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模板(10篇)

时间:2024-01-11 10:47:3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篇1

中图分类号:P6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2-0126-02

我国有18 000多千米的大陆海岸线,是中华民族繁荣稳定发展的摇篮;在这富饶的海岸带上,我国国土利用程度最高,经济水平最发达,人口最密集。与此同时,由于海岸带是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的结合部,近海岸陆地受海洋生态系统影响较大,部分陆地物种不得不依存于海洋生态系统所存在,因此保证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至关重要,它不仅影响着海洋生态系统自身的生物链,还影响着与其相关的陆地资源,故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同时实现海洋资源合理利用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一、海洋资源发展的趋势

陆地资源是目前利用率较高的自然资源,但一些地区受限于地形地势等环境因素的限制,开发成本较高,开发前景不明朗,因此,在注重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同时,把目光关注海洋资源,尽可能让土地资源和海洋资源都能发挥出极大的经济价值。但是,现代海洋资源在开发过程中展现其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不可避免地衍生出一系列环境问题。例如,海洋生物多样性与海洋渔业日益发展的矛盾,海洋石油资源开发与海洋环境污染的矛盾,近海岸围海养殖、围填海与海洋生态环境稳定性的矛盾。这些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或多或少的影响着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这就要求实现海洋经济开发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从“先开发后保护”到“开发和保护并举”的发展趋势。

随着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基于海洋产业所衍生的工业链已经成为中国沿海经济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沿海地区逐渐形成了大力发展重点海域,合理利用海洋资源的海洋经济产业。沿海地区占13%国土总面积却拥有40%的人口,沿海经济占全国GDP中的比重高达60%。因此,在大力开发陆地资源的同时开发海洋资源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经济来源。

二、海域环境状况

20世纪70年代以前,由于海洋开发不明显,我国的海洋环境未受到较大破坏和污染,海洋生态系统较好。70年代末期至90年代,沿海经济迅速腾飞,近海岸地区海洋开发日益频繁,海洋生物链失调,海水污染严重给海洋生态系统带来巨大压力,与此同时,海洋石油工业蓬勃发展,石油泄漏事件偶尔发生,海洋环境问题日益加剧。至20世纪末,我国约有4万平方公里海域污染较重,20万平方公里的近岸海域受到污染,海洋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自然灾害次数增多。因此,我国需要大力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并利用实时人为监控、合理制定区域规划等方法对与海洋资源息息相关的沿海作业进行严格监测监管,把灾害指数尽可能的降到最低,减少经济损失,在不影响海洋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确保海洋资源的可再生循环利用。

最近十年以来,我国海洋环境恶化的势头受到了有效地制约。海洋污染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全国近海岸海域污染程度略有减轻,但是局部海域尤其是重点海域污染仍未得到有效控制,我国海洋生态环境仍不乐观。海洋石油作业区和大部分河口、海湾地区有机物污染、油污染和重金属污染较为严重,局部区域污染对近海岸的鱼虾类的总量和质量影响较大,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沿海地区人民的日常生活,因此,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和沿海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是未来十年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三、局部海域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

1.海上污染

海洋石油工业操作失误导致石油污染;化学品运输过程中有害物质泄漏;近海岸地区大量违规倾倒废弃物;围海养殖密度过大,造成海洋生物链失调,局部海水含氧量下降,导致海洋环境失衡。

2.近海岸陆源污染

盲目开发近海岸陆地旅游资源,导致局部生态系统失调;内陆地区在主要入海河流大量倾倒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导致出海和海湾地区水体变质,污染严重;盲目引进某些外来物种,使本地物种安全受到侵害。

3.不合理的开发和管理

渔业资源的过分捕捞,超过了其可再生的能力,导致鱼类总量下降;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对沿海地区进行过量围填海,建设大量工业用地或海景房,打破原有的区域生态平衡,破坏海岸带生态环境。

4.全球海洋环境的影响

海水是动态的,不断流动的,某个地区的海洋环境发生变化势必对其他地区或多或少影响着。例如,周边邻国污染物泄露流入我国海域;全球温度的升高,导致南北极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影响了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四、海洋污染和防治的采取措施

为了确保海洋生态环境和海洋经济相互协调,共同发展,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加强海洋环境保护的关键性。因此,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来遏止海洋环境持续恶化的势头。

1.加强沿海地区的法制建设

根据不断出现的实时海洋生态环境问题继续完善《海洋环境保护法》,弥补在海岸带管理方面的某些空白,只有不断地完善和加强法制建设,加大执法力度,严格按照制度处理相关问题,才能提高我国海洋保护的依据性和可协调性,为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2.控制陆源污染物和海上污染物的扩散

对工业废水的排废量进行控制,严格审批入海口和排污口;提高污水处理厂的脱氮、脱磷工艺水平,引进先进仪器,淘汰落后的污水处理工艺流程;实现农业的清洁生产,降低农药和化肥的利用率;严格管理海上石油作业的安全性,严格审查携带化学品的过往船只的安全性,尽可能把发生事故的概率降到最低。

3.加强海洋环境监测

全方位海域监测和部分区域监测有效地结合起来,利用人工定点监测和遥感卫星总体监测等方法及时发现污染源或不合理的海洋资源利用项目,做到及时治理,把污染源扼杀在萌芽中,减少经济损失。进一步加大入海排污口、近海旅游度假区和典型海洋生态脆弱区的监测力度。从根本上,处理一切不利于海洋生态环境的状况发生,有效的保护海洋环境。

4.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

合理开发海洋资源,对一些不利于海洋生态系统的项目工程,少开发或不开发,科学的论证海域使用的合理性,从源头上严格审批海洋资源利用的方案,对正在进行的污染和破坏海洋生态系统的项目加大监管力度,从而有效地保护海洋环境。

5.提高公民保护海洋意识

普及海洋知识,举行海洋保护专题讲座,印发海洋保护宣传册,把最切实的海洋环境问题传达给公众,提高公民的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自觉性。从思想上重视就能在行动上制约。

五、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海洋生态系统稳定与否和海洋生物多样性紧密相关,海洋生态环境稳定则生物多样性趋于平衡,反之,则生物多样性减少,目前的由于海洋生态系统不断受到外来人为因素的影响,生态系统的平衡性已被逐渐打破,海洋生物种类也因此逐年减少,其后果直接影响到当代人的利益,然而更为重要的是对后代人产生了积累性不良后果。因此,我们当代人应肩负起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维护海洋生态平衡,保证海洋生物可再生循环繁衍的历史使命,遏制住海洋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趋势,从保持海洋生态系统稳定性这一前提出发,建立满足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海洋生态环境,即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与海洋环境污染防治相协调的同时,要特别突出海洋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因此,应采取进一步的措施和方案致力于加强海洋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1.形成严格的捕捞制度

在大力发展渔业及其附属产业的同时,严格控制渔业捕捞强度,做好渔业资源的增殖和养护,对特定鱼类根据其繁殖特性进行分季节分批次的捕捞,禁止非法大规模持续性捕捞,保证渔业资源的可持续性,与此同时,调整和完善海洋生物资源的养护条件,建立渔业资源保护区,确保海洋生物资源平稳,有效的利用。

2.建立海洋管理试验区

以改善海岸带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为目标,可建立海洋管理试验区,在尽可能不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的前提下,合理规划布局,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建立一套海洋管理的指标体系,并根据实验区所呈现出来的问题,不断完善海洋管理,同时深入加强海洋生态环境评价和海域监督管理,提高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

随着海洋经济的大力发展,海洋资源开发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矛盾日益严重,我国已有文昌鱼、斑海豹等多个稀有物种濒临灭绝,因此,应大力加强海洋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合理规划布局自然保护区,提高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水平,极大限度确保稀有物种的正常繁殖。

4.防护林建设和赤潮防治的监测

防护林建设不仅在防护海潮效果明显,在改善海洋生态环境,维护海洋生态平衡也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等爆发性增殖引起水体变质的灾害,灾害形成时间长,范围广,因此应高度重视避免赤潮灾害的发生,即为建设海域赤潮监测监视预警网络,并对重点海域和赤潮多发海域实施严密的监视监测,减少赤潮灾害所带来的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六、展望

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我们既要大力开发海洋经济也要加大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实现合理、有条不紊、互不冲突的发展。针对重点海域,要进行实时动态监控,确保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从先污染再治理转变为先规划再开发,科学的总结历史经验,保证海洋经济开发的可行性,减少海洋环境保护成本。与此同时,我们应制定沿海经济发展和海洋生态环境相互协调的科学发展方针,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不断深化海洋生态保护的思想意识,走一条海洋生态环境和海洋经济发展和谐与稳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郭院.论中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的理论和实践[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篇2

