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交通的需求分析模板(10篇)

时间:2024-01-13 17:00:3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智慧交通的需求分析,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智慧交通的需求分析

篇1

中图分类号:TP391.44 文献标识码:A

伴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发展,国内的城市交通机动化进程加快,停车问题日益严重,它既影响动态交通的正常运作,又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影响。因此,正确处理好车辆停放的问题,对解决道路交通拥堵、减少交通事故、提高道路通行能力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停车场系统应用物联网技术需求分析

目前的停车场大多是以传统接触式读写器为收费介质,少部分停车场可通过视频进行身份识别,且实际应用的停车场管理系统多为相对独立的管理系统,只有少数可以实现联网功能,整个系统缺乏必要的可扩展性。因此,停车场管理系统应利用物联网等前沿的先进技术,使其在实际应用中充分发挥系统应有的管理功能,为用户提供一套停车管理的全面解决方法,从而为用户创造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1停车场系统现存问题分析

1.1.1缺乏资源整合

即缺乏一体化管理思想,各停车场之间形成信息孤岛,且现存停车场管理理念和技术落后,资源没有共享,导致停车场的使用难以统筹考虑;整体协调难度大,不利于综合利用有限的停车场资源。

1.1.2缺乏统筹调控观念,缺乏人性化管理

即缺乏停车调控诱导思想,片面强调满足停车需求,在制定城市停车设施规划中往往以静态的观点看待停车位的供给,忽视了停车位的共享、周转可能带来的使用效率的提升,也缺乏对停车位供给方式和管理方式的引导和控制。

1.1.3缺乏综合统筹、实时监控的方法

即缺少高新技术的使用,例如物联网、通信等技术,使得数据信息采集不够实时,无法做到实时监控,也没有对环境的检测,难以实现智慧化生态管理。

1.2停车场系统应用物联网技术需求分析

面对机动化加速发展,“停”和“行”矛盾愈加突出的趋势,在目前,我们就要通过引入物联网等新技术,统一集成管理,宏观调控,实现信息共享,对城市机动化进程进行科学引导和干预,以实现停车场系统的可持续、智慧化发展。更好地服务于智慧城市。

利用物联网技术满足人们生活上两大停车需求。首先是基本停车需求,主要是指居民或单位车辆夜间停放的需求,这时的安全和环境备受关注,急需采用相关技术实现信息的实时采集、共享和与安防等系统联动,并反馈实时信息;其次是社会停车需求,这是由社会经济活动产生的各种出行所形成的非静态需求,由于目的地、时间等均不易掌握,这就要求利用物联网相关技术搭建停车场管理平台,将多个停车场信息汇总统一管理,信息共享,将停车场管理系统建成一个开放、动态的可查信息系统,并给用户提供停车选择行为诱导,路线优选,分散停车,减少拥堵以及找车位带来的时间上的浪费,减少由此引发的交通事故,实现智慧停车。

2物联网技术在停车场系统中的应用

根据国内停车场所存在的问题和应用物联网技术的需求分析,构建智慧停车场系统需运用的物联网技术归纳如下:

2.1传感器技术

传感技术是关于从自然信源获取信息,并对之进行处理(变换)和识别的一门多学科较长的现代科学与工程技术,它涉及传感器、信息处理和识别的规划设计、开发等活动。传感器负责信息的采集,是实现对现实世界感知的基础,是物联网服务应用的基础,通常由敏感元件和转换元件组成。通过增加的传感器对停车场进行环境检测和车位实时监测。

2.2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结合了计算、通信、传感器三项技术。它是将一系列空间上分散的传感器单元通过自组织的无线网络进行连接,从而将各自采集的数据通过无线网络进行传输汇总。

2.3 RFID技术

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简称RFID)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通过无线电信号自动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的无线通讯技术。应用该技术对进出停车场的车辆进行身份识别,在出入口实现安全高效管理。并为管理者节省人力物力。

2.4通信网及3G网络

通信网是一种使用交换设备,传输设备,将地理上分散用户终端互联起来实现通信和信息交换的系统。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简称3G),是指将无线通信与国际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结合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综合利用通信网及3G网络为用户提供出行到停车再到离开的全方位智慧诱导服务,使用户方便查询,节省时间;并且为管理者节省人力诱导,提高诱导品质和准确性,实现分散停车,减少拥堵,实现安全高效管理。

2.5专家系统和云计算

专家系统(Expert System)是一个含有大量的某领域专家水平的知识与经验能够利用人类专家的知识和经验来处理该领域问题的智能计算机程序系统。通过专家系统对停车场各子系统采集到的实时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和计算,并结合预案,对非正常状况做出判断,同安防系统实施预警联动,提高整个停车场系统的安全性。最简单的云计算技术在网络服务中随处可见,如搜寻引擎、网络信箱等,停车场系统主要是运用广义云计算技术开发应用服务,使用户可通过手机等行动装置登录用户界面搜索停车场位置等相关信息和定制、浏览所提供的个性化服务。

参考文献

[1] 阮金梅.城市停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8):1.

[2] 张泉,黄富民.城市停车设施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篇2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信息化技术的全面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越发热衷于旅游;人们通常采用随团旅游或自助游的方式,游历山水,参观古迹;随着游客对旅游的 质量要求变得越来越高,两种旅游方式均呈现出一些问题。对于随团旅游的游客,个人喜好往往有很大差异,导游无法照顾到全部游客;同时,跟在队尾的游客也会因榫嗬牍远而不能完全听清导游的讲解,降低了游玩质量;另外,由于旅游人数众多,难免存在游客掉队的情况,导游也无法确切掌握游客的具置,游客安全不能得到有效保障。随着许多旅游业问题的出现,出现了一种符合现代科技的旅游方式,智能旅游方式。智能旅游是指利用互联网等网络工具,借助移动终端上网设备,了解需要的旅游信息。智能旅游系统主要将智能旅游划分为旅游管理,旅游服务和旅游营销三个层面,是一种直接提供给旅游者景区及其周边的相关信息的科学的系统。

1 移动手机终端系统现状。

智慧旅游是为了让旅游消费的各个环节变得更加方便的新生旅游方法。对于游客的需求而言,旅客想要的信息是景点的信息及交通工具的使用、旅店的住宿等一系列的问题。而对于旅游工具而言,导览旅游这个功能,无疑是旅游类APP中最重要和最强大的功能。在以前,因为缺乏对景区及其周边的环境缺乏了解,科技水平比较落后,以致于智能导游服务没有得到更快的发展。而现在借助于旅游APP、百度地图等涵盖全国的导航性地图的支撑,对景点、景区的导航等都变得容易很多。利用自身的内容优势提供了利地图的地理数据,用百度通过图片像素坐标和地理坐标之间的坐标匹配,实现景区示意图与真实地图的叠加显示,更快的加快了智能旅游的发展。

2 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是完全以使用者的需要及实际情况为基础的分析方式,通过需求分析可以了解到顾客的需求。需求分析是在智能导览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步,是否能够对需求进行合理的分析决定了系统以后的使用及发展前景。

2.1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2.1.1 用户功能需求

通过对使用者进行调查分析,从中了解客户的实际的需求,对于智能旅游发展有着导向作用。

(1)游客。游客在使用微信公众平台时,对于只接收到景区推送信息的公众平台表示了不满。希望景区能够提供更实用的功能。对游客而言,景区的地图包括景点、服务设施的分布图,景点的介绍及语音讲解,用户对景区内的各个景点的设施及其旅行感受的反应和评价是一个具有重要作用的功能。从中可以了解到游客的切身实际的感受。这也可以和游客进行良好的沟通,从而对系统进行修复和调整,也能够为用户提供合理的人机互动界面,从而为系统设计的提供较为重要内容。

(2)管理人员。管理人员通过微信公众平台的后台控制端,导入导览模块后,在此模块中管理员最希望的是了解到游客对于景点的评价并能及时做出回复,以及编辑景点相关信息资料。相对于游客的需求而言,管理员也十分想要实现上传景区特制地图并实现定位功能,以及上传景区语音讲解,实现目前所提倡的智慧旅游体验。

总结,两种用户的功能需求而言。管理人员的主功能需求是上传景区特制地图为游客提供定位,并能编辑景点相关资料,对游客点评进行回复。游客的主要功能需求是景区内部定位、景点分布、服务设施分布、景点相关信息、景点的星级评价。由此设计可以为管理人员及游客的使用提供相关信息。

3 开发平台介绍

3.1 NET Framework介绍

.NET Framework是管理面向.NET Framework的应用程序的运行时执行环境。它包括提供内存管理和其他系统服务的公共语言运行时及一套使程序员可以在应用程序开发的所有主要领域的健全、值得信任的代码数据库。.NET Framework是可以提供各种与服务相关的执行环境。NET Framework提供的用于运行应用程序的服务包括内存管理、常规类型系统、一个全面的类库、开发框架和技术、语言互操作性、版本兼容性等。.NET Framework能够完成很多繁琐的任务,满足系统中管理员的使用场景,标记景点位置、简介信息、上传语音解说文件、景点图片文件等。另外游客的使用场景,从数据库中获取想要获取的信息。

3.2 开发语言介绍

3.2.1 HTML

HTML是一种超文本标记语言。“超文本”是指其中可以包含文字、图片、链接等非文字元素。文本标记语言可以嵌入各种数据格式,其有着简易性、可扩展性等特点。其应用子类元素,保证系统的拓展功能。另外,HTML是网络的通用语言,它可以让网页的建立者建立许多复杂的页面,这些页面被应用的人在其设备上进行浏览。

3.3 开发工具介绍

3.3.1 微信公众平台

微信是腾讯公司开发的一种移动设备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便捷式程序系统。微信被人们普通运用,其通过跨系统平台通过网络对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进行发送,促进人们的交流和沟通,加快人们对于信息的共享速度。伴随着智能手机的出现,人们对智能手机使

用频率的增高,基于微信在民众之间广泛的运用,通过微信平台,可以对旅游导览系统进行多方面的宣传,并且微信公众平台支持很多的编程代码,开发者可以利用这一功能对相关的系统进行建设和发展。

3.3.2 百度地图

百度地图是由百度建设和统计的一项覆盖全国范围的网络地图,其涵盖国内大中小城市、区县乡镇。人们通过百度地图,可以快捷的查询到需要的地理位置及其相关的信息。利用百度地图可以获取导览系统需要的地理位置信息,对导览系统的建设会有着促进作用。

4 结束语

随着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渐变化,人们不再是只趋于物质享受,对于旅游等精神享受也充满了积极性,这也促使了我国旅游业得以快速的发展。智慧旅游,是旅游业新生的新型旅游方法,游客可以通过移动终端设备对旅游相关的信息进行快速的查阅和了解,利用此类设备,可以让旅行过程变得安全、方便。因此开发能在移动端使用的导览系统对于促进和加快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良鲜.浅谈中国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论坛),2014.

[2]肖顺菊.智慧旅游对高职高专导游专业人才培养的挑战与应对[J].旅游纵览(行业版),2014(03):276-277.

[3]魏洁.基于智能手机的旅游景区导览系统的设计田.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5(04):65-68.

[4]张蕾.APP时代的旅行革命阴.行游天下,2013(04).

[5]卢亚平,董潇.最实用旅游APP一网打尽[J].时尚北京,2014(s):134-135.

[6].景点通:热爱旅游的海豹们[[J].数码时代,2013(02):14-1s.

