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体制的特点模板(10篇)

时间:2024-01-08 15:13:0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市场体制的特点,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市场体制的特点

篇1

证券监管博弈模型的博弈双方是证券监管者和被监管者。从证券监管的实践来看,证券监管者是多元化的,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证券业协会或者证券交易商协会,还可以是证券交易所或者别的什么机构。不过几乎各国的证券监管都是由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和证券交易所共同完成。我国采取的也是这种模式:由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及其派出机构代表政府进行强制性监管,证券交易所和证券业协会等自律性组织进行自主监管。至于被监管者,笼统的说就是整个证券市场,即证券市场的参与者以及他们在证券市场上的活动和行为。不过绝大多数国家都把证券监管的直接对象定位于证券市场的参与者,具体包括发行各种证券的筹资者(政府、企业)、投资各种证券的投资者(政府、企业、个人)、为证券发行和证券投资提供各种服务的中介机构(证券公司、证券交易所、证券登记结算公司、证券托管公司、证券投资咨询公司、证券律师、会计师和评估师),以及为证券发行和证券投资提供各种融资、融券业务的机构和个人。

实施证券监管对于监管者是有成本的,即监管者的行政成本。为了实施监管,监管者需要设立监管部门来专门负责制定和实施有关条例和细则(如证券发行审核、证券稽查等),这一过程中自然需要耗费人力、物力以及监管人员进行知识更新所必需的时间和精力,并且监管越严格行政成本越高,为了分析方便,假设监管者只有两种纯策略选择,分别为低成本(low cost)的普通监管(监管成本为cl)和高成本(high cost)的严格监管(监管成本为ch.chcl) 。

实施证券监管对于被监管者也是有成本的,即被监管者的奉行成本。被监管者为了遵守或者符合有关监管规定不得不承担额外成本,如为按照规定保留记录而雇佣专人的费用、提供办公设施和材料的费用、聘请专门中介机构的费用等,只不过这种奉行成本以抵减收益的形式存在。在利益的驱使下,被监管者有可能为了增加收益(包括一非法收人)、降低成本(包括奉行成本)而进行违规操作。所以假设被监管者的纯策略选择是遵纪守法或违规操作。若遵纪守法则可稳定获得收益凡(已扣除了证券监管的奉行成本);若违规操作且未被查处,则可获得超额收益(违法所得或降低的奉行成本)r ( reward ),但若被查处则不但要没收非法所得,而且还会被处以罚款,此时的罚没总成本为p( punishment )。进一步假定,在被监管者出现违规行为的情况下,低成本的普通监管是查不出来的,而一旦监管部门采用高成本的严格监管,就一定能予以查处并处以罚款。

基于前述假设,考虑到证券市场上博弈双方得益信息的可获得性,建立证券市场上监管者与被监管者的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并用矩阵形式示如表1。

利用划线法可以很容易地找出该博弈的纯策略纳什均衡:监管者实施普通监管,被监管者进行违规操作。最终结果是:监管者虽然付出了一定的监管成本却毫无作用;一部分被监管者违规操作获得了超额收益但却使其它的证券参与者遭受损失。显然,这是一个低效率的组合,只会加重证券市场的不规范性,违背了实施证券监管的初衷。

二、对监管者实施监管的证券监管博弈

若我们对证券监管部门实施监管,那又会是个什么样子呢?这里让我们进一步假设,如果监管者通过严格监管查处了被监管者的违规行为,就会得到一定的鼓励b(bonus),这种鼓励既可以表现为物质奖励(比如来自违规者的罚款,用以增加办公经费),也可以表现为社会公众对其褒扬带来的精神鼓励,或者兼而有之;但是如果监管者为了节省成本(或偷懒)只进行了普通监管而导致被监管者的违规操作得以成功,则要对其施以一定的惩罚f(fine),这种惩罚可以是行政上的、法律上的或是经济上的。如此一来,上述博弈模型就发生了较大变化,新的博弈模型的得益矩阵如表2。

仍然利用划线法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当对监管者的监管力度较大、使得对其的鼓励与惩罚的量化绝对值之和大于监管者实施普通监管和严格监管的成本差时(即f+b>c-c}),该博弈不存在纯策略纳什均衡,从而避免了(普通监管,违规操作)这种低效率策略组合的出现。这种情形下,博弈双方都将在博弈中采取混合策略,即监管者和被监管者各自以一定的概率随机选择严格监管或是违规操作。让我们定义:监管者进行严格监管的遨纤二几登三寻多笼罐熟:弓多雀诺态咬乏导铸泉录名室圣聆多石杀涟返络题透汉蛋定召砖罗亨恶璧三兮概率为r,进行普通监管的概率为(1-r);被监管者选择违规操作的概率为e,遵纪守法的概率为(1-e)。

给定e,监管者选择普通监管r=0和严格监管二1的期望收益分别为:

即,若被监管者违规的概率小于(c‑-c,)/(f+b),监管者会选择普通监管;若被监管者违规的概率大于(c‑-c洲(f+b),则监管者选择严格监管;若被监管者违规的概率等于(c‑-c,)/(f+b),监管者就随机地选择普通监管或者是严格监管。

给定r被监管者选择遵纪守法e=o和违规操作e=i的期望收益分别为:

即,若监管者进行严格监管的概率小于r/(r+p),被监管者的最优选择为违规;若监管者进行严格监管的概率大于r/(r+p),被监管者的最优选择为遵纪守法;若监管者进行严格监管的概率等于r/(r十p),被监管者则可能违规也可能遵纪守法。

因此,混合策略纳什均衡是:r=r/ (r+p).e=(c,}c,)/(f+b)即,监管者以r/(r+p)的概率进行严格监管,被监管者以(c‑c,)/(f+b)的概率选择违规也可以解释为,市场上大量的被监管者中(c,}-c}/(f十b)比例的被监管者选择违规,(f+b-c‑+c,)/(f+b)比例的被监管者选择遵纪守法;监管者随机地对r/(r+p)比例的被监管者进行高成本的严格监管,而对剩余的被监管者则仅采取普通监管。

篇2

一、市场经济背景下新闻传播业确立新的发展理念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已经进入第40年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在我国确立已久。市场经济体制由最初确立,到不断的发展,现已经成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内涵、精神以及发展规律,已经为人们所认知和掌握。在新的时代和形势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迎来深入发展的新机遇。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新闻传播业如何适应新的形势的要求,实现新闻传播业的跨越式发展应当遵循以下思路:首先明确市场经济背景下新闻传播业实现转变发展理念的必要性,其次明确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及其特点;在此基础之上,新闻传播业应当明确新闻传播业新发展理念的具体路径。

