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11 10:47:3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作者简介:龙雪津(1972-),女,壮族,广西天等人,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研究、道德建设与公民教育等。
基金项目:2015年度广西省教育厅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终身学习视域下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协同发展策略研究”,主持人:龙雪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5)18-0079-03
一、前言
职业教育是指在职业院校中,教育者对受教者进行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知识传授及技能培训的活动,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相对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内涵比较丰富,包括技术教育、职业教育及职业培训。
纵观教育史发展,普通教育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的历史比职业教育要早得多。普通教育是一种比较稳定的教育类型,其教育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学科内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及基本方法,强调学科的基础性、理论的系统性及方法的科学性。普通教育教学是按照学科进行划分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一定的学习期间内掌握某学科的系统知识。普通教育可能会与某一职业群联系较密切,而不仅仅局限于某一职业。而职业教育则不然。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更为密切,其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某一门职业技能,达到自立谋生、服务社会及个人自我发展的终极目标。正如教育家黄炎培对职业教育目的的论断:职业教育的目的,其一谋个性之发展;其二为个人谋生之准备;其三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其四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职业教育是针对某种职业及行业特点分类,向学生传授相应的基础理论及技能,并对学生进行较强的技术性培训。因此,就职业教育的哲学基础而论,技术哲学应当是首选。因为技术哲学的研究对象不仅仅是技术,更重要的是人与技术的关系问题。以技术哲学指导职业院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技术哲学理论观点
技术哲学中的一对核心问题就是科学与技术的问题。这是一个比较具有争议的问题,而且这种争议也较严重的影响了职业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要正确处理职业教育中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首先要澄清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1]。
技术哲学专家朗福通过研究,提出两者的共同点:都是进行观察和实验得出的,两者之间唯一的区别是科学强调形成理论,而技术注重实践应用。通过对朗福技术哲学思想的梳理,本文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一)认识技术早于认识科学
科学理论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的,但是认识理论、发现理论却是人的实践活动,技术实践更是人的实践活动。科学理论的发现过程需要经过“观察-总结-观察-验证”的过程,而技术则不需要。因此,我们可以说,对于科学的认识是理性认识,对于技术的认识是感性认识。那么,这两者的发展到底孰先孰后呢?一种观点认为,技术是对科学的应用,自然得出结论:先有科学,后又技术,即先理论,后实践,遵循“理论-实践-理论”的公式。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科学技术发展史中得到答案。加希特根据各个历史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技术不同,把技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机会的技术;(2)工匠的技术;(3)工程科学的技术。没有技术成熟的工匠,发明只是偶然的事情。正如先有灯泡的发明,后有欧姆定律一样,即先有技术,后有科学的体现。另外,人的认识规律也是先有感性认识,后有理性认识,即先认识技术,后认识科学,先知其然,后知其所以然。因此,一个人对技术与科学的认识,应该是遵循“实践-理论-实践”的公式[2]。
(二)科学与技术是相互依赖的
从概念上讲,科学与技术看似是两件毫无相关的事情。但在实际工作中,科学技术工作者要顺利完成工作,必须既要懂科学,又要懂技术,即结合了科学与技术的意义。如果技术工作者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懂技术不懂科学,技术不但得不到很好的表达与传播,而且无法将技术改进与升华。科学工作者如果只知其所以然,而不知其然,只会陷入“空想主义”境地,只会说空话而不会做。科学的目的是通过技术,发现目前尚未发现的客观规律,技术的目的是通过科学发明目前尚未存在的工艺及产品[3]。由此可知,发明与发现,即科学与技术是相互依赖,协同发展的。
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构性关系
根据技术哲学的观点,职业院校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要接受科学的指导,而实践教学要接受技术理论的指导。
(一)共时性同构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无时无刻不存在彼此间的信息交换,即共时性同构。
1.互释共时性同构。职业院校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的共时性结构之一就是表现在它们的相互阐释。实践教学通过多种形式,如观摩、参观、校内实训基地实习,顶岗实习等,验证与巩固所学理论,这体现为实践对理论的阐释[4]。在此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理论都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只有那些感性认识及模糊理论才需要。通过检验,不仅能检验及巩固理论,还能发现理论存在的缺陷并发展理论。另一方面,理论阐释实践。首先,实践教学属于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所谓教学即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引导学生积极学习理论知识与掌握基本技能,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全面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人的活动。换句话说,教学活动需要教学理论的审视、指导与检验,确定其科学性与合理性。其次,实践教学具有很大的随机性与不确定性,因此就更需要相关理论的指导,以确定其可行性。第三,对于实践教学的结果,即是否通过实践教学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过程,也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与评价,以保证实践教学结果的科学性。
2.互融共时性同构。所谓互融共时性同构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中必然存在理论教学,理论教学中必然存在实践教学。首先,在教学内容方面,理论教学中一定会有对实践或现实情况的阐述,在实践教学中一定会设计理论背景及相关指导理论的描述。其次,在教学形式及教学方法方面,在理论教学过程中需要联系实际情况,利用演示,观察及亲身体验等手段,并且学生还要通过操作,练习等方式来理解、巩固与掌握理论知识;而实践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需要理论指导学生实践过程,并且在实践后还要依据相关理论科学的解释结果[5]。
(二)历时性同构
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不仅表现为共时性同构,而且表现为历时性同构。
1.互动历时性同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发展的历时性同构,主要表现为教学实践中的意义关系、权重关系及规则关系。所谓意义关系是指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都是为了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这是它们两者的共同基础及最终指向;所谓权重关系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肯定会占用一定的教学资源与实践,因此要合理分配其内容比例及权重关系;所谓辩证关系是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相互统一,不可分割的,但是这种关系是在一定规则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不是强加的。在此三种关系基础之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才能实现“互动”[6]。正如黑格尔所说,教学体系应遵循螺旋上升的永续循环发展的原则,这是社会与教学互动发展的结果。
