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15 14:42:5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鉴于思想品德对于初中阶段学生的特殊意义,我国政府和相关部门一直进行着如何搞好品德课教学的探索和研究。新课改以前,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往往以教师为主体,学生是客体,这已经严重与时展要求相脱节。过去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唱“独角戏”,只是把学生当作相关知识的装载机器,不断地倾倒自身掌握的知识,这样只能完成教学计划而达不到教学目标。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观念滞后
当下,许多初中阶段的学生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往往有着种种问题迷惑不解,甚至不知所措,这时就需要思想品德老师给予正确的引导,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然而,我们仍然有许多教师按照过去陈旧的思想观念来教授品德,用自身过去的经验来教育学生,课堂往往会形成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学生只是坐在下边当“观众”。还有些学校在教学观念上,强调一个“统”字,学校为了让学生尽可能地少受不良因素的影响,把学生强制带到教师规定的思路上。
2.教学方法落后
目前,我国还有一部分学校的教师在上初中思想品德课时采用过去的单一的教学方式,即:教师讲、学生记笔记。思想品德老师在讲课时往往运用自身早已经掌握的知识再集合教学经验,不管学生能否接受,只是一味地讲。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仅仅是一个记录教师课堂语言的机器,课上虽然记录了,但是,课下就会忘得一干二净,根本达不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3.教学内容方面
众所周知,思想品德这一科目的最关键特性就是时事性。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社会发展变化的节奏也不断地加快,然而,我们的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更新的速度却远远落后于社会的发展变化,不能够及时反映社会发展的现象,造成部分理论与实际不相符,教材落后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抽象的课程,其内容包含领域较广,却不像其他学科那样有具体形象,因此,就需要品德教师在教学上多下工夫,把全部的工作热情投入思想品德的教学过程当中。
二、教学对策
1.及时更新教学观念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必须从实际出发,符合新时期的发展要求。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思想品德教育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还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学习过程中的真正主力军。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也就说明了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而不是“主宰者”。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必须及时地更新教学观念,保证思想品德教学与时俱进。
2.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只重视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性的丧失。新课改后,思想品德教学过程转变为了学生与教师之间交流和互动的平台,教师通过这个过程能够及时了解和掌握每一位学生的想法,并且对不正确的思想给予疏导,这样便能达到教学的目标。这种新的教学过程使得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参加者、合作者、引导者、促进者,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日常的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培养学生自主学生兴趣为主要目标,使学生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可以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积极营造融洽的课堂氛围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课堂教学当中,设置一个主要题目,让学生分组来进行讨论并选代表进行发言,然后再对本次讨论进行总结。这样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方式,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当中加深对所讨论知识的印象,从而达到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目标,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既是一门学科,又是一门为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的艺术,它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也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乃至对社会的发展、进步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对待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上,国家政府、学校以及教师必须从心理上重视起来,作为与学生之间接触的教师更应该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合理的教学思路来引导学生学习。
参考文献:
[1]王莹.浅谈初中品德教学[J].成功:教育,2012(9).
1.思想品德教育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
初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第二高峰期,心理上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在心理发展上表现出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他们有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渴望独立的愿望,而往往不能实行自我监督,遇到困难容易灰心丧气。他们既像大人,又像小孩,有时显得很懂事,有时又流露出稚气。特别是现在的初中生独生子女居多,因为父母的溺爱,缺乏社会生活经验,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因而容易沾染一些不良习气,导致他们自我意识强、懒惰、自私,适应环境的能力差。
2.在体育教学中实施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
2.1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教学目标中
体育教师在制定年度、学期、单元教学工作计划时要有育人的整体目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根据体育与健康学科特点,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育人措施,明确提出每次课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例如,在跳箱教学中,针对部分学生畏惧的心理,不敢跳或逃避跳的现象,教师在备课和上课时要有意识地把学生思想教育作为一项重点内容考虑进去,使他们克服畏惧心理,激励自己,战胜自我,把老师和同学间的鼓励化为力量,勇敢地跨越障碍,即从害怕跳到有勇气跳,再由敢于跳低箱到敢于跳高箱,一步一步实现教学目标,完成跳箱动作练习,锻炼学生的胆量,培养学生敢于战胜困难,超越自我的勇气和品质。学生在学习跳箱过程中同学之间的相互学习与帮助,以及成功后的喜悦,同学们的掌声、鼓励、祝贺都能培养同学之间团结友爱、相互协作的良好品德。可见,把思想品德教育寓于体育课各个项目教学目标中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2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常规的课堂教学中
