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09 09:45:3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公园景观概念,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Abstract: This paper in Nanchang City, the protection of migratory birds in Sihu Park as an example, based on full respect for the site situat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characteristics of egrets habitat and ecological habits of city of herons and applied it to the planning practice site, make comprehensive park city a migratory bird protection, public recreation.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similar planning.
Key words: the migratory bird; habitat; planning and design;
中图分类号:S757.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艾溪湖位于鄱阳湖候鸟栖息圈内,场地内具有良好的候鸟栖息地环境。打造一个集湿地恢复、候鸟保护、及休闲游憩为一体的城市综合性公园很有意义。
1项目背景
1.1发展区位
艾溪湖候鸟保护公园位于中国江西省南昌市,因北临艾溪湖而得名。该公园坐落于鄱阳湖候鸟栖息圈内,是亚洲候鸟迁徙路线中的重要节点。鄱阳湖是世界上最大的候鸟越冬栖息地,其他候鸟栖息地以此为中心沿赣江向南延伸。其中,著名的天香园候鸟栖息地就位于艾溪湖候鸟保护公园的范围内,也是该公园的发端之地。
场地位于南昌市东部发展片区,距旧城中心约10公里,其周边城市道路已初成网络。由此可见,区别于一般候鸟栖息地,“城市型”候鸟保护区是场地重要的区位特征。
1.2场地现状分析
由上位绿地系统规划可知,场地是 “赣江—艾溪湖—天香园”城市生态廊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艾溪湖—天香园—青山湖”城市休闲绿带中的重要一环。
规划红线内用地约200公顷,湿地特征明显,其中水域面积占总用地的50%以上,其次为稻田和林地。该场地现状田成方,林成网,塘密布,渠相连,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是场地独特的优势。而水体严重污染,现有水渠淤塞,垃圾遍布成堆等也是场地不容忽视的问题。此外,城市高压线走廊从场地中穿过,用地形态较狭长,并被城市道路分隔等现状条件制约着项目的发展。
2发展定位与远景
2.1发展定位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场地的发展定位非常明确,即一个集湿地恢复、候鸟保护、及休闲游憩为一体的城市综合性公园。
2.2发展远景
城市候鸟保护示范园:打造鄱阳湖区不可或缺的候鸟保护战略点,营造南昌市“城市鸟巢”生态基地。
城市形象名片:营造一派“水清草丰、稻香鱼肥、人欢鸟悦”的优美风光,刻画出一张南昌人引以骄傲的城市生态名片,打造成一张南昌市富有吸引力的城市旅游名片。
都市田园休闲体验区:充分利用农业资源,融合城市休闲元素,营造一个自然、纯朴的人鸟乐园,让久置于城市喧嚣的人们近距离地接触自然,心灵得到慰藉的宁静空间。
3规划策略
3.1生态策略—鹭鸟天堂
天香园候鸟种类多、密度大、与人距离近,是典型的城市型候鸟栖息地。 栖息于此的候鸟以受国家保护的鹭鸟最多最珍贵。是鹭鸟重要的夏季繁殖地。因此保护区需提供鹭鸟的夏季营巢地和全年的觅食地。而作为城市型候鸟保护区还必须在栖息地外建立缓冲区,为鹭鸟提供安全隐蔽的栖息环境。
营巢地:鹭鸟营巢地一般选择在近水林区,食物的供给、巢捕食压力和巢址微栖息地适合度是营巢地的选择因素。较大的巢区面积,近似圆形的空间形态,树冠高、树种丰富、郁闭度高的营巢林区有利于鹭鸟的营巢。
觅食地:鹭鸟常在海滨、湖泊、河流、沼泽、水稻田等水域附近觅食。觅食地的选择首先要在鹭鸟的觅食范围内,在哺育期有近距离觅食需求。相对隐蔽的停息地对鹭鸟更具吸引力。研究表明,农业栖息地与非农业栖息地相比更能吸引鹭鸟觅食,特别是稻田具有非常高的生态位重叠。丰富的岛屿和曲折的岸线是提高栖息地质量的关键。
缓冲区:缓冲区是鹭鸟栖息地与城市之间的过渡带,用以隔离人群,降低噪音。本方案规划两个级别的缓冲区。一级缓冲区为视线隔离,防止人的活动对鸟的干扰。二级缓冲区为噪音隔离,防止城市噪音影响鸟类的交流和繁殖。
规划区鹭鸟栖息地类型丰富,但栖息地面临以下三个问题:水质环境恶化,对鹭鸟生命健康受到威胁、面积减少,鹭鸟食物供给短缺、周边人类活动增多,影响鹭鸟栖息和繁殖。针对以上问题,我们的对策是净化水质、恢复生境以及圈层保护。
净化水质:保证场地内水系贯通,同时在多个水系入水口和雨水径流汇流处设置净化湿地,保证规划区内部水系的水质。
恢复生境:根据鹭鸟生物学特性,从食物丰富度、隐蔽条件、距水域的距离、人类干扰度等方面对栖息地适宜性进行评价,并从中筛选出适宜鹭鸟的六个栖息地斑块和一条迁徙廊道。其中北部栖息地斑块面积最大,栖息地类型最为丰富,受城市影响最小。在此基础上,以最小干预、最低成本的原则布局营巢地和觅食地。因原有天香园营巢地面积有限,未来将被城市包围,故在规划区北部最大的栖息地斑块处新增一处营巢地。
圈层保护:根据对园区鸟类的保护需要可分为鹭鸟保护核心区、鹭鸟保护一级缓冲区、鹭鸟保护二级缓冲区。鹭鸟保护核心区,鹭鸟安静的栖息地,仅限科研及相关管理人员活动;鹭鸟保护一级缓冲区,视线隔离区,是游人观赏鹭鸟的最佳区域,需限制游客量,在缓冲区外边缘设置专门的观鸟设施;鹭鸟保护二级缓冲区,噪音隔离区,是游人活动的主要区域,需要通过植物降低噪音。
3.2文化策略—鱼米之乡
南昌素有“鱼米之乡”之称,早在一万年前,便有了种植水稻的历史。如今稻田、鱼塘、水渠及林带等传统的农业文明遗迹在城市中仍然有迹可循。水泽、富产、共栖是场地“鱼米之乡”文化的三大特征。修复场地的水泽基底,激发土地的生产活力,寻求场地中的和谐关系,是深入挖掘场地文化的三个有效途径。
3.3功能策略—人鸟乐园
区别于南昌市其他公园,候鸟无疑是本公园最为突出的特征,因此保护其栖息生境是场地设计的首要目标。我们提出不同的开发策略和控制导则,
通过上述生态、文化和功能三大策略,艾溪湖候鸟保护公园将成为一个生态价值最大化,鱼米文化浓厚,休闲体验丰富的城市公园。
4规划设计
图4规划总平面图 图5功能分区图
4.1道路设计
公园道路由三级园路及附属停车场组成。其中一级园路沿公园边缘成环布置,各区之间通过架空或地下方式连接。路宽7—8米,设有自行车道。二级园路宽4-5米,设有自行车道。三级道路以木栈道为主,宽2-3米。公园的人行与车行入口分离设置,其中人行入口与周边用地绿廊相衔接,从而形成连续的区域性慢行系统。
4.2水系设计
保证水源水量的水系统设计,保证水质安全的水净化设计,保证鹭鸟栖息的水位设计,适当调整场地地形,设置多种深水与浅水生境,保证鹭鸟水生食物的生存并便于鹭鸟觅食。
4.3功能与游线
在五大主题区的基础上,公园可分为九个功能块,包括候鸟核心保护区、觅食缓冲区、科普体验区、休闲健身区、鱼米体验区、商务休闲区、花鸟主题区以及游客服务区。由此形成鹭鸟栖息圈、科普研究区、休闲游憩园三类主要景点,以上景点均以慢行交通系统加以串接。
结束语
我们相信,在未来,艾溪湖候鸟保护公园必将成为中国南部重要的候鸟栖息地;鄱阳湖地区不可多得的城市型鸟类公园;南昌市“人鸟和谐、共栖共生、持续发展”之典范。
致谢:本文得到了耿佳丽、杜宏惠等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1] 邢在秀. 潍坊城市绿地、湿地鸟类群落生态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 2008
[2] 季婷,张雁云.环境噪音对鸟类鸣声的影响及鸟类的适应对策[J]. 生态学杂志. 2011(04)
[3] 张明祥,刘国强,唐小平. 湿地恢复的技术与方法研究[J]. 湿地科学与管理. 2009(03)
[4] 栾春凤,林晓.城市湿地公园中的人类游憩行为模式初探[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01)
[5] 陆祎玮.城市化对鸟类群落的影响及其鸟类适应性的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 2007
一、上半年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今年以来,全省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实施“八八战略”,按照省委省政府干好“一三五”、实现“四翻番”的决策部署,围绕省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坚持稳中求进、转中求好,扎实推进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加快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和保障改善民生等各项工作,全省经济运行继续呈现“稳步回升、稳中有进”态势,发展质量逐步提升,结构调整加快推进,民生保障持续加强。
从上半年计划执行情况看,省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主要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外贸出口、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城镇登记失业率、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等指标完成情况较好;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乡居民收入等指标,与预期目标尚有一定差距(见表一)
(一)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今年以来,我省经济延续了去年二季度以来的企稳回升态势,主要经济指标稳定增长,上半年全省生产总值增长8.3%,高于去年同期0.9个百分点,也高于全国0.7个百分点。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9%,比一季度回升0.8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比一季度回落0.8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5%,名义和实际增速分别比一季度加快0.8、0.9个百分点;网络消费快速增长,网络零售和居民网购分别增长80.2%、56.1%。出口增长11%,同比加快5.8个百分点,其中对中东、金砖国家、东盟等新兴市场出口分别增长33%、17.3%、22.1%;服务贸易出口较快增长,增速达27.1%。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继续改善。从财政收入看,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1.5%,比一季度提高0.9个百分点;从企业效益看,1-5月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12.7%,比一季度回升3.1个百分点。
(二)产业升级力度加大。在稳增长的同时,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取得新的进展。农业生产稳定增长,上半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2%,春粮种植面积、亩产、总产实现“三增”,分别增长1.5%、0.9%和2.3%。工业结构趋于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9%、11%和9.2%,均快于规上工业增速。“腾笼换鸟”扎实推进,坚决淘汰了一批高能耗、高排放、低产出的企业,规上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4.4%,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4项指标减排任务进展顺利。“机器换人”成效初显,1-5月规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减少1.4%,劳动生产率提高10.3%。服务业发展总体平稳,限额以上交通、信息、商务、科技等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14.8%,同比提高1.9个百分点;上半年全社会铁路、公路、水路交通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增长3.4%和12.9%,同比分别加快1.2和8个百分点。省级产业集聚区建设取得新进展,14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完成投资471亿元、997亿元,分别增长26%、33%。
