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14 15:44:4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计算机基础开发,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学生学习网络应用的入门课程,主要是向学生传授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培养应用能力的入门学科,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网络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学习的手段呈现了智能化的趋势,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网络视频的应用,这种学习方式对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来说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针对性,在有限的时间内,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使学生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对学生学习新的理念知识和塑造思维方式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微课程已经成为新时代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
1微课程的定义
微课程在我国尚处于发展中阶段,微课程的定义至始至终都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从有关专家学者和以往的研究文献中,我们可以将微课程整理成以下的内容: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微课程指的是微型视频教学,视频是它的主要表现形式,独立性强是它的主要特点,通过视觉和听觉将所学知识点直接有效的传播出去,制定方式单一而丰富,可以根据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学生上课的兴趣爱好等等来制定,一般的微型课程的上课时间比其他的课程教学时间更短,只有两个课时左右,具有一定的个性化,他相对于知识的广度更专注于呈现课程的深度,微课程得到了众多学校的认可,这种教学模式在国家的组织和推广下出现在了中小学生的课堂,目前,微课程已经成为了最受欢迎的教学手法。
2微课程的主要特征
一个“微”字几乎概括了微课程所有的内容和特点,简要可以分为以下三点:
(1)时间短,内容精,微课程的教学时间相对来说比较短,主要突出教学问题的研究深度,在短时间内,提高孩子的集中力和积极性。
(2)灵活性,微课程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在教学中操作简单,满足家长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要求,为老师教学和其他科学知识的拓展提供帮助。
(3)情景化,微课程在众多教学资源中,选择性地构建了一个真实情景化平台,课程内容生动丰富,能够马上吸引到学生的注意力,减少分散不集中的情况。
3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程的设计和开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如何进行系统有效的开发和设计,是研究的重中之重。
3.1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程的教学设计
(1)设计选题,在确定好课件内容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突出重点,将文章题目简练化,浓缩为精华。
(2)设计时间,微课程相对于其他传统模式的教学来说时间较短,一般不要超过十分钟。
(3)设计结构,简短而完整是设计微课程的重要出发点,将课堂中出现的教学问题相应地提出解决方法。首先在主线索上突出教学内容,去掉多余的词汇,为其他问题的提出埋下伏笔,最后总结要具有一定的点睛作用,总体结构清晰了然,突出重点知识点,让学生能够背诵记忆,并且能够主动掌握。
(4)设计资源,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主要以视频为主,文字为辅,组成一个真实的资源平台,具有一定的主体性和针对性。
(5)设计语言,在微课程有限的时间资源的限制下,描写生动形象的语言的同时,缩短词语构成,这个时候突出关键字和关键词,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概括点题的作用,同时要突出教学内容,不要显得突兀。
3.2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程制作
简洁美观的外表和明确的主题命名,严谨的逻辑性编辑语言和具有总结性的开头结尾是一个完整的PPT微课程的主要内容。首先调整电脑桌面,包括录制视频和电脑桌面的分辨率,设定电脑屏幕颜色。尽可能的全部使用PPT课件,力求课程教学中语音和文字内容的准确无误,画质清晰无瑕疵,保证学生在听讲的过程中能够全部理解和吸收,最后调整视频的尺寸和格式,例如可以使用MP4或者是FLV的格式,也可以将尺寸更改为320?40。
3.3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微课程设备制作方法
(1)首先可以使用手机或者数码相机拍摄手法。准备收集一台手机、数码相机和电脑,笔和纸以及相关的教学内容。首先要确保手机或者相机拍摄视频画质的清晰,在手写教程的基础上,保证语速缓慢和语音清晰,然后进行视频修改和美化,最后完成。
(2)可以使用录屏软件制作。首先可以选择相关的录屏软件,准备多媒体电脑和录音装备各一个,在选定教程内容的情况下,制作PPT课件,打开录屏软件,讲解PPT课件的主要内容,并开始录制讲解的声音,演示操作,最后将对视频进行相关失误的修改,录音和大字字幕是重中之重。
4总结
在信息快速发展的智能时代,越来越多高科技的移动设备已经影响我们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微教程的广泛应用整体提高了我们的教育质量,在现实生活中,让学生通过视频这种主要学习方式,抓住学生学习特点,发现学习的兴趣,从而提供个性化教育课程,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教育整体素质。本文对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程的开发和设计进行简要探析,希望能对相关领域的发展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课程开发意义
创客,起源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意思是将创意转变为产品的人。2015年,“创客”作为创新前沿代名词进入国内大众视野,教育部规定从2016年起所有高校都要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现阶段我国高校实施创客教育的主要手段还是基于传统课堂,围绕课程原始内容进行针对性设计,采用案例式、项目式等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自主性,在创造中学,通过对多学科知识的整合优化,实现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从课程的创新实践角度来看,目前高校创客课程可以分为面向广泛学生的基础课程、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的拓展类课程、激发学生创造潜能的创新课程三大类。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面向全校各大专业的计算机科学通识课程,不仅仅是计算机类专业的基础课程,而且也是非计算机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它主要是以项目式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跨各大学科,强调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重点是在做中学,着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和实践动手能力。