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治理模板(10篇)

时间:2024-01-12 14:53:2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地下水治理,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地下水治理

篇1

地下水治理难度非常大,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杨大文教授表示,治理成本有时是治理地表水的上千倍。

地下水有不同深度,地表水可以直接采样,但是地下水的采样却需要通过打井等方式,这项工作非常复杂。即便确定了某地深层地下水遭受污染,治理起来也费时费力。目前的污水净化分为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以及它们的组合方法。一般生物方法比较经济,如活性污泥或生物膜法。

由于地下水污染的区域往往范围较大,井口狭窄,这就使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这些生物技术无法大规模的开展。“现有的方法主要是利用清水大量注入深井中进行稀释,这必将造成更大的水资源的浪费。或者灌注大量添加特殊药剂的溶液,而购买这些药剂无疑是笔巨大的开支,效果如何也很难保证。所以最好的治理方法就是预防。”杨大文说。

“深井灌注”难保安全

地下水污染仿佛是伴随工业发展而生的“原罪”,没有哪个国家能完全规避它。

虽然潍坊市许多工厂将污水通过高压水井压到地下1000多米的水层的事情并没有查实。但在欧美,有些地方允许向地下排放污水,但必须通过专门的方式排放,且对地下排污的水质要求要高于地表排污。“由于地下水循环很慢,修复也更困难,所以对排污的水质标准要求非常高。”

目前,美国 89% 的工业废水采用深井灌注的方式被深埋到地下。这种技术顾名思义,就是在地质结构符合条件的情况下,构筑一个千米深井,然后将工业废液灌注进去,封存其中。在灌注过程中,废液会穿越若干个地层,会有六层安全保护管道将废液和周边地层完全阻隔。随着时间推移,酸性废料和碱性土壤层中和,最终实现无害化。

但是,美国实施深井灌注有着严格的规范,它的前提是保证排放物与地下水完全隔绝。目前人们开采地下水的深度一般不超过 300 ~500 米,“深井灌注”的井深通常约 800 米到超过 3200 米不等。

然而,在美国历史上,始于上世纪 50 年代的深井灌注技术还是遇到过两次事故,一次是 1966 年在科罗拉多州,一家化工企业在利用深井灌注废液过程中由于压力过大引起了地震。另一次事故是某一个深井管道腐蚀,造成渗漏。

随后,美国环保署连续颁布法案,要求企业在实施深井灌注的时候,必须提供“无转移”示范证明,确保在1万年内,所灌注液体的有害成分不会从灌注区发生转移,或者当有害废料离开灌注区的时候,已经不再含有有害成分。

近几年,深井灌注技术已开始逐步进入中国。由于深井地下的地质勘察很困难,所以不可能像地表地质勘察那样全面细致。即便现在确认地下没有断层,也不能保证它像美国环境署规定的“1 万年无转移”。与此同时,由于中国还没有出台相应相关法规,所以对于这一技术的监管还是一片空白。在国务院行政法规规定中,只有《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涉及深井灌注行为,但没有具体、有针对性的规定。

而目前在美国,除了完备的立法外,技术革新也为地下水污染修复带来了曙光。可渗透反应墙(简称“PRB 技术”)是目前欧美许多发达国家新兴的用于原位去除地下水及土壤中污染的方法。

可渗透反应墙是一面由活性铝、活性炭及沸石等活性物质组成的埋在地下的“墙”。当污染物通过反应墙时,通过离子交换、表面络合、表面沉淀、生物降解等作用除去污染物。

这项技术已经在北美和欧洲地区成熟应用,在治理点污染上收效良好。然而,这项技术在中国几乎没有应用的案例。这可能与我们对地下水污染防治的相对滞后有关。

亟须建立新的水质监测标准

其实国家相关法律早有规定,对于非法排污的企业行为,对相关责任人可做出最高7年有期徒刑的判罚,然而这样的惩罚力度并没有阻挡企业追逐利润的脚步。

篇2

1地下水形成的自然条件

1.1地理位置

塔拉滩位于群山环抱的共和盆地中部黄河左岸,平面上呈东宽西窄的“葫芦”状北北西向展布,南北长约25km,东西宽约66km,面积约1.38万km2。地势上以3°~10°的坡降自北西向东南倾斜,至最低处的龙羊峡水库水面海拔高度仅为2574m。涉及共和县7个乡9个行政村、有人口21885人,有草地面积208843hm2,耕地面积662hm2,牲畜存栏25.3万头(只)。因受严重缺水条件限制,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铁盖乡全乡人均纯收入仅为1000元左右,受气候环境条件的影响,塔拉滩地区风沙大,生态环境恶化,环境治理用水也异常紧缺。

1.2气象及水文条件

塔拉滩地区具有日照强烈、冬寒夏凉、日温差较大、降水集中、干旱少雨、风沙大、无绝对无霜期、气温低、冷热剧变等特点。盆地多年平均气温1℃~5.2℃,多年平均降水量为310.5mm,多年平均蒸发量1751.4mm,一般风速9m/s~10m/s,最大风速12.3m/s~18.3m/s。共和盆地干旱少雨,自然条件较差,导致地表水系不甚发育,区内主要有三大水系:1)沙珠玉河发源于盆地西部的阿拉丘一带,汇水总面积5703km2,全长95km,由泉水汇集而成,自西向东注入达连海湖,沙珠玉河多年平均径流量16232×104m3。2)恰卜恰河是黄河一级支流,河流长约70km,流域面积817km2。山口处测得瞬时流量0.483m3/s,出山后2km~3km即渗入地下,转化为地下水,至上再次溢出,转为地表水,年径流量达2828.78×104m3/年,最终流入黄河。3)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北麓山区,龙羊峡坝址断面的多年平均流量为640m3/s,总径流量202×108m3/年。

1.3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1.3.1地形地貌及地层条件滩地由一塔拉、二塔拉、三塔拉组成,塔拉台表部地形平坦开阔,三个塔拉由北而南从低级到高级呈阶梯状排列,东西向自山区至平原区由高到低,滩地带高出黄河400余米,滩地东缘的黄河谷地形呈多级阶地,其中Ⅰ,Ⅱ,Ⅲ级阶地已被龙羊峡水库淹没。共和盆地在第四纪早~中更新世内陆沉积环境中,堆积了厚达300m~1000m的松散堆积物,下部为一套早更新统亚粘土、亚砂土、中粗砂、粉细砂地层,表部覆盖了上更新统亚砂土、亚粘土、砂砾石、中粗砂、中细砂层,为盆地第四系孔隙水的赋存运移创造了良好空间。

1.3.2地下水的形成与分布具独立补径排水文地质系统特征的共和盆地地下水,严格受控于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及地貌环境背景条件。滩地西部及北部的基岩山区是滩地地下水的补给区,广大滩地带富含丰富的埋藏深、分布较广的松散岩类孔隙半承压、承压水。共和西盆地是一个半封闭的盆地,南北山区是地下水的形成区,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而山前平原和盆地中央是地下水的径流排泄区,地下水以径流为主,黄河谷地则是盆地地下水的主要排泄区。

1.3.3地下水的补径排条件

(1)滩地地下水来源于滩地周边基岩山区,周边基岩山区是滩地地下水的补给区。盆地北部的青海南山和南部的河卡南山,由于山区基岩,构造、风化裂隙发育,地形陡峭,大气降水迅速汇集沟谷或渗入基岩裂隙中,减少了水分的蒸发,有利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形成。另外山区气温低,降雪时间长达5个月,大量积雪于4月份融化,集中补给地下水,有利于地下水的形成。基岩裂隙水又以泉的形式排泄于沟谷中汇成地表径流,在出山口后大量渗入地下,形成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潜水。大气降水形成山区地表水和地下水,它们是盆地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因此山区是地下水的补给区,山区沟谷是盆地地下水的补给通道。

