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11 10:47:3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儿童保健的具体内容,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随着人们经济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儿童保健工作也越来越被人们重视,特别是国家基本公共卫生的开展,要求对满月后的婴幼儿进行随访服务,(指出生后1、3、6、8、12、18、24、30、36月儿童进行服务规范)服务内容包括询问上次随访到本次随访之间的婴幼儿喂养、患病等情况,进行体格检查 ,作生长发育和心理行为发育评估,进行母乳喂养、辅食添加、心理行为发育、意外伤害预防、口腔保健、中医保健、常见疾病预防等健康指导,在婴幼儿6~8、18、30月龄时分别进行1次血常规检测,在6、12、24、36月龄时分别进行1次听力筛查,在每次进行预防接种前均要检查有无禁忌症,若无,体检结束后接受疫苗接种[1]。
本文对2012年本市11县(区)上报的205312名接受儿童保健管理的儿童随机抽取956人及提供儿童保健服务的32名村医进行访谈,结果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2012年本市11县(区)上报的0~2岁的205312名接受儿童保健管理中随机抽取956人及提供儿童保健服务的32名村医进行访谈。
1.2 方法
向接受儿童保健管理的956名0~2岁儿童家长询问其接受儿童保健服务内容。向提供儿童保健管理服务的村医了解其提供服务的内容及其相关设备。
2 结果
因乡级无儿童保健门诊,由村医对其进行入户体检的有212人,占22.18%,而村医所谓的儿童保健管理仅指对0~2岁儿童进行简单的身高、体重测量,且占 12.3%的村卫生室连儿童体重秤、儿童卧式身高量床等简单设备都没有,儿童体重是由成人抱小孩在成人体重秤称后减成人体重即为儿童体重,身长为用软皮尺测量一下即为儿童身长。且大部分村医都未接受过正规的儿童保健管理培训,
3 探讨
从对村医的访谈中了解到提供儿童保健管理服务的大部分村医未接受过正规的儿童保健管理培训,按国家基本公共卫生规范管理要求村医所提供的儿童保健管理服务远远达不到国家规范管理要求,因此为满足国家基本公共卫生管理要求 ,对儿童进行规范的保健管理,从而提高儿童保健管理质量,建议在每个乡镇设立1~2个儿童保健门诊,规范的保健门诊应包括以下几点:
3.1 人员要求
儿童保健规范门诊设专职儿童保健医生1~2名、护士1名,这些人员根据需要可按服务人群增加相应的专业从事儿童保健的人员应取得相应的医生执业资格或护理职业资格,并接受儿童保健专业技术培训,考核合格;同时在岗人员需定期接受儿童保健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继续医学教育培训[2]。
3.2 业务用房设置
儿童保健门诊应相对分区(最好与预防接种门诊相邻、与疾病门诊分隔),流程与布局合理,测量室和诊疗室应有取暖设施,环境温馨,符合儿童特点,应设体检测量室、健康体检室、听力筛查室等。
3.3 服务内容
包括建立儿童保健册(表、卡)或儿童健康档案,记录及时、完整、准确和规范;其具体内容:
3.3.1 新生儿家庭访视:新生儿出院后1周内,医务人员到新生儿家中进行产后访视。了解出生时情况、疾病筛查情况等。观察家居环境,重点询问和观察喂养、睡眠、大小便、黄疸、脐部情况等。为新生儿测量体温、记录其出生时体重、身长,进行体格检查,同时建立《婴幼儿保健手册》。根据新生儿的具体情况,针对性地对家长进行母乳喂养、护理和常见疾病预防指导。如果发现新生儿未接种卡介苗和第1剂乙肝疫苗,提醒家长尽快补种。如果发现新生儿未接受新生儿疾病筛查,告知家长到具备筛查条件的医疗保健机构按照《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办法》和技术规范、开展新生儿苯丙酮尿症、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及新生儿听力筛查[3]。
3.3.2 新生儿满月健康管理:新生儿满28天后,结合接种乙肝疫苗第二针,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随访。重点询问和观察新生儿的喂养、睡眠、大小便、黄疸等情况,对其进行体重、身长测量和发育评估。
3.3.3 婴幼儿健康管理:满月后的随访服务时间分别在3、6、8、12、18、24、30、36月龄时,共8次。建议结合儿童预防接种时间增加体检次数,特别是2、4、5、15月龄时。体检服务内容包括询问上次体检到本次之间的儿童喂养、患病等情况,为儿童进行体格检查、生长发育和心理行为发育评估,进行心理行为发育、母乳喂养、辅食添加、伤害预防、常见疾病防治等健康指导。在儿童6~8、18、30月龄时分别进行1次血常规检测,对发现有轻度贫血儿童的家长进行健康指导。
3.3.4 根据低出生体重、早产、双多胎或有出生缺陷的新生儿实际情况增加访视次数,根据婴幼儿的生长发育状况和健康状况增加随访次数。对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轻度窒息、营养不良、单纯性肥胖、缺铁性贫血、活动性佝偻等高危儿进行跟踪管理,对运动发育滞后、发育异常、病理性黄疸、极低或超低出生体重儿(
3.3.5 每次预防接种前,均要对儿童进行预防接种禁忌症的评估。同时为满足生长发育监测的需要,除上述规定的访视和体检时间外,在儿童每次接受免疫规划范围内的预防接种时,应对其进行体重、身长测量,并将结果记录在生长发育监测图上。[4]
3.3.6 根据不同年龄儿童心理发育特点,提供心理行为发育指导,对疑有心理行为问题或疾病、智能发育落后的儿童及时转诊。
参考文献
[1]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
高危婴幼儿(以下简称高危儿)分级分类管理是儿童系统管理的重要内容,对降低残疾儿的发生率、提高儿童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建立健全儿童保健管理体系,提高儿童保健管理质量,使高危婴幼儿能得到更加及时、系统的干预与治疗,以进一步提高全区儿童健康素质。
二、管理范围
区妇幼保健所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保门诊要认真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儿童保健)项目,在体检过程中按照高危婴幼儿分级分类标准进行筛查,对筛查出的高危婴幼儿及时列入高危儿专案管理,建立高危儿管理档案,并把相关体检内容记录到《儿童保健手册》上。
三、管理职责
(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加强高危婴幼儿保健知识的宣传,提高广大家长对高危儿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告知家长儿童系统保健管理的程序。按要求做好新生儿访视工作,在儿童系统保健管理工作中及时筛查出高危婴幼儿,并根据情况及时指导、治疗及转诊。
(二)区妇幼保健所
1、接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诊的高危儿,并做好高危儿登记工作。
2、开展高危儿的筛查工作,对高危儿实施早期干预指导。
3、对于不能治疗或治疗效果不佳的高危儿应及时转诊至上级医疗保健机构进一步诊治。
4、定期召开例会,通报高危儿转诊情况,同时负责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高危儿系统管理的业务培训工作,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高危儿的诊治水平。
四、管理措施
(一)专案管理
对筛查出的高危婴幼儿列入专案管理。区妇幼保健所统一刻制高危儿管理专用印章,发放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高危婴幼儿的《儿童健康手册》上盖章标记,并根据情况进行干预指导及转诊。
(二)分级管理
根据高危儿分级分类标准进行分级分类管理。