(三)投资结构不断优化。今年以来,各地各部门围绕实施“411”有效投资行动计划,坚持不懈抓项目推进,抓要素保障。投资继续保持强劲势头,上半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出全国同期1.9个百分点,也分别高于广东、江苏、山东5、1.9和2个百分点。实体经济投资增势良好,工业投资增长19.7%,同比提高2.3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35.7%,同比提高18.6个百分点;扣除房地产外的三产投资增长29.5%,比一季度加快1.7个百分点。产业转型升级投资提质增效,通用设备、专用设备及汽车制造等投资增速均在30%以上,明显高于面上投资增速;生产业投资增长37.1%,占服务业投资比重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高耗能行业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同比回落1.7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势头良好,增长19.3%,比“十一五”时期高7.1个百分点;占全省投资比重为62.2%,比去年全年提高0.3个百分点。浙商回归累计到位资金893.6亿元,增长26.1%,完成年度目标的59.6%。引进外资量质并举,全省新批外商投资企业717家,实际外资77亿美元,增长22.3%,完成全年目标的56.8%。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省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200亿元,完成年度计划50.7%;“411”重大项目完成投资2955亿元,完成年度计划49%,其中127个20亿以上产业项目完成投资292亿元,完成年度计划59.6%,宁波南车超级电容器产业化一期、杭甬客专、宁杭客专、杭州东站枢纽等一批重大项目竣工投用。
(四)创新发展加快推进。坚持把创新驱动发展摆在核心战略位置,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创新投入不断加大,上半年财政对科学技术、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支出分别增长15.1%、20.2%,均大幅高于面上支出增幅;1-5月全省规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增长20.7%,高出同期主营业务收入增速12.4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出持续增长,上半年规上工业新产品总产值增长22.1%,增速快于规上工业总产值13.5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率为24.1%,比一季度提高1.3个百分点。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也较快增长,同比分别增长22.8%和30.2%。创新型企业发展走在前列,我省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达44家,居全国第三;新建中控智慧城市大型专用软件研究院等19家省重点企业研究院,总数达74家;新增永康现代农业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4家省级高新园区,总数达23家。
(五)区域发展趋于协调。进一步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加快促进山区经济发展政策落实,衢州、丽水等市发展提速,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继续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预计上半年衢州、丽水GDP增速快于全省平均1个百分点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限上消费品零售额等增速也均明显高于全省平均。区域经济新增长极加快培育,上半年完成海洋经济有效投资1022亿元。舟山群岛新区建设步伐加快,6月底举办的招商推介暨项目签约会签约33个项目,签约额达1670.8亿元;上半年投资增长22.2%,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增长68.8%,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六)民生保障持续改善。就业和社会保障继续加强,上半年新增城镇就业51.7万人,其中,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22.8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7.8万人,均完成年度目标的70%以上,6月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24%;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参保面进一步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平稳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分别达20461元和10878元,同比分别增长8.8%和9.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分别增长6.7%和8%,均比一季度增速有所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扎实推进,财政对民生支出加快,教育、医疗卫生等民生支出占总支出比重达72.4%,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保障房建设加快推进,新开工城镇保障性住房14.6万套、竣工7.3万套,分别完成年度任务的94.4%和78.5%。“三改一拆”顺利推进,拆除违法建筑5665万平方米,实施“三改”建筑面积4081万平方米,分别完成年度任务的188.8%和81.6%。物价涨幅保持稳定,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9%,与一季度持平,同比回落1个百分点。
(七)体制改革纵深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省级行政许可和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清理基本完成,政府投资项目省级联合审批制度建立实施,绍兴县企业投资项目高效审批试点、开发区园区化零为整前置审批试点、审批服务中介机构配套改革等扎实推进。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成效继续显现,在创新市场采购贸易方式、检验监管模式、便利化通关机制和企业商事登记改革试点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稳步推进,在做大做强地方金融组织、拓宽民资投资渠道、创新中小企业抵质押贷款方式、促进民间融资规范化阳光化等方面积极先行先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绍兴、嘉兴和舟山等市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扎实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建设加快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不断深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嘉善县域科学发展改革示范点等30多项国家级改革试点加快推进。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经济运行也存在一些突出的困难和挑战,具体概括为“三减缓、三加大”。
1.“三减缓”:出口、消费和居民收入增长减缓。
——出口增长趋势减缓。上半年我省外贸出口增长11%,增速比一季度回落0.7个百分点;月度出口同比增速波动较大,对美国、欧盟出口分别仅增长4.2%和1.9%;出货值增幅呈现逐月回落态势,表明出口不确定性依然较大。分析原因:一是外部需求持续低迷。全球经济进入相对稳定但增速缓慢的阶段,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量继续低速增长,最近世界银行将今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由2.4%下调至2.2%,加上国际贸易摩擦频发且多样化,抑制了我省出口的进一步扩大。二是人民币升值速度加快。上半年人民币兑美元、欧元、日元分别比去年年底升值1.7%、3.3%和16.7%,这不仅加大了企业出口的难度,还进一步挤压企业的生存空间。据省发改委千家工业企业监测显示,从影响出口制约因素看,二季度认为“汇率风险加大”是制约出口增长的企业占比跃居第一,为58.5%,比一季度上升10.4个百分点。三是出口订单的不确定性较大。据省商务厅监测,今年以来我省出口订单景气指数一直在100点荣枯线附近盘整,出口订单处于微弱景气至微弱不景气区间。企业反映,“有单不敢接”、订单转移及短期化情形更为明显。四是有出口实绩的企业减少。上半年全省有外贸出口实绩的企业4.45万家,比去年同期减少0.2万家;其中年进出口总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减少7家。上述情况表明,受世界经济复苏不平衡、国际贸易环境不稳定等因素影响,下阶段我省出口基础仍较为脆弱,出口形势不容乐观。考虑到去年我省外贸出口依存度为40.9%,出口增速放缓对经济稳定增长影响较大。
——消费增速总体减缓。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5%,增幅低于去年全年0.9个百分点,也低于近7年我省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主要表现:一是国家前期刺激消费的政策逐步退出。家电类、汽车类等传统消费热点逐步降温,上半年汽车类零售额同比增长6.7%,自去年以来一直处于低迷状态。二是餐饮业、住宿业转型压力加大。上半年限额以上餐饮业、住宿业零售额分别下降4.4%和13.3%,同比分别回落14.9和20.4个百分点。三是居民消费信心不足。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难度加大,股市持续低迷等影响财产性收入增加,居民消费能力和意愿有所下降。四是新型消费方式对传统零售业的分流影响加大。近年来网络购物、服务消费等快速发展,总量不断扩大,但目前没有全部统计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内,一定程度上拉低了消费增速。
——城乡居民收入增幅减缓。虽然上半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总量均居省区市前列,但增幅有所放缓,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速仅为6.7%和8%,其中城镇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了2个百分点,农村低于全国1.2个百分点,均低于同期全省生产总值增速,也低于年初预期目标。从收入来源看,上半年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增长6.9%,财产性收入仅增长2.4%,导致总体增速逐步趋缓。农村居民增收压力持续增大,主要是化肥、饲料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普遍上涨,土地流转费和农业用工成本涨幅较大,加上部分高档农产品价跌销缓、H7N9禽流感等影响,增收任务十分艰巨。
2.“三加大”:中小企业困难、财政平衡压力和部分领域潜在金融风险加大。
——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持续加大。中小企业普遍反映产品价格下降、综合成本上涨、盈利水平偏低,经营环境进一步趋紧。一是工业生产者价格持续下降。广大中小企业受市场需求不足与产能过剩严重的“双重冲击”,产品售价持续下降,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带来较大影响。上半年我省工业生产者价格同比下降2.3%,已连续18个月负增长。部分产能过剩行业如化纤、光伏产品价格下跌加剧。二是综合成本仍在上涨。1-5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6.2元,比一季度提高0.3元。特别是企业应收账款增长较快,小微型制造业企业资金面偏紧,短期融资成本上升。人工成本比去年同期上涨10-15%,且一线员工流失率较高、中高端人才招聘难的问题突出。三是盈利水平偏低。在价格下降、成本上升、企业创新能力相对不足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下,“增产不增收、增产不增效”现象突出,行业和企业分化加剧,中小企业盈利水平下降,生存和发展面临严峻考验。尽管1-5月我省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12.7%,但这是在去年同期下降19%基础上的恢复性增长,与2011年同期相比仍下降8.7%。
