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10 14:58:0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循环利用的方法,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1 前言
中国近20年来社会经济高速增长,出现了投资增长过快,生产能力超出市场预期需求,产品结构不合理,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等严峻的资源环境问题。循环经济模式被认为是维持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方式,把循环经济理论和技术方法应用到区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有利于区域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准入标准,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从理论上初步探讨了循环经济理论和技术方法在区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以期进一步增强区域开发环评的战略和规划功能,供读者商榷。
2 循环经济的原则、方法和核心标准
循环经济是区别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世界各国尤其是欧盟和日本等高度重视发展循环经济。中国循环经济正从宣传示范的启动阶段向建立政策机制的推动阶段转变。经典的循环经济3R原则是“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在我国,由于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较大的差距,考虑到闭路循环在理论和技术经济上的困难,“无害化”显得尤其重要。因此,中国的循环经济发展原则还需要增加“无害化”。在企业和市民生活的微观层面,“减量化”处于优先考虑地位;在社会区域层面,“再利用、资源化和无害化”优先于减量化原则[1]。
根据德国、日本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理论研究成果,物质流分析与管理是调控社会经济活动物质流动方式和通量的核心技术手段和方法。生态效率是循环经济的核心[2],它是连接资源、经济、环境的节点指标,高生态效率必然意味着低资源能源投入、高经济产出和低污染排放。
3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特点和主要任务
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相比较,区域开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具有如下特点:①广泛性和复杂性;②不确定性;③战略性和规划性;④评价时间的超前性;⑤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等特点[2]。区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任务是对拟议的各规划方案,包括选址、功能区划、产业结构布局、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生态适宜性、基础设施建设、环保设施等进行环境影响分析比较和综合论证,制订监测计划和管理体系,提出完善区域规划的建议和对策,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可为单项入园区项目的审批和工程评价提供依据。因此,论证区域开发产业结构的生态效率,资源能源消耗减量化,废物的资源化、减量化和再循环,以及污染物排放最大限度的削减是区域环评的主要任务。
4 区域规划环评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
区域发展规划环评是保证区域规划遵循循环经济模式的重要技术手段。区域规划环评是区域开发规划方案制定过程中用于考虑环境因素的主要工具之一,在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中应用循环经济理论和技术方法对规划方案进行论证,评价区域规划产业生态化、污染物排放减量化、环境累计影响的最小化,通过具有法律效力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体现区域调整结构、增长方式转变和发展循环经济、实行清洁生产等方面的要求。在当前中国循环经济立法不完善的初级阶段,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已成为保证区域开发过程中遵循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有效法律和技术手段,应该得到环评界的高度重视。
5 循环经济概念框架下区域规划环评存在问题分析
以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衡量标准,目前区域环评尚存在以下几个问题:①重视法律、法规、政策的合规性分析和判断,对规划方案的经济性、效益性、生态效率缺乏科学的分析和论证;②重视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以及区域环境基础设施配套,而对于区域开发生产、生活过程产生废物的“再循环、资源化、无害化”可行性论证不充分;③对区域资源、能源的最有效利用和废物的“减量化”缺乏分析,特别是缺乏对表征经济增长和资源投入、污染物产出“脱钩”分离趋势的分离性指标分析[3];④缺乏应用生态产业链技术对规划的产业结构和布局进行合理性、完整性和生态效率分析。区域开发的战略性决定其环境影响评价具有战略性和规划性,开发过程的不确定性给环境影响的预测带来了很大的技术困难。应用循环经济理论和技术方法,如生态工业园区设计、物质流分析方法、循环经济指标等,围绕提高区域产业结构生态效率和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实现区内环境累积影响最小化等方面进一步扩展、完善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广度和深度,充分体现区域环评的战略性和规划性,为完善区域规划和发展循环经济提供重要规划技术手段。
6 循环经济理论和技术方法在区域规划环评中的应用
6.1 应用工业代谢原理和方法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生态效率
张天柱[4]认为循环经济的核心内容是产业的生态化。产业和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要组织方式,区域是企业和产业的载体,区域发展规划很大程度上是对区域内产业结构的规划,而产业链的生态效率又是表征规划方案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因此,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中规划方案分析重点是对规划的产业或行业的生态效率进行论证,分析各条生态工业链之间通过物质、能量、信息流动和共享,分析规划产业链间彼此交错、横向耦合与互补,构建累积影响最低的生态产业体系,为区域环境准入提供科学依据。
区域的核心产业定位是生态链构建的关键,也是分析评价规划产业结构合理性的基础。工业代谢是构建生态链的理论基础 [5],如贵港生态工业园区以制糖工业为核心,通过能物流(原料糖、纸浆、电力、蒸汽)交换建立了生态联系,形成了生态工业链。通过对核心企业分析,根据上下游关系、技术经济可行性以及环境友好的要求,绘制包含物质流、信息流和能量梯级利用的生态链网总图,分析规划产业结构和布局的生态效率,按照生态产业链扩展、互补的原则编制区域环境保护准入产业名录,指导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审批工作。
6.2 以物质代谢分析为手段,论证规划方案环境累积影响的最小化
区域开发是典型而巨大的人工系统。与自然界的物质代谢相比,人工物质代谢主要存在2个问题:①没有形成良好和完备的循环代谢机制;②代谢路径过长。区域开发形成的人工系统在物质代谢途径上存在先天不足,是造成资源过度消耗、污染物大量排放的直接原因,由此导致的环境影响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明显的累积效果。从物质代谢途径入手,分析区域开发规划方案的资源、能源消耗和废弃物的排放,可以达到评价区域开发规划方案累积环境影响程度的目的。
物质流分析方法描述了人类从自然界获取资源、进行人类生产和消费的经济活动,并生产出废弃物,以及废弃物的再使用和资源化再利用的过程中物质的实物流量和流向[6]。环境影响评价中关注的是废弃物和能源消费及直接的物质投入量,废弃物包括气体废弃物(含能源消费废弃物)、工业和城市垃圾、废水及具有面源污染特征的流散废弃物(如粪便、农药、化肥等)。通过对不同规划方案的场景模拟分析,类比同类区域、行业的物质、能量消耗指标,应用物质流核算方法计算各类废弃物的产生强度,可以定性或半定量分析规划方案的环境累积影响,筛选累积环境影响最小化的规划方案。
6.3 采用循环经济指标进一步完善区域环境管理指标体系
现有区域规划环评中制定的环境管理指标在结构上基本可分成直接指标和间接指标2大类,直接指标包括环境质量指标和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侧重于环境保护;间接指标重点是与环境相关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区域生态指标等,侧重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2大指标体系侧重点不同,相互间的关联度较差。
在开展区域规划环评过程中导入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特别是表征经济增长和资源投入、污染物产出分离趋势的分离性指标,如水资源生产力(单位水耗所产出的GDP)、土地资源生产力(单位土地所产出的GDP),能很好的克服现行的基于线性经济基础上构建的、偏重于关注经济的增长和结构转变,缺乏对资源节约和再循环利用等方面考虑的间接指标体系所存在的缺陷,为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指标保障。实际工作中有三个类指标最具可操作性,即减量投入指标、污染减量排放指标和资源再循环利用指标,旨在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效率和减量化投入水平,改善区域的环境质量,促进区域各行业的清洁生产,加强污染治理,使污染排放对环境的影响达到最小。
6.4 建立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框架,完善区域发展规划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影响评价司司长祝兴祥在第一届环境影响评价国际论坛上“环境影响评价未来十年”的讲话曾指出:“对一个区域而言,首先要有实现循环经济的计划,并制定出具体措施,才能开发。达不到这个前提,就不符合区域环境影响评价要求”。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作为区域规划工具之一,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根据区域开发的特点提出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的框架模式,进一步完善区域发展规划,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国内学者通常将循环经济分为三个层次,即企业层面的清洁生产、区域层面的生态园区和社会层面的循环型社会的构建。以工业发展为主的区域开发为例,根据规划产业特点建立生态工业区是区域发循环经济发展的合理模式。
7 结语
循环经济在中国正处于起步阶段,循环经济理论和技术方法的应用实践也在不断的探索。环境影响评价作为环境保护准入的一个重要的决策手段,对于推动中国建设循环经济步伐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但是,不论在生态工业链、物质流分析、循环经济指标还是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理论和技术方法都尚未成熟,处在探讨和摸索阶段,这必然增加了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实践工作的难度,需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地深入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 任勇,吴玉萍. 中国循环经济内涵及有关理论问题探讨[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2):131~136.
[2] 国家环保总局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资格登记管理办公室. 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登记培训教材[M].2005
[3] 石磊,张天柱. 贵阳市循环经济发展度量的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5):63~66.
