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14 15:44:4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设计习惯对创新思维的作用
我们都知道,设计的本质是创新,高品质的设计更离不开好的创意,而创意的灵感往往来源于设计师丰富的生活体验和阅历,这些生活的点滴记录在每个人的人生轨迹里,随着时间的流逝,许多好的点子将昙花一现,并不能给设计师或学习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一旦设计需要,这些好想法就像卡壳一样束缚在脑海里,转化不了设计所需的原素材。因此,设计院校的学生应该注意平时的生活细节,记录点滴,尤其是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不同于发散思维,而是持之以恒,当观察、记录、思考变成一种习惯并累计成册,那将是设计的一笔财富,更是创意思想的源泉。
设计习惯是学习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名优秀的设计师首先是一位优秀的学习者,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普遍有好的学习习惯,在高校设计类课程中,普遍存在以实际项目带动教学的案例,学生作为重要的创意来源,既完成项目实践任务,同时也完成课程作业,得到一定的学分或成绩,表面上看是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实际上检验的是学生平时的积累,优秀学生作品脱颖而出,得到认可的学生作品看似机缘巧合的契合了项目作业的要求,似乎属于偶然,其实,设计习惯的培养往往可以让一些好创意信手拈来,这才是正在的厚积薄发。因此,设计习惯也是一种学习习惯,它们互相补充,相互促进。
设计习惯对生活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好的习惯是人生成功的关键,尤其是生活习惯,现在社会的人脉交往离不开交流沟通,从小会有一些生活习惯的养成,在学校,读书、思考、创作等等学习都是因人而异,生活上有劣习的人一般都没有一个好的学习习惯,更谈不上设计习惯,但是反过来,锻炼自己、培养自己养成好的设计习惯会促进生活习惯的改进,而习惯一旦养成,就能进入一种状态,那就是惯性思维,它会不自觉的让自己保持良好的习惯,并长期保持这种状态,因此,设计习惯和生活习惯是互补的关系,设计习惯可以促进生活习惯的改进,而生活习惯能造就更好的设计习惯。
好的设计习惯是成为一名优秀设计师的前提
并不是所有优秀的设计师都有一个好的设计习惯,但是,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设计师,好的设计习惯养成是必须的过程,纵观中外的设计大师,他们无不经验丰富,积累深厚,在设计作品中体现出极高的综合素质。高校是培养设计师的摇篮,从学习到工作,从在校的学生到社会岗位的转变,每个读书的学生都有经历,可结果却千差万别,就业方向也大相径庭,有改行、有就业、有失业、也有创业,看似普遍现象的背后其实也是一种必然,注定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尤其从学校出来的设计专业学生,坚持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选择设计师这条道路就要接受现实的考验,那就是如何成为更优秀的人才,否则,设计这条路走不了太远,也注定失败。要想成为一名优秀设计师,那就看准备是否充分,是否具备更好的潜质,能否坚持到最后,准备、潜质、坚持都离不开习惯,设计习惯的养成是一种积累,就像一个百宝箱,时刻为需要作准备,设计习惯锻造人的品质,提升整体素养,熟能生巧,当潜质被挖掘出来的时候,设计品质也提升了。坚持就更加重要了,它是习惯的精神支柱,力量的源泉,没有坚持就谈不上习惯。有了这些,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设计师就不再是那么遥不可及了。
培养学生良好的设计习惯能积极推动教育教学向前发展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大学也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定型期。能否培养社会所需的合格人才是高校教育教学的职责所在,随着我国的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人才的淘汰率很高,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高校培养人才的方式在不断改进,以满足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在此,艺术设计类院校更应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设计习惯就是一种设计方法,是一种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不管是从课堂教学、课后项目,还是设计创作等等都与学生息息相关,贯穿始终。
【中图分类号】 G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3)02(b)-0201-01
行为习惯是个人与环境、行为相互影响的结果。孩子一旦降临,就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必然受到外界环境,他人行为的影响。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家长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的习惯会直接影响到孩子在这方面的习惯的形成。
