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对家庭的看法和感受模板(10篇)

时间:2024-01-12 14:53:2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对家庭的看法和感受,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对家庭的看法和感受

篇1

教学重点:

1、弄清楚“我”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2、懂得一些尊敬父母长辈的礼节。

教学难点:

如何自主建构出对家庭结构认识的学习过程是个难点。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什么是家庭,知道大家庭的成员,初步弄懂自己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2、在调查中,感受亲情,萌生对家庭的热爱,得到亲情的体验。

教学过程:

一、课件展示,揭趣导入。

1、鸟窝2、蜂巢3、熊钻树洞4、山洞中的老虎(窝、巢、穴、洞)

(结:这些都是动物、昆虫的家)

2、小动物有自己的家,我们小朋友也有自己的家。(揭题:家庭)

3、说说你的家有哪些成员组成。

设计理念:通过电脑动画设计昆虫、小动物们的“窝、巢、穴、洞”等,揭示我们小朋友也有自己的家。家是大家出生和生活的场所,是他们最熟悉、最亲密的地方。让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家庭。而“你的家有哪些成员组成”这一环节,旨在检查学生课前调查工作开展如何,以便他们在完成下一个环节“家庭树”时能更顺利。

二、画画我的家庭树。

1、课件出示一株枝繁叶茂的大树。(这棵大树设计成房子形)

2、学生人手一张与课件中展示的房子形大树一样的彩纸。

3、请你动手在树上的空格处填上全家人的称谓。

讨论:①该从何处入手填?

②交流。

B.从下往上填(为什么)

b.从上往下填(为什么)

小结:应从下往上填,树从根长起,我们家先有谁呢?

4、学生动手填家庭树。

5、把学生动手填的内容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

①交流。

②评价。

设计理念:这部分我们把它设计成一株枝繁叶茂的大树,大树设计成房子形状,引导学生将全家人(含主要亲戚)的名字或称谓有序地写在大树上。而对于长幼序列的问题,就用提示语以及树上的空格予以提示。通过这个活动,旨在让学生在“家庭树”的画面中整体感知大家庭的全部成员。同时,电脑课件的生动、直观、形象能有效地刺激学生的感官,调动学生的综合和想象能力。

三、向你说说我的家。

1、每位同学展示自己的调查表及全家福照片。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①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自己带的全家福照片。

②分别向大家介绍家庭成员的称谓、兴趣爱好和你们之间的趣事。

设计理念:这部分设计了一张小调查表,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调查家人的姓名、称谓、兴趣、爱好及其自己与家人之间的趣事简况。特别是“你们之间的趣事”这块,旨在让学生在调查中,感受家庭、亲情,萌生对家庭的热爱,得到亲情的体验。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情感的道德,就变成了干枯、苍白的语言,这语言只能培养伪君子。”

四、课外拓展。

爸爸妈妈齐参与,一起练习,说说家人之间的称谓。

设计理念:本环节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思品学科的教学必须与生活想联系。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家长一齐参与,让学生由课堂抽象的概念延伸到具体的生活环境中,回到自己的家庭中,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学生学起来更轻松、有效。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1、固定家庭关系的概念。

2、懂得一些尊敬父母长辈的礼节。

教学过程:

一、抢答擂台赛。(分四大组进行)

1、课件展示必答题。(为选择题形式)

2、课件展示抢答题。

3、上两轮的比赛的1、2名和3、4名进行冠亚军决赛和三、四名比赛。

①A组VsB组(轮换角色提问,可选择放弃)

②C组VsD组(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考考你的同学)

设计理念:这部分提供了一组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选择题,组织学生进行抢答比赛。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参予热情,巩固了他们对称谓的认识。同时,还让学生进行反问思维,让他们自己提问题考伙伴,反向思维问题的提出实现了知识的迁移。

二、画画家庭关系图。

1、课件展示家庭关系图。

2、学生填中的家庭关系图。

3、展示。(要求根据具体情况,增删图中的小房子和小人)

4、讨论:哪些是长辈?哪些是同辈?你是第几代?

设计理念:这部分是在学生初步弄懂“我”和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自己家庭实际,将头脑里的家人关系概念再用形象的方式描述出来,把家庭成员之间抽象的关系转换成形象的图示。前面的抢答题是“动”,是学生思维活动的表露;现在的画是静,是学生自己低头思考的描述。动和静的交替,有助于学生深入思考问题。

三、我们应该这样做!

1、课件出示两句古训。(齐读、背背)

2、议一议自己对这两句古训的看法、理解。

3、聊一聊自己所知道的尊敬长辈的礼节。

4、出示四幅场景:

a.上学前与家长告别。

b.就餐前,餐桌上。

c.妈妈下班了。

d.奶奶生病了。

5、学生认领场景,组合起来表演上述场景。

6、评一评他们的表演,归纳他们的表演中告诉我们孝敬长辈应做到一些什么?

7、请平时这么做的学生谈谈自己这么做后的感受,以及长辈们的反应。

设计理念:出示两句古训,内容朴实,文字浅显简练,琅琅上口,能给学生以中华传统美德的启发,再通过演一演、讲一讲,深化了学生的认识,符合课程标准“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的理念,从儿童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来生成教育主题。通过表演,让学生演一演自己的生活,让学生在演中体验、演中反思、演中感悟。再通过自己谈做后的体验,长辈的反映,对儿童起到了一种感召作用。显然,这种演演自己孩子自己的生活,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具有其他教学手段无可替代的价值。

四、美术欣赏。

篇2

你们好!2020年,全武汉人民,全中国人民都在经历一个别样的春节。远赴前线的医护人员,日夜站岗确保管辖区域安全的保安,以及每个号称藏在家里为国家做贡献的子民,大家始终心系大中华的命运,我们体戚相关。关于疫情的每个数据都牵动你我他的心,我们也为远在“战场”的同胞作出了力所能及的贡献。或捐款或送去全国急缺的口罩及其他生活必需用品。中华儿女,全民战“疫”,共渡难关!