2.互补历时性同构。之所以会出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互补历时性同构,是因为它们存在共同的指向与功能的部分交叉。在整个教学目标完成过程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时服务于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各自完成自己的使命,实现其功能,但各自功能的实现不是通过排他性方式实现的,而是交叉互补的方式。
3.同步历时性同构。正是因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存在互融、互释、互补等同构关系,决定了他们之间必须“同步”。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过程中,同时存在内容、层次与进度三个属性,并且双方必须同时保证三个属性的同步和依赖。即,改变理论教学内容也必须对实践教学做相应的修改,改变理论教学的层次,同时对实践教学也要修改。否则,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互释、互动、互补等同构关系便不复存在[7]。
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异质性关系
理论教学遵循是从实践到理论的逻辑,是比较抽象的过程,而实践教学则遵循从理论到实践的逻辑,是具体化的过程。因此,两者之间除了同构性之外,还包括异质性的存在。
(一)教学面向异质性
首先,理论教学是以客观的“物”的运动为主题,面向客观对象及其运动变化的领域。在该过程中,作为对象,人同时也是作为客体而物化,成为与物一样的东西而存在。师生都是外在的观察者与信息获取者,教学的目的在于揭示事物与对象的本质与规律。而实践教学是以人的“行动”为主题,主要面向人类活动过程的目的、手段、行为与效果等。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同时作为教学的积极参与者及执行者,教学的目的是明确人的行动与策略。
其次,理论教学表现为“凝聚态”与“过去时”,是经过认为加工的结构化、条理化及理性化的世界,师生所面对的往往是对历史的、凝固的世界的文本记载,因此所学习的经验为间接经验;而实践教学主要是感性的、现实的和具体的世界,是在实践过程中获得的直接经验及感受,因此,其获得的经验也是最直接的经验。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他们的区别:理论教学穿梭于历史时空,实践教学游弋于现实世界。
(二)教学内容异质性
理论教学的教学内容主要是陈述性知识,是对外在世界规律体系的陈述,表现出普遍性与稳定性特征,其着眼点在于事物本体的内在联系、相互关系、运动过程及发展趋势,强调逻辑严谨及结构完整;而实践教学则以传授程序性知识为主,是指导人类行动的规则体系,表现出程序性与操作性特征,其着眼点在于工具操作、程序及方法,强调功能复合、资源整合及目标的统合[8]。
另外,理论知识体系源自于事物的发展过程,呈现出纵横交错的线性特征,我们称之为树状结构。它以事物发生的的过程及形态为基础,强调理解世界,遵循生成性逻辑;实践性知识体系,又称为模块化课程体系,表现为块状结构,凝聚于实践活动的具体目标。它以人类在生产实践活动中,改造,创造的方法、技巧及过程为主,强调运筹资源,遵循构成性逻辑。
(三)教学模式异质性
1.理论教学,顾名思义,就是教师讲解与传授,学生消化吸收知识的过程,期间主要以教师言语表达为主,形象教学为辅的教学结构。该模式着眼于利用以文本为载体的知识解决认知问题,因此,教学自由性较大。而实践教学整个过程都是以形象展示与操作为主,要求学生要反复演练与体验,要求尽可能的创设与真实情境相一致或类似的教学活动情境。
另外,理论教学在教学形式上主要采取一对多的形式,即一位老师讲课,很多学生在听课的场景,注重共同性与统一性的讲解。这种形式是通过师生关系框架实现互动,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且在此过程中,生生关系较为松散。实践教学采用一对一的教学形式,即个别化教学或具体性指导。所学习的技能必须反复练习达到熟练的成都,这只有通过训练才能实现。在训练过程中,教师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并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差异化教学[9]。并且,在实践教学中,不仅师生关系密切,生生互动也更加紧密,实现了较为频繁的、深入的生生互动与交流。
(四)教学目标异质性
正如技术哲学观点,科学与技术是人类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长期过程中沉淀的产物,两者相依而生、相伴而行,正如我们职业院校中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理论教学立足于系统掌握学科知识,重点在于构建客观世界的结构关系及对象世界的观点体系。理论教学追求求真及知识与客观世界的吻合;实践教学立足于满足人类服务的需求,着眼于应用知知识,以形成主体世界的行动策略,构建关于行动世界的方法体系。它以塑造个人综合能力为主,以科学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为宗旨。
参考文献:
[1]赵家祥.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复杂性思考――简评唯实践主义倾向[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5-11.
[2]徐进.论认识与实践的同构性[J].江汉论坛,1999(7):52-54.
[3]陈衍.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热点与前瞻[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1.
[4]查尔斯.辛格,等.技术史(第三卷)――文艺复兴至工业革命[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488.
[5]卡尔.密切姆.技术哲学概论[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1.
[6]刘大春,刘劲杨.科学技术哲学经典研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02.
毋庸讳言,中等职业教育的对象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中考落榜生。他们在认知能力、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学习的积极性上一般较欠缺。这为中职教学带来了较大的困难。中职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初、中级的技能型人才,需要使学生既有一定的理论知识水平,又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用技能。因此,在中职教学中探讨实训与理论有机结合的科学的教学模式成为重要课题。
一、中职教育理论与实训的关系
中职教育重视实践教学,注重培训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在课程设置上,实训教学在课时上的比例一般为50%~80%。但是,理论教学并不会因为占比较小就不重要。理论教学在中职教育中,是开展实训的基础,也在实训的基础上提高理论素养,进而在实践中实现创新,二者是相辅相成、互为依托、互为补充的关系。实训课程是中职教育的重点,其目标是通过学生的实践体验增强应用技能。实践是巩固和检验理论知识的重要标准,也是理论认知的重要来源,学习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应用。中职生只有在有序、持续、科学、有效的实训中,才能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奠定职业基础。但是,一切实训都是在理论课程的指导之下进行的,理论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实训过程中,它决定着专业发展的方向,也是实训教学得以升华的依托。因此,在职教学要科学把握理论与实训的关系,充分发挥二者在中职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二、中职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实训与理论脱节
中职教学中的实训与理论教学,都是依据实训教材与理论教材来进行的。但有的实训与理论教材契合度不高,致使在教学中实训教学与理论教学无法做到有机结合。具体表现为,理论教材内容一般按照章节进行编排,而实训教材则按照模块编排,学生在学习某一章节的理论课程后,在实训环节会遇到很多内容与理论教材不符的情况 ,导致理论不能很好地指导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也缺乏理论的依据[1]。由于中职生基础知识一般较差,学习积极性也不高,主动探索的动机和能力不足,二者的脱节使学生很难科学高效地建立起知识体系,影响了教学效率和质量。
(二)双师型教师缺乏
双师型教师有利于将理论和实践进行紧密结合,提高职业教育教学的效率。但目前由于许多中职学校建校时间还不长,有的由原来各种中等教育学校合并而来,加之双师型教师培养开展的时间还不长,双师型教师还比较缺乏。在中职学校中,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分别由理论教师和实训教师来担任。理论教师长期从事理论教学,理论知识较为丰富,但其长期脱离实践,实践经验不足,导致理论教学的针对性也不强;实训教师操作能力强,对各类机械较为熟悉,但理论修养一般不高,导致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知识的结合不紧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分工虽然明确,但两个环节的教学理念、理论体系很难得到统一,衔接效果也不好,理论知识不能在实训中得到很好的贯彻,实践对知识的检验效果也难以充分体现。
