥作用。最终培养学生的“四会”能力:学会求知,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完善的“幼师文化”体系
记:安阳幼师近年来学校文化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构筑了比较完善的“幼师文化”体系。我们注意到,在文化的引领下,师生幸福成长、学校和谐发展,不管是教师的工作状态,还是学生的文明素养,不管是校园的育人环境,还是学校的办学水平,都在不断进步,全校师生浸染在浓郁的文化氛围里。您如何理解学校文化?安阳幼师在学校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果?
王:学校文化是以学校的办学历史和文化传统为积淀,以一定的社会文化为背景,学校全体师生在共同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凝炼、认同并遵循的带有本校特色的学校精神、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校园风气、道德规范、发展目标和思想意识等因素的综合。学校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最重要的是传承与弘扬、凝炼与培育全体师生的学校精神,也就是以全体师生的文化观念、思维方式、行为准则为主要特征的共同价值观。学校精神是学校文化的内涵和核心,是在学校内部已经成为主流的意识形态。我校在办学过程中逐渐总结形成了以“立德树人的师范意识,厚艺致用的重教信念,勤勉自强的奉献品德,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为主要内容的幼师精神。进入新世纪以来,安阳幼师在继承过去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又构建了与教师教育改革相适应、与现代学校制度相吻合、与师范教育文化相承接的安阳幼师校园文化,并将其归纳、凝练,命名为“幼师文化”,分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四个层面,彰显了学校的个性特色和丰富内涵,是学校精神、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人才培养、校园环境、信誉形象等要素的综合体现。我们总结提炼了“幼师文化”的标志性语言,构筑起了比较完整的“幼师文化”体系。其中观念形态文化的内容主要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师范精神;“树形象、铸师魂、拓新路”的共同愿景;“学校的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办学宗旨;“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一体化,直接参与学前教育事业”的现代教师教育理念;“名师立校、科研兴校、依法治校”的办学策略;“稳定规模、提高质量、办出特色、跨越发展”的发展战略;“大力加强幼师特色化教育”的教学改革措施;“以人为本,双赢发展”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思路;“合格加特长,一专加多能”的人才培养目标;“制造快乐,享受工作”的人文关怀;“明德厚艺、止于至善”的“幼师文化”核心内涵。精神文化建设的加强以及新时期“幼师文化”核心内涵的大力弘扬,为师生个性发展、自我成长、提升生命质量和幸福感,以及学校的改革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理念指导。
关注学生的生命质量和幸福体验
记:您经常提到学校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发展的“将来”时态,还应注重学生在学校生活、体验的“现在进行”时态,那么安阳幼师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专业特长的同时,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是否也关注学生在学校的生命质量,是否关心他们的自我成长、个性发展和幸福体验?
王:作为职业学校,我校的生源大多是初中学习的“弱势群体”。她们入校后,心理方面的问题和困扰比较突出。集中体现为学习动机不强、自学能力较差、人际交往不畅、意志力薄弱、消极情绪较重、存在家庭矛盾、升学就业有压力等。她们内心非常渴望成功、渴望得到尊重。结合学校生源素质实际,根据幼师各学科教学的特点,我们改革了课程设置和课程评价方式,创建了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标准,力求课程目标定位准确,操作性强,既适合学生的现有水平,又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与提高,既关注学生科学精神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又关注学生情绪情感和精神状态的健康。
2.培育情感文化。学校领导放下架子,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心中一头装着学校发展,另一头装着一线教师的工作和生存状态。以人为本,念好“人”字经,用朴素的情感触动、打动、感动教师的心,使教师心情舒畅,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加强理解,增强凝聚力,自觉树立教师良好形象。一方面虚心接受教职员工的监督,学校每学期都要召开一次民主生活会,增强信任。校领导每年都要在全体教师大会上做述职交流,认真开展和谐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活动,加强交流沟通。积极营造弘扬正气,坦诚友善、自省自律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积极创造条件为广大教师办实事,办好事,善待教师。教师或家属生病住院、生活有困难,或家庭红白喜事等,学校领导及教师都会自发地去探望,给教师以心灵的慰藉。为了给教师减压,学校还建立了教工之家,舞蹈队,通过举办趣味比赛、团队游戏等活动为教师创设愉悦身心的空间,让教师时刻保持阳光的心态。积极筹措资金为教师改善办公条件,满足了教师工作和生活的需求。以上举措,有效地密切了干群关系,使教师真正成为了学校的而主人。
