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10 14:58:4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2临床路径的内容
有生理心理社会状态的评估和监测方法、有检验、检查、治疗、药物、营养、活动、疼痛管理、各种注射项目,病人及家属的教育、出院计划、预期结果、变异记录、康复运动等。结果测量均是事先定义好,可测量的,并在量化的程度或分数上保持其连续性,可以客观、准确的评价出护理过程和结果,保证监测方法和科学性,质量和效益评估的可靠性。护理结果不仅有常用的终末结果。如死亡率、患病率、感染率、功能状况、再住院、重复手术、病情的严重程度等,还包括全面反应病患过程、恢复过程的测量结果。如生理方面的生命体征、皮肤状况;心理社会方面的行为、沟通与人际关系;功能方面的分级评定;行为方面的活动、技能及习性等;知识方面的治疗、饮食、药物掌握程度;症状控制的改善;生活质量的评定;家庭功能;目标实现;对健康服务的利用;病患的安全;护理诊断或护理问题的解决;病患满意度;主观感受等。充分展现护理实施中的能力和优势,如为病人选择最佳的照顾模式;在标准住院天数和检查项目中与小组成员沟通协调达成的共识;减少浪费;职责和分工明确;用(变异)分析实施流程改进;预测病人所接受照顾的结果;减少焦虑,提高病人与家属的满意度;从病人的角度进行持续的质量改进;使多专业的文件予以整合;主动有效的管理好住院日资源的使用;科学的评价医生的医疗技术和护理技术的高低。护理人员人人参与研究,相互合作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等。这些均是培养护理专家所必须能力的具体措施。
3路径方式的实施
是由医、技、护等有关人员组成的团队进行的操作模式设计。如选择实施临床路径疾病或手术病人;收集分析某疾病/手术病人的各种检查、治疗、护理措施、住院天数、整合设计临床路径照护标准,根据整体要求设计临床表格、日程、预期效果等。在确定病人入径后,病人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路径中的各种检查、化验和会诊,且检查、化验和会诊的结果均在路径规定时间内报告,紧接着实施围手术期护理;实施康复护理,预防术后并发症等。无任何变异即达到预期结果,出院后随防。路径实施中随时记录变异情况,进行处理。当实施半年或1年时,可根据路径护理的结果、变异统计,实施纵向和横向比较。纵向可与调研的资料情况对比,横向可与同行护理情况比。取长补短,修改和完善路径。真正让全院的工作以病人为中心的运行。以此循环,长期的临床实践,护理人员对病人的整个处置过程,处置情况及治疗护理结果一目了然。什么样的病,什么样的病人该接受哪种路径,在路径中应该接受哪些护理工作。护理专家能制定出最佳的临床路径,使病人康复的效率高、成本低、服务满意率高等。
路径护理的工作方式不仅使护士主动的配合和实施。还可针对临床路径设置的内容和预期结果出现的变异进行整理和分析。用变异分析和成本效益对临床路径进行适用性评价。因为变异是实施标准中的偏差或预期结果的有价变化过程。所以变异有正负,但任何变异都是有价值的,都有利于质量的改进。如各部门运行机制上的配合系统变异、服务过程护理人员素质、技术等过程变异、病人院内感染,不合作等结果变异等。针对变异分析进行有效的改进和提高。成本效益是以病例计酬,比较实施前后或不同单位的平均住院日和平均费用,以供病人选择时参考。
临床路径实施中医生的职责是决定病人进入临床路径并按照其项目流程执行。护士的职责是监测和实施临床路径表上应执行的项目;协调协助病人按时完成路径项目;负责病人活动,饮食护理指导;负责病人与其家属的教育;出院计划的执行;有变异时,与医生讨论并加以修改。协调其它部门按路径要求准时完成术前会诊、检查报告等。定时召开多专业人员会议。对出院计划、特别治疗、困难问题、家庭成员问题、改变照顾计划问题等进行必要的商榷。临床路径是整体护理的深入,它是在护理程序的基础上,针对卫生市场经济更加注重增加有价内容,清除、简化、合并不必要的、重复的内容,以降低不必要费用等护理经济学和护理效率学的内容。改良的部分显得更实际、更科学。变异的监测;作业质量的监测;护理过程的质量;医疗过程质量的项目评价等。均可使护士获得持续质量改进的能力,临床资料收集和管理的能力,科学工作程序的能力,定量定性分析的能力,独立经济核算的能力,全程护理管理的能力。可对某病种,某个病人设置、预测和实施最佳效率的照护计划。护理专家不仅是临床能手、研究者、顾问、教育者、管理者、改革者,关键是对专病护理有一套熟练的操作程序,有全程护理管理、核算的能力。它能告诉人们,该病要这样护理,走这条路径,不这样就可能出现什么问题。能根据病人具体情况制定出最佳的护理路径,达到高质量高效能、低成本的护理需求。
一、引言
2015年年初关于国人在日本抢购马桶盖一事引发我们的反思,从此前的奢侈品到如今的生活必需品,越来越多的中国消费者选择抢购海外商品。显然,质量问题仍然是中国制造的痛点。2015年11月10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召开第十一次会议,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提高产品质量出发,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推进供给侧改革,首要方面是更加注重企业发展质量和效益,预知社会心理预期,把中国经济推向质量时代。与此同时,在供给侧改革大环境下的互联网产业,已经日益深入到消费者的日常生活。金融产品的多样化,网上购物的便捷化,电商服务平台的完善化,使的在线消费者的数量与日俱增,2015年网购数据调查显示,超过60%的用户会通过网络平台购物。如何做好网络产品、网络营销、满足在线消费者需求、提升在线消费者的忠诚度成为了当下关注的热点。
本文的研究思路是在供给侧改革的大环境下,通过在线消费者感知产品的质量构成,来研究对消费决策的影响:基于产品质量正相关于购买行为的现象,提出相关假设并分析消费者的体验质量、感知质量对消费行为的影响。
二、本研究的概念模型的架构及其相关假设分析
(一)产品质量影响在线消费者的忠诚度
在线消费者也称为网络消费者,是指通过互联网在电子商务平台进行消费和购物等活动的消费人群,影响在线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因素有很多,在这里我们主要探讨产品质量因素。
高质量的产品会带给消费者高满意指数。美国心理学家艾尔・强森通过大量数据分析得出:消费者之所以喜欢某种产品,是因为他相信这种产品能够给他带来比同类产品更多的价值,此类价值取决于产品的质量最终被消费者所感知。消费者对产品的忠诚度是在满意度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主要内容可表述为:企业、商家应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期望为目标,采取提升质量服务等措施有效地消除和预防消费者的负面情绪,不断提高消费者满意度,以此来促进消费者支持所购买产品的企业和商家,在企业、商家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起一种相互信任,相互依赖的“质量价值链”。消费者忠诚度直接影响购买行为甚至是重复购买行为的发生,可提升企业的效益,提升产品质量可形成市场良性循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因此,供给侧改革下的产品质量提升、在线消费者对产品的满意度、忠诚度与他们之间的因果关系构成了本研究的基本概念模型。
(二) 模型的构建及相关假设
本研究模型建立在供给侧改革政策环境和消费者感知决策理论基础之上。从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和购买动机开始,以供给侧改革环境下的企业商家产品质量作为先导因素,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即对企业商家的产品忠诚度作为结果因素,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
取预期产品质量,体验产品质量(购买路径,产品的核心质量,外观质量,附加质量)两个方面的五个变量,与消费者忠诚度变量之间的关系,最终形成基本假设:
假设1-1:消费者满意度正相关于消费者忠诚度;
假设1-2:消费者网购时预期的产品质量正相关于消费者忠诚度;
假设1-3:消费者网购时体验的产品购买路径质量正相关于消费者忠诚度;
假设1-4:消费者网购时体验的核心产品质量正相关于消费者忠诚度;
假设1-5:消费者网购时体验的外观产品质量正相关于消费者忠诚度;
假设1-6:消费者网购时体验的附加产品质量正相关于消费者忠诚度;
(三)产品质量对在线消费者影响分析
忠诚的消费者往往会带来复利式的利润,于是航空业的佼佼者――新加坡航空公司提出了关注消费者,关注产品与服务的理念。在长达32年的经营中,新航一直以提供最好的产品、最好的旅客服务为原则,通过预测旅客的不断变化的需求来推动自身产品质量向更高标准前进。新航应旅客之所想,成为世界上第一家引入国际烹饪顾问团和品酒师的航空公司,该顾问为新航定制专门的食谱和酒单,并每年进行更新。正是坚持关注旅客需求并最大限度地为旅客提供超乎预期的优质产品,新航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经济新常态下的供给侧改革,就是通过促进经济发展水平,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生产出符合消费者需求的高质量产品。在互联网+时代,质量作为营销的关键因素,对销售过程中在线消费者购买产品的忠诚度影响体现得更为全面。
1. 忠诚度是满意度的提升
消费者满意度是消费者的一种心理体验;消费者忠诚度是指消费者支持并购买企业商家产品的一种行为,是一个量化概念。消费者消费之后,对产品产生一种心理满足感,带动后续的交易行为的产生,即发展成为对产品的忠诚。上海交通大学张新安教授的影响消费者忠诚机制曲线图显示:消费者对产品不满意时,消费者表现为无忠诚度;消费者表示满意时,虽然可以成为忠诚消费者,但是具有很高的转换率;只有感到非常满意的消费者才会表现出高忠诚度和低转换率。二者呈现出正相关。
2.了解企业产品,合理预期产品质量
苹果公司自始至终都秉承超越消费者预期的理念,特别注重消费者体验,通过了解并分析消费者的心理需求特征、提供超出消费者预期的产品性能与消费者建立恒久的消费关系;良品铺子用8年的时间,从一家店铺发展到1200家店铺,并成功实现O2O运营模式,除了互联网技术和良好的品牌效应外,产品种类的多样化和品种的不断出新吸引新的消费者且保证了老顾客的对产品的新鲜感,新鲜的食材和完善的加工技术保证和提升了产品口感,这些因素总能让消费者体验到超过预期的满足。
选择网络购物的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预期心理过程比实体购物更加复杂化,要想形成可持续发展,就要了解在线消费者真切需求,产品质量符合甚至超越在线消费者预期,维护其对企业和商家的忠诚度。
3.提升在线消费者购买产品路径质量
在了解消费者的真实需求之后,企业和商家如何才能给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以及最佳的购物方案,在《增值销售》一书中,美国营销学家汤姆・赖利提出了关键购买路径的办法。他认为,所有的客户都具有购买路径的需求,而增值销售增加消费者满意度的首要环节便是帮助消费者全面理解关键购买路径,提供一条高效快捷并使消费者在购物过程中身心愉悦的购物通道,让消费者充分感受到优质的产品购买路径所带来的价值。简化购买环节,提升细节的人性化处理,保持高质量的购买路径,相应的会对消费者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产生正相关效应。
4.产品质量,是企业和商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质量营销中的产品质量作为一个整体概念,指的是在商品经济范畴,企业和商家依据特定的标准,对产品进行制造、运输、销售、售后服务全程服务,包括核心产品质量,形式产品质量和附加产品质量。
(1)核心产品质量。核心产品质量是消费者追求的最根本利益所在,也是产品的内在质量。丰田汽车北美公司的高级副总裁丹尼斯・古内奥表示,丰田自创始以来就在不断采取措施以强化和提高企业的核心质量意识,提高核心质量标准。正是通过精益求精的核心质量,丰田汽车公司迅速成为制造业的标杆并成长为日本最大的汽车公司、世界十大汽车工业公司之一。
产品核心是消费者购买目的的最后指向,或者说,消费者购买产品最为关心的是产品核心质量。在线消费者衡量产品核心质量高,感知价值则会相应的提高,同样与在线消费者的满意度忠诚度产生正向效应。
(2)形式产品质量。形式产品质量,是产品的外部属性,指产品在外形方面满足消费者需要的能力,是消费者追求的更高级别。特别在互联网时代,在线消费者可以接触到产品种类繁多,企业和商家要扩大销售抢占市场份额,产品外在质量是十分重要的。通过访谈偏好MODA品牌女装的在线消费者得到认证:产品图片带来的视觉冲击力,风格、品位、色彩、材质等都是吸引其购买的因素。同时良好形式产品质量可以对产品起到的宣传作用,并以最小的成本、最快的速度提升企业和商家的销量。
优质的形式产品质量对满足在线消费者的购物初体验,加上符合技术指标的产品内在质量,大大提升在线消费者的满意度与忠诚度。
(3)附加产品质量。附加产品质量作为产品整体质量概念中的第三层次,是指附加在产品上的服务质量。美国著名营销学家Berry等经过大量的实证研究指出,高质量的附加产品有助于树立企业良好的市场形象,增强消费者“认牌”购买的心理倾向,消费者对认可的企业和商家有较高的忠诚度。在附加产品服务已经非常普及的状况下,企业和商家为有效提高产品附加质量,就需要从观念上高层建瓴――独特优质的服务等于赢得竞争优势,并将其渗透到企业和商家的服务竞争全过程中去并以高于竞争者的标准来提升附加产品质量,增加产品的被感知价值。
综上,产品质量的三个方面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核心产品质量是本质;形式产品质量是外在表现形式;附加产品质量是核心产品质量与形式产品质量二者的升级与补充,完美的产品质量是三个方面的有效融合。
三、结论与启示
文章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网络购物的产品质量各个方面对消费者忠诚度的影响。通过供给侧改革提升生产和销售环节的产品标准以及与互联网+电子商务的真正融合带来的产业升级来促进企业和商家全方位提升产品质量,从而使中国制造真正符合大众所需,促进中国经济形成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维持稳定高速发展水平。综上所述,文章从合理预期产品质量、优化购买路径质量、提升产品自身整体质量三个方面来研究其对网络消费者忠诚度的影响并得出质量因素正相关于在线消费者的忠诚度的结论。未来可以代入调研数据进行针对性的实证研究。从上述研究中获得的启示如下:
(一)对企业和商家。积极响应供给侧改革政策的号召,从提升产品的投入生产理念到产品售出后周到的售后服务的方方面面,切实保证将具体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全面提升质量水平。
(二)对互联网平台。跟上全球化、信息化、数字化的步伐,完善网购购物平台机制。
(三)对政府和媒体。对电商的政策态度宽严有加,严格的规章制度背后,应有相应的优惠鼓励其快速发展的政策,满足在线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媒体部门也应切实做好宣传,监督工作,维护网络经济运营的良性发展。
(四)对在线消费者。参照多方面的购物标准与实践经验,对网络商品质量进行合理的评判,理性对待网络购物。
参考文献:
[1]杨伟民.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宏观经济管理,2016(01):4-6.
