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11 16:49:5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智慧课堂的核心,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探究是一种意识,更是一种自发的行为,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就需要让学生在平时的课堂中感受到探究的自我需要,教师要在课堂中注入一股引导学生探究的动力。
(1)善于营造轻松和谐的探究氛围。数学课堂,因其学习的内容单调乏味,往往使学生产生枯燥无趣的学习感受,在课堂中教师如果将内容讲得机械而深奥,学生会对学习产生排斥与无趣,更谈不上对数学知识的探究。因而,教师要善于在课堂中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并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来给予学生探究的空间。如教学“认识几分之几”内容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西游记”动画场景,并提出“一块饼,师徒四人怎么分,才能一样多呢?”这个问题。学生有了感兴趣的话题,也就从内心产生了参与探究的主动性。
(2)巧于激发学生好奇的探究心理。探究的内容都是来自于教材,教师要灵活处理教材的各项知识点和学习重难点,要将教材中的学习重点进行巧妙转化,让学生在教师的平常问题中感受到不平常,在新奇的内容中激发好奇心。如引导学生探究“圆锥的体积”这一知识概念时,教师引入“羊羊运动会”的比赛情境,让学生对比“圆柱体与圆锥体积的异同”,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和实际运用。
(3)乐于给予学生成功的探究体验。探究活动也是学习行为的重要内容,要激励学生坚持并逐步形成习惯,就需要在课堂中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学习付出的收获,享受成功的快乐。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无论是学生的动手操作、质疑提问,还是针对具体问题的归纳概括、小结练习等,教师要能够及时给予合理客观的肯定与鼓励,要让学生从教师的评价中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在下一内容的学习中更加主动积极。
二、给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宽广舞台
当学生在内心中对于探究活动有了足够的信心和乐趣,他们就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更高难度的探究活动。此时,教师则需要创设更多的探究空间,为学生提供更为宽广的探究舞台。而要用好这方舞台,还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提出的问题要有“探究空间”。很多教师误认为“探究”就是“提问题”。这样的说法有对的一面,也有不对的一面。有些问题过于简单,没有思考的价值,也就失去了探究的空间。而真正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则是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能够调动学生思维活动,让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的各种知识,并经历观察、分析、推理、判断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因此,“有价值的问题”才能真正引发学生的探究行为,逐步深化学生的探究能力。如学习“一个数除以小数”内容时,在学生复习了“整数除以小数”之后,出示“小数除以小数”的题目,并让学生观察发现、提出问题,在学生提出问题后再引导学生思考“你准备怎么来计算这样的算式呢?”让学生结合先前学过的内容进行思考探究,在这样的过程中师生共同探究计算的方法。“有价值的问题”才能够让学生将新旧知识进行自主串联,让学生在已掌握的知识基础上寻找到成长提升的路径。
(2)组织的讨论要有“探究意图”。数学课堂中的“问题”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主要抓手,而课堂活动中的集中讨论则是探究活动的主要形式。课堂中的讨论主要是小组讨论和集体讨论这两种形态,无论是哪种形式,教师都应让讨论凸显“探究意图”,也就是要让讨论活动具有明晰的主题、方向和目标。如教学“0不能做除数”这一概念,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假如除数是0,结果会怎么样”来进行讨论,这样,学生就可以在思维的碰撞中加深对数学知识概念的深刻理解。
“倍数和因数”一课,教材设计改变了以往传统教学冷硬、呆板的模式,摒弃逻辑推理的形式,代之以数学活动,充分体现课程标准中“自主建构”这一理念。课堂中,如何让学生从具体到抽象感知再到理解概念,建构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是我在教学中既要把握的重点,也是难点。
一、想象图形,建立模型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发展学生的建模思想”,这是发展学生思维的一大突破。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建立数学模型这一核心理念入手,为学生提供多维度的数学表征,以此发展学生的数学建模思维。
“倍数和因数”一课,教材设计是从学生拼摆12个小正方形的活动开始,以此让学生建立直观的数学表征。课堂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动手将12个正方形拼摆成长方形的过程中,思维的拓展和延伸意义不大,只是一个简单的动手操作。这样的动手操作是否可以变成想象中的图形拼摆呢?结果显示,通过想象的图形拼摆,更能够体现学生的“自主建构”这一理念,也更加富有创造性。
学生在头脑中想象将12个小正方形拼摆成长方形,面积计算有以下几种方法:3×4=12,2×6=12,1×12=12。根据这三个算式,我们知道3和4、2和6、1和12都是12的乘数,而12是3和4、2和6、1和12的积。“那么,除了这层关系,还有其他关系吗?”由此我带领学生展开探究,并在这样的背景下定义倍数和因数。
倍数和因数是一种关系,教学中要通过完整的语言将其表达明白,为学生建立关系模型打好基础。因此,我改变传统教材中的定义叙述,采用组块叙述的形式来让学生理解其概念:12是4的3倍,所以12是4的倍数,4是12的因数。同时,我出示右式,引导学生对这一定义进行理解:“在1×12=12、2×6=12这两个算式中,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通过表征积累,学生将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建立在乘法算式中并建构了模型:在乘法算式中,积与乘数的关系就是倍数和因数的关系,即积是乘数的倍数,乘数是积的因数。
在以上环节中,学生通过想象操作建立直观的模型,对倍数和因数的表征有了清晰的认知,而后在一组两数中建立了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二、对话生成,提升思维
数学概念的建构,有赖于思维的激活。课堂教学中,在学生初步建立概念后,下一步就要从概念入手,巩固并加深对概念的实践应用,这是学生思维提升的过程。我采用交流互动的方式,通过纠错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和应用。
我引导学生进行辨识和寻找的活动,即解决“怎么找倍数和因数”的问题。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先进行找一个倍数的活动:“找出6的倍数,规则是要从小到大都找出来,一个都不能少,并有序排列。”“你是怎么想的?”“怎么找出第三个倍数?再找出2、5的倍数。”“倍数能写得完吗?为什么?”然后我再让学生进行找一个因数的活动:“找出6的因数。”“你是怎么找的?可以用除法来表示吗?”在课堂对话交流中,我发现学生找倍数和因数的困难并不大,但产生的错误在于总是遗漏“最小的倍数是这个数本身”这一点。究其原因,在于学生有了负向迁移,总认为一个数的倍数会比这个数本身大。为此,我抓住学生错误的生成,带领学生完善找一个数的倍数、因数的方法,使他们能够在沟通交流中生成新的方法,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三、分层巩固,丰富积累
学生对倍数和因数的概念建立,除了会找出倍数和因数之外,还要深入其中,从本质属性来解读和巩固概念,丰富数学思维,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本质所在。为此,我采用分层设置的方法,让学生从不同的层次把握概念、运用概念。
教材设计了教师带领学生自主研究一个数的倍数、一个数的因数的环节,但我在实施过程中发现,这样的教学环节剥夺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于是将其改为三个类比层次的探究巩固活动:(1)对比找倍数和因数:7、8、12的倍数和因数各是多少?(2)概括倍数和因数的定义并填表(如右)。(3)概括倍数和因数的本质:12的因数的个数一定比12的倍数的个数( ),12的因数不一定比12的倍数( )。
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每一位中职生心中生根发芽,我们就要从德育课堂入手,把德育课堂建成中职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我们要利用德育课堂教育学生,树立自己的心中榜样,并落实在行动上,真正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引领他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把每一位学生培养成立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的新一代接班人。
一、教师要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净化学生的心灵