今年春节,作为千万普通家庭的一份子,哪怕处于安全区域,哪怕我们过了一个安康的春节,我依旧能够感受到这场疫情与我们的息息相关,我的心弦依旧被疫情暴发区的情况牵动着。我们一家子,实时为彼此报道自己看到的相关疫情信息,我们分享自己的看法,我们交代每个家庭成员要注意自我防护,我们叮嘱每个成员在这个特殊时期不可随意外出,毕竟,一人得病,一家遭殃。也正如此,我体会到一个作为家庭的一个小分子,我们的行为始终牵动着其他人的生活,不仅是这个特殊的时期,我们在做出某些决定时应考虑对家里人是否会造成不良影响。以后,我们也应始终铭记,我们是家庭的一份子,不可妄自行动。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要为自己的家庭负责。同样,作为中华儿女的我们,也应时刻注重自己的言行,始终坚定维护中华的荣誉与利益。

我的爷爷是村委会的一员,于今年春节,他写出“现在请吃饭的都是鸿门宴”、“出门的都是无徒之辈”等接地气且实在的适用于我们农村情况的警示语。这样的句子一出,不禁引得我们发笑,但爷爷也在用这样的方式让我们农村人真实感受到这场疫情的严重性以及聚会出门的危险程度。最后这样的标语也有效地发挥了相应的作用。其实这也是中华文化汉字的力量,不同情景有不同的言语表达方式,这大概也是我们学习语文,学习情景语言运用的原因之一吧。在不一样的情境,用恰当的表达往往更能彰显文字的感染力。中华文化的魅力,势不可挡。身为中华子民,我骄傲自豪,我们共渡难关,不断提炼自我,就像汉字经历千锤百炼,最终成为世界不朽的杰作一样,我们挺过去了,终要放出耀眼的光芒!

篇3

你们好!2020年,全武汉人民,全中国人民都在经历一个别样的春节。远赴前线的医护人员,日夜站岗确保管辖区域安全的保安,以及每个号称藏在家里为国家做贡献的子民,大家始终心系大中华的命运,我们体戚相关。关于疫情的每个数据都牵动你我他的心,我们也为远在“战场”的同胞作出了力所能及的贡献。或捐款或送去全国急缺的口罩及其他生活必需用品。中华儿女,全民战“疫”,共渡难关!

今年春节,作为千万普通家庭的一份子,哪怕处于安全区域,哪怕我们过了一个安康的春节,我依旧能够感受到这场疫情与我们的息息相关,我的心弦依旧被疫情暴发区的情况牵动着。我们一家子,实时为彼此报道自己看到的相关疫情信息,我们分享自己的看法,我们交代每个家庭成员要注意自我防护,我们叮嘱每个成员在这个特殊时期不可随意外出,毕竟,一人得病,一家遭殃。也正如此,我体会到一个作为家庭的一个小分子,我们的行为始终牵动着其他人的生活,不仅是这个特殊的时期,我们在做出某些决定时应考虑对家里人是否会造成不良影响。以后,我们也应始终铭记,我们是家庭的一份子,不可妄自行动。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要为自己的家庭负责。同样,作为中华儿女的我们,也应时刻注重自己的言行,始终坚定维护中华的荣誉与利益。

我的爷爷是村委会的一员,于今年春节,他写出“现在请吃饭的都是鸿门宴”、“出门的都是无徒之辈”等接地气且实在的适用于我们农村情况的警示语。这样的句子一出,不禁引得我们发笑,但爷爷也在用这样的方式让我们农村人真实感受到这场疫情的严重性以及聚会出门的危险程度。最后这样的标语也有效地发挥了相应的作用。其实这也是中华文化汉字的力量,不同情景有不同的言语表达方式,这大概也是我们学习语文,学习情景语言运用的原因之一吧。在不一样的情境,用恰当的表达往往更能彰显文字的感染力。中华文化的魅力,势不可挡。身为中华子民,我骄傲自豪,我们共渡难关,不断提炼自我,就像汉字经历千锤百炼,最终成为世界不朽的杰作一样,我们挺过去了,终要放出耀眼的光芒!

篇4

1.新生家访

对于将要入园的幼儿,我们需要提前进行家访,了解一下孩子的家庭教育环境,询问一下孩子的性格与爱好,在接触中投其所好,让他喜欢你、亲近你,消除入园的陌生感与恐惧感。在家访时,还要随时做好记录,如:孩子的优点与不足、身体特殊疾病、哪方面需要个别照顾、最喜欢什么、最害怕什么等等,以便在幼儿入园后,教师能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引导和照料,使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环境。

当幼儿入园后,我们还应定期进行家访,了解新生的适应情况:是否喜欢上幼儿园、有无不习惯之处及需要家长配合的工作等,借以建立师生情感,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进行教育。

2.常规性家访

常规性家访是对每个家庭的定期访问。针对班级里每个孩子的发展水平、在家中的表现、最近情绪变化等问题,通过家访的形式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对于孩子在家中的表现表扬进步、指出不足,做到心中有数、因材施教,家长由此能感受到老师对孩子的关心,从而信任、理解和支持老师。这种形式的家访一般在学期初与学期末时进行效果较好。

3.情感性家访

情感性家访是为了表达对孩子及家长的情感并进一步建立情感而进行的访问。这种访问是因人因事而进行的不定期访问。如:对生病的孩子或家长前去探望、给过生日的孩子进行庆祝、给缺损型家庭的孩子送去节日问候等。

