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06 09:44:5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对交通工程的理解,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1.002
交通流三参数即流量、速度与密度,是开展交通流特性研究的重要参数,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了解基本概念,还要知道各种测量方法、分布特性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感觉到,对于初学交通工程专业的学生而言,会感到既陌生又熟悉。熟悉是因为基本概念都不是很难理解,陌生是因为当真正应用时又不知道该如何入手,例如怎么设计调查方案,如何进行科学的分析等。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如何针对交通流三参数的特点,科学地总结教学模式并开展一定的探索与改革,使学生从被动的教导变成积极主动的学习,对提高教学质量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四位一体”教学模式的基本概念
“四位一体”教学就是把教学理念、课程内容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融合在一起的教学方法。即以课堂理论教学分析为基础,应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实物进行实践教学,利用专业教学实践网站把上述几种方式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新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统筹兼顾了教学目标、资源、平台、运行等各种影响并遵循教学管理的内在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将课堂教学、学习、实践及科研环节融为一体,并对每个环节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达到相互融合。“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单一模式,将学与研有机结合起来,更易被学生接受,教学效果更好。目前,国内许多知名高校都进行了“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的探索,如东南大学就将传统的知识传授型向研究型转变,建构了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自主研学、网络助学的模式。
2 交通流三参数的基本特性
交通流三参数有:交通流量、速度和密集度,如何科学分析它们的特性及其相互关系,是建立科学的交通系统的规划设计、管理和控制的基础。交通流量是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地点或某一断面的实际交通参与者的数量,它是一个随时间变化的量值,根据研究的需要又分为年平均日交通量、月平均日交通量、周平均日交通量、高峰小时交通量等,同时交通量在空间与时间分布上具有不同的特性,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准确的理解。交通量的调查方法有许多种,总体上分为人工调查与仪器设备调查方法,但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必须深刻理解所调查对象的研究目的,从而合理的设计调查方案。
速度可以简单的理解为距离除以行驶时间的商,但在交通工程学中又分为地点速度、时间平均速度、区间平均速度等。地点速度也称为瞬时速度,是车辆通过道路某一点时的速度,时间平均速度是观测时间内通过道路某断面所有车辆地点车速的算术平均值,而区间平均车速的则有两种理解,一是车辆行驶距离与对应的平均行驶时间的商,二是某一时刻路段上所有车辆地点速度的平均值,二者虽然表面理解不同,但实质上是相同的。速度的调查方法也有多种,总体上也可以分为人工现场调查与采用一定的仪器采集数据后进行分析。
密集度的理解有两种,一是占用率,二是密度。其中占用率又包括了空间占用率与时间占用率,同时密度又与车头间距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即要充分理解交通三参数的基本概念不仅要从简单定义上去体会,而且还需要更多的从实际的工程案例中去寻找相关的规律。
3 “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在“交通流三参数”中的应用
笔者在“交通工程学”的教学过程中,尝试开展了“启发、体验、质疑、提高”四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掌握工程实践方法、学会分析解决现实问题,提升科研实践能力有着重要效果。
3.1 启发
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的讲授模式,将单一的老师讲解为主转换为老师讲解与提问相结合,根据课程内容设置不同的小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如交通量的表达方式里面有很多种类型,讲解时首先介绍平均日交通量与年平均日交通量的表达方式与变化特征,然后提出如果以此类推,还可以哪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交通量调查的目的可能是什么,调查数据可以有那些作用,反映什么问题?掌握地点车速的测量方法对于交通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很重要,而人工结合相关仪器进行测量是最基本也是最常见的方法之一。在测量过程中如何便于数据整理,减小测量误差很重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讲解速度的不同单位的表达形式,让学生分析二者的关系,在得出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在实际调查过程中,又可以如何利用这个关系?统计交通量与速度时都有流动车法,在讲解交通量与车速调查方法时,提出在一次调查过程中如何将两者结合起来。
3.2 体验
交通流三参数的实践性很强,不仅要掌握基本概念,还要学会实地交通调查分析。主要从两个方面开展教学:一是亲身体验数据的观测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专门安排一周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实际测量开展调查。主要内容有:路段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交通量调查;交叉口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交通量调查;路段的地点车速与区间车速调查等。如在交叉口流量调查过程中,每个方向至少需要两人,记录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的分类、流量、流向,在流量调查基础上,绘制交叉口流量图。二是对具体的工程案例进行数据分析。如给出某城市中心区的道路采用摄像法获取的视频后,首先介绍数据读取方法,利用Kmplayer软件读取数据。打开界面,右击鼠标播放跳转到转到时间/帧,鼠标点击画面,开始播放视频,按空格键暂停,再按恢复播放。然后讲解数据统计方法,选择道路的一个断面,统计视频中通过该断面每一辆的速度和到达时刻,然后通过简单运算和合并即可得到所需数据。在讲解基本分析方法后,让学生分组去进行成果整理。上述内容若在课堂上讲授,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无法将知识点与具体问题联系到一起。但如果采取将课堂内容与具体实践结合起来,通过设计调查方案、开展数据处理与分析等,学生不仅易于理解,也不会出现死记硬背现象,实践技能得到极大提升。
3.3 质疑
主要是对学生具体的工程案例调查与数据分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专门安排2节课的时间,要求各组将整理的成果用PPT汇报,主要内容包括各小组的调查与分析内容、内部分工及相关软件学习与运用情况,调查数据成果展示,心得及感想等。对学生的汇报成果进行一一点评,同时对调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如调查地点的选择是否合理,调查方案设计是否科学,数据分析是否有问题,如何科学的使用仪器设备,如何形成研究报告,如何展示研究成果等。通过全方位体验,使学生从实践过程中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巩固了学习的成果。
3.4 提高
通过校企联合,鼓励学生参与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的实践活动。目前扬州大学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多次组织学生参与了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南京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单位组织的交通规划调查课题,并取得了一致好评。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学院、学校的大学生科技竞赛项目,并积极参加全国交通科技大赛,其中有一个参赛作品获三等奖。
4 结论
经过一定的教学实践,在交通工程学课程中“交通流三参数”的教学中采用“启发、体验、质疑、提高”四位一体的教学培养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对学生提升专业学习兴趣,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郑家茂,潘晓卉.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自主研学、网络助学“四位一体”教学模式的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08,(12):4-7.
[2]周林,陈雨海.构建“四位一体”教学管理新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9,(11):46-48.
[3]李红英.“四位一体”综合教学模式在建筑材料课程中的运用[J].高等建筑教育,2007,(2):85-87.