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依靠价值观自身具有的真理的力量,又要依靠教育者人格的力量。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人格魅力既是教师素质形象的展现,更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作为德育教师,自己要做到知行合一,一言一行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为学生做出榜样。例如,敬业、平等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德育工作,同时把自己和学生放在平等的地位,对学生一视同仁。教师如果对知识一知半解,讲课敷衍了事,自以为是高出学生一筹,或者根据成绩好坏、家庭背景等因素对学生实行差别待遇,必然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产生负面影响。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通过自己的言语行为为学生树立起高大形象,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并能不断感染、净化学生的心灵。严格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时刻提醒自己是一名德育教师,我们给学生传递的不光是知识,更是国家方针、政策的形象化的解读。教师人格的影响,是教师的人情美和人性美对学生心灵的感召、感动和感化,是在潜移默化之中对学生情操的陶冶。教师工作中对教学、会对集体、对学生的态度,以及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都是其人格的外在表现,会自然地、多层次、多侧面地影响着学生,教育着学生,不断提高着学生的整体素质,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效仿老师的言行和人格,逐步树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相关意识和观念。
二、抓好课堂教学,把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学
对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多种渠道并行。其中,课堂教学是主渠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在课堂教学中,为了体现其完整性和系统性,可以把它作为一个个专题单独来讲。同时应当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在我们教学内容的各个板块中,要把价值观教育融入教学的全过程。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坚持一手抓知识讲解,一手抓思想和行为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重视以理服人,培养学生的理性认识。但是,“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晓之以理的同时,也应当重视动之以情。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发展特点,找准课堂教学与学生思想情感的切合点,善于通过讲故事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认同。指出:“中华文化强调‘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强调‘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君子以为质’。”等等。这些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深厚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它们的传承和升华。德育教师要注意对这些传统思想文化进行挖掘和阐释,讲清其内涵和源流,以及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加深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增强文化自信。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到中华文化中汲取营养、融会贯通,课堂上多引用一些古代名人典故,以加深学生对价值观的理解。
三、结合生活实际,突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实意义
陶行知倡导的生活教育,首创培养“人中人”“真人”“真善美的活人”“长久的现代人”的全新的教育目标。他在育才学校三周年纪念晚会上发表演讲时强调“每天四问”进德修业,可以显出“水到渠成”的进步,而有大大的进步。我们的德育工作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联系社会现实生活,贴近学生个人实际生活。而且评价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最终效果,要看到受教育者是否认同并践行。那么,德育教师对于课程中所采用的生活元素,无论是生活事件的呈现,还是真实生活观念的冲突,其最终目标都要唤起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切的情感认同,并且在实践中践行。通过以生活实际为主题的教育,使学生获得超越书本知识之外的更深刻的东西和深度的情感体验,还可以使政治理论由刻板的知识转化为生动的感性形象,从而使学生由感而动,由感而通,由感而化,_到更高层次的思想浸润和情感的投射与转移,以不经意的教育方式达到不言之教、不言而喻的教学效果,带给学生实实在在的收获。
我们认为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双方都积极参与,共同努力,创造性地圆满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有效的语文课堂是所有语文教师努力追求的目标,它是以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度为取向,能够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能够高效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而现实中的小学语文课堂不少是言之者谆谆,听之者渺渺。“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我们要让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用智慧和心灵来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
一、 提高兴趣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非常强调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强调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应该说,语文是学校各学科中学生兴趣最浓厚的,但由于我们的语文教学还在围绕着考试指挥棒转,这样的语文教学往往是学生感兴趣的不教,学生不愿学的必须教、必须学,原因只有一个:那是要考试的内容!
学生不应成为考试的机器。尽管他们年龄还小,但他们首先是人!人的生命是智慧、力量和一切美好的情感的唯一载体,尊重人、尊重生命应成为我们语文教学的最高要务!我们不应该坚持教材要学生学习些什么,也不要想当然地替学生作决定该学些什么,更不要说因为要考,你就得好好学习这些。倾听一下学生自己的心声,让他们来决定该学些什么和该怎样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的教学一定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提高语文学习兴趣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必须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我们的现实的课堂中,许多老师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往往致力于创设各种生活情境以求贴近学生的生活,却没有意识到课堂教学本身就是教师和学生的生活。在这个生态环境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最能体现出来的。也只有将学生放在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上,教师通过有效的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长盛不衰。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就必须基于学生的真实生活,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真正的主人。
我们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同时并不排斥教师的主体性,因为课堂教学同样也是教师的生活。因此,将课堂视为师生的生活非常必要。教师要热爱自己的生活——发自内心地热爱语文、热爱语文教学,才会激发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充满智慧、激情和创造力的。教师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如何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创造条件上,体现在和学生的教学交往中怎样发挥引导作用,更体现在对语文教学的职业认同和愉悦。只有对语文有兴趣的教师才能创造出有趣味的课堂、培养出对语文有兴趣的学生,也才能使语文课堂高效、充满生机和活力。
二、 提升理念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
我们知道语文课堂不仅是教师的教学艺术的展示,而且还是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和独特的教学风格的展示。
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应是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应是动态生成的充满智慧的教学,应是赏心悦目的美的教学,应是关注师生双方快乐健康发展的教学。要达成这样理想的教学境界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努力,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不断地创新实验。