——地方财政收支平衡压力逐步加大。上半年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1.5%,主要是受房地产市场交易量大幅增长支撑。下阶段,财政减收的结构性因素较多。特别是房地产业相关税收呈明显回落态势,二季度各月的增速分别为79%、55.4%和17.9%;制造业税收低位增长,企业利润状况难有大的改善;金融业税收增速大幅回落,上半年仅增长1.2%,同比回落40.3个百分点;“营改增”8月1日全面扩围的减收影响将逐步显现,都将对地方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带来不利影响。同时,民生保障等方面的刚性支出大幅增加,地方政府性债务进入还贷高峰期,地方财政收支平衡的难度日益加大。
——部分领域金融潜在风险有所加大。当前我省金融运行总体稳健,风险总体可控,但部分行业和地区存在的风险隐患不容忽视。一是不良贷款仍存在较大上升压力。尽管6月份我省加大处置力度,不良贷款额和不良货款率均比5月末有所下降,但6月末全省银行不良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94.4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65%,比年初提高0.06个百分点。不良贷款的持续上升,对于银行信贷正常投放和我省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等带来一定压力。二是部分地区企业资金链、担保链断裂事件仍时有发生。个别地区部分行业出现了风险从小微企业向大中型企业蔓延的趋势,尤其是我省造船、光伏、钢贸等行业的企业偿债风险有所增大。加上担保链关系错综复杂,资金链断裂往往引发连锁反应,需高度关注和积极稳妥应对。
二、下半年经济走势判断与工作重点
从发展环境看,世界经济正在深刻调整中缓慢复苏,国内经济增长在合理区间内下行压力加大。我省正面临复杂严峻外部环境和自身结构调整的双重挑战。考虑到世界经济低速增长的长期性、经济转型升级的艰巨性和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的严峻性,考虑到去年我省经济增长前低后高的基数效应,预计下半年全省经济仍将以平稳增长为主基调,但经济增长的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主要经济指标或将呈现稳中趋缓的走势,完成全年生产总值增长8%以上的目标需要付出更加艰苦的努力。
做好下半年的经济工作,我们必须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干好“一三五”、实现“四翻番”的决策部署,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进一步改进作风、提振精神,全力以赴保持经济平稳发展,坚定不移推进创新驱动,不失时机加快改革步伐,毫不松懈改善社会民生,确保完成新一届政府开局之年各项目标任务。当前,要按照“稳中求进、转中求好”的工作基调,坚持稳中有为、稳中提质,打好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组合拳”,突出“四个更加注重”:以优化产业结构为主攻方向,更加注重创新驱动;以推进“四换三名”工程为着力点,更加注重转型升级;以抓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更加注重深化改革;以保障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和谐稳定,着力打造浙江经济“升级版”。
具体而言,着力抓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着力优化经济增长动力结构。要把增强经济内生增长动力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确保经济持续平稳增长。一是大力促进民间投资。采取更多有效措施落实国家鼓励民间投资42项实施细则,抓紧推出第二批面向民间资本招商推介重大项目,鼓励民间资本积极参与重大项目建设,为民间投资进入交通、社会事业等涉及公共资源利用的行业创造条件。以确保全年浙商回归引进项目到位资金1500亿为目标,梳理100个左右“实、大、新、高”项目开展对接洽商,推进48个省级年度浙商回归重大项目落地。10月组织召开第二届世界浙商大会。二是努力推动消费提速。筹备召开全省流通工作会议,出台实施我省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加快出台我省鼓励消费的政策意见,完善促消费的工作机制。积极扩大信息消费等消费热点,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推动杭州、宁波、温州无线城市(TD-LTE)国家试点建设,着力发展医疗保健、休闲养老等服务消费。积极开展老字号振兴工程等消费促进活动。抓好投资和消费的结合点,把推进城镇化作为提升消费潜力的重要举措,在加快都市区和城市群建设的同时,着力提高27个小城市试点镇、200个左右中心镇综合承载能力和商贸服务功能。三是积极推动外贸转型升级。继续发挥展会的主渠道作用,扶持企业参展抢抓订单。积极推动企业创新拓展市场方式,加快推进“电商换市”,推进跨境电子商务试点相关配套政策落地;加快建设国际商务中心,推进电子商务大平台、大企业、大项目和产业基地建设。加强“浙江出口名牌”培育,推动进入国外主流消费市场。
(二)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紧紧围绕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这一根本问题,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是加快推进“机器换人”。按照省政府关于促进企业现代化技术改造的实施意见,围绕科技成果转化率、装备智能化率、产品优等品率等重点目标,全面启动现代化技术改造专项行动。实施“百企装备优化提升示范工程”,重点支持100家左右企业开展存量装备优化试点,促进“机器换人”。二是全力打造创新要素集聚平台。加快省级产业集聚区创建高新区工作,抓紧制定集聚区产业指导目录,突出各地技术创新特色和新兴产业特色。进一步发挥青山湖科技城、未来科技城在全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示范引领作用,积极推进嘉兴科技城等重点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建立完善吸引人才等高端创新要素的体制机制。三是加快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创新型企业。组织实施新兴产业“百项工程”项目计划,重点推进100项左右重大关键技术攻关、重大技术产业化等方面的重点项目,力争在高端装备制造等方面加快突破。制定实施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培育发展政策,力争年内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达到100家左右。完善企业主导的技术创新体系,抓好省级特色工业设计示范基地和工业强县(市、区)特色工业设计基地建设。同时,争取今年再新建30家左右企业博士后工作站。
(三)着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要全面实施扩大有效投资“411”行动计划、年度计划、省重点项目形象进度计划,力争三季度明显提速、四季度如期完成,力争完成全年增长20%、投资总量2万亿元的目标任务。一是抓开工,确保全年开工“411”重大项目250个以上、新增省重点项目开工率70%以上,力争31个省领导联系省重点项目全部开工。二是抓续建,重点加快建设长安福特杭州乘用车、大榭石化馏分油综合利用、华为二期研发基地、甬台温和金丽温天然气管道、音乐学院等一批续建项目。三是抓竣工,重点推进上海大众宁波乘用车、南车轨道交通装备一期、省儿童医院滨江院区等重大项目建成发挥效益。四是抓前期,做好衔接和催批工作,加快43个左右“国批”前期工作,争取浙江LNG接收站二期工程、吉利罗佑汽车发动机生产项目等重大项目前期有实质性进展。五是抓储备,超前谋划生成一批新兴产业、海洋经济、创新载体等标杆式重大产业项目,谋划一批交通、能源、水利等事关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六是抓落实,组织开展全省扩大有效投资现场推进会、舟山群岛新区建设现场推进会、企业债券融资对接等活动,重点加强要素保障,帮助好项目、大项目尽快落地。
(四)着力促进产业优化升级。要牢牢把握产业升级这一主攻方向,努力在“提速”上下功夫、在“提质”上求实效。一是加快实施“三名”工程。加快制定建名企创名品育名家“三名”工程实施方案,确定综合评价标准体系,着力增强浙江制造的产品竞争力和企业家素质,提升企业竞争力。制定实施总部型、品牌型、上市型、高新型和产业联盟主导型等“五型企业”创建政策,实施小微企业“扶优助长”上规模培育计划。加快制定“浙江制造精品”重点领域、指导目录和扶持政策。二是加强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启动实施海洋经济“822”行动计划,加快推进年度海洋经济发展重大建设项目实施计划和两届海洽会签约项目,力争全年海洋经济项目投资超过2000亿元。全面实施舟山群岛新区发展规划及新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推进建立新区建设省部际联席会议制度、舟山自由贸易园区方案研究并申报设立等工作,争取新区陆海统筹试点方案、旅游产业用地改革试点方案尽早获批。三是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深入推进实施年度服务业重大项目计划,加大协调推进力度,确保今年264个省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顺利推进,453亿元的年度计划投资顺利完成。加大对108家省服务业重点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快创建第三批省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四是加强农业“两区”建设。坚持把农业“两区”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主平台,在各市县的“两区”中推进一个以上生态循环农业工程建设,开展高新技术试验示范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着力将现代职业农民、家庭农场等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入到“两区”建设平台中来。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大力培育发展现代种业、农业生物、农业机械、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高科技农业企业。
(五)着力抓好重点领域改革。要坚持先行先试,积极释放改革红利,大力破解体制障碍和政策制约。一是争取新一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早见成效。着力巩固前一阶段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果,加强对取消下放投资审批事项后续监管,启动第二批取消和下放的审批事项梳理工作。加快实施企业投资便捷高效审批改革试点方案和开发区园区创新前置审批试点。全面实施政府投资项目省级联合审批制度,抓紧制订出台省级联审平台的运行规则和管理办法。二是加快推进要素配置改革。针对我省土地要素制约的瓶颈问题,加快推进“空间换地”,建立“亩产论英雄”评价体系,加快实施“亩产倍增”计划深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方案,抓好海宁等地的要素配置综合改革试点。三是加大对区域金融改革试点的支持。深化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丽水市农村金融改革,加快推进台州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争取在地方金融服务支持体系、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突破,以点带面,营造良好金融生态环境。四是加快推进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等30多项国家级试点。尽快出台与市场采购贸易方式相适应的海关、税务、工商、检验检疫、外汇等配套政策和监管措施。完善综合交通物流平台,争取保税物流中心(B型)获批、航空口岸正式开放。加快推进嘉善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建设等国家级改革试点。五是扎实推进医改工作。抓好温州市社会办医试点以及嘉兴市等地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六)着力帮扶企业。要高度重视、努力破解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难题,尽心尽力帮扶企业。一是提振企业家信心。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服务企业、服务基层”活动,强化对我省鼓励民营经济发展、支持企业家创业创新的正面宣传,积极鼓励扶持企业加强科技创新、加大技改投入,支持企业投资发展节能环保等新产业。二是努力减轻企业负担。认真落实国家从8月起再取消和免征33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等税费减免政策,进一步清理行政审批前置的强制性专业服务收费,严查各行业主管部门将职权范围内的事务交由事业单位、中介机构、行业协会和其他机构办理并收费的行为。深化整治银行业不规范经营“回头看”活动,完善问责机制。三是帮扶企业拓展市场。引导和支持企业积极拓展市场,加快构建营销网络体系。推进浙江名品中心、省外营销中心建设,引导更多浙货进入省外销售渠道;强化对装备制造业企业拓展市场的支持,鼓励省内企业、支持政府性投资项目和政府采购同等条件下优先使用浙江制造重点装备目录中的产品。四是强化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完善差异化监管政策,推进“年审制”等适合小微企业的金融模式创新。强化省中小企业再担保公司的增信、分险功能,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力度。加大对直接融资的支持力度,推动“区域集优”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发行帮助企业批量化融资。五是积极化解担保互保风险。进一步落实加强企业资金链风险管理指导意见,加强对全省资金链、担保链变化趋势的跟踪,特别要对银行贷款依存度高、民间融资依存度高、生产经营不正常的企业进行重点跟踪,制定相应的应急处置预案。
