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10 14:58:0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体育产业市场分析,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关键词 常州市 休闲体育产业 产业政策 优势分析
常州市地处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在沪宁线的中间,自古就是江南水乡,社会与经济发展水平一直处在全国大中城市的前列,是全国公共体育服务先进城市。随着常州市民假日和自由时间日益增多,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休闲需求也愈来愈强烈。休闲体育在我国正处在高速发展的阶段,常州市发展休闲体育产业有着诸多的优势,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为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和常州市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一、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为常州市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自然物质基础
常州市是全国园林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众多的市区公园和园林、恐龙园、嬉戏谷、茅山风景区、天目湖风景区、度假山庄、其他风景名胜区的众多自然资源丰富,为常州休闲体育产业最基本的自然物质基础。常州市的地形特点突出,市区河道纵横,平摊无山,园林覆盖率高,植被丰富,很多市民利用空闲时间在这些场所中休闲锻炼,常州市的两个郊县溧阳和金坛则有很多山区丘陵地带,水库和大型湖泊纵横,风光秀丽,有多处国家4A级以上的风景名胜区,吸引了大量的本外地客人来观光休闲。此外,常州市投资开发的恐龙园、嬉戏谷及淹城野生动物园等游玩场所近年来也成为成熟的娱乐休闲场所。随着常州市政府大力打造的西太湖休闲旅游圈的进一步开发,常州市发展休闲体育产业的物资基础将越来越稳固。
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政策的倾斜扶持,为南京的休闲体育产业发展提供经济支撑
(一)经济高速发展对南京休闲体育产业的拉动
近些年来,江苏省的经济总量一直位居全国第二,常州市虽然经济总量上在省内已经被南通等地区超越,但是人均GDP还是位居前五,而且呈现出产业布局日趋合理和增长势头明显的特征,经济的高速发展势必为带动常州市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
(二)产业政策对南京市休闲体育产业的支持
从2011年开始,常州市政府就制定文件,要把提高公共体育服务水平和大力发展体育产业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做到产业统计标准化、市场行为规范化、龙头产业规模化、产业结构高级化、场馆经营效益化。而且,要求体育产业的增加值应该稳固在GDP的4%以上,体育产业的从业人员要逐步增加,体育系统公共体育场馆的经营收入要达到千万元以上的级别。另外,还规定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公共体育赛事的外包和承接活动,丰富市民生活,提高体育产业活力。
三、体育健身休闲服务组织及服务人员不断壮大,为南京休闲体育产业提供人员组织保障
据相关报道的统计和实地的市场调查,目前常州市健身场所呈现出逐年增加的态势,目前有近百家各类健身场所,还存在大量的体育培训机构,体育健身和培训机构的从业人员正在大幅度的增长。
四、市民休闲观念的进步及积极参与休闲体育运动,为休闲体育产业做出行动上的努力
(一)人们对休闲观念的认识发生了质的变化
以前有相当多的公众对休闲价值缺乏正确认识,认为“休闲”是在浪费生命,唯有工作才能体现人的存在价值。由此,面对这些错误的休闲观念,常州市通过各种宣传途径加以科学引导,让人们认识到休闲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价值和潜在意蕴,领会到它作为“人类美丽的精神家园”真正内涵,领略到丰富的物质生活并不能全面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只有与高尚的精神生活相和谐才能达到完美的人生境界,也只有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真正契合才能体验到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人们还认识到,休闲不等于消费,真正的休闲状态并非只是物质的满足,而应看成生命活动的积极准备,正是这些可喜的变化,为常州开展休闲体育产业提供思想基础。
(二)人们积极主动地参与休闲体育实践活动
1.休闲体育消费投入不断增大
休闲体育消费是一种“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的外在压力下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近些年来,常州市民无论在休闲体育消费的吃穿住用行,还是在高层次的情感式体验式消费中都不断增加消费之处,为拉动休闲体育产业经济做出了贡献。
2.休闲体育生活方式业已成常B生活化
休闲体育生活化对于休闲体育市场消费需求开发的助推作用。一方面,休闲体育生活化的实现是休闲体育市场消费需求开发的有效途径。“休闲体育生活化”表现为越来越多的都市居民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加大休闲体育参与的广度和深度,拉动了休闲体育市场消费需求的开发;再有就是休闲体育生活化的实现是休闲体育市场消费需求开发的最佳状态之一。“休闲体育生活化”强调一种以休闲体育为主要内容和特征的生活方式。在这种方式下,居民将自觉地视休闲体育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亦将维持和加大休闲体育参与广度和深度,推动休闲体育市场开发的良性循环,加速休闲体育产业发展。常州较之其他地区的经济社会条件更为优越,居民的休闲体育意识更高,休闲体育在优越的经济环境下更容易转化为市场需求的现实条件。
关键词:区域性产业;市场结构;分类方法
abstract:an obvious misjudgment may appear when the traditional market structure classification system is used in the regional industry.on the basis of establishing a regional industrial concentration measurement, a further regional industry's market structure classification is built with an empirical analysis. the study can improv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market system and its classification application.
key words:regional industry;market structure;classification method
一、引言
自马歇尔(a.marshall)的新古典经济学诞生以来,产业组织理论历经哈佛学派、芝加哥学派、新产业组织学派等流派,获得了蓬勃发展,但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的许多方面仍在广为应用,特别是市场结构的分类方法,一直沿用着传统的分类方法,市场结构的分类方法主要有贝恩的市场结构分类法和植草益的市场结构分类法,其中尤以贝恩的分类法应用最多。
然而,在前期对我国报业产业组织[1]、文化产业组织[2]的一系列研究中发现,贝恩的市场结构分类法在被应用到区域性或地方性产业中时,应用原有的行业集中度度量方法直接计算产业的集中度,忽视了区域性产业的地域市场分割事实,计算出来的产业集中度偏离了合理界定的产业集中度,这种情况进而导致了基于产业集中度之上的市场结构分类的错误,从而出现明显的误判。进一步分析发现,由于贝恩在运用实证分析法研究行业集中度与市场结构分类法时所选择的产业样本都是美国制造业的样本,他排除了区域性产业
[3],他的市场结构分类法是应用在全国性产业的基础之上的,因此,贝恩的市场集中度度量方法与市场结构分类法主要适用于全国性产业,当其被运用在区域性产业时,就会发生明显的误判,从而导致市场结构类型的误判。
根据前期的研究,区域性产业是指市场的需求导致对某些产品或服务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并限制了这类产品或服务在各地区之间的流动,或由于产品的生产特点或服务的形成特点决定了其不能或不易于储存、运输、流通,使之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4]。或定义为:由于产品(服务)特性、产业规模经济特性及产品市场特征等原因而导致的产品或服务难以在不同区域间自由流通从而出现的市场势力地域化特征的产业。如报业、酒店服务业、超市零售业、房地产业等。具有区域性特征的产业是一种常见的产业,尤其在服务性行业中多见。产业组织理论中现行的市场结构分类法本身的缺陷影响和限制了我们对产业组织理论的应用,因此,应从区域性产业的实际出发,构建符合区域性产业实际情况的市场结构分类方法体系。
二、贝恩的市场结构分类方法应用在区域性产业中的缺陷原因分析
根据前期对区域性产业的研究[5、6],得出了以下结论:按照企业间竞争影响力的判别标准,可将产业划分为区域性产业与全国性产业,区域性产业与全国性产业竞争状态的度量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直接应用传统的产业集中度度量指标来度量区域性产业不能反映区域性产业内的实际竞争状态,计算出来的集中度与合理界定的集中度相差甚远。这样,又影响到对市场结构的正确判断。
在现行的产业组织理论应用中,大部分学者都应用贝恩的市场结构分类方法对产业的市场结构进行评判。贝恩依据产业内前四位、八位的绝对集中度指标,对不同垄断、竞争结合程度的产业结构进行了分类,如下表:
资料来源:[美]j•s贝恩:《产业组织》,丸善1981版,第141~148页。
由于贝恩的市场结构分类方法是基于全国性产业之上的,因此,直接将它应用于区域性产业存在先天不足。
(一)忽视了区域性产业内区域分割竞争的事实
在区域性产业中,由于产品的生产特点或服务的形成特点具有显著的地域性,其产品或服务不能或不易于储存、运输、流通。一般而言,产品都是就地生产、就地销售,某一区域的产品不能将竞争力延伸到其他区域,从而在产业内形成区域分割竞争的状态。如在房地产业中,房地产是房产和地产的总称,由于土地的位置是固定的,附着在土地上的房产必须与土地结合在一起,因此房地产的位置是固定的。房地产的生产特点使房地产不能运输、流通,只能在当地市场上出售,从而使房地产市场具有明显的区域特点,如上海房地产市场、北京房地产市场、深圳房地产市场等区域房地产市场之间没有竞争影响力,只在本区域市场内存在竞争影响力。