构建有效的语文教学课堂,就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教学中要改变过去那种自己主宰教学、唱独角戏的做法,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要让学生确立明确学习的目标,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提出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和行动。还要注重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合理适度的学习动机。当学生取得成绩的时候要及时给予学生表扬和奖励,当学生学习出现困难和懈怠的时候要随时进行提醒和校正。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的关系,他们的有意注意的时间短,教师要尽量采用适合学生年龄和心理的教学活动来吸引学生,让他们在活动中学得知识、得到锻炼、提升能力和素养。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应当激发并保护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而且,在课堂教学结束后还应让学生继续保持学习语文的强烈愿望。
三、 提倡创新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将课堂教学仅仅作为一个知识授受的简单过程,将学生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简化为一种简单的认知活动,课堂教学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越来越远,同时也远离了学生的道德生活,远离了学生的情感生活,课堂这个本来最具生命力的地方失去了促进学生创新与发展的生命活力。
创新不是弄些花里胡哨的教学“花招”。它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开动头脑、放开手脚,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心与心的真诚交流,在思想的碰撞中闪现的智慧的光芒。一堂课如果只是按部就班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就没有闪光点,就不是高效的课堂。要有创新,学生的主动参与思考并进行积极热烈的讨论必不可少,教师的生命力就是点燃这堆熊熊烈火的星星之火,创新的课堂教学其效果必然优于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参与学习状态。
创新的课堂学生不再是被动吸收知识的容器,教学成了唤醒生命的心灵的对话,教学过程成了生命被尊重、被激活、被丰富的过程,课堂成了生命的生成、发展、升华的阵地,这应该就是有效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
四、 提前反馈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
关键词:第二课堂;利益相关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策略
Key words: second classroom;stakeholders;socialist core values;strategy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30-0252-03
0 引言
党的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下简称“核心价值观”)提出了“三个倡导”的最新要求,引导大学生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利益相关者是指能影响组织目标,或者被组织目标所影响的任何个人和群体[1]。美国高等教育学家罗索夫斯基第一次在高等教育学研究中运用了利益相关者理论,他视高校为一个由不同利益相关者组成的机构。将该理论引入到第二课堂视域下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研究,利益相关者就是指那些能够影响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效果,同时这一培育效果又将影响其自身利益的个体或者群体。因此,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第二课堂视域下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对策具有极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 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利益相关者
学生是高校重要的利益相关者之一。大学赖以生存的土壤是学生,学生是高校存在的理由,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高校肩负的神圣使命。对于竞争日益激烈的大学生而言,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坚定自身的理想信念,锤炼高尚的品格修养,是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前提。所以,大学生无疑是高校培育核心价值观最为重要的利益相关者。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以及群众意识到教育机会和个人发展的关系,学生家长不再仅仅是教育的被动接受者,教育领域的众多改革与措施必须得到家长的认可。因此,我们除了在特定背景下去评估教育是否应重视学生主体需求外,还需要在当前的大背景下,考虑教育投资者――家长的“声音”[2]。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和对象是学生,而家长是学生的主要监护人,是与学生接触时间最长而且最为深入的人,是其他管理人员和教师不能替代的,换句话说,家长是学生发展中的直接利益相关者。
高校教师作为与学生在校期间联系最密切的人员,帮助学生处理学习、生活、情感中的各种问题,是学生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念在成长过程中具有可塑性、盲目性、跟随性,教师的价值观念很容易被学生吸收、学习,教师对于培养学生的基本价值观念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教师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利益相关者。
企业与高校是人才输送联系最为密切的纽带,企业要充分利用学校的优势资源,为自身的发展提供动力,高校也要将培养的高素质人才输送到企业中去,彰显育人价值,提升学校实力。企业作为与高校人才联系最密切的群体,对于人才培养质量的反馈是最直接、最有效的[3]。高校通过不断引导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形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基本价值观念,提升高校输出人才的整体素质与水平,有助于进一步满足企业对人才引进的要求。因此,企业作为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利益相关者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通过分析可知,学生本人、学生家长、高校教师及用人单位是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利益相关者,通过研究他们的认识和需求可以全方位、多角度的探究第二课堂视域下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途径与对策。
2 问卷调查与分析
本次调查采用抽样调查法,共面向辽宁省内的20所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高校涵盖中管高校、部属高校(非中管)、省属本科高校、高职高专院校等四个类型。结合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基础,其中面向高校学生发放问卷2000份,收回有效问卷1976份,回收率为98.8%;面向学生家长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200份,回收率为100%;面向高校教师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96份,回收率为98%;面向企业高管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95份,回收率为97.5%。问卷主要涉及各利益相关者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情况、第一课堂对核心价值观教育所发挥的作用及局限、通过第二课堂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和途径等几个方面的调研,现将调研结果简要分析如下:
2.1 各利益相关者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87%的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有较为清晰的认识,79%的学生认为核心价值观总结的非常全面、提纲挈领,而仅有21%的学生是通过教师授课的方式了解到核心价值观,这说明第一课堂在帮助大学生认识了解核心价值观方面发挥的作用还不够。89%的学生家长认为高校向大学生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很有必要的;91%的高校教师认为应该积极倡导大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83%的企业高管认为在大学生中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意义重大,71%的企业高管表示会在招聘时着重考虑大学生是否符合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求。由此可见,对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得到了学生、家长、教师、企业等各利益相关方的普遍认可,各方面对此项工作的意义有较为深刻的认识。
2.2 第一课堂对核心价值观教育所发挥的作用及局限