[7]LesaekA.Maciazek.需求分析与系统设计(第3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篇3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识码:A

自互联网这个概念被提出以来,物联网逐步发展成为一个最具创新性的市场,在物联网的大数据条件下,它的未来发展的核心是应用性创新,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创新2.0是物联网自身可以继续不断发展的灵魂,然而很多互动的过程都是单纯的屏幕互动的用户体验,没有将大数据进行分析,用户局限于单一的交互方式上。因此本文从用户体验的角度出发,对物联网进行研究。

一、物联网与用户体验

物联网,顾名思义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它是通信网和互联网两两结合的拓展应用和延伸,它是利用感知技术与智能设备对现实世界进行感知并加以识别,然后通过网络传输互联,进行梳理和挖掘,达到人与物,物与物的信息交互,近而达到对现实世界的实时监控,精确管理以及科学决策的目的。

用户体验是一种纯主观的感受,是在用户使用产品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它是一项包含了产品设计、服务、活动和环境等多个因素的综合性设计,每一项因素都是基于个人或群体的需要、愿望、知识、技能、经验的综合性考量。在这个过程中,用户不再是被动地等待设计,而是直接参与甚至并影响设计,以保证设计成果真正满足用户的需要,其特征在于参与设计的互动性和以用户体验为中心。

二、物联网应用运行机制及分析

物联网开展步骤如下:

1 对客观物体属性进行标识。物体属性包括静态的属性和动态的属性,静态属性可以直接存储在设备中,动态属性需要先由传感器进行实时探测,比如超市的商品可以用条形码对商品标识,这是静态的属性。动态的属性比方说人在某项活动中的生命特征。

2 识别物体属性。需要识别设备完成对物体属性的读取,它根据属性识别人和物获取其指令。如传感器,射频识别(RFID)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等。实时采集标识物体各种需要的信息。

3 将所得到的信息进行转换并通过网络传输。将信息转换为适合网络传输的数据格式。

4 由信息系统完成信息处理。将物体的采集信息通过网络上传到信息处理中心(处理中心可能是家里的电脑或者手机,也可能是大型运营商),由处理中心来完成物体信息的相关计算。

5 反馈。通过各种可能的方式给予人或者物以反馈。

三、分析用户体验在物联网中的应用

基于物联网的产品和服务性质的设计,它的用户体验将会有如下特点:首先,用户体验的范围将会更加广泛。它不仅仅只是局限于一个WEB端的页面或者一个APP界面的设计。它是更加深入的,从现实世界中去引导使用者发生互动行为,以下笔者用智慧城市和智能家居两个例子来分析用户体验在物联网中的作用。

1 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是一种运用先进的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去监测、分析以及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信息,进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等在内的各种的用户需求做出智能式的响应。智慧城市的本质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进而为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创造更优质的生活,促进城市可持续成长。

随着词汇“智慧城市”不断的出现。首先是学术界和企业界,很快出现在媒体、政府各种报告和文件中,现在更是出现在每一个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中。智慧城市的第一印象往往是智能科技与城市的结合。大到物联网、城市智能交通,小到自动驾驶汽车,或是简单到一个手机打车应用软件所带来的便利。智慧城市主要的目的是使人的日常生活更加的便利,需要用户体验去不断的完善这个体系的成熟度,这些都是需要人去参与的,设备采集城市中市民的数据,形成的大数据来支持智慧城市的发展建设,来服务于城市中的每一个人。

比如说在上海,政府i-Shanghai工程,i-Shanghai是指上海在国内率先推出公共场所WLAN统一公共服务标志,为了努力建设智慧城市,提升用户体验,所以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全民参与,因此用户体验就起到了重要作用,还可以利用用户体验所产生的数据为政府决策提供支持,例如在哪里建设轨道交通,公交车站建在哪里更为高效便捷等。

2 智能家居

智能家居是基于住宅为平台,利用网络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音视频技术将与家居生活有关的设备集成,为用户构建一个高效的住宅设施与家庭日常事务的管理系统,帮助用户实现环保节能的居住环境。

智能家居智能与否,用户体验是关键,只有通过用户体验才能知道用户真正需要什么东西,我们所需要的智能产品应该是一种可以解决我们的实际需求并且带来使用方便快捷的人性化体验,没有用户体验的智能家居很难让用户产生信任,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好产品,所以用户体验是智能家居中的重中之重。

比如说小米的路由器,他提供了一个智能家居的平台,将家里的空调,电视,甚至是电灯都智能起来并根据用户自己的生活习惯定制智能场景,这些都是通过用户体验来办到的,用户用自己的体验,自定义符合自己个性化的场景,然后它根据传感器等收集来的信息来调整到符合用户要求的这个环境。

四、物联网中用户体验的内容及方法

用户体验包括的内容很多,但在物联网的应用中主要包括需求分析,感官体验,情感用户体验和跟踪。

1 需求分析

根据马斯洛提出的人的需求层次理论。在用户体验于物联网中笔者在马斯洛关于人的五个需求层级的基础上,做出了略微的改变的五个需求层次分别是自我需求(体现在物联网产品中的个性化方面)、社会需求(体现在用户在使用物联网产品的品牌效应和成就上)、情感需求(体现在用户在使用物联网产品时的使用情感)、交互需求(体现在物联网产品在与使用者交互的可用性)、感觉需求(体现在物联网的产品对于用户感官的需求,如视觉、听觉、触觉等)。选取用户进行访谈(用户习惯报告,用户体验目标),做出需求评审出需求文档,并且收集历史的数据整合成大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记录或预测用户喜好,习惯。

2 感观体验

从需求分析的感觉需求中可以知道,感觉体验就是呈现给用户视听上的体验,强调舒适性,只有最大限度的增强物联网产品的感官特征,继而让使用者在与产品的交互过程中得到更加舒适的体验。

3 情感用户体验

用户体验不仅仅是单纯的心理学或者可用性方面的内容,好的人机交互界面不仅要满足用户可用性和易用性的基础上,还能够实现趣味性的要求,达到愉悦用户的需求。用户体验其实就是使用者主观的感受,如果一个产品的设计能够与用户心理的期望相吻合的话,用户就会更满意于产品,用户的满意度越高,用户对我们产品的忠诚度就越高,我们产品的黏性就越大。

4 跟踪

,收集用户操作数据,监测数据,检测各个反馈渠道进行分析使用者的行为出用户检测报告。

在物联网的技术行业中完全无法理解为什么用户对看似“完美的”技术这么冷淡,没有兴趣,因此技术必须以某种让用户能够理解,喜欢,期盼和愉悦的形式呈现,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这个行业的大数据必须能够预见到用户将以怎样的方式理解,感受和体验他们的产品

结论

随着科技的发展,物联网随着科技的浪潮已经到达了我们触手可及的地步,一个完全智能的实体社会不再是镜中花水中月,智慧城市和智能家居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但是过分的强调了它的高科技性,给用户一种高不可攀的感觉,忽视了产品和用户之间的交互问题,没有摆正用户体验在物联网领域的位置。本文基于用户体验设计,分析了用户体验在物联网中的应用,并结合智慧城市和智能家居的例子,从实用体验的角度对物联网中用户体验进行分析。总结出物联网中用户体验的运用方式,呼吁物联网应用中不应当只考虑它的高科技性或智能性,还要考虑用户在操作过程中的情感问题,良好的用户体验,作为人们针对使用或期望使用的产品,系统或者服务的认知印象和回应,更要遵循安全、便利、稳定的原则。体现了用户体验在物联网的应用上不仅是生理上的智能,还要是心理上的“善解人意”。

参考文献

[1]物联网白皮书[M].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2011.

[2]王翔.用户为中心的物联网系统设计[M].整理自2010软件开发2.0大会上的演讲.

篇4

从智慧园区的作用路径看,当前国内园区主要通过信息化基础环境和服务平台的建设进行体现,主要内容如下:

智慧园区基础设施体系: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以企业光纤、公共无线网为主的网络体系;以机房、数据中心为主的基础设施体系;以灾备中心、安全评测为代表的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和以缴费终端、交通服务为代表的便民基础设施体系。

智慧园区信息资源体系:主要包括园区范围的基础信息资源以及园区内部的业务数据。其中基础信息资源主要是企业信息和地理信息,业务数据主要是各类应用所包含的行业主题类信息资源。

智慧园区日常运行体系:核心内容是园区日常运行和管理所必需的信息化服务内容,重点包括智慧交通、智慧安防、智能电网、智慧政务等。

智慧园区环保体系:主要是针对园区内部生产生活相关设施进行环保管理。具体包括水电气等能源的智能管理、智能楼宇、智慧照明、雨水综合利用、能耗监测、地下管线管理等。

智慧园区服务体系:主要包括针对企业和园区内部的居民。企业服务主要包括视频会议、互动交流、专利服务、政务服务等等,居民服务主要包括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能社区、智慧交通等等。

总体看来,当前智慧园区在基础环境不断完善的基础上,园区的服务体系功能也不断增强,在园区的日常管理、企业的基础应用以及居民生活等领域,在专业指导、流程优化、安全保障、环境保护等环节的作用都日益突出。

发挥“导师”作用

当前智慧园区的服务体系更多的体现为一种基础保障性的服务,对于企业所处行业的专业化服务涉及较少,在企业市场开拓、商贸流通、物流运输、内部供应链优化等专业领域的前瞻性、拉动能力较弱,“管家”功能有余而“导师”属性不足。

因此,在基础信息化体系建设的同时,当前的智慧园区的管理体系更需要深入企业自身的经营活动,加强信息化应用的专业和市场服务属性,让园区的服务体系在带动园区整体发展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目前看来,电子商务手段的应用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更为“贴身”的一站式公共服务体系构建。智慧园区公共管理体系电子商务化改造的核心在于一站式商贸服务体系的打造。当前,电子商务在企业商贸活动当中的比例不断增加,预计2013年度,其交易额占据GDP的比重将接近20%,应用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企业开展经营活动的常规手段。但相对于传统商务活动而言,电子商务的产业链相对复杂,涉及的合作企业也比较多,如果对于产业当中的非专业领域做过多的涉及,对于企业,特别是传统制造业企业而言将会被牵扯大量的精力和成本。

而对于大部分中小企业而言,由于整体缺少专业人才和设备,尤其是本身的管理基础薄弱,没有规范的流程、现代的管理理念比较薄弱,如果前期没有合适的引导和非专业领域的外部支撑,过多的成本负担将大大增加企业的负担,园区的孵化属性也将因此削弱。因此,在这一领域,生产者和服务者的区分将在未来体现的更为明显,企业的功能属性将更加专一,不断地催生出新的服务企业、服务模式。

而对于园区的管理者而言,此时必须积极地承担服务者的角色,通过对于高校、培训机构和产业服务企业的有效聚集,从行业入门培训、企业注册、场地租赁、网站建设、日常运营、软件云服务、市场开拓、物流与追溯等多个领域为企业提供一站式的、基于信息化平台的高效服务。此类服务的核心在于打造一个电子商务服务的网上超市,所有的服务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手段获取和运行,对于有需求的企业而言,只需生产专属的商品和服务,其他的环节都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进行挑选。在这一过程当中,国内外先进的服务企业资源将在园区内部汇集,同时也将大大提高园区的日常运行效率。

另外,在区域电子商务应用服务体系逐渐形成规模的情况下,园区内部有必要对区内的电子商务应用企业进行平台汇总。从当前电子商务发展的趋势看,用户的趋同效应越发明显,在个人消费端,用户对电子商务新品牌的认知度不断降低,但在B2B领域,区域特色的电子商务平台仍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在单个企业开展宣传难度较大的情况下,可通过B2B平台集聚优势资源,从区域特色的商品宣传、交易等功能出发,通过专业网站推广特色商品交易,打造区域品牌,并借助已有的支撑服务体系提高网站的用户体验。

以市场数据为导向的企业供应链管理体系改造。传统的企业供应链管理优化主要是通过ERP系统的实施,将企业内部各个功能部门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实现信息的实时传递和共享,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单件成本,来获得利润,产品销售领域则重点通过促销方式将商品推销给顾客。而在电子商务的背景下,重点则在于以客户的需求为中心,通过需求分析和预测来拉动企业端的产品和服务。

从园区应用的角度上,首先从需求分析和预测角度,除了鼓励、扶持和支撑企业建立自身的数据分析和挖掘系统之外,还可通过搭建软件云服务平台的方式,结合云数据中心为中小企业提高基础层面的数据支撑服务。在后台响应上,可通过智能感知体系在实时响应、海量数据的智能化分析以及智能自动化控制等领域的升级,实现企业在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无缝对接,可借鉴京东等电子商务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模式,根据需求预测进行仓储和配送的资源分配,降低物流过程中库存积压、延期交货、送货不及时与运输不可控等风险。

同时,在园区内部引入物流服务企业,通过网络式的管理实现园区内部公共仓储资源的建设和共享,以最优的配置进行各个节点的人力、物力安排,体现在市场前端的,便是面向用户的及时配送和优质的售后服务。

园区生活的O2O式升级。从信息技术应用的角度看,当前智慧园区在居民生活领域的整体发展思维是由传统互联网的信息化布局向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模式的信息化布局方向演变,其核心在于信息流采集、和传递的实时化、持续化和移动化。当前,借鉴智慧城市当中的建设模式,智慧园区的民生服务模式主要通过一卡通、移动终端的信息被动采集和网络平台的信息传输来实现,但对于用户、商户、账户以及地理信息的集成应用涉及不多。

在当前移动社交媒体和移动地图进一步普及的情况下,在园区有限的地理范围内,可以将服务信息和消费信息更方便的移植到移动平台上,以地图为基础平台、商户为服务动态节点、社交媒体为传输渠道,通过O2O的方式将园区的线下资源与线上信息平台结合。

篇5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3-43 -02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处于快速推进阶段,其主要动力来源于持续有效的工业化发展。中国目前的工业化快于城市化的问题特征较为明显,信息化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二者发展中的不协调因素,为工业化时代实体城市化的合理发展提供了方向。随着信息技术在城市运营发展各个领域越来越广泛的应用,IBM公司最先以技术为导向提出了“智慧地球”的概念,使得信息技术成为了实现城市“智慧化”的主要手段和具体途径。目前,全球有600多个城市正在建设“智慧城市”,而中国也有50多个城市正在筹划建设智慧城市,城市智慧化水平已经成为了全球、全国各大、中小城市培养自身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徐州,也在“智慧城市”愿景的引导下,积极进行研究和实践,如何更好地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改进城市运行模式。

