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11 10:47:3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工业经济重要性,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316-(2014)02-
企业的外事工作是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进国际先进技术的接入点也是推动企业良好国际形象形成的立足点,做好企业外事工作有利于企业的引进世界先进的技术设备、管理经验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拓展海外发展空间提升企业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处理好企业的融资洽谈和商品输出,加强国际间企业合作,推动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技术进步。本文即是针对企业外事工作在企业经济中的重要性进行的论述。
一、企业外事工作的含义
企业的外事工作指的是企业对国外工作的计划管理、协调指导、外籍访团的接待及出国访问等工作,泛指企业对国外事务的交流活动。包含企业在对外合作项目中的组织和管理,企业先进技术设备引进工作的筹划和执行,外籍来访团的组织和接待,企业在涉外活动中的专业翻译以及出国管理等在内的五个重要方面的内容。企业外事工作的具体内容包括组织企业的对外招标竞标,出国滑动的联络安排,国外意外事件的防范、处理,国外来访团体的接待,对外文件的翻译等一切对外交流活动。
二、企业外事工作对加快企业经济增长的重要性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我国企业要想在世界经济市场中立足,就要加快企业的国际化步伐,壮大企业实力。做好企业的外事工作能够引进世界先进的技术设备,拓展海外发展空间,实现有效的技术交流,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提升企业运作效率,树立良好企业形象。对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实现中国的国际化战略起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以陕西省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为例,先后对美国、加拿大、德国等国家相关厂家进行考察,引进了天然气长输管线数据监控和采集智能化系统、脱硫、空冷的减速机热工电气等设备,为天然气公司长输管线的以及清水川电厂的建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引进法国雅高、英国洲际饭店管理集团分别为国企老饭店和长期闲置的大楼进行装修改造和委托管理,取得了经济、社会效益双丰收;陕煤地质公司与澳大利亚的公司合作勘探开采澳大利亚矿产,输出我们的技术,争取了国外的资源。
(一)外事工作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提高企业生产力
二十一世纪科学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技术和设备的更新换代周期不断缩短,科学技术能够推动现代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经济迅速增长,企业进行国际间的信息技术交流是促进科技进步的有效方法[1]。企业的外事工作能够在国际企业的信息交流过程中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促进自身的技术进步,以最快的速度提高我国企业生产的硬件设施水平,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增强企业竞争力。在企业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设备的过程中,从设备引进项目开始的国外设备信息考察,外籍来访人员接待,技术引进的涉外谈判、资料翻译以及设备引进合同的签订与执行等工作都是企业外事部门的工作范围,企业的外事工作在企业技术交流,设备引进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企业外事工作拓展海外发展空间壮大企业实力
从世界经济贸易组织成立以来,世界范围内经济信息和交通运输迅速发展,形成了世界范围内的广阔市场。企业积极拓展海外市场有助于扩大市场份额和提高产品的影响力,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企业文化,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2]。企业的外事部门负责的海外市场的调研,风土人情的考察以及企业产品在海外的受欢迎程度、需要份额等涉外活动,为我国企业的产品走国门,投入广阔的海外市场寻找机会、创造有利条件。企业的外事部门通过充分解国外市场、世界形势来控制企业的出口规模,规避世界经济动荡风险,从而拓展海外发展空间为实现市场多元化提供有利的外部条件。企业外事部门筹划开展国际合作的项目并且全程监督项目的落实情况,承担国际合作项目中的企业竞标与国内外的企业信息联络协调,积极为企业争取海外市场,不断发展壮大企业的整体经济实力。
(三)外事工作引进管理经验增强企业竞争力
企业的外事工作能够在国际交流合作中为公司引进世界先进的管理理念与管理经验,在参加国际管理交流会议和出国考察过程中学习借鉴国外企业中的管理方式,并且将学习到的管理经验改良后运用到自己的企业管理中[3]。先进的管理经验能够增强企业的运作效率,明确企业的今后的发展方向,充分发挥、挖掘企业中每个员工的工作潜能。通过管理经验的借鉴使企业的财务清晰、资本结构合理、投资融资恰当,以优质的管理来提高企业效率。通过企业外事工作引进国际先进的管理理念,能够提升公司的管理力度,最大效率的应用公司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以管理促效率,推动企业经济的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浪潮中,中国的企业发展已经与世界经济形式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企业外事工作是整体企业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在企业的运作效率提高,企业实力的扩大及国际竞争力的增强有着重要的影响。重视企业的外事工作进展,加强国际间的信息技术交流,缩短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推动企业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1维护资金投入不足
由于水利工程项目在前期投资计划中仅将建设资金列入预算,而并不包含后期的维护费用。水利工程设施投入使用后,产权主体和运行管理主体往往模糊不清。原因之一是维修资金来源问题没得到有效解决,水利设施不出问题还好,一旦出现问题,维修就是一笔大的费用,乡镇、村两级政府出这笔费深感吃力,受益户则往往关切度不高,甚至是事不关己的态度。二是没有专门管护人员巡查看护管理,导致水利设施被盗、遭人为破坏的事情时有发生。从目前效果看,“一事一议”政策由于资金筹资额度小、落实难度大等问题而缺乏可操作性。灌溉用电、用水的价格都相对较高,大部分农民承担不起,而政府对农村水利投入的劳动力和资金的投入不足,造成管理单位在做征收水费的工作时存在困难,工程很难正常营运。
2水利工程建设盖州市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水利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农业的命脉。搞好农业综合开发,加强水利建设、是提高农业发展水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首当其冲的是对与农业联系最为密切的水利工程提出了新的要求,水利工程必须顺应农业的发展趋势做出相应的改革和调整,如此才能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2.1农业种植结构与农田水利工程
盖州市是个丘陵地区,山多地少,农业人口53.49万人,土地面积2930km2,耕地面积61.02万亩,其中水田5.62万亩,旱田37.56万亩,菜田7.63万亩,林果10.22万亩,人均耕地面积1.15亩;水利工程:大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1座,小(Ⅰ)型水库6座,小(Ⅱ)型水库12座,提水闸16个,泵站11个,塘坝183个,窖池36个,灌溉井87240个,有效灌溉面积39.1万亩,占灌溉面积的65%。占农村水利工程绝大多数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现状却令人堪忧,这些工程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有人用、没人管,有人问、没钱修”的现象,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现状与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不相适应,灌溉水利用效率较低,小型水利工程设施管护不到位等等,很多都对农村水利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2.2健全水利建设投入机制增加水利工程数量