因此,家长必须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把孩子培养成具备尊敬老人、孝敬父母、乐观积极、文明守纪、热心助人、善待弱者、不怕挫折、坚忍不拔、做事专心、诚实守信等良好修养与优秀品质,是要从细微之处着手教育的。现论述如下。
1 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父母亲必须为孩子将来走向成功的人生奠定基础。家庭教育在青少年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中具有首当其冲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1.1 父母是最先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的人
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础,没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其他方面就无从谈起。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是从小养成的,家长从婴儿起就要为孩子创造整洁的生活环境,建立合理的作息时间,科学的饮食搭配,要求孩子讲卫生,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逐步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避免过度保护,培养适应环境的能力,为今后步入社会奠定自理自立的基础。
1.2 父母是最早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消费习惯的人
良好的消费习惯是孩子通过对自己的消费行为进行理性控制而养成的。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六个成年人守着一个孩子,如果无条件的满足孩子的各种消费欲望,不能对孩子的各种消费要求加以控制,很容易让孩子养成任性、自私的不良习惯。因此,家长从小就要教育孩子养成正确的消费观,理性的对待孩子提出的消费要求,避免使孩子养成相互攀比的不良习气。家长把自己工作劳累、赚钱辛苦的一面展示给孩子,让孩子了解金钱的来之不易,学会节约,引导孩子建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为以后独立面对生活奠定基础。
1.3 父母是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有利的人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青少年取得良好成绩的关键。主要包括课前预习,上课专心听讲,认真做好课堂笔记,课后及时复习,认真完成作业,科学地分配时间,做事有始有终,积极主动阅读和自学能力等方面。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是青少年发展的动力,没有动力,青少年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影响到青少年潜能的开发。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天生的,而是经过后天长时间培养逐渐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良好的环境。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为孩子创造这样的环境,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让家庭成为适合孩子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场所。例如,不能要求孩子专心学习,自己却和朋友玩牌,如果这样,孩子是不会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
1.4 父母是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人际交往习惯最多的人
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也不是光凭说教就能完成的,它需要我们家长做个有心人。泰戈尔说:“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让鹅卵石臻于完美。”真正对孩子有价值的教育从来都是“润物细无声”的。因此,父母要注意以身作则,做到言传身教。有关专家指出:幼儿是在模仿成人的过程中习得交往的。孩子从出生起,就一直感受、模仿家长待人接物的态度与方式。比如在农村里,有个家长要求自己的孩子不要说脏话,自己却常口吐脏字;要求孩子要孝敬老人,自己却经常顶撞老人,这种教育下你让能孩子学乖吗?所以父母一定要重视和利用自身对子女的榜样作用,为孩子树立一个可以信赖、可以模仿且可以直接感受到的交往榜样,进而取得人生的成功。
2 家庭教育在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
家庭教育具有不可替代性,其原因如下:
2.1 家庭影响具有权威性和深刻性
家庭的存在,确立了父母子女间的血缘关系,抚养关系和情感关系,父母的教育最容易被孩子接受和服从。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现今的父母教育子女,就是缔造我国未来的历史,因而也是缔造世界的历史。”这决非耸人听闻,究其原因,家庭教育始终凝聚着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谁能否认父母对子女成才的殷切期盼?谁又能无视来自父母爱的感召力量呢?难怪美国著名总统林肯会满含深情地说:“我之所有,我之所能,都归功于我那天使般的母亲。”只有与之朝夕相处的父母,最能及时给予他们春风化雨的教导,给予他们真善美的标准,给予他们体验良好行为习惯的机会呀!
