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技术的含义模板(10篇)

时间:2024-01-06 09:44:5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计算机技术的含义,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计算机技术的含义

篇1

关键词:

平面设计;汉字;使用艺术

0、引言

从古至今,历史在不停变化,而社会也在不断发展,在我们进行表达和记录的时候,文字成为了最普遍的符号,在历史长河里,最能够传承和表达的信息,文字的传播效果无疑是最好的。中国的汉字就是从一个简单的符号,慢慢地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成为了利用视觉来传达的语言,也成为了我国的代表和品牌。除此之外,文字所包括的种种特征也总是能把中华文化很好表现出来。

1、汉字产生及发展的过程和包含哪些设计元素

1.1汉字的产生以及发展

对于中国汉字起源以及发展,需要追寻到史前时代中的陶文以及刻画的符号,在中国古代,汉字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最开始就是秦始皇统一了文字,那时候汉字开始从最原始的符号慢慢变成代表着意义的一些文字。到了今天,汉字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在使用方面具有很大的价值。后来就是汉朝和魏朝之后,手写类的文字慢慢演化出来并且趋于完备。最后的阶段便是诞生以及发展了印刷体,这与工业化以及大众传播相适应,变得成熟以及完善。

1.2汉字和现代的平面设计

文字在平面设计中属于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在平面设计中,图形、文字结构、书法等一些都可以直接运用。汉字具有的特殊图形以及写法在全球都被公认是非常重要的。和英文相比较而言,文字具有非常多的写法,还能够还变成不同的字体来达到作品提出的要求。在进行平面设计的时候,汉字能够提供遐想以及创作的素材,在设计中处处体现着创意,把汉字尽情表现。举个例子来说,中国银行的标识就是非常好的文字变成图形的一个代表之作,给人印象深刻,让人看到这个图形就会想到中国银行,是非常精彩的古代和现代相互融合的作品。

1.3设计元素的蕴含

在平面设计当中,汉字作为表达方式可以很好地传达视觉上的信息,因此也就成为了可以进行视觉沟通的一种很好的平台。在早期社会中,汉字就是一种像图形的符号,但是经过漫长的发展,汉字慢慢成熟,最终图形化了。如今我们还是会利用汉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记录着种种事情,它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可或缺了,对我们而言,汉字不再只是媒介,而是从小陪伴我们到大的文化

2、计算机平面设计里汉字的应用

2.1包装设计里汉字的运用

在设计中,人们的要求一直在提高,设计作品中汉字的使用很常见,能够应用在多个地方,我们经常能看到非常多与之相关的作品,譬如:商标中的logo,可以用汉字变形而来。包装设计中,汉字的应用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平常看到的商品包装上有很多图案和图形,而在这么多图案中文字是无法缺少的,大部分时候都蕴含在了其中。同时,事物如果通过汉字表现的话就会很直观,在视觉中就直接表达了作品的意境,包装的设计也会和产品具有的相关特色相关联,所以,设计以及广告行业对于文字是非常重视的,很多设计师选择让汉字转化为图形,以此表现主体,吸引消费者注意,使其的设计理念和利用的价值都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2.2招贴海报的设计里面文字应用

在招贴海报里面,主要还是利用汉字图形化,这样可以丰富作品的内容。中华文化的内涵都在汉字图形化中表达了出来,凸显其寓意。海报设计中,图形以及文字都能进行表达,形象地呈现出设计方案中好的东西。就外形看来,海报的设计当中汉字在计算机软件应用里表现得也很关键,汉字本身就属于很独特的一种样式,在海报中融入汉字会给人带来一种视觉享受,这也是设计者最初的想法之一。汉字的内在属性让我们知道视觉语言可以有很多形式以及内容,另外,再对汉字的造型和结构进行设计,这样的结合,能够慢慢在演化中表现出来,在视觉语言中,这是一种特别的体现方法。

3、图形化的汉字应该如何发展

在中华文化中,汉字有着很重要的地方,而汉字也不断推动着中国文明向前发展。除此之外,汉字也支撑着书法的发展和进步,世界四大文明古国里面唯一留下来的就是汉字了,所以它值得我们去重视和保护。传统不是停滞不前不知道前进的,它有自己发展的进程,而汉字,一直在不停地进步和发展,汉字一边坚持着本身好的品质,另一边又对其他文化文字长处取长补短,是拥有博怀的文字。当然了,我们并不想在以后的日子里只能去博物馆看到各种象形文字,感受汉字的文化,更加不愿意在以后的日子里,汉字只是作为一种对象供中外汉学家进行研究,而没有其他的实质意义了。现如今,设计行业与商业表现出了很大程度上的重叠,因此,这就需要在这样的环境之下,设计师依旧坚定站在原处,不能让位。因为现在出现了太多的标识,所以科技也面临着很大的压力,给商业带来的挑战中设计师显得非常重要,设计师一定要把本身能力给提升上去,利用思维保证位置,把个性化设计在图形化的汉字中表现出来,把想法放入汉字中,更加透彻地诠释事物本质,给人们带来新的、便利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商业宣传的力度。我们要明白,设计师的最高境界是随着自己的内心轻松表现设计内容,超越自己,在平面的设计中把图形化的汉字表现出来。

4、结束语

汉字在中华文化的组成中占领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中华文化不断进步,也就表示汉字在不停进步。在平面设计里面,汉字是可以可以传递出视觉信息的,同时也是很好的平台去进行视觉上的沟通。在早期的时间里,汉字就是一种图形和符号,经常长时间的演变,到达今天这样成熟的阶段,紧接着出现了图形化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我们要设计出来的作品一定要可以加大效益、提高速度以及节省时间。因此,在现在平面设计的发展趋势中,让文字变得图形化是非常有必要的,另外,设计师也需要掌握并且理解文字相关的信息,将其设计理念很好地融合到作品中。

篇2

【中图分类号】G424

0引言

跳频通信是指载波受伪随机码控制并能随机跳变的一种通信方式,它是扩频通信的一个重要分支。跳频具有抗干扰能力强、抗多径干扰、可检性低、频谱利用率高、容量大、抗频率选择性衰落、测距能力以及多址能力等优点。因此,跳频技术这些年发展非常迅速,日益获得广泛应用[1]。

本文结合有限状态机,在上述基础上,提出一种新G函数Fn=G(Fn-k,…,Fn-1,Xn)。通过分析和仿真实验,表明该类G函数的最小自由距离不再受限于跳频点个数,通过增加状态机的状态,能取得比传统G函数更大的自由距离,增加了伪随机序列生成复杂度,从而提高了系统的整体性能和抗干扰性。

1算法模型描述

生成器的设计关键在于状态转移a和输出函数b的设计,通过两个函数的设计使输出序列zi满足伪随机序列要求的几个条件,并且尽量减少对硬件设备的依赖和易于实现。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该算法模型设计使用一个非线性函数。

4结语

本文设计了一种伪随机序列发生器的G函数构造方法,给出了函数的实现过程,通过数学分析证明,使用状态机机制,突破了传统G函数在跳频系统中为提高系统性能,需要增加带宽的限制。只靠增加状态机的状态就能够取得更大的自由距离,并且在Nakagami-m信道下进行了仿真对比。结果显示,新型G函数性能要优于传统G函数,具有更强的抗干扰性能和更优的系统性。

参考文献:

基于CC2510的无线跳频通信系统的设计李立早魏欣October201041~43.新技术探讨

篇3

K-means算法是一种最广泛使用的聚类划分方法。传统的K-means算法需要预先指定聚类数k,如果初始k选取得不合适,会使聚类结果产生较大的偏差。多数情况下,聚类数k事先无法确定,因此需要对最佳聚类数k进行搜索。搜索最佳k值的有效方法是构造聚类有效性函数。因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几何结构的新聚类有效性函数,该函数被定义为数据特征轴总长度的平方与最小类间距的比值,最优聚类数为比值达到最小时对应的k值。

1 改进的k-means算法

1.1 IG函数

一般来说,聚类有效性函数的构造主要是从反映类内紧致性和类间分离度入手,其关键在于构造一个能使两个指标有机结合的数学表达式。本文提出一种新聚类有效性函数,该函数可使以上两个指标有机结合。聚类有效函数定义如下:

其中λjm是类Cm中数据协方差矩阵的特征值,假设Mm为类Cm中数据对象的平均值, ,Vm是类Cm的中心, 是两个类中心Vm、Vn的欧氏距离。

1.2 基于IG函数的k-means算法

2 实验

下面本文使用两种数据集对聚类有效性函数IG、CH和I进行测试比较。CH函数计算簇间距离和簇内距离的比例,CH值越大,代表聚类效果越好;有效性函数I(k)最大时对应的k值就是最优的簇个数。对每个有效性函数,将其对应的算法(IG对应文中的算法2,将算法2中的IG函数改为CH、I后的算法就是CH、I分别对应的算法)分别运行30次。我们将比较每个有效性函数达到最优时对应的k值。

3 结论

篇4

中图分类号:TP30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1-0000-01

Computer Viruses Model and Virus Analysis Program Based on Recursive Function

Wang Jiekai

(School of Mathematical Sciences,Harbin Normal University,Harbin150025,China)

Abstract:By analysing the characteristic of computer virus,we gradually establish a new computer virus model based on recursion function,give this virus an accordngly new definition again and analyse the relation and difference starting from this.And we try to give a wholly-new method to analyse the computer virus.

Keywords:Computer virus model;Recursion

一、引言

计算机病毒是恶意的计算机程序,其目的在于干扰与破坏计算机系统。然而目前常见的各种杀毒软件的杀毒效率却难以令人满意,现时期的各种计算机病毒查杀方式普遍具有一些缺点,或是只可检测已存在的病毒,或是检测准确度不够高。在此,本文通过对计算机病毒的特征分析,联系传统的Adleman病毒模型提出一种新型的基于递归函数的计算机病毒模型,以新的递归模型为基础,可以实现在保持查杀效率的前提下,较为准确的检测尚未被记录的新病毒。

二、计算机病毒特征

计算机病毒的主要特征及本质就是传染。根据F•Cohen有关计算机病毒的定义:“计算机病毒是一种程序,它通过修改其他程序,使其包含计算机病毒程序自身或某种变异,并由此传染其他程序。”只有当一个程序具有传染性的时候,才可认为其是一个病毒程序,换而言之,当一个程序具备了传染性时,它已经从实质上成为了一个病毒程序,而不管它是否具有破坏性。

三、计算机病毒递归模型

(一)相关假设

为了给出计算机病毒的定义,我们首先做出如下假设:1.计算机系统可以完全区分程序和数据。2.在此认为一个程序的功能可以简单的表示成为一个功能函数Φ。3.为了方便起见在此假设计算机病毒的功能是一个完全递归函数。4.计算机病毒只传染程序,而不同数据的输入对于程序功能没有本质的影响。5.计算机病毒感染程序之后,将影响原程序功能函数的实现,但是可能破坏原程序所实现的功能,也可能不破坏它。6.当计算机病毒传染了一个程序后,若此受感染程序可实现原病毒的所有功能,则其被称作该病毒的完全复制体。

(二)病毒模型

在此定义P为一切正常计算机程序(即非计算机病毒或其他类型恶意程序)的集合,同时定义D为一切计算机所使用数据(包括输入和输出的数据)的集合,则可定义一个程序在输入有关数据后的实现为P*D。

在此定义一个从D到D的映射ƒ,则其功能将由它的功能函数Φƒ来实现,即此程序ƒ可以通过它的功能函数Φ表示出来。

定义1.1:一个程序ƒ具有传染性,当且仅当:

(n∞)(∃t∈P)(∀x∈D)[ƒ(t(x))≈ΦkΦs&(ti∈T)Φ(ƒ(ti))=Φt0]

定义1.1的说明如下,对任何程序tP,则当输入程序数据x∈D时,ƒ将以t(x)为自变量执行操作,即生成一个复合函数ƒ(t(x))。

对于一个具有传染性的程序而言,ƒ不一定可以传染一切正常程序,但只要它可以传染一个程序,则其必定可以在数量上传染无数个同类正常程序,即设ƒ可传染的程序数量为n,则当n∞时,ƒ的功能函数Φ仍可实现。设其中一个被传染之前的程序功能函数为Φm,则被传染之后的程序可以表示为(ƒ(t(x))≈ΦkΦs(x)的形式。若k=ƒ,则说明新的合成函数ƒ(t(x))也具备了函数ƒ的全部功能,从而成为了ƒ的完全复制体。为了分析简单起见,只要被传染程序也具备了传染性,那么便可记为k≈ƒ。若s=m,则ƒ没有破坏原程序的功能,及新的复合函数仍可实现t程序的所有功能。将可以实现传染功能的复合函数ƒ(t(x))的功能函数记为Φi,其中i=1,2,3…,实现此功能函数的计算机程序记作ti,其中i=1,2,3…。然而由上可知,显然ƒ本身就可以实现传染功能,则可将ƒ记为Φ0,同时可将ƒ的功能函数Φƒ记为Φ0,因此可得:

ƒ=ƒ(t0(x))=ΦkΦs(x)=Φ0,此时t0(x)=x,k≈ƒ,Φs(x)1

这样,经过病毒的传染后具有传染性的程序即为ti,其所组成的集合为T,则T可定义如下:

T={ti|ti∈ƒ+ti,i=1,2,3…}={ti|ti∈t0+ti,i=1,2,3…}={ti(i=0,1,2,3…)}

从而有关于功能函数的结论Φ(ƒ(ti))=Φ(ƒ)=Φt0。

定义1.2:具有传染性是一个程序成为计算机病毒的充分且必要条件,在此定义病毒的集合为V,则根据定义1.1,显然有V=T。

定义1.2说明,无论一个正常的计算机程序原先的功能和状态如何,当其被计算机病毒传染并且也具备了传染性时,被传染程序即从本质上成为了计算机病毒。

定义1.3:定义集合Iv为经过最初病毒程序ƒ传染之后的所有具备传染性的程序集合,有:

Iv={ƒ}∪{ti|(∀x∈D)(Φk(ti)≈Φƒ)}

定义1.3说明如下,对比定义1.2,显然有Iv⊆V。根据假设计算机病毒是一个完全递归函数,当受到传染的正常程序也具有传染性的时侯,无论其余功能如何体现,根据定义1.2,其已经成为了病毒程序。因此正常程序在被传染后体现出的部分功能函数Φs对其是否成为病毒无影响。

定理:对任意程序,均可以通过研究其部分功能函数,即分析Φk的情况,从而判断该程序是否属于计算机病毒。

证明:对于∀t∈P,∀x∈D,均可得:

若k≠ƒ,根据定义1.1,则可知t(x)不具有传染性,由此可根据定义1.2得t∉V,则t(x)不属于病毒程序。

反之,若k=ƒ,则根据定义1.3,t∈Iv,又通过对比定义1.2,显然有Iv⊆V,故可得t∈V,则t(x)属于病毒程序。

四、总结

相比与传统的Adleman病毒模型,新的模型可以更好的反映出病毒的传染性和传染性,并可以体现出病毒传染的实质。同时根据上述的计算机病毒模型可知,只需要验证一个程序的少数几段可以体现功能的代码,就可以快速的得出该程序是否为计算机病毒程序,这样便可以较大的提高扫描验证计算机病毒的效率,有利于通过初次扫描发现尚未被病毒库记录的新病毒,以此为理论依据,病毒查杀的效率和准确度也会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TP391.12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汉语是一种大字符集语言,汉字数量大、结构复杂,汉字字形描述和特征计算方法是汉字信息处理的一项基础研究,对于各种汉字处理应用和汉字教学都有重要意义。前人对汉字字形描述做过很多工作,一般是把汉字的构形方式按照人的认知分类,并使用人认知的部件、笔画来描述。这些描述确实对相当多的汉字有效,但也存在着大量的歧义和描述缺失,无法支持字形特征的自动提取、分析和计算。由于缺少统一有效的字形形式化描述体系和字形特征计算方法,造成目前汉字处理应用中存在一系列障碍,主要方面列举如下:

各种汉字识别输入(包括手写识别输入)软件,受到识别原理的限制,只能识别训练集内的汉字,无法输入集外的汉字。

汉语教学和国际推广都需要对错字进行定量分析,如错字的描述、界定、分类、计算机辅助汉字书写学习、书写水平标准化自动评测等,但目前计算机没有错字输入和比较的方法,严重制约了对错字进行深入定量分析研究的水平。

汉字文本识别后的校对处理、涉及汉字的历史文化研究(如古籍字、异体字的比对、界定)等应用都需要分析汉字字形的相似性,但目前也没有支持这种字形分析计算的有效方法。

独立建立的集外字表因缺少有效比对工具而难以共享和归并。

各种电子出版物以及网络出版物中有许多集外字,这些字可以输出,但读者无法输入,从而也无法查询、检索包含这些字的内容。

因此,建立一种统一有效的汉字字形形式化描述体系和基于该体系的字形特征计算方法,能涵盖所有正字和错字字形,并支持字形特征的自动计算,对解决汉字处理面临的这些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给出了一种汉字网格字形描述方法,实验表明,该方法具有描述一切可能汉字字形(包括错字)骨架的能力,并支持自动提取不同颗粒度构字元素、结构关系等字形特征,为字形特征自动分析计算提供了一种可行、有效的手段,从而也为基于字形计算的各种应用建立了基础。

2 汉字字形主要描述方法分析

许多学者看到,目前汉字处理方法存在的问题是把汉字整体作为编码单位来处理,这样就无法分析计算其内部成分。实际上,汉字字形是可以分解来划分结构类型的,并且以部件、笔画作为基本的构形单位。从这样的观点出发,有一批研究成果。代表性方法如下:

(1)汉字信息字典

上海交通大学汉字编码组编,科学出版社1988年出版。主要特点是将汉字递归地分解成部件和笔画的组合,组合的结构类型有左右、上下、包容、嵌入4种,描述了7785个汉字。

(2)汉字部件规范(GF3001-1997)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于1997年12月1日,主要特点是穷尽式地列出了国家标准通用多八位编码字符集中20 902个汉字的部件表,并把集内汉字依据这些部件进行了逐个拆分。

(3)表意文字描述序列IDS(Ideographic Description Characters Sequence)

Unicode联盟于2000年提出的表意文字描述符系统,作为Unieode 4.0标准。主要特点是将汉字递归地分解为部件的组合,组合的结构类型有12种。将结构类型符作为操作符,汉字或部件作为操作数来组成前缀表达式,可以表现Unicode集内的绝大部分汉字和一些集外汉字的字形。从实现的效率考虑,对表达式的长度和其中连续排列的部件个数有限制。部件集合不固定,同一汉字的描述方法也不固定。IDS的出现,反映了ISO也认识到单纯用扩充编码的方法支持更多汉字是行不通的,只有从汉字的构形出发,才能真正解决汉字的计算机表示问题。

(4)汉语文档处理语言CPL(Chinese Document Processing Language)

台北“中研院”信息技术研究所文献处理实验室在20世纪90年代开发,为古籍整理服务。主要特点是将汉字递归地分解成部件和字根的组合,组合的结构类型有直连、横连、包含三种,还有几种重叠形式。确定出1千多字根,表现4千多部件,涵盖了5万多字形。并用CPL作为其研发的汉字构形数据库的字形描述语言。

(5)汉字数学表达式

国防科技大学孙星明,殷建平,陈火旺等于2002年提出,将汉字递归地分解为部件的组合,组合类型有6种(左右,上下,左下包,左上包,右上包,全包含),固定出505个部件。并给出了关于结构类型的结合律和传递律,使得字内任意两个部件的结构关系能通过逐层的推导而得以确定。

(6)字符描述语言CDL(Character Description Language)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人员2003年提出的基于笔画和部件的字形描述系统,并采用XML作为元语言。主要特点是将汉字递归地分解为部件的组合,最底层的部件是笔画。CDL没有结构类型的概念。它处理部件间位置关系的核心思想是:每个部件有一个隐藏的外包矩形轮廓,通过改变外包矩形斜对角顶点的坐标来达到移动和缩放对应部件的目的。小部件(可能是笔画)的外包矩形移动和缩放后成为大部件或整字。CDL笔画集合是固定的,笔画的形状用它的起点、终点、拐点的横、纵坐标,以及走向和弯曲方向表示。CDL没有固定的部件集合,所以它描述字形有极大的灵活性,可以描述各种可以想见的汉字,可以表现异体字的特异性。再者,它对笔画的描述,不仅表示出了形状,而且表示出了走向和弯曲方向,可用于汉字书写方法的教学。

以上各种字形描述方法的共同思想是把汉字看作大部件到小部件的递归组合,因而有很强的字形能产性,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大字符集方案的封闭性弊病。这几种方案都是面向人的字形描述体系。字形拆分的主要原则是汉字的字理,这些原则对于一般大众和没有汉字文化背景的外国人而言仍很难使用;另一方面,描述中都采用了汉字教学中引入的结构类型思想。这一思想对于面向人的教学确实很有效,但并不适合进行计算机处理。因为相当多汉字的结构类型是有歧义的,有些字到底是上下结构还是包围结构或是独体部件,依赖于人的认知。比如“着”是左上包围结构,而“眷”不看成左上右三包围结构却看成上下结构,就很费解。“乘”看成“北” 包围“禾”,“裹”看成“衣”包围“果”,则需要专业知识。“卡”的中间一横应归在上半部还是归在下半部,则是见仁见智。一个字由于结构类型的认知不同,从而描述不同而会被计算机误识成两个字。而拆分标准不统一、不规范,也难以被机器实现。

相对而言,CDL只固定笔画不固定部件,直接列出位置坐标而不划分结构类型,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前几种方案的缺点。但是,CDL固定笔画,以笔画作为基本特征的颗粒度过大,影响了特征抽取和比较的效果。如“我”和“找”特征很相似,但是由于字中间是一横还是两横造成两个字的结构类型、部件有极大差别。又如“单”同“草”、“卓”相似度很高,但中间一竖穿进了“日”,造成描述相差非常大。对于这类差别,这几种方案都能表现出来,使得不同字形不被混淆,但却不能很好表现相似性的程度。而字形相似性比较功能存在大量的应用需求,应当是字形描述系统具备的重要能力。如果这些计算能力存在局限,就难以支持这些应用。