[2]张春桃.顾客感知价值对消费者网购行为影响研究[J].商,2016(01):281.
[3]田敏,高柳.消费者序列购买因素及路径选择研究[J].财经分析,2008(01):26-30.
[4]李淑荣.浅谈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性[J].质量与安全,2015(07):161.
[5]Davis.F.D.Perceived usefulness,perceived ease ofuse,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J].MIS Quarterly,1989:319-340.
[6]Breckler.S.J.Empirical validation of affect,behavior,and cognition as distinct components of attitude [J].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1984,47(06):1191-1205.
一、IT行业的垄断特点
网络分析机构ComScore Networks公司公布的2006年调查报告称,Google公司在全球互联网搜索市场的财运越来越好,它的市场份额从先前的55%上升至62%;据网站实时监控机构OneStat2006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微软Windows操作系统当前的市场份额高96.97%,占据着绝对垄断地位;市场研究公司NPD最近了2006年办公软件市场份额研究报告,报告指出,从办公软件的单位出货数量看,微软Office占95%。
从上述数据我们可以看出,IT业是一个大公司云集的行业,从市场份额来看,有些公司几乎是占据了绝对垄断的地位。与此同时,IT业也是一个极具竞争和活力的行业。摩尔定律告诉我们,计算机硅片的功能每18个月翻一番,而价格下降一半。各种软件不断推出升级版本,硬件也不断推出更高性能的产品,日新月异的变化向我们昭示了一个极具潜力和活力的行业。我们不禁要问,在这样一个极具活力的行业中,怎么会存在如此之高的市场集中度,会出现像微软这样的所谓的绝对垄断者呢?
1.垄断的定义。经济学中的垄断是指一种控制力,通行的定义是强调一家厂商是市场上某种没有近似替代品的产品的唯一提供者(萨缪尔森,1992年)。
经济学中,还存在寡头垄断。寡头垄断又称寡头,意指为数不多的销售者。在寡头垄断市场上,只有少数几家厂商供给该行业全部或大部分产品,每个厂家的产量占市场总量的相当份额,对市场价格和产量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寡头垄断比绝对垄断更具现实性。
经济学中的垄断的定义是指绝对垄断,没有任何竞争者、没有任何近似产品、有绝对的市场影响力和控制力,几乎没有任何企业能进入该行业的情况。在同类产品也存在差异的今天,这种情况几乎不可能存在。在实际生活中,竞争是水恒的,垄断是暂时的。这正如“物竟天争,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并没有能阻止生物多样性的实现。竞争和垄断犹如两个车轮推动着市场经济发展前进,推动着一个企业、一个产业发展前进。因此本文中所指的垄断并非指绝对垄断,而是指具有绝对市场地位的厂商。
2.IT行业垄断的新特点。IT行业的垄断,有着与传统企业类似的高市场占有率、高回报率等特点。与此同时,IT行业中,垄断也呈现出与传统行业不同的新特点:(1)IT业市场竞争度高,大中小企业并存,软硬件更新速度快。(2)IT业产品价格持续下降、性能持续上升。
IT行业的垄断新特点是由其特殊的形成原因的。IT业自身的新特点导致了IT业垄断的形成,也导致其垄断存在其特有的新特点。
二、IT业高度垄断的形成原因
IT行业的特征导致了IT业垄断的新特点。在IT行业中,以下特点造成并加快了垄断的形成。
1.网络的外部性。网络的外部性是指消费者从一种产品获得的效用取决于这一网络中其他消费者的选择。使用某一产品和服务的人越多,消费者从中得道德价值越大。网络的外部性会使更多的消费者选择同样的商品,以获取更大的效益。腾讯公司1999年2月,正式推出第一个即时通讯软件“腾讯QQ”,八年来,其使用人数不断增长,目前已成为年轻人必不可少的通讯方式之一,短短几年间,腾讯的用户就达到了上亿人。网络效应就是这样,它会使造就许多“市场领先者”,会使“强者更强,弱者更弱”。可以说,网络效应是一种内在力量,导致了高度垄断市场结构的自发性、合理性和必然性。
2.锁定和路径依赖。在很大程度上,路径依赖于锁定相关,锁定可以说是路径依赖的起点,路径依赖是锁定之后的过程。信息是在一个由多种硬件和软件组成的系统中存储、控制和流通,而使用特定的系统需要专门的培训,即用户要为他们的选择进行各方面的前期投入,而这些前期投入反过来又使用户难以在不同的系统之间进行转换,亦即用户容易被锁定在最初选择的系统之中。消费者最初的选择,即使并非最好,却往往被锁定。由锁定引发的便是路径依赖,一个重要原因是成本。因为信息的特殊成本结构,供应商为了从尽可能多的用户基础中获得最大利益,会在产品推出初期提供甚至低于成本的产品来吸引用户。由于这种因最初选择而产生的依赖以及转移成本的阻碍,最终促成了被选择厂商在市场中难以动摇的市场力量。可见,IT业厂商市场力量的形成规律与传统经济不同。传统经济的市场力量是在竞争中通过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扩大规模形成的。而路径依赖几乎是一种市场机制之外的作用力,被锁定的产品有可能在技术上并不是最优的,但是一旦形成却很难改变。IT业路径依赖的特征,极大的诱导了垄断的形成。
3.标准。在IT行业中,有一句行话叫做“得标准者的天下”。目前,移动市场上争执最强烈的莫过于第三代移动通讯的标准问题了。在IT行业中,谁创造了标准就意味着其它厂商都要与之兼容,就意味着高额的产权使用利润。所以IT业中,每个厂商都尽量的是自己拥有最广泛的客户源,哪怕是免费使用、免费安装。谁拥有了最广泛的客户源,谁就拥有了最强的网络效应和客户的路径依赖,谁就最有可能成为通用标准,成为坐拥江山的最大赢家。在IT行业中,标准驱动着每个厂商尽可能的扩大自己的使用群体,驱使着IT行业中垄断结构的形成。可以说,IT行业中标准带来的系列效应,加固了垄断的力量。
4.报酬递增。传统经济中,受到资源稀缺性和规模的限制,边际报酬会出现先递增后递减的规律。而在IT行业中,物质性沉淀成本很低,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知识、信息、员工智力、各种创意和技术的外部更新,因此,在IT业中,研发的前期成本很高,而其后的成产成本较低,这将导致生产商多售出一份商品,就能够多获得一份利润。在利润的驱动下,会使厂商尽可能的多生产,来满足市场的需求。利润的驱动也将诱导垄断的形成。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在IT行业中,网络效应是一种内在力量,导致了形式上高度垄断的市场结构的自发性、合理性和必然性;而网络效应所带来了路径依赖、赢家通吃、标准等一系列效应将不断加强垄断企业的市场垄断地位,最终形成IT行业中高度垄断的市场结构。
三、IT行业垄断新特点产生原因
在上述分析中,解释了IT业高度垄断产生的原因和市场集中度高的原因。在IT行业中,还存在着竞争度高和产品更新速度快的特点,下文将详细分析这两方面的原因。
1.IT业中的垄断与竞争并存。在IT行业中,虽然形式上的高度垄断存在,但从技术创新角度来看,IT行业实质上是有效竞争性的市场。首先,IT业的技术创新是非常迅速的。以具有典型IT业特征的软件行业来讲,行业中78%的收益均来自投放市场不到两年的那些产品,且各种应用软件一平均每两年更新一次,呈现高度创新性。其次,IT业中存在巨大的潜在竞争威胁,因为IT产品的研制、开发、促销固然要有大量的前期投入,但与传统产业相比,IT业很多成功的经营实践最初来源于创意,物质性的沉没成本比较低,这充分增加了行业进入自由度。由于潜在竞争者的存在,表现出所谓的“市场可竞争性”,从而使市场呈现出一定程度的竞争性特征,因此,如果依据市场份额来衡量IT业,可能在形式上具有高度垄断性,但如果从行业创新的角度看,IT业却呈现出实质上的市场竞争性,市场竞争存在且自发保持有效性。
2.IT行业中产品频繁的推陈出新、升级降价。IT行业中竞争与垄断并存的现象迫使垄断厂商不断的推陈出新、提高质量。而IT行业前期研发成本高,而边际生产成本低的特点,加上IT业呈现出实质上的市场竞争性,新技术的不断发明应用,迫使IT业厂商,包括垄断厂商不得不持续推新,提高质量,降低价格。
再则对于普通商品来说,是随着使用而不断消耗的,如食品等每天都需消耗。而IT业的产品尤其是数字产品则不同,数字产品的耐用性极强,通常不会因为使用的次数而丧失本身的功能。这样一旦一个消费者购买了某种数字产品,在维持其原有功能的条件下,它的使用寿命趋于无限。这样已有商品的使用者不会支付货币去购买同样的商品。试想,如果杀毒软件不更新升级的话,它还会有市场吗?这也迫使垄断者不断地推出新产品,实现更高的功能,以维持其长远发展。
与此同时,现代管理理念也对垄断厂商产生了影响。他们从追求利润到注重其长远发展,保持长期的市场地位。在IT业,最重要的资源不再是资本、土地等物资性资源,而是知识、人力资源。只要拥有好的创意,并不需要很大成本就可能发明新的技术。比尔・盖茨等几位年轻人创造了微软的神话,正是知识与智慧的力量。在这种背景下,垄断企业如果想保持其长久的垄断地位,只有不断的创新、进步。施惠于客户的同时不断地推出创新的、高质量的产品。
四、IT行业垄断的趋势――混沌理论
混沌理论认为,在事物增长过程的前期和后期都会有混沌现象出现。这样,在两个阶段的交界处,往往会产生波动和振荡。例如,在增长的后期,环境条件可能发生了突变,根据优胜劣汰的原则,系统或者是通过对自身结构的调整以增强其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或者是通过开拓新的环境资源,来保持其进一步的发展需要。一个系统在逼近某一阶段的极限时,就会在上述两方面寻找进一步发展的道路,必须经过多次探索之后,系统决定自己的前进道路。因此,当每一个增长阶段接近尾声的时候,就会经历一个波动阶段,然后才会开始新的有序增长过程。在增长的前期,经历的过程也是类似的。系统进入一个新的环境之中,或者系统本身经历一个大的改造期间,也必须进行多种探索。经历一个波动阶段,才会逐步进入比较均衡的增长阶段。
在IT行业的垄断效应中,也存在类似的混沌效应。IT业的竞争模式可以用以下两阶段来说明。第一阶段:由于一个新创意的产生或是新技术的发明,占先者进入市场,产生巨大的网络效应,接着是路径依赖和标准的设定,使得强者更强,弱者更弱或者退出市场,促使垄断的形成,垄断厂商坐拥巨额利润。第二阶段:新的革命性的创意产生或者新的革命性的技术的发明,产生新一轮的网络效应、路径依赖,新标准的设定,新赢家的出现,新垄断的形成。IT业的创新就是这样呈现出不断加速的波浪状前进态势。上述过程可以通过下面的图表说明。
五、总结
作为一个年轻的行业,IT业充满活力,其发展速度也远比传统企业要快。高速发展的IT业不同于传统的资源稀缺性企业,是一个以人力资源、知识、信息、创意为主要资源的行业,它所呈现出的网络效应、锁定、标准等一系列特点决定了其垄断的自发性和合理性。在IT行业中,垄断使其自然产物,但IT业的垄断也有其特殊性。IT业的垄断并不排斥竞争,是与竞争相生的产物,IT业的垄断是在技术的推动下,以网络效应为载体,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有理由相信,IT业的垄断格局会持续,与此同时,更好、更先进的IT产品也会以更快的速度、更低廉的价格与消费者面对面。
参考文献:
[1]季晓南:《中国反垄断法研究》[M].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版
[2]方兴东:《打破中国IT业第一垄断》[F].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4年7期
中图分类号:G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7-00-02
一、靖西农民画产业化发展的必要性
(一)产业化发展是保证靖西农民画生存空间的必然趋势。