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导向,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探索开展创客教育的有效方法,既有利于创客教育的开展,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就当前情形看,计算机基础创客课程存在资源稀缺、教学模式不完善、教学设计未体现跨学科优势等问题。SPOC(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拥有优质丰富的教学资源,因其与翻转课堂、案例式教学等当前教学改革的主流模式有极强的可结合性,在国内高校得到大力推广,被广大高校教师认可,拥有良好的应用基础。借助SPOC这一平台,创客教育不仅能更快融入当前主流教学模式,更能为创客课程的开发提供极大的便利。因此,应大力加强基于SPOC平台的计算机基础创客课程开发,这不仅对创客教育研究有推动作用,而且会促进其他课程的创客教育研究,对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也具有重要意义。
2课程开发内容
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导向,立足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教学实践,基于SPOC平台,以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例,以创客课程“在创造中学”的思想为指导,建立基于SPOC的计算机基础创客课程开发的基本理论框架,以此为基础,开发基于SPOC的计算机基础创客课程及相应的创客课程评价体系,进而总结出计算机基础创客课程开发的方法。基于SPOC的计算机基础创客课程开发可以从五个方面展开。
2.1课程内容开发
课程内容开发的研究应包括:通过对社会各行各业对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和学生前期学习基础的调查研究,结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需要,确定课程目标,进而确定课程内容。因创客是基于一个完整的产品开发链路,其中涉及多学科整合并伴随具体的产品实现。因此,课程内容不仅需要考虑学科整合,还需要以具体问题为导向,可以以STEAM模式为参照,形成课程内容递进模式:一是以课程问题为导向,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引入其他学科内容(如科学、工程、数学或艺术等),并最终解决该问题;二是以生活问题与学生兴趣为导向,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直至最终解决问题,并形成研究成果。基于这两种模式开发课程,课程所需的这些知识和能力如何确定?如何组织才更为科学?这些知识和能力有什么联系?这些知识和能力形成什么样的结构?如何整合这些知识和能力更为科学?这些知识和能力的深度和范围如何确定?这些问题是开发的重点和难点。
2.2支撑条件开发
课程支撑条件开发研究主要包括:创客教学资源与课程内容边界的划分;线上教学资源与线下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有机整合;符合创客课程要求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开发与教学团队的构成与要求;基于SPOC的创客教育平台或专业创客课程开发平台要求。
2.3教学策略开发
随着网络教学资源的普及,校园内、课堂里的学习方式正在悄然发生改变,移动学习、在线学习等已逐渐走入社会视野,高等教育以及高等教育质量再次面临社会关注和考量。高等教育如何顺应时代潮流,转变传统的教学策略成为关键。课程教学策略开发的研究应包括:研究傅骞的SCS创客教学法,在此基础上探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策略,研究适合计算机基础创客课程的教学策略;一体化教学、案例教学等方法的创新。
2.4实施研究
实施过程要强调课程创生取向,即大力提倡教师与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实现学生全面、个性而富有创造力的发展。课程实施应包括;课程实施准备;课程实施情境;课程实施遵循的原则,如理解与对话原则、主动与创生原则等;课程实施的条件和课程实施过程。
2.5评价研究
根据创客教育的特点,以教学目标为核心,对作品展开个人自评和小组互评是很好的评价方式。那么在基于SPOC的计算机基础创客课程中,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以什么为标准进行评价?如何评价?评价是否科学?这些问题值得探究。
3课程开发思路
借鉴创客教育中的“在创造中学,多学科融合”的思想,遵循“发现问题—归因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沿着“课程内容—课程支撑条件—课程教学策略—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路径展开,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导向,基于SPOC平台,以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主,其他学科知识为辅,整合多学科知识,挖掘实际问题和现实需求,分析和钻研贯穿基于SPOC的计算机基础创客课程开发全过程。
4结语
创客教育是创客运动背景下的教育创新现象,注重在做中学,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为学生提供了互动和合作的空间。将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创客教育研究切入点,既为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提供了有益的补充,同时也为其他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王丽平,李忠华.高校创客文化的发展模式及培育路径[J].江苏高教,2016(1):94-97.
[2]祝智庭,雒亮.从创客运动到创客教育:培植众创文化[J].电化教育研究,2015,36(7):5-13.
[3]赵晓声,司晓宏.创客教育:信息时代催生创新的教育新形态[J].电化教育研究,2016(4):11-17.
1 做好Word教学开发工作,提高学生计算机能力
首先,教师应加大对Word课程的开发力度。通过细细挖掘教材内容以及梳理各个知识要点,使学生能够依据各个知识板块,融会贯通Word知识,从而提升计算机能力。其次,教师应深入Word知识的细节,将图文混排作为重点知识内容。通过采用“边理论、边实践”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掌握文本框等用法,逐步提升学生的制作能力,帮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体验计算机艺术美感,从而提高学生对Word知识的运用能力。教师也可以在每次讲完知识点后,让学生在课堂上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遇到问题的时候直接与其他同学或者是教师进行沟通,及时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或者是知识盲点,可以有效地解决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学习质量较差,或者是接受知识能力差的问题出现。再次,在开发Word课程内容时,需要考量学生的审美能力、兴趣程度、学习方法等因素。通过将各个知识要点穿联在一起,不断给学生呈现一个系统性强、综合性强、逻辑性强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建立一套知识体系,学生可以循序渐进地学习,不会出现丢了西瓜捡芝麻的事情,能将教师所讲述的全部内容形成知识体系,了解知识与知识之间是环环相扣的,防止出现知识网络中存在漏洞,促进学生准确地掌握“顺藤摸瓜、顺瓜找藤”的Word知识的操作方法,从而使学生在更多的Word习题练习中,锤炼自身的计算机能力。最后,教师应根据新课改精神,锤炼学生的思考能力。通过激发学生操作兴趣,使学生能够根据教师的讲解,进行多层面的Word操作,促进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实践始终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大量的自主实践能帮助学生发现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实践的过程学生会有收获感,看到自己做出来的文档一次比一次优秀,得到了教师和其他学生的认可,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使学生在后期学习的时候,对计算机的兴趣在提升,改变传统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被动学习,不爱学习的局面。