调查结果显示,有37%的学生认为所在学校现在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效果一般,甚至有11%学生认为效果较差,由此可见理论课程的学习对于培育核心价值观的效用还有待提升。31%的学生认为通过第一课堂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局限在于形式死板,25%的学生认为局限在于氛围冷淡,27%的学生认为局限在于只知其理、不能实践。42%的学生家长则认为通过第一课堂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局限在于只知其理、不能实践。35%的高校教师认为通过第一课堂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局限在于形式死板,30%的高校教师认为局限在于只知其理、不能实践。45%的企业高管则认为通过第一课堂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局限在于只知其理、不能实践。由此可见,各利益相关者对于第一课堂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效果认可度不高,认为通过第一课堂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局限主要是“只知其理、不能实践”、“形式死板”、“氛围冷淡”。这些情况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客观原因,毕竟第一课堂受到授课场所、授课模式、授课内容的限制,因此,高校培育核心价值观还需要不断拓展渠道,丰富载体。
2.3 通过第二课堂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和途径
调查结果显示,75%的学生认为第二课堂可以帮助自己更加深入的认识核心价值观,第二课堂比较生动有趣,比书本上的学习更加直观、有效。64%的学生家长认为通过第二课堂培育核心价值观可以很好的弥补第一课堂无法实践、形式单一等劣势,但仍有30%的学生家长对第二课堂的概念不了解。91%的高校教师赞成通过第二课堂树立和培育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85%的企业高管认为第二课堂在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将发挥重要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显而易见,对于通过第二课堂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在各利益相关者中有着普遍共识,尤其是高校教师和企业高管对第二课堂的教育模式高度认同。
对于哪类品牌活动最能引导青年学习和践行核心价值观,26%的学生认为是优秀大学生评选,25%的学生认为是社会实践,18%的学生认为是高水平讲座,17%的学生认为是文娱比赛,这四种活动载体在大学生中受到普遍认可。在接受调查的学生家长中有44%的认为社会实践最能引导青年学习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有25%的认为是高水平讲座,对于其他活动载体则意见比较分散。在高校教师的调查中,社会实践、优秀大学生评选、高水平讲座、文娱比赛仍然是受到认可度最高的四种活动类型。而企业高管则更加认可社会实践对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作用,56%的高管认为社会实践最能发挥作用,另有21%的企业高管对高水平讲座所发挥的引导作用表示强烈认同。综上所述,各利益相关者对社会实践和高水平讲座对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作用都强烈认同,同时对优秀大学生评选、文娱比赛等品牌活动所发挥的作用也比较认可。这为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策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3 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基本策略
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党和国家对教育系统的明确要求,也是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同时,作为第一课堂有效补充的第二课堂,在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培育以及综合素质提升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教育效果也得到了各利益相关者的普遍认可。本文基于对调查问卷的科学分析,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际,以持续深化第二课堂平台建设为途径,对强加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3.1 加强宣传思想育人平台建设,让核心价值观在学生心里生根发芽
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准确全面的认知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高校在宣传教育工作中注重引导学生既看到核心价值观的外在体现,更看到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
一是要注重发挥理论学习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要充分利用高校多年来开展大学生课余理论学习的良好基础,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大学生课余理论学习体系和“青年者培养”的全过程,培养一大批真学真信、学深学实的优秀大学生,并注重发挥他们的朋辈引领作用,在全校范围内营造学价值观的良好风尚。
二是要注重创新宣传教育载体和形式,抢占思想引领的新阵地。高校要善于以学生身边的故事为题材,通过录制原创歌曲MV、拍摄微电影、创作剧本、制作卡通漫画等形式,生动形象的展示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容。要着力打造各类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站、官方微博、微信平台等一批有影响力的网络宣传阵地。要依托高校微博计划,动员全校团支部积极参与“为核心价值观代言”等主题活动,形成联动效应、互动效应。
三是注重推动宣传教育立体化,在新媒体时代仍然要持续深化纸质媒体的改革创新,并充分发挥名人雕塑等校园文化景观的育人作用,构建传统媒体、新媒体、文化景观三位一体的立体化宣传平台,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3.2 加强校园文化育人平台建设,让核心价值观在学生心里根深蒂固
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关键一步是让学生内心与核心价值观产生强烈共鸣。高校在引领学生培育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发挥文化的涵养作用,通过文化的传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牢固树立核心价值观。
一是要着力依托传统文化为核心价值观培育理清根脉。高校要结合实际情况,有计划、高质量地举办京剧、话剧、相声等传统艺术专场演出,结合校史、校训等精神符号打造极具学校底蕴的文化精品,通过历史与现实的交融启迪学生、感染学生、引导学生。高校要充分激发学生社团的活力,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宣讲、展演、体验等活动,使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二是要着力依托红色文化为核心价值观培育凝聚精神。高校要将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实践融入到持续开展多年的各类主题教育活动中,依托高水平讲座、青年成长沙龙等载体,以阐释中国道路、民族精神、时代使命为主题,邀请名人名家与学生交流座谈,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意识。
三是要着力依托学科文化为核心价值观教育构筑合力。高校要充分发挥基层院系的基础性作用,组织院系团委书记、辅导员骨干利用专题报告、分组讨论等形式深化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并通过主题团日等方式教育引导学生。鼓励各院系围绕践行核心价值观的主题,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特征开展特色活动,努力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核心价值观能够真正的入脑入心。
3.3 加强社会实践育人平台建设,让核心价值观在学生心里枝繁叶茂
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题中之义是让学生将弘扬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实践行动。高校要注重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通过优化主题设计、完善活动机制、强化成果凝练等举措,有效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自觉践行和弘扬核心价值观。
一是要集中性开展寒暑假主题社会实践。高校要紧紧围绕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大主题,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出发,确定若干个实践重点项目,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利用寒暑假组建实践队伍走入企业、社区、农村,引导广大同学自觉自发的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积极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
二是要常态性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形成“基地、岗位、项目、活动”四位一体的志愿服务体系[4]。通过推动志愿服务向活动品牌化、管理项目化方向发展,精心培育志愿服务队,积极开展环保、扶贫敬老、帮扶支教等多项服务活动,将践行核心价值观融入志愿服务的全过程。
三是要持久性开展社区挂职活动。高校要大力加强社区挂职工作的规范化和品牌化,鼓励更多的学生走入社区、深入基层,主动策划开展特色共建活动、走访困难家庭、完成社区情况调查报告,在协助社区开展工作的同时积极践行核心价值观,传播青春正能量。
参考文献:
[1]张炎,张瑞,高伟.高校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现状及趋势[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9(6).