(三)课程安排不科学
有的中职学校将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进行分阶段安排,以学期为单位,理论教学课程结束后再安排实训教学。这种安排导致两方面问题,一是学生学习理论过于抽象,得不到实践验证,只限于理性思维活动,使理论知识掌握不够牢固;二是在实训过程中,由于对前期所学知识有所遗忘,导致实训中缺乏理论的指导。
三、中职教学中理论与实训相结合的策略
(一)加强理论与实训教材的协调性
教材是开展教学的重要依据,针对理论和实训教材统一性不强的问题,一是要对教材编写进行统筹协调,保证其一致性。实训教材的编写要紧紧围绕理论教材来进行,按照从易到难、逐渐深入、循序渐进的原则,以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为目的,增强内容的实践性、可操作性,并删减一些与理论教材重复的理论内容[2]。要着眼于当前社会的生产实际,以理论内容为核心进行适度拓展,丰富实训的教学内容。二是与时俱进。当今各类技术更新换代较快,在教材编写过程中要与时俱进,按照科技发展和现实应用状况,常态性地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不断将新发现、新进展、新发明、新技术充实到教材内容中,同时将一些落后的或即将面临淘汰的技术进行删除或压缩。三是理论和实训教材互相渗透。理论教材的编写不宜过于抽象,而要适当增加一些生动的事例,同时对实训环节中的内容有所提示;实训教材也要基于理论依据,以理论教材中涉及的理论知识统领实训内容。通过二者的互相渗透,做到协调统一,促进理论与实训教学的融合。四是开发校本课程内容。每个中职学校都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学校要结合办学资源优势、办学特色与地域产业特点,适度开发校本课程,以学校所在地的热门产业为载体,推进理论与实训教学效果。针对学生不同的认知能力,进行课程内容的分层次安排,在达成一般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通过选修教材,进行拓展和提高。
(二)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
1.创造机会让理论教师参与实践
加强理论与实训教师的双向交流,分层次、有步E地组织教师换岗任职。理论教师通过参与实训环节的教学,一方面指导学生理解操作的理论依据,增强操作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另一方面了解实践过程中的理论要点与难点,进而对理论教学进行调整与提高;另外,增进自己的实践经验,检验自身理论修养,从而提高综合素质。实训教师通过参与理论教学,一方面增进自己的理论水平,认识理论在指导实践、总结实践和提高实践水平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结合实例开展理论教学,可以增强教学的生动性,提高教学效率。在具体方式上,可以让教师一对一结成对子,互相参与对方的教学过程,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在达到一定水平的基础上进行岗位轮换。
2.加强教研交流
学校定期组织理论教师和实训教师进行教研活动,不断总结教学中的经验和不足,共同商议对策,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式。经常性地聘请专家举办讲座、报告会、专题培训等活动,将先进的、前沿的教学理论引进学校。加强校际间的教研交流,学习外校先进的教学经验,提高本校教师的综合素质。
3.推进教师学习深造
组织教师到高职院校进行进修深造,深入高职院校的理论课程和实训基地,系统学习教学理论和方法,强化教师的理论修养。安排教师到一线企业进行实践活动,通过顶岗锻炼等方式参与到企业生产经营实践中去,了解企业实际运行模式,感性体验企业管理和生产方式,对市场需求和产业规律进行深入研究,使理论和实训教学紧跟时代步伐。
(三)理论与实训课程的交叉融合
理论是对实践的抽象分析,用于指导实践;而实践是理论的物化实现,是理论的检验过程,二者不可分割。在中职教学中,针对理论与实训教学条块式安排导致教学效率不高的问题,宜将二者进行交叉式融合。以理论课程为体系框架,以实训课程为轴心进行课时安排[3]。首先,每上一节理论课,都要安排实践性观摩和实践作业,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理解理论知识,并将知识立即应用于实践环节中,增强感性认识,不仅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也初步掌握了基本原理和操作技能。完成观摩和实践作业后,要进行理论总结,让学生结合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的体会,对知识进行回顾和总结,并在反思和作业环节发现问题,在课堂上汇总并加以解决。其次,在实训课中,要先对知识进行系统、概要地讲解,使学生明白实训与理论知识之间的联系。要对实训的步骤、方法、目标进行讲解,让每个学生都按要求制定课堂操作大纲。实训课一般宜采用任务型教学的模式,每名学生都应该了解课堂上要达到的目标、要实现的操作成果。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穿行理论知识的诠释和操作的指导,对较困难、较复杂、要求较高的教学内容,教师还应该进行演示教学,让学生对操作要点有直观性的认识。实训课结束,要对学生完成任务情况进行检查和科学评价,总结得失,并将其提升到理论的高度,使学生在理论和实践能力上都能得到提高。
四、结语
虽然实训是中职教育教学的重点,但理论教学也不可忽视。针对现实中二者有所偏颇的情况,应重点加强理论与实训教学的有机结合。首先要加强理论与实训教材的协调统一,为二者的结合创造条件;其次要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为二者结合提供师资支持;再次要注重教学环节的交叉融合,使理论与实践的教学贯穿于全过程。
【参考文献】
一、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化,践行无声教育
统观众多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如果历史教师面孔死板、表情严肃、行为僵硬,学生的反应就是死气深沉、成绩欠佳;相反,则学生反应积极、妙语连珠、成绩进步。这就充分说明了“绿色教育”的必要性,而“绿色课堂”只存在于生态化的课堂教学之下。
(一)改变教育态度
众所周知,教师的教育态度对于学生知识的拓展、习惯的养成、个性的展现、人生观的形成等都有直接的影响。但学生的行为举止、思想倾向又何尝不对教师产生影响呢?师生之间的这种相互影响不正构成了班级生态环境中重要的子系统吗?因此,笔者认为一个优秀的历史教师应该具有以下特征:
1.掌握先进的理论。这里所说的理论不仅仅是指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还应该包括与教学相关的其他领域的理论知识。其中教育理论是最为主要的,因为只有掌握足够的教育理论知识,我们才能在教学中做到高屋建瓴。因此,我们应该及时地了解教育领域的理论动态。
2.具有开明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表演的舞台,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料和帮助,当然,在此过程中教师也不能越俎代庖,应像一个开明的导演一样,既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调控和指挥,又善于接受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使学生真正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3.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知识,善于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现代社会中患有抑郁症、多动症的中学生不少,这同时也成了家庭和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这些学生?多读一些心理学方面的著作无疑是必不可少的,与此同时还要研究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变化规律,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理世界,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咨询师,为学生的绿色成长保驾护航。
(二)改变教学方法
1.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的多维互动。当前,学生们接受知识的途径已经不再像从前一样单一,因此以往的教育方法已经行不通了。所以我们应该学习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实现课堂教学的多维互动,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现在的教学形势。以下是《最可爱的人》一节课的教学片断:
教师:通过电视、书籍和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有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那么请大家结合自己所知道的故事和人物,说说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哪些精神呢?
