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经济与金融的认识模板(10篇)

时间:2024-01-11 16:07:1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对经济与金融的认识,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对经济与金融的认识

篇1

【关键词】

金融文化;货币;认识误区

1 认识金融文化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社会意识形态。金融文化则是文化与金融相结合的产物,包括货币文化、信用文化、虚实文化、金融风险文化以及金融企业文化等,是人类共性文化在金融领域的具体表现,其根源于各国传统社会文化与金融实践当中,并反作用于金融实践。

经济市场化、金融全球化的进程中,金融活动不仅对经济政治产生巨大影响,而且日益广泛、迅速地创造出新的居于社会文化核心地位的金融文化,其对金融乃至经济活动的制约与促进作用也愈发凸显。从微观上说,不论主动与被动,自愿与不自愿,金融文化都在日益强烈地影响和支配着人们的生活;从宏观上说,金融文化对一国金融实践和金融制度结构产生持久、深刻的影响。优秀金融文化是保障和推动一国金融及经济发展的软实力,错误金融理念则将金融这把双刃剑的危害发挥得淋漓尽致。如短视信用文化导致一锤子买卖、损人利己现象层出不穷;轻视虚实文化,金融体系创新无度,虚拟经济不断自我膨胀,实体经济却停滞不前;漠视金融风险文化,从业人员风险意识淡漠、侥幸心理、机会主义普遍存在。纵观世界各国,形而下层面的各种金融问题无一不与形而上层面扭曲的金融文化相关。

2 货币认识误区及解析

金融文化既然是文化与金融相结合的产物,必然受共性社会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但固有的意识形态中部分与现代金融发展不相一致的观念以及错误观念指导下的金融实践自加强机制也形成了一些比较突出的金融文化认识误区,典型地表现在日常生活中被俗称为“钱”的货币认识上。货币独有的价值尺度和交换手段功能对人的精神世界产生深刻的影响。作为一切价值的表现形式和等价物,货币超越客观事物的多样性达到一个完全抽象的高度,其化质为量的特性促使人们的生活趋于量化和理性化,由此有人将货币作为首要的生活目标而为之疲于奔命,人情淡漠,人际交往只求功利,更有甚者,为钱不择手段。“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货币虽然使人们摆脱了对物和他人的依赖而获得更多的自由,却又受货币本身的束缚和支配而使自由流于形式化。带着强烈的感彩,许多人甚至认为钱是万恶之源。凡此种种对“钱”的体悟是现代人未能对货币形成科学认识而得出的肤浅结论。

事实上,货币历史浩瀚博大,绝非一个“钱”字了得。货币无论表现在金银上,还是表现在某种价值符号上,都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每一位劳动者既是自己商品和劳务的提供者,也是他人商品和劳务的需求者。与早期的直接物物交换不同,今天我们借助货币这一媒介进行间接交换。在将商品(或劳务)转换为货币,再由货币转换为其他商品或劳务的过程中,作为一般等价物,货币应该代表商品所有者之间等价交换所形成的社会生产关系,这才是货币的本质。交换的前提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对等交易,只有在满足对方需求的基础上才能有所得。如若交易双方能遵循等价交换之原则,便应是各取所需,实现双赢,不存在某一方纯粹的功利主义。

当今世界货币逐步构成人际交往关系的核心部分,并对现代人的价值观念、精神世界产生了潜在而深刻的影响,但我们不能只看到“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一面,任由纯粹手段的货币向内生长成终极目的,却忽视其本质属性――等价交换所体现的社会生产关系。客观地说,货币只是一种工具,它既能极大地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也可能让人为之着迷,还可能被自私自利、贪婪的人们所利用,少数人投机取巧甚至用坑蒙拐骗等手段攫取货币,本质上就是在掠夺和剥削他人权益。如同当今世界各国流通的货币只是价值符号,不是真实财富,真实财富要靠人们劳动创造一样,货币本身也不是万恶之源,其对人的支配只是形式上的“魔鬼”,无知、贪婪、不劳而获等人性弱点,才是真正的万恶之源。我们不能以否定货币来掩盖人性恶的一面给市场经济造成的破坏,这既不利于人们对货币形成正确的认识,更不利于培养现代金融意识,进而阻碍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 重建货币认识

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货币经济,自1978年党的提出改革开放战略决策后,在逐步推进市场化的进程中,国人对货币的认识发生了很大变化,从“羞于谈钱”到“一切向钱看”的转变,无疑是形而下层面各种经济活动决定形而上层面抽象意识形态的体现,这种自发形成的理念或信仰虽然朴素、现实,但有些未必是对市场化过程的理性反思,其反作用于经济实践便可能造成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市场经济实践需要优秀的金融文化理念引导,重建货币认识首当其冲。

作为商品交换媒介和手段的货币,应该代表交易双方等价交换所形成的社会生产关系,即商品所有者在将具体劳动转化为抽象劳动、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使用价值转化为价值时应真正做到等价交换;同样,货币持有者在将抽象劳动转化为具体劳动、社会劳动转化为私人劳动、价值转化为使用价值时亦应做到等价交换。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明确利人才能利己,对方无利自己也无利,而不是损人才能利己。

篇2

二、低碳背景下金融创新发展现状和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目前正处于低碳背景下金融创新发展的起步阶段,市场还不成熟,规模也很有限。在这个低碳时代,政府有关部门和金融机构并没有树立低碳经济理念,严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很多企业和金融机构对碳金融及碳金融运行模式认识不足,对碳金融的交易规则和操作模式不清楚,对发展碳金融的重要性认识不全面。我国法律也缺少对碳金融的政策保障。最终导致碳金融的商业价值流失。我国碳金融业务风险众多,比如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政策风险、气候和技术风险等。各种风险在低碳经济发展中是不可避免的。发展越快,风险越多。

