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服装设计阐述模板(10篇)

时间:2024-01-09 11:02:1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服装设计阐述,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服装设计阐述

篇1

2.绚烂的南美原始图景的审美系统

McQueen服饰设计的艺术审美系统的确立,应该是受到南美文化的启发,形式上归类为三维空间装置艺术。McQueen的设计风格不归属于任何流派,独树一帜。得出这个结论,主要基于艺术设计的功能作用。服装设计作为一个实用艺术门类,其设计艺术是通过服装艺术设计创作表达一种审美意象展示提供人们鉴赏,具有艺术共性,也有其特性。首先,McQueen服装设计艺术自成审美体系。作为一名服装设计师,他以其对绝对正确的模仿并非艺术的目的的深思,创作了具有震憾心灵惊艳之美的艺术作品。将其作品与毕加索的绘画作品加以比较,不难发现他们都属一种自我意识强烈的创作。例如让McQueen一举成名的《高地系列》(图片案列之3),被评价为,“设计师是用从其苏格兰祖先那里得来的古老隐语对时尚所做出的反叛和挑畔……它胜于任何服装的美丽,以其丑无比撞击时尚,已经超越了服装的属性。在《犰狳鞋》(图片案列之4)中表现的是南美古怪动物的迷幻模样,这双鞋在巨星LadyGaga的一首MV里依然健步如飞。图3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艺术是对自然超现实的模仿”;黑格尔把艺术定义为一种“理念”、“理式”或宇宙精神,这些在McQueen的设计中都有所显现。在西方服装设计界不乏称之为“鬼才”的设计师,人们使用“鬼”这个词,暗喻设计师具有超出常人的思维。但McQueen把“鬼”的符号:(如骷髅、骨头和死亡意象)深植在他一系列作品中。这不仅表现在设计师对维多利亚时期伦敦东区的或爱或憎,也表现出南美文化对死亡的敬畏。在他以蛇纹为图形的作品系列中,令人惊艳的轮廓设计和绚烂的色彩运用,都充满了南美艺术对原始图景的崇拜。

3.萨维尔街的出色剪裁

对三维空间无遮掩的追求作为一名设计师,McQueen具有超出常人的思维方式和动手能力。作品体现出原始景像与精良手工的结合。服装设计是以自然形态物质材料为主体的,即人的自然形态,服装的面料及棉毛麻丝等织物的肌理的自然属性等。McQueen作为一名服装设计师,早年就来到伦敦萨维尔街学裁剪,有着极强的剪裁和比例的意识。在McQueen所有设计中微小的变化,都体现在了剪裁技术之中,这也部分解释了他的服装中那良好的空间感。与许多服装设计师相比,他更懂得如何对面料进行裁剪,以求达到一种立体效果——他总是在试图寻找服装的物理极限。McQueen具有超出常人的思维方式,创造并形成了兼具再现、表现、特征明显的三维空间服饰之美,使观赏者的审美活动不再局限于T台空间,使服装艺术设计,服装材料的天然之美浑然天成。如T台展现的光影节奏(图片案列之5),将特殊的造型置于自然空间之中,通过服饰造型与人体共同形成一个超自然的T台动态空间,是多元性的、多样性的,有延续性的完美展示。这是一种以回归自然美为主题的综合艺术设计之美,在他所有设计中,哪怕是微小的对三维空间的孜孜追求中,在KateMoss为主角的3D全息电影中,多可以得到说明。

篇2

摘要:以高垄覆膜水肥一体化技术(FG+H)为试验处理,膜下沟灌(FP)为对照,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高垄覆膜水肥一体化技术对设施土壤理化性状及蔬菜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定植后26~55 天,FG+H处理明显提高了20 cm处地温;定植后118~154 天,5、10、15、20、25 cm处地温均低于FP。FG+H处理的表层土壤饱和导水率明显提高,是FP 的2.2 倍。FG+H处理可明显降低0~60 cm土壤硬度,而对土壤密度无明显影响。FG+H处理0~20 cm土壤全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含量比FP分别提高18.4%、47.6%、34.9%和20.9%,且明显降低了0~200 cm土壤剖面硝态氮含量。FG+H处理相对FP 有缓解土壤酸化和盐化的趋势。FG+H处理番茄采收期相对FP 推迟约10 天左右,但FG+H处理番茄总产量相对FP 提高了19.9%。本研究结果表明,FG+H处理不仅明显改善了设施土壤理化性状,而且番茄产量也明显提高。

关键词 :日光温室;高垄覆膜;水肥一体化;土壤理化性状;蔬菜产量

中图分类号:S153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2014-0500

0 引言

设施土壤是设施农业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1],随着中国设施栽培面积的迅速扩大及栽培年限的增加,设施土壤环境恶化,已成为制约设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2]。连作障碍以及灌溉施肥是影响设施土壤环境的2 个因素,轮作倒茬是缓解连作障碍既经济又有效的措施之一,但在实际生产中,受蔬菜市场影响以及经济利益驱动,轮作倒茬难以实施,而传统的灌溉施肥方式不仅造成水肥资源浪费,同时也导致了土壤养分失衡[3]、C/N 比失调[4]、次生盐渍化[5]、酸化[6]等一系列问题,并且肥料种类对设施土壤pH和EC 值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7]。因此,改变灌溉施肥方式可以达到改善设施土壤环境的目的。

水肥一体化是实现水肥同步管理和高效精准的节水农业技术措施,灌溉时间、灌溉量及灌溉定额等技术参数对土壤pH、EC和全盐含量有一定的影响[8],水肥一体化不仅可降低土壤硝态氮淋洗,提高氮肥利用率[9-10],而且也能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11-12]。若水肥一体化与传统开沟种植模式相结合,不仅会引起根系周边土壤随水流向沟底造成根系外露,而且也会降低养分利用率,高垄栽培与水肥一体化技术结合将会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已有研究证明,采用高垄模式种植大豆,不仅可降低土壤密度,提高土壤温度,而且也提高了大豆的产量[13,14];露地种植马铃薯采用高垄栽培水肥一体化技术,不仅可以增加马铃薯产量,而且也可提高氮素利用率[15];尤秀娜等[16]在盐碱地种植黄瓜时采用高垄栽培结合水肥一体化技术,不仅改善了黄瓜品质,同时也起到淋洗盐分的效果,使盐碱土EC值降低了52%。

综上所述,高垄栽培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于露地生产,不仅能够增加作物产量、提高氮素利用率,而且也能降低盐碱土EC 含量,而设施土壤因长期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形成了特殊的生态环境,势必导致土壤环境异与露地土壤以及盐碱土。因此,该技术对设施土壤环境及蔬菜产量的影响尚不完全清楚,为此,通过研究高垄覆膜水肥一体化技术对设施土壤理化性状及蔬菜产量的影响,以期完善该技术的研究内容,为设施蔬菜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区概况

试验地位于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庄子乡南赵村,地处东经112°48′44″,北纬37°38′15″,属温暖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8.4℃,无霜期123 天左右,年平均降水量445 mm。温室土壤类型为石灰性褐土,其基本理化性状见表1。

1.2 试验材料与设计

温室种植年限为3 年,供试蔬菜为番茄,品种为劳斯特,高垄覆膜水肥一体化技术(FG+H)是在种植行处建梯形高垄,下垄宽65~70 cm,上垄宽45~50 cm,垄高20 cm,垄上整平(如图1 所示),番茄定植在垄上距边缘5~10 cm 处,每行番茄铺设1 条滴灌管,定植后25~30 天覆盖地膜;以膜下沟灌(FP)为对照,种植行开沟,番茄定植与沟坡中上部,定植后25~30 天将地膜跨垄沟覆盖,膜下沟内灌溉;高垄覆膜滴灌(FG+H)和膜下沟灌(FP)面积均为400 m2。

