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的种植与管理模板(10篇)

时间:2024-01-08 10:30:5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农作物的种植与管理,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农作物的种植与管理

篇1

1、前言

九年义务教育从2007年起在全国农村地区推广,遵循“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收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基本原则,逐步把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新《义务教育法》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办学思想、学校管理、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的要求和较低的现实相冲突,研究发现农村处在一个教育低水平维持的现实状态(梁红梅2009),缀学率与留级率较高,普及水平整体薄弱,西部和边远山区,学生的入学率低;农村学生学业水平偏低,并且农村学生整体素质不高,学习压力较大,学习兴趣和动力缺乏,初中生厌学倾向严重。刘世清(2010)认为在当前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存在着城乡教育差距扩大、基础教育课程内容与现实脱节、资源短缺、师资问题突出、留守儿童教育质量下降等现状。

中学阶段是人生的转折点,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都开始走向成熟,如何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学校的首要责任,同时,学校的教育水平与学校的管理是分不开的,而学生管理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周秀斌2013)。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贯彻实施,对学校的管理提出了许多新要求,要求学校在管理时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发展中不断深化初中学校管理改革,促进学校发展。

2、农村初中学校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2.1学校规章制度管理滞后,缺乏专业的管理知识

初中学校在学校管理制度建设方面已经较为完善,但是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执行和管理相对滞后,缺少必要的学校督管机制,学校在做某些重大事项时,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和主观性,影响了对重大事情的及时解决和处理,在事情结束后,缺少对事情的反馈与相应总结,对于重要资料的整理和收集不规范、不科学,需要用到这些重要资料时,往往临时拼凑,导致敷衍的情况发生。

农村学校相比于城市的学校本身就具有局限性,由于地理位置的偏远,接触的新信息和新技术十分有限,在管理工作上,更是缺乏先进经验的指导,所以很难对学校施以高效的治理。同时,农村学校的管理人员大多是在同一学校上调的人员,管理水平本身就不高,不少的农村初中学校没有完善的学校管理制度,大多数意见是由管理人员凭借自身的意愿做出来的,缺乏科学的指导和程序,效率也很低。大多数学校在管理中存在这样的问题,对学校、教师、学生相关信息资料的处理保存工作很不健全,一旦遇到上级领导监督检查时,就手忙脚乱,很难做到整体工作的有序、高效的开展。随着信息化的加快,初中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不断增强,学生管理工作中一些传统的管理观念、管理方式和管理体制,已经很难适应新时期形势发展的需要。新的人才也不愿意进到农村这些偏远的地方来,导致管理陈旧。

2.2学校在师资力量薄弱,教师不稳定。

薄弱师资是教育的重要保障,是做好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农村的初中学校里,由于学校资金短缺,对教师的投入力度还是薄弱环节。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把教学当作获取利益的渠道,特别是年轻的教师,一旦所得的利益不能满足自己的实际需求时,就会纷纷离开学校,另谋生计。而且大多数教师不愿意到农村学校工作,也就使得学校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农村初中学校的师资力量非常薄弱,严重影响了当地的初中教育水平,教师作为学校的主体之一,师资力量不稳定,导致教师管理变的困难。除此之外,对农村初中学校教学设备的资金投入力度较小,教师、学生接触不到新的学习工具,仍然用传统的方法教学,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很难得到显著的提高。

2.3学校管理不重人文关怀

初中的孩子正处在青春期的关键时期,这个时候自我同一性的形成,成人感和半成人感的矛盾,此时是非常需要学校、老师的关怀的。然而学校重视对学生的控制和约束,轻视学校的规划与学生的培养。在日常学校管理中,轻视了校园文化建设和人文关怀,不能正确地认识到学校在管理中要以人为本,强调学校校园文化,彰显同学的个性,鼓励学生的个性发挥和塑造。学校的管理者或者老师在对学生的管理中,缺乏专业的心理学素养,忽视了初中生青春期的特点。

3、强化初中学校管理的措施

3.1完善学校的规章制度,落实制度实施

第一,建立健全学校各种规章制度。要明确岗位责任制,做到各自分工和权责明确,保证学校管理的计划性和可控性;建立对制度落实的监督机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在教师管理中要制定考勤签到制度,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强调教师责任;强调学校的日常管理和维

护,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第二,认真抓好常规教学管理工作。把教学工作的重点放在督导检查上,鼓励教学探索创新;对于在教学方面有突出表现的个人和集体,学校应该积极地表彰,并号召各位老师积极学习借鉴。第三,学校的管理制度应当以初中生为重点,制定出合适的管理制度。

3.2.加强教师建设,塑造高素质教师团队

学校在以教师为主体的管理中:第一,学校通过对教师在态度、知识、技能方面的培训工作,形成具有合理的教师队伍,以加强教师队伍的活力,增加农村初中教师的稳定性。第二,一方面,加强“情感管理”。学校要重视积极情感的重要作用,把精神的力量化作一种内在的推动力;对教师的光荣性和重要性,积极地加以肯定和鼓励,切实维护教师的利益;树立优秀典型,鼓励其他老师学习借鉴。第三,加强“制度管理”。把规章制度落实到位,充分体现民主和规范;对于制度的施行过程,要充分发挥引导的作用,鼓励教师树立自觉观念。第四,加强“人才管理”。积极引进吸收高素质人才,充实教师队伍,努力打造高水平的教师团队;施行岗位竞争制,加强教师的再培训和知识拓展,切实保证教师的与时俱进。

3.3加强学生管理,实现人文关怀

由于农村初中生家庭经济困难,父母不重视教育,忽视教育的重要性,在某种程度上支持初中生退学或者是辍学。因此我们在学生管理的基础上,应当加强家长的管理,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是保证学生顺利无障碍学习的重要指标之一。

篇2

[中图分类号] F3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11-0035-02

对农作物品种的研究,不仅有利于农作物的多样性开发,还能在研究中分析出适应环境的优秀品种,从而大量种植适宜环境的农作物,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同时,也使种植户获得丰厚的收成。

一、南涧县的大致状况

南涧县是云南西部的一个区域,全县人口只有二十二万左右,但是农户就有二十多万人,是个以种植业为生的地区。我县的地势形态是高中山地区,大部分都是由河谷、坡地、山峦等构成的山区或者是半山区。因为南涧县处于热带,并且是属于海陆季风区域,所以有着鲜明的干湿区分,但是四个季节的气候差别却并不太明显。由于是山地区域,在同一竖直方向上,光照、温度以及水分都不能呈现合理分配,因而会出现同一山脉上四季显现的情况。山区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其耕地资源短缺,土壤类型层出不穷,因而种植的植物种类就比较广泛。然而,山区最为头疼的便是水土流失问题,由于高海拔地区缺水,植被的覆盖面积也不多,造成水土潜力隐于其中不能发挥出来。

