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06 17:07:3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生态平衡的概念及特点,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环境污染是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为降低环境污染,为人们日常生活营造良好的生活氛围,环境艺术设计中落实生态理念是十分必要的。这样不仅能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还能改善人们生活的质量,为人们营造绿色环保的美好环境。为此,环境艺术设计时应该落实生态理念,促进设计水平提高,改善人们生活环境。
1.生态理念的概念及作用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增强和生活质量提高,环境艺术设计中生态理念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它对促进设计水平提高,改善人们生活质量具有积极作用。
(1)概念。生态理念是指在完成设计任务的前提下,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降低环境污染和破坏,推动环境艺术设计朝着良性方向发展。它是随着设计经验总结和人们环保意识增强而出现的理念,具有高效性、持续性、多样性、循环性的特点,对环境艺术设计产生积极作用。
(2)作用。环境艺术设计中,落实生态理念具有积极作用。它能顺利完成设计任务,降低对周围环境带来的破坏程度,促进设计水平提高。同时还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推动设计工作顺利进行,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生态机制良好循环,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设计综合效益。从而达到美化环境,改善人们生活质量的目的,因而越来越受到重视,其应用也变得更加广泛。
2.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理念及其应用
尽管生态理念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应用具有重要作用,但一些设计人员对此不重视,未能严格落实各项要求。为转变这种情况,设计过程中应该改进和完善对策,促进设计水平的提高。
(1)应用天然材料。落实生态理念的重要策略之一,就是根据设计工作需要,实现对天然材料的合理有效利用。为此,设计工作者应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详细和全面地了解各种天然材料的造型、用途、性能等,然后根据设计需要合理采用。例如,具有清淡香味的树木可以大量种植用来绿化,营造靓丽舒适的环境,既不破坏周围环境,也不影响人们身体健康。因此,环境艺术设计时要合理利用天然材料,节约资源能源,落实生态理念,提高设计水平。
(2)注重环保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要牢固树立环保设计理念,这样不仅能营造更为舒适的环境氛围,还有利于促进设计水平提升。当今世界,环保设计理念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理念成为一种趋势和必然,这是每个设计工作者应该关注和重视的内容。因此,要将环保设计落实到设计工作中,促进资源能源得到有效利用,节约资源,改善周围生态环境,推动设计水平提升和周围环境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讲,设计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低碳生活的要求,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将节能和绿色环保作为设计目标和追求,尽量降低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和破坏,促进环境艺术设计水平提高。
(3)维持场地原貌。设计过程中尽量降低对周围环境的破坏,保持原地原貌,实现有效保护周围生态环境的目的。例如,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实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再生,节约资源,降低能源消耗,减少废弃物产生,取得更好的环境效益。某些地方环境艺术设计时,将人工湿地系统的污水,注入部分厌氧池、植物塘、养鱼塘等,让污水变清,避免污染水资源,还保持场地的原貌,取得更好的设计效果。
(4)保持生态平衡。生态设计理念要求保持生态平衡,尽量降低对周围环境的破坏,保持生物物种多样性,促进资源能源有效利用。工业和社会发展不可避免对周围环境带来破坏,环境艺术设计时要综合考虑这些问题,采取有效的设计方法和设计手段,对遭到破坏的环境进行有意识地补偿和恢复。例如,对废弃地、垃圾场等遭到破坏的地方,用生态方式促进环境恢复,通过植物种草、美化环境等方式,让这些遭受破坏的环境恢复原貌,保持场地内生态平衡,完善场地内的生态系统,为人们营造舒适的环境氛围。
(5)开发利用新能源。生态设计要求合理采用科学技术手段,减少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资源能源的利用,使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太阳能蓄热,保证自然通风,合理利用地热能采暖和供热,这是环境艺术设计中对新能源进行有效利用的重要方式。充分利用太阳能的光和热,实现对自然能源的有效利用;合理利用沼气 能、垃圾焚烧的余热等,达到美化环境,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改善人们生活环境的目的。
环境艺术设计中,生态理念的应用具有重要作用。它尊重自然,倡导与自然和谐相处。因此,作为设计工作者应该站在全新的生态审美角度,合理应用各种手段,促进设计水平提高,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减少甚至避免对周围环境破坏,为人们创造绿色美好家园。
参考文献:
在现代建筑工程的建设中,人们对建筑的节能要求不断提高,然而由于建筑行业是一个高耗能行业,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对生态问题引起了高度重视,然而就目前建筑设计的实际情况而言,要实现建筑设计的生态化还任重道远。本文从生态建筑的概念及特点出发,对生态建筑设计和建筑设计生态化的深入分析,然后对生态建筑设计与建筑设计生态化趋势进行了阐述。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使同行相互探讨共同提高,同时为我国生态建筑的发展添砖加瓦。
一、生态建筑的概念及特点
1、生态建筑的概念
作为一种全新的建筑形式,生态建筑有着许多不同的解释,总体上是将建筑视为一个生态系统,通过组织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态因素,在建筑生态系统内部使物质、能源实现秩序地循环转化,获得一种无污染、高效及低能的生态平衡系统。
2、生态建筑的特点
从建筑设计的角度看,生态建筑主要表现为:采用多种绿化方式以改善周围小气候,采用大跨度轻型结构以增强空间的适应性。生态建筑的设计,应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整体、全面地考虑设计区域内部与外部环境关系;强调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不可分割;建筑材料尽量使用天然材料,尽量使用天然能源与再生能源;采用节能技术和防治污染措施;宅址选择远离污染源;尊重设计地段内的土地、环境及植被的特点,因地制宜;建筑产品体现出生态文化与艺术的内涵;设计过程中的多学科综合性。
二、生态建筑设计及其基本内容
1、生态建筑设计。
所谓生态建筑设计,即秉承生态学思想和以人为本理念为指导的建筑设计理论,着眼于以自然、建筑、人中心的整体环境,设计出能够体现三要素之间统一、和谐关系的优秀建筑,使其能够与周围环境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同时还能最大限度地为居住者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有效保护周围生态环境。就其本质来看,生态建筑设计实际上是一种回归自然的、与生态和自然环境保持平衡的一种良性设计理念。建筑同样也可视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而生态建筑设计的主要任务就是对建筑内外空间中涵盖的各类物态因素加以合理组织,在建筑系统内部实现物质能源的循环有序利用,从而创造出生态平衡的、少污、少废、高能低耗的优良建筑环境,居住者生活空间由此变得更为舒适和健康。
2、生态建筑设计的基本内容
2.1对再生能源加以充分利用,实现节能效果。
在生态建筑设计过程中,为使能源利用率得到有效提高,减少资源消耗,包括水能、风能、海洋能、太阳能以及生物能在内的各类可再生能源得到充分应用,人类既往依赖于非可再生能源的程度得到一定缓解,而蓄热等节能措施的应用则有效控制了能源消耗,实现了减耗、节能的目的。现阶段建筑设计中,风能以及太阳能的应用相对较为普遍。
2.2污染减排。