选择株高20 cm 左右,6~7 片真叶的健壮番茄苗,于2010 年11 月6 日定植,2011 年5 月24 日拉秧。定植前每处理施腐熟优质鸡粪48 t/hm2,有机肥养分含量为全氮(TN)24.69 g/kg,全磷(TP)4.03 g/kg,全钾(TK)9.76g/kg。番茄生育期的养分输入量及灌溉量见表2。

1.3 样品采集及测定方法

番茄定植后,在FG+H和FP 区种植行的2 株中间安装5、10、15、20、25 cm曲管直角地温计1 组(每处理3 次重复),从定植后26 天开始,每天上午8:30—9:00记录地温。

番茄拉秧后,分别在FG+H和FP 处理区用铁锹挖60 cm土壤剖面(3 次重复),每10 cm为单位用硬度计(日本Daiki Rika Kogyo Co. Ltd.生产的Daiki A-1505)测定土壤硬度,避开土壤硬度测量点用环刀取样测定土壤密度;另在各处理区选择3个点位,用Hood IL-2700入渗仪(德国U GT GmbH)测定表层土壤饱和导水率。

每处理区另选3 条种植行,在每行的2 株中间用土钻采集0~200 cm土壤剖面样品,以20 cm为单位将土样分开装袋并标记,带回室内风干后研磨过0.15 和2 mm筛,分析测定0~200 cm土壤NO3--N含量,0~20 cm土壤全氮(TN)、有效磷、速效钾(AK)、有机质(OM)、pH和EC。

NO3--N采用2 mol/L KCl浸提、三通道流动比色仪测定;全氮(TN)采用浓H2SO4消煮全自动凯氏定氮仪测定;有效磷采用0.5 mol/L NaHCO3浸提、钼锑抗比色法测定;速效钾(AK)采用1 mol/L NH4Ac 浸提、火焰光度法测定;有机质(OM)采用重铬酸钾-外加热法测定;土壤pH和EC 值按水土比为5:1 浸提,采用酸度计和电导仪测定。

进入采收期时,分别称量每次各处理区番茄产量并做好记录,按下列式(1)计算累计产量。

式中:Y:累计产量;i:第i 次采收产量;n:采收次数;ai:每次采收产量。

1.4 数据分析

试验数据采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0 和Minitab 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高垄覆膜水肥一体化技术对地温的影响

由图2 可以看出,定植后26~59 天,高垄覆膜水肥一体化技术(FG+H)明显提高了20 cm 处地温,而5、10、15、25 cm 处地温与膜下沟灌(FP)相近。随着定植时间的延长,在定植后59~85 和110~115 天,出现了2次明显的降温过程,这主要是受外界气候条件影响所致,在此期间,高垄覆膜水肥一体化技术(FG+H)与膜下沟灌(FP)地温相近且变化变化趋势一致。定植后115~118 天,不同层次地温迅速回升,高垄覆膜水肥一体化技术(FG+H)与膜下沟灌(FP)地温回升幅度相近。定植后118~154 天,不同层次地温均表现出高垄覆膜水肥一体化技术(FG+H)低于膜下沟灌(FP),这是受外界气候回升的影响,高垄覆膜水肥一体化技术(FG+H)灌溉频率相对增加所致。

2.2 高垄覆膜水肥一体化技术对土壤硬度和密度的影响

土壤硬度是指破碎土壤所受的阻力,硬度越大破土的阻力越大,作物根系生长的阻力越大。0~60 cm土壤硬度测定结果显示(图3),高垄覆膜水肥一体化技术(FG+H)相对膜下沟灌(FP)土壤硬度变化幅度较大,除了30 cm处23.2 kg/cm2与膜下沟灌(FP)24.8 kg/cm2无明显差异外(P>0.05),其余层次的土壤硬度明显低于FP(P<0.05)。

土壤密度是土壤物理性质的重要参数,与土壤质地、土壤结构及有机质含量有关,由图3 可以看出,FG+H处理0~60 cm土壤密度的变化范围1.4~1.6 g/cm3均高于FP 的1.3~1.5 g/cm3,但统计分析差异并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

2.3 高垄覆膜水肥一体化技术对土壤饱和导水率的影响

土壤饱和导水率是指土壤中的孔隙全部被水充满时,单位水势梯度下,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水量,是反映土壤饱和渗透性能的物理性质之一。其数值越大,表明土壤的渗透性能越好。由图4 可知,FG+H 处理的表层土壤饱和导水率40 mm/h 显著高于FP处理18 mm/h(P<0.05),说明FG+H 处理明显增加了土壤的渗透性能,这与闫映宇等[17]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2.4 高垄覆膜水肥一体化技术对土壤剖面硝态氮分布的影响

由图5可以看出,高垄覆膜水肥一体化技术(FG+H)0~200 cm土壤剖面NO3--N含量高峰值出现在100 cm处33.9 mg/kg,膜下沟灌(FP)出现在180 cm处192.7 mg/kg,与定植前(基础土)相比,FG+H和FP 不同层次NO3--N含量均高于定植前,但统计分析显示,FG+H处理与定植前无明显差异(P>0.05),FP与定植前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

硝态氮淋洗与灌溉方式、灌溉量、氮素施用量以及土壤质地等因素有关。由灌溉量和氮素输入量可知(表2),番茄整个生育期,FP 累计灌溉量3360 t/hm2是FG+H 处理2160 t/hm2 的1.6 倍,FP 氮素累计输入量638 t/hm2是FG+H处理308 t/hm2的2.1 倍,这可能是FP处理0~200 cm 土壤剖面硝态氮含量明显高于FG+H的重要原因。

2.5 高垄覆膜水肥一体化技术对土壤养分及pH、EC的影响

由表3 可知,高垄覆膜水肥一体化技术(FG+H)0~20 cm 土壤全氮(TN)、有效磷、速效钾(AK)、有机质(OM)含量,相对膜下沟灌(FP)分别提高18.4%、47.6%、34.9%、20.9%,统计分析显示,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高垄覆膜水肥一体化技术(FG+H)土壤pH高于膜下沟灌(FP)0.04 个单位(P>0.05);EC 值相对FP降低了19.1%(P>0.05)。

2.6 高垄覆膜水肥一体化技术对番茄产量的影响

由图6 可以看出,在定植后136 天时,膜下沟灌(FP)处理番茄进入采收期,相对高垄覆膜水肥一体化处理(FG+H)番茄采收期的146 天提前约10 天左右。在定植后136~161 天,FP 处理番茄产量高于FG+H处理,定植后161 天至拉秧,FG+H 处理番茄产量高于FP。就总产量而言,FG + H 处理番茄总产量190119.1 kg/hm2显著高于膜下沟灌(FP)158577.7 kg/hm2(P<0.05),总产量相对提高了19.9%。

3 结论与讨论

土壤温度受农业生产影响较大,如耕作方式、灌溉方式、作物种类、天气以及土壤类型等[18],当作物种类、气候条件和土壤质地条件一致时,耕作方式和灌溉方式则成为影响土壤温度的重要因素。本研究结果表明,定植后26~59 天,高垄覆膜水肥一体化处理(FG+H)相对膜下沟灌(FP)明显提高了20 cm 处的土壤温度,而这段时期正处于设施蔬菜根系生长阶段,从而有助于培养壮苗,为抵御低温胁迫和提高产量奠定基础;由于高垄覆膜水肥一体化处理(FG+H)每次灌溉量均低于膜下沟灌(FP),随着外界气温的逐步回升,土壤蒸发量加大,因此,必须增加FG+H处理的灌溉频率才能满足作物的生长,所以,在番茄生长后期(定植后118~154 天),不同层次土壤温度均表现出FG+H处理低于FP。