体育课教学内容较丰富、范围广、思想性、实践性强,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具体的思想品德教育。例如,学期伊始,向学生介绍我国体育事业取得的成就和奥运健儿努力拼搏为国争光的典型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锻炼身体”的思想,把强身健体与远大的理想结合起来,树立终身体育意识,认真上好体育与健康教育课。室外的体育与健康实践课一般以班、组、队为单位进行,学生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班、组、队的荣誉。上课集合队伍的“快、齐、静”,以及课中的各项组织教学、变换学习、合作学习等,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严谨作风、良好状态和组织纪律性。显然,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体育课堂教学常规中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教学效果。
3.思想品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思想品德教育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有着不同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初中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良好的意志品质教育、行为规范教育等。
3.1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体育本身就蕴含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我们可以结合建国以来体育战线取得的巨大成就,向学生展示我国成为世界体育强国的事实,树立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在重大赛事和奥运期间,组织学生观看电视转播或录像,用中华体育健儿的优异成绩和为国争光的拼搏精神感染学生,激发他们为国而练的热情,从而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3.2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体育教学中的一些训练游戏一般都是群体性的活动,其中存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关系的协调问题,同伴之间的团结协作问题。因此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一次群体性活动的开展,其实就是一次集体主结协作精神的培养教育。如果教师组织得法,集体性的竞技活动不仅有利于增进学生在群体心理上的融洽感,还能使学生的群体配合性增强,并对其团结友爱和协作精神形成促进作用,增强每个学生团结、互助、友爱的集体荣誉感,使个人的独立性和集体主义协调性达到和谐统一。如,学习篮球、足球、排球、接力等项目,教师要在讲战术和技术配合时,特别向学生强调集体配合的重要性,不失时机地进行集体观念和集体主义教育,使学生明白一个没有集体观念的队伍很难体现出战术意图,士气也不会高昂,很难在比赛中取胜对方;而一个没有集体观念的人即使个人技术再高,若不讲究集体配合,就不会有同伴给他创造机会,也就难有作为,让学生在战术配合的练习中体会集体主义的精髓和集体协作的力量。
3.3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体育教学其实也是一种意志品质的训练过程。任何一种体育技能的掌握和形成,都必须经过一个强迫身体肌肉发展的痛苦过程,学生的身体要经受一个非常痛苦的适应阶段,而这个阶段是学生意志品质经受严峻考验的阶段。如耐久跑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障碍跑可以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跳马、双杠可以培养学生勇敢、果断和克服困难的优良品质。教师应结合这些教材的特点,渗透意志品质的教育。当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获得胜利时,教师不仅要及时总结学生完成技术动作的情况,更要让学生回味胜利取得的不易,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毅力、不畏艰难的勇气、勇于拼搏的精神,继而教育引导学生懂得无论学习、工作等都需具备这些意志品质,从而使学生更深刻感受到在人生的旅途上必须具备这些优良的意志和品格,才能不断进步。
3.4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体育教学本身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的教育和训练,体育活动是有规则要求的。如果不按规则要求进行,不仅达不到训练目的和运动水平,而且易产生危险。学生作为被动的受教育者,最初对体育中的规则和纪律性要求往往是不习惯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对学生的规范行为的训练,使他们从接受教育发展到自我教育阶段。在学习和训练过程中,学生要具有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进行意识上的自我调节,使个人的行为表现与社会规范、课堂规范相互协调统一,并在运动中得到进一步发展,形成自觉的纪律规范性。
参考文献:
经调查研究发现,当下社会的孩子大多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多样化,且带来了非常恶劣的结果。为了能够逐渐的改变这些问题,文中对问题现状进行调查,对产生原因进行分类,对问题的严重性作出了较为详尽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明确了改善方法及做法,即注重思想品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的心育艺术。本文在明确心育概念的同时对如何进行心育教育进行了详细分类说明,能够使教育者能够把方法应用到实际中。
一、学生的素质现状及产生原因
提起当下的孩子,大部分的人都会不自觉摇头叹息。频频出现的自杀新闻和流露在网上的各类不雅视频无一不在展现当代孩子心理的不堪一击与道德低下。在职场晚辈的眼里,当代的孩子大部分自私、没有团队意识、不懂得尊敬前辈;在老师的眼里,当代的孩子也越来越难管理,打架、逃课、上网、恋爱、懒散仿佛成了当代大部分学生的代名词。老师开始感叹,现在的孩子真的越来越不懂事,一代不如一代;在家长的眼里,孩子们越来越难沟通,总是盯着电子屏幕,对父母没有半分耐心,不愿意与父母说话。见到亲戚也十分冷漠,打个招呼仿佛成了酷刑。作为祖国未来的栋梁,孩子们肩上担负着祖国的未来。因此,孩子们的现状令人担忧,这种现状也促使了研究者去探索背后的原因。经调查后发现,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1)缺少父母的关怀。现在的孩子中有许多是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爱,养成了自卑但自尊心很强的性格,很容易与人产生矛盾。还有很多父母因为工作的忙碌而疏忽了对孩子的教育与管理,只能以金钱作为补偿,更导致了孩子的骄纵,自我,不懂得体贴别人,冷漠。
(2)社会诱惑大。随着社会发展的多样化,学生面临着来自方方面面的诱惑。由于分辨是非的能力不强,缺少人引导与教管,学生非常容易就迷恋游戏、沉迷斗殴。
(3)学校对于思想品德教育的疏忽。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不少学生老师都已高分为目的,因此并不重视这样的“副科”,常出现不上课或者占课现象,导致学生没有得到充分的教育。
