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教育数字化专题培训模板(10篇)

时间:2024-01-10 10:13:3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教育数字化专题培训,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教育数字化专题培训

篇1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主体,以提高学校管理效率和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以开放、系统、共享、多元、安全、高效的网络思想为指针,根据国家、省、市教育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部署,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要求,进一步推进我区教育信息化新发展。

二、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组织实施过程中,要结合现代化学校建设和教育信息化创建达标工作,统筹规划,统一标准,防止重复建设,避免浪费,提高整体效益。

2.注重实效。各校要加强对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制定年度推进计划和具体实施措施,以服务为导向,加强应用建设,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资源共享,为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技术支撑。

3.示范引领。要重视创建过程,充分调动创建积极性。要从学校实际出发,有效引进新技术,整合应用系统和优质资源,建设具有校本特色的学校数字化综合应用平台,充分发挥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

三、主要目标

1.校园环境数字化:完善组织机构,健全管理制度;提升教育装备水平,中小学生机比达到5:1,师机比达到1:1;完善校园网络基础设备建设,实现校园网络千兆快速交换和校园安全无线漫游,完成网络中心标准化改造工作,建成具有技术先进、高扩展性、高安全性和覆盖全校的校园数字化环境。

2.教学资源数字化:加快校园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校园门户网站和特色专题网站建设,建立内容丰富的学科教学资源平台,打造教育影院品牌,实现教学、教研和学习模式的转变,进一步增强教师共建共享意识,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辐射作用。

3.教育管理数字化:在现在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全区教育OA系统建设,实现校园OA无纸化办公;进一步加强教育管理综合系统建设,建成区域监控安保系统,学籍管理系统,教师信息管理系统,采用单点登陆方式,基本实现教育管理数字化应用全覆盖。

4.教学应用数字化:加强教学应用综合平台建设,实现教务、教科研、网络备课、教学等功能;加快德育、体卫艺、实验室和图书馆数字化管理系统建设;定期开展师生信息技术专题培训和创新大赛活动,全面开展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专题培训。

到2015年,创建不少于25所区级数字化校园示范校,10所市级数字化校园示范校,基本建成覆盖全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基本实现教育管理、教育内容、教学组织与手段的现代化,使教育信息化各项指标和应用水平位居全市前列。

四、重点工作

1.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提升行动

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按要求配足配齐电脑,教师实现人手一机标准,学生用机比达到5:1;进一步完成网络设施布局建设,实现信息点校园全覆盖,采用裸光纤组网技术,主干速率达千兆及以上,千兆到桌面,带宽利用高。学校建成无线网络,实现校园无线漫游,方便师生各种教学和管理应用。

2.网络中心机房建设提升行动

学校网络中心机房建设应符合《区中小学网络中心机房建设标准(暂行)》,用五年时间,全面完成学校网络中心机房标准化建设工作。建有上网行为管理系统和防病毒系统(独立互联网出口学校还应建有防火墙系统、入侵防护系统、网络监控系统)等组成的网络安全体系,拥有满足各类应用服务、核心数据实时备份的服务器群和高性能存储阵列,全方位保证数据安全。

3.教育信息化建设达标提升行动

进一步加强我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达标创建工作,到2012年,全区中小学全部通过“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达标创建评估”一、二类标准,其中一类学校通过率不低于50%,位居全市前列。通过达标创建工作,进一步提升中小学信息化应用水平,真正起到“以评促用”的目的。

4.校园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升行动。

进一步加强校园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制定“区中小学门户网站建设标准”,完善校园门户网站的各项功能,集成学校各种信息资源,及时、有效地提供各类信息服务。并以学校门户网站为主要载体,实现校务公开,融合信息、资源、研修、博客等分类应用,成为学校对外宣传的主要窗口。

5.教育教学资源建设提升行动。

积极开展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工作,围绕教师研修网和瑞博数字化平台开展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工作,不断完善学科教学基础资源,满足不同层次的教学需求。通过采购、交换和录制等多种办法收集优秀的资源,打造“教育影院”品牌资源库,鼓励学校和个人筹建校园资源网站和学科专题资源网站,积极做好省市各类教育资源网宣传和应用工作,增强教师共建共享意识,充分发挥优质资源的辐射作用。

6.学校OA系统应用提升行动

不断完善区教育局OA系统的各项功能,全面实施校园OA办公系统建设工作,实现校园OA与教育局OA系统无缝对接,并通过OA系统实现不同系统的单点登陆,整合短信平台的短信提醒功能,提高办公效率,实现校园低碳无纸办公。

7.教育综合管理系统建设提升行动

进一步加强教育管理系统建设,不断满足教育管理的各项需求,逐步建立独立的校园智能广播系统、校园安全监控安保系统、教师信息人事系统、教科研管理系统、学生学籍管理系统、图书馆数字化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等应用系统,基本实现教育管理数字化应用全覆盖。

8.教师网络研修平台应用提升行动

以教师研修网为主要平台,以学科组为载体,有组织的开展网络研修活动;以协作组为活动单元,鼓励教师自主交流、自主研修;以名师名校长为骨干,建立名师网,整合各名师工作室的研修活动,进一步提升网络研修的质量和水平,充分发挥优势资源网络辐射作用。

9.教学应用平台建设提升行动

加强教学应用综合平台建设,实现网上排课、学生选课、网络备课等多种功能,并以瑞博数字化平台为载体,开展网络教学,实现网上授课、网上辅导答疑和网上批改作业等功能,为学生个性化学习和教师分层教学创造条件。

10.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升行动

定期开展师生信息技术专题培训和创新大赛活动,全面开展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达标培训工作,全方位提升教师数字技术运用的能力、教学软件选择与制作的能力、数字环境下驾驭课堂的能力、利用数字技术进行课外交流与指导的能力,到2015年,要求80%的教师达到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五、具体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