为了健全海洋法制,推动海洋保护、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法制化进程,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计划2007年底前编制、出台《XX市海洋功能区划》,《海洋功能区划》将在对全市近岸海域生态环境调查的基础上,对XX市沿岸平均大潮线至领海基线之间海域的功能区进行明确的划定,内容包括海域勘界、功能分区及环境标准等诸多方面。新的区划是对《胶州湾及邻近海岸带功能区划》中不适应我市新形势发展的内容的修改、补充和完善,区划编制将对合理配置海洋资源,促进海域整体功能,推进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近年来,我市海洋经济蓬勃发展,为了减小经济发展对海洋环境保护带来的压力,有的放矢开展海洋环境保护,计划编制以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环境容量、污染物总量控制等为主要内容的《XX市海洋环境保护规划》。《海洋环境保护规划》将对近岸海域污染的有效控制、陆源污染物排海、大规模围海造地对海洋环境影响的累计效应、突发性海洋污损隐患等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规划的编制将致力实现规划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力争实现其为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的作用。

二、加强、完善海域使用管理。

进一步完善海域使用管理制度,全面搞好海域使用登记制度,进一步规范海域使用审批程序和海域使用证年审制度,严格按照《XX市海洋功能区划》和《胶州湾及邻近海岸带功能区划》规范海域使用,把海域使用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国际化提升到一个新水平,2007年全市海域使用项目登记率达到100%,海域使用办证率达到100%以上,海域使用证年度审验审证率达到100%。

三、全面开展对海洋环境的监督管理。

1、继续开展海洋环境监测工作,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根据我市特点和需要,制定监测计划,开展全市近岸海域环境趋势性监测、重点海域环境监测、海水浴场暑期海洋环境监测和重点养殖区环境监测,详细掌握我市的海洋环境状况,保证我市沿海海洋环境监测调查的连续性,准确地为社会提供合法的海洋信息,为政府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2、加强海岸、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重视海洋、海岸工程建设项目对我市海域的污染损害,严把海岸、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海洋环境影响的审核、审批关,提高工程建设项目环评报高审核参与率;规范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加强对工程建设期的跟踪监测和监督管理,有效控制工程建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3、加强海洋污染事故的查处。继续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对胶州湾和前海一线用海域污染情况进行执法检查,对污染海洋的违法行为进行严肃查处。

4、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管理和保护。积极筹集资金,制订实施有针对性的生态保护和建设计划,开展保护区的基础建设、管理工作,推进我市生态示范区的建设。

5、通过建立和完善XX市海洋赤潮监视网及海洋赤潮应急行动体系、开展重点海域的赤潮监测和预报试验、加强赤潮发生期内对渔业水域的监控管理等措施,避免或减少赤潮灾害的发生和影响。

四、积极推进生态渔业建设。

按照《胶州湾及临近海域功能区划》和渔业生产水域环境质量状况,对不符合功能区划和渔业水质标准的水域进行封闭管理,禁止从事渔业生产活动;严格实施养殖许可证制度、捕捞许可证制度和伏季休渔制度;科学调整养殖结构和布局,合理控制内湾及近海的养殖密度,扩大藻类养殖面积,提倡外海养殖,大力提倡鱼、虾、蟹混养、贝藻间养套养等生态养殖,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和养殖新技术;强化渔业生产管理,改进饵料质量及投饵技术,严格控制废水排放,2007年力争使渔业水域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生态养殖面积达到养殖总面积的40%。

篇3

为了健全海洋法制,推动海洋保护、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法制化进程,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计划20*年底前编制、出台《XX市海洋功能区划》,《海洋功能区划》将在对全市近岸海域生态环境调查的基础上,对XX市沿岸平均大潮线至领海基线之间海域的功能区进行明确的划定,内容包括海域勘界、功能分区及环境标准等诸多方面。新的区划是对《胶州湾及邻近海岸带功能区划》中不适应我市新形势发展的内容的修改、补充和完善,区划编制将对合理配置海洋资源,促进海域整体功能,推进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近年来,我市海洋经济蓬勃发展,为了减小经济发展对海洋环境保护带来的压力,有的放矢开展海洋环境保护,计划编制以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环境容量、污染物总量控制等为主要内容的《XX市海洋环境保护规划》。《海洋环境保护规划》将对近岸海域污染的有效控制、陆源污染物排海、大规模围海造地对海洋环境影响的累计效应、突发性海洋污损隐患等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规划的编制将致力实现规划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力争实现其为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的作用。

二、加强、完善海域使用管理。

进一步完善海域使用管理制度,全面搞好海域使用登记制度,进一步规范海域使用审批程序和海域使用证年审制度,严格按照《XX市海洋功能区划》和《胶州湾及邻近海岸带功能区划》规范海域使用,把海域使用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国际化提升到一个新水平,20*年全市海域使用项目登记率达到100%,海域使用办证率达到100%以上,海域使用证年度审验审证率达到100%。

三、全面开展对海洋环境的监督管理。

1、继续开展海洋环境监测工作,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根据我市特点和需要,制定监测计划,开展全市近岸海域环境趋势性监测、重点海域环境监测、海水浴场暑期海洋环境监测和重点养殖区环境监测,详细掌握我市的海洋环境状况,保证我市沿海海洋环境监测调查的连续性,准确地为社会提供合法的海洋信息,为政府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2、加强海岸、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重视海洋、海岸工程建设项目对我市海域的污染损害,严把海岸、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海洋环境影响的审核、审批关,提高工程建设项目环评报高审核参与率;规范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加强对工程建设期的跟踪监测和监督管理,有效控制工程建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3、加强海洋污染事故的查处。继续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对胶州湾和前海一线用海域污染情况进行执法检查,对污染海洋的违法行为进行严肃查处。

4、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管理和保护。积极筹集资金,制订实施有针对性的生态保护和建设计划,开展保护区的基础建设、管理工作,推进我市生态示范区的建设。

5、通过建立和完善XX市海洋赤潮监视网及海洋赤潮应急行动体系、开展重点海域的赤潮监测和预报试验、加强赤潮发生期内对渔业水域的监控管理等措施,避免或减少赤潮灾害的发生和影响。

四、积极推进生态渔业建设。

按照《胶州湾及临近海域功能区划》和渔业生产水域环境质量状况,对不符合功能区划和渔业水质标准的水域进行封闭管理,禁止从事渔业生产活动;严格实施养殖许可证制度、捕捞许可证制度和伏季休渔制度;科学调整养殖结构和布局,合理控制内湾及近海的养殖密度,扩大藻类养殖面积,提倡外海养殖,大力提倡鱼、虾、蟹混养、贝藻间养套养等生态养殖,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和养殖新技术;强化渔业生产管理,改进饵料质量及投饵技术,严格控制废水排放,20*年力争使渔业水域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生态养殖面积达到养殖总面积的40%。

篇4

一、引言

21世纪是海洋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海洋已成为国际竞争的一个主要领域。但随着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日渐突出,不断影响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有效解决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成为当前海洋国家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目前,国内外关于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研究成果较多。2007年,Martinez等研究沿海区域的生态和经济重要性,提出应继续评估海洋生态经济,以确保沿海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010年,Kildow探讨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贡献的重要性,指出以现有资料衡量与海洋有关的经济活动价值仍较困难。2005年,楼东等应用灰色系统法对海洋产业进行关联分析和预测,认为海洋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等现象是制约我国海洋生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2009年,刘伟玲等利用生态足迹法,指出2003-2005年辽宁省及其沿海6市的生态足迹均超过了生态承载力,且生态赤字有逐年增加趋势。然而,舟山作为浙江省海洋经济强市,现有研究较少涉及舟山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本文通过构建舟山海洋经济和生态环境的指标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法和协调发展模型,测算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度。进而,获得舟山海洋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状况及变化趋势,从而揭示舟山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关系。

二、舟山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研究

1.构建指标体系

海洋生态经济系统由海洋经济和生态环境两个子系统组成。因此,本文首先构建包括上述两个子系统的指标体系。

海洋经济子系统由海洋产业总产值(亿元)、海洋产业总产值占GDP的比重(%)、海洋经济产值的增长率(%)、海洋二三产业产值比重(%)、港口货物吞吐量(万吨)和科技计划项目(个)构成。生态环境子系统由工业废水排放量(万吨)、工业废气排放量(亿立方米)、烟尘排放量(万吨)、工业固体废物生产量(万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万吨)和赤潮发生的次数(次)构成。

对于本文采用的指标体系,需将逆向指标通过取倒数转化为正向指标。在此基础上,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以消除量纲的影响。

2.测算综合评价值

本文选取2002-2011年舟山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的样本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其中相关数据主要来自于《2011舟山统计年鉴》和中国舟山政府门户网站。首先,对舟山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进行因子分析,可知两个子系统的KMO值分别为0.571和0.668,明显大于0.5,故适合进行因子分析。然后,按照累计贡献率大于85%的原则,可得两个子系统只需取第一公因子和第二公因子。最后,根据两个子系统提取的公因子,计算它们的综合评价值(见表1),并给出其折线图(见图1)。