近年来,由于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交通运输业也发展起来了,公路、客运站等公共设施都日趋完善。农业在科技进步的促进下得到飞速发展,玉米、小麦、水稻、马铃薯等农作物都被研制出优良品种得以推广,全县农业收成大幅度提升。

二、南涧县农作物品种发展前景良好

自从我国农作物的品种审定制度确立后,我国各地区的有关农作物品种的管理也一步步走上了更加规范的道路。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南涧县的农业经济发展,对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1.粮食农作物的品种得到优化,质量提升显著

粮食农作物经过相关部门的把关与研究,例如水稻之类的已经得到了许多研究与探讨,新品种的水稻具有了高产量、优品质、高效抗病、节约成本以及适宜大型机械工作的特点。诸如大豆和玉米这些本来是以粮食为主要存在形式的农作物,现如今已经逐步转向充当菜蔬的类型。它们在品种类型、品质要求、商品属性这些方面都有了极大提升。令人注目的是杂交水稻和杂交玉米品种的研制,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农作物的生产质量,增加了农作物的生产产量。除此之外,油菜这类特殊农作物也在技术团队的研究中开发出适应环境生长的品种,使其含油量大大增加,油的品质也在提高。

2.菜蔬等农作物的品种多样化程度加深

南涧县的菜蔬之类的农作物经过相关部门的研发,研制出多种品质优良的瓜果蔬菜。诸如番茄、辣椒、花菜、大白菜等农作物,在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后,研究出适宜南涧地势生长环境的蔬果,从而增产效果显著,市场占有率大大提升。多样化的瓜果蔬菜,使得从事种植的农民可以根据四季气候变化特点而种植相应的蔬菜,极大促进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与生活水平。

3.茶叶种植优势突出

南涧县有针对茶叶种植的专业合作社,专门组织全县茶叶的生产规模化、提升全县茶叶的生产质量、大力宣传茶叶的品牌知名度,从而使得茶农的经济效益得到飞速增加,进而推动全县的茶叶产业的平稳发展。南涧县茶叶种植原本就有相当久远的历史,理论实践经验丰富充实,形成大大小小许多互相关联的茶场。由于我国对农业方面的重视度加深,近年来南涧县正在加快茶叶种植的集约化管理与组织化管理,积极研制茶叶的优良品种,推动南涧县茶叶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南涧县农作物品种管理出现的问题

1.农作物管理程序不完善

对于影响很大的农作物进行品种审定的过程中,相关程序并没有十分完善,参加审定的品种的真假与否还尚待检测。不但如此,在管理的系列程序中,缺乏高效的甄别技术与辨别手段。例如玉米之类的参加试验的品种,其具有许多相似的品种,甚至还是相同的品种。对于作为参照物来说的农作物品种,并不能恰到好处地掌握好双方共同的利益。就如一些并不是以本身农作物作为参照的品种,常常会出现纯度较低的情况。在区域性的农作物品种试验中,参照品种出现退化现象的时候,参加审定的品种性能自然显得更加优势突出,可是将其投入实际生产却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2.地方性的试验站点运行不通畅

地方性的试验站点的建设,是我国中央以及相关农业部门对专门的申报项目和站点的基础设备投入一定资金,当这方面完成后便交由地方管理。可是由于这是一项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大众化工作,地方政府和地方的农业部门并不会在其中投入过多的资金,那么整个试验站点缺乏了运行经费,直接导致农作物品种审定的运行不畅。

3.试验分析人员变动频率过于频繁

农作物的审定是一项要求规范的工作,相关人员的调动过于频繁不利于工作的严谨有序。当人员变动过快时还会造成人才流失、试验质量问题严重等现象。

四、针对南涧县农作物管理问题的相关解决措施

1.制定严密法律法规,确保公平共正

根据试验站的相关工作内容,制定出有利于试验站良好运行的机制。依照农作物品种管理来完善相关规章制度要求,保证管理的公平公正,尽最大可能避免各种各样的风险。借助于不同农作物的参照物,逐步提高参加试验的农作物品种的相关检测。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各种风险防范制度,加深农作物品种管理的监管力度。

2.确保充足的财政经费的支持

对于农作物品种的审定工作,地方性的试验站点在基础设施得到经费保障的同时,对其的审定工作也要有足够的财政保障。站点的日常运行和试验程序造成成本费用,都要有国家或地方政府的财政补助,支持试验工作的顺利进行。

3.加强农作物新品种的推广普及

对于新研制出的优良品种,要积极在全国进行推广,让更多的农民能从中受益,从而使得农产品在各地得到大范围种植,从而推进我国农业行业的繁荣发展。

五、结语

农作物品种管理与农民的生产效益息息相关,与农业的生产安全问题紧密相连,直接影响到社会的政治稳定,有效加强农作物新品种的管理对社会发展有着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篇3

前言

一旦农作物种植办理技能取得了新的提高,其增长提拔也由质量型替代了传统的数量型。因此 , 这将会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发挥巨大的效益以及影响 , 并且可以提高农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对于农作物种植办理技能的研究。主要围绕提高牢固单位面积产量,发掘作物自身的高产潜力等集成技能攻关的,同时,也要看重农作物高效、优质生产技能范畴的开辟以及研究。现在我国的农业办理要领正在渐渐由集约型替代传统的粗放型办理,我国新时期现阶段农业以及农业科技生长面临的紧张任务便是怎样有效地办理农作业效益、品种、布局、质量等问题。

1 关于农作物栽培管理技术的原则

1.1 把农作物的生理机制作为基础“源”、“库”比例的不和谐是造成农作物超高产的紧张的原由。“库”的增长速率低于“源”,种植生态因子调控角度,随着密度的增长,订定相干的种植技能。在农作物种植办理技能中,“库”是限定高产乃至超产的紧张因素。在高产的有力条件下,功劳指数就下降了。提高探究农作物的生理机制,从而造成农作物的超高产,所以需要我们根据农作物的光合制定合理计划。

1.2 发展优质栽培技术为向导

环保农作物的产品风致的提高已经迫不及待了。当代办理技能要求生长无公害的产品和种植技能。随着绿色风致消耗的要求,导致农作物的生长偏向肯定朝着定向种植调控技能生长。

1.3 以规范化、标准化的栽培管理技术为途径尺度的农作物种植办理技能渐渐变得严格,以及必要性的程度日益加深。随着经济的生长,在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统一的供种、技能办事、质量尺度的种植技能已投人利用。就我国现在形势来看,怎样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订定范例尺度的农作物种植办理技能就非常须要了。