我班浩浩小朋友的妈妈看见老师总是不愿说话。有一天,当我得知浩浩妈妈生病了,特意在下班后去探望了她,浩浩妈妈感激得不知说什么好了。从此,浩浩妈妈见了老师亲近多了,话也多了,也能积极参与班级活动了。因此我认为,情感性家访是促进老师与孩子、老师与家长之间情感建立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

4.问题儿童的重点家访

重点性家访是对个性特殊的幼儿或家庭教育存在问题的家长进行的访问。这种家访主要是与家长共同分析孩子的情况,商讨教育措施。

我们班有个叫一凡的孩子,生性调皮好动,上课总是东张西望、坐不住,并且喜欢攻击其他小朋友。针对他的情况,我们制定了详细的家访计划,定期进行家访,与家长共同商量教育方法,决定采取多表扬、少批评,以点带面的方法。通过这样的家访也让孩子感受到:虽然自己很调皮、不听话,但是老师还是喜欢他的。做错事后老师和爸爸妈妈批评教育他是为了让他更棒。同时帮助他看到自己的优点,鼓励他取得进步。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帮助,孩子真的进步特别大。

5.延续巩固工作

篇5

本研究在考察广州市黄埔职业技术学校354名中职生的父母养育方式特点的基础上,根据班主任推荐、学生和家长自愿为原则,抽取20名中职生及父母作为实验对象。

一、团体辅导

研究者自行编制了相应的团体心理辅导材料,共包括6个单元:(1)当我们同在一起;(2)互敬互爱;(3)沟通从心开始;(4)接纳“不完美”;(5)学会感恩;(6)共建温馨家园。

研究者运用自编实验材料对20名实验对象进行辅导,每周1次,每次1小时,共6周。在辅导过程中,主要采用的训练方法有:(1)角色扮演,收集一些不良亲子关系的日常情景,要求亲子双方交换身份,将对方平常在该情境下的情绪表达和行为方式,以校园心理剧的形式表演出来。(2)案例分析,辅导者提前收集典型案例,利用焦点团体访谈的形式,让团体成员对这些案例发表各自的看法,自由讨论并探讨相应的解决策略。(3)自由分享,泛指亲子之间的一些经验分享,包括对亲子之间经历的事件、自己内心真实想法或感受的分享。在双方表达过程中,双方都不能批评指责对方,只能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4)知识讲座,是指专门针对家长开设的知识讲座,内容包括青少年的身心特点、良好亲子关系对青少年发展的重要性等。同时在其他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也适时穿插一些亲子沟通技巧的知识。(5)亲子游戏,通过轻松愉快的活动氛围使亲子共同体验相互配合、相互鼓励的乐趣。

二、个案辅导分析

在观察团体心理活动训练过程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和家长自愿的原则、且双方具有较强的解决问题意愿,研究者选择了父亲B和学生A(父女关系)作为典型个案。在个案辅导过程中,研究者每周定期与来访者做心理咨询,每次咨询时间约一个小时,一共十次。研究者除了收集来访者的基本家庭信息、成长历史、家庭关系现状等内容,主要还采用了家庭治疗的模式对个案进行辅导和分析,旨在通过改变家庭的结构与交往方式以发挥家庭的功能,从而真正有效改善亲子关系,以解决中职生的个人问题。

三、成效

在学校的德育团队特别是班主任的支持下,本次针对中职生亲子关系的干预研究得以顺利进行。每次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之后,研究助手都会发放“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意见反馈表”,及时了解实验对象对团体辅导的看法和感受,随时把握亲子之间的变化及动态,也方便研究者及时调整和改进方案。在所有干预研究结束之后,研究者主要是采用行为观察法和访谈调查法来了解本次中职生亲子关系干预研究的成效。事实证明,团体心理辅导方法能够有效改善中职生的不良亲子关系。家长们表示对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及矛盾性有了更好的认识,能逐渐意识到根据孩子的能力和人格特点提出合理的要求,学会赏识,鼓励孩子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职业蓝领。学生们表示,活动对他们触动很大,真正了解父母内心的一些想法,能够尝试从家长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辛苦和矛盾,同时学会以成熟的交流方式与父母沟通,交流彼此的内心感受。

篇6

【中图分类号】G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9)04-0050-05

家访(Home Visits)是美国学前教育机构与儿童家庭建立友好关系的一种重要形式。为了充分发挥家访的独特作用,美国学前教育机构的教师会认真做好家访前的准备工作,准时到达儿童家庭进行有针对性的访问,并全面落实家访后的强化工作。本文整理了美国学前教育机构家访工作的相关信息,希望为我国的幼儿园教师提供一个反思我国幼儿园家访工作的平台,以帮助教师巩固和发展家园之间的和谐关系。

一、家访的价值

美国学前教育专家纷纷指出,家访有助于教师、家长、儿童的相互理解和共同成长,有助于家园合作关系的形成。

1.家访对教师的价值

(1)有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儿童、家长和儿童的家庭环境

家访是教师与儿童家庭间建立积极平等的伙伴关系的一种重要形式,能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每个儿童及其家庭的社会文化背景,〔1〕了解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了解家庭的特色和家庭成员的兴趣,从而更好地理解儿童的行为。〔2〕

(2)有利于教师设计出更符合儿童发展需要的活动

家访既能使教师从家长那里获得关于儿童学习、成长和发展的许多信息,也能使教师对儿童的家庭学习环境进行评估,帮助家长学习如何指导儿童在家里的学习活动。〔3〕家访还能使教师全面地观察儿童的家庭环境,深刻地认识儿童,了解儿童在家里喜欢的玩具和活动,从而为教师今后设计有针对性的班级活动打下基础。〔4〕教师可以运用家访获得的信息,设计更符合儿童兴趣爱好和学习特点的活动,丰富儿童的知识经验。〔5〕