3.培育团队文化。“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才是春”。教师团队精神就是教师的大局意识、协作意识和服务意识。没有教师良好的从业心态和奉献精神,就不会有团队精神。为了培养教师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我校提倡教师在生活中做到“和睦、耳助,充满友情”,在工作中做到“合作、竞争、充满生机”。并积极创设团结和谐的工作环境来优化教师文化,在工作中减轻教师心理压力,淡化考试分数,强化师生情感;在教师人际关系评价上,淡化挑刺,强化相互欣赏,相互学习;在教师工作方式的评价上,淡化个人竞争,强化团队合作;在干群关系的处理上,做到晋级、评优、财务等热点问题公开透明。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团结、互助、尊重、平等的校园文化,使教师置身校园有一种安全感、亲近感。
二、在高效课堂建设中,提升教师文化
我校在高效课堂建设中,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技能为抓手,主要做到了三个“抓实”:
“常态化设计”,传承校史文化 学校创建丽水市一流的校史室,陈列着学校35年的办学历史资料,定期组织师生参观学习,以唤起师生及校友们对母校的眷顾和遐思,萌生尊重文化、认同乡土、爱护学校、情系社会的情感。积极推行校训教育,通过“常读,常念”的方式,让师生铭记“厚德・博学・砺志・笃行”的二中校训。
“多载体熏陶”,弘扬传统文化 为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学校在教学楼大厅两侧墙壁镌刻《论语》名句,走廊上置挂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等古训,学校操场四周围墙上张贴唐诗、宋词、三字经、千字文,让师生时时置身古典文化的熏陶。在每年的4月份和9月份各举行一次“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比赛”;利用课堂,让师生读经典、诵经典、品经典;利用每周的升旗仪式,适时组织学生经典诵读展示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和教师对经典阅读的热情。
“兴趣化培养”,推广翰墨文化 翰墨文化即书法文化。青田二中在严格按照课程计划的规定开足、开好美术课的基础上,各班每天中午增开一节20分钟的书法课,定期聘请校内外书法老师通过闭路电视给学生作书法讲座,校内擅长书法的老师到各班巡回辅导,班主任跟班指导。为了培养学生绘画、习字的兴趣,学校每月展出一期多达500幅的学生书法作品,每学期举行一次书画大赛,对获奖的学生进行隆重表彰,将优秀作品在学校艺苑楼悬挂展览。
打造特色文化,促进师生发展
传播华侨文化“聚人气” 青田县是著名的华侨之乡,青田籍海外华侨遍布世界各地,是青田县发展的宝贵财富,也是青田二中发展的助推剂。一直以来,在青田二中现有学生中,华侨子女占三分之一以上。为此,学校积极挖掘“侨乡文化”的教育资源,创设以林三渔体艺馆为载体的侨情教育基地,进行爱国爱乡教育。为了弘扬以林三渔为代表的青田华侨的爱国爱乡、无私奉献精神,学校把林三渔的汉白玉雕像耸立在林三渔体艺馆门口,并把介绍林三渔主要生平事迹的宣传牌摆放在林三渔体艺馆入口处。
近年来,学校还积极开展侨校互动活动,在校刊《鹤之声》中专门开辟“侨校互动”栏目,及时介绍侨校互动情况。自2010年起,旅法、巴西等国的50位侨领还自愿结对帮扶青田二中50位贫困学子,资助他们生活学习费用。二中学子亲身见证了华侨心怀桑梓、无私奉献的良好品质。除此之外,学校还积极拓展教育资源,在侨领的引荐下邀请外籍教师来校上课,并于2012年与美国印第安纳州的里查曼社区学校结成姐妹学校。
弘扬刘基文化“脱俗气” 刘基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积极文化的代表。青田二中以此作为“正文化”,积极引导师生抵制校园低俗文化。近年来,学校大力弘扬以刘基为代表的名人文化,利用刘府祠就在校园内的优势,开辟了以刘府祠为教育基地的名人文化基地。
与此同时,学校还组织教师编写乡土校本教材《千古人豪刘伯温》,作为初一年级的选修课程。摘选《郁离子》部分原文,并附上译文,让学生诵读,写赏析或读后感,并举行“千古人豪刘伯温”文化讲坛。在让学生打好理论基础的同时,学校还先后邀请丽水市刘基研究会会长吕立汉、刘基后裔刘泽群等专家来校作讲座,进一步宣传、弘扬了刘基文化。
打造特色社团文化“接地气” 青田二中以学生兴趣为导向,充分支持学生社团建设,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社团活动。目前,学校已建成60多个社团。活动内容涵盖体育、艺术等六大类。
而在社团中,最有特色的要属校园电视台。2005年11月,学校成立校园电视台,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才华、锻炼能力的平台。校园电视台设有台长、编辑等,各部职位均由学生担任。该电视台还分别于2009年和2011年先后两次获得“全国中小学百佳校园电视台”称号。
蜚声中外的青田石雕,是瑰丽多姿的一朵奇葩。学校在弘扬县石雕文化的过程中,巨额投资建立陶石阁,陈列各地的原石与石雕作品。陶艺与雕刻课堂相映生辉也是学校社团文化的一大特色。学校自2008年被丽水市教育局授予陶艺类特色学校以来,一直致力于为学生打造展示陶艺、雕刻才华、陶冶审美情操的平台。
全省、乃至全国学校以“和”文化为主题的有很多,但是以“家”文化为主题的很少。可能因为我是女性,家庭观念比较强,一直认为大家在一起就是一个大家庭,如果一个人能经营好大家和小家,那就是幸福的。于是,我申请的公共邮箱是“东关小学我的家”首拼,老师们建立的QQ群是“相亲相爱一家人”,我们的校报是《东小家园》。有位校领导离家挂职期间,更对家有特殊的感受,他联想到成龙的歌曲《国家》中的歌词:“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我们交流的时候,他提出,能不能把家作为学校的文化主线。当时我还犹豫,小家思想是否太狭隘,对师生是否能起到教育、引领的作用。我就查阅资料,找寻家的概念。《论语》中,子日:“丘也闻有国有家者”:曾子的修身、齐家、治国:有化家为国的“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也有化国为家的“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是家,就要有家规、有家法,更要有爱、有宽容、有责任、有担当。这不正是学校老师应该拥有的吗?先有父母心再做教育人。于是,领导班子反复讨论,牺牲了很多个节假日,征求教师代表意见。最后定下来,学校的文化主线是“家”文化凝聚人心,“和”文化引领发展的办学理念,至爱育人、和谐发展;学校精神是关爱为本、和合为魂、亲情为桥,把育人目标定为让每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承认孩子存在着差异。并且以家的理念设计了校徽、校训等,用质量立校、文化兴校,丰富教育内涵。
二、以“家”文化为办学理念,加强教师队伍的管理与建设