手写汉字识别方法依靠字形特征来识别汉字,描述了训练集内不同字形的差别特征,对训练集内字的处理能力很强,但缺少训练集外字的特征,限制了对集外汉字的识别处理能力。

3 汉字网格字形描述及实验

汉字网格字形是一种采用平面网格结构来描述汉字字形骨架的形式化方法。

3.1 网格字形描述

汉字字形网格是由n×n个小正方形合成的大正方形。

每个小正方形区域内含有28个笔段:

各顶点到它所在边中点的连线,共8段;

各顶点到它对边中点的连线,以连线中点

为界分为2个笔段,共2×8=16段;

一对角线以中点为界分为2个笔段,共

2×2=4段。

整个网格有24n2+4n个笔段。

网格中每个笔段可取有线或无线两种状态,所有有线的笔段分布构成了汉字的网格字形描述。

在网格字形描述体系下,笔段为基元,所有的汉字字形(包括异体字、错字),都对应网格中有线笔段的一种分布(但并非任意有线笔段分布都是一个可能的汉字)。有线笔段的不同分布可能对应具有相同结构或相似结构的汉字。笔段类型编码及网格字形描述如图1所示。

3.2 基本笔画描述

横:从左向右、首尾相连的水平笔段所组成的序列。笔段编码模式的正则式为A+;

竖:从上到下、首尾相连的垂直笔段所组成的序列。笔段编码模式的正则式为B+;

撇:从右上到左下、左斜方向、倾角不增的首尾相连笔段所组成的序列。特别地,对撇尾接水平笔段、竖尾接左斜笔段的情况也作为撇来处理。笔段编码模式的正则式为B*E+H*D*A*|B*H+D*A*|B*D+A;

捺:从左上到右下、右斜方向、倾角不增的首尾相连笔段所组成的序列。特别地,对捺尾接水平笔段、竖尾接右斜笔段的情况也作为捺来处理。笔段编码模式序列的正则式为B*F+G*C*A*|B*G+C*A*|B*C+A*。

基本笔画中起始笔段首端在网格字形中的位置定义为基本笔画的首部,结束笔段尾端在网格字形中的位置定义为基本笔画的尾部。因此,横笔左端为首,右端为尾;竖笔上端为首下端为尾;撇笔右上端为首,左下端为尾;捺笔左上端为首,右下端为尾。

基本笔匦最小外包矩形在网格字形中的位置,定义为基本笔画在网格字形中的位置。网格字形中基本笔画图例如表1所示。

3.3 复合笔画描述

在网格字形中,复合笔画刻画书写时由基本笔画首尾或尾尾连接得到的静态大笔形,由基本笔画的类型编码模式及连接方式来定义。例如:“竖钩”定义为基本笔画类型模式为“1[3_13_2_3_3]”,且“尾尾”连接方式构成的复合笔画。这里用“尾+尾”表示两个基本笔画以尾部位置重合来连接。其中“+”表示位置重合,“~”表示位置很接近。各种复合笔画类型详细描述如表2所示。

基本笔画连接歧义处理:

1)在一字中,“竖”和“横”尾首相连时,如果是“口”的组成部分,“竖”和“横”不组合为“竖折”复合笔画,算作两个笔画。如“口、国、回、四”等,其他情况组合为“竖折”复合笔画,如“山、区、葛、断”等。

2)在一字中,“撇”和“横”尾首相连时,如横是“门”或“门”的组成部分,“撇”和“横”不组合成“撇折”复合笔画。如“白、自、奥”等,其他情况组合为“撇折”复合笔画。如“幺、去”等。

3)在一字中,出现“横”的尾部同时连接“竖”的首和“撇”的尾时,“横”优先与“竖”组合为“横折”复合笔画,而不作为“撇尾带横”处理。如“的”。

4)在一字中,出现“横”的首部同时连接“竖”的尾和“撇”的尾时,“横”优先与“竖”组合为“竖折”复合笔画,而不与“撇”组合为“撇折”。如“区”。

3.4 笔画位置关系描述

汉字字形是一种二维平面图形,字形中笔画间的相对位置关系是字形描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网格字形中,两笔画间的位置关系可以采用方向关系矩阵来描述。设A是网格字形中任意笔画,A与其他笔画的相对位置描述如下:以A的最小外包矩形各边及其延长线作为边界,将网格平面化分为以A为中心的3行3列呈“井”字分布的9个平面区域,分别表示笔画A周围的8个不同方位,如图2所示。对各区域从上到下、从左到右按行、列编号,例如,1行1列区域表示笔画A的左上区域,3行3列区域表示笔画A的右下区域,建立一个3×3的二值方阵R,元素R[i,j]值表示某笔画B的最小外包矩形区域与笔画A周围的第i行j列区域相交的情况:如与该区域相交,R[i,j]=1,否则R[i,j]=0,因此,方阵R的值表示了A,B的位置关系。方阵R称为A,B的方向关系矩阵。图2表示“心”字第二点(标为A的区域)外包矩形各边及延长线将网格平面划分的9个区域,它与其他笔画B、C、D的方向关系矩阵值如下:

类似地可以得出字形中任意两笔画间的方向关系矩阵。两个字形对应笔画间方向关系矩阵的差值表示了字形结构的差异度。此外,笔画间的相交关系可直接通过交点坐标来描述。两字形中对应笔画交点数的差值表示了相交关系的差异度,相交关系作为位置关系的一种特例情况处理。

字形描述实验是采用自行开发的手写绘制工具来进行汉字的网格字形描述,目前,完成了GB2312字符集中全部6763个汉字、近1000个外国留学生汉语作文错字和部分异体字形的网格字形描述。并实现了网格字形中基本笔画和复合笔画的自动提取,提取准确率达到100%。实现了字形中笔画间位置关系的自动计算。实验表明,n一12的网格可以表示绝大多数汉字的字形,n=16的网格可以表示所有汉字的字形。这些实验结果说明网格字形是一种可靠、有效和扩展能力强的可计算字形描述模型。

4 结束语

网格字形描述方法,用定义好的有限方向的直线段――笔段作为描述单位,特征规范、颗粒度适当,克服了现有汉字字形描述体系存在的以下问题:

1)以结构类型、部件、笔画作为描述单位,特征颗粒度过大,特征值集合固定,无法表现开放的汉字集合,无法比对一些相似字的差别。

2)点阵字形或TrueType曲线轮廓字形的描述基元颗粒度小,但规范性差,包含许多因书写工具不同和美学观念不同带来的书法上的差别,这些差别不是汉字字形的本质差别。

篇6

汉语是我国的语言,其中官方通用语言为普通话,学习汉语主要是通过老师上课教、学生课后根据书本上的汉语拼音学习的方式进行。这种方法对教师的依赖性过大,虽然教师通过普通话测试,但是仍然有一部分教师存在口音问题,同时这种学习方式对学生的普通话发音没有办法进行严格的评判。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可以使用计算机通过评测系统进行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而目前汉语普通话测试主要也是基于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简称call)[1]进行的。本文从这个角度出发,首先获取模型设计的基频数据,设计并实现k-gmm模型,并初步分析这一技术应用于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中的价值。

二、基于k-gmm模型的

一种汉语声调识别技术

汉语是声调语言,其单音节的声调模式共有五种,分别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和轻声,[2]本文主要针对前四种声调进行分析。汉语最重要的信息是通过声调的基频保持的,它是提高语音生动性的重要因素。因此声调识别在汉语识别中十分关键,必须选用准确有效的方式方法提取基频,并对其进行必要的处理。必要的处理手段主要有插值平滑处理、重采样处理以及归一化处理。[3]通过这些必要的处理后,再通过建立一个识别模型才能够实现声调的识别。识别模型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识别率的高低,因此本文为了实现非特定人声调识别而建立了k-gmm模型。

