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专业的应用模板(10篇)

时间:2024-01-15 14:42:5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计算机专业的应用,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计算机专业的应用

篇1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8-0221-02

一、引言:什么是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办学,是指学校与企业根据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共同投资,利用校企双方资源共享,制订人才培养计划,提高劳动者素质,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一种合理结构体系。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需要不断壮大和发展自己,需要有大量的人才支持,而人才来源的主要途径是依靠各类学校。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当代大学培养出的毕业生普遍存在理论知识水平高,但是动手实践能力低的情况。走出大学校门的毕业生无法立即融入到工作岗位,而是必须经过“二次教育”――技术培训才能适应本职工作。这对于企业来讲是一种额外的资源消耗,对于我们的毕业生来讲也是时间和精力的浪费。因此,以校企合作的模式开展学生的实践教育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也相当于让学生提前接触和融入社会。计算机专业是一个对实用性、实践性要求很高的专业,并且在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应用的很广泛。而企业需要的是有一定实践经验、动手能力强且能快速适应岗位的计算机人才。因此现在很多大专院校都在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针对计算机行业的特点,评估校企合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以寻求最佳的校企合作方式。这也是本文的意义所在。

二、目前的方式有哪些,有什么问题

由于计算机专业属于高技术型专业,技术和硬件的升级非常快,因此学生所受的教育和实际动手能力方面与企业的实际需求有相当大的差距。同时,由于计算机专业的应用范围过于广泛,涉及到的其他专业的知识和技术也比较多,因此学生仅凭计算机专业的知识和技术很难胜任各行各业的计算机相关工作。针对不同的行业不同的需求,目前在各高校中出现了几种不同的校企合作模式,现总结如下。

1.顶岗实训。学生在学校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和掌握了基本的岗位技能后,再到用人单位进行顶岗实训,最终达到学生就业和企业选择人才的目的。这种模式在实施的时候,实际上用人单位和学生已经形成了初步的就业意向,只是将新员工培训实习提前到了大学阶段。如果没有达成就业意向的,就很难实现这种模式。

2.订单式培养。企业提供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并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结合岗位需求组织教学,学生毕业后到企业直接上岗工作。这种方式目前推广力度较大,例如北京尚观公司和我校提出的“学分置换”方案就属此类。

3.校企共建。按照高校校企合作的基本办学思路,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在企业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或者在校内合资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建立学校和企业长期的合作关系。例如学校与某IT企业合作成立“软件学院”、“网络学院”,形成共同体。目前中兴公司就与我校就网络通信专业的建设进行相关沟通。

三、探讨适合我校的方式,以及实施过程中的保障

我校属三本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成立时间不足十年,在师资和硬件方面不存在优势,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也不存在竞争优势。要改变目前的现状,选择合适的校企合作方式显得尤为重要。根据本校实际,我认为上述三种方式中的2、3种都可以选择,并可以作为未来校企合作的短期和长期实施方案。订单式培养模式,可以作为我校近几年校企合作的短期方案。目前国内有一些从事教育服务和教育产业投资发展的公司,这些公司紧跟前沿技术,采取以企业的真实项目为教学案例,以项目设计为学习任务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如“锐捷网络学院”、“Cisco网络技术学院”、“北京尚观公司”等。学校与这些教育机构或公司形成战略合作伙伴,能结合双方优势资源,在教学中完全嵌入以企业真实需求为导向的课程计划、教材和教学方案来开展教学活动;还通过一系列的教师培训合作计划提升了本校的师资水平和能力。同时,这些教育机构提出的实际操作方案也比较灵活,例如“学分置换”方案,学生在大学的最后1~2个学期参加教育机构组织的培训和实践学习,并参加由教育机构组成的期末考试(考核),考试通过的将获得由学校认可的学分。即学校原来教学大纲中的某些课程(大多为选修课)或者实习课,被置换成了教育机构组织的新课程和实习内容,其学分值是对等的。在学费方面,某些教育机构提出“工作抵学费”的方案,即上学时学费可以暂时不交,等到毕业后为指定公司服务一年,从其工作报酬中抽取欠缴的学费。这样学生的经济压力也不会很大。正是因为这些灵活的、人性化的合作方案,使得校企合作的“订单式”培养模式成为可能。2013年的毕业生中,已经有十几个学生参加了北京尚观公司为期一年的“嵌入式”培训,这是我校校企合作的首次尝试,我们期待一个令人满意的成效。校企共建模式,可以成为我校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师资水平的长期目标。作为独立学院,更倾向于培养操作型、执行型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培养目标是以能力为中心的。校企合作无疑是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和途径,而思科网络学院教育项目则是校企合作的典型实例。美国Cisco(思科)系统公司是世界公认的计算机网络巨头,它对全球互联网的发展和网络技术及设备的推广的成就在IT行业是首屈一指的,它在网络路由器、交换机等方面的成就目前处于绝对的领先地位。作为教育项目的推广,美国思科公司在全球开设了数以千计的思科网络技术学院,在中国就有近200所,其宗旨就是让全世界的年轻人都有机会接触和学习最为先进的网络技术。通过多所院校与思科公司合作证明:校企合作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也是切实可行的。在教学内容方面,思科网络学院CCNA(Cisco Certified Network Associate)课程采用全球统一的英文原版电子课件,由美国Cisco System公司作技术后盾,教学内容每三个月动态更新,学生可以在第一时间学到最为先进和实用的网络技术,保证了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在教学方法方面,以理论教学结合实训的方式,运用模块化实训和系统性实训相结合的方法,提高学生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和系统运用能力。同时引用先进的E-learning教学手段,使学生随时、随地能享受到网络教学资源。在师资队伍培养方面,校方可以选派本校教师参加Cisco公司举办的网络学院教师培训,并取得了Cisco网络学院要求的教师资格,这对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师的业务能力提高起到了很大的推进作用。

四、总结与展望

成功的校企合作,能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为学生就业铺就更为理想的道路;能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使社会对毕业生能力的认可度提高;能从实质上提高学校的教育办学能力、师资队伍建设。总而言之,实现了学校、学生与企业的“三赢”。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学习新理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篇2

关键词:MOOC;专业教学;完全学分制

Key words: MOOC;professional teaching;completecredit system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1-0184-03

0 引言

自2011年以来,已有超过16万人通过MOOC平台参与索恩和彼得・诺威格所创设的人工智能课程。并不是所有的网络学习课程都叫MOOC课程,这种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成功实现了一种高端知识的交换,并在2012年席卷中国,对中国式的教育产生重大变革,较之于以往的网络教学模式,人们更加关注技术对教育的革新,对教育理念、体制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刻变化。

然而,从MOOC创设的第一门课程人工智能可见,其对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影响更为深刻,但是,由计算机网络开放平台反思计算机专业课程自身建设与教学发展模式的研究甚少。纵观MOOC课程所具有的工具资源多元化、易用性、受众广、课程参与自主性高等优点,它需要一种更为灵活的学分制来适应计算机专业教育。对于计算机专业教育而言,学分制具有灵活、创新激励、尊重主体等特点,从这一意义上讲,学分制更有利于MOOC应用于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发展与创新教学模式。

1 MOOC的发展历程

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源于美国硅谷在线学习,在2012年曾被《纽约时报》评为横跨IT和教育界的一个革命性事件,分别由Coursera,Udacity和EdX三大公司领衔,只要通过简单三步(登录MOOC网站-注册-选课)选择,就可以免费、自主、开放地享受来自于由斯坦福、哈佛、MIT等世界级顶尖名校的视频课程,并可获得世界常青藤名校的结课证书。