一、徐州城市化发展的现状

徐州地处江苏北部,以老工业基地著称,被国务院列为全国国土规划纲要中重点发展的28个中心城市之一。近年来,不断摸索、创新工业化发展的路径,在高新技术产业的带动下,徐州工业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与此同时,城市化建设不断深入推进(图1所示),城市化率的提高,是城市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城市化进程与工业化高速发展过程中徐州同样出现了诸多不和谐的因素,进而面临了更复杂的城市管理和社会关系,如,城市环境问题、城市经济问题、城市民生安全和医疗问题等等。

二、徐州城市智慧化模式特征

智慧城市是有效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如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深入监督、解读城市运行的状态数据,实现城市管理的精准化、动态化,有效应对问题与挑战。IBM在《智慧的城市在中国》白皮书中界定的智慧城市所具有的基本特征是:

(一)全面物联

通过智能遥感设备将城市空间系统内的硬件物联成网,对城市运行的状态数据进行实时监测。

(二)充分整合

实现物联网、互联网、通讯网的相互融合,确保提供智慧的基础设施的安全运行。

(三)鼓励创新

创新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在智慧城市发展过程中,鼓励政府、企业和个人在智慧工具、智慧方法等方面的创新性研究和实践。

(四)协同运作

在城市基础设施智慧化运作的过程中,确保城市里的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和谐高效的运作。

三、徐州城市智慧化运营模式

在全球智慧城市建设浪潮的带动下,国内许多城市也逐步意识到了城市智慧化发展的必要性,纷纷摸索,并制定了相应的“智慧城市”整体规划,在这当中,北京、上海、厦门、苏州、无锡等地结合自身特点在智慧城市建设中表现出色。近年来,徐州从本地实际出发,积极向典范学习,科学、谨慎、有条不紊地推进城市智慧化的发展。

(一)城市智慧化基础设施运营模式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相关基础设施是培养城市智慧因子的土壤,其中主要包括:遥感技术、网络技术、大数据技术。借鉴上海的做法,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徐州亦主要采取了政府与运营商合作规划,政府主要负责监督,运营商负责建设实施。在此过程中,需要做到通过大量3G、4G基站,Wi-Fi热点,使宽带能基本覆盖城市主要城区;另外,在城市空间内重要的公共设施、民用设施上进行遥感、监测设备的安装,物联的基础上进行互联,实现全面物联、充分整合。

(二)徐州城市智慧化运用的运营模式

在不断强化信息技术在城市智慧化的支撑和服务功能的过程中,应高效配置、利用智慧资源,使其在城市运行中发挥最佳的效用。2014年,上海政府拟定的《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行动计划(2014-2016)》明确提出了需求为先的原则,在由三个核心部门构建的城市系统中,城市的智慧化发展应该立足居民、企业、政府的实际需求,令其真正感受到智慧化所带来的便利、快捷、高效,提高幸福指数。

1.智慧生活

市民需求导向,应立足于“市民真正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做到“以人为本”才是城市智慧生活所在。因此,民生的热点问题,如,交通、医疗与健康、教育、家庭、安全、休闲旅游等的各个方面需要进行有效、细致的智慧因子的注入和维护,具体会涉及智慧交通、智慧健康、智慧教育、智慧社区、智慧居家、智慧建筑、智慧街道、智慧旅游等方面,例如,在智慧健康与医疗上,有效整合城市的医疗资源,简化就医流程,构建个人健康电子档案,减少病人就医等待的时间和费用,降低医患发生率,强化对传染疾病的防控力度;在智慧交通方面,对所有机动车辆、道路、桥梁安装遥感监测设备,以及建设高效的控制中心进行交通信息采集与分析,增加行车安全,降低汽车拥堵、道路纠纷发生的可能性,提高行车、停车规范度和效率;在智慧街道方面,深入探索推进智慧因子在街道服务管理、邻里关系的作用发挥,研发多种界面友好的便民终端,提高居民办理各项事务的效率;开发适宜移动终端的APP,强化居民街道管理的参与意识,以及邻里之间的沟通;通过居民个人及财务的定位跟踪系统及街道视频监测系统的配备,加强居民安全状态,以此满足街道居民的不同需求确保居民生活和谐安全、出行方便。

2.智慧企业

企业需求导向,利用智慧因子助力企业发展。目前,徐州采取的做法是利用信息技术的智慧因子走高技术产业集聚化发展的道路,信息技术成为企业发展的基石,首先确保了产业链条上的企业通过信息分享、共享对各种资源实现有效配置和利用,同时,利用信息技术提升产业链条上各个环节的智慧化水平,具体包括智慧物流、智慧生产、智慧服务、互联网金融等方面。企业的智慧化发展可以使得企业在附加值高的事业上大展拳脚,并与在其他方面附加值高的企业实现强强联合,有效及时地应对市场的挑战。

3.智慧政府

政府是城市的管家,服务是其重要的职责,因此,政府的需求就是积极响应市民、企业的需求,政府的智慧方向应科学主动地推动先进的信息技术在行政管理、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具体运用。如,通过公共、民用设施的遥感、监测设备的安装,构建控制中心,对状态数据进行实时的获取、分析、处理,并及时将重要的信息向市民、企业进行反馈,实现无障碍沟通;立足徐州实际,利用信息技术升级政府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率,具体如,构建电子政务一体化、政府数据开放服务等。政府将智慧化的触角应尽可能地延伸到城市空间的各个角落并进行合理的智慧化运作。

参考文献:

[1]王世福.智慧城市研究的模型构建及方法思考[J].规划师论坛,2012,(04).

[2]史璐.智慧城市的原理及其在我国城市发展中的功能和意义[J].中国科技论坛,2011,(05).

[3]钟笃粮,冯奎.为了市民的智慧生活――我国台湾地区智慧城市建设的实践与启示[J].中国发展观察,2015,(04).

[4]李洪宇.基于城市需求分析的智慧城市建设方案匹配研究[D].浙江大学,2015,(01).

[5]赵崴.济南西区智慧城市建设模式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4,6.

篇6

在智慧旅游电子商务平台系统中,信息是以游客为中心进行组织,通过旅游景点、旅行社、酒店、旅游商品等商家的入驻,整合游客所需的吃、住、行、玩、娱、购等方面的信息,为游客打造一站式服务。

1.平台概述

1.1 平台需求分析

传统的旅游方式处于一种信息不对称的状态,即旅游者与旅游设施和旅游服务的提供者之间存在信息的不对称。因此,如何建立起游客、旅游服务商之间的沟通平台,运用新技术来改进传统的旅游生产、分配和消费机制,优化旅游经济的运作,加快旅游经济增长,最终推动旅游产业全面发展,就显得十分必要。

1.2 平台建设目标

通过对平台的建设,打造旅游服务提供商与游客之间的沟通桥梁,使游客能够在平台获得吃、住、行、玩、娱、购等方面的信息,为游客打造一站式服务,使旅游服务提供商提供新的网上市场流通渠道,降低了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同时为镇江建立有效的形象宣传、风采展示和产品宣传,打造镇江的新形象做出努力。

1.3 平台建设原则

平台建设坚持可靠性、安全性、实用性、先进性、可维护性、可扩充性的原则。

(1)可靠性

系统的可靠性主要是由平均无故障运行时间和平均故障恢复时间两个指标来衡量的,它与设备的选型(计算机、二维码打印机等)、系统软件(操作系统及数据库系统)的选择、应用软件的可靠性等几大因素有关。 一方面,系统应选用可靠的计算机、计算机网络通信、设备执行机构及二维码设备,同时配备成熟的系统软件保障系统的可靠运行,采用成熟的数据库系统及操作系统,所有应用软件的设计编制应遵循规范化标准;另一方面,还要从管理入手,制定科学合理的规章管理制度,以确保系统可靠地运行。

(2)安全性

安全性是一项重要的系统指标。软硬件的总体设计应采用分布式系统结构,可以使整个系统的安全性承担到各个子系统中,万一某一局部出现故障,也不会影响整个系统运行,计算机不能有病毒侵犯,数据应有故障恢复能力,系统应有口令,程序、文件、数据库应有授权保护。二维码门票上的数据信息应进行特殊算法数据加密。

(3)实用性

实用性包括用户的实用性和管理者的实用性。用户的实用性是指系统页面设计要具有良好的用户友好型,方便用户操作。管理者的实用性是指系统的软硬件应面向管理人员,要求不过多地改变目前的管理习惯和增加管理人员的负担,应具有中文友好的操作界面,使用简便、易懂易学。

(4)经济性

在经济许可下,系统可采用具有一定先进性软、硬件产品,技术处理方法尽可能采用当前的最新研究成果。

(5)可维护性

硬件设备的选型要选择国内具有维护力量和技术能力的设备,硬件的连接完全采用标准化接口;软硬件设计采用结构化程序设计,便于软件模块的添加与删减;软件开发使用软件开发工具,程序结构应清晰、易懂、便于维护。

(6)可扩充性

硬件的系统设计应采用分布系统,计算机应留有充分余量和通讯接口,软件设计应采用功能模块,子系统的增加或子系统功能的增加应该只是功能模块的增加,因此系统不会受技术改造或机构网点的增多(扩大)而重新调整。

2.智慧旅游电子商务平台构建

2.1 平台的总体结构

平台的使用者包括游客、旅游服务商和管理员,管理员的工作包括会员管理、纠纷处理和新闻等。服务商的智能包括注册、登录、商品、订单管理和客户管理等。游客的工作主要有注册、登录、在线预订、购物车管理和订单管理。对于游客的在线预订,主要有电子门票、酒店、旅行社、机票等方面。

2.2 平台的业务流程描述

游客在选定门票、酒店、旅行社等项目之后,若无满员或其它情况,登陆或注册会员,选择一些相关信息,如人数、规格等信息之后,开始进行支付,并可以选择多种支付方式。系统确认支付后,开始进行订票或预定酒店等业务,订票成功之后通知客户。

服务商方面,由系统核对客户的付款信息之后,直接生成订单并在对其进行分类,简化工作流程。工作人员看到订单后开始对订单进行处理,处理完成一笔订单之后,将订单做“已处理”标记,并以电子邮件或电话的方式通知客户。

管理员负责平台运营的稳定,对平台进行管理与维护,包括会员管理、新闻等。同时接受游客和服务商的投诉,对投诉进行处理,将处理意见与处理结果反馈给游客和服务商。

2.3 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需求分析:(1)用户和管理员具有不同身份。(2)用户信息记录用户资料。(3)电子门票有多种类型、费用等多种信息。(4)预订有预订时间、预订人等多种信息。(5)留言有留言标题、内容等多种信息。

经过上述系统功能分析和需求总结,设计了这样的的数据项和数据结构:针对管理员信息所设计的数据结构为管理员名、管理等级、密码。针对用户信息,为用户ID,用户名、密码、联系方式、联系地址、邮箱、姓名、性别邮编。针对门票信息,为门票编号、景点名称、价格、类型。针对旅游线路信息,为主要景点、日程安排、价格、旅行社、导游、出发时间、出发地点等。针对酒店信息,为酒店编号、酒店名、所在城市、星级、价格、房间类型、酒店设施等。针对实物订单信息,为订单编号、下单时间、支付信息、用户名、收货人信息等。针对预订信息,为订单编号、用户名、下单时间、预订信息、用户联系方式等。针对留言信息,为留言用户名、留言标题、内容、提问时间、回答时间、回复等。

2.4 平台功能模块设计

2.4.1 基础功能模块

(1)注册登录模块

在用户登录时,用户在登录界面中输入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后,如果与库中的某个用户名和密码相对应,则弹出欢迎登录提示框,并跳转到用户界面,否则弹出用户名或密码错误提示。

(2)查询模块

查询模块使用Javascript脚本语言编写,根据用户的选择进行机票、景点、酒店的查询,通过对条件的筛选,查询结果相应变化,如酒店查询可以通过酒店所在区县,酒店星级等查询。

用户可以根据需求,通过对条件的筛选,查找到自身所需的产品或服务,如机票购买中,可以根据出发城市、到达城市、出发日期、航空公司等机票属性进行筛选;在门票购买中,可以根据景区的星级、景区的评分、景区的价格等进行筛选。

(3)预订结算模块

游客浏览了相关商品或服务资料后,可通过本模块来下一个预订订单,按下预订或购买按钮传递产品id给购物车。在购物车页面可以删除不再需要的产品,或更改数量,购买总价则会根据相应情况进行更改。如对产品或服务满意则通过收银台进行结算,在此可以对个人资料进行修改,选择付款、送货方式。

(4)留言簿模块

为让网站掌握各方面的反馈信息,和为客户提供在线帮助,本系统设置了简单的留言簿模块。通过此模块,可以上传留言、查看以往的留言信息。留言信息包括:留言的用户、留言时间及留言内容。

2.4.2 业务功能模块分析

(1)电子门票销售系统

入驻景点负责对景点门票的定价、描述以及交付服务,负责各自店铺的管理与运营。顾客可以通过景点目录、热门景点以及景点搜索在智慧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寻找到中意的旅游景点,购买电子门票、套票,进行购买支付。

目前很多景点已经支持使用电子票进入景点,在游客支付成功后,电子门票系统的制作单元可以自动制作唯一的二维码等识别码,通过通信系统自动发送到顾客手机并保存到数据库中,顾客通过刷手机上收到的二维码即可进入旅游景点。电子门票系统包含电子门票的产生、发送以及验票等过程。