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大部分学校在初中后才开设思想品德教育课程。之所以在初中开设这门课程,是因为初中对于学生来说,初中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初中这个时间段,人的大脑发育趋于逐渐完善,属于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开始逐渐形成。而上了初中后,学习任务的加重,学习内容难度增强,学习时间延长,给学生带来了一定压力。同时,也开始接触形形的人物,与父母的交流减少,因此,如何给学生塑造正确观念的重任便主要落在老师身上。此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极其重要,不仅能给学生缓解压力,保证学生心理健康,以一个更好地状态去学习,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学生能够正确面对生活的挫折。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必要性在于,如果在人生的转折期间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学生会更加容易被不良的观念所浸染,走上弯路,由此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如果大部分的孩子没有得到正确的思想品德教育,影响的,不再是一个孩子或者一个家庭,而是整个国家的未来。
三、论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心育艺术
针对每个孩子情况的不同,如何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能够让每一个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是至关重要的问题。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孩子的问题,在授课的过程中,仅仅传播正确的观念远远不够,还要通过心育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所谓心育,是心理素质培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称。只有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才能保证学生以正确的方式生活。如何将心育应用到思想品德课程的课堂上呢?
首先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观,保证学生心理健康。在心育的过程中,更加注重的是何学生进行心灵上的交流。可以通过一些生活事件来让学生自己领悟一些道理。例如,讲到善待父母、懂的感恩时,可以先讲一个小故事:“从前有一家人,由一对夫妇,一个小孩和一个老人组成。这对夫妇对孩子非常好,但是对老人非常差。平时经常嫌弃老人,忽视老人,在吃饭的时候,也只是给老人一个木碗,盛小部分的饭菜,让老人坐在一边吃。有一次老人吃饭的时候将木碗掉在地上,木碗摔成了两半,饭菜洒了一地。妻子对老人破口大骂的时候发现小孩正在小心翼翼的把碗捡起来。妻子奇怪的问孩子:‘你为什么要捡这个碗?’孩子天真的答道:‘以后你们老了,就给你们用。’”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主动思考,引导学生自己分辨生活中的是非,找出父母做的不对的地方和导致的结果,才能真正让学生感受到如何对待父母是正确的。
其次,要培育学生心理素质。这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培育: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及让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在课堂上为学生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主要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来进行。合适的游戏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对他人的信任感、还可以增强团队意识,让学生真正懂的换位思考。而在进行如何让给同学们保持良好的情绪时,则主要通过交流来完成。可以在课堂上让同学们分享一些引起负面情绪的事件,同时说出负面情绪产生的原因以及负面情绪对自己带来的影响。分享完后,可以对这件事进行细致的分析,用一个良好的心态假设结果,进而对结果进行假设,让同学们意识到保持良好心态的益处,主动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思想品德教育成果将会影响和伴随学生一生,因此,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社会都应当更加重视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提高,减少悲剧的发生,让学生有一个灿烂的人生。如果要让每个孩子都拥有良好的心理状态,让心理教育方法更加方法,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努力,才能塑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探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首先应该明确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与学生价值观的关系。从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来看,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基本目的就是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是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基本目标。
当前,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目标是:以理想信念为核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当前的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属于引导学生对人生意义、目标进行反省的知识教育,它不是单纯的“价值教学手段”,而是一种系统化的价值观的教育培训过程。通过组织一些列的思想品德教学活动,让抽象的价值观概念内化为指导学生生活中言谈举止、道德行为的价值取向,使学生具备自我纠正的能力,促使其系统的、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
2.当前学生价值观形成的迫切需要。
很多人都说当前的初中生是炫富的一代、是垮掉的一代,这是因为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大部分家庭又都只有一个孩子,在这种情况下基于对孩子的爱,家长往往对孩子的价值需求不加考虑地予以满足,忽视了对孩子进行价值观教育,导致孩子的价值观出现扭曲。考虑到当前家庭教育在价值观引导方面缺位的实际状况,对孩子进行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培养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只能依靠当前的教育手段。因此,通过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孩子的正确价值取向,成为学生价值观形成的迫切需要。
二、初中思想品德如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利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
1.激发价值取向形成的动机。
行为动机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推动力,是学生产生正确价值取向的心理欲望。只有学生存在这种行为动机,教师的教育引导行为才能真正对学生产生作用。因此,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价值取向形成的动机,具体来说可以采取这些方式:从具体的社会案例入手,通过活生生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兴趣;创设情境、条件,引导学生加深对价值取向的认识,使学生明确哪些行为反映了正确的价值取向、哪些行为会被人们所唾弃,从而使学生产生形成正确价值取向的愿望。
2.对学生提出形成正确价值取向的要求。
在激发学生形成正确价值取向的动机之后,教师要及时对学生提出符合正确价值观形成需要的具体要求,让学生明白怎样的价值观才是符合自己需要的、符合社会需要。对学生提出价值观行为要求时应注意:要站在社会发展及学生自身发展需要的高度来认识和提出行为要求,从宏观上进行把握、从生活细节处着手,通过中学生行为守则等把对学生的每一具体行为要求落到实处;在提出要求时要体现一定的层次性,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和自身特点,以保证思想品德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在提出要求时要适度、适时、适量,一切从实际出发,程度不能过高,范围不宜过宽,数量不宜过多,不能操之过急。