政府要建立健全水利基本建设投入机制,采取政府投资、政策融资、社会筹资、银行贷款、个人捐资等多种方法来实现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保障,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新型农村水利基本建设投入机制。首先,政府要扩大水利工程的建设范围,增加财政投资规模;其次,为避免国家财力不足的情况,主管部门应该采取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定向定额补贴等方式,引导全社会、集体乃至农民增加对水利工程的资金投入;第三,要充分利用好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国债资金、水利建设资金、财政扶贫资金等来实现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资金保证。农民是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的直接受益者,在小农水项目建设上,应改变过去政府一手包办、农户参与决策和监督少的做法,遵照农村水利工程“民办公助”的原则,推行农户全过程参与的建设模式。要广泛调动受益群众的积极性,通过以奖代补、先干后补等多种方式,引导农民群众自愿投工投劳兴修水利的积极性。
2.3改善种植结构,增加农业收入
原来种植结构主要是以玉米、高粱为主,所配套的水利工程是为了满足粮食作物的生长需要,但经济附加值低。现在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大棚、蔬菜、瓜果、苗木等经济作物面积不断增加,对原水利工程灌溉、降渍、抗旱的标准要求不一致,其标准更高。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提高农业农民收入是县级政府的主要任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又是市场化行为,一家一户生产模式缺少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调整,给农村水利工程的配套建设带来了一定困难,加大农村水利工程建设,适应农业产业调整就显得更加重要。
3对策和建议
3.1完善管护机制
农村水利设施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农村水利工程投入大、见效慢、管理难、直接经济效益不明显,多表现为间接的社会效益,公益性较强。因此,尽快建立加强农村水利建设的新机制,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保护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针对小型水利工程“国家管不到、集体管不好、农民管不了”的问题,应遵循“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严格界定各类农村小型水利设施的产权,落实管护责任主体,由重建轻管向建管并重转变。发展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是解决小型农村水利设施建设的公共性和农户家庭经营的个体性矛盾的重要途径。要按照“民建、民管、民有、民营”的模式,逐步把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培育成为用水和管水主体,赋予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灌溉工程自主管理职权,建立群管为主、专管为辅,专群结合的新型农村水利服务体系。
3.2改变种植方式
农田灌溉占用水量的70%,农田灌溉用水无非是打深井和用水泵引水的方式,造价高,增加农业产品成本。因此通过土地平整、深翻深松、免耕少耕,平衡施肥和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改进种植结构和耕作技术,提高农作物产量和产品质量;采用滴灌来降低农田水分蒸发耗水量。改变种植方式合理开发利用水利资源,降低农产品成本,促进农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3.3采取涵盖保墒技术
在耕地表面覆盖塑料薄膜、秸秆或其他材料抑制土壤蒸发,减少地表径流,蓄水保墒,提高地温改善土壤物理性状,达到蓄水保墒,提高水的利用率,促进作物增产的良好效果。秸秆覆盖一般可节水15%~20%,增产10%~20%,覆盖塑料薄膜可增加耕层土壤水分1%~4%,节水20%~30%,增产30%~40%。既节约了水资源,又降低了农产品成本,提高了农业收入,达到发展壮大农业经济的目的。
而且,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近就业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为农作物深加工企业降低人工成本。通过就近就业的优势,减少人工成本,促进了农作物深加工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升,进而促进了地域农业经济的发展。另外,农作物深加工的发展还有助于解决农村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分居夫妻等问题,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2提高农作物深加工能力,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作为农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大国,我国近年来农产品总量快速增加。在这一现状下,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往农作物的深加工多处于城市或工业园区,农民的收入仍以农产品为主。但是,这一加工方式不仅浪费了较多的交通费用,还造成了城乡经济发展缓慢的问题。
农作物深加工能力的提高能够减少农产品运输成本、同时以农产品加工环节提升附加值,减少城乡差距。通过农作物深加工的发展以及相关政策的扶持,不仅能够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同时还能够实现农民增收、农业产业化发展等目标。因此,大力发展农作物深加工是实现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快速增长的关键、是促进社会安定团结的关键。
3以农作物深加工的农村转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传统农作物深加工方式仅能够实现城市经济的锦上添花,但是如果将农作物深加工向农村转移不仅能够实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还能够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稳定。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政策的推动下,原来越多的从事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转移到农村城镇,进而促进了当地农业的产业化发展。
农作物深加工需求为基础,协调统一当地农作物品种,进而形成产业链,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通过农作物深加工企业的扶持、调动农户进入市场,并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公司+农户”的经营机制实现农民经济利益最大化,形成规划化、专业化的农业经济发展格局,进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以农作物深加工促进农业经济多样化
农作物深加工的发展以及农作物深加工企业向农村的转移不仅能够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从传统种植业向加工、技工等行业转变。同时还能够使农民“安于乡、富于土”。通过富余劳动力的引导使农民向非农业产业化转变,立足与农业优势发展农作物的深加工、储藏以及保鲜、运销等工作。通过产业链的发展使农民向着技术加工、仓储管理、车辆运输以及销售等行业转变,进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是上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的经济概念,其主要理论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的“3R”原则,即“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是将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以循环经济园区为主要载体,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过程。