前言:文化遗址是集考古、休闲娱乐、教育宣传为一体的综合性遗址景观空间,而软质景观对遗址景观空间起到了积极地保护与展示作用。所以,软质景观在遗址公园中的运用与研究是一个必要的课题。
1.遗址保护的概念与实践
1.1遗址和大遗址的相关概念
遗址是指人类活动的遗迹,属于考古学概念。大遗址是大量人力营造、并长期从事各种活动的遗存,它体现着古代先民杰出的创造力,综合并直接体现了民族和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是构成文明史史迹的主体。
1.2国内外遗址保护的实践经验
欧洲是近代考古学的发源地,19世纪初就已开始从搜索古物艺术品转为完整的发掘、保护、展示大遗址,与美化城市相结合。德国主要方法是建立公园和博物馆,法国致力于对历史地段内的居民生活的改善以及对于遗址的再利用,保持历史文化遗产的活力;意大利则把考古遗迹的维护和文化、生态景观的建设与保护结合为一体;美国主要是创造遗址区与绿色廊道相结合;日本对大遗址投入较大力量进行史迹公园建设,韩国则注重文化遗址的原貌保存,不进行盲目开发。
在国内,2005年10月,第15届ICOMOS大会在西安召开,提出了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新理念,将原本所指遗产保护的范围扩大到遗产的周边环境以及它周边环境所包含的一切活动,包括历史的、文化的、经济的、社会层面、精神层面、地域习俗等。国内对于大遗址的保护和利用方式,包括整体保护和局部保护与利用。其方式有四种,一是将整个遗址区建成遗址公园,二是将遗址区与风景区结合,建成旅游景区,三是将整个遗址区建成森林公园,四是将遗址保护与现代农业园区结合,建成遗址历史文化农业园区。
2.遗址公园与软质景观的相关概念
2.1遗址公园的概念
遗址公园是将遗址所在区域,建设成公共性园区,是目前国内最普遍的 一种整体遗址保护模式,不仅使遗址得到了较好的保护,而且通过公园的建设也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为当地的居民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理想场所,弘扬古文化、展示优秀历史文化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2.2软质景观的概念
软质景观主要指相对于硬质建筑及构筑物而言的,由大自然中丰富的植物、动物、水体、风雨、阳光、天空等天然资源构成的保护生态的元素,富于自然变化。而在现今,最为直接的软质景观材料,便是“植物”和“水体”。城市设计理念已逐渐由“以人为本”转向“以环境为主”。由自然资源组成的富有生命力的软质景观改变了城市中硬质建筑组成的死气沉沉生活氛围,不仅装饰美化环境,最重要的是它对脆弱的城市生态系统起到维持、促进生态平衡的关键性作用。
3.遗址公园的软质景观设计
3.1软质景观元素在遗址公园中的作用
遗址公园是城市中公共的特殊园区空间,在一般公园性质的基础上,增加了重要的遗址保护、展示与利用环节。首先,软质景观在遗址公园中的运用对于遗址保护起到关键性作用。其次,它对于文化遗址的保护以及对历史文化的延续传承,发挥着文化象征意义的作用。再次,软质景观是有生命的活物质,其造景尽管有一定的随意性,但经过适应性原则的设计可使得它取得较高的美学效果。软质景观对环境的美化装饰作用,在遗址公园中对遗址空间意境氛围的渲染作用是无可比拟的。
3.2软质景观在遗址公园设计中的研究
3.2.1软质景观在遗址公园中的设计原则
1)软质景观的生态功能原则即植物水体对遗址及遗址地周边环境起到的生态作用和对遗址本体的具体保护原则;
2)软景营造景观空间的原则,具体到植物的点、线、面、空间营造和空间的划分与围合;
3)软景传承历史文化信息的功能,植物拟人化的象征寓意表现和遗址公园历史文化主题的体现;
4)软景的美学功能,植物景观在遗址环境中的意境表达以及对遗址建筑的柔化作用。
3.2.2软质景观对遗址景观的提升调整
1)重视水体与植物景观搭配设计,着重建立池畔植物群落。尽可能的体现植物景观的空间变幻效果。
2)有针对性的选择遗址区植物材料,在保持生态平衡的基础上,植物材料的设计要与遗址意境相吻合。
3)遗址场景的重现主要是遗址历史时期、繁盛时期的场景重现,它是一种最为直观的方式给公园活动的人群以心理上、视觉上的感受,也是宣传教育的最佳设计手段。同时利用植物景观的合理配置表达历史意境,传承文化内涵。
3.3软质景观在大明宫遗址公园中的实施效果
通过对大明宫遗址公园在2011年景观提升的研究,发现提升工程主要包括大树栽植、主题花园建设、景观节点提升改造、园内小景提升改造、景观遮挡美化、硬质景观软化、草坪提升改造等,而这些做法的主要元素全部为软质景观。一是在园内,选取了一些合适点位,通过种植大树,增加之前林带的密度形成密林,结合草坪空间,形成疏密有致的景观空间;二是利用植物来点缀硬质景观,既可以起到软化建筑棱角、美化环境的作用,还可以独立成景,丰富园区景观;三是运用大量的色叶类植物,形成春天春花烂漫,夏天绿树浓荫,秋天层林尽染,冬天冬木苍劲的四季景观效果;四是根据甘露之变的历史典故,采用借景的手法,借铜雕石榴广场作为石榴主题园点题景观,周围密植石榴树林,突出主题,根据戏曲发源于东宫梨园的记载,于东侧一级园路旁结合遗址,增加之前梨树的品种及数量,采用更加丰富的栽植手法营造梨园景观;借梅妃曾于太液池南岸的记载,在东池南岸太和殿遗址北侧种植梅林,其间设置梅亭。五是对蓬莱岛增加常绿和色叶树种及花灌木,增加其四季观赏性,使其景观层次空间更丰富,色彩对比更鲜明,打造烟雾缭绕的“海上仙山”景观。
3.4 软质景观在遗址公园设计中的目标及意义
软质景观在遗址公园景观设计中,要注意突出遗址保护展示,彰显遗址公园特色,丰富遗址文化内涵,注重社会公众影响,要遵循遗址考古研究成果,修复历史环境及展示历史信息。
通过软质景观在遗址公园中进行合理的设计与打造,可以实现以下几点目标:第一,创造了大开大合的宏观布局;第二,形成了疏密有致的景观空间;第三,营造了错落有致的空间层次;第四,打造了色彩丰富的园林景观;第五,实现了软景硬景的相互融合;第六,彰显出园林景观的人本关怀。
4.结语:
遗址公园的建设对于城市文化的发展和弘扬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而软质景观设计作为文化遗址公园的建设核心,自然有着关键性的地位。软质景观在遗址公园中的运用,注重科学技术的应用、社会文化信息的汇集、协调人与自然以及社会之间的关系,更好的保护了遗址,促进了遗址周边生态环境,对城市文化建设、生态建设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建设文化遗址公园便是将城市中最具历史文化内涵的角落从尘埃中拾起,重新整塑,为当代人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历史,在此空间中能给人以最大限度的精神升华。所以,我们应当致力于研究软质景观设计,使得文化遗址公园更出彩。
参考文献
1、城市湿地公园景观的概念
1.1城市湿地公园景观的概念
湿地公园是指城市中自然形成的绿地公园,该区域是天然湿地,通过合理保护和规划逐步形成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园。在保护和建立城市湿地公园的功能的基础上,同时还有对湿地公园生态教育和湿地公园旅游等功能。
1.2湿地公园景观的内涵
湿地公园景观是在对湿地进行恢复和保护建设的基础上,满足湿地功能的前提下,利用湿地自然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挖掘区域湿地文化,设计出湿地公园适宜公众游览的景观。
1.3湿地公园景观的要素构成分析
1.3.1湿地水体景观:主要由水域景观、沿岸景观及陆域景观构成为主要构成元素。湿地公园内面积大的水体通过自然界物理反应可以形成小气候,可出现云雾缭绕、潮涨潮落等现象,易形成独特景观可以使人亲身感受自然、体验自然景观的奇妙。
1.3.2湿地生物景观:湿地公园的生物景观包括植物景观和动物景观。湿地植物景观主要是由湿生植物、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组成的。湿地动物景观主要是由湿地水鸟、湿地昆虫和湿地鱼类等组成的。湿地动物可以活动的景观,可以为静止的湿地公园景观增添一丝生机。
1.3.3湿地文化景观:湿地文化景观为区域的文化特点的具体体现,体现出该区域的民俗风情,民俗习性等特色,展现在湿地环境中独特场景、意境。该湿地区域人们的生产生活习俗,人类所改造地域所保留的印迹、建筑、地域特色、硬质景观等。
2、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
2.1城市湿地公园景观整体设计
城市湿地公园景观整体性设计,城市湿地公园中的各种元素要统一,形成的有机整体,相互发展促进,设计要有内涵,再设计植物配置、建筑小品、湿地公园各个节点层次要有自己独特的设计魅力,如湿地性水域,植物群落、大型活动场地设计风格要相互统一,设计主题贯穿设计之中。湿地公园的整体性设计,使我们更加明确设计目标、设计特色,从而为城市湿地公园的设计理念提出了有利的理论基础和设计实践。
2.2城市湿地公园景观原则
以人为本的原则,园中应提供人们亲水性,设计出可以足够观赏和体验的场所,注重人的五感,使人全面感受湿地水的魅力,湿地公园设计时应注重公共活动空间,利用湿地的植物设计遮蔽空间。美学原则,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实现自然与人互动性,湿地水体应注重动静结合,植物配置应实现虚实结合,层次分明,达到色彩和材质的统一,使湿地公园富有节奏和韵律。
2.3城市湿地公园景观生态设计
城市湿地公园景观生态化设计,主要的是尽量保护场地原有的生态环境,开发设计时不受城市发展和影响为基础,在考虑自然承载力的前提下,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寻求城市和城市环境和谐共同生存的设计理念。我们要对城市湿地公园进行更加系统的研究,从环境、地理、水文气候、动植物等方面更加深入的研究总结,在现有的基础上,形成具有新的独特风格的景观体系。
2.4城市湿地公园景观服务设施设计
湿地公园服务设施景观是指根据游人游憩活动需要而设置的,游园的路线、景观的建筑物、景观小品等,湿地公园设计时必须满足有人的赏景和休息的需要,如景亭、回廊等,动态路线是为了满足园内游览路线的需要,划分空间形态,采用远近景结合的方式,园区内的雕塑小品设计可以更好体现湿地公园的文化内涵,丰富湿地的表现形式。
2.5城市湿地公园景观旅游保护设计
城市湿地公园景观旅游保护设计,指对城市湿地公园景观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对人们的景观旅游,从而来提高当地的经济效益,在开发旅游必须对湿地公园进行保护性设计,保护湿地公园的生物多样性,实现资源的利用可持续发展,保护湿地公园在城市宣传湿地保护知识,是人们了解湿地公园,湿地公园旅游的发展是在建立良好的环境、社会、经济效益的同时,使湿地公园更好的发展。
3、小结
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设计作为城市公园景观的组成部分,城市湿地公园景观实现了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可以增强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互通和交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城市湿地公园可以形成一个新型的城市公园发展旅游格局。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涉及了很多学术方面的行业研究,该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详细的介绍湿地公园景观的概念和构成要素,对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理论提供了很有利设计基础,为今后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湿地的保护恢复与湿地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不断成熟、不断发展,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也将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李淑玲.湖北湿地公园的建设.科技资讯,2006,(30):162~163.