靖西农民画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形成经济效益,但是当前由于受农民画人才和创作动机等的制约,靖西农民画还是停留在为了参展而创作的状态上,这必然无法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而单纯为了爱好而创作农民画无法保证农民画的质量,无法让其发展成为该地的特色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农民画爱好者逐渐减少,农民画的生存空间将会被逐渐也所,农民画将会面临失传的风险。而靖西农民画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对靖西地区来说,将农民画打造为一个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对该地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因此,必须要逐步实现靖西农民画的产业化发展,为农民画家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为靖西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产业化发展是传承靖西农民画的必然选择。靖西农民画具有色彩质朴、艳而不俗的特点,其充分借鉴了壮锦平面构成的表现形式,采用以意造形和以形抒情的手法,画面透露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气息,让人有回归自然生活之感。靖西农民画多描述壮家生活,有着浓厚的地方色彩,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得其受到当地政府和文化馆的支持和保护。为了确保这种优秀的民间艺术能够传承下去,必须要与时俱进,并不断的推陈出新,而实现产业化发展是确保靖西农民画与市场和时代接轨的重要手段。
二、靖西农民画产业化发展的路径
为了实现靖西地区农民画的产业化发展,必须要立足本地实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寻找因地制宜的发展路径。下文主要从几个方面探讨了靖西农民画产业化的实现路径:
(一)多办办好农民画艺术交流和宣传活动,提高知名度。
靖西地区在局、市群艺馆等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农民画家创作的作品不断在全国和省区大展中获奖。有的作品在多种刊物上发表,而有的则成为国内外私人的珍贵收藏。2010年,靖西农民画还参加了区文化厅主办的“广西首届农民画展” ,到2012年,共有36幅作品入选广西第二届农民画展,2013年则有50多幅作品入选广西美术馆开馆仪式暨广西农民画展,这些作品还被送到韩国和日本等亚洲国家展出。这些活动的举办说明当地政府和文化馆是关心靖西农民画的发展的,为了实现其产业发展,还要提高重视程度。要由当地文化馆牵头,与其他地区的农民画进行互动,多举办跨地区的艺术交流活动,多进行跨区域甚至跨国的农民画展览活动,让农民画走出靖西,走到更广阔的区域中,提高靖西农民画的知名度,让更多的人知道靖西农民画,这对于靖西农民画的产业化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可以利用各种节假日开展农民画宣传展览活动,到广场、体育场等公共场所推广农民画,吸引更多的人关注靖西农民画。
此外,为了进一步提高靖西农民画的知名度,还可以充分借助网络、报纸和电视媒体,通过广西本地电视台和有影响力的其他省市电台,对靖西农民画进行广泛的新闻报道,制作专题宣传片,让靖西农民画拥有更高的知名度。
(二)面向市场,创作高质量作品。
1、重新定位,推广靖西农民画。
要想实现靖西农民画的产业化发展,必须让其走向市场,而走向市场的第一步就是打响知名度,让市场知晓靖西农民画。这就需要靖西地区重新定位农民画,让靖西农民画以一个崭新的身份进入到市场中。要改变过去单一的创作形式和方式,要实现创作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创作高质量作品。同时,市场定位要更广阔,要把市场发展目标放到广西、全国甚至国际上。这样才有利于靖西农民画强占市场份额,才能为其产业化发展奠定基础。
2、结合市场需求,进行创作销售。
靖西地区有一大批具有较高创作能力的农民画家,这些画家多生活在靖西地区的各个农村,他们创作农民画多是出自爱好,创作目的多是为了展览,他们没有销售农民画的渠道,在市场上也没有知名度。要想实现农民画的产业化发展,必须要充分面向市场,要考察市场需求。并结合市场需求和靖西本地特色,创作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美术作品。在创作完成之后,可以通过当地文化馆或专业的农民画机构收购作品版权并统一进行销售。然后观察市场反应,对市场反响强烈的作品可以对相应的农民画家进行培训,并采用订单方式进行再次订购、销售,让农民画销售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状态中。
(三)构建靖西农民画产业化模式,实现产业化运作。
1、实现农民画的产业化生产。农民画创作要实现产业化生产必须要提高创造的技术含量,但是农民由于受文化水平和思想观念的制约,难以创作出更多高质量的作品。为了确保产业化生产的实现,要对靖西农民画家进行专业的辅导培训,培训师一般由资深画家担任,通过专业美术知识的渗透和传递,不断提高靖西农民画家的专业素质。同时,要让他们把创作农民画作为一种生产活动,作为自己收入来源的一部分,提高他们对农民画的重视程度。通过产业化生产,能够让更多有才能的农民画家投入到农民画的创作中来,确保人才的衔接。
2、构建产业化的销售模式。要确保靖西农民画的产业化发展,必须要让其走上销售市场。这就需要构建以行业协会为主导的销售模式。这种销售模式下,农民画的生产要接受行业协会的指导,要经过专业的包装和公关,然后才会呈现给消费者。这样就能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产业链,能够确保农民画的产业化发展。
(四)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推进产业化进程。
为了实现靖西农民画的产业发展,要进一步开拓国内外市场,具体可以通过实体店销售和展销会、及网络销售等手段,推进农民画的销售。同时进一步建立农民画的经纪人制度、健全专业的组织结构,并积极发挥其作为农民画走向国内和国外市场推手的作用,提高农民画的竞争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实现靖西农民画的产业化发展是保证其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保护这种非物质文化异常的必然选择。靖西地区应该从当地实际出发,加强对农民画的支持力度,促进其产业化发展,让其成为靖西的一面旗帜。
参考文献:
乡村振兴战略指出要不遗余力的进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要积极发展乡村经济。乡村旅游是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乡村旅游不仅能很好的帮助解决“三农”问题,同时还能使农村的特色产品得到宣传,推动乡村文化的发展。乡村旅游具有涵盖面广、辐射性强、性价比高等诸多优点,乡村干部应该认识到发展乡村旅游对于推动乡村振兴的积极作用,并积极打造乡村特色产品和产业,推动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乡村振兴下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影响分析
(一)乡村振兴下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
自提出乡村旅游扶贫概念后,乡村旅游在带动乡村经济发展、改善乡村居民生活方面贡献了巨大力量,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尤其明显。贫困地区居民通过乡村旅游的发展实现了人均收入的增长、生活水平的提升,离脱贫也更近了一步。目前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下,我国乡村旅游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国家及政府鼓励发展乡村旅游经济,也通过多种方式引领着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比如电视节目《向往的生活》、《忘不了农场》等都是典型的慢综艺,通过乡村独有的风景打造独特的乡村体验感,为游客带来不一样的生活感受。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要吸引游客,还要留住游客,让游客体验之后流年忘返,激发他们进行再次消费。这就需要政府及当地村民充分挖掘乡村特色自然资源,积极打造具有自身文化和特色的旅游景点和产品。由于乡村旅游业是基于乡村自然景观的产业,因而具有较强的季节性,也就是淡旺季,淡季居民收入来源减少,此时应通过其他渠道如网络销售、直播等方式进行本地特色产品的宣传和销售,一方面直接带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为来年的旺季做好准备。总的来说,当前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还在摸索阶段,还没有充分发挥其价值,政府及相关部门应深入探索目前阻碍乡村旅游发展的原因,并积极寻找解决措施,以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早日实现乡村振兴计划。
(二)乡村振兴对乡村旅游的影响
乡村旅游对我国乡村经济发展推动作用不言而喻,随着乡村旅游不断完善发展,其影响作用也将逐渐凸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随着国家战略乡村振兴提出,为了更好贯彻实施国家方针,以乡村旅游作为切入点,能够快速有效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旅游业是一个复杂的行业,其涉及到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即旅游产业发展能够带动乡村其他服务行业的发展,是实现乡村繁荣的关键途径。同时,乡村旅游还能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另外,乡村旅游需要对当地的农村风景和环境进行提档升级,需要加大农村环境的整理,提高生态宜居性,这与国家的乡村振兴政策高度契合。而且乡村旅游还需要较为优质的服务和精神文化风貌,所以加强乡村振兴必然会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从而反过来推动农村服务业的发展和三产融合,使得乡村经济发展模式出现转变,促使生产结构优化,提高乡村人民的整体收入,这些又是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积极践行和响应。2、乡村振兴战略和有关政策奠定了乡村经济发展基础。在乡村振兴要求下,农村优先发展,要发展必然会加强农村交通建设和教育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质量。以解决当前的乡村发展缓慢问题。正是基于此,乡村旅游发展的短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将促使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特别是当前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变,土地承包和流转关系不变将得到巩固发展,这对于发展规模化、大型化乡村旅游设施非常有利。并且在乡村振兴要求下,国家对农民工作队伍的培养使得人员素质产生质变,保证了乡村旅游工作的人才需求。3、乡村振兴和乡村旅游紧密相关,可以有效互动。乡村振兴为乡村旅游提供了政策基础,而乡村旅游则是乡村振兴的实施环节,两者相互促进发展。因为乡村旅游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牵引,能够加快乡村振兴工作开展,同时,通过旅游推广,加快了当地农村建设工作。
二、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基础设施薄弱
游客在乡村旅游中能否得到较好的体验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础配套设施是否齐全,比如景区的民宿环境、交通设施、WIFI覆盖、垃圾桶设置等都会直接影响到游客的感受,而要保障乡村旅游的良好发展就必须首先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其次还要规范乡村文化旅游市场体系,对商家的行为进行规范,避免出现欺客行为,商家间的良性竞争能激发游客的消费潜能,进一步推动乡村经济发展。