中图分类号TH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5-0069-02
现代工业要求企业不断改进方式方法来提高能源效率和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这是企业发展的方向。在不同行业中的设备和运行模式都不相同,只有结合自身企业的实际情况对设备做出调整、改进和协调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以铝电解行业为例,一方面需要大量的冷却水来铸造铝锭,再通过冷却塔把热量散发到空气中。另一方面又要通过加热生产生活用水(如洗澡水等)。如果能够将冷却循环水中的热高效的转移到洗澡水中将会提高能源利用率。
1热泵
热泵是一种通过压缩冷媒来释放热量,再通过蒸发冷媒来吸热的装置。现今主要用电能来驱动,其他类型驱动热能的较少见。热泵有着较高的效率,用能效比(COP)来衡量。现今大多热泵能效比在3-4之间(相当于使用1KW的电功率能得到3-4KW的热功率),新型热泵COP可高达6-8。热泵受使用环境限制,不同的热泵只能在特定的温度区域工作。为使热泵工作在较高的能效比下,需提供一个较高且稳定的热源。人们所熟悉的“泵”是一种可以提高位能的机械设备,比如水泵主要是将水从低位抽到高位。而“热泵”是一种能从自然界的空气、水或土壤中获取低品位热能,经过电力做功,提供可被人们所用的高品位热能的装置。热泵在工作时,它本身消耗一部分能量,把环境介质中贮存的能量加以挖掘,通过传热工质循环系统提高温度进行利用,而整个热泵装置所消耗的功仅为输出功中的一小部分,因此,采用热泵技术可以节约大量高品位能源。
热泵的分类与特点
热泵根据吸收热源的类型主要分成三大类:空气源热泵、地源热泵和水源热泵。不管何种类型的热泵的能效比(cop)都受到热源温度的限制,为热泵找到较高温度且稳定的热源将是提高热泵能效的一个重要手段。
2冷却循环水
冷却循环水是用来冷却某些设备的常见设备,它通过使用温度较低的来来带走设备上的多余热量,并且通过冷却塔将热量散发到空气中。一般都需要一组水泵来驱动水流,并使用冷却塔电机汽化水来把热量从水中散发到空气中去。
以某铝电解厂为例,如每天需铸造超过1000T的铝锭,铝锭从约720℃要冷却到60℃。铝的比热容为0.88×103J/kg℃,从铝转移到水中的热量约为70%。每天转移到冷却水中的热量超过4.06×1011J。每天再通过冷却塔使水汽化的方式把这些热量散发到空气中,蒸发的水超过(以20℃ 水汽化热2453.4KJ/kg计算)165.7T。
3空气热泵
空气热泵是一种通过吸收空气中的热量来加热水的装置,通过空气热泵从空气中转移热量加热洗澡水。空气热泵的效能受气温影响很大。图1 某空气热泵的COP值
以加热300M3水为例,使用空气热泵加热洗澡水。夏天时(环境20℃,热泵能效以4.4 出口水温60℃计算)平均洗澡水温在25-30℃,加热300M3水需要转移1.26×109j,冬天时(环境温度5℃,热泵能效以2.0,出口水温60℃计算)平均洗澡水温在35℃~40℃,加热300M3水需要转移热量超过3.2×1010j。
4水源热泵
水源热泵是热泵的一种,运行原理与空气热泵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热源的类型并不相同,水源热泵使用自然界中的水所含的热量来工作,由于水的比热容较高、地下水或湖泊中的水温度变化不大(根据地理位置和环境而定)。水源热泵有着相对较稳定的能效比。
5 水源热泵使用冷却循环水
如果使用水源热泵来转移冷却循环水中的热量将是一个较好的选择,由于循环水的温度常年都处于一个较高的数值上,所以热泵的能效比也会处于较高的范围内。水源热泵带走的热量也可以使冷却循环水的温度降低,这样就可以停用或少用冷却塔电机。使用热泵系统来隔离开循环水系统和清洁水系统,使不同水源之间转移热量,并不混用水源。
6节能效果
使用水源热泵来转移循环水中的热量,不受气温影响。由于循环水都处于一个较高的温度下,所以热泵效率都会在较高的之中。表1以某品牌的空气热泵的理论计算得来的结果,根据计算所知。使用水源热泵在较高温的循环水中有显著的节能效果。冷却循环水由于被转移了部分热量所以蒸发量也会有所减少。
7 结论
空气热泵和水源热泵都是热泵类型,只要为热泵找到合适的热源就可以提高能效,降低资源损耗。在结合其他设备的情况下效果将会更好。热泵技术还受很多因素影响,如主机效率、冷媒类型、机械损耗等因素影响,提高其他方面也可以提高效率。热泵技术只是很多技能技术的一种,需要不断学习运用新技术才能更好的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及能源利用率。
[中图分类号] R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12(b)-0142-02
医院药房是集管理、服务和经营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科室,药品的管理工作涉及药学、医疗及护理3个方面,医院药房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医院预防、医疗和保健等领域。PDCA循环圈由美国著名管理大师戴明博士提出,由计划、实行、检查和行动4个阶段组成,是全面质量管理应遵循的科学程序[1]。研究表明,PDCA循环法具有大环带小环、阶梯式上升及综合应用科学管理方法等特点[2],能促进医院药房的管理工作由传统的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发展。本研究将PDCA循环法运用于医院药房管理,旨在探讨PDCA循环法在药房管理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是一所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开放病床300张,日门诊人次数约630人次。承担医院药事管理、临床药学及药品调剂工作的药剂科设中、西药库房,住院部药房,门诊中、西药房,临床药学室。共有药学专业技术人员32名,其中副主任药师1名,主管药师13名,药师10名,药士8名。2012年5月~2013年4月本院药房共发放药品653 383件,将2012年5月~2012年10月发放药品325 920件设为对照组,2012年11月~2013年4月发放药品327 463件设为观察组。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医院药房管理方法,观察组采用PDCA循环法管理,具体如下。
1.2.1 设定目标 根据现状调查结果,设定药品有效使用率﹥99%,药品不合格报损率﹤3%,药品去向明确率﹥99%,药品复核差错率﹤1%为管理目标[3]。
1.2.2 找出原因 药品通常由临床医师提出申请,药库去指定供货单位购买,在药品的出入库过程中,药品合理使用,药品采购人员资质及药品档案的建立等方面的问题,均可导致药品管理的混乱等[4]。
1.2.3 修订对策 ①加强药品准入管理:制定《基本用药目录》,规范临床所需药品,按规定进行统一采购和管理,对于临床急需或者科研新上市药品,需由科室主任提出具体数量,药剂科主任签署意见,主管院长审批后才可采购;目录每年修订1次。②选择药品采购人员:选择工作责任心强,具有主管药师以上职称,熟悉国家《药品管理法》及药品市场行情,并具备药品鉴别能力及正确管理方法的人员。③选择药品供应商:供应商需具备“三证一照”,有质保协议、廉政协议和法人委托书等。④制订药品采购计划:按月采购,综合考虑当月库存量、用药量和市场因素等,拟出合理的采购计划,由药剂科主任审批,主管院长审批后执行。⑤加强药品入库管理:严格按照药库管理规章制度及标准操作规程,需票货同行,出具供货公司发票及出库清单,确保药品进货渠道的合法性,要求供应商提供药品生产企业及药品经营企业的两证一照、药品注册商标、生产批件和进口药品注册证等[5],严格核对药品的名称、规格、单价、数量、金额、批号和有效期,保管员入库登记需填写入库验收记录,并计算机入库及打印。⑥完善库房管理:库房药品实行仓位管理,分常温库、阴凉库和冷库,出库时根据药品批号和效期确定药品出库顺序,充分考虑药品的价格、效期、使用情况和库房大小等,对药品库存上、下限进行估算。
1.2.4 实施对策 做好药品入库管理,合理选择采购人员及供应商,登记药品入库出库记录。
1.2.5 检查效果 进行定期检查及不定期抽检,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1.2.6 总结处理 对结果进行分析和评定,并与上月对比分析,检查整改效果,拟出新的要求和措施,进入下一个PDCA循环管理。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药品有效使用率、不合格报损率、去向明确率和复核差错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对照组共发放325 920件药品,药品有效使用率为96.36%,药品不合格报损率为1.28%,药品去向明确率为92.92%,药品复核差错率为2.92%。观察组药品有效使用率和去向明确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药品不合格报损率和复核差错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PDCA循环法是按照计划、实行、检查、行动的顺序循环进行质量管理的科学程序,是质量计划的制订和组织实现的过程[6]。研究表明,PDCA循环法应用于药房管理效果显著,是提高药房管理质量的有效途径,可不断发现、总结并改进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实现制度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的管理,达到保证临床用药质量、减少医疗纠纷、全面提高医疗质量的目的[7]。
本院药房采用PDCA循环法,根据现状调查结果,设定药品有效使用率﹥99%、药品不合格报损率﹤3%、药品去向明确率﹥99%、药品复核差错率﹤1%的管理目标,从加强药品准入管理,合理选择药品采购人员和药品供应商,制订药品采购计划,加强药品入库管理,完善库房仓位管理等方面采取一系列管理措施[8],并进行定期检查及不定期抽检,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与上月对比分析,明确整改效果后拟出新的要求和措施,进入下一个PDCA循环管理。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药品有效使用率和去向明确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PDCA循环法在药房管理实践中效果显著,促进了药品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使药房管理的质量呈阶梯式提高,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 许斌,夏卫东,曾玲.运用PDCA循环法管理中药房的效果分析[J].中国药业,2011,20(13):46-47.