3.对学生社会行为的引导
(一)单一的教学方式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需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因此采用的教学方式应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对思想品德教育产生浓厚的兴趣。但是,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依然采用朗读式的教学方法,将课本的内容进行简单的复读,教学过程仅仅依靠单纯的粉笔、教材和教师的嘴进行,课堂教学缺乏趣味性,教师的激情不足,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使教师难以认识到学生的主体作用,忽略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互动,抑制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不利于其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的形成。
(二)局限的教学内容
在现阶段的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教学内容相对局限,基本的内容大多以理论性的内容为主,这样的教材内容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强化了教师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缺乏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初中生很难理解一些理论性较强的知识,严重影响了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
(三)错误的教学手段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还表现在错误的教学手段上。首先,一些初中思想品德教师依赖于传统的教学手段,他们依然沿用说教、批评式的教学手段,没有充分考虑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影响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其次,在具体的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教师不能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阻碍了思想品德教育的发展。
二、如何创新初中思想品德教育
(一)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各种教学方法不断涌现,为各个学科的教学增加了动力。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有效组织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是其学科发展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学生道德素养的关键。情境教学法,互动探究式的教学方式以及小组合作等教学方式都是现阶段较为新颖的教学方式。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要根据具体的教育内容,充分结合多种教学方式,最大程度的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
(二)联系生活实际,扩大教学内容
针对传统的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局限问题,我们在具体的创新教育方式的过程中,要积极联系生活实际,扩展较多的课外实践活动,不能将教学内容局限在教材内容上。教师要根据社会热点及校园文明情况,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更能理解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领会其真正的含义,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另外,通过具体的社会实践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理论性的知识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实践性的教学内容,可以使学生亲身体验,将僵化的知识变得灵活,易于学生掌握。
(三)有效利用新媒体,创新思想品德教育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初中生喜欢使用新媒体进行社交。因此,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也要积极利用新媒体,开展一系列的教育创新。一是利用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对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进行改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给学生推荐一些能传递正能量的网站及微信公众号,引导学生接触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
1.引言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对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新课程标准的变化,尤其是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这种矛盾越来越为明显,已经严重制约了初中思想品德的教育成效,严重影响着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必须对教育方式、教学策略进行改革,以科学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效。下面,本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特点,就新课标下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改进策略进行简要的探讨。
2.初中思想品德新课标的特点
分析《全日制义务教育实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我们可以发现新课标在继承和发扬旧教学大纲优点的基础上,作出了很多创新和突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人文性。在老版本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更多的是强调这门课程的政治性,而忽视了其“人文性”,似乎初中思想品德课就是讲生冷机械的政治,而缺少实际生活相关的人文内涵。相反,世界各国尤其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其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却很好的将政治与人文结合起来,实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新课程标准在人文性方面作出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在“思想性”上增强了“人文性”,以培养学生的开阔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关注于学生的成长需要和生活体验,重视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的熏隗。
2.2 德育性。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会做人的关键时期,但老版本思想品德教育在对学生的德育方面还有所不足,真正能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指导思想更完全不够,新课程标准在这方面作出了极大的加强。以为初中生打下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作为根本任务,充实了公德教育内容,将中小学习想品德教育作为一个整体加强了两者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提高学生对生命价值的认识,教会学生与人为善、平待待人,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处事。