进一步完善教育信息化组织机构建设,明确分工和职责。学校要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数字化校园建设领导小组,所有中学和24个班级以上的小学要单独设立“教育信息技术处”中层机构,配足配齐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建立专业技术人员有效工作机制,制定各类信息化管理制度,为数字化校园建设和管理提供制度和组织保障。

2.加大经费投入

进一步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经费投入,坚持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区教育局将设立数字化校园建设专项经费,每年投入不少于1000万元,各中小学也要建立数字化建设配套经费,确保数字化校园建设顺利进行。

3.建全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服务体系,吸收符合资质要求的企业加入服务平台,建立区、校和企业多层次的支撑服务体系,为全区教育信息化提供及时、快速、高效的服务,全面做好教育信息化设备的管理、维护工作,进一步提高设备的使用率。

4.加强考核督查

篇2

1.1 高标准配备营造数字化环境

据最新统计,截至2011年底,宁波市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累计投入20.4亿元,其中教育计算机装机总值达6.2亿元,网络与外部设施达8.1亿元,共装备了143 588台教学计算机,建成计算机教室1 483间,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13 770套,基本实现班班通。宁波市中小学生平均生机比例已经达到407∶1。其中生均教育技术装备经费投入累计达2 687元,2011年生均教育技术经费投入达435元,两项指标均处浙江省第一。在进行普及型信息化环境建设的同时,更注重配备能够引领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内涵发展的高端新仪器、新装备。在2009年学年中,一大批高科技教学设备,如数码互动实验室、微格教室、分子生物实验室、电子白板等逐步进入课堂,全市中小学教学设施信息化程度大幅提高,高标准的数字化校园环境基本形成。

1.2 科学规划引领信息化持续发展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项系统工程,是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主要载体,为早日实现教育系统的“数字宁波”目标,“中心”在从中央到各省市至今还没有统一的数字化校园实施规划的情况下,多次组织专家进行可行性论证,在全国率先制订了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规划,并于2010年4月对《宁波市中小学“十二五”数字化校园规划》进行高标准论证。

1.3 数字化校园应用工作扎实推进

在做好科学规划与硬件配备的前提下,“中心”格外注重强化应用管理工作以提升教育品质,并为此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2009年11月,“中心”组织了全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视频会议,聆听了蒋鸣和教授关于数字化校园建设应用管理工作的主题报告,使全体与会同志受益匪浅。组织召开了全市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工作会议,全市各县(市、区)分管局长、装备中心主任和直属学校分管校长共120余人参加会议。沈剑光副局长作了关于实验学校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应用工作的主题讲话;镇海中学等3所学校进行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经验交流;中心应用管理科作了《解读实验学校、定位目标任务》的专题辅导报告,介绍了全市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典型经验和当前教育信息化的新理论、新技术,使全体与会人员在思想上达成共识,经验上得到共享。2010年4月,“中心”组织召开了全市教育信息化专题报告会,邀请祝智庭教授作了《信息化教学新装备——新环境——新理论》的主题报告,“中心”应用管理科科长作了《现状、困惑、思考——推进教育信息化,实现校园数字化》的专题辅导报告,使与会的各地教育装备中心主任、直属学校校长深受启发,为进一步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应用管理工作打开了思路,并直接推进了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管理工作的开展。

1.4 各地数字化校园建设如火如荼

在宁波市数字化校园建设现场观摩会之后及市中心数字化校园建设总体方案的指导和推动下,各县(市、区)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如火如荼,呈现各有特色、经验共享、齐头并进的动人图景。鄞州区以创建 “星级数字化校园”活动为抓手,两次召开全区数字化校园建设推进会,已经评选出首批 “星级数字化校园”18所,仅奖励经费就达130余万元,获得“星级校园”的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快速发展,又对其他学校产生辐射示范效应。江东区内建外联双管齐下,区域内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教室多媒体覆盖率达到100%;向外专建了一条从宁波到南海直至香港的4 M光路专线,依托“视像中国”平台,和香港、广东等地开展远程教育活动,在观点碰撞、教学研讨中开阔视野,凸显了区域教育特色。镇海区着眼于教师专业成长档案的数字化管理,象山县着力构建信息化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慈溪市全力推进现代教育技术达标工作,江北区、江东区、海曙区、余姚市已经开建或建成区域教育数字应用平台,为实现教育教学的集约化、精细化管理创造良好条件。

2 小学“科技校园”工程

2.1 多次发文加大推进力度

“小学科技校园”工程被誉为“学校改变一点,学生改变一生”的实事工程,它的育人理念与实际效果受到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在中心的努力下,宁波市教育局联合宁波市财政局3次发文,对“小学科技校园”工程进行合理规划,加大推进力度。到目前为止,该项工程建设成绩斐然,已经下达奖励经费127.8万元,共新建小学探究性实验室近200个,一批科学探究性实验室和科普长廊或校园科技馆将得以建立和应用,一些具有宁波特色的“科技校园 ”校本资源得到整理和推广,一系列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校制宜、因师制宜的科技活动得到有效开展,一支具有较高科学素养和教学水平的教师队伍正在形成。

2.2 多方联动提升学科质量

小学科技校园工程的核心目标是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高科学学科教学质量,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些工作绝非“中心”独力可为。为此“中心”抱着对学生发展负责的态度,主动争取,取得人事处、计财处、基教处等部门的支持。针对小学中科学教师人员不足、学科能力不强的现状,通过组织小学科学骨干教师培训班,在领雁工程教师培训系列中增添小学科学教师学科能力强化培训等活动,着力提高小学科学教师的创新能力和学科教学能力,切实改善小学科学教师的师资状况。同时,“中心”主动搭建联动平台,架设起县(市、区)装备中心、学校与科学探究性实验室研发企业之间的沟通桥梁,促进小学科学探究性实验室走向内容学科化、材料丰富化,衔接紧密化,提升小学科学教育质量。