[2]王凌,罗述金.城市湿地景观的生态设计.中国园林,2004,20(1):39~41.
[3]王凌.罗述金.城市湿造景观的生态设计[J].中林,2004(1):39-41.
[关键词] 景观; 景观规划设计;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
1 "景观"及"景观规划设计"概念
1.1 景观概念及其研究发展
景观(landscape)概念及景观研究的进展,是人类对人-自然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表1是对景观概念及有关研究学科的概要总结。
表1 景观概念及其研究的发展
景观概念作为视觉美学意义上的概念与"风景"、"景致"、景色"同义作为地学概念与地形、物同义,主要用来述地壳的地质、地和地貌属性作为生态系统的能流和物循环的载体形成时期从古代形成沿用至今19世纪20世纪以景观为
对象的研
究
景观作为审美对象,是风景诗、风景画及园林风景学科的研究对象作为地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从空间结构和历史演化上研究 是景观生态学及人类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不但从空间结构及其历史演替上,重要的是从功能上研究 其它相关
学科建筑、城市规划、园艺等自然地理、历史地理、人文地理等 生态科学、现象学、区域科学等
1.2 景观设计与景观设计师
景观设计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是一门关于如何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体和空间以为人创造安全、高效、健康和舒适的环境的科学和艺术。
对该学科,国人常以"造园"、"园林"、"风景园林"、"景观建筑"或"景观"、"地景"等与之对译。笔者主张以"景观设计学"以正其名,理由很多,主要出自对该学科的一种理解以及景观设计师所从事的工作实践的理解。景观设计师(Landscape Architect)最早于1858年由美国景观设计学之父-Olmsted非正式使用,而于1863年正式作为一种职业的称号,第一次在纽约中央公园委员会中使用。用本学科权威史学者,已故哈佛大学教授Norman T. Newton的话说"他们参照与建筑物相应的职业-'建筑师',发明这个名字用来表达与整体景观相对应的一种职业,而尤其强调'设计'。设计包括对问题的分析、设计一种解决方法以及监理这一解决方法的实施。什么问题呢?任何关于人类使用户外空间及土地的问题,其范围是无限的"(Newton, 1971)。Simonds在其经典着作Landscape Architecture(Simonds,1997)一书中也有一段点题的话语道破了景观设计师的工作及其对应学科的定义:
"我们可以说景观设计师的终生目标和工作就是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他们的生活-
同生命的地球和谐相处"。
当然,该学科更为贴切的名称可能是"土地的设计"。
现代景观规划理论强调规划的基点以人为本,在更高的层次上能动地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和不同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以维护人和其它生命的健康与持续。因而,景观规划师是协调者和指挥家,是可持续人居环境的规划设计和创造者。
2 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发展
2.1 历史概况
早期美洲土着对于现代美国景观设计,除了在园艺方面稍有贡献外,基本上没有什么影响,殖民时期的景观设计也只是对意大利、法国或西班牙等欧洲国家园林设计的模仿。始于英国、却盛于美国的工业革命,为美国带来优越的物质文明。但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导致了资源和环境危机,给人类生存带来威胁;另一方面,大工业生产使整个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quot;城里人"不再是少数贵族及其侍从,集居在城市里的人们需要一个身心再生的空间。
将景观视为愉悦和满足的现代观念,是藉由风景画和庭园设计而提高的。当西方国家逐渐现代化时,艺术家尝试捕捉自然的气氛和表达自然的特质并享受她所提供的一切。英国充满画意的风景和具原野风貌的壮丽的景观是19世纪与20世纪早期影响美国景观价值的两大主导因素。一大群艺术家、作家热情地赞美大自然,讴歌大自然。
正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美国的景观规划设计诞生了。
2.2 1858年纽约的中央公园与传统造园的分离标志着美国景观规划设计专业的创立
1857年,Frederick Law Olmsted与合伙人Vaux按当时流行的自然风格完成了纽约中央公园的设计。这个公园围着围墙,景色非常优美,和当时大城市恶劣的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图1,纽约中央公园, 俞孔坚摄)。它满足了市民寻求慰藉与欢乐的愿望,促进了不断高涨的回归大自然怀抱的潮流,因而使设计者一举成名。与此同时,Olmsted还坚持把自己从事的专业从传统的造园专业中分离出来,把自己从事的专业称为"景观设计",把自己称为"景观设计师",并于本世纪初在哈佛大学主持了景观设计课程。以纽约中央公园的设计为起点,景观规划设计从此走上独立的道路并发展为一门新的学科
2.3 1900年哈佛大学开设景观规划设计课程
在美国,景观规划设计专业教育是哈佛大学首创的,在某种意义上,哈佛大学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史代表了美国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史。从1860年到1900年,Olmsted等景观规划设计师在城市公园绿地、广场、校园、居住区及自然保护地等方面所做的规划设计奠定了景观规划设计学科的基础(图 2,作为国家历史文物的Olmsted设计事务所旧址, 俞孔坚摄)。
1900年,Olmsted之子F. L. Olmsted. Jr. 和A. A. Sharcliff 首次在哈佛大学开设了景观规划设计专业课程,并在全国首创了4年制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学士学位。美国的景观规划设计之父老Olmsted于190
6年开始主持哈佛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 由于Olmsted及其合作者的实践以及专业教育在哈佛大学的确立,使美国的景观规划设计一开始便定位在一个很大的活动范围内,包括城市公园和绿地系统、城乡风景道路系统规划设计,居住区、校园、地产开发、农场和国家公园的规划设计和管理,随后又进一步扩展到主题公园和高速公路系统的景观设计,这使景观规划设计师成为人居环境的主要规划设计师和创造者。
2.4哈佛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专业教育体系
哈佛大学的设计学科群包括建筑学、景观规划设计和城市规划。建筑学的专业教育始于1893年,脱胎于文理学院的艺术课。此后,于1900年开创了景观规划设计专业课程。1909年James Sturgis Pray 在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内开设了城市规划课程,这便是哈佛城市规划专业教育的起源。
1908-190年开始,哈佛已有了系统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并在应用科学研究生院中设硕士学位。1923年哈佛大学开设了城市规划课程,形成建筑-景观规划设计- 城市规划三足鼎立的格局,并发展至今。1936年,哈佛大学成立设计研究生院。目前,全研究生院有500名左右的硕士生和极少数的博士生,同时培养多个层次的进修生,没有本科生。
在哈佛,景观规划设计被作为一个非常广的专业领域来对待,从花园和其它小尺度的工程到大地的生态规划,包括流域规划和管理。景观规划设计师应兼有工程技术和设计学的创造能力,同时必须具有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的责任心。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强,城市的不断扩展,景观规划设计师的任务不仅是设计和创造新的景观,同时在于景观保护和拯救。为此,他们往往是造就多种文化和生态背景下的人居环境的不可替代的专家。
景观规划设计的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利用各种知识进行决策的能力,鼓励学生从先哲的作品中,从艺术、设计理论、民用工程中,以及从场地分析中获取营养,同时强调影响设计过程的土地规划和生态分析,研究社会、经济、法律、环境和政策等, (图3,哈佛大学景观设计学生的实习, 俞孔坚摄; 图4,哈佛大学景观设计进行公众参与与规划实践, 俞孔坚摄。图5,一年一度的哈佛大学设计研究院毕业典礼, 吉庆萍摄)。
2.5 哈佛大学景观规划设计课程
哈佛大学景观规划设计课程分3类:设计课(Studio)、讲课和研讨会(Lectures and Seminars)、独立研究(Individal Study)。
设计课是学习和探索的核心,授课和研究强调关键问题的分析,重视对视觉、理论、历史、专业实践活动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全面研究。课程着重设计技能的培养,广泛涉及与景观规划设计相关领域的技术与知识。
讲课和研讨会主要是讲授与探讨景观规划设计的历史、理论及方法论。独立研究是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理论与方法论的基础上,开展某一方向的专门性研究,由导师指导,基本上独立完成研究,写论文。
Abstract: City Park in the modern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content includes more and more broad, how the landscape from the perspective on the many of the functions of content that needs to be integrated together, the decision will become city park pattern and experience is important means. This article takes Taohua Island sports leisure park design as the example, proposed to meet the basic function of the park, the comprehensive layout, the city of commercial leisure Street, sports venue design, city design and so on complex functions to blend together, to landscape urbanism theory as the guiding ideology of running through them, using a variety of landscape design and the use of high-tech means, introduction of a multifunctional complex system to solve the method of landscape design, for the increasingly complex city landscape design to provide a reference.