(一)基频提取算法原理

为了保证提取基频的准确性,同时又要满足算法的复杂度较低以及算法的计算量小的要求,可选择自相关算法提取基频,并对基频数据进行后处理,得到一个较好的基频数据输入模型。算法框图如图1所示。

假定随时间的变化语音信号的特性变化缓慢,因此可以将信号分割成一些短段(分帧)再加以处理,这些短段可以看作是来自一个持续声音片断,这个持续声音片段具有固定特性。算法中就是将语音信号看作是短时平稳过程,对其短段进行语音信号处理的。

图1 基频提取算法框图本文由收集整理

1. 语音信号的预处理

通过对语音的研究表明:[4]成年男性、成年女性基频范围分别在70~250hz、160~400hz,而儿童的基频范围最高可达500hz。因此选用60~900hz的带通滤波器对语音信号进行滤波,完成预处理,这样可以剔除一部分非语音音频的基频数据。

2. 自相关计算

使用信号{x(n)}的短时自相关函数计算,获取基频数据,如公式(1)所示。

rn(k)=x(m)·x(m+k)·hk(n-m) (1)

其中:hk(n-m)=w(n)·w(n-k)

rn(k)就是自相关计算所得的基频结果,它是信号在第n个样本附近截取的一段信号。

3. 插值平滑

通过自相关计算得到的基频,存在数据丢失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一些浊音部分的基频为0,导致基频序列不连续。针对这一情况需要进行丢失数据的处理。通常可采用插值平滑的方式进行。这里采用基于拉格朗日(lagrange插值)插值的插值平滑处理,如公式(2)所示。

pn(x)=lk(x)yk=j ≠ 0 (2)

根据实际应用模型可知,每个汉字的基频曲线应该是平滑的,字与字之间的基频过渡也应该是平滑的。基于这种思想,结合普通话语音的特点,选取lagrange插值平滑处理中的值为3。使用lagrange插值法选取已知点时,选择四个点,断点前后各两个点,其中在断点前要分别选择一个最靠近的已知点和一个与该断点有一定距离的已知点。在断点后也以相同的方法选取已知点,注意选取距离一般不超过10。

采用自相关计算提取的基频,选取n值为3的lagrange插值进行平滑处理后,如图2所示。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平滑后的基频曲线效果较好。

4. 重采样处理

为了便于建立识别模型,必须保证每个字或词的特征数相同,因此需要对数据进行重采样处理。重采样的基本步骤如下:

(a)平滑处理前

(b)平滑处理后

图2 插值平滑处理前后对比

假设特征维数设定为m维,对应在[0,1]上的点间隔1/(m-1)。再假定在二维坐标系中取n个点,用于对应提取某个字的n个基频数据,二维坐标系中纵坐标为该点对应的基频数据值,横坐标为0到1,其间隔为1/(n-1)。其中m<n并且1 (m-1)>1/(n-1)。

(1)取原始数据的第一个点为重采样的第一个点。

(2)计算重采样的第二个点。根据重采样的第二个点x横坐标为1/(m-1),位于区间[1/(n-1),2/(n-1)],选择线性插值运算在其所在区间上进行插值运算,可得到其对应的重采样数值y,如公式(3)所示:

y=(f2-f1)(n-1)x+2f1-f2 (3)

这里假设点1/(n-1)对应的原始基频为f1,点2/(n-1)对应的原始基频为f2。

(3)依次选取不同的横坐标点x,可求出重采样的所有数据y。

5. 归一化处理

提取的基频数据经过以上处理后效果有一定的改善,但针对汉语声调自身的特点,为了选择一种较有效的识别模型,必须先分析说话人的声调分布情况。[5]由于每个人的发音特点和口音各不相同,相同字的基频曲线有很大差异,但是每个人的整体频域范围差异却不显著。因此,可以通过归一化处理让识别模型能够处理大部分人的语音,即将所有的基频数据处理到同一个数量区域内。基于此,采用归一化公式(4)计算:

=(f-fmin)/(fmax-fmin) (4)

式中fmax表示单个说话人基频上限的90%,fmin表示单个说话人基频下限的1.1倍。由于获取当前说话人的基频上下限很困难,因此fmax和fmin的值使用当前语音样本频率的上限和下限值来代替。

要注意的是经过插值平滑的基频数据需要取对数运算后才可以进行归一化。这主要是由于录音时可能出现发音抖动,使得某个频率值过大或过小,因此要剔除频率过高点或过低点。

(二)基于k- gmm的声调识别

1. k-gmm模型设计

对于特定人的识别,k-means聚类算法[6]能够得到较好的识别率。但在非特定人识别模型中,由于每个人的频域不同,此方法存在很大的缺陷。

高斯混合模型(gmm)是具有混合高斯密度函数的隐马尔科夫模型(hmm),高斯混合模型由多个高斯分布线性加成在一起构成其概率密度函数,用来描述特征矢量在概率空间的分布情况,更适用于非特定人的识别,基于此本本文由收集整理文提出了k-gmm模型。

以单字组为例,k-gmm模型识别的算法思想如下:

(1)对已知的声调训练样本按声调进行分类,单字组声调分为四类。将每一种声调的训练样本按照k-means聚类算法进行聚类,并且求出聚类后的每一类的每一维特征的均值uikj和?滓2ikj方差,以及这一类占整个这个声调的权重?棕ik,其中i=1,2,3,4;j=1,2…,m;k=1,2。k值采用遍历搜索法求出,这里取2。

(2)由(1)求出的均值和方差,按照gmm模型求出其对应的概率密度函数pikj,如公式(5)所示。

pikj(x:?滋ikj,?滓2ikj)=e (5)

(3)求出每种声调的每一类的特征矢量的概率密度函数。由于可以将特征矢量的每一维特征看作是独立的,因此其概率密度函数就是每一维的概率密度的乘积,如公式(6)所示。

pik=pikj (6)

(4)以(1)(2)(3)为基础,将测试样本xn带入到四类声调对应的所有模型中,求出其概率密度函数值pik。

(5)将每一类进行加权求和,通过公式(7)进行。然后求出基频数据所有模型的最大值max(pi),此最大值对应的值就为测试样本的声调。

pi=?棕ikpik (7)

注意,由于基频的数值进行了归一化处理,因此,求出的概率密度函数值会很小,为了便于处理,将其值取对数。

(三)实验结果分析

利用标准语音库863语料样本的单字组的训练和测试样本,训练样本为104组,测试样本为103组。采用上述的基频提取算法,以k- gmm模型作为识别模型进行实验。实验结果(基频特征维数为15)见表1。

从实验结果中可以看出该模型对声调的识别率还是较高的。同时利用该模型对不同的基频特征维数分别进行了实验,发现特征维数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多。特征维数太小不能体现基频的大部分信息,特征维数越多,信息体现得越全面。但是特征维数太多会加大运算量。实验表明,特征维数选择在10到30之间时,识别率没有明显变化。表1中的数据是基频特征维数为15时的实验结果。

三、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中

对声调识别的应用研究

目前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虽然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发展,但是主要还是停留在课堂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层面上,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等方面做得还不够。鉴于此,声调识别技术应用方向和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中对声调识别的应用方向

1. 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语音评测系统

应用声调识别技术可以开发关于语音发音评测的评测系统。该技术的应用可以使得计算机识别人的语音变为可能,当然仅仅依靠声调识别技术是不能够完全识别语言的,但是这是识别语言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识别的语音再进行相关评测技术的评测即可得到发音者的语音评测结果。通过语音评测系统可以使学习者自行进行发音评测。