2 加强Excel学习管理工作,升华学生计算机水平
教师应该将学习Excel的重要性告知学生,增强学生对Excel的了解,以往有学生认为只需要学习word就可以,忽略了Excel在后续工作中的意义,也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兴趣点缺失。但是从某种层面上看,Excel是重要的电子表格软件,它对学生日后应聘工作岗位,发挥重要的加分作用。基于此,将Excel知识板块作为重点教学内容,有助于塑造学生计算机能力。为了使学生学习到更加有用的计算机知识,教师需要加大对Excel课程的开发力度。通过给学生制定更加新颖、更具趣味化的学习方法,不断提升学生的Excel运用能力。首先,教师需要挖掘书本教材中的知识要点。通过对学生进行细致化的理论教学,不断使学生明确表格制作方法以及Excel各软件工具的用法,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其次,教师应重视带领学生实践操作Excel软件。通过在实际操作中指导学生学习表格制作方法,不断鼓励学生质疑问题,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效理解课程内容,促进学生实现灵活运用Excel知识。
3 完善PowerPoint教学,提升学生计算机功底
众所周知,计算机技术水平是学生驾驭其软件的综合能力。想要提升学生计算机能力,就必须要丰富学生计算机知识功底。通过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思维,使学生能够做到举一反三,才能使计算机学习简单化。为了提升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教师需要在开发Word和Excel课程的同时,加大对PowerPoint课程的研究力度。通过完善Power-Point教学,不断升华学生的计算机素质。首先,教师应将PowerPoint教学细节化。通过给学生展示文稿演示过程,使学生能够准确记忆操作的注意事项。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不断提升课程教学意义,从而为学生日后从事计算机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教师可以创设教学情境,以“应聘工作”为背景条件,让学生展示PowerPoint使用技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相应的销售知识,帮助学生丰富作品内涵,促进学生在提升计算机能力的同时,理解更多的社会知识。其次,教师应丰富PowerPoint教学内容。通过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不断将计算机知识与其它知识进行有机地结合,不断拓宽学生的学习思维,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PowerPoint技能。例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结合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趋势,给学生讲述就业前景、自我提升方向等。通过与学生一起研究和创新PowerPoint技法,使学生能够发散自身思维,更好地解决PowerPoint问题。
4 有效开发Internet课程,优化学生计算机思维
众所周知,Internet是计算机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想要学生学好该板块知识,就必须要重视开发学生的计算机思维。通过对学生进行多样化的基础教育,不断打牢学生的计算机能力,从而使学生在基础中提升能力,在提升能力中创新技能。首先,教师应从开发校本课程内容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学习Internet常识知识。通过让学生理解如何建立局域网,如何使用局域网等,不断提升学生的知识功底。其次,教师应将编辑电子邮件、管理电子邮件等知识作为教学的重点。通过在教学中教会学生如何发收电子邮件,不断升华学生的计算机思维,从而使学生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下,促进自身综合能力的提升。
5 结语
总之,为了使学生掌握过硬的计算机技术,教师需要从基础校本课程角度出发,不断开发课程内容和优化教学方法。通过对学生进行多层面的计算机教育,不断拓宽学生知识视野,不断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计算机领域知识后成为专业性的人才。
《中职计算机新课程论》中强调,在计算机教育教学中,坚持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结合技术发展的优势,引进微课教学模式,促进不同专业之间的融合,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创新、自主的学习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在传统的计算机教学中,教师普遍采用讲授的教学模式,即在课前根据课标进行备课,在课堂上按照目录进行讲授。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不能有效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大打折扣,学生的专业素养提升势必受到制约。所以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创新教学模式显得尤为必要。本文通过分析三种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的微课开发实践,希望为新课改下的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有效教学提供借鉴。
一、微课简介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即教师在上课之前给学生提前录制好一个小视频,在小视频里对所要讲述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一一介绍,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便于学生更好地抓住本课的重点和难点,理解课程内容。它改变了传统的教案设计模式,直接突出课程的重点部分和难点内容,理清所要讲述内容的结构,删去不必要的讲课内容,便于学生学习。采用微课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给学生点明了正确的学习方向,有了新的学习动力,不再是没有头绪地学习。
二、“微课”开发在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的实践
(一)抓住课堂重点,促进学生理解