由图1,可知2002-2011年舟山海洋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基本呈上升趋势,并在2011年达到十年中的最大值。从2007年开始,海洋经济的综合评价值达到零值以上,表明海洋经济的综合发展水平超过了平均发展水平。然而,生态环境的综合发展水平变化趋势与海洋经济的发展趋势相反。2002-2011年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值基本呈下降趋势。2007年之前生态环境的综合评价值大于海洋经济的综合评价值,表明海洋经济的发展潜力较大,这与近几年舟山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可以相互验证。2007年之后海洋经济的综合评价值大于生态环境的综合评价值,表明生态环境的改善不能满足舟山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表明海洋经济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性较大。

3.测算协调发展度

根据海洋经济()和生态环境()的综合评价值,模拟出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以及生态环境与海洋经济的回归方程,其结果分别为

(2.1)

(2.2)

由(2.1)和(2.2),可得两个子系统的协调值。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获得两个子系统的状态协调度。其计算公式为

(2.3)

其中,为系统对系统的状态协调度,为系统对系统的实际值,为系统对系统要求的协调值,为系统的实际方差。

由(2.3),可得两个子系统的状态协调度。进而,计算两系统间的协调系数,其公式为

(2.4)

其中,为两个系统的协调度指数,为系统对系统的状态协调度,为系统对系统的状态协调度。

由(2.4),可知整个系统的协调发展度(C),并进行等级划分(见表2),然后给出其折线图(见图2)。

由图2,可见舟山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系数呈“U”型曲线。具体结果为2002-2004年协调发展度呈下降趋势,2004-2006年协调发展度呈平滑趋势,并在2006年达到最小值,这表明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处于极度失调的状态。2006-2010年协调发展度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并在2010年达到十年中的最优水平。2011年海洋生态经济系统虽然是优质协调的状态,但与2010年相比是下降的,这表明2011年生态环境的质量开始下降。

三、结论

本文以舟山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两个子系统为研究对象。首先,构建海洋生态经济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而,采用因子分析法和协调发展模型,测算舟山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水平。研究结果表明,舟山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系数呈现“U”型曲线,这表明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发展并不是同步的。因此,对舟山生态环境的保护有待进一步加强。

参考文献:

[1]刘伟玲,朱京海,胡远满.辽宁省及其沿海区域生态足迹的动态变化[J].生态学杂志,2008,27(6):968-973.

[2]楼东,谷树忠,钟赛香.中国海洋资源现状及海洋产业发展趋势分析[J].资源科学,2005,27(5):20-26.

[3]M.L.Martínez,A. Intralawan, G. Vázquez,et al. The coasts of our world: Ecological,economic and social importance[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7, 63: 254-272.

篇5

[作者简介]张永贞,广东海洋大学思政部硕士研究生;张开城,广东海洋大学思政部主任,海洋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硕士生导师,广东湛江524088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10-0162-03

一、海洋文化生态的概念

(一)海洋文化生态概念

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利(Tansley)首创了生态系统(Ecosystem)概念。他指出:我们所谓的生态系统,包括整个生物群落及其所在的环境物理化学因素(气候、土壤因素等),它是一个自然系统的整体。那么所谓的文化生态是指文化的生存和发展所处的人文环境,甚至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文化生态”也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广义的文化生态,首先是一种世界观,或也可以说是一种文化观,是一种文化的生态学,狭义的文化生态,主要是指精神文化与外部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以及精神文化内部各种价值体系之间的生态关系。

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灿烂的大陆文化,也创造了辉煌的海洋文化。海洋文化就是在人们对海洋的不断探索和发现的历程中诞生,因而,海洋文化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海洋文化只有“生态化”才能实现海洋文化的良好循环发展。那么所谓的海洋文化生态就是海洋文化的生存和发展所处的环境,也就是在海洋文化所处的海洋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中实现海洋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海洋文化是人类在所处的海洋环境中不断调整和更新的过程,这也就是海洋文化生态化过程。一个良好的海洋文化生态系统才能真正地反映海洋文化所蕴含的重要作用和无限的活力。

(二)海洋文化生态的特性

生态系统的特性决定了海洋文化生态的基本特性。从生态学的角度看,海洋文化生态具有整体性、动态性和主体性,

1 整体性。海洋文化生态作为一个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整体而言,海洋文化生态是由海洋文化和文化所处的环境组成的整体,二者相互适应、相互促进,从而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把握好海洋文化生态,应当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海洋文化生态;应当从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重视和发展海洋文化各种具体文化形式,特别是别具特色的海洋文化,优化文化生态的结构,优化具有特色的海洋文化发展模式。

2 动态性。按照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事物不是静止不变的,都是发展变化着的,用发展的眼光审视海洋文化生态,其应该是一个动态开放型的稳定系统。海洋文化生态的动态性主要体现在其时间和空间上的动态变化。海洋文化生态的动态性要求我们要以辩证法的运动变化的观点考察海洋文化生态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揭示其运动发展的规律,从而更好地对海洋文化生态进行维护及完善。

3 主体性。主体性是海洋文化生态所具有的特性之一。海洋文化生态的主体性特征是人在海洋文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海洋文化生态与人息息相关,人是海洋文化的生产、传播和消费的主体,是海洋文化生态的维护者。人在劳动实践过程中创造了文化的同时,文化也对人的塑造起了很大的作用,人在文化世界中的生存发展,彰显其主体性的价值和意义。总之,主体性是文化生态系统最为明显甚至是根本的属性。

二、海洋文化生态的影响因素

海洋文化生态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浩瀚的大海、独特的海洋条件为海洋文化的诞生提供了必要条件,孕育了具有深厚底蕴的海洋文化,因此,每一种海洋文化的形成背景都与其存在的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海洋文化生态的影响因素是研究海洋文化生态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海洋文化主体的文化生态意识

海洋文化属于区域文化的范畴。其传统价值观念、思维习惯、情感模式和行为规范经过长期的积淀和流传,成为独特的海洋文化资源,不同的文化主体拥有不同的文化生态意识。海洋文化主体是海洋文化的创造者、拥有者和传承者。文化主体是地方文化特色构成要素中最为重要和不可分割的部分,对其重要性和地位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定位,这是保护海洋文化生态的首要条件,在世界一体化的今天,海洋文化生态主体的文化生态意识的确立,是主体进行一切文化活动的前提。人们在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也要考虑怎样将文化与生态整合,维护好海洋文化生态,怎样才能使优秀的海洋文化得以保护、发展和传承,仅仅依靠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海洋文化主体的文化生态意识对维护海洋文化生态具有决定性作用。

(二)海洋文化生态的平衡度

“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输出与输入必须平衡才能保持它的稳态,因此,生态平衡是一种根本的价值,是人和其他生命生存的基础。”从生态学的角度审视海洋文化生态,海洋文化生态是海洋文化与其所处的环境所形成的一个动态的平衡过程。所谓海洋文化生态平衡,指的是海洋文化存在与发展的各个子系统乃至各种因子和成分,以及海洋文化生态的各种内外环境因素,保持着动态的、和谐的比例关系。海洋文化是海洋社会的文化,海洋文化生态是与其所处的环境中多种因素协同发展的结果,海洋文化的渗透与传播涉及海洋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海洋文化生态的建设具有综合的特征,需要保持海洋文化和海洋环境之间相适应、协调并相互促进,也就是维持海洋文化生态的平衡度,从而防止海洋文化生态的失衡、淡化和被侵蚀的危险。

(三)海洋文化生态环境的作用

所谓的海洋文化生态环境指的是海洋文化的生存和发展赖以进行的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各种条件。海洋文化的生存和发展是在一定时空中进行的,也需要一定的外部条件。所谓的时空条件也就是环境。海洋文化生态环境的范围很广,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海洋社会环境。但是海洋文化生态环境的好坏对海洋文化生态有一定的促进和制约作用。无论是海洋文化的创作、传播和弘扬,都是在一定的海洋环境下进行的。海洋文化环境适应海洋文化的存在,文化生态环境就对海洋文化的存在和发展起着促进作用。但海洋文化生态环境如果不适应海洋文化存在、发展的状况和要求,它就会对海洋文化的存在和发展起到制约作用。

三、维护海洋文化生态的路径选择

(一)提高海洋文化主体的文化生态意识

主体性是海洋文化生态的必有特性,也是其所

具有的根本属性。按照这一特性进行海洋文化建设,就必须在对海洋文化主体的培育上加大力度。文化生态意识主要体现为文化可持续发展观。人类进行文化艺术生产,需要通过对文化资源的适度的、有节制的开发,在满足文化需求的同时注重保持文化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文化可持续发展观的确立,为主体进行一切文化活动做好了思想准备。

提高海洋文化主体的海洋文化生态意识,是维护海洋文化生态的前提。应发挥海洋文化主体在文化生态的保护和开发方面的主导能力,将海洋文化价值观和海洋环境相结合,使独特的海洋文化得以进一步地发扬光大,并使海洋文化生态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合理开发与配置海洋文化资源