2012年“慕课”元年开启了MOOC作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创新之举,国内外的MOOC平台在国内如雨后出笋般发展,与高校结下了联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先后加入EdX平台,复旦大学等也加入了Coursera平台共建全球在线课程网络。

2 学分制的概述

1871年,学分制最初出现在哈佛大学,查尔斯・W艾略特校长实行自由学分制。现行学分制大多建立在选课制的基础上,将总学分作为毕业标准的学分管理制度,按照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中各门课程及教学环节的学时量,确定每门课程的学分。同时给学生更多的自主选课选教师的权利,以求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实现学生的个性与全面发展。

当前,在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实行的学分制还不够“完全”,由于每间学校选课制度的弹性程度不一,又可分为完全学分制与不完全学分制,前者允许学生跨地区、跨学校、跨学科、跨院系、跨专业、跨年级选课,规定各类课程的比例,以及准予学生毕业的最低总学分。实质意义的完全学分制是以现代学分制教学管理信息系统为平台,打破区域、地方、学校、班级界限,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资源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机制。后者主要基于班级授课制、学年制下的学分制,或者将学分制作为一种选课补充。实施的对象以及跨度不完全,例如部分院校以大一刚入学的学生为学分制改革对象或以大四即将毕业学生作为学分制改革对象。

3 学分制下MOOC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MOOC课程资源发起者是世界顶尖大学名师授课,Udacity 的课程主要联合Google或者微软等公司共同创设,面向全世界有学习需求的学习群体,以网络平台为学习交互社区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慕”名而“课”。相较于教师的学位和履历,它们更看重的是教师的教学水平,正如史蒂芬斯博士认为,Udacity与Coursera等提供大学课程的竞争者的不同之处是Udacity始终追求实际应用。

MOOC发端于计算机人工智能课程,与高校工科的计算机专业课结合尤其密切。在计算机课程设计中以实验教学为主,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养成。Udacity的创始人、原斯坦福大学计算机教授塞巴斯蒂安・特隆(Sebastian Thrun)创设的课程为计算机科学、开设的机器学习、计算神经学等,为程序员、数据分析师,设计未来的机器人提供学习交互平台,倾向实际应用,强调寓教于练比寓教于听更为有意义。

在今年3,4月份,EdX先后与微软、谷歌和Instagram合作,与一线工程师合推6门程序开发类的技术课程,其内容涉猎IT技能的学习,包括云端、移动开发类及编程语言类的课程。引入一线企业资源,MOOC致力于打造质优的科技职场教育。目前,据不完全统计,Coursera平台的计算机类课程共约200多门(其中包含Computer Science与Data Analysis & Statistics);EdX与Udacity平台的课程约80多门。(图1)

总的来说,MOOC课程发端于人工智能课程,覆盖计算机科学与数据结构等多门核心课程,从课程构思到实现,已满足超过16万以上的学习者需求,并实现了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向微软、谷歌和Instagram顶层工程师学习开源技术的梦想。由此可见,MOOC应用于计算机专业教学符合教育发展规律与人的发展需求。

4 学分制下MOOC应用于计算机专业教学的思考

4.1 MOOC与学分制下计算机专业冷热取向

MOOC来了,我们能做什么?国际MOOC课程的出现进一步推动国内弹性学分制与不完全学分制改革的步履,现行的学分制改革又导致了其他专业与计算机专业出现“冷热两重天”,针对计算机中的冷门专业,如硬件专业等,部份院校采取创新激励机制,鼓励院系内化强质建设专业,将经费直接与选课学生数量挂钩。有的院校采取直接停招该专业,开辟新专业,从以人为本与对学生负责的态度,绝不为保留专业设置而硬性学生选课。相对于学校较热门的软件工程专业、动漫、数字媒体、影视处理、电子商务等专业就扩大规模,广建实验室与实习基地、开发国内MOOC课程、掌上MOOC课程、创建工作室、或企业项目驻校等方法搞活专业,提高质量办校的标准。

全球在线开放网络课程的出现创新了传统教育环境,不仅影响了教学的内容、教学策略与方法、教学环境,而且注重课堂的交互与答疑环节。面对国际计算机类MOOC课程的出现,我们不仅要关注技术的开源学习,更多的是技术背后的思想,于是,我们需要考虑面向网络平台学习环境如何优化计算机专业课程与教学;如何使学分制下计算机专业的选课与MOOC交叉研究的教与学成为可能,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4.2 国际MOOC与“中国MOOC”的计算机课程取向

当互联网学习平台与教育结盟,继微课以来,MOOC再一次拍打高校大门。与传统大学的“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等责任与使命是相符的,在大数据时代下,分享知识与文化传承是一脉相承,基于网络平台的文化传承将成为大学的使命,高等教育将向全球开放,服务并满足广泛人群,而不是佼佼者的专利。

MOOC在国内的蓬勃发展,与高校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在国际MOOC浪潮的驱动下,中国的高校将面临诸如如何创设属于“中国MOOC”的计算机类专业课程而不是“在中国的MOOC”课程,中国计算机专业CEO式的教师队伍改革等挑战,早在2013年底,清华大学与上海交大相继推出国内高校版MOOC平台学堂在线与好大学在线。据不完全统计,国际Coursera平台的MOOC编程类课程数量较多,其次是EdX与Udacity平台的编程类课程。国内MOOC计算机课程发展滞后,机遇与挑战是并存的,一方面要求国内一流大学不断地借鉴国际MOOC课程组织与开发的做法,创新国内MOOC式的计算机编程类课程,提高国内MOOC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质量以及社会认可度。另一方面需要国内的教学团队自省,在国际MOOC计算机类课程的影响下,面对未来的课堂,教师要比学生学的快、学的更多,才能在国际与国内MOOC课程改革浪潮中获得一杯羹。

4.3 MOOC计入计算机专业学分制的取向

鉴于民间的争取与政策的扶持,MOOC得到了顶层设计的指引,最终正式以政策形式出现在《广东省教育厅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实施学分制管理的意见》(粤教高〔2014〕5号)中,《意见》明确指出未来高校将对幕课等互联网学习平台的学分互认。并鼓励大学将MOOC引入日常教学,接受外校或网上的MOOC课程作为有学分的通选课。未来广东的大学将推行“完全学分制”,学生通过修满特定学分可以提前毕业或延期毕业等。

在2015年教育部工作要点中首次强调“加大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开发和应用力度,加强高校MOOC建设、使用和管理”。学生可以用MOOC的学分抵大学学分,MOOC区别网络公开课的特点之一就是它建立了一套完全基于互联网的评估体系,根据评估系统授予证书。

然而,并不是所有大学都接受这种认证方式,以下结合计算机专业课程实践性的特质,总结了学分制下MOOC计入计算机专业学分的几点思考:

①在获取MOOC证书的前提下,MOOC认证可换成大学学分,转变而成把MOOC作为计算机专业课程内容的一部分,最后通过线下考试来认证本校学分。

②在获取MOOC证书的前提下,MOOC认证可换成大学学分,转变成以计算机学科课程设计的形式,或以项目的形式提供作品以及报告,学校组织专业人士评定学分。

③在未获取MOOC证书的前提下,以计算机学科课程考试或考核的方式,通过最终试卷成绩评定学分。

④在未获取MOOC证书的前提下,通过工作室创作,以项目作品的形式参与学校专业评定学分。

根据Coursera的数据显示,在2014年在该平台上注册的中国用户已达65万人,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开始利用MOOC提前学学课程,MOOC作为新型教育模式为90或95后的学习者带来前所未有的帮助和机遇。MOOC课程的存在价值,不仅表现在能把一堂课的影响范围覆盖到全球的学习者,还表现在能聚合全球计算机顶尖资源(微软与谷歌)的能量。

5 总结

互联网让MOOC走的更远,MOOC变革了网络教学方式与平台交互思考方式,深刻地影响了受教育者的学习全过程,学生可以免费地享有学习国际或国内MOOC课程的权利。时至今日,正如E-learning一样,MOOC也将面临许多挑战,实践表明,MOOC课程的介入较好地提升了学生选课与学习的积极性,给教师的教学创新带来了许多动力。传统教育下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大多被认为是“主流”,而国际MOOC形式的教学则被定义为“支流”,在完全学分制的强势下,支流与主流如何同步齐驱,风雨兼程,则需要各大学的计算机专业重新定位发展新常态。

参考文献:

[1]http:///course/157/Algorithms--Design-and-Analysis--Part-1/.