(学生按规定进行分组学习,教师在教室内巡视指导,引导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并指引学生对人物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价,4分钟之后让学生发言)
学生1:热爱国家的精神。
教师:好,能不能谈一下这种精神的具体表现?
学生1:我们的志愿军用生命和鲜血来捍卫祖国的。
学生2:他说得还不具体,我来补充……
教师:其他组的同学也来说说。
学生3:在美国欺凌我们的邻邦朝鲜时,中朝共同抵抗美国的侵略,这体现了志愿军的国际主义精神。
学生4:我们还应该学习英雄们为了集体利益甘愿牺牲生命的集体主义精神。
教师:那么我们在现实中应该如何去做呢?
学生5:呼吁和平……
这一案例通过师生之间多样的互动,使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出来,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单打独斗的局面,学生不由自主地融入到了教学中来。
2.且思且行,因材施教。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又说“学然后能行,思然后有得”。我们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习是为了引起新的思考,而思考的目的是为了应用。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做到不断地鼓励学生、启发学生,既教给学生陈述性的知识,也使学生掌握搜集资料、思考问题的方法,加强认知的训练,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使其在对历史中重大事件、重大人物的思考与审视之中不断地成长为有个性特色的时代新人。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对不同基础的学生施以不同的教学方法。
(三)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格修养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对教师来说,不仅仅需要渊博的知识,还应该具有高尚的人格。只有具有较高人格魅力的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成功的教育。因此,我们应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用自己的善心、善行来感动学生,使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二、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念
安徽省濉溪中学 王昌伟
一切理论都来源于实践,高于实践并且服务于实践。没有实践的理论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无果之花。实践活动也必须以科学理论为方向指导。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必然是盲目的,低效的。由此可见他们之间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关系。同时,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在一轮相互关系中就可以完成且一成不变的,他们之间必然要有循环往复,不断提升的过程。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低效的,而只注重理论不懂得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与实际情况相结合的理论必然起不到对实践的指导作用,甚至会阻碍实践的顺利进行。这样的理论必然会被历史所淘汰。对于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相互关系,尤其是理论与实践之间循环往复,不断提升的关系更应给予特别的注意,否则一成不变地看待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必然会给教育教学事业带来巨大的危害,在这方面本人深有体会。
本人毕业从教以来一直坚持用所学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从事教学实践活动。相信自己书本中所学的教学理论是不容置疑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因而在教学实践中毫不犹疑地贯彻实施,结果却使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碰到了诸多挫折,走了不少的弯路!
事情是这样的,本人毕业于英语教育专业,所学知识告诉自己语境教学是语言教育教学的最有效方式,相信语境教学对学生最基本的各项语言能力,即听、说、读、写的能力的培养是再好不过的教学方法。因此,从开始教学的第一天起就全部使用英语口语进行课堂教学,以期在浓厚的语言环境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听说读写等各项基本能力。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之后,虽则自己十分尽心,学生也很是配合,然而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甚至一度有学生逐步对英语学习失去了兴趣,我感到茫然和困惑起来。针对这些情况,我及时地与学生进行了沟通和交流,认真地自我反思发现了事情的根源所在:原来在我所执教的这所学校里,绝大部分的学生来自偏远落后的农村地区。他们英语基础差,底子薄,平时学的又都是“聋哑”英语,因此对我的全部英语口语教学根本无法适应,虽一时感到新鲜,但渐渐感到吃力和困惑起来。以前虽然他们的英语基础差,可是老师用汉语进行教学,多少还是可以听懂一些的,可是现在老师用英语上课他们根本就听不懂在说些什么,云里雾里,简直就像听天书一样!对于这些,我及时进行反思和总结,发现自己犯了典型的教条主义错误,使得理论指导脱离了教学实际,给自己的教学同时也给学生的学习带来的一定的不利影响。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却没能够与学生实际相结合,没能使理论知识与当地实际相结合,使得理论指导完全脱离了当地实际。单纯地从僵化的课本理论出发,从个人的主观愿望出发是必然要遭受挫折和失败的。于是我认真地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及时做了调整,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采用相关的教学方式方法和理论,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完善和发展,总结出了一套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英语教学方法,完成理论和实践的又一个循环和提升的过程,从而稳住了阵脚并逐步在教学上打开了局面,为今后的长远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具体的做法是这样的:我认为自己的语境教学这一点是没有问题的,问题是我在具体教学中的做法有点过激,应该有一个过度和缓冲的过程才行。于是我改变了单纯用英语口语进行教学的模式,改成以汉语教学为主,英语教学为辅并尽量使用课本中学生学过的或生活中大家比较熟悉的英语单词和句子来进行教学的模式。事实证明这样效果很好。
理论是在实践中形成的,也必然要在不断的实践中发展,只有在不停的循环往复过程中形成的理论和认识才是科学的能够指导实践顺利进行的理论,才是我们所追求的理论。通过这件事我充分认识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特殊的微妙的关系,写下来与大家共勉。
在我国不断发展的中职计算机教育过程中,普遍存在计算机教学理论与实践不相协调的情况,在进行计算机操作的教学理论的指导时,应该交叉进行计算机上机操作的锻炼,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实机操作能力,而不是只给学生进行简单的黑板板书教学,布置大量的课后练习题,而是应该在计算机室安排学生进行互联网的操作和运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进行完美的运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互联网教学的魅力,从而对中职课程养成浓厚的兴趣。
要想切实地解决目前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要大力推行教育体制的改革,采取较为新颖的教学方法,通过进行案例式的教学方法,选取时下最受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交给学生讨论,组织同学们进行案例的初步了解和分析,再在全班范围内进行深入的讨论。在小组讨论的后期,教师可以抛砖引玉地对学生进行启发式的教育,在课后,给学生布置课下讨论任务,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潜力。例如,可以根据时下热点的北京雾霾课题,为学生放映新闻栏目的调查视频,通过一系列的鲜活调查数据让学生认识到北京空气污染的现状,可以采取远程连线的方式,让学生和北京高校的空气质量方面的教师进行污染问题的沟通,互相交流治理空气污染的看法,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用计算机教学的方法使得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二)在活泼的多媒体教学中提高教学效果
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各不相同,教师在一线教学过程中应该对学生进行差异化教学,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学习心理。教师应该本着"寓教于乐"的教学思想,在与同学们在慢慢的接触和了解中,了解学生的真实内心想法,不断地修正自己的教学方式,可以定期和学生谈心,在平等自由的交谈氛围中,真诚地向学生袒露自己的心迹,学生们也不会像课堂上那样拘束,可以大胆地说出自己对老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通过与广大学生的真诚沟通可以最大程度地了解教学工作的现状,更好地学生因材施教,进行层次化教学。在有限的计算机课堂教学过程中,使得每个学生的学习水平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化的提高。
我们在进行一下的中职计算机教学的过程中,对于计算机基础能力培养的网页制作和图片处理等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想要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应该积极采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可以用photoshop先给学生展示优秀的图片处理成果,并用联机控制的方式在电脑屏幕上先进行色彩明暗度、背景色配置和对比度的调整方法的教学,然后再给予学生一节课的时间,让他们根据老师布置的任务进行实机操作,老师可以进行巡回指导,最后评选出优秀的图片处理的案例,给同学们进行处理技术的分析和交流,让同学们结合自身的实践,来加深对于图片操作技术的实际掌握。