3 书香校园工程

3.1 加大投入为学生创设阅读环境

为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实现全市学生“有书读、读好书、好读书”的目标,2009年“中心”共投入1 260万元进行读书配备,各县(市、区)也投入相当数量的经费丰富学校藏书量。到目前为止,经过省、市、县、校四级的通力合作、共同努力,全部图书已经发到学校,可供学生借阅。而且此次购书还配备一定数量的电子图书,以一种崭新的方式扩大书籍的辐射面,实现“哪里有网络,哪里就有名著”的便捷式阅读,同时以共享的方式提高了资源的使用效率。

3.2 开展系列活动 促进阅读开展

自宁波市全面启动“书香校园”工程以来,“中心”以图书馆建设为抓手,以校园环境建设为依托,以“阅读·悦读”为途径,组织“书香校园”征文比赛和优秀阅读指导课例、图书馆管理与应用优秀论文评选活动,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用书香熏染人格,用文化启迪智慧,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09年12月,“中心”在镇海区召开“书香校园”工作建设与实践工作会议,总结了2009年度实施书香校园工程的先进经验、工作特色和亮点。同时,各个县(市、区)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比如高新区开展“‘相约高新名著阅读’班级读书会暨书香校园建设研讨活动”,有效地推动了学生阅读名著的热潮,促使学生学习文学经典。

3.3 建设主题网站 传播先进文化

2010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中心”开通了“书香宁波”网站,该网站以历年书香校园工程建设成果为基础,集成了学生作品、教师作品、优秀图书馆展示等内容,版面设计优美,文章格调高雅,洋溢着馥郁的书香气息,以信息化的手段、全免费的方式、无间断的优势向所有阅读者传送先进文化。

4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4.1 加强组织领导 确保工程扎实推进

宁波市教育局和财政局在2009年9月底联合发文,在全市范围内启动“农远工程”,规划用3年时间克服宁波教育装备的短板效应,提升农村地区教育质量。2009年是“农远工程”的开局之年,为了确保工程的进度和质量,成立“农远工程”领导小组,负责工程的部署和实施,各级、各地均制定了内容翔实、安排合理的3年工程实施方案,按照工程实施细则有序进行。2009年底,部分领导前往奉化市检查“农远工程”实施情况,认为该工程实施成效显著,有些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现代化水平与城市学校相比毫不逊色,让农村的孩子提前共享了现代教育的阳光,是实践教育公平、推动教育均衡的有力抓手。

4.2 搞好硬件建设 提升教育装备层次

按照“农远工程”实施三年规划,2009年的重点在于基础设施建设,200年度,“农远工程”受益地区新购置计算机近3 500台,完成教室多媒体设施900余套,共计投入经费近2 000多万元。其中余姚市已经实现90%左右教室拥有多媒体,并且投资800万元进行校园网远程教育平台建设,目前余姚市所有学校均有100~1 000 M裸光纤接入教育城域网;宁海县仅远程教育网络平台的网络布线工作就投入了72万元,共投入369万元进行“农远工程”建设,并在全市率先开通了区域教育视频会议系统;奉化市新增或改造校园网络15所,以NC多媒体教育设施配备为载体提升课堂教育教学效益,超额完成2009年“农远工程”指标。从全市来看,南三县和市级贫困地区的农远工程建设正在按照三年规划有序展开,2009年的目标工程已圆满完成,各县(市、区)均超标完成经费投入,市级财政的补助款569万元也已经分两批下拨,农村偏远地区的教育装备层次得到显著提升。

5 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工程

5.1 优质资源建设实现新的突破

“中心”资源建设实现新的突破,30节《学科重难点网络课程》初中优质课程,160节成人高中“双证制”教育语文、社会科学视频网络教学课程拍摄工作正在有序进行;《河姆渡》、《滕头村》两部乡土教材资源片已经送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审定。同时协同局人事处、组宣处、教研室等部门进行名师大讲堂拍摄,名师、骨干教师、教坛新秀评比拍摄,无论是拍摄课程的数量,还是资源建设的质量都实现了新的突破。到目前为止,191所网校已经拥有600多节名师、特级教师、教坛新秀的优秀课堂实录;有1 000多个优质教育课件;建立了初中语文、数学、英语、科学;高中语文、数学、英语等主干学科的单双册单元辅导课程目录,并且这些辅导课程完全按照宁波新课改标准和全市学生教材配套,起到了很好的教学辅导作用。宁波教科网经过不断升级改版,一直保持着同类网站的领先地位,近10年来连续入围宁波市最佳网站,2011年荣获“最具潜力网站”、宁波市“十五佳”网站称号,2012年又荣获国家级奖项“地市级五十佳网站”称号。

5.2 开展远程教育惠及四川学子

2009年12月,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要求宁波市推荐6所优质学校参加中央电教馆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启动的 “技术启迪智慧”项目(浙江省共12所),“中心”在各县市区的支持配合下,精心选择、确定6所学校,多次组织这6所伙伴学校校长与教师赴杭州参加ICT项目培训工作,指导伙伴学校基于互联网开展对四川汶川县及沧海县等6所学校进行教育指导,用优质的教育资源推动四川教师专业化发展,促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推进探究式学习、启发式学习和协作式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为四川贫困地区提供教育帮助。