由于学校是老校,老教师较多,长期以来优越感很强。人心较涣散。家和万事兴,校美人心齐。需要让老师把学校当作自己的家去爱、去经营,把同事视为兄弟姐妹去帮助和温暖,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去疼惜,感到有归属感,但做好不容易。学校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凝聚人心,传递正能量。对每一次活动,学校都用心准备,努力不让老师失望,而且有新的收获,甚至是新的认识与提升。比如,开展创新课堂大赛,以年级组为单位层层推荐,推出参加决赛的老师,代表整个年级组,那么讲课不再是一个老师的事,而是这个“小家”的事,因此,老师们自觉地找时间,自己听课、磨课,唯恐落在别的年级后面,并且在决赛时聘请教研室专家评课。这样,发扬团队精神,比单单一位老师讲课效果要好。结果出来之后,学校精心准备颁奖仪式,颁发证书。每人一束鲜花。有的老师一辈子没收到过一束鲜花,现在得到了,心情可想而知,而且照片会在光荣榜上张贴一个学期,所在的学科组会在优秀团队评比中加分。同时,张贴每学期评出的优秀团队大幅集体照片,并给予团队成员一定的奖励。再者,开展基本功比赛、演讲比赛、教师节表彰会等。元旦联欢会,是“东小的春晚”,老师们利用课余时间排练,节目安排可谓精彩纷呈,开心的笑声留下了温馨的记忆。再比如,以班主任名字命名班级,“桂荣家”、“红英家”等,比比谁的“家”更温馨,从而让老师感到学校不仅仅是辛苦和劳累,还有温暖、笑声和关爱。老师们也改变了很多,说闲话的少了,认真工作的多了;不团结的少了,热心助人的多了,于是学校充满了正气。暑假研修时,在学校QQ群里相互交流,老师热心报名参加“国培”,有不少老师反复讲解流程,学习积极性日益提升。“我们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老师们经常挂在嘴边。有位老师出了车祸,学校老师自觉捐款两万多元。上善若水,心中有爱。校园里充满了和谐与正气,鞭策教职工更加努力地工作,从而更好地为学生做好服务。可以借用这样的一句话:“你站的方向,连吹过来的风都是温暖的。”
三、以“家”文化为办学理念,规范学生行为与培养良好习惯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1-0165-01
一、木版水印的历史传承
木版水印在古代称为雕版印刷术,到明代胡正言创造性的研制出了版与拱花两种技艺,发展了雕版印刷术,形成了“彩色套印术”,并一直延续至今。关于雕版印刷术的起源,界内许多学者都持有不同看法,但大都普遍认为,中国传统的雕版印刷在唐代以前已经非常流行。现藏于英国大英博物馆的《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是当今所能看到记有年代的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品。因此我们可以推测出在此作品问世之前,中国传统雕版印刷已经经历了相当一段时间的、由雏形至成熟的演进和发展历史。
至宋、元时期,雕版印刷由复制佛经、佛画的局面逐渐扩张到如历书、医书、经书、子书、文集和占梦等大量书籍的复制刊印上,这充分表明了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市民文化的兴起,雕版印刷逐渐摆脱了佛教题材的局限,与市井阶层的民众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开始演变成民间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从明代前中期开始,雕印术得到进一步发展,至明代中晚期,形成了派别林立、风格多姿的繁荣局面。自明代开始发展的杨柳青、桃花坞等地的套色木版年画在清代中后期也达到鼎盛时期,直接启发和影响了我国现代的版画创作。清末到民国,“版”彩色印刷术因为历史原因濒临失传。20世纪30年代荣宝斋受到鲁迅、郑振铎两先生的支持,于1933年前后承印了《北平笺谱》、《十竹斋笺谱》,使濒临失传的“版”印刷术得以延续与发展。
现代“木版水印”技术就是在这些历史与文化传承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杭州十竹斋木版水印,是结合传统木版水印及现代创作木版画的特色发展起来的。
二、十竹斋对传统木版水印技艺的复兴与丰富
十竹斋将明代出现的版技艺很好的继承了下来,用于复制已经完成好的画作。具体过程是根据一幅画的不同颜色、深浅和各种线条皴法分解成一套套的版稿, 经雕刻后再依次印成与原画基本一致的复制品,以能乱真为妙。传统水印木版主要是还原国画原作的笔墨水色韵味,按照一系列传统的步骤,来保证画面水分的均匀润泽, 技术含量丰富、复杂,它的不同制作环节、步骤如分版、上色、保湿技术以及工具材料的运用等, 蕴涵着能使现在的创作者不断发现惊喜的新机。杭州十竹斋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同时,又对这些技艺进行了发展,现代创作版画的套色印刷,但通常是用几个面积一样的色版来进行套版套印,把不相邻的色域安排在一个版上来减少套版过多时难以避免的误差。
三、杭州十竹斋所承载的木版水印文化底蕴
杭州十竹斋不仅继承了传统木版水印的核心技艺,并且在作品的立意、以及形式美的探求上,也深受传统木版水印文化的影响。就目前创作的版画作品所表现的意境而言,主要有两种风格:一种是以地道的传统风格引导人们关注逐渐淡出现代主流审美视野的传统文化内涵, 反思我们的文化之“根”。这类作品使用原生态的传统文化符号, 熟练运用传统水印木版的雕刻、印制技术,制作出原汁原味的传统形式韵味。十竹斋目前刻印雍正皇帝御笔的经书,已刻制完成的雷峰塔藏经卷,就是希望通过复刻传统的经文,让现代人有新的思考,显然,这一类作品的灵感来自对传统文化的怀念,而且通过个性化的诠释使得传统文化精神在现代获得了新的生机。
另一种则是赋予传统木版水印的核心技法――“版”术以抽象表达的寓意,抹去繁琐的细节, 强化传统艺术理论中的“写意”与“传神”主张, 把“版”当作创作手段来运用。“版”组成的形与色可以化身为画面所能涵盖的任何一个元素,作者没有通过刻意的方式来告诉观者画面中的形和色具体代表什么,观者是在作者用“版”所设定的整体氛围中感受画面中的形与色,赋予这些形与色精神上的寓意。这种风格的长处在于,没有任何多余的细节来表现情节,把“版”自由灵活的特点发挥到极至。这种表现方式拓宽了创作思路, 对于丰富“版”术的艺术表现力方面作了非常有益的尝试。十竹斋的长寿票,西湖十景信笺就是斋主在充分了解和领会传统木版水印所蕴涵的文化内涵下,结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所创作的新的艺术形式。
十竹斋木版水印之所以到现在还被现代人所认可与继续传承着,在于其蕴涵的深厚文化与人文精神一直被后人所欣赏。在现代印刷术不断更新的时期,我们更应该传承与发展这个独特的古老技艺,让木版水印世代相传,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秦佳.“木版水印”的历史传承及其对现代创作版画的启发.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58―61.