[2] 宋振民,臧恒昌.PDCA循环理论在药品采购供应中的应用[J].食品与药品,2010,12(7):273-275.
[3] 朱锦莲.PDCA循环法在提高病区晨间护理质量中的作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31):107-108.
[4] 华育晖,王刚.运用PDCA循环法管理医院药库药品供应的效果分析[J].中国药业,2010,19(011):39-40.
[5] 刘宝凤.基于PDCA循环管理法在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应用的分析[J].中国现代药品应用,2013,7(15):256-257.
[6] 李忠梅,刘运杰,黄英.医院药房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2):162-162.
医院药房是集管理、技术、经营、服务等于一体的综合性科室,其管理的好坏,将直接影响这个医院预防、医疗、保健等任务的完成[1]。本研究中,英德市人民医院药学部运用PDCA (计划、实行、检查、行动)循环法管理药房,结果取得了较佳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1月~2012年12月本院药房共发放药品65480件。将2012年1月~2012年6月发放药品32982件设为对照组,2012年7月~2012年12月发放药品32498件设为观察组。
1.2 方法 ①对照组:采用传统医院药房的管理方法。②观察组:运用PDCA循环法管理药房,规范管理、制度明确,要求临床所用药品必须按其规定由药品科统一采购,统一入库分配,审核处方前记中姓名、性别、年龄、临床诊断等栏目的填写是否完整,并成立监督机制,做好药品准入的管理,严把处方审核关、药品调配关、核对发药关等,减少不安全因素,同时以每月不合格发生率为依据,对各成员进行分析、评定,并提出要求和措施,在下月检查结束后,与上月进行对比分析,检查整改效果并分析原因,在新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要求与措施,进入下一个PDCA循环。
1.3 统计学方法 本组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观察组有效率99.60%高于对照组94.05%,差异具有显著性(P
3 讨论
门诊药房是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院直接面对患者,开放性的服务窗口,肩负着就诊患者的处方调配工作,是体现医院整体服务水平的重要岗位之一[2],但容易出现药品供货、出库杂乱无序,药品使用过期和滥用药物等问题[3]。陈金玉等[4]分别按照年度统计、退药原因、科室来源、退药类型等四个方面调查统计第一八零医院2009~2011三年住院药房退药情况,结果表明该院3年平均退药率为0.56%,由医师因素(处方药过多、重复用药)引起的退药占50.4%,脑外、内科共占69.1%,抗感染药物和心脑血管药物占退药的59.6%,结论认为医生与患者应加强沟通,医院应健全药品信息管理系统,加强管理规范退药程序,降低退药率。
PDCA循环圈是美国著名管理大师戴明博士提出的,它分为计划P(plan)、实行D(do)、检查C(check)、行动A (action)等4个阶段[5],具有“大环带小环,阶梯式的上升,科学管理方法的综合应用”的特点。郑造乾等[6]探讨PDCA循环理论在医院处方质量持续改进中的应用及可行性,结果表明,PDCA 循环后,该医院不合理处方数和百分率显著下降,结论认为PDCA循环用于医院处方持续质量改进效果显著。本次研究中,英德市人民医院药学部在对照组采用传统管理方法;观察组运用PDCA 循环法管理医院药房。结果表明,观察组医院药房有效使用药品、不合格药品报损及去向明确率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提示运用PDCA 循环法管理药房,能促使医院药房的管理工作由原来的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发展,提高临床用药的质量,从而减少药物造成的医疗问题。
参 考 文 献
[1] 华育晖,王刚.运用PDCA循环法管理医院药库药品供应的效果分析.中国药业,2010,19(11):3940.
[2] 周波波.PDCA循环管理方法在门诊药房用药错误监测中的应用.医药导报,2011,30(12):16771678.
[3] 何慧丽,李冬梅.门诊药房常见调配差错原因与预防措施.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05):925925.
PDCA 循环是一种以全面质量管理为核心的管理方法,其目的是为了工作的持续改进,最终达到质量的最优化[1]。本研究对PDCA循环管理方法在护理继续教育管理中的运用进行了分析,现将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从2011年1月以来收治的250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患者130例,女患者120例。年龄在9岁到7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24±5.44)岁。而护理人员共有123人,全部都是女性,年龄在19岁到5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24±5.44)岁,其职称包括:主管护师、副主任及以上级别护师、护师、护士。其学历水平包括本科、大专、中专。
1.2方法[2]
①P:计划阶段需要提出护理继续教育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通过咨询专家及搜索资料,对问题诱因进行总结,设置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问卷,总结分析不满意项目,归纳每个科室护理质量中存在的问题,并确立相应的管理目标和实施计划、方案。了解护理人员在继续教育过程中的需求,并应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调查问卷的回收率为100%。
根据调查结果,制定循环管理方案。将健康教育相关内容、专科知识和技能作为重点纳入Ⅰ类学分继续教育项目,每年举办1 个主题学习班;Ⅱ类学分项目作为补充和强化进行院内讲座;将学习过的内容与临床结合提出具体实践要点,通过强化训练、检查督促予以运用和落实。
②D:实施阶段实施阶段需要结合计划以及方案进行组织和实施。通过对继续教育的学习内容进行分析,对其不同点进行认识和了解,从而邀请相关的老师进行讲解,在讲课过程中,需要注重形式的多样化,可以通过演示、游戏以及讨论等形式进行讲课;每个主题可以开展2 次学习班,从而使更多的护理人员拥有更多参加机会,考勤制度需要严格进行制定,并有效进行落实。
③C:检查阶段检查这一阶段的内容包括了检查计划实施以及对进展口明显分析,从而迪欧偏差进行及时调整。组长每天需要对项目的实施情况查,护士长则每周进行查看,护理部则每月进行查看,并反馈相关问题。
④A:处理阶段处理阶段包括以下步骤:巩固成果以及将未解决的问题交给下一个循环去解决。护理部需要及时反馈问题给各个病区的护士长,并对学习内容进行完善。
1.3考核指标[3]
设置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同时利用随机调查和访谈的形式,患者对两组护士长的评价及满意、医院对护士长各方面能力进行客观评价的满意程度(0-100%),做好详细的记录,进行对比。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所有研究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s),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
2结果
2.1护理质量问题分析
经过计划和调查,发现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护理人员用药、对患者病情观察、健康教育等各个方面没有良好落实,护理技能不过关等;护理人员在继续教育中的需求主要包括专业知识及技能、心理疏导及沟通、计算机知识、书写病历知识、论文写作知识等。
2.2 PDCA循环实施前后的效果对比分析
经过PDCA循环管理方法的应用,患者护理满意程度、护理质量评分及护理纠纷均有所改善,跟未实施之前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意义(P
3.讨论
PDCA 循环具有以下4 个特点[4]: ①PDCA 循环的四个过程不是运行一次就完结,而是周而复始地进行。一个循环结束了,解决了一部分问题,可能还有问题没有解决,或者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再进行下一个PDCA 循环,依次类推。②类似行星轮系,大环带小环,一个部门的整体运行与其内部各子体系的关系,是大环带动小环的有机逻辑组合体。③阶梯式上升,PDCA 循环不是停留在一个水平上的循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水平逐步上升的过程。④PDCA 循环需要应用科学的统计观念和处理方法,强调数据统计,作为推动工作、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有效工具。
本研究表明,经过PDCA循环管理方法的应用,患者护理满意程度、护理质量评分及护理纠纷均有所改善。因此,坚持PDCA 循环的计划、执行、检查、处置程序,循序渐进,循环往复,在护理继续教育管理中价值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郭秀静,王玉琼. 医院护理人员继续教育问题分析和对策[J].护理研究.2006, 20 (9) :2335-2336.
[中图分类号] R96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5)05(b)-0154-04
Application effect of PDCA cycle management approach on continuously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hospital prescription
LI Li1 LIU Han-kun2 LIU Shu-jia3
1.Quality Control Office,Daojiao Hospital of Dongguan City in Guangdong Province,Dongguan 523176,China;2.Medical Unit,Daojiao Hospital of Dongguan City in Guangdong Province,Dongguan 523176,China;3.Dean′s Office,Daojiao Hospital of Dongguan City in Guangdong Province,Dongguan 523176,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Plan-do-check-action (PDCA) cycle management approach on continuously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hospital prescription. Methods Outpatient prescriptions were continuously monitored and improved by the following 5 stages including plan,implementation,check,establishing consolidated measures,and summarization and further plan (between two cycles) from January 2011 to December 2013 in our hospital. Results Prescription qualified rate rose from 68.9% to 98.5% and outpatient antimicrobial usage rate decreased from 58% to 24% in our hospital from 2011 to 2013. Conclusion PDCA cycle method effectively solves the disconnections between system and implementation,execution and supervision in the past work to establish a complete and cycled quality control system.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applying PDCA cycle method in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our hospital prescription quality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other quality management in our hospital.