6 教学仪器质量监管工程

6.1 建样品陈列室以加强引导

为引导企业生产优质产品,并及时进行质量、性能鉴定,“中心”建设了教学仪器样品陈列室,把宁波教学仪器设备行业协会会员企业生产的优质产品放入样品陈列室进行封样陈列,目前已经收集2009年中小学仪器采购封样产品200余件,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各会员企业也为自己产品进入样品陈列室感到荣耀。同时“中心”利用每年国家、省、市级产品鉴定、评审、推介的机会,把优质样品纳入陈列范围,进一步鼓励、引导企业生产优质产品。

6.2 坚持开箱检验 确保仪器质量

2009年5月,“中心”出台《加强教学仪器质量检验工作若干意见通知》,并专题召开部分县(市、区)装备中心工作人员会议,专门研究如何做好本学年度采购仪器质量验收工作,共10个县(市、区)分别组织专业学科教师承担了20家直送企业开箱检验工作,严格把关,确保送入学校的教学仪器的质量安全。

6.3 组织生产监管人员培训活动

2009年12月,“中心”以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教学仪器4个“国家安全标准”为契机,在余姚市举行教学仪器安全培训活动。活动邀请了教育部教仪所质检部主任、标准起草者党建伟等专家对企业生产厂长、教学仪器监管人员进行培训,专题讲解4个“国家安全标准”的总则和具体要求。据了解,从全国范围来看,对4个“国家安全标准”的培训和贯彻工作中,宁波市走在了前面。

其余两项工程是新课改装备工程和教育装备

篇3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0-0011-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10-006

[本刊网址]http://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对学校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大学校园的数字化建设可谓如火如荼,而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却跟不上数字化校园的建设速度,为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对数字化校园的用户(即教师、学生、各类管理人员等)进行培训。如何构建更适合学校的培训模式?更高效地推进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已成为全面提升院校信息化管理的重要课题。

一、问题提出

数字化校园这一概念最早是美国的莱蒙特大学教授凯尼斯?格林1990年提出的,当下发达国家数字化校园的应用,已经超过以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初级阶段,深入到信息技术创新应用时期,创造出各种交互式研究性学习、团队学习的新形式,推动学习方式变革,展示出数字化校园在推动教育创新发展中的强大威力和广阔前景。而国内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已开展建设多年,依然处于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初级阶段,在中国知网以“数字化校园”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共有4031条记录,而以“数字化校园”与“应用”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共有42条记录,关注到应用方面的研究比较少。通过文献研究发现以本科院校研究为主,高职院校的研究并不多,特别在应用方面的研究更少。

当前,高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存在着“重建设,轻应用”的现象,如何推进数字化校园的应用,最重要的是对用户(即使用者)进行培训。怎么样进行培训?采用什么形式培训?如果提高培训的有效性?这些是值得好好研究的问题。本文从职业教学法的角度考虑,用“任务驱动”的形式对数字化校园用户进行培训的探索。

二、“任务驱动型”数字化校园用户培训模式之实践

“任务驱动型”培训模式,其主要特征在于立足实际的工作,在专家或培训者的指导下,围绕构建的任务,通过对多种学习资源的应用,调动学员主动地去探索问题、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完成既定任务的过程中,达成培训目标。

为配合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做好数字化校园的应用工作,将“任务驱动”培训模式运用到数字化校园用户培训实践中能有针对性地解决数字化校园“轻应用”的问题,提升数字化办公、信息化教学的水平。

(一)做好需求调研,精心设计任务

要提高培训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必须做好培训前期的调研,弄清用户的真实需求,厘清影响培训效果的真正问题,调研应根据应用的需求进行分层分类的调研。调研工作主要由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牵头,组建团队首先进行小规模的、开放性的调研,聚焦数字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对收集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分类分层的调研问卷;最后进行全校性的问卷调研,收集整理问卷,进行数据分析。

“任务驱动”型用户培训模式最重要的是任务的设定,根据调研数据分析结果,依据应用类型分为教学型应用任务与管理型应用任务两大类,分别组织培训团队根据应用的轻重缓急,结合实际应用的目标,精心设计任务。

(二)巧妙分解计划,合理推进任务

围绕数字化校园应用的核心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必须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分阶段地推进数字化校园应用任务的落实。任务的落实必须是具体的,可操作的。可将其分解成操作性模块,采用多元化培训方式,让受训者接受并融人培训。

1.集中培训模块。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理念提升,观念转变,邀请教育信息化方面的校内外专家为受训者进行“数字化校园应用”方面的讲座,让教师们了解当前教育信息化方面的前沿信息和先进理念,并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应用实践。 2.实地考察模块。以交流考察的形式进行经验性、拓展性的学习,组织受训者到其它高校实地考察数字化校园应用的现状,进行比较学习,明白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扬长避短,特别注重与使用同平台的高校的对比,学习他人的先进经验与做法,拓宽视野,为学校数字化校园应用提升新思路与新方法。

3.自主学习模块。以受训者在岗主动学习、反思的形式进行自省性的学习。受训者可以结合自身工作岗位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时间,针对岗位平台使用情况,有针对性地的突破平台使用的重点与难点。注重与同事之间、与工程师之间的交互学习,同时注重自己的经验的积累与分享,做好平台使用的日志。

4.专家诊断模式。以校内培训团队与校外专家及系统工程师进行专业指导为主要形式,帮助各岗位的平台应用绩效进行诊断,分析存在的不足,找出改进与提升的方法。

5.总结提升模块。以平台应用的总结交流与成果展示为主要形式,注重各平台的不同应用模块之间的交流,提升协作能力,让平台应用效率更高,趋向更合理,加强横向的联系,强化数字化校园应用的经验分享。