(二)乡村环境破坏现象频发
当前,不论是乡村旅游所在地的居民、商家还是游客普遍环保意识不强,以至于乡村旅游在发展的过程中经常出现环境遭受破坏的现象。比如游客在景区内随意乱扔垃圾、景区内居民未对垃圾进行分类就随意处理垃圾、景区内的商家如餐饮店所产生的废弃物不经处理直接排放、景区内的车辆尾气排放等都会造成景区环境污染,这一方面直接影响着景区环境,使得游客的体验感下降,另一方面严重威胁着景区内居民的生产、生活,对景区发展造成严重影响。要改善这一现状,必须提升人们的环保意识,使人们自发的进行环境保护。
(三)旅游产品和服务同质化
由于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还处在初步阶段,乡村旅游项目及产品还比较单一,这是目前乡村旅游发展的普遍问题。大多数乡村旅游在发展的过程中仅仅是单一的推广农家乐,并没有对乡村其他景观进行挖掘,致使游客体验得不到提升,游客在选择乡村旅游地时就较为随意,因为都是一样的项目和一样的特色,对他们来说没有本质差别,这也导致众多地方的乡村旅游经济得不到有效发展,究其原因,还是乡村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在乡村旅游项目的挖掘中明显不足,缺乏创新,没有形成乡村文化旅游的核心竞争力。
(四)缺乏乡村旅游品牌
由于目前国内的旅游景点较为固定,自然风景和城市风景早已被人们所熟知,一旦离开这些资源的依托,那么乡村旅游很难拿得出叫得响的品牌,不管是省内还是全国,这种情况都比较普遍。不仅如此,还有写地区缺乏正确的规划,导致盲目投资,资源开发中存在巨大的浪费和破坏,并且开发没有结合当地特色,使得旅游资源大同小异,产品单一,无法吸引游客,甚至还出现跟风式旅游开发,难以形成品牌效应。同时,某些著名景区,对附近带动效果较差,无法形成大规模乡村旅游市场和体系,比如湖北襄阳古隆中风景区,其影响区域仅限于隆中对地点,周边大量的乡村人文景观均为得到有效开发利用。
(五)旅游活动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乡村旅游在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还会消耗当地的各种资源,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生存空间和资源,对他们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比如太高当地的物价和交通费用,造成人们日常负担增加。另外,当地部分居民无法从旅游产业中获得经济效益,或者获利不足以弥补乡村旅游活动带来的影响以及生态环境压力,往往会导致居民产生抵触的情绪和厌烦心理,阻碍了当地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并且还加大了当地居民之间的贫富,激化社会矛盾等,反而不利于和谐美丽乡村建设。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措施
(一)优化基础设施与环境
发展乡村旅游必须首先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时应充分保留当地的原有地貌及乡情,并在此基础上注意提升人们的视觉感受,为人们带来极具特色及吸引力的视觉体验。除此之外,还要在多方面提升乡村旅游的服务条件,以最大限度激发人们的旅游欲望。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打造线上+线下结合的旅游项目,比如游客可以通过线上种菜的方式获得对景区的初步了解,景区居民根据游客的线上操作进行线下的实际规划和布局,并将菜地及蔬菜的具体生长情况通过线上方式反馈给游客,进而吸引游客的到来。这种方式不仅较好的宣传了当地的文化环境,为当地乡村景观带来了更多的曝光,同时还为乡村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然,这些都需要建立在有吸引力的乡村景观及服务基础上,政府及居民应该不遗余力的进行乡村环境改善,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进而吸引更多的游客并带动乡村经济增长。
(二)开设生态旅游产业
乡村旅游发展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严禁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为追求一时的利益而忽略了乡村环境保护及维持乡村生态平衡,乡村旅游及乡村经济的长远发展必须建立在经济、文化及环境的相互协调基础上,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兼顾环境保护,故而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要积极推进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要更好的将乡村农业与旅游业、休闲业进行融合。当地政府要在旅游产业规划布局与环境保护中寻求平衡点,在充分挖掘当地旅游特色的基础上打造特色旅游产品和服务,进而增强当地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旅游业及农业结构的有利调整,实现乡村旅游产业的更好发展。当地政府及企业应该以生态旅居、长远发展为原则,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寻求旅游效益的最大化,进而帮助当地村民提升生活品质。这就要求政府及企业要充分了解乡村特色,可以通过实地走访的方式进一步了解乡村的人文、地貌及自然景观,并将乡村特色景观进行良好的包装和宣传,同时加强景区介绍及导游服务,在此过程中融入农产品介绍及销售,以此实现各产业的有效融合,促进生态旅游产业的更好发展。
(三)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打造乡村旅游品牌
当地政府应该从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乡村旅游业及乡村企业的发展,尤其要鼓励打造当地特色旅游项目、产品及服务。乡村企业应该以当地旅游文化为依托,打造符合当地人文风情的特色项目和产品,并通过不断的创新实现项目和产品的多样化,为游客带来不一样的旅游体验。比如内陆乡村企业可以依托农作物生长打造特色嫁接旅游景观,沿海乡村企业可以依托海洋资源打造特色海洋资源旅游项目和产品。总之,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应充分挖掘当地特色,并融入创意理念,使旅游项目和产品更符合时代潮流,充分满足人们视觉及感官上的多样化需求。除此之外,当地政府及居民要从各方面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打造属于自己的乡村旅游品牌,使某一特色产品、项目或服务成为当地的典型代表,进而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品牌形象,以促进当地旅游产业及其他行业的快速发展,更好的拓展乡村业务范围,实现乡村振兴发展。
(四)打造具有特色的品牌
在全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下,国内乡村要振兴发展,必然要加强经济建设,而乡村旅游是发展乡村经济的关键举措,所以不可避免的面临着产业竞争问题。所以需要加强乡村旅游品牌建设,树立良好的形象,以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另外,在打造乡村旅游品牌时,还需要结合当地政策和规划要求,做到充分挖掘当地的旅游特色资源,并对生态进行恢复和保持,为旅游产业发展奠定可持续发展基础。只要通过建设乡村旅游品牌,才能在全国范围内占据有利地位,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旅游,进而打造高质量的旅游产业,推动乡村的各项事业的发展,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乡村的振兴。
(五)减轻旅游活动的负面影响
当地居民是乡村的主人,也是乡村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投资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时,要充分尊重当地居民的意愿,在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前提下,合理开发旅游资源,提高旅游者的生态意识。如下,才能最大可能减少旅游活动给当地人民造成的负面影响,以此减缓当地居民的抵触心理。另外,政府和投资者也要提高居民的思想意识,定期开展乡村振兴知识宣讲工作,让其能够积极参与到乡村建设当中,并认识到乡村旅游巨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鼓励其参与乡村旅游发展中。同时,还要加强共建共享机制建设,将当地乡村旅游发展工作“分担”到每个居民,基于信息展示、全体决策、意见反馈和全民监督等制度,实现当地居民与旅游企业之间的有效沟通与交流,避免出现旅游企业和农民之间、农民与农民之间的不良竞争,政府要强化引导作用和政策扶持,保证良好的市场环境,打造运行有序的发展环境,促使政府、企业、农户三者形成和谐的合作关系,从而为游客提供更优质、更高效的服务,消除负面影响。
四、结束语
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对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很多贫困地区,乡村旅游已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这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乡村开始推进乡村旅游,与此同时,乡村旅游的发展因为项目雷同、服务单一使得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受阻,要实现乡村旅游对乡村经济的推动作用,必须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当地特色旅游产品,打造具有吸引力的品牌特色,以吸引更多的游客,进而促进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实现乡村振兴目的。
参考文献
[1]梁晶.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创新模式分析[J].辽宁农业科学,2020,No.312(02):52-54.
[2]韩立杰,董伟欣,周丽敏.乡村振兴背景下河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路径研究[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9,000(007):62-64.
[3]赵庆文.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9,000(019):144-145.
[4]周丹初.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路径分析[J].旅游纵览(下半月),2020,No.313(02):72-73.
[5]孟庆光.乡村振兴背景下承德市乡村旅游发展路径研究[J].当代旅游,2019(11):355-355.
[6]周冰倩.乡村振兴背景下县域乡村旅游发展优化路径探析--以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为例[J].农村科学实验,2021(7):3.
[7]屈学书,矫丽会.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产业升级路径研究[J].经济问题,2020(12):6.
[8]宋慧娟,陈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提质增效路径探析[J].经济体制改革,2018(6):6.