1公安院校交通管理工程专业现状
公安院校交通管理工程专业是一门综合性、系统性、社会性及动态性的专业,涉及交通管理及交通工程两个方面。交通系统是与整个社会经济系统密切相关并相互影响的复杂巨系统,其自身又是一个由诸多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要素所组成的有机整体,是一个多目标、多约束、开放性的大系统。[1]而交通管理工程就是利用工程、教育、执法等手段,正确处理道路中的人、车、路、环境之间的关系,使交通尽可能安全、畅通、和谐发展。因此,交通管理工程是一个集工程技术与社会管理为一体,兼顾“硬”科学与“软”科学的综合性、实践性专业。
2公安院校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不足,教育理念存在偏差。思想和理念是实际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我国高等教育虽有百年历史,但在思想理念上始终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灌输轻创新、重条件轻管理、重局部轻整体的观念。[2]公安院校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培养模式也普遍存在重视训练学生的警务执法技能,而忽略对决策性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一名卓越的警务人才,不仅需要灵活掌握警务执法技能,还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道路交通管理与控制的决策性创新实践能力。(2)资源配置不佳,教学条件有待提高。随着公安院校办学规模、专业数量、招生人数的扩大以及交通管理工作的复杂性与艰巨性日益突出,对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要求也必须随之不断提升。公安院校交通管理工程专业作为新兴特色专业,由原来的大专变为本科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配套条件等方面都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虽然公安院校实习基地资源较为丰富,多为地市级公安局交通管理部门,但是校内与之配套的实践教学条件不佳,实验室建设、实验器材配备还处于初级阶段。(3)课程设计单一,实践教学缺乏创新性。由于教学理念偏差、教学条件不足,公安院校交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缺乏一定的创新性。浙江警察学院交通管理工程专业虽然也开设了相关交通工程设计类课程,例如交通工程学、道路交通控制学、交通组织与规划、交通建模与仿真等,但存在单个课程各自为政、课程间交叉融合不足,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严重脱节,对学生决策性创新能力的培养停留于理论认识层面等问题。交通管理工程作为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专业,目前的课程培养体系偏重理论讲授,学生缺乏对理论的综合应用及实践能力。同时,由于交通具有不可实验性和不可再现性,很难在实际中对相关的理论知识与技术进行应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通过计算机辅助以及虚拟再现的手段,可以为交通管理工程相关课程的实践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3CAD技术对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现实意义
CAD(ComputerAidedDesign)技术,又称计算机辅助设计是以计算机系统为支持,进行产品和工程的方案设计、解析计算、判断优化、分析评估和详细设计的一门技术。[3]CAD技术由于其综合分析能力、逻辑判断能力、优化评估能力以及虚拟仿真能力等特点,非常适合在交通管理工程这类综合实践性专业中进行应用,对专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加深学生对专业基本概念及理论的理解。公安院校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包括交通工程及交通管理两大方面,课程涉及数学、物理、运筹、管理、工程等多方面的内容。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可以基本掌握专业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但是缺乏将理论应用于实际工程的创新能力。通过采用CAD技术进行实践操作应用,可让学生在应用的过程中巩固对基本理论的掌握,同时加深对专业知识体系的理解。例如,在学习“交通规划与管理”课程时,学生可通过对TransCAD软件的学习从而更深入地理解交通规划“四阶段”模型。(2)培养学生对专业的浓厚兴趣。公安院校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基于自身专业特点,目标培养适应现代化交通管理的卓越警务人才。学生在进入本专业学习时,对专业的认同感较低,认为交警的主要职责就是路面执勤,忽略了交通管理工程专业本科培养的主要目标。因此,对于CAD技术的引入及学习,可引导学生开展专业相关的课程设计,例如交通设计、道路工程基础、交通事故勘测、交通仿真等课程设计,培养学生对专业的浓厚兴趣。(3)提升学生的专业培养效果。交通管理工程内在机理具有高度的复杂性,这导致了解决方式的复杂与多样。[4]比如在交叉口设计或交通事故勘测中,一般都需要处理大量的数据,绘制图纸。这些设计任务的完成,若用手算笔绘,工作量很大,花费太多时间,局限学生的创新思维。若在这些设计中增加CAD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设计理念与效率,也有助于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灵活运用基础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4)增强学生的公安实战技能。公安院校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培养的本科生毕业后基本都输送到公安实战部门,学生所需具备的业务水平要求较高。在这样的大背景条件下,在专业培养中增加CAD技术的学习与应用,可以增强学生的公安实战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复合型”的交通警察人才。
4CAD技术在交通管理工程实践教学中应用
4.1交通事故处理
AutoCAD软件是美国Autodesk企业开发的一个交互式绘图软件,主要用于二维及三维的绘图设计,[5]也是目前国内外应用最为广泛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6]由于AutoCAD软件操作简单、绘图精确,且提供二次开发环境,可与地理信息系统(GIS)、交通仿真系统、交通诱导系统等兼容,在交通行业有着非常广泛的发展和应用。交通事故处理流程中,需要对道路交通事故进行现场勘测,绘制精确的事故现场图作为事故处理的依据。目前,交通实战部门人员主要通过现场手绘《道路交通事故现场图》进行存档,绘图过程繁琐且不精确,绘制的图纸不易存档保存。因此,在交通事故处理中可以借助AutoCAD绘图软件绘制现场勘测图,如图1所示为道路交通事故现场勘测图,图中可清楚详细记录事故现场情况,对事故发生时的地点、车辆运行轨迹、碰撞类型等信息一目了然。
4.2交通系统仿真
交通系统仿真可以动态地、逼真地模仿交通流和交通事故等各种交通现象,在研究出行者出行行为和各种类型道路交通流运行机理的基础上,复现交通流的时空变化态势,深入地分析车辆、驾驶员和行人、道路交通要素的特征,有效地进行交通系统的规划、组织与管理、交通能源节约与物资运输合理化等方面的研究。[7]交通警察作为城市交通的管理者,需要借助交通系统仿真对所提出的管控方案进行效果评估。因此,对于交通管理工程专业的本科生,也需要在课程设计中增加交通系统仿真技术的学习及应用。如图2所示为行人过街行为仿真,通过VISSIM软件对设计的行人过街信号配时方案进行模拟仿真,并对方案进行评价。图3所示为道路交叉通仿真,模拟交叉口的实际运行状态,从而对优化方案进行评价。
4.3交叉口信号配时优化
交叉通信号配时优化是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重要工作之一,也是缓解道路拥堵提升路网运行效率的重要技术手段。利用交通辅助技术进行交叉口信号配时的优化与评估,能够有效提升交叉口信号配时的效率与科学性,并能够进行事前评估与对比分析,更好地为交叉通管理提供有效依据。Syn-chro软件是一款交通信号辅助配时设计工具,并具备交叉口通行能力分析仿真、区域协调控制、交叉口自适应控制等核心功能。同时,该信号辅助配时软件还具有与主流的交通仿真软件CORSIM、TRANSYT-7F、HCS等的接口,具有较好的工程实践价值。Synchro交通信号协调及辅助配时设计软件包含Syn-chro、SimTraffic、SimTrafficCI、3DViewer、Warrants等的组件,能够实现交通仿真、三维场景生成、独立交叉口评估等功能。Synchro兼容HCM2010、MUTCD2009等重要的国际重要规范标准,为交叉口的评估与信号优化提供了标准化的辅助决策流程。
5总结与展望
将CAD技术引入到公安院校交通管理工程专业课程的建设中,可以巩固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加强学生的公安技能培养,为交通警察队伍输送综合型、应用型的警务人才。作为交通管理工程专业的教育者,应该努力探索新的领域,挖掘新的技能。在专业培养的过程中,尽量为学生创造更好的软硬件设计条件,将应用和开发结合起来,将CAD技术广泛并巧妙地应用于交通管理工程专业的教学实践中。
参考文献
[1]王炜,过秀成.交通工程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6).
[2]康君奇.大学创新人才培养与实践教学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4):7-9.
[3]陈明辉.CAD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进展[J].广东科技,2002(5):22-23.
[4]邓明君,秦鸣.谈交通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中的计算机辅助设计[J].交通职业教育,2009.4:16-21.
