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城市信息化建设模板(10篇)

时间:2024-01-11 16:49:5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数字城市信息化建设,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数字城市信息化建设

篇1

一、引言

城建档案是城市规划、建设及其管理活动中形成的极具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音像等不同格式的文件资料,在我国城市建设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而现如今,传统的城建档案管理模式正逐渐被信息化以及数字化管理模式所取代,因此,相关部门十分有必要加强对这方面的研究实践,以应对未来城建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

二、当前实行城市建设档案信息化与数字化建设管理的现实意义

(一)有助于满足当前城建档案管理需求

现如今,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产生了大量的城市建设档案,而以往传统的城建档案管理模式却难以与当前城市建设形势相匹配,使得城建档案管理工作中总是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工作效率低或者信息共享困难等。所以,现在的城建档案管理必须要与时俱进,积极引进以及使用信息化结合数字化管理的方式,以妥善处理城建档案中纸质档案积压等问题。

(二)有助于提高城建档案管理效率

在过去,城建档案的存储媒介为纸张,在档案保存与管理过程中,受客观因素影响很大,为了保存这些纸质档案,相关部门还需要在存储环境以及档案维护等方面投入大量Y本。尽管如此,纸质档案在管理过程中依然会因反复调阅而产生破损、字迹模糊或者丢失等问题。这些都会严重影响到城建档案管理效率。而在信息时代,随着信息技术以及数字技术的灵活运用,档案管理人员可以将城建档案管理从传统模式解脱出来,将纸质档案转化为电子档案,在优化城建档案管理方式的前提下,实现城建档案管理的规范化以及标准化,以发挥其应有作用。

三、新时期强化城市建设档案信息化与数字化建设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建档案信息的网络化建设

想要实现城市建设档案的信息化与数字化管理,首先就要将档案信息转化为有生命力、流动的资源,即数字化信息。相关部门需要配备统一化的信息设备,完成档案部门计算机管理系统全覆盖,为机关、企业配备全、快、准的档案信息。与此同时,对现有的计算机档案管理系统进行改进以及优化,就档案信息进行自动全文存储、检索、自动标引以及文档信息系统的一体化管理等[2]。另外,城建档案信息的存储应采取高容量载体,包括计算机的磁盘存储系统以及光盘存储系统等。以上述方式来应对和解决档案信息存储难的问题,同时还能帮助相关管理人员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工作强度。最后,各档案管理部门需要主动学习和借鉴其他档案馆信息化管理成功经验,将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纳入到议事日程中来,特别是要注重城建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建设与政府电子政务建设的和谐统一向前发展,以带动自身进步。

(二)做好电子档案的保存工作

目前,存储电子文件的媒介大多为化学磁性材料,从理论上讲,这种材料是可以长期保存的。但是由于电子文件的发展形成过程相对较短,实施贮存中的验证还比较缺乏,因此,在读取光盘时会频频发生磨损现象,进而影响到光盘内电子文件的完整性,严重时还可能造成电子文件丢失等问题。基于此,一些需要长久保存且极具价值的电子文件,需要相关人员定期复制、检查。

(三)加强人员培训,提高管理工作效率

相关部门必须要将提高档案管理人员自身素质以及工作能力作为重点,给予其足够的学习以及深造机会,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高其知识水平以及理解水平。与此同时,还需要定期组织档案管理人员学习最新的知识与技术,紧跟时展步伐,用科学的知识以及工作方式武装自己,从而在工作岗位上发挥自己的优势。另外,在平时的城建档案管理工作中,还需要定期对人员的能力及素质进行考核,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不断强化自身城建档案信息化与数字化管理水平,以此来形成一个合理的、科学的信息化档案管理平台。

四、结语

总之,城市建设档案的信息化与数字化建设管理,不仅可以实现城市建设档案管理的历史性跨越以及质的突破,同时也能促进我国档案业的良性发展。对此,相关部门或机构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建档案信息的网络化建设,做好电子档案的保存工作,加强人员培训,提高管理工作效率,从而充分发挥城建档案在城市建设中的关键性作用。

篇2

中图分类号:TU984.11+1文献标识码:A

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例如地理的分布性、事件的动态性、资源的易购性以及局部的多样性等,这种种问题都影响到城市发展的协调性和整体性。要解决这些问题,最主要的是应用更先进的技术手段,促进城市朝着数字化的方向发展。数字化城市是综合的利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以及多媒体等技术,对城市的基础设施以及功能机制进行信息的自动采集和动态监管,以及时的发现城市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措施加以解决。数字化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应用众多技术手段和信息系统,本文就以地理信息系统为中心,对其应用进行分析论述。

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在数字化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以该系统为核心的空间信息技术为城市的管理和生活提供了一种多层面的且立体化的信息服务体系,对数字化城市的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GIS已经广泛的应用在众多的行业,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其具体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领域。

一GIS在交通管理领域的应用

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推动了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这个过程中城市交通流通量逐年上升,机动车保有量大幅度提升,带来的城市交通问题越来越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利用GIS进行停车场的规划和管理,能够大幅度的提升停车规划,并且提升管理的效率,这样就能够降低成本,缓解城市交通问题。

同时,GIS还应用在机动车污染查询、分析以及显示系统中,通过这一系统,就能够实时的反映出机动车的污染状况,为相关部门制定科学合理的机动车污染控制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和技术支持。

交通的发展同样也会带来噪声的污染,将GIS和城区交通噪声数据相结合,就能够通过建立的模型,对未来城市道路交通噪声的污染情况进行科学的预测,为有效缓解噪声污染提供帮助可支持。

除此之外,GIS在交通管理领域的应用还涉及到物流配送、车辆行驶安全管理、公路客运换成站选址的布局以及车辆监控调度等方面,应用该系统,能够更好的保证城市交通运营过程的科学性、合理性、协调性以及完善性,并且能够进一步的促进数字化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二GIS在数字化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GIS应用在数字化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能够保证基础数据的详尽、精确和可靠,并且能够提升规划建设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在规划建设中,利用GIS软件,能够方便快捷的生成各种规划用途和相关的规划报告,并且能够利用数据库进行数据管理工作,确保数据及时更新和增补。随着技术的进步,卫星遥感技术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利用卫星遥感获得的图片质量大幅度提升,信息量也更为丰富,因此说,在数字化城市规划建设中,将卫星遥感技术和GIS相结合,利用GIS强大的空间分析能力对图片的空间信息进行处理、分析和研究,这样能够进一步的促进数字化城市的规划建设。

数字化城市的规划建设需要项目的审批,利用GIS能够更好的完成审批工作。数字化城市规划建设中,建设项目的规划审批是一项较为繁重且复杂的工作,传统的审批方式存在着审批周期长、计算精度差以及数据不规范且图纸不易保存的现象,而将GIS引入到审批规划中,能够优化建设项目的审批流程,同时加大项目审核的深度和高度,这样一来将会最大限度的提升规划和管理审查的质量,并且能够确保审批的公开性和透明性。除此之外,利用GIS,在日常工作中就能够实现城市规划和管理信息系统的图形数据采集以及更新的工作,建立起一体化的动态更新机制,更好的为项目的审批工作服务。

三GIS在日常生活管理方面的应用

在数字化城市建设的过程中,经常会存在着一些生活化的问题,例如生活垃圾的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处治,地下管线的铺设等,这些问题都和城市中生存的人息息相关。应用GIS,能够更好的将这些生活问题处理好,为数字化城市的规划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城市化进程加快使得城市的人口急剧增长,城市规模不断的扩张,在这个过程中城市垃圾大量产生,垃圾的处理已经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在处理的过程中,利用GIS能够更好的实现处理。例如,该技术能够帮助相关部门更加合理和有效的对垃圾填埋厂进行选址,并且决定垃圾桶的最优位置,同时也能够更好的优化垃圾中转站的选址过程,使该过程更为高效和科学。同时,综合的分析和处理城市生活垃圾收运过程中收集、运输以及中转和处理各个阶段的情况,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也是GIS在垃圾处理方面的具体应用。