中图分类号:C8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954 (2011) 01-058-03
美国城市学家弗里德曼(John Friedman)曾经提到,城市在很大程度上是公共政策的结果,而下一世纪的城市必然是规划的结果。从当前世界城市的发展路径看,越来越多的世界城市具有明显的政府公共政策指导下的规划发展痕迹,可见城市规划对于未来世界城市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引领意义。因此,通过研究城市规划在世界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探讨“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与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内在联系,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战略的方向和路径。
一、城市规划与世界城市的发展
早期的世界城市是市场因素主导自发形成的,但现代世界城市越来越显露出政府规划引导的痕迹,其中,东京是最具代表性的通过国家战略规划打造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城市。东京是日本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一直以来,通过政治体制与中央政府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各类机构不仅依靠政府部门的政策指导,而且以提升国家经济实力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为发展目标。以国家战略要求和国家政策引导为特征是东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发展模式。此后,东京进一步了《东京构想2000》,提出到2015年东京城市的发展目标,包括:舒适的东京;人员、物品、信息顺畅流动;丰富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富有个性和能力的人才;多彩社会;产业活跃发展;安全;环境与健康;可持续发展;社会基础设施;自立发展;下一代培育;就业充足;信息化;交通运输;提升城市控制力和地位,并围绕目标制定了城市发展步骤和措施。这些规划内容均为东京继续保持世界城市地位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框架。
相对于东京的国家战略规划要求,其它城市的远景发展规划也在世界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991年,伦敦规划咨询委员会了题为“伦敦:迈向21世纪的世界城市”(London: World City Moving into the 21st Century)的咨询报告,为伦敦未来城市发展做出了明确定位,报告提出重新振兴经济,强调交通与开发的关联性,构筑更有活力的城市结构,重视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了强化伦敦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竞争地位,英国中央政府也开始更多地参与伦敦城市规划设计。1995年,“伦敦荣耀计划”(the London Pride Prospectus)公布,它设定了城市重点战略发展框架,包括:实现世界级生产力;更强的社会凝聚力;提供高质量的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和生活设施。其目的在于确保伦敦作为欧洲惟一的世界城市地位。而随后的英国中央政府也明确提出“将伦敦提升到世界城市首都的地位是当前政府的基本政策”。为适应与巴黎、法兰克福、巴塞罗那和柏林等城市的竞争,“伦敦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发展方向,而战略规划导则给城市规划一个涵盖发展过程各个方面的框架”。此外,政府还编制了“竞争的首都:加强伦敦竞争力的政府战略”这一文件,它设定了为保持“伦敦在世界城市顶级层级中的坚固地位”所实施的各种政策,强化了“伦敦战略导则”作用,以确保地方规划机构能够认识到伦敦世界城市的角色和强化竞争的需要。
悉尼市政府早在1998年开展的“悉尼2020”战略发展研究中就指出,要确保未来的悉尼是一个世界城市,首次从规划角度明确提出了世界城市的发展目标。到了2008年5月,悉尼市政府进一步公布了《可持续发展的悉尼2030远景规划》征求意见稿,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指导悉尼市未来20年甚至更长远的发展。这种可持续不仅包括自然环境的良好发展,还包括经济、社会、文化在内的全部内容。规划确定了悉尼未来发展方向的三大主题:绿色的、全球化的、相连的。绿色的主题强调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小化,增加绿地和公共空间;全球化的主题强调经济发展方向的外向性和开放性,加强全球联系和注重知识互动;连接的主题强调高质量的公共交通,强调建立世界一流的通讯系统,提高虚拟沟通的能力。在每一主题中,规划都设定了具体内容,包括新绿色产业带动的经济增长、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能源使用量的绿色产业结构、交通设施、基础设施、公共空间、动植物及生态系统的保护、社会文化娱乐设施、创新和新技术、成为全球文化网络的一部分参与全球知识交换等内容。
2006年,纽约市提出的《纽约2030》规划,刻画了未来25年纽约将要建设成为一个更大、更加绿色的纽约,实现包括土地、水、交通、能源、空气、气候变化等6个方面和10项内容的具有纽约特色的世界城市发展目标,这些目标体现了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
在《香港2030:规划远景与策略》中,香港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定位为“亚洲国际都会”,即成为世界级国际城市及亚洲主要都会。规划明确了提供优质生活环境、提升经济竞争力、加强与内地联系三个主要发展方向,作为未来发展蓝图的主要建议和各种可行性选择方案的基础。规划内容体现了政府主导的发展战略要求,同时包含了规划导向的具体设定。
上个世纪90年代,新加坡开始认识到要通过规划来“重整城市结构”,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提出要在今天规划未来经济需要的基础设施,包括交通和通讯设施、土地和环境质量,而高质量的居住设施、良好的环境、娱乐设施等因素将对经济发展产生决定性影响。可见,新加坡的经济发展是处于规划的指导下的。在它的战略规划中已经提到,新加坡的目标是成为全球城市。
近期,法国积极推动“大巴黎计划”,旨在将巴黎打造成“真正的”世界城市,在全球的大都市激烈竞争中处于优势。“大巴黎计划”目标是建成一座创造的城市、革新的城市、充满凝聚力的城市,同时打造成更加绿色环保、更有持续性发展的城市。
二、未来世界城市发展的着力点
从东京、伦敦、纽约、巴黎等顶级世界城市,以及香港、悉尼等新兴世界城市的战略规划看,虽然内容不一,形式多样,但均涉及了三个共性主题。
一是强调对人文社会领域的关注。未来世界城市的发展涉及更加多元的人文发展空间,东京的战略发展目标包括社会机遇、人才、自立发展、下一代培育、就业、交通运输等多元领域;香港特别提出要加强与内地之间的联系;悉尼确定“连接性”主题,强调高质量的公共交通、世界一流的通讯系统,以提高社会虚拟交流的能力;巴黎提倡和谐城市建设理念,建设自动交通网络、加强港口和塞纳河整治,增加就业岗位;“伦敦荣耀计划”指出要形成巨大的社会凝聚力以及提供高质量的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和生活设施,并细化了适用性住房、提高空气质量、节约能源和污水管理政策。由此可见,以关注人的发展,展示多元文化、塑造城市形象、构建社会和谐为代表的人文发展是未来世界城市发展的重要主题。
二是强调城市发展实力和整体地位的提升。几个城市的战略规划均提出通过经济手段,有效提升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影响力和作用力。其中,强化信息化能力、提升城市控制力和地位是在《东京构想2000》中提出的一项重要内容;香港在《香港2030》中强调提升经济竞争力,勾画了竞争力作为城市未来发展的蓝图;悉尼提出了全球化主题,突出了经济发展方向的外向性和开放性;巴黎提出以土地资源整合促进巴黎大区经济发展,带动城市整体发展;伦敦政府编制了“竞争的首都:加强伦敦竞争力的政府战略”,并指出要打造世界等级的生产力,目的在于确保伦敦在欧洲惟一的世界城市的地位。这些内容全都强调了以竞争力为代表的城市综合实力是世界城市发展的根本所在。
三是强调绿色发展。《纽约2030》提出要建设“更加绿色的纽约”,对水、能源、空气、气候变化等领域的保护和有效应对是使纽约更加绿色的核心内容;悉尼不仅将未来城市发展定位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更在《可持续发展的悉尼2030远景规划》中强调了“绿色”是悉尼未来城市发展的首要主题,这种绿色体现在绿色的环境、绿色的产业、绿色的基础设施、绿色的生态系统;《东京构想2000》提出了环境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措施;《香港2030:规划远景与策略》将优质的生活环境作为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巴黎明确指出要打造更加绿色环保、更有持续性发展的城市。这些内容均体现出绿色对于未来城市发展的战略指导意义。
上述研究表明,城市建设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合理的规划设计,而诸多城市都将人文发展、竞争实力、绿色发展作为代表未来世界城市发展的共性趋势和目标选择,这些规划内容对于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北京作为后发城市,在建设世界城市进程中,需要通过规划引导方式,合理有序地达到世界城市的建设目标。其中,提升城市文明、塑造城市形象、推动人文领域的全面发展是世界城市发展的根本;通过提高信息化和科技发展水平,增强城市竞争力,打造综合经济实力是世界城市发展的重要引擎;实现绿色、宜居、可持续发展是世界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
三、北京建设世界城市与“三个北京”的内在联系
(一)建设世界城市是北京城市发展规划的战略目标选择。
在最近几十年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大变革大发展中,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特别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重新洗牌,世界金融体系重建,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经济的影响力迅速提升,并在后危机时代占有更大的发展先机和空间,中国在讨论和处理全球重大问题上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力。随着新区域崛起为经济力量的新中心,一些新的国际大城市也快速成长起来,正如东亚经济奇迹成就了东京、香港和新加坡一样,综合国力的提升为北京提高在城市体系中的地位构筑了空间。2009年,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865.9亿元,人均GDP首次突破1万美元,按照世界银行划定的标准,北京开始步入中等发达城市行列,进入了以后工业时代经济结构为主流、以服务经济和总部经济为主导的战略转型期;第29届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更为北京在全球化城市发展中脱颖而出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此背景下,市委、市政府顺时顺势提出了建设世界城市的战略发展目标,是在新的发展形势下以更高标准对各项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为未来北京城市发展规划确立了战略方向,明确了目标选择。
(二)“三个北京”是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目标的路径和工作抓手。
由于世界城市发展模式具有不可复制性,因此,现阶段北京建设世界城市不能简单地模仿和复制已有世界城市的形态和发展路径,而要立足于首都功能定位,着眼于“四个服务”,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积极借鉴其它世界城市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努力将北京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北京特点的世界城市。
2008年10月,北京提出了按照“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要求推动城市发展,随后又分别详细制定了“三个北京”行动计划,不仅成为北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表现,而且成为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战略目标的实现途径。其中,“人文北京”提出以推进民生发展、文明发展、文化发展、和谐发展为基础,把北京建成最具人文关怀、最显文明风采、最有文化魅力、最为和谐宜居的世界城市的发展目标;“科技北京”以把北京建设成为我国创新发展的核心引领区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发展目标;“绿色北京”提出将北京建设成为生产清洁化、消费友好化、环境优美化、资源高效化的绿色现代世界城市的远景目标。
比较以上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部分世界城市的规划内容,“三个北京”战略目标的提出,不仅契合了未来世界城市以人文发展、竞争实力、绿色发展为代表的发展主题,符合世界城市发展的规律性、趋势性内容,而且更加突出了具有首都特点和规律的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成为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战略目标的路径和抓手。因此,将“三个北京”行动计划作为北京建设世界城市体系的重要内容,不仅遵循了世界城市发展的共性思路,更体现了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特色所在。
■ 参考文献
[1] 曹红阳:中国的世界城市发展道路研究――以北京为例[D],2007.6。
[2] Andy Thornley: URBAN PLANNING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 London, Sydney and Singapor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LSE LONDON Discussion Paper No.2, May 1999.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15-3481-02
近年来,技术改革逐渐深入,进而使得我国的发展正朝着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信息化方向快速发展。以虚拟网络为代表的数据业务量逐渐增多,如:IP。另外,新业务的大量出现,从而使人们对宽带有了更大的需求。然而,由于波长路由网络具有较强灵活性、透明性等,发展成为当前非常重要的WDM层组网技术之一。其中,波长路由光网络主要包含两种类型,即静态与动态。但是,在应用此技术时,关键问题极为路由和波长分配问题。这样一来,可以对所出现的故障进行有效管理,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1 波长路由光网络概述和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关于波长路由光网络概述