文化资源是一个民族进步与发展赖以生存的源头活水,必须高度重视其合理的利用、保护和开发。海洋文化资源就是指人们用来从事海洋生产和文化活动的必要条件,要实现海洋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持续性增长,必须充分认识海洋文化资源的特性,合理配置开发文化资源,尽可能做到与人们对文化产品的需求相适应,实现海洋文化资源的边际效应最大化。

要合理开发和配置海洋文化资源。海洋文化资源与其他经济资源一样,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是稀缺的,能够用于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的海洋文化资源也是有限的,同时,海洋文化资源也有不同于其他资源的脆弱的一面,许多文化资源如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资源,都是不可再生的,需要特别加以保护。要实现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持续性增长,必须充分认识文化资源的特性,合理配置文化资源,尽可能做到与人们对文化产品的需求相适应。文化资源合理配置的主要目的是使可利用的文化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

(三)完善海洋文化生态的管理与立法

1 加强科学管理。通过科学管理加强海洋文化生态的维护,促进海洋文化生态可持续发展,对文化的开发要经过多学科专家参与规划和可行性论证,谨慎开发。对于海洋文化生态的管理要吸收世界各国文化管理的经验教训,构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新型的海洋文化行政管理模式,履行政府对海洋文化的规划、组织、调控等宏观管理职能,形成强有力的海洋文化生态态势,促进海洋文化的发展。

2 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加大对海洋文化主体保护的重视力度。针对海洋文化生态的一些问题,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加大对海洋文化主体保护的重视力度,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实施政府主导、多方支持的战略,加大政府、媒介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力度,提高整个社会对海洋文化主体的保护意识,对海洋文化的传承人进行全面具体的统计、挖掘和重点保护,发动宣传、科研、教育、培训、涉外交流等海洋文化主体支持海洋文化生态保护事业。才能从根本上保护好海洋文化生态,将对海洋文化主体的保护纳入海洋文化保护和发展的范畴,依据海洋文化主体的生存现状、发展需求,出台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并在实际操作中做到有法可依、有规划可行,切实加强对海洋文化主体的保护,形成良好的海洋文化生态态势。

(四)减少人类活动对海洋文化生态的不良影响

篇6

海洋经济的涵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海洋空间为活动场所的经济活动;二是以海洋资源的利用为对象的经济活动。按照海洋与经济活动的关联程度不同,海洋经济可以分为三个层面:(1)狭义的海洋经济,是指包括开发和利用海洋的丰富资源、海洋的广袤水体以及海洋的广阔空间的经济活动的总称;(2)广义的海洋经济,是狭义海洋经济的延伸,指为开发和利用海洋而产生的相关产业;(3)泛义的海洋经济,不仅包括上述两个层面,还包括海岛陆域的经济活动(海岛经济)、海岸带的陆域经济活动和河海体系中的内河经济(沿海经济)。

(一)海洋环境问题

关于海洋环境问题的研究,我国经历了起步阶段、初步形成阶段和逐步完善阶段。

1.起步阶段。改革开放后,经济快速发展,海洋生态环境也遭受到了严重破坏。一方面,陆地的农业和工业生产排放出大量的污染物,尤其是工业废水的处理手段还非常欠缺,直接排放到海洋中,给海洋造成严重污染;另一方面,海水养殖、海洋石油开采等形成的污染,造成海水水质恶化,近海生物资源受到严重破坏。为此,海洋的环境保护问题引起了我国海洋管理部门和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此时关于海洋环境保护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全球海平面上升的影响、海洋环境污染的来源和治理措施、海洋环境保护和评估、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等方面。如孟伟和张淑珍以水环境中的深圳湾为例,提出了开发海洋物理环境容量的意义,指出有机污染物(主要指COD)的物理环境容量主要受海域水动力条件的制约[2];倪轩认为,世界各国沿岸海域遭受日益严重的污染,最主要的原因是沿海工业和海洋事业的发展带来的海洋污染物的增多,这不仅使得海洋的自净能力几乎丧失,给海洋生物资源带来巨大灾难,而且更严重的是人类的健康也面临极大威胁[3]。

2.初步形成阶段。由于海洋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海洋环境的研究成果显著增多,主要的研究方向有:渔业环境污染治理和保护、海平面变化及影响、海洋灾害的危害和防治、海洋环境保护和治理对策、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等。研究成果包括:巴登在分析海洋领域研究方法的基础上,评述了海洋污染的现状和未来走势,运用生物地球化学行为和生态毒理学方法研究了海洋污染问题[4](P45-103);陈亚瞿认为,渔业的发展受到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污染物排放加剧的危害,造成很多江、河、湖、海的渔业水域遭污染,对人类健康造成巨大威胁[5];王伟洁和吴长江认为,山东省渔业资源丰富,品种繁多,但是由于污染源的大量增加,渔业发展的水域环境质量显著下降,渔业生态环境污染严重,渔业生产受到了挑战[6];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的杜碧兰等提出了海平面上升的恶果,认为如果海平面上升30厘米,长江三角洲及江苏和浙江沿岸大概5万多平方公里土地将被淹没[7](P5-20);翁盛深以汕头作为研究对象,提出了要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断加大对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的保护力度[8]。

3.逐步完善阶段。21世纪以来,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海洋生态环境问题受到了学者们的更广泛关注,主要的研究领域有:海洋环境监测、海洋环境质量评价、海洋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对策、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海洋特殊生物品种及区域的分类保护。主要研究成果有:王斌提出了我国海洋及海岸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肯定了国家相关部门在管理国家海洋事务、监督海洋环境保护方面做出的重要工作[9];徐祥民和马英杰认为,海洋特殊区域是海洋环境和资源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包括海洋自然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渔业水域、重点海域、海滨风景名胜区、海洋生态示范区等,并建立了一整套海洋特殊区域的保护体系,对特殊海域进行分类、集中整治和保护[10];韩永伟、高吉喜等以珠江三角洲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其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和敏感性的过程中,提出了合理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改变珠江三角洲生态环境恶化现状、保护渔业资源和濒危珍稀野生动植物的具体措施[11];高振会提出在未来的海洋经济发展中,海洋技术和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性[12];王美珍以环杭州湾为研究对象,认为环杭州湾产业带的发展对海洋环境的影响非常大,应该抓住环杭州湾沿海经济发展的机遇,进行可持续的海洋经济发展[13]。

(二)海洋经济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对海洋经济的环境评价方面的定量分析成为了学术研究的热点。在这些研究中,主要采用的方法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评价,其中有代表性的研究有:陈可文在《中国海洋经济学》一书中建立了海洋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3个子系统: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和资源环境子系统。其中,关注海洋经济的资源环境的发展是该指标体系研究的重要内容,其资源环境系统包含的变量有:自然资源存量、海洋污染排放、海洋污染带来的损失、海洋灾害带来的损失等指标[14](P59-138)。张德贤等在《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中建立了海洋经济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5个子系统:海洋经济子系统、海洋资源子系统、海洋环境子系统、海洋可持续发展能力子系统、社会发展子系统。其中,海洋资源与环境子系统主要包括海洋生物多样性、工业污水达标排放率、海洋污染面积比重、海岸倾倒数量等指标[15](P12-60)。韩增林和刘桂春在《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定量分析》中建立了海洋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包含4个子系统,分别为海洋资源承载能力、海洋资源发展能力、海洋环境承载力和保护能力以及智力支持系统。该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建立模型,共包括5个层次共48个指标。其中,海洋环境承载力和保护能力子系统包括的指标变量为:单位海域面积废水排放强度、单位海域面积固体废弃物倾倒强度、滨海海域的水质质量指数、赤潮发生的年频率、海域内年原油泄漏量、海洋环境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海洋水体环境质量标准、海洋水体污染物背景值、人均海洋环保费用、海域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例、入海废水排放达标率、海洋环境保护法规数目、省级以上海洋保护区数目等[16]。

冯晓波等在《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实证研究》一文中建立的指标体系包含4个子系统:海洋产业发展能力、海洋科技综合能力、海洋资源利用能力和海洋环境承载保护能力。该体系共包括4层16个指标,其中重点考虑了海洋环境承载力对海洋经济发展的制约,海洋环境承载保护能力包括的指标变量有:工业废水处理、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理、海洋自然保护区个数、滨海观测台站等指标[17]。狄乾斌和韩增林在《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探讨》一文中建立了包含海洋资源环境子系统、海洋经济子系统和社会发展子系统的指标体系。其中海洋资源环境子系统中包括资源总量、环境污染和环境治理三个方面;海洋经济子系统中包括经济增长和经济质量两个方面;社会发展子系统中包括人口增长、生活质量、科技潜力三个方面。该指标体系共包括28个指标[18]。从目前的研究情况看,关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而针对海洋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问题,建立海洋经济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还有待深化。因此,本文将充分吸收已有的研究成果,并改进目前研究的不足,建立一套我国海洋经济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希望通过该体系的设计,使该指标体系具有实用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并能够具体用于指导我国海洋经济的环境改善,用于政府在海洋经济发展方面的环境政策制定和实施。