(2)山前倾斜平原和盆地中央是地下水的径流区。无论是潜水、承压水或半承压水都是接受山区沟谷地下径流的补给和山区地表径流出山口后迅速入渗补给。其中盆地西部地区,山前倾斜平原地下水径流补给盆地中央带为半承压水,新哲农场以西,由于断裂及背斜的阻水作用,地下水位抬高,并形成大片沼泽、湿地,一部分地下水消耗于蒸发,另一部分地下水以泉的形式泄出地表形成泉集河,排泄于沙珠玉河中;南北山前倾斜平原地下水在山前断裂带附近形成地下跌水,补给盆地中央带地下水;沙珠玉河也从上游至下游由排泄地下水逐渐变为补给地下水;盆地东部地区,地下水主要接受西部邻区半承压水向东径流补给、沙珠玉河的侧向补给和山区地表水的渗入补给,并于恰卜恰河转弯处及黄河左岸溢出地表,分别排泄。

(3)黄河谷地是地下水排泄区。由于黄河深切,使共和盆地成为外泄盆地,共和西盆地上更新统含水层受黄河强烈切割影响,含水层直接,地下水在黄河Ⅰ,Ⅱ,Ⅲ,Ⅳ级阶地前缘形成阶梯状泄出带。

2地下水资源评价及开发利用前景

2.1地下水资源评价据前人资料,利用泉水泄出量统计法,武雷村黄河左岸—沙有村一带测得恰卜恰河谷右岸泉水泄出量Q1=6.68×104m3/d,拉干峡—武雷村黄河左岸测得泉水泄出量Q2=21.58×104m3/d,二者之和即为整个塔拉滩地区地下水天然径流量的主值,Q泄=Q1+Q2=28.26×104m3/d,由于龙羊峡水库的蓄水,部分泉水溢出点成为淹没区,2008年4月~6月测得塔拉滩地区东缘黄河左岸泉水总流量为15.571×104m3/d。恰卜恰河谷右岸泉水泄出量为5650.34m3/d,占整个塔拉滩地区泉水泄出量的3.63%,一塔拉地区东缘黄河左岸测得泉水流量2.702×104m3/d,占整个塔拉滩泉水总流量的17.35%,即一塔拉地区地下水天然径流量的主值为2.702×104m3/d,二塔拉地区东缘黄河左岸测得泉水流量7.852×104m3/d,占整个塔拉滩泉水总流量的50.53%,三塔拉地区东缘黄河左岸测得泉水流量5.017×104m3/d,占整个塔拉滩泉水总流量的32.22%。塔拉滩地区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为HCO3•Cl•SO4—Na•Ca型或Cl•SO4—Na•Ca型或Cl•HCO3—Na•Ca型水,呈无色、无味、无嗅,透明,矿化度小于1.0g/L,水质达到人畜饮用及工农业用水水质标准。

2.2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前景

塔拉滩地区由于地下水位埋深较大,交通不便,主要为农牧民居住,基本上没有开采地下水,地下水处于天然状态。铁盖乡位于黄河左岸塔拉台上,塔拉台高出黄河约300m~400m,目前铁盖乡居民饮用水靠从恰卜恰河谷采用泵站提水解决,农灌用水依靠从黄河采用三级泵站提灌解决。铁盖乡全乡人均纯收入仅为1000元左右,没有能力负担高昂的水费,因此大部分费用均由政府承担,每年政府需要耗费大量的财力解决铁盖乡的人畜饮用水及灌溉用水问题。而当地的地下水位埋深200m,水位高出黄河200m,开采塔拉滩地下水资源意味着可少做200m提水的无用功,还不包括泵站在运行过程中的成本及维护费用。因此合理开采地下水资源可极大的降低取水成本、减少黄河泵站运行成本及维护费用、减轻政府的经济负担,所以塔拉滩地区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已势在必行。塔拉滩地区东缘黄河左岸地下水总排泄量达15.571×104m3/d,这个排泄量可近似认为是地下水天然径流量,恰卜恰河河谷右岸地下水泄出量为5650.34m3/d,一塔拉地下水排泄量为2.7×104m3/d,二塔拉地下水排泄量为7.85×104m3/d,三塔拉地下水排泄量为5.017×104m3/d。这些地下水泄出量可近似作为允许开采量的极限值,则一塔拉地区允许开采量为2.702×104m3/d,二塔拉地区允许开采量为7.852×104m3/d,三塔拉地区允许开采量为5.017×104m3/d。目前,仅在一塔拉马汉台一带有少量机井开采地下水,开采量不足2000m3/d,其余地段地下水处于天然状态,故塔拉滩地区地下水开采潜力巨大。地下水的开采方式为机井,抽水设备为深井潜水电泵。开采井宜垂直地下水流向布置。一塔拉地下水埋深100m~150m左右,含水层岩性主要为下更新统河湖相粗砂、中细砂,布井间距1.0km~1.5km,井径325mm~377mm,井深300m~400m,单井涌水量600m3/d~2000m3/d;二塔拉地下水埋深180m~250m左右,含水层岩性主要为下更新统河湖相中砂、细砂,布井间距0.8km~1.2km,井径325mm~377mm,井深500m~700m,单井涌水量在1000m3/d~3000m3/d;三塔拉地下水埋深300m~380m左右,含水层岩性为早更新世河湖相中细砂,水位埋深大,开发利用成本较大,建议开采河卡滩地下水向三塔拉地区输水,或加大二塔拉地区的开采量向三塔拉输水。

2.3地下水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

塔拉滩泉水泄出量15.571×104m3/d,黄河在龙羊峡坝址多年平均流量5529.6×104m3/d,泉水泄出量仅占河水流量的0.307%,开采塔拉滩地下水对龙羊峡水库基本上没有影响。开采塔拉滩地下水,对黄河岸边的泉水有明显的影响,对由泉水形成的小湖泊影响较大,可能存在泉水断流及小湖泊干枯现象。由于泉水及湖泊均位于龙羊峡库区的沙漠化地区,少量泉水断流及小湖泊干枯对生态环境影响不大。塔拉滩地下水的开采会造成泉水流量的减小,在泉口附近生长的植被减少或消失,形成土地沙化,但泉口植被原本就很稀少,因而土地沙化基本可忽略不计。塔拉滩地区地下水位埋深100m~300m,现有旱生植被对地下水没有依赖性,因而开采地下水对塔拉滩地区植被影响甚微,仅对泉口泄出带的植被有较大影响,从地面测绘的调查结果来看,黄河岸边泉水泄出带多为沙化严重地区,泉水泄出量的减少不会产生更严重生态环境的问题。现状条件下塔拉滩沙漠化处于扩展状态,草场退化加剧,水土流失严重。塔拉滩上现有的植被与地下水位埋深没有丝毫关系,地下水合理开采不会对现有植被造成危害,同时由于地下水的开采利用灌溉可有效的加强塔拉滩植被的生长,防止土地沙化的扩展,减少水土流失。通过对1985年~2006年的共和盆地牧草生长气象因素分析,除了气温因素对牧草的生长起着决定性作用外,降雨量对牧草的生长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水对植被的生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合理的利用地下水资源可极大的改善塔拉滩地区的生态环境。塔拉滩地区土地沙化缺水,而地下却蕴藏着丰富的地下水,水位高出黄河水100m~200m,就地开采地下水可节省大量的电力资源,同时开采地下水并加以开发利用可避免大量的水资源白白流失。综上所述,开采塔拉滩地下水资源不仅不会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而且可以节约大量生产成本,解决人畜饮水困难,可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加快塔拉滩的合理开发利用。

3塔拉滩地区生态环境现状及治理措施

3.1生态环境现状

塔拉滩总面积为2136km2,海拔2600m~3200m之间。因受缺水条件限制,土地利用率较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铁盖乡全乡人均纯收入仅为1000元左右,受气候环境条件的影响,区内风沙大,生态环境恶化,环境治理用水特别紧缺。塔拉滩地区土壤类型为栗钙土、轻壤或沙壤。土层厚度在40cm~60cm的约占60%,100cm左右的土层不足1/3,这种土壤一旦失去植被的保护,在强风的侵蚀下极易遭风蚀,造成沙漠化及水土流失。塔拉滩原生植被优势种为克氏针茅、紫花针茅、青海固沙草、岌岌草、扁穗冰草、细叶苔草等。由于气候温暖干旱,草地沙化、退化,草群的牧草种类单纯,以旱生丛生禾草克氏针茅、岌岌草、青海固沙草为优势种,伴生种有细叶苔草、针茅、赖草、早熟禾、火绒草、一裂委陵菜、多裂委陵菜等牧草。塔拉滩生态环境恶化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沙漠化处于扩展状态。2)草场退化加剧。3)水土流失日趋严重。4)草原鼠害猖獗,毒杂草危害严重。