三、低碳背景下金融创新策略

(一)制定低碳经济金融创新相关政策

完善低碳经济金融相关法律,使低碳经济金融规范发展。政府在低碳经济金融创新中起到主导作用。政府各级部门应当为低碳金融的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制定低碳经济发展相关政策,健全低碳经济金融体系。政府各部门还应当制定优惠政策,支持低碳经济发展。政府应当加大对低碳金融排污的监管力度。政府有关部门应当针对减排制定一个可计算、可报告、可考核的减排目标。减排目标不能盲目制定,应当符合实际情况;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环境的检测,完善检测系统。低碳经济金融相关法律政策要与政府监管相结合。

(二)加大低碳经济金融创新宣传力度

采取舆论宣传或网络宣传等方式,推动金融创新发展。通过制作低碳经济金融创新宣传册和建立金融创新网站,使人们都能认识到这是个低碳经济时代,了解什么是低碳经济,为什么要发展低碳经济,怎样发展低碳经济。

(三)培养低碳金融创新型人才

目前,我国低碳金融创新型人才极为匮乏。传统的金融人才普遍出现知识单一化现象。加强对低碳金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可以提高低碳经济的发展。低碳金融创新型人才不仅要具备专业金融知识,还应当具备项目管理、环保、金融等知识。在现行高等金融教育中,进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两方面改革。金融机构应当定期组织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综合能力,以培养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

篇3

祝敏毅、白钦先著,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鲁迅在《过客》里描写的过客总是在走向未知,他问老翁,“你可知道前面是怎么一个所在么?”老翁说,“前面是坟”。“可是走完了坟地之后呢?”老翁道,“那我可不知道。我没有走过”。但小女孩说,“不,不,不是的。那里有许多许多野百合,野蔷薇,我常常去玩,去看他们的”。在现实的社会与经济活动中,人们常常说各种事物之间的认识方式是相互渗透的、相互结合的,是互为条件的、辩证统一的,这些说法的正确性完全可以使人无可置辩。但正因为无可置辩,也就没有了什么实质性的内容,于是这些辩证的术语就常常成了人们逃避矛盾的遁词,而在这些遁词下面所掩盖的可能正是在现实生活中常常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悖论。

由白钦先和祝敏毅撰写的《金融衍生产品风险的价值认识》试图将金融学中金融衍生产品风险在金融市场中的主客体关系纳入哲学价值认识的层面来讨论,在金融学与哲学的交叉和边缘地带,搭起上下沟通的桥梁。把价值和价值认识理论纳入实践的范畴,赋予金融衍生产品的价值研究以一定的内涵,彰显哲学的价值理论研究的真正价值意义。这不仅对经济学、金融学,而且对哲学发展来说,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而以往的哲学,一般认识论、科学方法论以及专门科学方法论和具体科学方法论是在不同层次上分别地(在一定程度上是各自孤立地)加以研究的。这样,一方面,哲学的认识论就显得耸入云端,不着实地;另一方面分门别类的具体科学研究(如经济学与哲学)又缺乏相互联系和统一概括。显然,作者针对金融衍生产品风险的价值认识研究,是为哲学认识论通向金融及金融工程学领域这门具体科学架设了一座桥梁,集哲学与金融经济学思维于一体,为金融理论书籍闯出了新路子。

本书从一个新的角度,对如何进行金融创新及如何应用金融创新提出了大胆独到的见解,为人类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提出了警告。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在美国由“次级贷款”而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使得整个世界都为之困扰,而由于美国次级按揭贷款危机引发的诸多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及雷曼清盘等一连串事件的“多米诺骨牌”效应,让整个世界无论是金融强国还是金融产品匮乏的发展中国家都见识了虚拟经济的力量。虽然对这场危机原因的研究已经大体告一段落,但是,围绕这场实际灾难的反思才刚刚开始。金融衍生产品作为一种金融创新,作为一种新的技术产品,它的出现、使用及其发展对于解放人们的思想和理念,可能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如果在思维与认识上把科学理想化、绝对化,把金融衍生产品视为金融市场上一种绝对的真理,那么将会不可避免地再次导致世界金融危机的悲剧。而需要我们警示的是,这种偏激的价值认识已经成为经济学、金融学和金融市场的主流意识,具体表现在:第一,金融创新的工具理性导致了人性的扭曲、人格的畸变及整个社会的病态发展。第二,金融衍生产品已经成为经济学、金融学和国际金融市场中一个绝对的现代信仰,是对科学的亵渎。第三,金融衍生产品所内含的科学价值理性,在经济学、金融学和国际金融市场中并未得到任何的体现。第四,专业研究领域的细分使科学的求真价值本质弱化。第五,科学理性已经被追求功利意向的技术行为所遮蔽。第六,世界工业化和全球金融化的趋势,使科学的趋利倾向日益显现。诚然,金融衍生产品是人们为实现趋利性目的而设计的程序,但无论是工具理性还是价值理性,归根结底都是围绕人来展开的,人是金融市场的主体,是金融市场系统运行的核心。如果过于单纯地强调金融衍生产品的工具理性,而忽视其价值理性,那么,金融行为学最终也会把自己逼到尴尬境地招致扼杀的同时,毁灭世界经济。在1000万户美国人尽情地享受着“人人有房住”的美梦时,他们也得饱尝由于次贷危机带来的恶果;当一些经典经济学家沉浸在由于不断创新产生了日益众多的金融衍生产品,从而推动了美国金融市场繁荣的喜悦时,他们也得接受人们对其所导致的金融崩溃与灾难这个后果的无情指责和鞭挞。