2. 交互型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应用软件

应用声调识别技术可以开发关于语音的相关交互型的学习软件。该类软件可以展示正确的语音、识别发音者的语音,可以由发音者的语音控制某些进程动作的执行,进行语音练习和学习。如一些语音小游戏,可通过语音控制游戏的进行。使用这些交互型的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应用软件,使得学习者可以在一个交互的环境中自主地进行想要学习和练习的内容。

(二)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中对声调识别的应用价值

1. 促进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的新应用

目前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主要依靠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形式来完成,这一形式注重“教”而忽略了“学”,同时在很大程度上阻断了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与联系。[7]这对汉语这一具有丰富信息量的语言学习是十分不利的,因此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了注重“教”也要注重“学”。在学生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很大一部分时间是在课下进行的,而汉语言的发音是学习语言的最基本的要素之一,发音是否标准是衡量普通话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对于学习者要进行发音的评测,如何让评测发音在教师不在场的情况下进行是目前遇到的普遍问题。利用本文这种识别率较高的声调识别技术开发普通话评测系统即可解决这一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可以促进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的发展,给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提供新的应用研究方向。

2. 促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篇7

中图分类号:TB3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1(c)-0128-02

有机多孔材料内部有分布规则、体积大、可通过的隧道,这些材料可以大量地制备、存放和应用,由于其潜在的应用价值引起了科学研究的浓厚兴趣,多酸是唯一的金属氧簇,有着独特的分子组成,这样的分子组成方式有利于分子的设计和组装,可以通过人为地控制在纳米的尺寸下进行结构的改变,由于有着很大的拓展空间和富氧的表面等特性使其具有很强的环境适应能力,是有机多功能材料开发的基础部分。但是目前还处于研究开发的初期阶段,在将金属离子和有机基团通过共价键进行简单连接来制备多孔复合物方面还没有取得较大的进展,进行以多酸为基础的金属有机框架制备多孔材料成功率不高。

1 实验研究过程

在大部分的多孔材料研究中,一般使用溶液以及水热两种合成方式,在材料研究的思路上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实验的空间有限地集中在水和一些有机溶剂中,例如二氯甲烷、乙醇、甲苯等。使用这些溶剂进行实验局限性强,有着明显的缺点,第一,在合成时,必须考虑到这些溶剂的沸点来保证安全,导致温度无法满足实验的需要;第二,从影响环境的角度考虑,有机溶剂在实验中的大量挥发会破坏环境引起人的健康问题。因此,必须改进实验方法,突破传统方法的限制在实验的有效性和环保性上有所进步。阳离子液体和阴离子液体,粘度相对低于有机溶剂,易于操作,毒性小、不可燃可以保证安全,熔点低、不挥发、离子导电性强、极性大、零蒸汽压的特性可以为实验创造良好的条件。离子热合成,最早是从莫里斯和他的工作室开始的,他们将离子液体作为化学结构组成变化的导向剂,进行了成功的应用,优化了沸石的合成实验和微孔固体合成实验,这是多酸化学中的首次尝试。而在本次实验中应用灵感来自于这些新的研究进展,提出离子液体的扩展方法合成以多酸为基础的多孔框架,并证明了它产生晶体的能力。

2 实验操作

在设计合成实验的进行时,使用调配完成的离子液体,溶剂选用1-甲基-3-乙基咪唑溴化物(1-METHYL-3-N-OCTY LIMIDAZOLIUM BROMIDE),这种溶剂配位能力较弱,有利于多酸结构的组装。以排除实验的制约条件为母的使用以多酸为基础的、大体积的四丁基溴化铵作为反粒子填充是创新的亮点。令研究人员惊喜的是,经过小幅度地调整实验条件,可以获得三个以多酸为基础的同分异构3D开放框架化合物。

(NH4)6Mo7O24・4H2O(0.248 g,0.2 m mol),四丁基溴化铵(0.096 g,0.4 m mol),BBTZ(0.239 g,1 m mol),CuCl2・2H2O(0.198 g,1 m mol),[Bmim]Br(4 g,9.2 m mol)混合,用盐酸6摩尔、氢氧化钠2摩尔分成3组A,B,C调节PH值分别为3.6,4.0,4.3,放入大小为46 ml的氟聚材料反应发生容器中,完全密封加热120 h,温度控制在160 ℃,完成后转移至温室冷却以每小时10 ℃的速率。实验结果会出现浅蓝色结晶体,产率分别为60%,54%,47%。

离子热合成首次合成试验就获得了一定的成果,得到了多金属氧酸盐基开放框架结构图1,并且能够在300 ℃以上的温度中保持稳定性,材料中的孔道来吸附气体中的有害物质。

3 表征研究

为了观察统计化合物的性质,选择使用实验化合物1进行热重分析和X射线粉末衍射测量。从化合物的(图2)热重分析曲线可以看出从240℃~340℃质量损失约为22%,计算时排除了酸性有机阳离子。在350摄氏度时是第二次质量减少,化合物的内部组成结构开始发生变化,如图3所示,把样品在流动的氮气中将温度中100上升至400 ℃,X粉末射线显示出框架的结构在300 ℃以下时结构未发生改变。

4 化合物性质研究

由于这些化合物有效自由体积很大,有着较好的结构稳定性,因此研究时想到进行阳离子交换,这样可以后得多孔的材料。从化合物1中可以看出,研究分析显示出大量阳离子硫代巴比妥酸被过渡金属取代。从大小,稳定性和效果等方面考虑,用CO2+进行交换实验比较合适。新制备的晶体C浸泡在含有CO2+离子的丙酮中24 h。交换实验的结果是晶体颜色出现了变化如图4所示,CO2+溶液从深蓝变成了浅蓝(图5)。晶体C通过在CO2+离子的溶液中进行浸泡后产生了变化,对此我们进行了光谱分析,其中我们可以看出每克C晶体被0.904 m molCO2+取代。对比之前所做的X射线粉末衍射测量和交换实验可以证明1被CO2+取代后整体结构依然保持稳定性。值得注意的是,电喷雾电离质谱分析显示在管道中的有机酸性阳离子在交换研究过程中转移到溶液中。然而CO2+阳离子进入结构隧道中是通过能谱(EDS)定量分析、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光敏聚合物曝光和原子散射谱图证实。在这过程中把实验的重点放在CO2+取代上。当然,类似的其他的3d过渡金属离子的交换如V2+和Cr2+也可以观察到。

总之,离子热合成方法已经成功应用于以聚甲醛为基础的多孔材料的制备中,实验中氮气的吸收和阳离子交换结果证明了多孔材料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5 讨论

再将离子液体作为实验环境的情况下,经过实验可以发现化合物气体吸附的功能强大,而且可以进行内部结构的离子交换,在高温和水溶的情况下保持结构的稳定。使用这种合成方式,可以制备吸附功能好的材料,其应用的范围十分广泛,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1] 李战锋.基于多金属氧酸盐与二茂铁类的电荷转移盐的合成及性质研究[D].西北大学,2009(6).

[2] 刘镇,吴庆银,钟芳.无机-有机杂化材料的研究进展[J].锐石油化工,2008(7).