2 如何选取正确的培养材料

2.1 种子的选择

引起病害产生的缘故原因有,播种了移栽带菌和带病的种苗和无性繁殖质料。因此,应该在播种前用化学、物理的要领对播种的质料进行处理惩罚,以警备病害的产生。

2.2 播种区的选择

从需要培植的植株中选取无病的植株,例如马铃薯病毒病、甘薯黑斑病等,可创建无病种苗田,选择无病区或断绝区播种,偶然种子和无性繁殖质料并不能用处理惩罚的要领来有效地办理携带病原物的问题,保留种子和无病繁殖质料,可以相对地减轻病害的产生。

2.3 贮藏

有些病害如甘薯黑斑病、甜菜蛇眼病等,在贮藏时期还可以连续生长,不但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损失,对来年病害也有加重影响,做好正确的贮藏非常重要,所以说我们一定要控制好贮藏的环境条件。

3 田地栽培的其它注意事项一定要根据作物的田间长势、当地的农艺状态举行科学的办理,在作物生长的进程中,水肥办理与作物生长密切相干,可以促进作物的生长。

在生产中,为和谐作物的生长,在施肥进程中,增长磷肥的用量,采取氮、磷、钾共同利用的步伐,可在肯定程度上低沉小麦锈病的产生。如在小麦种植进程中,增长铵态氮肥的施用量,可以低沉小麦全蚀病的发病率,增长钾肥的用量,反而使小麦全蚀病的发病率提高,小麦对胡麻斑病的抗性得到加强。应根据田间测土环境,从而低沉作物的病害,针对水稻的氮肥施用,对小麦锈病,为警备稻白叶枯病、稻瘟病的加重产生。但氮肥施用量又不宜太少,应恰当控制氮肥用量,增长硝态氮肥的施用量,以免加重稻胡麻斑病的产生。

在肥料施用的时期和要领方面,如果基肥过多且不腐熟,或基肥不够而追施过晚,都会造成后期氮肥过多而加重稻瘟病的产生,如麦、稻田出现缺水时,小麦赤霉病、马铃薯晚疫病、烟草黑胫病等容易产生。田间叶斑病、胡麻斑病不停加重,在排水不良或地下水位高的地块,由于田间温度高,田间水分对作物病虫害产生影响明显。

4 农作物栽培的创新分析

4.1 植物激素的应用

在农作物栽培中充分利用植物激素的作用原理,比如实时抑制农作物的顶端优势,还有无子果实的培育,乙烯催熟的作用以及生长素除草的作用等。

4.2 植物激素的应用

最大程度的克制农药对农作物造成的危害以及环境污染。从根本上实现生态体系良胜循环;用黑光灯举行捕杀;使农作物成为真正的绿色食品;在举行生物防治时:大多采取以下4种方式,利用捕食天敌的干系链清除害虫,充实利用某些害虫的趋光性,加强虫害生物防治在只管即便倒霉用农药,利用昆虫激素对害虫举行控制,利用诱变异种等转基因技能作育出抗虫农作物。

4.3 农作物繁殖控制技术的应用

常见的原理是利用嫁接扦插等营养生殖法来繁育农作物后代,发挥农作物繁殖控制技能在农作物种植办理中的应用为了使得亲本的精良胜状连结下去。例如果树以及花卉的快速繁育以及作育无病植物方面,充实利用的是制作构造作育技能。

4.4 应用创新的优势

利用先辈的作育精良作物生物育种技能所作育改进的农作物品种。不但大幅度的提高了农作物的质量以及产量,更是实现了农作物的高产量、高风致以及高效益,并且具备了天然作物中极少数生物才有的固氮作用,既到达了增产的目的,而利用转基因技能作育出的农作物,又有效的控制了化肥造成的环境污染。

5 对农作物生长期进行科学管理

5.1为农作物生长提供适宜条件

(1)合理灌溉.水分可以为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生理活动提供原料;水分是生物体内的各种生化反应的介质;水分有助于矿质养料的吸收;水分的散失有助于水分的吸收、水分及矿质养料在植物体内的运输以及散热等。

(2)合理施肥。不同植物对各种必需的矿质元素的需要量不同。同一种植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对各种必需的矿质元素的需要量也不同。

总而言之,对于农作物的栽培管理,与病害的消长有着密切的干系。在选种精良品种的根本上,配套良好的种植技能,才能得到丰产和稳收,联合多年农业技能推广事业,就农作物种植办理探究如下,来为农作物种植提供引导。

参考文献

篇4

1.农艺技术的发展

中国这个农业大国,只有实现农作物的农艺才会推动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的今天,新型农艺技术也在不断提高,新型技术已不是简单的种植,而是更科学的种植。针对不同农作物的特性采取相应措施,经过试验更好地了解农作物生长中所需要的各种因素。及时准确补充的同时,改变外在因素,从而实现农作物的最大化生产。在生产过程中满足农作物的需求这只是农艺技术中的一部分。除此以外,根据不同的外在因素,例如,光、温、水、土、肥等各种因素加以处理,从而满足植物的生长。

2.农艺技术对农作物的影响

2.1 合理施肥对农作物的影响

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养分,同样在不同的生长期间对于各种养分的吸收也不同。不合理的施肥不但会影响作物的生长,还会带来一些不必要资源的浪费,所以,合理的施肥会以最小的投资获得最大的收益。要想了解农作物的生长需求,就要更好地了解此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只有根据不同作物在各个时期对物质的需求情况才会促使农作物更好地生长。农艺技术的发展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到了农作物的生长需求情况,从而科学合理施肥,在避免浪费的同时更大程度上增加产量。

2.2 合理密植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农作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空间,空间太大会直接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还会影响产量。但是,空间太小虽然数量增多,但由于空间太小直接会影响农作物的光合作用和产量。怎样最大化的实现产量,这也是农艺技术所涉及的范围,农艺技术根据试验总结出各种农作物种植的合理密度。合理密度种植不仅要考虑到农作物的采光问题,还要能透风。例如,在玉米的种植过程中考虑到授粉情况,种植太密集不但影响采光问题,而且空气不流通影响授粉。但是,间距太大也会影响授粉情况。在交叉种植的过程中首先考虑的是采光问题,由于作物株高的不同,太高的作物直接影响到矮作物的采光问题。有足够的光照就不能合成生长所需要的各种物质。所以,在种植期间要想实现作物的最大化的生产,就要根据农艺技术采用合理的种植密度。

2.3 合理改变外在因素促进作物生长

外在的因素一般包括光照、温度、水、土壤等。合理改变外在因素也会增加作物的产量以及改变作物季节种植。只有更深刻地了解农艺技术才会更好地改变农作物的种植问题从而服务于人民。在社会发展的今天,大棚种植技术已经改变了作物季节性种植的问题。通过改变作物生长所需要的温度来改变作物的生长。在改变温度的情况下实现了反季节种植,除此以外,适当改变外界的因素还会增加作物的生长。在大棚种植中适当增加昼夜温差也会增加产量。新型农作物发展的今天,更先进的农艺技术不断应用到现实中,直接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作物在光合作用下会产生生长所需要的物质,所以在新型的农艺中,在作物种植过程中适当增加了光照时间,增加了有氧呼吸,减少了无氧呼吸的时间,从而更大程度上增加了作物的产量。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增加二氧化碳的含量也会增加作物的产量。所以,要想增加作物的产量还要了解外在的因素,只有更好、更合理地利用外在因素才会更好地实现作物的最大产量。