(三)组建培训团队,攻克难点任务

培训团队的专业引领是十分重要的,是培训质量的重要保证。为此,学校组建了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教育信息化培训团队,由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负责,以校内专家为主体,邀请校外的教育信息化专家参与,强化培训团队的力量。整合多部门的资源,让受训者在较短的时间内出色地完成任务,对受训者存在的应用的薄弱环节与难点,充分发挥专家的引领与评估作用。探索并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数字化校园应用推进策略和实施办法,并对应用过程质量进行监控,保证任务完成的质量和水平。

(四)培训方式多元,做好任务实践

打破常规的培训形式,根据培训内容与任务的特点,实施多元化的培训,特别注重参与式、体验式培训,最终的目标是实践应用。在讲座中实行随机提问,加强专家与受训者之间的互动;以平台为小组进行学习,用平台的案例进行教学,注重小组的团队协作学习;校际考察时,注意各岗位对接交流与讨论,同时加强培训过程的指导与管理,让研讨、辅导、观摩、交流、实践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

(五)多元评价总结,落实任务深化

培训的重要一环就是评价,评价实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培训的效果,因此,要避免单一的评价方式,采用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注重培训的实效性。从前期的调研评估到培训结束后的问卷反馈,从受训者的总结报告,研修日志到培训整体项目的自评,全面地关注任务的推进,评估落实到细节,保证任务落实。

三、“任务驱动型”的数字化校园用户培训模式之反思

在“任务驱动型”数字化校园用户模式培训中,虽紧密结合学校数字化校园应用的实际,着眼于解决应用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实施实践取向,融合了多元培训方式,保证了培训的多元性与开放性,但反思整个过程,有几点值得注意。

(一)培训需突出可操作性与实效性

在任务驱动的培训中,培训任务的制定与设计无法离开受训对象的调查与了解,特别是培训需求的调研。只有加强了培训需求的调查与分析,才能找到培训的突破口,找准培训的具体“任务”。“任务”切入点小且能以点带面,同时紧密围绕数字化校园的应用问题开展,让受训者完成任务的同时,推进了数字化校园应用工作,推进了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二)培训需注重参与性与多元性

数字化校园应用的培训对象主要是教师,对于常规的讲授式教学,他们已经非常熟悉,无法激发学习兴趣。要提升培训的效果,达到培训的目标,必须激发受训者的学习热情,最好的方式让其参与培训,身临其境同时培训的方式要实现多元化,如:小组研讨、交流等,还可以培养团队协作学习能力,诱发学习的主动性,关注到学习者的能力的提升。

(三)培训需整合多方资源

数字化校园应用并不是某一个部门的事情,这是全校性的大事,必须整合多方资源,包括硬件资源与软件资源,还是人力资源。涉及的部门有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信息中心,教务处等,如果不能整合这些资源很难做好数字化校园应用的推进工作,会出现较多的问题,导致推进效果差强人意。

综上所述,“任务驱动型”数字化校园用户培训模式打破了传统的培训模式,更加注意任务有效性,探索自主学习与应用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受训者带着问题来学习,通过完成任务提升实际应用能力,激发了学习热情,提升了技术的理论素养,强化了实践应用能力,促进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应用。

参考文献:

篇4

理念引领

一种新的教学型态的引入,必然会打破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下的生态平衡。要推动一项新的教学型态的稳步实施,其核心在教师。在传统教育教学方式根深蒂固的情况下,推行数字课堂教学实验,必然会让教师面临诸多挑战,因此加强对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引领,让教师突破在观念与认识上的局限,将有助于数字课堂教学实验的开展,而构建稳定的理念与实践指导机制,将有助于驱动教师持续深入开展数字课堂教学实验。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学校建立了理念引领与指导体系,聘请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专家与教育技术团队参与数字课堂实验指导,在校内组建了面向教育教学的新技术、新应用研究团队,通过不同团队间的协作与互动,向教师传递新技术、新媒体、新思想和新方法,促进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为推动数字课堂教学实验夯实了理论基础。

师资培训

数字课堂既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整合的重要突破口,又是技术与教育相融合的主要实践地。推动数字课堂教学实验,一定要从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实践观摩、技术应用、资源创作等多方面展开师资培训。为此,学校在实践地建立了师资培训与交流机制,在充分挖掘专家资源的基础上,分阶段、不定期、按主题开展了系列具有针对性的培训,同时组织教师到国内外考察,不断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拓展育人视野,促使他们尽快形成具有自我风格的现代教育教学模式。

学校管理

推动数字课堂教学实验,一方面需要突破传统管理,允许学生合理使用网络及移动设备,另一方面也使网络虚拟环境与自然的物理学习空间自然联通。在社会环境中,移动设备的娱乐功能远远大于学习功能,要发挥好网络环境与设备终端在学习中的价值,就必须建立稳妥的管理与促进机制。实践中,学校从项目组织、管理制度、技术维保、网络监管等多个角度构建了特色化管理体系。在组织机构方面,学校打破了传统层级管理体系与学科界限,成立了数字教学核心工作小组,负责数字课堂常态化教学实验与研究;成立了技术管理团队,配合学校层级管理体系,从技术层面展开对数字化学习终端的使用管理;在班级层面,设立了数字学习委员,负责按学校管理要求,推动本班同学数字化学习终端的有效使用。在制度建设上,学校立足管理与指导维度,一方面将学生使用数字化学习终端的情况跟学生日常行为管理制度关联,印制了每人一本的《数字化学习终端管理及使用手册》,以促使学生将数字化学习终端有效应用到学习中;另一方面,形成良性的设备使用疏导机制,引导学生运用数字化学习终端开展创造性的学习活动。