[Key words] Plan-do-check-action cycle;Continuous improvement;Prescription quality
PDCA循环最早起源于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1954年提出,又叫戴明环。戴明以曾参与创建日本现代经济奇迹而著名,对品管制度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有“品质之神”之称[1],而戴明环是其质量管理的重要核心及主要成果。PDCA循环将解决问题的过程分为计划(plan,P)、实施(do,D)、检查(check,C)、行动(处置)(action,A)4个阶段[2],按照这4个阶段进行科学的质量管理,在不断循环中体现质量的持续改进和质量管理的系统性,PDCA循环具有大环套小环、螺旋式上升的特点,因此也被称为持续改进螺旋(continuous improvement spiral)[3]。
PDCA循环首先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新兴起来的,经实践证明其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质量管理手段,其科学性、程序性及有效性也受到医院管理者的关注,之后PDCA循环法逐步被引入医疗管理领域,相继应用于医院护理质量管理[4-6]、医疗设备管理[7]、医疗质量管理[8]、科研项目管理[9]及合理用药管理[10]等方面。本院早在2009年既已开展处方点评工作,但时断时续,效果不理想,同时缺乏有效的奖惩制度,工作缺乏连续性。2011年下半年处方点评工作无论是技术人员的充实,还是制度地制订都有了很大改观,但处方合格率还是较低,同时有反复的现象发生。在此种情况下,借鉴PDCA循环管理方法在其他医疗管理领域应用的成功经验,2012年本院根据实际情况将此项管理技术应用于处方质量管理中,并制订了具体的操作步骤。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月~2013年12月的门急诊处方,涉及科室包括皮肤科、急诊科、小儿科、内分泌科、消化科、五官科、心血管内科、妇科、口腔科、外科、肛肠科、康复科、内科、泌尿外科、中医科等15个科室,不包含中医处方。逐月进行统计、分析、筛选。
1.2 方法
1.2.1 第一阶段 计划
1.2.1.1 评估 ①劣势:医院的处方仍旧使用纸质手写处方,存在较多不规范书写情况。药学人员在处方实际管理中及审方能力方面的弱势,使监督处方质量的最重要环节无法发挥有效作用。应用PDCA循环前,处方合格率只有68.9%。②优势:2010年《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及2011年《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的颁布,将医院药事管理的重心从对“物”的管理转变为重视“人”用药的管理(即以对患者合理用药为中心的系统药事管理),另外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的开展等外部环境也为改进处方质量、促进合理用药提供了契机[11]。③PDCA循环法是一种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可以应用于处方质量管理中。
1.2.1.2 设定目标 第1年,逐步提高处方合格率、降低抗菌药物使用率,提高合理用药水平;第2年,在前一年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及完善有关制度,巩固成果,并促进问题处方逐步由事后干预向事前干预转变。
1.2.1.3 评估及合理应用资源 ①成立以药学人员为主的处方质量控制基础技术力量。药剂科处方点评小组每月随机抽取处方1500张,逐月进行统计、分析及筛选,筛选出合格与不合格处方,并对处方的基本情况进行统计分析。②组织临床各专业技术骨干组成院内合理用药专家团队。医院成立处方点评专家库,每月随机抽取10名专家,从处方点评小组初筛的处方中随机抽取100张,每位专家以不超过5张为限,遮盖处方医生姓名后从1~100顺序编号,进行点评并填写处方点评表。③质控、医务、院感等职能部门及质量控制管理委员会的终末干预,形成层级技术支撑及层级管理梯队。质量控制办公室专人收集处方点评表并进行整理汇总,初步定义出合格、缺陷及不合格处方,并与处方点评小组的统计数据相结合一同反馈到科室。
1.2.1.4 制订处方质量控制制度 制订处方(医嘱)点评制度、抗菌药物临床合理用药制度、基本药物合理用药制度、诫勉谈话制度、奖惩制度等。
质控干预:一般的书写问题定义为缺陷处方,将其按科室反馈到科室负责人,要求教育改正。经医院处方点评专家组点评为不合格的处方,交医院质量控制办公室专人进行汇总,通过查找资料,给出不合格原因的详细解释及合理化建议,之后反馈到本人,同时进行全院公示。每月将专家点评组确定为不合格的处方,交由医院质量控制办公室定出初步处罚意见,最后由医院质量管理委员会决议进行相应处罚[12]。
1.2.1.5 拟定比较方案 设置PDCA循环前(2011年)的处方质量相关数据为比较值,以月为进阶单位,逐步改进处方质量。
1.2.1.6 制订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的选择和统一:以药品说明书、法律法规、诊疗指南、指导原则、临床路径、技术规范及行政通知等为标准,并对具体内容进行细化。处方分为合格与不合格处方,不合格处方分为书写不规范处方(缺陷处方)、用药不适宜处方及超常处方。其中书写不规范处方包括处方前记缺项、处方修改未按规范操作、处方后的空白处未划一斜线以示处方完毕、药品名称使用商品名书写、使用“遵医嘱”和“自用”等含糊不清字句、药师未对处方进行适宜性审核等;用药不适宜处方包括适应证不适宜、药品遴选不适宜、药品剂型或给药途径不适宜、用法用量不适宜、联合用药不适宜、重复给药、有配伍禁忌或不良相互作用等;超常处方包括无适应证用药、无正当理由开具高价药、无正当理由超说明书用药、无正当理由为同一患者同时开具两种以上药理作用相同的药物等[13]。
1.2.2 第二阶段 实施
按照制订的计划措施认真执行,形成日常工作制度,并不断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注重宣教,利用医院文件、质量控制会议及各种学习,使临床医生、药学人员及相关工作人员明确处方质量的法律法规、不合格处方的范畴及医院对不合格处方的改进措施,引起重视。具体如下: ①重新修订医院《处方点评制度》;②组织《处方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基本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等法律法规及合理用药知识的培训;③内网公示典型的不合理处方;④内网不合理用药警示信息;⑤公示不合理处方数排名前10位医师;⑥每月召开合理用药专家会;⑦通过书面、电话等形式及时反馈问题处方到医生本人,并通过医生的反馈(当存在某些临床特殊情况时)进行点评意见的必要修正;⑧每月公示科室及个人抗菌药物使用率等措施。
1.2.3 第三阶段 检查
根据计划的要求,每月检查实际执行情况及发展趋势,评估执行是否严格及结果是否符合预期目标。检查阶段主要是在计划执行过程中或执行后,检查执行情况是否符合计划的预期结果。该阶段即检查计划执行结果,在对处方质量进行整体评估的同时,注重常见问题的改善情况[14]。
1.2.4 第四阶段 制订巩固措施
根据检查结果进行成效分析和评价。
1.2.5 第五阶段 总结和下一步打算(介于两循环之间)
提出这一循环中存在的问题,让其转入下一循环去解决,即把未解决的问题或新出现的问题转入下一轮循环,如此周而复始,不断促进处方质量的提高,同时将本结果作为下一个循环的基本数据和资料,形成一定的标准、制度来指导今后的工作。总结阶段是PDCA循环的关键阶段,没有对以上各个阶段的总结,就没有下一次PDCA循环的持续进行。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2011~2013年处方合格率的比较
2011~2013年,处方合格率由68.9%上升到98.5%,2012年与2011、2013年的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2011~2013年处方合格率的比较[n(%)]
与2011年同指标比较,*P
2.2 2011~2013年抗菌药物使用率的比较
2011~2013年,抗菌药物使用率由58.0%下降到24.0%,2012年与2011、2013年的抗菌药物使用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2011~2013年抗菌药物使用率的比较[n(%)]
与2011年同指标比较,*P
2.3 2011~2013年不合格处方情况
2011~2013年,书写不规范、用药不适宜和用药超常的处方比例逐年降低(表3)。
3 讨论
处方质量不仅包含处方书写规范与否,更重要的在于使用药品的合理性,所以,处方质量不但关系到治疗效果的好坏,更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健康与生命安全。为规范处方管理、提高医疗质量、促进合理用药以及保障医疗安全[15],必须加强处方质量管理,而如何持续提高处方质量,将合理用药持续进行,需要一个有效的管理方法。PDCA循环管理方法对持续改进处方质量,促进医院对处方质量进行常态化的监督管理,最终为患者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用药提供了保证,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PDCA循环管理方法在医院处方质量管理的应用有力地促进了处方质量的持续改进,值得推广应用。
在《戴明管理思想核心读本》[1]中提到传统公司认为产品缺陷是由员工造成的,而戴明式公司则认为大部分的产品缺陷是由制度造成的,两者对产品缺陷的不同观念直接促成了其对品质管理的不同方式。笔者通过PDCA循环的实际应用,切实感受到了制度建设对于质量的重要性,而一个恰当的制度不应是建立在高空中、一成不变的,而应以实际工作为依托,并且应该是可以不断更新和改进的。在医院处方质量管理中应用PDCA有效解决了以往工作中制度与落实脱节、执行与监督脱节、制订的制度与实际情况脱节以及不适宜的制度长期无法得到修正的弊端,形成一套完整的、循环往复的质量监控体系。PDCA循环法在本院持续改进处方质量中的成功经验也为其在医院其他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提供了借鉴,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Derming WE,苏伟伦.戴明管理思想核心读本(The Kernel Reader on Deming′s Managing Ideology)[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9,13.