3.2生态环境治理的措施

治理的主要措施:1)治理的核心是解决水的问题,兴建水利设施,建立草原灌溉系统,实施打井取水、建池蓄水和节约用水制度,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地下水资源进行植树种草、防沙固沙治理工程建设。2)做好休牧育草工程,切实抓好草地退牧休牧育草工程。3)通过营造防护林、水土保持林、林田防护林网和实施草地围栏。4)加强退化的草场治理,培育和引进适合塔拉滩地区气候特点的耐寒、耐旱经济林木与优良牧草种植,实施人工种草、飞播种草、围栏封育等措施。5)应建立健全水资源监测系统,做到科学用水、统一管理、统一规划,提高用水效率,加强节约用水新观念,树立保护水资源思想意识,使水资源系统维持一种良性循环状态,以达到水资源永续利用的目的。

4结语

篇3

中图分类号:TV5文献标识码: A

沧州地下水资源现状

沧州市多年平均(1956-2008)水资源总量为12.02亿m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172m3。境内60%的面积为微咸水或咸水,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淡水严重不足。近些年来干旱少雨,地表水比多年平均减少了60%,各河渠外来客水从八十年代起至今基本断流。长期以来只能靠开采深层地下水维持工农业生产及生活、生态用水,导致深层水超采严重,年均超采约5亿m3。出现了地下水位连年下降、地下水漏斗面积不断扩展、地面沉降加剧等一系列水环境问题。目前水位埋深大于60m的封闭面积已发展到8530km2,是全市总面积的61%;地下水漏斗从单一漏斗发展成复合漏斗,形成了1.4万km2全国罕见的降落“漏斗群”;地面年沉降量最高达100.4mm。

用水结构分析及存在问题

依据沧州水资源公报,2008年度供(用)水水源主要包括地表水、浅层地下水、深层地下水、微咸水、再生水,其供(用)水量分别为2.0975亿m3、3.4653亿m3、6.5281亿m3、0.4230亿m3、0.0043亿m3。

2008年沧州水资源量及利用情况表( 单位:亿m3)

水源

类别 可利用量 实际

利用量 占总

用水量% 利用率% 备注

地表水 2.1668 2.0975 16.76 96.80 其中引黄量为0.5306

浅层地下水 5.10 3.4653 27.68 51.40

深层地下水 2.924(限采量) 6.5281 52.15 较去年减少了0.7

引黄量 2.5465 2.5465 100 其中入白洋淀2.0159,其余入大浪淀水库

微咸水 4.13 0.423 3.38 10.31

再生水 0.2409 0.0043 0.03 28.64 利用量为半年左右,实际利用量可达0.069

咸水 1.2 0 0 0

合计 15.7621 12.5182

2008年沧州市水资源利用量用途分类统计表(单位:亿m3)

用途分类 水资源利用量(亿m3) 占总量百分比(%)

城镇生活 0.7502 5.99

工业用水 1.2677 10.13

菜田用水 0.9425 7.53

农田灌溉 7.6827 61.37

林牧渔用水 0.7854 6.28

农村人畜用水 1.0897 8.70

合 计 12.5182 100

2008年全市实际总供(用)水量为12.5182亿m3,分析可知,无论行业用水结构还是水源结构,都存在着明显的不合理,非常规水资源的利用率偏低。

从行业用水结构上来看,农业用水占用水总量的75.18%,城镇生活和工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16.12%,农村人畜用水占总用水量的8.7%,农业节水潜力较大;从水源结构上来看,深层地下水占了用水总量的52.15%,超采约3.6037亿m3,储量较为丰富的微咸水仅用了0.4230亿m3,占用水总量的3.38%,再生水占了用水总量的0.03%,可见,虽然深层地下水的利用量比上一年减少近1亿,但还是处于严重超采状态;而微咸水和再生水的利用量所占比例和利用率明显偏低,利用潜力较大。

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沧州是农业大市,农业用水量较大,使得深层地下水的开采量偏大;二是受用水习惯影响,对非传统水资源的利用量和利用率偏低;三是用水制度不健全,不能做到优水优用;四是节水意识较差,水资源浪费现象依然存在。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用水量在不断增加,沧州市缺水状况十分严峻,如何探索新方式、新方法,通过节水措施的实施、各种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和优化配置等解决当前用水问题,是当前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

地下水环境治理措施

沧州面临的地下水环境问题以深层地下水超采造成的地面沉降等一系列环境问题为主,深层地下水环境的修复主要措施就是通过人为的控制措施、技术措施和工程措施,控制和减少对深层地下水的开采量,或利用工程措施,回补深层地下水,提高地下水位,抑制地面沉降等。

1、为了弥补超采地下水带来的损失,积极探寻可替代水源,其水源主要包括外调水及咸水、微咸水、再生水、雨水、海水淡化等非常规水源。

2、当地水、外调水、非常规水并用:在水资源的利用上,要本着非常规水优先于常规水资源、地表水资源优先于地下水资源、浅层地下水资源优先于深层地下水资源、外调水资源优先于本地水资源的原则,城镇生活及工业生产优先使用引江水和引黄水,后使用地下水;农业优先使用地表水、浅层地下水、微咸水、再生水、外调水,后使用深层地下水;生态及景观用水优先使用再生水的原则,减少对深层地下水的开采,缓解水资源短缺危机,改善和修复地下水环境。

3、实施南水北调,目前,沧州市除市区外,居民生活用水基本全部为深层地下水,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能够使受水区的县(市、区)有相对充足可靠的水源,工业、居民生活和城市环境用水将切换为地表水(外调水),而不再依赖深层地下水,从而保护地下水源,减少地质灾害和环境灾害的发生。供水后,沿线浅层地下水得到补充和涵养,地下水位将逐渐回升,水质得到改善,减少对深层地下水的开采,用水矛盾缓解,沿线植被状况会有所修复,这些都会带来一定的生态环境效益。

4、咸水、微咸水利用:沧州区域内浅层咸水、微咸水分布广泛,水量比较丰富,且埋藏浅,易开采,成井费用低。通过一系列措施,改善咸水、微咸水水质,广泛用于农业、居民生活、工业生产等方面。

5、海水的利用:沧州沿海地区既没有地表水源,地下水又严重超采,阻碍了当地的发展和渤海新区建设。因此,《沧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提出,在沿海100km2范围内建设临港化工园区及加快黄骅港城区的建设时,要求两区内的项目,要最大限度的利用海水,能直接用的直接用,不能直接用的采取淡化措施。海水的利用,既解决了沿海淡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加快了新区建设步伐,确保了工业项目的上马,促进了当地国民经济的发展,又保护了地下水,改善了地下水环境。

6、雨洪资源利用:雨洪资源相比其他的水源,成本低、水质好,不需处理既可利用,不仅可以增加水资源可利用量、减少对深层地下水的开采、缓解水资源危机,而且起到了保护水资源、修复水环境的双重作用,随着今后雨洪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的不断推广和水利工程设施的不断完善,通过科学合理规划,加快坑塘、河渠、水库等蓄水设施建设,新建或改建修缮各类节制闸涵,清淤疏浚河渠等,加大对雨洪资源的利用。

篇4

0.前言

地下水资源的循环持续应用对创建洁净、环保、低碳城市极为有利。倘若无法应对处理地下水资源持续应用有关问题,便会对社会经济建设发展形成不良影响。为此,应采用科学有效的工作策略,凸显地下水资源综合效益,预防对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形成破坏影响。在实现效益最大化的基础上,可凸显有利影响,降低不利因素。可在保护与应用资源之中赢得平衡。本文基于这一目标研究了地下水资源污染治理的有效方式技术,明确了应依据具体的污染物类别、地貌地形状况、区域地质环境等因素综合考量,选择合理可行的治理方式,进而提升工作实效性。