减量化原则,在经济活动源头就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即对废弃物或污染的产生,是通过预防的方式而非末端治理的方式加以避免。在生产中,它常表现为用减少原料和能源投入或重新设计制造工艺来节约资源和降低排放;在消费中,人们可以选择包装物较少的物品,购买耐用、可循环使用的物品而非一次性物品,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它往往要求产品体积小型化和重量轻便化。再利用原则,就是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长度,提高利用效率,要求产品和包装容器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多次或多种方式使用,以抵制当今世界一次性用品的泛滥,避免物品过早成为垃圾。在生产中,制造商可以使用标准尺寸进行设计,为拆卸而设计、为再循环而设计,以使产品容易拆卸重用或升级换代。在生活中,人们可以将能够维修的物品返回市场体系或捐献给别人使用。资源化原则,通过把废物再次变成资源用于生产新产品以扩大资源供给、减少最终处理量,要求生产出来的物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而不是垃圾,从而使整个生产过程实现闭合,即所谓废物回收利用和资源综合利用。
二、发展生态工业园区的必要性
近年来,地方区域经济在推动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推行清洁生产、推进环保产业方面虽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仍未发生根本转变,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形势十分严峻。为抓住经济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工业循环经济,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产出和最少的废物排放,实现工业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我国工业发展的相当部分集中在工业园区,工业园区在经济质量提高和总量增长、引入高新技术、先进管理理念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结合菏泽市的实际情况,更应抓住东部八市对口帮扶各县区建设工业园区的机遇,重点建设生态工业园区,以此来带动整个循环经济的发展和循环型社会的形成,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促进生态工业园区发展的管理对策
(一)建立符合本地区实际的政策法规体系
制定和落实工业节约用水、节约用能、节约用材和节约用地政策措施。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完善主要耗能、耗水等产品市场准入标准,完善主要耗能、耗水行业节能、节水设计规范。加快制定和实施主要用能设备能效、重点用水行业的产品取水定额标准。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标准,完善和执行强制性产品效能标识和再利用标识制度,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推行政府绿色采购,优先采购符合国家公布目录的节能、节水、废弃物再利用等产品,倡导绿色消费。开展节能、节水、环保产品认证以及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制定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等促进资源有效利用以及废旧家电、电子产品、废旧轮胎、建筑废物、包装废物等资源化利用的法规和规章。研究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明确生产商、销售商、回收和使用单位以及消费者对废物回收、处理和再利用的法律义务。
(二)支持关键技术开发和服务体系建设
支持工业循环经济共性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就要加大科技投入,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循环经济技术,组织开发能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废物综合利用技术、循环经济发展中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可回收利用材料和回收处理技术等,提高生态工业园区技术支撑能力和创新能力。
逐步建立生态工业园区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及时向社会有关工业循环经济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节能技术服务中心、循环经济咨询中心、清洁生产中心等中介机构、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作用。
(三)进行集中生产和园区改造
生态工业园区所具有的区域性特点要求政府在推进生态工业园区战略时首先要采取集中生产的城市工业发展政策,即将城市内的主要工业企业尽可能地集中在划定的工业园区内进行集中生产,工业园区应当是相对封闭的,与商业区和生活区隔离开。其次通过对现有工业园区进行生态化改造来发展生态工业园区。现在菏泽各县区都已建立了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园区等工业生产集中区域,这些园区为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因此,生态工业园区应立足于现有园区的改造,而不是大量建立新园区。在现有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和高新技术园区基础上,对园区内企业的技术经济联系按照工业生态学原则进行重新整合或引进若干能够建立工业共生关系的企业,就可以将现有工业园区改造成为生态工业园区。这样既有利于现有工业园区的发展,又可以节省大量投资。
(四)积极推行清洁生产
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依靠大量消耗资源、粗放经营推动经济增长,带来许多不易解决的资源和环境问题,难以持续增长。清洁生产将资源有效利用战略和综合性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地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通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资源综合利用和改进管理水平等措施,实行全过程控制,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源头削减污染,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清洁生产的本质在于源头削减和预防污染,是污染控制的最佳方式,推行清洁生产是实现循环经济的基础和手段,也是新型工业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我国2002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贯彻执行该法,推行企业清洁生产和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加强工业园区的环境保护,实现污染物的集中治理。对重点污染企业加强进行清洁生产审核,在化工、造纸、建材、纺织、皮革、食品等行业推广以“节能、降耗、减污、增效”为目标的清洁生产审核,促进工业污染的防治从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转变。
(五)增强区域间的合作意识
陈冬亮:众所周知,国际上工业较为发达的国家均设立由政府或国家或协会组织的工业设计奖,如德国的“iF奖”和“红点奖”(Red dot)、日本的“G-Mark奖”,美国的“IDEA奖”、英国的“设计委员会奖”、法国的“Janus奖”,意大利的“总统三年奖”、丹麦的“DG奖”等等。这些奖项的设立有力地推动了国家的工业设计水平和产品国际化,促进了企业的进步,提高了企业价值及核心其竞争力。其中著名的“IF奖”、“红点奖”(Reddot)和“G-Mark奖”都有超过50年的历史,全世界的工业设计者都以获得这样的奖项为荣。
2004年以前,我们基本都是带着设计作品在国际上参加各种奖项的评选,通过在各国的走访使我们深深感受到其实中国的工业设计也在发展、在进步,中国应该设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工业设计奖。过去国际上总认为中国不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抄袭的东西多。设立“红星奖”的目的正是希望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通过表彰中国企业的优秀设计产品,促进设计产业发展、鼓励企业创新设计,提高产品竞争力,推动中国设计国际化。同时让大众真正认识到设计的价值,提升国民对设计的鉴赏水平,更好地保护知识产权,使企业从“制造”向“创造”转型,也让国际看到中国的转变,把中国的工业设计产品带向国际舞台。于是在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的资助下,2006年由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中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新经济导刊》杂志社共同发起并会同国内地方相关工业设计协会联合举办了“中国创新设计红星奖”。它是年度国家级工业设计最高奖项,也是唯一仅限于优秀上市产品的工业设计大奖,因此被业内誉为中国工业设计领域的“奥斯卡”。
《建筑创作》:我们看到“红星奖”无论是名称,LOGO,或是广告语都很有中国昧,意在何处?