我们已知道,因为器件技术逐渐朝着更高方向发展,如,在光网络中,宽带复用技术应用十分广泛。事实上,宽带复用技术主要划分为三大类,即时分复用、波分复用以及码分复用。在把上述技术应用到光网络中时,可使网络性能大大提高。其中,光网络节点凭借波长信息决定路由功能,严格按照端到端的逻辑来选择输出的,并不是把信息发送给所有输出端,这样以来,能够节省网络终端使用量。
在将复用技术应用到光网络中后,其波长路由光网络的实用价值将更大。此网络是由波长路由节点以及诸多点到点光线连接所构成的。
1.2 波长路由光网络具有的优势
和传统电信网络相比较来说,波长路由光网络可提供更大通信容量。此外,此网络的透明性、可管理性以及灵活性等都较强。因此,我们可以将波长路由光网络所具有的优势大致总结为以下几点:
事实上,波长路由网借助波长选择器对路由进行选择的。换言之,结合波长信号来选择路由。另外,传输码率、数据格式以及调制方式等不仅有较强的透明性,而且又能够为用户提供多种高质量的协议业务,对用户端到端业务不受任何限制。这种透明性是指网络所有信息由源地址在到达目的地址过程时,不需要进行光-电-光间的转换。这主要是由于在波长路由光网络当中,其所有的信号传输都必须在光域中完成,而传输速率与格式都只受接收端与发射端限制。由此看来,波长路由光网络对信号传输来说是极其透明的。
现如今,波长路由网络既能够和现有通信网络相互兼容,又能提供数字网等一些综合性业务与网络升级功能等。
另外,波长路由网络也具有一定的可扩展性。而在增加新网络节点后,既不会影响到网络结构以及设备运行,又能给大大降低网络运行的成本。同时,此网络通过增加波长来达到扩容的目的。
一般来说,波长路由网络结构要比传统网络结构要简单的多,并且端和端之间的通信都是借助光通道最终实现的,同时,在此路途当中,并没有增设变换与存储设备。所以,能够减轻网络成本运行成本,同时又能大大提高信号传输质量。除此之外,在波长路由网络中,大多数光器件都为无源类型的,这样一来,网络的可靠性与维护性也非常高。
1.3 波长路由网中路由存在的问题
在波长路由网络中,其路由方式大多数都是和传统线路交换网络相类似的。从整体上分析,路由计算方法主要有两大类,即静态算法与自适应算法。其中,静态路由算法中路由分配并不需要对网络状态予以考虑。然而,在静态路由中,典型的两个例子即为固定路由和替换路由。但是,在自适应路由中,由网络运行状态决定连接请求的路由选择。因此,我们对路由方式进行总结:
1.3.1固定路由
在固定路由中,源节点与目的节点只有唯一一条固定路由。在发出连接请求送达后,在动态波长路由网络中,若在这个固定的路由上缺少可用资源,那么此连接请求便会阻塞。此问题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可选用的路由过少,导致阻塞率大大升高。其中,固定路由方式最为常见的方式即为固定短径路由,并且常应用到静态波长路由网络当中。
1.3.2 替代路由
在将固定路由改进之后便可成为替代路由。其中,替代路由可允许一个源-目节点对有多个使用路由,同时按照一定顺序予以配排列。当解决一些动态问题时,某个连接请求到达后,按次序查找路由中是否有一条可用资源符合此请求的要求,若存在,便会自动选择此路由;若不存在,那么此项请求便会被阻塞。和固定路由来说,此路由存在很多阻塞率指标。然而,怎样选择能够相互替代路由是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
1.3.3自适应路由
自适应路由的路由在选择时,所必须严格遵循的原则为结合当时网络运行状态选择。换言之,结合网络中链路可用资源状态来最终予以决定的。其中,最小阻塞路由便为自适应路由的一个典型例子。例如:在最小阻塞路由方式选择过程中,由备选路由中选择可用路由的主要原则为:要选择占用网络资源偏少的路由。但是,若处在动态播出路由网络当中,若为自适应路由,其阻塞率指标要比上述两种方式好得多。然而,此种路由方式又对算法实时性提出较高的要求,所以,在选择自适应路由方式前,还需要对路由效率与性能予以全面考虑。
1.4 波长路由网中波长分配问题
在波长路由光网络中,波长分配问题是一非常重要的问题。其中,在静态波长路由光网络当中,常和路由问题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获得最优解。但是,在动态波长路由光网络当中,其波长的分配策略对于阻塞率来说具有重大影响。常用的波长分配策略:
1.4.1 随机分配法
也就是说从可用波长中随机抽取一波长分配指定给光通道。可以说,此种分配方法十分简单,而不需要对网络状态信息全面了解,但此种方法会有较高的阻塞率。
1.4.2 首次命中法
按照此方案,在不同波长中都做好标记。这样,在选择波长过程中,由小到大进行排序,从中选择最小波长。而在应用首次命中法时,是极易实现的,同时,阻塞指标远比随机分配法小得多。
1.4.3 最小使用法
在应用最小使用法时,波长选择方式是将网络中使用次数最少的波长。如果此波长不可用,再选择第二使用次数最少的波长,以此类推下去。这可以看做是改进首次命中法的一种方式。而此种波长排号不固定,是结合网络当时情况而定的。这种方案的阻塞率要低于首次命中法的阻塞率,但在实现过程中会存在一些麻烦。若要弄懂当前网络情况,必须借助网络状态传输协议进行测定。然而,这又和网络管理方式为集中式或是分布式有着紧密关联。
1.4.4 波长保留法
在这个方案里,常常将波长予以保留,而在一些特定业务当中,才允许使用。但是,它对降低网络阻塞率并没有做出任何贡献。然而,却可以为某些特定业务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所以,此种方法在高质量要求场合应用价值是非常高的。
1.5 故障管理的问题
网络当中的故障管理机制通常有两种。一种叫做保护机制,就是备用资源已经被预先计算好了,另一种叫做恢复机制,就是未事先准备好备用资源,是由中断后的连接动态来寻找。总之,动态恢复机制对网络资源利用效率是非常高的,并不需要预留出一定的闲置资源。然而,保护机制恢复速度是极快的,同时又能确保业务可以快速予以恢复。
一般保护主要包含两种:其一为路径保护;其二为链路保护。其中,对于路径保护来说,当存在一定故障时,业务便快速被转移给其它保护路径中。但是,在此处,工作路径和保护路径是两条完全分离的链路,这样一来,才能够保证遇到一个故障只对一个链路产生影响,而某个单个故障却不可以终止此业务。然而,在链路保护中,业务必须在失效光纤链路中重找新的路由。除此之外,又有一种称之为是子路径保护方式,在这种模式下,工作路径划分为多个小段,进而再对每一段路径予以保护。子路径保护能提供更快的故障恢复速度和更高的资源利用率。进一步深入研究波长路由网络中使用的保护机制,将它与IP层中的恢复机制结合起来,建立一个合适的协议,为广大用户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另外,研究人员还需要对波长路由网络中QoS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和分析,建立起相应的协议,为用户提供出等级区分的服务。
2 结束语
我国未来的电信网络的结构将会是以WDM传送网络构成的核心的网终,由SDH、WDM环等所构成的城域网,再通过多元化的宽带业务的接入向广大用户延伸。从网络构架上来说,IP over WDM将会成为网络发展的趋势。这当中WDM网最主要的形式是波长路由光网络,因此,波长路由光网络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参考文献:
[1] 单玉洁,王辉.静态环型波长路由光网络中RWA问题的研究[J].通信技术,2008(12).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8-0250-02
高职毕业生能否实现高质量就业影响到我国高职教育未来的健康发展,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毕业生数量逐年上升,高职学生面临着就业难题和创业困境,针对这些问题高职院校应该建立起有效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机制,注意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充分发挥出高等教育就业机构应有的作用。
一、制约高职学生就业的因素分析
高质量的就业,主要是指充分的就业机会、良好的就业能力、公平的就业环境、合理的就业结构等。制约高职院校就业质量因素有很多,如高职办学理念、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就业结构矛盾、毕业生就业期望等。教育专家提出,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牢牢把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办学方向,近几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快速发展,但是数量的增长不等于质量的提高,高职就业还有待真正实现“以就业为导向”。
(一)影响高质量就业的客观因素
1.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存在着结构性的矛盾。专业课程设置偏向学科型教育,把重技能、重实践的高职教育办成了介于本科教育与中职教育的“折中型”普通高等教育,无论是办学指导思想,还是人才培养模式,都沿袭了普通高校的传统办学思路,导致学科专业结构不合理,规模大而社会针对性不强,院校特色不够明显。我国经济发展目前正处于转型期,而很多高职院校对人才市场需求反应不灵敏,专业设置论证不充分,盲目追逐热门专业,忽视具有校本特色的专业建设,专业趋同现象严重,造成了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专业设置与社会需要岗位匹配度低,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调整跟不上社会需求的步伐,专业内容的更新滞后于就业岗位的需求。
2.就业环境表现为体制。就业环境不完善,就业公共服务能力不强,如市场人才配置水平较低,特别是对高职院校毕业生而言,就业环境不完善主要表现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就业运行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有效的指导机制没有充分建立和发挥作用。招生规模扩大后,而相应的就业指导、就业渠道、就业机构设置还没有相应匹配的建立起来
3.学生自主创业作为就业渠道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近年来,国家及各省市出台了很多相应的创业优惠政策,如创业培训补贴、放宽经营领域、减税免费政策等。但创业政策在落实层面却大打折扣,存在妨碍政策落实的很多问题,有些政策在工商、银行等机构就很难操作,大学生创业贷款难,创业政策落实受阻,直接影响到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正常发展。很多院校对于就业创业政策的领会与解读也尚不到位,
4.用人单位盲目地人才高消费。高职毕业生缺少公平、充分的就业机会,有些用人单位追求高学历,对用人标准盲目提高,用人单位追求人才高消费使得高职毕业生一定程度上缺失公平的就业环境,单位间攀比聘用员工的学历层次导致高职生在与本科生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这种盲目提高用人标准的做法给高职毕业生就业增加了客观难度。
(二)主观因素
影响高职学生高质量就业的主观因素首先是毕业生利益诉求的变化,学生对于就业的期望值过高,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来分析,高职培养的是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实用性、应用型、技能能人才,但很多高职毕业生仍受精英教育时代就业观念影响,就业更倾向大中城市及经济发达区,岗位倾向于体面的管理型岗位,在择业价值观上偏离现实状况。近年来高职毕业生对于个体、民营、小企业仍缺乏兴趣,对于薪酬和发展空间要求过高,就业观念不切合实际。此外,部分毕业生缺乏职业素质,缺少吃苦耐劳和团队协作精神也是就业难的主观因素。影响高职学生高质量就业的主观因素还包括毕业生缺乏求职技能和技巧,择业过程中,与本科院校学生相比缺少自信心和主动性,与用人单位接洽时表现不尽如人意。同时,毕业生法律意识弱,对于国家的相应就业政策、劳动法律法规掌握不足,不能有效维护自身就业的合法权益。近年,我国大力倡导毕业生自主创业,但学生还缺乏自主创业的勇气和能力。
二、高职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路径选择
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关键是国家政策支持以及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及就业指导质量的提升。国家要坚持把促进充分就业作为优先目标,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一)政策支持,创造充分的就业机会
国家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要切实为毕业生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的前提,还应在发展的基础上扩大就业规模。同时,要努力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统筹做好以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做好此项工作,切实营造更加有利于就业创业的宽松环境,促进公平就业。
1.国家应统筹兼顾。重视高职就业工作指导与宏观调控,制定相关的法律及规章制度以规范就业工作,保障高职毕业生就业的合法权益。在国家宏观政策以及法律范围内,制定灵活可行的就业政策,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特点,建立适合区域发展的就业政策体系,发展有高质量、多层次、有特色的高职毕业生就业体系。
2.建立完善的就业信息管理系统。健全的就业信息系统是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有效互通的桥梁,因此,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等部门应牵头构建汇集人才需求、人才培养、就业协议签订、人事及保障、综合服务等一体化的就业信息系统,以可操作的管理信息系统保障高职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3.健全劳动关系调整的体制机制。部分毕业生就业能力难以适应经济发展转方式、调结构的要求,我国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并存、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仍面临着巨大的现实压力,政府要制定可行的法律法规以及就业规范,维护就业市场的良好秩序,为提高就业质量提供环境和秩序保障。
4.鼓励高职毕业生创业。制定相比本科毕业生更便捷优惠的政策,优化毕业生创新创业的环境。高职毕业生是技能型创业的重要力量,积极引导毕业生创新创业,有利于提高就业工作的层次和水平。
(二)加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建设
1.以就业为导向,以社会需要为目标。正确定位,发展特色专业,大力推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质量、特色保证毕业生高质量就业。高职院校需进一步完善“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行订单培养,强化校企合作,注重开发就业见习岗位,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根据岗位和岗位群需要,整合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新型高职教育教学模式。