问题提出
多年来,我国餐饮业一直保持旺盛的发展势头。但数据显示中国餐饮百强企业中,外资企业占了很大比例,百胜集团则以绝对的优势高居榜首(丁玉勇等,2009)。究其原因是经营管理方面的差距,特别是在标准化方面,中餐企业存在明显不足。
第一,总体管理制度缺乏标准化,效率和效益低下。中餐企业多以手工操作、单店作坊式经营和经验管理为主要特征(李晓黎,2001),经营成本高,产业化程度低。而标准化能够将最优的实践经验加以固定并推而广之,利于优化企业经营各环节和流程,控制生产经营成本,提高效益。
第二,餐饮产品制作方法缺乏标准化,品质难以持久(李健等,2006)。在中餐企业中,技术的传授以师傅带徒弟方式为主,产品质量完全依靠厨师经验把握。而餐饮产品制作和质量控制方法的标准化使良好的操作方法能够被推广,并大大降低厨师个人因素对产品质量的影响,从而有效保证产品质量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第三,企业难以“复制”,扩张之路困难重重。由于缺乏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标准体系,许多中餐企业难以保证各分店的一致,严重影响企业的扩张。可见,标准的缺失已成为制约中式餐饮企业发展的瓶颈。中式餐饮标准化发展是中餐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本文基于CIS理论,对中餐企业标准化管理模式进行探讨。
基于CIS的餐饮企业标准化系统模式
餐饮企业标准化是一个概念体系,涉及餐饮企业经营的多方面活动。而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IS,CorporateIdentitySystem)理论中理念、行为和视觉的分类思路比符合餐饮企业标准化的内容特点,可借以用于对这一标准化系统进行分类。
CIS意为企业形象识别系统,指将企业理念和企业文化,通过统一的视觉设计加以整合和传达,使社会公众对企业产生一致的认同感,从而营造最佳的企业运作环境。它由企业理念识别系统(MIS)、行为识别系统(BIS)及视觉识别系统(VIS)三个有机整合运作的子系统构成。所谓理念识别系统,主要指企业的经营理念,是企业经营哲学、价值取向、企业精神的结合体,包括战略目标、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三个方面。行为识别系统指企业在其经营理念的指导下,所形成的一系列经营活动。视觉识别系统是基于MIS,根据和一切经营活动有关的媒体要求,设计出交流的识别符号,以塑造企业形象,使企业内外群体对企业产生一致的认同感和价值观(陈荣荣等,2001)。
借鉴该理论,本文将餐饮企业标准化系统分为理念标准化、行为标准化和视觉标准化。
(一)理念标准化
理念标准化通过行为和视觉的标准化体现,是最深层的标准化,是餐饮企业标准化的灵魂。它包括企业战略目标、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标准化。首先,为了实现长远经营与竞争力提升,餐饮企业必须确立明确、统一的战略目标。其次,餐饮企业要使全体成员拥有一致的价值追求。在其指导下,餐饮企业要制定详细明确的行为准则,以规范全体成员的市场行为和社会行为,保证企业经营战略的顺利实施,从而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和价值追求。
(二)行为标准化
企业行为包括企业员工对内和对外的各种行为,及企业的各种生产经营行为。行为标准化是标准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与水平,对顾客的满意度有重要影响,对企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它具体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内部管理制度标准化,即餐饮企业的人、财、物管理有一致的标准可依。在其规范下,应实现原料及采购、产品制作、产品质量及服务的标准化(于千千等,2008)。原料及采购标准化主要指为保证原料质量和及时、准确、充足的供应,对供应商选择标准、原料采购渠道和程序、原料质量控制等方面做出统一、明确规定。比如规定蔬菜必须从无公害种植基地采购。餐饮产品制作标准化指餐饮产品制作的程序和方法遵循统一、量化的标准。比如制定标准菜谱,对产品用料种类、数量及产成品规格等进行详细规定。原料及采购和产品制作标准化最终是为了实现餐饮产品质量标准化,即保证企业的每家店面每次提供的同一种餐饮产品都具有相同味道、外观、卫生状况及营养成分。为此,质量标准化中还需包含餐饮产品制作过程中的卫生条件及半成品、制成品的保存和处理要求的标准化规定。服务标准化指对企业的服务种类、内容、程序和标准做出明确、详细的规定,以向顾客提供持续一致、高质量的服务。
第二,营销标准化,即餐饮企业制定统一的营销目标和营销策略,采用统一的营销手段,努力塑造和维护企业整体营销形象。它一般体现在产品、定价、渠道和促销四个方面。产品标准化要求餐饮企业拥有统一的基本产品目录,在各家店面都提供相同种类的基本产品。定价标准化则表现为同一区域(比如同一国家)各店面的产品实行统一价格。渠道标准化是餐饮企业针对不同产品分别选择最优渠道并固定成企业标准,形成统一的渠道策略。比如,即食产品在餐饮店面中销售;而速冻产品则在超市中销售。促销标准化主要指餐饮企业对促销活动在促销方式、促销费用、促销时间等方面进行标准化规定,以保证其在适当的费用投入下获得既定的良好效果。比如,规定新店开张时要在当地媒体进行一定程度宣传。
第三,扩张方式标准化。此处的扩张方式包括开发新产品、开设新店。新产品开发标准化指新产品的提出、研制、审批、试销及成为正式产品的程序、期限及物质、人力投入等都具有明确详细的规定。新店设立的标准化则要求企业设立新店时,设立方式(如特许经营、直营等)、店面规模、选址、加盟者资格(如果采用特许经营方式)、原店与新店间关系等都遵循明确的标准。
(三)视觉标准化
本文的企业视觉指通过企业标识、商标、产品包装、企业内部环境布局和员工着装等媒介塑造和展现企业形象。视觉标准化是标准化的外显层,直接影响顾客对餐饮企业形象的感知。它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第一,经营环境标准化,指餐饮企业在店面装修布置(包括厨房、卫生间的布置)上遵循统一的标准。它执行情况是企业标准化程度的最直接反映。第二,设施设备和工具标准化,指餐饮企业所具备的餐饮产品制作器具、餐具、菜单和饮品单、卫生及安全保障设备和工具等物品的质量、性能、样式、数量等要符合统一的标准。第三,员工着装标准化,即根据企业内不同职位的特征与需要,为各岗位员工(尤其是直接为顾客提供服务的员工)分别设计不同的工作服,使员工的着装整齐划一并体现企业形象。
中餐企业经营管理的标准化策略
(一)通过培养企业文化加强理念标准化
企业文化又称组织文化(Organiza-tionalCulture),是一个由组织成员持有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员工行为的共享的意义和信念的系统。标准化是形成、强化企业文化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文化的重要体现。统一、强势的企业文化能够增强企业凝聚力,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和积极性,利于促进标准化的顺利执行与实现。因此,在经营管理中,中餐企业首先应注重对企业文化的培养,促进整个企业共同认可和遵守的价值准则和文化观念的形成,以实现理念标准化,并为行为和视觉标准化的实现奠定基础。
(二)通过注重产品和服务的标准化,形成行为标准化