课堂实践

课堂实践是数字课堂互动实验的主阵地,我们既要关注课堂互动生成,又要关注师生课堂教学效率。构建良好的课程实施体系,有助于课堂的高效实施。立足实践,学校已初步构建了良好的课堂实践体系。

第一,从学校层面,营造了和谐、宽松、自主的课程实施环境。在物质上,只要教师们认为必须用的东西,学校大力支持。在教学任务上,学校并未给予教师们硬性的实验要求,原则上倡导教师自主,即选择合适的内容、时机、教学资源与软件,开展适合的课堂互动实验。

第二,对数字课堂发展阶段进行梳理,以目标引领方式,推进数字课堂的发展。基于对数字课堂内涵的理解,我们认为数字课堂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数字课堂互动入门,主要任务是让师生体验并领悟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熟悉数字化教学手段与方法,具有初步的信息化意识与信息化能力。第二阶段是探索数字课堂互动教学模式,主要任务是研究合适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与数字化课堂教学模式,研究适合自己的、高效的信息化教学模式。第三阶段是探索建设适合数字课堂互动教学实验的课程,主要任务是研究并整合学科课程内容,研究适合数字化学习特色班级教学的课程结构,在达成国家要求的课程目标基础上,提高课程实施效率。

第三,引进实验课题,引导教师们基于实践展开研究。在现阶段,学校参与了国家课题——基于Pad的课堂教学方法研究,较好地推动了教师们的实践研究。

第四,引进了技术助教团队,为每个学科配备了技术人员,方便了学科资源、学科应用的探索与建设。

第五,创建了定期交流与分享机制,营造良好的实践应用氛围。

篇5

当前,学校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完备易用的数字化基础环境。为给师生营造良好的数字化教与学环境,学校建设了校园一卡通系统,实现了学校资源一体化管理;建设了高性能、易管理、易使用的校园无线网络环境,使数字化移动学习与办公在校园内能随时发生;构建了融合通信应用、具有技术生态的数字校园基础运行支撑系统,形成了数据融通、应用集成、单点登录、统一权限控制、微应用开发等技术机制,这些基础的数字化环境的搭建,使用户体验真正做到了个性化。

篇6

数字化校园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克莱蒙特大学的教授凯尼斯。格林在其1990年发起并主持的一项大型科研项目“信息化校园计划”中提出的[1]。具体来说,数字化校园就是学校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实现对学校教学、教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有关的所有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数字化,并用科学规范的管理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和集成,以形成统一的用户管理、统一的资源管理和统一的权限控制[2]。通过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应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运行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最终实现教育全过程的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的目的[3]。

笔者在对文献的研究中发现,数字化校园的应用模块一般包括网络基础服务、教学应用系统、教务管理系统、资源管理平台、网络办公系统(OA)、数字图书馆、综合门户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档案人事财产类等其他系统。就数字化校园的规模而言,各中小学校因各区信息化建设所处的阶段、学段特点及学校规模等的不同而产生一定的发展差异。随着教育信息化的纵向发展,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进入由上至下与由下至上相互糅合的阶段,不同规模、不同层次的学校根据自身发展需求设置数字化应用模块。目前应用的模块主要有网络办公系统(OA)、校园网站(属综合门系统)、学籍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等。但建设教学应用系统、资源管理平台的学校比较少,应用常态化的就更少了。因此,我们既要加强对数字化校园面向教育教学应用模块的研究,也要加强学校师生使用其模块的应用设计活动。

二、什么是中小学教师的信息能力

1.什么是信息能力

信息素养包含技术和人文两个层面的意义,它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这四方面。其中,信息能力是整个信息素养的核心,从狭义方面讲,包括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和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信息和信息资源的搜索、评价、获取、利用、表达、交流和创造的能力[4](如图1所示)。

2.中小学教师的信息能力

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具有其职业的独特性,它指向教育教学实践,教师具备信息技术知识和信息技能、形成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教学实践的能力是教师信息素养的关键。其着眼点是教师通过对教育教学信息资源的搜索、评价、获取、表达、交流和整合加工以优化教学,促进学生学习以及自身职业素质和能力的提高[5]。

三、中小学教师信息能力培训现状

十多年来,教师接受信息技术类培训课程经历了基础操作、办公软件应用、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三个阶段,在培训方式上也经历了校本培训、模块化考试、瀑布式培训、远程学习等方式。在这些培训中,比较多的课程设计仍然沿袭计算机操作观的培训,主要是面向软件使用的教学,而缺乏面向信息素养观的、基于问题解决的策略性技术课程。而且培训的组织实施缺乏长效机制和有效的评估机制及应用支持体系.因此,虽然时间和精力没少花,但是培训效果不明显[6]。在学校调研、信息能力比赛、教师课件比赛等活动中,都可以看到教师信息能力仍然不能满足当前的教学需求。

笔者对近几年的市教师继续教育信息技术类课程进行质性分析,以2011年的1102期市继续教育课程为例(见表1),面向各学科教师的公共技术课程有11门,其中针对一线教师的急需培训的课程只有多媒体素材在教学中的处理和应用一门。从培训方式来看,基本都是通过网络课程和远程教育进行,对于技能性课程来讲,这无疑是纸上谈兵。事实上,教师需要实战式的课程内容,需要教练式的技能传授,需要案例式的点拨指导。可见,针对教师信息能力方面的课程内容和培训设计等急需纳入培训工作。

三、中小学数字化校园环境下教师的信息能力

菲利普?纳尔认为,能力是“活动的动态组织结构”,情景是能力的源泉和标准,教师的能力需要在情景中体现和发展[7]。因此,笔者基于中小学数字化校园环境,分析教师应该具备的信息能力组成结构及层次。