[2] Liu JY,Li YZ.Effective communication in performance management system with PDCA cycle[J].Commer Res,2006,49(23):41-43.
[3] 彭刚艺,陈伟菊.护理管理工作规范[M].4版.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11:105.
[4] 李运智,刘爱玲,张继芝,等.PDCA循环管理在住院患者预防压疮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27):87-88.
[5] 孙小红,柳晓芳,敖要风,等.PDCA循环法在新聘用护士管理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0,29(6):903-905.
[6] 刘淑霞,赵翠枝,刘方,等.PDCA循环管理在内科住院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 13(6):6-8.
[7] 曾开奇.医疗设备质量管理中PDCA循环的应用[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13,32(3):301-303.
[8] Vogel PA,Vassilev G,Kruse B,et al.PDCA cyclus and morbidily and mortality conference as a basic tool for reduction of wound infection in colorectal surgery[J].Zentralbl Chir,2010,135(4):323-329.
[9] Cottier C.Quality management in palliative care[J].Ther Umsch,2012,69(2):120-125.
[10] LI XM.Standardizing uses of antibacterial drugs at perioperative period of type Ⅰincision operaions by using PDCA cycle[J].Chin J Clin Pharm,2012,(2):105-109.
[11] 夏毅红.医院药事管理在临床药学服务中的作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9):170-171.
[12] 李丽,梁忠明,莫敏施.处方点评对我院门诊处方质量的促进作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9):180-182.
[13]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转发《北京市医疗机构处方专项点评指南(试行)》的通知[Z].卫办医管函[2012] 1179号.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0年10月~2007年12月我院共收治全麻腹部手术患者210例,男115例,女95例,年龄60~88岁,其中上腹部手术120例,下腹部手术90例。
1.2 方法 运用循证思维方法对210例患者在并发症方面进行原因分析,提出问题,针对问题查阅相关资料和文献,制定护理措施。
2 循证护理
2.1 提出临床问题 老年患者术后低氧血症、支气管哮喘、肺不张和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栓塞、呼吸衰竭等是常见的PPC,不仅影响手术效果,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护理质量的高低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与否及预后有着密切的关系。
2.2 应用循证方法寻找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
2.2.1 术前危险因素 ①吸烟(>400支/年):吸烟可使PPC的发病率增加,术前2周内仍吸烟者危险性最高,戒烟超过6个月与非吸烟者危险性相似[3];②活动耐力差:活动耐力差的患者术后发生PPC的危险性较大[4];③肥胖:肥胖者发生PPC的危险是非肥胖者的2倍,并且是术后肺栓塞发生的危险因素[5];④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阻塞性肺病可增加PPC的危险,其发生的相对危险度在2.7~4.7之间[6];⑤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在术后,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除可引起PPC,还可引起心律失常和高血压等心脏并发症,特别是在围手术期无选择地应用镇静、麻醉药物和术后拔除气管插管后,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症状可进一步加重[7]。
2.2.2 术中危险因素 ①手术部位: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与手术部位至膈肌距离呈正比,上腹部与下腹部手术发生率分别为17%~76%和0~5%,胸部手术19%~59%[3];②手术时间: 手术时间2 h以内和3~4 h PPC的发生率分别为8%和40%,危险性仅次于手术部位[8];③手术方式:与常规开腹手术相比,小切口微创手术和腹腔镜手术,对呼吸肌的影响明显减少,因而PPC发生率相应降低;④麻醉方式:虽仍存争议,但全麻及其麻醉用药可使膈肌和胸廓松弛,胸腔内容积减少,因而发生呼吸功能衰竭的比例明显升高[9]。
2.3 根据循证依据结合临床制订护理措施
2.3.1 术前措施 ①术前雾化吸入:15 min/次,4次/d,共7~10 d,患者在雾化吸入时嘱其口对雾化吸入管,开始深呼气,然后深吸气,再憋气4~5 s,如此反复呼吸、憋气能使药物随雾点沉降于支气管表面上,以达到更佳的治疗效果[10];②深吸气训练及有效咳嗽训练:指导深腹式(胸部手术)或深胸式(腹部手术)呼吸并咳嗽,咳嗽要有一定冲击力,以利分泌物在气道振荡、流动和排出;方法是深吸气,屏息4~6 s,咳嗽3次[11,12];是预防肺泡萎缩及低氧血症最简单的方法,对老年人尤其有益;③禁烟:研究表明术前4周停止吸烟也可减少肺部并发症的发生[13];④营养支持、纠正贫血和低蛋白血症;⑤改善原有肺部疾病不良状况:净化呼吸道、稀释并排出痰液,必要时选用敏感抗生素治疗,待感染控制稳定1~2周后再手术;⑥已有急性肺损伤者应遵医嘱行机械通气,为手术创造条件[11]。
2.3.2 术中措施 ①选用对腹肌强度影响小、术后疼痛轻的切口(如横切口)和简捷实用的术式;②缩短麻醉和手术时间;③采用对肺功能损害小的麻醉方法及其用药;④正确掌握输液量,防止补液过多,尤其是晶体液,防止术后肺水肿。
2.3.3 术后措施 ①鼓励和协助患者咳嗽、深呼吸,保持呼吸道通畅,根据情况行肺膨胀术(如深吸气、间断性正压呼吸、胸部理疗、水封瓶吹气等);②取半卧位,尽早让患者翻身、坚持活动下肢,早期离床活动;③避免术后低氧血症,根据情况予以氧疗,同时雾化吸入以助排痰。但不需要也不宜长时间给氧,因为低氧血症刺激有利于肺膨胀的深呼吸;并且对于术后出现不明原因的低氧血症要注意肺栓塞的可能[14];④有效的控制术后疼痛;⑤激励性肺活量计是通过视觉反馈来鼓励患者深吸气的一种装置,而深吸气练习可以有效地锻炼呼吸肌、扩张肺泡及逆转术后的低氧血症[8],该装置由吸气启动,患者在持续吸气时,可通过有刻度的透明柱子中上升的板或球,看到吸气流量、容量及流速,以鼓励吸气,可使PPC发生率从27%降至12%[8];术前就应开始训练,术后清醒时至少每小时使用5 min,持续至术后3 d[12];⑥机械通气:术前有肺功能不全者,需保留气管插管实施机械通气数小时至数日[11];⑦正确掌握输液总量及速度,防止补液过多或过快,尤其是晶体液过多易引起肺水肿。
3 结果和讨论
210例老年术后患者运用循证护理方法护理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下降,除1例老年患者因原有基础疾病多,术后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外,其余患者均痊愈出院。
PPC不仅影响手术效果,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甚至可危及患者的生命。我们采用循证护理理论指导临床护理实践,对腹部手术患者进行相关预防肺部并发症的护理,有效地减少了PPC的发生及病死率,保障了医疗安全,减少了住院时间及患者的经济负担。同时,护理人员也提高了自身的业务素质及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KocabasA,Kara K,Ozgur G,et al.Value of preoperative spirometry to predict postoperative pulmonary complications.Respir Med,1996,90(1):2533.
2 张效公.胸外科学.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341342.
3 卢崇亮.手术后肺部并发症的防治进展.华夏医学,2005,18(3):495498.
4 Mantilla CB,Horlocker TT,Schroeder DR,et al.Frequency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pulmonary embolism,deep venous thrombosis,and death following primary hip or knee arthroplasty.Anesthesiolgy,2002,96(5):11401146.
5 Varon J,Marik P.Preoperative pulmonary evaluation.N Engl J Med,1999,341(8):613.
6 Smetana GW.Preoperative pulmonary evaluation.N Engl J Med,1999,340(12):937943.
7 Marx JJ,Punjabi N,Schwartz A.Preoperative pulmonary evaluation.N Engl J Med,1999,341(8):613.
8 Celli BR.Perioperative respiratory care of the patient undergoing upper abdominal surgery.Clin Chest Med,1993,14(2):253261.
9 杜斌.腹部手术对呼吸功能的影响.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4,24(3):136138.
10 李艳,周立芹.术前雾化吸入预防开胸术后老年患者肺部并发症.护理学杂志,2005,20(18):1920.
11 黎沾良,崔德健.重视外科病人围手术期呼吸道并发症的防治.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4,24(3):134135.