城市是人聚集的大集体,在这个集体中经常会发生突发事件,面对城市中的各类突发事件,相关部门应该及时正确的进行处理,并且要建立起科学的预测和预警机制,确保人员能够快速科学的处理应急问题。利用GIS中的可视化技术以及信息整合技术,能够增强空间分析能力,为相关部门提供各种有效的信息,并对人口、设施等信息进行集成和可视化的表达,通过数据的共享技术加快对事件的处理。

城市生活中离不开通信,具体的生活中也离不开给排水系统、热力燃气系统等,这些都是和生活密切相关的,也是在数字化城市规划建设中需要注意的细节问题。要想确保这些系统的正常运行,就需要重点加强地下管线的管理。在这个过程中,应用GIS技术,能够对地下管网的规划设计进行科学的监督,并对能够实现地下管网的图档管理、输配管理、用户管理以及综合查询和统计的功能,这样将会提高管网信息的利用效率。对于地下管线应用GIS技术较为成熟的领域主要有供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天然气输配管网调度监控系统以及城市部件、事件管理系统等,这些系统的优化和升级进一步的促进GIS技术在这一领域的深入应用。

除此之外,GIS还在公共服务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也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数字化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将会带来大量的城市管理工作,面对复杂的工作,应用GIS能够提高城市公共服务的水平,并且为广大市民提供更为舒适的生活空间。GIS能够为城市公共服务实现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无缝连接,以便为市民提供快速科学的信息服务,例如该系统应用最为广泛的是公共设施管理系统、医疗资源查询系统以及商业网点管理系统等,这样能够更加便捷市民的生活,这也是GIS在日常生活管理方面的应用。

结束语: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数字化城市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在发展的过程中,应用GIS,能够更好的促进数字化城市的规划建设。本文就以GIS为中心,对其在数字化城市规划建设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对今后的数字化城市发展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张桂英 张桂利 张鹏 浅谈地理信息系统及应用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2年第08期

[2] 杜森 董晓媛 田洪军 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甘肃科技,2006年第09期

[3] 董旭琴 浅谈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领域和发展 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及其应用论坛论文集,2005年

篇3

“数字化校园”是学校信息化工作的重要工程,是学校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方法、手段和途径。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实质是学校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实现对各种资源的有效集成、整合和优化,以及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充分利用;实现教育和校务管理过程的优化、协调;实现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与学习过程中的优化,从而提高各种工作的效率、效果和效益。我校数字化校园建设项目于2010年4月开始设计开发,受到了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学校教职工积极参与,并对网站的布局、栏目设置、功能要求等提出了很多建议和意见。网站经过多次改版,于9月初开通测试,并根据学生、学生家长及众多关心、支持我校发展的网友的建议不断地进行调整。到目前为止,已经建成了包括招生系统、视频点播系统、校友系统、教学资源库、实验室会议室使用网上登记系统、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系统和“一卡通”管理平台在内的七大系统。这七大系统各有优势,可以为其他兄弟院校的网站建设提供参考。

招生系统可以高效、准确地完成招生报名及录取、查询、报到注册等工作。实现网上招生,不仅极大地提高招生报名的效率和信息的准确性,有效减少工作的重复和复杂度,而且有利于学校招生宣传和提高学校形象。但整个系统的规划、建设、调试、试用需要时间周期会较长些。

视频点播系统可实现校园电视台节目的网上直播和点播功能,招生、选课、学校重大事件等的在线交流,以及逐步实现网上视频自主学习和课堂的课外延伸等。目前,我校投入巨资完成了校园电视台的建设,各项工作已步入正轨。

校友系统可实现校友和学校、校友和校友之间的有效沟通。学校即将迎来百年校庆,代代学子承母校之殷泽,“包容大度、志趣高雅、顽强拼搏、追求卓越”,成为社会的精英,已是母校永久的骄傲。校友系统的建设无疑可以集结校友资源,架起长久交流的平台。

教学资源库不仅可以为教师提供教学交流平台,而且还可以给学生提供资料查阅服务,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实验室会议室使用网上登记系统不仅可以实现报告厅、会议室、实验室等场所的数字化管理,而且通过规范使用流程和记录相关数据,能够有效地掌握各场所的使用情况和设备完好情况,避免场所的使用冲突,提高使用效率。

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系统目前正在推进建设中。我校图书馆藏书近20万册,日常管理、借阅、归还、统计等工作依靠手工处理,工作量大、效率低,无法完成有针对性的、对教育教学和图书采购具有指导意义的数据统计。根据学校规划,每年都会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图书购置,藏书量逐年递增,能否实行数字化管理已成为制约我校图书馆发展的瓶颈。针对这一问题,我们提出了三点推进方案,包括管理系统考察、定位,图书入库,系统试运行等,以加快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完成。

招生系统完成了所有在校学生的信息采集及今年的高中招生网上报名,可以为“一卡通”系统提供准确、详细的基础数据,并与“一卡通”系统有机整合,实现了校园消费、考勤、门禁、图书借阅等的一卡通行。

二、校园安全信息化建设的成果展示

当前校园安全信息化建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网络化、智能化、集成化。网络化是趋势,智能化能实现校园安全一站式服务和管理,而集成化则可以实现各应用子系统之间的相互操作、快速响应与联动控制。

在校园安全信息化领域内,校园安全“一卡通”建设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的校园“一卡通”建设主要面向后勤保障管理,而“一卡通”系统在保障学生后勤管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在校园安全方面的作用,可以将校园安全和后勤保障都通过校园卡来统一实现。

1.校园安全管理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目前,校园安全管理问题从根本上说主要是两方面,内部管理和外部管理。

内部管理,主要是针对学生的管理。学校在学生安全管理问题上,特别是寄宿制学校,容易出现管理的漏洞。

(1)学生每周或每天离校返校,在人工管理方式上,容易出现家长无法确认孩子是否已离校或到校,是否在学校上自习;学校也无法确认学生是否真的回到家。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设计两种解决方案。方案一,设立学生进出校门身份识别子系统。无论是寄宿生还是走读生,在进出校门时均要打卡留下出入记录。通过打卡,身份识别系统即时显示出学生的个人信息,自动判断是否已经办理了请假手续并获得批准。对于未请假学生的离校,系统会及时报警提示。方案二,设立学生请假审批系统。学生在校期间需要离开学校,必须通过班主任请假,并上报学校。以前学校普遍采用的是纸质假条,存在一些无法克服的弊端,如:易于伪造、容易丢失、事后统计不便等。本系统设计的学生请假审批系统可运行在现有校园网的OA系统中。学生请假时,班主任登录系统,在系统中设置该学生的离校时间和返回时间,系统自动生成假条,该电子假条自动下发到校门传达室和学生宿舍,作为学生请假离校、返校的请假条。这样既避免了伪造假条情况的发生,同时便于及时掌握学生是否按时返校的情况。

(2)对于寄宿制学校,在宿舍管理问题上,容易出现学生晚自习后返回宿舍楼的时间得不到控制和存在未请假的情况下夜不归宿的情况。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设计两种解决方案。方案一,设立学生进出宿舍楼考勤子系统。该子系统是针对学生在宿舍楼处于开放状态时进入宿舍楼和离开宿舍楼而设计的。学生进出时,通过打卡系统能即时记录学生进出宿舍楼的时间,便于班主任及时掌握学生动向。方案二,设立学生进出宿舍楼身份识别子系统。该子系统是针对学生在校期间,请假离开和返回宿舍楼进行个体管理而设计的。学生进出宿舍楼打卡时,系统即时显示出学生的个人信息,自动判断是否已经办理了请假手续并获得批准。对于未请假学生的离开,系统会及时报警提示,并记录信息备查。