篇4

(一)资本形成能够有效促进经济增长对于像我国一样的很多发展中的经济实体而言,资本及资本形成与经济增长具有密切的相关性。我国的金融市场主要由金融机构、金融工具及金融市场三部分构成,金融机构通过自身的储蓄效应、投资需求效应及其在储蓄-投资转化过程中起到的中介作用,能够降低投资者投资风险且具有种类多样特点的金融工具,以及为金融活动提供基本经济规则的金融市场等,这些都是我国经济总量增长、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的重要驱动力。

(二)金融发展能够有效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投资是影响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资金总量充裕能够有效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资金在不同部门、不同地区的投向偏好也能够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资本市场的出现及其完善能够为投资者提供一个方便灵活地聚集资金、转移资金、保证资金安全的交易场所,而且金融投资也能够为科技成果在区域间的传播开辟道路。

(三)金融发展能够有效促进企业竞争力提升经济即使完成了产业升级和行业转移等结构调整任务,经营机制不完善、缺乏竞争力的企业也会再度出现严重的结构矛盾。金融发展为企业提供了宽泛高效的融资渠道,市场投融资机制的建立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而且资产证券化及其流动也使企业在空间布局、产业附着、规模经济和技术层次等方面的效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激发了企业的活力。

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经济增长的驱动力从上世纪80年代的轻纺工业到90年代的基础产业、基础设施,以及新世纪的汽车、石化、电子为代表的产业群体,可谓不断转换升级,但仍不乏能源高消费、环境高污染的产业,然而这并不符合重新选择的经济发展道路以及重新确立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经济发展确定新的目标必然要求金融领域提供不同于以往的支持方式和力度。

英国政府2003年在《能源白皮书》中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自此低碳经济、低炭产业、低炭技术等概念逐渐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尤其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冲击,低碳金融也逐渐被人们所熟知并日益重视起来。低碳金融是指服务于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主要包括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和投资、低碳项目的开发投融资以及其他相关的金融中介活动。低碳金融与低碳经济有着高度的相关性。低碳经济为金融产品和金融制度创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也为传统的货币经济向金融经济转化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而低碳金融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尤其是经济转型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

尽管发展低碳金融、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是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具体体现,且符合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但就我国当前的实际来看,还存在着金融机构对二者的重视程度不足、缺乏专门的机构和专业的人才,低碳资本与低碳金融市场发展相对缓慢(目前仅在绿色信贷方面有所进展),金融体系内部和政府相关部门缺少一系列配套服务等问题。

发展低碳金融助推经济发展的建议

当今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高速阶段,资源的稀缺性以及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仍是阻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进一步提升的重要因素,为此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降低能源消耗、大力推进清洁能源发展。发展具有我国特色的低碳经济,推动经济发展转型,可以从金融机构信贷领域、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角度以及政府政策扶持方面做出努力。

(一)金融机构加强专门的组织机构建设和人员培养以及提供特定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上多下功夫

1.提高对低碳经济、低碳金融的认识程度。要全面认识到发展低碳经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完善低碳金融服务是经济发展大势所趋,只有增强认识才能提高意识,也唯有如此才能时刻明白和了解自身的职责和所应承担的义务。

2.加强专门的组织机构建设和人才培养。因事设岗、因人定岗。面对新环境、新任务,金融机构就应当提早且充分地认识到新形势给自身带来的新职责,做到勇于承担的同时还要设置合理且有效的组织机构,并在专业人才的来源与选择、招聘与培训上下功夫,安排最适宜的人选去完成其能力范围内的工作。

3.提供特定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金融机构因其经营产品的特殊性、经营形式的灵活性为市场主体,尤其是企业提供了种类繁多、方式灵活、期限多样的金融工具,但对于当今要求发展低碳经济模式的市场来说,金融工具的种类还有待于进一步开发,提供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也有待于进一步增多和完善,如开办专项减排技术改造和设备升级换代的项目贷款业务。

(二)发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作用,加大环保领域的资金投入支持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大力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主要包括环保企业)或项目发行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债务融资工具,以此筹集企业或项目发展所需资金。多措并举,除以上措施外应积极鼓励私募基金、风险投资、社会捐赠资金等参与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中来,逐步放宽资金筹集渠道,加大对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等建设领域的资金投入力度。

(三)政府应给予政策扶持,运用多种金融政策工具引导企业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

1.应将我国到2020年的碳减排目标作为具体衡量标准,行业不同减排要求也理应不同,只有完成减排目标的企业才有资格获得融资;

2.借助政府财政资金的担保杠杆作用构建一套可行性高、实用性强的绿色信贷担保制度,推动环保信贷投入规模的建设;

篇5

随着社会的发展,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的作用越来越不可忽视,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打破了直接的物物交换中买卖双方在时空上的限制。随后信用的发展又令货币与商品的交换在时空上的限制进一步放开,以至即使在交换双方商品所有权转移后市场仍继续存在,货币也逐渐作为一种可有偿转让的特殊商品成为市场交易对象之一。于是,从商品流通中独立出了一种特殊商品――资本,金融也开始具有真正意义。此后,金融工具逐步由单一的货币形式发展为货币、商业票据、股票债券等多种形式并存,出现了专门经营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以及从事金融活动的金融市场,金融开始由最初中介商品交换的辅助地位逐渐发展成为经济活动中一个相对独立的因素,通过其自身的货币发行、信用创造、资源配置等功能影响着社会再生产和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一、加强对金融的有效引导,促使其对经济保持促进。