[5]戴学臻.交通工程CAD基础教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2:3.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1-0070-02
交通工程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其内容几乎涉及到了现有的所有学科。理所当然地,数学也在交通工程学中得到了广泛地应用,并且愈加得到了交通领域从业者的重视。但是,在相关课程教学中,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数学由于内容抽象,教师往往难以把数学特点(概念、定理、性质)和交通工程应用性的专业特点结合起来(特别是与实际问题结合),再加上学习难度大,自然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保证教学效果,在面对实际问题时,学生不知该如何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因此,如何提高交通工程中数学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已经成为交通工程专业数学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本文从交通工程中的数学教学定位和教学目的入手,结合专业特点,论述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和学生考核方法等途径实现教学目的。
一、交通工程中的数学教学定位
交通工程中的数学教学和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如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定位应该区别开来,这是把握交通工程中数学教学问题的关键。对于基础学科而言,数学课程的定位是为学生提供学习后继专业课程和在未来的工作实际中所必需的数学基础。而交通工程中的数学问题定位是使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交通问题的能力方面得到培养和训练。换言之,交通工程中的数学是分析工具,是定量地描述交通现象的特征和状态的方法。交通工程中的数学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来解决交通问题能力,强调数学知识的应用,强调运用数学知识来认识、解释和解决交通问题。因此,交通工程中的数学教学应该注意培养学生三种能力:一是数学建模的能力。数学工具是量化分析工具,其最大特点是从量化的角度来解释客观世界事物发展的规律。因此,对于交通问题应改变过去以定性、确定性、唯一性等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不确定性、系统性、复杂性等思维方式和建模能力,从根本上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二是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交通工程是工程科学和管理科学交叉学科,建立的数学不仅能很好地描述和解释交通工程问题,还应具有可操作性,而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水平。因此,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可操作能力,特别是计算能力。三是解释能力。数学作为抽象的分析工具,当其与交通专业结合起来,数学模型中的参数就被赋予了一定的物理意义。
二、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学习兴趣
按照教学理论,教学设计成功与否对教学效果有着很大的影响作用[1]。因此,在讲授内容之前,按照教学设计的理论要求,笔者在每次授课之前都要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对教学目的、授课对象和教学目标进行分析。交通工程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这是该学科不同于一般学科的一个特点。此外,数学在交通工程学中是作为分析的手段出现的,无论是交通流理论还是交通预测中的数学问题,侧重的是应用数学的知识来解决交通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侧重于对学生应用数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是交通工程中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此外,学习交通工程的学生毕业后多数从事交通实践工作,对学习的内容期望更侧重于对实际问题的分析。笔者曾针对授课的内容做过两次调查,共调查了46人次,结果表明:约70%以上的学生更希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教授。调查还发现,20%以上的学生要求教学过程中有互动性。在传统的数学教育中,由于数学内容相对枯燥,老师对教学中的互动问题是很难解决的,而学生对交通中的数学教学提出互动要求说明了互动教学是可以实施的。基于上述原因,笔者在讲授有关交通中的数学问题时,运用了4W教学模式。即提出问题(what)、分析问题(why)、解决问题(How)和解释问题(How)的教学模式。通过把问题逐步引申的方式,吸引学生对问题的关注,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首先提出问题,就是在讲解应用某种数学方法时,通过设置一定的背景来引出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设置问题时要注意学生对问题的熟知程度,并且问题直观,能一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次,引导学生,并和学生一起分析问题。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注意结合数学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联系,使数学方法的引入做到“水到渠成”,而不是生搬硬套。再次,引入数学模型,即解决问题。在这一步中,关键是解释清楚数学模型描述的对象和问题之间具有某种意义上的“相似性”。这实际上是数学抽象模型的还原过程。最后,解释问题。这主要是引导学生如何用分析结果来解释交通问题,并为进一步验证结果合理性。由于交通工程中的数学问题是与实践结合比较密切的,因此,最终得到的结果是否与专业知识(或经验知识)一致,是检验方法正确与否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关键。如果最终的结果不能解释交通现象,则会降低学生对问题的兴趣。
三、注重教学方法,提高学习动力
1.以简驭繁、层层深入。交通工程中的数学问题与纯数学问题有着很大的不同,交通工程中的数学问题一般有着实际背景,通过对背景知识的讲解,形象、直观地描述出问题所在,使学生从复杂的数学推导中解脱出来,更易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例如,笔者在讲授交通流理论中车头时距分布相关知识时,从最简单的自由流车头时距分布(负指数分布)开始,随后介绍有约束的车头时距分布(M3分布)。通过讲解车辆运行条件的变化,来逐步引入不同的交通流运行参数,从而给出不同的模型。此外,数学知识本身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一般是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因此,在组织交通工程中的数学教学问题时也应结合数学这一特点。层层推进,既增加了学生的好奇心,也使得知识层次性较强,更容易使学生容易理解。
2.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交通工程中的数学问题,一般与交通流理论结合得比较密切。交通流理论由于数学知识内容较多,难度较大,内容相对枯燥等特点,许多同学没学到这部分内容时,都多少感到有点吃力,从而产生一种惰性。笔者在调查时也发现,如果把理论和实际结合,用实际问题来说明理论,则学生会较感兴趣,教学效果也会好一些。这样,通过与实际问题的结合,使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3.以练代考,讲评结合。数学是以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的形式融合在交通工程中的。为了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在讲授相关知识后,结合知识点和实际问题,设计一些作业题。根据学生作业情况和出现的问题,邀请学生和教师一起讲评,在讲评过程中,采用老师和同学互动的方式,让同学们自己评价,对于好的见解给予肯定,对于出现的错误也予以指出。另外,强调数学参数在实际问题中的物理含义,并与描述的现象相结合,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交通工程中应用价值,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
4.科学的考核方法。交通工程中的数学问题一般都有实际的应用背景。学生掌握数学工具,用其分析和解决交通问题是最终目的。因此,在交通工程中数学教学考核中也应反映这一本质特点。为此,考核指标和考核方法应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可按照如下方式设计考核体系:一是学生的平时作业成绩(30%),通过布置一定的作业,不仅可锻炼学生动手能力,还可以加深对知识理解;二是是期末考试(40%),通过考试评价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找出薄弱环节,以便对原教学设计进行调整和改进。因此,在整个的考核方法中,实际是以“以练代考”为核心的教学方法体现。
交通工程中的数学教学有着自身的一些特点和方法,这些特点和方法的掌握与运用,可以更便于同学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从而提高教学效果。而这些特点和方法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因此,交通工程中的数学教学方法的总结和归纳是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本文提出的观点和看法只是根据自己仅有的教学实践和调查总结出来的,还有待进一步的提炼和总结,以便更好地促进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和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系统科学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城市道路与交通》课程是城市规划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课,是为规划设计打下坚实基础的课程。它着重阐述城市道路设计、城市交通规划和城市道路系统规划两方面的内容,具体表现为城市道路的分类、城市道路平横纵断面和交叉口规划设计教学方法手段,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方法,城市各类交通规划内容。这些内容对城市规划设计起着引导制约和具体表现的作用。
针对这门学科基础课的特点,特别是这门课程的教学理论较少进行系统整理完善的特点,如何教好它多年来一直困扰着规划教育者。笔者以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对《城市道路与交通》教学,从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先进教学手段的应用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思考和尝试。
(一) 城市道路与交通》课程教学特点