同样,市场的需求导致对某些产品或服务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限制了这类产品或服务在各地区之间的流动,从而形成区域竞争市场。以报业为例,报纸是不易库存的“易朽品”,报纸的内容具有很强的时效性,谁赢得了时间,该报就赢得了主动、赢得了读者和市场。受报纸时效性、关注程度的影响,消费者偏好于购买当地的报纸,对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关注程度高于其他区域的相关情况,因此报业市场主要呈现区域性的特征,一般而言,各大城市的报业企业基本上占据着该城市的大部分市场,人民日报等中央级大报在各城市虽有销售,但只占极小比例,其对当地市场的报业竞争影响有限。可见,市场需求的偏好倾向也导致了区域性产业形成区域分割竞争。
区域性产业的地域特征使区域性产业在全国范围内呈现条块分割竞争的局面,在每个分割区域内,企业之间存在着竞争影响力,而在区域与区域之间,企业之间并没有直接的竞争影响力。传统的市场结构分类方法应用在区域性产业时,将没有竞争影响力的各个区域当作存在竞争影响力的单一大市场,忽视了这种事实,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错误。
(二)传统的产业集中度度量指标的缺陷
已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也发现了传统产业集中度指标在应用方面的局限性,如陈阿兴曾指出,传统的产业集中度应用在零售业时,存在着两大误区,应按区域和业态进行计量[7]。认为,零售业也属于区域性产业,更应从所有区域性产业的共同特性来揭示该类产业在产业集中度指标应用上的缺陷:传统的产业集中度度量指标直接应用于区域性产业时,由于将区域性产业视同为全国性产业,因而公式中分子分母的选取与全国性产业一致,但由于区域性产业是条块分割的区域性竞争市场,处于各个不同区域间的同类企业,其相互间的竞争影响力不存在或极其微小,将全国的整个产业前几位企业的相关数据当作分子,即是将各个不存在竞争影响力的企业的相关数据当作分子(当前几位企业分布在各个区域时),或是将存在竞争影响力的某个区域的前几位企业当作分子(当前几位企业都在某一个区域时),而分母仍然是产业内全国所有企业的相关数据。显而易见,这种传统的度量方法与区域性产业的竞争状态完全不相符,必然产生错误的集中度度量数据。
以零售业为例,分别运用两种方法进行分析。直接应用产业集中度指标,将零售业当作全国性产业计算时,2000年,零售业cr4值仅为0.80%,至2005年,cr4值有所提高,但仍仅为2.87%[8],计算结果与零售业的实际竞争现状存在较大出入。将传统的产业集中度度量指标进行修正后[6],按区域计算部分城市的市场集中度,结果如表2所示,可见,其cr4值均在12%以上,而上海甚至达到了36%以上,计算结果反映了零售业的竞争现状。
(三)贝恩的市场结构分类方法体系的缺陷
贝恩在运用实证分析法研究市场结构分类法时所选择的产业样本都是美国制造业的样本,他删除了与理论标准有着这样或那样不相符的产业,其中,他删去了区域性产业,按照不含区域性产业进行实证分析建立起来的市场结构分类方法,不能反映区域性产业市场结构的实际状况,如果再将其直接应用于区域性产业,其结果必然是错误的。
贝恩的市场结构分类方法是将市场集中度与市场结构建立了一套对应关系,在计算市场集中度的基础上,按照市场结构分类表评判产业的市场结构。而按照传统的产业集中度度量方法,在计算市场集中度时,将区域性产业视同全国性产业,各个没有相互竞争作用的区域被当作存在相互竞争作用的全国市场,因而,其计算出来的市场集中度偏离了合理界定的集中度,它不能反映区域性产业的真实竞争状态。基于此错误的集中度结论,再将贝恩的市场结构分类方法应用于区域性产业时就必然会出现明显的误判。
三、区域性产业市场结构分类方法的构建
在全国性产业中,各个区域之间的同类企业存在着直接的竞争作用,而在区域性产业中,则在全国范围内划分成条块分割的区域竞争市场,各区域之间的同类企业不存在直接的竞争作用。为寻找区域性产业与全国性产业的一致性,我们对区域性与全国性产业的内涵进行深入分析,以发掘区域性产业市场结构分类方法的建立基础。
(一)区域性产业中各个分隔区域内与全国性产业内竞争内涵一致性分析
受区域性产业所独特的区域特征的影响,区域性产业在全国范围分隔成许多相互间不存在竞争作用的独立区域。但在各个区域内部,产业内的企业就存在直接的竞争关系,而超过其所在区域,其竞争影响力就无法延伸到别的区域中去。因此,首先可以将“区域市场”与“全国市场”的概念延伸为“区域/局部”与“整体”的概念,再进一步将这些概念形成类比,如:一个城市与全省也是“局部”与“整体”的相对关系,一个省与全国,也是“局部”与“整体”的相对关系,一个国家与国际(全世界)也是“局部”与“整体”的相对关系。再以房地产业为例,房地产的第一个自然属性就是其位置的固定性,它是一种不动产,被固定在一个位置不能移动,房地产的不动产性质,即位置的不可移动性决定了房地产市场是一个区域性的市场。其次,房地产位置的固定性,使得它与其所处的周围环境关系密切。它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政治气候、文化传统、消费习惯、民风民俗等众多因素的影响,打上了当地文化的烙印。因此,不同地区的房地产,在建筑式样、设计指标、价格水平、功能特征等方面,将出现很大的差异,体现出区域性特点。这样,全国房地产业就由许多个没有直接竞争关系的区域市场组成,如上海、深圳、北京的房地产市场不存在直接的竞争关系,而在这些城市内,房地产企业之间则为销售住宅或商铺等不动产而展开激烈竞争。
就全国性产业而言,由于国与国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存在很大的差别,不同国家的市场往往存在比较大的差异,特别在关税壁垒盛行的时期,不同的国家的市场分界更是分明。即使排除储存、运输等方面的因素,不同国家的厂家将产品运往其他国家销售时,也不可能与当地的厂商处于同一竞争起点。这样,不同国家的差异越大、关税壁垒越高,就越容易使不同国家成为一个个独立的市场。因此,在世界范围内,就形成了一个个的国家范围市场。不同国家的厂商之间难以直接产生竞争作用,而国家内部的厂商之间则直接存在竞争作用。以民航运输业为例,中国国内民航运输业尚无其他国家的航空公司进入。在国内,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中国东方航空公司、中国南方航空公司、海南航空公司等航空公司之间存在着竞争作用,而美国联合航空公司、西北航空公司等外国航空公司则只能在本国形成自己的国内市场,与中国的航空公司不存在直接的竞争作用。因此,不难看出,在这里,各个国家就是“区域”,全球就是“整体”。
由以上分析可知,全国性产业与区域性产业的各个区域市场的竞争内涵是一致的,都是在一个范围内存在着竞争作用,超过了这个范围,竞争作用被弱化甚至变得全无。
(二)竞争程度度量方法的相似性分析
由于区域性产业各个区域市场与全国性产业市场的竞争作用内涵是相同的,因此,将产业集中度度量指标应用于区域性产业的各个区域市场。应用产业集中度公式时,以各个区域内的前几位企业的相关数据为分子,各个区域的全部企业的相关数据为分母,将区域性产业的各个区域分开进行度量,以反映区域性产业的实际竞争状态。可见,应用市场集中度评判区域性产业的市场结构时,区域性产业与全国性产业的判别方法都是集中度指标,只是各自应用的区域范围有别。
(三)区域性产业市场结构分类方法的构建
区域性产业的各个区域的市场结构与全国性产业的市场结构的划分存在着相同的基础,但全盘使用传统的市场结构分类方法度量区域性产业仍然存在偏差。因为就一般情况而言,与全国性产业相比,区域性产业的规模经济不够显著,市场容量较小,产业内各个区域能够容纳的最小有效规模的企业数量较少。而且,区域性产业内的竞争是区域分割竞争,并不是一个全国范围内的统一竞争大市场。因而,应对存在竞争影响力的各区域分开进行市场结构的分类,不能在全国范围内将区域性产业只划为一个市场结构,应将不存在竞争影响力的区域分开进行分类,这样才能反映各区域的实际竞争情况。当在各区域分别分类时,各区域前几位企业所占的市场份额较高,区域内市场比较集中,应用贝恩的市场结构分类方法评判时,可能前两位企业就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甚至某个区域内只存在一家企业(如行政审批特许经营或专利技术),若再以前四位或前八位企业市场份额计算市场集中度,可能达90%以上,甚至有些区域一家企业就已经占了很大的市场份额,这难以细化描述区域内的竞争状态。可见,若直接采用传统的市场结构分类方法应用于区域性产业的各区域中,各区域的市场结构分类结果可能是一样的,但其集中率却明显存在差异,这不利于对各区域的竞争状况进行细分。因此,取前四位或前八位企业计算集中度,过于粗糙,应改变市场结构分类的集中度度量企业数。
如以报业为例,各个区域的报业企业数量不多,从广告市场集中度来看,各个区域前四位报业企业所占的市场份额大部分在75%以上,前八位报业企业所占市场份额几乎都近于100%。若直接采用传统的市场结构分类方法,以cr8值判别市场结构类型,所有的区域都属于寡占ⅰ型,而实际上,各区域的竞争状况是不相同的。可见,贝恩的市场结构分类方法在应用于区域性产业时,计算前四位或前八位市场集中度指标不太适当,应按照区域性产业的实际状况,使两者相适应。
根据研究[6]发现,在报业产业中,各区域的集中度很高,而零售业、饭店业各区域的集中度不高。为此,在对报业、零售业、饭店业集中程度实证分析的基础上,考虑到不同产业区域竞争程度的归类特点,按照区域性产业的区域市场集中度,参照贝恩的市场结构分类方法,对其应用在区域性产业中出现的偏差进行了修正,从而构建出区域性产业市场结构分类标准,见表3。
(四)区域性产业市场结构分类方法的实证分析
为验证区域性产业市场结构分类方法,选择典型的区域性产业,对其进行实证研究,以报业来说,由于报纸的广告市场的需求主要集中于报纸所在地周边地区,报纸的发行及服务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限制了报纸在各地区之间的流动。选取了太原、沈阳、武汉、成都、南京、广州、上海、北京几个城市进行分析,这几个城市分别代表了华中、华南、华东、东北、西南等地区,且报业比较发达,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由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全国性大报在这些地区的广告份额很小,它们在区域内的广告市场份额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对区域内的竞争影响较小,根据2005年广告市场份额前2名的排名,计算区域集中度cr2如下:
数据来源:根据慧聪国际资讯资料计算
按照表中集中度与区域性产业市场结构分类的对应关系,可知在这些城市中,cr2值最低的是北京,为41.90,最高的是成都,为74.56,cr2值55~70的城市有南京和广州,cr2值45~55的有太原、沈阳、武汉、上海。根据表3的区域性产业市场结构分类方法划分,成都为极端寡占型,南京和广州为高度集中寡占型,太原、沈阳、武汉、上海为低低集中寡占型,北京为低集中竞争型。可见,这种分类比较确切地反映了报业在市场上的竞争程度。
参考文献:
[1] 肖光华.我国报业产业组织研究[d].中南大学博士论文,2004(6).
[2] 向洪光.基于产业组织视角的湖南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硕士论文, 2004(4).
[3] 斯蒂芬•马丁.史东辉译.高级产业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117.
[4] 罗建华, 张琦.区域性产业特征分析及其市场集中度的实证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6(8).
[5] 张琦.区域性产业判别方法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7(5).