金融的作用在于货币的产生大大降低了物物交换中因需求和时间的双重巧合的困难而存在的用于评估商品品质、掌握商品信息的单位交易成本,便利了交换,从而实现市场范围扩大专业化程度提高。随着经济货币化程度的提高、单位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仍会下降。这一作用更为加强。

1、金融大大促进了储蓄和投资的增长,为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经济发展需要大量资金推进,而储蓄是提供资金的重要来源之一。特别是在经济从不发达走向发达的过程,储蓄率的高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几乎所有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伴随着储蓄率的上升。在促进储蓄率上升的因素中,金融是最重要的一个。金融的特点在于资金融通,而利息率使当前消费转化为未来消费、实物储蓄转化为货币储蓄揩蓄增值并转化为投资成为可能,这就决定了它有条件吸收社会中的闲散资金转化为储蓄,从而为生产提供资金采源。此外,金融的特点又使它成为动员储蓄和投资的最佳途径:一方面,把分散的储蓄者用于投资或存储的资金集中起来需要大量信息和投资渠道,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而流动性金融市场能增强金融工具的多样性和流动性、满足持有多样化证券组合的需要;另一方面,动员储蓄牵涉大量筹资企业与拥有剩余资金的诸多投资者,金融中介能以最低的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最大量地动员储蓄,有效避免信息不对称的弊端。

2、金融发展优化了资源配置,使资金合理流动,提高资本效率。金融能降低长期投资的流动性风险。高收益的投资项目需要长期的资金占用,为此储蓄者必须承担因资金长期被占用而产生的资金流动性风险,以致不愿长期投资。而资本市场交易、各种金融工具的创新金融中介的往来存款业务以及针对外部冲击对流动性投资和非流动性投资进行的动态均衡组合部位金融具有降低和分散流动性风险的能力,向力图回避流动性风险的储蓄者提供最大眼度的保险。这使更多资金会流向周期较长的项目。金融的存在能大大节约信息成本。金融中介具有较个体储蓄投资者更强的获取和处理众多企业、管理者和经济环境方面信息的能力和专业评估技术。这使它为其成员提供投资信息服务的成本比个体储蓄投资者通过个人努力获取信息的成本要低得多。

二、正确认识金融的风险,降低其对经济发展的阻滞作用

金融在经济运行中所处的重要地垃不仅体现在其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金融危机的爆发对整个经济体系正常运转的冲击也显示出它对经济的负面效应。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更使人们认识到金融的稳健发展对于全球经济与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性。

1、金融活动中的不确定性令金融风险客观存在。在经济生活中,只要存在不确定性,风险就存在。金融业是高负债经营的产业,自有资金所占比重小,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将其对零散储户的流动性负债转化为对借款人的非流动性债权来实现。但这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储蓄者对金融机构有信心;二是金融机构对借款人的筛选和监督高效FB确。由于不能确定这两个条件能否满足,金融风险就客观存在:一方面,由于市场信息不对称性和市场经济主体对客观认识的有限性,即使银行经营稳健,储户能认识到全体不挤兑更利于集体利益,但在面临“囚徒困境”时仍可能为降低预期风险而参与挤兑;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主体存在机会主义倾向,金融机构管理者趋于采用高风险、高收益的投机策略,以致金融资产质量下降。同时贷款者也可能采用不正当手段,如欺骗、违背合约以及钻制度的空子来不合理占用资金。致使金融机构对借款人的监督有限。

2、金融对经济运行的广泛渗透性、扩散性使金融风险具有很强的传染性。首先,金融机构作为储蓄和投资的信用中介组织,它的经营失策必将连锁造成众多储蓄者和投资者蒙受损失。其次,银行创造存款货币扩张信用的功能也令金融风险具有数倍扩散的效应。再者,银行同业支付清算系统把所有银行联在一起,任一银行的支付困难都可能酿成全系统的流动性风险。最后,信息不对称会使某一金融机构的困难被误认为全金融业的危机,从而引发恐慌。金融的这些特殊性令其风险相对其它行业而言具有快速、面广的特点。使局部性金融困难能快速演变成全局性金融动荡甚至经济危机。

篇6

1.1法律可以规制风险 

法律的功能与社会期望有一定的关系,人们往往将对社会的期望转化为法律所具备的功能,社会活动需要法律来约束,必须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这样的话不论是哪一个层面的人均会受到法律的保护和约束,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金融法也是在社会经济活动的需要中产生的,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上的经济活动需要金融法进行保护和约束,市场经济才能健康可持续发展,市场经济活动中违法情况的发生率才能降低,才能为人们营造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对经济主体的合法权益进行有效的保护。风险的本质和预期有很大的关系,风险是面向未来的,也就是实际的结果与预测结果的差距,在传统社会中,与经济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不是很完善,因此很多投机分子会钻法律的空子,为了谋取自身的利益不惜损害他人利益,甚至损害国家的利益,因此金融法必须要具备不断完善的功能,才能应对市场的变化,从而维持市场的稳定发展。 

1.2法律规制风险本身也有可能会产生风险 

法律制度本身也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在进行风险制度化管理社会风险的同时,也可能产生制度化的风险,由于任何一种法律在时间上均会存在一定的滞后性,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会存在法律与经济发展不一致的情况,因此制度化的风险是不可避免的。在制定新的法律制度的时候也会存在一定的风险,法律通俗来说就是制度化管理风险的方式,法律在发挥功能的时候要考虑法律能否制约本身行为带来的风险。法律系统是社会系统的集中反映,由于社会是存在风险的,因此法律制度必然也会存在风险,法律风险受社会风险的影响,社会风险是一直存在的,人类的社会活动必然会存在一定的风险,要正确认识社会风险,不能一味地进行否定和批判,对社会风险进行客观地观察和分析,在风险中寻求发展的机遇。 