生态建筑设计对于居住者健康影响因素有充分的考虑,室内与周围环境严禁存在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建筑材料,以免将有害或有毒物质排放到邻近环境中。对于已经存在的有害物质实施无害化处理,通过科学手段加以净化,为建筑物周遭环境和室内环境的宜居、健康性能提供全面保障。
2.3尽可能的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应用环保、可循环利用以及可再生类建筑材料,以降低建筑活动产生的各类垃圾。以环保管材的应用为例,现阶段建筑市场上有一种能够取代金属管材的塑料金属复合管,这是一种金属与塑料性能兼具的优秀高科技产品,自身不会生锈,更不会造成污染,较好地满足了生态化设计理念需求。建筑设计师们应大规模运用生态技术和环保材料,设计出符合生态化设计标准的建筑物。同时满足居住者环保低碳的使用要求。
2.4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建筑设计者应对建筑周围环境与建筑本身之间的协调配置予以考虑。例如生活设施以及邻近建筑群等,确保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生态平衡关系,使生态建筑设计理念中的要求得以实现。
2.5生态化建筑设计为居住者提供了舒适、宜人、健康的室内空间环境,其中包括清洁的空气、良好的光照、适宜的温湿度以及开敞灵活的空间。
三、我国建筑设计生态化的发展趋势
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及我国人口增多带来的土地占有面积的扩大及资源的过渡浪费,使得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同时工业废水、废气等的排放也使生态环境受到了严峻的威胁。我们不能一味的以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进行经济建设,而应在保持其原有风貌的同时,科学合理地利用其现有资源的有效提供实现社会与自然的同步可持续发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生态建筑概念的提出得到了社会的强烈反响与广泛关注。
1、探究新型的生态建筑设计风格
自然界的优胜劣汰导致了物种的灭绝、繁衍与转变,从而出现了低等生物个体到高等生物的进化。人类既充当着改变大自然的角色,同时又不可否认的作为其承担者出现。在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人类以智慧将其思维的运转运用到大自然的生产中,不仅推动了社会工业化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可靠提升,也使大自然产生了人类鲜活的思维,使大自然以生命个体的形象展现出来。因此,在未来的生态建筑发展进程中,我们要探究新型的生态建筑设计风格,赋予建筑以人的生命色彩,真正实现生态环境与建筑物设计的和谐化。同时在传统的建筑设计风格中进行科学的创新与改进。
2、 注重能源技术的开发与利用
能源理念是生态学中的一个及其重要的概念。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即新能源的开发和能源的科学利用。一方面,能源的开发不仅要做到其对环境的长期有效发展的促进,同时也要关注自然界中资源的有限性,从长远的角度出发选择既对生态环境有利同时又可再生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元素作为能源的最终源头。
我们可以开发风能、太阳能为建筑所用的能源,从而实现大自然与建筑施工的平行发展。另一方面,将能源的开发转向节能方面必将成为未来我国生态建筑中的另一重要研究课题。这里我们所说的节能不仅指的是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减少能源的使用,而更多的要求的是在能源的利用率方面做出最大的努力,实现资源投入与产出的最大自然优化比。
结束语
建筑是一个能耗高的行业,并且在建筑节能方面一直有所欠缺,而随着可持续发展这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贯彻落实,在现代建筑工程的建设中,人们对建筑设计中生态问题引起了高度重视。通过本文对生态建筑设计与建筑设计生态化趋势的探索分析,相信对其也有较深刻的认识。总而言之,生态建筑是一种非常先进的建筑形式,并且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发展潜力,为了提高现代建筑的水平和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现代建筑向生态建筑方向发展是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1] 段国志.试论生态建筑设计与建筑设计生态化趋势[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03-25
以中新天津生态城主题文化公园为例,生态元素体现在设计的各个方面。从大的方面理念中“生态雅”。布局中的“生态保护区”、“生态科研教育区”、“生态文化展示区”。从小的方面园区内的环保交通工具,公园的环保照明系统中的体现。 生态园林的未来发展趋势将是东西方文化的融合的体现。不可忽视的生态理念将在园林的作品中有所体现。今后园林内容会更新颖,形式会更多样,只有充分适应这种特点,才会不断地创造自我,更新自我。这就是历史和现实给予我们的启示。
【关键词】园林;生态;具体;发展
1.绪论
人们的生活理念亦发生着深刻变化。尽管人们选择了城市生活,但人们并不情愿生活在远离新鲜空气、远离绿草碧波、远离闲适平静的环境中。
近世年来,园林绿化与生态学联系更加紧密。世界生态科学在飞速发展。经过我国园林工作者多年来在探索有关园林系统理论方面的努力,对园林绿化与生态科学关系的研究不断深入,建立“生态园林”的时机已经成熟。
本文首先给出生态公园的概念和科学含义,指出人类生存现状及当今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渴望,然后以天津生态文化主题公园为例,分别从理念、布局、道路交通、照明几个方面论述生态元素在公园中的具体体现。指出生态因素在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性。阐述生态园林的概念及科学涵义,预测园林最终要回归自然,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的最高境界。
但也同时指出生态园林之路漫长而遥远,需要新时代的造园者提高技术水平将园林事业发扬光大。
2.生态园林概念
曾几何时,人们过分注重于发展自身的能力,使今天的人们可以移山填海,却难为自己找到一个舒适怡人的栖息之所。当人们带着对自然的一知半解,以先进的手段豪情满怀地去征服自然时却对于目的发生了困惑。
绿色的植物星星点点的点缀在人们的晒台和城市的小空地上,等待着人们滋养。有人说“它是我们最亲密的朋友,应该养好它们”。事情并不这么简单,它们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父母。人是自然的骄子,无时无刻不在编织自己绿色的梦幻。自然哺育了人类,当人们离开它的时候也未忘记自己的摇篮,人们必须学会与其共存共有,才能学会生存。
2.1 生态园林的概念
生态园林主要是指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所建设的园林绿地系统。在这系统中,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木植物被因地制宜的配置在一个群落中,种群间相互协调,有复合的层次和相宜季相色彩,具有不同生态特性的植物能各得其所,能够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土地、空间、养分、水分等,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群落,它是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最高层次的体现,是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工业化的最高度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剧,给人类带来了生存环境的危机,这一严峻的现实,迫使人们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仿造自然环境,以谋求优良的生存环境,把园林绿化作为主要手段,因势利导的利用对城市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的有利因素,从整治国土,促进生态平衡的高度全面绿化人类的生存环境,将园林绿化事业推向生态园林的新阶段。
2.2 生态园林的科学内涵
生态园林的科学内涵在于,依靠科学的配置,建立具备合理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的人工植物群落,为人们提供一个赖以生存的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活环境;充分利用绿色植物,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和生物能的转化率,调节小气候,吸收环境中的有害气体,衰减噪音,调节生态平衡;美化景观,在绿色环境中提高艺术水平,提高游览观赏价值,提高社会公共效益,提高保健修养功能,为人们提供更高层次的文化,游憩,娱乐需要和人们生存发展的绿色生态环境。
3.生态理念在公园中的具体体现
生态理念在具体公园建设中已有充分体现。中新天津生态城文化主题公园如图1-1,位于令人和瞩目的天津滨海新区内,规划建设面积30平方公里。位于天津港以北,其中汉沽区20平方公里,塘沽区10平方公里。东临滨海新区中央大道,西至蓟运河,南接蓟运河,北至津汉快速路,交通便利。天津生态城不仅是宜居的生态之城,更是实现生态经济的创新之城。