1、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对Ⅰ类高危婴幼儿进行专案管理。区妇幼保健所接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诊的高危儿,同时对Ⅱ类高危儿进行专案管理。Ⅲ类高危儿转诊至上级医疗机构诊治。
2、经专案管理病情明显好转或治愈的高危儿,应及时结案转回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继续系统保健管理。
3、对于社区门诊不能治疗或治疗效果不佳的高危儿应及时转诊至上级医疗机构进行干预与治疗。
(三)转诊管理
区妇幼保健所及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保门诊对于其不能治疗的高危儿,应及时填写高危儿转诊登记本和“高危儿转诊通知单”,一联“通知单”交给家长,嘱其及时携带儿童凭“通知单”前往区妇幼保健所或上级医疗机构儿保门诊进一步确诊与管理;另一联为存根应保留并做好登记。
(四)随访管理
1、门诊随访:区妇幼保健所对转送来的高危儿要做进一步的全面检查,认真做好登记,根据高危婴幼儿收案标准、管理办法和结案标准进行管理。在收案管理期间,督促高危婴幼儿按系统管理要求,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定期健康检查。经过治疗明显好转达到社区收治水平的高危儿,及时转回社区,并做好衔接和指导,对于门诊不能治疗或治疗效果不佳的高危儿应及时转诊至上级医疗机构继续治疗。
2、电话随访:对于转至上级医疗机构治疗的儿童,区妇幼保健所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于转诊两周内进行电话随访,并做好登记。
高危婴幼儿(以下简称高危儿)分级分类管理是儿童系统管理的重要内容,对降低残疾儿的发生率、提高儿童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建立健全儿童保健管理体系,提高儿童保健管理质量,使高危婴幼儿能得到更加及时、系统的干预与治疗,以进一步提高全区儿童健康素质。
二、管理范围
区妇幼保健所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保门诊要认真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儿童保健)项目,在体检过程中按照高危婴幼儿分级分类标准进行筛查,对筛查出的高危婴幼儿及时列入高危儿专案管理,建立高危儿管理档案,并把相关体检内容记录到《儿童保健手册》上。
三、管理职责
(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加强高危婴幼儿保健知识的宣传,提高广大家长对高危儿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告知家长儿童系统保健管理的程序。按要求做好新生儿访视工作,在儿童系统保健管理工作中及时筛查出高危婴幼儿,并根据情况及时指导、治疗及转诊。
(二)区妇幼保健所
1、接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诊的高危儿,并做好高危儿登记工作。
2、开展高危儿的筛查工作,对高危儿实施早期干预指导。
3、对于不能治疗或治疗效果不佳的高危儿应及时转诊至上级医疗保健机构进一步诊治。
4、定期召开例会,通报高危儿转诊情况,同时负责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高危儿系统管理的业务培训工作,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高危儿的诊治水平。
四、管理措施
(一)专案管理
对筛查出的高危婴幼儿列入专案管理。区妇幼保健所统一刻制高危儿管理专用印章,发放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高危婴幼儿的《儿童健康手册》上盖章标记,并根据情况进行干预指导及转诊。
(二)分级管理
根据高危儿分级分类标准进行分级分类管理。
1、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对Ⅰ类高危婴幼儿进行专案管理。区妇幼保健所接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诊的高危儿,同时对Ⅱ类高危儿进行专案管理。Ⅲ类高危儿转诊至上级医疗机构诊治。
2、经专案管理病情明显好转或治愈的高危儿,应及时结案转回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继续系统保健管理。
3、对于社区门诊不能治疗或治疗效果不佳的高危儿应及时转诊至上级医疗机构进行干预与治疗。
(三)转诊管理
区妇幼保健所及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保门诊对于其不能治疗的高危儿,应及时填写高危儿转诊登记本和“高危儿转诊通知单”,一联“通知单”交给家长,嘱其及时携带儿童凭“通知单”前往区妇幼保健所或上级医疗机构儿保门诊进一步确诊与管理;另一联为存根应保留并做好登记。
(四)随访管理
1、门诊随访:区妇幼保健所对转送来的高危儿要做进一步的全面检查,认真做好登记,根据高危婴幼儿收案标准、管理办法和结案标准进行管理。在收案管理期间,督促高危婴幼儿按系统管理要求,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定期健康检查。经过治疗明显好转达到社区收治水平的高危儿,及时转回社区,并做好衔接和指导,对于门诊不能治疗或治疗效果不佳的高危儿应及时转诊至上级医疗机构继续治疗。
2、电话随访:对于转至上级医疗机构治疗的儿童,区妇幼保健所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于转诊两周内进行电话随访,并做好登记。
(五)信息管理
中图分类号:R1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06-0187-02
为了探讨教育和干预对婴幼儿智能发育的影响,从2008年11月开始,我院婴幼儿保健门诊开设了开始婴幼儿早期教育咨询服务,通过对100名婴幼儿提供早教服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1月至2009年11月在我院婴幼儿保健门诊建档的婴幼儿共计546名,其中接受早教咨询的共计100名,我们在同期未接受早教咨询的436名婴幼儿中选取100名年龄、性别、家庭背景、出生评分、父母文化程度等情况和接受早教咨询婴幼儿组相近的婴幼儿作为对照组,接受早教的婴幼儿作为观察组。
1.2方法
12.1 对照组婴幼儿保健方法:按照我院对儿童保健的规定,所有建档儿童每3个月进行一次儿保,监测体格发育状况并评价、营养指导及疾病预防,同时增加每三个月一次的智能评分监测。
1.2.2 观察组婴幼儿保健方法:在对照组婴幼儿保健方法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早期教育,具体内容和方法如下:
1.2.2.1建档婴幼儿均进行首次行为神经测试:这一测试结果是为门诊医生和家长了解幼儿的行为能力,门诊医生并根据测查结果制定婴幼儿所需相关训练计划,并指导家长按照计划对新生儿实施视觉和听觉方面的刺激训练。
1.2.2.2 1个月后,建档婴幼儿通过基本的试听刺激训练后,由早教医师进行一对一指导服务,给家长示范一些对应有大运动和惊喜运动的训练方法,指导家长对孩子的认知能力、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训练,并根据每名儿童的自身特点,向家长提供详细的智能训练指导意见和计划,指导家长实施家庭训练。
1.2.2.3门诊配备适量适宜的适龄的书刊、益智玩具、画报,交会家长使用这些玩具以及介绍家长阅读相关的书刊,使家长的家庭训练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受到练好的训练效果。
1.2.2.4做好家长的培训工作:对婴幼儿的早期教育工作,大部分内容是由家长来实施的,因此,家长对早教内容的理解,对早教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对孩子参加早教咨询的家长每周进行一次讲座,主要内容涉及智能发育规律与如何开发小儿潜能等知识。