1.地下水资源污染治理方法

1.1抽出处理修复方法

抽出处理修复技术方法为修复地下水异位的核心技术手段,实现了广泛持久的应用。伴随污染治理技术的不断深化发展,令该方法具备了更丰富的含义。应用该方法修复处理通常划分成两类,即地下水动力管控以及处理地上污染物质。该技术依据地下水形成污染的范畴,在场地之中布置定量抽水井,借助水泵以及水井抽取污染地下水,而后通过地面净化处理设施进行有效的污染治理。该抽取阶段中水井水位将不断降低,位于水井四周将构成水位下降漏斗,令四周地下水持续的流入水井,降低污染扩散。可引入地表径流,回灌入地下,也可满足当地供水需求。

当前抽出处理修复方法主要的治理对象包括十二类污染物质。典型目标为TCE,还包括卤化有机物质,例如VC以及PCE等。

1.2监测自然衰减修复方法

监测自然衰减法是利用污染场地天然存在的自然衰减作用使污染物浓度和总量减小,在合理的时间范围内达到污染修复目标的一种地下水污染修复方法。自然衰减作用包括对流、弥散、稀释、吸附、沉淀、挥发、化学反应和生物降解作用等。污染物的自然衰减存在于任何一个污染场地,但是自然衰减强度各不相同,主要取决于污染物性质和地下环境条件。对一个具体的污染场地,地下水污染修复能否采用监测自然衰减法修复需要调查评价。通过野外和室内物理、化学、生物调查获得有关数据,进行自然衰减有效性评价,包括污染场地水文地质条件评价,提供生物自然衰减正在发生的证据,估计污染物衰减速率和衰减容量,预测修复达到目标所需的时间等。

监测布置应考量污染源的综合分布以及具体的扩散模式、呈现出的地质水文状况、开采地下水的条件、呈现出的水化学特点等。应引入点面结合方式,明确核心重点。针对区域状况应进行合理管控,监测控制对象主体为排放大量毒害物质、危害影响明显的污染源、重度污染区域,供水水源基地等。监测点位的设置应基于地下水质中污染物质的扩散状况明确。

1.3原位修复方法

原位修复方法可用于治理饱水带有机污染问题,并适合同SVE联合应用。具体方法为,注入空气至地下,构成气流屏障,预防污染晕持续的向下方扩散并发生迁移现象。可在气压梯度影响下对地下存在的挥发污染物进行汇总收集,并通过供养方式,令污染物完成生物降解。该过程之中,形成质量迁移转化的机理较为复杂,在各个修复时期,存在的控制速度以及效率也包含差别。

1.4石油污染物有效治理方法

针对石油污染物进行有效治理的方法包括,物理方式、水利控制技术、原位处理方式、化学氧化处理、生物修复方法、地下曝气以及综合处置方式。

应用物理方式手段,可针对导致石油烃污染现象的地下水展开有效治理,具体方式涵盖评比处理以及被动收集技术方式等。水利控制技术主要借助井群系统,利用抽水,或者向着含水层进行注水的方式,通过人为影响令地下水水利梯度发生变化,进而可令形成石油污染的水质同洁净水质实现有效分离。采用原位处理方式为治理地下水形成石油烃污染现象的重要研究内容。该方法技术不但投入经费较低,同时还可省略较多地表处理系统设施,可最大化的降低石油烃暴露,进而预防潜在的污染问题。为一类具有广泛发展前景的治理污染方法技术。

原位化学氧化处理方式为新时期逐步研发的,可良好处置土壤与地下水之中石油污染物质。另外可采用地下水曝气处理方式应对污染问题。原位生物修复处理为抵御地下水石油污染现象的创新方法,在目前具备良好的发展前途。

2.地下水资源污染治理方法比较

针对各类修复处理方法不同的工作机理,探究其治理不同污染物质的功效,可通过选择较为常见的污染物作为治理对象。例如选择汽油添加剂,比较各类治理污染方法的应用,为工程投资、技术方法运行成本、具体的治理时间以及呈现的修复水平分析提供统一的研究平台。

通过综合比对,区域调查层面,自然衰减监测修复方法所需的投入最高,接下来便是原位修复技术。工程设备配备投入层面抽出处理方法技术呈现出较高的造价水平,相比之下,自然衰减监测修复方法的技术造价水平最低。系统运行维护管理工作中,原位修复以及自然衰减监测修复方法实力相当,投入成本较低,抽出处理方法需要投入较高的成本费用。系统检测管理工作中,自然衰减监测修复方法需要投入较多经费,而原位修复方法投入较低。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抽出处理修复方法总体成本处在首位,而原位修复技术投入成本水平最低。治理时间层面,排除自然衰减监测修复方法外,其他方法并不具备鲜明的优势与缺陷。修复处理的效果则为抽出处理方法排在首位,接下来依次为原位修复技术以及自然衰减监测修复方法。

3.结语

总之,针对地下水资源污染状况,为有效的治理修复,我们只有明确各类方法技术特征、应用机理,适用范畴,通过比对研究、内涵把握,合理的选择适用性、可行性技术手段,树立创新发展意识,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经验,方能真正提升地下水资源污染治理综合水平,达到事半功倍的工作效果,进而实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科]

【参考文献】

[1]温随群,刘雁翼,宋文娟.我国地下水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与治理对策[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8,29(2).

篇5

地下水开采过度将造成大面积区域性地下水下降的漏斗现象,从而改变了地下水压力、开采含水层和含水层上下滞水层的应力状况。而地面沉降将会使铁路路基、建筑物基础下降,公路桥梁开裂等。1.3地下水污染

中国的大多数城市地下水水质指标已经严重超标。这其中主要是矿化度、硝酸盐、亚硝酸盐、铁、锰、氯化物、氟化物、硫酸盐以及PH值的变化。1.4灌溉地区的土壤次生盐碱化

河水灌溉区的土壤次生盐碱化的根本原因是灌溉用水量过多。地表水对于地下水的供给远远超过了地下水的排泄量,地下水水位上升至地表,潜水蒸发加剧了表土积盐,造成土壤的次生盐碱化。2地下水开发引起环境问题的治理对策2.1回补地下水面对区域性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这一问题,我们目前切实可行地解决措施便是回补地下水,尽快平衡区域性地下水的水位,通过地下水水位的平衡恢复对周围的生态环境产生积极影响。具体说来,沿海地区进行地下水回补的工作难度相对较小,反而是北京、河北等内陆地区,要想进行地下水回补,需要充分利用所在地区的地势地形和水文等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水位平衡工作。举例而言,对于河北省来说,可以选择通过平原上的水田进行蓄水渗水来进行地下水回补,还可以利用附近的黄河开展引黄工程,在降水量较少的时节进行水位平衡,减少施工难度和时间的同时提高了回补地下水的效率和水量,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2.2建立健全政策法规体系另外,要想有效提高回补地下水的工作效率,规范回补地下水工程的施工秩序,政府的相关部门要不断建立健全地下水开发方面的政策及法规体系,使开发、利用和回补地下水工作都能够有序进行、科学管理。具体包括以下几点:第一点,相关部门及单位要对各项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并做好整体的工作规划和建设目标;第二点,相关部门及单位要对地下水开发引发的环境问题中出现的污染源进行研究和治理,并制定相关的规定减少各单位进行污染物排放,提高污染净化和治理技术;第三点,相关单位在进行地下水开发时要从源头上做好合理开采,预防和避免地下水水位不平衡現象产生;第四点,政府相关部门要完善现有的地下水开发规范,推动有偿用水政策的实施,提高人们的节约用水意识。2.3加强地下水资源的监测工作

在容易出现地表下沉的地区建立起长期动态观测地下水的工作站。对地下水开采量相对较高的地区进行严格监测工作,实时掌握当地地下水水质、水量和开发利用量,从而根据测得的结果综合分析未来地下水的变化趋势。2.4地下水污染的净化图1为地下水净化系统的示意图。通过抽取污水,到地面进行水的净化,再将净化后的水送入地下水中。在地下水流中利用隔水的粘土渣分隔开污染的地下水和净化的地下水。

篇6

中图分类号:U23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工程概况

某市地铁车站的全长、标准断面宽、开挖深度分别为184.5m、18.7m、16.9m。该车站的主体结构为目前较为常用的双层双跨钢筋混凝土结构,并在主体结构中设置了单排中间柱,采用明挖顺作法进行施工。为加强基坑结构,在其内部分别设置了一道混凝土支撑及三道钢支撑,同时还采用了钢筋混凝土灌注桩与旋喷桩咬合结构。[1]