从中心生态城与城市的关系以及规划基地具有禀赋资源来看,本项目的定位将是一个充满活力、市民喜爱的,当地民俗文化展示、休闲、旅游观光、森林保护、科普教育为一体的多功能公共活动的生态性文化主题公园;在此处能让人们远离喧嚣,感受绿色,保护绿色,亲近生态,回归自然。
3.1 理念中的“生态”
设计理念以诗经“风、雅、颂”文化抽生出——“民俗风”、“生态雅”、“和谐颂”作为本案的设计主题。以生态文化和民俗文化作为文化暗线,以绿色植物群落景观做为主线,形成一轴、五区、三主题的景观格局。
绿色生态住宅在国际上亦被称为绿色住宅、生态住宅、可持续发展住宅。最近几年,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生态环境质量的下降,“生态住宅”几个字眼频繁出现在消费者的视野中。然而,当前房地产界的“生态”理念仍然停留在住宅小区的绿化、园林小品以及物业管理水平等浅层次上,并未涉及生态住宅小区的真正内涵。因此,研究绿色生态住宅建设问题任重道远。
1生态住宅的概念及核心思想
对“生态住宅”概念的界定至今仍没有统一,有学者认为:生态住宅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意在寻求自然、建筑和人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即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利用自然条件和人工手段来创造一个有利于人们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同时又要控制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使用,实现向自然索取与回报之间的平衡。也有学者认为:生态住宅是指应用生态学和建筑学原理,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并以不触动环境基本生态平衡为前提,能够进行自身良性生态循环,对居住人的身心健康和安全不构成任何危害的居住空间。“生态住宅”是一个新兴的、动态的和发展中的概念,生态住宅不可能一步到位,也不可能达到终极状态。环保型生态住宅大型社区,将成为21世纪人类追求的理想生活环境。
绿色生态住宅的核心是遵循并实施全球人居可持续发展战略,立足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两大课题的结合,所关注的不仅是节约不可再生能源和利用可再生洁净能源,还涉及节约资源(如建材、水等)、减少废弃物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等)以及材料的可降解和循环使用等。它的实际释义为:消耗最少的地球资源,消耗最少的能源,产生最少废弃物的住宅和居住小区。舒适、健康、高效节能、“天人合一”的生态观是生态住宅建设的指导思想。
2绿色生态住宅的技术要点
国际绿色建筑协会对国际绿色(生态)建筑的评定提出了9个方面的指标;2001年7月建设部颁布的《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及技术导则(试行)》初步为生态住宅确定了一系列原则和标准,使之更具有操作性。
2.1能源系统
对电、燃气、煤等常规能源进行分析优化,采取优化方案,避免多条动力管道入户。鼓励采用新能源和绿色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废热资源等。全年日照在2500h以上的地区,建议装太阳能设备。
2.2水循环系统
设立中水系统、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等。小区绿化、水景观、洗车、道路喷洒、公共卫生用水等可使用中水或雨水。
2.3气环境系统
居室内达到自然通风,卫生间装备通风换气设施,厨房设有烟气集中排放系统,异味气体能在瞬间散发。居室内的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
2.4声环境系统
它包括室外、室内和对小区以外噪声的阻隔措施。室外设计应满足:日间噪声小于50dB,夜间小于40dB。室内声环境,日间噪声小于40dB,夜间小于35dB。小区周边产生的噪声如果影响了小区的环境,则应该采取降低噪声的措施,如设置隔音板或种植小乔木。
2.5光环境系统
光环境系统强调满足日照要求,室内要尽量采用自然光,注意避免居民遭受光污染,在室外公共场地采用节能灯具,提倡由新能源提供的绿色照明。
2.6热环境系统
应满足居民的热舒适度要求和建筑节能要求以及环保要求。冬季室内适宜温度为20℃~24℃;夏季为22℃~27℃。住宅采暖,空调应该采用清洁能源,并因地制宜地采用新能源和再生能源。
2.7绿化系统
具备“生态环境、休闲活动、景观文化等”三大功能。
2.8废弃物管理与处置系统
生活垃圾的收集要全部袋装,密闭容器存放,收集率达到100%,垃圾实行分类处理,分类率至少达50%。
2.9绿色建筑材料系统
提倡使用3R材料(可重复使用、可循环使用、可再生使用),选用无毒、无害、有益健康产品。
3生态住宅发展存在的问题
3.1认识深度不够,技术水平不到位
据一项调查显示:70%以上的市民不了解“生态住宅”“生态小区”的概念和内涵。对生态住宅的概念往往只是模糊的停留在“小区有绿化”的狭窄范围内。大部分房地产开发商以“生态住宅”吸引购房者,但“生态住宅”的理念精髓并未真正纳入他们的建设中。多种植一些花草树木,只是生态住宅建设的一部分,并不是真正的绿色生态小区。建设者应在引用新能源,设立中水系统,使用环保材料,改善室内自然通风条件等方面多花心思。真正建设一个“节能”“节水”“节地”“治污”的生态住宅小区。
3.2成本高、投入大
由于生态住宅能充分体现人们对居住高品质(舒适、健康、环保、和谐美观等)的追求,体现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营造真正的生态住宅势必要花费较大的代价,相应的成本必然会加大。从而使生态住宅变成富人住宅,这样生态住宅大众化的问题不会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因此,生态住宅在试点过程中,国家应适当给予优惠政策,体现“生态补偿”,以调动开发商的积极性,同时开发商应通过多重市场定位尽可能地降低成本,使生态住宅平民化,大众化。
3.3其他社会问题
对于绿色生态住宅建筑虽然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定义,笔者理解应包括以下几层涵义:①结合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合理地安排组织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住宅建筑与环境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②拥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较强的生物气候调节能力,满足人们工作生活所需的舒适环境。人与建筑和自然环境之间形成良性的循环,能实现未来可持续发展;③ 在住宅建筑精神上既要体现时代性,也要反映地域的历史与人文环境。
一.绿色生态设计概念及特点
1.绿色生态设计的含义
绿色生态设计是以绿色生态技术作为依据以净化环境为目的所进行的设计。它要求在设计时必须按环境保护的目的选用合理的原材料、结构和工艺,在制造生产和使用的过程中,不产生环境公害,有利于拆卸和回收,回收的材料可用于在生产。
绿色生态设计不是某个职业或科学所持有的,它是一种与自然相协调的方式,其范围非常广,包括建筑是对其设计及材料选择的考虑;水利工程师对洪水控制途径的重新认识;工业产品设计师对有害物的节制使用;工业流程设计师对节能和减少废弃物的考虑。它为我们提供一个统一的框架,帮助我们从新审视对景观、城市、建筑设计,以及人们日常生活方式和行为。简单的说,绿色生态设计是对自然过程的有效适应及结合,它需要对设计途径给环境带来的冲击进行全面的衡量。
绿色生态设计理论是新的设计价值观的体现,他将设计建立在生态学有机整体的基础上,用有机整体的观点观察分析事物、观察研究设计对象。要求设计师面对单个的设计对象时,应该将其纳入人与物、人与自然的整个系统中来考虑。这一新兴的设计观念改变了以往设计师们仅仅在产品外观上标新立异的传统观念,而自觉地纳入可持续发展的先进思想中,将设计的重点放在真正维护人类长远利益和未来发展中。
2.绿色生态设计的特点
(1)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我国的资源国情:资源总量大,资源类型齐,是一个资源大国;但我国人均资源占有少,是一个资源小国;开发利用不合理是实际存在的状况,从总体来看,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目前为止环境形势相当严峻,不容乐观;保护环境是随手可做的小事,在建筑设计中要注重对资源的合理使用,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
(2)加长了建筑材料的使用寿命
现阶段许多住宅建筑花费了大量金钱建设但是却得不到有效的利用。绿色生态设计有4个阶段:修理、精炼、重新设计再思考。日本政府通过绿色生态设计使资源的利用率提高4倍甚至10倍,有效地减少了资源和能源的使用,降低了生态环境的干扰。建筑材料的可靠性、高耐久性也是提高效率的有效方法,因为材料的再循环使用或者处理均需要再次消耗能源,因此,延长建筑材料的使用寿命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3)遵循了生态平衡规律