消费者到饭店就餐的目的首先是品尝餐饮产品,满足果腹与享受美味的需求。因此,中餐企业行为标准化的第一步,就是要实现其餐饮产品质量的标准化,以持续吸引顾客。这要求企业针对原料采购到产品制作完成的每个环节制定严格、详细的标准。此外,餐饮产品的设计必须在基本标准的基础上结合不同地区目标消费者的需求特点,并及时开发新产品,以保证产品适销对路。服务质量的好坏对顾客满意度与忠诚度,对餐饮企业的声誉也有重要影响。因此,中餐企业要关注服务标准化,设计一整套具体、可操作、书面化的服务标准。为保证实施效果,企业要加强员工培训,并注重标准的量化。
(三)通过规范经营环境和员工着装实现视觉标准化
鲜明亲切的企业标识,统一、舒适的就餐环境,干净、整洁的制作设备和空间以及着装一致的员工都是企业的良好品质和优越档次的代表,对顾客尤其是潜在顾客有很大吸引力。因此,餐饮企业应针对店面设计、设备工具和员工着装等各个方面制定严格的标准,体现和提升企业的规范化水平与档次,使顾客获得统一的视觉感受,进一步增强对企业的认知。
综上所述,标准化需要大量投入,基于CIS的中餐企业标准化系统的推行是一个渐进有序的过程。对于资金较少的中小企业,要全面实行标准化比较困难。因此,餐饮企业在推行标准化时应结合自身实力,运用“二八定律”抓住重点,逐渐实现标准化(贺玲玲,2008)。
参考文献:
1.丁玉勇,程大进.以烹饪标准化促进中式餐饮标准化现化化发展.中国经贸,2009(10)
2.李晓黎.ISO9000与餐饮标准化[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1(12)
3.李健,李祝舜.现代中餐企业的标准化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
4.陈荣荣,刘英骥.现代企业形象塑造.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
饮食文化是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不同地域、不同历史背景作用下形成的文化传统,是一种反映了地方文化差异的文化景观,是一种具有鲜明区域性、民族性和历史文化性的独特文化产品,对于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旅游者都会对它产生旅游动机。
1 桂林主要饮食文化产品概况
桂林作为一个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为府治之地,不仅以历史文化悠久、文物丰富、人物俊秀、山水甲天下而驰名中外,在饮食文化上,善于吸取南方诸菜系精华,充分利用本地山珍菜蔬,形成自己的独特风味。
1.1 桂林菜系
历史上,桂林菜曾经同湘菜、粤菜等齐名,上世纪 80年代以后,具有桂林地方特色的菜得到不断发掘和整理,逐渐形成了独具风味的桂林菜系。桂林菜集合了酸辣的湘菜和清淡的粤菜风味于一体,以白果、马蹄、板栗、荔浦芋头、沙田柚、蛤蚧、竹鼠、蛇、鳝鱼、漓江鱼等桂林地方特产为原料或辅料制作。“荔浦扣肉” 、“脆皮欢喜” 、“生焖狗肉” 、“荷叶鸭”“叫花鸡”“白果炖老鸦”“柚针滑鱼丝”“三花醉鸡”(选料是桂林三花酒、三黄土鸡)“马蹄炒鸡球”“桂林竹板鱼”“红扣竹鼠”等都是极具桂林风味的特色名菜。
1.2 桂林风味小吃
桂林风味小吃种类较多,经桂林市传统风味研究会收集整理出78个风味小吃品种。主要有以马蹄糕、芋头糕、年糕、茯苓糕、白果糕、枣糕、碗儿糕、水糕、发糕、松糕为主的糕点类,这些糕点多是以糯米、面粉为主料,配以桂林本地自产的马蹄、白果、荔浦芋头等果蔬产品制成;以桂林酥糖、叮叮糖、琴糖、胡子糖、卷包糖等为代表的糖类,其中以桂林酥糖最为有名,据史料记载,我国武汉三镇和闽南漳浦县杜任镇的酥糖,与桂林酥糖三足鼎立,而其中以桂林酥糖最妙,同时桂林酥糖还具有悠久的历史,从清代乾坤十三年(1784年)创制到今天已有250多年历史。
此外还有桂林米粉、东坡肉、混沌、大肉混沌、尼姑素点心、素面、卤腐竹、凉棕、板栗棕、豆蓉糕饭、八宝饭、沙谷米、薏米白果粥、马蹄粉糊、米豆腐、豆腐脑、绿豆沙、芝麻糊、花生糊、油条、糊辣、散子、糖炒板栗、盐脆花生、南乳花生、水字花生、发饼、油炸豌豆饼、汤圆(桂花汤圆、水晶汤圆、麻蓉汤圆、大肉汤圆)、油煎面粉鸡蛋糕、搭连、印品糕、印字粑、油堆、油鲜子、油煎大芋头、水糍粑、蕉叶粑、高粱粑。这些小吃的原料都是桂林本地自己生产的,风味别致,价格便宜,既经济实惠又方便携带。
“桂林米粉”久负盛名,物美价廉,是桂林小吃典型代表,米粉是桂林人的传统膳食之一,它以其独特的风味享誉海内外,米粉本身是没有味道的,关键在于它的调味品——卤水,桂林米粉因其调料、配菜的不同,一般可分为汤粉、卤菜粉、马肉米粉和牛腩粉四大类。在桂林,米粉店遍布了各条大街小巷,可以说是五步一家,十步一店。据统计,桂林城乡的米粉店铺有两千多家,较有名气的有:味香馆、石记米粉、又益轩、红鼻子米粉、刘伯娘米粉以及荣贵米粉等。
1.3 桂林少数民族食品
桂林是个少数民族聚集地,不同的民族又有着其独特的民族食品,如壮族的烤乳猪、芒鸭、白切狗肉、花色糯米饭等;苗族特色饮食:苗家打油茶、苗家粑粑仔、苗家腊肉、苗家甜酒,还有独具特色的苗家酒俗;侗族的侗家三宝(酸鱼、酸肉、酸鸭);瑶族的油茶、荷包扎等。其中以恭城和龙胜两地的打油茶最有特色,油茶甜中含苦、苦中透凉、凉中溢香。
2 桂林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近年来桂林旅游发展的情况看,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如桂林米粉、灵川狗肉、阳朔啤酒鱼、荔浦扣肉、恭城的油茶等,都已经被旅游者深刻了解到,并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在宣传促销上,由于各种节事旅游活动的兴起,桂林的美食旅游活动也逐渐有所发展,例如有桂林市美食节、恭城月柿节、2004年中国桂林国际旅游美食文化博览会、2007年开始的桂林兴安米粉节等,这些节事活动对桂林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宣传和开发都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就整个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上,桂林的专项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还仍处在不成熟的阶段,能把饮食文化与旅游结合起来开发的特色饮食文化旅游产品更是少见。目前桂林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2.1 饮食文化内涵挖掘力度不够,文化韵味不足
桂林的饮食文化旅游产品没有经过文化的整合和创新,没有把饮食佳肴与民族文化、民族风情有机结合,缺少对饮食文化内涵的挖掘和提炼,且餐饮文化活动的表现形式刻板,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游客的精神享受,从而导致文化韵味不足,无法满足现代旅游者精神层面的需要。
2.2 受外来饮食的冲击严重,自身竞争力不足
长期以来,在桂林的旅游产品开发中,没有将桂林地方饮食作为特色旅游产品来开发和保护,随着外来文化的进入,一些具有桂林地方特色的饮食文化和风俗在逐渐被冲淡、同化甚至消亡,不少餐饮开发者为了满足旅游者多种口味的消费需求,盲目地追求食品的多、杂、全,导致桂林地方口味不地道。如桂林有很多餐馆都推出“粤菜”“川菜”“重庆火锅”之类的招牌,这就使得桂林地方特色饮食在不知不觉中被外来饮食所代替,地方特色不再,传统手艺逐渐失传。