二、大力推行中职计算机教育模式改革
(一)教师要注意教学方法的革新
通过计算机启发式教学,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并在相关教学内容的课后练习中提高了自己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巩固了教学成果。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期末考核的时候,也可以对要提交的考试作品作出一些具体的技术性的要求,重视对于学生的软件的使用能力的考察,促使学生在日常的计算机知识学习中更加注重对于软件操作方面的运用,在内容上,可以对作品进行开放式命题,或者半命题,不设定作品的各种权限要求,留给学生更多的发挥空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种将计算机理论与计算机实践完美结合的方式,必将大大地提高中职教学的质量。
学生从大量具体的计算机实践中可以总结出经验,再接受了教师的指导之后,又可以根据这些经验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计算机学习方法,使得今后的学习方法的实践更为成熟。在这一系列的理论培养与实践活动之后,有助于培养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使得理论知识和操作水平达到同步的提高,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可以运用到课后的实践中去,深入地理解中职教学的要义,真正地达到学以致用,加深对于知识点高效记忆的效果。
(二)加强教师计算机教学方法的培训
高等学校的思政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新时期大学生思想道德成长的特点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新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工作,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最根本的是要实现思政课由传统教学模式向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彻底转变。
一、理解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实现思政课研究型教学的前提
1.教学模式的内涵。1972年,美国著名师范教育家乔伊斯(B.Joyce)和威尔(M.Weil)最早提出了教学模式的概念,他们合著的《教学模式》一书是最早提出并系统探讨教学模式的著作。教学模式的基本含义,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教学活动进程的相对稳定的结构形式。教学模式是教学思想与教学规律的反映,它具体规定了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的活动、实施教学的程序,以及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注意事项等,成为指导师生双方教与学活动的指南,它把比较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程序和过程,有利于指导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
2.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模式”和瑞士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学说”奠定了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基础。“发现学习模式”认为,教学的目的首先应该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并且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运用心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信心。“认知发展学说”强调,认知发展不是一种数量上的简单累积,而是认知图式不断重建和完善的过程。传统教学模式被称为是教学型教学模式,它是以教师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为主要手段,以继承前人知识为主要目标,以学生掌握知识的数量和熟练程度为主要评价标准。而研究型教学模式是基于强调科学原理的形成过程为主要特点的教学方式,在教学内容上注重展示科学原理和科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在教学主体上注重发挥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的积极性,在教学目标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研究型教学模式体现了学习过程中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教学基本原理稳定与教学内容开放,第一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教学的统一,它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变革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的新要求。
3.实现思政课由传统教学模式向研究型教学模式的转变。思政课是高校公共必修课程,它通过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针对当代大学生成长的环境变化、心理特征和认知特点,思政课的教学必须实现思政课由传统教学模式向研究型教学模式的转变,研究型教学实现在于全部教学环节中学生参与度的提高和学习能动性的充分发挥,以利于实现培养学生运用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目标。
二、努力实现“三个转化”是开展研究型教学的中心环节
精心设计教学专题,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开展专题教学是思政课实施研究型教学的基础。
1.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首先,转化教学切入点,由传统教学模式的结论先行转化为研究型教学的凸显“问题意识”,以实践或理论上存在的问题导入课堂教学。其次,转化教学重心,由传统教学模式的强调知识掌握数量和熟练程度转化为研究型教学的科学价值观的确立和理论思维能力训练。第三,转化教材语言,课堂教学语言要实现由书面语言到教学口语的转化,体现情感、语境和教学环境。在此基础上形成教学专题,以教学专题落实研究型教学,体现“学马列要精、要管用”方针。专题教学的内容设计和教学必须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要求:在内容设置上,必须注意选择好学科体系中的最基本的理论和观点,将知识性的内容与思想性的内容结合起来,从而体现“以知识教育为依托实现价值观教育的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要求;在教学内容的现实性方面,要选择当前社会生活中人们普遍关注的或面临的重要课题,以体现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在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上,要联系学生中存在的主要思想认识问题,做到解疑释惑,体现教育实效性。最后,将教学中的基本理论观点与现实性、针对性紧密结合,从而实现教材体系向课堂教学体系有效转化。
2.实现由教师单一主体向教师学生双主体的转化。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以真理的持有者和当然的教育者自居,学生在学习中由于缺乏自主探索的学习动力,成为单纯的知识存储器,这样的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正确价值观的确立。研究型教学模式要求打破传统的“教师中心”“课堂中心”的教育模式,师生双方处于平等的主客体关系中,学生不仅以教育过程的客体身份参与教育过程,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参与教育过程。教师必须在深入了解教育对象的基础上,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手段,充分调动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兴趣需要以及主动性和创造性,达到最佳的德育效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德育工作的先进性和实际成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教师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创设民主、平等、自由的人文气氛,缩小教师与学生的人际距离,扮演与学生相近或相同的角色。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掌握理论精髓,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现由单纯课堂讲授向多种教学方式的转变。第一,开设大课堂主题讨论课。结合思政课各门课程的理论重点、难点和热点,围绕社会实践提出的重大社会政治课题以及学生最感困惑的问题,组织主题讨论课,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第二,增设“师生对话研讨”教学环节。“师生对话研讨”是指以学生自然班为单位,在教师的主持下对理论问题、社会现实问题和学生思想实际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师生对话、研讨,对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具有积极意义,可以促进教师理论水平的提高,推动教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增长,提升教师形象和人格魅力等。第三,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运用先进的电化教学手段,不仅可以加大教学的信息量,还可以通过形象化的教育来补充理论教学的不足和增强课堂吸引力。更重要的是,在进行思想理论热点问题教学时可以借用电化手段,通过立体方式,高强度地集中探讨某一问题,使研究型教学更具吸引力和渗透力。
三、完善各教学环节,形成良好系统教学环境是开展研究型教学的必要条件