3.大力发展农艺技术对农作物的重要作用

3.1 适时适量的合理施肥大幅提高了农作物产量

科学合理的施肥能够改善农作物营养不良,起到提高农作物产量的作用。对农作物施肥,要考虑作物的需要和土壤的需要,根据农作物不同生长周期所需要的不同微量元素来施肥。人们应切忌盲目施肥造成资源浪费,另外,要实现有机肥和化肥的平衡使用。黑龙江省大庆地区的土地肥沃,但由于农民更愿意使用化肥,致使化肥过度使用易造成土壤板结,土壤缺乏有机质和微量元素。因此,农艺技术人员应根据农作物的具体生长情况采用合理科学的施肥方法,实现了农作物的丰收。

3.2 适当种植间隙促进了农作物生长

农作物栽培期间,农艺技术人员对农作物的栽种间隙进行了合理规划。间隙太宽会造成土地资源浪费、野草疯长以及农作物之间授粉困难,影响作物的产量。间隙太密又会阻碍农作物的光合作用和通风,影响它们的生长。因此,农艺技术人员通常根据以往的种植经验充分考虑农作物采光以及空气流通等问题对种植间隙做出规划。

3.3 改善外部环境增加了作物产量

为了实现提高农作物产量的目的,我们有必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光照、温度、湿度、水分及土壤等外部环境因素。比如,温室大棚技术,它改变了外部环境的变化,对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光照时长、温湿度要求以及土壤中有机物及微量元素的成分实施控制,使外部环境满足农作物生长需求,另外,通过适当的延长光照作用,能促进农作物的光合吸收,增加作物产量。同时,运用多种农艺措施对病虫害进行防治,也全面保证了农作物的质量。

4.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4.1农业科研体制改革落实到实处

将农业科研体制改革落实到实处,提高现代农业技术的有效供给,将如何解决生产与科研相脱节的问题作为此次改革的核心内容。将生产、科研和推广相分离的现象彻底根除,将分散的管理体制进行整合,改变原有的“重成果,轻转化;重研究,轻开发”这一保守观念。

4.2大力推进农业适度经营规模改革

从各方面出发,大力推进农业适度经营规模改革,农业生产的规模在一些特定层面决定着农业技术成果转化的效益和成本,只有在适度的经营规模体制下运营,才能打破一些小型规模对农业技术成果需求的制约。应将土地承包权进一步稳定,将土地流转权及土地使用权活化,减少土地分割,集中使用土地资源;鼓励农户组合,打破土地资源太小对农业技术成果转化的制约;加强农户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4.3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的体系改革

篇5

前言

近年来,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越来越严重,在风沙和干旱侵蚀下土地沙漠化日益严重。这就导致土地含水量不断减少,土地沙化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不断降低,而且农民的收成也在不断锐减,越来越威胁到国家粮食的安全。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加快对土地和环境的改善,努力提高农业生产条件,确保土地生产能力的提升,从而进一步增加农作物的产量。

1 农作物高产的途径

1.1 改善环境,提高作物光合作用

在农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环境因素对其影响较大。提高农作物的光照时间,从而确保光合作用延长。利用间种、套种及立体种植等来提高复种的指数,确保农作物收获面积的增加。可以对农作物的生育期进行延长,对其进行补充人工光照。利用合理密植及改变株型等来增加农作物的光合面积,利用通风透光及增施各种肥料等来增强农作物的光合效率。

1.2 改良遗传因素

在农作物栽培过程中,其是否高产与种子的好坏具有直接的关系。因此,需要确保农作物种子的优越性,选用具有较好抗逆性、稳产及具有较强抗病虫害的种子品种,通过育种来对株型进行改良,确保农作物光能利用率的提高,使其具有较为适宜的成熟期,这对于农作物增加复种及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育种过程中,可以通过将多种育种方式进行有效配合,综合运用各种育种方法,确保育种水平的提升。

1.3 提高栽培技术

通过土壤耕作、施肥及病虫害防治来有效地提高农作物的栽培技术。利用土壤耕作技术可以有效的为农作物的生长创造良好的耕层结构结构,确保土壤具有较为适宜的孔隙比例,能够对土壤中的水分分布进行有效的调节,协调土壤中的肥力问题,并做好农作物生长过程中杂草清除及表土的疏松工作,确保土壤的高产性。在对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农作物进行施肥时,需要根据气候、土壤、生产条件及产量等多方面的因素选择适宜的肥料,做好肥料用量配合比例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使肥效能够得到有效地发挥,从而实现农作物的高产和优质。

1.4 其他措施

目前在农作物生长发展过程中可以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其可以适当的延长农作物的成熟期,使其完成养分的累积和转移。通过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有效地延长农作物的灌浆期,有利于农作物的增产目标的实现。

在农作物栽培过程中通过松土、垄作、地膜覆盖、灌溉等会直接对土温和气温带来一定的影响,有利于种子的发芽及幼苗的生长。利用地膜覆盖,可以有效地提高地温,有效的保持土壤的水分,不仅能够对土壤物理性能进行改善,而且还能够进一步提高土壤中的养分,对降低土壤盐渍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利用对农作物进行灌溉,不仅可以直接影响土壤的温度,而且还会对温度的变化起到较好的缓和作用。

2 农作物高产常见栽培技术

如农作物实行标准化栽培、精量播种与育苗移栽技术;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提高科学施肥水平;采用小畦沟灌、间歇水流灌溉、膜侧灌溉、微灌节水灌溉技术;修筑梯田、深层耙压、节水播种、合理轮作、应用化学抗旱制剂等旱地农作技术;农用塑料覆盖栽培和玻璃温室栽培等保护地栽培技术;农作物规范化和模拟技术;轻简栽培技术;间套复种制度的改进与发展;中低产地区综合增产技术体系等。每一技术都与农作物的产量息息相关。把握栽培过程中的每一关键细节,掌握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需水需肥规律,合理使用每一项技术,确保利用栽培技术达到增产的目的。