土壤硬度和密度均会影响作物根系生长,土壤硬度达到1.5 MPa 即15 kg/cm2时(1 MPa 相当于每平方厘米面积上的承受压力为10 kg),能促进甜菜侧根系生长[19],当土壤强度达2.5 MPa即25 kg/cm2时,根的生长完全被抑制[20],并且在同一生育期,紧实土壤(密度为1.55 g/cm3)相对疏松土壤(1.25 g/cm3)有利于激发黄瓜根系加粗生长[21]。本研究中FG+H处理0~60 cm 土壤硬度变化范围在18.3~23.2 kg/cm2,FP 在23.5~24.8 kg/cm2,且FG+H处理0~60 cm 土壤密度在1.39~1.6 g/cm3的变化范围略高于FP 的1.31~1.56 g/cm3,因此,FG+H 处理相对FP 是否有利于激发作物根系生长,还需作进一步的相关研究。

影响土壤饱和导水率的因素包括土壤水分特性、质地、土壤结构、土壤中阳离子组成与含量、土温、有机质含量、土地利用方式等[17],本研究结果显示,FG+H处理的表层土壤饱和导水率显著高于FP对照,其原因需作深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硝态氮是植物能够直接吸收利用的速效性氮素,不易被土壤胶体所吸附,易随水移动[9]。FG+H处理相对FP 在低灌溉量和低氮素输入量的基础上,降低了0~200 cm土壤剖面硝态氮含量,该研究结果与前人[9,12,15]研究结果相同。虽然高垄覆膜水肥一体化技术(FG+H)的肥料施用量低于膜下沟灌(FP),但收获后的土壤养分含量较高与膜下沟灌(FP),因此,在采用高垄覆膜水肥一体化技术(FG+H)时,还需合理施用肥料用量。高垄覆膜水肥一体化技术(FG+H)对0~20 cm 土壤pH和EC 值虽然无明显影响,但相对膜下沟灌(FP)有降低土壤酸化和盐化的风险。

对番茄产量的研究结果显示,高垄覆膜水肥一体化(FG+H)处理的番茄采收期相对FP 推迟约10 天左右,但在定植后161 天至拉秧,FG+H处理的番茄产量始终高于FP,最终,FG+H处理番茄总产量相对FP 提高了19.9%。因此在实际生产中,采用高垄覆膜水肥一体化技术,可适当选择定植时间,以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本研究结果表明,高垄覆膜水肥一体化技术(FG+H)相对膜下沟灌(FP)明显改善了设施土壤的温度、硬度和入渗性能,降低了硝态氮的淋洗,同时番茄产量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 张乃明,常晓冰,秦太峰.设施农业土壤特性与改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6-10.

[2] 史静,张乃明,包立.中国设施农业土壤质量退化特征与调控研究进展[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3,21(7):787-794.

[3] 王立革,王劲松,焦晓燕,等.山西南部日光节能温室土壤化学特征及其相关性的研究[J].华北农学报,2011,26(5):218-221.

[4] 吴忠红,周建斌.山西设施栽培条件下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规律[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5(5):136-140.

[5] 陈碧华,杨和连,李亚灵,等.不同种植年限大棚菜田土壤水溶性盐分的变化特征[J].水土保持学报,2012,26(1):241-245.

[6] 周德平,褚长彬,刘芳芳,等.种植年限对设施芦笋土壤理化性状、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2,18(2):459-466.

[7] 李海云,王秀峰.不同阴离子化肥对设施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4,12(4):126-128.

[8] 张玉龙.保护地土壤水分管理及其土壤退化防治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4,35(5-6):378- 382.

[9] 韦彦,孙丽萍,王树忠,等.灌溉方式对温室黄瓜灌溉水分配及硝态氮运移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0,26(8):67-72.

[10] 吕谋超,蔡焕杰,黄修桥.同步滴灌施肥条件下根际土壤水氮分布试验研究[J].灌溉排水学报,2008,27(3):24-27.

[11] Ayars J E, Phene C J, Hutmacher R B, et al. Subsurface drip irrigation of row crops: a review of 15 years of research at the Water Management Research Laboratory[J]. 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1999,42(1):1-27.

[12] 聂斌,李文刚,江丽华,等.不同灌溉方式对设施番茄土壤剖面硝态氮分布及灌溉水分效率的影响[J].水土保持研究,2012,19(3):102-107.

[13] 刘丽君,马秀峰,乔栋,等.大豆高垄平台土壤生态环境动态变化[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0,31(3):215-220.

[14] 孟英,刘丽君,祖伟,等.三江平原低湿地大豆“高垄平台”土壤温度的动态变化[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2(3):11-13.

[15] 井涛,樊明寿,周登博,等.滴灌施氮对高垄覆膜马铃薯产量、氮素吸收及土壤硝态氮累积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2,18(3):654-661.

[16] 尤秀娜,卜崇兴,贾永霞,等.高垄覆膜滴灌全价营养液对次生盐碱地种植黄瓜的影响[J].上海农业学报,2009,25(3):51-53.

[17] 闫映宇,林新慧.灌溉方式对土壤水分运动参数的影响[J].水土保持研究,2011,18(4):160-165.

[18] 陈新明,刘立库.不同灌溉方式下番茄根系层土壤温度分布特征[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13,24(5):101-105.

篇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2.077

在《服装设计》中采用的案例教学法,是在西方国家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方法,而形成的一种对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能力进行培养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能弥补和克服传统教学方法中的呆板、枯燥等缺陷,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灵活地运用服装设计理论知识,进而实现教学目标。

1 案例教学法和服装设计教学

所谓的案例教学法,是在基础理论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学习引导,让学生根据实际案例进行讨论分析,这是一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模式主要是从三个方面进行教学的:首先,课程设计。在传统的服装设计专业教学中,课程的设计主要是进行理论知识的讲授,教师将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在了理论资料和学术观点的介绍上,没有根据我国服装行业的发展状况,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等进行综合分析,使得服装设计教学中理论和实际之间产生分离。其次,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方法。在高职院校进行的服装设计教学还是以应试为主,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而这种教学方法比较呆板,讲述的内容也较为抽象,学生也更注重表面的设计形式,对服装设计的方法等没有分析和思考的能力,即使学生有这个能力,也没有对其进行发掘,传统的服装设计教学方法将师生之间的关系拉大,抑制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同时也影响到了学生对问题分析、处理能力的形成和提高[1]。最后,学生的服装设计技巧。在传统的服装设计教学中,学生虽然可以熟练地掌握服装设计技巧和一些理论知识,但是在实际问题面前,学生仍然是手足无措,不知道从何下手,在实际的服装设计中很难真正地进入到自己的角色中,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

案例教学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生活经历,让学生正确面对服装设计行业中出现的问题,在短时间内,学生可以接触和了解各种状况,为以后进入服装设计行业做准备。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不仅体现了教学目的,也会加深学生对服装设计教学内容和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在案例教学中,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观察、研究,对实际案例的精华进行归纳和总结,将案例和理论放在一起,可以让学生更加清楚、更加清晰地看出问题的所在,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感悟能力,案例教学让学生学会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对学生的问题处理和判断能力进行培养,使学生可以灵活地运用学到的服装设计知识[2]。让学生参与到案例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表达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锻炼,帮助学生成长和成才。