[2]在线教育公司Coursera获4300万美元B轮融资[N].创投时报.

[3]慕课崛起,大学的未来在网络?[EB/OL].MOOC学院.2014-08-15.

篇3

中图分类号:TP3-4

在现代化教学体系中,职业院校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当今教学体系中一个格外重视的内容。在信息时代的今天,计算机已成为各行各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基础设施,也是现代化办公、生产和制造的核心设备。因此,做好计算机应用工作对于提高学生就业情况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当今职业教学工作的重点环节。

1 《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

在新世纪以来的社会发展中,随着社会生产技术的日新月异,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这种条件背景下,做好《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工作显得尤为关键。目前,我们正面临着社会飞速变革的新时期,也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转折要求:首先,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信息技术时代,各行各业的发展中都离不开熟悉本专业知识且精通计算机技能的人才。其次,新世纪是一个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崭新时代,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已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职能。再次,伴随着国内中小学信息化教育理念的落实,职业院校计算机教学不再是零起点,也具备着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生源,为此掌握和学习好计算机基础知识也显得十分的关键。《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当前职业院校大学生接受计算机知识的主要课程,做好这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对于学生掌握计算机技术、熟悉计算机知识、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有着非凡的意义。

2 《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存在问题

在新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的应用日新月异。当前的职业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因为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使得教学中存在问题较为明显,其中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学生水平层次不齐

通过有关部门对职业院校入学新生的调查统计得出,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进入学校之前都未曾学习过有关计算机方面的知识,甚至有一部分学生根本就对计算机毫无所知。就算是了解计算机知识,那也是相当的粗浅,仅仅是会上网聊QQ,打游戏或者打几个字而已,这样的调查结果使得学生在进入学校之后进行计算机学习就变得十分困难。由于学生本身水平的层次不齐,给教师教学也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另外,我们还发现很多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时候错误的认为这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使得部分学生忽视这一课程的重要性。

2.2 教材内容不符实际

现阶段的职业院校教学工作中,《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多的数不胜数,版本繁杂让人眼花缭乱,但是真正适合职业院校学生学习的教材却又寥寥无几。很多的教材由于编写时间过早而其中内容已经与当今计算机软件与硬件的发展脱节。另外,也有一些教材在编写的时候其中内容过于趋向计算机本职专业的学生,而忽视了其他专业特色要求,这就造成了计算机知识与学生所学习的重点专业出现背离,给学生学习带来不必要的影响。

2.3 学习主客体颠倒

长期以来,在计算机教学中大多都是采用课堂教学的方法来进行的,是通过多媒体讲解给学生听,并给学生演示的一种教学方式。在经过几天教学之后在进行上机实践和操作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采用使得学生基本上在学习中不存在任何的主动性,只能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感觉上都是机械地、被动的接受着老师讲解的各种理论知识,对于学习可谓是毫无自主性、主动性可言。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影响下,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3 《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实践措施

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而言,学习计算机的主要目的有两个方面,首先是学会计算机的操作与维修,其次是掌握一定计算机程序的应用能力。基于这两方面的要求,在职业院校开展《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时候,其通常需要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研究和归纳:

3.1 制动合理的教学计划

根据当前现行的教学大纲制定出详细的教学计划是提高学习质量的主要手段,也是实现《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一体化教学的主要手段。一般来说,在教学计划制定的时候包含了教学课程整体课时、学生自学学时、实践课时等多个方面。也就是说,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的调动学生的自学能力,促进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提出问题、自我研究问题、共同解决问题的学习态度。除此之外,在教学计划制定的时候还需要包括所涉及到的每一节、每一章的实践内容,并且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以及实验进行系统化的研究。

3.2 课程设置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教育过程,要着眼于学生信 息素养和信息能力的培养,包括通识素养和能力与应用创新素养和能力。通识素养和能力是对所有大学生的基本要求,是指在接受高等教育之后,在信息技术方面应该具备的基本知识和能力。例如计算机的基本知识,信息表述能力、信息交流能力、信息搜索能力等。应用创新素养和能力是指学生能自主学习,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开发能力,能灵活自如地把计算机技术用于专业研究领域。实践证明,许多在计算机技术领域有成就的人是非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学生。他们既具有本专业的知识,又掌握计算机技术,跨学科的人才知识面宽,富有创造精神。关键在于正确引导和培养。在研究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设置和教学时应当充分围绕这两个层次素质与能力。为此我们提出“3+1+X”(3门通识课+1门限选课+X门任选课)的分层课程设置方案,开设8门核心课程 。

3.3 做好教材建设

为了应对现阶段发展挑战,及时的跟上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时展要求,我们在教学的时候不得不对现有的教材内容进行更新,突出教学的先进性、应用性和实际性。在教学工作中逐渐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在目前的教学内容中,并且使得学生能够基本上熟练电脑操作要求,增加学生对于学习的自我学习和认识能力。经过几年的研究和总结,在当前的《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已经增添了许多以前未曾涉及到的新内容,如网页的制作、使用,多媒体制作等,这些内容的添加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更是吸引了学生学习兴趣,有效的提高了学生学习动力。

3.4 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力量可谓是衡量一个教学流程的关键,在教学的时候采取科学、经济的态度来鼓励教师积极性对于《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而言有着极为关键和重要的意义。在教学的时候组织好教师积极参与到目前的教学研讨中,要求年轻教师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课程体系研究中。同时,还需要不时的对教师进行《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培训,使得教师在教育学生的同时自身知识水平也能得到提升。

4 结束语

总之,教学是一门很复杂的学问,教学的真正目的应该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在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必须与时俱进,要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根据当今企业招人的标准来培养我们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张超,孟莉.高职高专计算机课程的改革[J].教育科学,2008,5.

[2]黄胜忠.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学改革与实践[J].福建电脑,2010,8.