2.2 家庭影响最具有主动性和连续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孩子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其中家庭被列为首位。这位教育家不正是看到家庭教育的先入为主吗?我们青少年近三分之二的时间生活在家庭这个温暖的港湾,家庭环境,家庭意识,家庭行为哪一刻不熏染着我们呢?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始终影响其一生,曾任北大校长的中科院院士陈佳洱多次坦言,自己的成功完全归功于父亲陈伯吹在自己中学时代给予的影响。英国教育家洛克曾振聋发聩地告诉世人:“家庭影响决定孩子一生的命运,会给孩子深入骨髓的影响,是任何学校及社会教育永远无法替代的”。
一、室外体育注重文明意识培养,促进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
在室外体育教学中根据体育课的特点、教学规律、原则而提出应遵循的教学规定与具体要求,制订执行好教学常规,是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成功组织教学,顺利完成教学目标、任务的保证。室外体育课中的活动多,一会儿集合一会儿散开,一会儿这儿一会儿那儿,活动范围很大,要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就必须抓学生的组织纪律,集合要求快、静、齐,强调精神面貌;服装整洁,不留长指甲,不随地吐痰,保持场地、器材清洁卫生;虽然在室外,但仍然是课堂,提倡文明用语,助人为乐。而且对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培养他们守纪律、讲文明、爱公物、懂礼貌等优良品质和行为习惯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二、室外体育注重健康意识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中学生处在生长发育时期,不良的行为习惯会影响其身心健康。如不正确的身体姿势会影响学生的生长发育。对学生中由于先天不足、后天姿势不正确或故意模仿所造成的不正确姿势应讲明危害性。要主动帮助纠正,教会一些矫正方法,同时通过严格的队列、队形练习,让学生了解正确立姿、走姿、跑姿及其动作要领。在强化训练中,逐步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姿态。
在室外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培养要因人而异,注意教育的艺术性,在学习练习中教师不要吝惜适时的表扬,提高学生的自信。公正、合理的评价,让学生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与,从而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通过评价方法的改变,落实在课堂教学中,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激励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室外体育强调学生安全意识教育,培养高度的责任感
育课体中不安全因素比较多。我认为不少伤害事故都是来自学生自身不良行为习惯。因此在体育课中应对学生进行“三爱”教育,即爱自己、爱别人、爱器材。在体育课中加强自我保护动作训练,让学生学会自我保护方法,了解一 般运动操作处理。练习前必须检查自身和场地器材不安全因素,树立安全第一意识;加强保护和帮助动作训练,让学生学会保护与帮助的方法,树立将他人安全放在心上的责任意识;教会学生器材使用方法,在教学中可以有目的、有组织地安排学生布置、收拾器材,保养场地、器材设备等,培养学生爱护场地、器材的习惯。这也是学生自我教育的一个过程。
四、室外体育可培养学生的进取意识,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个人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受父母的影响,也就是说,父母的言谈举止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行为习惯。低段孩子正处于学习的萌芽阶段,对于很多事物都产生浓厚的好奇心理,他们会模仿父母的言谈举止,甚至习以为常,好的行为习惯对孩子的成长有积极作用,不良的行为习惯可能会影响孩子未来的发展。
一、培养低段孩子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低段孩子正处于人生旅途的重要时期,是对任何事物都会产生好奇心理的年龄阶段,同时,也是培养低段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萌芽时期,也就是说,低段孩子在这一时期行为习惯的养成影响着孩子未来人生的发展。然而,人的好习惯或者不好的习惯都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后天父母的教育、家庭环境以及实践中积累而成的,是需要父母的引导和培养的。低段孩子在形成一种行为习惯后,就会自然的顺着已有的轨道前行,一旦形成就会很难改变。因此,对于低段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要非常重视。行为习惯是伴随孩子一生的东西,对其自身素质的培养以及生活方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孩子未来人生道路上的一把金钥匙,可以开启孩子的成功之门。
二、父母在低段孩子行为习惯培养上的重要性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谈举止对孩子自身的行为习惯有着直接的影响,孩子的行为习惯就像是父母的影子,父母是什么样子,孩子就会成长成什么样,因此,父母自身的行为习惯对于孩子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目前低段孩子行为习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骄纵现象严重
就目前社会现状来看,当代家庭大多都是“6+1”模式,在二胎政策的鼓励下,有很多家庭步入了“6+2”模式,在父母生下孩子时,都充满了无限感恩和欣慰,沉浸在新生命到来的幸福中。也正因为如此,导致现阶段低段孩子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存在一定程度的骄纵问题,父母因为工作忙,没有太多时间照顾孩子,总是在孩子需要任何东西的时候,一味地给予,却丝毫不考虑其对于孩子行为习惯养成的不利影响;另外,孩子的到来,几乎占据了整个家庭的核心位置,在很多家庭中都存在“孩子是第一位”的理念,父母对孩子所有的生活几乎一览无余,孩子也就成为了“小公主”“小王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对于生活中的事情一概不知,导致孩子缺乏生活能力,在成长后的年龄阶段也一味地养成索取的习惯。