2 案例教学法在服装设计专业中的应用研究

服装设计专业涉及的知识很多,不仅包含了服装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工作流程,还包括了色彩、构成等审美艺术,学生要在学习中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灵活的运用,并将美学思想和美学认识体现在服装设计中,让理论知识和美学思想在服装设计中得到升华。将服装设计的理论和实际进行结合,从服装设计概念和种类等方面进行入手,对服装设计的基础条件、设计者的基础知识结构、服装设计原理等进行理论上的讲解和阐述。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在服装设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对服装设计的内容、条件等进行掌握和熟知,有独立解决服装设计中出现的问题的能力[3]。

例如对学生进行衬衫成衣案例展示,可以采用的方法有很多中,如:向学生展示衬衫成衣图片资料、将衬衫着装效果图画在黑板上、衬衫成衣T台展示、学生身着成衣进行体验等,通过以上的方法向学生直观地进行案例展示,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感知衬衫成衣的特征,然后对其进行分析、探究。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时,从整体效果上进行尺寸对比分析、对案例中展示的衬衫成衣造型特征进行比较、对其工艺特征进行比较,然后进行讨论研究,教师指导学生选出最优秀的衬衫制图,然后进行评价、交流,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拓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各自的作业进行总结和评价,使学生在训练中得到发展,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采用案例教学对《服装设计》课程有以下的优点:第一,案例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在掌握《服装设计》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对服装设计技能进行掌握,认识到服装设计的特性,以及掌握服装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技术。第二,案例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对将服装设计中出现的组合和变形形式等进行掌握,将学生的服装设计以及设计形式进行扩展,正确地认识服装设计。第三,案例教学法可以让学生认识服装的款式、面料、色彩等之间的关系,对服装设计的针对性、时尚性等进行确定,能够正确处理服装设计的流行性和时代性。第四,案例教学法可以让学习服装设计的学生掌握服装设计的创意、表现形式、思维方法等,让学生找到服装和艺术之间的切合点,发现服装的流行趋势,设计出相关的服装,将服装的设计、定位等进行确定。第五,在服装设计专业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提升学生的观察力,可以辨别不同服装的流行趋势,找出不同服装设计之间的联系和存在的关系。

在《服装设计》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掌握服装设计的技巧和方法,选择合适的方法,灵活地运用服装设计知识,解决在实际服装设计中遇到的问题。同时,达到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目标。

3 小结

通过对案例教学法的总结阐述,对其在服装设计专业中应用的优点等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在服装设计专业采用案例教学法是一项非常可行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活学活用,正确认识在服装设计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服装设计行业的发展现状,正确地认识服装的流行、发展趋势,根据这些对服装设计进行定位。

参考文献:

[1]李天应.浅谈案例教学法在服装设计课程中的应用[J].希望月报(上半月),2008,(4):22-23.

篇4

一、服装设计和艺术

谈到服装设计的艺术性表达,不可避免地要界定几个概念,即服装、服装设计、艺术。服装是经过缝制,穿于人体从而起到保护和装饰作用的产品,又称衣服。远古社会,人们就以稻草、树皮等天然材料遮蔽身体,由此产生了一系列关于服装诞生的说法,包括“蔽体说”“御寒说”“图腾说”“标记说”等,并从中衍生出现代对服装用途的两大界定,即实用性用途和装饰性用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当人们对于服装开始产生新的要求时,便出现了服装设计的概念。现代服装设计是以人的身体为依托,根据穿着者的需求,通过不同的面料、色彩、结构,借助一定的工艺手法而创造的视觉实体。关于艺术,人们可以通过三个层面界定。其一,从哲学层面看,艺术是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反映社会生活和理想情感的一种价值形态;其二,从活动方式、过程层面看,艺术是艺术家的自我表现、创造活动以及对于自然社会的模仿活动;其三,从活动结果层面看,艺术可以说是一种文化品或文化现象[1]。艺术涵盖范围广泛,涉及社会、政治、科技等方面。根据内容、形式划分,艺术可以分为纯艺术和实用艺术;根据风格、流派划分,艺术可分为浪漫主义、波普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早期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自然灾害频发,人类要不断与自然抗衡以求生存。这一时期的服装多被人类用于抵御自然侵袭,因此,其以实用性功能为主要功能。而随着现代社会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稳定,对于服装产生了实用性之外的诸多需求。这也是服装设计与艺术建立联系的前提条件。

二、服装设计中艺术性表达的案例

在服装设计领域中,艺术性表达不是一个新兴的概念。服装设计师伊夫・圣罗兰于1965 年设计的“蒙德里安”裙,灵感源于蒙德里安的作品《红、黄、蓝的构成》。设计师将红、绿、蓝的色彩按照精准的比例分割组合,用鲜活的色彩结合简练的线条,构成服装的内在秩序[2]。这是服装设计艺术性表达的开端。此后,越来越多的服装设计师从艺术作品中获取灵感并用于服装设计。英国设计师维维安・韦斯特伍德在街头艺术、朋克艺术的影响下,通过撕裂、挖洞、金属挂链等表现手法使反叛精神在服装设计中产生了具象、典型的视觉形象。独特的艺术性表达令她获得了“朋克之母”的称号。在英国设计师亚历山大・麦昆的设计中,服装更像是一种艺术的媒介。无论是那些无视正常穿着的低腰牛仔裤、驴蹄鞋,还是秀场上别出心裁的舞台设计,都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他对生命、死亡的思考。在他的设计中,人们能感受到艺术和设计的边界正在逐渐模糊。无论是将艺术作品、艺术观念引入服装设计,还是把服装视作是一种艺术的表达形式,这些设计师在艺术和服装之间建立的联系,使设计师及其作品在服装设计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服装设计艺术性表达的途径和意义

1.服装设计艺术性表达的途径

服装设计的艺术性表达途径众多,虽然艺术性表达具有难以捉摸的特质,但仍可以从服装设计的几个要素具体阐述,即面料、色彩和结构。首先,面料在服装设计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面料的特性和肌理效果会对服装设计最终呈现的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近年来,社会工业生产水平发展迅速,推动了服装面料的生产进入流水线状态。大同小异的数码印花面料往往难以较好地满足人们对于服装设计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因此,寻求面料上的艺术性表达首先要避免使用常规的大批量生产的数码印花图案。设计者应根据服装设计的最终表达目标,创作符合设计氛围的图案。同时,设计者可以用手绘线条替代大量的工业印刷线条,以避免使服装设计具有冰冷感。其次,设计者在面料中使用不同工艺制作的肌理造型也能较好地体现服装设计的艺术氛围。如,日本设计师三宅一生通过模仿自然生物的肌理,在面料上做出大量褶皱,形成了独特的服装美学,这些褶皱也被人们称为“一生褶”。但要注意的是,面料的艺术性表达并非仅仅是工艺的置入。以往在生活水平低下、物资匮乏的时代,人们为达到御寒的目的,时常将零碎的布块拼合制成服装。如今,服装设计中使用的拼布工艺不再是摆脱物资短缺的窘境的手段,设计师应该根据质朴、传统、包容的内在美学,使服装设计具有装饰或传达主题的效果[3]。因此,工艺的置入需要完成从实用性向艺术性转变的过程。从色彩角度入手进行艺术性表达,主要可以通过对色度、色相、明度的不同调配体现。无彩色系包容、沉稳,荧光色系前卫、大胆,不同色彩的使用使服装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感受和艺术效果。近年来,服装设计师时常从艺术作品的配色中获取灵感,如,电视剧《延禧攻略》中的服装设计大量使用了莫兰迪色调。莫兰迪色调源自意大利著名画家乔治・莫兰迪的作品。在画作中,莫兰迪改变了对于鲜艳色彩的运用,在色彩中加入大量白、灰色调,以降低色彩的明度、纯度和色度,使画面呈现出平静、质朴的艺术氛围。设计师根据对服装设计最终艺术效果的把握使用不同色彩,能对服装设计的艺术性表达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结构的塑造是服装设计呈现直观效果的重要途径,其中线条又是结构塑造中重要的表达方式。无论是内部分割线还是外部轮廓线,都对服装结构和服装最终呈现的艺术效果具有较大的影响。如,设计师三宅一生通过大量的褶皱产生的服装余量代替对服装内部省道的运用。又如,在维果・罗夫2015 年秋冬系列高定时装秀上,设计师创造性地把艺术画框融入服装廓形,使模特身穿的每一件服装单品都像置于画框中的艺术品。设计师甚至在现场演示如何将挂在墙上的画作转换成立即可穿的单品。再如,荷兰新锐设计师艾里斯・范・荷本将现代建筑、自然生物等的形状线条结合3D打印技术运用于服装设计,打破常规服装对于内部结构和外部轮廓的塑造模式,从而为人们呈现出服装设计的艺术盛宴[4]。