2.3 生活性。“学会过美好生活”是人类共同的愿望,初中思想品德应用于生活才是其真正的任务,因此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必须切入学生生活,提高学生的可接受性,能将初中思想品德课的知识拓展到生活实际之中,能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在学会生活、学会交往、学会做人,让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能有用,可用。而老版思想品德课程,普遍存在着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脱离的现象,一方面使学生不喜欢思想品德课,另一方面使学生认为思想品德课不切实际。
3.新课标下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改进策略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特点,分析现有思想品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改进:
3.1 充分运用多媒体拉近生活距离。生活性是新课标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特点之一,也是对教学策略的根本要求之一。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根据课程内容,收集相关图文资料辅助教学,包括如电影、音乐、图片等,这样既可以减少板书讲解时间,也可以让学生建立起更为直观的认识,通过与生活实际更为相接近的情景塑造,拉近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与生活实际的距离。如在《防患于未然》一课中,我们就可以收集关于犯罪危害的影片、相关歌曲、音乐等,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营造出一个学生可以直接感知的情境,让学生能从空洞的讲解中脱离出来,产生身临其境,情入其中的感觉。
3.2 改变思想树立以生为本的观念。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极容易固化学生思维,影响学生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在新课程标准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其德育性、人文性,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树立起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并应用到教学实践中,让学生通过思想品德课程教育,能完成自我思想素质的升化,完成自我道德的提高。比如在《维护消费者权益》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课前搜集相关侵犯消费者权益的事件,并在课堂上结合自己所知的进行发言探讨,然后再演示“维护消费者权益”的方法,让学生针对自己所知的事件讨论如何维护消费者权益。
3.3 紧跟时代步伐展开教育。应用于实际生活,与生活实践相接轨,才是教育真正的目的。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为了使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与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因此增强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时代性,有着重要意义,必须紧跟时代步伐,紧抓特殊事件展开教育。比如近期南海冲突、冲突、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首次载人交会对接等等,都可以极好的应用于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4.结束语
总之,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体现出明显的生活性、人文性、德育性的特点,如果依然采用传统的方法,势必不能真正达到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教师必须从多个方面入手,深入分析新课标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特点,分析时展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素质的要求,以此为基础采用合适的方法展开教育,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许乃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探讨[J]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2.011
思想品德课是学生在初中阶段要学习的一门重要课程,虽然思想品德课与学生的升学考试没有直接联系,但是,却对学生的成长起到关键性作用。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认识世界的关键时期,此时,如果有没有正确的思想做指导,将会对学生的三观产生重要影响。在初中开设思想品德课,就是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辅导,让学生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思想品德课的开设,还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根据其心理发展特点,学生会产生很多心理问题,开设思想品德课,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我作为一名初中思想品德老师,具有多年的教育经验,在此拟将之与大家分享。
一、加强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紧迫性
(一)人才培养因素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德才兼备的学生在职场上更具有竞争优势。因此,学校教育要紧跟时展的步伐,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从学校抓起。初中思想品德课教会学生很多做人的道理以及认识世界的方法,这些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社会,还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帮助学生克服生活中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使初中学生成长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二)社会因素
现代社会竞争无处不在,初中学生虽然在学校上课,但是,也能感受到竞争的火药味。在学校学生面对的最直接的竞争就是学生之间的学习竞争。在学习竞争中处于强势的学生,可能会心情愉快,但是在竞争中处于弱势的学生会产生严重的心理压力,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通过思想品德课的开设,教会学生如何调节压力、如何看待成败。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认识到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成绩不好的学生认识到失败乃成功之母。学生的学习心态得到有效调节,促进学生的持续进步。
(三)家庭原因
初中学生年龄还小,对家的依赖性还很大,家庭环境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状态。例如:有些学生家庭和睦,学生的身心愉悦,学生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有些学生家庭不和睦,学生没有心思学习,并且还有沉重的心理负担,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通过思想品德课的学习,教会学生该如何珍惜美好的生活,也指导学生该如何面对生活中的逆境。
二、有效开展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径