(2)酒店预订系统

提供酒店价格、星级、位置、设置等信息,供游客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筛选,同时提供通过热门景点进行酒店筛选的功能。酒店预订系统与酒店使用的管理系统远程网络连接,使游客可在系统平台根据自己选择和调整的旅游线路预订便捷的酒店。酒店综合管理系统向平台提供数据和应用接口,允许授权用户访问。通过酒店提供的接口,平台对酒店信息进行资源整合,实现各酒店、宾馆的资源共享,实现异地查看客房状况、异地提供订房服务以及对酒店宾馆经营状况的综合查询统计等功能。

(3)餐饮预订系统

提供地区餐饮商户网站频道,体现商家的简介、资质、特色菜点、相关荣誉、甚至内设或房间的全景式动画展示,并能够在指定频道可预定的套餐规格、就餐人数、详细菜谱、价位、折扣方式、预定开放时间、每天预定的数量等信息。游客在填写身份信息后,可选择订餐日期及时间、套餐规格、详细菜谱、就餐人数等,最后进行费用的在线实时支付环节。收到预定信息后,商家将及时通过必要的联系方式与游客进行反馈或确认。

(4)旅行路线选择与个性化定制

旅游线路是旅游经营部门凭借旅游资源、旅游设施和旅游服务,针对目标市场,为方便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而设计,用交通线合理连接客源地和一系列旅游地、旅游区和旅游点的线性连续空间,一般具有代表性,能够满足大部分游客的需求。

随着散客自助游、网上预订不断增多,人们在具体消费行为上表现为旅游消费动机和出游方式多样化、出游时间分散化,对旅行社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旅行社推出的固定线路已经难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为此,智慧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可通过数据挖掘,根据游客自身的喜好与日程安排,运用科学的算法,智能为游客推荐旅游线路,实现超市型旅游路线智能设计。

通过一定的商业运营模式,积极推销景区丰富的土特产,对于造就地区智慧旅游系统门户的品牌价值和带动地区相关产业的经济增长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3.结论

在智慧旅游电子商务平台系统中,信息是以游客为中心进行组织,通过旅游景点、旅行社、酒店、旅游商品等商家的入驻,整合游客所需的吃、住、行、玩、娱、购等方面的信息,为游客打造一站式服务打造良好的旅游体验。为旅游企业提供电子商务服务平台,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营能力,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本次论文通过对旅游企业以及游客需求的分析,提出了智慧旅游电子商务平台所提供的功能,并对各功能模块进行了业务流程分析,从功能上构建了平台的总体结构,对数据库从概念和逻辑上进行了设计,建设性地提出了利用网站和移动终端作为承载平台的设想,从技术上提出了平台的建设实现方案。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研究,基于镇江市智慧旅游发展,建设性地提出了智慧旅游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方案。

参考文献:

[1]姚国章.智慧旅游的建设框架探析[J].南京: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2,14(2):13-16.

[2]金江军.慧旅游发展对策研究[J].北京:中国信息界,2012(231):22-23

[3]丁风琴.我国智慧旅游及其发展对策研究[J].武汉:城市经济,2012,32-34

[4]张凌云.智慧旅游的基本概念与理论体系[J].北京:旅游学刊,2012,27(5):66-73.

篇7

1 引言

 

上海“智慧交通”是上海市“智慧城市”重要组成部分,而上海公交基础信息管理与服务应用系统是智慧交通最重要的基础应用系统之一,本系统实现上海公交基础设施信息管理,根据公交行业相关需求,设计公交线网场站数据库模型,形成统一编码和规则,建立公交基础设施数据库,存储公交线路、站点、停车场、保养场、枢纽站等基础设施的行业管理属性和空间属性,开发公交基础设施数字化管理系统,实现公交线网、站点和枢纽等设施管理功能,重点实现线网规划分析功能,根据信息资源目录服务规范,为行业管理、企业运营调度和出行信息服务提供信息共享和服务。

 

2 系统体系架构

 

2.1 系统基本框架

 

上海市公共交通基础信息管理与服务应用系统的设计,遵循国家标准《GB/T 18578-2008 城市地理信息系统设计规范》,根据《上海市公交线路站点统一编码标准》,设计公交基础设施数据库,实现公交线路站点维护系统,公交线网规划分析系统,公交基础数据共享服务三个方面内容。系统基本框架如图1。

 

系统采用了Java、GIS、WebService、VC等技术。应用Java技术实现公交基础设施数字化管理系统服务器软件的开发;通过GIS技术,实现地图放大、缩小、移动等功能;利用局里资源目录服务系统,将公交基础设施资源注册到目录服务器上,提供全量下载、增量下载和变动即通知WEB服务方式,实现全市公交线网共享,有利于线路站点编码统一,避免线路站点重复测绘;利用数据库技术存储公交线路、走向、站点、图片等属性数据。通过VC技术开发公交线路站点维护系统,通过该工具可以实现所有公交线路站点导入和录入;线网规划分析系统内置各种分析算法,实现线网优化分析功能。

 

2.2 数据共享框架

 

本系统从运管处行政审批系统《上海市城市交通综合运输业务管理系统》获取公交线路站点的基础信息,采用统一编码标准对基础信息统一编码,同时通过线路站点维护系统获取线路站点的GIS数据,共同存储于公交基础设施数据库。公交基础设施数据库提供基础数据供公交线网规划分析系统做线网规划分析,同时通过公交行业资源目录共享服务对行业外共享数据,通过公交行业公共数据共享平台对行业内共享数据。供行业内外各系统同步公交基础数据。数据共享平台架构设计如图2。

 

数据接入和数据转发都由独立的线程完成,通过多线程技术提高系统对于并发数据的处理能力,数据共享子系统主要包括网络监测、数据接收、数据转发、规则引擎四部分组成。

 

3 项目管理

 

3.1 进度管理

 

3.1.1 进度计划制定

 

这个项目从2011年9月签订合同开始,项目一期预计2013年6月验收,整个工期将近两年。进度计划是进度控制的基础。计划指出了项目组织未来努力的方向和奋斗目标,是经过仔细分析后综合成的对未来的构思,又是当前行动的准则。一个完善的计划可以使失败的概率降至最低,最大限度地保证在预期的期限内取得预期的效果。

 

由于项目工期长,人员比较紧张,项目计划的制定的时候采取倒排的原则,确定了验收时间后,再从后往前排各个里程碑的时间表,最后制定进度计划后再进行评审。任务的分配采用功能点估计法,它是在需求分析阶段基于系统功能的一种规模估计方法。我们在项目工作量及技术难度的估算上采用面向对象技术同传统技术相结合的原则。本系统采用了面向对象的分析、设计等一系列面向对象技术,在本系统工作量的估算上根据功能点进行估算。将每个功能模块逐步分解,直至基本模块为止。

 

3.1.2 关键路径

 

关键路线法(Critical Path Method, C PM )是借助网络图和各活动所需时间(估计值),计算每一活动的最早或最迟开始和结束时间。CPM法的关键是计算总时差,这样可决定哪一活动有最小时间弹性。CPM算法也在其他类型的数学分析中得到应用。

 

CPM算法的核心思想是将工作分解结构(WBS)分解的活动按逻辑关系加以整合,统筹计算出整个项目的王期和关键路径。

 

本项目从需求分析开始,关键路径是需求分析数据库设计页面设计系统开发系统测试用户验收,这是具体的里程碑,中间的活动计划比较复杂,这里就不再赘述。通过识别关键路径上的活动,找到项目工期的瓶颈,然后对该路径的某个或者某几个节点进行改造,从而达到纠正进度或者加快进度的目的。

 

3.1.3 动态监控

 

进度的控制离不开动态监控,在项目中,我对项目的动态监控有三个手段:一、制定项目计划并分解到工作包后,用MS project制作了项目整体计划的文件,上传到SVN上,并通告所有项目小组成员必须每天填写自己每天任务的进度情况。完成情况必须到具体百分比;二、每周一上午定时汇报上周工作情况和本周工作计划,方便项目管理组进行计划调整并能时刻把握项目的进度,且有利于向领导层和项目干系人汇报;三、制作进度线,时刻紧盯进度落后的活动,有利于及时调整。动态监控是整个项目进度控制非常重要的一环,项目最终的成功上线正是因为进度监控的及时到位,避免了一些活动延迟对项目带来的影响,有利项目进度的实时查看。

 

3.1.4 遇到问题

 

因为系统在中间遇到了需求变更,所以进度有所调整,增加了不少工作量,直接影响了项目关键路径上的活动,影响项目整体进度,在识别到进度问题后,我们紧急组织项目小组讨论,通过压缩关键路径上其他活动的时间,抽调非关键路径上的活动的人员加入和适当增加加班完美解决了进度问题,虽然增加了一些项目成本,但都在可控范围内,也没有造成项目组内的不满情绪,且加大了客户对项目组的好感度,受到了公司管理层的表彰。

 

3.2 风险管理

 

3.2.1 重要意义

 

风险管理能力是项目经理重要的技能之一。项目计划和跟踪的能力是一个合格的项目经理必须掌握的技能,而强有力的风险管理则是优秀项目经理必备的能力。即使项目经过了详细周密的计划并进行跟踪,但如果没有控制好项目中的风险,项目仍然会超出成本和进度的预计。尤其对于软件项目而言,项目中的不确定因素比比皆是,风险管理的难度超出了其他行业,这也是大多数软件项目不能按计划完成的重要原因。

 

3.2.2 识别风险

 

对于该项目而言,最大的风险主要有:沟通风险、范围蔓延风险、进度风险、人员流失风险。

 

首先是沟通风险,众所周知,作为项目经理,与客户保持紧密又良好的沟通是决定项目成败的重要因素,如果缺乏良好的沟通客户既无法准确地获得项目目前的进度情况,也无法向领导汇报,最终可能导致客户不满。然后是范围蔓延和进度控制,一个项目计划制定之后,免不了因为前期某些需求不定或者领导的某些主观意愿需要修改或者增加某些功能,导致范围变更,从而需要在已有计划中插入或者修改部分活动的进度,导致进度滞后,影响关键路径上的进度,造成整体工期延后。由于项目工期的较长,就会有人员心理疲惫的风险,导致人员流动性增强,再加上如果没有合理的鼓励机制,就有可能造成项目成员尤其是核心成员的流失,对项目风险极大。

 

3.2.3 应对措施

 

对于沟通风险,我们在项目之初就识别出了所有项目干系人,所谓项目干系人就是直接或者间接对项目造成影响的人,对于项目干系人,我们整理了他们的联系方式,并制定了定期汇报机制,让他们时刻能知道项目的进展、所遇到的问题以及相关绩效信息。

 

对于项目范围蔓延风险从而导致的进度风险,我们也是采取的是集中处理需求变更,所有需求变更,都需要提出人有相应的需求变更单并详细描述,由项目的需求变更委员会进行评估,对于合理的需求,进行工期和影响评估,给出几种方案供用户选择,对于不合理的需求,告知用户,或者给予用户可以替代的方案。对于不得不做又影响进度且不紧急的任务,可以说服客户放到二期需求里去做。

 

对于其他进度风险,可以提前判断识别,通过每日监控发现并及早处理,或加班或调动资源。

 

人员流动是每个公司都会有的事情,但是如何最好的控制人员流动,留住核心开发人员是非常值得研究的。为了给大家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我会每月组织一次活动,大概两周会组织一次聚餐,大家平常在工作中除认真讨论工作时,其他时候都非常轻松的交谈,项目组气氛非常融洽。除了平常工作气氛,我也通过和领导沟通,得到领导承诺后,告知项目组成员,凡是项目组成员,年终考评都提高一级,加薪都多加5%,让员工都为项目心甘情愿付出,因为他们的付出是有所得的。为了解决他们的加班的后顾之忧,平常的晚饭和周末的午饭晚饭都由员工点餐项目组统一订餐,晚上加班超过9点,公司统一报销打车回家费用,第二天早上可以晚一些到公司。

 

3.2.4 控制结果

 

通过良好的项目沟通,所有项目人都能通过不同的方式得到项目的近况,客户随时都能得到项目进展,对我们的沟通方式非常满意,也得到了公司领导的认可,获得了很好的口碑。范围和进度控制方面,两个比较大又不得不做的需求放入了项目二期,其他需求有些见缝插针加入了非关键路径,有些通过别的方式进行拒绝,剩下的通过加班完成,并没有拖延进度,且由于有需求变更单,能很方便的整理归档,且为公司向客户多争取了一些费用,客户看到我们加班加点,也乐于支付。项目完成时,核心开发人员除了一位因为自身发展离职外,其他开发人员全员保留,为公司其他项目组树立了榜样。离职的人员因为之前采取的互相备份原则,并没有花费大量时间交接,节约了时间且没造成进度滞后。

 

4 项目总结

 

篇8

美国、欧洲和日本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开始对ITS进行系统的研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他们已成为世界上ITS的领先国家。以下将对其ITS做一介绍和分析,以期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智慧高速有所帮助。