2.家访对家长的价值

家访能帮助家长为儿童提供更好的保教活动,从而促进儿童的成长和发展。〔6〕此外,家访还为家长提供了与教师自由交流的机会,使家长能直接看到教师和孩子的互动,感受到教师对孩子的关爱。正如Gestwicki指出的那样,家访能为那些由于工作和家庭的原因而不能来园的家长提供与教师面对面交谈的机会,能为家长提供参与教育、观看教师和孩子交往的机会,使他们意识到教师喜欢他们的孩子。〔7〕

3.家访对儿童的价值

家访使儿童感到很新奇,他们会很高兴地把自己的房间、玩具、宠物、兄弟姐妹等介绍给教师,家访还能增强儿童的自豪感,帮助儿童攻克入园难关。〔8〕特别是入园之前的家访,儿童可以在安全舒适的、有家长陪伴的家庭环境中去认识教师、熟悉教师,这能有效缓解他们日后的入园压力,〔9〕帮助他们更快地适应幼儿园生活。

4.家访对家园关系的价值

家访可以在学前教育机构和家庭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不仅能使家长和教师有效沟通,建立信任感,而且能使家园合作关系得以巩固,使教师与儿童和家长的友好关系得到强化。〔10〕

二、家访的准备工作

为了保证家访的质量,美国学前教育机构的教师在家访前都会注意做好以下几项准备工作。

1.解说家访的目的

如果在开学前进行家访,教师会通过电话、信函、便条等方式向家长解释家访的目的:使教师有机会和家长、儿童在一起,以便更好地了解家长和儿童;〔11〕帮助家长和儿童了解教师,与教师建立开放的、友好的关系;〔12〕分享信息,解决问题。〔13〕教师如果在学期初向家长提出家访的请求,那么他们会通过入园教育等方式向家长说明家访的目的:使家长知道自己的孩子是如何适应幼儿园生活的;到家里去看看孩子;和家长进行交流。〔14〕可见,教师不论在什么时候去家访,都会把家访的目的聚焦在儿童身上。

2.协商家访的时间

教师往往会通过电话、电子邮件、书信便条等方式和家长取得联系,商定家访的日期和时间。有的教师会先让儿童把便条带回家,然后再给家长打个电话,以确立合适的家访时间;〔15〕有的教师会提出几个家访的日期和时间让家长选择,使访问能在双方都方便的时间里进行;〔16〕还有的教师会先给家长发一封短信,说明家访持续的时间(如不超过1个小时),并列出几个备选的日期和时间,供家长选择,几天以后再给家长打个电话,确定双方都方便的时间,并询问家庭的交通路线。〔17〕教师和家长协商家访的时间,既能使双方达成共识,也能使家长觉得受到了尊重,是他们在邀请教师来访。这样,家长就会期待教师的到来,而不会产生抵触情绪。因为如果教师强行访问一个家庭,那么家长会感到紧张不安,这对家长来讲是很不公平的,对家园伙伴关系的维系也没有丝毫帮助。

3.商讨家访的地点

绝大部分家访会在儿童家中进行,不过教师有时也会遇到一些特殊情况,不得不更换家访场所。例如,有的家长害怕教师来家访,教师就会为他提供在其他合适的场所进行访谈的机会,会让其选择在校园、公园、游戏场、咖啡馆、教堂、社区中心等地进行沟通。〔18〕如果教师觉得不便于到某个儿童家里去访问,他可以到家长的工作单位去访谈。〔19〕总之,教师可以利用家庭、幼儿园、社区等不同场所来实施自己的访谈计划。

4.备齐家访时需要的物品

家访前,教师会精心准备家访中可能要用到的各种物品,如儿童家庭住址的地图、儿童所在学前教育机构或所在班级的照片、学前教育机构简介的书面材料或磁带、儿童画画和写字的笔与纸、儿童操作的游戏泥、照相机等。这些物品为家访的顺利展开提供了物质保障,能满足教师、家长和儿童的不同需要。

三、家访的过程

1.开始环节

教师穿着大方得体的衣服,按照约定的时间和地点,准时到达,这就为家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教师进入儿童家庭时要彬彬有礼,热情地向儿童及其家庭成员问好;及时转换角色,把自己看作是客人,牢记家长是主人,服从家长的安排,接受家长的款待,如高兴地品尝家长提供的点心;〔20〕适时告诉家长自己打算停留多长时间,如在20~30分钟之间;〔21〕尊重家长,不对家庭环境表示惊奇,不对家庭生活方式进行负面判断,客观地应对家庭的需求,真诚地认可家庭的价值观、信仰和态度等。〔22〕

2.中间环节

教师围绕家访的目的,以开放的心态、积极的态度和家长、儿童交流相关信息。

(1)从景物入手,和家长闲谈

教师以轻松自然的方式,与家长就家庭环境中的景物进行简单交谈。例如,教师可以提出“我看到你家门口有块菜地,这些菜是谁种的”之类的问题,然后认真倾听儿童及其家长说话。〔23〕

(2)从资料入手,与家长详谈

教师以视听资料为媒介,向家长传递学前教育机构的信息:先把随身带来的书面材料、磁带呈现给家长,与他们讨论学前教育机构的政策、独特的教学方法、儿童的特殊需要、班级的常规和游戏活动;再向家长描述儿童在学前教育机构的一天生活,说明游戏活动是儿童学习的途径,儿童通过游戏能学会许多技能,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24〕最后再向家长提出想看看孩子、和孩子一起玩玩、和孩子一起聊聊等要求。