篇4

一、 “互联网+”的概念与特征

1.“互联网+”的概念

“互联网+”是指运用互联网思维,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经过不断实践产生的重要成果。“互联网+”使传统行业与互联网行业以一个全新的姿态登上了舞台,有利于促进互联网行业和传统行业的有机融合,这种融合创建了新的发展形态。

2.“互联网+”的特征

(1)创新驱动。传统的互联网行业以粗放型为主,当前,为了促进创新驱动的快速发展,应该创新互联网思维,转变传统互联网思维方式。

(2)重塑结构。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信息化时代中,互联网的发展已经逐步突破了原本的社会形态,使社会的经济和文化结构发生了改变。反过来说,经济科技的不断发展,也带动了互联网事业的进步。

(3)跨界融合。所谓“+”,就是指互利网行业的变革和跨界,是将互联网内容进行重塑和融合。在互联网领域只有敢于尝试,敢于促进其跨界发展,才能够加快互联网事业创新,才能拓宽互联网的产业化道路。

(4)开放生态。在推进“互联网+”发展的过程中,摒弃传统的网络运营模式,对互联网的各项功能进行创新,这是推进“互联网+”事业的主要目的,同时是创业价值的一种方式。

(5)尊重人性。人性是推动文化繁荣、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主要力量,而互联网最主要的作用展现人们的实践经验与主要成果,因此互联网更加注重自身对人类劳动成果的创造性的应用。

二、“互联网+”对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影响

1.对体系的影响

“互联网+”的不断进步对构建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产生了极大影响,各大高校应该重视对计算机人才的培养。为此,计算机专业在制订和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应将“互联网+”

的概念以及与其相关的理论知识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培养出综合能力强的学生,满足社会市场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

2.对师资队伍的影响

在“互联网+”时代,学校需要培养出与时代接轨、为企业所需要的人才。首先需要加强教师的专业培训,提高教师的理论和技术水平。计算机专业老师要将新的知识、观点融入日常教学中,并且带领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三、“互联网+”视阈下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策略

1.明确培养目标,完善课程体系

为了让学生拥有坚实文化基础,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各大高校的计算机专业教育工作者应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另外,各大高校的计算机专业教育工作者应该完善课程体系。首先,在基础课程的设置上增添“互联网+”的相关理论知识学习的课程,同时在课程中引入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深入了解“互联网+”。其次,在设置专业课时,要将“互联网+”与其他专业进行融合,从宏观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和进步。

2.注重校企合作,学科协调发展

“互联网+”促进了计算机专业与其他专业之间的协调发展,因此,教育工作者在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时,应该注意创新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跨学科和跨领域的学习能力。除此以外,学校应该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及时对培养方案做制订适合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学习计划,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总而言之,“互联网+”以其独有的特征,对计算机专业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产生了深远影响,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为社会培养出了创新型人才。

篇5

1关于微课的概述

1.1什么是微课

微课是当前教学中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种教学模式,其是以当前课程标准和教学要求为依据,将教师的教学过程记录成为视频教学的形式来完成教学任务。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微课不仅是在形式上面发生了非常大的改变,而且其还包含了更多的辅教学资源,微课的内容贯穿于教师教学工作的全过程,从教学设计到教学评价,从教学重点到知识巩固练习全部都囊括其中,其为学生的学习打造了一个完全且具有主体化的教学结构和体系,帮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在学习中的漏洞并及时进行有效弥补。

1.2关于微课的特点分析

第一,主题小而精,针对性强。在高校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中,微课教学时间一般都控制在10min左右,而在这么短时间内教师所有的讲解基本上都是围绕一个特定的知识点来进行的,每一个微课视频都有着非常清楚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更是非常明显,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自主选择,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非常大的帮助作用。第二,时间短,效率高。微课教学的时间是非常短的,这也是其深受大学生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微信这一教学模式精准地掌握了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心理,其本质上是碎片化的学习方式,既能满足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又不会让大学生产生反感情绪。通常情况下,教师会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来确定微课的时间,一般会安排在5~10min之间,学生们在课下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或者闲散时间来随时随地学习。

1.3教学功能完善

微课应用的是当前最先进的网络应用技术,其虽然需要一定的软硬件的支持,但是成本是比较低的,其制作过程也不是很复杂。但是,微课却借助网络力量实现了对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其包含着非常多的知识点,覆盖了学生学习需求的方方面面。

2当前高校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2.1计算机专业学生不重视英语

根据笔者的了解,当前绝大多数的计算机专业学生并不是很看重英语知识的学习,他们将更多的学习精力还是放在了计算机本业的课程上面,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计算机专业和英语学习的紧密联系,也没有意识到如果英语学习不好很容易会影响到他们计算机专业的学习,英语知识的短缺很可能成为他们未来计算机事业发展的掣肘因素。

2.2英语成绩两极化,学习水平参差不齐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在高职院校中学习计算机专业的学生A级英语通过率是大约是50%,而英语四级通过率却只有5%。一些学习比较好的学生英语成绩是很高的,而且对英语学习也抱有非常高的学习兴趣,而成绩一般或者较差的学生英语成绩则是非常差,甚至会有部分学生英语考试成绩达不到及格线。

2.3高校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安排并不合理

根据笔者的调查和了解,发现很多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虽然也都安排了相关英语课程,但是在课程时间安排上面却并不合理,很多院校将英语课程安排在了二年级的一个需求,有的是第一学期,有的是第二学期。这就导致大二学生们需要用英语去重新温故大一学过的知识,那必然会遇到要学习没有学过的专业知识的尴尬局面,这就大大增加了大学生英语知识的学习难度,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情绪。

2.4师资力量有待提高

笔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很多高校计算机专业的英语教学工作都是由英语水平比较高的计算机专业教师或者计算机水平比较低的英语教师来完成,同时兼具英语和计算机专业水平的教师非常少,这也是当前高校亟待解决的一个棘手问题。要想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就必须要重视优质教师的引进和培养。

3微课在高校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3.1在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

其实,在大学阶段特别是英语专业的英语课程教学过程当中,关于英语语法的重视程度已经越来越低了。大学四六级英语考试更多的还是考察大学生的英语词汇量。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英语语法就不重要了,它只是被其他形式隐藏起来了,英语语法始终是学好英语的重要基础。在计算机专业的英语教学中,其虽然也会涉及到大众英语内容的教学,但是其还是有一定侧重点的,越高年级的学生会越偏向于计算机领域,会涉及到更多的计算机专业术语的学习。专业术语是英语学习中的一个难点,而要掌握这类难点知识最基础的工作还是要学好基本语法。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会在微课课堂中适当穿插一些英语语法知识点,把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可能会应用到的对话做成视频教学的内容,然后再就对话中存在的语法来进行重点讲解,这是加强计算机专业学生英语语法功底的重要途径和方式。

3.2在英语专业词汇中的应用

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绝大多数的学生还是会将学习的重心放在计算机专业课程上面,学校也会将课程时间安排的比重倾向于计算机专业课程,这就使得学生能够在学校英语课堂中学习的时间并不是很多。现在很多学生所掌握的英语词汇并不能够满足于日常的交流和考试的需求。微课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应用在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英语词汇教学当中,教师可以将更多的英语词汇制作成为视频,在视频中有针对性地介绍和讲解词汇的具体使用范围,也会就与该词汇相关的近义词、反义词、例句等进行相关讲解,这对于学生深入且全面地了解英语单词有着非常大的帮助作用,而且微课的优势之一就在于其可以反复观看和学习,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来自主决定观看视频的次数,直到确保自己学会为止。

3.3在英语文化教学中的应用

篇6

    一、计算机课程设置

    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的就业现实是我们设计课程的主要依据社会需要什么样的计算机技能我们就开什么样的课程。作为现代就职人员除了专业技术能外还应具有与本专业通用的基础知识如安全、法律、质量、信息、职业道德、外语等等。另外实践显示人的品格与教养相关缺乏教养职业道德教育就会流于形式。因而学校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开设多种潜能性的、陶冶情操、提高人的基础素质的课程如礼仪、书法、美术、文艺、演讲等等。总之目的是让学生获得较宽厚的基础素质以利于培养综合应用能力。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方法是一种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这种教学强化知识的同时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使学生成了盛装知识的容器而不是具体的有个性的人——生命主体。如今的社会需要的是专业素质高、适应能力强、进入角色快的人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培养出这样的人才。 学生实际上不是容器而是有待于点燃的“火把”有很大的发展潜能。那么怎样才能点燃学生这个“火把”这就需要我们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设计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实践操作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灵活教法,提高质量