陈冬亮:正如你们所感受到的,之所以取名为“红星奖”就是因为国际上往往一提到“红星”就会联想到中国,“红星”已经成为了中国的代表性标识之一,因此我们将其命名为“红星奖”。它的LOGO虽然也是一颗红星,但其中融入了现代的设计理念,是对传统“红星”的一种创造性地变型。“红星奖”的广告语是我受到斯诺的《西行漫记》的启发而想到的。《西行漫记》又名《红星照耀中国》,结合“红星奖”设立的宗旨和中国当前创意产业发展的现状,就在这句话的基础上加入了后半句,于是就有了”红星照耀中国,是创新的中国“这句广告语,这既是对“红星奖”核心意义的高度概括,也是对中国未来工业设计发展的寄语。
《建筑创作》:您刚才也提到,国际上工业较为发达的国家都设有自己的工业设计奖,那么“红星奖”与其他国家的奖项有何不同?
陈冬亮:首先“红星奖”是一项主要针对中国国内企业的IX&设计奖项。客观讲,中国的工业设计产品与国际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我们希望通过设立这个奖来鼓励中国企业进行创新设计。为此,我们为这个奖项的发展作了一个8~10年的规划。其中前3年为初创期,争取在这个阶段让“红星奖”的总体水平上一个台阶,达到韩国,西班牙等国的水平。此后,再用7~8年的时间赶上日本的G-Mark奖和德国“红点奖”的水平。虽然这两个国际知名奖项已经走过了50年的时间,但过去是工业化时代,现在则是信息化时代,而我们采用的是工业化与信息化并举的方式,因此,当今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使我们有条件也有信心在相对短的时间加速缩短与发达国家设计水平的距离。
其次,“红星奖”评选秉承“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并为此制定了一系列国际化的评选规则。设计作品的评选决定权完全掌握在专家评委手中。“红星奖”自设立以来已经评选了三届,每一届的评委都会邀请相当一部分国际“大牌”,他们来自美国,德国,日本等20多个国家,作为组织者我们不会采取任何“暗箱操作”,否则会给“红星奖”在国际工业设计界产生极坏的影响。另外,考虑到“红星奖”是面向中国工业设计的奖项,我们也从国内20多个省市、院校挑选有代表性的专家和学者参加评审。这样的评委组成能够使“红星奖”真正走向国际化,增加国际对中国的认识,也便于中国工业设计与国际进行良性互动。
《建筑创作》:“红星奖”目前的发展状况如何?
陈冬亮:2008年是“红星奖”走过的第三个年头,也是“红星奖”快速成长的一年。在这三年中“红星奖”以企业创新为主体,通过全国路演的方式,在各地方政府、专业协会、企业与设计公司的大力支持和参与下实现“红星奖”与当地企业的对接,以此让企业认识到设计的价值,重视发展自主创新产品。过去是我们积极推出“红星奖”,现在则是各地主动邀请“红星奖”。所以我认为“红星奖”已不仅仅是一个奖项,更是推动工业设计,传播设计价值的一个平台。曾把比作“宣传队”,“播种机”,我们也希望依托全国路演的形式让“红星奖”在全国各地播撒设计创新的火种,真正做到让“红星照耀中国”。其实这远比“红星奖”本身的意义和价值大。
三年来,“红星奖”的参选产品数量已由最初的400件发展到近3000件,产品主要集中在国家重点关注的装备,家电、汽车制造等行业,据统计以企业形式申报的大概可以占到总报名数的72%,也就是说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和参评的主体。
随着“红星奖”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大幅提升,韩国、日本等国已开始与我们接洽,希望把获得“红星奖”的产品拿到他们的国家去展览。2009年我们采取了两项措施。第
一,由于“红星奖”已被国际工业设计联合会(ICSID)认证,今后可在他们的网站上宣传“红星奖”和获奖企业,并为该奖项推荐更高水平的专家评委。第二,我们打算与德国“红点奖”“联姻”,今后双方可互相推选作品。我们希望以此为平台,帮助国内的企业把优秀的设计作品推向国际舞台,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中心甚至愿意为这些企业支付报名费。
直言不讳地说,这些年来我们一直是在用心经营“红星奖”,对于这个奖的发展我们从不做“应景”的事情,而是始终依据一整套规划,有步骤,有计划地通过时间和工作的积累把它做好。同样,“红星奖”的今天,也凝聚着国内外专家评委,行业协会,设计界同仁,新闻媒体和工作人员的智慧和汗水。
《建筑创作》:我们注意到“红星奖”在“金奖”之上还设立了一个“至尊金奖”,为什么要设立这样一个奖项?