1.中小学教师信息能力的组成

中小学教师信息能力,包括通识部分和专长部分。通识部分,由计算机基础操作、办公软件基本运用、因特网基本运用、网络平台运用技能、信息核心技能组成。专长部分,由数字化系统应用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专长能力组成,具有一定的个性和特色。一方面,是指面向不同学校的个性化的系统应用,例如基于交互白板、专题学习网站、Moodle网络校本学习课程等的教学以及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模式的运用等。另一个方面,是指面向教师个体的个性化应用能力,例如利用动画软件制作教学积件对教育教学进行诠释,多用在理化生等学科,进行微观世界学习探究;或利用超级画板等专用软件对数理关系形成过程进行演绎。在通识部分可以忽略掉中学和小学的应用差异;在专长部分,不同学段和不同学科对技术应用的需求各有侧重。

篇7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实施,数字教育资源的重要性凸显,正如扬州市教育局局长周应华在《区域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创新实践》一书所言:计算机和网络是一扇通向世界先进教育的大门,打开这扇门,就会发现外面教育世界的无限精彩;计算机和网络是一个挽手走向教育现代化的忠实朋友,和这个朋友相处越久越深,教师们对其信赖感就愈强,思想和行为改变也愈多。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的差距在拉大,山区乡村教师数字教学资源应用能力普遍低下,这成为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率先必须逾越的“坎”。

一、数字资源应用在乡村学校举步维艰

日前,笔者围绕数字教学资源的应用,采取问卷和座谈的形式,对南方某市两个山区县的农村教师进行专题调查。

表1.乡村学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情况调查表

注:年龄A指20~35岁、B指36~45岁、C指46~60岁;培训次数指参加县级以上、每期7天以上的培训。

统计表明,目前山区农村教师现代教育技术使用能力偏低,使用热情不高,提升的积极性不强,数字教学资源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极为有限,现状堪忧。

二、数字资源“困”在乡村学校,原因何在

1.教育观念滞后

许多农村老师未能认识到教师的角色正在促进者、学习同伴和必要的机制间变换,学生的学习思维正在从“海绵式”向“淘金式”转变。特别是中老年教师,时常讲出这样的话语:都教半辈子书了,不要太复杂,我的学生还有上重点大学呢;用电脑、上网等上课,那是城市学校的事,再说,校长只不过说说而已……除了重要性认识不足之外,还存在畏难情绪――老教师“临近退休不学了”、年轻教师“人在农村随波逐流”。这些观念极大地伤害着我们的教育,因为我们的孩子们将生活其中的世界正在以比我们的学校快四倍的速度变化着( 威拉德・达吉特 在《地球村在行动》一书中指出)。

2.平台建设滞后

突出表现为:硬件设施配置不全不足,实用性不强,老化现象严重,有的形同虚设;数字化音频、视频等资源短缺,添置和保管没有规划;校园网建设滞后,甚至空白;县、校两级对教师用好网络、微信、微博等通讯平台服务教育教学的引导工作不力等。

3.信息技术滞后

因为疏于使用,大量中老年教师未能熟练掌握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操作;年轻教师虽然会简单操作,但对资料的处理合成就显得力不从心,更谈不上移动终端课件、精品开放课程、学科主题社区等课程资源的开发。

三、数字资源应用,教育现代化的必然

数字化教学资源是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多媒体教学材料,包括数字化幻灯、数字化投影、数字化音频、数字化视频、数字化网上教学资源等。

与传统的教学资源相比,数字化教学资源具有处理技术数字化、处理方式多媒体化、信息传输网络化、学习资源系列化、使用过程智能化、资源建设可操作化等特点。实践证明,它对学生在以下方面有深刻的影响:锻炼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建构知识的能力,尤其是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互动精神,进而培育其开发本身的价值,训练其判断分析力、评估力、批判力和帮助他人的能力等。

篇8

学校信息化特色经验

1.搭建数字化学习环境,丰富数字化学习资源――促进教育公平与均衡

学校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建设,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学校建设了虚拟实验室、机器人实验室、多媒体教室、云计算教室、乐高实验室,校园有线和无线网络全覆盖。同时,学校着力进行资源管理平台的建设,构建了数字化办公、数字化教学、数字化学习、数字化读书、家校服务五大系统平台。

2.提高学校干部的信息化领导力,启用数字化管理系统――改变教育教学管理方式

学校非常重视对学校干部信息化领导力的培养,每年派出学校干部参加各级培训,每年组织两次办学思想论坛,要求学校干部带头使用信息化软件,建立校长教育思想专题网站。学校组建了一个具有信息化领导力的团队,制定并逐步实施学校的信息化发展规划。

3.改变备课方式,调整教学行为――创新教师教学模式

学校要求无论是新任教师还是有经验的教师,都必须善于质疑、设计和协作学习,提高自身的设计、辅导和帮助技能,运用技术手段帮助学生深化理解。教师可以登录网络平台资源库,按照新课程标准确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筛选、整理出需要的资料,并将之充实到教学预案中。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一对一”数字化学习使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新的变革。有的教师利用高级思维工具了解学生最关心的环保问题,分析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主要因素;有的教师利用班级主页和个人博客,开展基于项目的学习,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分享美好的教育生活。

4.无边界课堂的探索,多媒体教育软件的综合运用――实现学习方式的最优化

篇9

数字化教学环境是一个复杂系统,其构成要素很多,但可归结为硬环境和软环境。软环境往往易被忽视,特别是软环境中关于“人”的因素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数字化教学软环境建设已成为高校数字化教学环境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数字化教学软环境主要由“人”的因素和软件的因素所构成。本文拟从这两方面对数字化教学软环境构建作些探讨。