(一)将课堂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效地结合起来
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教会学生如何明辨是非。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不应该一味地给学生讲解教材知识,而应该将教材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这样的教学具有极其积极的意义:
(1)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广大初中思想品德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使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学生从实际例子中学会了处理问题的方法,有效调动了学生听课的积极性。
(2)有助于学生理解。思想品德教材上的很多知识点都具有很强的理论性,由于初中学生的社会经验有限,对于教材中提到的一些理论,难以有效地与社会实际进行结合,更不要说用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了。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上,老师将教材上的理论与实际案例结合起来,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有助于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之中。
(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老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首先老师应该给学生树立榜样。初中学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因此,老师对学生会产生重要影响。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上,老师只有身体力行,学生才会信服。广大初中思想品德老师一定要注重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从思想上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广大初中思想品德老师付出不断的努力。初中学生对老师具有很强的神秘感,觉得老师是神圣的,同时也是难以接近的,因此,一般情况下学生很少主动地与老师交流,这就需要老师主动与学生沟通,初中思想品德老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1)网络。网络为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提供了很大便利,老师可以有效利用网络实现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实际上,很多初中学生都有与老师交流的欲望,与思想品德老师交流的欲望更强,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又不愿意与老师直接交流,网络为学生打开心扉创造了条件。例如:老师可以主动加学生的QQ,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也可以通过互通电子邮件,进行沟通。
(2)对学生的肯定。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具有极强的获得外界肯定的欲望,尤其是老师的肯定,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老师的肯定使学生感受到关怀与温暖,无形间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三)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上,如果老师一味用讲述式教学法,会使学生感到课堂单调无味,毫无生机。初中学生喜欢新鲜事物,因此,只有充满变化与新鲜感的课堂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激情。这就需要广大初中思想教育老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并能够做到灵活掌握,根据课堂教学环境的变化,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只有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效率才会提高,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在心理学中,情感通常会被定义为:“人面对客观事物的行为反应以及态度体验,它不仅包括刺激情境,还包括主观体验以及表情等,是系列的神经生理过程。所以,情感向来是一种比较难以捉摸的复杂生理现象。”列宁也曾经说过:“人如果没有情感,也就不可能会有对真理的追求。”所以,要想使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离不开情感教育,对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来说尤为如此。初中思想品德是学生健全人格及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土壤,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是教育教学的必然要求。
一、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1 初中思想品德中实施情感教育是由教学的性质决定的。初中的思想品德课是我国初中阶段的必修课程,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初步常识问题教育,以及有关科学常识问题的教育。作为我国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渠道,思想品德教育一直是我国学校社会主义性质的标志。正像某位思想家所说的那样,“德育工作要想体现出时效性,情感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德育教育是包含“爱”的教育,决定了其教学的情感性。
2 初中思想品德中实施情感教育是由教学的原则决定的。政治学科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是知行统一。作为一门对学生思想品德进行教学的课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要解决的除了“知”与“不知”的关系,还需要对“信”与“不信”“行”与“不行”的矛盾进行解决。如果没有投入感情,对其动之以“情”,就很难做到晓之以“理”。所以,这就要求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必须把传授知识与陶冶情操结合起来,对其实施情感教育。
二、如何更好地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运用情感教育
1 营造积极的气氛。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学的过程中,自身应该带着积极、亲切的情绪,这样才能主导整个课堂的气氛,营造出轻松的课堂氛围。教师在走进教室时必须要保持微笑和喜悦,这种积极的情绪能够感染学生,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状态下学习,这样不仅能使他们感受到亲切和温暖,也能使他们的情绪与情感被调动起来,课堂也会更具有活力。
2 充满情感的语言。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交流方式,语言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是能够与人的心相连通的。而语言要打动人心的首要条件,就是要充满情感。在对初中生进行情感教育时,教师在讲课的语言上一定要饱含真情和感染力。教师要重视讲课的语调和动作、表情等,对自己的真情进行流露,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能够感觉到教师的语言都发自内心。这样不仅能增强课堂感染力,而且能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情感教育效果的发挥。