生态平衡又称为“自然平衡”。即指生态系统中,在一定的时间内,生产者和分解者之间都保持着一种相对平衡状态;也就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较长期地保存稳定,这种平衡状态叫做生态平衡。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时,系统中的有机体种类数量大、生物量和生产力也最大。比如一个池塘,水质好,生物茂盛,鱼儿欢畅时,处于生态平衡状态。比如人们使用绿色生态的环保材料,经过可回收利用,既不能影响动植物生长又不危害人类健康。
二.绿色生态住宅建筑设计
1.合理利用绿色植物
将先进电脑控制技术同住宅建筑构造技术相结合,把生态建筑同绿色生态体系移植到住宅建筑内部,从而利用内部植物环境为住宅建筑内部提高一定气候调节作用,利用植物改变住宅内部生态环境。此外,利用绿化植物,注重人和植物、建筑物同植被的关系,实现各种物体之间的共生共荣,打造人和自然和谐统一的空间环境,建设绿色生态建筑。
2.充分利用太阳能
太阳能是典型的绿色能源,同时也是地球上所有能源的来源。利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太阳能,取代传统能源,从而降低住宅建筑对传统能源的消耗。在住宅建筑设计过程中,可以将太阳光线设计为从屋顶进入,将反射构件、光线收集等应用到建筑屋顶上,从而提高建筑室内光线环境。太阳光线进入室内,为房间内部提高日照,同时对太阳光进行收集,反射引导进入建筑内部,从而降低室内热量损失。利用被动采暖设计基本原理,充分利用冬季寒冷季节的太阳辐射和直射能量,来减少住宅建筑采暖能源消耗;利用遮阳的建筑设计基本原理,减少夏季阳光直射,从而降低室内制冷能源消耗。
3.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设计
绿色生态建筑的主要部分就在于护结构的能耗部分,对于护结构的节能是保证生态建筑节能的重要措施。这其中最需要注意的就是建筑的隔热保温作用,对于保温隔热材料的选用我们也要多加考虑。要因地制宜,结合当地气候条件与地势来选用不同种类的保温隔热材料。具体来说,我们常常将保温能力高的材料用于一些在北方气候寒冷地区的建筑,这些建筑的结构中我们通常都是采用具有隔热功能的保温材料,大大减少了外界的冷空气对建筑内的影响。同时,国内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引进并采用了很多国外先进的技术,复合墙体就是其中一个较好的突破,建筑师创新性的将保温材料融入到墙体之中,一方面增强了墙体的承重能力,更在最大限度上让建筑的保温效果变得更加明显。
4.减少空气的热交换,降低能量损失。
住宅建筑设计时要保持空气在建筑中具有适当的密封度,外墙不能自由开启,内庭要封闭,确保空气的有序流动。此外,利用地源热交换系统,将夏季进入建筑的气体进行冷却,将冬季进入建筑的空气进行加热,利用土壤一年四季具有稳定温度的特点,冬季作为热泵供暖热源,将高于环境温度的地底热能供给到建筑室内采暖,在夏季将土壤作为自然空调的冷源,将建筑室内热能抽取释放到环境温度的土壤中,利用土壤环境温度均衡的特点,减少建筑周围空气的热交换,降低能量损失。同时,还可以对热量排放进行再利用,通过空调热回收系统将排出建筑室外的热空气进行回收,实现建筑供暖的目的。
三.结束语
绿色生态建筑是未来建筑设计发展的主要方向,在现代住宅建筑设计过程中,必须要贯彻绿色生态理念,坚持生态建筑设计基本原则,采用合理设计策略,逐步降低建筑能源消耗,加大绿色生态技术的使用,促进住宅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毅夫.基于绿色生态住宅建筑设计的分析与思考[J].中外建筑,2010,(8):150-151.
[2]时铭,高艳苹,姜春燕等.浅析绿色生态住宅建筑设计[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1).
一.绿色生态设计概念及特点
1.绿色生态设计的含义
绿色生态设计是以绿色生态技术作为依据以净化环境为目的所进行的设计。它要求在设计时必须按环境保护的目的选用合理的原材料、结构和工艺,在制造生产和使用的过程中,不产生环境公害,有利于拆卸和回收,回收的材料可用于在生产。
绿色生态设计不是某个职业或科学所持有的,它是一种与自然相协调的方式,其范围非常广,包括建筑是对其设计及材料选择的考虑;水利工程师对洪水控制途径的重新认识;工业产品设计师对有害物的节制使用;工业流程设计师对节能和减少废弃物的考虑。它为我们提供一个统一的框架,帮助我们从新审视对景观、城市、建筑设计,以及人们日常生活方式和行为。简单的说,绿色生态设计是对自然过程的有效适应及结合,它需要对设计途径给环境带来的冲击进行全面的衡量。
绿色生态设计理论是新的设计价值观的体现,他将设计建立在生态学有机整体的基础上,用有机整体的观点观察分析事物、观察研究设计对象。要求设计师面对单个的设计对象时,应该将其纳入人与物、人与自然的整个系统中来考虑。这一新兴的设计观念改变了以往设计师们仅仅在产品外观上标新立异的传统观念,而自觉地纳入可持续发展的先进思想中,将设计的重点放在真正维护人类长远利益和未来发展中。
2.绿色生态设计的特点
(1)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我国的资源国情:资源总量大,资源类型齐,是一个资源大国;但我国人均资源占有少,是一个资源小国;开发利用不合理是实际存在的状况,从总体来看,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目前为止环境形势相当严峻,不容乐观;保护环境是随手可做的小事,在建筑设计中要注重对资源的合理使用,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
(2)加长了建筑材料的使用寿命
现阶段许多住宅建筑花费了大量金钱建设但是却得不到有效的利用。绿色生态设计有4个阶段:修理、精炼、重新设计再思考。日本政府通过绿色生态设计使资源的利用率提高4倍甚至10倍,有效地减少了资源和能源的使用,降低了生态环境的干扰。建筑材料的可靠性、高耐久性也是提高效率的有效方法,因为材料的再循环使用或者处理均需要再次消耗能源,因此,延长建筑材料的使用寿命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3)遵循了生态平衡规律
生态平衡又称为“自然平衡”。即指生态系统中,在一定的时间内,生产者和分解者之间都保持着一种相对平衡状态;也就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较长期地保存稳定,这种平衡状态叫做生态平衡。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时,系统中的有机体种类数量大、生物量和生产力也最大。比如一个池塘,水质好,生物茂盛,鱼儿欢畅时,处于生态平衡状态。比如人们使用绿色生态的环保材料,经过可回收利用,既不能影响动植物生长又不危害人类健康。
二.绿色生态住宅建筑设计
1.合理利用绿色植物
将先进电脑控制技术同住宅建筑构造技术相结合,把生态建筑同绿色生态体系移植到住宅建筑内部,从而利用内部植物环境为住宅建筑内部提高一定气候调节作用,利用植物改变住宅内部生态环境。此外,利用绿化植物,注重人和植物、建筑物同植被的关系,实现各种物体之间的共生共荣,打造人和自然和谐统一的空间环境,建设绿色生态建筑。
2.充分利用太阳能
太阳能是典型的绿色能源,同时也是地球上所有能源的来源。利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太阳能,取代传统能源,从而降低住宅建筑对传统能源的消耗。在住宅建筑设计过程中,可以将太阳光线设计为从屋顶进入,将反射构件、光线收集等应用到建筑屋顶上,从而提高建筑室内光线环境。太阳光线进入室内,为房间内部提高日照,同时对太阳光进行收集,反射引导进入建筑内部,从而降低室内热量损失。利用被动采暖设计基本原理,充分利用冬季寒冷季节的太阳辐射和直射能量,来减少住宅建筑采暖能源消耗;利用遮阳的建筑设计基本原理,减少夏季阳光直射,从而降低室内制冷能源消耗。此外,通过利用光热、光伏等现代高科技技术同现代建筑结合运用,考虑建筑物所处地理位置光照时间规律,结合建筑物朝向因素,充分利用太阳光照环境,从而在为建筑内部提供舒适光线的同时,降低建筑能源消耗。
3.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设计
绿色生态建筑的主要部分就在于护结构的能耗部分,对于护结构的节能是保证生态建筑节能的重要措施。这其中最需要注意的就是建筑的隔热保温作用,对于保温隔热材料的选用我们也要多加考虑。要因地制宜,结合当地气候条件与地势来选用不同种类的保温隔热材料。具体来说,我们常常将保温能力高的材料用于一些在北方气候寒冷地区的建筑,这些建筑的结构中我们通常都是采用具有隔热功能的保温材料,大大减少了外界的冷空气对建筑内的影响。同时,国内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引进并采用了很多国外先进的技术,复合墙体就是其中一个较好的突破,建筑师创新性的将保温材料融入到墙体之中,一方面增强了墙体的承重能力,更在最大限度上让建筑的保温效果变得更加明显。
4.减少空气的热交换,降低能量损失。
住宅建筑设计时要保持空气在建筑中具有适当的密封度,外墙不能自由开启,内庭要封闭,确保空气的有序流动。此外,利用地源热交换系统,将夏季进入建筑的气体进行冷却,将冬季进入建筑的空气进行加热,利用土壤一年四季具有稳定温度的特点,冬季作为热泵供暖热源,将高于环境温度的地底热能供给到建筑室内采暖,在夏季将土壤作为自然空调的冷源,将建筑室内热能抽取释放到环境温度的土壤中,利用土壤环境温度均衡的特点,减少建筑周围空气的热交换,降低能量损失。同时,还可以对热量排放进行再利用,通过空调热回收系统将排出建筑室外的热空气进行回收,实现建筑供暖的目的。
三.结束语
绿色生态建筑是未来建筑设计发展的主要方向,在现代住宅建筑设计过程中,必须要贯彻绿色生态理念,坚持生态建筑设计基本原则,采用合理设计策略,逐步降低建筑能源消耗,加大绿色生态技术的使用,促进住宅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毅夫.基于绿色生态住宅建筑设计的分析与思考[J].中外建筑,2010,(8):150-151.