2风险管理与现代金融领域的结合 

2.1投资风险管理 

在金融行业中的风险是指实际投资利益与预期的投资利益产生的误差,投资就是将金钱通过金融手段进行投资然后获益,当一个人的经济收入大于其消费需求的时候,他就会通过购买债券、股票或者银行储蓄的手段进行金融投资,在需要资金使用的时候变将过去的款项取出来。这样的话就会存在收入和消费不匹配的情况,对于投资者来说通过投资可以避免未来发生突况的时候资金不够的情况,对于资金不足的人来说,投资者通过资金投资能避免当前资金不足的情况。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投资的重要性,但是一定要对自身的经济状况和市场情况有清楚的认识,否则对自身会造成经济损失,还会对市场秩序产生一定的影响。 

2.2金融中介的風险管理功能 

金融活动场所和机制的统称就是金融市场,企业、金融机构和个人在金融市场中进行金融风险管理,在金融市场中风险已经成为商品的一部分,既可以被销售也可以进行购买,其中证券就是典型的代表商品,市场具有资源配置的功能,金融市场也会对其风险进行合理的配置,影响市场价格的四个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通过一定的传导和映射作用对市场产生影响。金融中介是一个金融机构,承担着相应的社会责任,根据金融市场的发展变化对投资人进行合理的投资建议和提醒,尽量保护投资人的利益,使投资者能明确认识到投资可能会带来的经济损失和资金收入。 

2.3企业金融的风险管理功能 

企业融资、治理和财务是企业金融的核心部分,三者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企业的经营活动不仅是风险管理的过程,还是一个资源整合的过程,企业金融的核心要素将企业的风险管理体现出来,在财务状况良好的时候。适当的企业融资有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也会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调整企业的管理结构,实现最大化的企业创造价值。 

2.4风险、金融和金融法的共振 

金融、风险和金融法三者有不可或缺的联系,其中一个发生变化就会引起另外两个的改变,因此金融法要对资金余额进行合理的调节,解决收支不平衡的问题,金融法是现代社会中控制金融的重要工具,不是单纯的资金融合,金融法的内涵是风险定价,不仅仅是风险制度化的重要形式之一,更是制度化风险的源头。金融法对风险进行管理的时候必须要根据社会的发展而进行完善,在市场实际活动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制定完善的法律制度,降低法律滞后性所带来的风险。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任何一个国家的金融风险均会波及到其他国家的市场经济,因此我国要做好应对国际金融市场变化的准备,不断完善金融法的内容,使其能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要。 

3结束语 

金融市场的成功与风险有密切的关系,金融市场中存在很多风险,因此金融法不能是一成不变的,要与时俱进,与金融市场的发展需要相吻合,及时调整金融法律的内容,做好国内金融风险管理工作,促进国内金融市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合作金融组织最早出现于19世纪的欧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快速发展并日趋普及,20世纪70年代成立了“信用合作社世界理事会”(World Council of Credit Unions,INC),该机构现有86个会员国和地区。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及金融业的高速发展,合作金融组织无论在组织形式还是在内涵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变化更大,具体表现为:

    1.金融经营目标的变化。合作金融组织的最初形式是信用合作社。当时信用合作社的参加者大多是小生产者、小经营者和农民,他们为了抵御大资本的剥削,维护自身的利益,自发组织起来,在融资领域实行资金互助合作,其宗旨和经营目标是:不追求利润,以为社员提供服务和帮助、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但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经营活动都要追求利润,讲究自身效益。因此,绝大多数合作金融组织实际上都以追求利润为经营目标。

    2.资金来源的变化。最早的合作社主要以股本金和存款为资金来源,现在西方国家多数合作金融组织,在资金来源上已经是多渠道,除上述来源外,还有向中央银行借款和发行债券,并且有些国家发行债券所筹措资金占合作金融机构资金来源的比例相当大。同时,存款的种类也多样化。

    3.资金运用及其业务经营的变化。在贷款对象上,由社员发展到以社员为主;在贷款数额上由小额贷款发展到小额和大额贷款都发放;在贷款用途上,不再局限于生产,尤其是农业生产,也提供消费性和流通性贷款;在贷款方式上,不再只是靠社员的个人信用担保,而注重票据贴现、财产抵押、经济担保等形式;在贷款利率上,不再强调低利原则。

    4.经营管理方式的变化。现代合作金融组织已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和自上而下的管理体系,不再强调“民主管理”、“一人一票”,注重所有者、经营者与投资者三者利益相统一的管理原则。

    纵观世界各国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制度变迁,其总趋势是:由非营利合作转向营利合作,由劳动联合转向资金联合,由以“为社员服务为宗旨”的信用合作组织转向商业性金融组织。但是,无论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在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商业金融和合作金融并存是各国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共同特性。或者说,商业性金融不会取代合作金融。

    二、我国农村合作金融制度异化的特点

    1.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制度异化具有明显的行政化特征。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长期受其他体制改革“惯性”的作用,使农村金融体制长期成为政府或其他经济体制的附属物。例如,信用社从最初的合作组织到人民公社的一个部门,再到国有农业银行的基层机构,再与农业银行“脱钩”恢复合作性质,但要受中央银行的监管,即使这样均采用的是政府主导、强制性变迁的方式,具有明显的行政色彩,这种方式降低了制度变迁的时滞及摩擦成本,但同时其效率也随之降低。