3 情感事例贯穿。在对初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学时,为了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对学生比较关注的事件或事例进行筛选,激发他们在情感上的积极体验,使课堂活跃起来。在教学中可以多贯穿一些情感事例,比如,“高中生被全班同学虐待”这样的事例,因为关乎学生自身,就会引起他们之间的强烈共鸣,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在情感上能更容易沟通,课堂教学的目标和任务才能更好地完成。
4 教学方法灵活。要在初中的思想品德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还要求教师能够采用灵活多变和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因为只有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使课堂环境更加生动活泼,学生的学习环境也就会更加愉快,在这种环境下学习,不仅能提高他们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能力,而且能使他们的情感更加丰富。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把课堂让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发表对情感教育的看法,从他们的讨论中总结出自己教学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并及时改正,能够更好地促进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工作水平的提高,达到情感教育的效果。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由过去侧重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转变为侧重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修养和健康人格的教育,这在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中,可以说是一次重大的变革,它必将在促进和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上起到其他学科教育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新理念下如何上好思想品德课,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是要求教师用更多的爱去浇开学生心灵之花的活动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奉献爱心的过程,特别是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坚信,关爱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关爱学生,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一位教育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在影响学生内心世界时,不应当挫伤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尊重是人类一个永恒的话题。每个人都是在别人的尊重里学会做人、学会自尊的。因此,教师在用爱心去感化学生、改变其面貌时,注意充分理解,信任和尊重学生,显得特别重要。只有在师生的心灵之间架起一座爱的桥梁,才能实现情感交融,促进其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发展。关爱学生,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学过程中通常会有这样的现象,学生因为喜欢某位老师而喜欢他所教的学科,很容易接受该老师的教育。因此,教师关爱学生更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蹲下身子和学生说话,走下讲台给学生讲课”,以朋友的身份,真诚地面对学生,消除学生的顾虑情绪。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爱”是教师发自内心的一种热情,是教师的一种教学艺术,也是教师教育学生的前提。爱心能点燃希望之火,让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愿望;爱心能扬起生活之帆,使学生真正体验到一种成功的喜悦。愿我们所有的老师都献出自己的爱心,用爱去浇开学生的心灵之花,让祖国这个大花园永远都是争奇斗艳,生机勃勃。
二、转变观念,营造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和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新课程倡导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因此,建立起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至关重要,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真诚地、公平地对待、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不厚此薄彼,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课上不能一遇学生的违纪就大声的训斥,要学会运用委婉迂回的策略来处理,若能用幽默的方法来解决,那定会有意想不到效果。教师可以在课余的时间放下“架子”主动地走到学生中间,敞开自己的心扉与学生进行对话,学会倾听他们的观点,了解他们的疑惑和要求,多用激励性和亲和性的语言,多用商量的口吻,多用赞许的目光,在与学生的对话中尽量不打断学生的话题,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善于倾听不同的声音。课堂上教师也要从一个知识的灌输者,发号施令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参与者和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把更多的课堂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给学生更多的学习自,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自己建构新知,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现自己的舞台。
三、树立新的教材观,用好教材,活用教材,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过程是教师“用教科书教”的过程,而不是“教教科书”的过程,在这样的理念之下,思品课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树立新的教材观,可以在用好教材的基础上,活用教材,适当拓展思品课课程资源,把我们周围大量鲜活的信息引入思品课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因此拓展出来的课程资源必须为学生服务。首先教师要拓展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课程资源,以初中生的生活为基础,让学生品德的培养回归生活,这样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才会有针对性、切实性和有效性。其次,要选取学生感兴趣的课程资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拓展出来的课程资源是学生自己的课程资源,他们最愿意参与进来,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主动参与的意识。再次,拓展课程资源要关注学生的独特性。每一个学生都有着独特的个性,而即使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教材也不可能关注到所有的地区、所有的学生,因此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适当拓展教学内容。当然,拓展思品课课程资源更为重要的是必须时刻关注国家大事和社会生活“热点”问题,思品课教师一定要把更多的“热点材料”拓展到课堂教学中去,平时有一个及时把时事政治内容融入教学中的良好习惯,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关注生活、关注现实、关注科技、关注环保、关注人文,对学生进行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教育,最终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四、拓展思维空间,发挥学生潜能