[2]时铭,高艳苹,姜春燕等.浅析绿色生态住宅建筑设计[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1).
[3]王秀芬,丁新海.关于绿色生态住宅建筑设计的探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15):198-198.
引言
随着经济的大力发展,能源需求越来越多,建筑行业的耗能量相当大,由于能源利用率低,不但浪费资源,还对环境造成污染。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在现代建筑设计中,需有机融入生态策略,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达到节能减排、绿色安全的要求,这也是今后的必然发展趋势。因此,在提倡保护环境的同时,需牢记人与自然的和谐,建设体现人与自然相互协调、有机统一的空间环境。
1. 生态建筑的概念及特点
1.1生态建筑的概念
作为一种全新的建筑形式,生态建筑有着许多不同的解释,总体上是将建筑视为一个生态系统,通过组织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态因素,在建筑生态系统内部使物质、能源实现秩序地循环转化,获得一种无污染、高效及低能的生态平衡系统。这个概念的落脚点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提供健康的建筑环境,并向使用者提供高质量的生存活动空间;二是减少能耗,保护环境、尊重自然,使建筑和自然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1.2生态建筑特征
在生态建筑的建筑设计上,要考虑选取不同的绿化方式来提高建筑周围的小气候,通过选取大跨度和轻型的建筑结构来提升建筑空间的适应能力。设计生态建筑还要从生态建筑的特征着手,要整体而系统地考虑到建筑设计区域内外环境的相应关系。
2 .生态建筑设计的内容
2.1尊重环境属性
根据生态学的进化论,生态建筑设计包含着资源的经济利用问题,其中首要的是土地的利用问题。今后城市的发展,势必在有限的土地资源内展开,为了节省有限的土地,必须建立高效的空间体系,如在地面上建立亲和大自然、充满人情味的低层高密度建筑;利用生态技术建立起巨构城市,向地上空间要效益;充分开展城市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研究等,使城市地面、地下、空中连接为有机协调的立体网络。生态建筑设计强调与环境具有最佳关系,对环境破坏最小,一并充分发挥环境效益。与环境互选共生共同增长是生态建筑设计的重要原因之一。建筑的选择做到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与周围的环境特点以及当地的地理与气候特征相适应,做到“因地制宜”。
2.2保护生态平衡
生态建筑外部与自然相呼应,内部空间的设计也应绿色化,即通过精心的室内设计,将室外的绿色引人室内环境。绿色植物可以制造氧气,吸收各种有害气体、虑尘、调节湿度、温度、减少噪音等。生态建筑的兴起为绿化环境开辟了广阔天地。通过建筑设计,可以使室内空间室外化,运用绿化、水面等划分空间,这些设计手法在建筑创作上最为常见。如建筑物内的共享大厅、内庭院,在其上部加一个可调节的开启式屋顶,根据时间季节的变化,由计算机或人工控制,达到室内温湿度的调节,又可使室内外空间连成一体。另一种设计手法也被建筑师经常应用:屋面绿化。不仅美化了环境,获得了良好的景观,而且对屋面刚性防水有维护作用。生态建筑在保护生态平衡、提高人居的自然度方面大有作为。
2.3贯彻以人为本的人文原则
国际建筑师联合会第十四次会议宣言指出:“经济规划、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应当是探索并满足人的各种需求”。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求,不仅是建筑发展的最终目标而且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在未来建筑设计中,要充分认识和确定人的主体地位和人与自然的双向互动关系,强调把关心人、尊重人的宗旨具体体现在城市空间的创造中,以适应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市民的多样化需求。
2.4与自然环境的结合
建筑物作为联系使用者与自然环境的桥梁,应尽可能多地将自然的元素引人使用者身边,这也是生态原则的一个重要体现。人是自然环境的一分子,人的活动必须建立在生态化的基础上,必须与环境建立起一种新的结合和协调关系。从建筑设计到建筑建造、使用、报废的全过程中,生态建筑对环境的破坏影响最小。与以往建筑设计相同,生态建筑应致力于为人类提供品质最佳的空间和环境,即使建筑本身对环境污染很小,极为节能,但如果人们的各项活动无法在建筑空间中顺利展开,其空间的存在与人的功能需求格格不人,这样的建筑无疑是失败的。生态建筑的功能应更趋合理,空间更加宜人,更有助于使用者与自然环境间的交流。它应该具备更良好的物理环境,尽可能地采用自然采光、自然通风,并具有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3. 完善生态建筑设计的有效对策
3.1积极采用新技术新理念
在对生态建筑进行设计时,应当积极发挥设计人员的创新精神,采用最新的设计理念,将节能环保的新技术应用到生态建筑的建设当中,不断完善生态建筑的使用功能,完善生态建筑的生态功能,提高生态建筑的科技含量,使生态建筑的设计更加科学、节能、环保,同时进一步降低生态建筑的建设成本,减少生态建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全面的提高生态建筑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
3.2科学处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生态建筑的建设势必会占用一定的空间,并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因而,生态建筑的设计应当尽可能的缩减而胃的土地占用面积,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并使用可以循环利用的可再生材料进行建设,对产生的废弃物进行无害化的处理,最大限度地保证周围的环境不受影响,达到生态建筑与环境和喈发展的目的。
3.3提高生态建筑的自身节能效果
在建筑物的使用过程中,建筑物内部的通风、降温、取暖、采光等过程均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是建筑物运行能耗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建筑的设计应当充分利用环境中的有力条件,提高自然采光在建筑物采光中所占的比重,并使用恰当的围护结构,如保温材料、节能门窗、遮阳挡板及双层通风玻璃幕墙等,实现建筑物的自然降温与保暖,并利用风力和风向的特点,降低建筑物通风过程对机械的依靠。
3.4实现生态建筑的智能化
将智能化的设计引入到生态建筑的设计当中,能够进一步完善生态建筑%的使用功能,并体现出生态建筑人性化的设计特点,实现以人为本的核心设计理念。例如,在生态建筑中采用光电材料,能够令生态建筑根据环境光照强弱的不同调节阳光的摄人量,同时利用光照进行发电,在实现生态建筑智能采光的同时,也降低了生态建筑对能源的消耗,为使用者创造出健康舒适节能环保的生活环境与工作环境。
3.5注重生态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在进行生态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到当地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与文化条件的特点,灵活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实现生态建筑使用功能的同时,注重生态建筑的外观设计,完善生态建筑的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和审美功能,使生态建筑能够完美的融入到周遭的环境当中,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生态建筑的设汁还应当具有良好的前瞻陛,将生态建筑的设计与城市发展的需要完美的结合起来,从而为实现生态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 结语