Application on evidence-based nursing in the prevention of blood disease patients with complications of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JIANG Wei-tao LI Fang WANG Can-hui FU Hai-hui WEN Jiao GUO Ling
Hematology Department,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Guangdong Province,Guangzhou 510317,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evidence-based nursing in the prevention of blood disease patients with complications of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Methods 200 patients with blood diseas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May 2009 to February 2012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they divided into evidence-based nursing group and routine nursing group by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100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linical effect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catheter jam,the incidence of catheter shedding,conduit leakage and infection were 18.00%,15.00%,17.00% and 18.00% respectively in evidence-based nursing group,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routine nursing group (31.00%,29.00%,33.00%,29.00%).The nursing satisfaction was (95.35±3.24) points in evidence-based nursing group,the routine nursing group was (89.32±3.38) points,the nursing satisfaction score in evidence-based nursing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routine nursing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 Care;Evidence-based;Complications;Central venous catheter
中心静脉置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是一种临床常用医疗技术,其不仅可实现静脉通道的作用,还可用于监测等功能,在临床危重症抢救中被广泛应用[1-3]。但由于CVC置管时间较长,对机体有一定刺激性,所以容易引起相关并发症[4-5]。本研究截取本院200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探讨循证护理在预防血液病患者中心静脉置管并发症中的临床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本院2009年5月~2012年2月收治的200例血液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循证护理组和常规组,循证护理组100名患者中,男性55例,女性45例,平均年龄(48.43±7.59)岁,平均置管时间(8.94±3.22) d。对照组100例患者中,男性54例,女性45例,平均年龄(47.94±7.23)岁,平均置管时间(8.67±3.36) d。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干预方法
1.2.1 常规组 常规护理组只进行基础护理操作。
1.2.2 循证组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总结可能导致CVC患者发生相关并发症的风险及可行的改进措施,然后在科室内部研究学习,指定符合本科实际情况的解决方案,并通过预实施和咨询专家的方法讨论其效果及可能存在的问题,加以改进。集中组织科室人员进行培训,了解新的操作规程后正式开始实施。在常规护理操作的基础上根据患者每日补液的内容,确定如何进行封管操作,如补液内容为营养液,则使用生理盐水冲洗置管,若为其他成分,则可选择配合肝素冲洗。每5天追加一次含肝素的生理盐水冲洗。在固定方面,采用2块敷料固定,其贴服方向不同,以保证贴服效果。同时注意对护理人员留置管护理的操作培训,规范操作方法。
1.3 评价指标
1.3.1 并发症的比较 主要并发症包括导管堵塞、导管脱落、血气胸、导管渗漏、局部动脉损伤、导管感染等,比较两组间的差异。
1.3.2 护理满意度的比较 采用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评价卡进行评价,满分100分,分值越高,代表患者对于护理操作的满意程度越好。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CVC并发症的比较
循证护理组患者的导管堵塞、导管脱落、导管渗漏及导管感染的发生率低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的比较
循证护理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5.35±3.24)分,常规护理组为(89.32±3.38)分,循证护理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得分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堵管为临床上导致置管终止的最主要原因之一,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6-7],认为发生堵管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①输入分子过大;②输入成分安排不合理,有絮状物产生,进而堵管;③封管技术不熟练导致血液反流;④因患者置入导管侧肌肉活动相对频繁,导致患者血液凝集,进而形成血块,甚至形成小血栓。
笔者结合本组研究,循证护理组堵管18例,常规护理组31例,循证护理组的堵管率较常规护理组低。追踪循证护理组存在堵管率降低的原理:①本研究所用生理盐水辅助封管方法,可以更为彻底地清除管腔内药物成分即脂肪乳的残留;②按时(每7日1次)的肝素封管有助于进一步溶解管腔内的纤维蛋白;③推入与退管同时进行,可最大限度减少针芯造成的回血,降低导管顶部血栓形成的风险[8-9]。
循证护理是以临床专科的研究结果为证据,提出问题,寻找实证,运用实证对患者实施最佳的护理[1]。其定义为“慎重、准确、明智的应用当前所获得的最好的研究证据,并根据护士的个人技能和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价值、愿望和实际情况,三者结合,制定出完整的护理方案”[2] 。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退行性骨关节炎、股骨头缺血坏死等疾病所致的髋关节损伤的方法,可以有效的矫正畸形,缓解疼痛,恢复患髋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是由于髋关节置换术手术创伤较大,操作复杂,且患病者多为高龄,身体条件较弱,并发症较多[3]。我科对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患者运用循证护理方法,取得了很好效果,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6月-2013年7月,61例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其中单侧髋关节置换53例,双侧8例。年龄46-82岁(平均年龄62±3.6岁)。
1.2方法成立循证护理小组,掌握循证的实践程序及实施步骤。确立循证内容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已易发生的并发症。寻找循证支持,根据易发生的并发症进行系统的文献查寻,以寻找来源于研究领域的实证,并对证据的真实性、可靠性及临床实用性作出评价,确定有效的护理措施。
1.3 结果 本组61例患者均未发生髋关节脱位、感染、压疮、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术后三月后回访都能弃拐行走,康复良好。
2循证护理实践
2. 1 髋关节脱位
2. 1. 1 循证支持循证小组通过查阅文献,找出相关原因: (1) 患者因素:手术前长时间卧床、一般情况差、髋关节周围肌群变薄、肌肉萎缩等致髋关节周围软组织张力过低[4]; (2) 手术因素:假体安放位置不良;髋关节假体大小不适;多余组织或异物存留; (3) 术后因素:术后搬运、控制不严及康复训练不当。
2. 1. 2护理干预(1) 手术前改善患者的一般状况,加强健康宣教,提高患者对髋关节置换术的认识并重视术后的要求,合理进行功能锻炼。(2)术后保持肢体外展15°-30°中立位,防止髋关节过度屈曲、内收、内旋,牵拉肢体,必要时穿“丁”字鞋固定,尤其是麻醉苏醒过程中护士应加强保护关节; (3)术后早期尽量不翻身,不向手术侧取物,以减少脱位机率。 (4) 手术时留置导尿尤其是女性病人,以免便盆放置不当导致脱位。便盆的正确放置:嘱患者将双手抓住床的两边护栏,健侧下肢屈曲与床面垂直后将臀部抬起,从健侧置入便盆,不可牵拉。如患者疼痛厉害则不放便盆,在臀下垫一次性床垫和卫生纸,保护好床单并清洁肛周皮肤; (5)术后功能锻炼应循序渐进,髋关节屈曲< 90°,不宜过早进行直腿抬高练习,不宜久坐,禁止内收内旋; (6) 适当进行日常生活活动,注意座椅不能太低,禁止两叉、盘腿或跷二郎腿,不使用蹲便器。穿拖、擦脚、穿脱袜子、系鞋带、修趾甲时应外展位,不能屈胯、交膝穿脱鞋袜。