3 农作物高产的注意事项

3.1 明确影响农作物高产的主要因素,并制定相应补救对策

近年来我国化学肥料产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这也导致当前许多农户对于土杂肥及绿肥缺乏重视,为了片面的追求高产,往往加大化学肥料的用量,从而导致土壤不断恶化。不仅土壤板结较为严重,而且土壤酸化、毒化较为严重,对农作物正常的生长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因此,为了能够有效的改善这种状况,则需要对土杂肥的施加给予充分的重视。同时,还要利用深翻改土来实现对土壤团粒结构的改善,确保土壤肥力的增强。另外,还要做好农作物病虫害的预防工作,实现对病害的发生和蔓延的有效控制,利用轮作倒茬、清除病残体、秋耕冬灌、选择抗病能力强品种及利用化学控制病害等多种防治措施来对病虫害起到有效地预防作用。在实际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往往是多种措施结合一起应用,这样才能确保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3.2 转变农作物栽培观念,“四轻四重”须转变

在当前农作物栽培过程中,需要加快栽培观念的转变,通过科学栽培来加强管理,确保实现农作物高产的目标。在农作物栽培过程中需要以增施有机物作为基础,对施肥过程中采取科学的配方进行施加,确保土壤肥力的提高,实现高交、稳产的目的。在农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做好预防工作,采取综合性的防治措施,通过新技术与常规技术的有效结合,从而增强农业生产管理水平,通之深耕、细耙及精细整地、除草等来强化对农作物栽培期间的管理工作,确保实现农作物的高产高效。

3.3 注重经验总结,提高农作物优质高产

在以往的农作物栽培工作中,通过不断的对栽培经验进行总结发现了许多可以实现农作物增产、防病的重要措施。例如利用高锰酸钾对马铃薯进行施加,可以有效地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同时还能够有效地防治病虫害的发生。在红薯块根膨大期,分别用500倍磷酸二氢钾水溶液和200倍的米醋溶液进行叶面背部喷洒2次,可使产量大大提高。经验证明,用肥力高、生物磷钾、生物钾、地得力等菌肥土施或加杀虫剂拌种,可有效防治地下虫害及各类病害,并减少化肥用量,实现增产的目标。

3.4 其他注意事项

注重种植基地适宜的选择;合理轮作,制定合理的种植制度;采取合理的土壤耕作方法;选用高抗品种,认真做好选种、浸种和消毒工作;确定作物的播种期,适时播种;根据作物的种类、品种、株型、最适叶面积系数、种植季节、水肥状况等因素,综合考虑种植密度和种植规格,建立一个从苗期到成熟期的合理群体结构,使田间通风透光及田间湿度总处于最佳状况,创造一个有利于作物生长的环境。加强田间管理,及早进行间苗、补苗和定苗,合理施肥、灌溉,适时中耕、松土、除草,综合防治病虫草害等事项。

4 结束语

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农作物高产的目标,则在加强农作物科研工作的同时,还要选择优良的农作物品种,进一步对栽培环境进行改善,努力提高农作物光合作用效率,加快农作物栽培理念的转变,利用现代化的栽培技术,实现农作物科学栽培,严格管理,从而确保农作物能够达到高产、稳产的目标,为农民收入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6

农园景观不同于常规园林景观,是新兴的园林形式,没有可供参考的先例,尚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它与人们的生活最贴近、参与性强、不确定因素较多,因此,管理模式较为复杂。所以,都市农园的景观设计原则和设计流程不能按常规的模式,设计原则应依据农作物的特点而定,设计模式应是多视角、多方面、多阶段、多顺序反复改进和完善的,才能使都市农园景观和谐发展、永续利用。

1农园景观的设计原则

1.1农作物选择和立地空间营造因地制宜原则

农园景观营造要做到因地制宜,依据不同植物所适宜的不同地形和空间,营造出不同的空间类型。都市农园景观当中农作物种类不同,对环境要素的要求也不相同。农园植物可根据当地日照的差异、空间采光度进行合理的布局(如表1)。

表1相应光强的农作物选择

1.2利用农作物生长周期和空间变化合理搭配

依照不同种类农作物的各自形式或色彩的变化进行合理设计,或者利用农作物之间的特殊生态关系合理搭配。以粗放的方式展示农作物的自然美,或以精心配置的方式展示农作物的精致美,或以高度概括提炼的方式展示农作物的形式美。这使农业景观比任何一种自然景观或别的人工景观都更丰富而有魅力。由于农作物的生长周期相对较短,因此,农园景观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在农园内,可以将作物根据季节交替分片种植或混合种植,形成季相景观,使得农园在各季节都有景可赏。尤其要注重冬季景观的营造:一方面营造冬季景观尽量选用耐寒性较强,不怕霜冻的品种,例如,羽衣甘蓝、紫甘蓝、乌塌菜、苦苣等花叶观赏蔬菜,最适合秋季种植于各类花坛、花池或瓶饰之中。其叶片平展,整株的观赏效果犹如一朵盛开的鲜花,特别是在秋末初冬季节,百花凋零,这些美丽的观赏蔬菜却能给人带来生机和绿意;另一方面将种植容器、种植基槽、种植支架等设计的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和艺术感,使得植物在冬天衰败后依然具有观赏价值。

1.3便于公众参与原则

都市农园景观更具参与性,农作物的栽植、耕地、施肥、收获都需要市民参与。因为只有市民参与,农园景观才会有生命力;才能展现出人与大地的关系;才能有效增进人们之间的感情交流。

1.4可持续发展原则

都市农园景观的可持续发展设计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从前期的规划设计到后期的管理养护,都要贯穿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农园景观可持续发展设计的内容包含用地的比例、农作物种类的选择、农作物种植时间的安排、参与栽植的人员和后期管理的科学性等。农作物的选择和种植时间的安排尤为重要,因尽量选择适宜当地生长、节水节能、管理粗放的农作物,并且种植时间尽量安排在较适宜的生长季。在具体的设计中,应考虑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各种要素对景观的影响。

2农园景观的设计流程

2.1以多方面的需求为依据

农园景观设计应尊重决策者、管理者和使用者的需求,综合考虑各种人群在不同视角下的观点,以此为设计依据。设计者在整合各方的观点之后进行一次模拟试验,验证设计的合理性,避免将来使用时产生矛盾。

2.2分阶段循序渐进设计

农园景观尚处于萌芽探索阶段,没有较好的经验遵循,所以,设计应循序渐进,当对设计没有过多的把握时,先在局部试验,小范围内检验成败优劣,从而对设计做出修正,扬长避短,使景观设计更加合理,从而向较大范围推广。

2.3用后回馈弹性设计

篇7

    根据农作物的种植环境、农作物自身生长的特点以及病虫害的特点,在农作物种植之前以及农作物生长过程中,不定期的对农作物进行病虫害的预防。如对种子进行提前的药物浸泡以及对田地进行提前的种植清理等,以此确保种植环境的卫生,预防虫害的滋生。与此同时,在每年的秋天定时的对耕地进行翻新,不仅可以有效增强耕地的蓄水能力,改善土壤的活性,还可以加快落叶枯枝在土壤中的腐烂速度,有效降低病虫害的成活率,从而促进农民的增收。除此之外,农民还可以通过合理的轮作对农作物进行种植,提前避开重茬以及硬茬的位置,缩小病虫害的生存空间,做到提前预防。当病虫害已经发生时,农民则可以通过喷洒农药进行除害。在农药的使用上,要严格按照药物使用要求、注意事项、病虫害特点、农作物特点以及土壤性质等进行喷洒,在确保农作物安全的情况下,有效杀死病虫害。