我国海洋经济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环境污染与海洋经济的发展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忽视环境保护的过快海洋经济增长,必然会带来高污染和高消耗的粗放型经济增长问题,这样不仅会大大削弱我国海洋经济的中长期可持续发展能力,还将面临不断加大的经济和社会风险。海洋经济增长不应该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必须在海洋资源与环境可承受的范围与约束下进行,即海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密不可分。本文将海洋生态环境因素作为衡量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建立我国海洋经济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海洋经济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由目标层、因素层和指标层组成,共包含4个因素层和18个指标,具体的指标见表1。

海洋经济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目标层T由4个因素层组成,分别为:海洋污染程度(E1)、海洋环境治理(E2)、海洋经济损失(E3)、海洋可持续发展能力(E4)。海洋污染程度因素层描述的是海洋受到的各种污染和侵蚀,包含8个指标,分别为:(1)海洋污染面积比重I1,考察海洋受污染的面积占整个海洋面积的比重;(2)海洋主要污染的超标程度I2,考察海洋受污染程度的严重性;(3)水质质量指数I3,考察海洋海水的水质情况;(4)单位海域面积废水排放量I4,考察废水这种主要海洋污染物的单位面积的排放量;(5)工业污水未达标排放率I5,考察排放的工业废水的污染强度;(6)单位海域面积固体废弃物倾倒量I6,考察固体废弃物这种海洋污染物的单位面积的排放量;(7)海洋生物多样性I7,考察海洋中生物的品种多少,是否受到了污染;(8)海岸侵蚀比重I8,即海岸侵蚀的面积占总海岸面积的比重,考察海岸作为不可再生资源而遭受的破坏程度。

海洋环境治理因素层描述的是人们在改善海洋环境和治理环境污染方面做的努力,包含4个指标,分别为:(1)单位海域面积污染治理费I9,考察单位面积的用于治理污染的经济投入;(2)污水处理率I10,考察废水作为主要污染源在排放之前的无害化处理比例;(3)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I11,考察用于海洋污染处理的投资在GDP中所占的份额;(4)减灾防灾投入I12,考察为避免和防治海洋灾害而投入的成本。海洋经济损失因素层描述的是由于海洋环境的恶化导致的海洋面临的直接的或间接的成本损失,包含2个指标,分别为:(1)海洋污染直接损失I13,考察海洋污染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2)海洋环境灾害损失I14,考察由于海洋生态破坏而导致的海洋灾害所带来的经济损失。海洋可持续发展能力因素层描述的是海洋经济在后续发展中可能的能力大小,包含4个指标,分别为:(1)人均海洋环保费用I15,考察用于海洋环境保护费用的人均值,反映未来环保发展的经济支持;(2)海洋科研人员占海洋从业人员比重I16,考察致力于海洋环境保护科技研发的研发人员的多少,反映未来在研发上有多少人力资源可以利用;(3)海洋科研支出占GDP比重I17,考察致力于海洋环境保护科技研发的支出比重,反映未来科技经费的投入;(4)公众的海洋环保意识I18,考察公众对于海洋环境保护的认识。

评价方法选择

篇7

[中图分类号] P76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3-231-1

0引言

随着我国海洋石油开发工作的迅猛发展,我国的海洋石油产量迅速增加,促进了海上运输、近海港口建设等海洋经济的发展,但是其给海洋环保带来的威胁和风险也与日俱增。据统计数据显示,在“十一五”期间发生的海洋石油开发污染事故中仅溢油污染事故就有四十一例。这些事故使海洋环境中的生物走向灭亡,影响了海洋生态平衡,同时也给海洋石油开发单位带来不可估量的的经济损失,严重制约了海洋经济的发展。例如,2011年8月,闹得沸沸扬扬的康菲石油公司的渤海湾溢油事故致使渤海湾沿海地区的海洋经济遭受严重的破坏,康菲石油公司也因应事故付出了巨大的经济代价,仅经济赔偿款就高达10亿元。因此,必须重视海洋环保工作,使在海洋石油开发高速发展的同时,也能维持海洋生态平衡。

1海洋石油开发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分析

1.1海洋石油开发的历史

世界上的海洋石油的开发始于19世纪后期,而我国是在20世界50年代末才进入海洋石油开发领域的。1979年以前,在技术和资金的限制下,我国海洋石油开发呈爬坡之势。1979年后,由于外资的引进,我国的海洋石油开发迅猛发展。如今,我国的海洋石油开发已经进入了高速发展期,在某些技术领域已经走在国际前列。

与陆地石油开发相比,由于海洋环境的变化多端,不确定的威胁因素太多,海洋石油的勘探开发会碰到更多的技术难题。因此,必须研发一些高效经济的技术来面对这些难题。多缆多震源勘探技术、高分辨处理技术、小曲率半径水平钻井技术、极地海域钻井技术、数控成像技术等技术是我国常用的一些勘探开发技术。

1.2海洋石油开发对海洋环境造成的问题分析

对于污染物,海洋可以通过稀释、微生物分解等方式对其进行处理,从而达到自净的效果。但是海洋自净化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污染物浓度过大,海洋无法将其消化吸收,海洋环境就会因无法自净而遭受污染。在海洋石油开发中常出现的环境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因排入海洋的污染物过多而造成的海洋水体污染;二是海洋生态平衡被打破,最突出的体现是海洋生物的生境受到威胁,甚至使有些海洋生物由于生存环境的破坏而走向灭亡;三是有些海岸工程建设的合理性有待提高,使海岸环境和海岸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的影响,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

1.3海洋石油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因全世界都重视海洋,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处地位非常重要,上述的海洋环境问题对人类生产和生活已经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海洋环境保护不但有利于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还可以减少治理海洋污染问题的巨大费用,提高海洋石油开发的综合经济效益。因此,海洋石油开发人员务必做好在海洋石油开发过程中的海洋环境保护工作。海洋保护工作是建立在充分的现场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的,在充分了解海洋环境存在的问题之后,制定和执行相应的海洋环境保护法规以调整海洋石油开发和环境生态间的关系。

2应对策略分析

2.1海洋石油开发的环保技术研发

海洋石油污染一方面来自于海上石油生产设施和海运航线上的船舶,另一方面来自与沿海工业生产的污染物排放。要做好海洋环保工作,必须防患于未然。因此,科技研发人员在海洋石油开发环保技术的开发上投入了很大的力量,研发出了一些高效的环保技术,为海洋环境保护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下面介绍一些海洋石油开发过程中常用的环保技术。

海上石油生产设施在生产过程中,会排出含有有害物质的钻井排弃物,如泥浆和钻屑等,这些废弃物如果直接排放会对海洋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污染。目前,我国的污水处理技术主要是“隔油―浮选―过滤”技术和“聚结―浮选―活性炭吸附―砂滤”技术。这种技术主要去除处于游离态和机械分散状态的油,除CODcr的效果不明显。水力旋转技术、聚结粗粒化技术和生化技术是现今研究的热点技术。水力旋转技术主要通过与大罐沉降、过滤工艺相结合,实现原油预脱水和污水除油。它有着净水除污效果良好、处水量大、操作简单易行等优点。开发各种高效旋流器是高技术重点的研究方向。进行污水处理时一般需要加入药剂,但污水药剂有可能对海洋环境产生二次污染,因此,应该研究不需外加化学试剂的污水净化技术。聚结粗粒化技术很好地克服了传统污水处理技术存在二次污染的缺点,主要利用粗粒化材料亲油疏水的特性来进行除油。该技术的设备占地面积小,基建费用较低,但由于其出水油含量较高,需要利用其他处理技术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处理。生化处理技术是通过可降解石油类物质的微生物如高效原油降解菌、嗜热功能菌来,对污水降解处理。该技术主要用于常规方法处理后的污水的程度处理。该技术的环保性能更好。

在海运航线上的船舶方面,科技人员积极研究了船舶污染防治技术,通过在船舶中使用油水分离器,很好减轻了船舶对海洋的污染。

2.2完善监管监督机制

首先,加强海洋环保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环境监测能力,从而使海洋污染问题准确及时地被发现。其次,强化海洋环保的立法和执法力度,使海洋石油的合理开发得以实现。再者,对于生态环境脆弱的区域,要将陆地污染物排放量和海上污染的指标尽可能地降低,并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区,从而提高其生态环境的稳定性。

2.3环保理念宣传

目前,许多人的海洋环保意识比较淡薄。因此,要使海洋环保工作的顺利实现,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让环保理念深入人心。应该通过宣传海报、电视广播、宣传展板等形式,让人们树立起海洋环保理念,强调海洋环保是与个人的利益是息息相关的,让人们自觉保护海洋环境。

2.4增强从业人员环保意识

对于海洋石油开发的工作人员,要加强对他们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让其在工作过程中严格遵守相应的操作规程来开展工作,避免因误操作或环保意识匮乏而造成海洋事故和海洋污染。