二、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和特征

篇3

一、我国渐进改革的显著特点

(一)“渐进改革”概括了我国市场主体的培育过程

在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市场主体的逐渐培育过程,包括新的市场主体――个体经济、三资企业、私营经济、股份制经济、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等的逐渐改造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二)“渐进改革”概括了我国市场机制的培育过程

在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的过程中,市场机制的逐渐培育过程,如先后引入了动力机制、竞争机制、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等,直至建立起市场定价机制,都是循序渐进的过程。

(三)“渐进改革”概括了我国的双轨制做法

“渐进改革”概括了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一系列双轨制做法,如所有制双轨制、价格双轨制、决策双轨制、用工双轨制等。双轨制表明了我国改革的渐进性质,准确刻画了我国改革的重要特点和优点。

(四)“渐进改革”概括了我国社会制度完善的量变态势

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呈现出渐进的量变态势。渐进式改革,在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约束下完成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

(五)“渐进改革”概括了我国改革的局部推动特征

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改革通过局部逐渐推进,如先农村后城市,先特区后沿海、再内地,先微观后宏观,先经济后政治等。

二、我国渐进改革的动因

(一)市场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在社会主义这一基本前提下确定的

斯坦利・费舍尔认为,一个典型的进行改革的经济必须在六大领域做出重大变革:即宏观经济稳定化、价格自由化与市场改革、企业改革、贸易自由化与货币自由兑换、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创立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与制度框架。同时大部分经济学家普遍认为这六大变革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因此实行私有化成为一些国家改革的重要方面。基于此,原苏联东欧各国的改革都走向了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路线,而我国的市场经济改革在目标上与这些国家显然不同。

我国的经济改革始终是以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作为市场经济改革的政治基础和依托。尽管我国是在改革进行10余年后,即1992年才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改革目标,但在此之前各阶段的实际改革都是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运用市场机制,发挥市场对经济的基础性调节作用。从本质来讲,这一主线没有改变过。从党的提出改革到“计划经济为主,市场体调节为辅”,再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以及“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和“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直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最终确立,只不过反映了对改革目标不同程度的认知过程。因此我国的改革是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前提下,不断嵌入和加强市场机制的作用范围,是市场逐步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到位”的过程。这种制约决定了我国的经济制度改革只能选择渐进道路。

(二)经济制度的制约决定了渐进改革的道路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要特征,即发展生产力和达到共同富裕,需要以按劳分配和公有制为条件。改革实践证明,实现公有制和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并在市场配置资源、调节经济运行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各阶层之间、地区之间的共同富裕目标,恰恰是目前我国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所在。从改革的具体措施看,由于我国的改革是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自我调整和完善的基础上进行的,因而在具体改革中,必须面对和消化过去经济体制的遗留问题,以保持基本制度的完整性和过渡的平稳性。

(三)渐进改革还与我国经济改革的内容有关

实践证明,建立计划经济体制可以很迅速,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很困难,需要充分的时间来调整和完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主义这一历史条件下,市场经济的形成并发挥综合调整作用,是一个长期漫长的艰辛过程。具体表现为:1 市场机制的作用要以市场体系的完善和市场的充分发育为前提,而市场体系的完善和市场的充分发育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一个社会历史的自然过程,特别是在我国长期排斥市场经济的前提下就显得尤其困难。2 在市场经济的改革中,国家的宏观调控方式要适应市场机制的特点进行改革,从过去的直接调控转化为间接调控,需要改革原有的直接调控体系,调整调控对象,积极探索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宏观调控方式。这显然也是一个比较困难的过程,需要不断的摸索和经验总结。3 在市场经济改革中,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对市场信号做出积极反应,要以本身经营管理体制的转变和组织结构的变革为前提。这种机制的转变和结构变革是在原有企业机制和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的,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

三、探索渐进改革的理论依据

体制改革的前提条件不仅在于新体制的运作效率明显高于旧体制,而且在于实行制度改革的预期收益减去为改革付出的代价仍高于旧体制的净收益。因此,改革成本成为衡量改革方式的一个重要标准。

(一)改革的实施成本

实施成本是体制转换前、转换过程中及新体制完善阶段对时间和物质的消耗,可以看作是克服客观障碍而产生的费用。实施成本一般包括以下几项内容:1 创造体制转换的必要条件的成本,“必要条件”包括稳定的社会环境及必要的经济秩序、消除经济发展的深层阻隔等;2 体制方案的设计、比较、选择、试错、、调整修改过程中发生的费用;3 因违反经济规律出现重大失误而遭致的经济损失;4 传递有关旧体制非均衡和和体制创新(转化)潜在收益信息促使旧观念旧意识变更、新意识新观念形成所耗费的时间和资源;5 社会全体成员为学习和适应新体制所花费的时间和资源以及因社会成员不再采用旧体制但新规则还不完善,或者人们一时还不能适应新规则,新规则还不能发挥效用而导致的经济生活的混乱和经济效率的损失;6 制订、实施确保市场经济发挥效用的法律、法规,如维护经济主体的财产权利、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所需要的费用;7 新体制完善的成本,包括确立保障新体制合法性的法律制度的成本以及规范新体制组织与运行方式的成本。

我国改革是增量改革,即在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内,让市场机制在资产增量的配置上发挥作用,从而使增量部分不断扩大,计划经济的存量比重逐步缩小,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实施成本。我国的增量改革创造了体制转换的必要条件:1 改革前做了一系列重要工作来恢复经济秩序,经济秩序的恢复是体制改革的前提条件。2 家庭承包联产责任制的推行,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促使了生

产力水平迅速提高。生产剩余的产生,为引导农民走向市场创造了必要条件。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又导致城市工业产品的需求增加,从而为国有企业改革创立了条件。3 乡镇企业、私营企业等非国有企业的崛起一方面促进了竞争机制的发挥,另一方面又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不合理的经济结构,从而避免了强行纠正经济结构的成本。4 社会环境因增量改革方式大大缓冲社会阻力而得以保持相对稳定,从而避免因社会动荡而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和损失。此外,增量改革还起到示范、传播新体制经济潜在信息的作用,有利于人们头脑中旧意识、旧观念的改变及新意识、新观念的确立,从而可节省在变更旧观念、确立新观念方面所需要的实施成本。