    2 田间管理方式的防治

    田间管理方式的防治主要是对农作物生长的各个环节进行适当的改进,创造一个适合作物生长但不适合病虫害生存的环境。这主要包括:

    (1)加强耕地间的管理工作,如及时的清除田间的枯枝败叶以及杂草等,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一个卫生的环境;

    (2)对农作物进行有效地灌溉以及施肥,增强农作物抵御病虫害的能力。如在相对干旱的秋季,勤对农作物进行灌溉,可以有效降低螨类虫害以及蚜虫等的存活率,从而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促进作物的生长;

    (3)实施合理的农作物耕作制度,如进行水旱轮作方式的种植,这种种植方式可以有效预防寡食性以及单食性病虫害对农作物的危害,有效恶化了病虫害的生存环境,且对农作物的生长环境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

    3 物理方式的防治

    物理方式的防治主要是借助众多的物理因素对影响农作物种植以及生长的病虫害进行处理的方法,如人工捕杀病虫害、晒种、药物浸种、毒饵诱杀病虫害、烧土消毒以及覆盖银灰色薄膜避免蚜虫侵害等。相对而言这种防治病虫害的方式简单易行,绝大多数的农作物都可以采用此种方式进行病虫害的防治,且不用担心会对农作物本身造成伤害。

    4 植物检疫

    对植物进行检疫是众多防治病虫害方法中一种相对特殊的手段。随着农作物种植方式的改变以及农作物品种的不断更新,病虫害也在发生着相应的变异,其数量也在不断的增加,对农作物的危害性也在逐渐的加重。因此,为确保农作物的安全,国家规定要对农作物进行整套程序的检疫。需要进行检疫防治的病虫害一般有着共同的特点,即:对作物的危害性大,给人们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日常的防治工作对其无效,主要是通过人进行传播。随着国与国之间进出口物品流通的加快,对农作物进行植物检疫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有效预防境外病害侵袭我国农作物的有力手段之一。

    5 化学方式的防治

    化学方式的病虫害防治是现今农业种植中最为常见的方法,它具有适用范围广和见效快等特点。但是,由于病虫害的种类繁多且数量相对庞大,在用化学药物对其进行防治时,很容易出现人、畜中毒的现象,且会影响土壤的质量并对周围的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从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当长期使用某种药物时,病虫害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异,对药物产生抗性,造成更大的病虫侵害。因此,在进行这一方法的应用时,必须严格按照药物使用要求并结合作物生长特点以及虫害发生的规律进行防治,也可选用抗虫性强的品种进行种植,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这一方式的长远应用。

    6 生物方式的防治

    生物方式的防治主要是借助干扰激素抑或病虫害的天敌对病虫害进行处理的方法。主要有:

    (1)借助昆虫不育的原理进行病虫害的防治,如在作物上涂抹BT乳剂,可以有效预防食叶性病虫的的侵害;

    (2)借助昆虫激素诱杀病虫害,如昆虫的性外激素可以有效干扰病虫害的繁殖并能将其诱杀,又如昆虫的保幼激素可以有效干扰病虫害的生长,从而将其扼杀于摇篮中;

    (3)借助脊椎小动物对病虫害进行防治,如借助鸟类以及青蛙等捕食病虫害;

    (4)借助益虫或其它的节肢动物对病虫害进行防治,如赤小蜂、七星瓢虫以及草蛉等;

篇8

中图分类号:S1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333216

1 土壤的作用

土壤对农作物的影响,可以从土壤中氮、磷、钾等元素的含量,酸碱度及活性铝、锰的含量来分析,这些元素是都蛋白质、氨基酸组成的必要元素,微量元素含量合理可以促进蛋白质、氨基酸在农作物中合成,进而增加了农作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促进了农作物的正常生长,成熟后的农产品营养也更均衡,品质更高。而酸碱度对土壤也有影响,酸碱度酸度过高会出现烧苗现象,使农作物枯萎,不同农作物对酸碱度的要求不同,这就要求在农作物种植前要根据土壤自身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使得土壤适合农作物正常生长。

2 肥料的作用

2.1 无机肥料的作用

以氮、磷、钾等不含炭的营养元素组成的无机化合物统称为无机肥料。氮肥是最常用的一种无机矿物质肥料,它是合成蛋白质、氨基酸的重要组成元素,氮肥的肥效对农作物的生长有很大作用,如常用的尿素不仅可以调节作物开花期的花量,还可以疏化花果、防治虫害等。

钾肥也是具有主要养分的肥料,在农作物生长中能促进植物叶片光合作用的形成,并可以促进酶的活化功能,钾肥的肥效具有增强农作物抗病、抗干旱、抗倒伏的作用,在薯类或含糖类的农作物中,适当施加硫酸钾、草木灰等钾肥,可以提高农作物中淀粉和糖的含量。

磷肥对农作物的影响与氮肥、钾肥相当,磷元素对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细胞分裂过程都很关键,施加磷肥可以促进植物的早熟、增强抵抗病虫害的能力并可以提高农作物的品质。

无机肥料营养成分较简单,但养分含量高,且大多肥料都易溶于水,肥效发挥作用快,在施用和运输时也便利,无机肥料适合绝大多数农作物生长需要。

2.2 有机肥料的作用

含碳的有机物质被称为有机肥,指动植物代谢产物或经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而合成的含碳营养物质。它可以提供作物生长过程所需的全面营养,增加土壤的有机质,提高肥料的肥效。合理利用有机肥和无机肥,可以促进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增加农作物的营养物质。

3 合理使用

3.1 保护土壤

对农作物最有效的生长方式是利用土壤的自然环境,在自然条件下,保障土壤水分的适宜,遇到干旱时期可以人为灌溉,采用水井或其他水源,保证农作物生长必须用水;还可以采用梯田式或覆膜式保证水分不过多流失。对土壤中的酸碱度、微量元素含量等可以实施不定期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并作出相应调整措施,以利于农作物的良性生长。

3.2 科学施肥

根据不同农作物的不同生长周期,生长环境、农作物生长中表现出来的特性及土壤特点,采用不同肥料以提高肥效的利用效果。

4 合理种植

在选择农作物种植时,以先进指导理念为参照,应先做好市场的前期调研或考查,以适应市场需求和发展;根据土壤自然条件及气候环境选择合适种植品种;结合当地人文历史环境,发挥本地区优势,采用环保、健康的适合农作物生长方式,依据植物生长习性、成熟周期,合理种植,科学管理。