一、课堂教学坚持“双主”理念
所谓课堂教学中坚持“双主”理念,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更好地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根本目的,就是很好地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和践行度,而这种认同和践行又建立在学生的自主选择的基础上,这就要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更好地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选择,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思政课课堂教学中坚持“双主”理念的意义就在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自觉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从而形成主体意识、主体精神和主体人格。一是在教学过程中坚持“双主”理念还有助于化解教与学的矛盾,有助于教师摒弃传统教学活动中的灌输型教学模式,有意识地实施主体性教学,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地调动起来,形成师生平等、教学相长的课堂环境,形成老师生之间教与学的和谐关系,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入心入脑,真正收到实效。二是在教学过程中坚持“双主”理念有助于在课堂教学中构建起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在这种新型师生关系中,知识交流才会信息对等从而形成互动、碰撞的良好学术讨论氛围。
二、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实现“四个转变”
在思政课教学中灵活采用适合教学内容特点的教学方法,才能有效达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标。课堂教学中坚持“双主”理念,就必须在教学方法上实现“三个转变”:
1.实现“一对多注入式”教学向“一对一启发式”教学的转变
所谓“一对多注入式”教学,就是由教师向学生简单的知识灌输的单向式教学,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根本任务就在于引导、启发和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培养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因此,单一的单向灌输式教学已经不适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要求,迫切需要实施“一对一启发式,,教学。要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尊重,在教学过程唤起学生的参与意愿和互动热情,也要充分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益诉求、接受能力等密切联系起来,还要把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密切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接受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实现“定论式”教学向“探究式”教学的转变
在传统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必须要重视教师传授给学生的知识的权威性――这种知识是意识形态教育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对教师讲授的内容要求绝对权威,不允许学生对许多理论问题进行质疑,教学方法主要采用演绎说教的方式,这种“定论式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理论探究的兴趣和能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甚至严重抑制学生对理论探究的兴趣。要改变这种不良状况,就有必要进行“探究式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深化了学生的理论认识,突出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和互动性,有助于在探究中形成正确的理论认识、在讨论中解决深层次问题、在论辩中形成正确的认识。
3.实现单纯课堂教学向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转变
传统封闭式教学模式把整个教学过程都局限在课堂上,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主体精神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应该探索开放式教学方式。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潜能,提高学生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联系现实生活进行思考和分析的能力;应该把课堂这个教学阵地向课堂前后、内外进行拓展,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和实践机会;应该在讲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内容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实践性教学内容,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应该灵活采用诸如“课堂辩论、情境模拟、游戏体验、学生讲解、社会考察”等多种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体性。
4.实现“无网”教学向“信息化”教学的转变
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一个部分,传统的“粉笔+黑板”的教学手段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学生对网络化的需求。因为思想政治理论一般说来是抽象与枯燥的,要求思政课教师把逻辑的力量同情感的力量结合起来,把透彻的说理同生动的语言结合起来,切切实实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这就要求在思政课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采用文字、音像、视频等多种信号传递给学生视听觉等多种感官刺激,增强直观教学,使学生加深学生对抽象理论的理解,在愉快的欣赏中学习、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思政课教学部门通过搭建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灵活采用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信息化教学形式,让学生们在网络平台上注册学习,通过观看在线视频或者学习课程提供的精准阅读材料,顺利完成在线习题和测试。思政课教学部门还应加强网络育人特色品牌的培育和创建,实行网下与网上两个课堂相结合的教学合力。比如:在思政部网站建立“新闻播报”板块,让大学生对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展开讨论,并及时有效进行正面教育和引导;开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题学习网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通过网络学堂、电子邮件、手机飞信、人人网、博客或微博、QQ或MSN与学生进行跨时空的交流。网上交流不仅可以有针对性地解答学生的疑问,还能够有效地消除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为大学生营造培育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良好的网络文化舆论氛围。
三、用研究式教学组织思政课课堂教学
《基于PDA终端的中学“智慧课堂”的研究与实践》是我校承担的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大招标课题《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策略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子课题研究项目。而“基于PDA终端的中学‘智慧课堂’模式建构”又是这一子课题的重要研究目标和实践的落脚点。通过对现有各种高效课堂(如生命课堂、未来课堂)建构策略的梳理,我们发现凡是成熟的课堂建构模式,都具备以下七个要素:理论基础、建模理念、模式目标、模式结构、实施策略、实施条件、评价设计。七个要素相辅相成,构成一个完备的课堂建构体系。基于这一发现,我们在进行“基于PDA终端的中学‘智慧课堂’模式建构”的研究与实践时,也主要围绕这七个要素展开,本文拟对其前四个要素进行简要论述,以求教于方家。
一、超越知识教育,走向智慧课堂――基于PDA终端的中学“智慧课堂”模式建构的理论基础