1.美国ITS的发展和现状

美国是最早开展ITS建设的国家,美国交通部作为主要的管理组织制定了美围ITS的确切目标,广泛实施企业产品的国家政策和计划,对主要的ITS的相关行业给出了明确的路线图。其中,值得指出的是美国在建设ITS中较好的定位了政府、企业和科研单位的角色,政府在统筹和协调、企业在应用技术推广和科研院所的基础研究上各自发挥,为实现有效的ITS系统打下了基础。

在管理运行ITS上,美国各个州的情况不尽相同,但基本采用从上而下的多层次体系完成[1][2],主要包括:1)联邦公路总署:其主要职能为授权和分配公路建设资金;与政府密切合作并确定联邦政府投资标的;负责科研与推广。2)州政府的公路管理部门:选择项目建设并负责州际公路的管理、规划、建造、运营和维护;3)市、县、镇(郡):负责相关地区的的一般公路管理。

概括地讲,美国高速公路收费低,流量大,监控严密,智慧化程度高,管理效率高,可为道路使用者提供良好的服务。

2.欧洲ITS的发展和现状

欧盟在推动ITS协调实施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欧盟制定了坦普计划并资助跨欧交通网络中,以促进各国之间的协作,从而保证协调一致的实施欧洲ITS系统。在欧盟各国中,德国的高速公路管理非常先进,值得我们学习。

德国具有完善的交通信息采集和设施,高速公路通信信息管理系统由专用通信网络、紧急电话系统、信息采集系统、信息显示、系统和监控管理中心组成。专用通信网络和紧急电话系统由联邦交通主管部门建设和管理所有通信信息设施可直接接入全国统一标准。高速公路上的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交通分析和信息以及交通信息化等设施由各州政府交通主管部门建设、管理和维护公共信息对外共享。监控管理中心由公路交通主管部门负责与警察部门职责分明。公路交通主管部门负责交通的诱导、疏散和信息等交通管理而警察部门负责道路安全及监督检查等两者信息共享。

总体来说,德国高速公路和城市交通的信息化管理中运用了许多先进的技术手段,这些先进的交通通信信息技术手段为交通管理提供了有效可靠的技术保证。德国的智慧高速从技术和管理两方面入手,虽然是有政府直接管理但是有效的解决了多头管理和效率低下的问题,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3.日本ITS的发展和现状

日本自1973年开始ITS的研究,由政府有关部门共同参与。日本在ITS的子系统的开发上更多的采用政府部门与企业的合作,如各类大型汽车公司(丰田、本田、奔驰等)和电子企业开发了各自的先进导航系统,但是高速实时信息的供给则由交通控制中心授权非盈利组织VICS并收取一定的费用,VICS系统由政府各部门(警察厅、总务省、国土交通省)和民间部门合作共同推动开发而成,是一个跨县(省)市的交通咨询系统。

VICS为非营利组织,其业务得到约九十家汽车厂商和ITS电子设备制造商的支持。VICS系统由导航设备(GPS等)、广义无线数据传输和调频广播等渠道,将在线路况信息和交通引导信息实时传递到出行者,提高交通效率。该系统已覆盖日本大部分地区,绝大部分汽车装载了该产品,几乎每一条高速公路和主干道均有VICS信息覆盖。VICS的运行机制是由利益各方提供交通信息,由道路交通信息中心汇集于VICS中心,此类信息再由VICS中心分发给出行者和车载装置。VICS的信息包括车速和车道限制信息以及各类交通堵塞信息等。

综合来说,日本ITS智能交通的发展呈阶段性进行,在处理国家和私人企业的合作上起到了双赢的局面,通过制定合理的运行机制(VICS和VERTIS),最大程度的调用企业的研发和商业力量,推进ITS的发展。

二、国内高速运行管理现状

与国外相比,国内的ITS起步晚,在最近的五年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主要体现在基础建设上,智慧化程度并不高。特别在运行管理上,更是处于初级阶段。多头指挥和信息孤岛是两大典型的问题,造成交通管理效率非常低下。某些省份已经意识到这些问题,正在积极提升ITS的管理效率,如福建省和广东省在高速管理上强调由一家牵头管理,统一标准、综合统一平台,公司化运作。实现多方协作和联动,协调相关路段配合交通诱导信息,提醒公众合理选择路线,缓解拥堵路点和路段的交通压力,保障路网整体服务水平和通行能力。

总体来看,国内目前还缺乏真正实现高速交警、路政和业主依托同一管理平台进行联合办公和协同指挥的ITS。

1.运行管理的挑战和机遇

虽然国外lTS的发展对研究适合我国的智慧高速公路系统有很好的借鉴作用,我们在进行智能高速公路系统的研究和开发时,也应首先进行详细的需求分析,确定必备的功能模块。设计我国ITS的运行管理的机制在借鉴国外先进的ITS系统的同时,也要考虑我国“智慧高速”的发展现状和挑战:

(1)缺乏全局规划:多部门和多省市各自基于城市内部交通和高速公路交通开展建设,缺少“全国一盘棋”的综合考虑。

(2)部门之间需要有效的协调机制:国内智慧交通的推动工作不能仅仅依赖于一两个部门(如科技部和工信部等),也应考虑把交警、交通部等相关利益方有机的联系起来。

(3)缺乏完善的信息共享平台:当ITS发展到一定的程序,交通信息服务就成了智能交通的主要组成部分。目前体制下,我国的交通信息由交通、城管、公安等系统掌控,各部门之间信息共享难度较大。

2.运行服务管理模式探索

“智慧高速”的体制机制建设应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统筹,积极推动商业和服务模式创新,适应个性化、多样化、快节奏的服务需求,我们建议从以下四大机制着手设计“智慧高速”的运行机制:

(1)公司化运作机制:实行市场化运作,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不断拓展业务范围,提升规模化效益;建立自我激励约束机制,动态优化提升服务模式。如成立智慧高速服务公司,其主要收入来源于为政府及部门服务,收取服务外包费用;为高速公路业主服务,从高速公路新增收益中得到回报;为第三方出行服务商等服务,有偿提供数据内容。

(2)业务协同机制:高速交警、公路管理、高速公路业主及相关单位依托运行服务平台,形成高速公路运行服务指挥中心,资源共享、业务协同、标准统一、服务一体化,按各自职能开展协调指挥、管理服务。应急处置突发事件时,政府及公安、交通运输、业主等单位在运行服务平台上统一指挥,统筹协调、上下联动、快 速处置。同时,科学合理地建立高速公路运行管理服务和应急处置的分级响应机制,实行高速公路运行服务(终端)前端与后台一体化建设机制,提升业务协同服务能力。

(3)服务外包机制:政府部门应从具体事务中摆脱出来,重点管决策、管规划和方案(标准)的审定、管标准建设、管管理制度建设、管上下左右关系的协调、管运行安全保障,把数据处理、系统开发、运行维护、日常咨询事务受理处理等一般技术类事务类业务服务外委托给智慧高速服务公司并由其进行相关增值服务的开发或者转包。

(4)协作共享机制:政府各相关部门应支持和参与“智慧高速”建设,整合相关资源,发挥最大效应。“智慧高速”系统采集的数据和关联信息通过有线或无线网,首先直接统一接入到“智慧高速”数据处理中心,按业务应用模块进行智慧化处理后,由政府、交通运输、公安、高速公路业主等单位开放共享,同时生成各类解决方案,通过一定渠道向公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指挥协调体系要做到省各有关部门、市各有关单位以及省市之间的有关力量的整合和集成,并充分发挥系统协同的优势。

3.商业运作模式

国外(如日本等)成功的运行服务系统之所以能够良好的运行,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其具有一个成功的商业运作模式。通过考察和分析国内外成熟高速管理的经验并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我们建议设立高速运行服务平台作为高速运行服务公司的核心进行道路交通信息的收集、编辑、处理以及发放,通过与车辆、ITS电子设备生产商和地图导航软件商合作,大大降低驾驶员的信息使用成本,使用者只需购买带有平台系统服务功能的车载导航器,便可享受运行服务公司系统提供的无偿服务。平台通过公用数据中心采集和汇总从公安部门、交通部门和高速公路运营单位得到的各类信息,平台将处理过的数据以收费方式发放给各类增值服务商如导航仪厂家、地图厂商以及乘用车厂商,最终用户通过购买这些服务商的产品达到方便快捷安全出行的目的。值得指出的是,最终用户除了需要支付购买设备的费用外,只需化(或者不花)极少的钱支付交通信息费用,大大增加了用户的使用偏好。

这种运营模式,可极大地促进具有实时路况信息的车载导航器快速普及。对于使用者而言,起到了诸如:明确交通状况、稳定驾驶心理、缩短行程时间以及顺利停车等多项良好的作用,可以有效的调动最终用户的驾驶路线和方式,从整体上优化高速的运行结构,保证了高速的快速和安全性。对于车载导航器生产厂商而言,实时信息的推广应用无疑创造了新的巨大的市场;对于整个社会的交通环境而言,更为安全,更为顺畅,更为环保,并更富有效率,从而形成了一个多赢的局面。

综上所述,该商业模式对于智慧高速的各个参与主体是多赢的局面,作为高速运行服务平台(公司)来讲,可以通过提供有效的实时路况数据给合作伙伴得到一定的费用保证平台的正常运行;作为高速交警可以得到最全面的路况信息从而对于紧急异常状况作出最快的反应,使损失达到最小;而增值服务商通过与平台的合作可以开发出各类面向最终用户的软硬件系统,提升用户的忠诚度从而增加销售收入;最终用户得到及时的路况信息可及时调整出行路线和时间,减少不必要的拥堵。

三、结论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ITS先进系统及运行模式的分析研究,结合国内高速公路管理现状,探索分析了智能化建设条件下国内高速公路运行服务管理模式,提出了高速公路运行“管理协同化、服务智慧化、运作商业化”创新性理念和解决方案。对提升高速公路运行管理和服务水平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篇9

第1章 背景及需求分析 4

1.1 建设背景 4

1.2 现状分析 5

1.2.1 装备技术较为落后 5

1.2.2 外场设备无法满通执法业务 5

1.2.3 实时监控能力不足 5

1.2.4 非现场执法应用落地不足 5

1.2.5 系统数据分散、业务信息化程度不足 6

1.2.6 系统数据分析研判能力较弱、难以有效提升现场执法效率 6

1.3 设计依据 6

1.4 需求分析 7

1.4.1 功能需求分析 7

1.4.2 性能需求分析 8

1.4.3 安全需求分析 10

第2章 建设目标 12

2.1 建设目的 12

2.2 建设内容 12

第3章 总体设计方案 14

3.1 建设思路 14

3.2 建设原则 14

3.3 总体架构设计 16

3.3.1 技术架构设计 16

3.3.2 网络架构图 17

第4章 系统详细设计方案 18

4.1 智慧执法数据分中心 18

4.1.1 概述 18

4.1.2 设计思路 19

4.1.3 技术架构 19

4.2 运行监测与分析预警系统 20

4.2.1 系统概述 20

4.2.2 系统功能 21

4.3 监控指挥系统 30

4.3.1 系统概述 30

4.3.2 系统功能 30

4.4 移动执法系统 34

4.4.1 系统概述 34

4.4.2 系统功能 36

4.5 协同办案系统 38

4.5.1 系统概述 38

4.5.2 系统功能 39

背景及需求分析

建设背景

“十二五”期间,城市快速发展造成非法营运、超限超载、占用及破坏交通公共基础设施等交通违法行为大幅增多,传统交通执法监管方式面临着巡查范围大、执法人员少、执法门类多等问题,无法满足行业发展和执法管理的需求,各地陆续建设了智慧交通工程(交运通)、智能违法行为识别系统、非现场执法试点工程等智能化信息化执法系统,极大地提升了交通执法的效率和执法服务能力。但系统建设时受限于不同阶段技术发展程度,未能进行全面总体规划,各系统之间数据相对独立、未协同共享,系统数据挖掘分析能力不足,亟需进行全面提升完善,提高综合执法效率和水平。

建成以省级数据中心和信息交换平台为核心,覆盖省市县三级的道路运政、公路路政、水路运政、港口行政、航道行政等执法门类的协同执法与联网监管体系,形成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智能便捷的全省交通运输行政执法信息化体系,全面提升交通运输行政执法能力、执法质量、执法效率和执法公信力;建设内容为“一中心、一平台、五应用、多终端”,即一个数据中心,一个共享交换平台,一个执法协同办案系统,一个执法监督与评议考核系统,一个执法大数据分析研判系统,一个执法信息公示和服务系统,一个移动执法综合服务系统和多种执法智能终端设施建设。

现状分析

装备技术较为落后

现有执法装备包含对讲机、执法记录仪、摄像机、交运通等设备,设备类型多、购置早,功能单一、不集成、不便携带,受执法体量增多的影响,装备性能(如待机使用时长、存储容量、网络传输等)逐渐不满足使用需求。