中图分类号 F284 文献标识码:A
1合同管理的内容
所谓的合同管理,不仅包括对每个合同的签定、履行、变更和解除等过程的控制和管理,还包括对所有合同进行筹划的过程。因此,合同管理的主要工作内容有:根据项目的特点和要求确定施工任务、承包模式(合同结构)、选择合同文本、确定合同计价方法和支付方法,合同履行过程的管理和控制、合同索赔等。
2合同管理过程中必经的几个阶段以及其的重要性
2.1合同分析
合同分析主要由企业的合同管理部门或项目中的合同管理人员负责。重点从合同执行的角度去分析、补充和解释合同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将合同目标和合同规定落实到合同实施的具体问题和具体时间上,用以指导具体工作,使合同能符合日常工程管理的需要,使工程按合同要求实施,为合同执行和控制确定依据。合同分析阶段主要有三个内容:
1)分析合同中的漏洞,对有争议的内容做出合理的解释;
2)分析合同风险,并制定合理的风险对策;
3)分析合同中规定的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并制定合理的完成方案。
2.2合同交底
合同交底即由合同管理人员在对合同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解释和说明的基础上,通过组织管理人员和各个工程小组学习合同条文和合同总体分析结果,使大家熟悉合同中的主要内容、规定管理程序,以了解合同双方的责任和工作范围,使大家各项工作协调一致,避免执行过程中的违约行为。
2.3合同跟踪
合同跟踪主要是要对合同的履行情况进行跟踪与控制,并加强变更管理,保证合同的顺利履行。主要依据是合同以及依据合同而编制的各种计划文件;同时要依据各种实际工作文件,最后还得依据管理人员对现场情况的直观了解。
3合同管理在施工项目管理中的分析与应用
3.1合同管理过程中易出现的几个问题
1)应当签订书面合同而没有签订,使企业存在风险。
2)合同文字不严谨,容易发生歧义和误解,导致合同难以履行或引起争议。依法订立的有效合同,应当体现双方的真实意思。而这种体现只能靠明晰的合同文字。
3)合同条款挂一漏万。就是说不全面、不完整、有缺陷、有漏洞。常见漏洞的往往是违约条款。详尽的违约责任条款可以一一把合同对方将来从事机会主义行为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程度,并根据对方当事人的交易信誉和对合同未来结果的预期,设计对自己有利但又能为对方所接受的“双赢”合同。
4)应变更合同的没有书面变更或没有及时书面变更。在履约过程中合同变更是经常发生的事情,实际中存在合同内容变更和合同主体的变更两种情形。合同变更的目的是通过对原合同的修改,保障合同更好履行,在一定程度上也相当于重新合同,必须采取书面形式。
5)合同管理制度执行不力,监督力度弱,考核不严格。
有的企业制订了较为完备的合同管理规章制度,但是在制度落实上做的不够;在企业里,上级部门对下级单位没有做到经常性的监督、检查和考核;考核没有和薪金报酬挂钩,缺乏必要的威慑力。
6)管理手段落后导致合同管理效率低,信息传递不及时。
在企业中,相关职能部门和不同级别层次的管理者都参与合同管理时,很容易出现合同审批环节多致使审批效率低的问题,一份合同的签订前的审查,常常要花上几个星期的时间。如果是纸质合同,还存在人工送审跑腿费力的问题,甚至丢失合同文本等合同资料,给工作带来被动。合同管理效率低有时会使企业错过某项业务的良机;信息传递不及时则会使各部门之间沟通变得困难。
3.2 解决合同管理问题的主要对策
全过程把关、动态跟踪管理是合同管理的基本原则,贯穿于合同管理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目前,在一些企业建立了内控制度,实际上就是企业管理体系的具体体现,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有效降低了经营风险。由于企业经营的复杂性,合同管理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3.2.1完善合同管理机制
企业若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况作充分估计、对对方行为做出准确判断和制约,需要经过技术、经济等职能部门和法律部门做详细的论证,然后将论证结果传递给企业决策机构,做出尽可能准确的决定,并对做出决定的合同行为进行跟踪管理。
(1)一是明确职能分工。企业里没有任何一个部门能了解、判断一切问题,在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精细的现代社会,只有分工明确、方向专一才能做得更好。因此需要把合同管理的各项职责分解到企业相应部门或机构。如:技术部门负责论证和审查合同的经济性、技术性和合同项目的可行性;财务部门负责论证和审查合同资金资产的可支配性、价款或报酬结算的合理性;法律部门负责审查合同的合法性和严密性。
(2)二是设计合理管理程序。这一程序既要整体表现企业的管理理念,又要具体的体现授权权限、部门分工、流转顺序等内容,一般要重点突出法律部门的把关职能,因为合同的合法性和严密性是合同得以生效的基础。在大部分企业里,管理程序通过会签审批来体现,从而实现对合同的立项、签订、履行、结算全过程管理。
3.2.2推进合同管理信息化、网络化
企业的合同数量与合同管理信息传递效果和效率成反比关系。合同管理比其它管理更需要信息沟通和处理。合同管理信息的畅通是各个管理机构及时沟通协调必不可少的条件;合同管理效率的高低与否,决定着企业能否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形势下做出及时而正确的决策。同时,在合同管理工作中存在一些“低技术含量”的工作,如合同登记、合同台帐、合同检索等,这些工作虽然“技术含量”低,但工作量很大,出错率高,若借助电脑和网络来处理,可以收到“一箭双雕”的效果。因此在合同数量较多的企业中,应当开辟合同管理的网络化途径,开发合同管理系统软件。网络化管理能极大节省人力,提高工作效率,方便相关人查阅监督,能够实现合同事务管理自动化,避免重复劳动,同时能有效避免合同补签、倒签现象,同时实现合同起草、合同会签审批、合同履行、合同检索、合同统计分析、合同自动归档和导出台帐等多种功能。
基金项目:作者简介:贾传果(1980-),男,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结构工程抗震等方面的研究,(E-mail)。
摘要: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技能,发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协作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还能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文章以第六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为例,全面阐述结构设计竞赛对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的重要性,详细分析了竞赛在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方面的积极作用,并结合实际,对如何充分发挥结构设计竞赛的积极作用提出建议。
关键词:结构设计竞赛;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TU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4)01-0133-03
2012年,第六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在重庆大学举行,来自全国85所高校的大学生积极参加了比赛。根据重庆地区山多地势起伏大,易出现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特点,比赛赛题定为四层吊脚楼框架模型的抗冲击设计(图1)。这一命题创意巧妙,体现了重庆的地域特色,具有实际工程背景和实用价值。同时,也考察了学生综合运用专业技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土木工程专业课堂教学和书本知识学习的延伸和拓展,不论是竞赛的参与者、组织者,还是旁观者,都能在竞赛中受到启发,获得锻炼。
图1 第六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赛题简图(单位:mm) 一、结构设计竞赛对学生能力提升的具体体现