近几年,随着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体育产业的发展也异军突起,在占全国面积1.06%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国民经济产值占全国20%,体育产业的产值占全国近35%,长江三角洲地区体育产业高速发展的现状,引起了体育界,经济界的广泛研究。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开放城市带和沿江产业密集带结合部,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板块,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以上海为龙头,江、浙为两翼的19个大中城市。
产业集群是指以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原则形成的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群,以及相关支撑机构高度集中于某个特定地区的一种产业组织形式,具有现代产业意义上的集群现象,主要以地区集中度作为产业地区性集中的主要界定标准。在全国30个大类的制造业中,其中最高的是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集中地区为江苏、浙江、上海、广东、福建,特别近几年在长三角地区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发展迅速,产业集中度高达46.8%。产业集中度较高的产业中,除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外,还有与体育用品密切关联的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运动服、运动鞋等)、皮革毛皮羽绒制造业(皮革球、滑雪服等)。目前,世界体育用品的制造主要集中在中国,我国已成为世界体育用品制造中心,占世界65%以上的体育用品生产份额。其中运动鞋超过70%,乒乓球超过80%以上,羽毛球、羽毛球拍和网球拍等也占到世界总产量的70%~80%。本文针对长三角地区体育用品产业高度集群现象进行研究,探讨其现状、特点和运行机制,分析长三角地区体育用品产业集群优势,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对长三角地区体育用品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提高竞争力,保证体育用品产业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长三角地区体育用品产业集群的现状
我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沿海开放地区,从省份和产量上看,主要集中在江苏、浙江、上海、广东、福建5省(市),集中度超过了80%。见表二,从企业聚集密度和产品类别上看,运动鞋主要集中在浙江省的慈溪、江苏省的昆山、上海、福建省的晋江、莆田、广东省的东莞,;运动服主要集中在福建省的石狮、广东省的中山、江苏省的苏州、浙江省的海宁;体育器材主要集中在浙江省的富阳、苍南,江苏省的江都、泰州,河北省的沧州;篮、排、足三大球主要集中在上海市、天津市和浙江省的奉化、富阳、江苏省的太仓。目前,长三角地区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发展迅速,已成为我国体育用品生产的主产地之一和销售的集散地。
资料来源:中国服装协会网站及调查资料整理。
二、长三角地区体育用品产业集群的特点
1.生产布局专业化
长三角地区体育用品业产业集群一般以市(县)、镇(乡)、村为地理区域,大量的体育用品企业主要围绕同一产品或紧密相关产品从事产品开发、生产和销售等经营活动。形成“一村一品、一镇(乡)一行、一市(县)一业”的生产经营格局,形成育用品生产的专业村、专业镇。在具体思路上,一是通过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优化地区体育产业结构与布局;二是通过加强地区体育产业合作与协调,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三是通过共创良好的体育产业发展的市场、政策环境,降低体育产业经营的成本。
2.产品生产集约化
生产企业找准优势和合理定位,有目的、有重点地发展主导体育产品,扶持相关配套企业,形成良好的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最大的优势是产业的专业化分工提高了生产率,企业内部形成规模经济。产业集群将某一特定的最终消费品制造过程分解为众多的中间产品(零部件)的制造环节,并分别由专业化程度很高的企业进行生产和组装,这种企业之间围绕产品链而形成的高度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以少数龙头企业为主导,以产业链为基础,原材料和产品销售企业及半成品生产加工企业为其配套,大量中小企业作配套的协同分工协作体系,形成一个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这种产业集群的空间分布更符合市场规律,其专业化企业集群,虽然单体规模不大,却表现出极高的产业集群系统的整体效率。
3.生产协作社会化
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利用信息流、人才流、物流、资金流等资源地理上的优势,通过合资、合作、合营或建立企业联盟等方式,共同进行生产、销售等价值增值活动,构成了一个由上游供应商、企业、营销渠道、客户构成的庞大产业网络,形成社会化的生产协作,提升区域经济优势和地区的产业竞争力。逐步形成了社会化分工、专业化协作和生产成本低廉、市场反应灵敏、区域性的整体规模经济优势。积极组建体育产业联盟或联合会,统一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体育行业标准,互相认可体育经纪人、体育专业技术人员的从业资格,建立一个不被行政关系和垄断力量扭曲的区域体育市场,实现区域共同市场内资源的高效配置。
三、体育用品产业集群的优势
1.有利于创建规模和成本优势
体育用品产业集群专业化程度高的众多企业进行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生产,提高集群中企业的生产效率,地理空间上的接近便于生产要素的转移和优化组合,可以使集群内的企业原材料、中间产品的采购,零部件或产品部分工序的委托加工,实现本地化、批量化,使集群内的每个企业都能享受“零部件规模效应”,形成规模化效应,使原材料价格降低,节省了采购费用、运输费用和储存费用等流通费用。降低了有关的成本费用,如人才及信息的搜寻与交易成本、契约的谈判与履行成本等等。而且降低了流动资金占用的费用,大大降低群落内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交易成本,从而有利于价格竞争。处于同一产业集群中的企业还可以共享由政府提供的专业基础设施及其他公共服务,也有助于集群中企业降低自己的成本。
2.有利于建立信息优势
体育用品产业集群能够促进各种专门人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交流、传播、创新与扩散,激发新思想、新方法、新技术的应用,使企业既能够跟踪前沿领域的发展,又能够及时掌握市场需求动态,为企业提供更多创新机会,并降低创新成本。产业集群还营造了良好的竞争与合作的环境,这种竞争与合作的环境中存在的竞争压力、协作的合力构成了集群中各个企业的创新动力。如组织结构创新、企业文化创新、技术创新等。
3.有利于树立品牌优势
体育用品企业集群有利于形成区域品牌效应。体育用品企业集聚,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促进区域间人力资源、资本、信息、技术和物资的流动,增强区域的整体竞争优势,形成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本身,在这一产业方面的声誉有利于扩大影响,可以吸引新的客户和生产者前来。加上当地政府在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起着多方面的扶持和推动作用,通过改善投资的软、硬环境,为产业集群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系列化服务,从而有利于加强区域的品牌效应。产业集群的这种区域品牌整体竞争优势是单一企业所无法达到的。
4.从比较优势转向竞争优势,提高体育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形成良好的产业集群。“依托产业建市场,发展市场兴产业”,进而形成产业集群和市场集群落的共生现象,建立起企业集群与市场群落的协同互动机制。通过构建专业市场集群,可以实现制造业企业与商贸业企业的专业化分工,使它们共享销售网络所带来的外部规模经济,降低中间产品交易的不确定性风险,企业集群与市场群落的协同发展,有利于形成“区域特色经济”和行业优势,提高市场占有率,获取区域性规模经济效益。大量专业化企业集聚在一地,使区域实现了规模生产。产业集群创造了一个较大的市场需求空间,专业化更强的产品和服务的潜在需求量也相应增加,为专业化生产商提供了很大的生存机会,还使它们实现规模生产,提高了产业集群整体生产效率。
5.有利于建立体育产业政策一体化制度,构建共同发展的政策平台
各地方政府通过制定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产业政策、财税政策,以及土地政策等,对产业集群地形成与发展过程进行政策引导和扶持的同时,在各地方政府的统一指导与协调下积极组建体育产业联盟或联合会,统一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体育行业标准,加强区域内体育产业的联动。鼓励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差别化竞争。建立一个不被行政关系和垄断力量扭曲的区域体育市场,使区域内真正的市场主体进行充分的、有效的、公平的市场竞争,实现区域共同市场内资源的高效配置。
五、结论
我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福建等沿海开放地区。而长三角地区体育用品产业集群特征是体育用品业产业集群一般以市(县)、镇(乡)、村为地理区域,围绕同一产品或紧密相关产品从事产品开发、生产和销售等经营活动。以产业布局专业化、产品生产集约化、生产协作社会化形成规模和成本优势,信息和创新优势,区域和品牌优势,产业与市场优势,政策与环境优势。通过在一定程度上对这些优势资源的综合利用趋于合理,使该区域内体育产业的布局与结构,实现了错位经营与发展,产品竞争层次化。竞争有序,优化组合,协调发展,形成浪性循环的格局。
参考文献:
[1]席玉宝:我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的现状与发展研究[J].体育科学,2005,25(6):22~25
[2]谢立新.产业集群产生和演进:泉州的实践与思考[J].发展研究,2003,(11):50~52
近几年,随着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体育产业的发展也异军突起,在占全国面积1.06%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国民经济产值占全国20%,体育产业的产值占全国近35%,长江三角洲地区体育产业高速发展的现状,引起了体育界,经济界的广泛研究。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开放城市带和沿江产业密集带结合部,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板块,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以上海为龙头,江、浙为两翼的19个大中城市。