《城市道路与交通》教学主要是理论讲授,结合课堂讨论及现场观测,在一定实践中应用理论以加深理解,最后的课程设计帮助学生通过一定难度的规划设计实践进一步理解理论知识。
整个课程包括城市道路的分类、道路平横纵断面及交叉口的规划设计、各项对外交通设施在城市中的用地规模和选址以及城市各类交通方式的作用和特征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本课程有实践性强、涉及学科门类较多的特点:实践性强源于工程技术都是在具体的城市道路沿线地形基础上进行规划设计的;涉及学科不仅包括测量学、工程制图、工程地质(专业基础课)、路基路面工程,而且与城市总规、控规、详规等专业课紧密相关;同时课程教学中有大量图纸图片演示及较繁琐的推理计算和设计计算内容。
(二)对教学内容组织的思考――精心组织教学内容,有效利用课堂时间
1.研究重难点,合理分配课时
本课程两大部分涉及内容较多,全部内容的讲授宜用60~70学时,而实际情况是: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调整表现为增加课程门数以扩大知识面教学方法手段,课程的学时数相应减少,目前《城市道路与交通》课程计划学时已减至45学时。
为了在极有限的学时中确保学生对较大量知识内容的理解并应用,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精心领会并精简教材,充分利用有限学时,把教材变“薄”。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详略得当、而对其它一些内容,如行人、车辆基本知识,城市交通特征、路面知识、城市桥梁隧道等,或者在其它课程有涉及,或者课程要求较低,建议引导学生自学,可略讲,甚至不讲。这样亦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
2.教材、规范标准滞后于技术发展,对教材内容取舍、更新的高要求
随着城市道路交通规划技术及道路建设的高速发展,教学用教材、有关的技术标准规范应随之不断更新修订。而实际情况是,教材较长时间只有建工80版,2005、2007年分别有一套系统针对性教材上下册,且教材编写摘要新于之教学方法手段,对教材标准内容进行有益的扩展与深化。
如交通规划方法中增长系数法,实际应用已不常用,但因其方法简单易懂仍以之作突破口介绍交通规划出行分布预测方法,同时具体讲解其他方法及应用状况,保证学生掌握基本的关键性内容。
3.重视基础课教学,增强专业课内容联系。
《测量学》、《地质水文》等课程是城市道路与交通的技术基础课,同时《城市规划原理》之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部分、《城市详规原理》是本课程学习应用相关部分,有知识衔接的关系,学生应结合、交叉掌握。如道路设计的平交口竖向设计中等高线设计方法沿用测量学相关知识。若基础课内容掌握不到位,直接影响课程内容的理解消化。因此,教学中应加强与基础、专业课知识的结合,对学生正确引导,避免技术基础课与专业课相脱节,提高学生对课程的理解能力。
(三)对教学方法的思考
课程的教学一般为多媒体课堂教学+现场观测+课堂讨论+课程设计。
1.开放式教学模式的思考
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仍以教师为主导的启发式教学,二是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堂讨论、专题科学报告、网上自主学习等。
(1)加强启发式教学,善于运用设问策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改变传统的“满堂灌”被动学习模式,转而以启发式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即主动学习)。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思考活动的启发和引导教学方法手段,注重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如在学习城市道路平面、纵断面设计后设计一些问题:平面、纵断面设计各自满足设计要求后,设计的道路是否就满足汽车行驶的要求?学生主动思考寻求答案后再提出:既然道路平面、纵断面单独设计满足要求后仍不能使设计道路完全满足汽车行驶的安全舒适要求,那么应如何检验并保证设计的合理性?通过质疑、思考解答自然引入“线形综合设计”内容,明显改善教学效果。
(2)以学生为主导的自主学习教学法
突破教材的束缚,变教材的绝对主导地位为辅助地位。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指导者,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可通过课堂讨论辩论、科学专题报告、网上学习等具体形式实施。如在讨论城市交通方式结构时为了在对各类各国交通模式了解中学习先进的规划理念,引入公共交通、自行车交通及私车交通等代表性出行方式在城市交通模式中地位的讨论,以宏观、发展的观点认识科学交通规划的基本点;对自行车交通、步行交通等布置专题报告写作任务,学生从选题、查资料、提出论点论文、汇报展出等5个方面进行,使学生在理解教材知识的前提下进一步锻炼独立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建立多媒体教材体系,利用校园网课程辅助学习系统自主学习,辅助学习系统应包括课程内容、教学大纲、教案、习题、教学案例、授课录像、网上答疑等内容。学生通过校园网对课程内容进行复习、解疑、自测。
(四) 对教学手段的思考
教学中注重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包括采用CAI教学、多媒体教学、投影电化等多种教学手段,增加直观效果,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1.图文并茂,加深理解
《城市道路与交通》需要演示、讲解大量图片图纸,如道路平、横纵断面图、道路交叉口平面及竖向规划图、路网构成及交通设施的类型、组织方式、规划布置等教学方法手段,将抽象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认识。
如讲解平纵面线形组合时,配合适当和不适当线形组合的道路实貌透视图,加强空问想象能力,加深对线形组合的感性认识和理解。又如:讲授立体交叉内容时,由于立交特殊复杂的组成结构,不易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讲清立交的基本组成、功能和特点的目的。教学中考虑先选用图片介绍立交基本组成特点等,后用2学时观看录像,内容为某市环线上的各立交形式及交通特点,从而使学生以感性方式认识立交的基本内容,提高学习兴趣,加深了对课程的理解。
(五) 重视实践环节,加强理论联系实际
1.为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需加强实践性环节。
课程设计是学生将所学理论用于实践的重要环节。设计实践中,要求学生独立使用工具书、查阅资料、正确运用规范和标准进行道路路线设计和交通模式规划设计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我们选择城市新区进行纸上定线道路平横纵设计和交通模式组织规划作业,设计时间为2周。
2.因课程设计在学期末,为加深平时课程学习中的理论理解,宜在讲解中穿插一定的实习时间教学方法手段,亦可以吸收学生参加科研项目和工程规划项目的道路交通规划设计部分,考虑将课堂设于工地或设计院,让学生参加技术设计、方案讨论会等,在教师和交通工程师的指导下,进行一定的工程方案设计,既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又积累锻炼了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
(六) 对一些教学内容的思考
随着城市建设的大力发展,城市道路设计、交通规划的实践也随之发展,设计实践相关规范必随之修订更新,而我们的课程教学因与教材、规范等同步而出现内容整合不完善、滞后实际明显的情况,这要求教师能及时把握学科理论发展,掌握学科前沿研究成果,将之直接输入到教学实践中,尽量缩小、减少与实践脱节、滞后的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有些问题因实践发展其解答已与教材、规范有明显不同,这一点应该引起教师的特别注意。如城市道路横断面类型选用的问题,我国城市道路横断面因规划指标规定中推荐、交管部门的推广,一度几乎都采用三块板形式教学方法手段,我们的课程学习中也把三块板断面作为横断面的首选形式。但实际上,三块板断面在路段上有积极分流的作用,但在交叉口由于机非矛盾尖锐,容易引起严重的交通问题,如交通混乱、通行能力降低;比起一块板,比起放弃三块板改为多条平行支路,后者更容易合理安排保证路网畅通。再如其它知识点,路网中支路作用的重要性、交通方式结构中自行车交通出行比例、合理停车规划的重要性等等,实践与理论之间都存在脱节问题,这要求教师理解并掌握学科前沿知识,使课堂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
(七)结束语
作为一门城市规划专业的重要技术基础课,课程教学过程的进行直接影响到本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而教学过程的效果好坏关键在教师。教师不断学习本专业、本课程最新动态和发展,将最新科研成果引入课堂,真正做到使教学清晰、透彻,这样在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自我学习、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建设部.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1995.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5.
[2]徐循初.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上、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徐循初.再谈我国城市道路网规划中的问题[J].城市规划汇刊,1994,(4)
[4]宗琦,叶静辉.精简教材内容注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一浅析《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教学改革[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2004,vol.6(1)
[5]陆建.交通规划类课程实验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5,vol.24(1)
近年来,我国在各大交通工程中积极投入大量的建设资金,逐渐提升了交通工程的建设效率。然而,在交通工程进步的同时,却缺乏具备专业素质与较高技能的人才,这就需要交通工程专业教师建立良好的实验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掌握先进的专业技能,使其成为社会需要的交通工程专业人才。
一、交通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模式建立与教学优化的现实意义
交通工程学科中,涉及许多基本概念与理论知识,传统的教学方式只能帮助学生记忆概念,而无法使其应用到实际操作中,如果教师不能对此予以重视,将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制约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然而,在交通工程专业教师建立实验教学模式并对教学进行优化之后,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课程联系起来,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交通工程各类技术,如交通工程规划、交通工程设计、交通工程运营管理等。同时,交通工程专业教师构建科学、合理的实验教学模式,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这是因为教师在优化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可以由浅入深地设计教学方案,并将基础知识与综合知识有效融合在一起,丰富交通工程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