Key words: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city park; system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城市公园的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包含的内容越来越宽泛,不仅要面对人们对场所诸多功能的要求,还包含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作为城市中心或大众集中的区域,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也会包含着城市设计的内容,比如商业的介入、体育场所的介入、休闲生活的场所、生态系统的人工干预或重建、甚至城市标志性建构筑物的建设等等,如何从景观的角度来思考这诸多的、或许并不相关的功能内容需要整合在一起,将成为决定城市公园形态和体验的重要手段。
1997年芝加哥伊利诺斯大学副教授查尔斯.瓦尔德海姆正式提出了“景观都市主义”一词,得到众多的追随者和支持者,今天这一学说已经发展到“生态都市主义”,它的核心思想是强调景观作为未来组织城市空间发展的重要手段,充当未来城市发展的一个适应性模型。而美国宾西法利亚大学风景园林系主任詹姆斯.科纳更多的是将景观都市主义视为“一种精神、一种态度、一种思维和行为方式”。从“设计结合自然、设计结合生态”到“设计生态”,以“设计”城市中的人工生态来主动寻求城市发展的机会。这套理论在当今的城市公园设计中也非常实用和贴切。结合目前的实际工程,如何使建成后的公园在发挥游憩功能的同时,起到经济启动引擎的作用,带动人气的大量集中,从而达到设计目的--重塑商业场景,新增休闲运动空间,新建能吸引人群聚集的焦点。桃花岛景观规划设计就是在这样复杂功能整合要求下产生的代表案例。以下就以桃花岛为例,浅议如何通过景观手段解决功能复杂系统问题
一.项目概述
桃花岛位于四川省绵阳市三江汇合处下游,四面环水,顺江远望是烟波浩渺,水天一色,两岸是绿树成荫的江边景观大道,是绵阳城市边上非常稀有的自然岛资源。该岛因是涪江水中孤岛,规划有两桥分别连接涪城和游仙两区, 岛上由四川富临房地产开发公司开发建设,整个岛规划用地面积27万平米,总建筑面积45万平米,公园规划用地7.3万平米。桃花岛总体规划为一个集高星酒店、高层住宅、休闲商业、休闲公园为一体的综合性带度假性质的岛屿。目前岛中部偏北面已建有部分高层住宅楼,岛西头规划的高星酒店正在设计阶段,岛南部的休闲南亚风情商业街已经建成,中部预留城市公园,看似这一系列功能多样的建筑并不太相关,如何整合绵阳唯一的水岛资源,将目前互不关联的住宅、酒店、南亚风情餐馆商业,再引入国际最为先进的体育运动休闲公园概念,运用景观都市主义的理论,将桃花岛设计成一流的休闲运动公园,就成为公园景观设计成败的关键。
二、设计目标
根据桃花岛独有的居家、旅游休闲资源、通过运动休闲公园规划设计,将桃花岛设计成:
·四川乃至国内的旅游休闲目的地,提升整个绵阳和桃花岛的城市形象。
·形成绵阳的“名片”。形成集体育运动、生态健身、文化休闲、生态岛居、高科技森林氧吧商业休闲、城市庆典于一体的多功能、现代化的体育运动公园。
·形成多层次、亲水性、高技术声光结合的商业休闲公园。
·改变一般城市公园目的性导向规划,及维护成本高的弱点,形成低维护,高人气、活动自由的新型公园。
三、设计目标分析
·旅游休闲目的地的建设
针对桃花岛是绵阳稀缺的岛资源,高星酒店、南亚风情商业街的存在、再引入休闲体育概念,加上用景观手段设计有超高吸引能力的公园,把桃花岛建成四川乃至国内的旅游休闲目的地,应该成为可能。
·休闲体育运动公园概念的引入
Abstract:World-renowned parks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s are explored and the core famous elements of world-famous parks are extracted, namely the unique geographical location, history and culture, natural resources, flowers & landscapes as well as the area & facilities. The distinct character and great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of the World Park is analyzed deeply. The comprehensive, integrated, practical, characteristic, well-arranged and scientific principle are followed in establishing the assessment index system of the World Park and the relevant indexes of Yangzhou Shugang Slim West Lake Scenic Spot is analyzed on the basis.
Key words:World Park;assessment index system
中图分类号:C91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2)-09-34(5)
1 世界公园的概念界定
世界上不少园林、公园景观在全球范围内享有声誉,有的以优质卓越的自然资源著称,如美国的黄石公园,被誉为“地球上最独一无二的神奇乐园”;有的以悠久的文化历史享誉全球,如英国的海德公园,是英国最大的皇家园林;还有的以辽阔的地理面积为世人知晓,如阿姆斯特丹Bos公园,是20世纪全世界最大的城市公园[1]……鉴于它们在世界范围内的高知名度与高美誉度,我们称其为世界公园。
关于世界公园官方没有统一的定义,只有一些名词和概念与其相关。分别是国家公园、地质公园、世界遗产。
“国家公园”的概念源自美国,译自英文的“ National Park”,最早由美国艺术家乔治·卡特林提出,他认为“它们可以被保护起来,只要政府通过一些保护政策设立一个大公园——一个国家公园,其中有人也有野兽,所有的一切都处于原生状态,体现着自然之美”[2]。国家公园的标准主要体现在面积、生态体系、管理机构、游客准入制度几个方面。
国内与国家公园相当的概念是风景名胜区,指风景资源集中、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知名度和游览条件,可供人们游览欣赏、休憩娱乐或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地域[3]。根据资源品质等将风景名胜区分为省级和国家级两类。
地质公园是以其地质科学意义、珍奇秀丽和独特的地质景观为主,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自然公园[4]。地质公园有较高的历史、考古、美学等价值,地质公园的定义别指出其始终处于所在国独立司法权的管辖之下。
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主要分为自然遗产、文化遗产、自然与文化复合遗产和文化景观。[5]
对上述四类公园进行综合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官方的园林、景观公园主要是从公园的资源品性上进行分类,该分类方式较为单一,但也说明资源属性在公园建设中无可替代的重要性,即使是目前发展迅猛的游乐型主题公园,游乐设施也是自身成功的关键。
本文目前所指的世界公园,将超越原有的定义,不再从公园本身属性出发,而是从其产生的影响力出发。影响力的来源可以是资源属性、品牌营销、管理模式、国际事件等等,我们对此不做限定。只要其在世界上具有高知名度,具有国际影响力,能够提升所在城市整体品位,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提升国家整体形象,即称之为世界公园。
世界公园至少拥有以下两种价值:
1.经济价值: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地方经济的增长。同时,世界公园的知名度可以为城市品牌的营销提供有力地支持,进而打造国际旅游城市。
2.文化精神价值:世界公园在不同程度上承担了传承文明的重任。世界公园改善市民的生活品质,提升城市生活品味的同时,或保护了历史遗迹、或展示了人类文明艺术史、或保存了大自然的原始风味,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与传承。
2 世界公园的主要特征分析及分类
主题公园在近现代以来就以一种概念化的旅游形态在全世界迅速兴起壮大,成为引领全球化生活模式的新型休闲方式。但传统的主题公园基于游客体验需求上的研究都比较缺乏,导致公园定位策略上出现偏差,游客来主题公园游玩的身心需求没得到满足,降低了休闲娱乐的质量,而且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更多地追求物质以外的体验需求。所以本文尝试将体验设计的理论应用到主题公园设计中,对主题公园景观设计进行一定的探析,试图对今后主题公园创新有所借鉴。
1 体验是主题公园创新的核心
美国迪斯尼公园给人们带来了主题公园的概念,想让人们在公园休闲娱乐的同时通过参与互动来获得身心的愉悦和值得回忆的体验。主题公园的出现正是迎合了体验经济时代游客的体验需求,它以特有的文化内容,现代科技文化表现手段,市场创新等因素满足了当今旅游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主题公园是一种人造娱乐形式,它的核心都是为游客提供快乐体验。从各个角度来看主题公园都是为提供具有个性化、独特、娱乐、互动参与体验为目标,为游人创造欢乐体验为核心的旅游产品。游人去主题公园游玩追求的也是脱离现实生活,寻求一种独特意向之外的体验和经历。游人对主题公园的期望和感受有别于其它的传统观光休闲旅游,他们希望获得区别于现实生活的独特体验经历。所以,体验是主题公园创新的核心。采用体验设计理念来设计主题公园项目,也成为现阶段主题公园发展的一个突破口。
2 主题公园体验性景观的内涵
主题公园体验性景观是将体验设计的设计思想融入到主题公园的设计中来,以主题公园为舞台,以体验性景观为场景和道具,围绕游人创造值得回忆的体验,其核心是通过对主题公园项目情景化,主题化等设计手段,营造出具有特色的体验性景观。主题公园体验性景观更好地吸引游客积极参与到主题公园项目中来,产生互动效应,满足游客各种体验需求,创造出值得游客回忆的体验感受,为游客留下难忘美妙的经历。
3 主题公园体验性景观的设计原则
3.1 突出体验性项目主题化
主题化是体验设计的一个惯用手法,就如人们一听到“硬石餐厅”、“雨林咖啡厅”、“天地公社”这些名字就顾名思义,就想进入其中体验其中的感受。具有诱惑力的主题是通往体验之路的第一步,也是很关键的一步。主题是体验的核心,明确了主题,才能调整人的现实感受,触动人的心弦,留下美好的体验经历。所以,主题公园景观项目设计都应该紧紧围绕着主题展开,朝向一致的故事情节,来吸引游客。
3.2 重正面强化体验性项目的印象
主题作为体验的基础,而体验还必须通过塑造深刻的印象来呈现。所谓印象就是体验的结果,一系列印象组合起来影响个人行为并实现主题,而印象则主要重时间、空间、技术、真实性、质地、规格等方面来决定,要使游客达到体验的目的,空间、物体、时间三者之间必然是相互联系。对于游客来说,每个小小的细节都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主题。在主题公园体验性景观设计中,体验主题一旦确定,相关的所有设计细节元素都要围绕主题来展开,通过细节的处理来加深游客的体验印象。一系列印象组合起来突出体验主题,强化游客的体验感受。
3.3 减除体验主题的负面因素
塑造整体印象,仅仅加强正面因素是不够的,在设计时还要删除任何削弱、抵触、分散主题中心的因素。在主题公园体验性景观设计,削弱影响体验主题的负面因素,本身就是在强化体验印象,加强主题感染力。为了突出主题,不要采用与主题相冲的色彩、不合适的形式、与主题相悖的要素都要去除,以免分散游人的注意力。