2. 2感染
2.2.1循证支持手术间的无菌要求及手术过程的无菌要求不达标;病人伴有疾病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而致抗感染能力下降,如糖尿病等;未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手术出血多、手术时间长都可导致感染的发生。
2.2.2护理干预加强手术间及手术过程中的无菌管理,监督医生及护士的无菌操作,限制手术间参观人数;常规预防性使用抗生素;鼓励和指导病人咳嗽、咳痰及深呼吸运动,轻微活动上身,及时咳出痰液,增加肺活量。对于痰液粘稠不易咳出者,每日数次叩背护理,行超声雾化吸入,防止发生坠积性肺炎;术后行留置导尿,嘱病人多饮水,定时开放导尿管排尿,严格无菌操作,保持尿道口清洁,做好会阴护理,预防泌尿系感染。
2. 3压疮
2. 3. 1循证支持循证小组查阅文献并分析了引起压疮的相关原因: 长期卧床或制动引起全身营养及代谢的改变,皮肤长时间受压、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等会造成组织溃疡,局部皮肤清洁不良易产生细菌或真菌感染等促进压疮发生。另外,术后体温过高会直接损害免疫功能,致使皮肤抵抗力下降,容易引起压疮的发生。
2. 3. 2护理干预(1) 保持床单元整洁干燥,指导患者穿棉质衣裤,如出汗、排便污染等及时更换被服,同时注意翻身时向患侧翻,两腿之间置一枕头,保持患肢外展位; (2) 术后予以患者睡气垫床,按摩受压部位,每日给患者进行温水擦浴1-2次,通过温水擦浴,患者全身血液循环加速,毛细血管扩张,增加皮肤抵抗力;(3) 加强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 (4) 动态观察受压部位皮肤红肿、温度、颜色等的变化;(5)低热患者,嘱患者多饮温开水,予以温水擦浴;高热患者,及时给与物理降温,必要时使用化学降温方法。
2. 4深静脉血栓 (DVT)
2. 4. 1循证支持循证小组通过分析相关原因: 人工髋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大 ,是髋关节早期并发症之一,一般发生在术后2~8 d,80 %~90 %发生在术侧肢体 [5] 。主要是由于术后限制,活动少,血液回流不畅,以及手术的出血,血液浓缩,易引起静脉血栓的形成;其次,手术导致静脉壁损伤、手术创伤、术中及术后血浆渗出等使血液凝固性亢进等原因,易形成下肢深部静脉血栓。
2. 4. 2 护理干预(1) 术后注意保暖,防止冷刺激引起静脉痉挛,血液瘀滞; (2) 术后48 h 严密观察患肢末梢血液循环, 定时测量大腿中下1/ 3 处及小腿肿胀处肢体周径,1 次/ h ,并与健侧比较。如发现患肢皮肤发绀、皮肤温度低、足背动脉减弱或消失,考虑有循环障碍,须及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3) 病人术后返回病房要立即开始下肢按摩,由远端向近端轻轻挤压肌肉,恢复知觉后鼓励病人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及踝关节的屈伸活动; (4) 术后尽可能早期离床活动,逐渐增加肢体各关节的活动范围;(5)适当预防性使用抗凝药物; (6) 观察病人有无气短、胸痛、心率增快、烦躁不安等肺栓塞症状。当发生DV T 后,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将患肢制动并抬高20°~30°,注意保暖,避免床上活动动作过大。嘱病人及家属勿按摩、热敷、随意搬动患肢,以防栓子脱落,导致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而危及生命[6]。
3 结论与体会
通过对关节外科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实施循证护理, 有效减少了髋关节脱位、髋关节感染、压疮、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并发症的发生,取得满意的护理效果。在运用循证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学会了在临床实践中以护理问题为出发点, 将科研结果、临床专业知识、经验和患者的需求相结合,扩大了知识面,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在实践中得到充分应用。
参考文献:
【1】宋锦平,成翼娟. 循证护理学[J]. 护士进修杂志,2003,18( 4)
【2】刘贵芝,李萍.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康复训练指导与护理[J]. 护士进修杂志,2011,18(9):1681-1683
【3】李乐之,路潜.外科护理学[M].第五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8 :676-678
随着森林资源日益减少,废纸循环利用开始得到世界范围内的普遍重视,废纸循环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如美国的废纸回收率从1990年的33.5%提高到了2008年的58.3%。我国的废纸循环利用水平也逐年提高,废纸回收率从1980年的16.4%提高到2008年的39.5%[1]。
废纸循环利用虽然可以减少废纸处置量和木材等自然资源消耗,但同时需要成本支出,例如废纸收运、分类、运输、利用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劳动力和资本投入等。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不少学者已对废纸循环利用的资源与环境净效益提出了质疑。奈杰尔等[2]认为,由于废纸回收、分类、利用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并且废纸循环利用也带来不可忽视的污染排放问题,综合来说废纸循环利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甚至大于原生纤维的利用。国际应用系统分析学会森林资源项目负责人斯特恩教授也指出,“废纸循环利用显然是有利的,但应该有一个限度”[3]。关于废纸循环利用的成本与效益,学术界已经进行了一些探索。芬恩韦登和艾克瓦尔[4]对废旧纸包装材料的循环利用与焚烧处理进行了生命周期分析比较研究,发现循环利用过程的能耗较小。卢志玉[5]采用生命周期分析方法分析了废纸不同处理方法的温室效应,指出与焚烧处理相比,废纸填埋处理产生的温室效应较大。赵会芳等[6]发现与木材制浆造纸相比,废纸再生利用在原材料消耗、能源消耗、环境污染排放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经济评价方面,亚瑟[7]对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等国家的废纸制浆造纸与木材制浆造纸的企业成本进行了比较,认为废纸制浆造纸最高可节约生产成本110美元/吨。可见,当前围绕废纸循环利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比较废纸的循环利用与其他处理方式之间的环境影响的不同和企业成本的不同,对废纸循环利用适度水平的研究较少。本文基于生命周期分析方法,识别并量化废纸循环利用各个环节的实物收益与成本,进一步通过环境价值评估方法得到货币化度量的边际社会效益和边际社会成本,探究社会最优标准下的废纸循环利用水平。
2 废纸循环利用的社会成本与社会效益界定
废弃物循环利用的适度水平是社会福利最大化标准下的循环水平,此时废弃物循环利用的边际社会成本和边际社会效益相等。社会成本与社会效益的识别与货币化度量,是研究废弃物循环利用适度水平的基础。关于废纸循环利用的社会成本与社会效益,首先构建与废纸循环利用系统基本功能相同的传统系统作为参照系统,然后以参照系统为对照基于生命周期分析方法识别出废纸循环利用各个环节的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概括来讲,废纸循环利用的社会成本与社会效益分别指与参照系统相比,废纸循环利用系统多消耗或者节约的环境资源、资本和劳动力的价值。
2.1 参照系统的选择
废纸循环利用系统具有处理废纸和生成造纸纤维两项基本功能,此处选择具有这两项基本功能的传统系统作为参照系统。结合实际情况,可以假定废纸循环利用替代的纤维原料类型为木浆(国内外学者在分析废纸循环利用的资源环境效益时,通常对废纸循环利用与木浆造纸进行比较,如芬恩韦登、艾克瓦尔、赵会芳、方程冉、张建英),替代的废纸处理方式为填埋,即设定参照系统由废纸填埋子系统与木浆造纸子系统共同构成。根据我国普遍采用的工艺流程,将两个系统的工艺环节细化为:
(1)废纸循环利用系统[8]:“废纸分类收集(或收集分类)→运输→碎浆、疏解→筛选、净化→打浆→抄纸→涂布→成纸”;
(2)参照系统:由废纸填埋子系统与木浆造纸子系统构成,其中:
①废纸填埋子系统[9]:“生活垃圾收集(含未回收废纸)→运输→填埋”;②木浆造纸子系统[8]:“木材采伐→运输→备料→蒸煮→漂白→抄纸→涂布→成纸”。
从工艺流程和物料平衡的角度来看,废纸制浆造纸与木浆造纸的差别主要在于制浆过程,之后的“抄纸→涂布→成纸”过程基本一致,为简化分析将这些基本相同的环节划在分析系统之外。经过简化、合并后的两个系统对照如图1所示。
图1 废纸循环利用系统与参照系统的主要环节比较
2.2 废纸循环利用的社会效益与社会成本
基于生命周期分析方法,以参照系统为基准,从各个环节入手识别废纸循环利用的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废纸循环利用的社会效益,是指因改变废纸处置方式(以填埋为对照)以及替代某些类型的原生纤维(以木材为对照)而减少的资源使用及其价值;而社会成本则是相对于废纸的填埋处理方式而言,为实现废纸循环利用需要额外增加的资源使用及其价值。具体来说,社会效益与社会成本主要来自于三个环节的对比:(1)废纸收运环节:对比参照系统,废纸循环利用系统增加了废纸分类工作,从而增加了资本和劳动力的使用。但在废纸收运环节,循环利用与填埋两种方式的自然资源消耗与污染排放大体相同[10],可以认为该环节废纸循环利用的环境资源影响保持不变。(2)制浆环节:对比参照系统,废纸循环利用系统节约了环境资源和资本的使用。(3)木材采运环节与废纸填埋环节:这两个环节仅存在于参照系统,因此,废纸循环利用系统可以节约资源的使用。同时,由于废纸运输与木材运输对环境资源使用差别不大[11],因此可以假定木材采运环节废纸循环利用的环境资源影响保持不变。废纸循环利用在各个环节对三类资源使用的影响见表1。