微课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抓住课堂的重点,通过视觉上的冲击力,促进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讲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重庆大学出版社)第一章第六板块“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的时候,由于本节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悉掌握计算机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同时分析计算机操作系统,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和性能指标。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播放一个小视频,在视频里面展示了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即“计算机硬件系统里面的主机,外部设备,输入和输出接口,总线;计算机软件系统里面的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的各自组成部分;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和工作原理”。另外,教师在课堂中带一个主机给学生进行系统的介绍,便于学生的理解。微课抓住教学的重点内容,提升了学生的理解水平,促进了有效教学。
(二)突破课堂难点,提高学习效率
微课教学可以抓住课堂的难点,便于学生的练习,提升专业素养。例如,在讲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重庆大学出版社)中“Word与Excel表格协作”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办公室软件的发展历程,学会在Word与Excel中新建、保存、打开文档,同时学会查找和替换,复制与粘贴,插入特殊符号的操作。在进行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播放一个小视频,在小视频里面着重展示了本课教学难点,即“掌握基本的Ctrl+C的复制功能,Ctrl+V的粘贴功能,Ctrl+F的查找和替换功能”等,学生掌握了教学的难点之后,教师就可以带学生去电脑上进行具体的操作,巩固所学的知识。微课清楚地抓住了教学的难点,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促进了有效教学。
(三)分析知识结构,帮助学生记忆掌握
微课教学模式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直观展示知识架构,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先有一个框架性的了解,再通过树枝图的发散形式,记忆掌握各知识点。例如,在讲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重庆大学出版社)中“PowerPoint2003操作实务”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学会制作幻灯片,同时掌握幻灯片制作中的文字、图片的切换手法,学会自定义动画的制作等。在进行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先给学生播放一段小视频,在小视频里着重展示分析本课知识的框架结构,即“幻灯片的启动,图片的插入,文字的输入,动画效果的设置,艺术文字的插入,幻灯片的保存”等,再通过树枝图节点发散展开,帮助学生记忆掌握,从而为后面的有效学习奠定了基础。之后,教师带领学生再上机进行实际操作就变得十分容易了。微课教学给学生理清了所学的知识结构,促进了教师的有效教学和学生的高效学习。在中职学校计算机新课改的背景下,创新教学模式,引进微课教学,便于学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加深学生对知识结构的理解记忆。一方面降低了教师课堂教学的难度,另一方面,通过兴趣入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
二、系统需求分析:需求分析的任务在于完全地弄清用户对软件系统的确切需求,它具有三大特点:准确性和一致性;清晰性和没有二义性;直观、易读和易于修改。比如,你首先要知道做这个项目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测试案例中应该输入什么数据等等,为了清楚地知道这些需求,你经常要和客户、项目经理交流等。需求分析的步骤:1、通过对现实环境的调查研究,获得当前系统的具体模型;2、去掉具体模型中的非本质因素,抽象于当前系统的逻辑模型;3、分析当前系统与目标的差别,建立目标系统的逻辑模型;4、对目标系统进行完善和补充,并写出完整的需求说明;5、对需求说明进行复审,直到确认文档齐全,并且符合用户的全部需求为止。
三、系统设计:主要分成两步即概要设计(总体设计或结构设计)和详细设计。概要设计阶段应着重解决实现需求的程序模块设计问题,如何把被开发软件系统划分成若干模块,并决定模块的接口,模块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模块之间传递的信息。详细设计则是要决定每个模块内部的具体算法。经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完成后,需要进行必要的阶段评审,其目的在于使设计发生问题能够及时发现并得到及时的解决。实际上软件设计的主要任务是就是将软件分解成模块,该模块是指能实现某个功能的数据和程序说明、可执行程序的程序单元。
四、系统编码:系统编码即编程序是软件开发的最终目标,是产生能在计算机执行的程序,其目的是使用选定的程序设计语言,把模块的过程性描述翻译为用该语言书定的源程序。实质上,软件=程序+文档。编码的目的是产生程序,其余阶段是产生文档。软件编码是指把软件设计转换成计算机可接受的程序,写成以某一程序设计语言表示的“源程序清单”。能充分了解软件开发语言、工具特性和编程风格,有助于开发工具的选择以及保证软件产品的开发质量。
五、系统测试:包括测试的方法与技术和测试步骤。测试在软件生命期中占重要地位,不仅是因为测试阶段占的时间、花费的人力和成本占软件开发的比重很大,而且它直接影响着软件的质量。程序中许多细微的地方要求绝对正确无误,不能半点马虎。软件开发工作在测试以前已经历了制定计划、需求分析、设计和编码等许多阶段,每一个人的思维不可能绝对周密,而不可能不出现差错,更不用说,在大中型软件开发项目中,系统内各部分之间、各种数据之间、各种人员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因而目前可采用的开发方法都不能完全避免发生差错。1、测试的方法与技术主要是机器测试与人工测试和白盒测试与黑盒测试。机器测试是在设定的测试数据上执行被测程序的过程,又称为动态测试。人工测试并不是可有可无的,为了节约计算机机时采取的权宜措施。它是机器测试的准备,也是程序测试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而白盒法和黑盒法主要依据是软件的功能或软件行为描述,发现软件的接口、功能和结构错误。其中接口错误包括内部、外部借口、资源管理、集成化以及系统错误。2、测试步骤。分单元测试(模块测试)、综合测试、确认测试和系统测试四部分组成。它是整个计算机系统(包括软件与硬件)的测试,可与系统的安装和验收结合进行。测试的目的是让你知道,什么时候算是完成了,这样可以及时知道你是否真的完成。
摘要:计算机基础课程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更需要在网络这个开放的环境中,为学生提供在线开放课程并共享课程资源。文章以清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例,提出课程开放与共享的几个方面,包括教学理念共享、教学设计共享、教学资源共享、实施方案共享和学习机会共享,讨论教学资源开发中的指导思想问题、需求分析问题、标准化问题和知识产权问题。
关键词:教学资源;开放课程;在线学习;资源共享;基础课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学习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信息技术不仅可以令学习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而且使得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实现教学过程,令没有机会进入校园的学习者可以在网络这个更广阔的范围内学习自己需要的知识。在这种形势下,计算机基础课程如何利用网络开放的环境为学生提供他们需要的在线学习资源,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1 开放共享课程的现状与思考