(二)改革的摩擦成本

实施成本是克服客观障碍而产生的费用,而摩擦成本可视为因人为(主观)设障而引致的成本。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就是改变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在此过程中总会有人受到一定的损失。1 体制改革使一些人失去旧体制下的种种既得利益,既包括权力、地位、特权等少数人才有的利益,也包括“铁饭碗”、“大锅饭”等多数人享有的利益。若这些既得利益者不能从体制转换中得到相应的补偿,他们就会反对改革。2 改革虽说能使绝大数人获益,但也存在相对获益水平高低的问题。从相对收入的角度看,只要有人在社会收入的结构中与他人相比,收入相对水平下降或社会地位相对下降,他们也会反对改革。3 即使考虑“补偿”的因素,人们可以把改革的收益拿来对受损者进行补偿,也不能完全解决问题。首先,补偿应该超过受损者原先的相对收入水平,否则没任何意义;其次,改革是一个总过程,“投入”与“产出”间存在一定时滞,可能使受损者不能及时得到补偿。正因为以上如此,改革是一个“非帕累托改进”,必然存在巨大阻力。这种改革阻力会造成多种形式损失,因这些阻力而造成的经济损失(时间和物质的损失)即为改革的摩擦成本。

篇4

去年9月,总书记考察新疆时,对兵团工作作了重要指示,进一步指明了兵团发展的方向。他指出:“兵团要处理好特殊管理体制和市场机制的关系。”“要加强团场建设,严格内部管理,把兵团组织化程度高、集团化特点突出、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又主动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加快兵团的改革开放步伐,不断创新体制机制,为兵团事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篇5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迟福林却认为,“十一五”时期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特定背景,其主线是社会矛盾变化与政府转型。

他指出,改革开放28年,中国在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面临着日益突出的诸多矛盾。第一,区域发展不平衡、尤其是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相当突出。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城乡差距比较大的国家之一。第二,伴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能源、资源等问题全面快速凸显出来。第三,环境问题开始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其次,全社会公共需求的全面快速增长同公共服务不到位、公共产品短缺的突出矛盾。第一,公共需求的主体增大。不仅需要解决城镇中低收入群体快速增长的公共需求,而且需要加快解决1亿多农民工的基本公共需求,需要逐步解决8亿农民的基本公共需求。第二,公共需求的结构变化很大。至少有六大方面:一是就业与再就业;二是义务教育;三是公共医疗;四是社会保障;五是卫生、食品、生产等方面的公共安全;六是环境保护。

第三,公共需求的增长速度加快。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仍然具有明显的粗放型特点。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还是建立在能源、原材料和廉价劳动力的基础上,技术创新在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并不高。

从现实情况看,不能说我国的市场化改革已经完成了,市场化改革在许多深层次领域还远未到位,如:要素市场化改革、产权制度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垄断行业改革等。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还需要在深层次的市场化改革方面有所作为。

当前,我国所面临的挑战远比一般发展中国家要大得多、复杂得多、严峻得多。在这种特定背景下,能否在未来10~20年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关键在于政府转型。

而社会矛盾变化与政府转型,是一个重大的现实课题。以政府转型为基本目标,加快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现实社会矛盾变化的需要,是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需要,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改善公共治理结构的需要。把握社会矛盾变化这样一个特定背景,对下一步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特点、目标、主要任务等就会有一个客观的分析,就会使这一次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在现实需求的基础上,从而取得成功。

“十一五”时期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首要任务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当前,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仍然具有以资本投入为重点、以提高经济总量为目标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特点。从经济发展中大量的矛盾问题看,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任务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的转变。

篇6

2008年5月15日,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姚刚在出席第二届中印金融发展高层论坛后向媒体表示,“《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办法》正在准备之中,创业板待时机成熟就会推出。”这意味着离筹备已久的创业板的推出又近了一步。目前,创业板市场可能在年内推出,国内对创业板市场制度的设计的探讨不断深入,在此我们可以分析海外主要创业板市场的监管制度的经验教训,为我国设计创业板市场监管制度提供参考。

一、创业板市场监管相对于主板市场的特点

创业板是“二板市场”(The Second Board)众多称呼中的一种。二板市场是一国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与主板市场(The Main Board〕, 即证券交易所相对应的概念, 指专为中小企业和新兴公司提供筹资途径的一个新市场。它是指上市标准低于传统证券交易所主板市场,主要为处于初创期、规模小,但运作良好、具有高成长性的中小企业和新兴高科技企业融通资金的场所。创业板市场面临着较高的市场风险,为保障市场投资者的利益,这就对创业板市场的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高度的公开性

由于创业板市场的特点使得在这一市场上的信息披露速度和投资者的反应速度都快于主板市场。在这种情况下,也就需要市场监管活动具有高度的公开性。

2.高度的公平性

创业板市场由于主体是发展前景好的中小企业和新型高科技企业,使得股票价格的变动对于市场上各种行为反应灵敏,这对于投资者的利益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如果市场监管措施和行为发生偏离,将给投资者带来巨大的损失,这也就要求创业板市场的监管尽可能公平。

3.高度的公正性

创业板市场的各个投资者都是看好公司的未来发展前景,这样的投资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风险较大,同时由于创业板市场门槛较低,对于投资者的保障没有主板市场好,这样就要求加大市场监管的力度和保证市场监管的公正。

二、全球主要创业板市场简介

美国纳斯达克市场(NASSDAQ),意为全国证券交易商协年会自动报价系统。纳斯达克建立于1971年,是世界第一家、同时也是目前最大的电子化证券交易市场。纳斯达克市场已经成为美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缓解小企业发展瓶颈、促进风险资本的发展、推动高新技术的产业化等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英国AIM市场。AIM市场创建于1995年,其定位是服务所有具有成长性的企业。AIM市场的主要制度特色包括:包容性强的市场定位、便捷的上市程序、小额多次融资方式、以“终身保荐人”为核心的监管制度、全方位覆盖的政府支持。

香港创业板市场。香港创业板市场设立于1999年。金融风暴后,香港特区政府努力寻求经济复苏的办法,在这一背景下,同时为了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设立了香港创业板市场。其运营独立于主板市场,是主板市场以外的一个全新集资市场。