产业集群是指以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原则形成的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群,以及相关支撑机构高度集中于某个特定地区的一种产业组织形式,具有现代产业意义上的集群现象,主要以地区集中度作为产业地区性集中的主要界定标准。在全国30个大类的制造业中,其中最高的是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集中地区为江苏、浙江、上海、广东、福建, 特别近几年在长三角地区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发展迅速,产业集中度高达46.8%。产业集中度较高的产业中,除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外,还有与体育用品密切关联的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运动服、运动鞋等)、皮革毛皮羽绒制造业(皮革球、滑雪服等)。目前,世界体育用品的制造主要集中在中国,我国已成为世界体育用品制造中心,占世界65%以上的体育用品生产份额。其中运动鞋超过70%,乒乓球超过80%以上,羽毛球、羽毛球拍和网球拍等也占到世界总产量的70%~80%。本文针对长三角地区体育用品产业高度集群现象进行研究,探讨其现状、特点和运行机制,分析长三角地区体育用品产业集群优势,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对长三角地区体育用品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提高竞争力,保证体育用品产业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长三角地区体育用品产业集群的现状
我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沿海开放地区,从省份和产量上看,主要集中在江苏、浙江、上海、广东、福建5省(市),集中度超过了80%。见表二,从企业聚集密度和产品类别上看,运动鞋主要集中在浙江省的慈溪、江苏省的昆山、上海、福建省的晋江、莆田、广东省的东莞,;运动服主要集中在福建省的石狮、广东省的中山、江苏省的苏州、浙江省的海宁;体育器材主要集中在浙江省的富阳、苍南,江苏省的江都、泰州,河北省的沧州;篮、排、足三大球主要集中在上海市、天津市和浙江省的奉化、富阳、江苏省的太仓。目前, 长三角地区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发展迅速,已成为我国体育用品生产的主产地之一和销售的集散地。
资料来源:中国服装协会网站及调查资料整理。
二、长三角地区体育用品产业集群的特点
1.生产布局专业化
长三角地区体育用品业产业集群一般以市(县)、镇(乡)、村为地理区域,大量的体育用品企业主要围绕同一产品或紧密相关产品从事产品开发、生产和销售等经营活动。形成“一村一品、一镇(乡)一行、一市(县)一业”的生产经营格局,形成育用品生产的专业村、专业镇。在具体思路上,一是通过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优化地区体育产业结构与布局;二是通过加强地区体育产业合作与协调,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三是通过共创良好的体育产业发展的市场、政策环境,降低体育产业经营的成本。
2.产品生产集约化
生产企业找准优势和合理定位,有目的、有重点地发展主导体育产品,扶持相关配套企业,形成良好的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最大的优势是产业的专业化分工提高了生产率,企业内部形成规模经济。产业集群将某一特定的最终消费品制造过程分解为众多的中间产品(零部件)的制造环节,并分别由专业化程度很高的企业进行生产和组装,这种企业之间围绕产品链而形成的高度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以少数龙头企业为主导,以产业链为基础,原材料和产品销售企业及半成品生产加工企业为其配套,大量中小企业作配套的协同分工协作体系,形成一个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这种产业集群的空间分布更符合市场规律,其专业化企业集群,虽然单体规模不大,却表现出极高的产业集群系统的整体效率。
3.生产协作社会化
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利用信息流、人才流、物流、资金流等资源地理上的优势,通过合资、合作、合营或建立企业联盟等方式,共同进行生产、销售等价值增值活动,构成了一个由上游供应商、企业、营销渠道、客户构成的庞大产业网络,形成社会化的生产协作,提升区域经济优势和地区的产业竞争力。逐步形成了社会化分工、专业化协作和生产成本低廉、市场反应灵敏、区域性的整体规模经济优势。积极组建体育产业联盟或联合会,统一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体育行业标准,互相认可体育经纪人、体育专业技术人员的从业资格,建立一个不被行政关系和垄断力量扭曲的区域体育市场,实现区域共同市场内资源的高效配置。
三、体育用品产业集群的优势
1.有利于创建规模和成本优势
体育用品产业集群专业化程度高的众多企业进行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生产,提高集群中企业的生产效率,地理空间上的接近便于生产要素的转移和优化组合,可以使集群内的企业原材料、中间产品的采购,零部件或产品部分工序的委托加工,实现本地化、批量化,使集群内的每个企业都能享受“零部件规模效应”,形成规模化效应,使原材料价格降低,节省了采购费用、运输费用和储存费用等流通费用。降低了有关的成本费用,如人才及信息的搜寻与交易成本、契约的谈判与履行成本等等。而且降低了流动资金占用的费用,大大降低群落内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交易成本,从而有利于价格竞争。处于同一产业集群中的企业还可以共享由政府提供的专业基础设施及其他公共服务,也有助于集群中企业降低自己的成本。
2.有利于建立信息优势
体育用品产业集群能够促进各种专门人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交流、传播、创新与扩散,激发新思想、新方法、新技术的应用,使企业既能够跟踪前沿领域的发展,又能够及时掌握市场需求动态,为企业提供更多创新机会,并降低创新成本。产业集群还营造了良好的竞争与合作的环境,这种竞争与合作的环境中存在的竞争压力、协作的合力构成了集群中各个企业的创新动力。如组织结构创新、企业文化创新、技术创新等。
3.有利于树立品牌优势
体育用品企业集群有利于形成区域品牌效应。体育用品企业集聚,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促进区域间人力资源、资本、信息、技术和物资的流动,增强区域的整体竞争优势,形成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本身,在这一产业方面的声誉有利于扩大影响,可以吸引新的客户和生产者前来。加上当地政府在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起着多方面的扶持和推动作用,通过改善投资的软、硬环境,为产业集群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系列化服务,从而有利于加强区域的品牌效应。产业集群的这种区域品牌整体竞争优势是单一企业所无法达到的。
4.从比较优势转向竞争优势,提高体育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形成良好的产业集群。“依托产业建市场,发展市场兴产业”,进而形成产业集群和市场集群落的共生现象,建立起企业集群与市场群落的协同互动机制。通过构建专业市场集群,可以实现制造业企业与商贸业企业的专业化分工,使它们共享销售网络所带来的外部规模经济,降低中间产品交易的不确定性风险,企业集群与市场群落的协同发展,有利于形成“区域特色经济”和行业优势,提高市场占有率,获取区域性规模经济效益。大量专业化企业集聚在一地,使区域实现了规模生产。产业集群创造了一个较大的市场需求空间,专业化更强的产品和服务的潜在需求量也相应增加,为专业化生产商提供了很大的生存机会,还使它们实现规模生产,提高了产业集群整体生产效率。
5.有利于建立体育产业政策一体化制度,构建共同发展的政策平台
各地方政府通过制定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产业政策、财税政策,以及土地政策等,对产业集群地形成与发展过程进行政策引导和扶持的同时,在各地方政府的统一指导与协调下积极组建体育产业联盟或联合会,统一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体育行业标准,加强区域内体育产业的联动。鼓励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差别化竞争。建立一个不被行政关系和垄断力量扭曲的区域体育市场,使区域内真正的市场主体进行充分的、有效的、公平的市场竞争,实现区域共同市场内资源的高效配置。
五、结论
我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福建等沿海开放地区。而长三角地区体育用品产业集群特征是体育用品业产业集群一般以市(县)、镇(乡)、村为地理区域,围绕同一产品或紧密相关产品从事产品开发、生产和销售等经营活动。以产业布局专业化、产品生产集约化、生产协作社会化形成规模和成本优势,信息和创新优势,区域和品牌优势,产业与市场优势,政策与环境优势。通过在一定程度上对这些优势资源的综合利用趋于合理,使该区域内体育产业的布局与结构,实现了错位经营与发展,产品竞争层次化。竞争有序,优化组合,协调发展,形成浪性循环的格局。
参考文献:
[1]席玉宝:我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的现状与发展研究[J].体育科学,2005,25(6):22~25
[2]谢立新.产业集群产生和演进:泉州的实践与思考[J].发展研究,2003,(11):50~52
[3]魏 江:产业集群[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一)成都市高校体育产业供给市场分析
1.成都市高校体育产业特征分析
体育产业即指生产体育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为群众提供各种体育服务的各行业的总和。随着《1995年至2010年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纲要》的颁发实行,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加速,中国的体育产业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逐渐成为中国新时代的朝阳产业,其性质也由原有的事业福利型逐渐向产业公益型转变,逐渐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之一。
成都市各高校体育产业以公益性为主,高校体育产业主要是面向学生,供学生学习体育相关知识的场所,为学生服务。
2.成都市高校体育产业经营性质分析
我国体育产业应归于服务业,由市场消费的角度上分析,属于享受型和发展性消费[4]。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状况急需国家扶持,体育产业发展和培育体育市场的相关法规不够健全完善。高校体育作为体育事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体育产业化是体育事业发展的必然产物,改革现有体育教育制度,使体育教育能够有更大的活力进行自我发展,并由事业型、公益型向经营型转变,是高校体育产业化的必要过程。现阶段的成都市高校体育产业应是一种为体育教育提供相应支持和保障的各种产业。
3.成都市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规模分析
由于当前高校体育产业领导者意识还处于相对落后阶段,思想不够开放,并受国家体育产业整体发展水平的限制,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现在尚处于起步阶段,成都市高校体育产业也面临着相同的问题。体育产业是真正的朝阳产业,以世界体育产业最发达的国家美国为例,20世纪80年代,美国体育产业的总产值已经约占其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在各大行业的总产值排名中占第22位;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体育产业的总产值就已经超过了3000亿美元。在体育产业发达的西欧、北美和日本等国家,体育产业已经是其国内十大支柱产业之一。早在2000年,全球体育产业的总产值就高达4000亿美元,并以平均每年20%的速度稳定增长着。英国、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日本、法国和意大利等发达国家的体育产业,总产值大约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1.5%。
4.成都市各高校对学校体育场馆建设的利用状况调查