大量开放共享课程正在不断涌现,主要由课程作者或教育机构开放课程或在线学习课程。开放课程的受益者主要是学习者,也就是要向学习者开放学习机会,但这并不够,共享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目前强调得比较多的教学资源共享,实际上只是教学资源公开。公开不等于共享,如果公开的仅仅是教学资源,那么这些资源将很难使用,原因在于教师不知道这些资源是根据什么样的教学理念设计和开发、需满足怎样的教学设计目标以及应如何利用这些资源实施教学过程。
目前,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是一个有效的机制,但是仅有平台和形式还不够,教师和教育机构还需要从理念上认识到共享的意义,从机制上保障和促进共享,真正愿意共享课程。同时,开放共享的资源需要标准化,这样便于资源在不同的平台间共享。另外,开放共享还需要有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2 课程开放与共享
2.1 教学理念共享
教学理念共享是课程开放共享的基础与前提。教学理念就是人们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态度和观念,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教师对一门具体课程的教学理念,是其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授课对象、教学模式等的理解。教学理念是指导教学设计、课程建设、教学活动实施的指导思想和总纲。
教学理念共享的内容至少应该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建设与实施的指导思想。例如,清华大学计算机公共系列课程的目标是培养能够运用计算机科学理论与技术从事其他专业研究的跨学科人才;课程体系设计理念是宽口径、厚基础、强实践、重创新。其中,程序设计公共课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程序设计技术从事本专业科学研究与工程开发的能力。课程建设与实施的指导思想是以理论为基础、以能力为目标、以技术为手段,鼓励多样化人才发展,提倡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协作学习和共同知识构建,加强实践环节和增强实践能力,引导和鼓励创新。我们的课程设计与实施和课程资源建设正是在这样的教学理念指导下进行的。
2.2 教学设计共享
教学设计包括教学内容的选择、讲授的线索和逻辑。所有教学环节的设计不仅包括教学活动和考核方式的设计、教学活动中涉及的资源,还包括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环境设计。同一个教学活动可以针对学习者的不同需求在不同环境下实施,如听课环节让学习者既可以在实际课堂上听课,又可以在线听课。
教学设计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为教学活动设计不同的资源与环境,如掌握知识和理解理论需要多种形式的课程内容(录像、讲稿、文字教材等),学会技术和掌握技能需要例题、案例演示、习题、实验环境等,进行设计、创意/创新需要协作学习环境和设计开发环境等。只有共享教学设计,使用者才能明确知道每种资源分别应用于什么目的和哪一个教学环节。例如,C++语言程序设计的教学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课程内容以面向对象的思想为主线,介绍程序设计基础知识、类与对象的基本概念、继承与多态、输入输出流、常用数据结构基础知识,此外还简单介绍泛型程序设计。
(2)教学模式是多种模式相结合,给学生自由选择学习方式和考核方式的空间,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式学习。
(3)学习模式包括常规教学模式和网络教学模式。常规教学模式包括大课、实验辅导和答疑;网络教学模式包括网上自学在线课程、在线讨论、在线提交作业和评分。
(4)考核模式包括常规卷面考试、自选题目的论文(包括答辩)和自选题目的项目训练(包括答辩)。
2.3 教学资源共享
教学资源共享是落实教学理念和教学设计共享,一般来讲,教学资源包括教材、教学录像、讲稿、题库、实验/案例等。例如,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材有《C++语言程序设计(第4版)》《C++语言程序设计案例教程》《C++语言程序设计(第4版)学生用书》《C++基础教程学生用书》《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经典实验案例集》(包括87个实验项目,数百个题目)等。
(2)教师用书《C++语言程序设计(第3版)教师用书》。
(3)多媒体课件包括《C++语言程序设计(第4版)》讲课录像、《C++语言程序设计(第3版)》配音课件、《C++语言程序设计(第3版)》视频课件、《C++语言程序设计(第3版)》讲课录音。
(4)案例学习系统。
(5)教学网站包括清华大学网络学堂(主要面向校内学生)、开放学习社区(http:∥)、清华大学出版社“智学苑”()等。
2.4 实施方案共享
实施方案是指课程所有教学环节的具体实施方案,包括学时、具体教学和考核方式。只有共享实施方案,才能使得其他的共享落到实处。实施方案的共享途径包括教师互访和听课、以文字形式共享教案、在线呈现教学过程。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实施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大课:2学时/周。以应用引导,以实际开发环境进行讲解。
(2)课外辅导。其中,教师补充例题讲解:1学时/周;学生分组讨论:2学时/学期·人。
(3)作业批改模式为考试系统自动批改加助教批改。
(4)案例学习内容包括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案例教程》或通过在线案例学习系统学习。
(5)基础实验课:2学时/周。助教辅导并当堂验收。
(6)项目训练,包括选题与需求分析报告、系统设计、程序实现、用户手册测试报告、总结报告、答辩。
2.5 学习机会共享
学习机会共享是为学习者提供开放公平的学习机会,使得没有机会进入校园的学习者能够享有同样的学习机会,以实现人人拥有公平的学习机会。具体方式可以是将课程在线开放、提供录像及学习资源下载、提供在线学习指导和答疑、针对学习者的特点提供尽量真实的课堂教学体验或者适合在线学习的网络课程。要实现学习机会共享,仅有上述开放方式还不够,还需要解决面向社会服务的运营模式问题,才能真正为学习者提供合适的服务。
3 教学资源开发
3.1 指导思想问题
开发共享的教学资源,首先要从指导思想上具有共享的诚意与服务的意愿。无诚意的共享往往是因为某种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项目的要求而提供一部分教学资源,但是不提供最关键的资源,使得教师无法充分利用共享资源。其实,很多开放课程旨在开放却无意共享,因此只向学习者开放,并不提供给其他教师使用。诚意共享就应无保留地完全共享教学理念、教学设计、课程资源、实施方案、学习机会,并且要本着为教师和学生服务的指导思想认真分析需求,以需求为导向开发共享资源。
3.2 需求分析问题
任何一个项目在开发之前都要进行需求分析,而开发教学资源则往往会忽略需求分析。需求分析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适用对象分析。面向全日制学习者的主要教学环节是以面授为主,包括大课、面对面答疑、习题课、实验课等。亲临现场聆听教师的观点、对知识的诠释、对理论的演绎,其效果远远优于看录像。由于全日制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因此他们可以利用完整的时间段进行系统性学习。网络学习环境是对面授的补充和对课外学习的支持,因此主要包括资源、答疑、讨论、练习和扩展学习。业余学习者以及在师资缺乏的学校和地区学习的学生,则需要使用网络教学获得优质的学习资源和方便的学习环境。
(2)学习过程需求分析。典型的学习过程主要包括新知识和理论学习、思考质疑和交流讨论、实践练习、尝试创新。网络学习系统应该为学习过程各个环节提供支持。
理论课程学习需要的资源包括多种形式的课程内容(录像、讲稿、文字教材等)、拓展阅读资料、例题/案例演示、习题;实践课程需要的资源包括实验指导和实验演示、虚拟实验素材/构件库、交互式虚拟实验、测试题等。