2.3 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参与性不强,无法给人留下较深印象
旅游者要在饮食中获得完美体验,了解更多关于饮食文化方面的东西,仅仅通过“吃”是不够的,更重要和直接的方式就是参与到食品的制作过程中,真正体验到食品制作的乐趣。桂林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饮食旅游的开发多数以提供饮食成品为主,缺少可以让游客参与制作的饮食旅游项目,不仅无法让游客体会到饮食制作中的乐趣,更无法给旅游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不利于桂林饮食文化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和饮食文化的宣传。
2.4 缺少对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宣传
桂林对外的旅游宣传,基本上以自然风光为主,对饮食方面的宣传几乎没有。同时,桂林菜自身知名度不高,无法与中国知名的菜系相提并论。旅游者初到桂林,因无法获得本地相关特色饮食产品信息,只能在就餐时往往会受传统观念影响,选择一些耳熟能详的名菜,而不会轻易尝试名不见经传的桂林地方菜肴,因而也无法感受到具有地方特色的桂林饮食文化旅游产品。
3 桂林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策略
饮食文化旅游是指将饮食文化与旅游活动相结合,以品尝美食、了解饮食文化为主要内容,以游览所在地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为辅助内容的特色旅游。它是以独特的各色食物、饮食程序、方式、规则等为旅游外在吸引物,是旅游者在参与制作、品尝各色食物的同时,得到审美的旅游活动。要发展桂林的饮食文化旅游,首先要做好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设计生产出受欢迎的文化旅游产品,让旅游者有所选择,这需要方方面面的配合和努力,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首先应该围绕旅游城市的中心,合理布局和配套旅游餐饮设施,充分发挥城市的功能来营造旅游的城市氛围;其次要注意围绕整体旅游产品,设计配套各具特色的旅游饮食。
3.1 注重挖掘桂林饮食的文化内涵,突出地方特色,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桂林饮食文化产品要得到更好的开发并求得可持续发展,就要注重挖掘桂林饮食文化的内涵。在开发前对其相关文化内涵、历史背景等情况进行调查,尽量搜集关于桂林地方饮食文化产品的背景、历史渊源、民间传说、神话传说以及风土人情等资料,在设计饮食文化产品时融入具有地方特色文化,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桂林饮食。
由于饮食文化旅游产品不仅包括各色食物、饮食程序、饮食方式、饮食规矩这些方面,还包括饮食器具等。为了方便旅游者对桂林特色民族饮食文化的了解,还可以建设桂林饮食文化展览馆。展览馆内按不同内容分区:特色食物区、饮食风情区、饮食器皿区、少数民族饮食陈设区等,展览区内尽可能用实物做展览品,并附加相关的文字说明,同时配有专门培训过的讲解员。让旅游者体验到独具特色的桂林饮食文化,实现饮食与文化的结合发展。
3.2 增加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参与性
饮食产品开发者首先要树立饮食文化产品观,真正把饮食旅游产品作为一种文化产品来开发,同时在饮食文化产品推向市场时经营者要根据需要,以文字说明、口述或者让游客参与到饮食产品的制作中等方式向饮食者介绍桂林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让旅游者在桂林的饮食生活就可以获得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享受。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游客参与到菜肴食品的制作过程中,引导游客享受劳作中的愉悦,吸引游客学习和实践独具魅力的烹饪艺术。
3.3 打造桂林饮食文化品牌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产品要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只具备地方特色是不够的,同时还要注意打造品牌形象。所以桂林的饮食文化旅游产品要努力把自己的地方品牌特色品牌打造起来,首先要以良好的质量、优质的服务及实惠的价格让桂林的饮食旅游产品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然后通过举办各种美食文化节来进一步打造品牌形象。桂林已经举办过大小不同的各种美食节,但由于宣传不够,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美食节要有突出的特色和主题,令人耳目一新,桂林旅游在国内外都极具影响,所以美食节要注意结合桂林山水风光等方面定期举办,以此来让更多旅游者了解桂林的饮食文化。
3.4 加强宣传,拓展多种方式的营销渠道
由于目前桂林地方饮食知名度不高,所以应该根据桂林当地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实际情况加大宣传,尽量避免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情况,要全方位的从桂林饮食的独特文化、菜肴的口味、特色菜名艺术、菜的特点等方面进行介绍,让旅游者首先从菜名上感受到它的新奇,然后产生品尝的欲望。同时还要从其他方面加大开展对饮食文化产品的宣传,包括饮食文化的内涵和特色、名店、名点及各种美味佳肴的多元化、多层次的介绍和推介,尤其是在现有的导游图、旅游宣传册、景点说明书中增加有关旅游餐饮的部分,同时还可以通过网络、电视、广播、报纸等大众媒体进行营销宣传。总之,要扩大桂林饮食文化产品的影响力,提高旅游者对桂林饮食这个品牌的认知度和忠诚度,就要不断创新,加大宣传,不断扩大桂林饮食产品的营销渠道。
总而言之,美食是旅游活动中最重要和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饮食文化产品作为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旅游产品开发中,要真正把饮食文化开发成一个专项旅游产品,就必须加大对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力度。因此,要加大对桂林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挖掘桂林地方饮食文化产品的内涵,促进饮食文化与旅游活动相结合,提高桂林文化旅游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从而促进桂林旅游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盟芳.桂林老板路[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 周邦,侯小兰.桂林文史资料第七辑之桂林传统食品概述[M].漓江出版社,1992.
[3] 刘瑞新.论饮食文化在旅游产业中的开发[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3(4):118.