1.完善社会实践教学环节,形成“两个课堂”相结合的育人环境。所谓“两个课堂”相结合是指学校教学小课堂和社会实践、社会教育大课堂相结合。单一的课堂教学无法做到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不能及时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这显然是违背教育规律和认识规律的。因此,理论教学只有与社会实践的大课堂相结合,才能显示理论的科学性和现实力量。小课堂教学与学校和社会教育的大课堂相结合,必然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理论的现实力量及其真理性形成深刻的认识。组织好社会实践,落实实践教学是实现思政课研究型教学的重要措施之一。思政课教师要积极组织和参与学生相关社会实践活动和学校组织的社会性的教育活动,并积极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帮助和引导。这包括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理论课教师参与学校和社会的思想教育工作、理论课教师紧密结合现实社会问题进行教学、开设关于现实重大问题的专题讲座、完成校党委交给的其他思想政治工作任务等。
摘 要:ESP是高职英语教育的发展趋势,教师专业化已成为国际教育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本文从树立专业发展意识,明确自身专业化方向、树立高职教育理念、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培养教学反思能力、合理整合高职行业英语师资五个方面提出了高职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旨在进一步提高高职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和高职英语整体教学质量。
关键词:ESP;高职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
引言
2009年教育部颁发的《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修订稿)①提出:鼓励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地、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学习与行业相关的英语教学内容;积极创造条件,与行业、企业合作打造“双师结构”教学团队。高职英语教师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与能力,适应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修订后的“教学要求”围绕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对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现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势下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发展趋势:“职业性”的特点。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及其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已经难以适应目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其主要原因在于高职英语教学目标错位,高职教育的特点未能得到充分体现。传统英语教学对教学目标认识模糊,过分注重基础,未能突出“职业性”特色,致使高职公共英语教学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一、ESP教学理论涵义
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专门用途英语),是指与某种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它包含某一特定专业的基础知识。ESP不只是一门课程,而是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有一整套教学方案、课程实施的指导原则、方法。它同时又是一种英语教学的途径。它以实用为导向,与职业紧密结合,注重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活动在国际层面交流上的扩大,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再是单一的外语人才或某一专业的人才,而是专业+英语的复合型人才,单一的专业或外语人才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ESP成为当今高职英语教育的发展趋势。在这种背景下,针对特定专业或职业的ESP 应运而生,并随着教学实践与研究的不断深入,逐步形成了英语教学的一个独特领域。
二、高职英语教师自我评价促进专业发展的途径
2.1树立专业发展意识,明确自身专业化方向
教师专业发展(Teacher development)突出了教师内在的自觉性和自我进步意识,强调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提高专业素养,提倡教师参与开发教学理论,形成批判性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通过教师积极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察自己的课堂行为,评估自己的教学效果以促进自身发展(贾爱武,2005)。
高职英语教师要了解当今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意识到自身实现向专业化转变的必要性。ESP已成为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高职英语教学的任务和目标应该是培养英语和专业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公共英语教师要适应这一趋势,努力实现自身向专业化的转变,在转变过程中,高职教师应采取主动的积极的态度,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要转变观念,勇于创新,从而不被社会所淘汰,高职英语教师向专业化方向的转变是大势所趋。
明确自身专业化方向高职英语教师实现专业化转变最为重要的一点。高职英语教师除了应具备的英语语言知识、教学实施能力和教学理论知识之外,还要积极主动地走专业化之路,朝专业化方向迈进。因此,明确专业化方向是高职英语教师专业化的重中之重。ESP教学对于专业教师的要求是既要学习专业知识,又要精通专业英语。高职英语教师需要学习某一特定的专业知识,可以采取自学和请教的方式。对于专业性强的知识,高职教师可以向专业教师请教,通过这些方式,高职英语教师补充专业基础知识,结合自身已具备的英语语言知识与能力,从而实现向专业化的转变。
2.2树立高职教育理念,实现教育思想转变
长期以来,我们的英语教育以培养传统的学业智力为中心,导致课程结构过于单调,课程内容过于局限,教学模式过于统一,评议方式过于僵化。因此,高职英语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相结合的发展改革之路”的高职英语教育理念,学习和运用多元智能等教育理论和现代职业教育理论,合理应用智能划分方式,把握和分析学生智能发展需求,寻求个性化发展的职业技术教育规律,以科学的发展观指导高职英语课程教学的改革。
2.3高职英语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科技的迅速发展和产业的更新换代对高职英语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要求发生了改变,为此,高职英语教师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发展专业能力,接受新知识的挑战。为了有效完成课程目标,真正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高职英语教师必须将语言技能与职业技能进行融合,与时俱进地拓展自己的专业和行业知识储备,做一个终身学习者。因此,在当今信息社会,高职英语教师树立终身教育观念,做学习型教师就显得尤为重要。
2.4培养教学反思能力
20世纪80年代,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兴起反思性教育思潮,反思性教育思潮出现了许多名词,如反思性教学。关于反思性教学Dewey(1933)提出反思性教学的三个条件:思想开放、有责任感、对教学全身心投入。他认为反思性教学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要求教师具有做出理性选择并对这些选择承担责任的能力,教师应该既是实践者,又是自身教学行动的研究者。教师应该培植起“反思”的意识,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与行为。教师正是在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过程中主动探索自己所不熟悉的专业知识,实现自我专业发展的。
2.5合理整合高职行业英语师资
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不能只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功底,还要掌握相关的行业知识,发挥语言的工具属性,使行业英语教学真正为行业服务。一是高职英语教师本身也必须加强对相关专业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在基础英语教学阶段适当涉及职业英语中常用的词汇、句法结构和语法结构,为学生学习职业英语打下基础。二高是为行业英语教师提供培训和实践、到相关企业公司一线实践学习的机会。要求专业课专任教师要获取与自己专业相接近的职业资格证书,提高专任教师技能水平。
三、结语
ESP是高职英语教育的发展趋势,高职英语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师,高职英语教师专业化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需求,是时代和社会赋予高职英语教师的责任和义务,是适应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着重探讨了ESP教育发展趋势下高职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但是高职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仅靠高职英语教师自身的力量是有限的,实现高职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可以说是一个全社会的、集体的合作过程,它要靠教育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共同促进高职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进程。(作者单位:河北省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
课题项目:本文系张家口市社科联第十一届社会科学立项课题“基于ESP教学理论的高职英语教师专业发展途径研究”(课题编号:2013021)的研究成果之一。
注释:
① 高职高专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S](2009).