创新实践能力是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标志,是高水平大学建设的灵魂,也是“教育中国梦”的重要内涵。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有很多方法和途径,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作为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的一种载体和重要形式,是土木工程专业创新性和实践性最强的学科竞赛,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创新设计能力、综合科研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
第一,结构设计竞赛培养了学生方案设计的能力。方案设计是建筑结构设计的第一步,如果学生方案设计能力有所欠缺,不能从整体上把握结构,那接下来的设计工作就难以展开。然而目前包括混凝土、钢结构等在内的主要课程侧重结构构件的受力分析,而对方案设计阐述偏少。结构设计竞赛要求参赛者完成符合赛题要求的模型设计,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参赛者方案设计的能力。比如吊脚楼模型抗冲击的设计,参赛者首先应该认识到冲击荷载最大的特点是持时短、幅值高,那么在设计中就应该注意提高模型直接承受冲击荷载部位的强度和刚度,以减小结构底部柱子的侧移和损伤;当冲击荷载将能量传至结构,结构做出响应时,就应该考虑结构的变形和耗能问题――即适当减小上部结构的刚度,提高结构的延性。由此看来,方案设计直接决定着整个模型的受力机理,因此,优秀的模型必须具有优秀的方案,学生的方案设计能力也在这样的思考过程中得到锻炼。
第二,结构设计竞赛加强了学生对结构体系的认识。大部分结构类课程的教材主要基于构件,面向结构体系的知识点严重不足。无论是高层建筑结构、桥梁结构、木结构发电塔模型,还是悬挑屋盖结构、抗震木结构、吊脚楼模型,为满足承载能力要求,有效的传力和耗能途径都是模型体系设计必须考虑的重点。比如在冲击荷载的作用下,吊脚楼模型应尽量减少力和冲量向结构内部传递,结构模型要能诱导它们以最简洁的路径传至加速度传感器,才能在降低加速度对结构的不利作用的同时获得较大的加速度实测值“a”,增大模型性能得分。另外,考虑到冲击荷载具有持时短、幅值高的特点,应注意防止薄弱层的出现,那么就需要控制好各层结构的刚度比。这些问题都需要参赛者从结构体系的角度进行分析和理解,因此,结构设计竞赛能够加强学生对结构体系重要性的认知。
第三,结构设计竞赛能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土木工程专业课的学习涵盖了从地基基础到上部结构的梁、柱、板和墙的压、弯、剪、扭等诸多方面的内容,难度大且复杂程度高。同时结构构件的受力分析十分抽象,如果不注意整理归纳总结,很难使学生形成系统全面的知识框架。结构设计竞赛作为一个实践性很强的比赛,可以让学生参与模型的受力分析和计算的全过程,其意义不亚于一次小的课程设计所能起到的巩固知识体系的作用。正是将课本知识应用到实践过程中的尝试,让学生明白了课程学习的目的和各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第四,结构设计竞赛深化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学习知识离不开实践,只有通过实际动手训练,将书本中的抽象概念转化为实践中的操作,才能让学生对空洞的理论有具体的理解。通过结构设计竞赛,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另一方面可以促使他们从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第五,结构设计竞赛锻炼了学生实际操作的动手能力。现阶段,土木工程专业的结构类课程重理论轻实践,未能充分体现该学科以实践为基础的特点[2]。结构设计竞赛则相反,它不仅需要应用数学和力学知识,还需要一定的实践动手能力。模型的制作好比实际工程中的施工,如果构件出现了初始缺陷,或者节点连接不够牢靠,那么计算假定与结构构件的实际工作状态就不相符,很可能会导致整个结构设计的失败。因此,不是计算书写得好就能让模型受力性能好,在模型的实际制作过程中必须结合所给材料的特性,科学严谨地加以制作,才能做出稳妥牢靠、重量适度的结构。
第六,结构设计竞赛提高了学生团队协作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结构设计竞赛所倡导的“创新、挑战、团队”精神,培养了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学习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竞赛不仅形成了以锻炼学生为主、教师提供支持的运作机制,还形成了学生完成宣传、协调、实施等前台工作,教师负责提供资源、组织命题、竞赛评判等后台工作的配合方式,因而极大地提高了整个竞赛过程解决问题的效率。在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同时,也充分锻炼了他们的组织协作能力。另外,竞赛也让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竞赛题目的多样化,不设标准答案,但有考核指标,这样就激发和引导学生通过创新、研究和特色来取胜,锻炼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从结构设计竞赛对土木工程专业教育的重要性不难看出:通过竞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形成“赛教结合”的教学模式,不仅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在二者的有机结合中培养了一大批新型创新人才,这种模式对今后人才培养的方式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也正因为如此,如何提升竞赛的积极作用成为今后教学改革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二、对结构设计竞赛的反思和建议
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作为教育部指定的九大大学生学科竞赛之一,从2005年至2012年,已分别在浙江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南大学、重庆大学举办了6届,竞赛题目涉及高层建筑结构、桥梁结构、发电塔、体育场悬挑结构、多层房屋结构抗震、吊脚楼抗冲击等[3]。部分高校或地区也曾积极组织承办此项赛事。但是,无论是校级赛、地区赛,还是全国赛,在活动组织和学生参与过程中,仍存在一些影响竞赛积极作用发挥的不足之处。
第一,赛题要求和学生所具有的专业知识有差距。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的参赛主体主要以大二、大三学生为主,这些学生正处于学习土木工程专业课程的阶段,对结构概念与体系的掌握比较浅显,更难灵活运用,对软件的应用也仅是肤浅的机械操作,并不明白原理。作为一项实践性较强的比赛项目,不少高校在结构设计竞赛中付出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强调了实践却忽视了理论。
第二,学生的积极性和教师的参与度不匹配。多数参赛者均能正确运用力学知识,制作具有创造性、结构合理、贴近实际、满足功能的结构模型。但在实际比赛中也发现,个别参赛作品存在力学模型不合理,结构受力性能差等问题,这些问题反映了指导教师对参赛队员的指导力度不足。
第三,极少数作品完全超出了本科生的知识范畴,结构设计竞赛变成考察教师能力和水平的工具,变成实现教师设计思路的过程。教师过度的“指导”导致学生对教师过于依赖,没有教师的指导很难自己动手操作;学生失去了主动思考和钻研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首先可以对参赛者组织赛前辅导、普及实验知识、提高参赛者的力学知识和结构设计水平;同时结合结构设计竞赛过程中的方案设计、计算、制作、试验等环节,开设带有竞赛性质的专业选修课程。作为结构设计竞赛的理论补充,不管是专门的赛前集训,还是开设选修课程,都可以更好地发挥结构设计竞赛的积极作用,避免学生盲目的“手工锻炼”。其次,指导教师要及时获取学生的设计方案,帮助学生梳理设计思路,指正学生设计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最后,教师的指导一定要适度,指导老师的定位是参赛者的顾问,可以从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上引导参赛学生,并对作品提出改良意见。