外部管理,主要是针对外来陌生人员及车辆的管理,容易出现几种管理漏洞。

(1)当外来陌生人员来访时,门卫室一般采用传统的人工审核、手写登记、用纸质登记薄等方式保存来访记录。既不利于大量来访人员有效资料的留存、其携带物品的登记、何时离开校区等问题的管理,也给校园的安全带来了很大的隐患。

针对上述情况,我们通过来访登记系统进行解决。来访登记系统是确保校园安全的专业“一卡通”解决方案。它通过“来访登记一体机”实现门卫管理的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将计算机技术、扫描识别技术、触摸屏技术、数字多媒体与信息技术等相结合,替代保安自动完成来访人员的入门登记工作,为来访人员发临时来访卡,并能高效准确地记录、存储来访人员的相关信息,真正做到人员、证件、照片三者统一,以便来访人员的资料查询、统计与监控,提高了学校的安全级别。来访人员持该临时来访卡通过所有需要身份识别的地方时,均需在身份识别系统上打卡进行识别,保安确认身份无误后放其进入办公区;访客出门时,保安将卡片收回。该来访记录将保存在数据库中以备后期查询。

(2)对于车辆的管理,主要指陌生来访人员的车辆,特别是在面积较大的校园,来访人员虽已登记,却无法对其车辆进行识别控制。

针对上述情况,我们通过车辆识别控制系统进行解决。车辆识别控制系统,在面积较大的校园主要出入口设置道闸,当陌生车辆要通过该出入口时,需要在读卡器上打临时来访卡,系统确认该卡有效,则开启道闸并为车辆拍照,然后放行。如是无效卡,道闸不开启,并进行报警。该系统对校园内陌生车辆进行了有效的控制,进一步提升了校园的安全级别。

2.我校校园安全“一卡通”系统的建设成果

我校是拥有悠久历史和文化沉淀的山东省重点中学,是潍坊教育系统首屈一指的高中学府。学校领导对校园信息化建设非常重视,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引进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服务于校园信息化建设,并不遗余力地把我校打造成现代化、科技化的新一代院校典范。我校校园“一卡通”管理系统正是结合时代背景和实际需求而产生的新一代“一卡通”管理系统,可归纳为四个管理对象、六大系统、一个数据库、一个平台。四个管理对象是学生、学校教职工、临时来访人员、临时务工人员。四大系统是学生身份识别考勤系统(包括学生考勤、校门宿舍身份识别、请销假),外来人员来访登记系统、临时务工人员身份识别系统、人员车辆出入通道控制系统。一个数据库是所有六大系统共享一个人员卡片数据库,统一进行发卡管理。一个平台是搭建基于所有六大系统管理数据的“一卡通”综合查询平台,并与校园网内部办公平台融为一体,为校领导全面掌握校园安全情况和学生管理情况提供方便、权威的决策支持平台。

本次项目实施涵盖了校园安全、人员车辆出入控制、学生考勤、请销假、宿舍管理、图书借阅等多个方面的应用系统,并通过技术开发实现各应用系统的数据共享和统一联动,为学校管理提供了强大的数据决策平台。通过使用校园安全“一卡通”系统,我校网络建设取得了如下实施成果。

(1)建立了完善的学生请销假管理制度,实现了电子假条的审批流转,并将此作为学生进校离校的数据依据,有效地解决了请销假弄虚作假的问题。

(2)在校门口、宿舍门口建立学生考勤系统和身份识别系统,并与请销假管理相结合,实现了校门、宿舍对学生的出入控制,将学生的安全问题切实地提升了一个高度,对校园安全管理起到重要作用。

(3)在学校西大门、南大门分别建设了人员通道控制系统,在西大门建设了车辆控制系统,规范了校园内人员、车辆的进出控制。

(4)在学校西大门、南大门建设了来访登记管理系统,完善了外来人员的出入安全管理。

(5)在学校西大门、南大门建设了临时务工人员身份识别系统,对临时务工人员的身份进行了全面掌握,完善了临时务工人员的出入安全管理。

篇4

中图分类号:D631.43;D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32-0070-02

Research on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of urban management and law enforcement in Guangzhou

Wang Lei

(Guangzhou Vocational College of Technology and Business,Guangzhou 511442,China)

Abstract:The informationization of urban management law enforcement uses integration of digital resources, planning process management, to build a long modern management technology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anagement and effective mechanism of effective management of the city.At present, the guangzhou urban management comprehensive law enforcement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has begun to take effect, building up urban management based on network platform and urban management information repository, law enforcement information application window also gradually highlights. Guangzhou City to buil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igital urban management and law enforcement system to form a "smart urban management law enforcement," the basic framework to improve the city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to promote the Guangzhou Urban Management law enforcement to further achieve fair, civilized and efficient as the goal of urban management services, In the deepening of urban governance, maintaining social stability and harmony to achieve new breakthroughs.However, in the process of digitalization of guangzhou city comprehensive law enforcement, there are still such as urban management comprehensive law enforcement system, enforcement of informatization level uneven development problem to be solved, guangzhou comprehensive law enforcement of urban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should be further improved.

Key words:the informationization of urban management law enforcement; urban management law enforcement information in construction

1 广州市城管执法信息化建设现状

1.1 信息基础设施初具成效

1.1.1 城管基础网络平台

广州市城市管理基础网络平台包括广域专网和局域网两级平台,其中,广域专网是依托广州市电子政务外网构建而成,目前主要为数字城管系统提供支撑服务,城管广域专网平台,实现了市城管局与一圈层各城管局的互联互通,并将逐步向二、三圈层各区(市)县城管局延伸、覆盖;市、区两级都已建成内部局域网络平台,为应用系统的可靠、稳定运行提供了基础保障。

同时,通过城管网络与公安视频监控平台、市政务呼叫中心、GIS管理和服务平台等资源实现了对接和资源共享。

1.1.2 城管信息资源库

建立了广州市城市管理数据库群,实现多行业、多领域数据整合,市、区共享数字城管核心数据库;道路桥梁管理方面,已经开始从桥梁数据资源库建设逐渐向城市道路数据库扩展;城管门户网站数据库也在信息、在线服务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完善。

1.2 执法信息化应用亮点初现

1.2.1 广州市数字城管信息系统

数字城管系统在市、区两级系统应用软件建设方式上采取了统一物理平台、逻辑分级的应用模式,市、区共享一套核心数据库和应用软件,提高了系统的规范化水平和运行效率,实现了监管分离,统一建设,分级管理,市、区协同的数字化城市管理体系。

1.2.2 城管局门户网站

广州市城管局按照市政府办公厅和市信息办的要求,对城管门户网站进行了升级改版,一是补充和完善了政务公开的内容,二是突出为民服务的政府网站宗旨,三是提高了公众参与的能力,达到了宣传城市管理工作,提升城管形象的目的。

1.3 区县城管局执法信息化应用快速推进

1.3.1 圈层数字化城管建设和应用

目前在市级和一圈层区域实现数字化城管全覆盖,在数字城管的平台上率先实现城管车辆数字化管理(主要包括城管车辆GPS管理系统、车辆油耗监测管理系统)和垃圾压缩站监控系统。