2.加强毕业生综合素质培养,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首先要加强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学生高质量就业具有思想保障作用。开展理想信念与诚信教育,把社会理想与实现自我价值结合起来。在就业过程中,杜绝虚假简历、违规违约等不诚信行为以保障正常的就业秩序。同时,还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应专门针对毕业生开展心理教育工作。引导学生克服毕业焦虑及心理障碍,根据自身实际找准定位,不盲从、不攀比,树立正确择业观。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同时,加大课程改革力度,关注学生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培养。此外,还应坚持毕业生就业跟踪反馈,听取用人单位以及毕业生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建议,共同探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就业市场为导向,努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三)完善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建设
1.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高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做好职业规划,突出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能力培养。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从大一新生入学开始,就应有计划的向学生输入“职业发展”理念,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设计,帮助学生确立专业学习目标;大二年级引导学生确定毕业后工作的总体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明晰职业方向;大三时通过各种讲座、参观等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改变狭隘的就业观,理清就业思路,确立合理的就业期望值,引导毕业生树立可持续的职业发展观,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
2.结合辅导员工作,开展学生就业指导。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就业指导部门,主要负责毕业生各种就业手续办理,就业信息,学校招聘会组织等,体现的是服务职能,难以对大学生就业开展针对性的指导。为确保就业指导工作有效开展,要发挥辅导员在就业工作中的作用。辅导员进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具有天然的优势。辅导员是与学生接触最多最频繁的人,对每一位学生的性格特点、综合表现、职业诉求都有一定的了解,并能保证把就业信息及时发送给每一位学生,能对学生提出有个性化的就业建议,向用人单位所推荐的学生更具针对性性,准确性、成功率更高。同时要采取措施保证辅导员在就业工作中的地位。对辅导员进行就业指导工作方面的培训。为了鼓励辅导员更积极地参与就业工作,学校应制定考核办法,将就业率、就业满意度、联系企业数量、组织招聘会场次等纳入辅导员考核范畴。
3.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树立“创造工作岗位”的观念。创业是高职毕业生适应社会对人才多样化需求并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创业教育必然成为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内容。其一是国家的发展需要创新型人才,而创业教育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其二是创业是另一种形式的就业,创业不仅能使创业者本人就业,还能带动相关就业。目前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基础还很薄弱,主要体现在创业政策解读不到位,专职师资力量十分缺乏,为此可请有创业经历的校友及行业人士做创业兼职教师,他们创业历程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还可以定期邀请相关政府工作人员及企业家做讲座、论坛等,为学生创业搭建指导平台。
(四)兼收并蓄,借鉴国外大学生就业指导经验
一些发达国家的就业指导工作较为成熟,如英国的职业指导服务,德国的慕尼黑就业模式,美国创设的聚集、辐射、磁铁创业模式等,这些就业指导模式虽然着重点不同,但它们都重视学校、政府、用人单位之间协调合作,就业指导内容广泛、深入,如英国高校的就业部门不仅为在校生服务,也为毕业四年之内的毕业生服务,同时还为用人单位服务。我们高职院校可结合实际,借鉴这些国内外就业指导的经验,探索出适用、高效的就业指导体系。提高就业质量还需要社会共同的努力,社会作为高职毕业生就业的背景环境,应努力支持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例如,通过新闻媒介、公众舆论等大力宣传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良好就业环境,有力地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参考文献:
[1]林超.浅谈发挥辅导员在就业指导中的作用[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5).
[2]戴莉,武静.企业文化融入高职创业教育的几点思考[J].林区教学,2013(11).
[3]杨继瑞.当前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高校理论战线,2009(2).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9)12-0105-04
一、“选聘分离”审计委托模式
1.第三方行权观点的评述与借鉴
由政府、社会中介机构或其他第三方行使审计委托权的观点始于Arieh Goldman & Benzion Barlev(1974)提出的“切断被审计单位与审计师之间的雇佣关系,使审计师受雇于公众”的论断[1]。在我国,“公众”包括财务报表信息的利益相关者,可由政府有关机构和职业团体来代表行使审计委托权,如中注协,或由中国证监会在全国分区域,分别设立审计监督管理机构统一管理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审计[2]-[4],或者由董事会委托金融机构聘请审计师并负责对上市公司投保,审计报酬和保费由上市公司在金融机构的专门账户支付[5]。由第三方行权的设想意在解决现有审计委托关系中的产权所有者的人问题,由金融机构来行使审计委托权有失偏颇,因为金融机构仅为债权人中的一部分(还可能只是小部分),而作为会计信息的利益关系人中大部分人的选聘权仍然无以或行使。中国证监会作为证券市场的监管部门,如果参与企业的审计师选聘权的行使,显然是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有悖于市场经济行为规则,并且中国证监会所规范的是整个证券市场,包括股票、债券、期货、基金等多种证券市场的监管,在业务范围上也很难再承担这一任务。中注协作为一个行业协会,其主要职能在于对独立审计行业的引导、监督和管理,在业务范围上较为专一,而且它掌管着会计师事务所及其人力资源的相关信息,由其作为审计师委托权的人,可以减少在委托权行使过程中由于委托人与受托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交易费用。因此,中注协作为第三方是较为合理的。
2.“选聘分离”审计委托模式优势
审计委托权最核心的权利是审计师选择、聘任与解聘权,此外还有与之相关的审计费用水平高低的决策权。审计师的“选”即选择权,是指对审计师的资质、规模、声誉、从业人员资历等审计主体特征的选择;“聘”指聘任审计师的权利。“选聘分离”审计委托模式是指对于审计师特征、审计收费水平的高低、合理的浮动范围由根据股东大会决议,公司的审计委员会由于审计委员会的设立只是我国2002年颁布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中的建议,而非强制性规定,部分未设立审计委员会的公司可由内部审计机构来代替。形成书面的具体要求,而审计师的聘任权区别于以往的第三方行权模式,“选聘分离”审计委托模式仅将聘任权交由第三方来行使。由第三方――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及各地方协会来行使,由他们按照各地上市公司提交的具体要求,分期分批通过集中招标的方式来进行,地方注协行使招标权的相关服务费用应明码标价(由各地方物价部门核定),不论公司规模大小,经营成果如何,均按次收费。这种模式如图1所示。
注:①由股东大会决议审计师的特征和审计收费的范围;②由审计委员会将股东大会相关决议提交中注协;③中注协按定期公开招标;④由审计师对管理层提供的会计的表实施审计;⑤审计结果反馈。
图1 “选聘分离”审计委托模式
“选聘分离”审计委托模式在以下三个方面具有优势:
1.按内部控制理论,选择权与聘任权的分离能够起到更好地相互制衡的作用,公开招标方式的采用可实现程序公正,减少审计委托权行使过程中可能的寻租行为,这种寻租行为既可能是经营管理层购买意见的行为,也可能是审计师出于激烈的市场竞争而向委托权人寻租以揽业的行为。在我国,具有证券从业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现有68家(至2008年底),而上市公司共1 624家,平均每家事务所仅有客户24家,因此,不能排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审计师向委托权人寻租的可能性。
2.按信息经济学理论,注册会计师协会作为一个社会中介组织,掌管着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人力资源和各会计师事务所的真实信息,由其来行使公开招标权,确是占尽“天时地利”,不仅能够减少信息不对称,由此规避审计师可能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同时,对于年报审计工作的进展、审计师变更与审计收费的信息也能有更为准确和及时的掌握,这些信息的适时公布将有利于建立更好的市场信号传递机制,引导独立审计行业的健康发展。
3.从成本与效益原则来看,选聘分离只将聘任权交予中注协,其招标服务采用按次收费的方式,而各地注协可以定期集中进行招标,由此存在规模效应,较之每个公司单独进行招标的成本,将会更少。此外,由于中注协是独立的第三方,又深黯审计师市场,产生的效益则会更好。
二、“选聘分离”审计委托模式的进化博弈分析
进化博弈论在结合生物进化论与传统博弈理论的基础上提出[6],将参与博弈的各方视为“有限理性”的个体,也就是说博弈方需要经过一定的博弈过程,通过反复研究试验、模仿及学习才能达到行为的最优化。Maynard Smith & Price(1973)和Maynard Smith(1974)提出了进化博弈理论的基本均衡概念――进化稳定策略(ESS)。审计师的行为也具有以下两大特征:有限理性和反复试验、学习、模仿与调整策略的能力[7]。审计师不可能是完全理性的,因为审计师有其自身的效用函数,且现实的审计过程存在信息不对称,以及受制于成本与客观技术。同时,不同的委托权行权模式下审计师有着不同的支付,这些均对审计师的学习、模仿与调整策略的能力产生影响。审计师行为的两大特征决定了现实的审计过程中,审计师并不能静态地“二分”为“高质量”和“低质量”,前者即采用高水平的审计技术并且不与公司管理层合谋的审计师,后者为采用低水平的审计技术并且与公司管理层合谋的审计师。这两类审计师的比例在长期的反复博弈过程中不断地发生变化,并且受到初始配置环境的影响而有确定的变化方向。
1.模型的基本假设
我们将独立审计行业视为一个以审计师为有限理性的大群体进行随机配对的对称博弈[8],在不改变问题本质的前提下,做以下基本假设:(1)审计师的报酬由谁委托,就由谁决定支付的水平。(2)管理者均为高风险型决策主体,具有高度机会主义倾向。审计师为风险中性型决策主体。(3)审计师采用“高质量”策略时不合谋,需要负担追加审计成本,采用“低质量”策略合谋,但需负担由违规被发现的概率和处罚程度决定的违规处罚成本。委托人为管理者时,合谋可获得寻租收益。在博弈的初始状态,“高质量”审计师比例为p,“低质量”审计师比例为(1-p)。(4)S为资本市场年报审计总市场份额,c、r、f分别为追加审计成本、寻租收益、违规处罚成本与S的比例,因此均界于0―1之间。ξ为违规被发现的概率。(5)市场上只存在一类审计师时,博弈双方平分市场份额,同时存在两类审计师时,不同委托人会根据自己的偏好只选择其中的一类,产权所有者只会选择“高质量”审计师,管理者只会选择“低质量”审计师。
2.进化博弈分析
表1为经营“选聘分离”审计委托模式下的审计师博弈矩阵,为采用“高质量”审计策略的审计师的中标率,n为采用“低质量”审计策略的审计师的中标率,m+n=1。在这种模式下,审计师采用“高质量”、“低质量”审计策略的期望收益UH、UL和所有策略的平均收益UA分别为:
由(3)式,在p∈[0,1]的取值范围内,ξf≤1-2m(1-c),0.5≤m≤1,有dF(p*1)dt≤0,即当市场上采用“高质量”审计策略的审计师中标率高于0.5,但对注册会计师的监管与惩罚严重不足时(如ξf≤c),p一旦偏离p*1,p将逐渐增加,即在审计市场中,采用“低质量”审计策略的审计师比例将增加,而采用“高质量”审计策略的审计师比例将减少。尽管在初始时刻p≠0,但随着时间t的变化,p将向稳定点p*1=0演化,因此p*1=0为进化稳定策略。
由(4)式,在p*2∈[0,1]的取值范围ξf>1-2m(1-c),12≤m≤1内,有dF(p*2)dt≤0,当市场上采用“高质量”审计策略的审计师中标率高于0.5,p偏离了p*2时,采用“高质量”审计策略的审计师比例将增加,而采用“低质量”审计策略的审计师比例将减少。尽管在初始时刻p≠1,但随着时间t的变化,p将向稳定点p*2=1演化,此时该点为进化稳定点。
由(5)式,在p*3∈[0,1]的取值范围ξf>1-2m(1-c),0≤m
由分析可知,在“选聘分离”审计委托模式下,要使注册会计师行业健康地发展,最可取的进化均衡就是要让p经过长期的演化过程后能够收敛于p*2,同时应防止p*1、p*3适合条件的出现。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关键在于采用“高质量”审计策略的审计师中标率在0.5以上,并且辅之以适度的监管。由股东大会行使审计师特征决策权,并且招标过程信息不对称大为减少,审计意见购买的行动空间缩小,审计师的选聘过程将更符合产权所有者的意愿,采用“高质量”审计策略的审计师中标率就会高。此时,适度的监管(并非高成本下的严格监管)是指审计师因意见购买行为受到处罚的损失应高过其采用“高质量”审计策略的追加成本,在现实中这一条件较易达到。
三、研究结论
审计委托模式是审计师独立性的重要决定因素,也是审计合谋形成的根源之一,一般企业不同于中央企业,有一个天然的产权所有者人――国资委,其审计委托模式的改进也不能仿效中央企业,它只能通过分权制衡量的原则来改进。“选聘分离”审计委托模式将审计师的选择权与聘用权分开,审计师的选择权如审计师特征、审计收费水平的高低、合理的浮动范围由股东大会决议,聘用由中注协及各地方注协来行使,由此形成相互牵制,能够阻断管理层寻求合谋和审计师寻租的路径,中注协作为行使审计师聘用权的第三方能大为减少信息不对称,集中招标的方式能降低企业的审计师聘用成本,如审计师信息搜寻、谈判成本等。通过进化博弈分析发现,只要能够做到审计委托权行权的程序公正,并辅之以适度的监管,即可以达到防止审计意见购买,引导独立审计行业健康发展的效果。“选聘分离”审计委托模式基于成本与效益原则,兼顾了审计市场秩序与产权所有者利益的保护,不失为一种现实的次优选择。
参考文献:
[1] 于颖.构建新的财务报表审计委托制度的思考[J].财经问题研究,2004,(5):66-68.