3.8 标准化问题
标准化是资源共享的基本技术保障。标准化有利于优质资源复用、有效管理和高效检索,因此能够促进共享;有利于管理信息互联互通,实现全局有效管理、异地学习、终身学习,促进教育公平;有利于优秀教学系统软件共享,能够缩短系统开发周期、降低开发成本、实现共建共享。
标准化指的是按照标准的格式描述教学资源的属性。标准化与个性化不矛盾,通过属性的描述可以更准确地描述资源的特征。标准化有助于保护知识产权,标准属性中具有与知识产权相关的属性。目前,我国已教育信息化相关的7项国家标准和7项教育行业标准,待12项国家标准和6项教育行业标准,正在研制23项国家标准和4项行业标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IEC JTCI有一个分技术委员会SC3,专门从事学习、教育、培训领域信息技术标准的制订。
我国已的教育信息化国家标准如下:
·GB/T 21364-2008信息技术学习、教育和培训基于规则的XML绑定技术
·GB/T 21365-2008信息技术学习、教育和培训学习对象元数据
·GB/T 21366-2008信息技术学习、教育和培训参与者标识符
·GB/T 26222-2010信息技术学习、教育和培训内容包装
·GB/T 5271.36-2012信息技术词汇第36部分:学习、教育和培训
·GB/T 28824-2012信息技术学习、教育和培训学习对象分类代码
·GB/T 28825-2012信息技术学习、教育和培训数字权利描述语言
·GB/T 28823-2012信息技术学习、教育和培训平台与媒体分类代码XML绑定规范
3.4 知识产权问题
课程开发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是高职课程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是凸显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开发的突破口。
本文以“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开发为例,基于工作过程,对课程的性质、设计思路、设计方案和教学方法等内容进行了探讨。
一、课程性质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各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公共基础课,涉及面广,影响大。课程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能掌握工作、学习和生活所必须具备的计算机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能熟练地操作计算机,并利用计算机进行日常的信息处理,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搜索数据、处理数据的能力,为以后使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的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对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岗位需要、在工作岗位上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再学习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二、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1,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教育目标。为了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特色,本着“以学生为本,面向应用,培养创新意识”的教学理念,在对很多企事业单位实际需求进行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我们重新修订了课程教学大纲,把“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在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文化修养、培养学生处理复杂办公事务和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上。
2,课程的设计思路。以企事业单位实际工作岗位的需求为目标,通过仿真工作环境,引导学生分析工作任务,最终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完成工作任务,从而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与素质,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面向企业,是本课程充满活力的根本所在。适应企业需求,针对工作过程中的实际需要,以应用为目的,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是本课程改革的核心。通过对实际工作岗位中的计算机应用需求进行详细的调研和分析,采用多个来自工作或生活中的典型工作案例,给学生营造出一种真实的办公环境,使学生在完成案例的过程中能真正提高应用计算机处理复杂事务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处理事务的条理性、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提高。为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我们还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经常与学生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学生的需求,使得教学活动得到延伸。
三、教学内容
本课程摒弃过去以知识点的层次递进为体系的传统教学设计,而是以一系列来自实际应用中的典型仿真工作案例,构成新的教学体系,实现了“以学习情境覆盖知识面,基于工作过程构建教学布局”的教学设计。在对企事业单位实际需求的调研和分析基础上,我们将整门课程设计成了11个具有代表性的学习情境,既考虑到实用性,又兼顾到知识的逻辑性,形成了集工作过程和知识体系于一体的仿真工作环境,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现实工作的实际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1,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计算机基础知识由学生通过课程教学网站自学;课程设计部分由教师提出要求,并提供参考样例,学生通过搜集整理信息、提出需求、设计方案、解决问题等过程独立完成,最后登录课程教学网站上交;主体内容(即学习情境分析与讲解)为课堂重点教学内容,全部在实训室讲授,从而将传统的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灵活地结合在一起。
2,学习多以小组进行。在小组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空间和实践空间,强调合作和交流能力的培养,培养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适应社会能力。
Register.html学生注册页面(学生进入后可注册信息,注册完成登陆后才可以进入系统查看信息)
Answer.asp回答学生提问页面(此页面显示学生姓名、提问的问题、提问时间、教师回答信息输入框,回答之后进行处理,返回给学生提问页面)
三、详细设计制作
详细设计部分对页面的功能进行代码开发,以下介绍几个页面及代码。
(一)首页index.html。首页面对各栏目进行布局,导航用户的各个功能页面,把导航条的代码摘录如下:
mpmenu1=new mMenu(’首页’,’/jsj’,’self’,’’,’’,’’,’’);