2.地下水治理方案设计及施工

该地铁车站在进行围护结构设计时,为保证其具有较好的止水功能,采用了钻孔灌注桩(直径800mm)和桩间水泥旋喷桩(直径1000mm)。桩的长度全部为5.8m,相互之间距离为1.2m。考虑到施工区域水位较高、水系发达等因素,决定采用基坑外减压降水以及“管井井点”降水两种方法。管井孔径设计为600mm,井管选用无砂水泥全滤管。要通过预注的方式对基坑底部各桩之间完成注浆处理。基坑外部降水施工可沿着地铁车站的结构外墙进行,井点之间保持6m的间距且与结构外墙之间保持1.5m的距离。围护结构施工时,钻孔灌注桩施工在前,水泥旋喷桩施工在后。基坑开挖施工,将其分段,每段长25m左右,共计8段(横向),还要将其分层,每层高2m,共计8层(纵向)。[2]

结合渗漏水的特点,可将其归纳为以下几种:一、大面积漏水;二、集中性漏水、三、较小漏水及渗水。渗漏类型不一样,治理措施也不尽相同,外因导致的则以截流为主,内因导致的则以堵排为主,只有内外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做好地铁车站的地下水治理。

2.1大面积漏水处理措施

开挖过程中,发现地面之下7—12m区域内,基坑墙壁存在大面积漏水的问题,且具有如下特点:一、漏水点大多出现于桩间;二、泥沙含量大;三、孔径集中在50—300mm,漏水量为5—45m³/h/孔。

当发现这种情况时,应暂时停止大面积土方开挖,并对该地层做预注浆堵水处理。使用混凝土封闭开挖面,待混凝土强度为70%设计强度时,在桩间打孔,工具可用风钻。注浆管为钢花管,直径32mm,壁厚3.25mm,排布时横向间距为1.2m,竖向间距为1.5m,孔径为40mm。漏浆孔设置于距注浆管前端1.5m处,彼此间隔150mm,孔径8mm。各孔按照梅花形排布,且将管头锥形处理。注浆管应以水平向下15度角,斜向打入钻孔灌注桩和旋喷桩之间,深度需要穿过旋喷桩,外露部分规定在15—20cm之间。先以0.2MPa的压力注入水泥浆(1:1),当压力增至0.3MPa时,停止水泥浆的注入,并二次补偿注入双液浆(水泥—水玻璃)。双液浆相关参数如下:水泥—P.O32.5普通硅酸盐水泥;水玻璃—模数选用2.2—2.8之间的、浓度高于35Be,、含3%以下的缓凝剂NaH2PO4;二者体积比—1:1;凝结时间—9min左右。二次补偿注浆施工时需将压力设置在0.3—0.6Mpa,流量应随着压力的上升而逐渐减少,当压力为设计值时,稳压约3min,结束该操作。二次补偿注浆能够加强止水的效果。结合地质的实际情况以2m为一个单位做注浆层,一个开挖循环对应一次预注浆施工。[3]预注浆施工如图1所示。

预注浆施工后,便可逐层开挖,需要人工结合小型挖掘机进行,要密切注意渗漏水情况,并采取针对性的堵水措施。

2.2集中性漏水处理措施

2.2.1基坑侧壁集中性漏水处理措施

预注浆后开挖基坑,桩间存在渗漏水问题,这是周边潜水的作用,经测量水位高出开挖面1.5m,水压值范围在0.03—0.07Mpa之间,这种情形下的漏水一般属于集中性漏水。另外,12—15m是集中性漏水的多发区,统计发现:漏点分布为15个/100㎡,漏水量为5.5—25.0m³/h。

使用YT—28风钻打孔机在原先各个漏水点处预先埋置注浆管,用水泥砂浆封堵漏水点四周。如果漏水孔径大于150mm,通常先用草袋堵塞,然后砂浆封堵。以水平向下15度角插入注浆管,外侧保留约25cm的管头。利用注浆管先将桩间水引流出来,接下来便可采取挂网喷射混凝土的方法对基坑侧壁进行封闭。此过程中,要防止混凝土堵塞注浆管,另外当混凝土强度符合设计要求时,才可进行注浆施工,浆液为水泥—水玻璃双液浆,相关参数如前文所述。[3]

2.2.2区间洞口处集中性漏水处理措施

基坑端头墙洞口处出现桩体断开,导致止水帷幕出现不连续的问题,洞口四周漏水问题比较严重。

以洞口外轮廓为基础环向打设两排小导管,第一排小导管与洞口外轮廓之间的距离、两排小导管之间的距离分别是200mm、300mm,导管环向间距1000mm。注浆材料为水泥—水玻璃双液浆,扩散半径为0.25m。管片下部的支护方式为钢格栅、网片、连接钢筋、小导管注浆联合作用。注浆时应遵循先内后外的顺序,另外采用间隔的方式对同一层的环向注浆管进行注浆。区间洞口周边注浆止水布置如图2所示。

2.3较小漏水及渗水处理措施

该类型漏水集中在地下15.00—16.85m区域,漏水量为0.3—3.0m³/h/处,对施工影响较小,但也要进行适当的处理。[4]

处理时,先清洗,然后使用速凝型水不漏粉剂(粉水比例为1:0.3;需搅拌均匀;凝固时间为3min)对漏水点或者渗水面进行封堵。具体做法是:对于漏水点,将团状配料填塞于漏水点处,并抹平压实以达到密封效果;对于渗水面,使用抹子在其表面均匀涂抹2—4mm厚的配料,整平且无渗水出现为止,若一层效果不理想,则需要涂第二层。

2.4引、排水处理措施

该地铁车站的基坑距离水源较近,利用预注浆与集中堵水的方法可基本解决大面积漏水的问题,但仍旧存在局部漏水的问题:漏水点5—8个/100㎡,常出现在基底以上6m范围之内。

基坑开挖至底层,即16.85m时,该处土层为黏土,易与上部漏水相互作用而形成泥浆,给施工造成不利影响,可沿基坑周围开挖一条盲沟(300mm宽,200mm深,沿东西走向设置3‰的下坡),间距40m左右设置一集水坑,二者内部均需铺设具有良好透水性的碎石,另外盲沟内需要埋设一条直径为80mm的排水盲管,通过盲沟将水流引至集水坑,最后用抽水机或者泥浆泵将其排出。[5]

对于侧壁漏水问题,可在基坑侧壁开孔,然后插入直径为10mm的塑料软管,并在管外部各空隙处使用水不漏进行封堵,在压力的作用下,水将通过该管引排至两侧的排水盲沟。为了避免基坑侧壁渗漏水进入基坑,可于侧壁之上铺设一层塑料薄膜,同引水软管一起埋放至盲沟,侧壁渗水通过二者进入排水盲沟,最后排出基坑。[6]

2.5其他堵水措施

该工程于基坑东端头处,应用了化学注浆技术,化学注浆液由环氧树脂、稀释剂、固化剂以及亲水剂等按照一定的比例配制而成,堵漏效果令人满意,但由于造价较高,不适用于大面积堵漏施工,推广难度较大。本工程仅仅将其作为一项实验。

3.结语

该地铁车站在地下水治理方面,针对基坑漏水的具体情况采取了相应的处理措施,先完成大面积、集中性漏水的处理,然后进行较小漏水的处理,最后采取了一定的引、排水措施,取得了良好的地下水治理效果。

参考文献:

[1] 邱松和,朱丽.某地铁车站防水设计与施工[J]. 江苏建筑. 2011(04) .

[2] 陈国康.长沙地区地铁车站防水施工技术的探讨与实践[J]. 四川建材. 2011(01) .

[3] 吴祥祖,庄海洋,毛海和.地铁车站渗漏影响因素及其控制措施[J]. 中国建筑防水. 2010(01) .