2.服装设计艺术性表达的意义

现代服装设计发展至今已经完成了从只重视实用性到兼具实用性与审美性的转变。服装不再仅仅是人们用于保护身体、抵御自然的产物,人们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对于设计个性化的诸多要求。而当前现代服装生产趋于流水线模式,难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服装产业应积极从其他领域吸收养分,拓展服装设计的广度、深度和创新度。而艺术以其一直以来的精神高度契合了人们对服装的审美需求。不论是从艺术领域中汲取灵感应用于服装设计使服装更具艺术感,还是将服装视为艺术的一种表达形式,无疑都能够推动服装设计的发展,并使艺术因为服装这种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四、未来服装设计艺术性表达的发展趋势

虽然在服装界已经有诸多设计师在艺术性表达上做出努力,但仍有一些人认为服装和艺术的结合仅仅是艺术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植入,由此也引发了近年来艺术家合作系列的潮流。一些品牌为了迎合消费市场大量使用艺术元素制造营销热点。然而,服装设计追求的艺术性表达绝不仅仅体现为艺术品、艺术图案在服装上的堆砌,也绝不应该仅仅体现为为了迎合消费者心理而形成的艺术品周边、艺术衍生品。设计师应该将服装真正视为“穿着的艺术”,将艺术思维融入服装设计过程,从内核生发,使服装设计与人建立联系。一些品牌对于艺术元素的滥用难以真正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导致服装与艺术的结合成为一种形式主义,使消费者产生错误的认知,阻碍了服装市场的良性发展。服装中的艺术表现也不应该仅仅是服装设计师从艺术作品和艺术界中生发灵感用于服装设计,未来服装设计的艺术性表达还在于使用服装作为媒介传达人类共通的情感和人们对于情感、人性化、生态化的愿景。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服装设计带来了许多新的可能性,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生态问题,以及在审美个人化的背景下人们对于个人存在的强调等都值得设计师关注。在笔者看来,将人类共通的情感、社会状况以及对自然生态化的诉求等融入服装设计的过程,是当下和未来服装艺术性表达的重要发展趋势。此外,服装设计中的艺术性表达也不是只存在于服装和艺术领域的课题,体现服装设计的艺术性要求服装设计不断探索与新领域的融合途径。社会发展至今的一大特点就是各个领域之间的壁垒在不断被消减,设计师应从那些看上去和服装设计领域相去甚远的领域中汲取灵感,从而建立服装设计与其他领域之间的联系,增强服装设计的创新性、包容性和可能性,以满足未来服装设计艺术性表达的需求。当前,设计师应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和艺术文化水平,对不同领域的事物保持好奇心,锻炼自己的创新意识。同时,消费者应辩证地看待服装设计的艺术性表达,不盲目追随某一种现象,不助长消费市场的不良风气,从而促进服装设计良性发展,共同营造和谐的设计环境。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篇5

一、项目教学法的基本概念

所谓项目教学法,指的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完成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由学生自主完成项目信息收集、方案设计、方案实施以及项目评估等任务的教学方法,以此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开展项目的过程中,提高实际技能和创新能力。项目教学法具有目标指向多样化、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时间短、见效快等特点,同时,它突破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可有效地通过项目的开展将课堂和社会联结起来,在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的同时,对学生创新能力有着激发作用,可充分展示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二、服装设计教学开展项目教学法的重要意义

服装设计作为一门艺术和技术相结合的学科,不仅要求学生必须掌握服装设计相关的理论知识,还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让学生通过实践动手操作,从而加深对服装设计理论知识的理解,促进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在专业能力、创新能力、设计能力等各个方面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推动我国服装行业的快速发展。

三、当前我国服装设计课程的教学现状

第一,目前我国高校服装设计课程的教学方法已经有了很大进步,但是仍然有许多高校还在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而传统的服装设计教学方法往往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未能将实践和理论学习很好地融合,当真正从事服装的实际设计时,学生会觉得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际设计存在很大差别,由此更有可能造成学生对服装设计丧失信心。

第二,有许多高校虽然有在服装设计中采用项目教学法,但是落实不到位,操作水平过低。比如,一些高校制订的项目方案过于死板,常沿用上个学期的项目方案,这样的项目往往不利于开发学生潜能,当市场需求发生变化的时候,就不能适应市场需求。

四、项目教学法在服装设计教学中的实施思路

在服装设计当中应用项目教学法,主要是考虑让学生设计出符合当前企业和社会需求的服装类型,让学生在真正的服装实践设计当中,进一步掌握理论知识以及提升实践能力。其具体操作如下。

首先,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项目计划。教师应根据当前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制订周密的项目实施计划,确保项目的每个环节都符合实际。

其次,根据指定项目方案严格实施项目计划。在实施项目过程中,按照寝室、人数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通过小组的方式按照项目计划或任务有序地开展项目,确保每个小组中每个学生都能分配到一定的工作任务,让每个学生都能动手实践操作。教师在实施项目过程中,根据项目难度和进程为学生提供适时的资源和策略帮助。

再次,完成项目任务后开展竞标活动。无论是整体任务还是项目中的子任务,都可以针对项目开展最佳设计方案竞标活动,让学生在竞标的过程中对设计理念、设计流程、遇到的问题、解决的途径进行共同探讨,提高学生团队合作能力。

最后,教师对本次项目进行评估。教师不仅要对学生完成项目的情况进行评估,还应对项目进行整体评估。即对项目中每个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估,对学生各个小组的项目的完成情况和好坏进行评估,对本次项目的所获所得进行评估。

总之,服装设计教学当中应用项目教学法,能有效强化服装专业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推动我国服装设计行业建设。当然,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明白项目教学对服装设计的重要性,严格按照项目教学的各个环节开展教学工作,这样才能真正有效提高服装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让学生成为服装设计专业人才。