中图分类号: F59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4-0028-02
[1]挖掘乡村饮食文化内涵,开发富有特色的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对丰富乡村旅游产品、提高乡村旅游地的综合吸引力、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北川为例,探讨乡村旅游中饮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
一、乡村饮食文化资源的基本特性
(一)乡土性。乡村饮食是存在于广大农村地区的各种风味食品,长期落后的农村经济使乡村饮食仅承担了满足人们生理需要的功能,因而不同于宾馆酒店里的佳肴要求色香味形俱全,它讲究的主要是味道。所以制作方法简易传统、绝不刻意雕塑,原材料也多为就地取材,更有甚者干脆就以野生蔬菜为原料,器皿也多拙朴、实用,具有浓浓的乡土风味。
(二)地域性。乡村饮食文化是乡村地域文化在饮食生产、制作、习俗、礼仪等方面的表现,无论是有形的食物及其加工制品还是无形的饮食礼俗,都反映了这一地域的特殊环境。如北川平原乡村,广植水稻、蔬菜、养殖鸡鸭鱼等动物,食品原料便以此为基础;而广大山区乡村,除大量种植玉米、土豆、蔬菜、养殖生猪鸡外,山里还有不少野味山珍,因而玉米、土豆、野味山珍便成为其特色食物。
(三)生态性。由于乡村饮食大都是运用本地的食源制作而成,而食物原材料的采集取决于当地自然环境的状况,自然生态保护得好,就能永续地拥有大量的无公害的、真正的绿色食品,保持着与大自然的真实接触。另外从饮食习俗、礼仪来看,它是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需要弘扬保护。
二、乡村饮食文化旅游开发中应重视的问题
(一)文化内涵问题。饮食文化旅游是一专项旅游活动,它以凸显饮食文化为特色,以品尝美食、了解饮食文化为主要内容。乡村饮食文化旅游的开发,应注重挖掘乡村饮食中的文化内涵,把握产品的文化特色,将有关的历史渊源、民间传说、故事典故、风土人情等融入到有关餐饮中,让游客在用餐的同时能增长知识。
(二)乡土风味问题。崇尚自然、回归自然是现代旅游的一大特色,乡村饮食以其浓浓的乡土风味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因此,乡村饮食文化旅游的开发,保持其鲜明的乡土风味——天然、纯朴、绿色,才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三)地方特色问题。食作为旅游的基本要素,其主要功能是满足游客的基本生理需求。乡村饮食文化旅游的开发必须突出地方特色,并根据游客的消费层次设计不同档次的旅游产品,切忌盲目引进宾馆饭店菜肴,仿制其它地区的口味,以此来迎合游客的需求。
(四)可持续开发问题。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注重保护旅游生态环境,是21世纪旅游产品开发最重要的原则[2]。在对乡村饮食文化的开发中一方面要做好不可再生的饮食文化资源的保护工作,如组织相关专家对不同地域乡村饮食文化资源进行全面的挖掘、收集、整理;另一方面要注意保护饮食文化旅游生态环境。
三、北川乡村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构想
北川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向藏东高原过渡的高山深谷地区,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羌族的聚居地,也是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生活在这里的羌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不断适应当地环境,总结创造出一套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并传承至今,其“就地取材、方便快捷;干腊为主,风味独特;祭祀性强,原始古朴”的饮食特点成为吸引游客、发展旅游业的一种宝贵旅游资源。[3]但饮食文化资源只是旅游吸引物之一,尤其对中长线游客而言,一般并不是其出游的主要动机,[4]因此开发北川乡村饮食文化游产品,也应主要面向中短途旅游者,并作为一种特殊的休闲旅游产品。具体开发构想如下:
(一)注重挖掘饮食文化内涵。北川羌族饮食文化旅游资源中一些特色菜肴的用料、烹饪、营养都很有特色,有的还有历史渊源、民间传说,对此应深入民间进行认真的整理、归纳,以便在主要乡村旅游接待点配备专职人员,在游客用餐间介绍有关食菜品的用料做法、保健功能、历史渊源和羌族用餐礼仪等,还可让游客学习餐饮制作技艺,学唱羌族酒歌等,这样游客可以通过品尝羌家饮食,了解羌家菜肴、特色食品的制作、故事和待客礼仪,领悟羌民的民间文化。
(二)研制乡村饮食文化特色菜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的需求已上升到饱口福、长见识、求特色的层次。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菜肴更应有其特色,这种特色是基于北川羌族饮食文化资源的地域特点、民族特色而打造形成的。
(三)大力开发饮食文化旅游商品。北川特有的自然条件和民族风情,使饮食文化资源中的一些食物绿色环保、美味可口,深受游客的喜爱,特别是玉米、洋芋、荞麦、山野菜和药材等可作为重要土特产进行开发加工,做成系列化的便于携带的旅游商品。
(四)推出饮食文化专项旅游产品。根据陈传康对旅游活动行为层次的划分,饮食文化旅游属于高层次的专项旅游活动[5]。结合北川羌族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可推出以下专线产品:
1.羌家饮食风情品尝游。该产品主要面向绵阳城市居民,属周末休闲游产品。如结合小寨子沟的峡谷、瀑布等景观以及羌碉、羌歌等文化,可推出主题为品尝羌族民间佳肴的羌家喜宴品尝游,让游客深度感受羌家“十三花”的搭配形式、绿色的山野菜味道、地道的“猪膘”口感以及羌民饮酒的豪爽和饮食中的宗教文化。
2.羌家山野饮食体验游。该产品也主要是短途休闲游。品尝美食虽然能让游客身心舒畅,但亲自制作一些特色美食则更能生动、形象地让游人了解相关知识、体验其中的乐趣。可结合北川羌族饮食原料就地取材的特点,让游客参与到食物的采集、制作中去,如亲自上山采摘野菜并加工;烤全羊鸡鸭;制作玉米馍馍、荞麦凉粉、豆花、咂酒等。
3.羌家食疗保健度假游。该产品面向绵阳及周边地区城市居民。北川羌族聚居的地区盛产各种山珍、中药材,这些产品绿色天然,具有很好的保健功效。[3]因此,可以在此基础上搜集各种民间菜品、药膳的技法,结合当地优良的生态环境,开展食疗保健度假游项目。
(五)加强饮食文化旅游的宣传工作。在旅游业的对外宣传促销中,把羌族饮食文化作为必不可少的内容,介绍北川羌族的特色饮食,如腌腊野猪排、羌家扣香碗等,激发游人到了北川一定要品尝的愿望。其次,在羌年节、祭山会等重大旅游节庆活动中,可以把羌族饮食文化当作一种富有特色的人文景观和促销项目推向旅游市场,通过多方宣传营销,形成品牌。
参考文献:
[1] 何丽芳.乡村饮食文化资源开发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2007(1):167-169.
[2] 王刘刘.论我国的饮食文化与旅游业发展[J].黄山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3(2):57-58.