早在2008年,国家督学、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原所长成尚荣教授就指出:“课堂教学改革就是要超越知识教育,从知识走向智慧,从培养‘知识人’转为培养‘智慧者’;用教育哲学指导和提升教育改革,就是要引领教师和学生爱智慧、追求智慧。”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让智慧唤醒课堂,让智慧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是时代的呼唤,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是课堂教学焕发生机与活力的契机,也是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的重大使命。
二、互联互动,启迪智慧――基于PDA终端的中学“智慧课堂”模式建构的建模理念
首先,智慧课堂中的互联互动,要借助托于现代信息技术设备、“电子书包”以及云平台等建设“智慧教室”。“智慧教室”主要包括教学部分和服务部分。其次,智慧课堂要以“教学应该启迪智慧”为根本出发点。课堂上要充满疑问,设计合理的教学悬念;引导争辩,使智慧的火花碰撞、交汇;凸现探究,智慧往往生成与对知识探究的过程;走向生活,在知识与生活的融合中培养了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再者,需要将教育者的教育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教育。课堂需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知识的汇聚、思维的碰撞、思想的交锋、情感的融合。最后,智慧课堂应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要有多样化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投入学习;应重视动态生成,用智慧启迪智慧,用教师的专业成长带动学生的智慧成长。
三、系统完备,操作高效――基于PDA终端的中学“智慧课堂”模式建构的模式目标、模式结构
在对“基于PDA终端的中学‘智慧课堂’模式建构”的理论基础和建模理念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认为,该模式的建构目标要包括以下要件:
(1)智慧教室――智慧课堂平台建设。在无线网络环境下,投影仪、触控式白板、台式电脑或笔记本电脑、个人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组成的教师端能与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组成的学生端实现互动、广播、控制,辅助以嵌入式录播设备实现录播、监控、巡课等功能。
(2)智慧教师――智慧课堂的基础。培养智慧教师,需要有以“爱和责任”为核心,以“主动学习、发现自己、智慧工作”为主题,以“加快推进教师专业化进程”为目的,以“教师读书工程”为主要手段的,立体化的教师培训工程。要认识到:文化素养是教师成长的基础,专业知R是教师成长的核心,教育智慧是教师成长的催化剂,生活实践是教师风格形成的保障,人文素养是保持教育活力的重要支撑。
(3)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实现智慧教学、学习的有效机制。在“智慧教室”利用电子书包进行课堂教学是一个新型的信息化产物,在此背景下,我们主要探索了“三三四四一”自主学习模式及其应用(即“三课型”、“三模块”、“课前四环节”、“课上四环节”、“课后一环节”)。
(4)智慧教育文化――课改推向深入的文化保障。学校文化层面,要科学定位办学目标,提炼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符合智慧教育理念的校训,着力建设学校厚重广博的文化内涵。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学校在教育教学的管理机制方面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各种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构建出来的智慧校园已经延伸到了教学的各个方面,对语文课堂教学形成了巨大的冲击。教师只有不断适应智慧校园的管理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不断发展打下基础。
一、借助智慧校园的广博性,巧妙整合教学资源
(一)网络资源广度搜寻
当前,各种海量的信息资源和汲取信息的渠道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应充分利用智慧校园的技术,丰富学生内在的认知资源,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不断发展。以《陶校长的演讲》这篇课文为例,陶行知利用演讲向听众传递了“每天四问”的概念,展现了一代教育大家对儿童成长的密切关注。为此,学生必须要对陶行知有相应的了解,才能深入感知他对孩子成长的密切关注和谆谆教诲。所以,教师可以利用智慧校园网络信息资源的收集手段,引导学生围绕着关键词“陶行知”收集信息资源。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接触大量的信息资源后,学习对资料进行甄别与梳理,探寻文本表达的深度,帮助学生对陶行知的身份、教学思想进行深入的了解,为后续学习演讲的主题提供认知性基础[1]。
(二)生活资源便捷再现
陶行知曾指出:“语文的外延即生活。”生活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教师要善于将生活中的资源引入课堂教学中,为语文教学服务。但现实生活中的资源怎样才能快速而便捷地呈现在课堂中呢?利用智慧校园这一平台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例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将“写自己的老师”作为表达训练的主题,学生写这篇作文时需要结合以往与老师相处的情形。为此,教师可以关注任课教师与学生相处交流的情况,将一些值得写作的情境拍摄成照片或者视频,在课堂上展示出来,再现鲜活的直观性资源,支撑起学生的认知体验,帮助学生将自己生活性的资源链接起来,使创作的发散性思维通过智慧校园的平台和手段不断走向深处。
二、借助智慧校园的多维性,高效使用教学媒体
(一)契合直观思维,构建立体化的呈现方式
小学生正处于形象性思维的认知阶段,往往直观、可感的情境更能激发学生内在的认知潜能。但遗憾的是,很多版本的教材在选择内容,尤其是在呈现方法的选择上仍停留在抽象性文字符号上。智慧校园所运用的种种手段和策略就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技术性支撑,为转化与构建立体化的呈现方式提供了基础。例如,《莫高窟》一课描写彩塑中的菩萨、力士、天王等形象时,就分别运用了慈眉善目、强壮勇猛、威风凛凛等四字词语。这是一段极具画面感的描写,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智慧校园中的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呈现出最具典型性的菩萨、力士和天王的图片,并完整地为学生播放一段莫高窟的视频,让学生从整体性视角感知莫高窟彩塑的惟妙惟肖,为学生深入理解四字词语、想象语言的画面提供思维上的支撑。
(二)强调优导善学,凸显翻转化的课堂质态
师生之间必须秉承民主、和谐、平等的角色关系,才能正确凸显文本中的内在联系,强化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在激发学生善学的基础上实施优化导学,为学生核心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例如,《寻隐者不遇》一课中语言浅近,诗意也相对简单,五年级学生理解起来并没太大难度,编者将这首诗编排在五年级课本中,究竟有着什么样的用意呢?实际上,这首诗歌所描写的松树、童子、此山、云雾等都显得缥缈脱俗,其实就是贾岛所要寻访的这位隐者精神的代表。这一层面的感知就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制作关于这方面的微课,在课前进行必要的知识渗透,让学生在翻转课堂的状态下,从另一个维度对这首诗进行深入的探究与思考。
三、凸显智慧校园的先进性,高度实施教学评价
(一)借助智慧校园的快捷性,让课堂评价更及时
没有评价,就不能构建完整的教学体系,教师可以充分借助智慧校园中的技术平台,将教学的关注点聚焦在文本训练的核心内容上,并对学生参与训练的结果和反馈信息进行及时的、全覆盖的评价。一方面,通过技术评价激发学生持久性的课堂参与热情;另一方面,为学生后续性的学习与调整明确方向。例如,在教学《少年王冕》一课时,课文中有一段关于暴雨之后荷花美景的描写,应该成为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师可以引领学生从纯粹写景的角度,感受作者对颜色词语的运用及依照方位顺序架构全段的写作方式。之后,教师对课文中的情节与人物进行深入勾连,使学生在深入阅读与广泛联系的基础上认识到:这段环境描写不仅是情节发展的推手,也是王冕人生遭遇的转折点,同时还是王冕淡泊名利高贵人格的真实写照。对此,教师在授课之后为学生设置相关的训练巩固题目,并及时上传网络平台,以最快的方式了解到能够深入理解到第三层的学生只有67%。教师针对这一反馈结果,对这一层面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探究:如何从这段描写荷花的语句中窥探王冕的人格魅力?将学生的关注点聚焦在文本深处,引领他们探寻文本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对教学环节的再度回首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利用了智慧校园评价性技术手段,明晰了学生的具体学情,确定了需要深入发掘的方向,借助及时性的评价,为提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奠定了基础。