体育场馆主要是为满足运动训练、群众健身娱乐和运动竞赛的需要而修建的各种运动场所,一般包括各类体育场、馆和游泳池。高校体育场馆是高校固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高校大学生的体育教学提供服务的场所,是体育教学、训练、开展课外体育竞赛和课余活动的必要场地。在调查中发现,成都市高校大学生多数对校园运动场馆的适当收费无法接受,宁愿不活动也不进收费的场馆。与发达国家相比这样的体育消费观念是比较落后和消极的。现阶段成都市体育场馆资源最大的特点就是浪费和短缺并存,而影响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现有体育场馆的合理利用状况。成都市各高校若能充分利用体育场馆资源的优势为社会服务,会对体育事业的发展产生良好的推动作用,并对《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调查得出以下几点:
(1)高校体育场馆资源软硬两方面的环境会对体育场馆的利用情况产生较大影响。
(2)高校针对不同类型的体育场馆的服务情况各有不同。
(3)高校环境越好并且建筑规模越大,体育场馆类型就越丰富多样。
(4)成都市各高校的经营思想和场馆条件两方面对体育场馆资源开发的赢利状况有一定的影响。在体育场馆的建设情况上,其学校地理位置越好、规模越大越有利于赢利。建有稀缺性体育场馆的高校,其体育场馆的经营效益较好。在经营思想上,其开放的运动项目选择合理、价格低廉的学校,能取得一定的收益,在此基础上相关服务人员配备齐全并且经营方式多样的的高校,其经营效益能在维持收支平衡的基础上获得较好的收益。
5.成都市各高校管理者对高校体育产业的认同度分析
成都市各高校把学校体育场馆和体育设施一般都安排给高校后勤部门或相关体育学院进行管理,在体育产业管理过程中高校领导者并未细致的对相关管理体制和运营方案进行过讨论,仅是制定了一定的书面文件和制度,并安排相关方面的负责人管理,但分工不够明确,人员管理不够到位,缺乏相关专业的专业性管理人才。
(二)成都市高校体育产业消费市场分析
1.成都市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目的分析
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大学生的生活方式、生活质量和消费观念也与时俱进,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种变化有好的、积极的一方面,也有坏的、消极的一方面。从表2可以看出成都市高校学生把健身作为体育消费的首选目标占学生调查人数的40.82%。放松休闲和追求时尚,也是大学生选择体育消费的另一重要目标,分别占调查人数的25.63%和23.89%,这同样反映出了现代大学生追求生活质量,追求时尚,放松休闲的高档消费心理的现状。
2.成都市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方式分析
随着居民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体育消费的形式、内容也逐渐变得多样化。按体育消费品的状态来分,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实物性体育消费和非实物性消费[10]。实物性体育消费的种类多种多样,包括运动器材、运动服装、报刊、体育彩票等。在调查中显示在实物性消费中,成都市高校大学生购买运动器材和运动学生服装的大学生占比例较大,分别占28.62%和32.56%。大学生购买报刊及体育彩票也占有一定比例,分别占13.45%和9.87%。非实物性体育消费是大学生体育消费中的另外一项重要内容,从大学生所处的消费环境和体育俱乐部自身的特点来分析判断,现今大学生要想通过有限的体育消费获取最大的身体收益的合理选择既是参加体育培训班或体育俱乐部,这也将是今后大学生体育消费中一种最重要方法。
3.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内容分析
在调查过程中,按照专业、性别、所学专业、家庭经济状况等不同条件,对大学生各项体育消费在个人体育总消费中所占比例进行分析后得到表3。表中运动技能学习不包括大学生所交学费中所包含的正常学校体育成本由表3中可以看出成都市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内容多以实物性消费为主。大学生体育消费的支出主要表现在购买体育服装上,在其它各项上的支出是比较少的。首先,在性别方面分析男、女大学生的各项体育消费在个人体育总消费中的比例基本平衡,男大学生在进行运动技能学习方面所支付的费用明显低于女生,表明男大学生的有偿健身意识较差,女大学生的意识较强。然后在各种家庭经济状况的比较中显示,富裕家庭的学生其体育消费比较随意,消费较高,中等家庭的学生其体育消费比较合理,会有较强的针对性,而贫困家庭的大学生体育消费受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其体育消费较少,相关健身活动参加较少。再者文科和理工科大学生虽有专业之间的不同,但在体育消费方面的差异却较小,基本符合当前大学生的正常体育消费规律。
参考文献:
体育产业化是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它不仅能增加高校参加者和组织者的数量,更为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体育锻炼提地、器材、技术指导、技术培训等服务内容,在有效地推进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同时也对提高地区人民群众的体育消费水平、带动地方经济的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烟台市各高校的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目标进行了深入地调查与分析,以期为烟台市高校休闲体育产业的开发献计献策。
一、烟台市高校休闲体育产业供给市场分析
1.烟台市高校休闲体育产业特征和经营性质分析。随着《1995~2010年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纲要》的颁发施行,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加速,中国的体育产业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逐渐成为中国新时代的朝阳产业,其性质也由原有的事业福利型逐渐向产业公益型转变,逐渐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烟台市各高校休闲体育产业以公益性为主,主要面向学生,为学生服务。
2.烟台市高校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规模分析。由于当前高校休闲体育产业领导者意识还处于相对落后阶段,高校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现在尚处于起步阶段。烟台市高校休闲体育产业也面临着相同的问题。在烟台市高校休闲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没能形成规范完整的运营机制和管理体制,使得烟台市高校体育得不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烟台市各高校对学校体育场馆建设的利用状况调查。高校体育场馆是高校固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教学、训练、开展课外体育竞赛和课余活动的必要场地。在调查中发现,烟台市高校大学生多数对校园运动场馆的适当收费无法接受,宁愿不活动也不进收费的场馆。现阶段烟台市各高校体育场馆资源最大的特点就是浪费和短缺并存。
4.烟台市各高校管理者对高校休闲体育产业的认同度分析。烟台市各高校把学校体育场馆和体育设施一般都安排给高校后勤部门或相关体育学院进行管理,在体育产业管理过程中高校领导者并未细致的对相关管理体制和运营方案进行过讨论,仅是制定了一定的书面文件和制度,缺乏相关专业的管理人才。
二、烟台市高校休闲体育产业消费市场分析
1.大学生体育消费目的分析。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种变化有积极的一方面,也有消极的一方面。烟台市高校学生把健身作为体育消费的首选目标占学生调查人数的41.25%;放松休闲和追求时尚,也是大学生选择体育消费的另一重要目标,分别占调查人数的28.36%和22.14%。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现代大学生追求生活质量,追求时尚的高档消费心理现状。
2.大学生体育消费方式分析。随着居民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体育消费的形式、内容也逐渐变的多样化。按体育消费品的状态来分,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实物性体育消费和非实物性消费。实物性体育消费的种类多种多样,包括运动器材、运动服装、报刊、体育彩票等。调查显示在实物性消费中,烟台市高校大学生购买运动器材和运动服装所占比例较大,分别为31.17%和30.45%。大学生购买报刊及体育彩票也占有一定比例,分别为14.02%和8.94%。而非实物性体育消费在大学生体育消费中所占比例较低。
3.大学生体育消费内容分析。此次调查从性别、家庭经济状况、专业等方面,对大学生各项体育消费在个人体育总消费中所占比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体育消费的支出主要表现在购买体育服装上,在其他各项上的支出较少。男大学生在进行运动技能学习方面所支付的费用明显低于女生,表明男大学生的有偿健身意识较差;富裕家庭的学生其体育消费比较随意,消费较高,中等家庭的学生体育消费比较合理,会有较强的针对性,而贫困家庭的大学生体育消费较少,相关健身活动参加较少;文科和理工科大学生虽有专业之间的不同,在体育消费方面的差异却较小,基本符合当前大学生的正常体育消费规律。
三、推进烟台市高校休闲体育发展对策
1.开放管理意识,培育和引进高校休闲体育产业管理专门人才。烟台市各高校要逐渐开放观念,并完善高校休闲体育产业化的相关理论。各高校管理者要加强对高校休闲体育产业化的理论学习,开放观念,充分认识并积极制定烟台市高校休闲体育产业的长期发展规划,为加快烟台市高校休闲体育产业的良好发展创造有利环境。同时要加强对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此外要广泛开展各高校间的交流与合作,互通有无。
2.各高校要发挥各种社会力量,进一步完善休闲体育市场。高校体育场馆及相关设施是高校休闲体育产业化重要的硬件。完善体育场地和场馆的相关设施,不仅能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更能让更多的企业来投资,以吸引更多的体育赛事和商业赞助等。这样不仅能形成产出与投入相平衡的良性循环,更能获得良好的收益。所以当务之急是加大对烟台市高校休闲体育产业的资金投入,使高校休闲体育产业在满足大学生体育学习、锻炼的基础上,推进高校休闲体育产业化发展。
3.改革当前的高校休闲体育产业运作模式,大力发展高校体育社团和俱乐部。烟台市高校体育活动的商业化赞助运作方式比较单一。为加速高校体育运动的发展大多数高校已经开始引进企业赞助,比如由赞助商提供印有企业名称的比赛服装或为运动员提供饮料,以企业和品牌的名称命名比赛,或在比赛场地陈列印有赞助商名称的花篮或横幅等形式。把校园体育活动与企业文化相结合,有利于形成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局面。大力发展高校内的学生体育社团和俱乐部,增加高校休闲体育产业的多样性。随着当代大学生消费水平及思想水平的提高,大学生参加会员制收费管理制度的体育社团和俱乐部,不但能对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进行学习和训练,还可以找到有相同爱好的同学进行相互交流学习。另外由于高校的开放性,社区居民加入高校体育俱乐部的情况屡见不鲜,随着烟台市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相互对接和融合,会有更多的社区居民参与进来,为俱乐部创造较好的效益,这对烟台市高校休闲体育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有一定的益处。
参考文献:
[1]鲍明晓.体育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17.
[2]谭建湘,马铁.体育经纪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63-170.
[3]管勇生,孙琦,袁静,王建民,等.高校学生体育消费动机的调查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4,28(2):28-29.