1.3.2 二三圈层数字化城管建设和应用

二圈层各区市县数字城管平台建设纳入目标任务,明确了组织机构,建设资金已落实,其中,温江区已经进入系统安装、调试阶段,其他区进入设备采购阶段。二圈层数字城管平台的建成将实现中心城区、近郊区数字化城管一体化。在未来几年内,广州市三圈层的区(市)县城管也将纳入这个管理网络,从而在全域广州范围将实现数字化城管全覆盖。

2 广州市城管执法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需求

2.1 执法信息化观念意识有待提高

城管部分工作人员对信息化建设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真正身体力行去应用的少。

2.2 统筹规划需要加强

市、区两级均不同程度的存在信息化规划相对薄弱的问题,对城管系统的各级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和行动计划,致使一些已建信息化应用系统的协同效应和整体效益没有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难以争取国家、地方财政的支持,致使信息化建设资金不足、投入力度不够。

2.3 城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整合共享不足

目前城管局多数行业管理处室和局属单位仍没用建立起相应的行业管理信息系统,行业管理仍然处在手工、单机处理模式阶段;没用服务于全市城管系统的统一协同办公平台,难以满足当前和今后城市管理和服务的需要,也无法向区县有效的延伸、共享;已经建成的数字城管信息系统资源还没有用足用够和充分拓展延伸。

2.4 执法信息化水平发展不平衡

市、区两级城管信息化建设都已全面开展,但受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所限,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参差不齐,部分二、三圈层城管与市局和中心城区城管局的信息化意识、基础和应用能力及水平上还存在一定差距。基层城管执法信息化还有待加强,基层城管执法队伍的信息化设备配置不足,执法人员缺乏必要的实时传输设备,如相关视频设备、执法通、带执法监控平台的机动车等。

2.5 城管综合执法体制不顺

体制问题是制约城管综合执法工作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一个核心问题。当前,广州市城管综合执法存在的体制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缺乏上级统筹协调机制。目前中国的城市管理与其它管理有个明显的区别就是缺乏上级统筹协调。城市中设有城管部门,但上至省、国家却没有城管部门,城高管理部门得不到上级部门的统筹和指导,体制上存在不顺现象。广州市内区城管执法建设不太统一,市原有城管委、城管综合执行局两个机构,这两个机构开始合并,有的区最就是城管理与城管执法合在一起(白云区),与现在市的发展思路比较一致。有的区进行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实行一个信息平台、一支执法队伍(荔湾区),与市城管存在体制上的不一致,市城管综合执法与荔湾区城管难于对接。

3 构建广州市城管执法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框架和 体系

3.1 总体框架

城管执法信息化以服务城市管理为目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线,信息基础设施为支撑,规范标准、组织管理、资金和人才为保障,推进广州市城管执法信息化建设,广州市城市管理执法信息化总体框架构成可概括为“1312”,即:一个目标、三个层次、十二个工程构成,即以提升城市管理能效和服务水平为目标,分三个层次进行信息化建设,通过十二个工程项目的实施来落实规划、实现目标。框架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具体内涵将随着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改变而适当调整变化,在总体框架指导下,各部门结合业务实际,突出重点,分工协作,共同全面推进城市管理执法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为城市管理工作服务。广州市城管执法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

3.2 信息化体系

以城市管理业务流、信息流为核心,按照统一规划、分级管理、集约建设、资源共享、属地化管理的要求,优化业务流程,整合数据资源,形成两级平台、三级管理、三级网络的城市管理执法信息化体系,即 “233”体系。“两级平台”是在市和区(县)建立两级信息化应用平台,“三级管理”是以市级为中心,实现市、区(县)和街道(街道)三级协同管理;

“三级网络”是依托广州市电子政务外网,建立连接市、区(县)、街道(乡镇)的三级信息网络,完成城管数据信息的快速交换和处理反馈,保证管理到位、执行快捷。广州市城管执法信息化建设的体系,如图2所示。

4 广州市城管执法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4.1 推进城管执法信息化规范建设

进一步理顺市、区、镇(街)城管体制机制,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城管队伍素质,对各级城管队伍实行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建设。引进第三方法律机构对城管绩效评估,特别是对城管执法的各个环节、程序、适用法律和工作效率等进行评估。

在对城管事件采集录入情况的基础上,对重点道路的流动摊贩、夜间大排档、市政设施、环卫设施等全市基础设施资料进行详实的调查摸底和上图入库,不断完善城市管理数据基础。

4.2 夯实城管执法信息化装备配备

行政执法需要现代化科技手段来保障。信息化技术能进一步提高各城管执法队伍在开展行政执法中的调查取证能力,提高执法效能。城市管理工作涵盖面广,对象复杂,而相对的,如果城管执法装备不能适应当前城市管理的需要,很难适应新形势下开展行政执法工作,制约了查处各类行政违法案件的及时性,客观上增加了收集证据的难度,同时,通过现代化住处技术设备,能更好的监督执法过程,使执法更加规范公正。

4.3 推进城管电子政务建设

电子政务正逐步成为我国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内容,电子政务应用开发越深,解决的问题就越多,作用就越大。城管系统需要科学规划城管电子政务建设,加强在线审批、行业管理、综合执法、办公自动化等应用系统的开发和应用深度,提高城管效能、降低行政成本,扩大信息渠道,推进城市管理水平的提升。

4.4 构建全市统一的综合执法业务平台

具体建设内容:一是建设综合执法统一业务系统。市、区、街各级执法部门的所有案件查处、审理和督办在系统进行登记管理,并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系统设定的案件处理流程,实现从立案受理、调查取证、案件审批、执法文书打印、处罚处理、强制执行和结案归档等全过程的网上办理,增强执法透明度,提升规范化执法水平,提高办案效率。二是建设移动执法系统(执法通)。面向基层综合执法队执法人员,基于智能移动手持终端(PDA手机或平板电脑),开发实现信息查询、巡查上报、证据采集、案件处理、GPS定位、对讲通信和地图导航等服务功能,提高综合执法现场处置效率和紧急响应能力。三是建设综合评价系统。在综合执法工作的量化考核模型基础上建设综合评价系统,实现各级单位和个人的量化考核,建立以综合评价为内容的量化考评体系。四是建设辅助支持系统。实现文书法规信息管理以及配套的系统管理模块。

4.5 开发民生服务城管APP软件

方便市民及时掌握公园、广场、绿道、公厕等信息,政府与公民协同共治,形成齐抓共管的“大城管”格局。

参考文献:

[1] 谢伟.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工作的困境和出路――以广州城管建设为

例[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2(1).

[2] 张菊梅.以大部制改革促进城市管理信息化――基于广州城市建设

篇5

城建档案信息化,是指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配置城建档案计算机辅助管理的基础设施,建立和完善城建档案信息资源库,依据城建档案信息化的标准规范体系,以城建档案网络为平台,依托高素质的信息人才,对城建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处置、管理和提供利用服务的活动和过程。档案信息化的提法已经有不短的一段时间了,但是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在全国许多地方却依然还是新课题,有的地方甚至可以说还没有破题。而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是城建档案馆(室)工作实现与时俱进、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1 城建档案及其信息化建设的定义