二、交通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模式建立与教学优化的措施
在交通工程专业实验教育模式建立与教学优化过程中,教师要全面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与适应能力,提高实验教学效率。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1构建交通工程专业实验课程体系框架
在构建交通工程专业实验课程体系框架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其分为四个层次:交通工程专业基础实验课程模式、专业技能实验课程模式、综合设计实验课程模式、创新研究实验课程模式;每个层次都要根据学生能力培养方案与应用实践等设置成若干模块。同时,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使学生在理解与掌握交通工程基础概念与理论后,逐步形成良好的实践能力,此时,教师就要重点关注学生的综合设计与演练情况,培养具备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学生。
2交通工程专业基础实验课程的设计
交通工程专业基础实验课程的设计,是促进学生理解与掌握教材基本概念的依托。教师在设计此类课程模式的时候,必须融入一些基础的实验课程作为教学服务体系。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交通学、调查与分析等实验课程。例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雷达测速仪或仿真模拟软件等工具,引导学生参与到交通调查实验中,学生在参与实验的时候,教师要细致编排基础实验流程,在各个内容相互关联的情况下,紧扣交通专业课程教学,并且可以与后续的专业技能实验相互衔接,这样才能提高交通专业实验课程实施质量。
3交通专业技能实验课程的设计
在交通专业开展实验课程期间,教师必须重视专业技能实验课程的有效性。此时,教师可以将专业技能实验课程与基础实验联系起来,利用基础实验的理论等,引导学生参与到专业技能实验教学中,深化学生对专业理论的认识。同时,交通专业教师还要制订专业基本技能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掌握一些交通专业基本技能。例如:交通专业教师为学生设置调查、分析交通数据的实验活动,下发一些雷达测速仪器,要求学生在街道上利用手持式雷达测速器测量车辆的瞬时速度,在测量之后,要求学生将数据录入软件,然后利用软件分析数据,这样就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
三、Y语
在开展实验教学活动期间,教师必须掌握学生的专业技能情况,培养学生具备交通工程专业动手操作能力,使其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近年来,全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开始升温,轨道交通在大城市急速延伸。目前,在国内约有20余个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正在建设和筹建自己的轨道交通系统。城市轨道交通主要工程勘察的内容基本上集中到了地质问题的分析与处理上。因此勘察人员应当对于相应的地质工程问题有着足够的了解,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促进城市轨道交通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得到切实的解决。
1 城市轨道交通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现行的城市轨道交通勘察工作和勘察管理模式存在不足,如对城市环境勘察工作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地质勘察与环境勘察相互独立进行、勘察工作与岩土工程设计工作联系不紧密、勘察工作量和勘察精度不能因地制宜、勘察工作缺少必要的监管与审查等,使有效的规划设计方案和合适的风险对策缺乏基础和依据。在分析这些不足的基础上,提出改进城市轨道交通勘察工作的建议,即重视城市环境勘察工作,将其与地质勘察、岩土工程设计融为一体,处理好勘察与设计之间的关系,因地制宜地调整勘察工作量,加强对勘察工作的监督管理。为此,本文从前期地质条件评价、水文地质条件评价工作、地表水与地下水影响、管涌冒砂问题等方面出发,对于城市轨道交通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进行了分析。
1.1 前期地质条件评价
城市轨道交通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源于前期地质条件评价的不合理。众所周知场地的稳定性及适宜性对于尝试轨道交通工程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大多土层分布较稳定并且覆盖层厚度大,因此很少出现全新的活动断裂或者是不良地质作用,因此适宜于轨道交通工程的建设。其次,工作人员在前期地质条件评价的过程中红应当确保地基土工程性质得到进一步的改良,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促进良荷载较大的桥梁及高架段的桩基础桩可以保持良好的安定性。
1.2 水文地质条件评价工作
城市轨道交通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本质上离不开水文地质条件的评价。通常来说拟建道路沿线的地表水会对于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因此工作人员在水文地质条件评价工作时应当根据拟建场地含水层的特性将地下水分为上层滞水和潜水以及微承压水来进行相应的评价工作。其次,水文地质条件评价工作时应当通过勘察期间的努力来测得潜水稳定水位为地面下,从而能够对于其整体承压水平进行更加精确的判定。
1.3 地表水与地下水影响
地表水与地下水的影响是全局性的。工作人员在分析地表水与地下水影响的过程中首先应当理解到人工回灌为主要来源,其主要是以人工开采为主要排泄方式。其次,工作人员在分析地表水与地下水影响的过程中应当理解到影响工程施工的地下水的主要因素是沿线分布的孔隙潜水和孔隙微承压水及埋深较浅的第承压水。与此同时,工作人员在分析地表水与地下水影响的过程中应当根据当地水文监测资料来对于地下水位也每年改变的势头有着更加清晰的了解。
1.4 管涌冒砂问题
管涌冒砂问题影响到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由于孔隙潜水含水层主要埋藏在浅部的粘性土中,因此这导致了其渗透性较差,并且在部分情况下还会对于工程建设产生的不利影响。其次,孔隙微承压水主要为粉土及粉砂,因此其实际上属于富水性中等的有压含水层,例如在拟建沿线多处分布当地下工程施工时实际上将会在坑底产生管涌和冒砂等现象。与此同时,工作人员在管涌冒砂问题的过程中红还应合理的采取降水与止水措施,从而人能够给在此基础上来促进基坑施工顺利进行。
2 城市轨道交通主要工程勘察方法
城市轨道交通主要工程勘察方法有很多,以下从地面沉降问题处理、危险性评估勘察、工点类型勘察工作、工程路线勘察工作、确定勘察工作重点等方面出发,对于城市轨道交通主要工程勘察方法进行了分析。
2.1 地面沉降问题处理
城市轨道交通主要工程勘察的第一步就是地面沉降问题的处理。工作人员在地面沉降问题处理的过程中首先应当考虑到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时及建成后可能遭受的地质问题。其次,工作人员在地面沉降问题处理的过程中还应当根据工程地质条件来确保地下车站深基坑工程具有良好的刚度和止水效果优秀的围护结构。与此同时,工作人员在地面沉降问题处理的过程中还应当采取灵活的加固措施来确保基坑的稳定,最终能够有效的防止出现流砂和突涌等现象。
2.2 危险性评估勘察
城市轨道交通主要工程勘察需要着眼于危险性的评估勘察。工作人员在危险性评估勘察的过程中首先应当根据调查及工程勘察资料来细致的评估区内的软土层。其次,工作人员在危险性评估勘察的过程中还应当确保持力层选择合理,从而能够确保其建成后一般不会遭受软土灾害的影响。与此同时,工作人员在危险性评估勘察的过程中应当避免软土层产生压缩变形,从而能够确保灾害有效处理的同时减少对于建成后因素的影响。与此同时,工作人员在危险性评估勘察的过程中应当对于包括原位测试在内的综合勘察方法有着足够的了解,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促进地温测试等工作在内的测试内容更加的精确,最终能够更加准确客观地反映场地土工程特征与工程执行过程中的要点。
2.3 工点类型勘察工作
城市轨道交通主要工程勘察的关键是工点类型勘察工作。工作人员在工点类型勘察工作的过程中首先应当理解到如果施工地点的水位长期的下降则会导致出现岩溶地面塌陷的可能性。其次,由于城市轨道交通主要工程的工程勘察量非常大,并且工点类型多、技术要求高,因此实际上对于勘察工作的效率有着很大的影响。与此同时,由于工程的地质条件和现场条件往往非常复杂,因此工作人员除了需要对于地层进行准确分层外还应当努力的提供多种地基参数,最终能够在此基础上切实的满足轨道交通工程不同结构设计的实际需要。
2.4 工程路线勘察工作
城市轨道交通主要工程勘察离不开工程路线勘察工作的支持。设计人员在工程路线勘察工作的过程中首先应当做好轨道交通工程穿越主城区时的勘察工作。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该地段高楼林立并且建筑密布同时交通往往也非常繁忙,因此工作人员在工程路线勘察工作的过程中应当努力的减少不必要的勘察施工难度。其次,设计人员在工程路线勘察工作的过程中应当对于河流水位和流量以及补给以及排泄条件与地下水的相互关系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促进勘察工作更加的及时与问题,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还能够进一步的时加大安全文明施工控制力度,从而能够给促进勘察工作更加及时顺利的开展。
2.5 确定勘察工作重点
城市轨道交通主要工程勘察需要对于重点进行勘察。工作人员在确定勘察工作重点的过程中首先应当努力的查明含水层的分布,然后在这一过程中按照地貌单元和工点进行水文地质试验来进一步的查明地下水的水文地质参数,最终能够有效的提出设计降水所必要的技术参数。其次,工作人员在确定勘察工作重点的过程中应当准确评价地下水对工程建设的影响,并且在进行勘察时首先布置勘探孔,然后再查明含水层的分布,最终能够促进地层参数的可靠性的进一步提升。与此同时,工作人员在确定勘察工作重点的过程中还应当辅以适当的勘探工作,最终能够促进勘察工作的重点得到进一步的突出。
3 结语
伴随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化建设十分迅速,城市人口数量与日俱增,尤其是几大经济繁荣城市,人口十分密集,交通拥堵成为常见现象,严重影响了城市交通的正常运行.为疏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在近几年发展十分迅速,在各大城市如火如荼的开展开来.由于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复杂,做好相关勘察工作十分重要。城市轨道交通主要工程地质问题的处理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因此工作人员应当理解地质问题出现的本质原因,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以更加细致的勘察工作来促进城市轨道交通主要工程施工整体水平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高丽君.城市轨道交通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及勘察方法[J].山西建筑,2015,17(19):34-37.
[2]姚伟,洪政,刘蒙蒙,谭冬生.兰州轨道交通建设中的工程地质问题与对策探讨[J].铁道工程学报,2014,2(09):56-58.