3结语

海洋环境中有着丰富的物产资源和能源,这些东西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而现今海洋环境却受到了严重的威胁,污染事件不断发生。因此,做好海洋环保工作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篇8

二、高职学生的生态保护行为状况

本次调查还涉及了高职学生的生态保护行为,如拒绝使用一次性物品,随手关灯、关水龙头,践踏草坪,制止别人践踏草坪,拒绝吃野生动物,拒绝选择过度包装的商品,自备购物袋,过度消费,随手扔垃圾,垃圾分类等问题。受访的高职学生在生态道德行为方面的表现如表2所示。在这组问题中,对于拒绝吃野生动物这一问题的回答最令人满意,其次是随手关灯、关水龙头问题,大多数学生做得不错。限塑令自2008年6月1日施行已逾五载,从调查中可以看出,高职学生自备购物袋的情况并不是很好。大多数被调查学生随手扔垃圾的现象还时有发生,垃圾分类的意识也不是很强。这一调查结果表面看起来似乎还不错,但仔细分析可以发现,表现得不太好的几个问题,其实做起来更简单,但即使是一些很容易做到的事情,也总有很多学生做不好,特别是体现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如践踏草坪和制止别人践踏草坪等问题,高职学生管自己还较容易一些,约束周围同学就显得非常无力,亦或者是根本不去关心别人的生态保护行为。这些问题也说明高职学生的整体生态保护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高职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情况

人们只有意识到生态系统之间密不可分、环环相扣的关系,才能有意识地去保护人类所处的生态环境。意识是行为的基础,生态道德意识是生态保护行为的前提和基础,是人们在认识生态环境问题和了解环境保护知识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价值观而产生的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自觉。生态保护行为是生态道德意识的外在表现。很难想象,如果不具备一定的生态道德意识,会产生很好的生态道德行为。生态道德意识应该是包含促进人与自然互利共生、协同进化和发展的自觉意识,任何忽视环境保护的社会发展和放弃社会发展的环境保护都不是生态道德意识的应有含义。因此本次调查也涉及表3~表5中的一些问题。对表3问题的回答表明,高职学生对现今环境污染问题的认识是比较一致的,多数学生认为现在的环境污染达到了非常严重的状态。对表4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表明,大多数高职学生从过去“人定胜天”的盲目乐观中走了出来,认识到人与自然应协调发展。对表5问题1的回答表明,大多数高职学生还是比较理性的,能够理解科学技术并非万能,尤其是对于生态问题,仅仅有科学技术是远远不够的。对问题2的回答表明,相当数量的高职学生认识到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但是对于生态和经济之间的关系还没有非常清楚的定位。

篇9

关键词:

海岛保护;海岛开发;海岛管理;海洋强国

我国海岛众多,具有难以估量的经济和生态价值。依托海岛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独特生态体系,对于推动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1我国海岛开发与保护现状

从20世纪80年代始,我国海岛开发与保护步入快车道。一批规模较大的群岛行政区(如舟山、长岛、长海等),通过开发利用海岛的区位、渔业、景观、民俗文化等优势,建立特色鲜明的产业体系,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经济社会长足发展。

1.1海岛经济社会实现较快发展

渔业是我国海岛传统支柱产业,在整个海岛经济结构中占有主导地位,目前海岛渔业结构已发生根本变化,由以捕捞为主转为以养殖为主;海岛旅游蓬勃发展,在普陀、南澳、洞头和长岛等地,旅游业已成为当地支柱产业;定海、普陀、岱山、嵊泗和长岛等地海洋化工、船舶修造、水产品加工等临港工业得到较好发展;海岛基础性工程设施建设发展较快,在一些较大的海岛已建立较完善的包括港口、水利、道路、供电、市政、环保等的基础设施体系。

1.2新一轮海岛开发大潮蓬勃兴起

海岛作为第二海洋经济带,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经济价值。随着我国新一轮沿海区域综合开放开发战略布局的完成,各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把海岛列为开发保护的重点区域,通过制定中长期开发保护规划推进海岛开发与保护加快发展。无居民海岛或具有潜在资源、环境价值,或是天然军事屏障,或是国家领海前沿,成为我国海洋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地。随着我国海岛管理政策的逐步完善,为无居民海岛开发保护提供了巨大空间,无居民海岛资源和环境的开发利用正在积极推进。

1.3海岛生态修复与保护逐步展开

我国海岛保护工作起步晚但发展迅速,已经建立涉及海岛的自然保护区和特别保护区60余个,涵盖800余个海岛。随着海岛开发力度的加大,海岛生态环境问题愈发突出,国家已启动海岛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建设,在一些海岛开展海岛生态修复试点工作,促进海岛生态的修复和保护。

2我国海岛开发与保护存在的问题

2.1海岛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约束明显

2.1.1产业发展遭遇瓶颈

海岛渔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近年来,海洋渔业在海岛经济结构中的地位和比重呈下降态势,海岛渔业发展可持续性面临威胁。主要体现在:渔业发展空间受到挤压,渔民增收困难;渔港等渔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严重老化;外源性污染带来渔业水域污染和资源衰退[1]。海岛旅游层次偏低。海岛旅游已成为我国海岛地区发展经济、拉动就业和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但由于起步晚、投入不足及管理不善,目前海岛旅游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如,海岛旅游粗放开发,产品雷同;基础设施薄弱,交通不便;缺少统筹安排和相互协作;宣传力度不足,品牌意识较差[2]。其他产业发展乏力。对多数海岛而言,由于空间和资源约束,第二产业发展层次较低,主要是依托海洋渔业的水产品加工业、渔具制造业、渔船修造业以及相关服务业。近年来由于渔业发展缓慢,对海岛仅有的这些较低层次的产业发展带来较大影响,整体发展乏力。

2.1.2基础设施较落后

由于投入不足,大部分海岛的基础设施建设仍显落后,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主要体现在:淡水供水设施难以保障、交通集疏运条件有待改善、电力设施比较薄弱、城镇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基础设施建设标准较低等。基础设施不完善和层次低是制约海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2.1.3社会发展水平低

与陆地发达地区相比,海岛地区总体发展仍有较大差距,表现在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娱乐等多个方面。造成海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历史积累薄弱、地理位置偏远、资源单一且总量偏小、交通通信不便及生态环境承载力差等。

2.2海岛生态环境状况不容乐观

2.2.1基础设施工程引发不良影响

为解决海岛对外交通,我国修建一批海堤式岛陆通道工程,有效缓解岛陆交通束缚。但由于海堤隔断海峡,导致原有海流体系和水动力条件发生改变,引起当地生态环境的不良变化。厦门集美海堤建成后,造成文昌鱼资源衰退、污染物不能扩散、两侧淤积加剧。有些海岛修建的围海工程对海岛及其周边海域生态环境产生较大负面影响,如浙江玉环县漩门港的筑坝工程和围海蓄淡工程,引起乐清海域沉积环境的变化,导致乐清湾纳潮量减少,加剧该海域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3]。

2.2.2海岛生物多样性降低

海岛生态系统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但近年来对海岛及其周边海域生物资源掠夺式的开发利用以及外来物种入侵等原因,海岛生物资源面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严重的威胁,海岛生物多样性呈下降态势。在海岛上采挖珊瑚礁、砍伐红树林、滥捕海岛珍稀生物等活动,使海岛及其周边海域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环境恶化;海岛围填海、建港等工程建设活动,使海洋生物最为丰富的潮间带不断萎缩、大量物种丧失。

2.2.3海岛环境污染问题突出

海岛面临的环境污染威胁首先来自开发活动规模的扩大和强度的提高,海岛旅游、海岛风能及其他产业活动的发展增加污染源、扩大污染度,对海岛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其次,海岛周边海域养殖业、油气开采业、海上运输业等产业活动增多,也对海岛及周边海域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最后,海岛污染处理设施不完善也使得污染问题日趋严重。

2.2.4海岛数量趋减

长期以来,炸岛炸礁、填海连岛、采石挖砂、乱围乱垦等严重改变海岛地形地貌的事件时有发生,造成部分海岛灭失、海岛数量减少。海岛消失问题在我国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所辖海域均不同程度存在。

2.3海岛管理薄弱

2.3.1海岛管理不到位

海岛地理分布的分散性给海岛管理带来不便,并且导致管理成本较高;海岛自然条件的多样性、自然灾害的频发性更增加海岛管理的难度。由于管理仍存在不足,海岛开发秩序混乱,缺乏统筹规划,开发随意性大,保护意识不强,海岛生态环境污染和损害严重。

2.3.2特殊用途

海岛保护不力特殊用途海岛是指具有特殊用途或重要保护价值的海岛,主要包括领海基点所在海岛、国防用途海岛、海洋自然保护区内的海岛和有居民海岛的特殊用途区域等。对特殊用途海岛的保护和管理事关国家长远利益,但目前缺乏有力的管理和保护措施,使一些特殊用途海岛存在极大安全隐患,有的已遭破坏。