此外还有主要的创业板市场还有英国易斯达克市场、德国新市场、日本加斯达克市场、韩国KASDAQ市场等。

三、全球主要创业板市场监管制度的对比分析

我们可以从监管体制、保荐人制度、信息披露制度、禁售期这四个方面来分析创业板市场监管的不同类型。

1.监管体制

一般说来,证券市场的监管体制可以分为以下三种:集中型监管体制、自律型监管体制和综合型监管体制。

纳斯达克市场采用了集中型监管体制。纳斯达克的监管机构是全美证券交易商协会(NASD),这一机构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监督下工作,负责对纳斯达克市场进行监管。集中型监管体制的优点在于统一的监管机构不是市场的参与者,市场中的行为不影响监管机构的利益,因此能够比较公平公正的实施监管,同时,它们拥有比较高的行政权力,能够提高监管行为的权威性,在全国范围内协调市场。但是,这一制度的缺点在于,统一的监管机构权利很大,不恰当的监管行为可能会使得市场混乱,产生不必要行政费用,降低了监管的效率。

自律型监管体制的代表市场是英国AIM市场,在这一市场上,监管的主体是证券交易所,由于证券交易所等机构是专业性的机构,本身是证券市场参与者之一,所以能够对证券市场的行为反应很快,监管效率比较高。但是自律型管理体制的缺点在于,存在证券交易所等机构可能从自身利益出发进行监管,监管行为不够中立,而且,监管的权威性不够,这会影响监管的力度。

混合型监管体制是介于集中型监管体制和自律型监管体制之间的模式,在这一体制下,能够吸取其他两种监管体制的优点,强调集中监管的同时也注重自律约束。香港创业板市场采用的就是这一体制。香港创业板的监管主体是香港联交所和香港证监会及上市公司所在地的有关机构,其日常监管是由香港联交所下设的独立机构――监察与调查小组进行。当前,世界上实行前两种监管体制的国家大都逐渐向混合型监管体制过渡,期望能够发挥不同监管体制的优势,达到对市场有效监管的作用。

2.保荐人制度

严格的保荐人制度可以有效地防范公司在上市前造假等方面的风险,保障相关申请文件的真实性和可靠程度,同时还能督促公司上市后履行信息披露等义务,对上市公司给予规范性指导,这就大大降低了创业板市场的风险,保障了投资者的利益。因此有效实施保荐人制度能够保障证券市场的正常运行,这也就使得对保荐人的监管成为市场监管的重点内容之一。

纳斯达克市场并没有没有建立保荐人制度,这是由于这一市场建立了多元做市商制度,这一制度下,做市商赚取买卖佣金,还可以赚取卖价和买价之间的价格差,这样就促使做市商为找到买主和卖主进行竞争,也就促进了市场的流通性。虽然增加了募集资本和交易的成本,却也提高了市场效率。为了更容易的找到买家,做市商会保荐的股票是质量较好的股票,这样一来就起到了间接保荐人的作用。

英国AIM市场实行以“终身保荐人”为核心的监管制度。终身保荐人制度下,简化了公司上市申请的审批程序,然而这就使得对保荐人资格的审核尤为重要,不具有资格的保荐人可能对公司上市申请造假等行为缺乏监管,造成市场混论。

香港创业板规定保荐人必须是联交所接纳的,不要求保荐人的连续责任,要求所有上市发行人必须委聘一名合规顾问来代替申请阶段的保荐人,至少一名保荐人必须为独立人士,同时还要求发行人必须委任一名为联交所接受的独立财务顾问等。新修订的保荐人制度下,是将保荐人分为保荐人、合规顾问和独立财务顾问三个不同的角色,采取了多重保荐的制度,可以发挥不同角色的优点和作用,加强监管力度,同时加强了保荐人有关的独立性要求,使得保荐人履行职责时能够保持中立,保证了监管的力度和公正。

3.信息披露制度

当前,几乎所有的创业板市场都强调及时、准确的信息披露,这是由创业板市场的特点决定的。信息披露是否及时、准确决定了能否有效的降低市场风险,保障投资者的利益,因此,监管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十分必要,香港创业板市场对信息披露制度的监管就是很好的代表。

香港创业板市场要求上市申请人的上市文件必须列出其业务发展历程及未来的业务计划;上市后必须每半年就首两个财政年度的业务发展与原定的业务计划作比较;除了一般的半年度财务及全年财务外,发行人还须编制季度报告,且必须在有关期间结束后的45天内公布,而末期经审核的全年业绩报告须于年度结束后的3个月内公布。同时,还要求上市申请人必须刊登公司上市前两年内在业务进展及经营业绩方面的实质和量化的资料,要对如是否存在与发行人业务有关的风险及风险因素等做出风险警告。不难发现,这一信息披露制度强调了信息披露的时效性,对披露时间做出了具体的规定,还就披露的内容进行了深化,从而提供投资者正确的信息,以便他们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反应。

4.主要股东股份的禁售期和股票出售的限制

为了保护创业板上市公司成长的连续性以及创业板市场的稳定性,主要的创业板市场大多数都规定6个月以上的禁售期,不同的是纳斯达克市场没有做出具体的规定,主要股东可以自行做出选择,但一般会尽量避免在上市不到6个月就出售所持有的股份。

AIM市场则是对禁售期做出了具体且严格的规定,但是对股票出售份额没有进行具体的限制,如果公司主营业务产生利益的时间低于两年,则所持股量超过1%的董事和雇员及其关系人在上市后一年内不得出售其股份。

香港创业板市场对于禁售期采取的是逐步取消限制的做法,并对出售份额进行了具体的限制,规定主要股东股份的禁售期为上市后的6个月,同时其后的6个月内出后股份任有一定的限制,对于控股股东而言,出售股份后不得使其所控制的投票权低于35%;对于非控股股东而言,不得出售超过50%的股票。

四、对我国筹划中创业板市场监管制度的启示

我国证券市场监管仍面临诸多问题。因此,针对海外创业板市场监管的研究,结合我国证券监管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的启示:

1.选择综合型监管体制,实行分层分级监管

近年来,海外的创业板市场大都逐步向综合型监管体制过度,并且这一体制可以有效地避免集中型管理体制和自律型管理体制的缺点,发挥他们的优势,因此应该在符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尽量采取综合型监管体制。

2.强化信息披露制度,强调信息披露的完整、及时、准确

纵观海外主要创业板市场,它们都在披露的时间和内容上强化了信息披露制度,在这个“买者自负”为原则的市场上,这样的做法无疑为投资者提供了必要的分析信息。保证信息披露的完整、及时、准确对于防范投资人面临的风险是非常关键的。