(二)借助智慧校园的严谨性,让数据评价更科学
智慧校园的技术平台不仅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教师也可以借助网络的方式将教学管理的触角伸向学生的家庭和实际生活,如布置网络电子作业,通过客观题的方式,针对当天所学习内容重点设置具有思维质量的题目,这样,教师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每位学生完成的正确率、完成所需要的时间以及完成的数量。这些机械的数字自动存入大数据系统中,为教师从不同的维度进行数据分析提供了便捷通道。例如,每一道题完成的正确率,男女生错误的比例,每一道题目做错的学生在不同学习层次中所占的比例……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及练习的具体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对保存的数据进行选择与分析,从而形成第一手的反馈资料,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6)01-0105-02
智慧课堂作为一种新颖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是一种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个性化发展的新型的教与学方式。笔者基于HappyClass智慧课堂软件系统,探索以电子书包为基础的智慧课堂,研究课前预习、课中互动教学和课后巩固复习的实施,实现翻转的课堂和学习者随时随地碎片化的学习。
HappyClass智慧课堂系统是运行在智慧课堂云终端上的一套软件系统,由电子书包、智慧课堂软件、智慧教学平台、微课大师软件、移动式充电柜和感知与控制模块等共同构成。依托智慧课堂提供的数字化的学习空间,课堂上师生使用移动平板电脑(Pad)就能开展各种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和个性化学习。
一 智慧课堂教与学的实施
1.课前多媒体微课程电子教材预习
课前,学生可以通过HappyClass智慧教学平台查看各学科的电子教学资源,观看教师制作的导学微课视频,并完成教师推送的预习任务,同时记录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人教版必修三Unit 2 Healthy Eating的中心话题是健康饮食,在阅读电子课文之前,学生先完成智慧教学平台上教师推送的一份学习任务,包括对东西方的食物进行分类,并投票选出自己所喜爱的食物。学生可不定时地查看投票结果。学生还可打开教师推送的健康食物金字塔(Healthy food triangle)图表,初步了解健康饮食的知识。接着,学生点击智慧教学平台上的电子课本,根据自身的英语基础,采用适合自己的阅读速度、阅读次数等。然后,学生点击智慧教学平台上的微课,观看教师使用微课大师录制的两个短视频,第一个视频介绍课文背景知识,第二个视频是关于课文理解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可以自主观看、反复观看,随时随地进行碎片化学习,从而达到个性化学习的目的。最后,学生查看智慧教学平台上教师推送的学案,完成相关的练习,提交之后即时可以看到反馈的结果,教师可通过导学监控,全面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
2.课中互动教学
上课时,教师打开HappyClass智慧课堂平台系统的上课软件及PPT,要求学生连接平板电脑的网络后,开展多媒体互动教学。
必修三Unit 2 Healthy Eating,教师先用10分钟左右时间就学生课前预习普遍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这个时间段,学生的电子书包(iBook)处于锁定状态。到课堂互动时间,教师才允许学生自由操作自己的iBook功能。课文中提到的烹饪种类很多,掌握其英文表达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量,教师通过点击“教师提问”实时地把问题发到学生的平板电脑上,学生在自己的平板电脑上作答,把答案上传。教师根据教学屏幕上汇总的全班学生的答案,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讲解,在白板上直接进行打圈画线批注等,并引导学生判断哪些是健康方式。
然后,学生进入智慧课堂平台系统的“分组互动”,讨论某一观点,各组学生首先选择支持的观点,然后将支持的理由通过输入、iBook手写和拍照等方式上传。学生可将讨论中遇到的困难及时反馈给教师,让教师辅助自己学习。由于Reading部分课文的故事尚未结束,教师可让学生猜测故事的发展和结局。学生两人一组交流讨论,展开想象的翅膀,写下一小段话。打字快的学生可以直接在平板电脑上写,然后上传;打字慢的学生先写在纸上,然后通过拍照上传。教师在不影响学生写作的情况下,使用“学生示范”功能,将学生iBook电子书包的屏幕传到投影上,实时查看学生写作的过程和情况。一节课结束后,HappyClass智慧课堂系统软件可呈现“课堂教学质量报告”,自动生成本节课教师所提的问题和学生回答的详情报告。
3.课后微课程作业辅导及成果展示
课后学生主要完成教师布置的网络作业,完成后直接核对答案,对于错误之处以及不理解的地方,可以选择性观看及反复观看教师提前录制好的作业辅导的微课程。课后,学生还可参加在线考试,并通过智慧课堂平台系统的“错题集”,查看自己作业和测试中的错题,以及查看自己的课题错题报告,了解自己的学习历程,这有助于提高学生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的元认知能力。教师对学生的作业和测试可按人批阅或按题批阅,可查看“常见错误报告”罗列出的学生在作业过程中错误的题目和错误的原因。
必修三Unit 2 Healthy Eating,学生们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小组合作制作一份“家庭晚餐健康食谱”的微电子书。通过电子书包丰富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将收集到的食谱在小组内汇总分类,交流讨论,制作出一份健康的家庭晚餐食谱,并填写在微电子书的图表里。微电子书还配上生动形象的图片、视频以及英文配音。在制作一本简单有趣的微电子书的知识建构的过程中,学生实现了知识创新。
二 智慧课堂对英语教学的核心价值
1.学科认知工具,加强深度学习
基于电子书包的智慧课堂是一种强大的认知工具,无论是课前导学微课还是课后微课程作业辅导,都有利于学习者认知技能的发展和习得;智慧课堂的作业和测试的“课题错题报告”有助于学习者反思学习过程,训练自身的计划、修正和调整等元认知策略。智慧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突破了传统教学中学习者被动接受信息的桎梏,激发了学习者主动认知、积极加工信息和全面建构知识的热情。智慧课堂共享的优质教学资源,促进了学习者的思维向深度发展,改变了学习者单纯作为接受者的角色,使之向创造者转化。上文提到的制作一份“家庭晚餐健康食谱”的微电子书,就是典型的英语学习者深度思考并发挥创造性的学习成果。
2.多样化学习载体,支持个性化学习
智慧课堂多样化的学习素材、学习载体,扩大了信息传递的渠道,为不同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开启了多元智能学习之门。智慧课堂的指导理念之一就是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课前、课后的微视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决定什么时间看视频、什么地方暂停、什么视频内容倒回去反复看,而相关的练习和在线测试又能帮助学生智能检测所缺的知识点并及时补救。教师也能随时随处掌握学生课上和课下的学习情况、练习和测试的答题情况。例如,教师可查看“常见错误报告”罗列出的学生在练习和测试过程中错误的题目和错误的原因,以及细读“课堂教学质量报告”,勾勒出学生学习的知识地图,制作有针对性的且能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导学视频和微课程作业辅导等。智慧课堂给英语教学带来的核心价值之一就是:了解学生的英语学习个性特征,准确掌握学生的英语知识结构和技能提升之处。
3.互动教学,实现社会化学习
智慧课堂借助移动通信网络,共享的文件、数据和信息,极易实现跨时空、跨区域的交流。智慧课堂的电子书包,随时随处连接信息生态,既支持小群体的讨论与交流,也支持跨区域的讨论与交流,创建了一种信息化时代创新性的学习空间。必修三Unit 2 Healthy Eating,课中的互动教学就充分运用了智慧教学平台系统上教师提问、学生示范、分组互动、屏幕广播、课堂练习等功能,协助学生在互助教学中建立有意义的社会知识建构,而学生课前和课后的学习,更加凸显社会性学习的特点,智慧课堂将辅助个体的学习转化为支持合作学习的交流协作。在这个学习社区里,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以及学校与家长之间等存在着多种形态的互动关系。例如,通过智慧课堂教学软件的“家校互动”,学生可以查看学校推送的通知。
三 结束语
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带来的是一场全新的教学改革,但是智慧课堂还存在一些不足:信息泛滥、交流互动浅层性、过多的学习材料和任务压榨了学生的业余时间、教师备课刻意追求微课的完美而忽视“教为指导、学为主体”的原则、过分依赖数字技术等。这些问题都将是我们在智慧课堂摸索中需要不断反思、不断改进的。但是,智慧课堂带给我们最大的价值观就是“变革”,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必将推动智慧课堂、智慧教师和智慧校园的发展!