2.父母对于自身对孩子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不明确
有时候会在一个孩子身上看到其父母的影子,这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除了基因遗传的影响外,还因为孩子的行为举止受父母影响的原因。在部分家庭中,许多父母对于自身对孩子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往往坚持自身的生活习惯以及行为习惯,当然,好的习惯对于孩子的成长是有促进作用的,如果是不好的习惯,父母又不加重视,只会让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例如许多父母都有说脏话的习惯,因为对自身习惯在孩子行为习惯养成中重要性认识不够全面的原因,导致其在孩子面前也丝毫不避讳,仍然脏话百出,导致孩子在与人的交往中也出现脏话连篇的现象;还有一些家长有长期沉溺游戏的习惯,他们常常在孩子面前这样做,导致孩子也跟着学,对孩子的成长起到不利的影响。孩子是祖国未来的花朵,现阶段,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对孩子的教育都非常重视,然而,对部分家长而言,孩子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不断学习,并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因此在父母的教育中,总是让孩子去上补习班,学习各种知识,占取了孩子很多时间,也忽视了对孩子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最终导致很多成绩优秀的孩子中,存在很多不良的行为习惯,面对这种现象,父母却不以为然,主要原因在于父母错误的教育方式。
(二)低段孩子不良行为习惯的改良措施
1.家长要不断完善自身素质,为孩子树立榜样
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低段孩子行为举止上尤为明显,往往是家长做什么,孩子都会模仿什么,因此,要加强对低段孩子行为习惯的教育,家长就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孩子做好榜样。主要可以通过两方面来实现。一是要求家长摒弃自身不良行为习惯,小到说话带脏字、不讲究个人卫生、不喜欢打扫卫生等,大到处理问题的方法,部分家长由于脾气暴躁,在处理问题时过于急躁,和别人的沟通总是出现不愉快的现象,低段孩子在这时就会模仿,甚至学习家长的行为,导致在与其他孩子玩耍时,总是采取暴力的行为处理俩人之间的关系,因此要求家长改变处理问题急躁的态度,用平和的心态感染孩子;二是要求家长在生活中不断学习,给孩子树立爱学习的榜样,也能让孩子在一个积极、进步、有追求的环境中成长,利于孩子未来的成长。
2.重视对低段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
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培养学生数学思维习惯的关键时期。在这个关键时期,既要重视孩子的学习,更要关注孩子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小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对其今后的发展将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他们也就可谓是学会了学习。为了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教师应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指导
一、指导学生学会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是课外到课内的桥梁和纽带,也是初步发现问题的阶段。但是大部分学生对课前预习非常茫然,不知道该怎么预习,这就需要我们老师从以下三个方面给学生以针对性的预习指导。
第一阶段:指导学生学会阅读课本
学生预习的茫然首先表现在“不会看书”,他们在预习时更多的关注课本上结论性的东西或者是单纯的完成课本上的题目,而对于“课本上都有哪些内容?”“这节课要研究什么?”“怎样去研究?”……等却很少去思考。因此我认为指导学生的预习,首先要指导他们学会看书。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教学中我经常会设计这样有指导性的预习学案:1.预习课本×××页的内容,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认真阅读课本27页,你看明白了什么?3.请你举出几个像例题这样生活中的例子。通过这些例子你发现了什么?你觉得这个规律中那个词最重要?你对这个规律还有什么疑问?有了这种指导性的预习学案,学生就会有顺序的去阅读课本,首先从整体上把握都有哪些内容,然后有重点的去思考“看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有了这种深度的思考后,学生才能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第二阶段:指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
学会看书是学生搞好预习的前提,最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在把握课本内容的前提下,学会思考、探究问题。
在设计“解决问题”的预习学案时,我重点指导学生思考在预习时怎样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1.认真阅读×××页的主题图,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问题是什么?2.在你发现的这些信息中,哪些是解决这个问题所需要的?3.这些信息间存在着什么样的数量关系?你能写出来吗?4.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试一试!5.看一看书上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有了指导性的预习学案,学生的预习就有了目的性和针对性,这样通过有效的预习,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将一些简单易懂、自己有兴趣的内容进行了内化,并有了困惑和疑问,在课堂上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讨。这样既节省了不必要的讲授时间,给学生更充分探讨的时间,又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听课具有针对性,为掌握新知识作好心理方面的准备。