计算机专业不同与其他学科,学生的实践都是在计算机上面完成的。作为老师,如何更多的、更详细的了解学生目前的学习情况?而学生,离开了课堂和老师,又该如何进行自主学习和自我测试?因此,一种具有试题阅卷和能够反馈成绩的教学软件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讲,是很重要的,这种教学软件不仅方便,而且还能够让老师实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一、VB的概述和功能
Visual Basic是美国微软公司推出的通用、面向对象以及采用事件驱动的程序设计语言,Visual是指开发用户界面图形的方法,编辑其界面的时候无需编写大量代码,只需要采用搭积木的建构程序方式编写程序即可,是开发人数使用最多的编程工具之一。而Basic则是指Basic语言,它是计算机技术发展史上被广泛应用的语言。总的来讲,Visual Basic是在Basic语言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不但提供了新的数据库和Web工具,还增加了SQL Server交互方法。总的来说,Visual Basic是目前最流行、使用最广泛的应用软件开发平台。另外,Visual Basic 程序设计主要应用于多媒体开发、数据库开发、网络开发、图形开发等程序中。其数据访问的特性在允许对企业数据库的格式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和前端应用程序的同时,还可以调整其服务端。程序员可以用Visual Basic高效、快速的开发Windows编程环境下的各种应用软件系统。
二、VB6的集成开发环境
VB6与之前的VB版本不同,之前的VB所有版本的集成开发环境都是由标题栏和菜单栏组成。而VB6则不同,它是Visual Studio家族的一个组件,在保留Visual Basic 5.0优点的基础上,对开发环境进行了改进,VB6的标准栏和菜单栏是由工具栏、窗体设计器、控件箱、弹出式菜单、工程管理器窗口、属性窗口、对象浏览器、工程管理器、窗体布局窗口组成。同时,VB6的数据访问技术采用了新的数据访问技术,第一,VB6增加了ADO控件和数据库可视化的工具。不但能够有效且快速的访问本地及远程的数据库,而且还允许程序员在数据环境方面,除了可以创建可视化和操作ADO之外,还可以连接其命令,这些都为程序员对数据源的操作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第二,加强了Internet的功能,使Internet成为当前最强有力的开发工具之一。第三,VB6在智能化向导方面也增加了新的特性。
三、VB开发教学软件在计算机基础操作中的应用
(一)界面设计与文件结构
界面设计分为两步,先按照软件结构图设计好控件,然后再确定控件的属性。而文件结构则是,当设计好一套试题之后就建立相应的试题目录,题目少的情况可以应文本文件储存,题目多的话则用Access数据库来存储。教学软件开发工具均采用VB,一是因为VB与VC类的开发软件相比,除了更容易上手,并且开发的周期短、效率高。二是因为office软件里面的宏都是VBA,,而VBA只是VB的一个子集,如果使用VB开发的话,不但能够使两者更好地结合,并且还可以快速且有效的写出阅卷程序代码。
(二)开发教学软件的选题
当设计好教学软件的界面题目之后,才能够编写开发教学软件的功能模块代码。为了避免学生抽取的试题一样,可以将选题的按钮可以做成按钮控件数组。其次,选题因为使用了FSO复制文件、复制文件夹这两个方法,所以在对文件和文件夹进行创建、改变、移动、删除等操作,以及检测文件、文件夹的信息以及路径时,都需要用到FSO对象模型。
(三)实现了阅卷的功能
计算机教学中最常见的操作试题有Windows操作题、Word操作题、Excel操作题以及PowerPoint操作题。以Windows操作题为例,没有编写过测试教学软件的老师会觉得对操作题的阅卷很困难,也不知道学生有没有对试题进行操作。其实,Windows操作题的阅卷很简单,教学模拟软件有一个自动阅卷的功能,而开发软件的新建、删除、复制、剪切等操作就是用来判断学生做题的文件或者文件夹是否存在。而当学生做完测试题之后,点击“阅卷”按钮也可以得到反馈成绩,
四、基于VB6开发的计算机基础模拟软件考试系统
目前,有不少院校为了方便学生考试和老师教学,利用VB6开发系统的,模块和界面开发了计算机基础模拟软件,该模拟软件有操作题和客观题两部分。操作题的VB编程与后台的宏语言联系密切,而数据存储方面,也可以选择用VB文件系统对数据文件进行编程,VB文件系统在给数据加密的同时,也减小了系统的大小。
(一)基于VB6开发程序下的Windows操作题及系统打包技术
在VB6系统的FSO对象模型下,系统中最简单的部分就是Windows操作题,Windows操作题通过访问FSO对象模型的方法和属性,就可以青色生成试题内容及相应的评分。而系统打包则需要使用免费开源的安装制作软件Inno Setup,Inno Setup的外观不但小巧、简便,并且还能够快速有效地制作出Windows的标准安装界面。
(二)基于office对象模型开发的office操作题
在VB6程序设计开发系统中,所有office产品都被引入了office对象模型,并且office产品中也都装置了VBA程序代码以及宏记录器,因此,office对象模型可以利用VBA程序代码,实现对office操作题的自动评分。另外Word操作题、Excel操作题以及PowerPoint操作题的模块代码与Word的路径一直,所以,仅对Word操作题的评分原理进行阐述。
首先,基于VB6开发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模拟软件会对考生文件下的Word文档进行检测,检测其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则会继续进行操作,如果不在则会退出本模块。当过程执行完之后,考生的成绩以及试题出现错误的部分都会保存到全局字符串变量中,最后由评分模块访问这个变量并显示Word操作题的所以信息。
(三)基于VB6开发程序下的客观题模块设计
观题模块下的加载客观题对于VB6开发程序下来讲是一个极具挑战性、技巧性的问题,问题的关键之处就在于加载客观题的控件是动态生产的。在VB6开发程序中,只有两种方法才能生成动态控件,一种是使用VB6之前的控件数组,第二种则是在使用VB6开发程序的同时,引入With Events变量,由于VB6程序不允许创建并使用With Events变量数组,所以,为了生产动态控件,只能使用第一种控件数组方案来显示加载客观题的内容。
五、总结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7-0110-02
1职教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简介及教学目的
1)职教特点
职业教育有别于普通教育的重要标志是职业教育重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注重加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及提高学生的各项职业技能。职业教育的学生普遍存在自我约束力差,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逻辑思维能力欠佳,基础薄弱,学习被动等情况。职教的特殊性,要求职教课程的教学不能以理论知识为中心,而应该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中心。
2)职教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简介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等职业教育中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计算机操作基本技能和Microsoft 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等。在中等专业教育中,《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学生在入学后的第一门计算机相关课程,是一门以实践训练为基础的课程。这门课的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建立一个良好的计算机理念、正确的计算机使用习惯以及能否达到较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
3)职教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内容及目的
职教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主要内容有;
计算机基础知识
Windows7操作系统
Word 2010的使用
Excel 2010的使用