三、结语
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作为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的一种重要载体和形式,是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通过这一途径能够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技能、发掘创新思维、培养动手能力,有效地克服常规教学实践存在的一些缺点。在今后的教学中,充分发挥好结构设计竞赛这一平台的作用,能够有效地促进土建专业学生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促进教学与教育方法的改革。
参考文献:
[1]周臻,童小东,尹凌峰,陆金钰,缪志伟. 依托结构竞赛构建开放式创新研学平台[J]. 高等建筑教育,2011,20(6):129-133.
[2]苗吉,徐雷,刘春燕,赵楠. 构建结构设计竞赛平台,培养土建类创新人才[J].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 2007,4(12):122-124.
[3]徐龙军,李洋,许昊. 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赛题分析及建议[J]. 高等建筑教育, 2012,3(6):148-150.
On the importance of structural design competition to civil
engineering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JIA Chuanguo, ZHANG Chuan, LI Yingmin, YANG Pu, HU Ying, HAN Jun
(a.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b. Key Laboratory of New Technology for Construction of Cities in
(二)我国经济增长的发展形势。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开始逐渐强调协调发展轻工业与重工业,以出口工业带动国内经济发展,同时以进口替代政策,实施优先发展经济工业的策略。通过这些政策的实施,我国经济发展稳步上升,发展工业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占有比重越来越大,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占有的比重越来越高。另外国家加强了基础工业的投资力度,引进外资和控制物品价格来促进工业产业化的不断发展。
二、工业能源消费和工业经济增长的关系
由以上内容和数据显示,我国工业能源消费与工业经济增长有着密切的联系。工业能源消费形式、耗源类型和能耗比重都与工业经济持续增长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二十一世纪,现代化的工业要求运用科技提高工业经济产能,建立自动化的高效生产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来全面提升工业经济增长速度,避免工业生产对能源的过分依赖。十以来,国家一直在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进行改革和调整,目的是有效协调经济发展和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全面的实现国家经济增长的二次飞跃。工业能源消费和工业经济增长的辩证关系如下,。
(一)工业能源的消费促进工业经济增长;工业能源是工业经济增长的关键,能源是经济发展的动力,能源能够为工业生产提供电能、工业原料和能源产品。能源科技是现代工业经济增长的创新力量,以科技创新带动经济增长是新世纪经济发展的主体,是摆脱过分依赖能源消耗换取工业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能源的科技创新推动新型工业迅速发展,为工业经济持续发展提供条件。
(二)工业经济增长增加能源消耗需求;传统意义上,工业经济的增长一定会刺激对工业能源的消耗,例如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促进了交通运输业飞速发展,从而对煤炭和石油的消耗越来越大。新形势下,工业科技和工业技术创新为新能源的利用和开发提供了技术优势,能够促进工业经济增长由单一能源消耗到多次能源消费转型,促进工业经济增长和工业能源消费的持续稳步发展。
过去一年对*工业经济发展来说是极不寻常的一年,人祸与天灾接踵而至,考验与挑战纷至沓来,困难与压力相互交织。我们努力克服“*”事件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双重不利影响,全市工业经济继续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势头,主要工业经济指标增速明显,工业经济整体实力向前迈进,特色经济发展较快,工业经济对全市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取得这些成绩得益于区市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高度重视,得益于我们不折不扣地落实工业经济发展的既定措施和优惠政策,得益于我们不断对工业经济发展经验的探索总结和有效运用。
发展的成绩来之不易,有目共睹。这些成绩的取得,充分说明只要我们始终坚持重中之重抓工业,集中优势资源,集中工作精力向工业经济倾斜,*的工业经济不仅可以有所作为,而且大有可为;充分说明只要我们始终坚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开拓创新,就一定能够在激烈的区域竞争和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充分说明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从*的实际出发,找准特色,发挥优势,就一定能够走出一条又好又快的工业发展之路;充分说明只要我们始终坚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脚踏实地打基础,坚定不移破难关,我市工业经济一定能够再上新台阶;充分说明只要我们始终坚持调动最广泛的力量,紧紧依靠广大党员干部、企业家和人民群众,我们就一定能够在走*特色、*特点的发展路子上推进工业经济再创辉煌!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市工业经济仍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主要体现在:对发展工业经济重要性的认识不够、措施有待于加强;工业经济总量和规模较小、发育水平较低;工业企业科技研发和创新不够、开拓市场能力较弱、企业内部管理有待加强;发展工业经济的技术型人才、管理型人才缺乏,没有形成一支具有战略眼光、长远眼光,懂工业、善经营的发展工业经济的队伍,等等。我们要站在*发展和稳定的全局高度,要用敏锐的思维、独特的视角,审视*工业经济的发展、谋划*工业经济的发展,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区域特色型、质量效益型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前天,我和之常、义武等同志,利用半天多的时间,实地调研了开发区和曲水、堆龙德庆两个县的部分工业企业,“耳闻之、不如目见之”,我市的工业企业这几年发展得很快,全市工业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份量越来越重,我们倍感欣喜,在调研过程中,我对发展工业经济也提出了一些要求,今天借此机会,我再强调几点。