(3)从游戏入手,与儿童交流

当家庭成员在阅读资料或收听磁带、填写表格时,教师友好地与儿童交往:先把带来的游戏泥拿出来给儿童玩,再把带来的纸和笔拿出来供儿童画画,告诉儿童临走时要把这张画带走,贴到班级的展示墙上。〔25〕

(4)从特色入手,与家庭分享相关信息

教师通过观察、提问、倾听来了解家庭的特征、家长的特长和儿童的特点,促使家长参与儿童教育;教师依据儿童的兴趣,把一些游戏、活动、图书引进家庭,使家长能开展亲子游戏、亲子共读等活动;教师根据家庭的条件,提出有关儿童学习活动、学习材料和学习设备的一些建议,但不对家长指手画脚,也不对家庭环境作出消极判断,以免影响信息的获取和分享。

3.结束环节

教师注意掌握访问的时间,在15~30分钟内结束家访,〔26〕最长不能超过1个小时,〔27〕除非受到了家长的特别邀请,如参加聚餐会、生日会等。

在离开儿童家之前,教师会做好以下几件事:一是和家长交谈儿童刚才所画、所写的东西,说明这是儿童绘画技能、书写技能发展的表现;二是给家庭留下儿童喜欢的一本书,提示家长读给儿童听;〔28〕三是给家庭留下学前教育机构的时事通讯,鼓励家长在家里学习和使用;〔29〕四是请求家长同意拍一张他们的全家福照片,日后可以贴在班级的家长园地里;〔30〕五是邀请家长来园参观访问,参加班级的一些活动,〔31〕和儿童分享他们的知识经验。

总之,在家访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各种社交技能和策略,达到家访的预期目的。

四、家访后续活动

教师在家访后,还会尽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致谢家长

教师及时地给家长写封感谢信,寄到儿童家里,表达对家长的感激之情。在信中,教师还会表达家访给自己留下的美好印象以及所带来的愉快体验,并对家访中的一些事情进行积极的评价,如看到了儿童家里的宠物,抱过了儿童的小弟弟、小妹妹,品尝了庭院里的西红柿等。〔32〕

2.引入活动

教师在接下来几周的时间里,会充分利用家庭资源,开展相应的活动,以继续保持与家庭的亲密关系。例如,在家访中,教师发现一位家长有一技之长,在家访后教师就会安排适当的活动,邀请这位家长来和全班儿童分享才能;〔33〕在家访中,教师发觉一个儿童在身为地理学家的父亲的帮助下收集了很多岩石,知道许多有趣的事情,在家访后教师就设计了以岩石为主题的单元活动,鼓励这个儿童把家里有关的物品带到班级来,向其他儿童展示。〔34〕

3.评估成效

教师会适时地对家访工作进行全面评估,以考察家访怎样有效地加强了教师和家长、儿童之间的联系,自己运用了哪些策略来实现这一目标,今后如何为儿童设计更适宜的活动等。〔35〕

五、思考与启示

美国学前教育工作者关于家访的看法和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1.重视家访的作用

家访一直是我国幼儿园与家庭建立良好关系的一种形式,但最近10年,家访的利用率却呈下降趋势。据调查,在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家访在幼儿园各种家园联系形式的重视程度排名中始终位居榜首,并遥遥领先,但到了90年代,家访的排名开始下滑,降至第三位,〔36〕到了21世纪初期,已经退至第八位。〔37〕这值得我们深思。美国学者高度重视家访工作,从教师、家长、儿童、家园关系这四个维度来看待家访作用的视角,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促使我们重新审视我国幼儿园的家访工作,全面认识家访的作用,重视家访的价值。

2.教师要妥善扮演各种角色

美国学前教育机构的教师在家访前、家访中、家访后采取的一系列措施都值得我们参照,有助于我国幼儿园教师做好家访工作。在家访前,教师要扮演好发起者、策划者、协商者、采纳者的角色,向家长提出家访的请求,预设家访的目的、时间和地点,征询家长的意见,采纳家长的合理化建议。在家访中,教师要扮演好客人、随从的角色,把自己视为儿童和家长的朋友,尊重家庭的文化,理解家庭的需要,不对家庭环境作出任何否定的评价,不喧宾夺主,不控制访问。在家访后,教师要扮演好致谢者、设计者和邀请者的角色,向家长表示衷心的感谢,设计能充分利用家庭资源的各种活动,热忱邀请家长来班级和儿童一起活动。

3.教师要全面提高社交能力

家访是在教师和家长、儿童之间进行的一种互动,为了使这种互动能够卓有成效地进行,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这是美国同行的一条宝贵经验。为此,教师首先要提高观察能力,全面观察儿童的家庭环境,仔细观察儿童及其家长的行为、表情和体态语言。其次教师要提高倾听能力,主动倾听家长、儿童的话语,客观地判断家庭成员所传递的信息的真正含义。再次教师要发展提问能力,以便提出恰当的问题,打开对话的窗口,引导谈话的进程,得到充足的信息。最后教师要增强探索能力,开辟不同的路径,为儿童创设各种活动,促进儿童的学习和发展。此外,教师还要提高激励能力,鼓励家长参与、支持儿童教育,促进儿童及其家长共同成长。

4.幼儿园要适当奖赏教师的劳动

美国学者认为,正像家访有许多优点一样,它也有一些不容忽视的缺点,如费时、耗力,因此尽管家园合作关系的巩固能使教师受到精神奖励,但幼儿园还是要为家访的教师提供一定的时间、物质和精神补偿。〔38〕这种尊重教师劳动、维护教师权利、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来嘉奖教师的做法值得我们仿效。因为我国幼儿园是以全日制为主的,教师白天都在带班,而家长又是以双职工为主,他们白天上班,只有晚上和双休日在家,教师如果要去家访,就只能牺牲自己的闲暇时间;又因为我国幼儿园的班级规模比较大,教师需访问的家庭很多,工作量很大,必然会占用许多休息时间;还因为我国幼儿园的儿童并非都是就近入园,他们的家庭住所可能离幼儿园很远,教师去家访时经常需要乘坐交通工具,因此,幼儿园不仅要表扬教师的敬业态度、奉献精神,而且要通过调补休息时间、发放车费、支付超时工资等措施以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从而真正保护教师对家访的热情。

参考文献:

〔1〕〔6〕BARBOUR C, BARBOUR N,SCULLY P.Families, schools, and communities: Building partnerships for educating children〔M〕.Upper Saddle River,NJ:Pearson Education,2008:290-291,290.