篇6

二、从审美意象视角看现代服装设计

(一)现代服装设计中“象”的视觉审美在现代服装设计中,所谓“象”的视觉审美,即指人们从服装设计中获得的视觉直观感受。一件服装需要经历多道程序才能最终呈现在人们面前,而其中最主要的第一道程序就是图像设计,设计师将头脑中的想象通过画笔与纸张的碰触变为客体物象。但值得注意的是,服装设计中的“象”并非简单意义上的形象表现,外部形象与内在形式共同构成了现代服装设计“象”的视觉审美。首先,外部形象主要指设计中的各种造型元素,包括形式要素(如点、线、色、质等),以及形式要素的物理属性(如线的粗细、色彩的明亮、质感的厚重等),这些简单的形式造型元素及物理属性在设计师巧妙的构思下被组合在一起,从而利于设计师将服装的外部形象设计出来。其次,“象”视觉审美的内在形式是指设计师在创作的过程中将所需的造型元素依据其物理属性及规律性进行重组,使得服装设计内部结构(如主次、对称、渐变等)能够符合相应的形式美准则。只有当服装设计在外部形象与内在形式两方面实现协调统一时,人们才能真正欣赏到“象”视觉审美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完美展现。现今,人们常常处于忙碌的生活状态而疏远了自然,但这种状态却越发激起人们向往自然的审美意识。于是,现代服装设计师在洞悉了人们这一审美心理之后,开始从自然形态中获取设计灵感,将已存在的自然形态进行意象化重构,进而设计出具有大自然气息的服装表象。有时设计师会直接提取自然物象中的造型、色彩、纹理等,并运用理性思维将这些元素进行有意识的重新组合,而后把重新组合的造型安置在服装外部结构上,以点缀与丰富服装的外部形象。而这种提炼与再加工恰好是为了更加鲜明地凸显服装设计“象”的视觉审美,从服装设计上让人们得到最直观的感受,从而为人们带来视觉与心理上的冲击。(二)现代服装设计中“意”的情感审美“意”的书面意思主要指人或事流露而出的情态,能够传递主体的情思。由于服装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所需物,不仅能够满足人们遮羞蔽体的需求,而且还能装饰与美化个人的外部形象,因而人们对于服装具有特殊的情感。有时一个人决定购买一件服装除了其极具“象”的视觉审美之外,服装设计中“意”的情感审美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情感是一件服装设计作品精神与物质的表现载体,寄寓了设计师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同时也能够折射出设计师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而这些都能够透过服装设计作品传达给人们,容易吸引到具有相同经历与体验的消费者。于是乎,设计师在进行现代服装设计时不仅需要发挥无限的创意性,而且还要投入百分百的情感,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出服装所蕴含的设计情感。人类的情感其实最难以猜透与捉摸,具有复杂多样性,但依然可以大致划分为主观感受体验与客观内涵体验两种,所谓的主观感受体验是指人们从生活事物与现象中获得的情感,如自然情感、审美情感、社会情感等;而客观内涵体验即指较为抽象化的情感,如血缘情感(亲情)、亲缘情感(友情、爱情)、地缘情感(乡情、爱国)。这些不同的情感都会影响着现代服装设计的流行趋势。如唐代是一个社会风气较为开放的朝代,因而人们的审美意识也趋向于浪漫、雅致与雍容,当时唐代仕女装打破了以往封建社会时期的严谨性,“袒胸装”成为当时的流行风潮。又如在20世纪70年代的西方国家中,年轻人向往自由、追求新奇,喜欢穿造型夸张的“朋克”装,以此来表现他们的反叛意识。由此可见,在现今这个善于表达的环境氛围中,服装也往往成为人们传达心情与情感的主要方式,服装的款式与色彩都能够反映出一个人的情感变化。因此,“意”的情感审美越来越在现代服装设计中发挥着重要的功效。(三)“意象”相融合的现代服装设计对比来说,“象”与“意”有着本质的区别,“象”注重外在的表现,而“意”则侧重内在的传递。但是,当“象”与“意”相互融合时,就会发挥其更大的表现张力,这对于现代服装设计非常重要。设计师深谙“意”“象”之间的密切关联,于是他们将对世界与生活的“意”蕴含在现代服装设计中,通过创意、个性、具体的“象”来表现与传达。因而,“意象”相融合的现代服装设计充分体现了设计师的审美意象设计理念,实现设计师对人类情感与寄托的传达,以具体的“象”来表明服装设计的目的与内涵。因此,现代服装设计已成为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并上升到更高的艺术层次,成功地从生活表象传达晋升为生活内涵探索,在“意象”融合的现代服装设计中,人们能够获得物质享受与精神情趣。在现代服装设计中,最高的艺术境界就在于“意”与“象”的高度统一与融合。而作为艺术形象范畴的一种,现代服装设计不仅讲究服装形象的视觉审美效果,同时也追求超越外在物象的情感审美效果,从而在形象与情感上满足消费者的审美追求。实际上,“意象”的融合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两者相加与结合,设计师需要协调好具体物象与艺术形象之间的影响因素,这样才有利于既设计出具有良好形象的服装,又能够在情感上感染消费者,进而勾起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因而,设计师只需抓住与掌握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将想象、创新与情感融入到服装设计中,进而完美地展现服装的风格与气质,并在情感上感召消费者。当然,在审美意象的服装设计理念中,设计师应当始终树立创新意识,以突破传统服装的设计模式,在结构、造型与材质上进行深入挖掘及探索,从而设计与创造出全新的艺术形象与服装面貌。如此,融合了“意象”审美的现代服装设计便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档次,能够满足大众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与审美追求。

篇7

多数院校中,美术基础课以素描和色彩为主,素描课程的大量时间是在利用石膏像和静物来锻炼造型能力和空间感,即使有人体课程,也是以传统概念和手法描述人体的结构、体积感和空间感。这种传统美术基础课程不仅占用大量时间,还使得真正进入服装专业基础课程时,学生仍然很难将由石膏像和静物写生锻炼出来的造型能力和空间感运用在服装画上。素描课程上又要花费大量课时讲授人体结构、比例的内容,针对时装的风格和表现则限于时间而匆匆结束,这样不仅影响学生对设计课程的学习和掌握,也导致他们很难在时装画上形成自身风格,更好地表现设计。该书第一章从概论入手,介绍服饰素描的基础知识,先是介绍传统素描艺术与服饰素描艺术的相辅相成关系和它们在目的和功能上的差异,梳理了两者发展的历史脉络,强调服饰素描是一个年轻的概念,在今后的发展中也需要总结和完善,又向读者介绍了服饰素描的训练方向,从能力训练、学习过程、必要条件方面进行阐述,又提出服饰素描针对性的要求。在第二章中,作者从不同方面介绍服饰素描的基本概念,读者可以了解到透视的概念,形体、结构的概念,影调的概念,线条的概念,达到在实际运用中这些概念能够在实践中有具体的体现。第三章又提出服饰素描基础性训练,通过对几何形体生活器物及服饰品、人体造型、人物服饰造型等训练的系统阐述,帮助读者找到方法,建立正确的观察方法和造型观,在此章中,读者还了解画好人体是服装画的基础,也是一位设计师必备的基本功。服装画人体不同于传统人体绘画,要适当拉长和美化人体,但是在绘画时不能随意拉长或者变形,在拉长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形要准确,骨骼的表现要到位,结构要对。向读者讲述了服装人体美术的基础概念,使得学生了解传统人体美术和服装人体美术之间的差别,并且掌握服装画人体和传统素描人体在画法上的不同。在第四章中介绍服饰素描表现技法,通过介绍工具与技法、明暗法与勾线法、服饰素描的质感表现,人物服饰素描技法的表现让读者在具体的案例中找到学习方法。第五章作者介绍服饰素描的主要造型手段的分类,全面具体,作者可以了解到阐述性服饰素描、特质表现性服饰素描、意象表达性服饰素描的不同表现形式与技法。第六章作者将目光投向服饰素描的语言表达,强调比例与协调是两个不同系统里的概念,视觉与平衡的手段可以用轻重、虚实及形体的消失点、支撑点的处理来完成形体归纳组件的摆放,还强调用对比与反差的手法来打动受众,触动最富含情感的那根神经。最后一章作者挑选在世界艺术史发展中的优秀作品,供读者借鉴。可以说,该书具有逻辑的将美术对服装设计影响系统阐释。