3国际海岛开发与保护发展趋势

3.1可持续发展成为海岛开发与保护的基本主题

海岛及其周边海域作为一个国家的重要国土空间,蕴藏着丰富的生物、矿产、港口、旅游、海洋能等资源,具有难以估量的社会、经济、政治、军事、生态及科研价值,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承载着越来越重要的功能。鉴于海岛在海洋可持续发展中日益提升的战略地位,在充分尊重海岛自然属性的基础上,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推进海岛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前国际上实施海岛开发与保护活动的基本主题,生态环境保护与产业开发的协调发展成为海岛开发与保护决策的核心原则。

3.2海岛自身特定价值是海岛开发保护的根本依据

不同的海岛具有不同的价值体现,这种价值差异为海岛开发与保护活动的实施提供根本依据。在可持续理念指导下,依靠科技进步,许多具有独特价值的海岛得到开发利用,从而在维护国家权益、保障国防安全、供给资源、促进经济发展、开展科学研究、丰富大众娱乐生活等不同方面做出独有的贡献。

3.3特色服务业的兴起是海岛开发新趋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环境保护主义的深入发展,海岛可持续发展需求的日渐强烈及海岛生态环境与生存压力的日渐增大,促使海岛社会发生深刻变革,农牧渔业等传统海岛产业快速弱化,以旅游、仓储、金融为代表的特色海岛服务业的兴起成为世界海岛开发的新态势,同时也带来对海岛生态环境的更多关注,使得海岛保护投入的力度不断提升,保护性开发成为世界海岛开发与保护的显著特征。

3.4建设海岛保护区网络

以保护区形式对特定区域内的环境和珍稀濒危物种及其生态系统、特种景观、遗迹进行保护,防止海岛资源和环境遭受不当影响、有效维护海岛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平衡,是目前世界上推行海岛保护的普遍做法,在实践过程中取得显著成效。随着海岛保护需求的增长,在一些国际组织的推动下,海岛保护区建设将得到更快速的发展。不久的将来,在全球范围内将形成一个规模庞大、特色鲜明的海岛保护区网络,进而形成对世界上海岛生态系统及其传统社会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局面。

3.5海岛基础设施高度完善

为促进海岛开发利用,系统完善的海岛基础设施建设将得到加强,包括:完善岛屿交通基础设施,构架岛屿与大陆及岛际间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改善岛屿陆上交通条件,建设配套的接线公路,构建岛内路网结构;加强电网、水网建设,从而形成现代海岛生产和生活基础设施网络。

4我国海岛开发与保护的战略定位、基本原则与战略目标

4.1战略定位

重要的经济社会发展空间载体。依托一批面积较大、淡水和耕地资源较丰富、资源和环境承载力较强以及具有一定经济社会发展基础的海岛,在国家和地方政策法规框架下,完善海岛总体建设布局,依靠科技创新实施一批开发工程建设,提高海岛基础设施水平,合理发展岛陆、岛岛通道工程,构建特色产业体系,推动海岛经济社会发展,使一批海岛成为我国重要的经济社会发展空间载体,促进对海岛及其周边海域资源的开发利用,并以这些海岛为基地不断拓展海洋开发空间,加强对深远海资源和空间的开发利用,壮大海洋经济,推动海岛社区发展。海防安全和海洋权益保障基地。突出海岛在国家海洋安全和海洋权益维护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加强对相关海岛的开发保护规划,建设一批国防军事设施工程,促进领海基点岛的保护和开发,使一批海岛在维护国家海洋安全和海洋权益中发挥重要的保障作用。海洋科学研究基地。充分利用一些海岛良好的自然条件,加强基础条件建设,建立一批高水平的海洋科学研究基地,包括海岛试验场、海岛观测站、海岛测试基地等,使之成为海洋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从而加强对制约海洋和海岛开发保护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和创新。特殊生态和环境保护区。对具有重要生态环境价值的海岛,如拥有典型生态系统和生态关键区的海岛、拥有极大物种多样性的海岛、拥有珍稀或濒危物种的海岛、拥有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海洋生物生存区域或对地方性海洋生物有重要影响的海岛,以及具有自然历史遗迹、人类活动历史遗迹、美丽自然风光等社会文化价值的海岛,要加强建设与管理,有选择地制定和划定一批各种类型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保护区进行规划保护,以保留、保存天然海岛自然景观风貌,改善海岛生态过程和生命维持系统。

4.2基本原则

国家利益至上原则。海岛具有不可估量的国防、军事、经济价值,因此海岛的开发与保护首先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原则,任何合作、外交、经济、科研、社会和保护活动都不能牺牲国家利益,都要担负相应的维护国家利益的责任。生态保护优先原则。在内外力长期作用下形成的固有生态系统是维系海岛生存的基础,在进行海岛开发保护时要充分认识海岛生态系统保护的重要性,尊重其特殊性和脆弱性,对维持海岛存在的岛体、海岸线、沙滩、植被、淡水和周边海域等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实行科学规划和严格保护。因岛制宜原则。不同海岛在资源、环境、生态、开发保护现状与潜力以及今后承载的社会功能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进行海岛开发保护要综合考虑不同海岛的自身特点,科学定位每个海岛的具体功能,明确每个海岛开发保护的基本方向,从而以每个海岛的合理开发或保护为基础,促进整个国家或地区海岛体系的可持续发展。统筹协调原则。应从国家层面对海岛的开发保护进行统筹规划,明确全国海岛开发保护的空间和时序安排,保证海岛开发保护的规范有序推进。在国家宏观管控的基础上,制定和落实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3个层次的海岛开发保护详细规划,严格执行相关法规和政策,加大管理力度,加大资金投入,切实保证海岛开发保护的顺利推进。科技创新引领原则。科学技术是海岛开发保护实现最终目标的根本支撑,应积极开展海岛开发保护科技研究,发展海岛开发保护关键技术,引导和支持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在海岛开发保护与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倡导绿色、环保、低碳、节能理念,探索海岛生态型发展模式,通过示范和推广,以科技创新促进海岛开发保护的健康发展。

4.3战略目标

到2020年,海洋和海岛综合管理体制基本建立,海岛开发与保护规划体系有效实施,建立一支高效率海洋与海岛综合管理执法队伍,建成一批涉及海岛经济社会发展、海洋安全和权益维护、海洋科学研究、海岛生态环境保护等的重大海岛开发保护工程项目,海岛保护区网络建设与管理卓有成效,海岛开发保护领域的人才水平与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海岛开发保护进入科学有序轨道,将一批重点海岛建设成为海岛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带动我国海岛开发保护的全面协调发展,为推动我国进入海洋强国初级阶段做出重大贡献。到2030年,建立适应海岛开发保护发展需要的高水平人才队伍,建立强有力的海洋与海岛综合管理执法队伍,形成完善、可持续的海岛开发保护科技支撑体系,海岛管理体制与制度完善高效,海岛开发保护有序进行,一批重点工程建设加快推进,海岛生态环境良好,形成与生态环境协调一致的海岛产业体系,海岛在保障海洋安全和海洋权益中的作用明显提升,以海岛发展为重要支点,促使我国进入中等海洋强国行列。到2050年,建成国际先进的海岛开发保护基础设施体系,全国海岛开发保护布局完善、协调、高效,海岛开发、经济发展与海岛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均衡发展,海岛生态环境优良,特殊用途海岛得到合理建设与保护,海岛成为促进我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维护海洋权益、开展科学研究、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及推动区域社会进步的战略空间载体,为我国建设成为世界海洋强国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5对策建议

5.1完善海岛开发保护相关法规与规划

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实施细则的制定,提升相关配套制度的法律地位。完善地方海岛开发与保护管理制度的制定,构建完善的海岛开发与保护法律体系。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和《全国海岛保护规划》为依据,推进省级海岛保护规划的制定,逐步建立起完善的海岛保护和开发战略规划体系。制定覆盖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的4级海岛功能区划,按照海岛的区位、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等自然属性,确定海岛开发保护主导功能,保护海岛及其周围海域生态环境,促进海岛经济和社会发展,维护国家权益。

5.2实施海岛综合管理,提高海岛管理水平

本着预防性和适应性管理原则,建立符合海岛生态系统功能的海岛综合管理体制,适应海岛生态系统健康维护需要,将海岛、海岸带和海域管理整合在一起,以海岛生境和生物多样性维护为导向,以海洋生态系统健康和海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构建多目标一体化的动态管理体制。推动执行机制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的执法能力,提升全社会的政策法规意识,推动海岛管理、开发利用、保护进入依法管控的轨道,确保我国海岛的资源、环境和生态在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下得到有效保护和永续开发利用,带动我国海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5.3拓展资金来源,加大海岛开发保护投入