〔2〕COUCHENOUR D,CHRISMAN K. Families, schools, and communities: Together for young children〔M〕.Albany,NY:Delmar,2000:188.

〔3〕MORRISON G.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today〔M〕.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1998:483.

〔4〕〔10〕〔21〕BILLMAN J,SHERMAN J. Observation and participation in early childhood settings: A practicum guide〔M〕. Boston, MA: Pearson Education,2003:217,216,217.

〔5〕〔7〕〔12〕〔15〕〔23〕〔26〕〔33〕〔35〕〔38〕GESTWICKI C.Home, school and community relations〔M〕. Albany, NY: Delmar Publishers,1992:234,227,230,230,231,231,232,232,234-235.

〔8〕ESSA E.Introduce to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M〕. Albany, NY: Delmar Publishers,1999:66.

〔9〕〔27〕〔30〕〔32〕PUCKETT M,BLACK J.Authentic assessment of the young child:Celebrating development and learning〔M〕.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2000:298,298,298,298.

〔11〕〔19〕〔22〕〔29〕〔34〕ELIASON C, JENKINS L.A practical guide to early childhood curriculum〔M〕.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1999:63,63,63,63,63.

〔13〕〔16〕SPODEK B.Teaching in the early years〔M〕.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1985:253,253.

〔14〕〔28〕〔31〕BEATY J.Skills for preschool teachers〔M〕.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2000:270,270,270.

〔17〕〔18〕〔25〕KOSTELNIK M,SODERMAN A,WHIREN A.Developmentally appropriate curriculum: Best practices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M〕.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1999:260,260,260.

篇7

调查自今年3月起至6月结束,从北京市16区县随机抽样20~79岁人群。结果显示,很幸福、一般幸福和不太幸福的比例分别为2.5%、22.8%和56.4%,而非常幸福的仅为0.08%。此次幸福指数概念重点关注的是人内心感受而非外在客观条件,人内在的幸福感往往会通过对问题的看法和态度反映出来。因此,在调查中设计了众多问题,答案分值范围为0~48分,分为五段,低于9.6分为很不幸福,随着分数增加依次为不太幸福、一般幸福、很幸福和非常幸福。

八因素影响家庭幸福感

对家庭不满意的因素主要有八个,从大到小的排序分别是:经济收入低、住房太小、居住环境差、身体差、工作不理想、子女教育、夫妻不和睦和夫妻性生活不和谐。随着年龄的增长,在40~70岁间,幸福感反而下降。

此外,北京市居民目前的心理压力来自于食品安全、经济状况、社会变化快、子女教育、自然灾难等。食品安全之所以排在首位,是因为这一问题直接关乎人的健康和生命,因此给现代都市人造成的心理压力最直接且最具冲击力。

提高幸福感应双管齐下

提升幸福指数可从外部条件和自身两方面改变。其中,政府应改善家庭的生活条件、尽可能提高收入水平,完善医保体系,改善工作环境,提供咨询和推荐机会等;同时,居民自身也应培养健康积极乐观的心态,多看有益健康的书、做好人生规划,在生活中锻炼和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等。

报告解读

1.年龄因素:年龄对家庭幸福指数影响较大,20~29岁最幸福,随即走低,60~69岁幸福指数最低。

解读:就20~29岁年龄群体幸福指数较高而言,主要原因应该是这个年龄段的人大多刚参加工作,对未来有美好憧憬且雄心勃勃的青年人多有人生目标,对即将进入的工作有一定信心。而40岁以上的群体创业压力大,有一定生活和工作的烦恼。50~59年龄段幸福指数最低则与子女教育有关。工作10~20年后,随着结婚生子,职业倦怠感将达到最高峰。

2.健康因素:身体健康情况与幸福指数成正比。

解读:健康是人类的财富,身体健康直接影响个体的幸福指数。调查发现,非常健康的人幸福指数可达到22.5,一般健康、不太健康和很不健康的幸福指数则由22递减至21.5(满分23)。

3.家庭收入:家庭收入高,幸福指数并不随之走高。如果收入等级分为6级,则第5级的人幸福指数最低。

解读:家庭收入的高低与幸福指数有关,但并非必然的因果关系。幸福是人内心的一种感受,除了房子、居住环境、工作、收入等外在硬件条件外,人际关系、子女教育、夫妻和睦程度、朋友数量等都构成了影响幸福指数的综合因素。

篇8

因此,工读教育者需科学地从生命成长的层面面对每个学生的缺失,引导学生完善自我概念,使其真正成为能够服务社会、家庭的合格公民。

创新方法,以差异的视角进行个性化教育。新生入校后,学校通过对学生多方面、全方位的测试和访谈,掌握每名学生的入校原因、具体问题、家庭环境等情况,汇总出综合分析,作为个性化教育的依据。各班建立班级管理委员会,依据每名学生的综合分析,确定1至2个突出问题作为阶段帮教突破点,并制定出学生阶段性自我发展目标,用“每天进步一点点”来引导督促、激励、唤醒每个学生进步的愿望。最后是组织全员帮教。针对每名学生已经确定的突出问题,班级管理委员会按各自职能开展帮教工作,力争实现每名学生的每个突出问题得到明显改变。