篇7

中图分类号X7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84-0132-02

承德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山水园林城市,是连接京津冀辽蒙的区域性中心城市。2011年底承德市中心城区人口规模约57万人,总面积为96.62km2。承德市市区地下水监测点原有17眼井,随着城市改造,部分井位逐年被填埋,截止到2011年只剩10眼井。每年逢单月监测,监测项目24项。

1 监测结果

按GB/T14848-93《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的三类标准,对2007年-2011年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将主要污染物监测数据列表、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承德市地下水超标的项目有:硝酸盐氮、总硬度、亚硝酸盐氮、氨氮。其中:

1)总硬度:均值为523.11mg/L,监测值范围为278.0mg/L~670.0mg/L,超标率为84.44%。主要超标点位为马圈矿新井、三塑、太平庄、营子水源井。五年间监测最大值为670.0mg/L,最大超标倍数为0.5,出现在马圈矿新井;

2)硝酸盐氮:均值为19.54mg/L,监测值范围为6.63mg/L~37.4mg/L,超标率为44.4%。主要超标点位为冷冻厂、三塑、酿造厂、庄头营、红石峦、承钢水源井。五年间监测最大值为37.4mg/L,最大超标倍数为0.8,出现在冷冻厂井点。主要超标点位为冷冻厂、三塑、酿造厂、庄头营、红石峦、承钢水源井。五年间监测最大值为37.4mg/L,最大超标倍数为0.8,出现在冷冻厂井点;

3)亚硝酸盐氮:均值为0.024mg/L,监测值范围为0.002 mg/L~0.534mg/L,超标率为24.4%。有3个点位超标,分别为制药厂、营子水源井、马圈矿新井。五年间监测最大值为0.534mg/L,最大超标倍数为25.7,出现在马圈矿新井;

4)氨氮:五年均值为0.45mg/L,均值范围为0.012 mg/L~9.92mg/L,超标率为28.89%。分别为营子水源井和马圈矿新井,超标率为28.89%。五年间监测最大值为9.92mg/L,最大超标倍数为48.6,出现在营子水源井。

统计指标 监测项目

总硬度 氯化物 硝酸盐氮 亚硝酸盐氮 氨氮

平均值 523.11 109.04 19.54 0.024 0.450

最小值 278.00 1.38 6.63 0.002 0.012

最大值 670.00 283.0 37.40 0.534 3.14

检出率 100.0 100.0 100.0 28.89 31.11

超标率 84.44 2.22 44.44 24.44 28.89

最大超标倍数 0.5 0.1 0.9 25.7 14.7

注:单位为mg/L。

表1 地下水主要污染物均值统计表

2 水质评价

2.1 评价标准

评价方法选自现行国标《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中地下水评价部分,此评价方法基于《地下水质量标准》,因此评价结果全国可比。

2.2 评价结果

承德市地下水的主要污染物为硝酸盐氮、总硬度、亚硝酸盐氮、氨氮,其余监测项目均达到国家III类标准。污染程度严重的为氨氮和亚硝酸盐氮,超过国家V类标准。

从监测点位上看,水质极差的井有2个,占总数的12%。其中营子水源井主要污染物为氨氮和亚硝酸盐;马圈矿新井主要污染物为氨氮和亚硝酸盐;水质较差的点位有8个,占总数的47%,主要污染物为硝酸盐氮和总硬度;其余点位水质较好或良好,均符合国家III水质标准。

从污染物空间分布上来看,主要污染物的分布较为集中。氨氮和亚硝酸盐污染集中在鹰手营子矿区的营子水源井和马圈矿新井,且污染程度很重;总硬度和硝酸盐氮污染集中分布在双桥区的冷冻厂、三塑、酿造厂、庄头营、红石峦。

3 地下水污染原因分析

承德市区地下水赋存条件、水理性质及水力特征,分2个含水层。分别为河谷平原孔隙潜水含水层和基岩裂隙潜水含水层。根据含水层的分布特点及赋存条件又分3级水文地质区。河谷孔隙水区分布于境内的河谷平原及其河流支谷种的第四系中。低山丘陵裂隙水区分布双桥区、双滦区及承德县北部的低山丘陵地带的基岩出露区。中低山深谷裂隙岩溶水区分布鹰手营子矿区及承德县南部的碳酸盐岩类地层出露区。

市区地下水补给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基岩山区裂隙含水层在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后,通常以侧向渗流的形式补给临近沟谷的孔隙含水层,或以泉的形式进行排泄。山间河谷孔隙含水层除接受基岩裂隙水的侧向补给外,还接受上游地下水的径流补给,雨季则直接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水源附近,因地下水开采强烈,形成地表水流向开采区的反向渗流状态。山间河谷孔隙水除向下游径流排泄及消耗于蒸发外,人工开采已成为重要排泄方式。

根据以上地质及水文情况分析,市区地下水污染原因主要为生活垃圾和工业废水以及煤炭开采对地下水资源的破坏造成的局部污染。

1)由于承德市目前还没有能够进行高级处理的垃圾场,生活垃圾只能进行简单的填埋处理,经过雨水浸沥,垃圾中的污染物渗入地下水,造成污染。冷冻厂和三塑一带污染就是这个原因所造成的;

2)营子区的两个水源井氨氮和亚硝酸盐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在于煤炭开采对地下水环境质量的破坏。营子区的工业主体为煤炭开采业,煤炭资源在开采过程中,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产生含有大量污染物的矿井水,由于矿井水与围岩裂隙水存在一定的水力关系,只是污染物释放到浅层地下水中,从而造成地下水污染。

4 结论及建议

针对承德市地下水环境的污染特征,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

地下水是一种宝贵的天然优质水源,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一旦打破其收支平衡,所造成的后果将无法弥补。为了维护环境质量的可持续发展,决不可无节制的滥采地下水。

2)取缔渗坑渗井排污方式

地下水水质与地面水的垂直渗透有很大关系,采用渗坑渗井排污方式不仅对地下水水质产生严重影响,也会影响土壤质量。取缔渗坑渗井排污,对工业、生活排水治理后采用排水管道、防渗排水渠等方式排放,可减少工业、生活污水对地下水的影响。对排放含有有害物质废水的工业企业进行严格监督。

3)加强固体废弃物、堆放物的治理

对于工业固体废弃物、生活垃圾的治理。加紧建设工业固体废弃物集中处置场所和城市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厂,对工业固体废弃物和生活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有害物质渗入地下,污染地下水环境质量。

4)加强地下水源的监控能力,建设饮用水源水质预警体系,开展水质自动在线监测。制定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应急预案,成立领导小组并明确职责分工,对应急预案准备、应急处理进行明确规定。

参考文献

篇8

Analysis of underground water effect on tunnel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method

Abstract: Engineering problems caused by the seepage of underground water was a hardest work in tunneling engineering. The seepage of underground water affects directly the construction quality in the tunneling engineering and even causes disasters. This paper will analyze the harm of seepage of underground water, the seepage mechanics of underground water and the influence of underground water on the mechanics of rock mass of tunnel. Engineering measures of tunnel seepage proposed.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research has reference to the tunnel construction under poor geological condition.

Key words: underground water; seepage; tunneling engineering; rock mass

中图分类号:U4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码: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地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间的经济文化政治交流日益频繁。然而,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交通问题成为了制约各地经济文化发展的瓶颈。因此,加快交通建设的步伐变得日益重要。但是,鉴于我国的地质情况比较复杂,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有大约70%属于山地,那么必要的隧道工程在交通建设中就变 必不可少[1]。

隧道工程作为隐蔽的地下工程,其设计和施工难度比地上工程大得多。由于地质勘探只能分段间隔取点,所以不可能做到把所有的可能出现的特殊地质情况都预测到。在实际工程中将遇到许多不良问题。其中,地下水引起的隧道工程问题具有显著的普遍性和严重性了,通常有“十隧九漏”之说。隧道在修建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将穿越不同的地质构造带,这可能将形成一个集水走廊,并且隧道的开挖也将引起围岩的应力重分布,最终导致围岩的渗透系数增大,从而改变了隧道周围岩体的天然渗流场,最终导致隧道涌水[2]。一旦地下水进入隧道,这将使得隧道周围岩体受力发生根本变化,从而严重影响隧道岩体结构的稳定性,给隧道的施工带来巨大的影响,甚至影响隧道的正常运营,更加严重的将影响隧道通行车辆中的人员安全,引起重大安全事故(图1为某隧道渗水图片)。