3.设立规范保荐人制度,加强对保荐人的监管

从海外创业板的经验来看,保荐人制度要发挥作用,必须加强对保荐人的监管工作。所以,我国应该制定相应法律法规,具体规定保荐人的资格要求,保证合规保荐人的资质,同时详细指出保荐人的职责,并对未履行义务的保荐人按相关规定进行惩罚。也可以借鉴香港创业板市场的经验,采取多重保荐制度。

4.应该规定主要股东股票的禁售期和出售股票的限制

海外创业板股票禁售的限制虽然不完全相同,但是大都对这一制度做出了具体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考虑我国国情的情况下,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具体的时间和数量限制,建立适合我国的禁售期制度。

5.适时推出做市商制度

完善的做市商制度是纳斯达克市场成功的原因之一,做市商制度的优点是能够保证证券市场的流动性,在发行失败等特殊情况下,做市商制度能有效地解决保荐人制度的不足,同时,在这一制度下,做市商起到了间接保荐人的作用,因此,我国应该在分析我国具体情况的条件下,考虑这一制度的可行性。

总之,市场监管的中心是为了保护投资者的利益,顺应市场要求,监管重点应该放在维护市场秩序,提高市场的透明度方面,海外创业板的实践为我国建立市场监管制度提供了借鉴意见,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应该根据我国市场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建立相应的监管制度。

参考文献:

[1]周民源:《创业板证券市场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版

[2]洪伟力:《证券监管: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卢圣宏.《纳斯达克指南》[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版

[4]方芳:《创业板市场问题讨论综述》[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2

[5]金栋凌传荣:《创业板市场监管研究》[J].经济与管理,2004.11

[6]舒俊:《全球主要创业板市场交易制度及对比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4.6

[7]张宇燕:《纳斯达克股票市场:历史、运作和地位》[J].世界经济,1999.10

[8]李天栋:《纳斯达克的制度分析――兼论中国创业板的制度创新》[J].国际经济评论,2001.1

[9]谈萧:《香港保荐人制度最新修订述评》[J].证券市场导报,2005.4

[10]傅俊霖:《东亚地区创业板市场简介及其启示》[J].亚太经济,2002.1

[11]杨国平:《香港创业板市场的信息披露制度及其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12

[12]曹冬:《中国创业板市场发展的思考》[J].理论前沿,2008.1

[13]周乃敏韦洪兴:《国内外二板市场的比较研究》[J].科研管理,2003.3

[14]骆君君:《我国证券市场监管面临的问题与建议》[J].特区经济,2005.12

篇7

1公共物品理论

1.1公共物品的论述最早的论述

可以追踪到1651年,英国著名思想家托马斯•霍布斯在《利维坦》中提出的一个观念,“大家的和平与共同防卫”,指明了国家或政府存在的合理性在于为个人提供公共服务,这是看到的有关公共物品的最早论述。亚当•斯密最先注意到了公共支出的必要性与市场势力的存在之间的关系。在1776年的《国富论》中,亚当•斯密指出君主要做好3件事:(1)保护君主所统辖的社会不受到其他社会侵犯;(2)建立严正的司法,保护个人不受到他人的伤害;(3)建设并维护公共设施。第1次提出“公共物品”这一概念的是林达尔。1919年,他在《公平税收》中指出“公共物品”是国家对人们的一般给付,个人或集团通过赋税的形式购买。公共物品问题的研究虽然已经经历过很长的阶段,但一般认为对“公共物品”进行严格科学的定义,是萨缪尔森1954年在《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一文中所给出的定义,公共物品是指个人消费这种物品不会导致其他人对该物品消费的减少。

1.2公共物品的类别

公共物品可以分为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纯公共物品通常是指同时具有完全的消费非竞争性和完全的消费非排他性的物品。准公共物品是指只具备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两个特性的一个,而另一个则表现为不充分。布坎南认为准公共物品的特征是“在所提供的一些利益是不可分的方面具有公共的特征,但是,在利益的一部分是可分的方面,他们同样具有私人物品和服务的特征”。

1.3医疗卫生服务的归类作者认为在医疗卫生服务中,公共卫生属于纯公共物品,基本医疗服务属于准公共物品,特需医疗属于私人物品。

2公共物品的主要供给模式

传统经济学和政治学的主流看法是公共物品的最佳供给者是政府,而现代经济学理论以及各个国家的改革实践则向人们展示了公共物品供给模式多元化的成功范例。公共物品供给模式多元化主要包含3种形式,即:政府供给、市场供给和社会供给。

2.1政府供给

虽然随着新公共管理改革风起云涌,倡导实现“有限政府”,并通过“重塑政府”进而改善政府的绩效,在新公共管理运动中推行公共物品的非政府供给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是,在实践中,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在纯公共物品的供给方面,政府的角色不仅不能够减弱,反而必须进一步加强,即使是在准公共物品的供给方面,政府的角色也是显而易见的。政府角色在公共物品供给机制中显得十分重要,公共物品所具有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性使得有一些公共物品必须由政府供给。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方式主要有:政府的直接生产供给和政府的非生产供给。

2.2市场供给市场供给有两种思路

(1)从排他性入手,真实地反映消费者的时间消费量;(2)从制度安排入手,使消费者的消费与付费尽量接近。

2.3社会供给

社会供给即公共物品由第3部门、社区和志愿者等方式供给。政府和市场在公共物品提供方面的角色分担政府是否应该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政府是否应将其中一部分移交市场?政府是否应当实行管制或者应在多大程度上实行管制?作者认为纯公共物品原则上应当由政府提供,准公共物品可以根据其性质由政府提供其中一部分。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可以由政府安排,也可以由私营部门安排。政府安排可以由政府直接提供,也可以由政府通过签约外包、给予经营特许权、给予补助或补贴等形式安排私营部门生产。私营部门安排可以通过抵用券、市场运作、志愿者服务等方式进行私营部门生产。政府介入公共物品的程度由弱至强分别为:市场运作、志愿者服务、自我协助、政府贩售、经营特许权、抵用券、补助或补贴、签约外包、政府部门委托、政府部门直接提供。

二政府和市场与医疗卫生事业三者的关系

1政府的主要特点

(1)现代社会中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主要提供者;(2)各种正式的公共机构(或组织)组成;(3)提供有关的物品(或服务)时并不是以营利为目的;(4)通过合法的强制力实现自己的目标。

2市场的主要特点

(1)现代社会中私人物品(或服务)的主要提供者;(2)各种正式的私人组织(企业)组成;(3)市场中的私人组织(企业)提供物品(或服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最大利润;(4)分散决策和以互利为原则的自主交易是市场提供物品(或服务)的主要模式。