    2.我国农村合作金融体制和制度的变迁具有强烈的形式主义。我国农村合作金融体制和制度的变迁均是法人地位和权利的易位,而非组织结构形式的变动以及金融产权主体的让渡。也就是说,都是形式上的变化,而非经营管理模式以及金融效率提高等实质上的变革。

    3.农村合作金融制度变迁与农村经济制度变迁的路径相悖。1979年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制度的两次具有历史意义的变革都采取了自下而上的诱发性变迁方式,第一次变革:的实行和推广,第二次变革:乡镇企业和农村个体私营企业的兴起。这两次变革使农村经济主体的产权关系进一步明晰,而农村合作金融制度的变迁则使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产权关系更加模糊不清。这两者制度变迁路径的相悖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民间非规范化借贷的产生和发展。

    4.农村合作金融制度变迁过程的渐进性。我国农村合作金融制度改革之所以选择渐进性制度变迁的路径,原因在于渐进性制度变迁可以把制度创新所带来的矛盾和利益冲突在时间、空间上分散开来,为社会化解和消化制度创新风险和成本提供一个缓冲区。认识上的渐进性决定了改革实践的渐进性,改革策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当时的知识和信息。因此,农村合作金融制度改革的目标往往是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而不断地修改和调整。

    三、我国农村合作金融制度异化的动因

    1.政策性设计的缺陷。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农村金融管理体制改革目标不明确,使农村金融的功能定位和产权制度处于模糊尴尬位置。例如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改革,在管理体制的选择上始终未摆脱“官办色彩”,1958年实现后,农村信用社与农业银行在农村的分支机构合并,下放由人民公社管理,1979-1996年由农业银行代管,1996-2003年由中国人民银行托管,始终走的是“官办”道路,实际成为国家金融机构的附属物。同时信用合作社也失去了自主性、民主性和灵活性;在产权制度建设上,产权代表主体不明确,产权结构不清晰。农村信用社每次改革,由于过度强调金融体系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其组织内部人员的思维模式天然地排斥改革,依然保留计划经济的特色,失去其做强做大的内在动力;在经营管理模式上,实行的是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而非合作性金融,与建立信用合作社的目的相违背,因此其功能丧失成为必然。

    2.制度变迁的政府强制推动。纵观我国农村金融体制和制度的变迁,每次均是自上而下的政府强制性行为,而非自下而上的诱发性行为,更不是农村经济主体自主行为,其主要原因:一是从原有的金融体制来看,传统的金融管理体制具有高度的集权性和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对政府高度的依赖性。其具体表现为3方面:(1)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长期受计划经济模式影响,农村金融组织成为政府的附属物,导致农村金融主体长期缺位;(2)我国金融体制实行的是条块分割,使单纯服务农村经济的金融主体无法独立出来;(3)我国农村的自然条件和制度环境对农村金融的发展形成的制约,例如农民的素质、农村的经济体制和农村的商业化水平等。二是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制度的变迁要符合国家的效用函数。因为农村金融市场的稳定、金融体制性租金是政府宏观调控的目标。

    3.农村经济发展需求的推动作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对资金的需求与金融市场的供给存在着巨大差距。从1996年起,我国农村的金融缺口还出现了逐年扩大的趋势,导致民间金融活动异常活跃。

    四、对我国农村合作金融制度异化的再认识

    通过对国际合作金融制度异化趋势和我国合作金融制度异化特点及其动因的论述和分析,我们有必要用科学发展观对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地位与职能、性质与衡量标准、合作制与商业化关系、目前农村信用社改革等进行再认识。

    1.对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的地位和职能定位的再认识。要充分认识农村合作金融的地位和职能,就必须回答我国是否存在农村合作金融基础、我国是否存在农村合作金融需求,回答当然是肯定的。因为:(1)农村合作金融产权制度能够适应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目前,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可提供互助互利、灵活多样的融资形式,可实行优惠利率贷款,可采取多种分配形式。(2)农村合作金融产权制度可满足农村弱势群体融资需求。在我国东部地区金融需求以非农业为主,应依靠具有规模经营优势的商业银行满足,而中西部地区金融需求以农业生产和生活需求为主,那么,就应该建立以合作金融机构为主体的金融体系。(3)从金融机构的功能角度看,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一直是向着使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商业化方向推进的,其结果是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明显趋于减弱,这显然不科学、不平衡,不符合我国国情。(4)合作金融组织不仅能够保障资金供给,还能对社员实行利润返还,提高农民收入。因此,在农村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应大力加强合作金融组织建设。

篇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市场得到快速发展,尤其是商业银行,更是得到广阔的发展空间,有效地提升了自身的业务能力。但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我国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的提高,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逐渐激烈化,特别是县级商业银行更是在夹缝中求生存,其发展状况尤为艰难。因此,县级商业银行必须认清自身存在的问题,积极创新发展思路与途径,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看待国际业务创新问题,以便促进县级商业银行的长足发展。笔者利用假期对国内部分县级商业银行进行了走访和调研,了解了我国的县级商业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发展意见和建议,以供参考。