图1 某隧道渗水图

2 地下水渗流引起隧道工程问题分析

2.1地下水渗流机理

水作为地球上最普遍的流体介质和最主要的液相成分,广泛地参与了工程体的各类地质作用,是工程体地质灾害最主要的诱发和触发因素[3]。隧道尤其是水下隧道涌水量的多少主要取决于岩体、土层的含水性和透水性。当通过裂隙岩体含水区段时,由于人为破坏了原有地下水的渗流条件,使隧道身成为地下水以渗出、滴流、股流、大面积突水等方式向外排泄的地下廊道,形成涌水危害。

对于高应力场同时含水区段的裂隙岩体,它的平衡是由地应力和地下水的渗流场力共同达到一种动态平衡。当隧道开挖时,这种动态平衡将被打破,隧道周围岩体地应力降低,使得远方岩体到隧道周围岩体的岩体力度变大,含水裂隙就会通过地下水的渗流运动,同时借助含水裂隙岩体中的地下水渗流场和地应力渗流场之间的耦合作用,重新达到另一种动态平衡[4]。

隧道的渗透性主要由围岩的渗透性决定。而围岩的渗透系数由岩体的孔隙及裂隙结构特征决定[5]。这些缺陷不仅大大改变了岩体的力学性质(变形模量及强度参数降低,岩体呈各向异性),也严重影响岩体的渗透特性。岩体裂隙与孔隙中的地下水活动是影响岩体工程稳定性不可忽视的因素。天然岩体中的裂隙又有随机定向排列的特点,因此,作为等效连续介质的岩体,其渗透性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而赋存于裂隙岩体中的地下水,受地质构造、地形、地层、水文地质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其中地质构造是导致裂隙岩体中地下水运动—渗流的主要因素之一。隧洞一般采用混凝土衬砌,尽管混凝土是有孔介质,但相对于围岩的渗透系数K又较小,一般为10-7-10-9cm/s以下。可是,当衬砌(尤其是二衬)一旦作为渗水的主要通道时,衬砌的实际渗透系数就要显著增大。这是水压的冲刷扩径作用。对于矿山法施工的隧道,在岩层破碎带的富水区域,水流的冲刷作用往往是引发工程事故的重要原因。

衬砌与围岩是依靠粘结力结合在一起的。当时,两者脱离;当时,两者结合在一起工作(其中为接触面法向应力,为粘结强度)。喷锚衬砌时,两者的结合紧密,浇注混凝土衬砌时,就要考虑到两者脱离的情况。当两者相脱离时,衬砌就将直接承受作用于衬砌内外缘的水头,其受力状态将发生显著改变。

对于水位较高的圆形断面压力隧道,一般应避免两者的联合作用。但对于有直边墙的无压隧洞,地下水位较高且围岩较好,一般应通过加设排水和打锚杆法来保证衬砌和围岩在边墙部位的联合作用。所以,设计人员应根据工程环境具体情况采取必要措施以保证或避免两者的联合作用[6]。

篇9

地下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不因土地和水工程所有权变更而改变权属性质。

第三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珍惜和保护地下水资源的义务,并有权对破坏地下水资源的行为进行检举、揭发和制止。对在地下水资源管理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表彰或者奖励。

第四条市水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负责全市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

各区县水行政主管部门、**风景区水务机构按照地下水资源分级管理权限,统一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工作。

城市节水管理机构此项业务接受同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

第五条市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发改委、规划、城建、环保、卫生、国土资源、地质等有关部门编制**市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规划,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规划应当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相协调。编制规划应当对全市地下水资源进行综合调查评价。地下水资源综合调查评价,由市、区县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组织进行。

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市水资源综合规划和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规划负责全市年度地下水用水计划的制定与组织实施。

第六条地下水资源(包括地热水、矿泉水、泉水)取用实行取水许可制度,取水单位和个人应当按规定向有审批权限的水行政主管部门申请领取取水许可证,并缴纳水资源费。

第七条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取水申请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查,并根据下列不同情形分别作出处理:

(一)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水行政主管部门予以受理。建设项目需要取地下水资源的,还应当提交具备相应资质单位编制的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

(二)提交的材料不完备或者申请书内容填注不明的,一次性通知申请人需补正的内容,补正后予以受理;未补正材料的,视为自动撤回申请;

第八条审批机关应当自受理取水申请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不包括举行听证、征求有关部门意见、报上级机关审批所需的时间)决定批准或者不批准。决定批准的,应当同时签发取水申请批准文件。取水申请批准3年内,取水工程或者设施未开工建设,取水申请批准文件自行失效。

对取用城市规划区地下水的取水申请,涉及公共用地、公共地下管网的,审批机关应当征求城市规划部门的意见,城市规划部门应当自收到征求意见材料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提出意见并转送取水审批机关。

第九条下列情形不需要申请领取取水许可证:

(一)家庭生活和零星散养、圈养畜禽饮用等少量取水的;

(二)为农业抗旱必须临时应急取水的;

(三)为消除对公共安全或者公共利益的危害临时应急取水的;

(四)为保障矿井等地下工程施工安全和生产安全必须进行临时应急取(排)水的。

第十条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以下审批权限办理取水许可审批、发证:

(一)取用地下水年取水量1000万立方米以上的,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审批发证;

(二)取用地下水年取水量100万立方米至1000万立方米的,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审批发证;

(三)取用地下水年取水量100万立方米以下的,由区县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审批发证;

第十一条取水单位或者个人要求变更取水许可证载明的事项,应当向原审批机关申请,经原审批机关批准,办理有关变更手续。

第十二条水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本地水资源状况、取水单位或者个人提出的取水计划,按照统筹协调、综合平衡的原则,向取水单位或者个人下达取水计划。

取水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按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取水计划取水,不得擅自超计划取水。因特殊原因需调整取水计划的,应当经原审批机关批准。

第十三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取水单位或者个人的取水量予以限制,并及时书面通知取水单位或者个人:

(一)因自然原因,水资源不能满足本地区正常供水的;

(二)取水、退水对水功能区水域使用功能、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的;

(三)地下水严重超采或者因地下水开采引起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的;

(四)出现需要限制取水量的其他特殊情况的。

第十四条取水单位或者个人应当依照国家技术标准安装计量设施,保证计量设施正常运行,并按照规定填报取水统计报表。

取水单位或者个人需检修、更换取水计量设施的,应当在检修、更换前报告水行政主管部门,由水行政主管部门核实取水量。

第十五条需凿井开采地下水资源的单位或者个人,在凿井施工前应当持下列资料向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一)水行政主管部门签发的取水批准文件;

(二)凿井施工单位的基本情况;

(三)凿井施工设计方案(包括用途、井位、井径、井深、止水层、取水层、设计取水量、建井材料等);

(四)成井资料在30日内报水行政主管部门;

(五)取用地下水作为生活饮用水的,由卫生部门出具符合生活饮用水评价鉴定报告;

(六)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资料。

第十六条在城市公共供水管网覆盖的区域内,已经修建的地下取水井,由区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封存,逾期不封存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封存,所需费用由责任人承担。

遇应急情况可启用已封存的自备水井取水,应急状况结束应及时封存自备井,启用被封存的自备水井取水应急,应当在启用之日起三日内将事由书面报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七条取水单位或者个人需报废取水井的,应当自停止使用之日起15日内报告水行政主管部门,在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下封闭、回填。严禁擅自封闭、回填报废取水井。

第十八条下列地区限制开采取用地下水(包括用于餐饮、浴池、洗车等服务业和水空调、小区和单位集中供水等):

(一)地下水超采区;

(二)地下水严重污染的地区;

(三)公共供水管网覆盖的地区;

(四)影响建筑物安全的地区;

(五)其他不宜开采取用地下水的地区。

第十九条取水单位或者个人在取水过程中,如发现井壁和地面建筑物坍塌、裂缝等异常情况时,应当立即停止取水,采取相应防护措施,并及时向水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第二十条凡取用地下水资源(包括地下热水、矿泉水)的单位和个人,按规定向水行政主管部门缴纳水资源费。

地下水资源费收取标准由市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市财政部门、水行政主管部门核定执行。

第二十一条取用地下水资源的单位和个人实行计划用水,严格控制用水指标。节约用水,实行定额用水管理。水资源费按照实际取水量计算收取,取水计量设施由取水户在取水点或者输水总管设置。超计划指标用水的,取水量超额20%(不含20%)以下的,超过部分加收1倍的水资源费;超额20%以上50%以下(不含50%)的,超额部分加收2倍的水资源费;超额50%以上的,超额部分加收3倍的水资源费。