加强保障制度建设,完善投入增长机制,不断提高政府投入海岛保护与建设资金的增速和规模,政府投入主要用于海岛基础设施建设、海岛人才队伍培养、海岛产业升级等关系海岛开发保护长远发展的工程项目。调动国家、地方和企业多种力量,增加我国海岛的基础设施工程和关联工程的投资建设,尤其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关联工程建设。逐步扩大海岛对外开放步伐,制定切实可行的配套政策,促进对国内国外市场的开拓利用,推动国内外市场资金和社会资金向海岛流动,借助外部投入满足海岛开发保护对资金的需求。

5.4促进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制定优惠配套政策,优化机制,积极吸纳岛外人才资源参与海岛开发与建设,促进岛外岛内人才资源的有机融合,实现优势互补和共同利用。加大投入,强化人才环境建设,大幅度提高工资福利待遇水平,拓展人才进步空间,努力打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为吸引、留住和更好地利用人才创造优越条件。建立一批特色化、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加强海岛可再生能源技术、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技术、海岛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技术、海岛生态保护与修复技术等的研发,建立海岛开发保护科技支撑体系。依托海岛建设一批海洋科技孵化器、海洋科技中试基地、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强化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促进海岛企业与涉海科研机构对接,鼓励产、学、研联合,促进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带动海岛产业高端化发展。

5.5加强海岛生态环境保护促进海岛资源

实施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严禁炸岛、采挖砂石、建设大型实体连岛坝等严重损害海岛及周围海域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的活动;建设海岛生态自然保护区,推动以太平岛为中心的南沙群岛国际海洋特别保护区和西沙群岛国家海洋公园建设,完善海岛保护区网络,加强海岛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加大海岛生态环境监测,建立海岛定期巡航制度,对我国海岛生态环境实行全覆盖、高精度的监视监测;完善海岛保护与利用管理信息系统,对海岛基本情况和保护、利用状况进行调查、监视、监测和统计,基础信息。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海岛宣传教育基地,加强对海洋自然保护区内海岛的科学研究;继续实施海岛生态综合治理,建立一批生态示范区,带动海岛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的全面发展,将我国海岛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美的海上明珠。

5.6发展具有特色和优势的海岛产业体系

发展高效生态休闲渔业,利用人工鱼礁建设海洋牧场,发展增殖渔业,发展集约化程度高、科技含量高、适合规模化经营等特点的深水网箱、工厂化等养殖模式;大力发展包含运动、娱乐、餐饮、观光等形式的休闲渔业;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海洋水产加工业,提高加工水平与产品档次,提高水产品竞争力。对不同海岛的旅游资源进行调查摸底,制定基于生态系统的海岛旅游发展规划,创新投入机制,促进海岛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提升海岛旅游品质,扩展旅游业在海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适宜的海岛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如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业、海洋可再生能源业、港口物流及仓储业等,建立起与海岛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及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产业体系,推动海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5.7提高特殊海岛开发保护水平

加强对领海基点海岛的保护与管理,除已确定的领海基点海岛,一些海岛也具有成为领海基点海岛的潜在价值,对这些海岛也应加强保护和管理,开展科学研究和勘测方面的准备工作;散落于辽阔海域中的一些海岛在国防和军事上具有重要意义,应根据国防安全的现实需要加强对这些海岛的保护与建设,通过合理的科学规划、布局及建设形成多层次的国防岛链。重视开发利用保护特殊用途海岛,通过适度发展旅游业、科普教育及其他产业增强对领海基点海岛、国防用途海岛的管理和保护。推进南海岛礁人工岛建设,加强对岛礁的控制,建设一批大型海上平台、浮岛,配置太阳能、风力发电、海水淡化设备、生活娱乐设施以及建设码头、机场等,逐步形成物资补给基地、油气开采后勤保障服务基地以及海洋防灾减灾、环境观测预报和科研基地。

参考文献:

[1]孙琛,黄仁聪.海岛渔业发展与新渔村建设[J].渔业经济研究,2008(1):20-21.

篇10

GIS技术近年来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中对生态环境带来了较大的破坏,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森林植被锐减,土地沙漠化严重,沙尘暴及雾霾天气增多,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人们越来越重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国家也加大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并通过生态环境监测来了解和掌握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及影响,从而更好的指导我们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

1生态环境监测的概述

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环境监测工作越来越重要,其作为环境保护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对生态环境进行监测,能够有获得重要的数据资料,以来引对环境质量及受污染程度进行判断,从而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及开展环境保护工作提供重要的依据。生态环境监测主要是利用各种生态学方法和手段来监测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功能,通过对生态条件及变化因素进行分析,从而有效的反映环境压力及环境变化的趋势。相较于城市环境卫质量监测及工业污染监测,生态环境监测具有自身的独特性。主要是对人类活动对人类所处的生态环境的综合影响进行监测,以草原、湿地、湖泊、海洋、森林、农田、气候及动植物等作为生态环境监测的对象。可以说生态环境监测是在环境监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环境监测的理论和实践作为其发展的重要基础。通过生态环境监测能够为更深层次的环境管理和决策部门服务,从而制定出生态环境规则及生态设计方案,实现对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

2生态环境监测技术

生态环境监测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在具体监测过程中会受到来自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气候变化、动植物生存规律及环境周期性变化等。在生态环境开展的早期,监测工作都是由人工来完成,监测人员在利用简单监测工具的同时还需要通过肉眼的仔细观察来监测环境的变化情况,这样所获得的监测效果较差,在问题发生后才能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不利于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近年来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生态环境监测主要依赖于科技手段和利用先进的监测仪器来完成监测作务,而且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也取得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3S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有效的提高了生态环境监测的水平。

2.1RS技术

遥感技术在我国生态环境中的应用,标志着我国生态环境监测迈向了新台阶。特别是部分省市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中心的成启运,更是为我国环境部门注入了新的活力。遥感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中进行应用,可以通过卫星实现远距离的监测,通过被测范围内物体电磁波信息的变化来对监测物体的状态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并及时将监测到的信息进行反馈。在遥感技术应用过程中,能够在高空通过对物体进行扫描和拍摄,提高了信息采集的准确性和快速性,能够对森林覆盖面积、植被生长状况、空间环境污染及气温闭环等进行监测,以此来推测出环境的变化趋势,并制定具体的处理方案。利用遥感技术有效的实现了人力资源的节约,实现监测的高效性,监测数据准确度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2.2GRS技术

GPS全国定位系统在陆、海、空三大领域都有着很广泛的应用,它的三维导航能力和定位能力非常强大,是全新一代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区别于RS遥感技术之处在于,GPS全球定位系统可以动态地跟踪被监测物体的状况。这一技术在监测动物及海洋生物生活习性中有着很大的作用。检测人员首先需要在被检测者的体内注入特殊的晶片,然后将动物放生。在几个月甚至长达几年的时间内,检测者都可以跟踪到动物的行踪,从它的迁移情况,可以掌握到该种动物的习性,外界环境变化是否影响到动物的生活等等问题。这些问题的探究在以前是非常困难甚至无法完成的,通过GPS全球定位系统我们就可以了解不同生物的内心世界,甚至能够看见另外一个神奇的世界。GPS全球定位系统除了能够跟踪动物,还可以跟踪无生命的物体。监测人员可以监测某一地区的汽车数量,推测出这些汽车的尾气排放量,过多的尾气排放量对环境和人类身体将抗有着很大伤害,如果已经达到上限的话,就需要采取一些措施进行管制。

2.3GIS技术

GIS地理信息系统就是一个大型的地理信息数据库。它通过计算机、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后方数据库和管理员四部分组成,GIS地理信息系统中包含每一种地形、地理环境所存在的性质(这些性质由先关地理研究人员提供),管理员将搜集到的地理信息输入计算机数据库内,GIS地理信息系统将能够将这些信息与原有的地理信息相比对,分析总结出所需要研究的这一地区的地理信息特点。GIS系统还可以将这些信息模拟成图像信息,供人们更加直观地了解地理环境特点。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现今已经应用在生态规划、地理资源管理、农业农田管理、灾害监测等多个领域。我国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很适合应用这套GIS地理信息系统。

结束语

相较于其他发达国家,我国生态环境监测工作起步较晚,但在近年来却取得了较快的发展。而且我国也特别重视生态环境监测人员的培训,从基础教育方面开始重视人们环保意识的培养,同时为专业环保技术人员制定了相关的培训机制,并积极引进一些先进的技术装备,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的水平,而且生态环境监测成果也为其他国家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当前我国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更重视环境破坏预防及对环境的改善,通过3S技术和地面监测相结合,从宏观和微观角度来全面审视生态质量,考虑全球生态质量变化,在生态质量评价上逐步从生态质量现状评价转为生态风险评价,以提供早期预警;在信息管理上强调标准化、规范化,广泛采用地理信息系统,加强国与国之间的合作。以此来更好的实现对我们生存环境的保护。但生态环境的改善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我们生存环境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绪良,王树德,张朝晖等.GIS湿地生态环境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应用[J].中国农学通报,20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