现代交通工程问题的解决,涉及到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社会和谐与可持续性发展,关系到公众安全与健康、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等。与之相适应,我们培养的未来交通工程师不仅应具备精湛的专业基础知识,更应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必备的人文情怀、相应的科学素养和多学科的文化视野[4]。因此,在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设置中,以追求卓越为目标,做到博学与精湛兼顾,博中取精。博,课程的范围要涵盖人、车、路、环境等方面的重点知识。精,从众多的课程中,精选出对学生的人生及专业发展具有长远影响的课程,让学生“听一遍即受用一辈子”。根据上述理念和原则,我们桂林理工大学交通工程专业在基础课中,除了打牢数学、运筹学、外语、计算机软件开发等传统的基础课程和技能外,借鉴美国欧林工学院等先进的办学经验和理念[5],开设了人文与艺术等社会科学方面的基础课程。用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塑造人、感染人,以增强学生“心怀家国”的社会责任感。在专业课程中,总体上开设交通工程学、交通运输经济学。关于人,重点开设人工智能、交通心理学;关于车,重点开设汽车构造、汽车设计;关于路,公路方面重点开设道路勘测与设计、路基与路面工程,城市道路方面重点开设交通规划、交通管理与控制、交通设计、道路交通安全、智能交通系统;关于环境方面,重点开设交通节能、绿色可持续交通。
2交通工程专业的课程教学:问题探究,提升能力
研究性学习课程教学的主要方法是,将知识学习作为一种课题来研究,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分析、探究和创新。尽管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可能是成熟的理论,甚至已成为经典,但对于学生来说,如果要搞清楚知识的来龙去脉,就是一种研究。它不仅使学生获取知识,而且使他们能应用和创新知识。交通工程专业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教学,按照学习专题内容的性质和学习方式,主要分为三种形式:基于交通问题的探究式学习、基于实际交通运输案例的讨论式学习和基于实际交通项目的参与式学习。
2.1基于实际交通问题的探究式学习
基于实际交通问题的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实际交通问题为学习和研究的对象。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我们选择当前交通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作为研究对象,比如交通拥堵问题、交通节能问题、交通环保问题、交通安全问题。通过对这些实际交通问题的了解、探讨、研究和辩论,让学生学会应用和获取知识,辨别和收集有效数据,系统地分析和解释问题,力争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案,并进行交流、检验和评价。
2.2基于实际交通运输案例的讨论式学习
基于实际交通运输案例的讨论式学习,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案例为分析研究对象。我们的做法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际生产实习为契机,对实习的交通运输企事业单位的实际问题作为研究案例。比如,2012年暑期,我们交通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在桂林市公交集团实习期间,以如何进一步提升公交集团运输效益作为研究案例。通过对公交集团的运营流程研究,并以实际的客流调查为基础,进行成本与效益分析,对节约成本和提高效益的各主要要素进行分析和讨论,提出改进思路和相应方案。最后,学生与老师共同研究、共同编写案例。在讨论案例时,学生将了解到作为真正的交通工程师所将面临的复杂境地和艰难抉择,不仅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能掌握知识的应用。
2.3基于实际交通项目的参与式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33-0143-02
1 引言
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两个环节,而实践教学不仅是对理论知识学习的一种延伸和继续,更是将理论与工程实际联系起来的桥梁。因此,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大学生操作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都是非常重要的[1]。
交通规划工程中既有定量计算,也有对不确定因素的定性分析,在交通规划的实际工程中,需要大量的现场外业调查取得基础数据,并且要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计算与分析,对于操作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本专业的学生需要的不仅是十几个学时的实践教学环节,更是一套科学的、系统的,能够真正提高学生操作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
2 交通规划实践教学的目的与要求
交通规划课程课堂教学的任务是使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交通规划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但交通规划是一门应用型课程,其教学目的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交通规划的理论知识,更要求学生能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规划相结合,能运用各种技术手段进行实际项目的规划。
交通规划课程的实践应立足于交通规划的工程应用这一特点,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从应用角度出发,精心安排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2]。
因此,学生通过交通规划实践教学环节,应巩固和加深对交通规划理论的理解,掌握基础交通数据的采集、处理与分析的方法,熟悉仿真软件的使用和城市交通规划分析的具体内容及步骤,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简单的实际交通规划工程,并能发现和解决规划过程中的常见问题。
3 交通规划实践教学改革的建议
多种实践手段结合 内容和要求各异的各种实践手段相结合,能够由浅及深地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交通规划课程的实践教学手段包括交通调查实习、软件实习、课程设计以及毕业设计等[3]。
交通调查实习是实践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中,要求学生能够掌握交通规划中所需基础数据的采集能力,以及对这些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能力。主要进行的是交通流特征的调查、交通基础设施的调查和出行调查等。
软件实习是实践教学的第二个环节,在这个环节中,要求学生能够掌握交通规划软件的使用。交通规划常常需要处理海量的数据,因此离不开计算机软件的应用[4]。通过软件实习,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且通过实际操作,交通规划理论的实际应用能力也可以获得提高。
实践教学的第三个环节是课程设计,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面对的是一个简化的交通规划项目。学生根据给定条件,结合在第一个环节即交通调查实习中采集的数据,利用所掌握的交通规划理论知识和在软件实习环节学习到的交通规划软件,完成一次简单的交通规划研究。该环节旨在加深学生对交通规划过程、交通规划模型的掌握,同时由于设计过程中会应用到交通调查实习中的数据和利用到规划软件,也能使得学生对信息采集和软件使用产生更深刻的理解。
毕业设计可以看作是学生毕业前的一次综合汇报,是课堂教学、交通调查实习、软件实习和课程设计几个教学环节的深入和外延,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很强,因此毕业设计环节可以以校外实习基地或校内科研项目等条件为依托,让学生接触到更为复杂的实际规划项目,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交通规划的过程。
可以看出,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不是独立进行,而是具有紧密联系的,这使得实践教学能够循序渐进。交通调查实习锻炼学生的基本技能,软件的应用和课程设计重在模型建立等理论知识的掌握,毕业设计因材施教,紧密联系工程。
注重操作能力的培养 交通规划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建立起交通规划的理论知识体系,而实践教学的核心问题则是学生能否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当中,以及学生是否具备了对实际交通规划问题的操作能力。因此,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还要注重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如信息的获取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独立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软件的操作能力、模拟和建模能力以及文字说明、图纸表达、口头表达等成果表现能力。
在交通调查实习环节,应要求学生根据调查内容亲自动手设计调查表格,列出调查工具清单等,并且在交通调查实习的过程中,充分锻炼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从方案设计到现场勘查等工作最大限度地交予学生自行完成,教师参与实习并进行及时的纠正知道,这对于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很有益处。
软件实习环节,要鼓励学生自己动手编程,设计软件。对于有兴趣和有精力的学生,可以多学习和掌握更多的相关软件。
在课程设计环节,除软件应用部分,尽量要求学生手写说明书和手绘图,工程上不容半点儿马虎,严格的要求才能培养出严谨的学生。
考评方法的改革 考评不仅要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应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交通规划课程具有实践性和应用性强的特点,可以采用将理论课程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的考评办法,重点加强综合性较强的研究型、设计型习题、案例和项目设计,适当安排一些“无标准答案”的作业,不仅能达到考评的目的,同时也将考试变成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的重要手段。
交通调查实习与课程设计都需要分小组完成,对于这部分的考评,不能只注重最终成果的考核,要在实践的过程中追踪考核,是否有团队意识,在小组工作中是认真负责还是推卸责任,最终成果的取得是独立完成还是依赖小组其他成员,等等,都应作为考核的标准。对于实习成果和课程设计成果的汇报,采用答辩的形式进行,不仅能在答辩的过程考核学生是否独立完成,是否透彻理解所做的工作,还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软件实习由于时间有限,不能将所有规划软件都学习到,应该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软件学习或自主设计软件,只要能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不必拘泥于课程中所讲授的软件。
建立实践教学基地 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是实践教学的硬件保障。交通规划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应与交通规划教学体系相对应,由交通工程实验室、计算机房、校内科研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等组成。
交通工程实验室和计算机房是交通规划实践教学基地的基础部分。交通工程实验室用来完成交通调查实习等实践教学任务,还可以提供简单的交通模拟场所。计算机房为学生进行交通信息处理、应用规划软件、完成规划实验成果提供条件[2]。
校内科研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是交通规划实践教学的拓展和延伸。校内科研基地承担交通规划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任务,可以利用交通运输学科现有的科研队伍,借助学科组的交通规划类科研项目的开展,为学生提供能够接触到实际规划工程的良好的实践环境。