3.4 创造全方位多角度的体验感受
主题公园体验性景观项目提供的感官刺激应该支持和加强其主题,该项目越能有效的刺激感官,就越容易让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总之,主题公园体验性景观项目提供的体验涉及的感官越多就越是值得记忆,全方位多角度的感官刺激能使游客对体验更加难以忘怀。
现在我国的主题公园的开发已经进入了一个大发展时期,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所研究的体验性项目设计是将体验设计的理念引入主题公园项目设计中,给我国的主题公园设计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主题公园发展的瓶颈。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为我们主题公园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人们消费意识的改变促使我们也要改变战略思路。体验经济呼唤体验性景观项目的诞生,运用体验设计理念的主题公园不再是简单的游乐载体,它包含了体验价值,创造了人与物和谐关系。
中图分类号: G246 文献标识码: A
人类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形成的遗迹,不仅展现着独特的地质风貌,更承载着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历史过程,具有巨大的价值。近年来,地球环境恶化这一问题已成为人们研讨国际社会可持续发展议题时绕不过的话题,如何平衡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成为人类面对生存环境的主要矛盾。为保护重要的矿业遗迹,同时使环境恢复到自然的状态,建设国家矿山公园是治理矿山生态环境的一种新思路,是有效保护和科学利用矿业遗迹资源,加强矿山生态恢复与环境治理的重要举措之一。
1国内外矿山公园发展状况
1.1国外矿山公园发展状况
矿业遗迹是人类矿业活动的历史见证,是具有重要价值和需要保护的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国外还没有“矿山公园”这个提法,但对于地质遗迹、矿业遗迹都有比较规范的保护性法规和做法。自1975年《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公约》正式生效以来,已先后有波兰、法国、玻利维亚、墨西哥、德国等国的矿山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保护人类文明发展具有普遍价值和重要意义的矿山遗址的典范。同时,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通常是依靠设置国家公园的方式对这类遗迹资源加以保护[1]。
20世纪60年代初期,矿业遗迹是作为文化遗产的一个分类纳入到国家公园和地质公园中加以保护和开发的,如澳大利亚在墨尔本东部建设的巴拉腊特镇矿山公园。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传统工业的衰退、环境意识的加强和环保运动的高涨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矿区废弃地的改造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证。1972年美国西雅图煤气厂公园,是最先用景观设计的方法对工业废弃地进行再利用的先例,景观设计师哈克尊重并利用基地现有的资源,从已有的元素出发进行设计,而不是把这些资源、元素从记忆中抹去。经过有选择地删减后,剩下的工业设备被刷上了鲜艳的颜色和简单的覆盖后作为雕塑或室内器械被重新利用,将工业设施和厂房改成餐饮、休息、儿童游戏等公园式的做法,保持了其历史、美学和实用的价值,体现了工业景观的美学文化价值。20世纪90年代,设计师尝试用景观设计的手法,一时间出现了许多用景观规划来处理废弃矿区的公园。美国蒙大拿州Anaconda铜矿Old Works改造项目,建设依托周边壮观的山区风景和原有的历史风貌,将其开发改造成高尔夫球场,最终带来上百个工作岗位和数百万美元的收益。使优美的矿山环境与矿产开发遗迹融为一体,成为展示自然与人文历史场所,甚至成为著名的旅游地和独具特色的靓丽风景。
设计师们通过这些案例的实践证明,景观学和生态学的有机结合,非但可以有效改善工业废弃地的生态环境,且能推动生产、旅游观光等多元化经济的发展。在相关论著方面,西蒙兹的《景观设计学》中的部分内容涉及到矿山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的内容,《人工场地:对后工业景观的再思考》(ManufacturedSites: Rethinking the Post-Industrial Landscape)是一本迄今为止针对废弃地更新的汇集百家言论的专著[2]。
在该领域国外研究较早,由于工业技术先进带来的环境问题促进了该领域的发展。成功解决了景观的碎裂化问题,将散碎的不同异质性的景观合理组织起来重新利用,使生态系统生产力有所提高;利用生态设计原理,尊重地方性原则,有效节约了建设成本。对我国矿山公园建设很有借鉴意义。
1.2我国矿山公园发展情况
国家矿山公园系以展示矿业遗迹景观为主体,体现矿业发展历史内涵,具备研究价值和教育功能,可供人们游览观赏、科学考察的特定空间地域。
我国废弃工业遗址景观再利用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以前,许多矿区开展生态恢复工作,绿化造林的主要目的是改善环境。此后,在相关理论和技术的指导下,通过生态恢复植被重建等方法改造矿山生态环境条件的做法开始运用。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大地艺术、场地精神等的兴起,使矿山废弃地的治理在生态恢复的基础上融入了观光、游憩和工业旅游等内容,继而出现了矿山公园的概念和具体实践。2004年国土资源部下发了《关于申报国家矿山公园的通知》,这也是国内第一次正式提出矿山公园的概念。2005年,我国产生了首批28家国家级矿山公园名单;2010年,经过严格审查,第二批33家国家级矿山公园的名单也已出炉。总的来说,61家矿山公园覆盖了十几个矿种且特色鲜明,都有较高开发价值。如俞孔坚大师设计的广州歧江公园,为矿山公园的研究与开发提供了科学的借鉴和参考。与此同时,矿山公园的具体实践也在一些地方陆续展开,如已建设成的鹤岗国家矿山公园,修复了被破坏的矿山环境,成为岭北典型煤矿城市特色和丰富历史文化底蕴的工业遗迹。鸡西恒山国家矿山公园在总体规划时,利用矿井、矿工、矿产品等为主要景观题材,充分展示了煤矿文化。在工业废弃地开发的一些相关理论方面,如王向荣对西方近年的后工业用地的改造作了阐述,指出了后工业景观设计中所蕴含的生态理念,对矿山公园建设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总的来说,国内矿山公园建设的基本现状是:宏观上公园规划的指导思想一致,设计目标明确,特色也各有侧重。但缺乏对同种类矿产矿山公园的细化设计,各矿区自身的特色挖掘不够深入,设计缺乏针对性,易导致“千园一面”[3]。
2矿山公园可持续发展的特点
2.1 可持续发展定义
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可持续发展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矿业遗迹保护必须与提高当地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相结合,严格遵守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有关法规,先评价后开发,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以环境容量为约束,以永续利用为目标,积极提倡可持续的生态旅游理念,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4]。
2.2 矿山公园可持续发展特点
①保护环境的景观空间格局。作为矿山公园,它具有生态、景观、文化、生产、经济等方面的多重属性,在规划与建设过程中准确把握其建设定位事关矿山公园建设的成败与效率。植被恢复与重建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作为恢复生态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矿山公园,以生态恢复为主,整个生态体系的恢复是主要问题。对矿山公园来,是为观光者提供休闲娱乐、科普教育的场所。景观功能充分围绕遗迹保护、工业景观展示、矿区生产、科学技术教育与宣传的内容配合生态建设协调发展。植物景观的营造,主要是增加其多样性。
②合理运用资源的景观规划。作为矿山公园有别于任何一个园林景观或生态景观的规划与建设,具有其场所特质所决定的特定的景观特性和环境特征。具有与此相适应的指导思想、设计原则、功能定位及目标定位,所有这一切建立在对矿山遗迹的景观特质与环境特征的详细调查、分析与研究的基础,以及完整的矿山公园规划设计体系。
③适应社会发展潮流的公园风格。不同的矿山公园有其特定地域的自然环境,诸如气候、水文、地形地貌、植被特点,同时还具有地域文化背景,矿厂从建设到生产一直到最后枯竭这一特定时段的历史背景。每个矿山公园在规划设计及其建设过程中皆要紧密地联系特定地域的自然环境、文化背景及历史时效。突出个性特色应该尊重并遵循事物发展的过程,景观设计的设计过程是设计师与场地之间反复对话交流的过程,设计师只有对场地进行深层次的观察和理解,才能把握其个性特色。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风格派、构成主义及大地艺术等,每一种艺术思潮和艺术形式,都为景观设计师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艺术思想和形式语言,用景观手法体现工业景观元素藉以突出其特色。
④增加经济效益的再生设计。在对矿山遗迹公园进行景观设计时,存在着资源的景观功能置换性不强等问题,认为废弃地上的工业景观,没有什么保留价值。也就没能合理的和效利用起来,造成建设成本加大,物资浪费现象严重,特色不够鲜明,导致资源的景观功能置换性不强。景观是一种可持续的景观,对退化景观的恢复与设计可以产生新的美学和对美感新的理解。加强资源的景观功能置换性,避免将废物转化为污染物,而将废物变成资源,取代对原始自然材料的需求,产生新的经济效益,降低改造的成本。
3矿山公园发展趋势
3.1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用《国家矿山公园建设与管理条例》以及地方各级管理实施办法,指导矿山公园的申报、规划、审批、监督管理等,为矿山公园的建设与管理提供法律保障,以促进矿山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3.2 健全管理机构和管理体制
结合当前地质公园建设,配备相应编制,行使公园的行政管理职能,监督公园的建设、宣传、计划、规划实施以及科研立项等工作,为矿山公园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体制机制保证。
3.3 规范矿山公园的建设规划和景观设计
针对国家矿山公园的规划和景观设计制定出详细的规范,在矿山公园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等项目的建设方案与实施计划,作为指导矿山公园景观设计的基本指南,为矿山公园建设提供具体设计规范。
3.4 建立多渠道投资机制