水行政主管部门确定水资源费缴纳数额后,应当向取水单位或者个人送达水资源费缴纳通知单,取水单位或者个人应当自收到缴纳通知单之日起7日内缴纳水资源费。

第二十二条严禁在地下水资源保护区内建有污染源的企业,已建的要限期整治或搬迁。各项工程施工,不得大面积疏干地下水。确需疏干的要进行科学论证,经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批准后方能进行。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地下水资源造成破坏的,按照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责令其治理。

取用地下水资源的单位和个人污水应当经处理达标排放。

第二十三条卫生部门应当做好集中饮用地下水井的定期监测和水质化验与评价工作,并制定地下水质保护、急救措施的预案。

国土资源部门、地质部门应当做好本行政区域地下水资源的勘测、评价工作,地下水质监测资料实行共享。

篇10

1.地下工程漏水的原因

地下工程漏水的原因主要涉及到防水工程的设计、地下工程的防水材料的使用以及施工和工程管理的诸多因素。

1.1地下工程的设计方案欠缺总体的考虑和布局造成漏水

地下工程的设计方案欠缺总体的考虑和布局易导致地下工程漏水:① 在对地下水的勘察时,没有充分考虑到上层滞水和壅水对防水工程造成的危害,容易导致地下工程在建造的过程中工程防水标高确定不合理的现象;②在对地下水的水质的检测过程中,对地下水中侵蚀性介质造成工程渗漏水的危害重视不够,导致地下水对地下工程的侵蚀性破坏,缺乏对防渗漏措施设计的考虑;③在对地下水的水位进行勘察时,对防水层高度的设计的考虑不周到,容易因为生活用水或生产用水的排放不当而导致管道漏水; ④在防水方案的设计中对特定的地下工程的结构形式的考虑不周,如地下综合管廊通常在设计中对纵向均设计为构造配筋,只取管廊的横断面计算,容易导致管廊壁出现环状变形裂缝而漏水; ⑤对穿墙管和变形缝等细部构造设计不当,导致漏水的发生。在地下工程设计中,通常采用的橡胶止水带容易造成60% 左右的渗漏率,而且橡胶止水带也容易被钢筋等划破,从而造成变形缝渗漏水现象的发生;穿墙管的部位或者防水处理没有设置得当也容易造成地下工程漏水;⑥没有根据地下工程的特定结构和地质水文条件,因地制宜的选择合适的预防地下工程渗漏的防治方案,也容易造成地下工程的漏水; ⑦对地下工程防水等级的划分方案的设计不当,也容易造成地下工程的漏水,由于不同的地下工程对防水的要求不同,甚至同一工程在不同水文地质条件下的防水要求也不一样。因此,在对防水工程的防水级别划分上要根据地下工程的结构特定和重要性进行区分设计。

1.2地下工程材料的质量要求不当造成漏水

地下工程对建筑防水材料的要求很高,质量不达标或选材与配比不当造成渗漏:①对市场上出现的新型的防水材料的性能和作用认识和了解不清,容易造成漏水。比如UEA复合膨胀剂被应用于取代传统的矿渣水泥或普硅水泥,用传统工艺施工造成了渗漏;②对泵送混凝土的处理不当,容易造成泵送混凝土的水灰比往往超过限值,致使混凝土收缩增大,出现裂缝造成渗漏;③使用与碱反应的骨料,碱及硅胶吸水膨胀;或混入海沙或海水,使混凝土产生放射状裂纹或从混凝土内部产生龟甲状放射性裂纹造成渗漏。

1.3地下工程建造过程中对钢筋混凝土本身防水功能的认识片面造成漏水

地下工程建造过程中对钢筋混凝土本身防水功能的要求很高,片面化的认识容易造成漏水:①对钢筋混凝土耐久性的认识不足,容易混淆钢筋混凝土的耐久性和强度。实际上,在水工或海边建筑中耐久性比强度更为重要。地下工程设计和建造中对钢筋混凝土耐久性的要求更高,这是由于绝大多数的混凝土建筑物的破坏原因与耐久性有关;②对钢筋混凝土材料特性的认识不足,不了解钢筋混凝土是一种非匀质性材料,误认为钢筋混凝土是防水的,但其内部实质是有空隙的,容易渗水造成对钢筋的锈蚀,导致钢筋表面上生成“纯化层”,进而促使钢筋混凝土强度下降,产生各种裂缝导致渗漏;③对钢筋混凝土水泥砂浆的密实性和贯通性认识不足,混淆了水泥和砂浆的配置比例,造成渗漏。一般而言,当用水泥砂浆作保护层时,采用1:2.5以上配比的水泥砂浆,而不用1:3水泥砂浆,可减少地下工程渗水。

1.4地下工程的管理不当造成人为漏水

地下工程的管理不当造成人为漏水现象的出现:①地下工程的建造部门不按照设计部门的设计要求建造,偷工减料或者随意改变用途,导致功能性的缺失,造成渗漏; ②由于一些冰冻等灾害性因素的影响,造成渗漏。由于冰冻破坏,体积反复膨胀收缩,形成表面起鳞分层,逐步深入内部而出现渗漏;③地下工程建造完成并交付后,使用部门未按照要求,进行地下水位以下部位的密封处理,导致渗漏;④ 在地下工程的使用中对地下室积水的清理不及时,导致地表水、上层滞水、毛细管水对地下室渗透;再加上对附加防水层保护不好,造成损坏,从而出现地下水的渗漏。

1.5地下工程的施工质量和标准不达标造成漏水

地下工程的施工质量和标准不达标造成漏水:①防水混凝土浇灌时不按配合比原则施工,导致混凝土的防水特性发生变化,造成渗漏;②地下工程的地基处理不达标,产生不均匀沉降,造成结构断裂,从而导致渗漏;③地下工程的施工工艺不达标,造成防水材料不能很好的起作用;④在地下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对变形缝或穿墙套管等关键部位的施工未用橡胶止水带、套管外止水环等进行定位,使混凝土倾斜或变形,造成渗漏。

2.地下工程漏水的治理措施

地下工程漏水的治理要坚持首先查找并切断漏水源,再选择合适的防水材料和施工工艺,找准渗漏点,必须尽量减小渗漏水面积,使漏水集中于一点或几点以减少其它部位的渗水压力,最大限度保证防水工程的施工质量的原则。采取疏通漏水的孔洞,引水泄压,在分散低压力渗水面上喷涂速凝材料,以创造无渗水壁面,然后涂抹刚、柔防水材料,最后封堵引水孔洞的治理步骤,达到治理的目的。地下工程漏水的治理措施包括:

(1)加强对《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和《地下防水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的学习和领会,以保证在地下工程漏水的施工和治理中做到设计、施工、防水材料生产及维护管理的规范化操作,最大限度的保证防水工程的施工质量。

(2)根据地下工程防水的等级,构造情况,应用部位、功能要求及耐用年限确定地下工程的防水方案,并确保防水方案的实施的质量和进度等。

(3)积极开展防水专业人员的教育与培训工作,提高相关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和专业水平,从而从根本上加强防漏治漏的水平。

(4)地下工程漏水的治理中,运用好各种不同种类的专业防水材料,把握好防水性材料的性能特点,提高防漏治漏的水平,充分利用各种防水材料的各自特长,取长补短进而达到杜绝渗漏符合使用的目的。

(5)加强对新型建筑防水材料的研制和推广工作,新型防水材料的质量和防水性能对地下工程漏水的治理至关重要,进一步发展具有我国特色的标准化的新型建筑防水材料,以达到防漏治漏的目的。

(6)在地下工程漏水的治理中,加强渗漏工程实施的监督机制,推行由设计、选材、施工、保养一体化管理,提高各环节的责任感,重视对渗漏工程施工监督,以保障渗漏工程有序的实施,逐步提高综合治理地下工程防渗堵漏的能力。

3.总结

地下工程的防水和漏水治理工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对防水性材料的认识不足、对设计过程的疏漏以及施工技术的缺陷等人为因素的影响,导致地下工程的漏水现象的发生。为了根治渗漏,必须找准渗漏原因、找到病根,再对症进行综合治理,达到符合使用要求的目的。 [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