1.3评价标准:
所有婴幼儿均每三个月测试一次智能,连续观察一年时间。测试方法和标准采用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制定的标准化婴幼儿智力发育量表。测试婴幼儿的观察智力发育指数(MDI)、心理运动发育指数(PDI)[1]。
1.4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且以P
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婴幼儿的智力发育指数、心理运动发育指数统计
组别 N 第3个月 第12个月
MDI PDI MDI PDI
观察组 100 105.21±4.33 102.21±4.33 110.32±5.17 105.21±4.33
对照组 100 101.24±5.01 98.44±4.23 105.56±4.45 102.09±4.20
由表1可以看出,两组儿童的MDI和PDI在经过三个月和12个月的保健指导后,均得到一定程度的上升,但两组比较,观察组儿童的智力发育水平较对照组更好,两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人的各项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智力发育水平成了衡量人的技能水平的重要指标。在整个人的成长发育过程中,0-3岁是其脑发育最为关键的时期,这个期间,大脑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及代偿功能[2],如果在此期按照科学的方法给予良好的刺激,不仅对其大脑和神经的发育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还能加快其大脑和神经的成熟,且还会对儿童以后的成长产生持久的良好影响[3]。早期教育是基于对大脑发育规律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对0-3岁儿童进行大脑发育和神经发育科学促进新兴技术[4]。因此根据儿童生长发育规律,采取科学方法进行早期教育,可以使婴儿脑潜能得到及时、全面、健康正向的发展。对婴幼儿自身、家庭、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值得在所有儿保门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范存仁. CDcc婴幼儿智力发育测验手册[Z]. 北京: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1998: 1-50.
根据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疾病趋势化改变,医学模式也随着不断转变。儿童在社会群体中属于需要被保护的特殊群体。儿童是人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性阶段,其身心健康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成人后的躯体疾病、性格行为以及心理情况等许多问题。但儿童自身还缺乏自我保护能力,自身的健康情况通常与营养、体质、疾病、后天环境等因素息息相关[1]。所以,为了确保儿童自身的身心健康,预防各种疾病的发生,建立儿童健康管理质量控制指标体系相当重要,并且在国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成为重点项目。
在规范管理流程过程中,怎样设计合理、科学、实用操作性强的质量控制指标体系,对提高健康管理水平起着重要作用。通过结合适宜的发展技术,建立儿童健康管理质量控制体系。现具体内容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把以往儿童的健康情况、管理模式、质量指标及相关文献作为参考数据资料。
1.2方法
1.2.1指标体系初选的确立建构质量控制指标体系以选择合理的、科学的指标为基础。在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资料数据后,结合各级卫生部据卫生服务中适宜技术项目颁布的相关政策,并充分采纳专家的建议,选出合理的儿童健康管理质量控制指标体系的候选项目,最后组建指标体系拟草方案,其中包括3个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38个三级指标。
1.2.2专家咨询德尔菲法德尔菲法成功的关键在于专家的选择。我们遵循代表性、高权威性以及足够的重视为基本原则,与质量控制指标体系全面性、合理性及科学性相结合进行专家的选择。最终选择20名权威专家,根据重要性、实用性、操作性等方面对初步选取的指标进行分析评分[2]。再根据满分比、算术均数、持善法均数以及变异系数对质量控制指标进行综合测评。经过专家咨询二轮后,最后建设儿童健康管理质量控制指标体系。
2.2检验德尔菲法的可靠性检验专家咨询是否可靠,主要采取的是积极系数、专家权威程度以及专家意见相互协调程度进行检验[3]。在二轮专家咨询调查问卷中回收率高达100%,结果表明专家组的高度重视,积极系数相对较高。一级指标权威程度的平均值是0.902,其数据表明专家权威程度很高,可信度也相对较高。二轮专家咨询协调系数值为0.721和0.832,数据表明专家意见协调统一度良好,并且协调系数呈上升趋势。
2.3建设指标体系通过二轮德尔菲专家咨询法,采用满分比、算术均数、持善法均数界值以及变异系数为基础进行判断,将血铅检查、语言、社交及行为能力等指标淘汰,最后构建指标体系中包括3个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及38个三级指标[4]。
3讨论
为保证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全面性以及可实用操作性,我们对专家进行精心的反复挑选。大部分专家选自卫生服务机构,其中包括计划免疫、儿童保健、疾病预防等有关部门,这些专家主要执行的就是适宜技术项目,有着相对丰富的全面的实践经验。选自卫生行政部门的专家有4位,在适宜技术项目中主要从事管理方面的在工作,是主要负责卫生政策的制定。还有就是选自重点医学院校的专家,他们主要研究的就是适宜技术项目,可从理论学术等角度客观的评价适宜技术项目实施的情况。所以,在专家咨询方面本组研究取得显著成效。
对于检验咨询专家的可靠系数,我们以咨询专家的积极系数、专家权威程度以及专家意见的协调统一程度3项指标测评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指标评价值相对较高,二轮专家咨询协调系数值分别是0.721和0.832,并呈上升趋势发展。同时,克朗巴赫系数分别达到0.902和0.975,数据结果表明专家咨询意见呈和谐集中相对统一的趋势[5]。
在指标筛选中,主要采用满分比、算数均数、持善法均数以及变异系数等方法对其指标进行筛选。通过计算得出指标属性值,并根据界值法对其进行判断。界值法实质就是根据均数的加减标准差进行确定界值。根据界值标准进行规定,如果有超过3个不符合标准的(包含3个)将其淘汰。本组数据中,初步建立指标体系拟定草案是根据专家咨询法、文献法、德尔菲法进行确定的,所以得出的数据结果较为合理科学,各项指标评分均在较高水平,二轮咨询专家德尔菲法淘汰的指标仅为3个。
因为本组调查研究对象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目前工作状态下建立质量控制指标体系,可能对儿童健康管理需要的服务项目的体现还不够很完善,所以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还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研究,将指标体系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曾艳红,赵鹏,徐志浩,等.0-36个月社区儿童健康管理模式探讨[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0,27(3):170-174.