城市建设档案简称城建档案,是指在城市规划、建设及其管理工作中形成的应当归档保存的图纸、图表、文字材料、计算材料、照片、影片、录音、录像等不同形式和载体的材料。其范围很广,包括城市规划建设基础资料、城市勘察测绘资料、城市规划资料、城市建设管理资料、市政工程资料、公用设施资料交通运输设施资料、工业建筑资料、民用及公共建筑资料、风景名胜、园林绿化资料、环境保护资料、城市建设科研资料、城市防洪资料以及人防设施和搞震资料等等。随着城市建设和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信息资源已经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城建档案作为一种原生的信息资源,其重要性正日益凸显。档案信息化就是在档案管理活动中全面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对档案信资源进行处置、管理,为城市建设提供利用服务。可以把档案信息化概括为“三化”:一是档案信息数字化;二是档案信息网络化;三是档案信息接收、传递、存储和提供利用一体化。档案信息数字化,就是指利用数据库技术、数据压缩技术、高速扫描技术等技术手段,将纸质文件、声像文件等传统介质文件和已归档保存的电子档案,系统组织成具有有序结构的档案信息库,包含档案目录信息的数字化和档案全文信息的数字化两个不同的层次。档案信息网络化,就是通过档案网络站点,以主页方式提供相关档案服务和开展档案宣传,是档案部门联系社会的重要窗口,其内容包括档案工作信息、档案机构信息、档案资源信息、档案利用服务信息等。

2 城建档案信息化的具体内容

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一是要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档案管理的流程,实现各业务环节的自动化管理;其次是完善网络,建立档案馆内部局域网和与主管单位办公自动化网连接的内部网,实现信息共享和电子档案网上归档。现阶段中小城建档案馆的主要任务是完善城建档案业务办公自动化系统,实现与主管单位办公自动化系统的联网,加强网络维护和数据收集维护,包括数据迁移、建立建设工程项目储备数据库;工程建设数据库、串并联系统、重点工程动画演示系统、文档一体化系统。

其次是要事将传统的纸质文档和图纸通过扫描、图像优化、压缩归档等数字化技术加工成电子化的信息数据,并写入光盘,保存在镜像服务器大容量硬盘中,并提供网上高速的存取服务,同时要开展档案借阅利用,岗位培训等活动,实现行政确认行为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建设数字化城建档案馆,这也是城建档案馆信息化建设的核心部分。

3 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城建档案信息化是档案工作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在实际应用中,它与传统的档案管理相比较,其优越性十分显著。一是检索查询方便。传统的检索方式,档案管理人员从一本一本的目录中找出所需的档案来,然后根据记录到库房中查找,费时、费力。档案管理信息化后,可以实现即时查询,管理人员从模糊查询、组合查询、分类查询中选取最佳的查询方式,在档案库中检索出需要的档案信息,极大地减轻了工作人员的负担。二是查借工作可控。档案管理实现信息化后,查借阅采用计算机管理,操作方便,还可以动产生催还记录,对过期不还的借阅者进行有效的催还。三是管理省时省力。档案管理人员手工收集、整编、管理、提供单位利用,工作量大,效率很低,费时费力。实行信息化后,档案管理达到自动化、实时化、网络化。数据只需一次录入可以多次利用,即可在档案管理内部进行数据共享,提高了工作效率。数据录入后,可以方便地打印出相关的收发文单据、汇总表,打印出档案的背脊、封面、案卷目录、文件目录、备考表等。档案库中的信息需要统计,并形成报表,由计算机处理,可以极大地提高管理人员的效率。四是提高工作实效。实施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后,部门管理员工从繁重的手工劳动中解脱出来,不再是目录的打字员和档案的保管员,可以更好地从事档案的收集和编研工作,提高职能部门的工作效率。

4 当前城建档案信息化的工作重点

一要切实加强城建档案信息化的领导和规划工作。具体而言,就是各地城建档案馆(室)应加强信息化基础工作,使之符合信息化建设要求,避免重复性劳动,确保城建档案信息化工作建立在统一、扎实的基础平台之上。同时,还应建立统一的信息化工作体制,确定专职的部门负责信息化建设的组织与协调工作,按照组织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要求,做好城建信息的生成、传播与利用工作。二要切实加快推进城建档案信息化标准与制度建设。标准规范是档案信息化快速、有序、健康发展的保障,包括数字档案相关要领定义、移交、整理、价值鉴定、存储、著录、安全性保证、原始性保证、检索途径、利用方式等;

5 小结

总之,信息化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极端的重要性,档案的信息化是在信息时代背景下产生的档案理论与实践,是档案管理模式从以档案实体为重心向以档案信息为重心转变的过程。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从传统的纸质载体逐步进入了数字化的历史新进程,档案信息化已成为我国档案界和档案工作者今后工作的重要目标,对档案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利用者提供了跨越地域和时空的一种全新而又便捷的方式。作为城建档案工作者,我们应不断解放思想,挖掘自身潜力,进一步探索城建档案信息化的新方法、新领域,使之发展更快、更好、更合理,城建档案信息化工作推上新的台阶。

篇6

近年,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成绩裴然,特别是软硬件建设,档案数字化建设都先于档案业界,但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是在一个低水平的层级上累加,且发展也不十分平衡。

1.统筹规划缺失。

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并非计算机+档案,而是要总体规划,确定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分解各功能模块的实施方案。从目前情况看,大多没有这么做,而是有钱就买硬件和搞扫描,更没有纳入国家电子政务网的建设范畴,档案信息化建设没有建立在科学统筹规划的基础上。

2.软件功能缺陷。

城建档案管理系统应按数字档案馆的要求开发,数字档案管理系统应当具备“收集、管理、保存、利用”四项基本业务功能,以及用户权限管理、系统日志管理、数据备份与恢复、系统及其数据安全维护等功能。要有所侧重并不断拓展。但从各城建档案馆现用软件的功能看,仅能满足一般档案信息管理要求,还满足不了大数据、云计算的要求。

3.网站内容缺少。

不少城建档案馆都开设了信息网站,但没有面向大众,只是对自身工作的宣传报导和一些档案文件的汇集,没有深度开发档案资源的成果,以满足人们的各项需求。

4.档案资源缺泛。

长沙市城建档案馆经过五年的努力,对馆藏53万余卷纸质档案全部进行了数字化处理,现在查阅档案均可在内网查询,即保护了档案原件,又达到了快速便捷的要求。但有的城市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城建档案馆馆藏资源匮乏,馆藏量才几万卷,档案信息化才开始建立档案目录数据库。

5.监管缺位。

目前各城建档案馆的信息化建设都是各自为战。城建档案信息利用服务只能实现“你查我调”,不能满足汇总、分析、加工的信息需求;没有建立全国性和地区性的城建档案目录中心,更没有全国城建档案数据中心;没有一个权威的中国城建档案网站,也没有一个城市通过互联网对外提供服务。

二、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再思考

城建档案馆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放在大数据时代去思考,去定位。

1.变革档案管理思维定势。

随着现代城市建设的推进,城域变宽了,楼宇高了,智能化建筑也多了,加之极端恶劣气候等因素,传统城建档案管理模式需要转变,档案管理要向信息管理转变。城建档案馆要为城市突发事件处理提供应急服务。要建立庞大的数据资源体系和数据处理体系。要去除文字图形不是数据的定势思维,建立档案对城市管理的数学模型,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分析,去获取档案部门所独有的新型服务能力。

2.档案增量电子化。

城建档案是城市工程建设的历史记录。现代信息处理技术,已广泛地应用于工程建设,各种业务管理系统形成的电子文件,由于缺乏领导的手迹,技术员的笔迹,电子竣工文件不能作为归档介质。档案增量要电子化,要由纸质档案数字化向接收电子档案转变:要重视电子文件归档,要重点解决工程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签章问题;要与电子政务、行政审批工作对接,开展建设系统业务管理电子文件的归档。要接收建设工程档案以外的其他门类的城建档案,如规划档案、测量档案、地下管线档案、交通工程、水利工程等等,要建成一个馆藏丰富、门类齐全的城建档案资源体系。

3.建立为民服务的云平台。

目前档案利用模式是你来我找,城建档案馆的查询系统也是馆内使用,局限性很大。所以,我们要由搭建档案库向构建数据库转变,档案数据库应包括全市性的、地区性的、乃至全国的城建档案信息。要互联网+档案,利用手机的智能技术,轻易得到不的城建档案信息。