    要根据职业中学学生的实际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其教学效果。例如典型任务驱动。如在教学Word 2003综合应用——图文混排时可以这样引入新课:首先出示图文道并茂的学校校刊一份,然后对本校刊进行知识分解,分析如何利用Word 2003一一制作,通过分析得出其制作并不难,只不过是Word 2003的一个综合应用。鼓励学生说:“其实,通过学习你们也会具有制作这样样刊的能力,让我们一起来制作一份属于自己主编的新校刊吧。”这里为什么选择典型工作任务驱动典型工作任务来源于实践具有结构的完整工作过程(需求分析、实施要求、实施步骤、验证结果及检查评价)它对人的职业成长起到关键作用。在典型工作任务选择时应紧跟市场的变化。这样的典型工作任务的制作比较符合职高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在这样一个任务的驱动下,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将从教师转变为学生,课堂气氛将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2、根据学生学特征,实施情感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圃的需求—— 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在青少年时期,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他们期望自己获得成功,期望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

    职业中学的学生大多在初中阶段无论是行为还是成绩都属于学校和班级的后进生,长期受到家长和教师的训斥和指责,相比于同龄青少年会有一定的逆反情绪,在心理上或多或少都带有一种自卑感,他们更渴望被关注,更渴望成功。在课堂上常有着“示威”、“暗斗”、“唱反调”甚至随心所欲的表现,他们的心理目的往往是要引起老师的关心和同学的关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充分挖掘非智力因素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本领,更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特长,正面诱导,鼓励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各种困难,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和满足;教师要促成课堂支持性学习气氛的形成,给碰到困难、丧失信心、情绪低落的学生以必要的心理支援;教学中要创设一种民主、和谐、轻松的气氛,让学生在欢乐的氛围中学习,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3、个性发展与协作学习相结合

    计算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每一位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与工具来完成同一个任务。同时,为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学习过程中不同的学生可以对同一个问题发表不同的观点,并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协作完成任务。例如,在多媒体网络教室建设班级网站,学生练习即时交流,并通过学习和互相评价受到启发,进而完成自己的研究。这样把个性化发展和协作学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可以突出共性,发展个性,相辅相成,共同实现教学目标。

    总之,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是教改的重点和核心任务,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实现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专业技术实用型人才的根本保障。只有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多层次的职业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从而更好的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陈海东主编《基础教育参考》 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 2006.8

    2 王云飞主编,《世界教育信息》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2008.8

篇7

一、计算机课程设置

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的就业现实是我们设计课程的主要依据社会需要什么样的计算机技能我们就开什么样的课程。作为现代就职人员除了专业技术能外还应具有与本专业通用的基础知识如安全、法律、质量、信息、职业道德、外语等等。另外实践显示人的品格与教养相关缺乏教养职业道德教育就会流于形式。因而学校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开设多种潜能性的、陶冶情操、提高人的基础素质的课程如礼仪、书法、美术、文艺、演讲等等。总之目的是让学生获得较宽厚的基础素质以利于培养综合应用能力。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方法是一种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这种教学强化知识的同时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使学生成了盛装知识的容器而不是具体的有个性的人——生命主体。如今的社会需要的是专业素质高、适应能力强、进入角色快的人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培养出这样的人才。 学生实际上不是容器而是有待于点燃的“火把”有很大的发展潜能。那么怎样才能点燃学生这个“火把”这就需要我们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设计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实践操作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灵活教法,提高质量

要根据职业中学学生的实际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其教学效果。例如典型任务驱动。如在教学Word 2003综合应用——图文混排时可以这样引入新课:首先出示图文道并茂的学校校刊一份,然后对本校刊进行知识分解,分析如何利用Word 2003一一制作,通过分析得出其制作并不难,只不过是Word 2003的一个综合应用。鼓励学生说:“其实,通过学习你们也会具有制作这样样刊的能力,让我们一起来制作一份属于自己主编的新校刊吧。”这里为什么选择典型工作任务驱动典型工作任务来源于实践具有结构的完整工作过程(需求分析、实施要求、实施步骤、验证结果及检查评价)它对人的职业成长起到关键作用。在典型工作任务选择时应紧跟市场的变化。这样的典型工作任务的制作比较符合职高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在这样一个任务的驱动下,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将从教师转变为学生,课堂气氛将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2、根据学生学特征,实施情感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圃的需求—— 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在青少年时期,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他们期望自己获得成功,期望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

职业中学的学生大多在初中阶段无论是行为还是成绩都属于学校和班级的后进生,长期受到家长和教师的训斥和指责,相比于同龄青少年会有一定的逆反情绪,在心理上或多或少都带有一种自卑感,他们更渴望被关注,更渴望成功。在课堂上常有着“示威”、“暗斗”、“唱反调”甚至随心所欲的表现,他们的心理目的往往是要引起老师的关心和同学的关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充分挖掘非智力因素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本领,更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特长,正面诱导,鼓励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各种困难,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和满足;教师要促成课堂支持性学习气氛的形成,给碰到困难、丧失信心、情绪低落的学生以必要的心理支援;教学中要创设一种民主、和谐、轻松的气氛,让学生在欢乐的氛围中学习,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3、个性发展与协作学习相结合

计算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每一位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与工具来完成同一个任务。同时,为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学习过程中不同的学生可以对同一个问题发表不同的观点,并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协作完成任务。例如,在多媒体网络教室建设班级网站,学生练习即时交流,并通过学习和互相评价受到启发,进而完成自己的研究。这样把个性化发展和协作学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可以突出共性,发展个性,相辅相成,共同实现教学目标。

总之,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是教改的重点和核心任务,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实现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专业技术实用型人才的根本保障。只有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多层次的职业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从而更好的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陈海东主编《基础教育参考》 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 2006.8

2 王云飞主编,《世界教育信息》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2008.8

篇8

移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微课得到了探索与应用,促进了信息化教学改革。微课以独特的特点与优势逐渐改变了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模式,为学生提供了课前预习、课中助学、课后巩固与评价的有效载体,也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与交流的环境,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有效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如何把微课有效引入中职计算机专业的课堂教学中,是我们职教人多年来一直不断探索的问题。我们课题研究小组于2016年9月特开设了2016级计算机专业微课教学实验班,以此来探究微课制作的方法及教学应用的有效途径,调查分析微课教学应用的效果与存在的问题,以期推进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一、“互联网+”时代的微课和教学的特点

(一)“互联网+”时代的微课

“互联网+”时代下,微课的最大特点是短小精悍,易于网络移动终端的传输与分享。教学题材比较微小,一般是一个知识点或技能点,主题突出,目标明确。以5~8分钟的教学视频为核心,加上微课件、微练习、微评价、微反馈等构成了微课学习资源集。微课可以适用于不同的学习群体,不同的学习时间和空间,有利于自主性学习、移动式学习、个性化学习。

(二)“互联网+”时代的教学

“互联网+”时代下,智慧教室、云课堂、数字化学习空间、在线教学工具等新技术和新理念融入了课堂教学,促进了教学改革与创新。“互联网+”时代的教学是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日趋融合的产物,它促进教学技术更加智能化,教学手段更富媒体化,互联网智能终端与课堂教学能够深度融合。师生关系更加平等和谐,教师可以借助智慧教室“导学”,利用云课堂“助学”,通过大数据“诊学”。促使学习更加泛在化、碎片化、个性化、可移动化。营造一种“人人可以学习,处处可以学习,时时可以学习”的新形态[1]。