[2]孔桂花,王丽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童保健团队的服务模式与效果[J].社区护理管理,2010,10(6):450-452.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754-02
1、建立“档案”的必要性
社区是社会的一个单元,直接面对家庭和群众,而在社区人群中最受关注的是妇女、儿童、老年、慢性病和残疾人。要使他们得到应有的社会保障和预防保健医疗服务,是社区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占人口三分之二的妇女、儿童从摇篮到老年的健康服务是妇幼保健工作面向社会、走向家庭、不断扩展妇幼保健服务领域、发展促进妇幼保健事业的必然趋势。
建立妇幼保健家庭健康档案,将成为适应社会卫生服务需求的一套完整、系统、连续动态的信息。信息作为整个社区管理体系(信息、计划、人员、资金、培训后勤交通、社会关系、监督指导)中首要的内容之一,可见建立和充分利用“家档”信息资料,对促进健康和防治疾病的计划、措施、管理和评价是非常必要的。
2、建立“家档”的有利条件
2.1 妇幼保健工作性质决定的有利条件。妇幼保健工作与医疗临床工作性质不同。临床医疗服务对象是“患者个体”上门求医、是针对个体患病情况实施具体专门的医疗服务.具有专一性、被动性、非系统性和局限性,而妇幼保健工作是为三分之二人群的妇女儿童服务的,婚龄青年、生育期间夫妇提供摇篮到老年的全过程保健服务和宣传教育、咨询指导,具有普遍性、主动性、系统性和连续性。妇幼保健工作者以走出医院、走进社区、深入家庭、上门服务为主,通过深入基层、社区、家庭,充分了解服务对象的健康状况、医疗保健需求,因此建立社区保健“家档”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是任何医疗机构所不能比拭的。
2.2 管理模式决定的有利条件。博乐市妇幼保健站形成了有利于建立社区保健“家挡”的管理模式,慢性病管理,精神病管理,建立两册(即孕妇保健册和儿童保健册);完成两个系统管理(即孕妇系统管理和儿童系统管理),均在规定妇幼保健机构内进行。妇幼保健机构可通过日常的业务指导、监督检查等管理方法取得信息,是建立社区服务保健“家档”的重要条件之一。
2.3 社区关系决定的有利条件。妇幼保健工作在为妇女儿童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形成了三级服务网络和部门间的相互关系,如:上下三级保健网、以妇幼保健机构为中心所形成的计生委、工会、工厂企业、妇联之间的协调关系,均可以利用多方面信息资料,不断充实完善社区服务“家档”。
3、建立“家档”的可操作性
利用妇幼保健程序管理的三个连接点,使“家档”具有简便宜行的可操作性。
3.1 第一个连接点是孕妇孕12周之前建册。从第一次孕检至产后42天的整个孕产期系统管理保健及新生儿状况记录,42天返册后按管理程序孕册收回妇幼保健机构,内容过录到“家档”信息库中。为后期进入社区及家庭提供准备。
3.2 0-7岁儿童保健工作的具体内容:如生长发育监测、四病防治、预防接种。卫生保健按程序、时间、年龄的不同时期反映在儿册中。当儿童学龄前期结束保健任务全部完成、进入小学之前收回儿册时家庭的第二成员档案已由妇幼保健机构全面掌握。
3.3 《职工健康档案》是第三个连接点。博乐市大中形企业及单位建立职工健康档案。每两年一次的妇女病普查、普治工作将妇幼保健机构与单位职工保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利用这一时机,将企业单位女职工健康状况信息充实到“家档”之中,目前全市大中型女职工下岗待业的人员增多,原来的基础医疗在保险体制还未完善之时,可以充分利用家庭健康档案进入社区、进入家庭,为待业的下岗女职工提供适当的保健服务,保证女职工的卫生保健工作有人抓有人管。
4、建立“家档”的保健措施。
4.1 法律法规保证。《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新疆省母婴保健条例》等系列法规和文件,对婚前医学检查、孕期建册及运转、儿册的建立与管理、《出生医学证明》的发放均做了系统的规定,为建立“家档”提供了有利的法律保证。
4.2 行政管理保证。博乐市妇幼卫生工作经过多年的管理实践,已经形成了固定的管理模式(即按户口管理模式),如孕期系统管理在孕妇户口所在地妇幼保健机构建册管理,《出生医学证明》盖章必须在父母户口所在地妇幼保健机构领取,由于行政管理的导向作用,使一个家庭基本稳定在户口所在地的社区内。因此为建立“家档”提供了基本的行政管理保证。
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社会现象,是人们交往与思维的工具,通过语言人们可以相互交流和沟通,表达思想、分享经验。语言的发展离不开听觉器官、发音器官和大脑功能的完善。其发育经过发音、理解和表达3个方面,任何一个环节有疾病均会影响其功能。本研究通过调查54例语言发育不良患儿的病因,及时给予明确诊断,并有针对性地给予干预治疗,为进一步促进其语言发育提供依据。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患儿来源于2005年1月至2007年11月儿保科门诊,年龄18个月~9岁54例,男38例,女16例,男女比例为2.4∶1,确诊年龄平均为32月龄。孤独症、精神发育迟滞、言语发育障碍均根据《儿童保健学》、《神经病学》等教科书诊断标准,均符合诊断。诊断明确后对所有儿童均进行言语干预指导。
1.2 方法
1.2.1 病例分析 对54例患儿的生物学因素(病史)、家庭因素(父母性格、家庭教育方式)、病历主诉、发病年龄、确诊年龄及及言语干预效果做统计分析。父母性格内向者、父母性格外向者、中间型(介于内向与外向之间)做以比较分析。
1.2.2 语言评价 干预前后根据儿童年龄特点分别进行发育商数、智力商数测定,具体分析其语言功能。