经过日积月累不断沉淀,学校坚持了“润泽教育”的五大追求――让教育具有水之“持之以恒”,“润”之细中,浸润学生的心房,心灯点亮心灯;让教育具有水之“滴水穿石”,“润”之思中,开启学生的心门,思想升华思想;让教育具有水之“时雨化之”,“润”之情中,点化学生的心灵,生命润泽生命;让教育具有水之“静水深流”,“润”之心中,顺应学生的心性,智慧启迪智慧;让教育具有水之“上善若水”,“润”之德中,培养学生善良的人性,人格涵养人格。
文化浸润,课程丰润
建校之初,学校的校本课程规划就以“文化与课程同行,课程与文化同在”开发多元化智慧课程为宗旨,以“规范国家课程、挖掘地方课程、开发校本课程、打造微型课程、探索家本课程、拓展国际课程”为主题,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开发可供选择的、满足不同学生需求的课程,编写具有华润特色的校本课程系列教材,形成了由学科课程、活动课程、隐性课程构成的课程体系。学校将特色校本课程开发与校园主题文化建设同行,力求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
“国学”校本课程 学校以“国学育人,树魂立根”的国学文化为底蕴,开发“国学”校本课程,以儒家思想核心“仁、义、礼、智、信”为核心价值追求,以中华文化大讲堂为载体,以传承中华国粹为主线,给予学生精神的引领、人格的涵养,教导学生做一名懂礼仪、有智慧、有道德的人。为此,学校分年段在一、二年级开设《弟子规》、《三字经》三十六计成语故事、二十四孝故事校本课程;在三、四年级开设梅兰竹菊荷、春夏秋冬、唐诗宋词诵读、中华传统典故故事一百篇、创编中华美德四字歌校本课程;在高年级段开设唐宋家故事欣赏、古代著名诗人词人诗词欣赏、中华国粹探究阅读、中华文化百题欣赏校本课程,力求培养学生“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的人文修养。同时,学校以功能性教室为阵地,以发挥教师特长为优势,以功能性教室主题文化为引领,开发系列主题性校本课程,包括:以中华国粹武术为基础,开发“祟文尚武,厚德载物”的中华武术主题校本课程;以书法文化为基础,普及“立字立德,立字立人”的堂堂正正做人、规规矩矩写字的书法校本课程;以及“茶韵诗香,茶礼悟道”等传承中华文化的“国粹品艺”校本课程等。
“探究型”校本课程 学校让学生在了解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同时,使学生懂得未来社会的发展是以科技为引领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在探究体验中学会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智力型”校本课程 学校在一到三年级开设围棋课,四到六年级开设象棋课,开放的棋艺大厅摆放各类棋盘,学生随时可以下棋,并从棋里悟道:与大师同行,走好人生每一步。智力校本课程的开发还体现在“数学智慧王国”,学校将陆续开设数学奥林匹克课程、数学家的故事、数学思维训练营等以开发数学智力为主的校本课程。
“博览型”探究阅读理解校本课程 博览型校本课程以丰富学生中华底蕴、开阔学生国际视野为目标,如:让学生了解世界著名城市和各国国旗、中西方节日文化风情、世界著名大学等,在探究性阅读中了解世界文化遗产;让学生了解体育馆里的奥运文化,培育学生奥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强”的人生拼搏精神,培养学生将从这里走向世界以及走向未来世界的公民意识。博览型校本课程还体现在“双语成语故事”“中华双语文化百题”和全学科全员参与的探究性阅读实验的开展,以及举行“华润杯”英语双语演讲比赛等。
“体验型”德育校本课程 学校以“幸福体验每一个”教育愿景为核心,以《华润智慧好少年成长手册》为载体,围绕“多彩活动,成长风景,温润而泽”的体验德育主题,开发“我相信,我能行”八项德育校本课程:丰富阳光课程、夯实安全课程、多元社团课程。通过多元课程文化的浸润、多元课程的丰润开发实践,校本课程的功用最终呈现在学生个体发展上,努力做到让学生经过小学六年的学习,毕业时能获得三品、三雅、三基、三力和六强、九能。培育三品:精神品质、道德品质、意志品质;涵养三雅:举止文雅、气质优雅、品位高雅;夯实三基: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铸造三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发展能力。六强具体表现为:有较强的诚信、爱心、责任心;有较强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有较强的运算与逻辑思维能力;有较强的艺术素养;有较强的身体、心理素质;有较强的生活自理与实践创新能力。九项能力具体表现在:能写一手好字,能演奏一件乐器,能懂一种绘画技巧,能说一口流利英语,能写出优美的好文章,能会两项体育锻炼技能,能学会终生受用的好方法,能养成终身受益的好习惯,能树立幸福追求的人生价值观。
课堂涵润,探究悟润
教育需要智慧,缺乏智慧的课堂只能是一种认知结果的堆积。学校依据“生命与智慧教育”和诺丁斯的“幸福关怀教育”理念,围绕润泽教育智慧课堂的标准,努力实践“进德修业,因材施教”的教风,以“关怀成长每一个”为行动策略,以“润泽教育智慧课堂”为行动目标,努力实现“和蔼亲切每一个,博学精进每一个,智慧创新每一个,仁爱宽厚每一个,温文尔雅每一个,幸福体验每一个,和谐发展每一个,成就梦想每一个”的八个愿景。
教在“激发兴趣,教会方法,培养习惯,涵养品格,探究实践,启智体悟,关注个性,开发潜能,启迪智慧,发展能力”的润泽教育教学方针指引下,在音乐、美术、科学、数学学科开展双语教学,并在科学、数学学科引进新加坡版教材,通过有效实施双语教育,构建双语智慧课堂,促进学生的双语思维能力发展。
近年来,学校在深入研究“润泽教育背景下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实践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了“四个环节”“八度探究”。“四个环节”体现在教师备课设计上要探究准备,探究实践,探究体验,探究发展。“八度探究”体现在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细化探究目标,让教学有“梯度”;创设探究情境,让学习有“温度”;落实探究实践,让参与有“维度”;优化探究体验,让体悟有“厚度”;精选探究练习,让学习有“效度”;提升探究总结,让思考有“深度”;拓展探究作业,让研究有“广度”;关注探究评价,让发展有“宽度”。
在“润泽教育背景下智慧课堂”四环八度的探究教学实践中,学校分学科、分年段制定出润泽教育课堂教学精细化管理细则和探究性智慧课堂评价标准,并且聘请了一批教育专家莅临学校指导教育教学工作。学校以特级教师精品课为引领,以人人奉献精品课为载体,以华润智慧教育论坛为平台,以小课题研究为依托,深入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使教师能“静下心来育人,潜下心来研究”,做到“教学研究常态化、常态教学研究化”以及“人人有课题,个个能研究,学科出特色,研究出成果”。同时,学校还邀请《辽宁教育》《教师博览》《大连教育》主编到校指导教师提炼总结教育教学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