3医疗卫生事业的主要特点

(1)医疗卫生事业具有双重属性,即公益福利性和生产经营性。健康是人类的基本人权,医疗卫生服务应当充分体现公平性;(2)医疗卫生事业具有信息不对称等特点,容易导致市场失灵,因此,应加大政府的责任;(3)医疗资源无法采用市场手段合理配置,因此,医疗资源的配置应以规划为导向,而不能以市场为导向;(4)医疗保健费用应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使得国家和社会各阶层(不同收入水平)的民众都能承受。

三政府、市场与医疗卫生事业的关系

政府、市场与医疗卫生事业的关系决定着医疗卫生体制。通过研究国际上医疗卫生体制,大致有两种模式:(1)市场主导型;(2)政府主导型。

1市场主导型

美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是市场主导型的代表。市场导向是美国医疗卫生体制的一个重要特点,医疗卫生的供给和需求完全由市场决定。市场导向型医疗卫生体制的好处在于医疗卫生服务的高效率,并且可以创造出花样翻新的、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医疗需求的服务项目。但是,在这样的体制下,医疗费用也越来越高,政府无法控制市场上不断上涨的医疗服务成本价格,负担越来越重。美国的医疗费用占GDP的15%,人均年医疗费用5000多美元。从现实情况看,美国的医疗投入远远高于其他发达国家,但是,医疗卫生指标如平均期望寿命、婴幼儿病死率等却排在其他发达国家的后面。而且,虽然拥有如此巨大的医疗投入,但美国仍然有4000多万人没有医疗保险。

2政府主导型

英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是政府主导型的代表。英国实行的是全民纳入医疗保障的国家卫生服务体系,公立医院由政府进行全额拨款,对国民实行免费医疗,其中如果有钱人需要享受一些更好、更快和特殊的医疗服务,可以到私立医院就医,国家不承担这一部分医疗费用。英国的国家卫生服务体系(NHS)在一定程度上兼具了市场自由和政府干预的优点,实现了既有政府干预的公平性,又有市场的灵敏性;既有医疗成本的可控性,又有市场的自由性。在政府主导型的体制下,英国成功实现了全民免费医疗,费用较低,保障有效。医疗费用仅占GDP的7%,不到美国的一半,但实现了更全面有力的医疗保障。当然,政府主导型的医疗卫生体制从目前看也有一个突出的问题,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效率较低。

四我国模式的建议

篇8

JEL分类号:G3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12)05-0041-05

一、我国碳金融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改革方向

我国的碳金融发展刚刚起步,目前主要是由清洁发展机制带动产生的碳金融,虽然其发展速度比较快,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总体看,制约我国碳金融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发展碳金融的资金短缺。主要成因:一是低碳产品具有准公共产品的特征,表现为投资回收期长、风险高的特点。决定了其发展需要长期稳定的资金,但社会资金的逐利性导致对低碳企业投资的短期性,从而出现了对低碳企业资金供给的短期化与资金需求长期化的矛盾。二是低碳企业大多发展时间短,实力弱,信用状况差,稳定性差,而且由于缺乏相应的担保、风险补偿和税收优惠等综合配套措施,虽然从长期来看,总体盈利水平较高,但当期盈利水平远低于其他企业,导致商业性金融机构缺乏对其融资的积极性。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低碳企业难以采取市场化措施吸引社会资金,因而只能依靠政府直接投资,融资渠道单一,导致了资金投入不足,严重影响我国碳金融发展。

2、碳金融的市场发育不足,机制体制缺损。目前。我国碳金融市场的发展尚处于低层次的初级阶段,低碳企业的规模小、技术水平落后,碳金融的市场主体尚未真正成长起来。而且碳金融市场的中介机构发育不完善,虽然取得了初步发展,但尚不具备开展评估大型低碳项目的能力。这说明,我国碳金融的市场发育不足。同时,我国促进碳金融市场发展的机制体制不健全。缺乏完善的碳金融市场发展规划、配套的扶持政策以及合理的中介结构,如市场结构、产权结构、法律结构等,即使在某些方面有所成效,也与碳金融市场的整体发展不协调。严重影响碳金融市场的发展。而且碳金融市场发育不足与机制体制缺损还存在相互影响,市场发育不足导致碳金融市场的相关机制体制难以尽快建立和完善:反过来,碳金融市场的机制体制缺损又导致低碳企业发展缓慢,进而加剧了市场发育不足,两者的相互作用形成了碳金融的市场发育不足与机制体制缺损的恶性循环,导致低碳产业的朝阳产业和准公共产品特征难以得到社会广泛认可,无法吸引到大量的社会资金,从而造成碳金融发展的内在驱动力较弱(丁玉梅,2010)。

二、我国碳金融发展需要开发性金融的支持

(一)开发性金融的特征与作用

开发性金融具有特殊的金融运行机制,既不同于政策性金融,也难以与商业性金融划等号,而是介于其间,是政府赋予特定职能的金融机构,坚持市场运行与经营绩效并重,通过发挥资金支持作用,推动特定产业及领域的市场制度建设和机制体制完善,以实现政府特定的经济社会目标。开发性金融的运行机制表现为,开发性金融机构借助国家信用,在金融市场上发行开发性金融债券筹集资金。按照政府特定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市场业绩确定资金支持的对象和项目并提供资金支持。以经营项目所获得的资金回报偿还发行债券应支付的本息,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

开发性金融与政策性金融的差异是,政策性金融不以追求盈利最大化为目标,可以对商业银行不愿意贷款的项目进行中长期大额融资,发挥着财政拨款的补充和延伸作用。开发性金融是对政策性金融的发展和深化,在履行政策性金融职能的基础上,坚持市场经济原则开展经营活动,通过对体现政府特定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企业及其项目发放贷款,促进市场培育和机制体制建设,因而是政府、市场、金融三者力量的结合。其作用和潜力远超过政策性金融。

篇9

一、西方发达国家会计管理的主要模式

不同的会计环境必然形成不同的会计管理模式,各国的会计管理模式也必然不同。目前从世界各国会计管理模式上看,比较典型的会计管理模式有:

(一)美国的市场经济会计管理模式

从总体上看,美国的会计管理体制属于自我管理型,美国政府一般不直接干预会计活动,而是借助一些必要的手段,间接地干涉会计活动,对会计活动行使管理职能的是会计职业团体。美国会计管理体制呈现上述的特征的原因在于美国的社会环境。美国实行的是竞争性市场经济,公有企业少,生产资料私有制是美国市场经济的基础,政府不主张干预经济,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弱。另外,美国证券市场高度发达,股份公司在国民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不难看出,美国竞争性市场经济的本质决定了美国自我管理型的会计管理体制,政府不直接领导和管理企业会计人员,不直接制定会计规范,会计职业团体实行自律,民间机构来制定会计规范是这一类型会计管理体制的主要特点。