此外,废纸循环利用系统在木材采运环节节省的资源主要包括资本与劳动力。由于在分析废纸循环利用系统在制浆环节节省的木材成本时,可以认为木材的市场价格包括了采运环节的资本与劳动力投入,因此木材采运环节节省成本的效益不再单独分析。
通过合并处理后,废纸循环利用的社会效益与社会成本进一步确定为:社会效益包括 制浆环节与废纸填埋环节节约的三类资源使用的价值;社会成本则包括废纸收运环节增加的资本和劳动力的价值。
3 我国废纸循环利用适度水平的实证分析
3.1 废纸循环利用边际社会效益的定量分析
在废纸循环利用的过程中,处理的废纸量与生成的纤维量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一般地,消耗废纸1.25吨可生成1吨废纸浆[12]。废纸循环利用的边际社会效益即生成1吨纸浆带来的社会效益增加。一般地,废纸循环利用边际社会效益随着废纸循环利用量的上升而下降,但是由于数据资料限制难以得到这一函数关系,因此假定废纸循环利用边际社会效益不随废纸循环利用量的变化而变化,即边际社会效益固定。从环境资源、资本和劳动力三方面定量分析废纸循环利用的边际社会效益。
3.1.1 环境资源影响及其货币化度量
运用生命周期分析方法识别并量化废纸循环利用系统各个环节对环境资源使用的实物影响,主要包括:(1)废纸收集与运输阶段,包括能源的利用和的排放;(2)木材获取阶段,包括能源的利用和的排放;(3)制浆阶段,包括纤维原料、各种化学药品、水、能源的使用及废水、废气等污染物的排放;(4)废纸填埋阶段,包括和的排放。根据前文界定,此处仅分析制浆环节与填埋环节的环境影响,分原材料、能源和污染排放三类进行计算。进一步地运用环境影响经济评估方法将废纸循环利用对环境资源使用的实物影响进行货币化度量。下文各种资源使用的经济评价均以2008年价格为核算基准。
(1)原材料消耗
与木材制浆相比,废纸制浆少了蒸煮、漂白等工序,进而减少了木材、水和化学药品等材料消耗,所节约的材料分为可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两类。
可再生资源方面,废纸循环利用节约的可再生资源主要包括森林与水资源。对于森林资源,除可以提供木材和各种林副产品等直接使用价值外,还具有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休憩与审美等间接使用价值,此处借鉴徐嵩龄[13]对两种价值量比例的估算方法。对于节省的水资源而言,考虑到Ⅳ类水可达到工业用水的要求,此处以Ⅳ类水的价值作为废纸循环利用节约水资源价值的核算单位,此处借鉴王基建等[14]采用恢复支出法对水资源价值量的评估结果。
不可再生资源方面,烧碱、硫化钠、芒硝等化学品均来自于不可再生资源,对这些项目的环境价值评估比较复杂,此处用其市场价格替代其影子价格。
(2)能源利用
造纸对于电能和热能的需求都很大。我国大部分电能和热能来自燃煤发电,可以近似地认为废纸循环利用系统和参照系统利用的能源均来自于煤炭。在制浆阶段,与参照系统相比,废纸循环利用系统单位功能可节省电耗350度,汽耗1吨,相当于节省电力444度。在计算过程中将以能源的市场价格近似地代替其影子价格。
(3)污染排放
制浆环节:产生的水体污染物包括无机污染物和有机污染物。其中,无机污染物主要是酸或碱,有机污染物主要是木素、纤维素及半纤维素的降解物等(以SS、COD、BOD等指标表征)。大气污染物主要是蒸煮工段产生的烟尘和含硫气体(主要包括等)。除此之外,由于在此工段使用的主要能源是煤炭,还会导致、等大气污染物的产生。固体废物主要包括备料工段的树皮、锯末,蒸煮后筛出的木节、浆渣,漂白工段废水二级和三级处理所形成的污泥等。
填埋环节:主要环境影响是温室气体排放,在我国1吨废纸若被填埋处理,进行厌氧降解可产生730kg和270kg[5]。那么废纸循环利用系统“处理1.25吨废纸”可减少912.5kg和337.5kg温室气体排放。
①水体污染物。造纸工业是导致水污染的主要行业之一。据估算,1998年和2000年我国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分别为2 475亿元和2 323亿元[15],假定水污染经济损失与废水排放量成正比,那么1998年和2000年平均每吨工业废水污染的经济损失分别为14.71元/吨和14.43元/吨,此处取均值(14.57元/吨)表示国内单位造纸工业废水排放导致的经济损失。
②大气污染物。与参照系统相比,废纸循环利用减少的大气污染物主要包括可导致大气酸化的氮氧化物、硫化氢、二氧化硫以及温室气体。
采用防护支出法来评价废纸循环利用避免大气酸化的经济价值。首先,根据当量因子[16]将对象系统单位功能大气酸化气体的减排量折算为当量;其次,以脱硫成本作为经济评估依据。不同脱硫技术成本存在一定差异[17],采用各种技术脱硫成本的平均值956.90元/吨作为影子价格。
关于温室气体减排的经济价值,首先将温室气体的减排量均折算为当量。参考世界银行的报告,在清洁发展机制(CDM)推动下形成的国际碳交易市场中,2008年每吨减排量的价格为116.39元,以此作为影子价格。
③固体废物填埋。与参照系统相比,废纸循环利用所节省的土地占用主要包括林地和垃圾填埋空间。林地占用土地的经济价值实际上已包含在森林生态价值当中,这里不再讨论。选取不包含发电项目垃圾填埋场的全生命周期垃圾处理成本52.04元/吨[18]作为垃圾填埋处理的成本。这里的成本不仅包括土地占用成本,还包括垃圾填埋消耗的资本和劳动力的成本。
综上,分项核算我国废纸循环利用制成1吨纸浆因减少环境资源消耗带来的社会效益,结果见表2。可见,与参照系统相比,我国废纸循环利用系统生成1吨纸浆所节约的环境资源的社会效益约为13 999元,其中直接经济效益约为5 185元,占总社会效益的37%。图2反映了各项目社会效益占总社会效益的比例。从图中可以看出,废纸循环利用因节约可再生资源产生的社会效益最高,占总社会效益的65.65%;其次是因减少水体污染物产生的效益,占12.49%;因减少固体废物填埋产生的效益最少,仅占0.65%。
图2 各项目社会效益占总社会效益的比例比较
3.1.2 资本与劳动力价值的经济评价
定量分析废纸循环利用系统在制浆、填埋环节所节约的资本和劳动力。填埋环节节约的资本和劳动力的价值,已经包含在上文的垃圾填埋成本中,故不再讨论。制浆环节减少或者增加的劳动力投入,由于情况比较复杂且无数据支持,这里主要分析废纸循环利用系统在制浆环节节约的资本的市场价值。
废纸循环利用由于生产流程较简单而降低了投资费用[6],其节约的资本主要表现为减少的投资设备折旧数量。以新闻纸为例,在不包括固定设备折旧的前提下,国内新闻纸厂的平均成本为3 910元/吨[22],同时根据陈立等人[23]的研究,折旧费在单位浆纸产品的成本构成中的比例约为2.38%,据此 估算单位新闻纸产品中设备折旧费约为95元/吨。由于废纸制浆的投资约为同等规模木材制浆厂的50%~70%,那么废纸替代木材生产1吨纸浆可以节约的资本量约为29~48元/吨,此处取中值38元/吨。
综上,我国用1.25吨废纸替代木材生产1吨纸浆的社会效益为14 037元,直接经济效益为5 223元。
3.2 废纸循环利用边际社会成本的定量分析
废纸循环利用的社会成本,主要包括废纸收运环节增加的资本与劳动力资源使用的价值,考虑采用基于不同回收率的回收成本的函数进行表征。关于废旧物资回收对城市固体废物收运成本的影响国外学者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史蒂文斯[24]基于生态数据对美国60个城市随机抽取调研的结果,对废物总收运成本(即回收物资收运成本与普通废物收运成本之和)的影响进行了估计,如表3所示。
因各种废弃物的收运成本函数形式基本相似,此处借用美国普通废弃物收运成本的定量函数形式,调整以得到我国废纸循环利用的边际社会成本。由于本文界定的废纸循环利用社会成本是相对参照系统而言的,因此需要研究“废纸循环利用收运成本与参照系统收运成本之差”与循环利用率的函数关系。类似地,基于美国废旧物资回收成本调查资料,研究“因回收产生的平均成本增量”与回收率的函数关系。考虑到边际成本递增的经济学假设,这里采用指数函数拟合二者之间的函数关系,结果如下:
其中,c为城市固体废弃物总体平均收运成本增量,RR为垃圾回收率(%)。同时有:
MC的涵义是,每增加1单位的固体废弃物回收量所带来的城市固体废弃物收运总成本增量的增加量。
其次,设定废纸回收边际成本的一般函数形式。基于前文假定,相对于参照系统的废纸回收边际成本具有与城市固体废弃物收运边际成本相同的函数形式,各自的特征以函数的系数表征。以待定系数A代替式(4)中常数,得到废纸回收边际成本函数的一般形式:
式中,MCP为废纸回收的边际成本,RRP为废纸回收率(%),暂不考虑废纸循环利用率为零的情况,即RRP为正;A为地区特征参数,并且满足A≥0①。
由式(5)可见,每回收一单位废纸带来的废纸收运总成本增量随着回收率的提高而增加。
再次,假定现实中废纸回收利用已达市场均衡,即废纸回收利用的边际直接效益与边际直接成本相等,以此求得参数A。根据上文计算,我国废纸循环利用的边际直接效益为5 223(元/1.25吨废纸)(或元/吨纸浆),而边际直接成本的量纲是“元/吨废纸”,对量纲进行统一后,将边际直接效益与2008年我国废纸回收率(39.5%)代入式(5)可确定系数A,从而得到边际成本与废纸回收率的函数关系:
3.3 我国废纸循环利用的适度水平
根据社会福利最大化时边际社会成本与边际社会效益相等得到我国废纸循环利用的适度水平。2008年,我国废纸循环利用的边际社会效益为14 037(元/1.25吨废纸),废纸循环利用的边际社会成本(函数)为(元/1.25吨废纸)。据此得到我国2008年废纸循环利用的适度水平(以废纸回收率表征)RRP*=60.1%。
相比之下,我国2008年实际废纸回收率为39.5%。可见,2008年我国废纸循环利用的水平低于社会最优水平,适当提高我国废纸循环利用水平,可以增加整个社会的福利。
4 结语
废纸循环利用的适度水平是社会福利最大化下的循环水平。本文首先基于功能相同原则设定了由废纸填埋子系统与木浆造纸子系统构成的参照系统,据此界定废纸循环利用的社会效益与社会成本。然后运用生命周期分析方法,识别并货币化度量废纸循环利用的边际社会效益与直接经济效益,得到我国用1.25吨废纸替代木材生产1吨纸浆的社会效益为14 037元,相应地,废纸循环利用的边际直接经济效益为5 223元;并结合发达国家废弃物收运成本与回收率之间的函数关系构建了我国废纸循环利用的边际成本函数(元/1.25吨废纸)。最后,基于社会福利最大化时边际等值原理,得到我国2008年废纸循环利用的适度水平为60.1%,高于同期国内废纸循环利用的实际水平39.5%。因此,适当提高现阶段我国废纸循环利用水平可以增加整个社会的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