一、对影响县级商业银行发展因素的认识

自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以来,全世界的银行业都受到巨大的损失,相对来说,我国银行业的损失并没有超出预料范围,多数银行依然保持着较好的发展势头。但是,在这种形势下,一些县级商业银行的发展依然受到了影响,主要影响因素为以下几点。(1)受到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市场都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国家银行利率不断调整,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加剧,使规模较小、经营管理能力较弱的县级商业银行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2)一些县级政府为了发展地区经济,利用县级商业银行的贷款金融服务进行地区性的融资活动,使县级商业银行的信贷总额急剧上升,从而导致信贷危机,增加商业融资风险,影响县级商业银行的正常经营管理活动的有序进行;(3)为了应对全球经济危机,国际上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力度不断增强。基于此种形势,我国也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制度进行有效地调整,尤其是对一些不规范的县级商业银行进行重点审视与检查。监管环境的改变,也将对县级商业银行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对县级商业银行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认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不断发展,为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但是全球经济危机的爆发,对我国县级商业银行的有序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第一,县级商业银行大多开办历史较长,并在银行业市场中占有一定的份额。他们一直沿用传统的管理思想,对银行创新发展的认识不足。银行工作人员多是将工作精力放到业务风险较小、但是业务量较大的大型客户上,对本地区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关注度不高。在这种经营管理思想的影响下,银行的客户资源受到限制,不利于银行的发展。

第二,以传统思想观念指导发展的县级商业银行,其经营管理模式也表现得较为落后。很多的县级商业银行都使用“行中行”的管理模式,致使银行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程度不高,工作效率低下。另外,银行的管理组织结构也多是以行长、各级主管、业务人员几部分组成,各项业务层层上报,极其浪费时间,这对一些业务的时效性是具有制约作用的。因此,县级商业银行的管理组织结构的合理性也有待考证。

第三,很多的县级商业银行都是以汇款、托收、贸易融资等传统的结算方式办理国际业务,这不仅不能满足客户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同时对提高国际业务水平是不利的。而部分县级商业银行并没有认识到自身金融服务方式的单一以及服务质量上的欠缺,对金融产品种类的扩充效果不佳,现有金融产品的营销策略也比较简单,并未能以有效的宣传手段进行业务扩展,从而制约了县级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发展。

第四,对于金融机构来说,金融风险的预测与管理是极其重要的。县级商业银行作为县级的金融机构,也必须提高对金融风险的认识,从而构建有效的金融风险控制机制、制定有效的金融风险规避措施。但是,部分县级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中,严重缺乏严格完善的风险控制机制与风险规避措施,不能结合自身发展情况以及银行业市场变化形势,盲目地进行金融产品的引进,从而增加了银行的金融风险,使银行的资源配置失效。

三、对县级商业银行发展国际业务必要性的认识

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以及国际贸易的发展,国内外企业对金融服务需求的不断提高,都要求着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国际业务,以满足国内外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对于县级商业银行来说,地区经济的发展也为其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尤其是大批的国外企业在县级城市投资建厂,国内企业开展国际业务,以及信贷消费、转账支付等跨国金融业务量的增加,都在要求着我国县级商业银行创新国际业务,以便为企业与个人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从而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吸引更多的客户,促进县级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形势下,金融体系必将得到重新的组建,在一定程度上,给我国县级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条件。目前,我国银行业市场正在不断地改革之中,金融监管力度也在不断加强,这对规范县级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活动,创新县级商业银行的发展是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的。因此,我国县级商业银行创新发展国际业务即有必然性,也有可能性。

篇9

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在发展中的相互联系

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动态变化状态贯穿于整个发展的始终。金融体系在以交易需求为基础和条件的基础上产生,但是在实体经济发展的初期,作为中介地位的金融体系,加强了知识实体经济之间的密切交流,使其它们之间进行支付与汇兑工作,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实体经济的间接的发展起来。但是,随着实体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壮大,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关系日益密切起来,并不断的融合在一起,金融体系日益发展成遵守信用、讲求诚信的中介力量,金融体系在实体经济发展积累的原始资本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同时利用最佳的手段和方式使实体经济原始积累的资本得到了最优的配置,从而直接加速了实体经济的健康、持续的发展开来。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两者之间的关系随着公司制和股份制在实体经济中的运用而日益密切,使两者完成了从间接关系向直接联系的转化,也为金融市场向前健康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展示舞台。但是,现今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之间的关系日益发展成相互控制与制约的状态,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不断出现了距离上的隔阂,究其原因是,在管理模式、科学技术、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基础上实体经济发生了不断的变化,金融体系在结构和功能上得到了转变与创新。在发展的过程中,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之间日益分离的关系其速度飞速发展,致使,随着边际出现的递减导致实体经济日益陷入了非常困难的境地,而金融体系也需要把诚信、信用作为自身发展的支柱。因此,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两者之间的关系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具体体现为先是相互分离的关系,再是逐渐的融合的关系,最后又呈现出相互分离的关系。

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之间的发挥的作用

金融体系存在的前提条件是实体经济。金融体系产生于实体经济的发展过程当中,并依靠于实体经济的发展而发展,是实体经济为其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上的基础和稳定的收益,否则金融体系有可能出现严重的问题,如,金融资本的泛滥,进而流入市场,导致资源的配置得不到优化的配置,还有可能出现金融危机,影响商品市场的正常运行,使金融体系不能很好的发挥应有的作用。

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是金融体系。金融体系不仅为实体经济进行资本原始积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为实体经济的有效发展和进一步扩大生产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支持,也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优质的支付中介服务,并发挥了重要的职能,如,稳步发展和降低风险等。现在的信息披露、信用体制建设、兼并收购、财务管理等新现象出现在金融体系的完善与发展的过程当中,对实体经济的持续发展起立积极性作用,而且使实体经济开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制定有效措施协调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关系