高校体育教育作为体育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产业化就是顺应体育事业的发展方向,改革现存体育教育体制,使体育教育具有自我发展能力,充满活力的新机制,体育教育由事业型、公益型向经营型转变,使高校体育教育社会化、系统化、结构合理化,按市场机制配置教育资源和合理化的管理,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教师自身知识和素质, 促进高校体育教育切实向素质教育迁移。因此,高校体育教育产业化,既是我国高校体育事业适应市场经济客观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新时期深化我国高等体育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其产业化进程也一直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但是,由于受僵化教育制度的制约, 高校体育教育产业化一直未能得到酣畅淋漓的发展, 其自身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在此,本文从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探索高校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对促进我国高校体育产业的全面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和现实的意义。
一、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产业化的现状
1.思想不够开放,组织行为封闭
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化的发展,一方面受传统思想观念的约束,不够开放,只注重体育课教学和课余体育训练。另一方面受整个国家体育产业发展水平的制约,限制了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化的发展。现行的学校体育组织行为仍是主要限于校园之内,缺乏与社会的交流和合作,大部分高校的场馆与师资力量由于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在课余休息日、节假日造成极大的浪费,使高校体育的功能与优势远未能得到充分发挥。高校体育市场的发展和开放程度,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和高校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高校体育设施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教学,市场取向动机不强,忽视市场资源配置的要求,在教学之余,体育设施资源过分闲置,不能使其得以充分利用。
2.缺乏市场条件下的运作环境
高校体育产业化,在实践中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而在理论研究方面还没有将体育产业化理论规范化,缺少一套完整的体育产业化法规来规范体育市场,因此,高校体育产业化的发展也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目前市场经营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对市场分析研究不够,缺乏对市场进行深入调查;缺乏先进的经营理念,经营管理水平低,经营组织内耗大,资源严重浪费,这些都严重影响着高校体育产业化的发展。
3.缺少市场化运作的商业赞助
体育赞助能够很好地促进体育产业化发展的进程,由于目前大部分高校体育没有依靠市场规律来进行运作,所以获得的企业赞助只是单纯建立在广告的基础上,去掉广告因素,就是政府或主管部门的指令性赞助和公益型赞助,企业还没有把高校体育运动作为企业发展的一个环节,没有把校园体育运动作为企业文化的延伸来发展。
4.缺乏市场条件高校体育产业管理、经营的人才
高校体育产业管理者不仅要熟悉高校体育产业的特点,而且要具备经营管理能力。高校中虽然聚集了一批高学历、高知识、高职称的一流专业人才,但从目前我国高校体育产业经营人才的现状来看,由于学校对体育产业的认识滞后以及对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不够重视,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培养与提高,使高校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严重缺乏。
5.政府对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不够
体育产业政策是指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体育产业路线而制订的行动准则。它是国家规范体育产业发展的一种经济政策,也是国家宏观指导、调控、优化和监督体育产业发展和运行的重要依据和手段,它对推动体育产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高校体育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在发展初期,政府行政部门在制定体育产业政策方面做了许多努力,并取得了初步成果,但仍有许多方面如资金、税收、土地等因缺乏长期、稳定的政策扶持而使发展受到限制和制约,这对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6.高校体育产业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不合理
体育产业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必须通过市场调节,生产要素按市场法则流向能产生更大效益、回报率更高的领域。多年来,由于体制和思想意识等方面的原因,管理者和经营者不能适当、适时地对高校体育产业结构进行重组和转变,无法做到产业要素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流动性,出现体育产业各部门之间发展不平衡,人力、物力、财力等有限资源不能被充分利用。
7.产权关系不明晰,缺乏体育产业经营的有效管理
学校是体育设施的拥有者,体育教学部门是体育场馆的经营者,但两者关系往往混淆不清,产权界限模糊。资产的所有权不明晰,部分资产多头管理或无人管理,责、权、利分配不合理,激励作用减弱,约束不到位,科学管理失去条件,致使经营管理效率低下,造成资产的闲置和浪费,从而影响了高校体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制约着高校体育产业化的发展。市场结构、层次、技术、服务有较大的局限性,没有统一标准,缺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有效管理。高校的体育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未能开发与体育产业相关的产品与服务,没能达到应有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二、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对策
1.转换经营观念,引入市场机制
只有合理配置资源要素,才能推进高校体育资源的商品化和社会化,缓解社会体育资源短缺的矛盾。高校体育产业的经营者,要建立市场意识、服务意识,与社会建立密切的联系,了解社会对体育消费的需求,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多渠道、多形式地发展体育产业。以体育教学部或学校后勤产业开发部门为核心,坚持“以教为本,多种经营”的方针,明确经营的责、权、利,在学校监督体制下,经营者有自和决策权,施行独立方式运作,避免学校的行政干预。通过提高经营管理水平,降低运作成本,为学生和社会提供最大限度的服务,依照市场规律不断拓展经营空间,使高校体育产业的经营效益不断提高,在经济上形成良性循环。
2.积极探寻适应高校发展的产业项目
首先,应选择投资少、见效快的项目,充分利用现有场馆和师资力量搞培训,包括优秀运动员、教练员的培养,社区体育干部、体育辅导员、健身指导员、裁判员及各类体育项目爱好者与研究者的培训与培养等。高校还可通过开设函授班、进修班、自考班、远程教育、留学生班等形式开发利用教育资源。其次,应发挥高校科研优势,以“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为依托,大力开发科技含量高的全民健身器材、全民体质测量器材及运动竞赛器材等。高校要抓住运动器材设备项目的开发生产的机遇,利用自身优势,实现高效益。充分利用高校人力、科技、场地、器材等资源,大力开展高校和社区健身活动,并建立相应机构,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区域性、小型多样的群众体育活动和竞赛活动,如健身操、形体训练、体育舞蹈、气功、武术等培训,以及组织体育旅游等。这样,高校体育不但可有力地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而且将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丰厚的经济效益。
3.加强对高校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专门人才的培养
在体育市场中,最重要的资源是人力资源,解决体育市场人才资源短缺和提高运作人员的素质,是体育市场向成熟发展的重要条件。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必须具有能够提供良好市场服务的高素质人才,否则再好的市场策略也没有意义。要实现高校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以人为本,大力培养产业人才,不断提高体育产业管理水平;加强体育院校体育管理、体育经营专业人才的培养,充分利用体育系、经管系、中文系和美术系等专业相互间交叉渗透融合的特点,建立新兴的体育广告、体育新闻、经济体育等专业,培养互补型的人才。
4.完善体育产业结构,实现体育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在高校体育教育产业化过程中,根据区域体育人口的现状和不同消费结构特点,深入而细致地研究区域群众的生活习性和消费层次结构,及时而科学地调整高校体育教育产业发展的结构。按不同地位的产业层次合理配置体育资源,确定优先发展的领域,在产业结构的市场运行中不断完善产业功能,不断调整体育教育资源的配置方式,为高校体育教育产业的规模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6.利用高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开拓培育体育市场
高校集高知识、高学历的体育专门人才和先进的基础设施于一体,应该充分利用自身人才和设施的优势,在完成正常教学、训练、工作任务的同时,面向社会开展有偿服务,实现教学、创收的双赢之策。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实行企业化管理,为社会提供多样化的体育服务,实现“自我补偿,自我更新”的能力;与社会建立协作机制,互动、互补和互助,实现资源共享、产业联动;与当地文化部门合作,组织承办大型文体活动和比赛,增大体育的文化含量,促进体育消费的发展;利用图片、板报、校报、广播台、校电视台、校园网站及社会媒体做好高校的体育文化宣传。通过对体育产业的政策、技术及市场运行机制的综合调查、研究,为高校体育产业发展提供战略指导,为开拓市场提供发展依据。
7.明确产权关系,理顺高校体育市场秩序
体育产业管理有其自身特点,高校决策者们应划分清楚体育的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的所有权,明晰对资产的经营权,处置权及受益权,避免多头管理或无人管理,同时,随着高校体育市场不断拓展,高校体育产业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体育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将得以全面开发,体育人才的培养与交流、健身娱乐市场、竞技表演、体育传媒、体育服务、体育用品的产销等,将会带动高校体育产业的整体发展,高校必将面临越来越多的体育商机。因此,围绕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必需要有相应的制度综合配套,形成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完善调节机制,为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理顺高校体育产业的管理体制,明确发展政策,避免体育经营活动的无序竞争,保证经营主体的合法权益,运用法律和行政手段加强对高校体育市场的规范化管理,建立规范的市场秩序,是高校体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的保证。
三、结语
作为“朝阳产业”的体育产业为世界各国所强调和重视,高校体育产业化是我国体育教育深化改革的一个突破口,高校体育产业及运行机制必然要发生符合市场经济运作规律的变革,高校体育的产业化必将有利于体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高校应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加速对体育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充分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通过高校体育的产业化来推动高校体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崔东:体育产业开发政策研究[J].体育科研,2002 , (3)
[2]徐本力:对我国体育产业理论研究中几个问题的调查与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 (2)
[3]李明:体育产业学导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高职院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教学更不能脱离市场。由于缺乏对市场的了解,不清楚体育市场营销专业相关岗位需要学生具备的职业岗位能力,多数体育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训课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体育产品”销售方面的实训,而不是让“社会企业”介入,基于“市场需求”来开展实训。这导致体育市场营销专业课程的实训教学内容多停留在校园内“体育产品”促销这一内容,较为单一。高职院校体育市场营销专业实训教学内容随意性较大,未根据市场和职业岗位能力的需要来设置。多数实训内容都是与相应的理论课程相匹配,例如:推销技巧,或者选择易于操作的“体育用品业”来开展教学。专业教学中不少课程都是围绕“体育产品业”来开展。实际操作的结果造成各科任教师的实训内容相互交叉,重叠较多、衔接不当。
1.2实训基地严重匮乏
实训基地的建设直接关系到实训教学的优劣,影响着人才培养的结果。高职实训教学基地,由校内和校外两部分构成。高职院校各专业都十分重视实训基地建设,而学校的资金投入有限,学校在综合权衡下,通常将资金投入给予国家级、省级重点专业建设实验、实训基地。而对于体育市场营销专业等非重点专业,投入少,甚至没有,使得各学校该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资金匮乏,难以依靠学校的投入建成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难找到对应的岗位来满足学生大面积的实训。实训基地匮乏,致使理论缺乏真实工作环境的实践。
1.3实训方式单一