PowerPoint 2010的使用
因特网基础及应用
根据职教学生的特点及职业教育本身的特点,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微型计算机的组成及基本使用方法、文字信息处理方法、数据表格处理技术、演示文稿的制作和计算机网络的基本使用。使学生能够根据职业需求合理运用计算机;能够借助于计算机或移动终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利用信息,逐渐养成独立思考与处理实务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2职教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职教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普遍使用多媒体课件等现代教学手段。但是多媒体课件资源不是丰富,缺乏创新。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一般,认为理论课学到的东西到实践课时能会用一部分,而上机课时又感到盲目,不知该干什么。教学中没有采用项目导入的教学方法。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所以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
3职教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资源的开发及利用
课程资源是指课程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进行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的总和。教育教学中可以开发并利用的课程资源多种多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开发是利用的前提,利用是开发的目的,而开发的过程也包含着一定的利用,在利用的过程中也会促进进一步的开发。
1)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课件将文本、图形、图像、音视频、动画模拟等多种信息组合在一起,将书本上静止的文本与图片以一种动态的、交互式的方式展现给学生。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教学效果较好。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应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原理指导下,充分分析教材的内容结构与事物发展的规律与特性,充分构思与组织多媒体素材,发挥多种素材的优点。
把多媒体课件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可以将抽象的文字转换为富有活力和感染力的形象。比如通过Flas,可以将原来枯燥的文字转化为集图形、声效以及富有新意的界面的动画,可以充分展示事物发展与变化的过程,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教学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资源的利用举例:比如PC机的物理组成,如果只是简单的罗列PC各个部件,学生不易理解和记忆。而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做成图表和模拟图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这样可以让那个学生一看即懂,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的效果。比如PC机的组成模拟图:
把枯燥的计算机组成文字性内容变为模拟图的方式,学生更易理解和记忆。可以把计算机的组装做成一个Flas的方式,让学生选择不同的配件,安装到主板的合适的位置。这样学生可以通过一个Flas便学会了计算机的简单安装。
2)微课
微课专注于一个知识点或者技能,以视频为主要呈现形式嗍,包括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课件、各种素材、教学反思、即时测试和教学评价为一体,短小精湛,问题聚集,教学主题突出,教学效果较好。特别是对于网络化时代,学校有无线网络、家里有WIFI,公共场也有无线网络,学生可以在家里或者学校利用一个间歇的时间观看一个微课。完全突破了以往教学场所和时间的限制,实现移动学习、“泛在学习”。可以将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每个模块按照技能点制作成微课资源,放在学生自学与测试平台上,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地学习。
3)项目及素材资源库
由于职业教育的学生普遍基础薄弱,不能长时间集中精力听课,学习缺乏主动性。所以面对这些学生,如何能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能使他们融入到技能知识的学习中,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借助于“项目导人、任务驱动”的教学法,分组承担不同的任务,分饰不同的角色,在完成一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使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参与到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过程中,与团队成员一起合作,体会参与之乐、成功之乐,思维之趣。
在项目教学法中,项目的设计和选取是关键,教学过程是依据项目来开展的。从教师的角度来说,要想成功地做好一个项目,必须在项目的设计上下工夫,使项目切实可行。所以就需要建立一个丰富的、学生感兴趣的项目及素材资源库。把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划分成若干项目模块,针对每个项目,让学生参与进来完成项目;在项目的完成过程中学习了知识、练习了技能,项目完成后便达到了教学目标。
资源的利用举例:比如在讲解“Word 2010的使用”r可利用三个项目来讲解Word表格制作的各种功能,三个项目与教学目的对应如下:
4)学生自学与测评平台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课堂教学时候,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和案例及素材资源库来教学,但是职业学校学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不是所有学生都可以在课堂上完全听懂。为了解决这种情况,可以构建一个学生自学与测试的平台供学生课后自学与练习。
学生自学与测评平台,延伸了传统教学的时间和空间。从时间上讲,教学网站24小时开通,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对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
从空间上讲,使学生的学习环境与场所得到极大拓展,只要有电脑或移动终端、有网络,学生就可以进行课程学习,而不只是局限于教室、实训室。
学生自学与测评平台框架如图2所示:
自学课件资源库,提供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所有章节的自学课件及素材,学生可以通过“自学课件资源库”提供的各种学习资料在线学习。
自我测评平台: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学习状况选择组卷参数,进行随机组卷。当答卷开始后,系统自动进入倒计时。并且当测试结束后,系统可自动对答卷结果进行判卷并给出测试分数。
学习讨论平台:学生可以在此平台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提问,其他同学参与讨论,教师可以给出解答。
视频教学库:主要是提供数字化的教学内容,这些数字化内容既可用于课堂教学,通过直观的视频显示和先进的多媒体课件互动,丰富学生的课外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