1.2.3 语言干预 语言训练的具体内容包括:交流能力训练、语言理解能力训练、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构音器官运动功能训练。我们根据患儿语言发育的实际水平、特点、交流能力及评价结果制定个体化训练计划和目标,将训练的环境结构化,采用语言表扬、物质奖励等方法。指导家长与患儿强化训练,每天训练时间不少于1 h,训练3个月给患儿评估1次。
1.3 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F、LSD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生物学因素 妊娠史正常38例,异常16例,异常比例为30%;异常情况主要为孕期感冒7例、先兆流产4例、心情差3例(并孕期感冒2例)、盆腔炎1例、中度贫血1例。出生史:正常32例,异常22例,异常比例为41%;异常情况主要有难产7例、新生儿窒息2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4例、早产2例、低出生体质量2例、巨大儿5例;家族史:无异常家族史48例,有异常家庭史6例,异常比例为11%;异常家族史主要包括语言发育迟缓2例、精神发育迟滞1例、学习困难1例、精神分裂症1例、父亲性格孤僻1例。
2.2 家庭因素 父亲性格内向26例,外向20例,中间型8例;母亲性格内向25例,外向18例,中间型11例。
2.3 病史 家长回顾,最早发病年龄为6个月,表现为叫其名字无反应,不认生,发音少,对亲人无亲密感,9个月左右无目的地发音。确诊最小年龄为6个月,最大年龄为5岁8个月,平均32个月。
2.4 病因 病历主诉为语言发育不良的儿童40例为孤独症,所占比例为74%,10例为言语发育障碍,所占比例为19%,4例为精神发育迟滞,所占比例为7%。
2.5 语言评估 大部分儿童操作分数优于语言。孤独症儿童由于交流不良,其智力测试大部分分数也符合精神发育迟滞的诊断。单纯言语发育障碍的儿童,操作均在正常值范围,语言分数明显低于操作分数。
2.6 语言干预效果 54例患儿治疗3个月为1个疗程,经2~6个疗程的训练后,再次评估后,其言语理解、交流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采用确切概率法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P
大部分患儿治疗后语言理解、表达能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而治疗效果与开始治疗年龄、病种、病情轻重有密切的关系。年龄越小,效果越好,采用确切概率法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P
3 讨论
3.1 异常病史分析 虽然好多疾病现在查找不出具体病因,但有资料报道遗传因素和胎儿宫内环境因素在孤独症、精神发育迟滞儿童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组研究妊娠史、出生史、家庭史异常和父母性格内向者所占比例较高,可见其异常病史有密切关系。特别是因教养方式和打骂和体罚或者与儿童交流较少、关爱少等儿童均存在心理行为问题。
3.2 言语发育不良病因分析 凡是从出生前到语言功能建立这段时间内,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与言语的感觉、中枢联系和处理以及言语的表达有关的结构损害或功能障碍,或者环境中语言刺激不够等都可引起语言发育延迟。我们医院近2年研究:孤独症是最常见的病因,这种儿童除有语言基础方面的障碍外,主要是语言的交流异常,他们说话延迟、言语无节律、语调及发音异常,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差,说话语音单调、平坦,缺乏随意义及感情变化的语言节奏变化,临床上比较容易误诊,但结合其社交功能障碍,对交往不感兴趣,缺乏双眼凝视等往往不难诊断。言语发育障碍指儿童口头语言的发育明显落后于同龄儿童的正常发育水平,系由生物、心理、社会等多种因素引起,往往伴有发音、语言质与量以及交流等方面的异常,具体情况随不同原因而异。精神发育迟滞儿童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差,语言能力低下是智力低下的一部分,其智商低于70分,部分患儿有明显脑损害病史及神经系统阳性体征。
3.3 治疗需多学科的协作 各种语言发育不良儿童在治疗上都要针对病因进行治疗。首先可对儿童进行发音器官的刺激,练习发音技巧,注意提高患儿的发音速度和语言清晰度,锻炼语言能力,鼓励他们大声讲话,积极参与父母及成人间的语言交流,针对不同情况编排不同的语言游戏,注意纠正错误发音,进行语音矫正训练。在对该类儿童进行训练时切不可忽视心理治疗,帮助儿童处理情绪问题,矫正不良行为,进行系统的家庭治疗。孤独症儿童,语言干预年龄越小,效果越好,3岁之前效果最佳,5岁以后效果明显欠佳。语言发育障碍儿童,特别是唇、舌、软腭或咽的动作不到位,不及时或不能正确地整合运动方面、压力、动作而致的发音障碍,在训练中重点注意对发音器官的运动协调性训练和语音训练,精神发育迟滞儿童其语言训练重点在于全面提高其语言、操作、社会适应能力等。同时上述三类疾病结合感觉统合训练、结构化训练、听觉统合训练和早期教育等综合训练效果更佳。
3.4 预后视病种、病情轻重而异 孤独症儿童其语言发育视病情轻重及家庭教育而异,如果病情轻者父母教育及时其语言较病情重、父母不重视要有效果,但总的来说,预后较其他疾病要差。单纯语言发育障碍者预后较好,特别是轻度表达性语言障碍者及发育性发音障碍不给予特殊治疗也可以随年龄增长而逐渐改善,趋向自愈,绝大部分最终可获得口头语言能力,可进行语言交流,但常常伴有阅读、拼写困难而影响学习成绩。精神发育迟滞儿童属感受性语言障碍,预后较差,入学后基本上都伴有学习困难,部分儿童要进入特殊学校接受教育,训练后轻者可得到较好的恢复,重者恢复程度小,且社会适应能力明显下降。
参考文献
1 王维治.神经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385-1387.