[2] 胡继荣,张晴.审计委托模式与审计质量――基于审计冲突理论的研究[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36-40.
[3] 雷光勇,王立彦.投资秩序与利益相关者审计[J].审计研究,2006,(1):71-77.
[4] 汪俊秀.上市公司审计委托关系的重构――加强审计独立性的路径[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7,(1):49-51.
[5] 齐兴利,徐中华.试论我国审计委托模式的改良与转包[J].经济问题,2007,(3):24-26.
一、引言
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由快速发展转为内涵发展,就业结构性缺口、产业升级导致的隐性失业、智能制造引发中低端就业岗位减少,矛盾凸显。高职百万扩招应运而生,重点面向普通高中毕业生、中职毕业生、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等群体开展高等职业教育,旨在培养一线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服务于区域经济需要。如何实现社会生源“规模扩招、标准不降、质量不减”的质量型扩招,是中央部署此项工作的要求,也是当前高职院校面临的难题。
二、社会生源特点
相较于传统生源,社会生源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理论基础薄弱。一方面退役军人学历层次参差不齐,有些高中肄业即入伍;另一方面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等群体离校多年,虽然要求具有高中毕业证或同等学力证明,但知识早已遗忘。生源总体知识体系不足。
(二)学习意愿强烈。社会人士已在社会摸爬滚打,或失业、或待转型、或因岗位所需,相对于传统生源,凸显市场导向,发展诉求强烈,学习意愿更强。而这背后的动因是能实现其高质量就业。
(三)行为自主性强。社会生源受家庭羁绊,日常事务繁多,难以脱产全日制学习,且个体学习时间、习惯各不相同;行为自主性强,难以服从统一安排。社会生源的特点及发展诉求无疑会倒逼高职院校在发展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上发生颠覆性变化。高职院校应拓宽视角提高政治站位,深入领会扩招百万的现实和长远意义,与这项战略部署同频共振,以“学习者”为中心,办学定位向就业导向型转变,整合资源多方联动,实现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的双重任务,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转型。
三、会计专业背景及现状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创办于1912年安徽公学商科,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办学历史。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先后总结和凝练出“精核算,善理财,能经营,懂公关”“教学做统一,岗证学一体,能力与素质并重”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同时,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及时把握行业发展动态,逐渐形成了以校内模拟为主体,以校外行业跟岗实习、“互联网会计工厂”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式实践教学体系。随着招生制度的改革,生源层次多元,目前社会招生占比超过20%,且未来它在生源中将占据更加举足轻重的地位。社招人员培养模式关乎质量型扩招能否落地,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图1)
四、会计专业社招人员培养模式实施路径
在坚持会计专业传统办学特色的基础上,继续改革与创新社招人员的培养模式,如图2所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开发整合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和实践体系,通过恰当的教学模式作用于学习者,质量保障机制贯穿始终。(图2)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能工巧匠,引进来、走出去。师资队伍是社招人才培养质量的支撑。而现实却是:一方面教师学历层次高,但由校到校的通道导致社会经验不足、自身实操技能缺乏;另一方面扩招使得原本已经不足的教师资源更加捉襟见肘。快速有效实现合格教师的补给,是当前的紧迫任务。路径1:师企对接,校企合作,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以社招人员市场需求为导向,利用我校会计专业大账房公司的先进理念、雄厚的软件开发团队、高水平的会计队伍,采用“师企对接”、校企合作共育“双师”等方式,以培养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核心,以“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建立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稳定的专业教师团队。路径2:区域联盟,人才共享,建造多元化人才库结合我校自身的发展优势,同周边的企业机构、研究机构以及兄弟院校建立区域联盟,以此构建相应的研究基地,进而形成规模庞大的教学合作共同体;并以区域联盟作为依托,建立结构合理的人才智库体系,通过教学培训、专家讲座以及引进教师等形式,构建交流机制。
(二)解构与重建教学资源,服务日常教学。会计专业教学资源库丰富,主要用于对课堂教学进行补充、学生课堂外知识点的查缺补漏。社招人员基于其行为自主性强、难以集中授课的特点,教学资源库作为其主要学习对象,需要对传统的教学资源进行解构与重建、系统组织与设计,盘活教学资源,以满足新学习主体的需要。路径1:符合“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全方位服务学习者以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将教学资源库有机整合,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学习过程预设和学习指导与服务,让学生学习目标更明确、学习过程更轻松,进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路径2:注重资源呈现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学习者有章可循将所有学习活动作为一个整体来设计,课程内部的学习活动与学习活动之间紧密联系、逐步推进,解决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性把握较差、学习时间不统一等问题,使学生学习过程有章可循。路径3:资源深度开发、空白开发,对接专业前沿一方面会计专业紧跟财政和税收政策,资源的深度与持续开发非常重要。除了建设新课程资源外,注重对已建资源的扩充和更新换代。另一方面新经济形态下,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和新要求层出不穷,符合现代技能型人才特点的全新课程,如《管理会计》等资源库尚不齐全,进行“边开发、边使用、边完善”的过程性开发,形成系列资源。
(三)创新教学模式,实现“理实结合、上下融合”的SPOC混合模式。传统生源教学以实体课堂为主,翻转课堂服务于课前预习、课后拓展。社招人员全脱学习可行性低,更多将采用突破时空限制的线上教学,线下则较少,主要集中于周末和节假日零散时间。为保证这类学习者便利灵活,会计专业对于专业课借助于SPOC在线学习平台等实现教学。对于教师和学生,SPOC在线教学彼此都处于探索阶段。路径1:创新教育理念,提升“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SPOC信息素养提升SPOC信息素养主要围绕教师信息化教学素养和学生信息化学习素养展开。SPOC教学模式下,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学习具备SPOC课程的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能力。学习者的SPOC信息素养在于信息化学习能力,强化学习者的定期培训。路径2:创新教学模式,实现“理实结合、上下融合”的SPOC混合模式社招人员教学模式实质上是一种“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相结合”、“线上学习与线下实践相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一方面理实结合。重视社招人员实操任务的安排和学习者实践能力的培养。学习者线上学习完成知识学习和内化、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后,可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灵活地选择和参与线下实操技能训练。另一方面上下融合。线上和线下的教学统筹设计,二者相互渗透、相互补充。教师在学校SPOC平台搭建学习资源,组织和引导学习者线上自主学习,并利用网络和社会化软件组建学习共同体,互动交流,保证线上学习活动有效有序开展;学习者在线自主学习,并参与师生线上讨论和完成作业与测试。线下实操技能训练,学习者接受面对面交流和辅导,根据教师或企业导师的实操示范,完成实操任务。
(四)深化多层次实践体系建设,对接产业链需求。会计专业已建成“一模拟两实操”的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融入现代信息技术,发挥课程实训资源优势,融入课程教学;校企合作,开发多类型实训基地;打造“互联网+”会计工厂,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通过互联网实现真账真做。针对社招人员,在坚持已有体系的基础上进行升级与改造,使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路径1:实训模拟软件升级与扩容,追踪行业发展动态及时对已有实训软件的知识更新换代,增加新业态下行业会计的实训软件,随着建设的深入,引进新开发的如税务申报等模拟软件。路径2:优化实训基地管理模式,技能培养标准化引进“1+X”智能财税职业技能等级考核的理念,对学生进入企业跟岗实习的内容进行模块切割,针对细分工作领域、典型工作任务分别设定职业技能要求,技能培养模块化、标准化、可视化。路径3:深化互联网+会计工厂模式,探索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突破会计专业难以大批量入企实习的瓶颈,继续深化互联网+会计工厂模式,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基于云平台新型共享模式,打造兼人才培养和企业生产于一体的创新型实训基地,把企业真实动态业务搬进校园、搬到社招人员家里。
(五)构建“科学规范、多元评价”的管评机制,为教学质量保驾护航。科学规范、灵活开放的管理机制是社招人员教育活动有序开展的前提,而强化管评是质量型扩招有效落地的保障。路径1:构建管理机制一方面学校成立专职管理机构,建立健全管理机制。设立“学校-系部-教研室-辅导员/教师”四位一体的组织架构,从宏观上建立课程管理、资源共享、惩罚奖励等机制。另一方面利用SPOC线上教学平台的教学功能建立监督和管理流程,加强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过程管理,给予师生间个性化指导和生生间互动。路径2:在考核评价方面,注重学习者学习过程性数据的采集通过数据分析进行过程性评价,且在评价的权重分配上侧重过程评价,给予学习者科学合理的评价结果,提高学习者在线学习和实践操作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五、总结及展望
高职扩招后生源层次多元化,高职院校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生源扩张,缓解了招生难的困境;另一方面生源规模激增、生源层次多样,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大融合大势所趋,职业教育发展重新定位,倒逼高职教育大改革大发展。院校应顺势而为,在坚持和借鉴传统办学特色的基础上,探索和完善社招人员培养模式,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
主要参考文献:
[1]袁鹰,刘竺云,李岩,殷甫祥.高职院校全日制社招人员问题预判及对策研究[J].安徽化工,2021.47(03).
[2]周劼.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发展与实现路径———百万扩招背景下[J].江苏商论,20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