总之,发展绿色建筑是我国建筑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发展观,利用可持续发展理念推行绿色建筑,为人类营造健康舒适的环境,大力促进绿色建筑的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刘念雄.欧洲新建筑的遮阳[J].世界建筑.2002(12)
一、水生植物的概念及分类
水生植物是指生长在水体环境中的植物,包括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从广泛的生态角度来讲还包括沼生和湿生植物,其种类繁多,色彩丰富,是园林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具有生长速度快、分布广、繁殖快、病害少、用途大等特点。我国水系众多,水生植物资源非常丰富,仅高等水生植物就有300多种,按其生活习性、适生环境,可分为湿生植物、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漂浮植物和沉水植物五大类。
二、水生植物在园林景观中的作用
水生植物是园林水景的重要素材,同时也是保持景观水体生态系统平衡的关键因素。
1.丰富园林的景观效果
水是园林的灵魂,是构成景观的重要因素。水生植物以其洒脱的姿态、优美的线条、绚丽的色彩点缀水面和堤岸,加强水体的美感。此外,像水葱修长的茎秆,伞草碧绿的苞片等,都是水生植物园中观叶的好材料。通过种植野生的水生植物,能使水景野趣横生。
2.创造园林意境
中国园林中,水景常构成一种独特的、耐人寻味的意境。杭州西湖十景之一的“曲院风荷”就是立意成功的范例,从全园的布局上突出了“碧、红、香、凉”的意境美,即荷叶的碧,荷花的红,熏风的香,环境的凉。从欣赏植物景观形态美到意境美是欣赏水平的升华,不但含意深遂,而且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所以,应进一步挖掘、整理水生植物丰富的文化内涵,为创造美好的水生植物景观提供丰富的源泉,如苏州拙政园的“听雨轩”创造出了“蕉叶半黄荷叶碧,两家秋雨一家声”的诗情画意。
3.净化水体
我国利用水生植物净化水质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包括静态条件下单一物种及多种植物配置对污染较严重的污水的净化,以及动态方法研究水生植物对污水的处理效果。近30年来大量研究证明,水生植物可吸收、富集水中的营养物质及其他元素,可增加水体中的氧气含量,或有抑制有害藻类繁殖的能力,遏止底泥营养盐向水中的再释放,利于水体的生物平衡等。水生高等植物能有效地净化富营养化湖水,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也是人工湿地系统发挥净化作用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
三、水生植物在园林景观应用中的不足
1.对优良水生植物品种的开发性研究不足
虽然许多学者对水生植物资源调查做了大量工作,但主要局限于资源的分类分布的研究,而对优良水生植物品种的开发性研究不足,使传统园林应用的荷花、睡莲等水生植物和许多具有较高观赏价值和生态价值的现代水生植物,因缺乏足够的种源而未能得到广泛的应用。
2.配置过程中不注意配置平衡
只求短时间的美观或一味的种植水生植物,不讲究艺术景观设计,太少考虑生态的均衡。有些水生植物配置只求观赏性,而任意种植,使有些品种迅速繁殖得不到控制,破坏水体生态平衡。
3.水生观赏植物种植的养护不足
同一种或不同种类水生植物在水体中经过一段时间的生长繁殖,群体数量不断扩大,而没有适当的进行控制,势必造成营养,光照生长空间的争夺。定期或持续的从湿地系统中收获成熟的植物,并能妥善处理收获的植物,是保证污水的养分被有效去除和防止水体二次污染的有效途径。而一些住宅区的管理人员没有将植物枯体残体移出水体,使水生植物的应用没能达到净化水体的作用,反而造成水体的恶化
4.植物生活型概念混乱,种植欠妥
有些植物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在不同的水分环境下可以表现为不同的生活型。如竹叶眼子菜、矮慈姑,它是沉水植物,但也可以是湿生植物。然而大部分植物缺乏如此跨度的适应性。由于设计人员对水生植物的生活型不了解,将旱生植物或湿生植物设计种植在深水里,这势必影响植物的生长和整体景观。
四、水生植物在园林景观应用的新思考
园林绿化设计中,水体是构成景观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各种风格的园林中,水体均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园林中各类水体,无论其在园林中是主景、配景或小景,无一不借助水生植物来丰富水体的景观。水中、水旁园林植物的姿态、色彩所形成的倒影,均加强了水体的美感。另外,水生植物吸收水中的有机物质,并可吸收阳光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因此,水生植物在园林绿化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应用于湖、池、喷泉、驳岸、沼泽园、滩涂、水族箱、盆栽等。
1.湖。湖是园林中最常见的水体景观,有人工湖、自然湖,湖面辽阔,视野宽广,可在湖中种植沉水植物,如:金鱼藻、虾藻等;湖面点缀浮叶植物,如:睡莲、王莲等;湖边大面积种植挺水植物,如:芦苇、花叶芦竹、香蒲等,可形成疏影横斜、暗香浮动、静雅的景观。
2.池。池在较小的园林中,水体的形式常以池为主。水生植物可分割水面空间、增加层次,以获得“小中见大”的效果,同时也可创造宁静优雅的景观。可在池中少量配植几株浮水或浮叶类水生植物,如:大、满江红、睡莲、萍蓬草等;若池中养鱼,还可种些沉水植物,如:金鱼藻、虾藻等;池边可选择旱伞草、纸莎草、花叶芦竹、海芋、石菖蒲、鸢尾、萱草、鱼腥草等多种水生植物交错配植,使整个水池的意境非常幽静。
3.泉。由于泉水喷吐跳跃,吸引了人们的视线,是该景点的主题,而泉边叠石间隙若配植合适的植物加以烘托、陪衬,效果更佳。在植物的选择上,主要是选用挺水类型植物,如花蔺、水葱、慈菇、小香蒲、长苞香蒲、燕子花、黄菖蒲、萱草、马蹄草、纸莎草、旱伞草、海芋等都是良好的选材。
4.驳岸。驳岸植物配植很重要,既能使陆地和水融成一体,又对水面空间的景观起主导作用。可选择大批宿根、球根类植物,如天南星科的菖蒲、石菖蒲,鸢尾科的黄菖蒲、燕子花,毛茛科的马蹄草等植物,这类植物还可起到加固驳岸的作用。
5.沼泽园。沼泽园常和水景结合,为水池延伸部分,具有沼泽部分的水景园,可增添很多美丽的沼生植物,并创造出花草熠熠,富有情趣的景观。挺水植物中的湿生植物是沼泽园的最佳选择,如:萱草、花菖蒲、泽泻、沼泽勿忘我、慈菇、海芋、千屈菜、梭鱼草、小婆婆纳等。
6.水族箱。水族箱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在居家中摆放水族箱,养殖观赏鱼类,若在水族箱中加入一些植物,定可增加野趣,提高水族箱的观赏性。适合在水族箱中生长的为沉水类型植物,如:金鱼藻、虾藻、苦草等。
7.盆栽。盆栽观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室内绿化已习以为常,在室内摆放一盆水生植物,会给生活带来更多的温馨和浪漫。如:海芋,又名滴水观音,作为盆栽在厦门深受喜爱。其它如旱伞草、纸莎草、萱草、小香蒲、碗莲等都是理想的盆栽植物材料。
参考文献:
[1]李尚志.水生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2]苏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3]林培勋.厦门地区水生植物资源及其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J].亚热带植物科学,2004.33(3):55-58.