另外原有车辆缺乏可视化智能指挥调度、应急联动等硬件条件。

外场设备无法满通执法业务

现有外场设备点位不足,如果引入交警的卡口设备资源则基于以下原因,无法满通执法业务需要:

1、交警的数据属于机密,存放在涉密网络中,权限管理和网络打通均存在诸多困难;

2、交通执法业务处理涉及大量的现场执法场景,对外场设备的数据实时性要求很高,需要及时组织执法人员基于外场设备传递和分析的情报及时进行处置。

3、在部、省大力推广的非现场执法业务上,需要增加交通执法特有的卡口GPS标定信息,同时需要捕获和提取违法行为的视频信息(通常达到16秒)。

实时监控能力不足

针对当今交通安全形势较为严峻,安全事件多发的现状,交通管理部门布设了大量的路面、车载的信息监控和采集设备,但是未能通过实时的运行监测分析研判数据,及时进行预警提醒,进而快速介入处置。

非现场执法应用落地不足

一是非现场执法设备布设规模较小,非现场执法案件数仅占执法总案件数的30%;二是非现场执法应用试点领域较窄,仅用于治超、营运车辆监测。

系统数据分散、业务信息化程度不足

执法相关系统功能联动不足,一是外场终端与案件处理系统(省执法系统)没有联动,无法全面实现执法信息现场核查、案件录入、案件预警实时推送、执勤状况动态监测等功能;二是案件处理系统(省执法系统)与其他相关系统不能横向对接和联动,执法员办案过程中需要跨多部门、跨多系统查询信息(如企业工商信息、法院强制执行信息、路政红线信息等)。

另外案件处理系统(省执法系统)缺乏案件分析研判功能,积累的案件数据未对执法科学决策提供支持。

系统数据分析研判能力较弱、难以有效提升现场执法效率

系统采集到的大量车辆、人员、事件数据呈碎片化分布,未能利用大数据分析研判能力,找出数据之间的关联关系,进而辅助现场执法,精准打击违法对象,提升现场执法的效率和实战成果。

设计依据

1. 《“十三五”交通运输行政执法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工程建设实施方案》(交办法〔2016〕118号)

2. 《交通运输电子政务网络及业务应用系统建设技术指南》

3. 《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推行交通运输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交办法〔2017〕96号)

4. 《交通运输行政执法程序规定(试行)》(2017年12月)

5. 《交通运输部公安部关于治理车辆超限超载联合执法常态化制度化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交公路发〔2017〕173号)

6. 《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交通运输行政执法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工程建设指南的通知》(交办法〔2017〕82号)

7. 《国家电子政务网络技术和运行管理规范》(GB/T21061-2007)

8. GB/T 34678-2017 智慧城市技术参考模型

9. GB-T 50760-2012 数字集群通信工程技术规范

10. GB 8566-88 计算机软件开发规范

11. GA/T367-2001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技术要求

12. GB 15629.11-2003 信息技术系统间远程通信和信息交换局域网和城域网

13. GB/T 20839-2007 智能运输系统通用术语

14. 其它相关的国家标准及规划、设计规范

需求分析

功能需求分析

结合执法信息化现状存在问题和执法业务需求,智慧交通执法管理平台的主要功能板块集中在六个方面,即移动执法、运行监测与分析预警、案件办理、勤务管理、指挥调度和信息服务。

详细需求说明如下:

表 2-10 需求分析表

序号

功能板块

具体功能需求

1

移动执法

n 移动终端设备可以利用图像识别技术自动识别车牌号、证件号,提升录入效率

n 移动终端设备可与后台案件处理系统联动,实现一线执法人员在现场录入案件信息和上传证据

n 一线执法人员可以接收指挥中心的调度指令

n 一线执法人员可以通过执法终端查询办案所需核对的信息

2

运行监测与分析预警

 

n 按照上级部门非现场执法规划的要求,可以接入前端点位视频,实现超限超载违法、货车扬撒违法、班车不按规定站点停靠违法、班车不按规定线路行驶违法、出租车故意绕路行驶分析预警、包车不按规定范围营运、不按规定实时传输GPS定位、非法营运等场景的自动分析预警

3

案件办理

n 满足我市案件处理工作规定的功能

n 满足与省执法系统案件信息对接的需求

4

勤务管理

n 装备、服装统一发放和配备需求管理

n 执法人员排班与考勤情况

n 信息管理

n 绩效统计

n 固定资产管理

5

指挥调度

n 一张图实时掌握全局资源的分布情况、查看现场情况

n 执法人员执勤动态和统计报表分析

n 案件特征分析研判、辅助决策功能

n 远程指挥调度一线执法人员

6

信息服务

n 满足网页公示、微信公众号、触摸屏等多渠道服务需求

n 满足相对人和社会公众案件信息查询、投诉举报、法律法规查询等需求

性能需求分析

系统的性能从易用性、兼容性、系统可靠性、系统响应速度、主机及存储容量需求、支撑软件需求六方面进行性能需求的分析。

(1)易用性需求

要求系统能够提供良好的用户接口,易用的人机交互界面。要实现该性能,要求系统应该尽可能使用用户熟悉的术语和提示消息,针对用户可能出现的使用问题,要提供足够的在线帮助,缩短用户对系统熟悉的过程。

Ø 易理解性:程序的问题、消息和结果应是易理解的,出错消息应提供解释相应出错产生的原因和纠正措施的详细信息。

Ø 易浏览性:程序使用时,宜能够辨别正在被执行的功能,并且宜以易观察易读的形式向用户提供信息,符合程序消息的设计规范,符合屏幕输入格式、报表和其他输出的设计规范。

Ø 可操作性:具有严重后果的功能执行应是可逆的,或者程序应明确给出该后果的明显警告并且在执行命令前要求确认。

(2)兼容性需求

系统可以部署在windows、UNIX、Linux等主流平台上,支持多种主流关系型数据库,并能有效支持各种主流的浏览器。

系统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支持各种应用的接口协议,使系统具有灵活性和扩展性,并能跟其它的系统有效的进行数据交换和共享。

支持多种硬件设备和网络系统的接入或输出,适应将来的系统容量扩展,支持统一标准的软硬件接口,适应监控、预警等技术和管理发展的需要。

(3)系统可靠性需求

系统建设应采用成熟的技术架构,以保证系统的高质量和稳定性;对应用系统、数据库设计应考虑详尽的故障处理方案,在系统出现故障时,能够快速恢复应用系统以及相应的业务数据。

Ø 可靠性要满足系统7×24小时不间断服务的要求。

Ø 系统在连续一年的运行中软件故障导致停机的次数不得超过5次,单次系统修复时间不得超过5小时。

Ø 系统不出现大的程序错误,没有数据错误。

Ø 系统在瘫痪后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恢复,系统有相应的检修和自动恢复功能。

Ø 系统在用户出现错误操作时能进行提示,并自动停止该操作。

(4)系统响应速度需求

主要体现在系统的响应时间、并发用户数及数据处理能力方面,需要具有较高的并发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Ø 系统需要具有高稳定性:100个并发用户访问系统,首页请求的平均响应时间小于0.6秒,web页面请求的响应时间小于1秒;

Ø 系统需要具有高流畅的地图应用能力:100个并发用户访问系统,车辆在GIS页面定位及详细信息展示的响应时间小于0.4秒;

Ø 系统需要具有高性能的业务统计能力:单用户访问系统,月统计业务的平均响应时间小于0.3秒;

Ø 系统需要具有高可靠性的数据对接能力:数据对接超过每秒1000条时,应用服务器内存平均利用率不超过50%,数据库服务器内存平均利用率不超过60%,内存利用率超过80%的时间不超过10秒;

Ø 系统需要具有高并发大容量处理能力和定位数据处理能力:大容量处理能力峰值大于15000条/秒,支持大于35000个动态目标的显示跟踪。

安全需求分析

按照一般政府政务服务系统建设的相关要求,本系统按照等保二级进行设计和管理,主要从信息安全、访问安全、物理安全、制度保障、传输安全五个方面进行安全需求的分析。

(1)信息安全

针对系统中所要保护的敏感信息内容,根据“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准则(GB17859-1999)”,确定其信息系统的安全等级。然后,根据“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网络技术要求(GA/T 387-2002)”,即网络安全等级、安全要素与各层的相互关系,采取相应的安全体系结构和技术措施,设计和实现具有所需要的安全等级的网络安全系统。

(2)访问安全

对于登录本系统的系统内用户,必须经过严格安全认证和资源访问权限的授权,才能进行查询与操作,保证访问安全。

(3)物理安全

在物理安全方面,确保系统不会因自然灾害、环境事故、设备老化以及人为操作失误或错误及各种计算机犯罪行为导致崩溃或数据错误。

(4)制度保障

制定完善合理的安全管理制度,如系统维护、数据备份制度,机房管理制度等。

(5)传输安全

与委其他系统的数据交换要设置合理的安全策略以保证安全。

建设目标

建设目的

建立一个数据高度关联、集协同办案、监控指挥、移动执法、非现场执法、综合查询展示于一体的全流程数据化执法管理平台。

该平台通过汇聚、统一交通运输执法数据资源,整合完善移动执法、协同办案、指挥调度等功能,扩大非现场执法范围和领域,加强数据共享,深化数据分析,全面提升执法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实现由“大海捞针”式的“粗放型”执法模式向“定点清除”式“精准化”执法模式的转型,实现执法效能“质”和“量”的双提升。

建设内容

综合执法管理平台建设:

包括建设执法数据中心、运行监测与分析预警、监控指挥、移动执法、协同办案、信息公示与服务。

(1)执法数据中心:

通过建设执法数据中心,将分散在各应用系统的数据进行统一采集,获取视频监控、营运车辆GPS、从业人员、营运车辆等数据,通过管控平台数据中枢共享服务获取省建系统、企业系统、外单位系统等数据,通过对获取的数据进行抽取、映射、转换、清洗、合并、整合、归档等各个处理步骤,完成数据的处理,最终建立执法数据中心的基础库、主题库和专题库,为交通执法部门的应用提供大数据分析和数据支撑能力。

(2)运行监测与分析预警:

通过数据中心汇聚的数据,进行分析研判,对存在的违法行为进行预警并提取出相应的违法证据推送给移动执法系统和协同办案系统。

通过接入前端视频监控设备实现超限超载违法运行监测、两客一危车运行监测,完善非现场执法的相关业务,减轻一线执法人员工作强度,提高执法效率。

(3)监控指挥:

通过建设监控指挥应用,创建“执法支队-各执法大队-一线执法人员”的三级指挥调度模式,实现监控指挥一张图、现场可视化、音视频通话指挥调度等功能。

(4)移动执法:

通过建设移动执法终端应用程序,创建巡查助手、预警信息实时报送、音视频通话等路面巡查功能,创建证据采集、证据上传等案件办理功能,提供一线执法人员更高效的移动执法体验;创建案件审批、统计报表查看、预警信息实时推送、执法一张图查看、移动现场可视化、音视频通话指挥调度等功能,满足管理人员随时随地了解执法动态,进行应急调度。

(5)协同办案:

通过建设执法协同办案应用,创建监管对象信息查验监管、证据材料电子化采集和管理、案件创建、案件预处理、案件审批、案件文书办理、通知、缴纳罚款、案件归档等功能模块,实现各种类型案件全过程网上办理及流转,为办案人员提供一个完善的案件信息管理平台,让案件的处理流程更简洁,提高办案效率。同时对接运行监测分析与分析预警应用,直接接收和处理非现场执法案件,进一步提升办案效率,统一现场、非现场办案流程。

总体设计方案

建设思路

(1)汇聚执法数据,统一规范标准

通过建设执法大数据中心,汇聚各业务领域执法数据,加强非现场执法数据的采集,增强执法大数据分析研判;同时按照部省确定的统一技术标准规范,开发数据接口,共享各业务领域的执法数据,避免重复建设。

(2)优化执法流程,提高执法效能

支持交通综合行政执法机构的日常执法及内部管理工作,规范文书使用,优化执法流程,实现对执法过程的有效监控,提高综合执法效率和水平。

(3)强化执法监管,规范执法行为

增强网上预警、网上督办、网上监控、网上抽查等执法监督功能,实现执法办案全过程信息化记录、流程化管理、全方位监督,切实做到规范执法、文明执法。

(4)监管全面覆盖,执法统筹指挥

构建各级交通运输系统各执法门类执法数据共享与交换平台,确保执法信息纵向贯通、横向集成、全面共享,实现跨区域、跨部门协同执法、联防联控,切实形成执法监管和统筹指挥合力。

建设原则

一、技术领先

以先进适用的信息技术为龙头,以智能识别、高端装备、管理控制为支撑,实现多种技术融合应用,深化应用和服务,推动交通运输执法管控能力的全面提升。按照“世界先进”、“全国一流”的标准,应用、创新、引领先进技术,确保各级交通运输执法科技优势领域保持国内领先水平。

二、标准统一

遵循交通运输部、省交通运输厅统一的工程建设指南和技术标准规范,包括网络数据传输、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工程建设标准、设备技术标准、数据交换标准,结合本地实际,升级完善应用软件和新增执法设备。