二、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微课制作

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微课一般包括课前预习类、新课导入类、课中助学类、实操导学类、实训演示类、巩固练习类、课外拓展类、学习评价类等[2]。制作出精良的微课作品,才能确保微课在教学应用中产生积极的效果。微课的制作首先要确定选题,然后进行教学设计,接下来进入关键环节,即视频录制及后期制作,最后是成果测试与教学反思。其中,微课视频的录制是整个微课制作过程的核心,目前,微视频的录制有多种方式可以实现。第一,利用微摄像工具录制。比如,智能手机、iPAD、QQ摄像头、DV摄像机等,都可以作为我们录制微课的摄像工具,再加上一台多媒体电脑,一打白纸,几只颜色各异的水彩笔。这样,我们可以在白纸上一边讲解,一边书写,一边录制。然后再把拍摄到的视频通过软件进行编辑,添加字幕、图表、动画、课件、习题等相应的教学资源,并进一步美化,便形成了微课程视频。这种微视频的录制方式主要用于对计算机专业课程知识难点的突破讲解中,比如,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计算机的数制与编码、程序设计语言等知识难点的突破讲解中。第二,利用专业数码摄像机录制。对于计算机专业实训操作演示类的微视频,我们需要专业的数码摄像机、电子白板及多媒体教学设备,在实训室里借助相应的设备和工具来完成视频录制。教师一边实训演示,一边借助多媒体设备进行讲解,摄像机全程实况记录,然后将微视频编辑与美化,配置相应的教学资源,便形成了微课程。比如,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中主板拆卸与安装的实操演示,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中双绞线的制作、线槽的铺设等实操演示都适合采用这种微课录制方式。第三,利用录屏软件录制。目前,比较常用的录屏软件有:微讲师(MicroLecturer)、CamtasiaStudio、eCourseMaker、Screencast-O-Matic、屏幕录像专家等,教师可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习惯来选择一款适合自己的微课录屏软件。这种方式相对简单,设计好教案、制作好PPT课件、搜集好多媒体素材后便可以打开录屏软件,一边操作讲解,一边进行屏幕录制。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还要不断地嵌入动画、图片等多媒体素材,以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计算机专业软件类的课程大多数以实操为主,非常适合这种录制方式,比如办公软件应用、Flash设计、图形图像处理、网页三剑客等课程。

三、微课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一)在课前预习中引入微课

教师把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的重难点与操作技巧制2017年9月做成微课,然后整理上传到数字化学习空间。学生利用晚修时间通过智能手机进入微课学习空间观看微课进行预习,完成教师布置的预习任务。遇到问题还可以在线跟同学、教师进行交流、探讨。教师也可以在微课学习空间里引导学生预习,督促学生完成课前任务[3]。例如,在讲授Flash的补间动画操作技能时,提前一个周通过录屏软件录制操作过程并配以动画、声音、字幕制作成微课,然后,上传到我们利用微信公众号设计的数字化学习空间。晚修时间,下班辅导的任课教师督促学生通过微课完成课前预习任务:观看视频、查找素材、思考问题、交流互动等。

(二)在新课导入中引入微课

新课导入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在传统的新课导入中,教师往往以口述引导为主,辅助任务式引导,这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将微课作为新课的导入,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微课是以视频、动画、音频等富媒体形式展现一些新颖的问题,更加直观、生动,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求知欲[4]。例如,在讲解计算机网络基础的“数模转换”时,我们制作了一个微课来导入新课。以Flas的形式,模拟两个同学QQ语音通话的过程来展示数据是如何进行转换的,学生通过观看微课中形象的动画,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三)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微课

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大多以实操为主,有些实操项目相对比较复杂,学生往往学了后面而忘前面。因此,对于一些比较繁杂的项目,我们把它分解成多个小任务,再将每个任务分割成多个操作步骤。然后把几个步骤或一个任务制作成微课。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利用微课按步骤地进行分任务的学习与实操练习,而且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来调整微课的播放进度,边学边做。遇到困难可以在现场请教同学或教师,还可以把问题上传到微课学习空间,让同学、教师一起探讨解决。例如,在讲授计算机主板拆卸时,我们把整个实操项目分解成多个小任务并拍摄成微课。包括主板与外设连线和跳线的拆卸、内存条的拆卸、CPU及散热风扇的拆卸及配套练习与拓展等六个微课,然后整理上传到微课学习空间。课前,学生通过微课进行必要的预习,完成课前任务。在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网络智能终端一边观看微课,一边实操训练。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和技能操作进度来进行微课学习,绝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体现了因材施教、分层教学、个性学习及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大大提高了整体的教学效果。

(四)在学习评价中引入微课

把微课引入学习评价中,让评价更加多元化,更加科学合理,不仅要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还要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做到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以讲授“三亚天涯海角宣传海报”为例,我们把微课和相配套的学习资料上传到学习空间。课前,要求学生通过微课进行预习,完成课前任务,进而考核学生的自主学习态度和能力。课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分组探究学习,边观看微课边实操练习,并通过微课空间分享问题与经验,以评价学生学习的过程。课后,学生把自己的海报作品上传到微课学习空间,让同学、教师一起来评价,指出每一幅作品的优点与不足。这种引入微课的数字化的评价体系,更能挖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潜力。

四、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反馈

(一)教师对使用微课教学的反馈

虽然微课在教学中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以“微”见长,能够更好地融入日常的教学过程中。然而,根据我们对海南省17所中职学校356名计算机专业教师的问卷调查显示,绝大多数教师基本了解微课,也有32.3%教师用过微课,但只有18.3%的教师经常制作和使用微课。计算机专业教师对微课的制作与应用本来在技术上是很有优势的,但从教师使用微课教学的反馈来看,还有很多深层次的问题有待于研究及解决。比如,适合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师教学的微课资源缺乏;各中职学校制作微课的软硬件环境还不完善;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师的教学任务和班主任工作比较繁重,很难抽出充足的时间来设计与制作微课;还有小部分教师不愿意接受信息化教育的新观念和新技术[5]。

(二)学生对使用微课学习的反馈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微课教学实验,我们发现我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基本上认可微课教学,他们认为教师利用课余时间来制作有针对性的微课十分有必要,大部分学生也愿意通过微课这种新颖的教学形式来辅助学习。调查显示,我校微课教学实验班的学生当中,有68.5%的学生能自觉地使用微课来进行课前预习,并完成课前任务;89.6%的学生在课中使用微课来助学,特别是计算机专业的实操课或实训课,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一边观看微课,一边实操训练,而且可以随机调整微课视频的进度,暂停或重放;86.2%的学生在课后使用微课来对知识和技能的巩固与拓展,以及课后的学习成果评价。总之,“互联网+”时代,微课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以微见著的特点及生动、有趣、可碎片化学习、可移动式学习、可个性化学习的优势赢得了广大教师和学生的认可。但是,微课在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应用还存在诸多问题与不足,这需要全体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师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不断实践与探索,不断完善微课教学模式,进而提高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解读:政府报告中的“互联网+”是什么[EB/OL].(2015-04-01)[2017-07-23].

[2]全丽莉.微课程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16(12):169-172.

[3]刘秀敏.关于慕课的计算机课程教学模式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3):78.