一要充分认识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实践充分证明,工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先导,是财政收入的聚宝盆,也是富民强市的主源泉;是农牧业的反哺器,也是第三产业的催化剂;是城市化的发动机,也是吸纳就业、培养人才的主渠道。工业不兴,财力难增,人民难富,*难强。推动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对于加快小康*、平安*、和谐*、生态*建设步伐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发展工业经济是*不可逾越的一个发展阶段。不论是从人类发展历史的规律看,还是从各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过程来看,工业化始终是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经济发展转型必经的重要阶段。从*情况看,我们在推动工业经济发展中,对是否发展工业经济、怎样发展工业经济,曾有过一段徘徊不前的认识阶段。但从近年来的发展态势看,只要定位准确、思路对头、方法得当、措施有力,*不仅能够发展工业经济,而且还能发展好,和其他地方一样,发展工业经济是*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其次,发展工业经济对地方财力的提升有着极大地推动作用,能够扭转现实发展中无钱办事、无力办事的局面。回顾过去,就在5、6年之前,我们有的县(区)的财政收入还不足100万元,想发展、干事业,常常感到有心无力、捉襟见肘,完全依靠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等、靠、要思想非常严重。如今,这些县(区)的财政收入少则达到几百万元多则达到上千万元,在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等方面,办事情信心足、底气足,为人民办的事情多了,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也多了。第三,发展工业经济可以为城市待业青年和农牧区富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有利于增就业、促发展,保民生、促和谐。从过去的就业方式看,我们的就业渠道形似“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就业渠道狭窄、门路单一,主要依靠国家的工作安排。随着*日益繁荣,尤其是工业经济的日渐发展,*的就业形势发生着根本性变化,工业企业吸纳就业的成效日渐显现,*特色产业工人队伍日益壮大,还带动了运输、商贸、餐饮等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因此,发展*工业经济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各级党委、政府要站在*发展的全局高度,充分认识发展工业经济的极端重要性,多谋发展之策,多行务实之举,不断夯实工业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进一步提升工业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二要明确方向着力推动*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全市工业企业要准确地把握发展定位,坚持走特色取胜、环保取胜、科技取胜、规模取胜、质量取胜的发展之路。特色取胜就是要在各方面体现特色。特色就是生命力,特色就是竞争力,任何企业的发展都源于特色,企业的发展要始终围绕高原地域特色做文章,围绕民俗文化谋思路,围绕本地特色优势产业拓发展。环保取胜就是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要在源头上提高引进企业的环保准入门槛,坚决杜绝企业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谋求发展的现象发生,凡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即便我们暂时失去眼前的利益,也要本着对未来负责、对子孙负责的态度,坚决拒之于门外;要加强对现有企业的环保监控,通过新的技术样板、工作样板,坚决查处和治理环境污染,保护好*的碧水蓝天;要以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为契机,加大对环保方面的投入,提高环保执法队伍的监管能力。科技取胜就是以科技为先导,以创新为载体。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进企业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切实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规模取胜就是以企业的扩张带动实力的提升。扩大规模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规模上去了,企业的产量才能上去、销量才能上去、效益才能上去,各个工业企业要在充分掌握市场规律、把握市场行情的基础上,合理扩大规模,进一步提高市场的占有率,不断壮大*规模以上企业队伍。质量取胜就是以质量求生存、求发展。质量好坏决定企业发展的成败,要想在市场经济这个无情的大海中远航,到达胜利的彼岸,企业必须要有好的产品、好的品牌、好的研发队伍和好的管理制度,只有这样,*的工业企业发展才能大有希望、大有作为。总之,*工业企业发展必须紧紧抓住特色取胜、环保取胜、科技取胜、规模取胜、质量取胜这五个方面的目标要求和发展定位,下好先手棋,打出组合拳,发挥出合力效应,有力促进*工业企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一、充分认识做好规模工业统计工作的重要性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工业经济的主体,及时准确全面地掌握其发展情况,是各级政府把握工业经济走势、制订政策和加强工作指导的重要依据。根据国家统计方法制度的改革要求,对国有工业企业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实行直报统计,对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下的其他工业企业实行抽样调查统计。目前,规模工业经济发展速度、规模和质量已经成为考核评价一个地区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据。因此,做好我县规模工业统计工作,对准确及时反映我县工业经济发展成绩,真实准确评价我县工业经济至关重要。
二、进一步加强规模工业统计工作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达程度是衡量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切实加强对本辖区规模工业企业统计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明确专职统计人员,努力构建本辖区完善的规模工业企业统计调查网络,确保统计数据准确、及时上报。乡镇分管领导和统计人员名单于8月25日前分别报至县经济委和县统计局。县发改、科技、财政、农委、国税、地税、工商等部门要密切配合,通力协作,按照规模工业统计工作的要求,及时、准确、全面地提供相关统计资料,确保统计资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对于各级政府出台的有关扶持政策将优先考虑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企业在申报各类项目、评优评定等活动中,凡涉及到企业产值、销售收入、利税等统计指标必须由县统计局统一确认核实。县统计局要结合年报、月报工作,组织乡镇及规模工业企业统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全面提高统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增强统计法制意识,保证各类报表资料依法、翔实、及时上报。
三、切实提高规模工业统计数据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