国家矿山公园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在保证矿山生态环境治理的前提下,制定矿山公园建设的优惠政策,引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确保矿山公园的有序发展。
作者简介:孔祥南(1989-),女,大连工业大学设计学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景观规划设计。
曹福存(1969-),男,辽宁朝阳人,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景观规划设计。
参考文献
[1] 张锦瑞,宁丽平,时力华.矿山公园建设与对策研究――以唐山开滦矿山公园建设为例[J].现代矿业,2009,(3):1-4
前言 纪念是人类的本能,是通过对过往的人和事的回忆,以唤起缅怀和感悟,其实质是一种情感体验。通过纪念活动,人类不仅感知了历史和文明,而且丰富了个人和集体的文化意向,同时也促进着人类的文明进步。任何纪念活动的开展都需要有一个媒介,纪念性园林就是其中的一种媒介,它“是一种对人或事表示怀念以及传承历史的综合区域环境,是人类的纪念情节物化于园林的一种形式”。纪念性园林不同于普通的公园,它把精神功能放在首位,要求有较高的艺术表现力,因而在规划设计上有一定的挑战性。
一、 纪念性公园的概念
当人类的纪念性情感,如追忆、哀思、凭吊、缅怀等,能够寄托于园林,在园林的建筑、山水、草木等景观之中被激发和表现的时候,这座园林也就具有了纪念性质,成为了一座纪念性园林。《中国园林鉴赏辞典》[2],一书中,对纪念园林有如下叙述:“纪念园林是我国古典园林中较特殊的一类,它以缅怀纪念某个先贤、高士、哲人或其它重要人物或事件为园林主题,具有较强的历史人文意味。也有些园林所纪念的人物只见于某些上古的传说,如伏羲、轩辕、女娲等,但因为通过数千年的流传,他们已成为华夏文化源头时期的中心人物,早就成为人们纪念甚至祭祀的对象。"具备纪念性质,发挥纪念功能是此类园林的核心和目的所在,也是区别于其它类型园林的特殊之处。
纪念公园乃是以可观、可闻、可触、可感的园林载体,承载着后世对先贤的仰慕、崇拜、缅怀等情感,园林之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精神情旨,无疑是极为突出和强烈的,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它是为满足人类纪念的精神需要而存在的,它的精神功能超越了物质功能而成为第一位的因素[3]。
二、研究意义
(1) 通过对纪念性园林艺术的研究,清晰地展现出纪念园林的艺术特色,确认其在园林中的
重要地位,促进现代公园体系的研究。
(2) 对纪念性公园中的花木、建筑艺术研究,提炼出生态美的价值,为当下园林创作稍微提供
一些可借鉴的资料。
(3) 对纪念性主旨的研究,展示园林的“重文崇教”的文化特征,归纳出“寓教于游"的园
林功能,丰富了中国园林功能的研究。
三、纪念性公园的规划原则
纪念性园林的空间设计布局不仅要遵守园林布局设计的基本原则,还要有纪念性园林自
己的设计原则。要既能够体现出“艺术的美观”,又要展现出“历史的沧桑”和“时代的高
度”。因此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1) 纪念性园林布局的综合性与统一性
既要把园林中的一些景物按照一定的顺序或艺术规则有机的组织起来,还要因地制宜,结
合实际地形以就地取材。同时还要考虑到当地的气候条件。
(2) 要主题鲜明,主景突出
比如说陵园、陵墓类的园林绿化就要体现出庄严、肃穆的氛围,那么就要多用草坪和松柏类常绿乔、灌木等,在植物的配置上也应该以规则式为主。而如果主题是纪念历史事件的话,那么则可以通过主题雕塑或者小品自身的特点。
(3)应合理的选址
纪念性园林是人们进行纪念活动的场所,其特殊的功能决定了它的环境应该是较为庄
严、肃穆的,如果周围环境十分的复杂和嘈杂,那么就会影响到纪念的目的和意义。因此,
我们应当尽量利用那些有利的因素,而采取适当的措施避免那些不利因素的干扰。
(4)要考虑到参观者的心理
现代纪念性园林主题的表达更加关注人的感受,因此在设计时要从参观者的心理出发,
注重普通参观者的感受,而不是简单地以表面化的叙述来达到感化和教育的目的。许多纪念
性园林更注重把周围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结合在一起,并将景观与特定的纪念仪式连接出
来,这样更有利于参观者感情的提升。
(5)要考虑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
纪念性园林的环境要素包括物质要素、自然环境要素和人文要素。物质要素主要包括地
形、水体、植物等因素,自然环境要素是指自然界的光、声音、色彩等因素,人文要素则是
指那些以历史文化和民俗的形式参与到空间要素的各个环节。其中,物质要素和自然要素都
是作为独立的因子参与到园林的设计规划中的,而人文要素则往往是与前两者融合在一起
的、那些以精神内涵形式参与到空间塑造和设计中的。因此要充分考虑到这三者的融合贯通。
四、 纪念性公园的设计手段(实证研究)—— 以费县颜真卿公园为例
(1) 项目概况
4.1.1 场地分析及项目解读
颜真卿公园总规划面积187亩,公园选址位于温良河以西,自由路以南,基地内部有现状水系资源。方案构思需体现颜真卿文化内涵和城市滨江公园功能。挖掘文化内涵,创造秀丽城市形象,以塑造“真卿故里,山水费县”为主旨规划设计。
4.1.2 问题与思考
颜真卿事迹为一个重要历史文化资源,具有独特的人文和自然魅力,一般来说,纪念的主题是抽象的概念,它需要通过一种或一组可感知的物化环境空间去表达,能够让参观者在过程中感悟,在感悟中纪念。现代纪念性景观强调以空间为重点,以情感为纽带,通过为参观者提供不同的思考空间,以及视觉、听觉、触觉等感悟方式,让纪念的意义在不同的片段中得到叠加,并最终得以升华。针对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的项目设计,在纪念园的设计中重点思考以下几方面:
(a)把握场地特征,整体纪念框架的构建;
(b)着力空间营造,注重人与物的情感交流;
(c)设计语汇的多元化。
4.1.3 项目定位
集历史教育、休闲游憩、生态自然为一体的展示盛唐风貌的园林式颜真卿文化主题公园。设计突出“颜真卿文化”结合费县特色的的旅游资源,如“费县石” ,“颜体”等。费县可以通过“颜真卿公园”的建设, 树立“文化”品牌, 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和知名度,有利于招商引资和优秀旅游城市建设,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4.1.4 总体布局
公园的总体布局采用“一脉、五区、多景。”
一脉:指公园的弧形水系
五区:文化主题区、滨水休闲娱乐区、奇石观赏区、文化纪念区、植物观赏区
多景:各个功能性的景观场所
(a)设计南入口为公园主要入口,节节高的对景轴线延伸至公园的焦点颜真卿雕塑广场。生态水系具有向心感,由广场渗透至四处,广场以西分别分布颜真卿纪念馆、颜真卿会馆、鲁公阁等一批唐式建筑群。为了协调和过渡城市环境,东侧为滨江娱乐区,滨水环线和步行道串联各个休闲设施和景点广场。
(b)公园北入口轴线为主题景观轴线文化区,体现开门见山的构思。采用轴线规划布局方式分为主轴线的纪念性景观和休闲活动空间。虽按轴线处理,但两边运用了均衡而不严整、对称而有变化的手法,有收有放,灵活多变。
(2) 设计策略
4.2.1建筑
颜真卿为唐代著名文人,主要以展示颜真卿生平事迹为主,有颜真卿纪念馆、颜真卿会馆、鲁公阁等一批主题建筑,互相之间用连廊相连。为了呼应历史背景,整个公园建筑以唐代建筑风格为主。
4.2.2主题纪念区——轴线控制、主题的凝练
从公园大门进入园区后,直接进入视线的就是轴线纪念区。在纪念区由于游较多,因此应有一个集散广场,颜真卿公园主题雕塑是颜真卿公园的点题之作,是公园高品质建设的灵魂。
公园主题雕塑共分三个组,第一组为《颜真卿与祭侄文稿》(图1),位于公园大门入口的庭院内,由颜真卿铸铁坐像与书案石组成,书案石上刻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的颜真卿行草书《祭侄文稿》,颜真卿扶案凛坐,握笔凝视,以意象写实手法,表现颜真卿书写完文稿时悲愤凝重的瞬间情形。第二组为《颜真卿书法石阵》(图2),位于庭院北,距主雕《流长》的道路两边, 分别放置8组、15块刻有颜真卿书法代表作品的费县石。每块石依空间尺度自由摆放。第三组为《流长》(图3),位于水岸边,高12.6米,由黑白相间的特殊石材自然垒砌而成,引水自顶在黑白相间抛光的四面上缓流而下,远望似墨流动,犹似“屋漏痕”,又如高山流水。以中华特有“墨”的流长, 意寓汉字书法艺术和忠孝文化之源远流长。 粗砺外廓、高大伟岸,蕴含博大与雄浑,光洁内壁,如刃如镜,意喻清正与刚烈,此正是颜真卿人格及书法艺术之精髓。其意象是对颜真卿人格魅力及其书法艺术的总结与升华。 图1
图2 图3
4.2.3 风格、空间及地形
公园为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相结合的风格,为了融于自然,顺应自然,师法自然形成中国园林所特有的天人合一的文化园林,布局上以自然式布局为主,不管在种植还是在地形处理上。在地形处理上要因地制宜四周设计微地形围合空间,自然布局,一些在综合性公园内的设施均可以此区设置,还应设置一些水景,座椅等。
(a)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水是智慧的源泉,水是智慧的象征。因此公园的规划以水为主脉,串起公园各个景点,并以历史故事视觉化手法,运用各种景观元素讲述颜真卿的生平典故。通过对湖中小岛设计,形成较好的局部景观节点和视觉焦点,成为湖面的点睛之笔,从而为全园带来灵性与活力。
(b) 基地的构图上讲究疏与密的有机结合,大尺度的线性构图和丰富的空间处理,把湖水、林带、草地通过自然和人工有机融合起来,给人们展示一个舒适安逸的空间,在继承了地方景观和文化特征的同时,加强了以娱乐休闲为主题的大众参与性。
4.2.4 植物
为烘托肃穆的气氛,植物配置以常绿植物为主,如:松柏类,形成色彩浓郁、历史氛围厚重沧桑的环境基调,使游人进入该区就被这种宁静而庄严的气氛所感染,从而心绪转为平和、庄重。附属的休闲纪念空间种植以落叶季相明显的树种,如:重阳木、毛白杨、悬铃木等满足空间开敞、视线通透、景观丰富的需求。文人爱竹,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美谈,竹之优雅苍劲、不畏严寒的品质,正是对文人节气的最好赞美与纪念。碑林区禅意空问以诗词书法为主题,以竹为次题。形成丛生竹、散生竹、观赏竹等绿竹万竿的景象,展示颜真卿的文学修养与个人情操。
植物配置采用自然式形式,重要的节点及视点可选取多种彩色叶树种,如:枫香、银杏、黄连木、槭树科植物等,结合水系、建筑,形成色调清新、立面层次丰富、林冠线变化有韵律的诗意氛围。
五、 结论
随着纪念性景观城市化,纪念性景观设计更注重景观的休闲游憩化,在对原有纪念性景观的设计中,重视休闲游憩空间的营造,使游人在感受严肃气氛的同时身心得到放松,情感得到陶冶。其次要注意旅游娱乐功能的拓展,旅游和纪念结合纳入:博览、娱乐、餐饮游玩等功能,使游人的参与性更大。
纪念性景观的设计实质就是调配各种景观元素,利用适宜手段去组织搭配协调各个元素,通过多样的表达方式营造空间气氛,表达纪念意义的场所精神。纪念景观是纪念精神的物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场所的可识别性。作为当代人们精神领域的文化活动,它既要有更深的文化背景、历史内涵和象征意义,更能体现时代的精神。颜真卿纪念园景观设计从景观设计学的角度,提出了传统文化通过现代景观设计手法进行传承更新的方式,希望对其他纪念性景观设计提供借鉴,也希望对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及开发思路有所扩展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