篇9

一、单亲小学生数量日趋增多

日前,笔者对所在小学进行了调查发现,单亲家庭学生的数量占全校学生数的比例为12.2%,这一数字较2000年初有了大幅的提高,单亲家庭子女日益增多,随之引起一系列复杂的社会和教育问题,2007年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对100名少年犯的抽样调查显示,有近 60%的少年犯来自于离异家庭,目前这一趋势有增无减。这也引起心理学家、教育家、社会学家、犯罪学家极大的忧患。这个问题的研究,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有研究显示,单亲学生存在较多心理健康危险因素,是潜在的心理、行为障碍高危人群,值得医生、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重视,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理解,及时疏导、干预,以防止出现严重心理问题。

二、单亲家庭学生心理问题分析

1.家庭生活引起自卑心理

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极其重要,是支撑孩子幼小世界的全部,处在单亲家庭的孩子自然没有这份优越感,这种失望是十分深刻的,难以言表的。由于世俗的偏见,认为没有母爱或者父爱的孩子是没有教养的孩子,如果孩子们闹别扭,会更觉得自己是如此势单力薄。这类自卑感强的学生表现为沉默寡言,他们从不谈起甚至回避双亲的事,对任何人 (包括班主任和科任老师)都刻意保守着这个秘密。这类学生有的原本有美好而远大的理想,有的甚至一度争气想要改变环境,但自卑的心理影响了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挥。这是最为隐潜和较难克服的心理症状。

2.亲情缺失导致的心理孤独

单父及单母家庭子女都较少地体验到其单亲父亲及母亲的情感温暖和理解,并主要存在父母离异家庭中。有研究表明,离婚家庭中学生显示随父生活者更少地体验到温暖,而随母亲生活者与双亲者 差别。单亲孩子,特别是生活在重组家庭里的孩子,由于父亲 (母亲)的粗心或与继父母之间的隔阂,他们的亲情交流受到限制,觉得自己在家庭中是多余的人,自然而然就产生孤独感。他们行为上表现出离群,不大方,不主动接近别人和参与集体活动,觉得保护自己的最好方式就是独处。

3.家庭责任感缺失导致的学习目标不明确

单亲家庭学生与完整家庭学生“对家庭生活的感受”的调查显示,认为家庭生活感受良好的,完整家庭的子女占92%,而单亲家庭的子女仅为8%。单亲家庭的孩子对家庭缺乏温暖感和责任感,由此影响了社会责任感的形成。他们学习目标不明确,对自身的发展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另外,单亲家庭学生往往因住所多次迁徙、家庭人际环境出现变化而影响情绪及学习注意力的集中。

三、单亲小学生的教育疏导

1.积极调查,积极干预,心理疏导

利用好家访的机会,充分掌握单亲学生基本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同时要设法取得家长或者监护人的信任和配合,以减轻老师工作的难度。这是有一定难度的工作,学校在领导和协调上需要统筹,让家访成为一种制度化的教育行为,也要给予老师充分的信任和责任要求。

有条件的学校可成立专门的心理辅导室,针对有心理问题的单亲学生,心理咨询室更能发挥作用。而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定期举办专题讲座,也应该是小学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这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与特点,而且对于帮助他们缩短心理适应期、加快人格的成熟、掌握心理保健知识都具有积极的作用,针对单亲家庭学生,也可以建立相应的辅导专题讲座。同时,对每一位老师来说,心理教育都应当融入自己的课堂教学和教学思想当中来。

2.多平台,多方式,多沟通

利用好家长学校的平台,积极干预家长对孩子的关心,让亲情在还在的成长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也可以建立特殊学生档案,联系家长参加家长学校,并定期举办家长座谈会,让家长懂得帮助孩子调适学习心理,并能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变化。还可以利用网络保持与家长的联系,在网上一起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与家长共成长。

在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中渗透心理教育。学校、班集体定期、不定期举行的各项活动,促使这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班主任可采用成立课外学习小组的形式,帮助他们学习功课,以提高成绩来增加他们的自信心。这样既可明确人生目标,又可逐步消除孤独感。另外,要引导他们多看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书籍以及相应影视片,以激发他们自我教育的动力。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客观事物,讨论文学作品,认识自我形象,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通过外部因素和自我调节,使他们尽快走出迷茫的境地。

总之,单亲家庭儿童具有孤僻、不关心他人、不近人情、不友好、倔强,攻击性高,自卑、内向,焦虑、郁郁不乐及较强的情绪陛倾向,心理发育不成熟的个性特点;学习成绩差于核心家庭儿童。现实生活中显示,离异家庭儿童的犯罪率明显高于健全家庭。为了儿童健康成长,家长要相互体谅,以宽容之心接纳对方,尽量避免对子女个性、学习成绩的不良影响;同时,学校和社会也要伸出友爱之手,共同关心单亲儿童的心理成长。

参考文献:

篇10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和家庭是一对教育者”,这 “一对教育者”面对的是同一个受教育对象——在学校,他们是学生;在家里,他们是孩子。由于受教育者角色的不断转换,学校和家庭必须合作。何为家校合作?研究家校合作的专家马忠虎认为,家校合作就是指对学生最具影响的两个社会机构——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校在教育学生时能得到更多地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而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也能得到更多地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