2内容丰富,全面介绍服装设计中有关美术的理论,具有完整性

作者在此书内容介绍上始终以育人为目标。以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出发点,把握教育模式的特点,进一步提升其分析能力,此教材内容全面,并且指导课程设置,在本章开头,重点强调本章的难点、重点和专业技能,在创新上作者也做了文章,从具体内容的背景和热点出发,增加具有学科时代的新理论和内涵,更加引人注意的是,教材内容还从应用学科入手,增加了实践环节,更加具有针对性。在介绍方法上,作者通过直观的方式、丰富的表达,通过新媒体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表达作者的理念,表达服装人体美术的内容。绘画与服装设计两者之间虽然分属于不同的艺术门类,但它们之间渊源却很久远。众所周知,在画中可以描绘华衣美服,在服装上绘制精美的图案,在画中描绘华衣美服,两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千丝万缕的联系。该书整体内容都立足于服装发展的基础,并且结合绘画作品,进行深入浅出的研究和分析,为读者介绍素描基础知识、素描的基本技法以及服饰素描的主要造型手段,加之生动形象的作品展示,读者可以了解到服饰素描以软件物品为主要内容,与其他设计类素描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所描述的主要对象不是以硬件物品为主,而是大量软件物品,如不同质感的面料、不同纹样的面料、不同服饰配件配饰,以及它们与人物、人体的搭配表现,配合与之相适应的思维、技法和表现。服饰素描以人物造型为辅助参照,服饰素描的所有物品几乎都以人物造型为参照依据,都必须在人物造型上找到恰当的空间位置,并与之密切配合,不能出现物品与人物在空间存在上的矛盾,作为服装设计作品展示平台的人物,对此进行大量深入有针对性的研究和训练,为服装素描的造型基础提供必要参照和基本支持。服饰素描还以服装服饰为应用对象,服装设计素描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专业性,始终围绕着一个中心,即以服装服饰设计为应用对象,对其衍生出来的造型任务进行研究和训练,都必须在人物造型上找到恰当的空间位置,相对来说,准确表达服装服饰是服饰素描的第一要义,人物表达通常只是陪衬。该书论述完整全面,内容详实。

篇8

【关键词】

工艺美术;服装设计

随着设计艺术的广泛应用,服装设计中的工艺美和实用性互相依存也互相对立。优秀的服装设计不仅能满足人体的遮体御寒和保护身体的需要,而且还彰显不同的艺术风格。服装设计的工艺美反映在对服装材料的再造处理上,通过对构成材料辅以不同的设计,能够突现全新视觉效果和全新设计立意。当然艺术美也体现在穿着者的形象上,包括他的风度气质和品格。工艺美能充分利用人体工程学现有的成果,使服装设计作品更加符合人的身体结构和心理生理特点,以实现人―服装—环境之间的最佳匹配。

一、现阶段的服装设计现状

现阶段的工艺设计在服装应用是为了降低成本,使服装的整体做工都显得精致。过去的服装设计是为了追求流行而仿造其它的手工工艺,没有自己的个性,在创新的基础上一味追求时尚,如:在休闲服装上运用精致图案的刺绣、在西装上运用饰物、在老年服装中运用亮片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对服装的分类也将更加明确,服装要满足人们的心理诉求就得彰显出个性的设计和独特的工艺。而工艺美术对个性的张扬是最为突出的,因此在服装设计的未来应用中将会更加深入和广泛。

二、工艺美术在服装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一)刺绣工艺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

刺绣工艺是美与实用的统一,不仅能增强服装的形式美感,还能增加服装的实用功能。中国元素被作为一种时尚的追求,装饰手段是中国传统的镶嵌滚盘秀几大工艺。这些工艺的巧妙运用,使服装的纹样色彩斑斓,魅力无限。古代的二维设计与现代的三维设计就是通过对色彩的分割,不同材料和面料的混合搭配,结合当代世界流行元素,使工艺美学为现代时装设计提供了依据和理论基础。刺绣最基本的是用彩色线刺绣,或者是在在特殊的织物与材料上刺绣。不同的刺绣工艺代表着不同的刺绣方法,就可以形成富有变化且具有立体感的图案。彩绣的布面肌理丰富、图案层次能很好的表达设计效果,又可以按照设计好的图案的形状、色彩、纹样贴缝固定的技法与其它刺绣工艺技术结合,能给服装增添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服装设计中,用刺绣工艺可以体现服装风格。

(二)剪纸艺术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

剪纸素有“民间艺术之母”之称,其蕴涵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情感内涵在中外服装设计中都得到了应用。中华民族的剪纸艺术洋溢着浓郁的民族风格与时代气息,体现出其独特的风格给设计师们带来了丰富多彩的创意。可以说剪纸艺术以她特有的方式默默地唤起人们对生命的追求,对生活的信念,在形式和内容上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占有一席之地。还有丰宁满族剪纸,其不拘泥于客观自然形态,而使服装画面的黑白关系明确,虚实对比强烈,让服装增添了性感、妩媚、前卫效果,给人更加鲜明的视觉冲击。

(三)编织工艺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1.材料的选择。

服装面料风格各异,根据服装面料选择与之相匹配的编织材料,使造型个性更为突显。如柔软型面料就搭配细软而富有弹性的羊绒等编织物,显得飘逸而又具有亲和力。在服装设计中要掌握好编织材料本身以及编织材料与服装面料之间配色的基础知识和配色方法,最常用的配色方法一般用于生活装,给人以温和、鲜艳、明快的感觉。

2.突出个性化。

编织工艺使变化与统一互相融合,展现了编织工艺丰富性与多样化的个性特征。当然服装领域的编织图案种类繁多,风格各异,取材广泛,不同的编织方法要根据主题选择合适的编织纹样。

(四)手工工艺在服装中的作用。

手工工艺能改变服装面料色彩与图案的作用。刺绣与贴布不但能起到了改变色彩的作用,而且还可以改变原来的黑色低沉的色彩,使服装的整体色彩有所改变。服装面料图案可以改变其原来的图案造型,如在叶子图案的服装上贴上花朵,这样就完全改变了原来的叶子图案,使得服装的个性化得以张扬,更加迎合了当代人的心理需求。个性化的服装会使每一件服装都独一无二,不但是对服装手工制作的歌颂,而且也更具灵动性和个性。服装中的手工工艺把服装的定位彰显出来,同时也标注了服装的文化方向。随着服装设计的逐渐复杂化和多样化,人们对服装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工艺美术只有不断的更新和发展,才能给服装带来更具有时代感的特征和魅力。

作者:肖东 荆馨莹 单位:辽宁工业大学艺术设计与建筑学院

参考文献:

[1]蒋孔阳.美学概论[M].北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

篇9

如何行之有效地培养中职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服装设计兴趣与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已成为我们中职服装设计专业教师的思考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分析了笔者从事服装设计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阐述了中职服装设计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1中职服装设计教学现状

随着21世纪的到来,中职服装专业开设服装设计是时代需要,是学生就业所需。中职服装专业毕业生不断走入社会,出现了种种不适应企业要求的症状,我们不得不反思在中职服装设计课堂教学中存在了问题。笔者根据目前中职服装设计教学实践归结服装设计教学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1教师师资“薄弱”

目前中职服装设计课程大部分是由师范院校毕业的教师担任,这部分教师虽是具有较好的专业素养,但专业技能层次不齐。原因是老师自毕业以后,学校、家庭两点一线的简单线条似乎就是他们的生活工作轨迹,服装设计的实践离得越来越远。学校的教学也是纸上谈兵,这种只有枯燥的理论,没有较强的企业实践,这样的教师教学是没有说服力的、苍白的。所以,学校缺少的是从企业一线从事服装设计实践,甚至服装营销方面的师资力量。