第三阶段:丢掉“拐杖”,学会自己走路
古人云:“受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 预习学案是学生预习的“拐杖”,通过以上两个阶段的训练,学生已经能够在预习学案的指导下学会了“看书”,学会了“思考”,此时教师应该及时提醒学生丢掉“拐杖”,学会自己走路。因此不应该再设计填鸭式的预习详案,而是设计“半扶半放”的简案,比如“用心看书×××页,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总之,通过以上三个阶段的训练,学生就会掌握数学课前预习的方法,在出现“山穷水尽疑无路”的情景时,上课时能有重点的听讲。再加上老师有针对性的重点的讲解,就会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这样会更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学会科学的预习方法,便能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指导学生学会听讲
良好的听讲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长期的有意识的关注。这里的听讲,应该包括两方面的意思:一是说课堂上要会听,精力要集中,不做与学习无关的动作,要认真倾听老师的点拨、指导,要抓住新知识的生长点,新旧知识的联系,弄清公式、法则的来龙去脉,还要认真地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对他人的观点、回答能做出评价和必要的补充。二是敢讲。当问题出现时,孩子首先是要深思熟虑,然后就要敢于发言。只有当孩子学会了听讲、学会了上课,他们才会学得轻松,才会事半而功倍。
三、指导学生学会写家庭作业
完成作业,是孩子最基本、最经常的学习实践活动。培养小学生认真作业的习惯,不仅是教育培养学生优良道德品质的需要,也是帮助学生依靠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掌握能力的关键措施,对小学生人格的形成和自主能力的形成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首先是帮助孩子改掉“拖拖拉拉”的不良习惯
时常有家长反映,有些孩子在坐下开始做作业时,常表现出不能立刻进入全神贯注学习状态的特征:或东找西找学习用品;或东翻翻语文,西翻翻数学;或一会儿喝点水,一会儿吃点东西……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迅速开始做作业呢?
A.给孩子一个固定的学习的地方,一坐下来,就可以做作业了。B.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做作业,时间一到,马上就坐到桌前去。渐渐地,大脑就会形成条件反射,一到时间,和学习有关的思维都被调动起来,做作业的效率也就高了。C.专门用来学习的地方,学习用品要备齐。学习用品要井然有序地摆放在固定的地方,这样就可以节省许多找东西的时间和精力。
(二)帮助孩子养成集中精力完成作业的好习惯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1-0252-02
俄国的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过:“良好的习惯是人在他的神经系统中所储存的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数学的重要因素,而认真检查的学习习惯是众多数学学习习惯中最重要的习惯之一。在教学中,有的教师只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计算能力。把检查这一良好的习惯放置在最后,只是随口带一句,好好检查。而如何检查,应该检查什么都没有对学生讲清楚,学生不会检查的方法,久而久之,检查就是一个名词,对于他们来讲没有任何别的意义。为什么要培养学生养成检查的习惯呢?
一、认真检查是一个质疑的过程。
检查就是在核对自己之前的答案正确与否,要对之前的答案存有质疑的态度。在质疑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开动脑筋,活络思路,变化角度,用审视的眼光去看问题,换一种角度去思考问题,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长此下去,对于学习数学会有自己独到的方法,能用独特的视角来看待问题,把思维形成一条线,贯穿到学习中来。
二、认真检查是避免丢题、漏题的最重要的措施。
丢题即丢分,而每次考试过后,总会有一些学生丢掉了题目,更有甚者,是丢掉了一个大的题目,归其原因,学生不会检查,也不检查,一张卷子发下来,从头开始做到最后一题结束,往往考试的时间都很充足,认真、细致地从头开始检查一遍是完全可以的,可是在50人的考场中,真正检查的学生寥寥无几,有的在玩文具,有的用草纸折飞机,有的干脆把卷子一扣,趴在桌子上等下课……这种情况存在,让人觉得是在浪费时间。因为没有认真检查,在答卷过程中因为不会而未做的题目,或者是因为心血来潮跳过的题目就这样丢掉了。而我们在考试前经常这样告诉学生:“如果遇到不会的题目,千万不要在这道题目上死抠,要先做其他的题目,等所有题目都完成了,再回过头来思考刚刚丢下的题目。”这样的做法没有错,可是如果没有检查,忘记了刚刚丢下的题目,这样就会丢分。在三年级的一次期末考试中,有这样一道题:口算下面各题。(10分)
80÷2= 30×4= 120÷6= 200÷5=
1.7+0.2= 3.4-0.2= 1.58+0.12= 2.4+1.3=
12×3+40= 56÷4-3=
全班50人中有7人丢掉了最后两道口算题。出现这样的情况,不能不让我们反思检查的重要性了。
三、认真检查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细心、耐心的品质。
小学生好动,坐不住板凳,当你书写板书过后,转身一看,会有的学生在桌子下面玩,当这种情况出现后,你会很生气,有的时候会发火,惩罚学生,教学效果必定会受影响。而认真检查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细心、耐心的良好品质,学生在检查的过程中不急不躁,心平气和,用心去审视题目,检查答案的正确性,如果在检查的过程中不细心,没有耐心,那么检查就是在走过场,敷衍了是,并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
如何培养学生养成认真检查的习惯呢?