但在农村地区,家校合作面临诸多特殊难题。农村学生的家长不但文化水平较低,而且可能有不少不良生活方式,比如好吃懒做,沉迷赌博;部分家长更是为生计所迫,外出打工、经商,家里只有白发苍苍的爷爷奶奶。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农村孩子的成长和教育明显缺乏来自家庭的关爱和帮助。“一个人的完善人生,就教育来说,应该是好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最佳结合。”对孩子的教育,来自家庭的力量不可或缺。因此,农村地区的家校合作也日益显现出了它的紧迫性。农村学校必须主动和家长联系交流,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引导家长更多地关心孩子的成长和教育。

建立和谐的家校关系,教师和家长的有效沟通可谓重中之重,因为学校和家庭的互动必须由教师来完成。通过一年的班主任实践工作,我也深深体会到了教师与家长关系融洽的重要性。教师与家长关系融洽与否,一方面直接影响师生关系,另一方面也必然影响孩子的学习和成长。要建立和谐的家校关系,教师和家长必须有效沟通,建立和谐的合作关系。

一、在家校合作中,教师不是领导者,而是引导者

在中小学教师群体中,“我的地盘我做主”的观念是比较流行的。我曾听到别人描述过这样的教师和家长见面场景:“老师,我是××的家长……”家长笑容满面地走进办公室,老师坐在座位上头也不抬,冷冷地“嗯”了一声。家长继续站着,老师继续批改作业。过了一会儿,家长有些着急地说:“老师,我是专门请了假来的,厂里还上班呢……”老师这时候说话了:“怎么,不耐烦了?我请你来,你应该知道为什么吧?”家长点点头,老师这时才劈头盖脸地在家长面前数落学生的不对,家长一直保持沉默。最后,家长还站着,老师还坐着。家长要走时,老师还冷冰冰地说:“×××的毛病,你都知道了吧,回去好好教育教育他。”在这个案例中,这位教师很显然已经成为了主宰者。生硬的态度,冰冷的话语势必会让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同时,老师单方面数落学生的不对,而忘记了聆听家长的意见。事实上教师强硬的态度,也会让家长不愿意说出心中的想法,让沟通变得困难。长此以往,家长与老师的关系势必会变得糟糕。这样也违背了教师请家长的初衷。这样的家校合作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在家校合作中,教师不是居高临下的领导者,而是科学教育理念的传播者和教育方法的引导者。教师应该明确地指出学生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态度温和;在交流学生情况的时候,听取家长的看法,并和家长共同寻求解决学生问题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对家长的教育理念进行渗透,引导家长针对学生在家里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教师不再是孤独的教育者了,家长也参与到其中,成为了另一名具有权威的教育者。

二、在家校合作中,教师应积极主动联系家长,虚心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

教师可以通过家访、电话联系、家长校访、家长会、家长接待日、亲子活动等形式与家长保持紧密联系,密切关注学生各个方面的情况。在与家长的交流中,教师应该有强大的亲和力,眉心应该是舒展的,眼睛应该是明亮的,嘴角应该是上扬的。对于极少数不合作的家长,更应该温和热情。时常去家访,主动联系家长的频率多点儿,学会换位思考,学会理解宽容家长,最重要的是时刻关爱孩子,让家长体会到你对孩子的这份爱,家长就不会对教师的“热心肠”进行“冷处理”。

我班袁志豪同学,成绩不理想,自觉性差,调皮贪玩,经常不完成作业,家长因工作的原因,经常不在家,无暇关心孩子。以前我隔三岔五地给家长打电话,家长总说他很忙,没有时间回家,他会打电话好好教育孩子的。但事实上,家长并没有履行他的随口应承,孩子也依然没有多少改变。但我并没有气馁,反而增加了给家长打电话的频率,还与副班主任商量交替给家长打电话。家长在真切地感受到了我和副班主任对孩子的关爱后,终于主动抽出时间到校与我们交流。现在,袁志豪已经像变了一个人样,热爱学习,按时完成作业,做什么事情都很认真。

此外,面对家长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教师也要虚心接受,如此方能找到自己工作中的失误之处并及时改正,促进自身的发展。就算家长的意见提得不太合理,当着家长的面也应该谦和地回答他:“我会考虑的。”这样才不会打击家长的积极性。

三、在家校合作中,教师要信任家长,发挥家长的积极作用

一方面,教师要向家长渗透科学的教育教学观念;另一方面,教师要充分信任家长,放手让家长自己去寻求方法解决孩子成长中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在放手的同时,要学会引导。与家长意见不一致时,教师要学会沟通,循循善诱。前段时间,李麒麟的父亲主动来校和我交流学生情况。在谈到孩子性格内向时,我这样说:“孩子的性格不是一时半会儿形成的。他从小缺少母爱,更需要你多关心他,多和他谈心。无论是你还是你的家人都不应该在孩子面前去责骂他的妈妈,以免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上种上仇恨的种子,这样是不利于他成长的。你说,对吗?”孩子的父亲低下了头,自责地应了一声。“我相信你一定会让孩子茁壮成长的!”我坚定地说。家长走的时候很激动。我想,他的选择应该是在孩子的心里种上爱的幼苗。第二天上课,李麒麟同学大胆地发言了。由此可见,尊重家长的选择,并不是盲目地,而是教师要先进行了一定的正确的引导后,让家长自己选择的结果。

由于农村地区家校关系的特殊性,农村学校教师要更加积极主动发挥桥梁作用,通过各种途径实现与家长、家庭的有效沟通,向家长传播科学的教育理念,引导帮助家长、家庭将更多的时间、精力用在关心孩子的健康成长上。只有激活家长、家庭的教育活力,家校关系才会和谐,才会有生命力,这 “一对教育者”的作用才会形成合力。

参考文献:

[1] 吴琦.家长会工作的创新实践与思考[J].中国德育, 2008(9):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