5 减少污染

土壤的环境一旦遭到破坏,势必会对生长的农作物产生直接影响,人类生存的环境日益恶化,污染越来越严重,减少污染,避免污染也是当务之急。要减少工业的污染,对于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废渣、废液、废气,要进行合理有效处理回收,尽量减少任意排放;农药的使用会使其大部分在土壤中残留,从而影响土壤的原有环境,使农产品的营养和质量遭到破坏,因此对农药的使用进行合理控制,应尽量或减少农药的使用。肥料施加的过多或面积过大也会对农作物产生污染,肥料过多,会使土壤营养过剩或盐分过高,导致农作物枯萎。所以,减少对土壤环境的污染也是提高农产品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6 结束语

肥料不仅对土壤的自然属性有着影响,对农作物的生长也很关键,因此合理利用土壤的先决条件,在此基础上科学使用无机肥料及有机肥料,采用现代的、先进的种植、管理、监测理念指导实际,在满足人们需求的同时提高农产品质量,促进农业社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中图分类号:S341文献标识码:A

1 农机双深松耕法技术要求

1.1 耕整地深松技术要求

1.1.1 对农耕地的深松作业主要是针对秋季耕整地的作业,春季耕整地为辅,耕整地的深松部位需要与农作物苗带相一致。

1.1.2 耕整地深松程度需要达到超深松的标准要求,也就是说耕整地深松的深度需要超过30cm,通常确定为30~45cm。对于低洼地的农作物种植区,因为其含水量比较大,所以秋季深耕需要取上限;低于坡岗地的农作物种植区,因为其含水量比较小,所以春季深耕和秋季深耕需要取下限。

1.1.3 对农耕地进行深松作业后需要及时进行耙地作业和耪地作业。

1.1.4 进行耕整地深松作业时需要使用大型履带式拖拉机,以及与其配套的深松机器。耕整地进行秋季深松作业要用全方位的深松农机,并选择深松浅翻犁;耕整地进行春季深松作业是需要选用联合整地机以及七铧犁。

1.1.5 对于秋季进行耕整地深松作业的农耕地,在冬季封冻之前一定要把种植地整平耙细,呈待播状态;对于春季进行耕整地深松作业的农耕地,需要利用联合整地机作业而且一次性达到待播状态。

1.1.6 耕整地进行深松作业的同时进行起垄夹肥作业。

1.2 中耕深松技术要求

1.2.1 中耕深松程度需要到达一般深松标准要求,也就是说中耕深松的深度需要到达25~30cm。如果农耕地处于干旱期或者是初苗时期,深松深度不宜过深;在降雨比较多,农耕地含水量大的情况下深松可以适当加深。

1.2.2 中耕的深松带与农作物苗带的距离要超过20cm,进行深松作业的深松铲需要选用凿形。

1.2.3 对农耕地进行中耕深松的最好在移苗后的7~10d进行,也就是说农作物秧苗缓苗之后且农作物主藤伸出之前是进行中耕深松的最佳时期。

2 农机深松整地耕法对农艺的要求

下面以玉米种植地块为例具体介绍深松整地耕法的农艺要求。玉米播种之前需要进行深松整地,同时对农耕地进行加肥以及起垄,然后是玉米大田播种。在玉米穗期对垄底进行深松作业、除草作业、水肥管理等等农艺作业。深松整地耕法的农艺作业具体要求如下:

2.1 选 地

玉米是一种需氧多、好温热以及怕涝渍的农作物,不适合在过粘、过酸或者瘠薄的土壤环境中生长,所以可以选择一些便于排灌、酸碱度适中、肥力中等的沙土壤进行培植。

2.2 整地施肥

保苗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整好地。对选好的玉米种植地进行深耕耙平,深松深度要在30cm以上,以便达到土细、地平、肥高等要求。完成整地深松作业之后按照120~140cm的株行距放线开沟,并按照一定要求和比例进行坡垄施肥作业。

2.3 品种的选择

根据玉米的用途进行选种,大田播种一般是1500~2000g/667m2。

2.4 按照一定规格进行播种。

2.5 苗期管理

包括定苗、间苗,中耕除草,水肥管理等等。

2.6 穗期管理

穗期管理包括水肥管理以及中耕培土等作业,玉米穗期进行中耕深松可以防止土壤板结、提高玉米根系生长机能,促进玉米根系的深扎和多发。

2.7 抽穗结实期管理

2.8 防病害管理

2.9 收 获

3 农机深松整地耕法的优势

3.1 农机深松整地耕法满足了农艺要求

农机双深松耕法为农作物创造了良好的生长环境。从整体上看,农机深松整地耕法从疏松土壤――加深耕层――蓄水保墒――培肥地力的一次性作业,达到了农耕地的深层施肥、农耕地分层施肥以及农耕地种肥分施的要求,满足了农作物各个生长时期对农肥的不同需要。对玉米种植地进行穗期深松可以防止土壤板结、同时也可以提高玉米根系生长机能,促进玉米根系的深扎和多发。

3.2 农机深松整地耕法可以实现蓄水保墒

农机双深松耕法就是在某种固定的农作物耕种地每年进行两次深松作业,即秋季的耕整地深松以及苗期的中耕深松。秋季的耕整地深松可以帮助解决雨水蓄存问题,农作物生长期的中耕深松则解决了雨后蓄水。从土壤的湿度测量情况分析,相比传统的土壤平翻作业,使用农机深松整地耕法的农作物种植地块的含水量高出了2%。

3.3 农机深松整地耕法可以提高农作物优质品率

农机深松整地耕法不仅可以解决蓄水保墒的问题,还可以提高农作物优质品率。即使在夏季雨水较多的情况下,相比传统耕法的玉米种植地块,采用农机深松整地耕法的玉米种植地块没有渍水,玉米生长期间很少出现各种病斑,而且植株高大,玉米颗粒饱满,大大提高了玉米的优质品率,同时也增加了玉米的经济效益。

3.4 农机深松整地耕法可以促进农作物高产

3.4.1 经过对比性调查和测产分析,使用农机深松整地耕法的玉米种植地玉米产量比其他形式耕法的玉米产量高出10%以上。

3.4.2 从整体的经济效益上来分析,在同一块种植地中,农机深松整地耕法实现整个深松作业所需要的投入费用比平翻整地作业的投入费用要节省很多。而且使用平翻整地法的玉米种植地玉米出现病斑率高达60%以上,而使用农机深松整地耕法的情况下只有5%或者更少,因此利用农机双深松耕法可以提高优质品率55%以上。

4 结 语

对于地表施肥以及长期平翻导致的农作物种植地土壤板结以及农作物产量低下等等农耕问题都可以通过农机深松整地耕法来解决。农机深松整地耕法是目前一项新型农作物增产技术,有利于保持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生态环境以及蓄水保墒,是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有效农耕技方式,同时也是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技术手段。

参考文献

[1]刘欣,吕霞,王帅.我国深松机械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建议[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1(02).