参考文献
[1] Dewey,J.How we think:A restatement of the relation of reflective thinking to the education process[M].Boston,Heath.1933.
课堂教学设计是指教师在上课前对教学工作的总体设计。它是由教师集体或个人设计并由学生参与,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师生互动“教学合一”的教学方案设计,集导、学、练、测、评等功能于一体,是一个教与学的准备、实施、评价的教学过程性系统性设计,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指南针、方向盘、导航仪。教学理念则是构建课堂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设计思路。进一步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设计,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
1.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学生是教育和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设计要本着“学生主体、教师主导、问题主线、创新主旨”的教学基本原则。以学生为中心来定位自身角色,以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为中心来优化教学内容,以学生能够接受为中心来选择教学方法,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建立多元化考核体系,全方位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以生为本,尊重个性、贴近学生实际,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全方位参与教学过程,变被动、无奈学习为主动、快乐学习。
2.充分体现与学生的心灵对话。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心灵对话开创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理想境界。师生作为心灵对话的平等主体,师生双方在教学互动的过程中,相互平等的、民主的敞开心扉交流、沟通、启发、补充,分享彼此的知识经验,丰富教学内容,获得新的发现。对话教学是一种精神的对话,心灵的交流,师生是平等的对话关系,课堂成为互相帮助、合作学习、共同探索、教学相长的天地。教师是学生式的教师,学生是教师式的学生,当学生喜欢、热爱、敬仰教师,渴望与教师敞开心扉对话时,就会对教师所讲的内容产生心理上、情感上的认同,亲其师,信其道,从而达到启迪做人修养、理性思维和道德智慧的多种效果。
3.遵循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教学设计不仅要重视理论系统性的阐述和相关知识的拓展讲解,更要重视引导学生实现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知、情、意、信、行”等要素的和谐发展。在教学内容的设计实施上,要因人、因材施教。在依据教材基本要求的基础上,还要遵循学生成长成才的特征和规律,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特长,让每个学生都有施展才华的舞台与机会。在教学策略与方法的运用上,不仅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还要突出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选择多种教法,多层次、多角度、多渠道的开展教育活动,努力实现师生双向交流。
二、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方案设计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设计是沟通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它是将教和学的原理转化成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方案的系统化过程。必须针对学生的实际需求,遵循教学客观规律,有机整合课程各种资源,整体安排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相关要素,从而找出最佳解决方案的方法,保证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和方向性。
1.教学目标设计。认清课程性质、确立教学目标是高校思政课教学设计的重要前提和开端,是教学设计系列活动的航标,决定着教学设计的方向,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制约着教学策略与方法。教学目标设计不仅要明确教学的总体目标,还要明确各章、节教学的具体目标,要处理好总体目标与各章教学具体目标的关系,努力探索如何将各章的教学目标分解细化为知识、能力、素质等不同层面的教学具体目标,实现总体目标与具体目标和谐统一。在教学目标的总方向上,教师要以正确的观点、科学的态度引领学生,采用各种途径和方法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信仰,这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2.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内容的设计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设计成败的关键。在教学内容设计的过程中要着重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本身和施教对象的性质和特点,将教材的知识理论体系和教学材料的实际相结合,对教学内容适当补充、完善,使教学内容更加科学和优化。
(1)以“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为出发点设计教学内容。教师要以教学大纲为依据,吃透吃准教材,从宏观上理清整体框架和重点难点,深刻领悟教材基本精神,在微观上把握每一章节的主题、重点和难点。针对学生的求知特点和兴趣点,以社会热点、难点、疑点问题或以新知识、新观念作为切入点,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整合和取舍。既立足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教材,在教学实践中成功实现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合理转化。
(2)以“理论研究的前沿动态和最新成果”为突破点设计教学内容。要把理论界的最新成果体现在教学内容中,让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及时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使学生不断深化对发展着的理论的理解,进而全面、准确、深刻地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以“精”和“管用”为落脚点设计教学内容。“精”是指教学内容要突出重点。把重点理论现实问题讲深、讲精、讲透,使教学内容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克服面面俱到。重点突出理论的精髓以及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管用”是指教学要有实际效果。教学设计要做到有的放矢,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注重教学的实效性。
3.精心设计有感染力震撼力的教学活动
(1)以“贴近学生的实际需要”设计教学活动。教学设计要增强针对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从学生普遍关心的思想政治问题、国家大局、理论问题入手设计教学活动,帮助大学生解疑释惑、认识社会、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质,展示的理论魅力。
(2)以“关注社会现实问题”设计教学活动。应重点关注和联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现实实际,联系当代社会变化的实际,对现实问题进行科学合理分析,才能使学生对所学理论增强认同感,达到好的效果。
(3)以“学生为操作前提”设计教学活动。所有的教学活动设计必须以学生“主动参与”、“能够做到”为前提。教学活动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考习惯,养成学生参与意识,启发学生社会责任,争取最大的教学效果。具体形式可以有演讲、辩论、小品设计与表演、模仿教学、案例讨论等。教师在组织各种教学活动之前做好充分准备,与学生沟通协调,规定大致的活动时间,做到收放自如。在提升课堂气氛的同时要能够对课堂有效控制,防止问题重心偏离和学生过分活跃。
三、课堂教学设计的策略与方法
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联系密切、教学实效性要求严格、思想理论教育功能突出、学生思想复杂多样等特点,教学设计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注重全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灵活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是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并贯穿于各种教学方法之中。教学策略与方法的设计要针对教学实际,灵活运用名言导入启发式、视频导入启发式、案例导入启发式、设疑提问启发式、情景感悟启发式、类比启发式等启发式教学策略与方法,努力实现启发式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与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一方面肯定艺术理论课程设置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又要避免走入另一个极端,照搬艺术院校传统理论课程,开设诸如《美术史》、《艺术概论》与《现代设计史》等综合理论课程,这些课程设置不能适应高职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所以是不合理的、不科学的。高职学院应强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课程设置应与专业或行业相关,理论联系实际,有选择性的开设课程,有选择性的筛选教学内容,而不是什么课程都开,什么都讲。就高职学生的教学目的而言,最主要的还是培养其技术应用能力,基础理论知识是必要的但要适度,因此,研究当下高职艺术设计理论课程建设与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
理论课程设置必须优化理论课程结构,既要排除与艺术设计学专业不太合适的美术学类综合基础课程,又要突出专业个性,做到科学、合理的搭配。如《设计学概论》可作为一年级的普修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全面、系统地了解设计学理论的基本概况并掌握所需的相关知识,不必单独开设《中国工艺美术史》等课程,毕竟高职不是培养理论研究型人才;在二年级阶段,根据专业技术方向开设各专业相匹配的理论课程,环艺设计专业开设《建筑装饰史》、服装设计专业开设《服装史》、动漫设计专业开设《动漫概论》等。教师根据课程特点,针对设计专业特色深入研究教材,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区别于普通高校艺术专业的教学内容,首先教材的选择要合理,要选择较适合高职艺术生的教材,针对高职艺术生的特点编写教义;有些高职院校的教师根据高职高专的教学目标定位总结教学经验自编教材,这是值得肯定的尝试,从源头上确保了教师讲授的是与高职艺术生学习目的和文化水平相应的教学内容,做到了科学、合理的搭配,优化了理论课程结构。