三、互联共享

各级部门共建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智能便捷的全面交通运输行政执法信息化体系,建立执法信息与许可准入、行业管理、信用监管等信息数据共享机制,实现行政许可和行政执法信息联网查验、违法行为自动甄别,实现跨区域、跨部门、跨执法门类执法信息纵向贯通、横向集成、全面共享、协同执法、联网监管。

四、友好实用

平台涉及的设备选型应遵循“安全可控、按需选择、满足实用、开放兼容、注重性价、国产优先”的原则,提高信息系统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做到便捷高效,进一步提升一线执法人员、后台管理人员以及决策分析人员的工作效率。

系统详细设计方案

智慧执法数据分中心

概述

智慧执法数据分中心是将分散的执法关联数据进行统一采集,通过对出租车智能服务系统、公交智能调度系统、两客一危动态监管系统、交通综合执法系统、城市道路交通运行分析系统等相关业务系统涉及到的GPS、视频、客流、事件、车流等数据进行抽取、映射、转换、清洗、合并、整合、归档等各个处理步骤,完成数据的处理,最终建立运输行政执法支队数据分中心,为交通管理部门大数据分析提供数据支撑。

在数据资源整合上,将设备与数据分离,数据与系统分离,通过统一的标准、格式规范各类数据接入方式,架构上从数据采集层、数据交换共享层、数据清洗层、数据存储管理层、数据挖掘交换层、综合运维管理层进行优化设计,具备数据采集、数据交换、数据清洗、数据标准统一、数据库存储和管理等功能。

大数据设计采用先进技术,如:构架/构件技术、高层中间件技术、海量空间数据及数据管理、GPS/GIS/MIS等的一体化技术、Web/GIS及多媒体的用户通信技术、多种数据引擎及数据库SDE技术、数据标准及规范化技术、面向对象的数据仓库和联机分析、软件开发和集成平台技术、选择先进的开发工具和环境等,确保数据架构的先进性、开放性、可扩展性、易维护性。

平台的核心数据资源是GPS数据,交管数据联网后,还将融合卡口、线圈、地磁、RFID、手机信令等信息,以及政府相关部门停车场、运管综合违法信息、执法车船定位数据等。其中,GPS数据量最为庞大,大城市一天达到亿级别,特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甚至超过10亿,针对此类超大数据量,平台采用云计算的架构,采用Spark的分布式计算框架,基于Spark架构的内存运算速度比传统的Hadoop快10~100倍,同时通过分布式集群处理,不但适合对时间要求的流式计算需求,也适合数据量达到PB级的大规模数据计算。

设计思路

智慧执法数据分中心负责执法数据以及关联数据的存储,维护数据的完整性与一致性。数据中心通过对交通内、外部,跨行业、跨部门的基础和业务数据采用统一的数据清理转换工具进行整合处理,建立全局统一的数据资源视图,为交通应用建设提供一个高质量、可靠的数据基础。同时将交通业务数据按照面向分析应用的方式进行组织和重构,提供灵活的查询分析手段,为各业务系统(出行服务、监管等)和各部门、各级人员提供全面、及时、准确的数据查询、分析和信息服务。

本方案构建以云计算为基础,结合多厂商、多种类的算法仓库,实现交通丰富业务场景下的大数据分析研判应用,具体包括可视化大屏、大数据资源平台、综合应用平台、云中心管理平台、运维服务平台。

平台采用开放、灵动的架构设计,将运输行政执法支队GPS、视频数据统一汇聚到云存储中,未来可扩展接入微波、卡口、线圈、地磁等传感器数据类型,很好的解决数据共享的问题,各个应用系统在有权限的情况下都能够方便的使用交通运输各行业所采集的数据,不存在数据烟囱的问题,可以方便的开展大数据研判分析业务,如获取道路交通通行状态,预测交通流变化态势,客流变化趋势等。

平台架构中规则引擎模块设计将各种场景业务模型共性提取出来,用户可以根据实战需要可以很好的自己根据业务共性的逻辑规则开展业务组装,根据业务逻辑自动生成其他衍生业务的功能,真正实现领先的灵动效果。

技术架构

智慧执法数据分中心的主要业务包括如下:

(1)数据汇聚:不同物联数据源、互联网数据和业务数据统一汇聚到数据池,便于用户进行数据治理和数据挖掘分析;

(2)数据存储:对汇聚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进行有效存储;

(3)数据治理:对汇聚的数据进行各类数据治理,包括数据目录管理、数据规则定义、数据清洗、数据维护、数据安全等;

(4)数据分析:对整合的数据,按照资源的更新频度、数据结构、访问特点、数据位置等对数据资源进行顶层规划,按照数据用途、功能定位把整个交通数据平台的数据划分成三个交通数据库群;

(5)数据服务:对治理后的数据可根据用户需要提供各类数据查询和数据订阅等服务。

系统概述

运行监测与分析预警系统,包含监测和预警两大模块,实现交通运输非现场综合行政执法所需各类违法相关数据的统一接入管理,实现对非现场执法实时运行情况的监测及预警,为后续违法发现和执法提供数据支撑。

运行监测与分析预警系统架构图

 

系统功能

运行监测与分析预警

超载超限违法运行监测

1、固定站信息接入

按照相关接口标准,系统实现固定治超站、源头站的称重设备数据实时接入,实现称重检测数据在省级层面的汇聚。接入的具体信息内容包括车牌号、检测时间、轴数、轴重、车货长宽高、超限量等。

对于由于设备故障无法自动采集称重信息、设备无法自动采集车辆尺寸信息等情况,由治超管理人员手工录入车辆重量、车货尺寸等信息,并统一上传。

2、计重收费信息接入

系统与高速公路收费系统对接,按照《治理超限超载数字和图像取证技术要求》(部正在制定),接入高速公路计重收费数据,将计重收费数据作为治超非现场执法和运行监管的数据来源。

3、非现场执法设备信息接入

按照《治理超限超载数字和图像取证技术要求》(部正在制定),接入非现场执法设备监测信息,作为治超非现场执法和运行监管的数据来源。

4、信息查询统计

基于接入的固定站、源头站、非现场设备等信息,实现对实时信息的查询,以及历史信息的统计等功能。

营运客车运行监测

1、信息接入

接入具备客车违停自动抓拍功能终端采集的违停信息,包括图片、录像、相关记录信息等。具体接入信息内容包括车牌号、车牌颜色、车型、现场图片、违停过程录像、检测时间等。

2、信息查询统计

基于接入的客车违停自动抓拍终端信息,实现对实时信息的查询,以及历史信息的统计等功能。

运行监测查询展示

在GIS地图上,可将运行监测中设计的超载超限违法运行、货车道路遗撒运行、营运客车运行、出租车运行、卡口过车异常运行等监测信息分图层进行展示,可通过点击监测事件直接定位事件发生地点、车辆实时位置信息等。

支持按照事件类型、时间段、区域等查询条件,实现运行监测事件的查询。

监控指挥系统

系统概述

监控指挥是智慧交通执法管理的中枢,是各类信息化系统的综合应用。依托交通行业内部和外部的各类数据资源,纵向贯通支队、大队,横向联通行业内部多部门、以及跨行业的交警、工商、保险等多个领域,打造集指挥、情报、勤务于一体的监控指挥作战平台。

系统功能

监控指挥查询展示

监控指挥一张图,可以对所辖区域的执法人员、执法车辆进行统一管理,实时了解执法人员、车辆的分布,当发生紧急案件,可把案件推送附件执法人员,由执法人员快速行动;并当执法人员身上的执法设备因故掉线、不在执法区域时或离开相应岗位,可实时进行告警提醒。

除此之外,可对固定经营场所如:客运站、维修厂等经营场所进行实景地图标注,对辖区经营场所的信息可通过视频实时掌握。

人员、车辆定位与分布

人员、车辆定位是将携带GPS定位设备的执法人员、执法车辆在地图上面实时显示,方便进行执法资源的部署和指挥调度。

执勤人员定位与分布(执勤人员一张图):

基于地图提供执勤人员一张图,展示和查询人员定位、轨迹、状态、执法记录仪监控画面等信息。

非现场设备定位与分布

基于地图提供治超设备、视频监控设备、卡口设备、营运车辆GPS设备分布一张图,展示和查询设备定位、状态、监控画面等信息。

疑似案件推送预警

包括预警规则设置、预警权限管理、预警信息完整性审核筛查、预警列表、预警信息查询统计功能。

执法人员掉线提醒

对现场执法人员进行位置信息跟踪,实时掌握执法力量所在位置,对执法人员的移动终端设备的当前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包括是否登录、是否在线、是否掉线等,当正在执勤的执法人员的移动终端设备出现异常掉线时,可通过指挥中心大屏进行告警提醒。

可根据实际的执勤路线,在地图上绘制相应的执勤范围。

可同时对执勤路线周边的资源进行关联。

当出现执勤中的执法人员或执法车辆超出执勤范围时,可通过指挥中心大屏进行报警提醒。

报警信息可通过移动执法APP同步传递给超出执勤范围的执法人员和执法车辆,便于相应人员或车辆及时调整执勤路线。

现场可视化

利用领先的增强现实、3D定位、人工智能(模式识别、事件检测、车辆跟踪等)等技术,通过高点全景摄像机获取监控点全景视频,与视场内低点摄像机联动,可以轻而易举地实现既关注整体又兼顾局部的大范围立体监控与视频联动,能够以画中画展示低点摄像机视频,做到可查询、可搜索、可定位、可描述、可报警、可联动,大大改善监控系统的应用模式,提高监管效率。

通过在全景画面中添加虚拟标签的方式进行相关数据的关联。按照类型标签可分为定点标签、矢量标签、区域标签,定点标签主要针对关注的点进行标注,比如全景视频场景中的监控点、卡口抓拍点、人脸抓拍点、建筑物信息等;矢量标签主要应用于带有明显方向特征的场景,比如国省道每个方向,进出城卡口等;区域标签则主要关注重点管控区域、重点关注区域,如客运站、货运站等。

现场可视化系统支持接入移动端设备(车载、单兵、执法记录仪等),移动端设备上报GPS信息,系统会自动进行GPS信息与视频坐标信息的转换。从而将移动设备在全景视频画面中以标签的形式展示出来。而且标签会随着移动设备的移动而移动,点击移动标签,可以打开对应移动设备关联的视频以及相关信息。

指挥调度

指挥调度手段最常用的就是语音调度,通过中心与现场执法人员移动终端进行语音通话,完成调度工作。即时通讯功能是基于传统的语音对讲进行功能升级,通过集成图片传输、文字传输、群组对讲、单点对讲以及视频调阅等功能,丰富指挥调度语音对讲模式,构成完整的即时通讯信息传输模块。

移动执法系统

系统概述

移动执法的主要用户包括一线执法人员和管理人员两类。通过建设移动执法终端应用程序,创建巡查助手、预警信息实时报送、音视频通话、个人绩效统计等路面巡查功能,创建证据采集、证据上传等案件办理功能,提供一线执法人员更高效的移动执法体验;创建案件审批、统计报表查看、预警信息实时推送、执法一张图查看、现场可视化、音视频通话指挥调度等功能,满足管理人员随时随地了解执法动态,进行应急调度。

(1)面向一线执法人员终端应用功能

面向一线执法人员功能主要为提供巡查助手、违法行为自动预警、音视频通话、个人绩效统计等路面巡查功能和证据采集、案件现场录入等案件办理功能,旨在为一线执法人员提供更高效的移动执法体验。

面向一线执法人员终端应用功能

n 巡查助手:提供位置打卡、值班表查看、巡查日志登记汇总、维修厂登记等功能

n 违法行为自动预警:通过非现场执法和监控指挥功能模块实时报送预警信息

n 讯通助手:提供视频通话、短信通话、群组通话、录像和拍照功能

n 证据采集:提供证件信息自动识别和核对、拍照录像、被查处人员和车辆违法记录查询、法律法规查询等功能

n 案件现场录入:提供拍照上传处罚通知书并自动登记案件关键信息、案件证据(图片、视频、处罚文书照片)实时上传功能

(2)面向管理人员终端应用功能

面向管理人员功能主要为提供案件审批、统计报表查看等协同办案功能和预警信息推送、执法一张图查看、现场可视化、指挥调度等应急调度功能,旨在方便管理人员随时随地了解执法动态,进行应急调度。

 面向管理人员终端应用功能

n 案件审批:提供管理人员案件审批功能

n 预警信息推送:提供非现场执法分析预警信息、报警信息等

n 执法一张图查看:提供人员、车辆、案件等一张图查看

n 现场可视化:提供随时调取客运站、货运站、国省道出入口、高清卡口、重要路段、执法记录仪、执法车辆监控视频功能

n 指挥调度:提供语音通话、视频通话、短信通话、群组通话功能

提供巡查助手、违法行为自动预警、融合通讯和录像拍照功能。

巡查助手可提供位置打卡、值班表查看、巡查日志登记汇总、维修厂巡查登记等日常勤务功能;