篇10

中图分类号:S5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1974/nyyjs.20170229048

引言

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技术顺应了经济市场的发展要求,在绿色、科学、无公害等理念的引导下开展农作物的栽培,不仅实现了产品食用安全、提高了产品质量,同时也增强了产品的在市场当中的竞争优势,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尽管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但是也存在很多的不足,本文就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技术进行探讨,希望对提高作物栽培质量具有促进作用。

1 无公害农作物栽培生产遵循的原则

坚持系统化原则。无公害农作物栽培生产中,对于其从生产到流通的一个全过程职工,都应当进行严格的把控,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保证其能够严格的执行;坚持严格技术的原则。无公害农作物栽培就是一个农业高科技,对于环境的要求有一定的独特性,只有保证相对严谨的科学技术,才能保证栽培出的农作物真正的是无公害产品。无公害产品对应每一种产品都有不同的标准,一般情况中,无公害产品的品质主要受到工业的三废环境污染等有者较为紧密的关系。因此,在生产中,要严格的按照相关的要求,从事标准化生产;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农产品种类丰富多样,种类十分广泛,但是不是所有的农产品在目前都适合开发,因此农产品的无公害开发需要结合当地的环境以及整体的规划,对其进行循序渐进的开发,从而保证整个市场生产出的无公害农产品都是适应市鲂枨蟮模无公害农产品的特点,其需求具有阶段性,在发展中,要根据市场来定,当前,无公害农产品培育属于发展壮大阶段。因此,无公害农产品的发展中,必须遵守市场的需要。此外,无公害农产品的发展,其技术是不断进步不断发展的,要保证无公害技术的发展,由于受到当前生产技术的限制,很多都无法真正的达到无公害,这也是无公害产品要循序渐进开发的现实限制要素。

2 农作物无公害栽培存在的问题

在栽培无公害的农作物时一般会选用特定的农用化学物质对其进行处理,或者是用其他物质代替,作物施肥也选用有机肥,对于病虫害主要通过预防来实现控制,尽量减少使用农药,通常选用人工捕捉等方式来进行控制,如果只有通过农药才能实现防治,那也尽量减小剂量。另外也要控制管理好农作物的生长环境,这都是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所需要做到的。如今,我国的农作物无公害栽培技术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从整体上呈现发展的趋势,但是仍然由于经验匮乏,再加之外界环境的影响,致使这些栽培技术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一些不足。

2.1 土壤污染严重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经济也得到了改善,以往的农村责任田都建立起了厂房、工厂,尽管这些改变提高了农村的经济水平,但是同时也成了当地的污染源,排出的废水、废气渗入到土壤当中,致使当地土壤严重污染。农民在这样的土壤中栽培农作物,人们食用后,会有一些对身体有害物质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所以,这些地区就不能再栽种无公害农作物。

2.2 肥料食用不科学

以往的农作物都是通过定期施加相应的化学肥料来促进农作物高产,这样的作物栽培方式,在我国持续了很多年,长时间的施肥,使得种植作物的土壤遭到了破坏,影响了生态平衡,污染环境。如果将农作物无公害栽培技术使用到这样的土壤当中,那么在种植过程中将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农作物的质量、营养都很难保证。

2.3 农药残留过多

在利用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技术时,农作物的上面通常会有一些病虫,为了控制病虫危害,就必须使用一些农药,农药的药量很难把握,很多农作物栽培者为了控制病虫害,过度使用农药,这就会造成农药当中的有毒物质残留在农作物当中,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农作物中营养成分的结构,还会危及到食用者的身体健康,制约了农作物无公害栽培技术的发展。

3 提高农作物无公害栽培的有效措施

3.1 合理选择栽培场地,治理被污染土壤

农作物的种植环境严重影响其生长质量,所以选择合适的种植场地非常重要。相关部门要对农村中污染严重、违规建设的工厂进行严肃处理,严禁这些工厂向无公害栽培农作物的场地周围释放废水、废气,做到从源头上治理;在整治完违规工厂以后,就要对被污染的土壤进行处理,以降低土壤对农作物带来的危害。在选择无公害农作物栽培场地时,应该对所选场地进行全面的检查,尽量选择污染程度小或者是无污染的场地,创建无公害农作物培养基地,尽可能确保农作物栽培的质量。

3.2 合理施肥,改变栽培方式

长时间使用化学肥料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已经对种植作物的土壤、水质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影响其内部的生态平衡,降低了农作物的生产质量,所以,再利用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技术种植时,应该合理的控制肥料的使用量,不可一味的施加作物肥料,应该结合现代技术控制剂量。介于之前长期大量施加肥料对土壤带来的维护,如今,不仅要控制剂量,而且要尽可能不使用肥料,这样就能够避免土壤遭受更严重的污染,降低了土壤的承受压力,如果,必须利用一定肥料作为辅助原料,那么可以采用有机肥,而非化学肥料。

3.3 选择优质品种,控制农药用量

负责栽培管理的工作人员,应该提高对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技术的学习,切实掌握农作物无公害栽培技术的要点,以及不同阶段作物的生长状况,做到从源头上控制病虫害,即使出现病虫害,也应该尽可能使用人工捕捉的物理方式来防治;假如病虫害非常严重,只能通过农药控制,那么也要控制好农药的使用量,避免用药过多。除此之外,在栽培农作物之前应该科学合理的选择种植品种,优质的作物品种不仅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还能够有效的抵抗病虫害,提高了作物自身抵抗病虫害的能力,自然也就降低了病虫对作物的危害,降低了农药的使用量。

3.4 做好田间管理

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技术中,每一环节都是极为关键的,对于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中,一旦某项技术出现了问题,后期补救就会极为困难,因此,无公害农产品的作物栽培中,需要相关操作人员细致耐心的管理,科学的做好田间的日常管理。农作物种植中,出苗后,要对作物进行查苗、补苗等工作,保证田间秧苗完整,从而为农作物的后期管理以及农作物的丰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于农作物还应当做好日常的病虫害管理工作。病虫害管理工作就是针对不同时期可能出现的一些病害或者虫害积极的做好防护措施,科学用药,统一防治。积极地推广生物防治技术以及物理防治技术等多项防治技术,保证病虫害的治理的综合有效性。在田间作物收割后,要保证田间的清洁整齐,将患病植株进行腐熟后,当做有机肥施入田间,从而提升土壤的营养含量。

4 结语

现代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技术的提高与推广,坚持持续发展的理念推进农作物无公害栽培技术实现高效化、规模化与集约化,推动我国农业技术的革新,满足无公害农作物的市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