一、首先要教给学生认真检查的方法
要像教给学生解题方法、计算方法一样,教给学生检查的方法。数学也要像语文一样,在分析问题时要注意关键句、关键词,分清已知条件和所要求的问题。在检查的过程中更要注意这些关键字、词,从整体上把握题目的要求。在检查的过程中,要拿出笔来计算,而不是看,光看解决不了实际问题,数学中的计算题目需要再计算一遍,核对两次计算结果是否一致。如果出现错误,是因为计算顺序的问题,还是因为抄错运算符号或者数字的问题。如果时间充足,可以一道题一道题接着检查,如果时间不允许,可以先检查在做题时有疑问的题目,或者是根据自身情况,如果自己粗心大意,计算准确率不高,可以先检查计算题目……
二、要留给学生认真检查的时间
教给学生检查的方法后,要检验学生的成果,在考试的过程中,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检查,看看学生检查的效果及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在检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了老师的监督,让学生把认真检查培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之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下也能认真检查,比如在完成家庭作业后能自查,不是让家长检查后签字。
三、教师要正确对待认真检查的习惯的养成
教师在培养学生养成认真检查的良好习惯的过程中要始终如一,不能半途而废,心血来潮就培养,没有时间就不要求了,要把培养学生认真检查的习惯贯穿于自己的教学中去,无论课上、课下都要做出要求,让学生形成习惯,方便自己的学习。
好习惯成就大未来,好习惯会让学生受益终生,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养成认真检查的习惯,这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品质,对于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是很受用的!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注重良好的养成教育,就要培养孩子从小立下志向,知荣辱明是非,懂得孝道感恩,讲规矩守纪律,诚实守信重文明,团结助人有爱心,善思考动脑筋,培养专注能力,坚持锻炼身体,等等。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不容易,要把养成教育落细落小落实,从生活习惯、言行举止的细微之处和行为养成抓起。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认为,做人是顶难的,一定要从小就加以训练,养成种种良好习惯和态度,从小孩子时代已经受了良好的教育,到青年的时候,自然可以减少许多问题。“慎始则善终”这是必然的结果。
良好的行为习惯怎么养成。指出,主要是要做到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接受帮助。强调从小做起就是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一点一滴积累,养成好思想好品德。养小德才能成大德。作为家长就是要通过行之有效的方法把的讲话精神变成孩子的言和行。
有的同志说:家长应该是孩子思想的导师―引导正确的方向,行动的警察―及时指出错误,生活的朋友―把握关爱程度,这不无道理。对孩子要善于引导,及时提醒,关爱有度。要采取积极的态度持之以恒,防止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也要防止煞费苦心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被误导、遗忘或半途而废。在实际生活中,这种现象屡见不鲜。
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我国儿童心理学家朱智贤教授认为,习惯是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倾向。例如,儿童养成在饭前、便后或游戏后一定要洗手的习惯后,完成这种动作已成为他们的需要。他同时指出,习惯形成是指长期养成的不易改变的行为方式。习惯形成是学习的结果,也是条件反射的建立、巩固并臻至自动化的结果。
二、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在知识快速更新的时代,幼儿教育的理念和教育方法也在不断地更新。我们很高兴地看到,人们越来越重视幼儿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而不只是单纯地开发儿童的智力和能力。这说明,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已逐渐为人所知。
首先,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幼儿身心健康、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品德的陶冶、个性的形成都是至关重要的。幼儿阶段是品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该时期,幼儿在园内的一日生活体现最多的就是各种习惯,如卫生习惯、生活习惯等。因此培养良好习惯就成为促进幼儿良好品格形成的最为直接和有效的手段,习惯是品格培养的重要途径。