篇8

目前,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应用广泛,而仅仅凭借计算机技术已经不能够满足人类的需求,而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将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进行联用已经成为了一项重要、必不可少的技术创新。

1 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区别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科技的进步,计算机已经逐渐走入普通人家,各行各业也正普遍使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方便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且又与信息技术有着相似之处,所以有些人会将二者混为一谈,视作信息技术,这种理解虽然有些道理,但是是不完全正确的。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计算机是信息技术能够实现的基础单元,计算机是信息技术的核心代表,而信息技术的含义是指对信息进行收集、获取、分析、理解、处理、加工以及传递等工作,从其含义上可以看到,信息技术不仅仅只包含有计算机技术,其中含包括电视、广播、光盘和录音等。

2 计算机技术的概念及核心功能

2.1 计算机技术的概念

计算机的发明使得人类的生产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变,尤其在网络化上的应用,更是方便了人类的生活生产。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融合成就网络技术,网络技术是指,将一个区域内所有独立计算机通过各类通信线路进行连接,再通过计算机的共享功能实现区域内所有计算机数据共享与传递的一种共享技术。换而言之,计算机网络技术就是在利用迅捷高效的计算机与快速广泛的通信技术实现区域内计算机数据资料的共享与传递,从而方便人类的生产生活,提高社会生产率。

2.2 计算机技术的核心功能

我国计算机的普及虽然比发达国家较晚,但是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在我国已经得到广泛推广。从早期的数据统计到如今的网络化技术,计算机在当下生产生活中已经取得了不可顶替的地位,在未来,计算机高效快捷的工作效率也会使得在社会生产中有着重要的位置。从现实运行情况中,也可以看到计算机技术表现最为突出并得到普及应用的是数据处理与网络运用两个方面。

2.2.1 计算机技术的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是计算机技术最基本也是最关键技术。其不仅具有传统收集、处理、计算数据的功能,且能够实现自动化筛选操作,为用户提供最快捷的搜索功能。这使得现代的数据处理已经从最初的数据收集与传送发展到如今的人工智能选择,这样能够提高数据处理的精准性,并且与此同时提高处理数据的效率。计算机使用者将复杂的数据录入计算机中,其相对应的编程就会将数据转换成相对应的代码,就可以实现计算机全程处理数据,从而缩短处理时间,提高数据处理的效率,并且能够保证相应的数据处理准确率。不仅如此,数据处理作为计算机设计之初的核心功能,其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数据处理都能够提高使用者的工作效率,满足其工作需求。

2.2.2 计算技技术的网络运用

网络运作是指计算机实现数据传输与共享的功能,这是现今计算机非常重要的功能。这也是计算机吸引广大用户群体的重要因素,无论是个人生活还是网上办公,尤其是网上办公的便捷在大型企业中表现的更为明显。目前因为网络化为企业带来高效与便捷,所以许多的企业开始实现网络办公,这是企业网络化转型也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未来,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状况或许将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计算机的资源共享与数据传输将是所有企业为了生存与发展而共同努力的奋斗目标,而互联网在我国高新科技产业中的作用也是越来越大,有效促进我国高新科技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当然,除了数据处理以及网络运用,这两者是计算机技术最主要的职能,计算机技术还包括其他许多的职能。从而可以看出,计算机技术应用广泛,切实有效的利用好计算机技术对于企业或是个人的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 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联用

在当下时代背景下,人类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得到了广泛地应用,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诸多的便利。信息技术一般包括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传感技术等。在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还未实现联用的时候,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是分开的,它们各自独立运行承担相对单一的工作。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生产方式的不断变化,人类需要解决的问题往往涉及多个学术领域,这也使得单一的处理方式无法满足现代科技发展的需要,人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将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进行联用,方才能够解决复杂的问题,促进现代科技的发展,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联用也就应运而生。

3.1 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联用

通信技术是信息技术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可以分为无线通信技术和有线通信技术。在传统的通信技术中有线通信技术是信息传输的主要通道,占据着主要地位,但是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用户对于广泛快捷的无线通信技术的需求越来越大。而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联用不仅可以提高数据传输的效率,同时又能够加强数据传输时的安全,保证用户的隐私安全,从而能够得到用户的信赖。

3.2 计算机技术与传感技术的联用

传感技术是指对传感器进行信息梳理与开发应用,其中最重要的是处理工作。传统的数据收集与处理是分开进行的,而一旦将两者工作结合在一起,就可以就繁琐的两项工作合并为一项工作,这样在数据收集时就可以进行数据处理工作,减少了工作流程和工作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还能够避免一些因中间工作而发生的偶然性误差,提高工作的准确率。

4 结束语

总之,将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联用的具体步骤就是,需要做好通信技术、传感技术与计算机技术三者的联用。

参考文献

[1]秦靖伟.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联用的分析[J].高新技术产业发展,2012:25.

篇9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科技的进步,计算机已经逐渐走入普通人家,各行各业也正普遍使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方便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且又与信息技术有着相似之处,所以有些人会将二者混为一谈,视作信息技术,这种理解虽然有些道理,但是是不完全正确的。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计算机是信息技术能够实现的基础单元,计算机是信息技术的核心代表,而信息技术的含义是指对信息进行收集、获取、分析、理解、处理、加工以及传递等工作,从其含义上可以看到,信息技术不仅仅只包含有计算机技术,其中含包括电视、广播、光盘和录音等。

2 计算机技术的概念及核心功能

2.1 计算机技术的概念

计算机的发明使得人类的生产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变,尤其在网络化上的应用,更是方便了人类的生活生产。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融合成就网络技术,网络技术是指,将一个区域内所有独立计算机通过各类通信线路进行连接,再通过计算机的共享功能实现区域内所有计算机数据共享与传递的一种共享技术。换而言之,计算机网络技术就是在利用迅捷高效的计算机与快速广泛的通信技术实现区域内计算机数据资料的共享与传递,从而方便人类的生产生活,提高社会生产率。

2.2 计算机技术的核心功能

我国计算机的普及虽然比发达国家较晚,但是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在我国已经得到广泛推广。从早期的数据统计到如今的网络化技术,计算机在当下生产生活中已经取得了不可顶替的地位,在未来,计算机高效快捷的工作效率也会使得在社会生产中有着重要的位置。从现实运行情况中,也可以看到计算机技术表现最为突出并得到普及应用的是数据处理与网络运用两个方面。

2.2.1 计算机技术的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是计算机技术最基本也是最关键技术。其不仅具有传统收集、处理、计算数据的功能,且能够实现自动化筛选操作,为用户提供最快捷的搜索功能。这使得现代的数据处理已经从最初的数据收集与传送发展到如今的人工智能选择,这样能够提高数据处理的精准性,并且与此同时提高处理数据的效率。计算机使用者将复杂的数据录入计算机中,其相对应的编程就会将数据转换成相对应的代码,就可以实现计算机全程处理数据,从而缩短处理时间,提高数据处理的效率,并且能够保证相应的数据处理准确率。不仅如此,数据处理作为计算机设计之初的核心功能,其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数据处理都能够提高使用者的工作效率,满足其工作需求。

2.2.2 计算技技术的网络运用

网络运作是指计算机实现数据传输与共享的功能,这是现今计算机非常重要的功能。这也是计算机吸引广大用户群体的重要因素,无论是个人生活还是网上办公,尤其是网上办公的便捷在大型企业中表现的更为明显。目前因为网络化为企业带来高效与便捷,所以许多的企业开始实现网络办公,这是企业网络化转型也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未来,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状况或许将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计算机的资源共享与数据传输将是所有企业为了生存与发展而共同努力的奋斗目标,而互联网在我国高新科技产业中的作用也是越来越大,有效促进我国高新科技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当然,除了数据处理以及网络运用,这两者是计算机技术最主要的职能,计算机技术还包括其他许多的职能。从而可以看出,计算机技术应用广泛,切实有效的利用好计算机技术对于企业或是个人的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 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联用