2 程红,张芳蓉,崔永波,等.孤独症儿童30例早期智能特征探讨.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4,12(5):394-396.
儿童的健康成长一直都是国家政府和家长、教师极为重视的方面,而3岁~6岁期间也是儿童身体各方面迅速发育的主要阶段[1],因此,必须要加强对幼儿园儿童发育健康状况的重视和改善。本文随机选择我院2014年1月~6月以来,3~6岁的幼儿园儿童584名。将他们按照年龄进行分组(3岁组、4岁组、5岁组、6岁组),分别对其体格发育情况和营养健康状况进行检查,并就四组儿童的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对比和分析。现将详细情况进行汇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我镇2014年1月~6月期间,幼儿园儿童共584名。儿童的年龄在3~6岁之间,其中,3岁儿童116名,4岁儿童156名,5岁儿童174名,6岁儿童138名;女性儿童270名,男儿儿童314名。经检查,全部儿童的智力发育均正常,且均无明显的遗传病、全身性疾病以及严重的心、肝、肾等器官功能障碍。
1.2方法 按照年龄将584名儿童分成四组,即3岁组(116名)、4岁组(156名),5岁组(174名)和6岁组(138名)。组织专门的儿科保健医师对四组儿童进行相同的身体检查,具体内容包括:身高、体重、视力、血常规等,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
1.3 评价标准
1.3.1 身高 当儿童的W/H值、H/A值和W/A值均≥平均身高值SD时则为合格;
1.3.2 体重 当儿童的H/A
1.3.3 贫血 当儿童的Hb值
1.3.4 视力 当儿童的裸眼视力在0.8以下时则为视力不良[2-3]。
1.4 统计学分析 通过采用通过SPSS11.0软件对四组儿童的体格发育情况以及营养健康情况进行统计学比较和分析。当对比差异值P
2 结果
2.1 四组儿童的体格发育检查情况分析
临床对比分析显示,在身高和体重达标率方面,均是6岁组>5岁组>4岁组>3岁组,且四组儿童检查结果的比较差异值明显,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
表1 四组儿童的体格发育检查结果比较(n,%)
项目
3岁组
4岁组
5岁组
6岁组
例数
116
156
174
138
身高合格率
68(58.62)
98(62.82)
122(70.11)
110(79.71)
体重合格率
70(60.34)
103(66.03)
124(71.26)
115(83.33)
2.2四组儿童的营养健康情况分析
统计学分析显示,在发育迟缓、体重偏低、贫血、消瘦方面,均为6岁组3岁组,且四组儿童在各方面的对比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四组儿童的营养状况结果比较(n,%)
项目
3岁组
4岁组
5岁组
6岁组
例数
116
156
174
138
发育迟缓
3(2.59)
3(1.92)
2(1.13)
1(0.72)
肥胖
2(1.72)
4(2.56)
5(2.87)
5(3.62)
体重偏低
2(1.72)
2(1.28)
2(1.15)
1(0.72)
视力不良
2(1.72)
4(2.56)
6(3.45)
6(4.34)
消瘦
3(2.59)
3(1.92)
2(1.15)
1(0.72)
贫血
9(7.76)
11(7.05)
10(5.75)
7(5.07)
龋齿疾病
2(1.72)
6(3.85)
9(5.17)
10(7.25)
3讨论
3~6岁正是儿童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之一,它直接关系到儿童在未来的成长情况以及患病情况,有些甚至影响到儿童一生的健康,如视力情况等[4]。因此,加强对这一时期儿童体格发育和营养状况的检查和控制是尤为重要的。统计研究显示,在本次随机抽取调查的584名3~6岁幼儿园儿童中,6岁儿童在身高、体重的达标率以及肥胖、视力不良、龋齿疾病的患病率方面依次明显高于5岁、4岁和3岁儿童,在发育迟缓、体重偏低、贫血、消瘦疾病的患病率方面明显低于5岁、4岁和3岁的儿童,组间各项比较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程进,魏锁.2~5岁儿童营养不良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11,26(14):645-646.
[中图分类号] R58[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4(c)-0049-03
Study on epidemic factor and corresponding intervention measure of children with obesity
WANG Guo-wei
Long Whistle Camp Manchu Township Health Center of Huairou District in Beijing City,Beijing101412,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epidemic factor and corresponding intervention measure of children with obesity. Methods 1000 cases of children in our city from January 2010 to December 2012 under 6 years of age were seleced.The form of questionnaire and follow-up study was taken by the general information questionnaire survey tools,obesity,standard,the intervention plan.General information was collected.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overweight,obesity in male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female respectively,with statistical difference(P<0.05).The incidence of overweight,obesity in children of different ages was compared,with statistical difference(P<0.05).Gender,age,family history of obesity,family history of asthma,hypertension,high blood fat,high sugar,high calorie eating fast progress,outdoor activities are th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of children obesity. Conclusion The cause of children′s simple obesity is a function of many factors.According to the influencing factors,give targeted intervention,help them to overcome the psychological barriers,so that in the treatment of obesity in psychology also can get healthy growth.