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程实施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提出了新的要求,也要求教师重新确立教师角色。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思想品德课如何开展有效教学,怎样成为成功的思想品德课教师,什么是一堂好课,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如何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如何减轻教师的负担等,这些问题引起我们广大教师的思考。本人根据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在以下几面做了探索。
一、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防止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滥用
随着计算机与网络的普及,多媒体教学在城乡普遍出现,多媒体教学这一先进的教学手段被广泛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相比具有不少优点。首先,它使一些在传统教学手段下很难表达的教学内容或无法观察到的现象能形象、生动、直观地显示出来,从而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其次,它能大大增加课堂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等。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多媒体教学手段使用存在盲目性。并非所有课程内容的教学都有必要使用多媒体教学
手段,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其使用应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不应该“一刀切”、“一哄而上”。例如,在课堂中许多教师大量采用了生动形象、直观有趣的视频、Flas等素材。确实,在课堂中合理巧妙里使用这些素材能够在一定程度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但是,如果使用不当或滥用,那么它对我们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率又有多大的作用呢?此外,在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相当多的教师由于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课堂教学被教学课件所束缚和控制,这一方面与部分课件缺乏交互性有关,另一方面和教师自身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能力息息相关。因此,我们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发挥传统教学手段的优势,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精心设计教学活动,避免活动探究流于形式
新课程改革实施后,各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新课程培训,这些培训和其他教研活动对于提高广大教师的教学思想与理念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许多教师都在自觉地转变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游戏活动等教学形式得到广泛的应用。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好多个活动探究环节,并且通常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探究。这些活动改变了长期以来我国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灌输知识的主动施教者,学生是被动接受灌输的对象的局面,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有效性。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某些误读新课堂教学的行为。如在一些优质课展示活动中,教师设计了许多丰富多彩的活动,某些活动形式活泼多样,表面上看课堂气氛十分热烈,但是这些活动是否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是否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却值得深思。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避免活动探究多而不精、流于形式等。
三、坚持课堂动态生成,灵活处理预设与生成
首先,课堂动态生成要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当前,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有些教师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盲目地尊重学生不恰当的学习行为和方法,对教材偏向的感悟与理解以及错误的知识与观点,却给予积极的评价,有时甚至顺着学生的曲解、误解,展开合作、探究、交流、争辩。课堂生成看似精彩纷呈、气氛活跃,可是生成的内容却与课堂教学毫不相关。因此,教师应在尊重学生独特体验、鼓励多元解读的同时,注意教材内容的价值取向,将学生偏离教材的问题通过巧妙的引导,用蕴涵在教材中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来影响学生,感染学生,从而构建他们美好的精神世界。其次,课堂动态生成要求教师在课前更加精心地备课,不仅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尽可能地深入理解教材与课程标准,了解学生的认知现状与心理发展特点等。再次,课堂动态生成对教师的自身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堂动态生成需要教师能够恰当地处理教学中的一些突发或偶然事件,经常会突破书本的知识范围,尤其是我们思想品德课,课堂的开放性就显得更加强。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与科技发展,面对互联网日益普及下成长起来的学生,学生的知识与“问题”更是我们难以想象,它更要求我们广大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要树立终生教育的学习理念,不断学习新知识,使自身的知识结构与时俱进。
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关注学生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强调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新课程建构的基础。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转向对学生个体品德发展与生活实际的关照,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世界。基于思想品德课的特点,它特别关注课堂中学生情感、态度的体验和价值观的养成。为了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我们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就必须打通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界限,密切课堂教学与生话、社会的联系,把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融通起来,使学生感受到书本知识学习的意义与作用,意识到自己学习的价值,增强自己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从而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