1.2教学形式枯燥

目前中职服装专业服装设计教学大多沿袭了传统的教学弊习,以理论说教居多,以“教师讲授———学生练习”形式为主;教师的讲授也多局限于教室、书本、学校实习车间,缺少实践演练。但中职服装毕业生就业要求,服装设计必须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对时代潮流的把握能力,这就要求一线教学中务必以实践动手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企业岗位要求设置有针对性的教学形式。

1.3教学实践与企业要求差距较大

目前中职服装专业实行着“2+1”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在学校的前两年要集中学习服装理论知识,第三年到企业实训。问题是我们的学生到企业实训期间却出现了较大的不适应症状,大部分服装中职生只能做服装制作工、剪线头工、整烫工等体力活岗位,对于服装设计岗位无法入手,究其缘由是学生在校期间的服装设计教学脱离实践,与企业要求差距较大,学生不能满足企业岗位的要求。

2中职服装设计教学策略

2.1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一名服装设计教师要努力通过各方面的学习不断充实和专业素养,通过各种渠道锻炼自己的服装设计能力。在服装设计课堂教学中不能光讲不练,要敢于以身作则,示范引领,加强互动教学。教师要用自己的服装专业技能征服学生,获得个人魅力指数,这样的教师才会赢得学生的尊重,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服装设计的热情。所以,教师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是服装设计教学的首要策略。

2.2服装设计教学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育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那怎样来提高学生对服装设计学习的兴趣呢?“有效性导入”将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例如我们在学习第二章服装造型设计———《服装造型与部件设计———口袋设计》这一课时,在上课前的几分钟教师可以给学生做“口袋贴画”引起学生学习口袋设计的兴趣,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和实践性就此拉开,这样很容易把学生带入到你的课堂中,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会使你的课堂氛围变得活跃。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服装设计教学的策略之一。

2.3服装设计教学教学方法要多样化

西方有句俗话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服装设计课来说,有一千个学生,就有一千个蒙娜丽莎。曾经笔者做过一课两上的尝试,在服装设计课教学《帽子造型》中,笔者先用传统的方法讲解,赏析不同造型的帽子,逐一讲解帽子的特点,不仅使笔者口干舌燥,学生也无精打采。后来笔者换了种方法,把具有代表性的帽子造型分给不同的小组讨论。然后让各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发表赏析与设计意见,其他同学相互补充,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活跃,他们“头脑风暴”后的见解让笔者很是惊奇,设计的“帽子造型”也眼前一亮。笔者从中受到启发,要灵活运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除了注重情景创设、教师讲解等常用的教学方法,更要注重以讨论、头脑风暴等教学方法来展开服装设计教学活动。可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服装设计教学的策略之一。

2.4服装设计教学要大量使用现代多媒体技术

运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可以创设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以其独特的形、声、景扣动学生的心弦、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例如,在第三章服装色彩设计———《服装色彩的对比》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展示服装色彩搭配的对比效果图,或在服装秀视频中,让学生主动寻找服装色彩搭配的对比、和谐,或请学生尝试在多媒体软件上设计服装色彩的对比,在不断的尝试、比较中体验、感悟服装色彩的对比。这样,学生通过多媒体技术在轻松愉悦的中感受、体验、欣赏、创造服装色彩设计。可见,合理的利用多媒体是服装设计教学的又一策略。

作者:戈民霞 单位:江苏淮阴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1]张勇.服装设计与制作教学初探[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1(5).

篇10

根据舞蹈类型的不同,舞蹈服装也分为很多种,但其共同特点都在于为了表演而服务,为最大限度适应舞者的需要而存在,通过不同的造型、色彩搭配等烘托出不同的形象,进而升华肢体动作中所蕴含的感情。因此舞蹈服装的设计工作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审美价值,更要从结构、用色和律动等方面入手,从而追求与舞蹈中夸张、浓缩或者抒情、优美、动感等特色的完美契合。由韩春启所著,中国纺织出版社于2013年1月出版的《舞蹈服装设计》一书紧密结合当今舞蹈服装设计专业的建设和行业发展问题,从舞蹈服装设计的内涵、特点、过程以及影响因素出发,附以大量翔实的案例,深入阐述了舞蹈设计的发展之路,旨在为高校相关舞蹈服装设计专业和行业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综合而言,该书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研究方法多样、内容翔实丰富是该书的首要特点。该书综合运用了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从舞蹈服装设计的概念、设计特征、影响因素、设计要点、知识补充等方面构建起了完善的设计内容研究体系。该书作者采用通俗易懂的论述语言,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艺术创作实践经验,对舞蹈服装设计进行了清晰、具体的论述。在该书看来,舞蹈服装设计要从舞者自身特点和舞蹈本身内涵出发,在制定设计方案的基础上仔细研究服装面料、工艺特征,以及它们对舞蹈表现力的影响、特点等,方能让服装完美契合舞蹈动作,达到传神的艺术效果。舞蹈服装设计师作为服装设计的灵魂人物,更要从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两方面充实、完善自己,并在艺术追求上要求严苛,才能设计出既具备高超审美艺术价值,又能丰富舞蹈动作内涵的服装作品。此外该书对于舞蹈服装的设计过程进行了清晰、全面的论述,从剪裁、色彩搭配到服装成品,每个环节都需要设计师和舞者的密切合作、沟通。丰富的研究方法和翔实的内容不仅让该书变得有理有据、极具可读性,更为服装设计专业的读者提供了大量值得推敲和借鉴的设计理念、方法和素材等,体现了该书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实践经验。

该书的另一亮点在于实用性强、极具社会应用意义。现如今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物质生活日益得到满足的同时,精神享受逐渐成为人们的追求。进出剧院、影院等的观众络绎不绝。在此种形势下,观众对于舞台艺术的鉴赏水平和审美要求日渐提高,这对于舞蹈服装设计工作者而言既是发展机遇又是挑战。因此为了让舞台变得更加有吸引力,让舞蹈艺术变得更有魅力,设计出光彩夺目又与舞台艺术相得益彰的服装便是摆在眼前的头号任务。该书中综合分析了审美特征、舞台灯光、服装效果图等影响舞蹈服装设计的多方面因素,告诫读者在进行设计过程中不能仅凭单一因素做设计,而是应该综合考虑进舞台场景、灯光色彩等其他客观因素对舞台效果的影响,才能有效增强服装的艺术表现力。该书还对舞蹈、舞剧、综艺表演等不同舞蹈表演形式的服装设计要点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舞蹈服装的发展史、大型舞蹈演出和服装设计现状等方面进行了知识补充,得出掌握好O计关键点、分门别类总结设计经验的重要性。此外该书的最后还呈现了丰富多彩的舞蹈服装设计作品选,如韩春启、陈晓君、吕云、张莹等名家的代表作,从不同的舞蹈风格和不同的设计风格出发给读者带来一场视觉盛宴。图文并茂的表现方法极具视觉冲击力和内容说服力。从时代的角度而言,该书对当今社会的舞蹈服装设计工作有极强的推动作用,由此也彰显了该书广泛的适用性和社会应用价值。

舞蹈服装设计的初衷是配合得体的舞蹈表演传达给观众美的视觉享受,从而烘托舞台气氛、凸显舞蹈本身主题意义。当今时代的舞蹈服装设计师更应始终铭记设计初衷,传承设计理念,并不断结合时展特色开拓创新,以满足观众日渐增长的审美追求。《舞蹈服装设计》一书无论从理论综述还是案例分析,都审时度势进行了总结与概括,为未来舞蹈服装设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是一本兼具学术指导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的优秀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