[Key words] Obesity;Epidemic factor;Intervention measure;Children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肥胖症在世界范围内日趋流行,儿童肥胖率和超重率也呈逐年增高趋势[1]。肥胖的危害不仅影响了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而且其并发的成人期代谢综合征及心血管疾病等降低了人类的生活质量。肥胖症的治疗已从饮食、行为等矫治发展到了基因治疗,但由于对导致肥胖的流行因素缺乏综合的研究,在治疗上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治疗措施,所以对儿童肥胖的治疗效果不尽人意。本研究从调查问卷出发,对儿童肥胖症的因素进行调查统计,给予相应的干预措施,探讨儿童肥胖症的流行因素及有效的干预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市2010年1月~2013年12月≤6岁儿童1000例为研究对象。排除标准:①未在本市居住>3年;②>6岁儿童;③病理性肥胖患儿。所有研究对象均采取自愿及知情同意原则。
1.2 方法
本研究采取问卷加随访的形式进行调查研究。调查工具由一般资料调查问卷、肥胖标准、干预方案组成,收集资料,其中问卷由本研究组成员自行设计,具体内容:年龄、性别、父母肥胖史等。对参加调查的儿保专业人员进行统一培训,实际调查人数要达到应调查人数的95%,调查卡片经复审合格后进行统计。
1.3 肥胖标准的建立
本方法以身高为基础,采用同一身高人群的第80百分位数作为该身高人群的标准体重,超过该标准体重的20%以下为超重,超过该标准体重的20%及以上为肥胖。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多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性别儿童超重及肥胖症发生率的比较
男性的超重、肥胖症发生率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不同性别儿童超重及肥胖症发生率的比较[n(%)]
2.2 不同年龄儿童超重及肥胖症发生率的比较
不同年龄儿童的超重及肥胖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不同年龄儿童超重及肥胖症发生率的比较[n(%)]
2.3 影响儿童肥胖症的单因素分析结果
家族肥胖史、家族哮喘史、高血压、高血脂、高糖高热量、进食进度快、户外活动多均是影响儿童肥胖症的因素(表3)。
2.4 影响儿童肥胖症的多因素分析结果
性别、年龄、家族肥胖史、家族哮喘史、高血压、高血脂、高糖高热量、进食进度快、户外活动多均是影响儿童肥胖症的独立危险因素(表4)。
3 讨论
根据WHO报告截至2000年,全球5~17岁儿童的超重率为10%,肥胖率为2%~3%。儿童单纯性肥胖是不合理饮食及不良生活习惯导致的,占儿童肥胖的99%[2]。典型的肥胖儿童每年体重会增加5~10 kg,食欲好、易饥饿、食量大、活动减少、易困倦,与遗传及神经内分泌有关[3]。肥胖者胃体蠕动和胃窦收缩频率增加导致了胃排空加速和食欲亢进、过量摄食。患儿食量大,肠吸收率增加,快速吸收入血的营养以脂肪形式存于体内,同时肥胖儿童基础代谢率偏低,分解代谢小于合成代谢,形成高脂血症及高胰岛素血症,如此恶性循环导致肥胖加重及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严重可引起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压、脂肪肝等儿童期成人病[4-5]。目前研究认为,儿童肥胖症的发生与以下因素有关[6-9]。①遗传因素:研究表明,父母双方均肥胖,子女的肥胖率为33.6%,父母一方肥胖,子女的肥胖率为19.9%,父母均不肥胖,子女的肥胖率为11.1%;研究发现父母一方肥胖的3岁以下儿童在7岁时发胖风险是父母体重正常组的2.54倍(父亲肥胖)和4.25倍(母亲肥胖),当父母双方均肥胖时,发胖风险为10.44倍。②生活环境:调查发现,母亲常有害怕婴儿未吃饱,过早过多的喂米、谷类和其他固体食物,用食物满足孩子的需求却不关注孩子的体重,是造成儿童肥胖因素之一,同时在肥胖儿童中,有63%的家长认为其仅为超重,还有26%超重儿童的父母及15%肥胖儿的父母没有意识到孩子的体重问题,在这种认知下,必定会造成过度喂养,导致儿童肥胖;当今,我国多数家庭中仅有一个孩子,享受着父母及祖父母的精心照料,直接影响儿童的饮食行为。③饮食因素: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饮食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家长倾向于给孩子提供做工精细的高脂肪、高热量、高蛋白食物,希望给孩子加强营养;西餐的引入对儿童肥胖有很大影响,多数儿童喜欢吃炸薯条、汉堡、炸鸡腿、冰淇淋、碳酸饮料等高脂肪和高热量食品,而父母又不加以限制,很容易引起儿童肥胖;儿童的饮食行为、习惯也不容忽视,据调查多数肥胖儿童存在进食速度过快、睡前吃零食、喜欢吃肥肉、甜点、油炸食品、经常喝碳酸饮料等饮食习惯,而这些恰恰是导致肥胖的高危因素。④缺乏运动:与缺乏运动者相比,运动量达到10 000步/d的有氧运动者肥胖比例下降约52%,肥胖儿童多数存在摄入过多、运动过少的状况,肥胖儿在户外活动时不喜欢有难度的体育锻炼,如单脚跳、双脚蹦、跑步等。⑤心理因素:目前,关于心理因素导致儿童肥胖这方面的研究国内外报道均不多,主要是精神紧张、压抑(如胆小、孤僻、社交不良、学习压力大、学习成绩低下)、情感创伤(如家庭变故、父母离婚、死亡)等造成儿童的焦虑、压抑,从而使其通过暴饮暴食消除内心焦虑情绪来求得安慰;儿童缺乏自控能力,在食物充足的情况下不停进食,看到别人进食自己也想吃,以致发展成肥胖。⑥其他因素:感染因素、宣传因素等,本研究结果显示,年龄、性别、家族肥胖史、家族哮喘史、高血压、高血脂、高糖高热量、进食进度快、户外活动多均是影响儿童肥胖症的重要因素,儿童单纯性肥胖的原因,国内外研究结果都倾向于多因素作用,本文结果支持这一观点;肥胖发生有明显家族倾向,所以遗传和家庭生活习惯在肥胖发生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对有家族史的肥胖和超重儿童,更应强调合理安排饮食和生活,防止心脑血管疾病初期病变趋向低龄化;儿童期肥胖与高血压的关系,近年来受到重视。