篇7

城建档案作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过程直接形成的真实记录,蕴藏着丰富的信息资源,涉及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等的各个专业部门,载体形式主要有文字、图纸、图表、照片、磁盘、光盘及录音、录像等。城市管理工作自身具有综合性、多样性的特点,做好城建档案管理工作对促进未来城市建设发展尤为重要,它促使档案管理要深层次地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为城市文化建设服务,通过档案真实反映一个城市过去的面貌,扩大城市知名度,增强城市市民的荣誉感和使命感。档案工作要紧紧围绕城市中心工作,开拓新的服务领域充分利用各种方式方法,广泛收集各类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动态资料编写不同类型的参考资料,主动选择、分析、汇总信息资源,提供档案资料,扩大服务对象和服务范围,以提高城市文化建设的品牌形象。

开发城建档案信息是充分发挥城建档案作用和价值的重要手段。作为城建档案的存储介质,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建档案的载体是纸制档案和录音、录像带等。这些传统的纸制档案存储空间大、维护成本高、查阅不便,难以适应数字化时代的飞速发展,随着计算机技术尤其是办公自动化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电子文件,许多工程图纸也直接以数字化形式存在于电子文件中。而录音、录像带作为声像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保管和有效利用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从构成录音、录像带的档案看,其载体均为磁性物质,该物质容易受外界环境如空气、温度、湿度等的影响而改变,从而影响其寿命。因此,将录音、录像带通过计算机技术转化为数字化电子文件,延长其寿命是声像档案保管利用的最佳途径和必然趋势。通过管理内容数字化,新的管理模式采用现代高新技术和数码信息处理技术对城建档案的收集、整理、利用各工作环节进行优化,整合档案信息,优化信息源,实现业务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实现城建档案资源的合理配置、最大开发利用,实现对档案实体的保护,方便了利用者,减少了中间环节,也大大方便了网上传输,为社会提供一种全新的传播、交流城建档案信息的方式与高质量的城建档案信息产品,使城建档案工作更好地为城市的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城建档案信息化管理的主要历程

城市建设档案工作,是20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大潮中伴随突飞猛时宜的城市建设而产生的一项新兴事业,20世纪80年代的初创阶段、90年代快速发展阶段,短短十几年时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形成了全国规模的城建档案管理体系,从而彻底改变了过去“管建设、不管档案,只建设不存档”以致埋下种种隐患,建设事故屡屡发生的混乱状态,使城建档案资料得到妥善保管和开发利用,并在城市规划、建设及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城建档案馆也成为我国城市建设走向科学管理的标志。

随着高科技在各领域的渗透,90年代末城建档案开始向现代化管理和信息化建设迈进。跨入新世纪,“数字城建档案馆”成为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和宏伟蓝图,关于“数字城建档案馆”的讨论异常热烈。通过积极的探索与实践,逐步认识到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当前,城建档案管理引入信息技术,改进工作方式和管理模式势在必行,如何指导和推动城建档案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是新形势下行业管理部门应该重点思考的问题。为顺应时展的潮流,充分发挥档案工作在城市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城建档案工作,作为国家档案事业的重要部分,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重要的信息资源的支持保障,应积极地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档案管理技术和方法结合起来,目前国内多数城建档案馆已经启动了信息化建设工程。

三、城建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关键环节

档案的信息化应以现实需要为前提,分阶段、分步骤稳妥实施,重点加强对珍贵、重要、易损和利用频率高的城建档案和现行公开文件的数字化转换工作,逐步实现馆藏纸质档案和照片、录音、录像等档案的数字化,建立数字资源库。在信息化城建档案馆从理念走向现实的过程中,必须解决好几个关键问题。一是电子档案的法律凭证问题,电子文件的法律效力等基础性问题必须有法律依据彻底解决电子档案的接受与管理问题,否则难以保证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完整性、可靠性。二是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的长期存取问题。数字信息载体的脆弱性以及数字信息所依赖的计算机硬软件的不断更新,造成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的长期存取存在种种问题。三是统一数字化标准格式问题。档案信息共享的前提是标准化与规范化,它包括档案业务管理规范化、档案馆运作规范化、网络标准规范化、信息交换规范化。全国各地城建档案馆,包括众多相关信息提供单位,只有大家按照统一标准、格式来进行数字化,才能更有利于信息资源的共享,才能加快城建档案数字化的进程。

篇8

新的档案管理理论、方法和原则等不断涌现,提出了一系列档案学基本理论从未遇到过的新问题。如城建档案管理机构的职能与档案工作体制的变化问题、电子档案的鉴定问题、电子文件数据管理问题、数字城建档案馆(室)建设问题等。对这些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因新技术运用所引发的理论问题,城建档案管理者都必须作出理性与科学的分析。

伴随着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及其在档案管理中应用程度的变化,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阶段性目标也要及时作出相应调整,城建档案管理理论所面临的创新与发展要求也会表现出一定差异。因此,在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必须认识长远并立足当前,用科学发展观认真解决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当前和今后都会遇到的各个方面的问题。

2 加强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的安全保障

在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安全保障应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档案信息存储安全,另一方面,是档案信息利用安全。在信息存储安全方面,要增强城建档案信息安全和网络安全意识,采取切实有效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做好身份认证和密钥管理。加强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的监控,存储档案信息的设备要加装有效的防毒软件,内部局域网要与一切外部网实行物理隔离,各种数据库要及时进行备份,保存到符合保管要求的脱机载体上,确保城建档案信息的安全保密和系统运行安全可靠。在利用安全上,既不能只强调利用而忽视保密,将不该上网公开的内容公开或未设置访问权限,又不能只强调保密而限制利用,使可利用的城建档案信息过少,应坚持利用和保密并重原则。

3 有效推进城建档案信息化顺利实施的必要条件

3.1 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城建档案信息化的基础。

城建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关系到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成败。基础设施主要包括计算机、交换机、服务器、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信息安全系统等。在基础设施建设中,要注意平衡好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的关系,应用软件的设计和开发,务必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只有做好基础建设,才能稳步、健康、高效地推进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

篇9

1引言

21世纪是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蓬勃发展的新世纪。世界范围内的新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的浪潮,推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创新与应用,重新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共同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城市信息化作为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区域信息化的中心,也是城市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近年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我国通信业、计算机业、广播电视业的传输、存储、处理技术全面实现数字化、各行各业都争先开展语音、视频、数据综合业务,竞相进人结合服务领域,并且出现了产业重组与兼并现象,形成了“数字会聚”、“三网融合”的趋势。随着宽带IP技术的发展,宽带IP网已成为三网融合的结合点。产生“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无缝网络,将改变人们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方式,也将对未来城市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2数字城市背景分析

2.1社会背景

数字城市的概念来源于数字地球。人类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在空间科学技术以及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随着全球范围内对地观测系统(EOS)、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NSDI)等重大计划的实施,人类对地球不同层面、不同现象的综合观测能力以及信息的处理、传输和应用能力达到了空前的水平。由此,1998年1月,美国人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率先提出了数字地球的概念。数字地球是一个全局性长远的战略思维,其核心在于:(l)用数字化手段统一性地处理地球问题;(2)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

数字地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其特定的目标,目前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来说,建立数字城市具有更为现实的意义和价值,而且可操作性更高。所谓“数字化城市”,是指充分利用数字化及其相关计算机技术和手段,对城市基础设施与生活发展相关的各方面内容进行全方位的信息化处理和利用,具有对城市地理、资源、生态、环境、人口、经济、社会等复杂系统的数字网络化管理、服务与决策功能的信息体系。数字城市是城市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典型应用包括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城市智能交通、市政基础设施管理、公共信息服务、教育管理、社会保障管理、城市环境质量监测与管理、社区管理等几乎所有的城市生活管理方面和经济层面。