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等教育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既肩负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开展实践教学则是促进理论内化为学生思想自觉,深化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大学生,成为深受大学生喜爱的一门课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在实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无论是关于实践教学的认识,还是实际操作过程都存在很多问题,导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普遍缺失。因此,进一步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机制,探索一种切实可行的、被广大学生所接受的、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方法和制度尤为重要。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涵
建立高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机制,首先源于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涵的正确理解和准确定位。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在学生获得较为系统、全面、完整的科学理论和学科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将基本理论知识与“大学生个性发展规律以实践活动的形式整合起来, 实现学术性知识与体验性知识、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显性实践教育与隐性实践教育的有机结合”。它以社会为场所,强调以学生的经验、社会实际、社会需要为核心,以主题的形式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它要求大学生参与实际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对周围生活世界的各种现实性、综合性问题和现象或事件的积极探索与参与, 主动获取直接经验,有效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将科学理论内化为自身信念与修养。 它“把实践教学与社会 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主体、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平台”的封闭式教学实践状况, 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中心、以社会为平台”的开放式实践教学过程。
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不只表现为实践性, 而是强调实践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并重的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理论为基础和理论载体的, 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除具有本身固有的实践性特点外,还具有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所强调的研究性学习与实践性学习并重的学习方式, 主要是指学生在实践过程中, 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获取并综合运用知识, 内化有关政治理论和道德知识, 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类课程要求学生用所学理论去指导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对理论的理解与把握,课程的重点并不仅仅在于解决问题,而是在解决具体问题中善于总结和思考,不断提升学生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对于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
高校只有准确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涵,才能制定科学的课程规划和进行完善的课程建设,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真正受益。
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
1.提高认识,建立常规的管理制度和协调组织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其课堂理论教学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的组织和实施涉及多个部门和教学单位,需要多方协调和相互配合才能完成。比如,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包括基本原理概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国际政治与经济关系等课程,教学对象包括大学一二年级的所有本专科学生,人数众多;它的教学任务一般由各高校专门的“两课”教学单位承担,而学生则分别由不同的院系进行管理。由一个教学单位与全校所有的平行的教学管理单位进行协调组织,其难度可想而知,无论在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时间上都得不到基本的保障。因此,为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能够顺利开展并有序进行,学校应提高认识,高度重视,成立由学校主要领导牵头,“两课”教学单位和各院系以及团委、学生处、宣传部、教务处、财务处、科研处等相关负责人组成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指导委员会或领导小组,制定严格的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施与管理细则,将工作任务下达给学校相关部门并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工作,要求上述部门分工合作,各司其责,每学期高效完成相应的实践教学计划,并将其工作绩效作为年度考核的指标之一,使理论课实践教学在制度上得到保障。
2.设立专项活动基金,保证实践教学的经费开支
长期以来,众多高校并没有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纳入常规的教学体系中,每年仅有的开展得几项较有声色的活动也与大多数学生无关,参加者多为学生骨干,而且多利用寒暑两个假期突击搞,学生遇到问题得不到教师的现场指导或及时沟通,课题或活动在广度和深度上不能进一步展开,实践教学的目的和指导思想得不到很好地贯彻执行,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而且很普遍,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经费。没有经费,授课教师徒有好的教学计划和活动规划,难以组织调动人数众多的学生积极参加;没有经费保障,各院系也就觉得属于公共课的这些实践活动可有可无,在人员和时间协调配合上就不那么重视,多数实践教学计划就这样被搁浅;没有经费,学生参观访问、实地调研、宣传报道、成果交流和展示、成果汇编和出版、优秀调研成果的奖励等都没有办法很好的实现,学生完成各项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就大打折扣。
因此,高校必须设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专项基金,保证实践教学的各项经费开支,做到专款专用。
3.设立实践教学基地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取得好的效果,必须选择好适当的实践主题和实践场所。否则,非但达不到预想的效果,甚至会趋向相反。思想政治理论课涉及到的都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方向的基本问题,涵盖着中国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对这类问题在认识上要有一个总体的把握,但在实践中可以从某一个具体方面入手,比如,一个地区、一个乡镇一个村落、一个社区、一个具体的单位或某一项具体的社会公益后动等。因此,实践教学基地是保证学生社会实践质量和效果的重要因素。学院应积极主动与社会各界保持良好互动,取得大家的支持和理解;同时,要从专项资金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适当投人,本着双向受益的原则,建立一系列相对固定的有代表性、有特色的实践教学基地。这样,高校可以定期组织大学生轮流到各基地或相关单位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社会调研与社会考察。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就新农村建设、街道社区、企业调研中所发现的问题进行思考、提出见解,写出有价值、有收获的调查报告。这样,不但使广大学生通过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将课堂上所学理论知识服务于社会现实,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同时也促进、检验、落实了实践教学成果,使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得到进一步锻炼提高。
4.提高实践教学任课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
实践环节开展的好坏,对广大的教师而言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它首先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理念上改变单纯地讲好课本知识,和一切以“我”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做到在理论上讲清问题的同时,能够深入地了解社会,把社会现实问题或生活中的案例引入课堂之中,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检验理论。实践教学要求任课教师不但要有较深厚的理论基础,还要有良好的综合素质、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公关能力;还要求教师在理论联系实际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对社会现实问题具有敏锐的分析判断能力,具备良好实践教学能力,从而在实践教学中选准题目,设计出有思想、有意义的实践方案,指导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提高学生认识和分析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用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因此,高校必需加大力度提高“两课”教师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尤其要提高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的“实战能力”,全面适应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多重需求。目前,提高教师综合素质能力主要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加强理论学习,与时俱进,时刻把握学科新发展,深入社会,研究改革开放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另一方面,锻炼和培养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调查研究水平,加强独立开展实践教学工作的能力。要从经费中拿出一部分资金专门用于教师的培训、交流、进修、调研锻炼等,使他们进一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丰富教学素材,以适应人才培养的需求。
总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作,高校必须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切实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教学原则,积极探索实践教学的有效机制,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从而更好地实现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