校外实习基地承担交通规划类课程的生产实习任务,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可与交通规划研究所、交通指挥中心、运管部门等合作,建成包括交通管理与控制、城市交通、公路交通等交通规划研究领域的校外实习基地,为交通规划类实习创造良好的条件。
4 结语
培养应用性人才,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改革,寻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最佳途径,是每一个高等教育工作者都应关注的问题。根据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与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交通规划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能熟练掌握交通规划过程,基本具备交通规划设计所需要的操作技能和初步的交通规划工程经验,从而使交通规划课程的教学符合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对人才的培养要求和培养目标[3]。
参考文献
[1]叶向燕.实验室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0,17(2):5-7.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5-0176-03
一、引言
国际交流与合作已成为反映学校教育水平的重要标志。随着我国经济和政治地位的提高以及我国目前交通运输的高速发展,进入中国学习的国际交流生、国际合作项目数量不断增长,因此培养能适应交通工程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学生显得非常重要。基于此,2011年以来,同济大学开展“全英语专业课程包建设”,交通运输工程学院进行了包括交通系统理论、交通工程、交通控制与管理、交通信息工程、道路规划与几何设计、道路工程、机场规划与设计、轨道交通工程等8门课在内的全英语交通工程专业课程包建设。
作为交通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交通系统理论》的基本目的是让学生对交通系统工程的基本概念、分析方法模型、交通系统应用范畴内的新理论、新方法与新技术有较全面的了解和领会。该课程也是我校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基础课,旨在将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推广应用到交通系统。考虑到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并且课程内容在国际知名大学交通主干课中均有所涉及,因此,在课程安排中专门设置了中、英文两个平行班授课,课程内容融合了国际上知名大学交通主干课的内容,包括美国加州大学Berkeley分校的Traffic Engineering(CE 150)、MIT的Transportation System Analysis(1.201J)、加州大学Davis分校的Optimization Deterministic and Design(ECI 153)。
在前期的教学实践中,学院有部分课程曾采取双语教学的方式,但笔者发现双语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双语教学中往往采取教师课件用英语,讲授用中文的形式,则导致学生课堂上过分关注专业词汇的表达,而忽视了对知识本身的掌握和理解。同时,双语教学也不适应国际化办学的需求,我院目前也与美国、法国等高校合作进行双学位联合培养教学,无论是对去国外高校交换学习或继续深造的国内学生,还是未来课堂上的外国留学生,都不适合采取中文授课的方式。
二、《交通系统理论》全英语教学实践
(一)授课内容与教材
结合专业培养标准(同济大学交通工程专业为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吸收和借鉴国外一流大学(MIT,UC Berkeley,UC Davis等)的相关课程教学内容,按照专业培养的课程体系,以培养交通系统分析方法为核心,设计教学内容,具体教学内容包括课程概述、基本交通流参数及交通流模型、交通系统供需分析、交通系统状态分析、交通系统评价、预测、优化、决策模型与方法等。
在教材选取中,采用国外经典教材作为主要课程教材,如Traffic flow fundamentals,Fundamentals of Transportation and Traffic Operation等。此外,结合国外重要手册Highway Capacity Manual(2010),重要研究报告等介绍相关内容的国外最新成果。
(二)教学团队
考虑到《交通系统理论》课程的理论性较强,除基本交通流理论之外,还涉及到很多非交通工程本身的知识,如系统预测、评价、决策等系统分析理论与方法。考虑到教师研究特长、备课时间和精力的局限性,我们认为仅安排一位教师全程授课会有较大的压力,且难以将所有部分内容讲授透彻,因此本次教学实践中采取了团队教学的方法,安排三位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教师根据各自的研究领域和特长安排授课内容,组建全英文教学团队,三位教师授课学时数基本相当。
(三)教学方法
全英文课程中选课人数远远少于中文平行班,班级人数一般不超过10人。因此,针对小班化教学的特点,教学团队采取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更强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行大量的师生互动及生生互动。
1.案例教学。主要采用描述型和解释型案例教学法,即给学生一个真实交通现象和问题的案例,让学生尽可能地运用所学的交通系统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并透过现象深入到问题的本质,提出自身的分析和建议,或者结合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学习和讨论。例如,在讲授交通系统状态分析中的排队分析方法时,使用国内某高速公路收费站设计项目技术报告,介绍排队论在高速公路收费车道设计中的应用;在v授交通系统状态分析中的时空图方法时,组织学生观察从美国下一代交通仿真系统(NGSIM)中获取的时空图,引导学生分析特定路段和时间范围内的交通流特征和驾驶行为,并从人、车、路和环境等角度诊断其交通系统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2.采取“学生当老师”的教学法。“学生当老师”教学法是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出发点,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当教师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解答问题、自由讨论。这就要求学生在课下进行充分的预习和学习,然后在课堂把自己所理解的知识讲给其他同学听,并进行讨论。比如在讲授系统评价的常见方法――层析分析法时采取该方法,由学生自己设计例题,讲解层次分析法的原理和基本步骤,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对该方法的关键点进行讨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网络教学。建立网上答疑的微信群组等,方便主讲老师、助教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解决存在的问题,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4.课后作业与考核方式。注重教学过程的阶段性过程考查,积极推进考核方式、方法的改革。课程通过作业、课程讨论、阶段测试和考试等进行综合评价。课程成绩包括:课程讨论(含考勤)占10%,课后作业(5-6次)占30%,考试成绩占60%。在课程作业题的设计方面,减少单纯、直接练习单个知识点的课后作业题,而尽量多地设计综合运用多个知识点(理论和方法)的课后作业题,以及设计针对学生课后自我阅读内容的作业题,鼓励学生使用计算机编程完成计算量较大的课后作业题,以及使用多种统计软件、绘图软件来绘制规范化的图表,从而多方位提升学生综合运用交通系统基础理论分析解决交通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法。
三、全英语教学之学生反馈
为了解学生是否选择全英文课程,以及全英文课程的教学效果,笔者对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65名本科生进行了网上问卷调查,主要了解其英语水平、是否选过全英文课程及原因,以及参加全英文课程的困难和收获等。现将问卷结果分析如下:
1.是否x择全英语课程及其原因。在被调查的65位学生中,有11位学生参加过全英文课程的学习。其中,想了解更多专业英语和提高英语水平是学生选择全英文课程的主要初衷,分别占63.64%和45.45%;其次为打算出国深造(占36.36%),以及了解国外相关领域的发展现状(27.27%)。
另一方面,担心自身英文水平不足是学生放弃全英语课程的主要原因(占65%)。通过对受访学生英语四、六级成绩(CET-4,CET-6)的统计分析来看,选择全英文课程的学生CET-4平均成绩为566分,标准差为57分,CET-6平均成绩为533分,标准差为50分;而未选择全英文课程的学生CET-4平均成绩为550分,标准差为48分,CET-6平均成绩为491分,标准差为68分。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是否选择全英文课程的学生在CET-4成绩上并无显著差异(P=0.436),但在CET-6成绩上,选择全英文课程的学生显著优于未选择全英文课程的(P=0.036)。此外,还有25%的学生认为参与全英语课程没有必要,或者认为中文课程更利于理解。
2.学生在全英语教学的困难与收获。调查显示,有18%的学生认为全英文课程完全没有困难,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专业词汇缺乏(73%),课外文献阅读存在困难(35%),不如中文平行班学的扎实(18%),以及少数同学认为课堂听课与英文答题存在一定的困难(各占9%)。而从学生的收获上来看,通过全英语教学学到了更多的专业词汇(82%),认为对其出国深造有所帮助(36%),以及更了解国外相关领域的发展情况(27%)。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有55%的学生认为全英语教学采取了小班化的教学模式,因此可以和老师在课堂内外进行充分的交流和讨论。
四、对全英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教学对象
从长远角度出发,全英语教学是为了满足留学生教学的需求,而现阶段面向中国学生时,应鼓励对科研感兴趣的同学参加。因为全英文小班化教学更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课堂教学和学生课后自学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和深度学习,同时在本科阶段开始训练学生阅读外文文献的能力,这对科研能力的提升和科研习惯的养成将大有裨益。因此,建议在学生选课阶段对课程的特点向学生予以说明,以吸引真正有科研兴趣的学生报名参加,减少学生担心英语水平不足的畏难情绪。
(二)教学内容设计
相比于中文教学,全英语教学效果总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语言表达的制约,如果采取和中文平行班完全一样的内容,往往师生都会有“赶进度”的感觉,因此全英文教学需要凝练课堂教学的重点,而将更多的一般性知识留给学生课外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内容和课后作业的设计上下功夫,以保证学生学习内容的完整性和学习效果。比如在讲授交通系统评价、预测、优化等内容时,由于涉及到很多系统分析理论与方法的一般性知识,以及很多非交通专业的术语,如神经网络优化方法、模拟退火算法等,如在课堂上用英语解释相关名词术语可能会占用大量时间,因此可先在课前向学生分发相关资料,或请学生课前预习初步了解基本原理后,课堂上由教师结合案例介绍上述方法在交通系统中的应用则可以更好的利用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不是拘泥于英语本身。
(三)教学方法
全英文教学需要“重知识,轻语言”,也就是说绝不能满足于教给学生专业词汇,更重要是知识的传递和能力的培养。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应尽可能采取连续完整的英文表达,以保证思维和逻辑上的连续性。这一点也对教师的英语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全英语环境下的课堂教学组织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必要时也应为全英语教学团队提供相应的语言和教学法培训。同时,应尽可能发扬小班化教学的优势,采取启发式教学,进行更多的互动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参考文献:
[1]隋铭皓,盛力,高乃云.基于开展《给水排水工程概论》全英语教学的思考与初步实践体会[J].教育教学论坛,2012,(30):122-12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4-0070-03
交通运输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和支柱产业,对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铁路、水路、航空、道路及城市交通得到了迅速发展,对人才需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北京理工大学针对交通运输类专业应用背景较强的特点,分析交通运输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方向,结合学校的专业定位和办学思路,在长期的交通运输类专业实践教学建设中,积极开展探索与研究,构建了特色鲜明的实践教学体系,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交通运输类专业的特点及设置
交通运输类专业包括交通运输、交通工程、飞行技术、航海技术、轮机工程等9个专业,其中交通运输、交通工程本科专业的设置最为普遍,开设交通运输、交通工程专业的高等学校数量均超过100所。以交通运输、交通工程为主体的交通运输类专业涉及管理、机械、信息、土木等多门相关学科,是一个兼有较强工程应用背景和管理色彩的工科专业,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交通运输类专业既涉及与交通运输相关的土木、电信和机械学科的知识和成果,又包含经济、管理学科的知识体系;交通运输工程中既有大量深入的定量计算,也有许多对未来不确定因素的定性分析。因此,交通运输类专业具有显著的工程特点,实践性强,与运输生产活动的联系十分紧密,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上强调专业技能、动手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北京理工大学分别于2001年、2005年开设了交通工程、交通运输专业,交通工程专业主要涉及道路交通的规划、管理、控制等内容,交通运输专业以交通运输系统及现代物流理论为基础,主要包括交通运输组织、指挥、决策以及交通运输企业生产与经营管理等内容。由于北京理工大学的交通工程和交通运输专业都侧重于道路交通,按照“宽口径、高素质、厚基础”的高等学校人才的培养要求,北京理工大学对交通工程专业和交通运输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融合贯通,按交通运输类专业进行学生培养及课程体系的设置,确定交通运输类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交通运输现代化建设需要,掌握交通运输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道路交通、铁路运输、水上交通、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物流等某一学科方向的专门知识和相关技术,能够从事交通运输规划、交通运输管理、交通工程设计、物流系统规划与管理等方面工作,并能够进一步从事交通运输工程及相关学科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实践教学环节的作用和地位
创新始于问题、源于实践。实践教学是加强专业知识教育,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科学思维、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综合性训练环节,在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实践教学和课堂教学相结合,能够有效巩固和深化课堂教学成果,加深学生对交通运输工程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例如,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开设道路交通量、行驶速度、密度的实际调查实验,能够加深学生对交通流基本特性及三要素的相互关系的理解,了解实际的城市道路交通状况,为交通规划、交通管理和控制等后续课程的教学奠定基础。但传统的实践教学往往依附于理论教学,侧重于理论教学的补充、解释、验证和延伸。综合设计、课外创新活动等类型的实践教学则可以设计出较大的空间,为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供重要保障。
三、交通运输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
1.实践教学的分层次设计。实践教学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依据循序渐进认知规律和建构型学习理论,按照“基本型实践-综合设计型实践-研究创新型实践”的教学思路设计了分层次的实践教学环节。基本型实践主要包括各理论课程实验的基本演示、实物演示、交通枢纽实习、测量实习等,是加深学生对理论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加强学生对交通运输行业的感性认识,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综合设计型实践主要包括毕业设计、课程综合设计实验、综合实习、实训等,需要学生运用多科目甚至多学科的知识来完成,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实验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和提升。研究创新型实践主要包括各种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科技竞赛、参加教师科研项目等,将实践环节由课内拓展到课外,强调立体化、开放式,实行教师引导,张扬学生个性,让学生自选题目,自己设计实践步骤,查资料,亲自动手,完成实践过程。研究创新型实践是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2.实践教学的模块化设计。遵循“通识教育、按类教学”的教育理念,为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专业所依托学科的资源与优势,综合考虑北京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学科的研究方向、往届交通运输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以及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设计了模块化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运输物流、交通规划、智能交通、汽车服务4个实践教学模块,各模块均包括课程实验基本型实践、综合设计型实践。运输物流实践模块的基本型实践由交通运输学、交通港站枢纽、现代物流工程、交通安全与工效学等课程实验组成;综合设计型实践主要有运输调查及运输枢纽设计、物流调查及物流系统设计等实践课程。交通规划实践模块的基本型实践由交通工程学、交通规划、道路工程等课程实验组成;综合设计型实践主要有道路交通调查及道路工程设计等实践课程。智能交通实践模块的基本型实践由交通信息技术基础、智能交通系统、交通管理与控制等课程实验组成,综合设计型实践则包括城市交通调查及交通控制设计等实践课程。汽车服务模块的基本型实践由汽车构造与原理、汽车运用工程、汽车服务工程、车载信息与导航系统等课程实验组成,综合设计型实践主要有汽车检测诊断与修理实习等实践课程。
3.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实践教学平台是承载和支撑各项实践教学或服务活动的重要基础,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育创新能力的特色教学实施基地。实践教学平台由校内实验基地和校外实验基地两部分组成。依托北京理工大学“211工程”教学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北京理工大学“985工程”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项目等,建设了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交通与车辆实验教学中心”、交通运输工程实验室,开发建设了与实践教学模块相对应的实验教学系统,为开设课程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毕业设计以及大型课程设计提供了保障。通过与运输物流企业、设计院、科研单位的合作,建设了北京、天津等一批以地区为中心的实习基地,初步形成了规范化的实习基地运作模式;学生在校内实验中心和校外实训基地可以进行系统严格的工程应用与工程应用开发创新训练,对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四、交通运输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传统的实践教学往往侧重对理论课堂教学知识的解释和验证,通常依附于课堂教学,难以形成一个独立的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内容的一种验证,要求教师对实践(实验)的内容、过程及要求(结果)有非常细致的设计,不强调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为适应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需要,改变传统实践教学依附于课堂教学的教学观念,提升实践教学的地位,基于分层次、模块化的实践教学研究,提出独立自成体系但又与理论教学相关联的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设计理念。开展实践教学课程的层次性设计,重点实验教学单独设课,增加实践环节时数,开辟新的实验课程,所有专业课程均开设实验课,实践课程学时占总课程学时的比例超过30%,设计多样化的任务分担及考核模式的实践教学内容,依托校内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支撑实践教学的实施,构建了“理论与实践结合、基础与应用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实践与创新结合”的多层次多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交通运输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框架
五、实践教学体系的效果
交通运输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得到了广大学生的肯定。不少学生表示,课程实践教学和综合设计实践教学效果好,是他们最喜欢的教学环节,希望能多参与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参与各种层次的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加深了对课堂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动手能力和实干精神得到了培养、锻炼和提高;通过实践报告的撰写,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实践结果的答辩,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实践过程中的多人协作,锻炼学生的沟通与协调能力以及团队精神。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活动、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等课外科技活动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并且屡创佳绩,先后获得第五、六届全国交通科技大赛二等奖、三等奖多项。一些学生主动参与本专业教师的科研项目和科研活动,协助教师进行科研项目的研发、发表研究论文、辅助编写出版书籍、查找科研资料等,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国家标准的制定。
交通运输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进一步完善了适应于现代交通运输发展需求的创新应用人才培养体系,交通运输专业的创新人才培养也跃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马永财,毛欣,万霖.交通运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黑龙江教育,2011,(4):86-87.
[2]刘文霞.交通运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冶金教育,2007,(2):32-35.
[3]邬万江,刘闯,卢伟.交通运输学科实践教学的改革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1):66.
[4]陈健,卢国胜.交通工程实践教学环节探析[J].高教研究,2010,(3):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