一、数字化教学的人文环境构建

目前,高校数字化教学环境的硬件建设都有一定的基础和规模,而数字化教学却远未形成规模,其中没有形成数字化教学的人文环境是重要原因。表现在人们对数字化教学的认识还不够深透,观念上还未脱离传统教育的束缚,信息技术水平还未达到数字化教学的要求。为了建立数字化教学的人文环境,必须十分重视“人”的因素。为此,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构建数字化教学的人文环境。

1.学校要提供良好的数字化教学政策环境。学校管理层要具有现代教育观念,了解数字化教学环境建设是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方向。必须制定学校数字化教学环境的建设规划,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以形成有利于数字化教学环境建设与发展的政策环境。只有各级领导重视数字化教学环境的建设,各种发展规划才能落到实处,资金、人员才能顺利到位,学校各相关机构才能密切配合,才能调动起全体师生员工积极参与,共同构建良好的数字化教学环境。

2.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教师要突破传统教育观念,摒弃传统教育中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的三中心论,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育思想,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在数字化教学环境中,教师除了面向学生授课,还必须充分利用数字化教学平台与学生进行个别的、更具针对性的交流,使教师成为学习共同体中的一员。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运用信息技术,发挥网络技术优势,利用多媒体先进的表现手段,在教学设计理论指导下,将课内资源和课外资源进行创造性地结构化重组和共享,为学生创造自主化、个性化和相互协作的学习空间,营造良好的、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数字化教与学的平台。同时,为教学创设民主与开放的氛围,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求异思维提供思维的支架和实践机会,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对学生来说,也要改变传统的被动学习方式。在数字化教学环境下,学习应该是自主的、个别化和协作式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学习,相互交流、讨论、分析来获得知识与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合作,培养自己的协同工作能力,以及探索知识,获得知识的能力。

3.提高师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数字化教学环境对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由于缺乏必要的培训和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当前教师获取信息、贮存信息、加工处理信息、选择利用信息以及更新创造信息的能力还相对薄弱,很难适应数字化教学环境的要求。目前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也普遍较低,很难适应数字化教学的需要。大部分学生还停留在把信息技术作为一门课程来学习的水平上,而没有把信息技术作为一项工具应用到学习上。因此,必须尽快提高师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加强师生的信息技术教育与培训,使教师能够驾驭数字化教学环境下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获取、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为开展数字化教学扫除技术上的障碍。

二、软件环境的构建

这里所讲的软件不仅包括支持硬件运行的操作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更重要的是包括各种数字化教学资源,它们共同构成数字化教学的软件环境。

1.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系统软件是支持特定硬件系统运行的软件,一般由硬件提供商和硬件捆绑提供,与学校关系不大。而应用软件的建设则主要依靠学校自身。数字化教学环境中的应用软件建设应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包括一般的工具性软件、教学资源开发软件、教学组织软件、教学管理软件等,主要是形成数字化教学的支撑环境,提供完整的教学辅助与辅导工具,包括网络课件协作工具、多媒体集成软件和网上答疑、网上讨论、网上作业、网上自测等教学辅助软件及各类教学及管理的数据库软件。

2.数字化教学资源。数字化教学资源是数字化教学环境建设的核心,它以学科、专业为主线,以课程为中心,围绕课程整合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大纲等教学信息和教师课件、讲义、教学参考资料、网络教学资源等各种类型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并将教学信息和参考资源有机地融入到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的整个过程中,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实用的教学信息和教学参考资源服务。数字化教学资源主要包括基础教学资源、学习拓展资源、研究性资源、教学资源开发和建设性资源等。其表现形式有电子教案、电子教材、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题库、专题学习网站、素材库等。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特点是从传统的纸质教材转变成多媒体的教学资源,从分散的教学资源到集成的共享资源,从封闭的建设、应用方式转变成开放的建设应用方式。通过围绕教育教学目标的全方位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为数字化教学提供满足各种教学需要的、源源不断的海量资源支持。

通过数字化教学的人文环境和软件环境的构建,数字化教学软环境得以形成,这是推动数字化教学大环境形成的重要基础。

作者单位:井冈山学院信息科学与传媒学院

参考文献:

[1]罗文浪.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6.8.

[2]潘晓南.美国大学利用数字化教学环境实践建构主义教育思想的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06,12:38-39.

篇10

二、理性思考

(一)立足教学实际是前提

数字化手段在幼儿园教学中普及,权衡其利与弊关系,需要从儿童发展角度出发,是否切实为教育服务,是否指向人的发展,如果使用数字化手段泛滥,会使幼儿丧失许多充分感知,体验过程的机会,包括一些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宝贵机会。教师对教学手段的选择与运用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进行选择,对于每一个教学活动是否运用信息技术,要以活动设计为依据,依据它的活动目标、活动内容及活动过程中各个环节的需要而定。信息技术手段的演示虽然形象易懂,但是幼儿通过操作实践得来的经验要比仅仅通过屏幕看到的结果印象深刻的多。因此需把握好尺度,依据幼儿园领域教学的特点有针对性、目的性的使用数字化手段。

(二)立足幼儿发展是根本

信息技术的运用极大地吸引了幼儿的活动兴趣,它可以将生活中难以见到的、抽象的现象和事物,清晰、形象地呈现在幼儿面前,强化了多感官的积极参与,缩短了认识事物的时间。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以幼儿发展为本的原则,注重从幼儿的兴趣入手,强调幼儿的主体性,关注幼儿的活动状态。教师要及时找到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提供合适的脚手架(如:合理运用数字化资源),让他们顺利地完成对知识的建构。忽视对幼儿的分析,脱离了具体教育对象的活动需求而运用的数字化资源(如:PPT课件),制作的再精美,采用的技术再高超,也不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