二、水生植物在园林景观中的作用
水生植物是园林水景的重要素材,同时也是保持景观水体生态系统平衡的关键因素。
1.丰富园林的景观效果
水是园林的灵魂,是构成景观的重要因素。水生植物以其洒脱的姿态、优美的线条、绚丽的色彩点缀水面和堤岸,加强水体的美感。此外,像水葱修长的茎秆,伞草碧绿的苞片等,都是水生植物园中观叶的好材料。通过种植野生的水生植物,能使水景野趣横生。
2.创造园林意境
中国园林中,水景常构成一种独特的、耐人寻味的意境。杭州西湖十景之一的“曲院风荷”就是立意成功的范例,从全园的布局上突出了“碧、红、香、凉”的意境美,即荷叶的碧,荷花的红,熏风的香,环境的凉。从欣赏植物景观形态美到意境美是欣赏水平的升华,不但含意深遂,而且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所以,应进一步挖掘、整理水生植物丰富的文化内涵,为创造美好的水生植物景观提供丰富的源泉,如苏州拙政园的“听雨轩”创造出了“蕉叶半黄荷叶碧,两家秋雨一家声”的诗情画意。
3.净化水体
我国利用水生植物净化水质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包括静态条件下单一物种及多种植物配置对污染较严重的污水的净化,以及动态方法研究水生植物对污水的处理效果。近30年来大量研究证明,水生植物可吸收、富集水中的营养物质及其他元素,可增加水体中的氧气含量,或有抑制有害藻类繁殖的能力,遏止底泥营养盐向水中的再释放,利于水体的生物平衡等。水生高等植物能有效地净化富营养化湖水,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也是人工湿地系统发挥净化作用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
三、水生植物在园林景观应用中的不足
1.对优良水生植物品种的开发性研究不足
虽然许多学者对水生植物资源调查做了大量工作,但主要局限于资源的分类分布的研究,而对优良水生植物品种的开发性研究不足,使传统园林应用的荷花、睡莲等水生植物和许多具有较高观赏价值和生态价值的现代水生植物,因缺乏足够的种源而未能得到广泛的应用。
2.配置过程中不注意配置平衡
只求短时间的美观或一味的种植水生植物,不讲究艺术景观设计,太少考虑生态的均衡。有些水生植物配置只求观赏性,而任意种植,使有些品种迅速繁殖得不到控制,破坏水体生态平衡。
3.水生观赏植物种植的养护不足
同一种或不同种类水生植物在水体中经过一段时间的生长繁殖,群体数量不断扩大,而没有适当的进行控制,势必造成营养,光照生长空间的争夺。定期或持续的从湿地系统中收获成熟的植物,并能妥善处理收获的植物,是保证污水的养分被有效去除和防止水体二次污染的有效途径。而一些住宅区的管理人员没有将植物枯体残体移出水体,使水生植物的应用没能达到净化水体的作用,反而造成水体的恶化4.植物生活型概念混乱,种植欠妥
有些植物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在不同的水分环境下可以表现为不同的生活型。如竹叶眼子菜、矮慈姑,它是沉水植物,但也可以是湿生植物。然而大部分植物缺乏如此跨度的适应性。由于设计人员对水生植物的生活型不了解,将旱生植物或湿生植物设计种植在深水里,这势必影响植物的生长和整体景观。
四、水生植物在园林景观应用的新思考
园林绿化设计中,水体是构成景观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各种风格的园林中,水体均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园林中各类水体,无论其在园林中是主景、配景或小景,无一不借助水生植物来丰富水体的景观。水中、水旁园林植物的姿态、色彩所形成的倒影,均加强了水体的美感。另外,水生植物吸收水中的有机物质,并可吸收阳光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因此,水生植物在园林绿化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应用于湖、池、喷泉、驳岸、沼泽园、滩涂、水族箱、盆栽等。
1.湖。湖是园林中最常见的水体景观,有人工湖、自然湖,湖面辽阔,视野宽广,可在湖中种植沉水植物,如:金鱼藻、虾藻等;湖面点缀浮叶植物,如:睡莲、王莲等;湖边大面积种植挺水植物,如:芦苇、花叶芦竹、香蒲等,可形成疏影横斜、暗香浮动、静雅的景观。
2.池。池在较小的园林中,水体的形式常以池为主。水生植物可分割水面空间、增加层次,以获得“小中见大”的效果,同时也可创造宁静优雅的景观。可在池中少量配植几株浮水或浮叶类水生植物,如:大薸、满江红、睡莲、萍蓬草等;若池中养鱼,还可种些沉水植物,如:金鱼藻、虾藻等;池边可选择旱伞草、纸莎草、花叶芦竹、海芋、石菖蒲、鸢尾、萱草、鱼腥草等多种水生植物交错配植,使整个水池的意境非常幽静。
3.泉。由于泉水喷吐跳跃,吸引了人们的视线,是该景点的主题,而泉边叠石间隙若配植合适的植物加以烘托、陪衬,效果更佳。在植物的选择上,主要是选用挺水类型植物,如花蔺、水葱、慈菇、小香蒲、长苞香蒲、燕子花、黄菖蒲、萱草、马蹄草、纸莎草、旱伞草、海芋等都是良好的选材。
4.驳岸。驳岸植物配植很重要,既能使陆地和水融成一体,又对水面空间的景观起主导作用。可选择大批宿根、球根类植物,如天南星科的菖蒲、石菖蒲,鸢尾科的黄菖蒲、燕子花,毛茛科的马蹄草等植物,这类植物还可起到加固驳岸的作用。
5.沼泽园。沼泽园常和水景结合,为水池延伸部分,具有沼泽部分的水景园,可增添很多美丽的沼生植物,并创造出花草熠熠,富有情趣的景观。挺水植物中的湿生植物是沼泽园的最佳选择,如:萱草、花菖蒲、泽泻、沼泽勿忘我、慈菇、海芋、千屈菜、梭鱼草、小婆婆纳等。
6.水族箱。水族箱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在居家中摆放水族箱,养殖观赏鱼类,若在水族箱中加入一些植物,定可增加野趣,提高水族箱的观赏性。适合在水族箱中生长的为沉水类型植物,如:金鱼藻、虾藻、苦草等。
1、研究背景
迅速发展的城市化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人类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带了生态文明的降低。大气污染、噪音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能源短缺、人口膨胀、交通拥挤、土地紧张等问题都给城市带来了负面影响,降低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并且使城市功能受到了阻碍[1]。
建设“生态城市”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城市的建设关系到城市能否可持续的发展,能否处于城市间竞争的有利地位。
本文以徐州市都市区(以下简称都市区)为例,从城市生态功能的区划的角度来体现生态城市规划。
2、国内生态城市建设概况
上世纪七十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中提出“生态城市”这一说法[2]。主要体现了城市生态环境综合平衡制约下的发展模式,包含了社会、经济、技术、文化和生态等多方面的内容,强调自然系统的整体和谐。国外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巴西库里蒂巴、瑞典马尔默、美国伯克利和日本北九州等。
在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的影响下,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进行生态城市研究,北京、上海、天津、宜春、长沙、马鞍山等城市都展开相应研究[3]。目前,我国一些条件较好的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大连、珠海等都提出各自的生态城市建设规划并取得了很大成绩。目前我国已有600多个大中城市在想生态城市发展模式转变,同时有些大城市新建卫星城来缓解主城压力,这些卫星城的建设越来越多的采用了生态城市模式,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天津中新生态城、唐山曹妃甸国际生态城建设等等。
3、徐州市生态建设现状分析
3.1徐州市生态环境演变
徐州自从2700年以前开始建城,虽然屡遭战火与洪水的毁坏,数次重新建城,但是城址的范围总是保持一个基本的范围。据乾隆《徐州府治》记载,徐州古有四城:一是外城,为古大彭氏都城;二是外城内的金城;三是东北小城;四是小城之西的一城。云龙山、云龙湖就是这个时期城市生态景观基质的重要依托点,它们位于城市聚居点的合理服务范围,在保持徐州长期生态环境稳定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并为徐州生态格局的安全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改革开放后,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徐州的城市化也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但是生态环境也逐步恶化。云龙山和云龙湖的格局已经无力担负徐州主城区城市生态安全保障的重任。云龙山园林绿地被城市扩张逐渐蚕食,云龙湖水质面对城市生产污水与生活污水的排放,水质日益恶化,已经达不到城市饮用水标准。这些明显的例子足以说明徐州主城区历史上非常成功的生态安全格局已经到了调整的临界点。
3.2徐州市生态城市建设现状