美国会计管理体制的特点:第一,会计管理体制的制定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关联。从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和1933年纽约股票市场的崩溃中,美国政府和会计界认识到了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由此加强了公认会计管理体制的研究。第二,美国会计管理体制的制定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其中制定机构的独立性尤为突出。第三,美国会计管理体制的制定过程具有开放性。第四,会计管理体制的制定是会计理论和实务相结合的过程。美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公布为准则的制定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第五,美国会计管理体制的制定体现了国际化趋势。

(二)法国的计划与调控型的会计管理模式

在法国的经济结构中,大型企业与众多的中小型企业同时存在,私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同时存在。而且,法国大企业的资本结构比较单一,其资本主要来源于国家投资或企业间交叉投资。法国投资者乐于持有政府债券和储蓄存款,而不愿意拥有私人工商企业的股票。法国经济的上述特点导致法国的证券市场相对于美国和英国而言不很发达,因此,来自于投资人的会计信息需求比较弱。在这种情况下,纳税就成为编制和公布财务报表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税法的有关规定对于法国企业报告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有重要的影响,对于法国会计体系来说,适应税法规定的要求就是非常必要的。

法国政府在会计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946年,法国政府组建了会计政府,于1996年对“国家会计委员会”进行了改组,并设置了全职主席。改组后委员会的工作任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对各项会计工作提出意见;向企业会计工作和国家统计工作建议有关的账户处理办法;确保会计研究的协调组织工作,发行有关会计教学材料;对国际及别国的会计准则提出意见。另外,根据1996年8月通过的法令,法国还建立了“紧急委员会”,该委员会是一个受到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承认,解释条文的组织。“国家会计委员会”作为政府的咨询机构,其的文件没有强制效力。为了弥补这一不足,1998年1月国会通过成立“会计标准化委员会”。其主要任务是批准适用于所有企业的各项会计准则制度。这些会计准则制度不仅来源于国家会计委员会的意见和建议,还包括来自国际会计准则和其他国家的会计准则的内容和方法。由于财政部、司法部、预算部等都参加,所以这些准则制度一经颁布,就具有法律效力。

通过企业会计与合并会计脱钩来保持本国会计模式和满足大公司跨国经营融资的需求。在企业会计方面,企业必须严格执行《商法》、《公司法》和《会计总方案》中的有关规定,必须符合税务与会计统一的原则。在合并会计方面,公司可参照国际会计准则,在会计计价上也有更大的选择范围。由于上市公司绝大部分为企业集团,所以对于投资者来说,合并报表提供的信息更有价值。编制合并报表使法国大公司能够更好地满足法国国内外投资人的信息需求。而中小企业按照会计总方案实行单一的会计制度有利于保持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便于国家的宏观统计工作。

(三)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会计管理模式

德国会计属于日耳曼会计体系。日耳曼会计体系的集群主要包括德国、奥地利、以色列、瑞士等国,而以德国较为典型。在这些国家中,公司法和税制的影响居于首要地位。与萨克逊会计相比,它比较稳健保守,信息披露的透明度低。曾对法国、日本及其在非洲的前殖民地会计产生一定影响。

德国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一方面,德国政府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通过法律和政策对经济进行积极的引导和调控,这种模式也被称为社会市场经济;另一方面,德国的证券市场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对经济的影响上,都远低于美国和英国,公司资本主要不是来自股票市场,而是养老金和银行贷款。可是,随着许多德国跨国公司在其他欧洲国家及美国(如奔驰公司、通讯公司)上市,股票市场将日益显示其重要性。在工业化国家中,德国是一个典型的法规会计国家,其会计规则主要为政府贯彻经济政策服务。与法国相比,德国通过法律形式制订的会计规则具有更大的强制性。

二、西方发达国家会计管理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通过上述关于美国、德国和法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主要会计管理模式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启示:

在当前或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存在为世界各国所通用或普遍接受的会计管理体制模式。

了解和借鉴他国的会计管理模式是必要的。当今世界各国经济交往和联系日益密切,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格局和态势正在形成,区域性经济协作蓬勃发展和中国已经加入WTO。完全有必要了解和借鉴他国的会计管理模式及其经验,为构建既符合国际会计惯例,又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管理模式服务。

三、我国会计管理体制改革模式的选择

任何一种会计管理体制模式的选择,都是与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相联系的。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利益主体单一,企业成为国家政府部门的附属。与此相对应的会计管理体制只能是高度集中的国家直接管理模式,即国家采取行政手段对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进行直接管理。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面对世界经济全球化、投资主体多元化、所有制结构多样化格局的形成,传统会计管理体制的弊端日益显现。主要表现在:财政及企业主管部门对会计管理失控;企业会计管理者及会计人员的权力无度;会计人员的合法权益难以保障;会计目标的单一指向无法满足社会各利害关系人的需要;基础工作薄弱、监督职能弱化、财经秩序混乱。由此可见,传统会计管理体制,已成为制约会计工作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跳出传统会计管理体制,把会计推向市场并形成专业市场,适应社会生产力水平多层次、所有制结构多样化、发展开放型经济的要求,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现代企业制度相协调,并与国际惯例相接轨的新型会计管理体制已势在必行。

根据我国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展和市场经济发展情况以及会计现状,我国应建立宏观调控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会计公司制管理体制模式,即国家集中宏观调控和立法型相结合,充分发挥会计职业团体作用的两级会计管理模式。

(一)政府管理

政府管理是对会计市场运行机制的高层管理和宏观管理,带有一定的强制性。政府运用法律、经济和必要的行政干预等宏观手段来监控会计市场的运行,使会计市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完成所承担的任务,达到既定的目标而不走入误区。

(二)会计行业管理

会计行业管理是介于政府管理和会计公司管理之间的中观管理,是一种行业自律性管理,在政府与会计公司之间发挥“桥梁”与“纽带”的作用,确保会计市场的健康发展,维护会计职业良好的社会形象和声誉。它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分为三种管理模式,本文倾向于第三种模式,即统一型管理模式。