篇9

与普通教育计算机专业培养"创造性、学术型或工程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不同,教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以技能为主的计算机技术一线应用型"人才。因此,计算机专业要求针对性强,在保证理论基础够用的前提下,强调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然而,很多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多采用多媒体教室教学与上机实践交替进行的教学模式。这种传统教学方式沿袭的先理论后实践,实践和理论是在两个不同的空间和时间完成的。上机操作课时,基础差的学生可能忘记了多媒体理论课的学习内容,不能很好运用操作知识,容易导致盲目操作,或掌握一个操作花费时间较长。对于基础好的学生,反而因操作过于简单而在短时间完成,大部分时间又无事可做,有“吃不饱”的感觉。这就导致了基础差的同学效率低下,进步不大,基础好的同学没有明显的提高,浪费了教学资源和学生的宝贵时间。严重影响专业人才的培养。

二、学校计算机专业一体化教学的构想

“一体化教学”模式,就是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在"讲"和 "练"两方面的有机有效结合。是由师生双方共同在“一体化”教室中,边做、边教、边学,把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模拟企业的工作环境进行项目化教学,提高学生技能水平,完成教学任务和目标。计算机专业的"一体化教学"就是在普通教育的基础上添加相应的网络通信设备、多媒体设备、电脑等,做到教师和学生人手一台电脑,在这样的一个教学环境中,能够很好的将知识、理念和实践教学内容融为一体,改变传统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分离的做法,突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应用性、综合性、实践性和先进性,培养学生岗位技能水平,达到教学目标。

理论融于实践、课堂融于实践的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是遵循"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认知规律的。它将课堂搬到可以进行实地操作的"一体化"环境。在真实环境里,教师演练操作、讲解技巧,学生及时实践,有助于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一体化”教学模式,将学生从原来被动的学习模式中解放出来,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将教、学、做有机地结合,彻底改变教与学分离的现象;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加强实践教学,注重技能培养和考核,突出职教特色。

三、计算机专业“一体化教学”的保障机制

1.加强教学硬件建设--建立"一体化"计算机教室

传统计算机课程的教室安排是分为两部分:多媒体教室和计算机房。通常老师讲解部分是在多媒体教室进行,学生上机实践部分是在计算机房进行。由于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大多是讲软件的操作,在多媒体教室讲了的操作步骤,等学生上机房操作时又忘记了,老师又要重新讲,这样浪费时间,事倍功半,教学效果不好。这种理论与实践分离的教学场地安排,与以培养操作技能为主的技校教学不相适应,不符合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和智力特点。

因此要打破理论课与实践课地点分离的传统授课模式,建设“一体化”计算机教室。

在计算机房中加装投影仪和幕布,使计算机房同时具有多媒体教室的功能,上课时老师一边讲授软件的操作方法和步骤并通过投影仪把操作步骤演示给学生看,学生一边就可以在自己的计算机上进行操作,实现边讲边练。这种教学活动可以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技能操作紧密联系,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直观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的目的。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实施者,教师的教学理念,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将直接影响教学的开展和教学效果。“一体化教学”客观上要求老师必须是既能讲授专业理理论,又能训练指导学生实训的一体化教师。

在应用“一体化教学”中,每一位任课教师都应真正具有"双师"素质,可以通过培训、深入生产第一线学习锻炼、与企业技术人员长期合作、参加技能大赛等多种形式,加强对教师实践技能的培训,满足教学要求。

3.加强“一体化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一体化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评价的主要方式就是对"一体化教学"进行全面考核。

四、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对学生的考核通常是在学期末出一份理论试卷

通过笔试的成绩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效果,这样的评价模式导致了一批会考试但不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生,使得他们毕业走入社会后无法很好的适应岗位的工作要求。

篇10

微信是继QQ后迅速崛起的又一款即时通讯软件,更多承载于移动通讯终端。随着手机等移动数码通讯设备的日渐普及,微信自2011年诞生后,短短几年间的用户群数量就扩大至超八亿国内人口,不仅成为国内即时通讯产品中的佼佼者,也是亚洲移动通讯用户使用量最大的一款产品。正因微信受众覆盖范围的广阔性,时下的各级各类学校中,微信已经成为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学生与家长间建立联系的最主要通讯软件。不仅如此,作为一款高度兼容的网络通讯软件,微信即可传输文字与图片信息,又同样支持语音和视频数据。加之其承载于互联网的高速度,微信也日渐成为各级各类学校辅助日常教学的免费工具之一。

1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常见问题

传统模式下的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具有重理论轻实践的常见问题。也就是课堂教学过度倾向于书本知识的灌输式讲解,却对实践技能的具体应用有所忽略。对于计算机这样一个必须通过实践展现教学成效的专业来说,单一机械的理论阐释只能培养出擅长死记硬背的高分低能型考试机器,却很难真正培育出既懂理论又善操作的计算机人才。与此同时,中职学生普遍存在实际动手能力较强但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的问题。学生选择中职学校的初衷就是尽快掌握一门实用技能,以便进入社会后能够独立生存。但是,原本应当落实到手头操作的计算机专业教学却被异化为机械的记忆和背诵,学生面对这样的心理落差自然很难激发出学习兴趣和热情。久而久之,学生或是对该专业产生排斥心理,进而影响学习成绩,或是为了单纯地应付教师或考试而选择背试题、背答案。如此一来,毕业后进入用人单位,学生依然如同白纸一张,不仅无法迅速适应工作岗位的实际操作要求,更可能因此制约了自身职业生涯的快速发展。

2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应用微信平台的可行性与积极意义

2.1可行性

在网络和信息技术已经全面普及和不断深入应用的当下,移动通讯终端在绝大多数中职学校中已经普及,尤其是学生群体中几乎达到人手一部的程度。学生不仅将手机作为联系家人朋友的通讯工具,更多时候则是将手机作为娱乐休闲的主要手段。甚至,部分自制能力不强的学生还会经常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偷偷玩手机,比如进行网络社交、线上游戏或阅读小说之类。这种对教学秩序明显的干扰自然会令教师一方头痛,然而全然禁止学生使用手机又非现实之举,因为即使教师在课堂上没收了学生的手机,在下课后还得还给学生,下次上课他们仍然继续会玩。这样,教师的禁止不仅无用,还会影响师生间的关系,造成双方的矛盾冲突。既然移动通讯终端已然如此普及,不妨将其也纳入到教育的辅助工具范畴中。如同治理洪水堵不如疏的道理,借助微信平台之类的工具嵌入适宜的教学内容,将其作为“挤占”学生空闲时间的手段,则不仅能够将课堂教学进一步延伸到更为广阔的时空中,更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学生浪费时间的机会。

2.2积极意义

计算机专业是一门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将课堂上的书本知识全面落实到手头操作的技能型应用学科。针对这类专业学科的教学,照本宣科显然是背道而驰之举。教师虽然需要阐释基础理论,但更要将平面二维的文字知识转化为立体三维的操作过程具体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而传送音视频、图片图像恰是微信的强项。教师可以借助微视频、微课、慕课等多重手段,让包括概念、定义和操作步骤、流程在内的教学内容在微信平台上一一体现,让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和掌握,还能够模仿和创新。不仅如此,面对好奇心重、探究欲强烈的中职学生,生动活跃的音视频教学素材显然更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特别是在更为放松的课余时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点和实际需要自主选择微信平台上的教学资源。无论是弥补课堂教学过程中遗漏的部分,还是进一步巩固实践技能,学生都能借此培养起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而对职业教育来说,学生自主学习、自觉探究的能力不仅决定着学生在校期间学业水平高低,更影响着学生未来职业生涯提升和拓展的程度。