实训条件的不足,制约了体育市场营销专业实训教学项目的开展。高职院校体育市场营销专业多数实训教学都是立足在现有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多数采用以教师讲解为主的“填鸭式”,结合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来完成实训任务,在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方面都存在明显的不足。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不能很好的发挥其作用。在采用案例教学法过程中,纵使教师选择的是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案例,但学生不欢迎。主要原因是案例选择不贴切、不实用,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及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乐于接受的案例为学生自身周边知晓的中小企业和国内响当当的知名企业案例。情景模拟教学,通常在教室内模拟完成。此教学方式对环境要求较高,学生在头几次的情景模拟中参与热情高、兴趣浓厚,但时间一长,由于缺乏真实工作环境的真切感,学生的兴趣度会渐渐减退。
1.4师资力量薄弱,专业师资匮乏
体育市场营销专业核心能力的要求与市场营销专业有相通之处,核心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推销技巧、营销策划、市场调查与分析及商务沟通与谈判等,外加需要学生掌握体育方面知识的课程,如:体育广告策划、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等。该专业的课程体系需要教师不仅具有较好的市场营销专业理论知识,还需熟知与了解体育市场营销销售与管理的操作过程。目前高职院校体育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师多数是转行而来,专门从事体育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师少,多数都是内部消化,由体育教师转型而来,其体育市场营销专业所要求的相关专业课程知识功底薄弱,专业素养并未能达到专业教学水平的标准。其次,从事专业教学的教师尤其在体育市场营销实践经验上有所欠缺,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对实践知识把握欠佳,因而不能很好的传授学生所需的实践知识,指导学生的专业实践,与高职院校强调的重实践不相协调。
2提高高职院校体育市场营销专业实训教学的对策
2.1科学定位实训教学,开拓丰富多彩的内容
广泛开展市场调研,了解体育产业营销相关岗位,通过对体育产业营销相关岗位核心能力和工作过程的分析,以建设全真的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实训教学的层次与体系,安排实训教学的内容。目前,体育产业营销课程的实训活动多停留在校园内“体育产品”促销这一阶段。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体育产业所包含的范围,涵盖了体育健身休闲、体育竞赛表演、体育中介、体育彩票、体育用品业、体育旅游、体育传媒、体育会展等,不仅仅是体育产品这一范畴因此,体育产业营销实践的范围过于单一。
2.2多层次,广门路,解决实训基地建设难题
针对高职院校体育市场营销专业在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资金困难中的难题,可以通过四种方式来解决。第一,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将政策适当倾斜于体育市场营销专业,校自筹经费建立模拟实训室。第二,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建校内实训基地。通过引进企业解决校内实训室建设资金困难的问题。学校利用自身的优势,为企业提供有利的条件,如:利用场所和空间,吸引企业进来投资。第三,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建校外实训基地。第四,申报区、省级示范基地。
2.3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2.3.1案例教学法
教师们结合自身周边中小企业和生活中的实际情况自编案例用于教学,其教学效果颇佳。针对体育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特点,与时俱进的选择一些国内典型性案例,如:同学们都熟知的案例、网络热议的案例吸引学生,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2.3.2情景模拟法
建议学校建立校内高仿真实训基地,教师充分利用实训室的仿真环境把社会活动搬进课堂,让同学们到高仿真的工作环境中,认识、了解、掌握所学的体育产业营销知识,锻炼体育产业营销运作能力。通过到实训室进行情景模拟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强化学生的推销技巧能力、营销策划能力、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能力、市场调查与分析能力、商务沟通与谈判能力等核心职业岗位能力,为学生们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3.3社会实践法
体育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对实践要求教高。在教师指导下,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方式,能使学生了解体育产业营销各岗位的基本理论知识,认识各环节的工作流程,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高非常有限。为真正提高学生体育产业营销实践能力,需让学生到实际环境中历练,而实现该过程的方法即为社会实践法。实施社会实践法的方式,一方面是鼓励学生参与校内外市场调查、体育产品促销、体育赛事运作、促销方案策划等社会实践;另一方面学校为企业联系相关的教学企业,让学生到企业的真实环境中锻炼、提高。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观念的转变,人们更加注重自身的健康,体育消费日渐成为人们生活消费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体育体制改革以来,我国体育产业和市场不断发展壮大,我国体育产业逐步向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转化,以往那种依靠自有资金或政府财政资助的融资方式已越来越不能满足体育企业日益增长的对资金的需求。如何拓宽融资渠道,增加融资来源来解决资金短缺问题已经成为我国体育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一个重要议题。
一、企业融资渠道理论
融资渠道,是指企业筹集资本来源的方向和通道,体现着资本的源泉和流量。融资渠道主要是由社会资本的提供者及数量分布所决定的。从理论上说,企业融资渠道主要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从资金性质上来说,也叫自有资金和借入资金;第二层次将外源融资划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第三层次则是对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再作进一步细分,如直接融资包括股票融资、债券融资等,间接融资包括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商业信用、融资租赁等。
二、我国体育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体育产业和体育企业虽然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进步,但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举国体制”办体育的政策,资金需求绝大部分依赖政府财政,整个体育产业发展面临着资金的严重不足,并且体育产业内外部也都存在着许多不利因素,这就对体育产业的融资及进一步发展带来了众多问题和挑战。
(一)体育产业发展政策不完善
主要表现为缺乏长期稳定的体育产业发展优惠政策,政策倾斜度不够,当前对大部分体育产业而言,既缺乏财政支持,又没有税收优惠。此外,体育发展政策的不完善还表现为体育产业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如体育产业中投融资主体的确认、相关管理机构的确认等。体育产业发展政策的不明朗直接导致社会资本对投资的预期不明确,而使得体育企业无法及时有效的获取外部资金的支持。
(二)我国体育企业特别是俱乐部经营不规范
在长期形成的计划经济观念影响下,大部分体育产业特别是俱乐部和体育项目组织策划类企业,往往不重视自身企业化建设、商业化开发和市场化运作,缺乏主动创收、做大做强企业的动力,在市场分析和开发方面,创新意识和开拓能力不足,而且部分体育企业存在经营不规范、暗箱操作甚至违法违规经营的现象,这都严重影响了体育企业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同时,由于大部分体育企业规模有限,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现代公司制度尚未建立,这也使体育企业在通过金融机构融资过程中面临很大的困境。
(三)我国体育企业投融资渠道不畅
除了部分著名体育企业外,我国体育产业中的大多数企业经营规模还不够大,资信水平较低,同时部分企业的不规范经营使得体育企业的整体信用偏低,这就造成多数商业银行不愿为这些中小体育产业贷款;同时,社会上的闲散资金或民间流动资本一方面由于某些体育产业的利润率偏低(例如大众体育消费方面)而不愿注入资本,另一方面由于现有大型体育设施的垄断经营壁垒而不易进入。从而造成目前体育产业的整体发展面临资金投入不足、缺乏有效融资渠道等问题。
(四)我国体育企业和俱乐部融资渠道有限
在国外,如美国体育企业的融资渠道主要为风险投资公司,而西班牙主要是通过资本市场来筹集发展所需的资金。但在我国,由于金融市场不够发达,以及体育风险投资基金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使得我国体育企业和俱乐部通过风险基本进行内源融资或者通过资本市场进行外源融资难度非常大。大部分体育企业只能通过大股东注资、国家财政拨款及其他有限渠道来筹措生产经营所需资金,而国外体育产业中已经普遍使用的比如大型场馆设施建设中的BOT、TOT、ABS等融资工具、政策性贷款、产业投资基金等融资形式由于条件限制而无法在我国体育产业中得到应用。
三、拓宽我国体育企业融资渠道的主要途径
(一)以内源融资为主,优先选择股权融资
从发达国家企业融资的理论和实践来看,企业资金来源较大程度地依赖于内部融资,特别是“二战”后的美国,其企业内部融资的比重均高达73.1%,而只有26.9%靠外部融资。对于一个追求长期发展的企业来说,外部融资是不能作为企业长期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这主要是因为从长期来看,由于资金供求之间的不对称性,无论企业采取何种外部融资方式,企业外部资金的可供性都是不确定的,这就必然导致企业的长期发展面临着极大的不确定性。而企业留存盈利不仅是最直接的资金来源,而且还是提高外部融资能力的先决条件:一个留存盈余占主导地位的资本预算,对金融机构和其他投资者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从我国实际来看,虽然我国大部分体育企业经营水平和资本效益无法保证其通过留存盈利来实现自我积累的过程,但体育产业作为一项新兴的朝阳产业,其巨大的发展潜力吸引着众多有实力投资者密切关注。在内源融资模式下,可考虑以下集中模式的股权融资渠道:(1)原始股东的增资扩股。俱乐部原始股东增资是目前我国体育企业股权融资的一种主要方式。(2)企业集团投资基金。这种投资体育产业特别是职业俱乐部的投资资本,不仅可以借助其强大的广告宣传效应提高公司的知名度,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节省部分广告费用,还可以在不久的将来获得持续、高额的风险投资回报。(3)股份制改造融资。股份制作为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为适应社会化大生产而产生并完善的一种现代企业财产组织制度,能够很好地解决资金分散占有与集中需要的矛盾。因此,体育企业可以通过股份制改造来吸引更多的资本来投资,从而解决企业发展资金不足的难题
针对目前体育企业信用等级和资信等级不高的现状,体育企业应首先从内部管理制度、财务制度等方面着手,提高其经营的可信度和透明度,努力消除公众和社会对体育产业的不信任。
(二)充分利用间接融资,有效申请银行信贷
目前,我国大部分体育企业和俱乐部进行间接融资的难度和直接成本非常大,但一定比例的间接融资不仅可以优化俱乐部融资结构,降低其平均资本成本,冲减税基,还有助于企业财务杠杆作用的发挥,提高企业的市场价值。
虽然在我国,体育企业申请信用贷款的可行性非常低,但有条件的体育企业仍然可以通过其他的贷款方式来通过商业银行进行间接融资。可操作的途径主要有:(1)抵押或质押贷款。企业在有可供抵押或质押的财产时,可以将自己的财产作为偿债的保证,在俱乐部不能履行债务时,银行有权依法从该财产折价或者拍卖、变卖该财产的价款中优先受偿。由于有财产的处置权作保证,企业在申请此类贷款可操作性和成功性相对较大。(2)大股东或担保公司信用担保贷款。企业通过股东信用担保贷款不仅有利于资金的合理使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还可以减轻股东的财务压力,股东只有在企业或俱乐部无法偿还债务时,才以担保人的身份代俱乐部偿还债务。(3)企业集团内部借贷。由于投资于体育产业特别是职业俱乐部的股东很大部分是大型企业或集团公司,因此一方面股东由于自身的实力和资信等级较大而融资从银行获得信用贷款,所以可以由这些企业集团出面申请贷款,然后转贷给体育企业,这样既可以降低债权人的贷款风险,又可以降低俱乐部的融资成本。此外,大型企业或集团内部一般有自己的财务公司,按照相关规则调剂资金来满足体育企业的资金需求也是一种较为实用和可行的融资渠道。
(三)合理利用金融创新工具,积极探索通过金融市场直接融资新形式
从我国金融市场的实际出发,结合不同经营性质的体育企业需求特点,具备一定条件的体育企业和俱乐部可通过以下二种渠道进行直接融资:(1)体育产业风险基金融资。体育产业风险投资起源于二战后的美国,现今美国和大多数欧洲国家,特别是一些著名的大公司,为本国体育产业提供了大量的风险投资,在推动体育产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风险投资一般可以起到弥补商业银行贷款不足的问题,在传统的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方式之外,为体育产业提供一个良好的融资渠道。风险投资基金通过向体育产业中的有关企业直接投资,通过技术和金融支持,并一定程度上参与管理,不仅能一定程度上满足体育企业的资金需求,而且还能达到改善我国体育产业的经营与管理,提高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目的。(2)BOT融资(Build-Operate-Transfer)。在这种融资模式下,政府或所属机构为项目的建设和经营提供一种特许权协议作为项目融资的基础,由体育企业作为项目的投资者和经营者安排融资,承担风险,开发建设项目并在有限的时间内经营项目获取商业利润,最后根据协议将该项目转让给相应的政府机构。作为一种新型的基础设施的融资方式,BOT融资有效地解决了体育企业在进行大型体育设施建设过程中面临的资金匾乏问题,并将企业的融资渠道拓宽到整个社会。
体育产品和服务是一种“准公共品”,既具有一定的“私人性”,又具有一定的“公共性”。公共经济学和公共选择学派认为公共品投资大、利润低,具有较强的外部性,因此导致私人部门不愿涉足而出现市场失灵,此时只有由政府财政承担公共品的投资才是最有效率的做法。而且在我国现有的体育产业的融资活动中,存在“麦克米伦缺欠”现象,即由于我国的体育企业普遍存在规模较小、资信级别不够高,因此不管是向银行进行直接融资还是通过金融市场进行间接融资都受到极大的限制,这就导致我国体育企业无法通过有效的外部融资渠道来扩充资本,解决资金短缺问题。所以,政府必须发挥“看得见的手”的调节作用,积极运用产业政策和财政政策,促进社会资本向体育产业的流动,从而及时有效地解决体育企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融资困难问题。
参考文献:
1、倪刚.体育产业投资基金的投资与管理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28(10).
2、陈林祥.体育筹资的理论与实践问题[J].国外体育动态,2003(1).