1、分散型管理模式。它的特点是:(1)会计人员和会计业务由各责任单位领导与管理,会计人员在核算第一线,有利于会计人员比较全面地掌握企业的生产经营、资金运行状况,对责任单位的会计人员参与企业管理,坚持会计核算的相关原则提供了有利条件。(2)由于会计人员和会计业务受控于责任单位,在会计核算上易导致按责任单位的意图办事,而不顾全企业整体利益。如:在责任或成本核算上,该计入当期成本的而不计入,甚至乱摊、乱挤成本;在责任利润核算上会出现虚列成本减少利润,或少列成本虚列盈利,该处理的损失得不到及时处理。同时又因会计人员自身利益与所在责任单位的利益息息相关,容易发生会计人员不按会计制度去处理会计业务。有的会计人员害怕打击报复或怕得罪领导,不敢坚持原则和制度,使会计监督职能无法履行。(3)由于各责任单位的工作和企业会计部门的工作配合不够,使一些急办的事不能及时落实与处理,影响会计工作的整体效率。同时,由于会计人员缺乏,一些业务素质不高的人员从事了会计核算工作,必将影响核算质量。此外会计核算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也难以得到保证。(4)由于企业把实现整体利益作为首要目的,把获取局部利益只是作为一种保证手段,而推行责任会计核算旨在强化会计管理,确保企业的整体利益。在这种分散型管理体制下,各责任单位的人、财、物三权融为一体,各自为政,企业也就无法实行有效控制,整体利益得不到保证。权衡利弊这种模式往往弊多利少。

2、交叉型管理模式。它的特点是:(1)由于会计业务归企业会计部门领导与管理,对会计人员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业务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有利条件。(2)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人和事两者又必须紧密结合,才能有效地实施管理。所以这种交叉型管理模式不符合行为科学管理的原则。(3)管理体制上的这种交叉模式,容易造成既管又不管的局面,往往出现对已有利的就管,有矛盾和困难时就互相推诿,易造成工作混乱。

3、统一型管理模式。它的特点是:(1)各责任单位的会计管理受企业会计部门统一领导,给会计人员实行会计监督创造了条件,有利于会计人员执行制度,提高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和真实性。(2)会计人员业务素质通过企业会计部门直接考核、评比和奖惩,有利于会计人员钻研业务、提高技能,做好会计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3)企业会计部门实行计划、资金、制度、管理等方面的调节与控制,在扩大责任单位生产经营自的同时,有利于实现企业的整体效益。

以上两个层次的会计管理相辅相承,互相作用,共同构成我国完整、有机的会计市场运行和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夏冬林.欧洲会计的环境及其特点[J].会计研究,1995(12).

2、李玉环.论市场经济体制下会计运行机构的重构[J].会计研究,1998(2).

3、王德宝.构建现代会计管理体制的新思路[J].财会月刊,2001(6).

篇10

关键词:统计创新;特点;建立

Key words: statistics innovation; feature; establishment

中图分类号:C82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3-0010-01

1不同发展阶段统计的特点和要求

1.1 计划经济体制阶段,统计直接为我国经济恢复和发展做出贡献

建国后至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家直接管理企业的生产和产品。为适应当时我国经济实际情况和高度计划经济体制,统计直接服务于计划管理,统计从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为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和资料,保证了指令性计划的制定和贯彻实施。为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统计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服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对统计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要求统计部门及时提供国民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的各种信息。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统计信息是管理现代化社会所必须的最基本的信息。如果没有统计部门及时提供大量的准确的经济信息、科学咨询和有效监督,党和国家就难以对宏观经济进行决策和调控。从宏观意义上讲,市场经济条件下统计工作比计划经济时期更重要、难度更大。从微观上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中,需要了解市场;把握市场、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这就必须对市场进行调查研究,大量地拥有市场信息。因此,促进社会经济信息的流通和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统计的重要特点。

1.3 加入WTO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进一步对外开放对统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加入WTO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国际化发展,经济结构日趋复杂化,统计对象也日趋庞杂。在国内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结构中,个体经济、私营经济、股份制经济等多种经济成份进一步发展,而“三资企业”也将迅速发展,从而使统计工作日益发生深刻的变化,特别是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产权股流动与资产重组加快,不同国别,不同所有制经济常投资于同一企业,产权混合的经济单位越来越多,显然光靠那种多年不变的机械求全的统计报表制度和简单肤浅的分析处理是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统计的要求的。

2加入WTO后统计创新体系的建立

为适应加入WTO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应对面临的挑战,统计作为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工具和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必须突破迄今为止统计的时空限制,进行积极创新。

2.1 统计理论创新

统计工作以统计理论作指导。传统的统计理论以统计指标为主,忽略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的结合,统计分析理论停留在统计指标的简单界定和计算,缺乏宏观定量分析和宏观模型分析,量化分析停留在较低处理层次。统计理论多来自原苏联模式,国民经济核算口径、计算方法与西方经济核算体系存在较大差别。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统计理论进行了改革和发展,但仍然不能适应加入WTO后我国经济与国际经济接轨的需要,因此统计创新应该以统计理论创新先行。统计理论创新的方向和目标是在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与西方经济统计理论的融合和接轨,使统计理论更加科学,更能反映市场,贴近市场。

2.2 统计体制创新

统计体制创新的关键是理顺关系,政企分开,运行机制市场化,要把政府统计和作为信息产业的市场统计分开。政府统计服务的对象主要是政府,为政府宏观经济管理服务,履行“信息、咨询、监督”三大职能。而作为信息产业的统计,直接服务于各地区、部门、企业和个人,即服务于市场,主要从事信息产品的开发、生产、传播和使用。

政府统计以市场统计为基础并高于市场统计,市场统计服务于政府统计并侧重于市场。政府统计要按照国家关于机构改革的要求,建立高效精简、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统计管理体系。而作为信息产业的市场统计,则采用公司机制运行,按照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建立精简的管理机构和市场化的统计运行机制,如专业的市场调查公司、统计测算与分析公司、统计模型预测与决策公司等。

2.3 统计方法创新

传统的统计方法是统计指标的简单运用。统计方法创新应着重于统计分析、预测、决策方法的创新。实现多学科方法交叉运用,引进西方经济统计分析的最新成果和方法,在深化综合指标分析、时间序列分析、指数分析、抽样推断、相关与回归分析的基础上,大量运用数理统计分析、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多元分析、博奕分析等,加快现代数学理论方法在统计中的应用,从侧重于定性分析和简单的定量分析向在定性分析基础上侧重于定量分析转化,大量利用现代数学理论、方法、模型和先进的计算技术解决统计问题。

2.4 统计技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