3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微信平台的应用举措

3.1构筑起相对完备的微信教学平台

要让一款即时通讯软件承担起教育平台的功能,教学资源、教育素材的前期准备不可或缺。教育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转化过程,正所谓有备而无患,足够的资源贮备才能避免“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窘境。以中职计算机专业中基础知识部分“组装、维护”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在开始微信平台教学之前,首先要在微信公众平台登陆并申请一个公众号码。申请成功后,再让学生用微信的“扫一扫、加关注”功能扫瞄该公众号的二维码。由此将全班学生纳入此公众号下的微信教学平台。之后,教师需要将涉及计算机专业的发展历史、电脑硬件组成部分的名称与功能介绍、核心与外设硬件设备的图形与发展历程、自主装配所需配件与流程图等内容尽可能详尽全面地归纳整理,并将其传输至指定微信帐号下,检验无误后完成保存,作为利用微信平台开展教学的数据库。为尽量降低教师人工回复学生提问的比例,将有限的时间尽量投入到课堂教学准备工作中,同时并提高微信平台的教学成效性,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微信自带的高级编辑功能。比如“自动回复”,也就是针对学生提出的各类问题,教师可以提前指定相关的图片图像或音频视频等内容作为自动回复的备选答案。一旦学生提交的问题符合微信自动回复预设的条款或要求,则无须人工操作,系统会自动生成标准答案反馈给提问者。只要教师事先给予平台足够充分和丰富的数据资源,则这类高级编辑功能可以最大限度减轻人工操作的负担。不仅如此,借助这种人机对话和自动回复功能,学生既可以利用先进的技术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更能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学意识和能力。

3.2利用微信教学平台开展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

对计算机专业这类强调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的职业教育来说,上机操作是实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最直接、最重要的环节。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课程设置。特别是在有了微信平台的辅助教育工具后,一些可以自行了解和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就可以从课堂教学中转移到微信平台上进行。而教师就可以腾出更多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开展上机操作的教学和辅导。因此,利用微信教学平台开展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能够有效提高计算机专业课堂教学的效率。仍以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相对基础的“认识硬件”内容为例,此单元的教学涉及三个任务,其中关于计算机硬件基本定义、图示、概念等的理论知识可以采用微信平台教学的形式进行。教师可以结合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制作微视频课程,将其作为课前预习的内容布置给学生。待学生先自行学习了这部分内容后,到正式课堂教学时,教师就可以集中时间和精力进行上机操作,让学生通过实际动手的过程验证微信平台上学过的基础理论。同时,课堂教学结束时,教师还可以布置若干微信平台课后复习的内容,并继续推送下节课堂教学需要预习的部分。由此形成以微信平台开展预习和复习的循环。这不仅能让学生逐渐养成带着问题进课堂的良好学习习惯,还能够让教师在帮学生答疑解惑的同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一旦教师充分了解了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能够在课堂上开展更具针对性的教学。这种有的放矢的专业教学既能够提升教学的效率和效果,还能够帮助教师不断改进和优化教学模式和方法。从这个角度看,微信教学平台的应用对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的意义不只限于对学生学业水平的提高,同样是对教师教学思想和能力的促进。在互联网+教育的社会大背景下,这样的教学优化显然极为符合素质教育的改革要求,是信息时代职业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

3.3利用微信平台开展微课或慕课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在中职学校中设置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的目的除了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理论和实践技能外,还有一个潜在目标是对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培育。计算机不同于其他相对纯粹的理论专业学科,是一门非常实用的技能型专业学科。计算机技术之所以在短短数十年间就超越了传统科技数百年才能达到的成就,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其更新换代和创新创造能力的卓越不凡。因此,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中应用微信平台不能仅满足于对课本内容按部就班的教学,而是应当有所拓展和延伸,比如利用微信平台开展微课或慕课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尤其是慕课教学,这一源自西方发达国家教育界的新型网络教育形式的核心就在于大规模与开放,借助网络的无国界属性开展免费且不限学习人数的线上教学。包括麻省理工、耶鲁、哈佛、斯坦福在内的众多世界名校都已经开设了慕课课程,且其率先打造成型的正是计算机和IT专业教育。国内的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师应当通过慕课充分了解和学习国际上先进的理论知识与实用技术,并选择其中适宜的形式和内容纳入中职学校的职业教育中。例如AutoCAD、Photoshop、Office等计算机应用软件中比较基础的内容和操作技巧,并选择其中易于中职学生理解的案例制作成本校计算机专业的微信平台教学内容。进行这样的拓展和延伸式教学的目的在于打开中职学生的眼界,使其充分认识到计算机专业本质上就存在的创意性和创造力。有了国际上更加先进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引导,学生才能跳出井底之蛙式的思维局限,在既有的教材内容基础上不断有所突破。与此同时,有了国际同行无所拘囿的教育理念和手段的示例,国内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师也能更为清晰地观察和掌握未来的职业发展动态与方向。显然,这种更具前瞻性和预见性的教学绝不只是教师创新教学形式和内容的良好参考,更对学生将来进入社会生产岗位有着决定性意义。能够相对准确地把握住计算机专业发展命脉的教学无疑可以让学生在潜在的人才竞争中占得先机,并在求职就业过程里赢得更大的胜算。

3.4组织学生共同开展微信教学平台维护,使学生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

要借助微信平台的辅助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还有一个值得尝试的途径就是让学生从纯粹的旁观者向积极的参与者转换,也就是让学生参与到教师对微信教学平台的建设和维护过程中。基于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微信平台与计算机专业之间并非楚河汉界式的界限清晰,反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习建设和维护微信平台的过程也是对IT技术的进一步深入学习。不仅如此,面对同龄人在学习上的种种疑问,参与平台建设与维护的学生更能感同身受,无论是向教师转述问题寻求解答还是直接给予回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都会更少隔阂、更多融洽。这种联合学生共同开展的微信教学平台建设和维护对教师而言是极大地降低了工作强度,使教师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课堂教学设计;对学生来说则是对知识与技能的强化与固化,无论专业学习还是沟通能力都会更上一层楼。还有比较积极的意义在于,这些参与微信教学平台建设和维护的学生可以起到榜样带头作用,让其他学生认识到手机不只是移动通讯和休闲娱乐的工具,也是辅助学习、提高技能水平的途径。一旦这些参与者可以形成以点带面的格局,则上课玩手机、浪费学习时间的现象就能相应减少。

4结束语

在职业教育中应用微信平台的实质正是创新社会背景下互联网+教育的一个具体展示。在培养中等职业人才的应用型院校中,计算机专业尤其关注理论联系实际的技术和技能培养。但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有限的时间和对地点的局限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这一专业教学的成效性。承载于互联网的微信平台实现对教学时间与地点的突破,教师可以在网上教,学生可以在线上学。微信教学平台不止让互联网成为信息传输的媒介,也成为了知识成型、技能落地的载体。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应用微信平台开创的是线上和线下教育的整合,也是让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拓展到无限的时间与地点中的再创造。正如2015年中国互联网+创新河北峰会上教育界专家得出的结论那样,包括微信平台在内的互联网+教育不会是传统课堂教学的替代,而是让传统学校教育在网络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1]吴珂.运用微信公众号建立通识课程教学互动平台探索与实践[J].现代医药卫生,2013(17):2690-2692.

[2]蒿景兰.微信公众平台在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以CorelDRAW课程为例[J].科技风,2015(14):21.