2.2技术背景

2.2.13S(RS、GIS、GPS)的技术背景

遥感技术(RS)的迅猛发展,使得人们从空间或空中对城市进行观测的能力空前提高。自1957年第一颗人造卫星进入太空以来,世界各国成功发射了5000余个各类航天器。其中,对地观测卫星(含侦察卫星)占总数的40%左右,居各类航天器之首。利用CCD阵列传感器,已获得分辨率高达1m的影像。成像光谱仪可以达到5-40nm的光谱分辨率。微波遥感的发展可以获取全天候的信息。

地理信息系统(GIS)萌芽于20世纪60年代初。近20年来,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发展令人瞩目。据国际高科技企业分析公司1994年的年报分析,全球GIS软件及相关服务的产值从1994年的12亿美元上升到1999年38亿美元。

全球定位系统(GPS)采用测定三维坐标的方法,使定位从静态扩展到动态,从后处理扩展到实时定位与导航,其观测精度达到各种要求的精度,如从百米级发展到数米级,进一步发展到分米级、厘米级。

作为现代城市地理信息产业的基础,测绘己经从传统的地面大地测量转移到基于卫星导航系统的卫星大地测量,从航空摄影测量转向基于遥感的航空航天数字摄影测量,从单一的地图制图转向电子地图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而且技术结构也从单一技术向“3S”集成技术、基于网络环境的“3S”运行体系发展。

2.2.2空间数据建设

构建数字城市需要数据。1994年,美国提出了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计划即NSDI计划,该计划的核心是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它包含数字线划地形数据(DLG)、数字高程模型(DEM)、数字栅格数据(DRG)、数字正射影像数据(DOM)以及地名等数据库的建设。

2.2.3信息高速公路

数字城市的信息是可以并应当为公众所共享的。共享的基础设施就是信息高速公路。信息高速公路概念源于美国。美国时任总统克林顿于1993年2月正式提出美国决定建设信息高速公路--国家信息基础设施以此作为产业发展的基础,带动新学科和交叉学科发展,形成高新企业群,提高生产效率,增强国际竞争能力,促进经济腾飞。

2.2.4互联网

1996年,美国政府提出了新一代Internet,即NGI实施计划。该计划由美国34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发起,其目标立足于当前Internet的TCP/IP协议。[摘要]数字城市是数字地球应用的重要部分之一,也是数字地球最基本的空间层次之一。数字城市是21世纪城市的发展方向。本文结合当今世界信息化发展现状,分析和探讨了21世纪我国数字城市的体系架构及发展构想。

[关键字]数字城市;可持续发展;信息化建设

1引言

21世纪是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蓬勃发展的新世纪。世界范围内的新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的浪潮,推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创新与应用,重新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共同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城市信息化作为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区域信息化的中心,也是城市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近年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我国通信业、计算机业、广播电视业的传输、存储、处理技术全面实现数字化、各行各业都争先开展语音、视频、数据综合业务,竞相进人结合服务领域,并且出现了产业重组与兼并现象,形成了“数字会聚”、“三网融合”的趋势。随着宽带IP技术的发展,宽带IP网已成为三网融合的结合点。产生“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无缝网络,将改变人们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方式,也将对未来城市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2数字城市背景分析

2.1社会背景

数字城市的概念来源于数字地球。人类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在空间科学技术以及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随着全球范围内对地观测系统(EOS)、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NSDI)等重大计划的实施,人类对地球不同层面、不同现象的综合观测能力以及信息的处理、传输和应用能力达到了空前的水平。由此,1998年1月,美国人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率先提出了数字地球的概念。数字地球是一个全局性长远的战略思维,其核心在于:(l)用数字化手段统一性地处理地球问题;(2)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

数字地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其特定的目标,目前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来说,建立数字城市具有更为现实的意义和价值,而且可操作性更高。所谓“数字化城市”,是指充分利用数字化及其相关计算机技术和手段,对城市基础设施与生活发展相关的各方面内容进行全方位的信息化处理和利用,具有对城市地理、资源、生态、环境、人口、经济、社会等复杂系统的数字网络化管理、服务与决策功能的信息体系。数字城市是城市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典型应用包括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城市智能交通、市政基础设施管理、公共信息服务、教育管理、社会保障管理、城市环境质量监测与管理、社区管理等几乎所有的城市生活管理方面和经济层面。

2.2技术背景

2.2.13S(RS、GIS、GPS)的技术背景

遥感技术(RS)的迅猛发展,使得人们从空间或空中对城市进行观测的能力空前提高。自1957年第一颗人造卫星进入太空以来,世界各国成功发射了5000余个各类航天器。其中,对地观测卫星(含侦察卫星)占总数的40%左右,居各类航天器之首。利用CCD阵列传感器,已获得分辨率高达1m的影像。成像光谱仪可以达到5-40nm的光谱分辨率。微波遥感的发展可以获取全天候的信息。

地理信息系统(GIS)萌芽于20世纪60年代初。近20年来,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发展令人瞩目。据国际高科技企业分析公司1994年的年报分析,全球GIS软件及相关服务的产值从1994年的12亿美元上升到1999年38亿美元。

全球定位系统(GPS)采用测定三维坐标的方法,使定位从静态扩展到动态,从后处理扩展到实时定位与导航,其观测精度达到各种要求的精度,如从百米级发展到数米级,进一步发展到分米级、厘米级。

作为现代城市地理信息产业的基础,测绘己经从传统的地面大地测量转移到基于卫星导航系统的卫星大地测量,从航空摄影测量转向基于遥感的航空航天数字摄影测量,从单一的地图制图转向电子地图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而且技术结构也从单一技术向“3S”集成技术、基于网络环境的“3S”运行体系发展。

2.2.2空间数据建设

构建数字城市需要数据。1994年,美国提出了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计划即NSDI计划,该计划的核心是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它包含数字线划地形数据(DLG)、数字高程模型(DEM)、数字栅格数据(DRG)、数字正射影像数据(DOM)以及地名等数据库的建设。

2.2.3信息高速公路

数字城市的信息是可以并应当为公众所共享的。共享的基础设施就是信息高速公路。信息高速公路概念源于美国。美国时任总统克林顿于1993年2月正式提出美国决定建设信息高速公路--国家信息基础设施以此作为产业发展的基础,带动新学科和交叉学科发展,形成高新企业群,提高生产效率,增强国际竞争能力,促进经济腾飞。

2.2.4互联网

1996年,美国政府提出了新一代Internet,即NGI实施计划。该计划由美国34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发起,其目标立足于当前Internet的TCP/IP协议。5.11医疗、卫生领域的信息化建设

建立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在城市各大医院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基础上实现联网,建立城市各医院、各种专科、各种药品的检索、查询系统,诊治各种疑难病症的名医名药查询系统和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诊治、查询系统以及医药卫生数据库系统,推动医疗体制改革,建立重大疫情监管预报信息系统。建立医疗专业人才数据库、病历数据库、药品和医疗器材信息库等、开展方便群众的网上预约、挂号、IC卡应用及远程会诊等业务。积极创造条件,推进网上论断和医疗指导。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强化对药品的生产、销售管理,推进医药用品网上招标采购,增加采购的透明度,降低医疗开支,提高效率。

5.12宣传、文化领域的信息化建设

建立宣传、文化信息系统和相应的数据库。包括党的方针政策,党和国家的重要文献、历史年鉴、文化知识、文学、戏剧、电影、音乐等信息系统(网站),重要的民族文化遗产和艺术作品的数字化,促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推进新闻领域信息化,在新闻领域的各个环节,广泛采用信息技术,建立各报纸、电台的信息化同站,以适应未来的需要,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好的服务。