饮食是旅游六大要素中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要素。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吃”已不再是仅仅满足人类的基本生理需求,而是渐渐成为一种休闲活动,一种丰富生活的象征。如今,旅游者日益成熟,他们已不满足于传统的观光游览,而是希望通过全方位的参与和体验,感受旅游地的内涵与特色,而品味当地的美食成为了解当地生活和文化最便捷的途径。因此,饮食文化旅游成为现代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对饮食文化旅游的研究概况作了比较完整的综述,希望在此基础上做进一步的研究,为饮食文化旅游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饮食文化旅游的概念
(一)国外的概念
关于这一概念,国外的术语比较多,其中采用比较普遍的是Culinary Tourism。1998年,Lucy Long提出美食旅游(Culinary Tourism)这一概念,并在2004年将其定义为“经历和参与其他区域人民的饮食生活,而不仅仅是局限于消费、烹饪和饮食项目的介绍”。
(二)国内的概念
国内尚无统一概念。傅文伟1994年给饮食文化旅游下的定义是“以旅游地的美食佳肴为主要吸引物而开发的一项特殊旅游,它通过愉悦多样的活动形式,将观光游览、美食享受结合起来,使游客从中获得物产、美食烹调制作的有关文化历史知识和技艺,增加情趣,以达到物质和精神上的极大满足”。李江教等人在《文化旅游开发》一书中提出:“所谓饮食文化旅游,就是指将饮食文化与旅游活动相结合,以品尝美食、了解中国饮食文化为主要内容,以游览所在地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为辅助内容的特色旅游”。
二.国外饮食文化旅游研究概况
国外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美食旅游的影响研究
关于影响研究,学者们多研究美食旅游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只有C.M.Hall,L.研究了负面影响,指出旅游带来了美食的均质化现象。最早对此进行研究的是Hobsbawn,E.和Ranger,T.,他们指出,那些以口味和特色而知名的美食可以作为旅游产品推进一地旅游的发展。Frochot,I.(2003)在对法国美食旅游研究中发现,美食可以展示一个区域的文化和民族特征,法国的形象一直是它的美食和葡萄酒。Boniface(2003)与 McKercher(2007)都赞成饮食旅游是目的地营销(destination marketing)中日益重要的一部分。C.M.Hall,L.(2003)指出,国际旅游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带来“真实性”(Authenticity)的逐渐消亡以及各地美食的均质化现象,而成熟旅游者对真实性体验的需求日益强烈,两者之间产生了矛盾。
(二)从利益相关者角度进行的研究
该方面的研究集中在旅游者和政府上面,作为旅游中重要的利益相关者之一的社区居民,尚无相关研究。Jones,A.与Jenkins,I.(2002)认为对于旅游者来说,美食不仅仅是一种基本需要,更是旅游地一种极具代表性的文化要素。Jeou-Shyan Horng(2010)认为政府旅游网站对于宣传推广当地饮食文化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塑造当地饮食文化形象,为旅游者创造虚拟旅游体验。并通过分析香港、日本、新加坡、台湾、泰国的美食网站,提出了具体的营销策略,包括餐厅导游和资格认证等。Shaowen Cheng等人(2012)探讨中国信阳茶文化旅游时,指出发展茶文化旅游需要各方通力协作,尤其是政府的支持和媒体、旅行社的宣传营销。
(三)葡萄酒旅游研究
Hall,M.与Macionis,N.对“葡萄酒旅游业”进行了定义:对葡萄园,酿酒厂,葡萄酒节及葡萄酒展览会的访问,这种访问是把品尝葡萄酒和对葡萄酒产地的特征的体验作为主要访问目的。David J.和Telfer(1999)分析了尼加拉的葡萄酒旅游线路,提出葡萄酒旅游的顺利开展需要与其它领域合作。
三.国内饮食文化旅游研究概况
相对于国外而言,国内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最早的是章采烈1992年出版的《中国美食特色旅游》,书中介绍了中国各地的特色饮食和文化底蕴,并将这些特色饮食作为旅游项目来介绍。2003年,我国将旅游主题定为“烹饪王国游”,饮食文化旅游的研究开始受到广泛关注。
(一)理论性研究
章采烈(1992)提出了中国美食特色旅游的内涵:以品尝中国美食为主要内容,并同时以游览所在地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为辅助内容的那些特色旅游。傅文伟(1994)给出饮食文化旅游的定义:以旅游地的美食佳肴为主要吸引物而开发的一项特殊旅游,它通过愉悦多样的活动形式,将观光游览、美食享受结合起来,使游客从中获得物产、美食烹调制作的有关文化历史知识和技艺,增加情趣,达到物质和精神上的极大满足。范娇娇(2010)构建了饮食文化旅游产品体系,包括项目类饮食文化旅游产品、景观类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及饮食文化旅游商品。“美食旅游”这一概念出现较早,“饮食文化旅游”的概念是在其基础上提出的。两者并无本质差别,只是后者更强调旅游的文化功能,也发映出现代旅游者对文化要素的强烈需求。
(二)饮食文化与旅游的关系研究
考虑到旅游开发的负面影响,一些学者探求饮食文化与旅游的协同发展,但研究成果往往缺乏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何宏(2007)指出在旅游开发中餐饮产品的地方特色遭到破坏,强调饮食文化的开发应在保持地域特色的基础上适当创新。王含西(2010)认为传统饮食文化在旅游活动中得到更多的保护和传承,同时饮食文化亦能提升旅游活动的文化内涵和品位,二者有机融合,实现传统文化与旅游经济协同发展。
(三)饮食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杨丽(2001)划分了中华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三个层次:基础层次——佳肴品尝游;发展层次——饮食医疗保健游;更高层次——饮食文化旅游。毛震(2007)指出佛教饮食也是独特的饮食文化资源,开发佛教饮食文化旅游可与发展佛教旅游相互促进。周书云(2010)指出地方饮食文化的旅游开发应注重加强联合,参与认证,培育饮食文化品牌。胡亚光,黄德林(2011)以游客为调查对象,分析了井冈山红色餐饮审美需求要素,据此为开发出以顾客审美需求为导向的特色餐饮产品提出一些建议。
四.评述与展望
整体上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形成体系。从研究内容来看,研究多注重饮食文化对旅游的作用,忽视了旅游对饮食文化的影响以及相关应对措施。从研究视角来看,缺乏从生态学角度进行的研究,运用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来指导饮食文化旅游的开发具有现实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从研究方法来看,以定性研究为主,缺少定量研究;个案研究较多,缺少对比研究。国外重视微观层面的研究,尤其是旅游需求的研究,实用性较强,但理论探讨不足;国内的理论研究较为完善,强调深层次挖掘文化内涵,但对资源开发方式的研究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饮食文化已经成为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中国的饮食文化旅游开始要比国外早,但相关研究却比国外晚了近十年,因此我们需要学习并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结合当今旅游业的发展趋势与饮食文化的本土特色进行系统研究,以推动饮食文化旅游科学发展,促进饮食业与旅游业的双赢。
参考文献:
[1]Hobsbawn,E.,Ranger,T. The invention of tradition[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2] Long,L. Lexington,Kentucky: The 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 [J]. Culinary tourism,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