违法行为自动预警可通过运行监测与分析预警应用和指挥调度应用对接,实时接收预警信息。

融合通讯可提供语音通话、视频通话、短信通话、群组通话功能。

录像和拍照功能可实时通过移动端采集信息并推送给指挥调度应用平台。

移动案件办理

通过移动执法终端,实现对监管对象的信息采集、信息查验比对;法律法规规章和自由裁量基准查询使用;立案登记、现场取证、制作笔录、制作处罚通知书、即时通讯、远程传输、文书推送打印。

1、证据采集

调用移动执法终端音视频采集功能接口,实现对监管对象违法行为的快速录入、拍照、录音、录像等。

    2、信息查验对比

通过移动终端手动输入或识别提取监管对象的名称、证件号码等关键信息,自动查验经营业户、营运车辆(船舶)、从业人员等监管对象信息。

3、法律法规查询

实现对法律法规、违法行为代码的浏览检索,可根据违法行为

名称、法规名称等实现模糊查询与调阅。

4、立案登记

对在现场执法检查过程中发现的违法线索进行甄别审核,对审

核确认构成违法行为的,登记录入执法机构、执法人员、案件来源、

当事人、违法事实、违法车(船)等信息。

5、制作笔录

在执法现场采集视频、照片、音频等证据材料信息并对采集的书证、物证、视听资料、电子数据、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等证据材料进行分类登记和记录。

6、制作处罚通知书

根据执法现场采集的证据和笔录,现场制作处罚通知书。

7、案件现场录入

将立案信息、处罚通知书等信息,会同现场采集到的证据材料等信息通过移动执法终端直接录入到协同办案应用中。

8、在线即时通讯

实现执法人员的在线即时通讯、案件讨论和沟通交流。

移动案件管理

通过移动终端实现执法机构管理人员对执法案件的办案督导、过程审批、案件抽查、统计分析、信息推送与提醒。

1、办案督导

通过自定义条件筛查案件信息,对重大执法案件进行重点关注和备案登记,并对案件办理进行督导,适时提出督办意见。

2、过程审批

调阅执法案件的办理信息,对需要审批的信息进行查看,实现移动在线审批。

3、案件抽查

随机抽查或定制抽查各地、各门类行政执法案件,根据案件目录调阅执法文书等信息。对于案件情况异常的,进行督导并提出督办意见案。

4、统计分析

实现各地、各门类行政执法案件的简明统计汇总,生成反映执法人员、执法案件的规模总量、分类构成等统计分析报表。

5、信息推送与提醒

接收推送的通知通告、提醒与预警等信息。

移动执法查询展示

基于移动端GIS支持,实现在移动端基于地图的信息展示和查询,查询的内容包括相关人员位置、目标车辆位置等。

移动现场可视化

针对执法支队和各大队监控人员,提供客运站、货运站、国省道出入口、高清卡口、重要路段、执法记录仪、执法车辆等监控视频,可以通过单个视频查看现场情况,也可以同时开启多个视频从不同角度观察现场情况。移动培训

通过移动终端,实现执法人员在线培训和在线考试。

协同办案系统 

系统概述

对交通执法办案系统按部要求进行整合优化,并有效对接共享运政、路政、水路运政、地方海事等领域的执法办案信息资源。

系统功能

1、监管对象信息查验

通过数据共享、服务接口调用等方式,自动查验经营业户、营运车辆(船舶)、从业人员等监管对象信息,并对重点监管对象违法行为实现在线可回溯监管。

2、证据材料电子化采集和管理

通过各类智能化执法终端,实现对证据材料的电子化采集和快速录入;通过系统接口对电子化证据材料实现调取、传输和共享;接收运行监测与分析预警应用推送的非现场违法行为信息;对电子化证据材料实现备份保存和分类管理。

3、违法线索审核与处理

执法人员对违法线索信息进行审核与调查,对审核确认构成违法行为的,转入立案登记,按照执法程序规范通知违法当事人到指定地点接受处理;对经核实不构成违法事实的违法线索信息进行记录备查。

4、执法案件办理

按照部制定的执法程序规范,实现案件立案登记、案件审核、调查取证、行政强制措施、听证、回避、处罚决定、送达、执行、案件终结等执法环节全过程记录和电子化办理。

5、执法文书制作和管理

按照部规定的执法文书式样和制作规范,自动抓取文书要素生成执法文书和案件卷宗。实现执法文书制作、核验、打印、归档等功能。部分执法文书实现电子送达。按照国务院办公厅《电子公文传输管理办法》(国办函〔2003〕65 号)和《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GB/T 18894)的要求,实现电子卷宗的形成、积累、归档、保管、利用、统计等全过程管理。

6、涉案财物管理

对依法扣押、查封、抽样取证的财物以及由执法机构负责保管的先行登记保存的财物建立电子台账,实现涉案财物的接收、登记、保管、移交、处置等环节的电子化管理。

7、执法案件协同办理

实现跨地区、跨部门执法案件的电子化移送和执法文书的远程调阅。在联合、协作执法过程中,实现案件相关信息的自动抄告和共享转化。实现与刑事司法机关的相关案件信息电子化对接。

8、执法风险预警

在系统中设定办案流转环节、法律依据、自由裁量基准、法定办结时限等执法风险的预警提示功能,实时提示办案人员依法办理,防范执法风险。

9、法律法规和自由裁量基准查询和管理

篇10

建设智慧旅游云数据中心,关键在于整合分散于产业链上下游的海量旅游信息,然后存储在云端,形成一个产业链各方集成共享的信息服务云平台,供游客、旅游企业和相关监管部门检索、分析、挖掘各类旅游信息。以海南省为例,该省正在整合多方资源,建设云服务平台。海南省围绕阳光海南网,整合旅游委所有的信息化系统,统一全省旅游相关系统入口,以综合云平台为中心,对所有系统数据进行接入、清洗、加载和存储,在综合云平台上打造统一、权威的旅游资源中心;通过海南旅游电子行程管理系统等,确保旅游资源中心的数据能够不断更新、补充和完善;利用数据交换共享技术实现多个同构、异构系统间的数据交换共享,保证数据的统一性和权威性;利用统一的旅游资源库数据、电信运营商数据(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的手机信号数据)和机场航空吞吐数据进行旅游统计分析,不仅为省政府及省旅游主管部门提供决策支撑,也为游客和旅游企业提供及时、有效、准确的信息服务。

一些在云计算领域能力和资源都比较强的企业针对旅游行业搭建了云服务中心,通过IaaS、PaaS和SaaS等方式面向中小微旅游企业提供按需订购的云计算服务,大大降低了信息化建设投资和运营的成本。云服务中心具体提供的服务内容可以包括门户网站、云呼叫中心、在线酒店管理、在线CRM、在线培训等。相关企业用户在云服务中心注册账户后,就可以在云平台上选择自己所需要的各种服务,例如上传旅游产品信息,并利用云平台的在线预定、在线支付功能完成产品销售等。

大数据

如果说智慧旅游主要包括智慧服务、智慧管理和智慧营销,那么旅游大数据是做好这三大方面工作的核心资源。旅游大数据包含的数据类型众多,主要包括门票数据、客源地数据、游客旅游行为数据、旅行社数据、游客地域结构数据、来本地旅游频度数据、出游目的、出游交通方式、消费情况、停留时间、兴趣景点、基础设施评价和服务质量评价等信息数据等。未来与旅游相关的数据类型势必会越发丰富,将远远超出本报告列出的这些类型。

国家旅游局已经开始联合地方省市及运营商,开展多级数据融合,完善旅游大数据建设。2015年11月16日,在深圳举行的第十七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展出了“贵州旅游大数据综合指数”。该指数由国家旅游局信息中心、贵州省旅游局和中国联通公司联合推出。“贵州旅游大数据指数”是在景区等级指数、适游季节指数、适游天气指数、景区饱和指数、交通拥堵指数、网上关注指数、客流来源指数和消费能力指数等8个指数的基础上加以综合计算得出,可为游客制定出游规划提供参考。“贵州旅游大数据指数”的基础数据来自两个数据资源库,一个是国家旅游局所掌握的旅游资源数据,另一个是中国联通3.1亿移动手机用户的数据。中国联通通过基站、后台数据库搜集所有用户使用手机后的行动轨迹和APP软件使用情况。

山东省旅游产业大数据平台以旅游产业运行发展的相关大数据为基础,采用信息技术进行实时信息收集、传递、分析处理和分享使用,实现对旅游产业运行监管、旅游客流实时监测和旅游服务质量监督检查等功能。该平台可以实时显示游客流量、住宿接待、全省天气、旅游区和旅游城市环境、旅游产品网络销售、游客反馈等数据信息,通过进一步的数据分析,准确了解全省旅游产业运行和发展态势。在黄金周期间,该平台还可以综合分析全省旅游接待情况、预警信息、指导游客出行等。中国移动云南公司联合云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怒江州政府开发上线的“去怒江”旅游大数据平台,可为景区实时人流量监控、游客来源、游客画像、游客驻留偏好等提供大数据分析服务,为旅游规划、错峰出游、景区安全预警等提供决策信息参考。

物联网

2015年4月,Tata Consultancy Services公司做的一项调查显示,全球71.9%的旅游、运输和酒店高管表示他们的企业在客户手机应用中使用物联网技术,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物联网在发展现代旅游业中的重要性。

目前海外一些旅游度假区广泛采用物联网技术后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效果。2013年夏天,美国奥兰多迪士尼世界对其开发的魔法腕带及相关网络平台系统“My Magic Plus”进行了首次公测。魔法腕带作为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内置RFID芯片,并具有无线信号收发性能,续航时间可达2年,使游客能够与分布在迪士尼公园各处成千上万、性能强大的传感器系统相连接。魔法腕带在造型上简约时尚,并有多种配色供游客选择。游客戴上魔法腕带就可以畅游迪士尼公园,畅享各种服务。

当游客在线订票和挑选喜爱的娱乐项目时,迪士尼的后台系统就会根据游客的选择而“安排”好相关事项,比如精准规划园区里的路线、少走冤枉路。在游客到达迪士尼公园之前,刻有游客名字的魔法腕带就可以邮寄给游客。如果某位游客预订了“魔法快线”,那么当他到达奥兰多后,凭借魔法腕带就可以乘坐园区穿梭巴士入住酒店,行李等事宜自会有人安排妥当。游客进入迪士尼乐园只需要“扫”一下腕带就可以了。魔法腕带不仅是游客在园区内的通行证,也是“钱包”。腕带与游客的信用卡绑定,可自动支付相关费用。这不仅让游客免于携带大量现金,也大大缩短了付费时间,免得在各游乐设施前排长队。魔法腕带将游客和整个园区融为一体,“My Magic Plus”会实时串流各种数据,包括游客的位置、目前的活动以及后续的计划。

当前我国也十分重视旅游物联网建设。国家旅游局《关于实施“旅游+互联网”行动计划的通知》指出,推动旅游物联网设施建设。到2020年,全国所有旅游大巴、旅游船和4A级以上旅游景区的游客集中区域、环境敏感区域、旅游危险设施和地带,实现视频监控、人流监控、位置监控、环境监测等设施的合理布设,将旅游服务、客流疏导、安全监管纳入互联网范畴。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在智慧旅游中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比如利用预测模型、推理技术进行旅游需求分析、决策支持和预警,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模式识别等技术为游客提供自动翻译、自助导览等服务。例如百度对景区客源和拥挤度的预测服务就利用了人工智能技术。

在日益强劲的个性化旅游需求推动下,定制化旅游正在快速兴起,而人工智能则是推动定制化旅游能够向纵深发展的一项重要技术。过去旅游企业主要借助人力向用户提供旅游咨询服务。面对定制化旅游所带来的多样化、差异化需求,如果仅依靠人力,需要大大提升人力成本,很难在“定制化”的同时实现“规模化”。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用户可以实现行前规划和行中服务的智能化、自动化。根据用户的爱好、预算和时间,人工智能技术可以便捷迅速地帮用户做出行程、交通和酒店等方面的规划。在游客旅行的过程中,人工智能技术还可以全程跟进用户的具置,适时提供导航、导游、餐厅推荐等方面的贴身服务。

国内一些新创公司已经瞄准了人工智能在旅游行业中的深度应用。以成立不到两年的妙计旅行为例,该公司的主推产品就是一款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旅游路线个性化定制引擎。该引擎可以针对用户的具体需求来选择一条最优的旅行线路。人工智能威力的发挥往往离不开大数据。妙计旅行从互联网上广泛采集了大量数据,主要是与旅游相关的各种产品信息,比如机票和酒店。具体到酒店信息,会包括酒店的位置、适合何种人群、周围的交通状况等等。然后妙计旅行把这些数据形成一个结构化的、便于机器理解的旅行图谱。妙计旅行在后台已经形成了一个包含数千万种旅游单体产品的数据库。当用户提出具体需求时,妙计旅行的引擎会理解用户需求,然后结合产品和基础信息提供上亿种可能性的旅游方案,方案中不符合用户需求的部分会被剔掉,保留符合用户需求的部分。妙计旅行会为众多可能性的旅游线路算出一个分数,最终根据分数的高低,向用户提供一个最优的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