5.13旅游、娱乐领域的信息化建设

建设好旅游娱乐信息服务系统。包括景点了解、交通、游览、旅游热线、食宿、安全、气象等信息服务系统;为丰富人们群众的积极生活方式,建立文娱、体育等同上查询、网上预定等业务和网上娱乐活动。

5.14各区县的区域信息化建设

各区、县信息化是我市城市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区、县应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和可能,建立起区(县)、社区(乡)、街道(重点村)的计算机网络系统。采用虚拟专网(VPN)等先进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开展信息服务。各区、县的信息化建设应和全市各领域、行业的信息化建设结合起来。统筹规划,条块结合,避免重复建设和交叉采集信息资源,以减少浪费。

5.15社会保险业的信息化建设

努力实现社保信息化是整个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以城市公用信息平台为枢纽的公用信信息资源网络。将全市医药、养老、失业。保险、卫生、社区服务、文化教育、就业等信息资源和公用信息站点联网运行,为社会公众提供查询、检索服务和公共信息,逐渐深入到家庭信息化,为全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服务。

5.16推进电子商务的信息化建设

推动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需要解决商品信息的数字化、网络化、认证、安全支付、物流配送等问题。要采取有效措施,完善适合电子商务的信息网络,建设认证中心、密钥中心、支付网关、SDI中心,制定配套的政策法规。随着企业内部信息化水平的提高,逐渐实现内外贯通的全过程信息化,提高企业竞争力,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

5.17综合统计领域的信息化建设

统计信息是政府和社会的主要信息来源。要充分利用统计信息资源在组织、制度、法律保证等方面的优势,努力完善市、区(县)、乡三级统计资源数据库和信息网络,以现代信息技术支持统计信息、资源的实时传递。汇集和处理,提高统计的质量和效率。

6数字城市描绘美好未来

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在我国信息化建设已经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并开始影响着城市与区域的未来发展。目前,我国不少城市已开始进行了各具特色的信息化建设。比如:北京设计了“数字北京”,并以中关村为试点大步推进;上海率先于全国提出了“信息港”概念,并逐步明确和细化外延与内涵;广州、重庆、深圳、厦门、中山等许多城市也都在加速进行城市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1数字城市导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篇10

1、引言

城市建设档案信息化建设一般是指以数据库为管理手段,以规范为依托,并且合理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档案进行管理、接收、利用的过程,简言之就是为了实现档案管理的自动化、馆藏内容的数字化、智能化。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城市的数字化建设进程也迅猛的发展,而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也是以后我国中小城市城建档案管理的发展方向。目前,我国很多大型城市已经基本完成了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然而由于城市的规模不同,中小城市的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并不能生搬硬套。因此,中小城市的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应该根据城市的具体特点,探索出一条科学、合理的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道路,这是当前中小城市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所要解决的问题。

2、中小城市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所面临的问题

2.1 信息化程度不高

中小城市由于其自身发展的原因,使得相关的配套设施不够完善其,城建档案馆的基础工作就相对比较薄弱。除此之外, 由于城市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水平不高,从而一定程度上使得中小城市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城市之间没有资源共享的意识。一些重要的档案如公用设施档案、地下管线档案的信息资源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2.2 场地局限性较大

中小城市因为其自身规模的原因限制了电子档案的发展空间,而且城建多是围着民用住宅,开放商的资质有限,没有一定的现代化意识,从而也就造成电子档案的推广应用受到不小的限制。

2.3 计算机技术较为落后

大部分中小城市的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处于初步的发展阶段,信息化系统刚有DOS转为WINDOWS。除了软件发展受限外,硬件设置也比较落后,很难满足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2.4 档案数据量小

相较于大城市来说,中小城市的城建档案的数据量相对较小,而且大部分都是工程档案,馆藏的结构也不尽合理,档案多为纸制,载体较为单一。

上述的这些问题严重的制约了中小城市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因此,我们必须要针对各个城市的不同特点,考虑软件运行的具体条件,从而开发出适合中小城市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信息系统。这些信息系统要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从而便于硬件及软件的操作维护。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到虽然中小城市的档案馆藏数量相对较少,然而这些档案的门类却比较齐全的特点,因此在目录编制上面应该向大城市看齐,而且还应该根据城市发展的概况留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3、中小城市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措施及内容

鉴于中小城市城建档案的现实发展需求以及发展的趋势,相关部门应该加大信息化软硬件设备的投入。在软件方面,针对不同城市的档案特点设计一套具有高度兼容性、继承性、扩展性的系统,从而更好的满足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需求。在硬件方面,应该根据具体的工作,配备相应的硬件设施和网络设备,并建立一套完善的档案馆局域网系统,这样才能保证城建档案信息化工作的顺利展开。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不断进步的,然而由于没有得到重视,其发展程度落后于城市的建设,而且城建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又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因此我们就应该从全局着眼,整体规划,重点突破。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3.1 制定相应的规范标准

档案的信息化工作包括档案工作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因此,我们这就需要制定合理科学的规范,保证其高效性。在制定相应规范时,应该严格的按照国家的相关标准,如《城市建设档案著录规范》,除此之外,还应该遵守行业标准如《建设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管理规范》,并且在此基础上制定适合自己的城建档案信息化工作的配套制度,从而保证信息化建设工作顺利的开展。

3.2 抓好城建档案的数据库建设工作

城建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基础就是城建档案的数据库,因此,做好数据库的建设工作对于整体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根据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来建设数据库。而且在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对原有的数据进行保存,并且对存库的档案进行整理、分类、标引,对一些重要的图纸和文件进行扫描。数据库的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基础重点工程项目数据库、档案目录数据库、城建声像档案数据库、地下管线综合数据库。其中已完成基础档案目录数据库。

3.3 工程电子档案的接收工作

近些年来,电子档案及电子文件大量的存在并得到广泛的应用,因此,对于电子档案的编制工作应该尤为的重视。相关部门应该组织相应的培训班,使得相关的工作人员了解电子档案的编制新方法,理顺电子档案的管理程序。而且相关的负责人员应该亲临现场进行指导视察工作。

3.4 对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

目前,大部分中小城市的馆藏档案都为纸制的,对档案进行数字化的处理就是把这些纸制的档案进行扫描、压缩归档,然后写入光盘,并将其保存至大容量的硬盘中,从而实现网上存取的目的。在对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时,有两种方法可供选择:全扫和部分扫。在对档案的保管情况及利用率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我们目前采用的是部分扫。通过扫描,并使其与电子目录相链接,这样就可方便档案的利用、查阅工作,而且又保护了纸制的文档,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目标。

3.5 加强音像档案的建设工作

音像档案的建设也属于城建档案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生动、具体、直观、形象等特点。因此,在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加大音像档案的搜集工作,采用高清晰的相机对城市建设的重点问题进行跟踪拍摄,从而可以积累大量的建设资料。对于这些资料采用音像档案管理软件进行分类存储,并且编辑一些能够反映城市建设的视频,加大对城市的宣传力度,这也是实现音像档案价值的主要体现。

3.6 建立三级网络平台

网络平台是实现城建档案信息交流的重要渠道,有助于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传送。三级网络平台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局域网建设,这可在多个计算机上面进行档案的著录工作,而且还可进行数字化的存储、加工、利用,从而有效的实现办公自动化。其次是链接上级主管的链接系统,这可为政府部门提供相关的城建资料,从而更好的服务市民、服务城市建设。最后是建立门户网站,便于对于信息,从而可加大城建的宣传力度。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城建档案的接收、传送,这样可更好的实现数据的迁移、查阅。

4、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