体育消费作为体育经济系统和推动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是群众体育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新世纪人们如何过上健康的生活,提高大众生活质量、促进大众体育消费等是体育研究者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文试图根据不同年龄人群体育需求的差异性特点,基于工作-休闲模型的时间、收入、健康与偏好等影响因素对重庆市不同年龄人群体育消费进行分析,对体育消费市场进行细分研究,这将有利于实施重庆市群众体育事业的宏观策略,为重庆市体育产业的战略决策提供市场分析与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范围与对象
抽样调庆市40个区、县的各年龄段城乡居民。
2.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 本次调查问卷的设计借鉴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所社会调查与数据处理中心的专家制定的方案,采用分层与PPS相结合的抽样方法进行调查,所设计的调查问卷信度和效度完全符合社会调查的要求;发放问卷3000份,回收问卷2872份,回收率为95.73%,其中有效问卷2841份,有效回收率为98.92%。
文献资料法:在查阅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调查的数据结果所反映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
数理统计法:使用SPSS11.0对获取的调查数据进行处理。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重庆市不同年龄人群体育消费现状的总体特征
改革开放30余年来,我国的经济在不断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尽管2007年重庆市城镇经济单位职工年平均工资已达到了23098元,但重庆市城乡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仍然很大,据本次调查数据显示,被调查者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约为5800元,重庆市不同年龄人群中进行不同程度体育消费的人口占64.42%,在体育消费人口中,重庆市体育消费的总金额较全国平均水平有所提高,超过了250元;但是重庆市人均体育消费却相当的低,城乡居民在2007年的人均体育消费额仅为人民币95.7元,体育消费额仅占居民年人均收入的1.65%左右,这样充分说明重庆市不同年龄人群体育消费总体水平并不高,有待进一步发展。
(1)重庆市不同年龄人群体育消费结构特征。消费结构是指人们在消费过程中所消费的不同类型的消费资料的比例关系。依据本课题研究的需要,就体育消费类型分为:实物型体育消费(购买运动服装、鞋、帽与购买体育器材)、信息型体育消费(订阅或购买体育图书)、观赏型体育消费(观看体育比赛的门票)与参与型体育消费(到场馆参加健身娱乐)四类。从本次调查统计结果来看,重庆市不同年龄人群体育消费结构主要状况是:实物型体育消费占体育消费结构的73.54%;信息型体育消费占7.56%;观赏型体育消费占7.70%;参与型体育消费仅占11.21%。这说明重庆市群众体育消费以实物型体育消费为主。在国外体育产业发达国家,体育消费结构的参与型体育消费和观赏型体育消费是各年龄人群体育消费的主体,而我国体育消费则反之。这说明重庆市的参与型体育消费和观赏型体育消费产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有待于进一步开发。
(2)重庆市不同年龄人群体育消费的态度与动机。调查结果显示,重庆市有85.78%的各年龄组城镇居民认为进行体育消费值得,仅有14.22%的人认为进行体育消费不太值得;上述数据说明绝大多数被调查者已经形成了“健康投资”的体育消费观念。同时,重庆市不同年龄段群众体育消费动机呈现出多元化特征,其健身与消费动机按由高到低依次排序为(多项选择):“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为67.73%;“消遣娱乐”为42.70%;“扩大社会交际”为18.27%;“减肥和健美”为15.69%;“提高某项技能”为11.30%;“宣泄苦闷、排除忧虑”为7.41%。上述数据表明,现阶段重庆市群众体育消费的第一需求仍然是强身健体,但同时也应注意到,被调查者中已有42.70%的人认为进行体育消费是一种“消遣娱乐”,这种消费动机相对于其他动机而言层次性较高,它预示着人们在基本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基础上,将进一步追求更高的精神享受。
(3)重庆市不同年龄人群体育消费价值取向变化。随着人们对体育健身认识的提高,“体育健身消费热”正逐步形成与壮大。对比城乡居民体育消费的数据表明,农村不同年龄人群到收费体育场馆的平均次数为9.48次,而城市不同年龄人群到收费体育场馆的平均次数为20.48次;农村居民能承受的每次最高门票价格为4.48元,城市居民能承受的每次最高门票价格为12.01元;这说明重庆市城市和农村居民的体育消费能力还存在显著差异,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群一年到收费性体育场所参加锻炼的次数明显多余中、青年人群,但能承受门票价格却低于中青年人群;中青年人群能承受门票价格明显高余老年人群,但一年到收费性体育场所参加锻炼的次数明显低余老年人群。这一现象反映了重庆市不同年龄人群的不同体育观念与消费价值取向。
2.基于工作――休闲模型对影响重庆市群众体育消费因素的分析
体育消费是人的欲望所引起的利用时空与吸收客观的物质存在,以满足人类对体育需要的行为过程。体育消费属于生活消费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建立在生活消费之上。体育消费不是人们生活消费的必须,但是当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人们对健康、休闲、收入与消费意识等观念的转变后,体育消费将成为人们消费的必须。依据庇古(pigou,1920)、奈特(knight,1921)和罗宾斯(robins,1930)等经济学家构建的工作-休闲消费模型,要想使得大众体育消费行为成为可能或有所发展,首先应具备以下相应的条件:有较高的经济收入;有较多的闲暇时间;要有强烈的个体体育偏好;要有一个健康的个体来支配体育消费行为;基于此,重庆市不同年龄人群进行体育消费将面临四种约束:收入约束、时间约束、偏好约束与健康约束。
(1)重庆市群众体育消费的收入约束。调查数据显示,重庆市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较低,被调查对象中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占到75.50%,1000元~2000元的占18.80%,2000元以上的仅占5.70%。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只有人们的生存需要得到满足的时候,才可能追求更高层次的发展及享受的需要。基于此,当重庆市城镇居民的经济收入水平还不足以充分满足其生存需要的同时,经济收入水平这一因素将直接制约着他们的体育消费行为。所以重庆市城镇居民的实际经济收入条件还没有达到理想状态的时候(更不用讲体育消费价格这种客观因素的影响作用了),其体育消费水平还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
(2)重庆市群众体育消费的时间约束。借鉴工作―休闲消费模型,将消费者的全部时间分为工作时间与休闲时间两个部分,休闲时间又分为必须时间与自由时间。必须时间例如:满足生理需要时间,与工作生活有直接关系的休息时间;自由时间是指除去必须时间,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所支配的时间。根据调查结果发现,重庆市不同年龄人群支配自由时间的方式主要喜好静态方式,例如(多项选择排前三位):看电影电视占80.40%、看小说报刊杂志占47.80%、会客聊天占43.80%等,而把自由时间用来参加体育活动的仅占21.50%。随着现代化水平提高,重庆市城镇居民的自由时间将逐渐增加,而在自由时间的有效利用上,却存在着较大浪费,不参加体育活动,体育消费的可能性就小,体育消费的市场也就小,这也是群众体育消费需要解决的问题。
(3)群众个体偏好对体育消费的影响。由于年龄的差异,人们对参加体育活动项目的选择具有明显的个性特征。调查表明,16岁~35岁年龄段对运动量大、挑战性强的体育项目的选择率较高,如球类运动、羽毛球、游泳等。36岁~55岁年龄段人群对有助于人际间相互交流的运动项目比较偏好,如体育舞蹈等。56岁以上的老年人群对运动负荷小、传统性、集体性强的体育项目比较喜好。如门球、地掷球、气功、太极拳、民间舞蹈等项目。基于此,在消费预算确定的情况下,体育消费者对体育运动项目的个体偏好行为,将促使他去进一步了解、关注、参与该体育运动项目,从而促使他在该体育项目上进行体育消费。因此,对体育消费市场进行多元化的细分也将是体育消费市场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4)重庆市群众体育消费的健康约束。现阶段我国65岁以上年龄段人群占全国人口的6.96%,这说明我国已经步入了老龄化社会。我国进入老龄社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呈现出“未富先老”的状况。第二,老年人群在青年时期因社会环境与生活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大多数人群的营养与健康得不到保证,到了老年身体健康状况较差。第三,老年人群所偏好的体育项目的参与比例在明显的下降。第四,老年人群存在“有体育行为,无体育消费”现象。因此老年人群的体育消费导向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随着年龄的增加,慢性病患者所占的比例逐渐升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人均寿命及平均年龄的增长都很迅速,随之而来的是健康问题,这也充分显示出开展老年康复体育消费活动的重要性。
三、总结与建议
1.结论
(1)重庆市不同年龄人群中进行不同程度体育消费的人口占64.42%,在体育消费人口中,我市体育消费的总金额较全国平均水平有所提高,均超过了250元,但是重庆市人均体育消费却相当的低,人均体育消费额为人民币95.70元,仅占居民年人均收入的1.65%左右。
(2)现阶段,重庆市不同年龄人群体育消费的价值取向逐渐趋向理性化,其消费动机也呈现多元化特征。
(3)重庆市不同年龄人群体育消费结构比较单一,水平也较低,主要以实物型体育消费为主;在参与型体育消费项目中,我市不同年龄人群呈现出中、青年人群“低次数、高价格”,老年人群“高次数、低价格”的消费特点。
(4)现阶段,重庆市城镇居民因实际经济收入、闲暇时间、个体偏好及健康约束等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其体育消费还没有达到理想状态,他们的体育消费水平任然处于较低级的水准。
2.建议
(1)探究重庆市不同年龄人群的实际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正确指导体育消费,是促进其体育消费结构改善的必要措施。
(2)主管部门应进一步细分体育消费市场,注重体育市场开发的层次性,积极调整好体育产业的结构和产品结构,为促进重庆市体育消费市场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3)有关部门领导应对目前重庆市的体育消费现状予以足够重视,加强不同层次体育消费场所的建设,满足不同层次消费群体的需求,全面提高体育消费的服务质量。
(4)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的步伐加快,老年康复体育产业将迎来巨大的商机,但从体育消费的健康与时间约束可以看出,发展老年人群的体育产业也将面临着许多严峻的挑战。
参考文献:
[1]重庆商报[N].2008年4月8日第二版
[2]卢元镇 倪依克 庹 权等: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社会体育. 体育学刊,2003(1)6~9
[3]尹世杰:社会主义消费经济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1983年版,第111页
[4]林建君:从湖平我国体育消费研究综述[J].体育与科学 .2001(2)34~35
[5]傅砚农 韩凤月 罗时铭:论体育消费水平[J].体育学刊, 2002(2)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