其次,幼儿阶段是好习惯养成与坏习惯改掉的关键时期。习惯具有持久性,对人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好习惯将使幼儿终身受益;坏习惯若养成,很难改掉。幸运的是,幼儿时期若形成了坏习惯,在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改掉的可能性比较大,所花费的时间不是很多。有研究表明,若孩子超过12岁,所养成的坏习惯改掉的可能性就很小。所以,幼儿时期是养成好习惯和改掉坏习惯的关键时期。
再次,习惯养成教育利于幼儿适宜社会生存和发展。社会是不断地发展和进步的,纵观国际国内各个历史时期,凡是有重大社会贡献的人,都具有良好的品格和行为习惯。因此,从小培养幼儿园的良好生活习惯是十分必要的。
三、 行为习惯养成的方法
关于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不同时期的相关的工作者都进行过较多的讨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一些教育方法也随之进步,下面笔者将结合工作经验,探讨目前应用较多的培养幼儿园行为习惯的方法。
(一)良好习惯的规格建立或评价的主体由教师转变为幼师或者幼儿
以往,教师对班级幼儿统一的要求较多,个体服从于集体。现在则是教师和幼儿共同建立规则,这样,幼儿遵守规则有了更多的主动性。
比如,上厕所后,教师要求幼儿洗手,然后教师检查督促。但是有些幼儿会忽视或应付。如班里的刘磊小朋友每次洗手要么就碰一下水,要么就直接不洗手。在经过老师多次提醒之后仍然没有形成自觉的意识。那么被动的服从不能帮助幼儿解决讲卫生的好习惯。于是,教师换了一种方式,老师故意把手弄得脏兮兮的,然后去洗手池洗手,让幼儿观察老师洗手的前后变化。如果不洗手,脏兮兮的黑乎乎的细菌,跑哪里去了,是不是都吃到嘴巴里去了?这个问题要特意问不认真洗手的小朋友,让幼儿意识到没有认真洗手会产生多么严重的后果。然后教师再强化认真洗手的习惯。
这个小小的教育过程,使幼儿们养成了认真洗手的好习惯。可见,幼儿对于日常习惯养成有自己的想法,个别幼儿不了解好习惯养成的原因,或是不清楚好习惯养成的好处。教师通过言传身教,将自己置于规则之中,成为评价的主体,幼儿更容易产生同感,形成好习惯。
(二)良好的行为习惯内容由体现主观性转变为人文化
一些好习惯的养成,不是简单的说教就可以达到目的的。举个例子,对于乱扔垃圾的问题,不管教师怎么强调,可仍有些幼儿还是我行我素,不是把垃圾扔在座位下,就是把垃圾扔到桶外。考虑到孩子愿意听故事,于是教师将不乱丢垃圾的习惯编进故事《垃圾回家》里。在教师极丰富的表情配合夸张动作的表演讲述下,孩子们听得非常认真,听完后全都低下头看自己的位置,随后教室的每个角落都变得干干净净。将行为习惯融于生活,用幼儿易于接受的语言讲述生动的故事,在愉快的心境下帮助幼儿养成好习惯。
各位领导、老师们:
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决定品质,品质决定命运。
中国教育鼻祖孔子对从小养成习惯的重要性作了很好的解释: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优良素质就如天性一样坚不可摧。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曾说过:成功的教育从习惯养成开始。教育的核心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学会做人。习惯是一个人存放在神经系统的资本,一个人养成好的习惯,一辈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养成一种坏习惯,一辈了都偿还不清它的债务。
我认为,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不光成绩优异,品行更应端正,教育的核心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而健康人格培养应从培养良好习惯入手。小学生是养成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就要以多种有效的方式来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根据中心学校决定,每年的3月、9月为厉山镇学生习惯养成教育活动月,首届活动月定为今年的4月。上级领导对此项活动非常重视,并提出了高标准、严要求。还制定了《厉山镇学生习惯养成教育活动月实践方案》。结合上级精神我着重谈谈我校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的工作的实践措施。
一.营造氛围,突出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各班利用黑板报、班会等加强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宣传教育,阐述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老师们更应以良好的师德形象,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二.分步实施,强化整改