在当下时代背景下,人类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得到了广泛地应用,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诸多的便利。信息技术一般包括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传感技术等。在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还未实现联用的时候,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是分开的,它们各自独立运行承担相对单一的工作。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生产方式的不断变化,人类需要解决的问题往往涉及多个学术领域,这也使得单一的处理方式无法满足现代科技发展的需要,人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将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进行联用,方才能够解决复杂的问题,促进现代科技的发展,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联用也就应运而生。

3.1 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联用

通信技术是信息技术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可以分为无线通信技术和有线通信技术。在传统的通信技术中有线通信技术是信息传输的主要通道,占据着主要地位,但是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用户对于广泛快捷的无线通信技术的需求越来越大。而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联用不仅可以提高数据传输的效率,同时又能够加强数据传输时的安全,保证用户的隐私安全,从而能够得到用户的信赖。

3.2 计算机技术与传感技术的联用

传感技术是指对传感器进行信息梳理与开发应用,其中最重要的是处理工作。传统的数据收集与处理是分开进行的,而一旦将两者工作结合在一起,就可以就繁琐的两项工作合并为一项工作,这样在数据收集时就可以进行数据处理工作,减少了工作流程和工作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还能够避免一些因中间工作而发生的偶然性误差,提高工作的准确率。

4 结束语

总之,将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联用的具体步骤就是,需要做好通信技术、传感技术与计算机技术三者的联用。

参考文献

[1]秦靖伟.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联用的分析[J].高新技术产业发展,2012:25.

篇10

21世纪是互联网时代,任何脱离计算机终端的社会行动都会缺乏其存在价值。同时,这个世纪也是多元的信息化时代,信息容量已经超过了历史任何一个时期如何提升信息的提取能力和处理能力是我们每个人所追求的目标。以计算机为依托的信息技术管理和处理有助于增进人们信息辨别和提取能力的提升,从而增进信息的价值意义和工具意义。

1信息技术的含义和特征

1.1信息技术含义

信息技术(InformationTechnology,简称IT)是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等有关的技术都可以称之为信息技术,包括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也就是说,信息技术主要目标是提升信息管理和处理的能力。

1.2信息技术的内容

信息技术包括信息的采集、存储、加工、交流共享等过程,这些过程又可以具体细分为几个方面。如信息的采集包括信息需求的分析、采集工具的选择、采集渠道的建立及信息采集后的价值性评估。信息的存储包括数据库的建立、数据库的安全性分析、数据库的防火墙设置等环节。信息的加工包括信息的分级分类、数据的统计分析、信息的整合分析等环节。信息的交流共享包括信息的公示公开、信息的跟踪反馈等环节。这些环节都需要依靠计算机终端和互联网终端进行信息和数据的处理,离开计算机系统,信息技术管理和处理的效率会大大降低。

1.3信息技术的特征

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有着共同点和区别,二者不可等同对待。具体来说信息技术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信息技术是技术性和信息性的统一。技术性和信息性是信息技术的两个主要特征,是信息技术的两个核心支撑点。技术性表现在对大容量信息管理和处理的专业能力,具体来说应该有科学的信息处理的方法、、先进的信息处理设备、信息处理设备操作技术和信息处理功能的高效性和处理信息经验的成熟性。信息技术的信息性则是指信息技术的处理都是围绕信息为核心,以信息为处理单位和分析对象,信息技术的所有过程都是对信息的分析、整合和应用的过程。因此,技术性和信息性是信息技术的两大主要特征,这是公认的特征标准。

2)信息技术是原始信息和非原始性信息的统一。信息的分类包括原始信息和非原始性的信息,信息技术的过程就是将原始信息通过信息处理工具逐步转化为理想的、现实需求的非原始信息。这个过程是原始信息和非原始信息之间的辩证转化。

3)信息技术是单一性和多元性的统一。信息技术的单一性又称为“一对一”性,即对每个信息编码的结果对应一个信息单元。信息技术的多元性指的是信息来源的多元、信息表现形式的多元和信息处理的工具和方法的多元、以及非原始信息的多元。信息技术就是单一性和多元性的统一,二者是区别信息性质和途径的最有效特征。

2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区别

计算机的发展已经有80年的历程,自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的诞生开始,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已经紧密相连,二者不可分割。因此,在我们现实中的印象就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概念互为转换。但仔细分析,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还存在着许多的区别。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1)信息技术的内涵和外延比计算机技术更为丰富。计算机技术是依托于计算终端进行的技术处理,信息技术不仅仅包括计算机技术的处理,还包括其他信息设备处理工具,如电视、广播等。其次,信息技术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包括信息的采集、存储、加工、共享等过程,而计算机技术则是固态的、静止的对计算机终端内容进行处理。所以说,信息技术的内涵和外延都要广于计算机技术。2)从某种程度上说,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互为工具价值。计算机技术会以信息技术为工具,信息技术也会以计算机技术为工具,二者为对方提供一定意义上的工具价值。通过计算机终端,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将一些原始信息分类存储、加工处理,得到信息管理者想要的信息形式。同样的,计算机技术包括对信息的处理,实现信息之间的沟通交流、信息之间的提取和凝练。

3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联用

前面已经述及了信息技术的含义和特征,我们会发现信息技术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的、动态性的过程,而计算机是静态的、功能性的系统终端,二者结合本质上提升了信息处理的效率和效果,也促进了二者之间共同进步、共同发展。本文接下来分析计算机和信息技术联用的几个方面,并分析二者联用对社会生产和生活的价值。

3.1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结合点分析

信息技术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因此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联用主要表现在这三个方面,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1)计算机与传感技术的联用。传感技术主要包括传感器的应用和计算机终端数据的处理,通过传感器将信息源通过信息回路发送到计算机终端,计算机则将原始信息进行分类加工,根据用户的需求,将原始信息处理成用户需求的样式和内容。这种联用的关键在于传感器技术的运用和计算机数据处理的运用,如地理信息技术处理领域中有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处理技术、定位技术等,其本质就是信息技术的采集,利用计算机终端对信息源进行图像分析处理、数据的统计分析、文本的提炼概括来达到信息的整合与质变,达到信息处理的预期效果。2)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联用。计算机终端、互联网、信息技术三者之间的结合能够实现信息的爆炸式增长、信息快速化传播、信息处理的高效能。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联用能够扩大信息源的深度和广度,信息面和信息的容量会得到质的提高,这无疑对信息的管理和处理提出了挑战。通过网络技术,计算机能够实现信息管理和处理的远程操作、虚拟操作和多元平台操作,能够实现信息源发生端和信息处理终端的连接,也能够远程操控信息源发生端的信息内容和数据。3)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联用。通信技术是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通信技术信息就不能实现交流共享,信息的价值性也会丧失。随着科技的日益进步,我们沟通交流的渠道也得到质性改变,出现了新媒体时代的通信技术,如微信、QQ、微博等信息交流沟通平台。在计算机终端或者移动终端上,利用这些软件可以实现信息的传播交流,促进信息传输的效率和效果的提升,也降低了信息传播的成本和时间。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联用是信息技术的催生动力和生存之源。

3.2计算机和信息技术联合的应用价值

计算机和信息技术联合的应用价值分析是一个很大的课题,会有很多层面、很多角度去分析,笔者认为二者结合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人类社会进步。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联合催生了信息产业的出现,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和社会运行的效率,打破了传统产业结构的僵化模式,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同时,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联合冲击了信息获取和呈现的传统格局,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人民可以共享历史和现代的、全球和地区的各个阶段、各个领域的文明发展成果,提升现代公民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此外,二者结合还能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就业的增加、劳动力结构的改变等方面。

4结束语

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联合是时代的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我们要利用好、发展好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功能和效益,实现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韩放.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联用探析[J].科技与创新,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