调动实体经济的积极因素,推动金融体系向前发展。要解决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之间的分离问题,就要在金融体系的完善与发展的基础上,把交易的需求看做是发展的目标,并充分发挥实体经济的积极主动精神。实体经济发展中的出现了众多现象,具体表现如下,金融服务和金融体系在实体经济市场化发展及对金融的要求的基础上,不断向自由化和市场化方向发展;原始资本积累的速度随着实体经济增长而增长,进而进入金融体系,从而不断扩大了金融体系发展的规模等等,这些现象都影响了金融体系的发展进程。因此,要实现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的相互融合,就需要对实体经济进行内部改革,充分发挥其积极因素,以更好的促进金融体系健康发展。

促进金融体系改革的自由化。实现金融体系的自由化在满足资金供求的基础上达到实体经济的融资效率的高效,并在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如下:一是更多储蓄在直接融资完善与发展条件下直接转化为投资;二是政府对资本进行优化配置以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三是促使储蓄的规模得到扩大,利率的提升。四是避免金融市场出现结构的失衡,使金融市场实现差异化和多层次。五是提升实体经济的服务,进一步完善监管体系。

积极革新资本市场。要密切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之间关系,资本市场的革新在两者之间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因为金融体系有间接金融和直接金融两部分组成,金融中介作为间接金融与实体经济存在债权债务两方面的关系,资本市场指的是直接金融,对实体经济的发展过程及速度起着重要的影响。如,对实体经济财务信息和业务信息进行及时的公布,对实体经济发展中的有缺陷的

篇10

关键词:

虚拟经济;会计控制;掌控能力

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经营模式,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虚拟企业的建立成为当前我国市场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市场经济,在虚拟经济发展过程中企业会计逐渐形成了一种特定的能力。虚拟经济概念的产生是马克思在对国际市场经济发展中金融依托经济循环而产生的一种钱生钱的经济模式。虚拟企业通过对会计控制能力进行提升来提升企业在虚拟经济环境中的市场竞争能力。

一、会计控制在虚拟经济中的掌控能力弱的原因分析

1.会计计量能力不足会计计量是企业会计在对企业内部资产进行管理过程中的主要能力。当前我国虚拟企业中企业会计计量对企业预期收益进行控制。但是,企业预期收益控制过程中存在诸多风险因素,其中不确定的原因较多。因此,会对其造成一定的影响。而我国企业会计在对虚拟经济中会计计量能力进行提升的过程中仅仅是采用一种会场发展的关系对其进行研究,缺少一定的创新价值。此外,在对我国会计计量公允价值发展过程中的相关信息披露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将成为当前我国会计控制在虚拟经济中掌控能力较弱的主要原因之一。

2.虚拟经济中会计认识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虚拟企业会计在虚拟经济中会计控制的认识,使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此外,我国会计控制中在其会计计量上一般局限于对当前我国市场发展中的金融领域。金融领域可以进一步拓展我国市场发展中会计计量的范围,从而提高对企业虚拟经济中的掌控能力。但在其应用过程中不应该局限于金融领域中,虚拟企业的环境发展中存在多种不同的市场竞争环境。因此,会计在其发展过程中也需要对其进行多角度分析,不局限于某一个单一的领域才能够提高会计控制在虚拟经济中的掌控能力。

二、会计控制在虚拟经济中的掌控能力提升措施

1.提高会计计量能力会计计量能力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会计计量环境和会计计量体系两方面。因此,想要提高企业的会计计量能力受限需要改善企业的会计计量环境。例如,我们对虚拟企业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相关内容进行研究,其中不仅是一种社会的现实环境的控制,也是当前我国虚拟市场环境发展的关键内容。因此,在对会计计量环境进行改变过程中可以通过改变会计信息披露环境的方式对其市场环境进行完善,这样才能够提升我国会计计量能力。需要针对会计计量体系方面对其进行完善。例如,在会计体系建立过程中建立可验证性会计计量信息体系,这样能够是会计信息披露体系更加全面,从而提升会计在工作中的公正、公平的能力,促进企业的长期发展和建设,提高会计计量能力。通过以上两方面的不断完善,进一步提升会计控制在虚拟经济中的掌控能力。

2.打破会计认识局限性打破会计局限性是当前企业在对会计控制进行改进和完善过程中所面对的首要问题。而会计认识也是虚拟经济中掌控能力的一种体现。根据马克思哲学观对虚拟经济中掌控能力与会计认识进行研究,发现二者之间为正相关关系。因此,想要提高会计控制在虚拟经济中的掌控能力就需要对我国会计的认识局限性进行打破。例如,会计对金融领域的认识中应该增加对金融领域以外的领域进行认识。在虚拟哲学领域、虚拟经济领域等方面对其进一步进行完善认识,采用多角度的方式打破现有我国会计认识局限性的缺点。

综上所述,虚拟经济环境中存在许多不同的空间和领域内容,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如果想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需要对会计控制进行提升,其中尤其以企业会计控制中在虚拟经济环境中的掌控能力最为关键。掌控能力是会计对虚拟经济中市场发展前景、市场信息等掌控的一种能力。因此,未来在虚拟经济环境下会计控制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内容,需要对其进一步进行完善,以促进我国企业的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管理的目标,带动我国市场经济的长期发展。

参考文献

[1]银峰.虚拟经济下会计假设冲击与修正[J].财会通讯,2014,31(1):81-83

[2]王秋红,汤湘希,陈丽.基于会计控制论视角的资产概念重述——兼论2013年IASB的《财务报告概念框架(讨论稿)》[J].当代财经,2014,12(3):118-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