各班从学生年龄认知特点出发,明确各年级阶段养成教育重点。低年级突出文明礼貌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中年级突出集体主义教育,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高的年级突出社会公德教育,提高道德认识水平,勤奋向上,自尊自爱。注意在学科教育中,进行养成教育训练。课堂是培养学生好习惯的主渠道、主阵地,课堂上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严格教学常规,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各班要坚持以评价促养成、以活动促养成,我校的“比一比看看谁的素质高”就是以评价活动中,要坚持每日每周的自评、互评、师生共评等形式,巩固己形成好的习惯,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从而逐渐形成良好的习惯,对学生进行表彰奖励,对部分较差的学生进行强化训练。
三.认真落实,突出主题
养成教育应重点突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
㈠强化“责任”教育
㈡狠抓“秩序”教育
㈢加强“礼貌”教育
㈣落实“友爱”教育
一、为小班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制定目标
目标是教育的归宿和出发点,要优化幼儿的生活习惯,使教育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就必须为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制定目标,遵循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依据《幼儿礼仪教育》、《幼儿园五大领域――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制定教育总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分为周目标、月目标,形成循序渐进的目标体系[3]。
二、确定小班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内容
内容是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载体,依据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着重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良好的睡眠习惯、良好的衣着习惯、良好的饮食习惯等[4]。
三、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
良好的教育环境可有效引导幼儿逐渐迈进教育目标,为使教育目标成功实现,我们从审美角度出发创设了精神环境、物质环境等相应教育环境,受到的效果较好。
1.精神环境。幼儿与幼儿之间、幼儿与教师之间、家长与教师之间、教职工之间形成融洽的人际关系及宽松民主的氛围,并在幼儿午睡期间、进餐时间播放轻柔音乐。
2.物质环境。在小班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养成教育期间,根据幼儿易受环境影响的特点,在适当地点对提示环境进行布置,以时刻提醒幼儿对良好生活习惯任务的认真完成。例如:用动作图解的方式将正确洗手方法粘贴在盥洗室墙壁上,提醒幼儿自觉对照洗手动作进行手部清洗,加深、巩固幼儿的行为。
四、创立优化小班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养成教育方法
1.坚持正面教育,多鼓励,多表扬。针对小班幼儿,最有效的教育方法是鼓励与表扬。实验发现,当地上被小朋友堆满玩具时,若大声呵斥幼儿将玩具捡起,受到的效果较差;若用鼓励与表扬的话语让幼儿捡起玩具,很快就将地上的玩具捡干净。结合幼儿的这一特点,本园设置了评比栏,用不同的小贴画表示幼儿在生活习惯各方面的进步,如红苹果表示乖乖吃饭,五角星表示积极上学等,每周进行评比,对表现优秀的幼儿给予红花,增强幼儿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自信心。
2.充分利用每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小班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主要来源于生活,通过每日活动对幼儿良好生活习惯进行培养,使教育的基本渠道。例如:教师在教导幼儿正确洗手、使用餐具、搬椅子、喝水时,可通过教学集体活动将正确方法告知给幼儿,并进行个别指导、练习,直到习惯形成。
3.应用游戏方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教师若单纯地向幼儿示范、讲解良好生活习惯动作,会使幼儿感觉枯燥无味,丧失学习的兴趣,这一教法违背了幼儿的特点,而游戏是小班幼儿最喜爱的活动,有利于幼儿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利用区域游戏(如“巧巧手”),可练习幼儿叠衣服、系鞋带等生活技能。应用游戏方式,使幼儿的生活技能得以练习巩固,取得的效果较显著。
4.创编趣味儿歌,使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活动成功的关键是教育方法的好坏。在过去的教育活动中,教师一般采用说教形式,收到的教育实效较差,故本园以幼儿的特点为依据,创编了简单顺口的趣味儿歌,使幼儿的学习兴趣得以明显提高。如:生活卫生习惯-学习洗手,按洗手程序创编《洗手歌》,除此之外,还有《穿衣歌》、《漱口歌》等。教师在教导幼儿对生活技能加以掌握时,可根据情况进行小故事的创编,使幼儿的学习兴趣被激发。
五、家园共育,形成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