徐州都市区城市包括徐州主城、铜山区以及贾汪区,用地面积3127km2。从空间上看,主城区与铜山城区已基本连绵成片,并形成了都市区的发展核心,贾汪区相对独立,成为都市区东北部发展中心。总体上,城镇通过快捷的交通联系,已呈现以徐州中心城区为核心、城镇环绕的“众星拱月”式的都市区空间布局结构。
3.3 生态环境优劣势条件分析
3.3.1生态环境优势条件——和谐完整的山水格局
徐州的丘陵山地是江苏省境内唯一具有典型北方土石山地气候、地质、地貌的地区。大洞山山体绵延几十平方公里,顶峰标高361米,为徐州最高山峰,主峰周围群山环绕,沟谷纵横,海拔高度超过200米的山峰多达11座,已经具备成为徐州生态安全格局保障的良好基础。微山湖湖畔群山层峦叠嶂,是徐州的北部天然屏障。微山湖湖西湿地对于徐州市具有调节径流、防洪减灾、保护城市安全、改善城市气候、提供城市清洁用水、创造城市居民户外游憩空间、维护生物栖息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航运、废物处理、灌溉等多种功能,是徐州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保障。
山体、水系及周边湿地构成徐州较大生态环境空间,成为生物良好的栖息地,为物种多样性提供良好的保障。都市区范围内有吕梁山风景旅游区、大洞山风景旅游区、云龙湖风景名胜区以及九里湿地等重要自然生态区域四处。这些保护区中有着丰富的生物物种,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区域。
3.3.2生态环境劣势分析
1、都市区空间发展分散
都市区近年来发展较快,但城镇空间扩展较分散。由于缺乏对各发展主体的产业布局和城市总体布局以及对它们之间的关系的整体考虑,缺乏对未来预留用地的考虑,造成城市建设用地不集约。
2、水资源缺乏
徐州属于40个水源型缺水城市,不仅缺优质水,也缺用于灌溉、工业、景观用水。同时,河流污染比较严重,更加重了缺水的形势。故黄河、奎河、荆马河、房亭河、云龙湖等,均因水源短缺和污染,不能作为水源。微山湖水源条件较好,但距离市区21公里,还受到两省行政区划限制,都市区附近水源条件不够丰富,使城市的发展受到影响。
3、生物多样性较低
森林生态系统脆弱,树种结构单一(90%位侧柏纯林)且呈集中连片分布,中间缺乏隔离植物,整个森林生态调节功能不够强,存在森林病虫害防治和森林防火等森林生态安全隐患。
4、农业和农村生态保护较薄弱
小城镇环保能力较薄弱,生活污染和企业三废污染对农业生态的影响日益增大。此外,化肥、农药等的使用对农产品的污染也较严重。
4、都市区生态功能区划
生态分区规划是实现城市结构生态化的前提,也是构建城市基本生态框架和土地利用框架的关键[4]。徐州都市区生态功能区划是依据城市自然环境特征,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现状、未来发展需要,根据都市区生态环境调查、生态功能区划,在分析生态特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生态敏感性空间分异规律的基础上,确定不同地域单元的主导生态功能,提出都市区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名录、范围及保护措施[5]。
4.1 区划目标
强化自然人文景观保护区、文物古迹的保护,维护生物资源的多样性,增强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保证景观资源及土地资源、水资源的永续利用。
强化城区生态环境的恢复与建设,从生态环境特点出发,确定城镇建设的区域和发展方向,从空间、时间上构筑良好的城镇生态系统。
4.2 区划方案
生态功能分区主要是从宏观层次区分不同地区生态功能差异。徐州都市区城镇及产业布局应与生态功能区划相结合,严格保护都市区生态环境,保障徐州都市区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
依据生态系统区域构成和区域功能的不同,将徐州都市区划分为生态功能优先保护地区、生态功能维护与控制开发地区、生态功能协调与引导开发地区三类地区进行生态保护和控制。
4.2.1生态功能优先保护地区
(1)基本概念
生态功能优先保护区指在保持流域、区域生态平衡,防止和减轻自然灾害,具有重要生态服务功能和保护价值的,在维护区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等方面有重要作用的,依照规定程序划定,有明确界线,需要实施严格保护的自然地域。
(2)生态功能优先保护区分类
根据都市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和生态环境现状,将徐州都市区具有重要生态服务功能的区域分为9种类型,分别是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饮用水源保护区、重要水源涵养区、重要湿地、清水通道维护区、生态公益林和煤矿塌陷地生态恢复区。
(3)主导生态功能
优先保护地区是都市区内的水源涵养地、水质保护以及南水北调东线水源水质保护,维护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和土地的生物生产力。通过扩大林地面积,提高植被覆盖率,自然生物多样性保护地,大气优良质量的供氧汇碳之库,都市区内生态环境屏障和自然与人文景观保护区。
(4)控制原则
限制保护核心区的活动,非核心区和其它生态保护区可适当进行生态旅游等开发活动。同时,强化绿化建设,优化绿化结构,增强生态自我平衡与修复能力,保障区域整体生态安全。
图 1 生态功能优先保护区划图
4.2.2生态功能维护与控制开发地区
(1)基本概念
生态功能维护与控制开发地区指人类活动强度比较大、生态环境压力较重,但通过大力进行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维护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仍有适度开发的空间和余地的地区。
(2)主导功能
保持水土、维护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和土地的生物生产力。通过扩大林地面积,提高植被覆盖率,恢复生物多样性,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作为优先保护区与引导开发区的过渡区,具有生态协调作用。
(3)控制原则
生态功能维护与控制开发地区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划定的,由于区内生态环境已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坏,必须控制其开发规模,进行适度开发与建设,其控制要则主要包括:
①生态功能维护与控制开发地区的开发和占用要在都市区生态环境承载力范围内进行,严禁城镇无序发展和随意占地,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维护区域生态平衡。
②农村建设要体现集中原则,禁止乡村工业发展。
(4)主要亚区及控制要点
在协调区内再区分4个生态亚区,发挥各自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通过环境维持、生态服务及经济支持等联系,相互促进,起到协调、平衡和稳定系统整体功能的作用。在用地性质上基本以农业和旅游发展为主。农业区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以发展设施农业和规模化的大宗农产品生产为主,同时尊重和保护村庄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突出乡村风情,形成特色分明的城镇与乡村物质空间格局。同时在具有旅游潜质的的地区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农业,综合拓展休闲度假功能。
4.2.3生态功能协调与引导开发地区
(1)基本概念
生态功能协调与引导开发地区是城镇功能组团发展的区域,需要协调生态保护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都市区内主要包括都市主城、都市新城及规划保留的镇区及周边地区。
(2)控制原则
强化城镇主体功能,优化城镇等级结构,合理配置公共绿地,调节生态功能,协调人工和自然生态空间的融合。
(3)控制要点
协调与引导开发地区主要是城市建成区和未来的建设用地,生态系统人工干扰十分明显,有限的发展空间与自然生态环境受到城市建设侵蚀威胁。因此要保证生态单元功能的合理配置,可以防止开发建设无序的连片发展。
都市区内生态功能协调与引导开发地区包括都市主城和都市新城。
5、结语
目前,徐州正处在资源型城市转型阶段,在老工业基地转型的过程中,建设生态城市是新的目标。以生态为导向的城市功能区划决定着城市发展的形态,依据都市区不同区域的特点采取相应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措施,将生态环境保护理念融入到城市规划的过程当中,是徐州建设生态城市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崔雪松,李海明.我国生态城市建设问题研究
[2]尹洪妍. 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研究及其启示.江西社会科学,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