对于儿童肥胖症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但目前有报道证实有氧运动、饮食干预等措施能较为有效地抑制儿童肥胖症的发展。本研究从调查问卷出发,对儿童肥胖症的因素进行调查统计,给予相应的干预措施,具体干预方案如下[10-15]。①饮食指导:通过控制肥胖患儿摄入的总能量和调整饮食结构来干预,在膳食干预中首先是控制摄入总能量,减少肥胖儿童主食的摄入量,增加膳食中蔬菜、水果的比例,但应保证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充足供应,三餐热能最适宜的分配比为5∶8∶7 ;②运动结合:有氧运动可以通过增加能量消耗,促进脂肪分解,减少体内脂肪的积蓄,针对儿童,所选择的运动项目应有趣味性、易于实施,以便于长期坚持,如快走、慢跑、游泳、踢毽子、跳橡皮筋、爬楼梯、跳绳等运动方式,运动强度一般为儿童运动时心率达到最大心率(最大心率=220-年龄)的45%~60%,运动时间≥30 min/次,初期运动时间可为10 min,以肥胖儿不感到过度疲劳,坚持每天运动;③行为教育:儿童单纯肥胖症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改变不良的生活行为方式有利于防止肥胖,根据肥胖儿童行为模式中的主要危险因素确定行为矫正的靶行为,并利用订约、自我监督、奖励或惩罚等约束,由肥胖儿童记录每日行为改变情况,如饮食入量、进食速度、看电视时间、参加体力活动的方式和时间及在行为矫正过程中的困难和感想及经验,同时深入了解肥胖儿童的生活、学习环境、个人特点,并进行相应指导,减慢进食速度、减少非饥饿状态下进食;④心理干预:结合上述3种方法给予心理干预,激发儿童及家长强烈的减肥欲望,克服各种心理障碍,消除自卑心理,增强自信心,树立健康的生活习惯。
综上所述,儿童单纯性肥胖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年龄、性别、家族肥胖史、家族哮喘史、高血压、高血脂、高糖高热量、进食进度快、户外活动均是影响儿童肥胖症的重要因素。由于社会习俗和审美观的影响,肥胖儿童在自信心、个性形成及自我评价等方面与正常儿童相比处于不利位置,如不及早给予指导和干预,肥胖儿童的健康、社会心理等问题会延续至成年期,因此根据相应的影响因素,给予针对性的干预意义重大,家长、老师和儿童保健医师,应教育、帮助克服心理障碍,使其在治疗肥胖时心理上能得到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李春枝,卫海燕,古建平,等.儿童肥胖症的致病因素及干预方法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7):16-17,21.
[2]蒋竞雄.儿童期单纯肥胖症的干预[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9,17(3):249-250.
[3]刘军祥,黄宗能,苏红卫,等.某市区儿童肥胖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现况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06,33(9):1738-1739.
[4]王守桂.儿童肥胖症的流行因素及干预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0,8(30):212-213,238.
[5]曾援,钟日英,郑欣,等.儿童肥胖的预防及干预[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15):56.
[6]马立明,张君.儿童肥胖症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医药学刊,2006,24(2):315-317.
[7]刘君.集居儿童肥胖症现状调查及干预效果研究[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1,24(2):201-202.
[8]王燕,王念蓉,王文媛,等.针对饮食行为的肥胖早期干预效果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0,18(12):942-944.
[9]孙国利.56例儿童肥胖症的预防保健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2012,9(27):182-183.
[10]欧阳秋星.25例儿童肥胖症伴黑棘皮症与高胰岛素血症的关系研究[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7,13(20):24-26.
[11]于宏伟.儿童肥胖症诊疗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2011,8(27):149-150.
[12]练文梅.肥胖儿童的相关影响因素及干预对策[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22):168-169.
[13]万力生.剖析儿童单纯性肥胖症的致肥因素及对策[J].天津中医药,2003,20(6):15-18.
脑性瘫痪(CCP)简称脑瘫,是指发生在产前或围产期,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脑损伤或发育缺陷而致的非进行性,中枢性的运动功能障碍,常伴有癫痫、智能迟缓、感觉、语言、性格及行为异常等[1]。
因此,对脑瘫患儿应采取全面、综合的治疗方法,既要改善运动功能障碍,又要提高患儿认知、语言、社会生活等方面的能力。
资料与方法
选取我院住院治疗的123例脑瘫患儿,9个月~6岁5个月,随机分成干预组63例,对照组60例。
方法:波特奇早期教育方法适用于智龄0~6岁的儿童进行早期教育,本方法为3个部分:①行为核对表:用以记录每个孩子的教育过程;②指导卡:上面载有指导孩子行为时可利用的方法。③使用手册:用以解释核对表和方法指导的使用方法,以及如何指导所规定的各种活动[2]。具体内容如下。
步骤1:在行为核对表上就5个发展领域,即社会行为、生活自理、语言、认知和运动领域,对患儿的能力进行评估。
步骤2:根据评估情况,设定近期目标,每周一对一上课3节,每节30分钟。让家长陪同学习、训练。10天后评价,再设定下一目标,如此方法,连续训练4个月。
在实施波特奇早期教育方法前后作盖泽尔(Gesell)发育量表和婴儿-初中学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S-M)测试,干预组与对照组进行对比。
结 果
两组脑瘫患儿接受干预前,智商发育及社会适应能力均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组接受波特奇早期教育方法后,与对照组比较,智商发育5个能区及社会适应能力均有明显提高(P
讨 论
经临床实践证明,波特奇早期教育方法非常适合脑瘫患儿的训练,总结有以下几点体会。
(1)波特奇早期教育方法的优点:①本方法中有行为核对表,对患儿情况进行初评,可有针对性地拟定短期目标、个别教育计划,因材施教,使效果更佳。②根据训练计划,在方法中查到相应的具体训练方法,游戏项目等,确保了可行性。
(2)设立短期、中期目标。短期目标每10天检查,中期目标为4个月。训练过程循序渐进,做到理解患儿,做患儿的朋友,实行重复直观教育,尽量使语言、认知学习有趣生动,适合脑瘫患儿,针对智力缺损、有运动功能障碍者,要遵循运动发育的规律进行训练,即先训练抬头,然后翻身、坐、爬、站、走、跑、跳等以抑制异常姿势和运动。为他们创造优良的学习环境,提升他们的能力,对克服自卑、胆小的心理障碍有很好的作用。
(3)家长的参与,使脑瘫患儿学习速度和干预的效果达到最佳状态。家长是患儿的第1位教师。家长最关心自己的孩子,希望最大程度地发挥孩子的潜能。家长真正了解自己孩子,富有经验,是患儿最自然的强化源。上课时让家长陪同,把训练内容、方法告诉家长,让家长掌握并实行训练,让训练能贯穿于课堂内外、贯穿于日常生活之中,而不是局限于上课的30分钟,使社会行为、生活自理方面的运动领域的训练更具优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